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2024-10-17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精选12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篇1

经皮穿刺切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1], 因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微创治疗受到患者的欢迎, 本科从2005年8月至2009年5月应用经皮穿刺切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7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 男56例, 女31例, 年龄21~65岁, 平均39.5岁。皆有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表现, 病史3个月~20年, 全部患者均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CT检查确诊。本组病例均经3个月以上的各种保守治疗无效, 病情反复发作。本组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突出65例, L5~S1突出18例, L3~4突出4例。主要症状:持续腰痛及下肢放射痛46例, 腰腿痛伴下肢及足麻木38例, 间歇性跛行7例, 症状突发加重5例。主要体征:单侧或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78例, 单侧或双侧下肢肌肉萎缩及伸拇肌肌力减弱41例, 仰卧挺腹试验阳性80例, 压颈静脉试验阳性62例。

1.2 手术方法

1.2.1 设备500 m A带影像增强系统X光机, 自动式腰椎间盘切吸治疗仪, 医用电动负压吸引器。

1.2.2 术前准备

入院后常规摄腰椎正侧位片, 骨盆平片 (显示两侧髂骨高度) 。备好腰部CT片。实验室检查同常规手术准备。常规腰背部备皮, 术前30 min肌注安定10mg, X线操作室紫外线照射2 h。

1.2.3 体位

患者俯卧于X光机检查床上, 下腹部垫软枕使腰部略呈屈曲状, X光机透视下确定病变间隙, 用龙胆紫做一横向标记线, 沿标记线向患侧旁距棘突8~12 cm处为穿刺进针点。

1.2.4 步骤

常规消毒皮肤, 铺巾。进针点用1%利多卡因5 ml做局麻 (不可向穿刺方向太深处注射) , 将穿刺导针刺入皮肤, 沿横向标记线方向且与背部呈40°~45°经皮下通过腰后部诸肌群达椎间盘纤维环后1/3点处刺入髓核内, X光机透视下观察确定进针位置正确后, 用尖刀在皮肤进针处做0.5 cm的切口, 然后依次沿导针旋入1.5 mm、2 mm、2.5mm、3.2 mm、4.0 mm、4.8 mm、5.6 mm、7级套管与纤维环内2~3 mm左右固定之。在刺入导针及以后依次旋入各级套管扩张时动作要缓慢, 轻柔, 注意观察患肢有无放射痛烧灼感, 深重感, 若有此症状应调整进针点或尝试套管稍向侧方用力至患者无上述症状时再缓慢旋入。最后保留5.6 mm套管, 拔出其他套管。置入3.2 mm环锯切割纤维环形成减压孔, 再沿该套管送入髓核钳, 夹碎髓核并最大量地夹取髓核, 最后送入自动髓核切吸器, 接通输液器及负压吸引器, 以300次/s速度反复切割抽吸, 经常调整前端边侧孔的深度、方向及角度, 随时观察负压吸引器收集瓶中髓核切吸量, 当无髓核吸出时, 退出髓核切吸器, 拔出套管局部包扎。令患者仰卧做直腿抬高试验, 观察治疗效果, 然后将患者平卧手术车上推回病房。

1.2.5 术后用药及护理

术后静点甘露醇每日250 ml连续3d, 每日分别给予地塞米松10、10、5 mg, 并静点抗生素5 d。相对卧床5~7 d。以后带腰围下床, 并嘱其坚持做腰背肌锻炼。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分别为1个月、半年、1年, 结果54例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恢复正常工作。26例有劳累时或阴雨天时腰腿酸胀感, 平时无明显症状。5例术后反复有腰腿痛, 但症状较术前轻。2例术后疼痛仍重, 经手术证实1例脱出髓核太大, 游离于椎管内。1例为侧隐窝狭窄, 黄韧带肥厚。较差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 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根据改良的Macnab[2]疗效评定。优:疼痛消失, 无运动功能障碍, 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疼痛, 能做轻微工作;可:症状有所改善, 仍有疼痛, 不能工作;差:仍存在神经根压迫的表现, 需再次手术治疗。结果:优54例占62%;良26例占29.9%;可5例占5.7%;差2例占2.3%, 优良率91.1%。

3 讨论

经皮穿刺切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机制主要是: (1) 减压:通过在椎间盘后外方钻小孔切吸出部分髓核组织, 使椎间盘内压力明显降低。从而使突出部分的压力减低并相对还纳, 缓解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力与刺激; (2) 改变髓核的突出方向:该切吸术由于在椎间盘的侧后方开小孔取出了髓核, 人为的改变了突出髓核的方向, 因该孔在3个月后才逐渐封闭, 避免了向后方再突出的可能性; (3) 阻止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过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由内向外逐渐积累性损伤、断裂, 变性的髓核逐渐沿断裂的纤维环裂隙向外膨隆, 重者纤维环破裂, 髓核疝出, 由于在纤维环尚未破裂之前实行了该手术治疗, 亦阻止了椎间盘突出症由髓核膨隆型发展为纤维环破裂、髓核疝出的病理变化。

影响疗效的因素: (1) 切吸出髓核组织越多, 效果越好; (2) 年轻或病程短的疗效高; (3) 椎间盘纤维环损害并髓核脱出的, 效果差; (4) 切出的髓核变性严重, 呈块状, 质干硬, 黄、灰黄色的见效慢, 疗效相对差; (5)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配合牵引、理疗、按摩、封闭等辅助治疗, 可使术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尽早恢复。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应用的这项新技术, 具有创伤小、不开刀、恢复快、痛苦少、操作简单, 不造成神经根粘连及硬脊膜纤维化, 无严重并发症, 患者容易接受, 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等优点, 深受患者及基层医院的欢迎。此项治疗方法介于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之间, 使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而只能接受开放手术时, 多了一份选择, 使部分患者免受开放手术之苦。此项治疗方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安全而实用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仁警.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疗效不佳原因分析.颈腰痛杂志, 2001, 22 (1) :46.

[2]Macnab I.Negative disk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nerveroot Involement in68patients.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1, 53:891-893.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篇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熟悉腰腿痛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常用的治疗原则。

2、了解腰腿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3、了解腰腿痛的治疗方法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原则。

教学方法:

床边案例教学

讲授内容: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一、病因及病理

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主要是髓核脱水,脱水后椎间盘失去其正常的弹性和张力,由于外伤或多次反复的不明显损伤,造成纤维环软弱或破裂,髓核即由该处突出(图)。

髓核多从一侧(少数可同时在两侧)的侧后方突入椎管,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神经根受损伤征象;也可由中央向后突出,压迫马尾神经,造成大小便障碍。如纤维环完全破裂,破碎的髓核组织进入椎管,可造成广泛的马尾神经损害。由于下腰部负重大,活动多,故突出多发生于腰4-5与腰5-骶1间隙。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放射向大腿前方。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二)脊柱侧弯畸形

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图)。

脊柱侧弯的方向,髓核突出部位与神经根的关系

左: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如向健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右: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外前方,脊柱向健侧弯,如向患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三)脊柱活动受限 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四)腰部压痛伴放射痛 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六)神经系统检查

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七)影像检查

需拍腰骶椎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左右斜位片。常有脊柱侧弯,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X线征象不能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可借此排除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滑脱等。诊断有困难时,可考虑作脊髓碘油造影、CT扫描和磁共振等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及突出部位。上述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并不能完全除外腰椎间盘突出。

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即可作出诊断。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②在腰4-5或腰5骶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③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第2、3、4、5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X线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变。

三、鉴别诊断

腰椎后关节紊乱 上下关节突构成腰椎后关节,急性期可因滑膜嵌顿产生疼痛,慢性病例可产生后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出现腰痛。多发生于棘突旁1.5厘米处,可有放射痛,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但放射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且不伴有感觉、肌力减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经根受损之体征。

腰椎管狭窄症 间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自诉步行一段距离后,下肢酸困、麻木、无力,必须蹲下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走。骑自行车可无症状。患者主诉多而体征少,也是重要特点。严重的中央型狭窄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脊髓碘油造影和CT扫描等特殊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腰椎结核 腰椎结核有结核病的全身反应,腰痛较剧,X线片上可见椎体或椎弓根的破坏。椎体转移瘤 疼痛加剧,夜间加重,可查到原发瘤。X线可见溶骨性破坏。

脊膜瘤及马尾神经瘤 常有大小便失禁。脑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试验显示梗阻。脊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卧硬板床,理疗和按摩。牵引治疗方法很多。俯卧位牵引按抖复位,是根据中医整复手法归纳整理的一种复位方法,现已研制出自动牵引按抖机,其治疗原理是:牵开椎间隙,在椎间盘突出部位以一定节律按抖,使脱出的髓核还纳。此法适用于无骨性病变、无大小便失禁、无全身疾患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前不宜饱食,以免腹胀,治疗后须严格须卧床一周。一次不能解除症状者,休息数日后可再次牵引按抖。本法简便,治愈率高,易为患者接受,为常用的非手术疗法。

(二)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①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症状较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②神经损伤症状明显、广泛,甚至继续恶化,疑有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③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者。④合并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者。

鉴别诊断:

急性腰扭伤

一、病因与病理: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急性腰扭伤可使腰骶部肌肉的附着点、骨膜、筋膜和韧带等组织撕裂。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患者有搬抬重物史,有的患者主诉听到清脆的响声。伤后重者疼痛剧烈,当即不能活动;轻者尚能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起床。检查时见患者腰部僵硬,腰前凸消失,可有脊柱侧弯及骶棘肌痉挛。在损伤部位可找到明显压痛点。

三、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压痛点明显者可用1%普鲁卡因(或加入醋酸氢化可的松1毫升)作痛点封闭,并辅以物理治疗。也可局部敷贴活血、散瘀、止痛膏药。症状减轻后,逐渐开始腰背肌锻炼。慢性腰部劳损

一、病因及病理:经常的反复的积累性轻微损伤(劳损),可引起肌肉附着点、骨膜、韧带等组织的充血、水肿、渗出、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等病理改变,刺激和压迫神经末梢导致腰痛。为了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一些肌肉常呈痉挛状态,而持续性的腰肌痉挛也可造成软组织的积累性劳损。职业需要固定姿势下工作,也是劳损的重要原因。急性软组织扭伤如未能获得完全恢复,也可能转为慢性劳损。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无明确的急性外伤史;有的患者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外伤史;有的患者姿势不良或曾长期弯腰工作。症状时轻时重,一般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须经常变换体位。有些患者在棘间、髂后上棘、骶髂关节或腰骶关节、腰椎二、三横突处有程度不同的压痛,有的患者压痛范围广泛或无固定压痛点。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三、治疗:局部压痛点强的松龙封闭治疗。坚持腰背肌锻炼,增强肌力,稳定脊柱。骶髂劳损

一、病因:①腘绳肌紧张 牵拉坐骨向下向前,而髂骨被旋转向后,易引起骶髂劳损。弯腰拾重物可使腘绳肌紧张,常为发病原因。②先天性异常 如腰椎横突骶化。③妊娠 因黄体素作用使韧带松弛,体重和腰椎前凸增加。

二、诊断:①疼痛 患部疼痛,臀部和股部外侧可有转移痛。常有肌肉痉挛。平卧不适,翻身困难。站立时弯腰疼痛、受限较明显,但坐位弯腰因腘绳肌松弛不甚疼痛。②挤压或分离骶髂关节时,患处疼痛。③“4”字试验及唧筒柄试验阳性。④局部压痛⑤在急性病例,X线片无特殊改变。

三、治疗:①休息,卧硬板床②急性期给予止痛片③局部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④热疗:局部湿热敷、蜡疗和红外线等。

提问、课堂讨论等师生互动的设计:

提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互动:让学生演示直腿抬高试验。

教学小结、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与处理;

2、课外阅读有关腰腿痛治疗的文献及预习上下肢骨折;

教学中的创新点(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外语运用、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学、介绍学科新进展等方面):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篇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20~40岁左右青壮年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占门诊下腰痛病人的10%。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及硬膜囊致血液循环障碍,静脉血滞,引起神经根水肿,神经传导延迟,造成暂时神经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腰痛、间歇性跛行,下肢酸胀麻木,肌力下降感觉减退。治疗是解除神经根机械压迫,减轻神经根水肿。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包括中药、牵引、针灸、推拿、硬膜外封闭和手术治疗,我院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腰椎问盘突出症病人252例。其中手术治疗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192例,效果满意。

1 手术方法

连硬麻醉下,俯卧位,双侧髂前上棘垫枕,切口下注射止血水(1∶50万肾上腺素),取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电刀切开棘上韧带,骨刀骨膜下剥离病侧骶棘肌在椎板上的附着点,显露椎板,定位后,用骨凿行半椎板切除或扩大开窗(上一椎板下缘及下一椎板上缘尽量保留小关节突),探查摘除突出的髓核,探查神经根管及椎管是否压迫,若有予以解除,冲洗,放置引流管一根,另戳孔引出皮外接负压器。缝合深簏膜及皮肤。

2 一般资料

本组192例,男114例,女78例。右侧腰椎间盘突出90例,左侧腰椎间盘突出102例,腰45椎间盘突出120例,腰5骶l椎间盘突出60例,合并有腰45腰5骶1突出12例。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19岁,平均38.5岁。病程最长的20年,最短半年,平均3年。出现跛行174例,出现小腿外侧足趾麻木,肌力下降150例。住院时间最长25天,最短12天,平均18.5天。本组全部行手术治疗。

3 随访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最长2年,最短6月,平均14个月,均为门诊检查。

评价标准:优: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消失,括约肌功能正常,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腰腿痛基本消失,偶有小腿麻木,间歇性跛行基本消失,恢复工作和生活。可:有时还有腰痛,特别是劳累后,仍有轻度间歇性跛行,可做轻工作和一般家务。差:症状无明显改善。

本组192例,优120例,良66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6.9%。

4 讨论

4.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现在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椎间盘在20岁以后开始退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减小。而腰椎间盘需要承受重力、屈曲、旋转等负荷。易使椎问盘纤维环的后部产生裂隙,使纤维环变薄。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及马尾,使神经根水肿,而出现腰痛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损伤症状。当纤维环产生裂隙,变薄,临床上可出现腰痛,但无放射痛,此类病人可行保守治疗,注意休息可缓解症状。当纤维环部分破裂,表层完整,髓核经薄弱处突出,该部分患者因后纵韧带和部分纤维环完整突出物可自行回纳或行保守治疗而回纳,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当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出,游离于后纵韧带之下进入椎管内,此类患者症状重,不能缓解,保守治疗效果差,宜手术治疗解除压迫,若时间长可并发黄韧带肥厚,椎间关节增生等疾病。

4.2 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不是所有患者都宜行手术治疗,因为必竟手术对原有正常组织进行了破坏,可能遗留一些对患者不利的因素,笔者认为应掌握其手术适应症。①病程长,反复发作,经正规保定治疗无效的患者。②有广泛肌肉瘫痪感觉减退,以及马尾神经损害,有完全或部分截瘫患者。③症状体征明显,并有CT、MRI或椎管造影证实。④伴有侧隐窝狭窄或椎管狭窄的患者。

4.3 手术注意点:应严格无菌操作,用最小的创伤达到足够的显露,保留可保留的骨和软组织结构。仔细妥善的去除病变,手术时尽量减少过度牵拉和反复剥离脊髓及神经根以防其水肿,在椎管内产生卡压,或刺激血管造成痉挛,引起血液淤滞,产生神经损伤症状。术中应用导尿管探查椎管上下及神经根管,以明确无神经压迫情况,术后放置引流管可减少血肿压迫。

4.4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术后常规予甘露醇,激素治疗,以减轻神经根水肿,以利静脉及毛细血管淤血的缓解,改善神经症状,术后3天可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一周后可下床活动,以利身体康复,但在3月内康复期,仍需限制活动,避免剧烈活动或搬重物,以防椎间盘再突出。

4.5 本组2例痊愈出院后,劳作时突然出现腰痛及下肢的酸胀,考虑为腰椎问盘的再突出,本组3例在术后6月以后,逐渐出现腰部不适腰痛,以劳累后明显,且出现间歇性跛行,考虑与神经疤痕粘连有关。本组1例,术后症状好转不明显,因为,术中未发现椎间盘突出,与CT检查不附,故予行后路减压,术后效果差,考虑该椎间盘突出与体位有关。

4.6 腰椎间盘突出,使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神经根损害而产生腰部及下肢的症状和体征。患者保守治疗易反复发作且效果差。应予手术治疗,特别是对年龄大,病程长,症状较重的患者,更应手术。手术治疗能快速解除症灶,而缓解症状,根治疾病,且复发率低,住院时间短。半椎板切除对脊柱正常结构破坏小,脊柱稳定,术后腰背痛发生率低,是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少全.牵引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5年05期,36-37

[2] 怀南.关节松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6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4期63

[3] 唐世技.3种非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76-77

[4] 么连甲.浅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J]. 按摩与导引,2005年02期,36-37

[5] 何章伟.按摩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按摩与导引,2006年02期,35-36

作者单位:155100 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炭总医院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护理 篇4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本科从2005~2006年开展此项手术以来, 共手术治疗20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正确护理对确保手术成功, 取得预期效果十分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 男17例, 女3例, 年龄最高65岁, 最低23岁, 手术方法:全椎板切除13例, 半椎板切除5例, 髓核摘除2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手术本身可以认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 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顾虑, 同时患者对手术的不可知性产生担心, 针对这种心理特点, 笔者采用集体或单独心理疏导的方法与患者交流, 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方案, 打消顾虑, 减轻心理负担, 积极配合手术。

2.2 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手术区皮肤清洁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某些患者术区帖膏药的残留物必须彻底清理干净, 用软皂毛刷彻底清洁皮肤, 再用清水清洗, 反复进行二次。

2.3 舒适环境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保证患者充足睡眠。好的睡眠质量, 可增加食欲, 改善营养状况, 提高机体免疫力。

2.4 体位训练和排便训练

指导患者术前3 d开始训练俯卧位, 以利于手术体位需要, 并开始训练卧位排便。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严密观察T、P、R、BP变化, 如有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

3.1.1

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有无脱落、污染。如出血量多, 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3.1.2 对患者疼痛的观察

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 治疗前后有无改善, 但应区分手术伤口的疼痛。

3.1.3

术后及时给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

3.1.4

加强皮肤护理, 定时翻身扣背, 翻身时背部、腰部、臀部须保持同一轴线。

3.1.5 引流管的护理

这20例患者术中均在切口内放置了引流管, 以防血肿形成压迫脊髓。护理时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扭曲、受压、滑出, 有无血凝块阻塞造成引流不畅, 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有无变化, 如引流液增多, 颜色鲜红, 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若引流液呈淡红色, 且患者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应考虑硬脊膜破裂, 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2

询问和观察双下肢疼痛、感觉、运动情况, 下肢疼痛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 术后突出物摘除、压迫解除, 大多疼痛消失。而下肢感觉异常, 麻木暂不能完全消失, 尚待3~6个月时间的恢复, 极少数患者由于神经根受压时间长而产生变性, 麻木长时间不能消失, 应向患者耐心解释, 消除顾虑。若术后疼痛加重, 下肢不能活动, 应考虑血肿形成, 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3 功能锻炼

腰椎间盘术后功能锻炼, 特别是腰背肌和下肢训练非常重要, 可防止肌肉萎缩无力, 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防止腰椎间盘再次突出。术后3 d鼓励患者在床上做抬腿、抬臀运动, 促使反复牵拉坐骨神经, 避免发生神经根粘连;术后拆线次日, 应逐渐在床上锻炼腰背肌, 患者取仰卧位, 用头、双肘、双足跟支撑起全身, 使背部腾空后伸, 每天坚持锻炼多次, 以身体能适应为准。

3.4 出院指导

告诉患者复诊时间,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或向医生咨询获得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继续卧硬板床, 不宜过早恢复工作。三月内腰部不负重、不弯腰。每日间断佩带腰带, 睡觉时取下, 起床后适当活动腰部, 增加腰肌协调性和灵活性, 防止腰部扭伤, 预防和功能锻炼相结合, 加强腰背肌及腿部肌肉锻炼, 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适当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 如游泳等。指导须注意平时站、坐、行和劳动姿势。减少慢性损伤的发生, 避免疾病的复发。加强营养, 调节饮食, 保持良好的心境。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我疗法分析 篇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武术界和体育运动者容易发生的一种觉见病。(现在办公白领人仕由于长期坐姿不对也很容易引起)。它是由于外伤或其他多种原因造成椎盘间纤维环破裂,使髓核突出于椎间盘,从而压迫神经根引起的腰腿痛。上海曙光医院推拿科医师范兴发,参考了以往惯用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的鱼跃势和治疗腰椎病的踩桥法,设计了一种沉腰斜板组合手法。此法对治疗腰椎间突出症有很好的疗效,它的优点是:病人治疗时基本没有痛感,见效快,方法简便,宜于推广。经几千次临床观察,严重的一般治疗三十多次,轻的几次就能使症状消失。

沉腰锻炼法有两种:

(1)俯卧沉腰法:病人俯卧在胸前三个枕头与大腿部三个枕头上,腰部不加任何压力自然下沉十至十五分钟,这种姿势可以使腰椎后缘间隙变小,把突出的骨髓核推入椎间盘间隙内。(见图1)图1:伏卧沉腰法

(2)仰卧沉腰法:病人仰卧在高枕上,臀尾骨部垫一个枕头,双腿屈在胸前,双手抱住,腰部自然下沉十五分钟以上。这种姿势可以使腰椎后缘间隙增大,利用韧带的动力,把突出的骸核推入椎间盘间隙内。(见图2)

图1俯卧沉腰法

图2仰卧沉腰法

上述两种姿势作为主要锻炼方法,一天至少两次,每次做一至二势,根据自己病情与体质条件掌握时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慢性病者不宜使用此法。患者经过自我治疗,腰腿痛基本消失后,再做加强腰背肌功能的两种姿势。

(1)俯卧鱼跃势:病人俯卧在平板床上,腰部挺在板床上,头、足两头向上翘起十次以上。(见图3)

图3俯卧鱼跃势

图4站立搁腿

(2)站立搁腿:站立势(手可扶杆),患腿伸直搁起五分钟以上。(见图4)

范医师说,如果有条件的话,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做完俯卧沉腰法和仰卧沉腰法以后,请别人帮助,再做一次“斜板”(见图5),使椎体旋转,更有助于突出的髓核回纳到椎间盘内。对于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老年人或体弱病人,无力做俯卧沉腰法和

仰卧沉腰法者,可采用病人仰卧在高枕上,臀尾骨部垫一个枕头,使腰部自然下沉的方法进行治疗,也能收效。(见图6)

图5:斜板

图6:仰卧沉高枕。

腰部的绕环运动以及倒步走,对治疗和预防腰椎疼痛疗效非常明显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运动学专家窦文浩教授说,对于长期久坐的人,腰椎疾病是很常见的,表现为时重时轻,劳累时则疼痛加重,理疗虽然能减轻疼痛,但却无法除掉病根。根据运动医学的研究,腰部的绕环运动以及倒步走,对治疗和预防腰椎疼痛疗效非常明显。

所谓的绕环运动,基本动作如下:

两腿略微分开,两手叉在后腰部,以腰为轴心绕圈转动身体,若疼得厉害的话,可以动作缓慢一点,先往左边转,再往右边转。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很管用,建议大家试一下。

还有一个办法,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行的一种治疗腰椎疾病的运动疗法,那就是倒步走。倒步走时两腿交替向后迈步,增强了大腿后肌群和腰背部肌群的力量,可使腰部韧带的弹性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增强,使骨骼、肌肉、韧带的功能得到恢复,因此能使腰椎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倒步走现在已广泛用于健身,它还适于腰伤、腰部肌肉疼痛以及小脑平衡能力差的人。

倒步走疗法动作简单,容易掌握,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进行锻炼。倒步走应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钟,要循序渐进。腰椎疼得厉害时若能立即进行倒步走锻炼,可起到良好的止痛作用,慢性腰椎患者若能长期坚持倒步走,两个月便可见到良好效果,有些患者甚至可以治愈。

需要提醒的是,倒步走时,人们对空间的知觉能力明显下降,容易摔倒,因此步速不宜太快,力求走得稳,两眼要平视后下方以便掌握方向。为了安全,倒步走时,最好前脚掌擦地交替后退。还可采取结伴而行的办法,一人往前走,另一人倒步走,两人交替轮换,互相照应。窦文浩教授在提到倒步走的速度和运动量的掌握时说,他建议开始时以每分钟60步为佳,健康人应控制在每分钟90~100次,腰痛者的脉搏,应控制在比自己安静时增加10次以上为最好。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注意什么?

(1)急性期及症状发作期应立即对卧床休息,避免下地活动,以减少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床铺最好为硬板床,褥子薄厚、软硬适度,床的高度要略低一些,最好能使患者刚坐起时,双脚就可着地。同时应避免施行作用于腰椎骨关节的椎拿手法。

(2)症状缓解期应注意减少刺激,避免受寒冷和潮湿,避免劳累及腰部外伤。

感觉腿疼查查腰

人到中年,腰腿不好的人越来越多,笔者在临床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45岁的王先生几天前出差乘火车,睡了一夜的硬卧,早晨起来腰痛、腿也痛,根本不能动。稍微动一下,疼痛就由臀部沿大腿外侧向小腿和踝关节延伸,还伴有小腿和足的无力和麻木。有人告诉他,“这是坐骨神经痛”,而另一位同行的老者说,“说不定还有腰的毛病”。果然,去医院一检查,王先生得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就是因为腰椎间盘各个部分,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并产生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一支周围神经,由部分腰、骶神经在盆腔内汇合构成坐骨神经。当相应阶段的脊神经根脊髓遭受刺激或压迫时,就会出现坐骨神经痛的症状。约有98%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有腿疼的症状,其疼痛的部位与性质,因间盘突出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职业因素引起腰痛

以前腰椎间盘突出是老年人常见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也得上了这种病。从职业上讲: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多见于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到了今天,伏案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的售货员、纺织工人、学生、司机、编辑等较多见。他们长期体位固定,姿势较少变化,腰部肌肉常处于某个方向的紧张状态,均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

另外,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得腰椎间盘突出。腹部过于肥胖的人,除了本身脂肪组织较多、肌肉组织较少外,腹部重量的增加开可使腰部负荷增大,从而增加了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几率。而身体过于瘦弱的人则因为肌肉组织太少,力量较弱,也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纠正姿势很重要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最好的方法就是绝对卧床,但此病很难根治。因此,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在预防。那么,怎样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呢?主要方法就是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睡姿以及劳作姿势的合理性,纠正不良习惯。

站姿: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两眼平视,下颌稍内收,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小腿微收,两腿直立,两足距离约与骨盆宽度相同。这样整个骨盆就会向前倾,使全身重力均匀地从脊柱、骨盆传向下肢,再由下肢传至足。此时,人体的重力线正好通过腰椎椎体或椎间盘后部,可有效地防止髓核突出。站立不应太久,要适当进行活动,尤其是腰背部活动,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劳。

坐姿:正确的坐姿是上身挺直,收腹,下颌微收,下肢并拢。如有可能,最好在双脚下垫一踏脚或脚凳,使膝关节略高出髋部。如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则应在上述姿势的基础上尽量将腰背紧贴椅背,这样腰骶部的肌肉不会太疲劳。

睡姿:较好的睡眠体位应该是仰卧和侧卧位。仰卧时在双下肢下面垫一软枕,以便双髋及双膝微屈,全身肌肉放松,椎间盘压力降低,减小椎间盘后突的倾向。这样的睡姿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最佳体位。另外,在挑选床铺的时候要尽量选择稍微硬一些的床,席梦思之类的软床难以使身体各个部分的肌肉得到充分的休息。有些睡席梦思的中年人早晨起来总感觉腰酸腿疼,就很可能是这个原因。

还有,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要加强腰背肌的功能训练。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达到良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

一、夏季失水多,应多喝水

喝多点水,而且是温水比较好,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身体要随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明,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肌肉、血液、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另外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饮料。

二、应时起居

夏季则宜晚睡早起,中午尽可能午睡。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三、保健要“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炎热夏季,很多人会患空调病,人们白天夜里都开着空调,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十几度,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饮,肯定会伤阳气。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四、饮食清补,多吃“苦”

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

甘凉清润的食物:小麦、高梁、青稞、豆腐、白扁豆、黑芝麻、马铃薯、白菜、莴苣、龙须菜、菠菜、冬瓜、西瓜等。健脾养胃、滋阴补气的食物:菠菜、藕、茭白、西红柿、胡萝卜、鸡蛋、苹果、牛奶、葡萄、莲子、桑椹、蛤蜊,鹅肉、青鱼、鲫鱼、鲢鱼、大麦粉等。

祛暑利湿、清热解毒的食物:蚕豆、赤小豆、黄豆、生萝卜、茄子、白菜、芹菜、荸荠、薏苡仁、菜瓜、西瓜、冬瓜、丝瓜、黄瓜、甜瓜、苦瓜、菊花、荷叶、茶水等。

苦味食品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热天适当吃些苦味食品,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且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苦瓜:取其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既可凉拌又能肉炒、烧鱼,清嫩爽口,别具风味。苦瓜具有增食欲、助消化、除热邪、解疲乏、清心明目等作用。此外,苦菜、茶叶、咖啡等苦味食品亦可酌情选用。应注意的是,食用苦味食品不宜过量,否则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五、补充盐分、钾和维生素

暑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钾现象,会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症候。热天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多吃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蔬菜中有大葱、芹菜、毛豆等也富含钾。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人体夏季大量排汗,氯化钠损失比较多,故应在补充水分的同时,注意补充盐分。每天可饮用一些盐开水,以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相对稳定。营养学家还建议:高温季节最好每人每天能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2各2毫克,钙1克,这样可减少体内糖类和组织蛋白的消耗,有益于人体健康。故在夏日应多吃一些富含上述营养成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虾皮等,亦可饮用一些水果汁。

六、尽量穿浅色衣服

深色衣服会吸收阳光,使人体温升高燥热;同时蚊子有趋暗的习性,深色容易吸引蚊子,特别是黑色。

七、皮肤瘙痒注意事项

夏季出游,因日晒而导致皮肤瘙痒、干疼时,可涂少量肤轻松等软膏,不要用热水烫洗,也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八、做些养心运动

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过于剧烈,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损伤心阴。对于夏季依然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可以选择练太极拳、太极拳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开合适度,起伏有致,身端形正不偏倚,正气存于内而风邪不可侵,与自然的阴阳消长相吻合,可谓夏季最佳的养心运动之一。

中医养生十六法,是通过我们的肢体来完成的养生,在平时办公室里也是可以做的,那么今天小编就具体的给大家讲下养生十六法。

十六法首先见于明代冷谦所撰的《修龄要旨》。这套养生法,动作轻缓,简便易学,不受条件的限制,若能坚持实施,定能强身健体、预防早衰、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养生十六法的具体内容及操练方法如下

1.发宜常梳

方法 用梳子轻轻梳头100—300下,或将两手十指插入发间,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反复数十遍,以头皮有温热感为宜。早晚各梳一次。脑力劳动者,当用脑疲劳时,亦可随时运用此法,以解除脑疲劳。

功效 梳发可刺激头皮的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和头皮的新陈代谢,并可改善大脑和脑神经的血液供应,增强脑部的生理机能。因此,常梳发可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聪耳明目、乌发等作用。

2.面宜多擦

方法 站立或取坐位,两眼微闭,将两手掌相互搓热后,覆于两腮及下颌部,五指并拢,手小指贴于鼻侧,掌指上推,经眉间印堂,上推至额部发际,然后向两侧擦至两鬓(掌指部经眉头、眉腰、眉尾),再向下搓擦,经面颊(十指沿耳根进行)至腮部、下颌。如此反复,搓擦至面部有热感为止。早晚各搓擦面部一次。

功效 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常搓擦可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滋润皮肤,增加颜面的光泽和增强面部皮肤肌肉的弹性,有利于除皱消斑和延缓面容的衰老,并有提神明目和预防感冒、眼疾、耳疾等作用。

3.目宜常运

方法 取坐位,两眼微闭,缓缓转动眼球。先按左、上、右、下方向连续转动9圈,再向右、上、左、下反方向转动9圈。然后,将眼睛缓缓睁开。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或在用眼疲劳时进行。

功效 运动眼球可以锻炼眼外肌,增进睫状肌对晶状体凸度的调节能力,改善视力,消除视疲劳,推迟眼的老花。另外,运动眼球还能促进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动眼神经及眼肌的功能,对眼球能起到保护、滑润作用,而不易发生眼疾。

4.耳宜常弹

方法 取坐位,将两手掌相互搓热后,以手掌的掌心分别掩紧两耳,手指并拢贴于枕部,食指叠在中指上,然后让食指着力下滑弹击枕部,使耳能听到鼓鸣的声响。每次弹击20-40下,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

功效 耳常弹,可增强听神经的功能,可使退化的耳膜、耳咽管的功能得到恢复,促进耳部血液循环,起到提神醒脑,聪耳助听的作用,对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5.齿宜常叩

方法 取坐位或卧位,全身放松,闭目,静心凝神,口唇轻闭,然后上下牙齿有节奏地相互轻轻叩击。先叩臼齿36次,再叩门齿36次,要使每个牙齿都相互叩击到。可在晨起和睡前进行,亦可在半夜或早晨睡醒后取卧位进行。

功效 叩齿产生的冲击波不仅能促使牙根血管扩张,加速牙龈部的血液循环,而且还能改善牙齿、耳朵及脑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防治牙齿松动、耳鸣和健脑的作用。6.舌宜舔腭

方法 经常用舌尖轻轻抵住上腭,或用舌尖轻轻地舔上腭。每次从左向右和从右向左各舔20—30下,每天进行2—3次。

功效 舔腭能产生唾液,防止口舌干燥,增进食欲。此外,常舔腭还能起到宁心安神、防治神经衰弱的作用。

7.津(唾液)宜常咽

方法 将舌伸出齿外,用舌尖搅动上下牙龈数下,再舔上腭数下,然后鼓腮用产生的唾液漱口数次,分三小口咽下。咽时要稍用力,以能听到“汩汩”的声音为宜,同时可用意念将唾液送至丹田(脐下3寸处)。

功效 常咽唾液能滋润咽喉、清润肠胃、帮助消化,对咽干喉燥、厌食、腹胀、腹痛、便秘、肠胃功能紊乱等有防治作用。

8.腹宜常摩

方法 取仰卧位,将两手掌相互搓热后,以左掌心按于肚脐部,右手叠放在左手背上,按顺时针方向按摩36次,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按摩36次。按摩的力量要适度,速度宜缓慢,呼吸要自然。一般宜选择在晚上睡前、早上醒来时进行,按摩前要排空小便。

功效 摩腹可使胃肠及腹壁肌肉强健,增强胃肠的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具有顺气消积、健脾和胃的作用,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及肾炎等疾病亦有辅助治疗作用。

9.浊宜常呵呵

方法 闭口,用鼻深吸气,鼓胸腹,待感到气满时,抬头张口,呵出浊气,每天数次。

功效 吐故纳新,有助于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整,久之能强健身体。

10.胸宜常护

胸部为人的重要脏器心、肺所居之处,其下为胃腑。因此,平时应注意保护胸部,避免外伤的发生。带肚兜有防风寒、护胸腹的双重意义。11.背宜常暖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背部保暖,避免背部受寒邪侵袭,尤其是气候变冷时,应及时添加衣服。老人、儿童和体弱者,最好能随着季节的变冷穿上毛质或棉质的坎肩,即便在夏季,也应穿上汗衫或背心,避免背部直接让风吹袭。患有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溃疡和心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背部的保暖,以避免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

功效 注意背部保暖,能预防背痛、落枕及感冒等病症。

12.皮肤宜常干浴

方法 睡前,将两手掌相互搓热后摩擦全身皮肤。先从头顶百会穴(头顶正中心)开始,然后摩擦面部、颈部、两肩、两臂、胸部、两肋、腹部、腰部下至两腿,自上而下擦遍全身。

功效 常摩擦皮肤可使全身气血畅通,改善皮肤的呼吸功能和汗腺与皮脂腺的分泌功能,增强皮肤的光泽度和弹性,有利于强壮体魄,预防感冒。

13.肢节宜常摇

方法 站立,右手叉腰,左上肢以肩关节为轴,顺时针摇转10周,再逆时针摇转10周,然后以同法摇转右上肢肩关节 接着双手叉腰,做腰椎环转运动,左右各转10次 最后,双手叉腰,双脚并拢,呈半蹲位,以踝关节为轴,顺时针旋转10次,逆时针旋转10次。

功效 常旋转这些关节,可舒筋通络、滑利关节,预防肩周炎、增生性腰椎炎及下肢膝关节、踝关节疼痛。

14.足心宜常搓

方法 每晚睡前先用温热水洗脚,把脚擦干后坐在床上或方凳上,将两手掌搓热,以左手握左足趾,用右手的小鱼际或掌心缓慢地搓擦左脚的足心部,以产生温热感为度,然后再以同法换搓右脚足心。

功效 常搓足心可补肾强腰、滋阴降火、聪耳明目、颐养五脏六腑,对眩晕、头痛、头昏、失眠、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15.谷道(肛门)宜常提

方法 站立或取坐位、卧位均可,深吸一口气,同时有意识地上提肛门及会阴部,保持5秒钟左右后,再缓慢呼气放松肛门,同时内收小腹,以助浊气排出,反复做10次。每天可进行数遍。

功效 有意识地反复做收缩肛门的运动,可促进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避免静脉淤血,对预防痔疮、脱肛、子宫脱垂、遗精、遗尿等均有作用。

16.大小便时宜闭口

方法 大小便时要闭口,咬紧牙关,用心排便,不讲话。

功效 大小便时紧闭口齿,可使精气不随大小便外泄,有补肾、健齿的作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篇6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 手术 退行性改变

资料与方法

1995年1月~2006年1月共手术治疗60岁以上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60~83岁,平均66.5岁;病程3周~25年,平均4.2年。

临床表现:均有典型的下腰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及坐骨神经痛。牵涉至臀部疼痛者16例;下肢放散痛41例,其中单侧30例,双侧11例;伴有不同程度间歇性跛行者33例;因腰腿剧痛行走困难者16例;会阴区麻木8例,大小便功能障碍7例;双足跟疼痛4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3例;拇趾背伸力减弱25例;小腿及足踝感觉异常28例;膝腱反射改变21例;跟腱反射改变18例;脊柱侧弯20例;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8例。

影像学检查,腰椎正位X线片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CT扫描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向后方椎管内突出压迫硬膜囊,一侧或双侧神经根受压。48例中L4~5椎间盘突出32例,L5~S1椎间盘突出13例,L3~4椎间盘突出3例。中央型突出11例,侧方型突出33例,极外侧型突出4例。按病理分型:椎间盘突出及膨隆型39例,其中巨大型椎间盘突出8例;游离脱垂型8例。伴椎管狭窄37例,侧隐窝狭窄26例,关节突增生、内聚28例,黄韧带增厚44例,后纵韧带钙化16例,其中两节段椎间盘突出5例;合并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及心律失常14例,肺气肿11例,哮喘2例。术前均经系统治疗达可耐受手术程度。

手术方法:均采取俯卧位,腹部悬空,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心肺功能监测中,经后路纵行小切口行髓核摘除术。术中见:纤维环均破裂,髓核脱出,脱出部位的椎间隙狭窄,脊髓及神经根明显受压。本组手术摘除突出髓核,将椎板间黄韧带完全咬除,彻底分离粘连,同时探查神经根管及侧隐窝。神经卡压明显者,行小关节突内侧1/3或1/2切除,扩大神经根管和侧隐窝与否视术中情况而定。本组病例中,全椎板切除加神经根管扩大、侧隐窝扩大、髓核摘除17例;半椎板切除加椎间关节内侧部分切除、神经根管扩大、侧隐窝扩大、髓核摘除25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6例。48例中累及两节段者5例,分别行两节段半椎板切除加椎间关节内侧部分切除、神经根管扩大、侧隐窝扩大、髓核摘除术。术后腰椎稳定,未行腰椎植骨及椎间内固定术。

结 果

术后无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切口血肿、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病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5年,平均3年6个月。参照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36例,良9例,差3例,优良率93.8%。采用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者,术后效果不佳,远期疗效差,其中1例初次手术失败,再次手术采用半椎板切除加椎间关节内侧部分切除、神经根管扩大、侧隐窝扩大、髓核摘除术。

讨 论

手术方法:据文献报道,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发生率可达34.1%~65.6%[1],本组高达77.1%。Crock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未注意到椎管狭窄。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腰椎退变增生较重,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同时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这些不但可直接造成椎管内容积减小,同时造成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及与周围组织粘连。如术中术野不够大,则很难安全分离粘连并摘除髓核及其他致压因素,甚至有加重损伤危险。因而片面强调保留结构、维持腰椎的稳定性而只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式不可取,本组疗效差者为采用该术式者。因此该术式只适用于病程短、症状典型、无椎管狭窄表现的单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我们认为老年人腰椎退变、骨质增生主要在椎体前方,后方很少,增生骨质在某些部位已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小,椎体间活动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腰椎后部的稳定性,加之老年人运动负荷日趋减少,椎板切除范围可大于年轻人。国内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扩大减压的重要性[2,3]。因此,我们主张在摘除突出、脱出及游离髓核的同时,应清除神经根通道的一切致压因素,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根据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采取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加椎间关节内侧部分切除、神经根管扩大、侧隐窝扩大、髓核摘除术是疗效确切的手术方式;同时要注意术中操作细节,如避免过度牵引神经根,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椎间隙、创口及椎管,避免杂碎物残留,彻底止血,留置有效的负压引流等,均有利于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及提高手术疗效。本组优良率达85.4%,疗效肯定,术后随访无1例出现明显并发症及腰椎滑脱。

需要注意的问题:①术前应准备充分,控制好内科疾病;诊断明确,掌握好手术的最佳适应证,排除椎管内占位的可能以及因脊柱畸形、椎间不稳或椎小关节病造成症状的混淆;定位准确,对术中情况估计充分。②术中分离要仔细,保持术野清晰,防止损伤硬膜囊和神经根;彻底切除增厚的黄韧带;神经根管扩大时应达神经根出口,近端达神经根轴部,应能使“8”号乳胶管顺利通过神经根管;内聚的关节突必要时可咬除2/3;减压后神经根可移动1.0cm。③术后留置有效负压引流;卧床3周,早期鼓励病人床上功能锻炼,防止神经根粘连及内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敦炎,王也刘.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中华骨科杂志,1992,12:44-47.

2 吴文华,陈慧忠,等.手术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分析.颈腰痛杂志,1997,18:172-174.

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中, 男28例, 女18例, 年龄20~63岁, 平38岁, 病程2~3 2个月。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腰腿痛症状, 至少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动态位X光线摄片、C T扫描和MRI检查。动态位X光摄片均未出现腰椎不稳, CT和MRI检查腰椎间盘有不同的膨出或突出。共6 0个椎间隙。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在C臂X光机下确定正确的椎间隙, 用2%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在治疗间隙水平旁开8~10cm为进针点, 用17号套管针与矢状面成45°角置入椎间盘, L5/S1间隙则需沿髂骨翼上缘向下倾斜, 用C臂X光机检测针位, 以正侧位针尖均进入椎间盘1~1.5 c m为满意位置, 将与Arthro Care 2000组织气化仪相连的工作棒沿套管针进入椎间盘内, 深度以刀头尖进入髓核组织1~1.5 c m为度。在椎间盘内来回移动工作棒, 交换不同角度重复6~8次, 完成该间隙的治疗。然后退出工作棒及穿刺针, 创口贴覆盖伤口。术后无需住院或住院3 d, 3 d内应限制活动, 并给予抗炎、脱水等到治疗, 3 d后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

2 结果

4 6例患者中有3 8例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为3~1 2个月, 平均8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疗效优良33例, 优良率达86.8%, 有效37例, 有效率为97%。疗效优良者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出现椎间隙感染1例, 经卧床、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而愈。术前及术后C T图片如图。

3讨论

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是一种气化技术。是利用射频能量气化少量髓核组织, 并在髓核内部形成多个孔道, 其作用是在电极周围局部组织中形成等离子场, 并能产生大量的高度离子化颗粒。去除部分髓核组织后, 能完成椎间盘内髓核组织成形, 使髓核内胶原纤维气化、收缩和固化, 减少椎间盘的总体面积, 降低椎间盘内压力,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髓核成形术适应证: (1) 伴有腰腿痛的轻中度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纤维环未破裂者; (2) 至少经6~1 2周保守治疗无效者; (3) 根性疼痛及其它神经症状体征与受累椎间盘水平相一致者。禁忌证: (1) 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者; (2) 腰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者; (3) 既往有该节段手术史者; (4) 存在出血倾向或严重全身性疾患者。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的注意事项: (1) 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尽量选择年轻、单间隙、椎间盘膨出或轻度突出的病例; (2) 穿刺针位置应位于椎间盘中央, 避免损伤上下终板; (3) 操作过程中, 若病人感到剧烈疼痛或放电样麻木, 应立即停止消融, 然后应用C臂X光机检查一切是否正常, 避免气化棒直接与神经接触, 从而造成神经根损伤; (4)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 d, 预防椎间隙感染。

与开放式手术相比, 射频消融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微创性。该术式操作简便, 可重复进行, 即使失败后亦可再行开放式手术,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发生率低, 能避免开放式手术出血、椎旁组织瘢痕形成、神经损伤、腰椎不稳等并发症[2]。与胶原酶等治疗相比, 本手术具有操作简便 (局麻下手术) , 安全 (局部温度为4 0~7 0℃, 对周围组织热损伤小, 只对周围2 m m范围的髓核组织起作用) , 创伤小 (穿刺孔小, 椎间盘内无出血及坏死组织) 等优点。与经皮穿刺切吸术相比, 手术穿刺孔小, 仅1.5 m m以内, 穿刺通道基本无渗血, 创伤轻, 术后当天即可下地行走。总之, 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 创伤轻微, 安全性高, 疗效可靠, 恢复较快等优点, 为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最为广泛的微创手术之一。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 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的穿刺及消融过程均顺利完成, 优良率达86.8%, 有效率为97%。出现腰椎间隙感染1例, 经卧床、抗炎等治疗而愈。结论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是治疗腰椎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

参考文献

[1]袁越, 张黎, 左焕琮.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 (3) :230~231.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护理体会 篇8

1临床资料

本组68例, 男47例, 女21例;年龄23~69岁, 平均年龄46岁。局部麻醉手术18例, 硬膜外麻醉50例;开窗式髓核摘除术43例, 半椎板切除术20例, 全椎板切除术5例;术中硬脊膜破裂10例, 其中有马尾神经损伤者2例, 神经根器械严重夹伤者1例。术后切口感染者1例。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多数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病史较长, 痛苦也较大, 常在多方面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才选择手术治疗。因此, 恐惧、紧张情绪较大, 往往担心手术是否能成功, 是否伤及神经引起瘫痪等。所以术前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要耐心做思想工作, 讲明为一般性手术, 创伤危险并不大, 临床上常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介绍手术的方法及一些治愈的病例, 消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他们完全自愿和有准备的心态下愉快地接受治疗。

2.1.2 熟悉病情:

术前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病史, 注意病人脊柱畸形情况、腰部活动范围、腰部压痛及放射痛的部位、下肢肌力、肌萎缩程度、感觉障碍分布区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的度数, 并做详细记录, 以便和术后恢复进行比较。

2.1.3 一般护理:

术前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 以防术后卧床出现尿潴留等并发症。术前3d定时测体温、脉搏、血压、洗澡、备皮等。术前当天禁饮食, 必要时清洁灌肠。

2.2 术后护理

2.2.1 充分了解手术经过:了解病人采取什么麻醉方法, 采取什么手术方式, 有无神经根硬脊膜的损伤及损伤程度, 术中出血多少等相关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护理计划, 这也是护理工作的基础, 从而才能有的放矢地观察, 处理病人可能出现的问题。

2.2.2 常规护理;术后卧硬板床, 腰围护腰, 卧床3d可在床上翻身, 但腰部不能过屈过伸及扭转。注意切口内引流管勿脱落并保持通畅, 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 若为脑脊液应抬高床尾。观察下肢运动及感觉情况。床铺保持平整, 定时翻身。

2.2.3 腹胀及尿潴留的处理:本组有32例术后2~4d内不同程度的腹胀, 经禁饮食、静脉输液、热敷、针灸等治疗消失。38例尿潴留给予下腹按摩、诱导排尿等, 29例能自行排尿, 9例行导尿术。

2.2.4 功能锻炼:如为开窗式髓核摘除术因手术创伤小, 不影响脊柱稳定性, 故应早期功能锻炼, 防止椎管内因剥离创伤、血肿机化形成瘢痕性粘连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2]。大多数病人手术后2周可下床活动并加大运动量, 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仍需限制过于剧烈的运动。对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的病人, 应根据术中创伤的程度酌情增加卧床时间, 但应早期在床上运动或被动做直腿抬高等活动, 以防神经根的粘连, 促进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侯树勋.脊柱外科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761.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篇9

关键词:腰椎间盘,病症,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在基层医院已广泛开展。现就我院自2001年4月至2012年4月间, 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652例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2例中, 男326例, 女326例, 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37.2岁。有明显外伤史68例, 占10.43%, 突出部位经手术证实29例为L4~5; L5~S1共18例;L3-4共1例;L4~5、L5~S1两个间隙均有共4例。

1.2 手术方法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 经小切口长度5~6 cm, 采用椎板开窗, 半椎板切除, 全椎板切除施行髓核摘除术, 随访时间3个月~2年。

2 结果

结合实际情况及随访情况, 统计如下:优:继续从事原来工作, 症状完全消失, 无腰腿痛及感觉异常567例, 占86.92%;良:留有腰痛和腰部不适, 无腿痛及感觉障碍, 不影响正常工作62例, 占9.51%;可:留有腰腿疼痛及下肢感觉异常, 影响正常工作, 但症状较术前减轻21例, 占3.22%;差:腰腿疼痛比术前无明显改善, 有加重趋势, 仍不能从事正常工作, 需再次手术2例, 占0.31%。优良率96.43%。

3 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主要诊断依据:①腰痛伴下肢放射痛;②受累椎间隙棘突旁侧明显压痛及下肢放射痛;③直腿抬高试验 (+) , 加强试验 (+) ; (④患侧下肢存在感觉障碍, 肌力减退,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⑤影像学证实。笔者体会手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详细搜集病史, 全面细致检查, 经MRI、CT影像证实。做到症状、体征、影像三者相互吻合,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其诱因不典型, 痛点不明确。仅诉因腰扭伤、劳累、受凉、咳嗽、负重等诱发, 且症状出现轻重不等, 出现向下肢放射痛, 且放射痛部位不一样, 所以搜集病史时, 就应初步考虑可能突出的是哪个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因突出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群和体征, 可为临床体征定位提供依据。如L3~4椎间盘突出, L4神经受累, 可有向大腿前侧或小腿前内侧放射疼及麻木, 股四头肌无力, 可出现膝反射减弱, 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L4~5间隙椎间盘突出, L5神经根受累, 可有向小腿前外侧、足背部或趾放射疼及麻木, 可出现伸肌肌力减弱,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L5~S1椎间盘突出, S1神经根受累, 可出现向小腿外侧, 足跟及足背外侧放射痛或麻木, 足趾跖屈肌肌力减弱, 踝反射减弱,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MRI、CT检查可以准确提示突出部位, 有腰椎间盘突出而不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

3.2 术前结合症状、体征、影像结果相互考证。定位诊断仍有模糊时, 术中应特别谨慎。如术中见突出物不激惹神经根或不足以解释患者病情, 则需探查出现体征的可能间隙, 同时也应特别提防L4~5椎间盘突出较大时, 它可能出现L4~5、L5~S1突出的症状和体征。本组652例中, 有63例 (占9.62%) , 探查了两个椎间隙, 其中14例在另一间隙见到神经根受压情况较前间隙更重, 笔者认为症状、体征、影像结合可基本定位, 术中仍需就所见神经根情况作必要推敲和补充, 以避免选错或遗漏病变部位。

3.3 腰椎间盘突出常与腰椎管狭窄及侧隐窝狭窄和神经根管狭窄并存, 在追求保持腰椎稳定的同时, 应注意彻底解决神经根压迫。我们对50岁以下患者如X线片示腰椎退变不明显, MRI、CT未见椎管狭窄者, 均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 保留关节突, 以增加腰椎稳定性。对大部分有腰椎退变, 多采用扩大开窗, 彻底消除对神经根激惹和压迫的隐患。50岁以上患者, 采用半椎板切除, 以保证远期效果, 有12例行全椎板切除。

3.4 严格遵循手术适应证。有腰椎滑脱的患者, 做单纯髓核摘除, 会增加腰椎的不稳定性, 使症状及滑脱加重, 必须同时做脊柱内固定复位, 及椎板间、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融合。

3.5 术前切口准确定位, 是小切口手术治疗比较关键的一步。术前从腰椎正位X线片, 了解髂脊最高连线所对应腰椎的位置, 可以术前准确定位。近几年利用C型臂可精确定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篇10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部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其内的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在上面的后纵韧带向椎骨内突出, 压迫附近的神经根产生症状。是骨科的常见病, 主要临床表现是腰痛伴下肢放射痛, 活动及增加腹压时腰痛加剧。我科2000年

1 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 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65例, 女31例,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18岁, 住院时间最短11 d, 最长36 d。好转6例, 其余均治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加强入院指导及心理护理

患者住院时, 为了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首先介绍本病的一般知识, 如本病的治疗现状及术后情况等, 向患者讲述住院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疼痛, 恢复功能, 同时尽量调节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要求患者在住院期间要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及时反映病情, 使治疗收到更好的效果。术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进行心理护理是整个临床护理中重要的一环。本组患者由于受疾病疼痛的折磨, 对手术认识不足, 表现为情绪低落, 食欲不振, 另一方面又担心本次手术能否成功, 而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针对每位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 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心理护理:工作中主动、热情, 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 从言语、举止上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对手术有顾虑者, 可耐心细致介绍病区情况、技术力量雄厚等, 讲明手术目的和重要性, 介绍手术成功的典型病例及以往康复病例, 消除患者心理障碍, 使其很快进入患者角色, 配合治疗与护理。

2.1.2 教会患者做腰背肌功能锻炼

训练患者正确翻身, 多数患者不习惯床上卧位大小便, 术前3 d给予充分锻炼并要求掌握, 以防术后不习惯平卧位排便, 导致尿潴留及大便秘结。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 预防肺部感染。

2.1.3 术前准备

常规备皮、配血, 对精神过度紧张难以入眠者应适当用镇静药以保证睡眠[1]。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的重点是异常症状的早期发现。本组病例手术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回房去枕平卧6 h,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使用多参数监护仪监护, 每30 min记录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1次并记录, 直至平稳后可适当延长监测时间,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手术回房后, 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渗液情况, 敷料渗湿随时更换, 切口渗血较多时, 及时报告医师处理。由于我们护理上注意保持切口干燥、清洁, 按医嘱使用抗生素, 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本组病例术后均留置椎旁引流管, 为保持引流管通畅, 要防止其扭曲, 将其妥善固定于床边, 定时挤压引流管维持有效负压引流,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 记录24 h引流量, 在无引流液或引流液少于15 ml/24h时方可拔管, 一般于术后24 h~72 h之间拔管。本组有1例于术后第3天拔除椎旁引流管, 第4天出现右小腿抽搐, 伴小腿外侧皮肤麻木, 切口疼痛, 切口隆起明显, 为切口内出血形成血肿压迫脊髓所致。及时报告医师, 于当日下午送手术室行切口探查, 清除血肿, 置管引流, 术后3 d拔管, 症状消失。观察患者的自身反应:如腰腿痛症状是否减轻。如患者麻醉过后, 患者双下肢不能活动, 同时感觉消失, 应立即报告医师做相应的处理。

2.2.2 体位与翻身

术后正确的体位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睡硬板床, 平卧6 h, 待血压平稳后协助患者每2 h翻身1次。翻身的方法是:先将患者双下肢屈曲, 一手托肩, 另一只手托臀, 双手协同将患者侧卧或仰卧, 并在腰背、双膝间各放一软枕。翻身时, 动作要轻柔, 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骨突处用海绵垫或气圈垫[2]。本组无1例发生褥疮。

2.2.3 术后脱水剂的应用

术后给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点滴, 每8 h 1次, 连续3 d。可减轻腰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因术后牵拉以及周围炎性渗出刺激引起的炎症水肿, 并减轻术后疼痛, 减少腹胀、尿潴留等并发症, 有效地保护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功能。注射时要选择粗大的静脉血管, 防止药液渗出血管外, 同时要观察生命体征, 防止用药过程中血压降低。

2.2.4 预防并发症

(1) 椎间隙感染:术后剧烈的痉挛性腰痛和持续性不规则低热是本病常见症状, 多发生于术后数日或数周。其特点是术后原有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出现较术前更为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痉挛性腰痛, 疼痛的特点是白天轻, 夜间重[3]。因此要密切观察。 (2) 泌尿系感染:注意保持尿管通畅, 防止尿管扭曲、受压、脱落, 每日用1/5 000呋喃西林溶液250 ml冲洗膀胱2次, 并用0.1%新洁尔灭棉球清洗尿道口及会阴部, 每日更换无菌尿袋, 无菌尿袋置于耻骨联合以下, 以防逆行感染。在护理上我们非常注意这一点。

2.2.5 加强营养及饮食管理

患者术中波及腹膜, 肠蠕动未恢复前应禁食, 逐渐给予流质饮食, 然后过渡到普食, 少食多餐, 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做腹肌收缩运动。防止便秘。

3 康复护理

患者术后3 d可在床上进行下肢肌肉舒缩锻炼及各种伸屈活动。术后5 d即可练习起床或由人扶着站立, 术后2周开始行腰背肌锻炼。患者双手叉腰做腰背伸及侧弯活动, 动作要缓慢, 活动范围不必过大, 循序渐进, 切不可操之过急, 提倡早期起床早期锻炼为主, 对疾病的康复可起到良好效果。用腰围保护腰部, 避免体力劳动。

4 小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及潜在疾病的发生, 完善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其护理的重点是加强监护, 注意合并症的危险性;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指导与督促患者保持正确体位与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伍赤心.2例人工半骨盆置换术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1997, 12 (10) :37

[2]蒋淑英.55例截瘫病人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1991, 7 (7) :28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篇11

手术后,医生会嘱咐患者注意休息,有的人便据此认为不上班就算休息了,于是,半躺半坐在床上看电视、录像,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的呼朋引友,围坐桌边打牌、“筑长城”,白天黑夜不停……殊不知这些“休息”方式,腰部负担可能比上班工作时还要大!根据一般常识,人体处于站立位,腰椎负重必然较大;而经测算,坐位时负重更大。只有当人体平卧时,重心下移,体重由头、颈、肩、背、腰、臀、下肢及足跟共同分担,脊柱受力大大减轻,才可以得到充分休息。所以,腰椎手术后,最好的休息方式是卧床。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术、“开窗法”切除腰椎间盘的病人,手术后3天配戴腰围可以下地,不过仍需以卧床休息为主。手术后3个月内,日常生活可以自理,须逐渐从事轻家务活动,但时间不宜太长。1年内避免重体力活动,尤其是腰椎活动度大、负重较多的活动。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多间隙椎间盘切除的病人,休息时间应更长。育龄女病人1年后方可怀孕。

手术后可做腰背肌体操,基本姿势是平卧床上,挺腰收腹,以加强腰背肌、腹肌及下肢肌的力量,调整脊柱肌力,使之平衡,恢复稳定性。锻炼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完全恢复后,可选择游泳继续进行腰背肌锻炼。游泳时注意安全,水温不宜过低。下水前进行充分准备活动,应采用正确泳姿。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中间适当休息,以免腰部过度疲劳。

手术后应避免工作中强制的弯腰姿势和寒湿环境。不宜继续以司机为职业。办公桌椅的高度要合适。穿高跟鞋会使骨盆前倾,腰部后伸,容易导致腰肌劳损,应尽量不穿。较重体力劳动时,可仿效武术、举重运动员,扎宽腰带束缚腹肌,提高腹内压,帮助稳定脊柱,分担腰骶负担。身体肥胖,体重超过标准的病人,应注意控制饮食。防止肥胖致腰椎负担加重,诱发腰椎骨质增生。吸烟可引起全身小血管痉挛。造成椎间盘营养障碍,促使退变加快,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要避免主动、被动吸烟。一旦发生腰部扭伤,应适当休息,并及时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篇12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症患者, 男性36例, 女性24例, 年龄40~65岁, 平均53岁, 大多数为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病程为2~8年。均有腰背疼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 45例伴有间歇性跛行, 均有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40例有腰椎过伸试验阳性, 14例有马尾神经受压体征。25例存在下肢肌力减弱。所有病例常规行腰椎正侧、双斜位X片和腰椎CT检查外, 对诊断不能完全明确的, 均行CTM或MRI检查以确定病变性质及部位。

1.2 手术方法

术前作好准确的定位, 采用硬膜外麻醉, 患者俯卧位, 胸部及髂部以软枕垫高或俯卧于椎柱手术支架上, 腹部稍悬空, 以减少术中椎管内出血。于双侧椎板下神经根走行位置处, 以薄而锋利的小骨刀开窗, 先自有下肢症状或下肢症状重的一侧开窗, 切除椎间隙黄韧带。以小骨刀开1.2 cm×1.5 cm大小之骨窗, 切除关节突内侧1/3部分, 将骨块及增厚的黄韧带一起切除, 并以不同的椎板咬骨钳在窗口内潜行扩大, 咬除椎板的内板以及内侧壁, 切除增生的骨赘, 保留椎板的外板。仔细而轻柔地保护好神经根, 先从神经根管再至侧隐窝减压, 同法作对侧开窗减压, 最后牵开神经根及硬膜囊, 暴露出突出的椎间盘, 以小尖刀环形切开后纵韧带, 以大小不同的刮匙配合髓核钳彻底清除髓核组织。然后大量冰盐水冲洗, 若发现有活动性出血点, 仔细双极电凝止血, 并取游离脂肪片覆盖创面, 以减少术后瘢痕粘连, 关闭切口并放置负压引流管24~48h。术后5~7d床上腰背肌功能锻炼及练习双下肢直腿抬高, 7~14d后可带腰围下床活动[1]。

1.3 疗效评价标准[2]

优:随访时完全恢复正常, 无残余症状, 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良:术后近期完全恢复, 1~5年后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时偶有腰痛、腿痛或下肢麻木等症状, 对生活、工作无明显影响;可:术后主要症状消失, 但残留小腿麻木或疼痛, 或劳累及天气变化时有腰腿痛, 对生活、工作有一定影响;差:术后症状无改善, 或术后主要症状改善, 但近期内腰腿痛复发、间歇性跛行等。

2 结果

本组60例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率为100%, 随访方式采用电话、信件及门诊随访。随访时间3年, 优36例, 良18例, 可4例, 差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腰椎间盘再突出1例, 椎管内血肿1例, 无定位错误、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

3 讨论

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是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3], 其发生率约占37%。由于黄韧带肥厚和关节突关节的增生内聚, 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往往合并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 临床症状复杂。刘俊等[4]通过临床分析认为其临床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无明显的外伤史, 起病多缓慢, 病程多较长; (2) 出现下肢症状前多有较长时间的腰背痛; (3) 下肢放射痛多不剧烈, 甚至可无明显的下肢放射痛,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低; (4) 多伴有类似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常有的间歇性跛行; (5) 多节段发病的比率较高。由于非手术治疗效果多不佳, 因此有学者主张, 对于病程长、症状重的患者, 一经诊断明确, 只要有手术条件及患者家属同意手术, 均应采用手术治疗。手术通过脊髓和神经根的减压来缓解症状, 但是, 手术可影响脊柱的稳定性, 处理不当, 可能会导致脊柱不稳的发生。为了避免对脊髓和神经根充分减压导致脊柱不稳引起相关并发症, 应在手术的同时进行脊柱融合。通过脊柱融合达到稳定性重建的目的, 而内固定的作用是加强融合的过程, 当有使用指征且使用恰当时, 可以提高融合的成功率。

为使手术顺利完成, 并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我们认为术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术中应全面探查, 因椎管狭窄因素的复杂性, 手术不能囿于术前诊断, 应全面探查骨性方面和软组织方面, 探查完一侧后不能遗漏另一侧; (2) 手术减压要彻底, 探查出的所有病变部位都应处理。全椎板切除术, 减压度应达上下关节突内侧1/3~1/2, 黄韧带应尽量切除干净。神经根管扩大, 应能使神经根活动度至少达1cm[5]。另外, 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手术疗效、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应坚持“稳、准、轻、敏”的操作技巧, 小心分离粘连, 避免对神经的损伤, 撕破硬膜应及时修补, 防止马尾神经损伤和术后形成蛛网膜囊肿, 影响疗效;神经根管扩大成形或髓核摘除时应在直视下进行, 注意保护神经根是很重要的环节;对于椎管前方静脉丛损伤的出血, 用明胶海棉和小棉片压迫, 效果满意。我们认为对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髓核的摘除, 可以分别经硬膜囊两侧的神经根“肩部”或“腋下”摘除, 尽量避免采取切开硬脊膜囊的方法摘除髓核, 以免术后马尾粘连。椎间隙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除了每个环节严格无菌操作外, 髓核摘除后的椎间隙内放置庆大霉素。在手术关闭切口之前, 尤其是全椎板切除者, 硬膜外放置一细软引流管, 术后24~48h间拔除可以避免伤口内血肿形成。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年至2008年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双侧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 观察术后疗效。结果随访3年, 优35例、良10例、可11例、差4例。腰椎间盘再突出1例, 椎管内血肿1例, 无定位错误、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结论双侧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手术

参考文献

[1]侯树勋, 李明全, 白巍, 等.腰椎髓核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9) :513-516.

[2]李新奎, 王全平, 朱锦宇, 等.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手术失误及再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 (5) :315.

[3]李超.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0, 7 (2) :202.

[4]金大地.现代脊柱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2.

上一篇:原型观测下一篇:自然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