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精选12篇)
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篇1
功能锻炼是患者需要长期坚持的肢体和躯干运动,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功能锻炼应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灵活运用。不论从事什么职业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微创治疗后都应注意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锻炼,不仅有利于症状改善,也有利于更好地维持脊柱稳定性[1]。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SSE)是针对躯干深部肌肉的主动性训练,可以减轻疼痛,降低功能障碍,有效的预防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或其节段椎间盘突出[2]。笔者根据2007年4月~2011年4月我院康复理疗科收治的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比较SSE与传统方法治疗对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2011年4月我院康复理疗科收治的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所有患者症状以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为主,并结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均已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男94例,女106例,年龄22~69岁,平均(41.3±3.6)岁,病程(337.6±128.5)d。主要观察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并排除椎管内肿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脊柱结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及腰椎滑脱等疾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且患者知情并同意。20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SSE治疗的100例患者为SSE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牵引治疗,配以针灸、按摩等传统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SSE组10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行SSE治疗。
1.2.1 激活局部稳定肌
治疗师将患者脊柱曲度略变直,嘱患者放松浅层肌群状态下维持。记录患者发生疲劳的时间与患者停止(在发生疼痛或无法支持时停止)的时间。正常人能持续120 s而不产生不适。再次操作时如果患者能够在上述时间有所增加,则继续此训练。对腰部而言包括两个动作:仰卧腰部中立位摆放、四点跪位摆放[3]。每次维持10 s,共10次,以不引起疼痛为宜,根据患者适应和耐受程度随时间增加次数和时间。
1.2.2 重建神经肌肉控制
进行弱链接测试的记录点更小的剂量开始,每组4~5次动作,组间休息30 s。每两组都尽量通过难度渐进的方法加大负荷。在以下情况继续治疗:负荷可以不断增加、无痛、动作对称正确。持续治疗5~10 min后,进行再测试,与先前的弱链接测试与功能测试对比。包括4个动作:仰卧腰部后缩、仰卧腰部后伸、仰卧腰部侧屈、仰卧腰部旋转,后3项须在完成后缩动作的前提下进行。
1.3 评价标准
1.3.1 功能评价[4]
采用国际通用的患者腰背(或腿)疼痛和功能障碍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ODI由10个问题组成,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个方面的情况,每个问题6个选项,每个问题的最高得分为5分,选择第一个选项得分为0分,依次选择最后一个选项得分为5分,假如有10个问题都做了问答,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50(最高可能得分)×100%,假如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则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45(最高可能得分)×100%,如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1.3.2 生活质量评价[5]
采用汉化版SF-36量表,量表包括36个问题,8个维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理健康(MH)。受试者根据最近1个月的总体状况回答问卷中的36个问题,收回问卷后根据答案进行评分和分析。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的复发次数和休假天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情况
SSE组治疗3、6、12个月后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6、12个月后休假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6、12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功能障碍评测
两组患者治疗前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后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后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早期多伴有腰背部软组织损伤,患者由于思想压力过大、焦虑、工作及生活中的不良姿势等多种原因引起腰背部软组织长期紧张、缺血、劳损,进而导致其力量下降,腰背部运动过程中的力量便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了椎间盘上。而下腰段的椎间盘承载的压力却是所有椎间盘里压力最大的,因而加速了腰椎间盘的退变。笔者治疗的原则是:能保守不手术、能简单不复杂、尽最大可能地保护患者的劳动能力。保守治疗的过程中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的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合理的功能锻炼便能够有效强化腰背肌的力量、减轻椎间盘的压力、重新平衡脊柱的应力结构[6]。
注:与同时期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脊柱稳定性是指在承受内在及外在负荷的情况下,组成脊柱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位保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局部稳定性肌群,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各椎体间的节段性稳定能力,并可以使脊柱维持在中位区域的范围内。局部稳定肌位于深层,紧贴关节,Ⅰ型纤维含量大,耐力活动时激活,收缩与关节活动方向无关,募集较差,可以被抑制;整体稳定肌位于浅层,Ⅱ型纤维含量大,暴发性活动时激活,收缩与关节活动方向有关,优先募集[7]。总而言之,局部稳定性肌擅长较长时间收缩以稳定脊柱,而整体稳定肌尽管力量大于局部稳定肌,其收缩为时相性收缩。当局部稳定肌失活,为维持脊柱稳定,整体稳定肌不得不长时间收缩时,将产生整体稳定肌的待谢产物堆积与劳损[8,9,10]。整体稳定肌长时间收缩引起局部乳酸堆积、应力集中处产生微损伤,累积产生劳损。病情继续发展,当主动子系统失代偿,则被动子系统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应力,加速椎间盘、韧带、关节的退变,甚至产生刺激神经、脊髓受压等严重后果。这些化学、结构改变产生的疼痛,将进一步抑制颈部肌肉的神经控制能力,产生恶性循环,推动病情向前发展。本研究采用SSE治疗对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显示SSE组治疗3、6、12个月后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6、12个月后休假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6、12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后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后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治疗下背痛能在短期减少复发次数,疗效保持时间长,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齐强,党耕町,陈仲强,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6):383-384.
[2]Barr KP,Griggs M,Cadby T.Lumbar stabilization:core concepts andcurrent literature,Part1[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5,84(6):473-480.
[3]林典雄.運動療法のための機能解剖学的触診技術下肢.体幹[M].Tokyo:メジカルビュー社,2006:268.
[4]Barr KP,Griggs M,Cadby T.Lumbar stabilization:a review of core con-cepts and current literature,part 2[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7,86(1):72-80.
[5]张洲,黄真.腰痛康复治疗的新观念-脊柱节段性稳定性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79-282.
[6]Markwaldr TM,Wenger M.Dynamic stabilization of lumbar motion seg-ments by use of Graf′s ligaments:resuits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of7.4 years in 39 highly selected,consecutive patients[J].Acta Neuro(Wien),2003,145(3):209-214.
[7]王雪强,戴敏辉,冯颜,等.核心稳定性训练用于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756-759.
[8]徐建侃.腰腹肌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74-276.
[9]刘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8-78.
[10]曾佳兴,梁斌.腰椎间盘突出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1):1723-1726.
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篇2
2、抱膝触胸 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
3、膝仰卧起坐 仰卧位,双膝屈曲,收腹使躯干抬起,双手触膝。
4、爬行与膝触肘双膝及上肢撑起俯卧,腰部放松核发慢慢上沉,重得10次后,一侧下肢伸直,屈膝使其尽量触及同侧肘关节。重复15次。
5、直腿抬高 仰卧位,将双手压在臀下,慢慢抬起双下肢,膝关节可微屈,然后放下,重复15次。
6、仰卧抬起骨盆 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足和背部作支点,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反复20次。该动作能矫下骨盆前倾,增加腰椎曲度。
孕妇腰椎间盘突出症 篇3
怀孕期间,内分泌激素改变,体内的各种韧带比较松弛,为胎儿娩出作准备。此时,腰部关节韧带、筋膜松弛,稳定性减弱。子宫内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几千克的胎儿,增加了腰椎的负担。在此基础上,若有腰肌劳累和扭伤,就很可能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孕妇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治疗与常人不同,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般腰痛,常需作X线摄片检查,某些治疗也要在X线透视监护下进行。孕妇由于情况特殊,接受X线检查备受关注。实验研究证明,胚胎组织对X线敏感。最敏感的时期是在受精后8~15周,16~25周次之。为了确保安全,孕妇腰痛最好不要作X线检查(照片或CT)。可尽量以其他方法,如超声波检查代替。如无法代替,可安排在妊娠后期,此时胎儿发育接近成熟,不易受到X线影响。
孕期多发腰痛,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区别。前者主要原因是人体卵巢产生韧带松弛素,使骨盆韧带松弛以适应怀孕、分娩需要,同时也使腰部的关节韧带、筋膜弹力减低,容易劳损。加之胎儿和附属的胎盘、羊水等不断发育,引起骨盆前倾,腰背肌松弛疲劳,引发腰痛。这种腰痛是一种生理反应,休息和调养便可减轻,分娩后可以完全恢复。
孕妇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卧硬板床休息、牵引、理疗等为主要治疗方法。活血化瘀的中药可影响胎儿,不宜应用。也不宜贴膏药。早期症状严重的可中止妊娠。临产时有人主张采用剖腹产的分娩方式,以免加重病情。经过治疗,大部分病人症状可以缓解,分娩以后常能自愈。少数病人需在分娩以后手术治疗。
预防孕妇腰椎间盘突出,要重视围产期保健。怀孕前注意锻炼身体,不但可增强体质和肌肉力量,便于日后分娩,也可减少怀孕时的腰酸背痛,防止腰椎间盘突出。健康的孕妇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运动方式不宜剧烈,于临产前3个月停止。平时常有腰酸背痛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腰部受伤或过度劳累。
据调查分析,多次怀孕者更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所以,要提倡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落实避孕措施。
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疗法 篇4
1 临床资料
104例中男性77例, 女性27例;年龄31~61岁;病程2个月~7年。发病部位:L4、5均突出者50例, L4、5、L5-S1突出者34例, L4、5、L5-S1膨出者12例, L5-S1突出者8例。
2 治疗方法
2.1 牵引
全部病例均采用卧硬板床, 床脚抬高约30°, 牵引重量一般为10~30 kg。 基本采用间断式牵引, 牵引总时间3~6 h/d, 牵引后加用按摩。
2.2 硬膜外封闭
全部病例均在牵引及松解按摩2~3 d后行硬膜外封闭治疗。硬膜外封闭在 严格无菌条件下, 患者一律取患肢在下, 屈膝侧卧位, 用强的松龙50 mg、2%利多卡因5 ml、生理盐水5 ml、维生素B12 500 μg、-糜蛋白酶10 mg, 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 将上药混合后注入硬膜外腔内, 隔周1次, 一般以注射1~2次为宜。硬膜外封闭后停止1 d按摩, 且第2天牵引时间可缩 短至1~2 h。
2.3 推拿按摩治疗
在硬膜外封闭前均采用俯卧位, 在腰背部及沿膀胱经, 臀部、大腿后部 至小腿后部, 上下往返揉按滚3~5次, 并适当在肾俞、八*、环跳、委中、承山、涌泉点按, 手法由轻到重, 放松按摩。
2.4 硬膜外封闭后手法采用
①同前的放松按摩;②腰椎旁及骶部由轻到中重的手法揉按;③垫枕挤压法, 分别在胸前、股前加垫枕头使腹部腾空, 腰部自然后伸, 在下腰部除用滚法外, 继以双手重迭在下腰病痛处做5~10次挤压手法;④侧卧斜扳法, 术者一手扶住患者肩部作向后推准备, 另一手或肘关节按压在臀部作向前推准备, 患者放松, 术者双手同时向不同方向用力, 使腰部 脊柱产生被动扭转运动;⑤患者取仰卧位, 在大腿前侧、外侧, 小腿外侧, 足背依次上下往返 采用掌根揉滚法, 点按各3~5次, 并点按风市、阳陵、解溪, 拿委中、承山、昆仑等穴, 并做 被动直腿抬高运动;⑥屈膝旋髋:患者取仰卧位, 术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 另一手抓住患者踝部, 做向内、向外旋转, 并拔伸3~5次;⑦患者仰卧位, 双手抓住床头, 术者双手抓住患者踝部牵拉抖动;⑧反背法, 术者与患者背靠背, 术者将患者背起, 行左右、上下及抖动20次。
上述疗法1次/d, 10 d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70度角, 能恢复原工作;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 体征明显减轻, 直腿抬高试验>60°, 能参加一般工作;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本组经1~4个疗程治疗, 临床治愈37例, 好转66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9%, 后部分患者残留患侧臀部及患侧小腿外侧局部麻痛症状, 再予按摩手法调整1~2个疗程, 基本可使症状消失。
4 体会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机理, 目前有三种学说:①机械压迫学说;②化学神经 根炎学说;③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而神经根的炎症则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认识, 其治疗关键在于消除神经根的炎症水肿。
卧硬板床休息是基本的治疗方法, 卧硬板床, 除可减少椎间盘压力, 还有利于消除神经根水肿, 有利于椎间盘突出过程的停止和修复。骨盆牵引所起的作用是:①对腰部制动;②通过对骨盆均匀用力对抗腰背 痉挛, 使椎间隙轻微拉开, 减少突出, 有利于消炎消肿;③纠正脊柱异常弯曲;④改变突出椎 间盘与神经根之间的相互关系。硬膜外封闭有利于缓解组织粘连, 止痛以及神经根无菌性炎症的消除和神经损伤的修复。
通过推拿按摩可解除肌肉痉挛, 矫正肌肉收缩不平衡引起的腰椎侧凸, 棘突偏歪, 使腰椎恢复生理弯曲, 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 使静脉回流加快, 椎间盘、韧带、小关节囊及神经根水肿和炎症消退。推拿后椎间孔开大, 可解除或减轻神经根粘连、嵌压, 调整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置。现代研究表明, 推拿还可促进大脑内啡肽等镇痛物质释放, 减轻疼痛症状。
治疗中需注意的问题:①要经体检、X线检查、CT或MRI检查, 明确诊断;②睡硬板床时, 应注意腰部保暖;③治疗后期症状大部分消除后, 要教会患者做轻度的腰背肌锻炼, 增强脊柱的稳定性;④注意腰部保护, 适当休息半年, 巩固疗效, 预防复发;⑤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综合疗法虽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但不可因此否定手术治疗[2]。
参考文献
[1]龚利.推拿为主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
汽车司机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 篇5
汽车司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出租车司机或长途汽车司机。这主要是开车时腰部的姿势不良或不良姿势过久,座位与方向盘的高度不协调,以及腰骶部受到长时间的颠震所致。那么,对于汽车司机来说采取什么措施能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呢?请注意如下几点:
(1)应把座位适当地移向方向盘,使方向盘在不影响转向的情况下尽量靠近胸前,同时靠背后倾角度以100度为宜,不要使后倾角度太大,并调整座位与方向盘之间的高度。座位过低双肩会有上耸的感觉,过高则易使腰椎过度过伸增加了腰部的负荷,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2)需尽量避免连续开车超过一小时。需要长时间开车时,宜中途停车休息5~10分钟,走出驾驶室,到外面稍微活动一下,做一些腰部的活动保健体操。为了预防颈部的疲劳,还可同时做一些颈部活动保健体操,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颈腰部疲劳引起的颈腰痛。
(3)对于汽车司机来说,坐的时间较长而活动少,预防腰痛最主要的措施是加强自身保护,即加强颈腰部肌肉的功能锻炼,每天定期或休息时进行颈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多参加诸如游泳等体育运动。
(4)现代许多汽车中都配有空调,给司机们创造一个凉爽的环境,但凉气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司机来说又属于“风寒”之邪,容易诱发腰痛。因此,尽量不要把驾驶室的温度调得太低,同时还要注意与驾驶室外的温度变化,谨防感冒。
简谈腰椎间盘突出症 篇6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及其类型
腰椎间盘是由软骨、纤维环、髓核三部分构成。人体椎骨有32块,环椎、枢椎和骶尾椎间无椎间盘,故椎间盘只有23个。椎间盘以腰椎为最厚,约9毫米,其形状与脊柱的生理弧度相适应,对脊柱具有连接、稳定、增加活动及缓冲震荡的弹性垫作用。椎间盘突出症以腰椎多见,颈椎、胸椎也可以出现。由于腰骶部活动度大,处于活动的脊椎与固定的骨盆交界处承受的压力最大,腰椎间盘容易发生损伤和退变。所以,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尤其是第四、五腰椎及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之间的椎间盘发病率最高,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97.5%。
腰椎间盘髓核可从各个方向突出,以后方突出为最多。按其突出方位和程度可分为:①膨隆型??纤维环有部分破裂,表层完整,此时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②突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平呈菜花状;③脱垂游离型??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此型不仅可引起神经根症状(即下肢麻、胀、痛),还易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性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是本病的突出症状。患者多数人先有腰痛,过一段时间后出现腿痛;也有部分人,腰、腿痛症状同时出现;少数病人只有腿痛而无腰痛;有的人出现腿痛后,腰痛减轻或消失。疼痛程度不一,轻者可坚持工作,但不能从事体力劳动;重者疼痛难忍,卧床不起,翻身困难;一般急性期疼痛较重,时间长了可减轻。痛的性质多为刺痛、烧灼或刀割样痛,且常伴有麻、胀等感觉。其具体表现可有:①下肢痛沿神经根分布区扩散。②疼痛与腹压相关,咳嗽、打喷嚏、排便,甚至大笑、大声说话,均可使腰痛和放射痛加剧。③活动或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早晨较轻,下午较重。如椎间盘突出物很大,或纤维环和髓核组织破入椎管,在急性期有持续性剧痛,卧床或任何体位都不能使疼痛缓解。④棘突间旁有压痛和叩击放射至下肢痛现象。⑤神经功能损害,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萎缩,肌力减退甚至瘫痪,受累神经根分布区出现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出现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神经反应,导致小腿和足部肌肉广泛萎缩、无力,感觉减退,甚至完全瘫痪,大小便失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与治疗
该病在正规医院骨科通过临床检查和必要的特殊检查即可以诊断清楚,CT、MRI可以帮助确诊。确诊后进行治疗。
一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约80%的病人可经非手术疗法缓解或治愈。非手术治疗主要适应于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以及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和辅助检查无椎管狭窄者。非手术治疗包括:①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卧床3周后带腰围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②持续牵引,采用骨盘牵引使椎间隙略为增宽,减少椎间盘内压力,扩大椎管容量,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牵引重量根据个体差异一般在7~15公斤之间,床脚抬高牵引2周(孕妇、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用)。也可间断牵引,每日两次,每次1~2小时。③理疗、按摩、推拿,使痉挛的肌肉松弛,减轻椎间盘压力。④皮质激素硬膜外封闭注射。⑤用胶原蛋白酶选择性溶解髓核和纤维环,但这是一种生物制剂,有较重的副反应,一般不可轻易使用。
二是经皮髓核吸引术治疗。它是通过椎间盘镜在C臂机监视下,直接进入椎间隙,将部分髓核绞碎吸出,从而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这种疗法主要适用于椎间盘膨出或轻度突出型,但不合并侧隐窝狭窄者。
三是手术疗法。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或马尾神经受压者可考虑行髓核摘除术。手术治疗必须要有严格指征并慎重考虑身体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变基础上受到积累伤所致,而积累伤又是加速退变的重要因素,故减少积累伤非常重要。长期坐姿工作者需注意桌椅的高度,并定时改变姿势。职业中常弯腰者,应定时伸腰,做些挺胸活动,或使用宽腰带。治疗后的病人在一定时期内应配戴腰带,并加强腰背肌锻炼,但腰带不能长期使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体会 篇7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76例, 男39例, 女37例, 年龄35~64岁, 平均年龄43岁, 病史3月~12年, 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L4~L5椎间盘突出者32例, L5~S1椎间盘突出者41例, L3~L4椎间盘突出者3例, 症状中腰痛伴单侧下肢麻痛者47例, 双侧下肢麻痛者29例, 19例同时伴有间歇性跋行, 1例同时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 无截瘫患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
1.2 手术方法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下腰背部正中纵形切口, 摘除退变突出的髓核组织, 其中单侧椎板小开窗或扩大椎板开窗者37例, 单侧半椎板切除者21例, 合并腰椎不稳18例行全椎板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 椎弓根内固定术。1例并发早期椎间隙感染, 经治疗痊愈。所有病例由于术前、术后的充分准备及护理的密切配合, 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后护理
基础护理:患者术后回病房, 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术中情况, 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变化, 并作好记录, 如发现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变快、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情况要立即汇报作出处理。
2.2 排尿困难的预防
采用按摩膀胱、听流水声等方法, 必要时扶患者下床排尿, 尽量让患者自行排小便, 避免因导尿而引起尿路感染, 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2.3 术后麻痛症状仍存在或减轻后又加重
常见原因有术前神经根压迫时间太久, 已发生变性或坏死, 则感觉麻木的症状消失很慢或不消失。手术中对神经根的剥离或牵拉过度可致术后神经根的反应性水肿, 疼痛症状会反而加重。如术中给予局部封闭, 术后也可出现数日后的症状反跳, 可经消炎镇痛等对症处理解决。
2.4 功能锻炼
腰推间盘突出症手术后, 早期进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它关系到手术效果能否巩固以及恢复的程度。未进行椎间融合的腰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可继发或加重腰椎结构失稳, 维持腰椎结构稳定性因素有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 内源性因素包括小关节、椎间盘韧带;外源性因素包括肌肉组织、腹内压和姿势。
2.5 确定下床活动时间
根据手术复杂与否决定, 显微镜下手术和经皮穿刺术的患者, 术后平卧24 h即可下床活动, 48 h后开始练习腰背肌[1], 单纯的髓核摘除开窗, 术后卧床休息3 d后, 开始腰部锻炼并行直腿抬高活动。如手术复杂、探查椎间隙多或作半椎板减压者, 术后卧床休息时间可相应延长。行椎间植骨融合的病例则需卧床6周以上。
2.6 椎间感染的预防
1~3 d应注意患者体温变化。术后切口内出血及渗液, 在3 d中易吸收引起发热, 并注意切口有否感染等。术后5~10 d, 如患者突然出现腰部剧痛, 应查明原因, 以便行相应处理。如出现早期感染, 静脉予大剂量抗生素, 如无效应手术探查, 清除间隙内坏死组织和感染灶, 行闭式滴注引流。
2.7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
嗜烟者劝其戒烟, 对老年患者应鼓励咳嗽, 拍胸击背, 防止肺部并发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8 防止褥疮
术后6 h可按脊柱骨折翻身法翻身, 每隔2~3 h翻身1次, 检查并按摩骨突出以解除局部的压力, 改善血液循环, 防止褥疮的发生。出院后在正确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的基础上, 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 如经常改变坐姿、不可长时间站或坐、不宜长期卧床, 最好卧硬板床, 适当带腰围活动, 禁止举重或弯腰, 1个月后复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 是否有高质量的护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是至关重要, 让患者尽快恢复生理功能和社会职能是现代骨科护理的发展趋势[1,2]。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要点,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或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加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术等方法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或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加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术等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 本组76例患者, 据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心理变化等制定系统科学的护理措施, 在术前、术后、出院等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方案,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系统全面科学的专科护理可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心理负担, 缩短住院天数, 提高临床康复效果。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林丽萍, 张阿娜.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护理要点及方法.宜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2 (3) :211.
腰椎间盘突出症诱发因素分析 篇8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1 自然因素
腰突症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 男多于女。40~55岁发病率最高, 25~40岁年龄段次之, 这与以往资料相符。椎间盘是构成脊椎骨的负重体, 是脊柱活动的枢纽, 由纤维环、髓核、软骨板组成, 具有稳定脊柱、缓冲震荡、维持脊柱生理曲度等功能。髓核组织幼年时成半液体状态或胶冻样, 从20岁开始退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以及不断遭受挤压、牵引和扭转等外力作用, 使椎间盘的水分和营养成分减少, 退行性改变逐渐加重, 其弹性和张力减退, 降低了抗负荷能力, 胶原纤维增多、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或产生裂隙, 是内因。男多于女, 可能与男性劳动强度大及腰部受伤机会多有关。
2 社会因素
2.1 职业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见于各行业的人, 经常从事弯腰劳动, 驾驶员的腰部颠簸和右侧手足劳累重, 皆易导致腰椎间盘受损。一般认为从事重体力劳动者椎间盘退变重。但是, 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也并不很低, 这可能与脑力劳动者长期处于坐位和活动量相对少有一定关系。
2.2 姿势
伏案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的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
2.3 生活和工作环境
经常处于寒冷或潮湿的环境, 如夏天的空调环境、潮湿的矿井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条件。
2.4 其他疾病
先天性腰椎发育不良、畸形患者, 甚至精神过于紧张, 相对于一般人也易患此病。
2.5 体型
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3 生理解剖因素
3.1 在脊柱方面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 躯干完全直立, 因此头、躯干和上肢的重量, 以及他们在生活与劳动中的各种姿势、工作和负荷所发生的应力, 都将通过脊柱、集中于腰骶部, 然后传递到骨盆和下肢, 故下腰部容易发生急、慢性损伤, 最早发生退行性病变。
3.2 在生理曲度方面
脊柱的生理曲度为颈、腰前凸、胸骶后凸。按力学原理, 两个相反方向曲度的交接处最为虚弱, 两个不同活动度的交接处最易断裂, 故枕颈、颈胸、胸腰和腰骶部最易发生急慢性损伤。
3.3 从椎间盘的结构分析
脊柱是由不同椎骨组成的, 而相邻二椎间借椎间盘牢固相连, 椎间盘以脊柱胸段中部最薄, 由此向上向下逐渐增厚, 而以腰部者最厚。椎间盘则由内、外两部分构成, 外部为纤维环, 坚韧而有弹性, 内部为髓核, 为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 椎间盘与椎体靠软骨板相连。由于髓核内的水分具有不可压缩的特性而纤维环有韧性与弹性, 故髓核具有轴承和液压作用, 但也容易受压而变形。椎间盘后外侧的纤维环较为薄弱, 而后纵韧带在腰5、骶1平面时, 宽度显著减少, 对纤维环的加强作用明显减弱。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 修复能力也较差, 尤其是在上述退变产生后, 修复能力显得有些无能为力。骨关节间的营养逐渐减少, 从而发生退行性病变, 纤维环变脆, 在此基础上如果有长期强迫体位、负重及急性腰部外伤, 就会造成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 髓核突出, 压迫脊神经根引起相应的症状。
3.4 从女性的不同时期讲
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女性由于不同的生理期和穿着上的原因, 如怀孕、喜穿高跟鞋等, 从而造成腰椎前凸负荷增大等, 其发病率也并不很低。女性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 特别是怀孕后期, 由于腹内胎儿不断长大, 造成孕妇腰椎过度前凸的姿势, 而增加了腰部的负担。产后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尚未恢复, 骨关节及韧带都较松弛, 也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更年期妇女, 因为内分泌的改变, 骨质疏松及骨关节、韧带退化等, 也可导致发病率增高。
4 诱发因素
(1) 突然负重或闪腰:突然的腰部负荷增加, 尤其是快速弯腰、侧屈或旋转, 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
(2) 腰部外伤:在暴力较强、未引起骨折脱位时, 有可能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此外, 进行腰穿检查或腰麻后也有可能产生椎间盘突出。
(3) 姿势不当:起床、起立等日常生活和某些工作中, 若腰部处于屈曲位时, 突然给予一个外加的旋转动作, 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4) 腹压增高:腹压与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关系, 有时甚至在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秘结、用力屏气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
(5) 受寒受湿: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 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 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破裂。
综上所述, 腰突症的发生主要和年龄、性别密切相关, 职业、诱因亦不可忽视, 脊柱畸形、吸烟、糖尿病史等因素相关性相对较小。腰突症预防的重点在于避免加速腰椎间盘的退变和在腰椎间盘退变基础上的损伤, 对腰部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的工作者, 应改善劳动姿势, 避免长时间或过度弯腰用力;对中老年人群, 应加强腰背部保护, 限制劳动负荷, 并进行腰背部的功能锻炼。对腰突症患者, 腰椎保健更应做到生活工作中的每一细节。
参考文献
[1]张春华, 严云良.医药数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27~128.
[2]冯海军, 李文银, 杨明庭.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 2005, 27 (10) :793~795.
[3]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36~237.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 男56例, 女31例, 年龄21~65岁, 平均39.5岁。皆有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表现, 病史3个月~20年, 全部患者均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CT检查确诊。本组病例均经3个月以上的各种保守治疗无效, 病情反复发作。本组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突出65例, L5~S1突出18例, L3~4突出4例。主要症状:持续腰痛及下肢放射痛46例, 腰腿痛伴下肢及足麻木38例, 间歇性跛行7例, 症状突发加重5例。主要体征:单侧或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78例, 单侧或双侧下肢肌肉萎缩及伸拇肌肌力减弱41例, 仰卧挺腹试验阳性80例, 压颈静脉试验阳性62例。
1.2 手术方法
1.2.1 设备500 m A带影像增强系统X光机, 自动式腰椎间盘切吸治疗仪, 医用电动负压吸引器。
1.2.2 术前准备
入院后常规摄腰椎正侧位片, 骨盆平片 (显示两侧髂骨高度) 。备好腰部CT片。实验室检查同常规手术准备。常规腰背部备皮, 术前30 min肌注安定10mg, X线操作室紫外线照射2 h。
1.2.3 体位
患者俯卧于X光机检查床上, 下腹部垫软枕使腰部略呈屈曲状, X光机透视下确定病变间隙, 用龙胆紫做一横向标记线, 沿标记线向患侧旁距棘突8~12 cm处为穿刺进针点。
1.2.4 步骤
常规消毒皮肤, 铺巾。进针点用1%利多卡因5 ml做局麻 (不可向穿刺方向太深处注射) , 将穿刺导针刺入皮肤, 沿横向标记线方向且与背部呈40°~45°经皮下通过腰后部诸肌群达椎间盘纤维环后1/3点处刺入髓核内, X光机透视下观察确定进针位置正确后, 用尖刀在皮肤进针处做0.5 cm的切口, 然后依次沿导针旋入1.5 mm、2 mm、2.5mm、3.2 mm、4.0 mm、4.8 mm、5.6 mm、7级套管与纤维环内2~3 mm左右固定之。在刺入导针及以后依次旋入各级套管扩张时动作要缓慢, 轻柔, 注意观察患肢有无放射痛烧灼感, 深重感, 若有此症状应调整进针点或尝试套管稍向侧方用力至患者无上述症状时再缓慢旋入。最后保留5.6 mm套管, 拔出其他套管。置入3.2 mm环锯切割纤维环形成减压孔, 再沿该套管送入髓核钳, 夹碎髓核并最大量地夹取髓核, 最后送入自动髓核切吸器, 接通输液器及负压吸引器, 以300次/s速度反复切割抽吸, 经常调整前端边侧孔的深度、方向及角度, 随时观察负压吸引器收集瓶中髓核切吸量, 当无髓核吸出时, 退出髓核切吸器, 拔出套管局部包扎。令患者仰卧做直腿抬高试验, 观察治疗效果, 然后将患者平卧手术车上推回病房。
1.2.5 术后用药及护理
术后静点甘露醇每日250 ml连续3d, 每日分别给予地塞米松10、10、5 mg, 并静点抗生素5 d。相对卧床5~7 d。以后带腰围下床, 并嘱其坚持做腰背肌锻炼。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分别为1个月、半年、1年, 结果54例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恢复正常工作。26例有劳累时或阴雨天时腰腿酸胀感, 平时无明显症状。5例术后反复有腰腿痛, 但症状较术前轻。2例术后疼痛仍重, 经手术证实1例脱出髓核太大, 游离于椎管内。1例为侧隐窝狭窄, 黄韧带肥厚。较差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 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根据改良的Macnab[2]疗效评定。优:疼痛消失, 无运动功能障碍, 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疼痛, 能做轻微工作;可:症状有所改善, 仍有疼痛, 不能工作;差:仍存在神经根压迫的表现, 需再次手术治疗。结果:优54例占62%;良26例占29.9%;可5例占5.7%;差2例占2.3%, 优良率91.1%。
3 讨论
经皮穿刺切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机制主要是: (1) 减压:通过在椎间盘后外方钻小孔切吸出部分髓核组织, 使椎间盘内压力明显降低。从而使突出部分的压力减低并相对还纳, 缓解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力与刺激; (2) 改变髓核的突出方向:该切吸术由于在椎间盘的侧后方开小孔取出了髓核, 人为的改变了突出髓核的方向, 因该孔在3个月后才逐渐封闭, 避免了向后方再突出的可能性; (3) 阻止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过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由内向外逐渐积累性损伤、断裂, 变性的髓核逐渐沿断裂的纤维环裂隙向外膨隆, 重者纤维环破裂, 髓核疝出, 由于在纤维环尚未破裂之前实行了该手术治疗, 亦阻止了椎间盘突出症由髓核膨隆型发展为纤维环破裂、髓核疝出的病理变化。
影响疗效的因素: (1) 切吸出髓核组织越多, 效果越好; (2) 年轻或病程短的疗效高; (3) 椎间盘纤维环损害并髓核脱出的, 效果差; (4) 切出的髓核变性严重, 呈块状, 质干硬, 黄、灰黄色的见效慢, 疗效相对差; (5)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配合牵引、理疗、按摩、封闭等辅助治疗, 可使术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尽早恢复。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应用的这项新技术, 具有创伤小、不开刀、恢复快、痛苦少、操作简单, 不造成神经根粘连及硬脊膜纤维化, 无严重并发症, 患者容易接受, 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等优点, 深受患者及基层医院的欢迎。此项治疗方法介于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之间, 使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而只能接受开放手术时, 多了一份选择, 使部分患者免受开放手术之苦。此项治疗方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安全而实用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仁警.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疗效不佳原因分析.颈腰痛杂志, 2001, 22 (1) :46.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 篇10
1 临床资料
200例观察对象均为本院疼痛科住院病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 均经CT或MRI确诊, 并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治疗组120例中, 男性72例, 女性48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60岁;病程最长30年, 最短7天。对照组80例中, 男性48例, 女性32例;年龄最小17岁, 最大65岁;病程最长28年, 最短5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布等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排除其他疾病。
2 治疗方法
2.1三维快速牵引
采用徐州科健XQC-D型三维智能牵引床, 病人俯卧于牵引床上, 腰部充分暴露, 胸部或臀部分别固定于牵引床上, 根据CT或MRI的报告, 在两个腰椎之间距棘突间隙旁开0.5~2cm处的病变部位进行体表标记。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突出节段等基本情况, 将牵引距离 (58~65mm) 、屈曲角度 (23°~25°) 、旋转角度 (20°~25°) 输入电脑。转角设置采用左侧突出向左侧转角, 右侧突出向右侧转角, 中央突出双向转角。检查无误时启动仪器, 医生右手握住腰椎间盘复位器 (由作者自己研发) , 将其放在体表标记部位并用左手固定, 嘱患者放松, 此时踩脚踏开关, 牵引床就会按照指令完成一定距离快速牵引与一定角度旋转的同步动作, 同时医生手持复位器用力向下顶推按压, 每次治疗1~3下。
2.2牵引后辅助治疗
治疗后将患者抬至平车上休息1小时, 腰部扎腰围后可以转移至硬板床上休息7~10天。同时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地塞米松10mg, 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点滴, 每天1次, 7天为1个疗程。同时外用金不换喷雾剂 (作者自制) 喷洒腰部, 3~4次/d。内服虎潜丸, 每次6g, 3次/d。
统计学方法:应用Ridit分析进行两组疗效比较。
3 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 恢复正常工作;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可恢复工作;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但过度活动有轻度疼痛;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
3.2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P<0.05
4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 纤维环破裂, 髓核从破裂处突出, 刺激或压迫相邻的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症候群。本病属中医学“腰痛”、“痹证”的范畴, 乃过度劳累、跌仆挫伤, 致气滞血瘀, 壅塞经脉而成。
三维快速牵引床结合了现代脊柱力学三维空间理论, 引入微机控制这一高科技手段, 将牵引、曲伸、旋转、推按等功能融为一体, 实现了三位一体的同步牵引, 可在瞬间分离粘连的组织, 改善椎管的内环境, 扩大椎管内的缓冲空间, 同时还能使椎间隙增宽, 调整紊乱的小关节, 扩大神经根管, 纠正病变椎体的三维力的不平衡, 在快速牵引时还可产生瞬间负压, 加上复位器的挤压作用, 使突出的椎间盘部分或全部回纳成为可能, 从而解除了神经根的压迫, 达到了非手术治疗消除症状的目的, 大大超越了以往慢速牵引等治疗措施。甘露醇能减轻炎性神经的水肿, 地塞米松能发挥强烈的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 有利于神经血管的自身调节。外用金不换喷雾剂 (处方:金不换100g、三七草50g、木别子50g、鸡血藤100g、威灵仙50g、川草乌30g、姜黄50g、冰片50g, 95%酒精2000mL浸泡1~3天即可使用) 主要是活血通经、舒筋活络、祛风定痛。内服虎潜丸其功能主要是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治疗结束后, 患者还需注意加强腰背部肌肉锻炼, 避免工作生活不良姿势, 注意腰部保暖, 既能有效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又能起到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本文结果表明, 应用三维快速牵引下的手法复位、术后输液、中药内服外用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种方法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 可以显著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快速解除患者的疼痛, 是目前基层医院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便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篇11
【摘要】目的:论述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中药水煎先薰洗后热敷及中药内服。结果:60例中基本治愈42例,显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结论: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内外同治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中药内外同治;治疗结果;治疗体会
腰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腰痛”的范畴,是腰椎间盘
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及周围组织而造成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的
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从医30年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
间肋突出症例疗较满意,特报告于后:
1 诊断标准
(1)有外伤、扭伤及其慢性腰痛史。
(2)腰痛或腰腿串痛,腰部活动受限、腰部畸形,下肢麻木跋行。
(3)腰部压痛,扣击痛伴放射痛,腰椎活动度异常,直
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膝跟反射减弱,下肢皮肤感觉减
退,挺腹试验阳性。
(4)全部径腰椎CT、MRI确诊。
2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25~58岁,平均
42.5岁。其中L4-L524例;L5-S136例,病程1月至3年。腰痛
伴骶髂部、髋部不适的33例,骶髂部及大小腿后外侧痛者27
例,腰痛伴小腿后外侧及跟部痛、足指麻木者28例。检查过程
中,单侧直腿抬高试验(+)60例,双侧直腿抬高试验(+)者
52例,屈颈、挺腹、憋气试验(+)35例,跟腱反射减弱者45
例,伴骨质增生者37例,拾物试验(+)而向下肢放射病者60
例。X光表现脊椎间狭窄者10例。L4、L5、S1棘突旁有压痛并向
下肢放射者50例。
3 治疗方法
全部采用中药内外同治。
3.1 中药外治:
川草 草乌各10克,川20克,当归20克,川断20克,
寻骨风30克,桂枝20克,牛膝20克,海风藤30克,马钱子
10克,红花20克,细辛20克,白芷20克,土元15克,独活
30克,木瓜30克,加水1500ml,煎煮1个小时后对腰部熏蒸10
分钟,然后加热外敷腰部突出部位,每次20分钟,每剂药可反
复水煎加热用2天再换,每天早晚个1次。
3.2 内服中药:
熟地30克,鹿含草30克,山药20克,枣皮20克,鹿胶
20克(溶化),鸡血藤30克,木瓜30克,牛膝15克,盐仲15
克,骨碎补20克,肉苁蓉15克,乳没各10克,土元10克,
全虫8克,细辛5克,制川乌8克(先煎20分钟),制草乌6
克(先煎20分钟),甘草10克,红花15克仙灵脾20克,
天麻10克、威灵仙20克、寄生15克、葛根15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并根据阴阳虚损、寒热情部,随症加减。
以上方法1个月为一疗程,共用3个疗程。
4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腰部活动自如,直腿抬高
>80°,可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症状与体征改善60%以上,腰部活动基本正常,可从
事轻体力劳动。
无效:服完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60例中基本治愈42例,占70%(其中1疗程12例,3疗程
30例;显效16例,占36.7%;无效2例,占3%(其中1例仅
服药10天停药,另1例治疗2疗程无效停药,应为无效)。总
有效为96%.
6 典型病例
患者何立兴,男,28岁,沿河县甘溪乡毛田村四宝组村民。
主诉:腰痛2年伴右下肢胀痛,麻木1年半。
患者两年前在田间劳作时,用力不慎,忽然腰部胀痛,并
向腰骶部及大腿后侧放射。坐或站多久及负重时加重,休息时
减轻,经当地医生予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1年半前腰痛逐渐加
重,伴右侧腿后侧至足跟麻木乏力胀痛,行走不便,不能久站,
不能从事一般的劳动,即到我县医院作X片、CT检查,诊为腰
椎L1-L5增生,L4-L5椎间盘突出0.8cm,纤维环钙化,经牵引
疗法、中西药治疗,一年时间,腰腿痛、麻木乏力、行走日趋
困难,腰痛象电样,不停地向右下肢股后放散,小腿外侧、小
脚指发麻,坐或下蹲时均十分困难。而来我处就诊,诊见:患
者痛苦病容,步履艰难,走路时弯腰小步慢行,躯干向前倾,
向左斜。
查:腰部椎体变直,向前自然生理弧度消失,腰4与5椎
间隙有明显压痛,右侧臀点、腘点有压痛,下肢胎腿试验,右
40°,左75°,颈软不强直,下肢皮肤感觉减退,右下肢肌肉
轻度萎缩。膝反射减弱,挺腹试验阳性。舌淡苔白腻脉沉弦,
两尺无力。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右坐骨神经痛,予上
法外敷、内服治疗两个半月。诸症消失,腰部能伸直,能从事
一般的体力劳动,并以熟地150克、山药100克、枣皮100克、
枸杞60克、巴戟天60克、莱服子60克、千张60克、血滕100
克、田七60克、狗片100克、木瓜80克、附片50克、牛膝100
克、土元100克、大元100克、鹿胶80克、川断40克、盐仲
60克、鹿含草200克、乳没各60克、葛根60克、丝子80克、
骨碎补100克、海马5条、全虫50克、天麻60克、细辛60克、
红花50克、密闭泡酒13斤,10天后每次50ml,一天三次,口
服,以补肝肾筋骨,巩固善后,两年后随访,已如常人,能
从事一切休力劳动。
7 治疗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遭受各种挤
压,牵拉和扭转等外力的作用,易较早发生退行性病变,而退
变的椎间盘,由于髓核水分被吸收,纤维软骨发生透明性变,
弹性大大减低,韧度也明显减退,这是内在病理的基础,在此
基础上,如果遭到突然的损伤(如弯腰用力、挑重担、举重物
而闪腰)或随的压力过大,就会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
纵韧带侧方突出,压迫神经根,神经根受到刺激发生充血、水
肿,日久还会造成局部粘连和变性,从而产生下腰痛和坐骨神
经痛,主要表现为腰腿痛,疼痛散布于臀部、大腿后侧、小腿
外侧和足背足跟,疼痛如“触电”样,任何增加脑脊液压力或
加重神经根受压的动作(如解大便、咳嗽、打喷嚏、弯腰或直
腿抬高等)均可使疼痛加重。因此,病人往往取屈曲侧卧或仰
卧时屈髋屈膝,走路时弯路小步缓行(严重者完全不能活动),
大多数病人腰部脊椎向前的正常弯度减少或消失,部分病人的
小腿外侧或后侧有麻木感,病程日久可致患肢肌肉萎缩。中医
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属于“骨、筋”的疾病,而肾主骨,
肝主筋,肝肾不足,肾阳亏虚,是本病的内因,风寒湿邪外侵,
气血凝滞,外伤劳损,则是本病的外因。由于肝肾精血亏损,
肾阳不足,筋骨失养,致使椎间盘弹性减退,修复减弱,纤维
环破裂而出,加之风寒湿邪外侵腰部,经脉肌肉气血凝
滞,不
通则痛或外伤劳损,损筋伤骨致血瘀气滞,不通则痛,而产生
一系列如疼痛、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故中医治疗重在补肝
肾强筋骨,辅以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本文所例外用
方中,川、草乌、马钱子、有麻醉、镇痛作用,当归,赤芍、
川芎、红花、土元、牛膝有活血镇静止痛作用,杜仲、川断、
寻骨风、桂枝、海风藤、细辛、白芷、独活、木瓜有祛风解热
镇痛抗炎作用。总之,其外治方有麻醉、镇痛、抗炎、解热,
促进气血流通的作用。有利于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达到减轻
腰部肌肉痉挛,恢复腰部肌群的功能。本文内服方中:熟地、
鹿含草、山药、枣皮、鹿胶、牛膝、杜仲、骨碎补、肉苁蓉、
仙灵脾、寄生、能补肝肾,益精血,壮肾阳,强筋骨,利关节。
而此类中药可能对变性的椎间盘韧带和劳损的肌肉有滋养和修
复的作用。方中威灵仙、木瓜、全虫、细辛、川乌、草乌、葛
根、桂枝、炙甘草能祛风除湿,散寒镇痛。从现代医学研究来
看,此类中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缓解痉挛的作用。可能
抑制了自身免疫反应或加速游离髓核吸收,从而消除髓核对临
近神经根的物理、化学刺激,有待研究。方中鸡血藤、红花、
土元、乳香、没药能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使气血畅、径络通,
通则不痛。现代医学研究此类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变血流动力学,
改善微循环及活血定痛,抑制纤维细胞产生胶原,减少炎症渗
出,防止炎症组织粘连等作用。综观内外治方药,具有补肝肾,
强筋骨,祛风散寒,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攻补兼施的作用。
故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同时,在治疗
期前一疗程,应卧硬板床休息。若有条件,可结合骨盆牵引,
以降低腰椎间盘内压力,从而缓解症状,在二疗程开始后,作
适宜的腰背肌锻炼,则效果更佳。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概况 篇12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 (LIDP) 是引起腰腿痛的最常见疾病, 针灸对本病的临床疗效较好因而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保守疗法。针灸疗法是在中医理论, 尤其是在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的以针具或艾灸为主要手段的多种治疗方法的总称。临床上的常用方法较多, 并出现了将传统针刺与现代医学如物理因子及药物相结合的电针疗法、水针疗法等。在LIDP的治疗上, 临床报道较多, 笔者现分析报道如下。
1 针刺疗法
郭会卿[1]采用单纯针刺腰夹脊穴, 即取突出节段这患侧腰夹脊穴, 如为中央型突出者则取双侧, 令患者俯卧位, 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 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 捻转得气并使针感向臀部放射, 以放射至同侧下肢或小腿为最佳, 留针30min, 其间行针2~3次。共治疗43例, 显效32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显效率为74.4%, 总有效率为95.3%。
2 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得气的基础上, 用电针机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流, 对机体导入不同性质的电流以加强穴位针刺作用的治疗方法, 既具有传统针刺疗法的作用, 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特别表现为镇痛作用明显。李守栋[2]为观察电针与传统毫针治疗本病的疗效差异, 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 观察证实在改善症状、腰部功能及疼痛程度方面, 电针优于毫针。张必萌等[3]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电针疗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以取夹脊穴、腰阳关、环跳、阳陵泉为基本穴位, 得气后接G6805-Ⅱ型电针仪, 选用连续波, 频率为4Hz, 电流强度2m A, 持续时间为20 min, 结果显示, 电针疗法在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均优于药物治疗 (莫比可片剂口服) 。
3 温针疗法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 在针尾加置艾柱, 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吴雪梅[4]在毫针针刺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穴、阳陵泉穴、关元穴、秩边穴、次髎穴、环跳穴、风市穴后, 在肾俞 (双侧) 、环跳穴 (患侧) 、阳陵泉穴 (患侧) 用温针施灸30min/次, 1次/d, 而对照组仅采用毫针针刺, 结果表明, 加用温针灸较单纯针刺疗效要好。何兴伟等[5]为了达到通过艾火的温热效应激发经络感传现象以实现“气至而有效”的目的, 在命门、腰阳关及委中加用艾条温针灸, 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出现了循经感传现象, 且其疗效均优于未加用艾条温针疗法的对照组。
4 艾灸疗法
目前单纯采用灸法即只灸不针法治疗本病的相关临床报道甚少, 灸法的使用上大多为温针灸, 即针后在针柄上加用艾灸。事实上, 灸法对于本病的治疗确有着不可低估的辅助作用。李静琴[6]报道的用艾灸箱放在腰骶部施灸的方法就很值得临床参考。
5 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即穴位注射疗法, 是将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王灵君[7]报道的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本病颇具代表性, 其方法如下:主穴为腰椎间盘突出节段夹脊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配穴为患侧的环跳、承扶、风市、委中、足三里, 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2个。药物为复方风湿宁注射液8m L、祖师麻注射液2m L、维生素B12500μg组成的混合液。操作时用20m L注射器8号针头抽取上述混合药液于针刺得气后注入, 每穴3m L, 以病变部位出现酸麻胀感并有传导感为最佳。
6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的创始人是薄智云教授。本疗法因其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针感故而具有患者痛苦小的优点。临床报道中, 曾燕芬[8]为对比观察腹针与体针治疗LIDP的临床疗效差异, 将133例患者随机分为腹针治疗组 (67例) 与常规体针对照组 (66例) , 对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4%,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7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 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杨丽艳等[9]为观察火针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将60例患者等量随机分为火针组和电针组, 火针组予火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 火针点刺病变节段及其上下节段的夹脊穴和阿是穴, 常规针刺肾俞、秋边、环跳等穴;电针组予电针治疗, 取穴同火针组。结果提示, 火针、电针疗法均能有效缓解腰推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 但火针疗法更优于电针疗法。
8 埋线疗法
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 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张占伟等[10]选患侧腰阳关、秩边、阿是穴 (腰骶部压痛点最为明显处) 及相应病变腰椎节段的夹脊穴, 将铬制羊肠线埋入穴位处皮下。共治疗75例, 结果治愈43例, 显效18例, 有效10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4.7%。
9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穴位和一定部位并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田元生[11]认为LIDP的病机在于“血瘀”, 无论寒热虚实新久皆会因血瘀而发病, 因此, 可将刺络放血作为本病的主要疗法。其方法是, 先诊察患者的腰部、患侧下肢及耳穴的腰骶区是否有异常血络, 如有则行刺络放血之法, 令其血出, 如血出不畅可加拔火罐, 使针口附近积血出尽。付明举等[12]为观察委中放血治疗急性期LIDP的即时疗效, 以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局部拔罐, 再根据病情用三棱针在一侧或两侧委中穴放血, 结果即时有效率达到84.9%, 提示委中放血治疗急性LIDP起效快、疗效确切。
1 0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处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对疼痛性疾病的疗效较好。徐华明等[13]采用符仲华研制的浮针, 令患者取俯卧位, 充分暴露患者的痛处, 找准病灶压痛点, 常规消毒后, 在距离痛点上、下6~8cm处进针, 针尖对准痛点, 尽量快速透皮, 针体与皮肤呈15°~30°角, 达到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后, 缓慢平行运针, 以进针点为支点, 手握针座左右摇摆, 做匀柔平稳扫散, 约3~5min后取出针蕊, 留置软套管于皮下, 外用无菌棉球及胶布固定, 约24h后出针。2d治疗1次, 10d为1疗程。经临床证实可取得较常规针刺更好的疗效。
1 1 芒针疗法
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 因形状细长如麦芒, 故称为芒针。袁秀丽等[14]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 对比观察了运用芒针与口服西药治疗LIDP的临床疗效, 发现芒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药芬必得组。其方法如下:主穴取腰俞、命门、肾俞、关元俞、秩边或环跳;配穴取阳陵泉、阴陵泉、阳辅。将芒针横刺进针刺入腰俞, 针尖透向命门穴, 深度为3~5寸;若病变部位在L3/L4、L4/L5则取肾俞先直刺0.3寸时针尖转入下方透刺向关元俞, 再取环跳穴与臀面垂直进针, 向下针刺3~5寸, 使针感放射至足外侧;病变部位在L4/L5、L5/S1者, 则取秩边针尖垂直刺入, 深度3~5寸, 使针感放射至足大趾;若伴小腿后侧痛, 则针直刺阳陵泉透至阴陵泉;若小腿外侧痛, 则针刺阳陵泉与皮肤成20°~30°角进针透向阳辅穴, 深度为3~5寸, 留针20~30min。
1 2 踝针疗法
周保定等[15]经临床观察发现, 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的镇痛效果要显著优于常规体针对照组 (P<0.01) 。其方法如下:穴取踝三针, 即根痛1号 (足阳明胃经外踝高点上4寸) 、根痛2号 (足少阳胆经外踝高点上4寸) 、根痛3号 (足太阳膀胱经外踝高点上4寸) 。L3/L4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1号, L4/L5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2号, L5/S1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3号, 多节突出者则可综合选穴。常规消毒皮肤后, 采用直径0.35mm、长75mm的华佗牌不锈钢针灸针, 针体与皮肤呈15°角快速刺透表皮, 向上浅表缓慢刺入, 进针长度为70mm, 以100~200次/min速度捻转, 幅度为180°~360°, 每次连续捻转2~3min, 留针30 min, 留针期间每10min行针1次即可。
1 3 其它方法
1 3.1 贺氏三通法
针灸三通法是贺普仁教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针灸治疗疾病的3种方法, 综合运用了毫针、火针、放血3种疗法。王桂玲等[16]运用该方法治疗LIDP 66例, 痊愈32例 (48.5%) , 好转32例 (48.5%) , 总有效率为97%。其方法主要是: (1) 微通法:采用毫针刺法, 主穴取腰阳关、悬钟、后溪、申脉, 配穴取太溪 (肾虚型) 、昆仑 (风湿寒痹) 、养老 (闪挫扭伤) ; (2) 温通法:采用火针疗法, 取阿是穴 (突出的腰椎间盘处) ; (3) 强通法:委中穴行放血疗法。
1 3.2 圆利针法
圆利针最早记载于《内经》, 但其针具久已失传。新制圆利针为山西省名老中医师怀堂先生发明的“新九针”之一的针具, 较古圆利针要粗, 也比古圆利针长, 该针治疗某些顽固性疼痛确有独到之处, 具有它针不能替代的治疗作用。彭易雨等[17]报道了运用圆利针法治疗LIDP的临床疗效。
1 3.2 循经排刺法
朱德宇[18]报道了循经排刺法, 临床上选择与LIDP有关的循行经脉上的腧穴, 如腰部采用双侧L3-S1椎旁夹脊穴, 行每一椎刺一针的排刺法, 双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气海俞排刺法;如病在足太阳膀胱经, 采用针刺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的长针排刺法;如病在足少阳胆经, 则采用针刺环跳穴、风市、阳陵泉、阳交、绝骨、丘墟、足临泣的长针排刺法。共治疗56例, 痊愈38例 (67.9%) , 好转18例 (32.1%) , 总有效率100%。
1 3.4 温刃针灸法
邹敏等[19]介绍了治疗LIDP的温刃针灸法, 该法值得临床借鉴。其方法是:于病变椎体的棘间韧带、下关节突、椎弓板、椎间孔边缘及腰腿部相关压痛点处, 以带刃的针具 (刃针) 行一定手法以切开、松解局部粘连的肌肉韧带, 然后以艾炷点燃套于针柄上施灸。该法综合了针、刀、灸三法的作用, 相得益彰, 既能改善病变椎间盘周围的炎性刺激与机械性压迫, 恢复腰椎的动态平衡, 又可提高针灸治疗本病的远期疗效。
1 3.5 肌肉起止点针刺法
陈永亮等[20]报道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肌肉起止点针刺法, 即运用传统的针灸针针刺相关肌肉起止点, 其介绍的常用针刺处有:竖脊肌的起点、腰大肌的起点、梨状肌的止点、臀大肌的起点与止点、阔筋膜张肌的起点与止点、臀中肌的起点与止点、臀小肌起点与止点等。针刺要求针的深度达到肌腱在骨膜上的附着处, 或刺到骨面后退针。
1 4 结语
【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推荐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10-17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06-17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10-02
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2-18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08-30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0-29
内伤性腰椎间盘突出症11-23
复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10-21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09-2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