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事业

2024-10-17

科普事业(共6篇)

科普事业 篇1

科普可以称为普及科学, 大众科学也可以称为科学普及, 其具体含义是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向大众进行普及。科普事业是提高我国国民科学知识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科普资源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没有资源, 就无法有效开展科普事业。对科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促进科普事业的不断发展, 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科普不断提高的需求。

1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新时期科普事业发展的必然

1.1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国家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与以往相比均有了很大的进步, 国家与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 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专业技能, 还要求人才对科学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换个角度讲, 就是说社会对科普事业有了新的要求。科普事业应真正的落实到国民中去, 使得每一个国民都有一定的科学思想, 了解一些科学方法与科学技术, 这就需要大量的科普资源。对科普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保证科普事业得以顺利展开, 进而提高国民的科学知识水平, 促进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1.2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不仅在人口上是大国, 在国土面积上也是大国。这就导致我国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非常不均匀, 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其教育水平较高, 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其教育水平也非常落后。从整体上看, 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水平还相对较低, 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急需提高。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们其科学素养也各不相同,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与居住在乡镇的人们的科学素养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科普事业在开展中不可一概而论, 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展开科普工作, 在不同的情况下, 所需要的科普资源也各不相同。要想保证科普事业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做好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工作, 进而满足科普过程中, 人们对科普资料的各种需求。

1.3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新时期发展的必要结果

新时期,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信息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 同时也使得科普资源的发展开始向着社会化与信息化的方向进行。大数据的出现一方面给科普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渠道, 另一方面也给科普资源的整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大数据平台与网络平台已经成为科普资源开发与整合的重要平台, 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科学普及的效果。另外,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的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 很多社交媒体通过微信与微博等平台对民众进行科普, 成为科普主体。面对这一情况, 科协提出我国的科普事业要抓住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 进而加强科普工作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抓住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 就是要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进而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2 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所谓科普资源开发就是指对各种科学普及资源进行有效运作, 进而提高科学普及资源的利用效果, 并找到新的利用方式。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其实是科学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人力、技术与知识的整合息息相关。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 对科普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向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在推动科普向着社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同时, 也给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指明了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2.1 提高科普人员的业务素质

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 有关部门必须给予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服务, 同时也是一种包含多学科的服务。科学普及工作与活动开展、管理、传播、教育、展览、技术以及科学等行业都存在一定的关系。科学普及人员的业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科普工作的质量。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不但要求科学普及人员要有深厚的科普知识, 还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开发能力与整合能力。然而, 目前我国科学普及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科学普及人员的科普知识储备不足, 有了科学普及人员的业务能力较差, 简单的科普工作都无法胜任, 更不用说对科学普及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对此, 我国科协应加强对科普人员的培养, 对科普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 进而提高科学普及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2.2 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互联网技术在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渠道。首先, 互联网自身就包含大量的信息, 可以进行信息分享。信息技术使得科普知识的公共分享成为可能。其次, 使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各种科学普及资源进行有效的筛选、评议与整合, 通过互联网可以让人们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 提高人们对科技议题讨论、科学知识共享以及科普创作的参与度, 并结合这一过程, 了解人们对科普的具体需求, 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最后, 网络的存在使得科普工作突破了人群限制与地域限制, 有效改善了科学普及资源的分配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可以在网上专门设置一个科学普及资源的共享平台, 为普通大众、自媒体、企业、大众媒体、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设置专门的通道, 进而使科普工作有目的性的进行。

2.3 加强科普内容的创作

目前, 我国的科普资源在开发与整合中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 即原创性的科普信息与科普资源较少, 开发度较低。主要是因为, 第一, 我国具有创作能力的科普作家相对较少;第二, 由于科普事业的社会参与度不够, 导致很多行业还没有形成联合的资源开发产业链;第三, 有能力、有技术进行科普产品研发的企业相对较少。对此, 我国要加强科普作家的培养,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民众对科普事业的参与, 从国外引进科普产品的研发技术, 促进各行业联合开发科普资源。

3 结论

新时期, 科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 第一, 国家的建设需要对科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第二, 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对科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第三, 科学技术给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赵立新, 王黎明.我国新时期科普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 2014 (23) .

[2]康尚杰, 唐仁华, 吴承春, 伍莺莺.认清形势发挥优势努力做好新时期科普工作[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3]任福君.关于科普资源研究的思考[C]//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2008 (8) .

[4]吴雪娟, 李永华.主体性科普资源开发的意义及途径[J].科技促进发展, 2011 (S1) .

[5]韦树英.新时期科普要有新思路[J].学会, 2004 (1) .

[6]司楠.新时期我国科普工作的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 2011.

[7]韦树英.新时期科普要有新思路[J].科协论坛, 2003 (9) .

科普事业 篇2

根据梧州市有关干部选拔任用文件精神以及自治区有关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招聘方案。

一、招聘原则

招聘工作坚持“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原则。

二、组织领导

成立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由团市委、青少年宫以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由青少年宫办公室具体负责招聘工作。

三、招聘人数、对象、条件及工作职责

(一)招聘人数

计划招聘管理员2名,讲解员2名,值班保安2名。

(二)招聘对象

1.管理员以高等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历届毕业生为主,年龄在35岁以下。

2.讲解员以播音等有关专业毕业生为主,年龄在35岁以下。

3.值班保安以具备安保专业知识人员等为主,年龄在45岁以下。

(三)招聘条件

1.政治素质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行端正,遵纪守法,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身心健康,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2.符合招聘岗位要求。

3.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同等条件下优先。

(四)工作职责。

1.管理员工作职责:

(1)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有关科普工作精神,建立完善科普管理制度,促进科普事业健康发展。

(2)全面负责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工作。

(3)紧密围绕“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月”、“全国科普日”开展各项科普宣传活动。

(4)制订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有关制度,并合理安排科普馆的开放时间。

(5)完成上级交待的科普任务。

2.讲解员岗位职责

(1)协助管理员做好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工作。

(2)具体负责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讲解和科普馆内多媒体维护工作。

(3)熟悉科普馆内展示,讲解时口齿清楚,语言流畅。

(4)努力学习、钻研科普馆内陈列内容和文物知识;并能逐渐达到对不同观众,进行不同层次的讲解。

(5)工作态度端正。对观众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举止大方。答疑要注意政治性和科学性,不信口开河。

(6)负责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清洁工作。

(7)完成上级交待的科普任务。

3.值班保安职责

(1)做好基地内的安全保卫工作

(2)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敢于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如发生火灾、盗窃等突发事件,保安人员必须做好必要的应急处理并保护好现场,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和派出所。

(3)进行经常性防范巡视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上报。

(4)严禁外来闲杂人员进入基地,来访人员必须登记,准许后方可入内。

(5)做好各式登记及交接班工作。

(6)做好其它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

四、招聘办法

(一)招聘方式。

网上报名,网址为wzqsng@163.com。

(二)面试方式。

面试考评组由团市委、青少年宫及相关部门组建,面试考官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每组面试考官人数为若干人、监督员1名、计分员1名。

五、确定拟聘人选

面试结束,由工作人员按招聘岗位按高分到低分排列出考生名次,经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确定人选。

六、集中培训与考试、体检、考核、签订聘用合同

确定聘用人选后,进行聘用前集中培训与考试、体检、考核,双方达成两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考核通过后,双方签订聘用合同。

七、聘用人员待遇。

1.管理员、讲解员月工资1800元,单位帮助购买社会保险费。

2.值班保安月工资1500元,单位帮助购买社会保险费。

八、其他事项

1.应聘人员应对在网上提交的信息及参加面试提交的应聘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员招聘方案

更多广西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请访问广西事业单位考试网!

梧州市青少年宫

科普事业 篇3

目前,在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方面,以及在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教育上,存在系统单一、普及面窄,持续性和受众群还远远没有达到社会公众对无偿献血的深入了解和自觉关注。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经过有益的尝试,经南京市科委立项建立了江苏省第一家无偿献血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暨无偿献血科普教育馆。该馆的建立突显了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传递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在帮助公众认识、了解无偿献血的同时也积极地促使其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笔者认为无偿献血科普教育馆的建立在助推无偿献血事业发展上有其积极的作用。

一、有助于消除公众误解,重建社会信任

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一个老中医对献血的忠告”、“血浆浇花”事件,以及“郭美美”事件,让无偿献血事业在公众中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公众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有些人担心献血不安全,会被感染疾病;二是有些人认为献血会伤及“元气”,身体健康会受影响;三是有些人认为“献血无偿,用血有偿”的规定是血站牟利的手段……,这些误解暴露了长期以来,我国科学知识与健康知识普及以及开展无偿献血公益性宣传的低效与失灵。

无偿献血科普教育馆通过有针对性地对适龄献血人群和团体进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专家答疑,以及现场参观、深入体验,正面有效地回应公众的质疑,实现采血、供血以及保存血液等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加无偿献血事业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可以有效地缓和因血液供应紧张造成的一些社会对立情绪,消除社会公众对无偿献血事业的误解和疑惑。

二、有助于培育无偿献血的基础人群,扩充无偿献血的队伍

国内外多家机构应用KAP方法,即“知-信-行”理论,是从认知到采取健康行为的一个成功理论,在对民众及无偿献血者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在诸多影响献血行为的因素中,民众对无偿献血有关知识的了解对其是否决定参与无偿献血的行为,及其今后是否能够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有资料明确显示,接受过献血宣传的献血者愿意再次献血率明显高于没有接受献血宣传者。据学者统计发现,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前后,自愿献血人数、再次献血人数、一次献血400毫升人数分别从20.16%上升到66.42%,1.23%上升到31.59%,0.32%上升到18.07%。

同时,这些人,每一个都相当于一个广播站,他会宣传影响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等,而一旦献血宣传活动有效的开展,整个社会将会开始意识到献血作为一种有意义的人道主义博爱延伸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献血者相互谈论献血经历,从而对献血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进而形成“宣传无偿献血——扩充无偿献血基础人群——更广更深地进行无偿献血宣传——继续扩充无偿献血的基础人群”的良性动念循环。

三、有助于提高血液采集的合格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通过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宣传,可以在公众中进行广泛深入的防止艾滋病、性病等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据研究统计发现,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后,由预前后献血者体检合格率从67.8%上升到86.86%;脂肪血的比例从5.80%下降到1.49%;主动退出人数从1.86%上升到26.53%;延期献血人数从36.03%下降到12.58%;不宜献血人数从62.11%下降到60.60%。

无偿献血知识的科学普及能够促使有意向的献血者了解自己所献的血液既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又存在着传播疾病的风险,使有高危行为者及其他不宜献血或暂时不能献血者主动放弃或暂缓献血,也能使有意向的献血者了解献血对身体健康的要求,进而有助于提高血液采集的合格率,减少作为稀缺资源——血液的浪费。

四、有助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培育未来的无偿献血者

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在献血理念上是一张白纸,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教育宣传,有利于在这张白纸上写出纯洁正确的内容,让他们从一开始接触无偿献血接受的就是献血助人的理念和动机,为培养未来的献血者人群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道德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学生时代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接受、模仿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在这个阶段学习无偿献血的科学知识,也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破除迷信、关爱生命,树立团结互助的意识。

中小学学生虽然大多不在《献血法》规定的献血年龄内,但是他们也有宣传和鼓励家人、亲戚、朋友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和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就一个家庭而言,如果孩子对无偿献血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必将对家长及其亲戚朋友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个家庭投身于无偿献血事业,又可带动更多的家庭或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继而同样有助于形成更广泛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扩大无偿献血的队伍。

创新服务理念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篇4

1 以观众为主体, 树立主动服务意识

学校的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而科技馆的主体就是观众。主动的服务意识能够体现出一个辅导员对待工作的态度。热情周到的服务会使观众得到更好的参观效果, 更好的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科技馆的展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于一身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操作, 体验其中的奥秘。科技馆的展品有一定的知识和科技含量, 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广, 我馆有400余件套的展品而且每件展品又反映了一个科学原理这对大多数来参观的都是新奇和陌生, 另外受许多条件的限制科技馆的展品不能在短时间内更新, 而展品的展示教育则是科普场馆最主要的教育形式。但参观过科普场馆后人们常问;这些场馆很好玩, 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呢?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讲解, 示范、引导以及开展各项与展品有关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切重要点的讲解可以帮助掌握科学知识, 适时的示范使观众更好的体验展品的丰富内涵, 合理的引导可以保证观众在参观时的人身安全。

2 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基础确立规范服务意识

所谓规范服务指的就是对规范的语言、讲解技巧、仪容仪表、文明的态度与观众交流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等的要求。科技馆的辅导员综合了教师、导游、演员、演讲等专业知识。伴随着科普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于科技馆辅导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不仅要有端庄的外表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2.1 汉语是一种艺术, 在讲解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体现出中华语言的美感, 掌握普通话是作为一名辅导员必备的职业素质。

目前我们讲解员的普通话水平应该是国家二级甲等以上。对于科技馆的展品来讲大都偏向于理科像力学展区、数学展区、能源材料展区、机械展区等。因而其相对应的专业术语就比较强, 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既要讲明其原理又要使观众容易的理解。那就应该对所掌握的展品扩展分析, 添加新的知识内容、相关常识可以同时联想到该展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才能使我们的讲解更具有吸引力, 更为观众所接受。

2.2 仪容仪表, 礼仪礼节。

孔子曰“不学礼, 无以立”礼仪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丰厚的文化, 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要求, 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熟悉服饰的搭配, 及外表的修饰, 讲解员的一颦一笑及每个动作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行为举止、手势运用要规范, 适时, 准确, 待人接物符合礼仪的要求。此外, 还要熟悉不同的民族、国家礼仪礼节的基本特点。表情要适当, 给观众带来一种亲切感。

2.3 在教师的领域来讲“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品德, 行为举止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榜样的作用, 起到示范的作用。而作为一名同样是言传身教的辅导员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思想上不断要求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前来参观的孩子们爱科学的信念, 才能更好的传播科学知识。使其发扬光大。

3 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根本倡导科学服务理念

所谓科学服务就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采取的不同的展教形式使观众在娱乐中学到更多的科普知识。

3.1 由于来参观人群的年龄、文化层次不同。

对于少年来说科技馆是具有启蒙思想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是知识的再拓展、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对科学知识较为清晰较为系统的认识。因而我们在讲解时要因人施讲, 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观众学习科学知识, 克服以往的被动试的教育方式, 转为交流试的讲解方式, 引导观众亲自动手去操作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每个人应准备多套讲解词, 多个讲解路线, 来适应不同的观众。小学生来参观时所要讲的展品不要太专业可以引导启发他们。

3.2 科学互动剧场作为展教工作的新形式, 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它是通过表演有趣的实验操作和精彩的互动表演吸引了许多青少年。鼓励大家亲自去问、去想、去猜、去表现自我, 培养了大家的动手、动脑及创造的能力。因而对于我们辅导员的要求也就更高一些要求我们要有及强的专业知识、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要确保公众的安全。

4 有效服务推动科技传播

所谓有效服务就是观众能在我们的讲解、服务中得到更好的参观效果。我们的主动服务、规范服务、科学服务都是为了我们的有效服务。使我们的讲解、示范、引导能够让观众得到更多的科普知识, 也能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到我们的服务, 感受到科技馆的温暖。可以使观众在科学的殿堂自由飞翔。

总之, 科技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如何作好讲解、服务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辅导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寻求新的服务理念。给科普事业带来新的生机新的力量。使观众在这高雅的科技殿堂, 感受到浓浓的科学氛围, 生动有趣的展品, 热情周到的服务, 清新自然的讲解。让科技撒向每个人的心田, 让科技之花永远开放。

参考文献

[1]刘建, 陈红, 张萍.基于科普场馆整合的科学课程建设[J].中国科技教育, 2011.[1]刘建, 陈红, 张萍.基于科普场馆整合的科学课程建设[J].中国科技教育, 2011.

[2]李象益, 黄体茂, 孙祥润.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山西省新闻出版社, 2005.[2]李象益, 黄体茂, 孙祥润.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山西省新闻出版社, 2005.

[3]张明生.科技馆理论与实践.[3]张明生.科技馆理论与实践.

[4]许善衍.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开创科技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4]许善衍.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开创科技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科普事业 篇5

关键词:芜湖科博会,科普事业,科普产业

一、中国 (芜湖) 科博会现状

中国 (芜湖) 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 (以下简称:芜湖科博会) 隶属于中国 (芜湖) 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组委会, 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芜湖市人民政府承办。已分别于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成功举办了四届。2008年, 经中国科协决定, 芜湖成为科博会永久落户城市, 每两年 (双数年) 举办一届。来自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境外的1 300多家科普产品研发、生产单位参加了展示, 展示的科普产品近20 000件, 交易额达11亿多元, 20多个省、市组团观摩, 100多万观众进场参观,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五十多家媒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新华网、人民网等一百多家网站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了报道。科博会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书记处“要努力把科协建设成为科普资源的开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的重要指示, 深入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体制, 落实中国科协提出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促进科普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1]。

二、芜湖科博会成为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体制的新张力

(一) 芜湖科博会促进科普事业的繁荣

1.助推城市科普。自2004年全国首届科博会在芜湖市举办以来, 每两年一次的科普盛会为芜湖市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成功举办科博会是城市实现“科教兴市”战略,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体现, 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质量, 建设节约型社会,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2]。科博会期间, 芜湖市各地区都结合科博主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如2004年第一届科博会期间, 芜湖市凤凰美食街举办了“科学饮食宣传活动”, 为美食文化再添科学内涵。同样, 一些街区管委会、区卫生防疫部门、商业机构等在科博会期间, 会举办各类现场咨询、社区科学健身展示和科学宣传讲座等科普宣传体验活动。教育局等部门协调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观科博会展览, 结合当地的少年科普基地, 提高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成为了开展科普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阵地。科博会燃起了芜湖市民的科技热情。科博会启发着人们的创新思维, 更新着人们的创新理念。科博会作为芜湖市科普乃至安徽省科普工作的品牌, 在城市科普工作方面体现了社会化服务功能。

2.科普工作者交流。科博会举办期间, 大量的科普工作者亲临芜湖, 进行合作交流。历届科博会期间, 成功举办了全国高层科普论坛、中国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论坛等科技活动, 并有科普领域高层领导和权威专家围绕科普产业发展作前瞻性的研讨, 邀请专家院士作专题报告, 普及相关知识, 并有上级科协的负责人发布权威的科普资源建设信息。科博会作为一个契机, 为科普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平台和机会, 加速科普信息的流动, 为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交流平台。

3.科普志愿者培养。如同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一样, 历届科博会的举办, 同样也成为了志愿者成长的摇篮, 而不同的是, 科博会志愿服务的经历让志愿者们了解到科普事业。科博会经历四届的摸索成长, 现已经确立了高效的志愿者选拔和管理机制。与志愿者志愿服务意识一样, 组委会同样注重志愿者科普素养和科普意识[3]。志愿者在科博会筹备期间, 通过层层选拔, 成为科普志愿者组织中的一员, 并通过科普政策培训, 科普理念培养, 科普知识传播等一系列的培训, 最终走上志愿者的岗位。而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将科普意识灌注到每一个志愿者乃至愿望成为志愿者的人心中, 最初的不了解科普工作, 到能够站在科博会的平台上, 为来宾服务, 答疑解惑。很多的志愿者, 他们很多人最初从对于科普工作了解很少, 通过参与科博会志愿服务工作, 他们了解到很多科普政策, 掌握了很多科普信息和科普工作方法, 并通过科博会所看到的很多科普产品, 开阔了眼界, 开拓了科普工作的新视角, 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科普志愿者, 愿意将科普知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队伍在全民科普中的骨干作用[4]。通过这样一项工作, 减少一个科普对象, 增加一个科普同行者, 拥有一个科普爱好者, 最终成就一个科普事业的助力者, 为科普事业的繁荣注入了新生的力量, 这对于任何一项事业而言, 都是其永葆生机的根源之所在。

(二) 芜湖科博会推动科普产业的发展

1.科普产品交易集散地。芜湖科博会不仅是全国科普知识的“展示平台”, 更是科普资源和科普产品的“集散中心”。参展商以实物、样品、模型、图片、音像等形式, 现场展示科普出版类、科普展览和展品开发制作类、科学艺术和玩具类、科普教育类、科普网站和科普游戏软件类、科普旅游等科普展品的最新成果, 促进各类科普产品的交流与推广。它为参展企业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各个企业通过在这一平台上的展示, 提升了自身形象, 展示了科技实力, 交流了信息, 了解了市场需求, 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商机。同时市场需求也能够通过科博平台得以解决, 让消费者了解科技产品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之际洽谈合作。科博会成功解决了科技产品厂商销路打不开和很多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扰, 促进了科技资源向科普资源的应用转化, 在扩大科技成果的推广, 推动科普产业形成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科普产业园区建设源动力。科博会两年一届, 然而, 无论是科普事业的推进还是科普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长效的过程。因此, 科博会作为一个契机, 一个舞台, 怎样实现永不落幕的科博会, 怎样将高科技长久引进, 长久创新, 科普产业园的创意应运而生。2010年11月12日, 全国首个科普产业园———中国 (芜湖) 科普产业园揭牌仪式。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有关政策, 结合招商引资, 吸引科普产品研发、生产企业在产业园落户。力争用五年时间, 吸引50家左右研发、生产、销售科普产品的企业落户, 成为芜湖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把科普产业园建成科普资源的研发、生产、展示、交易、集散和服务的平台。与两年一届的科博会相辅相成, 推动科普产业的发展。

(三) 芜湖科博会成为科普事业和产业并举体制建设的新张力

1.一个平台的搭建。芜湖科博会成功搭建了科技产品厂商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平台, 搭建了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对象之间的平台, 搭建了高新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平台。通过举办科普产品博览交易活动, 为科普产品及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搭建平台, 提供渠道, 促进科普产业的技术、信息交流, 并通过加快中国 (芜湖) 科普资源集散中心建设, 推动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的发展。

2.两方面的推动融合。芜湖科博会通过加强科普工作者交流, 培养科普志愿者, 提供城市科普工作开展基地和平台, 促进了公益性科普事业的繁荣;通过建立科普产品交易集散地, 行成了“一会” (芜湖科博会) 、“一园” (芜湖科普产业园) 、“一网” (科普资源服务网) 空间立体层次的科普交易架构, 推动了科普产业的发展。两方面的推动融合充分体现了“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体制”的要求和内涵。

3.全方位的拉动提升。2008年, 芜湖市提出要打造“永不落幕的科博会”。催生这一理念的原因也正是科博会对于城市发展, 科普推广, 产业成长全方位的拉动和提升。如今, 科普产业园已顺利开园, 中国 (芜湖) 科普资源服务网也已建成, 科博会的延展效应得到应有的发挥, 芜湖正朝着中国科普资源集散地的目标加速迈进。通过科博会这一平台, 芜湖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芜湖的创新魅力越发彰显, 促进了科协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增强,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注、发展科普产业, 促进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体制的热潮。中国 (芜湖) 科博会为实践中国科协提出的“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体制”提出了新思路, 体现了新张力。

参考文献

[1]http://www.zgkbh.cn/, 2011-08-02.

[2]http://www.whedu.net/cms/data/html/doc/2006-11/16/37421/index.html, 2006-11-16.

[3]张晋.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13) .

科普事业 篇6

我国的科普资源主要是社会公共财政开发的公共科普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系统、行业、部门之中,公共科普资源的调用和共享是一项跨系统、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科普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牵动性、突破口的地位[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刚要》提出,保障科普事业健康发展,发挥实效的重要保障就是行业、部门之间要 “大联合、大协作”[3]。为此,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科协办公厅先后发布了 《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实施方案》( 2006 年9 月14 日) 、《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 2008 - 2010年) 》( 2008 年6 月23 日) ,指导资源共享工作。

我国公共科普资源分散在科协组织及农业、卫生等多个系统、部门中,资源分隔、共享程度低的现状有其深刻的体制、制度原因和利益因素。各级组织与部门的科普缺乏协调性,常规下都是按其各自的部门部分工作,从整体来看比较僵化[4]。例如,林业科普的行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在于其广袤的林地山川、博大的森林文化,都是科普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农业科普拥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推广站以及科普画廊,国土资源科普拥有大量的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5,6,7,8]。

行业科普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国科普工作的情况。行业科普统计数据综合反映了当前行业科普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是衡量和分析行业科普发展前景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国内对行业科普、科技传播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但相对目前学科发展需求来说,对于行业间科普现状和情况进行对比的研究还量小力微[9,10,11]。本文以2014 年数据为基础,力求在分析环保、国土、农业、林业和卫生五个行业科普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影响科普事业发展的症结,分析行业科普发展优势和劣势,提出促进行业科普合作共赢的途径。

1 人员情况

如表1 可见,行业科普人员的规模、素质和组成上都有不同。从科普人员规模上看,农业和卫生行业的科普人员规模最大( 含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 ,分别达到了25. 15 万人和24. 82 万人,环保和国土行业的科普人员规模最小,只有3. 24 万人和2. 53 万人,林业行业虽未达到农业和卫生行业的规模,但也有8. 98 万人。

从科普人员的总体素质来看,五个行业的科普专、兼职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或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员的平均比例为50. 54% ,其中专职人员比例为54. 60% ,兼职人员比例为49. 70% 。按照行业来看,环保行业的科普人员素质最高,其专、兼职科普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或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员比例达到65. 22% 和60. 14% 。

(单位:人)

从科普人员的组成来看( 图1) ,可以清楚看到每个行业开展科普的主力军完全不同,兼职人员在各个行业的科普事业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和卫生行业的科普人员最多,但是农业行业的科普工作主要依靠专职和兼职人员开展,其专职和兼职科普人员数量占人员总数的比例为25. 31% 和70. 08% ,说明农业行业的科普行政体制建设是各行业中最完善的。而卫生行业的科普工作则主要依靠兼职科普人员开展,其兼职人员绝对数量较大,且占人员总数的比例为74. 89% ,卫生行业专职人员的比例仅为3. 94% 。林业行业的人员构成结构与农业部相似。国土行业的科普志愿者绝对数量和占比均较少,发展缓慢。环保行业的科普专职人员数量较少,但是科普志愿者的占比较大,这与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关注度较高是息息相关的。

科普人员中,特别重要的是优秀的科普创作人员。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科普创作人才奇缺。据报道( 新华网北京2002 年12 月19 日电,记者张景勇邱红杰) ,拥有2 000 多名会员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是科普创作的主力军,但60% 的会员在50 岁以上; 北京市科协2000 年对该地区的750 多名科普作家的调查显示,近80% 的人在50 岁以上; 科学普及出版社对78 位多产科普作家的统计表明,60 岁以下的只有9 人[12]从本文的数据中同样可以看到,行业中科普创作人员的数量、绝对数量和比例都非常低( 3. 60% ) 。农业和卫生行业的创作人员最多,但对比年度科普图书的出版情况( 暂且算作所有的图书均为科普创作人员创作) ,创作人员的产出是非常低的,农业行业为人均? 1. 5 册/年? 卫生行业不到人均1 册( 0. 9 册) /年,且每册书的印数都不到1 万,可见科普创作的作品不仅数量少,传播和受众也非常堪忧。科普队伍老龄化、专业队伍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科普效果的提高和科普事业的发展。

2 基础设施情况

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行业性差异明显( 详见表2) 。总体来看,农业、林业和卫生行业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要远远好于环保和国土行业。

科技馆、青少年科技馆站从行政体制上主要归口科技部、科协系统、教育和团中央系统,因此本文中涉及的五个行业均数量较少。但在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建设中,国土、农业和林业行业的数量远远高于环保和卫生行业,其科普资源优势明显。在非场馆类科普基地的建设方面,农业、林业和卫生行业的数量均超过2000 个,远非环保和国土行业300多个能比。

农业行业的农村科普活动场地达到45734 个,这是行业科普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远非其他行业能比。卫生行业的农村科普活动场地也达到了23613个,这可能受益于多年来开展的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卫生行业的科普画廊有35516 个,这与全社会对健康科普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

在科普基地建设方面,环保行业和卫生行业的国家级科普基地数量较少,这与两个行业所属的科技馆、博物馆数量少有直接关系。此外,国家环保科普基地数量少与主管部门在评审过程中一直秉承“少、精、尖”和示范为主的理念有关。

(单位:个)

3 经费情况

从年度科普经费的总额来看,农业行业的科普经费筹集额度最高,这与中央一直重点关注农村工作的大环境有关,同时也与农业行业的人员多、设施多等情况相符。年度经费筹集额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业、卫生、国土、林业和环保,其中环保行业仅为1. 45 亿元,这与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关注度是相悖的,也从侧面说明,各方对环境科普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仍然停留在口号阶段,还没有真正落到经费支持等实际层面。

从经费来源来看,政府拨款是各个行业的重要来源,本文中的五个行业科普经费中,政府拨款占总经费的比例都超过50% ,农业甚至达到80% ; 捐赠经费一直都是我们社会所倡导的,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企业能够支持科普公益事业,但是数据显示,只有环保行业的捐赠经费达到千万,其他行业都只有两三百万,对于整个科普事业仍是杯水车薪,这一方面是社会捐助的大环境没有培养和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对于捐助资金的管理、使用等工作的质量不过硬,也是影响捐赠的重要原因。因此,想要打开捐赠的大门,一方面从宣传上要加倍努力,另一方面,更要从科普从业者自身多找原因,尽快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吸引力。环保行业的科普经费自筹能力最差,年度筹集额仅为0. 31 亿元,其他行业的自筹能力都在1 亿元以上,卫生行业的能力最强,达到了2. 61 亿元。

从经费的用途来看,环保、农业、林业和卫生行业的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国土行业的经费用途除科普活动以外,场馆建设和其他支出的比例也较高。

(单位:亿元)

4 传媒情况

传媒从内容质量和传播渠道角度看,都是科普事业的核心内容。从五个行业传媒情况的统计结果看,非正式出版的科普读物和资料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图书、期刊和报纸,音像制品由于其载体形式被网络迅速淘汰和挤压,数量和影响力都严重缩水,从全国范围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印刷为主的传媒形式,最重要的就是单本的印数。以图书为例,除国土行业的图书印数单本超过5 万册外,其他行业科普图书的单本印数都较少,农业、林业和卫生行业的单本印数都低于1 万册,这说明图书的品质较差,虽然花了大量精力编撰了很多的科普图书,但是多数图书的社会吸引力较差,从实用角度来讲,一定程度上,这些图书的编写出版是费时、费力、费工又低产出的工作。

科普活动中常会编写印刷大量的科普手册,资料等。统计数据显示,五个行业的科普资料年度印发量超过4 亿册,也就是说全国平均每3 个人就有一本科普资料( 宣传册) 。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公众都没有或者很少领到这一本资料,这说明科普资料的传播渠道应该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也就是这些科普资料印给谁、发给谁、谁来发,是不是真的发到了目标群体的手中,这是在考核科普工作绩效的时候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连资料都不能畅通地到达目标群体手中,那么何谈知识的到达和传播。

电视节目、电台节目和科普网站,应该是放在一起来分析,因为目前网络上的视频、音频的传播渠道、发展趋势,已经对电台、电视台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但是从质量上来看,电视台、电台的节目制作水平仍然是最高的,节目的科学性、可视性、趣味性等等都要高于普通的网络视频、音频制作水平,但是科普网络的存在,是视频、音频生命的延续,影响力的扩展。电视节目、电台节目毕竟有播出时段的限制,传统的播出方式导致错过就很少有再次观看的机会,而网络的存在,让公众的主动选择、重复观看和无限次再传播成为现实。当然,从五个行业的统计数据看到,卫生和农业的各项数据都要领先于其他行业,这主要是卫生、健康是所有人关注的热点,是各类媒体追逐收视、点击的主要突破点,而农业是所有行业中唯一拥有中央级专业科技传播电视平台( cctv7) 的。可见内容和渠道是科技传播的最重要环节,内容的吸引力可以让更多的渠道主动参与传播,渠道的权威与畅通可以让内容有效的输送。

5 活动情况

如表5,卫生行业的科技讲座次数和参与人数最多,但是每次讲座的参与人数仅为100 人,农业和林业行业的科技讲座规模比较适度,平均每次参与人数在150 人左右,环保和国土行业的科技讲座次数和人数都较少,但是每次参与的人数较多,分别为249 人和335 人。这可能与环保、国土行业的科技讲座的目标受众、举办场地等都有关系。

科技展览方面,卫生行业的展览次数最多,但是参观人数较少,每次仅有531 人,可能是由于卫生行业的展览内容比较专一、深入有关。林业行业的科普展览吸引力最强,单次展览的参观人数超过6300 人,主要是因为林业科技展览的内容都与园艺、标本、观赏植物等内容有关,比较容易吸引公众参与,参观。

科技竞赛方面,卫生和农业行业开展活动的次数最多,为2032 次和993 次,但是参与人数较少,例如农业行业每次科技竞赛的参与人数仅为160 人。环保和林业科技竞赛的公众参与度最高,超过2500人/次。

国际交流和院所开放方面,是行业科普的普遍问题,国际交流次数少,人数少,尤其像环保行业,国际交流次数仅为47 次,而国外如欧洲、日本等地的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经验非常丰富,如此少的交流与学习,对于科普事业的促进作用显然是缺少支撑的。而科研院所的开放,自从科技部等印发 《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文件以来,一直是处于一个雷声大、雨点少的现状,即使是有所开放,开放的质量也是千差万别,与理想差距甚远,这其中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思想观念问题,要想改变现状,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

实用技术培训方面,农业行业的数量最多,年培训次数达到40 万次以上,培训人数达到4800 万人次。这一数字非常可观,但是与中国的农民数量相比,培训的覆盖面仍然较小。

6 行业科普的特点和发展瓶颈

从上述数据情况可以看到,科普工作体制建设方面,农业、林业系统的建设较为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业、林业、国土的科普资源相对更丰富; 在科普内容方面,卫生和环境保护行业是社会关注热点,而农业、卫生行业的科普内容实用性更强; 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政府将仍然是科普公益事业的主要经费支持方; 总体看来,科普创作是所有行业的弱点,这也是全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弱点。此外,仍有以下几个限制行业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第一,科普在整个社会、行业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科普工作的弱势地位不仅仅体现在经费等核心问题的保障,更多的是软环境方面的缺失。例如从政府到社会公众普遍对科普工作的社会效益认识不深,各行业的科研机构管理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科技成果的产出、转化和人才培养。在科研机构的评估体系中,根本未涉科普工作,或者有科普工作一项考核指标,但实际上不够重视。广大科研人员更是注重与自身业务发展密切相关的本专业领域内的课题 “论文”科研成果,而把与业务考核 “职称评定”无关的科普工作看成是 “不务正业”,既没兴趣,也不关心; 由于对科研机构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科研机构科普工作的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大部分科研机构都没有建立开展科普工作的保障体系等[科协论坛,2010 年,第2 期,总第271 期,我国科研机构开展科普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刘彦君、吴晨生等。

第二,科普行业的大联合、大协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虽然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 2010 - 2020 年) 》 印发以来,中国科协在国家层面一直试图形成各行各业联合协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局面,但是目前仍处于形式上的联合,包括成立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工作协调小组,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技活动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等,但是这种合作仍然处于牵头单位独自开展工作,其他单位主要提供精神支持的层面,没有真正的实现相关单位的深入参与。各部门没有站在科学的角度设计、谋划科普工作,多是站在部门、行业行政权力、业务划分之下,进行工作的设计与推进,单打独斗行为明显。然而,从前述数据可以看到,行业部门间,体制、机制、经费、人员、基础设施、传播能力等方面的条件千差万别,单打独斗之下,只能将其缺陷更大化显现,这是限制行业科普事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科普资源共享涉及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诸多机构,特别要指出的是,对拥有科普资源的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机构而言,科普工作的份量在其职责要求中差异性很大,对科普资源需求的迫切程度也很不同。需求度不同的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仅靠社会责任感、投入公益的觉悟性,难以有成效地运行复杂的资源共享活动。在社会认识程度、利益机制短时期都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必须以更有效的政策规定引导、推进科普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2,13]。

第三,科普工作不接地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普资源总体质量差,内容不是公众 “我想看什么”,而是科普工作者单方面的 “我要说什么”。当前科普作品表现形式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还不够生动活泼,术语太多难懂,使大多数读者望而生畏,难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因此科普资源的总体发行量非常低,科普作品的编撰、出版甚至成为一种鸡肋,。另外一方面体现在活动的乏味上,目前统计的科普讲座、竞赛、展览等主流活动模式,场均参加人数都非常低,说明讲的内容,竞赛的主题,展览的内容都没有很好的响应群众的关切, “无聊、与我无关”是科普工作不接地气,脱离群众的主要表现,这使得科普工作常常陷入一种 “自娱自乐”的怪圈。

第四,科普手段创新不足。科普工作要想吸引眼球,一样的优质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传播非常重要。目前行业科普的手段仍然处于落后时代,追赶潮流的阶段,这种炒大家炒过的剩饭的思路,肯定是不会出现问题,但是也一定不会走在时代潮流之前,一定不会作品一出就先声夺人,手段创新的不足和落后,让本来不大的科普声音迅速的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不可能发挥实效。

7 关于行业科普发展前景的思考建议

第一,要提升科普工作社会地位。一是要在思想层面重视科普工作的开展,统一思想,明确科普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即给 “科普工作”正名,尤其领导干部要摒弃科普工作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细枝末节的认识,专家学者要转变对科普工作 “不务正业”的认识,基层工作人员要改变劳而无功的观念; 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重视科普工作的开展,包括逐步推动科普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科普经费的投入与保障等; 三是要提升科普工作的职业认可度,包括完善职业从业人员的晋升渠道,对从业人员的产出给予充分认可和技术评价。对参与科普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给予鼓励和表彰。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科普奖励表彰体系等。

第二,打破行业观念。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大科普角度看,科普没有行业之分。应该跳出行业体制、机制的思维,打破行业观念,促进科普事业向前发展。一是集中行业力量和优势,办出有传承,有影响,有号召力,公众真正喜欢,真正能够线上线下,屏内屏外可以共同参与的社会性科普活动,增强公众学习的认同感和主动性。二是各行业公共设施需要合理使用。如场地、活动室、自然保护区等,应该敞开胸怀,按照其实际承载力和容量来设计科普内容,放弃谁建设、谁使用,宁可空着也不让别人使用的传统思维,应该以服务公众为核心目标,让其他行业的优质内容资源来丰富、增强本行业公共设施的科普内容。三是要减少重复低效能资源的建设。尤其是科普资源的开发方面,重复的建设,内容的单薄,导致平均每本书的印量极低,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是从人力、物力、财力到精力的整体浪费。应该通过信息的沟通和整体的策划,集中行业资源,共同开展资源的开发、创作和推广,这样可以避免经费的重复投入,又可以集中力量多开发出优质科普资源。此外,国家科普工作的主管部门,也需要通过搭建平台,融通渠道,促进共享等方式,谋划设计能够让尽量多的行业共同参与,发挥作用的科普项目,让行业科普工作逐步从形式上的联合转变为真正的优势互补、富有活力的科普大联合格局。

第三,转变科普角度。一是转变思路,从公众需求出发。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公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通过百度、微信等多种手段索取有用的科普知识,科普作为一种传播产品,要从金字塔式的 “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向网格式 “点对点”的传播进行蜕变,从公众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设计,标题要独树一帜、吸引眼球,内容要与艺术、人文有机结合,提升品位,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被公众选中。二是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参与性。活动的设计要有开放性,强调公众在活动中的参与感,增强活动吸引力,尤其要借力重大事件开展系列科普传播,比如神十授课,就是非常好的案例。三是要营造理性探讨的氛围。转变专家主动、公众被动的现象,搭建公众可以参与的、既不为政府代言也不刻意迎合公众的交流平台,倾听公众声音,倡导公平、理性探讨。

第四,拥抱新事物。科普工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也有一定的理论、模式和方法,但是在新形势下,科普工作要围绕时代特征和公众需求,突出创新性,体现时代特征。科普是前沿的,科学是前沿的,社会未来的青少年是前沿的,前沿本身就蕴含着科学之美,必须要通过放下身段,甩开面子,创新思维,创新手段,创新角度。科普工作要跟得上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并善于利用这些新形式,比如微信、微博、H5 一个都不能少,甚至下个月就会出现更新的形式,都必须及时跟进,不能被时代所遗弃。科普平台要创新,集聚人气,在传统的讲座、参观等活动平台下,要开拓出迎合不同人群需求的科普平台,比如时下火爆的创客、MOOC ( 慕课) 等。

摘要:以环保、农业、林业、卫生和国土五个行业科普统计数据为基础,从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资源与传媒和科普活动五个方面,对比分析行业科普事业的现状。分析影响和限制行业科普发展的症结,深入探讨行业科普开展“大联合、大协作”的有效途径。有针对性的提出四条促进行业科普事业发展和合作共赢的政策建议。

上一篇:自然生产下一篇:管理如何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