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产

2024-10-17

自然生产(精选9篇)

自然生产 篇1

自然灾害系指人力迄今尚不能支配控制的、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各种自然力, 其通过非正常方式的释放而给农作物的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造成产量损失在3成以上的气候及其他因素, 自然灾害包括气候灾害、病害和虫灾。其中气候灾害对油菜大田生产影响最大, 并能诱发病害和虫害的发生。

1 自然灾害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1 气候灾害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裕安区地理位置处于四季分明、气候多变的地区, 在油菜长达8个月 (240d左右) 的生长期中, 会遇到各种对油菜生长发育不利的环境条件。油菜苗期易遭遇冬季低温干旱天气, 造成油菜萎缩枯死, 雨水过多往往产生红苗、僵苗、烂根死苗;蕾薹期遭遇早春的倒春寒流易使蕾薹受冻;花期易遭遇低温或高温和大风、阴雨而造成落花、落角和病害倒伏;角果成熟期往往会遇到前期雨水多、湿害重, 后期因久雨暴晴而出现高温逼熟, 使粒重降低, 影响产量。

1.1.1 冻害影响。

油菜植株含水量较多, 组织比较柔嫩, 遇到低温易受冻害, 尤其在油菜越冬期间, 气温骤然下降, 低温出现次数多, 持续时间长, 土壤过于干旱时, 冻害最为严重。油菜冻害有3种现象:一是拔根, 即由于播种和移栽过迟, 耕作管理粗放, 菜苗瘦小, 根系入土浅, 当土壤水分冻结后, 土层抬起, 根系就被扯断外露, 再遇到冷风日晒, 造成菜苗死亡;二是叶部受冻, 即当气温降至-6~-4℃时, 持续时间较长, 叶片细胞间隙结冰, 叶片即受冻害。受冻害叶面会出现如开水烫一样的斑块, 然后变黄, 继而变白、枯干;三是蕾薹受冻。

根据受冻的程度不同, 通常将冻害分为5个级别, 标准如下:0级为植株正常, 无冻害现象。1级为植株个别大叶受冻, 受冻害叶片局部萎缩或焦枯。对油菜后期产量不会产生影响。2级为植株个别大叶受冻, 受冻叶片局部或大部分萎缩、焦枯, 但心叶正常。对油菜后期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历年田间测产, 减产在15%左右, 因为冬前油菜的绿叶数基本上代表一次分枝数, 也是构成油菜产量的重要条件。3级为植株大叶全部受冻, 受冻叶片局部或大部分萎缩、焦枯, 心叶正常或心叶微受冻害, 尚能恢复生长。但对油菜后期产量影响较大, 减产一般在50%左右。特别是在油菜营养生长中后期, 对产量影响更大, 因为大部分的叶片被冻死, 很难形成有效的一次分枝, 同时使分枝节位增高, 遇大风暴雨易倒伏。4级为植株大叶与心叶全部受冻, 趋向死亡。该级别冻害造成油菜绝收。

1.1.2 干旱影响。

由于油菜苗期生育时间较长, 耗水时间最长, 日耗水强度随着植株的增大、生理活动的加强和气温的升高而增加。从移栽活棵到进入越冬期间, 为营养生长旺盛阶段, 特别是11~12月, 正常年份一般一类苗平均绿叶数为11叶左右;二类苗为9叶左右;三类苗为6叶左右。大量的绿叶群体需要足够的水分来维持, 因此油菜在未进入生殖生长期间耗水量最大, 占全生育总耗水量的34.5%。油菜所需的水分, 主要是依靠庞大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而来, 土壤湿度的大小, 直接影响油菜叶片的水分供应。若气候持续干旱, 温度偏高, 土壤持水量少, 就不能满足油菜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来弥补叶片蒸腾消耗, 导致叶片卷曲和枯死, 同时绿叶又是供应一次分枝的营养来源, 当大量的叶片枯死就会对油菜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农谚说“冬水是油菜的命”, 就是这个道理。干旱是造成2009年安徽省油菜严重减产的主要原因。

1.1.3 倒春寒。

每年初春, 在气温回升过程中, 由于北方南下强冷空气的影响, 气温骤然回落, 天气大幅降温、骤冷。当出现连续3d以上日平均气温≤0℃左右, 或者日平均气温≤5℃连续5d或以上的天气过程, 俗称“倒春寒”。此时油菜基本已经进入蕾薹期, 抗寒力减弱, 极易受冻。蕾薹受冻后呈黄红色;嫩薹受冻后破裂, 严重时折断下垂, 直至枯死;花期遇到倒春寒或连续阴雨, 易产生花而不实和分段结实现象, 可导致菌核病、霜霉病加重发生。若低温阴雨持续时间长, 将造成油菜严重减产。

1.2 病虫害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2.1 病虫害种类。

油菜一生主要有4病3虫。病害为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虫害为菜青虫、蚜虫和潜叶蝇等。其中菌核病为真菌性病害;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为细菌性病害。

1.2.2 危害部位。

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蚜虫既危害叶片, 也危害茎杆;菌核病在油菜抽薹开花前危害叶片, 以后菌丝进入茎杆危害;菜青虫、潜叶蝇为害叶片。

1.2.3 危害情况及防治。

在以上的4病3虫中, 以菌核病危害的损失最大。该病只能以预防为主, 防治效果差。菌丝一旦进入油菜茎杆后迅速繁殖危害, 造成茎杆或分枝内部空壳, 引起全株或部分分枝死亡, 使营养物质不能上下传输, 导致严重减产。主要在油菜初花期用80%多菌灵750g/hm2, 对水450kg进行喷雾, 可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并兼治病毒病。

2 应对自然灾害所采取的措施

2.1 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

选择抗性强、抗性好的耐寒品种。

2.2 培育壮苗

油菜的壮苗标准包括适宜秧龄和苗体健壮2个方面, 由于移栽茬口不同, 标准也不同。适宜秧龄:早茬油菜育苗期的气温较高, 苗龄以30~40d、6片绿叶数为好;晚茬油菜育苗期相应推迟, 气温下降, 苗龄以35~45d、7片绿叶数为宜;苗体健壮是形态特征衡量:株型矮, 节间短, 叶序排列紧密;绿叶数多, 叶龄与绿叶数之差不超过1;叶片大小适度, 叶柄短, 最大叶片长度与叶柄长度之比大于2, 叶色正常;根茎直立、粗短, 直径达0.6cm以上;根系发达, 主根粗壮, 侧根多;无病虫害。

2.2.1 播量控制。

油菜育苗移栽一般要求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根据种子大小、发芽率及苗床整理情况确定播种量, 一般苗床用种量以7.5~9.0kg/hm2为宜。直播大田 (不需要移栽) 用种6.0kg/hm2。

2.2.2 适时播种。

北部地区以9月上旬为宜, 南部地区以9月中旬为宜。

2.2.3 苗床管理。

按照苗床与大田1∶5的比例整理苗床, 施腐熟的农家肥37.5t/hm2、硼砂7.5kg/hm2作基肥, 均匀撒施。注意蚜虫、菜青虫的防治, 于油菜三叶期用15%多效唑600g/hm2, 对水750kg进行喷雾, 可有效防止高脚苗发生, 促进秧苗增叶壮根, 提高幼苗素质, 增强抗旱力。

2.3 大田管理

2.3.1 及时移栽。

调整茬口布局, 实现早播早栽, 促进油菜冬壮冬发, 达到生长健壮的目的。油菜育苗后, 一般苗龄30~40d、叶龄在6片叶左右即可移栽大田。油菜移栽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板茬移栽, 即前茬作物腾茬后, 不用翻地, 按照一定的行株距直接在板茬上移栽;另一种是翻耕移栽, 在前作腾茬后, 进行翻耕作畦, 然后按照一定的行株距进行移栽。油菜移栽时尽量采取南北行向, 宽行窄株的方式栽插。土壤肥力较高的田块栽幼苗7.5万株/hm2左右, 行株距40cm×25cm;整地质量差、土壤较瘠薄的田块栽幼苗10.5万株/hm2左右, 行株距35cm×22cm。

2.3.2 合理施肥。

氮肥施用是否合理, 对油菜冻害有重要影响。若氮肥施得过迟、过猛, 临冬时长势旺嫩, 就容易受冻。速效性氮肥施得早, 用量合理, 既能促进油菜早活早发, 又能确保临冬时生长老健, 抗冻力强。在施用氮肥时增施磷钾肥料, 能使油菜细胞机械组织加厚, 细胞液浓度提高, 持水能力增强, 在低温来临之前, 可增强油菜抗冻能力。同时增施有机质腊肥, 有防冻保暖作用。油菜大田的施肥原则按照基肥与追肥6∶4的比例进行施用。即大田用40%复合肥450kg/hm2、家畜粪22.5t/hm2混合作基肥;在油菜进入越冬前要求追施腊肥, 用尿素45kg/hm2对稀释的人畜粪水进行穴浇, 返青期追尿素120kg/hm2, 蕾薹期追尿素75kg/hm2。

2.3.3 中耕松土。

通过中耕松土, 培土壅根, 可以改善土壤环境, 增加地温, 减轻草害威胁。2008年的秋冬干旱低温, 对油菜的影响最大, 叶片几乎全部受冻。但裕安区青山乡红桥村育苗移栽油菜, 在干旱期间采取培土壅根, 油菜受干旱冻害影响程度大大降低。

2.3.4 给油菜植株增加覆盖物。

冬前用土杂肥、草木灰、作物秸秆或稻草覆盖菜苗, 可以保持地温相对稳定, 减少叶面蒸腾, 避免冷空气对叶片的直接伤害。同时, 可弥合土壤, 防止“漏风”吊苗。据观察, 盖草和盖肥处理的地表温度变幅差分别为2.14℃和2.61℃, 比未覆盖的分别缩小4.51℃和4.10℃。冻害指数比不覆盖的降低16.5%, 死苗率减少5%, 增产523.5kg/hm2。

2.3.5 灌越冬水。

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3倍以上。冬前灌水, 不仅可以满足冬前生长发育的需要, 同时提高了土壤含水量, 避免地温大幅度下降, 缩小温差, 减轻冻害影响, 灌水比不灌水的土壤含水量高6.7%~11.0%, 冻害指数降低6%~15%。

2.3.6 开好三沟。

油菜既离不开水也怕水, 特别是春季的连续阴雨, 对油菜产量影响很明显, 要开好田间“三沟”, 使“中沟、边沟、腰沟”相互配套, 做到雨停沟干。

摘要:自然灾害包括气候灾害、病害和虫灾, 其中气候灾害对油菜大田生产影响最大。总结了自然灾害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提出了油菜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关键词:自然灾害,油菜生产,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唐正权.冰雪灾害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对策[J].农药市场信息, 2008 (4) :36.

[2]石有明.油菜抗低温雨雪霜冻灾害技术措施[J].南方农业, 2008 (2) :14.

[3]田祖庆, 蒋剑麟, 熊宏林, 等.2008年冰雪灾害对油菜生产的影响与抗灾对策[J].作物研究, 2009 (1) :52-54.

[4]宋蜜蜂, 蒋跃林.安徽油菜生产的气象条件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21) :48-50, 99.

[5]邢君, 费俊杰, 杨建群, 等.安徽省油菜主要气象灾害与防御技术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4 (4) :28, 46.

[6]叶海龙, 吴海镇.油菜生育期的气象灾害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 2009 (13) :558-561.

自然生产 篇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八年七月

目 录 总则...........................................1

1.1 目的...........................................1 1.2 编制依据.......................................1 1.3 适用范围.......................................1 1.4 工作原则.......................................1 2 组织机构与职责.................................2 3 预防与预警.....................................4

3.1 事故预防.......................................4 3.2 可能影响的领域和引发的重大事故.................5 3.3 预警信息通报部门和内容.........................6 3.4 预警信息处置...................................7 4 应急响应.......................................8

4.1 启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8 4.2 会商和信息沟通.................................8 4.3 防范次生事故应急工作...........................9 4.4 自然灾害引发事故应急处置.......................9 4.5 参与组织、指导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10 4.6 工作与协调....................................10 4.7 宣传报道与信息沟通............................10 4.8 应急评估......................................10

5保障措施.......................................11 5.1 通信信息......................................11 5.2 应急队伍......................................11 5.3 宣传教育和培训................................12 6 附则..........................................12 6.1 预案管理与更新................................12 6.2 预案解释部门..................................12 6.3 预案实施时间..................................12 7附件...........................................12 2

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总则 1.1 目的

为有效预防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规范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程序,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快捷的应急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本预案。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预报、预警信息处置、应急响应和重大事故处置。

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1.4 工作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把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引发事故造

成人员伤亡和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消除各类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隐患;加强预防、预报、预警工作;做好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预案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和工作准备。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负责指导、协调自然灾害引发的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各地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中央企业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相关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落实责任,常备不懈。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可能引发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预警、预防手段和措施,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提高防范和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指导各地和中央企业按照国家相关专项应急预案制订本地区、本单位相关应急预案,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2 组织机构与职责

总局成立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指导、协调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及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组长:总局局长

副组长:总局副局长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煤矿安监局)领导

成员单位:办公厅、政策法规司、规划科技司、安全生产协调司、调度统计司、安全监督管理一司、安全监督管理二司、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司、煤矿安监局综合司、煤矿安监局事故调查司、应急指挥中心。

(1)办公厅:负责向中办、国办报送总局有关信息,向总局领导报送预警信息。负责将总局领导同志的批示转相关司局和单位;接收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指示,及时呈报总局领导同志阅批,遵照总局领导指示转相关司局和单位办理并负责督办;当总局领导率工作组前往现场协助救援时,及时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事发地政府。

(2)政策法规司:负责向有关新闻媒体通报安全监管监察系统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信息,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新闻发布工作,正确引导媒体和公众舆论。

(3)规划科技司: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参与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和隐患排查及相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4)安全生产协调司:根据总局领导同志指示,组织协调安全监察专员赶赴受灾地区参与隐患排查和指导地方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做好恢复生产期间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5)调度统计司:负责应急值守,接收、处置自然灾害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按照信息处置办法及时调度跟踪事故情况,传送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值班室、应急指挥中心、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有关司局。

(6)安全监督管理一司: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地方安全监管部门排查、消除非煤矿山企业及冶金、有色、建材等行业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防范事故发生。

(7)安全监督管理二司: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地方安全监管部门排查、消除机械、轻工、纺织、烟草、贸易等行业自然灾害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防范事故发生。

(8)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司: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排查、消除化工、医药和烟花爆竹等行业自然灾害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防范事故发生。

(9)煤矿安监局综合司:负责将上级领导对自然灾害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的批示及时报送煤矿安监局领导。

(10)煤矿安监局事故调查司: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因自然灾害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的跟踪了解和调查处理,并指导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11)应急指挥中心: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应急值守,与国土资源、林业、地震、气象、海洋、防汛等部门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负责预警信息的接收、研判、报告,根据自然灾害发展趋势及影响,起草总局预警通知;跟踪各地和中央企业应对自然灾害所采取措施的情况,及时向总局领导报告;根据总局领导指示下达有关指令,提出应急救援建议方案,根据需要协调、调动有关救援力量和专家参加应急救援工作。预防与预警 3.1 事故预防

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有关业务司、应急指挥中心指导省级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建立应对自然灾害可能引发事故的应急工作机制,分类指导各类企业排查、消除自然灾害可

能引发事故的隐患,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演练提高企业应急处置能力。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指导省级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督促相关企业、单位排查、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防范次生事故发生。

3.2 可能影响的领域和引发的重大事故

台风、风暴潮经过的海域和区域,可能影响的领域有海上运输、海上石油开采、渔业捕捞和矿山开采、电力、建筑施工、危险品生产、经营、使用和储运、交通运输等。可能引发海上运输、生产设施翻沉,水淹生产区、停电、停水、油气管线泄漏、建筑物垮塌、物体打击,以及火灾、爆炸和中毒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暴雨、山洪可能影响的领域有矿山开采、交通运输及易受淹地区各类企业。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淹井、水淹生产区、井工矿透水、尾矿库垮坝、交通事故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暴雪可能影响的领域有电力、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矿山开采等。可能引发大面积停电、交通运输事故、建筑物垮塌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雷电可能影响的领域有矿山开采、危险品生产储运经营、航空运输、烟花爆竹、民爆企业、建筑施工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电气设备损坏、露天作业人员遭雷击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山体滑坡、泥石流可能影响的领域有矿山开采、交通运输、电力及山前地区的企业等;可能引发设备损毁,尾矿库垮坝,路桥垮塌被埋,输电线路、通信线路、基础设施和房屋倒塌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大江大河、大型湖泊、大型水库超保证水位,泄洪、病险水库、堤坝险情可能影响的领域有矿山开采及易淹地区的企业等。可能引发矿山透水或淹井、水淹生产区、尾矿库垮坝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海浪、海啸可能影响的领域有海上运输、海上石油开采、近海作业、渔业、海港、沿海地区生产企业等。可能引发水淹生产区、沿岸设施破坏、海上运输、生产设施翻沉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海冰可能影响的领域有海上运输、海上石油开采、渔业捕捞等。可能引发触冰、设施沉没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破坏性地震可能影响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重点领域有电力、通讯、交通运输、建筑、矿山开采、危险品生产经营储运、石油天然气开采输送等。可能引发断电、断水、断气、通信中断,尾矿库垮坝、矿井坍塌或透水、房屋倒塌、重大设施和设备严重毁损,大型水利设施和桥梁严重破坏,交通中断,火灾、爆炸和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森林、草原火灾可能影响的领域有油气管道输送,危险品生产经营储运,电力和通信等。可能引发油气管道、储罐、危险品等泄漏和爆炸,输电和通信线路中断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3 预警信息通报部门和内容

按照总局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的工作机制,由国家防总

办公室向我局通报大江大河、大型湖泊、大型水库超保证水位警报及病险水库、堤坝险情、泄洪、山洪、泥石流等橙色、红色预警信息;

国土资源部向我局通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预警信息; 林业局向我局通报森林、草原火灾等预警信息; 地震局向我局通报地震预警信息;

气象局向我局通报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沙尘暴、雷电、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橙色、红色预警信息及警报、紧急警报;

海洋局向我局通报海浪、海啸、风暴潮等橙色、红色预警信息及海冰警报。

预警信息主要包括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作用时间及发展态势。3.4 预警信息处置

(1)办公厅、应急指挥中心负责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处置工作。接到预警信息后,进行初步研判,根据预警级别进行预警。

接到国务院办公厅(或国务院应急办)预警通知和有关部门橙色以上预警信息,由办公厅报总局局长或分管副局长批示,按照总局领导要求,应急指挥中心立即起草总局预警明电或通知,对受影响地区和可能引发事故的行业及中央企业进行预警并提出意见和要求。总局预警明电经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审核后,由办公厅按程序报总局领导核签。总局领导签批后,由办公厅发送有关省(区、市)安全监管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由应急指挥中心发送有关中央企业,分送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有关司局。办公厅编辑信息上报中办、国办,报总局、煤矿安监局领导,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专门机构。

根据预警信息及灾害变化情况,总局及时发布预警通知。预警通知和紧急预警通知由应急指挥中心起草,经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审定后加盖预警通知专用章,传发相关地区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有关中央企业,送办公厅报总局、煤矿安监局领导,抄送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有关司局。

(2)办公厅接到中央领导关于预警方面的批示后,报总局领导阅示;按照总局领导批示,负责将总局领导关于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件的指示转相关司局和单位办理并督办。

(3)应急指挥中心负责预警信息落实情况的跟踪工作。橙色预警和警报每天跟踪反馈一次,红色预警和紧急警报每12小时跟踪反馈一次,紧急情况随时跟踪。反馈情况汇总后,经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审核,送办公厅按程序报总局领导,并抄送有关司局。4 应急响应

4.1 启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自然灾害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总局启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会商制度,明确各司局和相关单位工作职责,加强工作值班和相关信息调度,做好应对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工作。4.2 会商和信息沟通

应急指挥中心负责跟踪、调度各地、各部门的应对情况,根据需要组织应急处置工作会商,编发每日情况简报,按照要求报送国务院应对自然灾害指挥机构,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有关司局。重大情况,由办公厅负责上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调度统计司负责调度受灾地区可能受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负责处置受灾地区上报的事故信息。

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有关业务司局按照工作职责,跟踪了解受灾地区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情况,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应急指挥中心负责跟踪可能发生次生灾害隐患和险情的处理情况,根据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和现场救援需要提出应急响应工作建议;作为联络员单位同国务院应对自然灾害指挥机构建立工作联系,按照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授权处理有关问题;将每日应急值班和调度的信息形成应急工作专报,报总局和煤矿安监局领导,送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有关司局。4.3防范次生事故应急工作

根据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有关司局负责组织、指导地方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督促相关企业、单位排查、消除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隐患和险情,并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和应对措施。

应急指挥中心具体负责指导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应急指挥中心按照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和受灾地区影响的领域,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建议和可调用应急救援资源,通知有关专家和应急队伍做好应急准备。4.4自然灾害引发事故应急处置

调度统计司负责受灾地区引发事故的调度跟踪工作。接到事故报告后,及时报告总局领导,同时转送相关司局和单位。

重大、特别重大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类别,及时启动相关事故应急预案,有关司局和单位按照相关预案要求做好事故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

4.5 参与组织、指导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根据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指挥中心根据总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授权和受灾地区提出的要求,及时协调调集应急队伍和设备赴灾区参与抢险救援,并对调动的队伍进行跟踪,明确联络员和联系方式,协调应急队伍和应急装备调动和应急处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4.6工作与协调

受灾地区安全监管部门根据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成立相应的现场工作组,在应对自然灾害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总局根据自然灾害严重程度或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指派有关人员协助地方开展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工作需要时,总局在重点受灾地区成立应急工作协调组,协助地方协调和调度有关应急救援资源,协调解决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4.7宣传报道与信息沟通

本着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工作原则,政策法规司负责联系有关新闻媒体做好安全监管监察系统参与应对自然灾害工作情况和英雄事迹的宣传报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自然灾害引发重大事故的新闻发布工作。4.8应急评估

受灾害地区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参加应急救援的队伍,对

参加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并将总结评估报告在应急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报总局。

参加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总结评估包括救援基本情况,救援效果及存在问题,救援工作人员、技术装备和经费投入,救援工作建议等内容。参加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总结评估报告包括企业和事故基本情况,救援方案制订和实施情况,救援工作人员、技术装备和经费投入,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等内容。5保障措施 5.1通信信息

总局与国家防总办公室、国土资源部、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海洋局等有关部门分别建立自然灾害预警信息通报机制,明确预警信息的标准、时限、内容,建立快速、准确、全面、连续的预警信息传送机制。

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按照总局有关通知要求,同当地防汛、国土资源、林业、地震、气象、海洋等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预警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做好防范应对工作;下发的自然灾害预警通知应抄报上一级安全监管部门。5.2应急队伍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基地(排水基地)和骨干队伍、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队伍以及交通、铁路、民航等相关部门、行业的应急救援队伍为总局应对自然灾害和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可调用或协调的应急救援队伍。

5.3宣传教育和培训

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指导地方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开展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指导重点企业完善相关应急预案,提高企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自然灾害引发事故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常识。6 附则

6.1 预案管理与更新

总局每三年组织对本预案进行一次评审,并根据评审结论组织修订。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根据评估报告需要对本预案进行修订的,报请总局领导批准后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内容通知相关部门。6.2 预案解释部门

应急指挥中心负责解释。6.3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7附件

自然生产 篇3

各界同仁进行木门工厂落成仪式盛大剪彩

落成仪式由大自然地板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主席佘学彬致欢迎词开场,各界代表嘉宾纷纷致词祝贺大自然泰州木门工厂圆满落成。由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执行会长王满对大自然木门工厂授牌,及大自然家居(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总裁梁志华对大自然木门泰州工厂赠牌。落成仪式的最后,由大自然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董事长佘学彬及各界领导嘉宾一同进行盛大剪彩,大自然泰州木门工厂落成仪式告一段落。

木门“第五代定制”时代到来

据大自然家居(中国)有限公司木门事业部总经理杨伟明详细介绍,1999年之前,基本是装修现场制作;2000年至2002年之间,定制产品工厂出现,工厂制作木工部分,油漆在装修现场完成,即业内所说的“白皮时代”;2003至2005年之间,定制产品在工厂完成生产,现场组织安装,以手工为主;2006—2013年,开始使用机械设备生产木门,并利用一些基础软件来提高运营效率。而在2014年,大自然引进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全信息化的生产线,从消费者到各个生产设备实现点对点对接,木门“第五代定制”时代到来。全新的大自然木门泰州生产基地落成投产,引领了中国乃至世界木门定制化生产的潮流趋势,在行业内具有里程碑意义。

向“家居一体化”战略转型

大自然家居从2011年便开始了向“大家居”转型的脚步,此次发布会选择在江苏泰州举行,不仅体现了大自然家居全品类布局的规划,还展现了其重点发力木门业务、剑指中国木门行业领导品牌、谋求家居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决心。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家居一体化”战略引起了在座同仁的极大关注,大自然地板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佘学彬解释道:“早在几年前,大自然就捕捉到中国家装市场的商机,全面整合家居产业市场,把大自然品牌的吸引力从地板延伸至家居产品。今天,我们再次将‘家居一体化’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并向媒体发布。为了打造大自然家居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提升研发创新与制造升级,以一流的生产设备,生产一流的产品;以可持续的产业链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家居产业经济,把家居业带到‘绿色制造’新时代。” 未来,大自然家居将继续以家居一体化为方向,优化家居品类结构,力求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环保的整体家居解决方案和更加健康、舒适的家居生活体验。

结语

新闻发布会之后将是为期两天的“跨越发展,凝聚共识”大自然木门2014年度全国经销商年会。会议将紧紧围绕大自然的发展战略,凝聚全国经销商、大自然人的集体智慧,统一全体大自然人的思想和行动步伐,为2014年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然生产 篇4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粮食生产除了受到耕地面积, 农业人口, 农业政策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外, 还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术界对粮食生产与自然灾害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颇丰, 龙方等 (2011) 以稻谷为例研究了自然灾害对稻谷年际变化的影响, 实证得出中国稻谷单产水平变化是由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决定的, 其中, 社会因素占15%~17%, 技术因素占28%~35%, 自然因素占48%~56%, 在稻谷单产变化中自然灾害影响产量与其他灾害成灾率的关联度最大;张丽丽等 (2010) 通过建立中国1979—2007年粮食生产函数并结合贡献率分析得出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显著的负面影响, 继而应用趋势分解法分析了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波动的负影响;马九杰等 (2005) 通过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 着重讨论了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及灾害抵御能力加强对稳定粮食安全的作用;王秀芬等 (2012) 利用脱钩理论, 对全国粮食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90%以上的19个省 (市、区) 粮食生产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从长时段来看, 全国粮食生产和自然灾害之间表现为扩张耦合的关系。

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在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普遍认为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也对其做了实证与理论方面的分析, 本文将以1978—2010年的农业相关数据为基础, 在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有关经济理论和计量模型, 试图在这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中国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的现状

(一) 中国自然灾害的现状

中国幅员辽阔, 自然条件及气候现象复杂, 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征显著, 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灾害种类繁多, 分布广泛, 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几乎囊括了世界上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 近年来中国灾害还呈现出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的趋势, 对农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气象灾害主要是旱、涝、风、雹、冷冻、台风。1978—2010年中国平均受灾面积达到45 626.69千公顷, 旱灾受灾面积24 601.61千公顷、洪涝受灾面积11 523.76千公顷、其他自然灾害受灾面积10 023.2千公顷, 成灾面积达到年平均23 576.73千公顷, 其中旱灾成灾面积12 675.424千公顷、洪灾成灾面积6 341.545千公顷、其他自然灾害4 559.761千公顷。据测算, 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 2005年为3 450万吨, 2006年为4 470万吨, 2007年为5 395万吨, 分别占到当年粮食产量的7.12%、8.98%、10.76%。可见, 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逐年加重。据估计, 过去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量损失的影响为总产量的3%~5%, 未来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量损失的影响可能会上升到10%~15% (尹成杰, 2009) 。

2. 干旱是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 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 成为中国农业稳产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

农业自身的特点, 决定了农业是一个充分暴露在各种自然气象风险之下的特殊行业, 农业活动对气象条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 从1978—2010年除了在1991年、1996年、1998年、2008年四个特殊年份洪涝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的成灾率高于旱灾成灾率外, 其他年份无一例外都是旱灾处于主导地位。在这三十三年间旱灾, 洪涝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平均成灾率分别为53.09%、27.24%、19.68%。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 几乎年年都会遭受到旱灾的影响, 只是在程度上存在差异。由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旱灾对中国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显著。

(二) 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变动的现状

为了描述中国粮食产量的变动特征, 本文利用Excel软件绘制出了1978—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实际值与趋势值变化曲线图 (如图2所示) 。总体上, 中国粮食产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1978年以来粮食产量由最低的30 477万t增长到54 647.7万t, 年平均增长732.4万t, 平均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 其中增长年份最为显著的1981—1984年与1994—1996年粮食总产的增长幅度更是分别高达8.4%与6.8%, 2003年以来的中国粮食产量改变了过去“一减两增”的局面出现了连续八年的增长, 年均增幅达3.8%。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产量先后在1978年、1989年、1996年跨越了30 000万t, 40 000万t和50 000万t等多个台阶, 这三年分别实现粮食总产30 477万t、40 755万t、50 453.2万t。然而在上涨的同时, 粮食总产量的波动特征更为明显, 喻翠玲 (2006) 指出从1978—200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经历了7个周期, 并且波动周期短, 频率快, 有逐步进去较长周期的趋势;胡岳岷、任春良 (2007) 年认为, 纵观粮食生产的波动历程, 不难发现粮食生产是循着“增长—波动—增长”的轨迹向前推进的, 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诚然, 虽然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但是中国粮食的生产的发展并不稳定, 总产的波动非常明显。农村改革伊始的1978—1984年, 中国粮食产量从30 477万t增加到40731万t, 但是在1985—1989年出现连续在40 000万t徘徊的局面, 1989年的粮食产量仅是1984年的水平, 1990年粮食出现小段时间的上涨后, 又进入长达四年的徘徊期, 1994—1996年进去粮食生产的黄金时期, 年均粮食增产2 971.6万t, 从1999年开始, 由于自然灾害比较严重, 特别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价格低迷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影响, 1998—2003年出现了连续六年的下跌, 一直从最高的51229万t下降到43 069.5万t, 下降幅度高达18.9%, 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2003年至今粮食年年增产, 已经从过去的43 096万t上涨到最高的54 647万t。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粮食产量呈现出波浪式增长的趋势。

二、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变动的实证研究

为了定量的分析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上1978—2010年粮食产量 (Y) 、旱灾成灾面积 (X1) 、洪灾成灾面积 (X2) 和其他灾害成灾面积 (X3) 的统计数据。

1.单位根检验。在进行计量分析之前, 需要对时间序列数据做平稳性检验。因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会造成“伪回归”现象, 从而使几个本来没有关系的序列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关系。所以当涉及到时间序列数据回归的时候, 在进行计量检验之前, 都必须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干扰, 本文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 本文采用迪克—富勒检验 (Augmented Dickey-Fuller (ADF) Test) 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如下: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LNX1、LNX2、LNX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 LNY在5%显著性水平下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

2.回归分析。为了分析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本文拟建立粮食产量与各主要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的计量回归方程, 由于D (LNY) , LNX1, LNX2, LNX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 因此以D (LNY) 为被解释变量, LNX1、LNX2、LNX3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回归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表明, 在1978—2010年间, D (LNY) 变化的63.88%可有其他三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 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 LNX1、LNX2的参数显著异于零, 虽然LNX3未通过5%的t检验, 但是满足10%的显著性检验。从参数来看, 在1978—2010年间, 旱灾, 洪涝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弹性分别为-0.0979、-0.0514、0.0212, 即旱灾, 洪涝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的成灾面积每增加1%, 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率降低9.7%、5.14%、2.12%。粮食产量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其中旱灾是导致中国粮食减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 农业是多自然灾害产业, 要重视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尤其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完善、坚实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抵御自然灾害的根本, 在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主导地位的同时, 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 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个人在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中的作用, 保证农业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第二,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提升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农业的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而抵御自然灾害除了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 还要提高粮食本身的抗灾能力。一方面通过培育抗灾新品种增强粮食作物抗灾的能力, 另一方面组织科技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让农民全面准确地掌握种植新品种的技术要领和要求, 减少因技术不到位而影响粮食生产的效果;第三, 加强农业灾害保险。针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比较大的特点, 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既能弥补粮农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又有助于稳定粮食生产;第四, 建立防灾、减灾体系。这包括灾害的预报、预警, 制定灾害的应急预案, 灾害的救助, 灾后的补救与重建等等。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粮食供给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以1979—2010年间的中国粮食产量与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 运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粮食产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提高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对粮食供给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粮食生产,回归分析,自然灾害

参考文献

[1]龙方, 杨重玉, 彭澧丽.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稻谷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2011, (5) :14-17.

[2]张丽丽, 王建军.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南方农村, 2010, (3) :27-33.

[3]马九杰, 崔卫杰, 朱信凯.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4) :14-17.

[4]王秀芬, 李茂松.中国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脱钩关系分析[J].灾害学, 2012, (1) .

[5]尹成杰.关于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10) :4-11.

[6]喻翠玲, 冯中朝.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1) :7-10.

[7]胡岳岷, 任春良.中国粮食生产波动周期再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7, (5) :107-111.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0) [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自然生产 篇5

第二节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本课件共分七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着重解决课文中对应的一个专题,具体介绍如下: 环节

一、介绍北方地区的范围(幻灯片3~5),环节

二、介绍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幻灯片6~8),环节

三、介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对本区生产、生活的影响,比较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幻灯片9~22)。

幻灯片9:介绍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会影响到区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主要体现在农业和衣食住行等方面。

幻灯片10~21:从生产和生活方面比较说明我国南北地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其中幻灯片9用视频介绍我国南北民居的差异,说明人类生活的差异。

环节

四、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幻灯片22~23)

环节

五、介绍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幻灯片24~26)

环节

六、介绍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对本区生产、生活的影响,比较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幻灯片27~37)。

幻灯片27~30:介绍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发展,主要介绍了牧场类型的差异、主要牲畜品种的差异、种植业的差异等。

幻灯片30~36:介绍西北地区的民居特点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其中幻灯片36用视频介绍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特点。

幻灯片37:介绍青藏地区的民居特点。

环节

七、练习与总结(幻灯片38~39)。

环节

自然生产 篇6

0.5%~1.2%, 转20min;然后过滤除去已脱掉的牛毛。继续加入浸灰膨胀剂 (如Sinobeam LS) 0.3%, 石灰0.5%~1.0%, Na2S 0.5%~0.8%, 转]0min�停20min�转停间隔运行3h;补水30%, 再加入浸灰膨胀剂 (如Sinobeam LS) 0.3%, 石灰0.5%�0.8%, Na2S 0.5%�0.8%, 转l Omin�停20min, 转停间隔运行2h;再补水30%, 加人石灰1.0%~1.5%, 浸灰助齐lj (如Eusapon S或Feliderm M) 0.3%�0.5%, 转l Omin;补水50%, Na2S0.1%�0.3%, 转1001丨11, 停5001丨11, 转停间隔运行12h�浸灰废液处理剂为ELIPO�L�用量约为0.01%~0.03%, 循环和再生利用方法参照专利CN 202072568 U�脱灰:釆用无铵软化, 降低废水中的氨氮含量。参考工艺:先用200% (30�32T) 的水闷洗l Omin;加入脱灰剂 (如Dermascal DGS) 0.2%, 水150% (30�32T) , 转30min;再加入脱灰剂 (如Dermascal DGS) 1.3%, 水100% (30~321) , 转90min;接着加入软化剂 (如Oropon OR或Oropon 00) 0.3%-0.5%, 转80min, 测p H值8.8左右;流水洗30min至水清。脱灰废液处理剂为ELIPO�L�用量约为0.01%~0.03%, 循环和再生利用方法参照专利CN 202072568 U�浸酸与铬鞣:釆用少盐浸酸、高吸收铬鞣技术, 降低废液中中性盐与铬含量, 浸酸废液和铬鞣废液经处理后循环使用, 减少废液排放量。参考工艺:水50%, 温度保持在18�20T�, 加人Na Cl 3%, 转l Omin;加入甲酸0.5%, 浸酸助剂 (如Sellatan P) 0.3%, 转20min;加入硫酸 (经处理后浸酸废液) 1.4%, 转20min�停40min�转停间隔运行3h�加入铬鞣助剂 (如Feliderm CS) 1.0%, 铬粉3.25%, 转60min;加入铬鞣助剂 (如Desotan LQ~5) 0.2%, 铬粉2.25%, 甲酸钠0.5%, 转120min�补35V水30%, 加人提碱剂 (如Cromeno FNH) 0.3%�0.5%, 碳酸氢钠0.3%, 转5h;加入处理后废铬液100%, 反应3h�检测p H值约为3.3, 温度40~42T�收缩温度〉951。浸酸及铬鞣废液处理剂为ELIPO�D�用量约为0.01%�0.03%, 循环和再生利用方法参照专利CN 202072556 U�1.2藉后湿加工工艺路线:组批—挤水—削匀—漂洗—中和—复鞣—填充—染色—加脂—套色选用中低档的蓝湿革, 采用无铬复鞣, 减少含铬废液的排放总量。按常规工艺进行挤水伸展, 并削匀, 漂洗后先中和^中和参考工艺:水, 150% (温度:30T) , 加人中和单宁 (如Reletan KM或PAK�JNG�NBP等) 3%�5%, 甲酸钠2%, 转20min;加入碳酸氢钠2%, 控制p H值为6.7�7.0, 加入复鞣剂 (如Sellasol SFT) 1%, 复鞣助剂 (如Eulinol TMS) 1%, 转动20min;然后进行预加脂处理, 加入多种加脂剂 (如Prodoil WP90 A Rudaliq WFL�Derminol ASW等) 总6%~8%G复鞣、填充、染色、加脂。参考工艺:水100% (温度:30T) �加入多种复鞣剂 (如Desotan NOF�Sellatan RL、Chemtan E�33、DT-R417等) 总6%-8%, 转20min;加入多种加脂剂 (如Desotan LQ~5%Liq­uor FP�Euroil GA.DT~F927�SF等) 总8%, 并加入防霉剂 (如H90或Aracit 4A) 0.1%, 转20min;然后加入多种复鞣剂 (如Levotan C~C01、Tanigan PR、Unitan ATO、Trupontan EHS�Basyntan AS�JR~307等) 总15%�18%, 转60mirn然后加入染料2.0%, 转60min, 补55V水100%, 转20min;分3~5次加人甲酸, 分別转l Omin, 当p H值约为3.6时, 用501水闷洗。最后加501水200%, 染料1%, 转动15min;加人用冷水稀释的甲酸0.5%, 转动l Omin�加人阳离子加脂剂 (如Eulinol TMS) 1%, 转l Omin, 用常温水洗净后出鼓。1.3干燥整理工艺路线:挤水伸展—湿绷板干燥—回湿—摔软—绷板干燥整理采用湿绷板干燥, 挤水伸展后直接进行绷板干燥, 有效缩短干燥整理周期, 要避免影响成革质量, 提局得革率。1.4涂饰处理工艺路线:底层阳离子涂饰—抛光—烫光—中层阴离子涂饰—顶层涂饰—烫光—摔软。涂饰处理要轻薄均匀, 总涂饰量为20�25g/平方英尺。底层阳离子涂饰配方为:水100份, 阳离子油蜡30~60份, 阳离子软酪素15�30份, 阳离子聚氨酯树脂30份, 综合树脂10份, 助剂及填料5�20份, 颜料膏及染料水适量。涂饰量约为10�15g/平方英尺。中层阴离子涂饰配方为·.水100份, 阴离子油蜡30份, 阴离子中软酪素15�30份, 阴离子聚氨酯树脂80份, 阴离子丙烯酸树脂50份, 助剂及填料30份, 颜料膏及染料水适量。涂饰量约为5g/平方英尺。顶层涂饰配方为:水100份, 水性硝化棉光100份, 手感剂20份, 助剂5�10份。涂饰量约为5g/平方英尺。2讨论2.1工艺控制要点自然摔纹面革要满足粒面光滑、手感丰满、粒纹自然等要求, 在生产控制中要根据原料皮的组织构造特点加以分析, 水场是关键, 要使胶原纤维分散适度, 通过合适的复鞣加脂赋予坯革手感和性能;干燥要注意控制好干燥程度, 避免影响成革质量, 增加得革率;涂饰要轻薄均匀, 提高成革质量和

等级率;摔软控制适当以得到较好的纹络等。以黄牛盐湿皮为例, 对关键工序控制要点进行说明。2.浸灰“好皮出在灰缸里”, 浸灰的效果直接影响后续工序的加工效果和成革的质量与性能。自然摔纹革要求灰碱充分渗透, 膨胀均匀, 尽可能少产生褶皱。本工艺釆用灰碱法保毛脱毛, Na2S�Na HS和Ca (OH) 2间的比例非常重要, 试验结果 (见表1) 表明:Na2S�Na HS和Ca (OH) 2分别为皮料质量的1.5%、:1.45%和4.75%为佳。2.1.2复鞣填充与加脂本工艺选用等级较低 (中低档) 表1浸灰灰碱配比与效果的蓝湿革, 因此要通过复鞣填充与加脂来赋予皮坯手感和性能, 复鞣填充剂与加脂剂的种类和配比显得十分重要。本工艺选用具有填充效果的复鞣剂 (不含铬合成鞣剂、树脂鞣制或改性单宁) , 加脂剂优选具有乳化性能强的填充型加脂, 如改性天然油脂与合成加脂剂, 通过试验 (见表2) 表明, 当两者比例为皮坯质量的25%和17%时, 效果最好。2.1.湿绷板湿绷板的绷距直接影响花纹大小, 不同厚度的皮坯采用不同的绷板绷距可得到大小不同的花纹, 试验证明花纹大小和绷板绷距、皮坯厚度具有的关系, 见表3。_Na�S试验方案二/%Na HS/%Ca (0H) 2/%试验结果1 1.25 0.60 3.00灰皮膨胀不够, 成革偏紧, 不易摔花。2 1.50 0.90 4.00灰皮膨胀有所改善, 但成革仍偏紧, 不易摔花。3 1.50 1.45 4.75灰皮膨胀均匀, 粒面纹络清晰, 皮身丰满, 易摔花。表2复鞣填充材料与加脂剂配比及效果试验方案复鞣填充剂/%加脂剂/%试验结果1 20 15手感空松, 饱满度欠缺, 不易摔花。2 25 17手感丰满, 紧实度适中, 易摔花, 花纹自然。3 30 20手感偏紧、偏重、偏硬, 不易摔花。表3湿绷板绷距、皮坯厚度对花纹大小的影响试验方案湿绷板绷距/cm皮坯厚度/mm花纹大小1234 9-101.1-1.1.3-1.1.4-1.1.6-1.细花中花中花大花表4涂饰方法对成革性能的影响试验方案涂饰方法成革性能1全阳离子手感丰满、柔软, 花纹清晰, 颜色偏暗, 色泽饱满度差。2全阴离子遮盖性好, 涂层饱满, 色泽亮度偏高, 手感略欠缺。3阳一阴一阳离子“三明治”涂饰法手感丰满、柔软, 花纹清晰, 光泽自然。2.1.4涂饰自然摔纹革涂饰要轻薄均匀, 底层、效应层和顶层涂饰分别进行2次喷涂, 试验分别采用全阳离子、全阴离子和阳一阴一阳离子“三明治”涂饰法, 试验结果见表4, 采用阴离子和阳离子结合的“三明治”涂饰法效果最好。2.1.5摔软摔软的温度和湿度影响成革的丰满度和柔软度, 对花纹的大小和均匀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其控制非常重要。通过试验发现, 采用如下工艺控制, 效果尤佳:摔软初期 (约20h, 以皮性柔软、丰满、花纹均匀为评价标准) , 温度45-48X, 湿度60%�80% (仪器检测16%�18%) ;摔软后期 (约10h) , 温度48�501, 湿度50%~60% (仪器检测12-16%) ;摔软结束前2h�开始抽风冷却, 温度<401, 相对湿度 (仪器检测10%�12%) 。2.2工艺特点2.2.1节水釆用专利技术, 浸灰、脱灰、浸酸、铬鞣废液循环利用, 主浸水废液处理后用于预浸水处理, 经过试验对比 (见表5) , 常规工艺每吨毛皮制革准备工段与鞣制工段用水约15t, 排放废水15t;而使用本工艺用水仍为15t�但其中9t为循环用水, 仅需补充水6t�排放废水6t;相对而言, 节水60%以上。结合本工艺, 废液循环使用具体表现在·. (1) 浸灰废液循环使用, 可有效节省硫化物、石灰的使用量。工艺试验运行中每次补充约21%的浸灰材料, 节料约79%。 (2) 酸的作用主要是调节p H及进一步松散胶原纤维。浸酸废液循环使用, 可有效节省硫酸的用量。 (3) 铬鞣废液的循环使用, 可使铬鞣废液中铬盐的回用率达到99%以上 (理论上100%) , 常规铬鞣中铬的吸收率约为70%, 工艺试验也表明每次需补充约70%, 这样可有效节省约30%铬鞣剂。

表5水场部分工序每吨毛皮用水量及污染物对比工序用水量常规工艺环保工艺节水量名称A排放量/t废液中污染物成分排放量/t废液中污染物成分变化A浸水3.3浸灰2.1脱灰6.3浸酸3.3铬鞣总计15.03.:15.血、水溶性蛋白、盐、渗透剂。硫化钠、石灰、硫氢化钠、蛋白质、毛、油脂。铵盐、钙盐、酶及蛋白质酸、食盐。铬盐、硫酸钠、碳酸钠。/0.40.‘6. (血、水溶性蛋白、盐、渗透剂。硫化物和石灰得到回用, 毛被过滤, 蛋白质、油脂含量下降。钙盐、酶及蛋白质。酸用量减少, 食盐含量下降。铬盐含量下降。注:所有循环使用在处理、再生时均会产生一定的损耗, 系数按0.8计。表6自然摔纹鞋面革性能实测结果与标准要求的对比表检测项目标准要求实测结果检测项目标准要求实测结果厚度/mm/1.35撕裂力/N一型彡50 126外观见注*符合规定负荷伸长率/%^40 24收缩温度/t�^90 99崩裂高度/mm彡7 9涂层耐折牢度5万次无裂纹5万次无裂纹崩破强度/ (N·mm“1) 彡350 387p H值3.5-6.0 3, 7摩擦色牢度 (干擦, 级) ^4 4-5稀释差^0.7 0.5摩擦色牢度 (湿擦, 级) 彡3 4-5注:外观标准要求为 (1) 全张革厚薄均匀, 革身平整、柔软、丰满有弹性, 无油腻感; (2) 不裂面、无管皱, 主要部位不能松面; (3) 涂饰革涂饰均匀, 涂层粘着牢固, 不掉浆, 不裂浆。本工艺的另一特点是涂饰轻薄, 常规涂饰量一般在40�50g/平方英尺, 本工艺涂饰量要求控制在20�25g/平方英尺。2.2.2环保环保主要体现在本工艺釆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 如低硫保毛脱毛、无铵软化、少盐浸酸、高吸收铬鞣、无铬复鞣等, 有效地降低了排放液中氨氮、中性盐和COD的含量;釆用废液循环使用技术, 不仅使废液排放量减少, 而且使排放液中污染物含量降低, 见表5。综上所述, 通过本工艺不仅可以生产加工性能良好的黄牛自然摔纹面革, 而且还具有节水、节料、环保等特点, 可有效减少污染物及废水排放, 节省生产成本。2.3成革性能经本工艺生产加工而成的黄牛自然摔纹革, 革身平整、厚薄均匀, 粒面花纹清晰, 手感丰满, 以厚度为1.35mm的黄牛自然摔纹革为例, 按QT/B 1873�2010进行物理性能检测, 收缩温度为991, 撕裂力为126N�伸长率为24%, 崩裂高度9_, 崩破强度387N/mm, 干、湿摩擦色牢度均为4�5级, 涂层耐折牢度为5万次无裂纹, 所有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 (见表6) 。3结束语为了开发环保型自然摔纹鞋面革, 本文通过低硫保毛脱毛、无铵软化、少盐浸酸、高吸收铬鞣、无铬复鞣、湿绷板干燥、轻薄涂饰等关键工序生产加工自然摔纹皮。研究表明:当Na^Na HS和Ca (0H) 2分别为皮料质量的1.5%丄45%和4.75%时, 灰皮膨胀均匀, 粒面纹络清晰, 皮身丰满, 摔花效果好;选用填充型复難剂和加脂剂, 当两者比例为皮坯质量的25%和17%时, 复難后革手感丰满, 紧实度适中, 易摔花, 花纹自然;通过调整湿绷板绷距, 不同厚度的皮坯可得到大小不同的花纹, 得革率提高5%以上;采用阳-阴-阳离子“三明治”涂饰法, 可使成革手感丰满、柔软, 花纹清晰, 光泽自然;并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强、摔软效果好的自然摔纹革摔软方法。由于工艺采用了浸灰、浸酸、铬鞣废液循环使用技术, 酸、碱、铬等化工原料得到了回收利用, 可有效节水、节省化学原料;废液中的毛、油脂和蛋白质得到去除, 废液中污染物含量降低, 废液排放总量减少, 从而降低制革废水处理强度和难度;因此, 本工艺具有节水、成本低、环保等优点。通过本工艺得到的自然摔纹革, 粒面花纹清晰, 手感丰满舒适, 理化性能均符合指标, 具有良好的市场肖U景。参考文献[1]吴兴赤.牦牛摔纹革的理论与工艺控制要点[J].西部皮革, 2001, 23 (8) :13-17[2]赵宏舟, 王梦华, 魏世林, 等.水牛磨砂压花摔纹鞋面革生产工艺的探讨[J].中国皮革, 2002, 31 (19) :33-35[3]马兴元, 马万有, 马云龙.高档山羊皮摔纹服装革生产技术[J].西部皮革, 2001, 23 (2) :32-33[4]武夫.黄牛摔纹服装革技术[J].中国皮革, 1991, 20 (9) :43-44[5]李朝辉, 刘为, 杨树伟.黄牛自然摔纹沙发革鞣后湿加工工艺[J].中国皮革, 2008, 37 (17) :5-7[6]邓小军.黄牛压花摔纹鞋面革制作工艺的关键[J].皮革与化工, 2008, 25 (1) :29-31[7]赵宇.简化制革新技术的研究[D]:[硕士学位毕业论文1.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8 (收稿曰期:2014-01-26)

参考文献

[1]吴兴赤.牦牛摔纹革的理论与工艺控制要点[J].西部皮革, 2001, 23 (8) :13-17

[2]赵宏舟, 王梦华, 魏世林, 等.水牛磨砂压花摔纹鞋面革生产工艺的探讨[J].中国皮革, 2002, 31 (19) :33-35

[3]马兴元, 马万有, 马云龙.高档山羊皮摔纹服装革生产技术[J].西部皮革, 2001, 23 (2) :32-33

[4]武夫.黄牛摔纹服装革技术[J].中国皮革, 1991, 20 (9) :43-44

[5]李朝辉, 刘为, 杨树伟.黄牛自然摔纹沙发革鞣后湿加工工艺[J].中国皮革, 2008, 37 (17) :5-7

[6]邓小军.黄牛压花摔纹鞋面革制作工艺的关键[J].皮革与化工, 2008, 25 (1) :29-31

自然生产 篇7

1 自然降水的平均状况

三江平原年平均降水量552mm, 宝泉岭管理局年平均降水量550mm, 最多年份918mm (共青站1994年) , 最少年份281mm (梧桐河站1999年) , 最大年较差637mm;红兴隆管理局年平均降水量531mm, 最多年份890mm (八五三站1981年) , 最少年份286mm (二九一站2001年) , 最大年较差604mm;建三江管理局年平均降水量575mm, 最多年份1070mm (浓河站1991年) , 最少年份317mm (洪河站1999年) , 最大年较差753mm;牡丹江管理局年平均降水量557mm, 最多年份1025mm (八五四站1981年) , 最少年份297mm (八五八站1986年) , 最大年较差728mm。区域内多雨年发生几率为27%, 少雨年的发生几率为25%, 正常年份出现几率48%, 最大年际差异是年平均降水量的1.3倍。

2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根据历年气象资料, 寻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规律, 也是进行短期气候预测的重要着眼点。但因降水量变化的随机性较大, 尤其是三江平原地区受大陆性、季风性气候交替影响的特点, 降水的年际变化更大, 随机性更强。在对其分析中难度也较大, 没有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规律。

2.1 降水量的周期变化

利用周期分析法对垦区51年的降水量资料进行分析, 从分析结果看, 降水量存在着13、3、27年的周期变化, 即在13年中降水量会出现一个时段降水峰值周期变化;3年中降水会出现一个短周期的变化, 这也证实了降水好坏不连年的说法;27年会出现一个长周期的变化, 由多雨期到少雨期的长期变化。

2.2 降水与太阳黑子相对数

大气的变化与太阳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阳黑子相对数是表征太阳内部活动的一个特征量。长期以来人们也寻求到了大气的周期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并以此作为气候预测的相关因子。用三江平原降水量的周期变化与太阳黑子周期变化比较没有很好的相关性, 但是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强弱变化却与三江平原降水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当太阳黑子相对数强弱变化剧烈时, 三江平原地区就处于多雨期时段;当太阳黑子相对数强弱变化相对平稳时, 三江平原地区就处于少雨期时段。

2.3 降水量的线性回归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三江平原年平均降水量序列进行分析, 三江平原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变化斜率-1.8。

3 农业生产对策

根据三江平原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变化周期、太阳黑子的变化规律, 预测未来自然降水的变化规律, 最大限度利用好自然降水资源, 抗御旱涝灾害, 对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农业措施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培植风险预警机制,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抓好事前防范, 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3.1 多雨时段

a.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利用堤防工程、分洪工程、整修合川、疏通渠道、修建水库以调节流量。

b.重点考虑抗涝作物品种的安排。可根据地形、地势安排作物和品种, 地势偏低的农田安排抗涝性强的作物和品种。

c.适当调整施肥比例, 适当少施氮肥, 壮根健苗, 防倒伏、抗病害、增强抗涝性。

3.2 少雨时段

a.要科学、积极地实施人工增雨措施, 做好水库的保水蓄水工作, 充分利用江河、湖泊的水资源。

b.积极推广采取抗旱保墒耕作法, 如“四秋”:秋整地、秋起垄、秋施肥、秋施药。黑色越冬, 尽量做到播前不动土。

c.农田管理期间, 适量增加中耕、深松次数, 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同时多施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 以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保水蓄水能力。

d.重点考虑抗旱作物和抗旱品种的安排。

e.近年来三江平原水田面积迅速扩大, 整体需水趋势显著增加, 使干旱年份旱情加重, 因此水田部分应积极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缓解旱年需水供水矛盾。

f.旱田灌溉要尽量采取喷灌, 即使在渗水速度较快的沙质土壤, 水的损失也比垄间灌溉要少, 而且无水土的侵蚀、流失。

自然生产 篇8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政府的职能定位发生改变, 由原来的经济型转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 因此, 政府财政越来越多的在自然灾害补偿领域发挥作用, 它主要是通过资金或物质的补偿来实现预防灾害、补偿损失和生产发展这三种类型的服务, 以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健全的社会生活。本研究基于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政府财政补偿已基本涵盖遭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粮食生产领域;假设2:粮食生产中自然灾害的财政补偿能够初步发挥预防、恢复与发展功能;假设3:政府财政的投入力度、受灾粮农的满意度对粮食生产的自然灾害补偿发挥“防灾防损”、“救急”和“救穷”的功能有显著的影响。

因变量:财政在粮食生产的自然灾害补偿中发挥的功能。一般来讲, 财政自然灾害补偿支出往往是只注重对受灾粮农的物质救助, 而忽视了精神上的帮助与激励, 或者只注重对身处困境的受灾粮农给予短时的帮助, 忽视了其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不能激发受灾粮农的积极性;本研究就是探讨财政在粮食生产的自然灾害补偿中能否发挥预防、恢复以及发展的功能, 改变以往“被动补偿”的局面。首先是“预防与防范”功能。即财政自然灾害补偿能够积极投入到粮食生产的防灾防损建设中来, 并及早的预测、发现、控制和消除那些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的因素和条件, 使可能的自然灾害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其次是“恢复原状”功能。即对已产生的自然灾害进行事后补救, 消除自然灾害粮农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 恢复受灾粮农正常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再次是“生产发展”功能。即财政自然灾害补偿除了临时性解决受灾粮农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以外, 能否继续拨付资金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对财政自然灾害补偿的预防、恢复以及发展功能根据评估指标建立量表, 分别在这三个维度上对财政补偿在实施以后的功能发挥进行打分, 因而是定距标量。[1]

自变量:政府自然灾害资金的投入力度、资金到位速度、受灾粮农满意度等。本研究对变量的测量采用李克特量表对其赋值, 使其转化为数值型变量, 以便进行数据分析。

二、河北省政府财政自然灾害补偿效果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区域内, 在河北省11个地级城市中, 每个城市抽取有代表性的县作为调研对象, 主要分布在邢台市邢台县会宁乡、邯郸市武安县、邯郸市广平县、廊坊市安次县东沽港乡、保定市南奇乡、唐山市滦南县宋道口乡、秦皇岛市卢龙县刘田庄乡等。

1.财政自然灾害补偿的具体开展进程

本研究为了考察现阶段粮食生产的财政自然灾害补偿情况, 设计了七项具体指标, 然后调查受灾粮农,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粮食生产的财政自然灾害补偿的各个项目中, 认为部分开展、极少开展或没有开展的比重均处于较大的比例, 由此表明目前河北省粮食生产的自然灾害补偿支出资金有限, 很多项目无法全面开展, 迫切需要改变补偿的现状。

2.粮食生产的财政自然灾害补偿的功能分析

粮食生产的财政自然灾害补偿的功能, 是一个系统性、动态性的过程, 通过政府财政补偿这一方式, 使受灾粮农在预防、灾后恢复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物质、资金、精神及其他相关援助的支持, 从而把财政自然灾害救助的具体的工作项目变成一种现实。

注: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 各个项目的功能评价分为很有作用、较有作用、一般、作用很小、没有作用五级, 在评级过程中使用5级量表编制, 很有作用为5分, 较有作用为4分, 一般为3分, 作用很小为2分, 没有作用为1分。综合评价为各功能项目的平均值。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粮食生产财政自然灾害补偿的功能最大的是恢复功能, 其在三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3.596、2.863、2.756, 平均值为3.072, 是属于“一般”一级, 介于“一般”与“比较有作用”之间;其次是防范功能, 其在两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2.852、3.079, 平均值为2.966, 其发挥的作用介于“一般”与“作用很小”之间;再次是发展功能, 其在两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2.137、1.977, 平均值为2.057, 其发挥的作用介于“一般”与“作用很小”之间。因此,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看出, 假设2:粮食生产中自然灾害的财政补偿能够初步发挥预防、恢复与发展功能, 基本得到证实。

3.河北省粮食生产财政补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由于变量之间不太可能出现一一对应的关系, 虽然可以单独考察各因素对河北省粮食生产财政补偿的功能, 但这种单独的影响关系往往掺杂着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 本文主要从受灾粮农的满意度去考察, 所以设置自然灾害资金的投入力度满意度、资金到位速度满意度、资金用途满意度为自变量, 以粮食生产的财政补偿的的预防与防范功能、恢复原状功能和生产发展功能为因变量,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如表3所示。

上表中括号内的数字为t检验值和概率数值, 通过查表可知, 模型一和模型二中资金用途满意度、资金到位速度满意度、自然灾害资金的投入力度满意度三个变量均能通过检验, 模型三中资金到位速度满意度、自然灾害资金的投入力度满意度两个变量都不能通过检验, 说明模型一和模型二中资金用途满意度、资金到位速度满意度、自然灾害资金的投入力度满意度三个变量与因变量防范和恢复功能存在线性关系, 但与因变量的发展功能不存在线性关系, 其他统计量数据显示, 模型一和模型二中的R2和F值均能通过检验, 模型三中的统计量有些不能通过检验。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从模型一中我们可以看出, 自然灾害资金的投入力度满意度、资金到位速度满意度、资金用途满意度对河北省粮食生产财政补偿的预防与防范功能均有影响, 其中, “自然灾害资金的投入力度满意度”对防范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 对发挥防范功能的贡献最大;“资金用途满意度”次之, 最后是“资金到位速度满意度”。且三者对因变量的影响都是正向的。补偿粮农的满意度越高, 其发挥的预防与防范功能就越显著。

从模型二中我们可以看出, 自然灾害资金的投入力度满意度、资金到位速度满意度、资金用途满意度对河北省粮食生产财政补偿的恢复原状功能有影响, 其中, “自然灾害资金的投入力度满意度”对恢复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 对发挥恢复功能的贡献最大;“资金用途满意度”次之, 最后是“资金到位速度满意度”。且三者对因变量的影响都是正向的。政府部门对自然灾害资金的投入力度越大, 其发挥的恢复功能越显著。这是因为一方面, 在现阶段的灾害补偿中, 政府部门起到主导作用, 其开展的费用绝大部分都是政府拨款, 另一方面, 以往由政府单一主导的自然灾害补偿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没有从根本上激发粮农的资助潜能, 因此, 受灾粮农对自然灾害资金的投入力度满意度越高, 其在粮食生产财政补偿中发挥恢复原状的功能就越显著。

从模型三中可以看出, 对于河北省粮食生产的财政补偿发挥生产发展的功能, 各自变量对其均无显著影响, 这可能是由于河北省的整体经济实力在环渤海经济带中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财政灾害补偿与救助能力还不高, 现阶段在河北省粮食生产的财政补偿中投入的资金有限, 其功能局限于防范和恢复功能, 还没有上升到促使受灾粮农发展的层次, 仅仅能够满足很少的灾害预防与防范以及恢复原状的需要。这是制约政府财政灾害补偿与救助的首要、宏观、根本要素。[2]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自然灾害资金的投入力度满意度、资金到位速度满意度、资金用途满意度对河北省粮食生产财政补偿功能中的“预防与防范”功能、“恢复原状”功能的发挥影响显著。但各自变量对其“生产发展”功能均没有显著影响, 因此假设3部分得到证实。

三、对策建议

首先, 改变单一政府财政支出的自然灾害救助与补偿方式, 引入市场方式规避粮食生产的自然灾害风险, 对自然灾害损失进行补偿与救助, 比如:开办粮食作物保险业务。引入市场方式规避风险是指以市场为依托, 以风险利益为纽带, 大力发展粮食作物保险, 充分发挥其经济补偿职能,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灾害损失。但由于粮食作物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 带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且保险陪付率比较高, 一般的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粮食作物保险, 在这种状况下, 政府的积极支持是粮食作物保险发展的关键。[3]因此建议:政府从政策上鼓励保险公司经营粮食作物保险,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或进行经营补贴, 形成政府支持, 各级政府、农户、保险企业多级分担, 市场运作的灾害损失补偿机制。

第二, 建立自然灾害补偿与救助基金。加大自然灾害救助力度, 财政安排专项基金, 确保在大灾面前, 抗灾有力, 救灾有序。政府要建立长效的政府投入机制, 筹建专门的粮食作物自然灾害风险基金。农业风险的高度关联性, 致使粮食作物风险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易分散, 很容易形成巨灾损失。而巨灾损失一旦发生, 单靠政府的救济力量或保险公司赔付力量往往是很难得到有效补偿的, 为此, 筹建专门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基金可作为风险管理创新的较好选择。[4]各级政府在年度经济发展规划和财政支出预算中, 预留和拨付补偿粮食作物自然灾害损失的财政专项预算, 用于建立粮食作物自然灾害风险基金。同时, 也可接受社会力量的捐助。该专项基金正常年景只增加不使用, 大灾之年用滚存基金进行补偿, 这样可充分体现和发挥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之间的调剂作用。粮食作物自然灾害风险基金的来源可考虑由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社会捐助、粮食作物保险主体在无大灾年份从保险费收入的比例提取等多个渠道筹措。

第三, 改变传统的灾后补偿的方式, 灾前防范和灾中的减灾资金配置也要到位。财政补偿资金或者粮食作物自然灾害风险基金, 还可用于风险的防范, 比如, 通过兴修水利设施来防范洪涝和旱灾的发生, 或者对粮食作物生产的环境进行补偿。这样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范,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财政补偿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罗坚元.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功能评估研究——以深圳市、长沙市和贵阳市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2) 马桂强.经济学视野下的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分析与选择—甘肃省为例[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 李林, 王健, 汪丽萍.农业保险的消费满意度研究[J].农村经济, 2010, (01) .

自然生产 篇9

关键词: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大兴安岭与蒙古高原结合部, 即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与呼伦贝尔高平原东部边缘结合地带, 属寒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为春季天气多变, 降水少, 变率大;夏季降水集中, 水热同季;秋季降温快, 霜冻来得早;冬季寒冷漫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加, 每年春旱、秋涝、低温冷害、大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阐述海拉尔地区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应对策略。

一、农业生产现状

海拉尔区耕地面积31333公顷。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7633公顷,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990公顷, 占总播种面积的76.0%;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463公顷, 占8.9%;蔬菜瓜果播种面积1189公顷, 占4.6%;其它作物播种面积2991公顷, 占10.8%。主要种植小麦、大麦、油菜、马铃薯、蔬菜瓜果及饲料作物等 (见图1) 。

二、自然资源条件现状及变化趋势

1. 气温的冷暖变化

根据海拉尔区1951~2010年60年气象数据统计资料[1]:海拉尔区年平均气温为-1.3℃, 1月份最低, 平均为-25.8℃;7月份气温最高, 平均为20.0℃。无霜期平均118天, 平均初霜期在9月10日, 终霜期在5月24日;冻结期平均每年10月29日至次年4月9日解冻 (10厘米土层) 。全年平均≥10℃的活动积温1930℃。在作物生长的4~9月, 日温差较大, 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及种子果实优良品质的形成 (见表1、图2) 。

从气候趋势变化看 (见表2) :海拉尔区年平均气温逐年升高, 1971~1990年与1951~1970年相比平均气温升高了1.0℃。1991~2010年与1971~1990年相比平均气温升高了1.4℃, 而1991~2010年与1951~1970年相比平均气温升高了2.4℃。气温升高将缓解本地区农业生产光照有余、热量不足的矛盾, 积温增加, 延长作物的生长季, 减轻霜冻对作物的危害。同时, 扩大了农业生产布局。气候变暖对蔬菜生产十分有利, 有利于保护地栽培, 缩短蔬菜淡季的时间, 丰富人们的菜篮子。

2. 光照与热量

以“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1951~2010年) 数据为准:海拉尔区年平均日照2690.3小时 (见表3、图3) , 5月日照最长, 平均为284.7小时/月, ≥10℃积温为1930℃, 太阳辐射年总量平均为5325.6兆焦耳/米2。海区光照充足, 可满足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从气候趋势变化看 (见表4) :海拉尔区年日照时数减少, 1971~1990年与1951~1970年相比日照时数减少1.7%, 1991~2010年与1951~19701年相比日照时数减少11.7%。

3. 降水量

以《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1951~2010) 数据为准:年平均降水量348.35毫米, 具体各月降水量分布情况见表5、图4。年际变化较大, 最大降雨量541.7毫米 (1990年) , 最小降雨量124.5毫米 (1986年) 。降雨量小而蒸发量大, 全年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3.4倍。

从气候趋势变化看 (见表6) :全年平均降水量较小, 且年降水量总的演变趋势是在波动中减少。1991~2010年与1971~1990年相比年降水量减少了6.8%。特别是2001年至2011年间, 除2002年、2004年、2008年和2009年降水量与均值相当外, 其它10年降水量低于均值, 可谓十年十旱,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在全年降水中, 其中, 春季 (4~5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11.3%[1], 夏季 (6~8月) 占67.5%, 秋季 (9~10月) 占14.4%, 冬季占6.8%。降水量在年内时空分布不均, 降水异常偏少现象出现最多的月份是4月和5月;降水偏多现象出现最多的月份是7月, 8月次之。春夏多干旱, 春、夏干旱频率分别为58%和51%【2】。春旱影响春播出苗, 初夏旱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断垄。由于海区灌溉设施不健全, 往往干旱条件成为产量增长的制约因素。

4. 耕地土壤养分

通过2008年土壤养分含量与1985年土壤普查比较:耕层土壤 (0~20厘米) 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明显下降, 有效磷显著提高。有机质由45.54克/千克降低到34克/千克, 降低了25.34%;全氮由2.12克/千克降低到1.79克/千克, 降低了15.57%;速效钾由168.28克/千克降低到126.18克/千克, 降低了25.02%;有效磷由11.53克/千克提高到23.41克/千克, 提高了103.04%。

三、农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灌溉体系, 提高抗旱排涝的能力, 尤其是要加强浅层地下水开发和配套工程建设,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断加大农业投入, 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水利化、机械化

2. 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 改革种植制度

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 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是解决水资源短缺,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减缓干旱化趋势, 增加农业抗旱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后, 要适当增加玉米等抗旱作物种植面积;采用免耕播种等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 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防御农业气候灾害,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技术

气候变暖和干旱将使水分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改善灌溉系统和灌溉技术, 推行畦灌、喷灌、滴灌和管道灌, 开发节水高效种植模式和配套节水栽培技术。

4. 选育和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

选育优良品种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引进、培育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 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 以增强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 发展设施农业,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严寒、干旱等自然灾害, 推广现代农业的高产、稳产措施。

6. 建立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系统

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气象灾害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总的趋势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繁、灾害强度更大。因此要加强气候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应急服务系统建设, 加强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大风、霜冻、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中长期预测预报, 制定防旱抗涝、抵御寒潮、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应急预案, 做好防范工作, 最大限度减少极端气象事件对农业的影响。

7. 积极推广农业保险

为了分担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 减轻农民因灾造成的损失, 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对于防灾减灾、稳定农民收入起到良好的作用。

8.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化肥工业的高速发展, 农民化肥用量逐年增加, 有机肥的施用则逐渐减少, 尤其是近20年来, 化肥大量施用, 忽视有机肥的投入, 造成了土壤有机质下降;氮磷钾三要素施用比例失调。通过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建立了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和专家施肥系统, 做到因土、因作物施肥, 使平衡施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本文所用1951~2011年历年降水量、温度、土壤水分等气象资料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年值数据集.

[2]王希平, 赵慧颖, 等.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林牧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GB/T7714-2005.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下一篇:科普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