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网站(精选8篇)
科普网站 篇1
近年来, 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据200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12月31日, 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 居世界第二, 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CNNIC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挥, 近年来我国网络科普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网络科普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 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在网络上以网民为对象开展科普活动。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网络科普将视觉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结合在一起。相较于传统科普方式来说, 网络科普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 虚拟博物馆、网络直播、网上实验、互动游戏等网络独特的科普方式, 使得网络科普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度。
从网站的运营和建设来看, 科普网站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类是专门科普网站, 另一类是不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非专门科普网站中的科普栏目。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网站中, 专门科普网站相对来说更为专业, 但无论是从科普内容数量, 还是从浏览网民的数量来看, 专门科普网站都远不及非专门科普网站。因此, 本文拟对非专门科普网站中的科普内容现状做一分析。
1 非专门科普网站的科普内容现状分析
以下对非专门科普网站的科普内容现状的分析, 主要包括综合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网站、聚合网站、博客、政府网站和在线文献数据库等。
1.1 综合门户网站
综合门户网站主要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聊天室、电子公告牌、免费邮箱、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免费网页空间等服务。在我国, 典型的综合门户网站有新浪、网易和搜狐等。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科普频道、健康频道、母婴或育儿频道等。科普频道一般是设于科技频道下的子频道, 如新浪网科学探索频道、搜狐网科学频道、网易网探索频道等。科普频道的内容通常包括:科技新闻动态板块, 天文航天、历史考古、自然地理、生物等各领域的科学知识板块, 人物在线访谈、科技专题等深度报道板块, 博客、论坛等互动板块, 以及视频、图片区等。此外, 科普频道一般还会与若干科技类报纸、期刊、科教电视节目等开展合作, 将这些传统媒体的内容放在网上。
从对综合门户网站科普频道的分析可以发现, 综合门户网站科普频道可以依托本网站的各种资源进行科普内容建设和资源整合, 因而科普内容比较丰富, 展现手段多样, 能够在科普过程中将科学性和娱乐性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例如, 健康频道、母婴或育儿频道的主要内容是医药卫生健康、育儿方面的专题性科普知识, 除一般的文字介绍外, 通常还有博客、论坛等互动板块和视频区等。
综合门户网站访问量很大, 据粗略统计, 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内容的日均IP访问量共可达到40万左右, 科普内容网页总字节数在17GB左右。
1.2 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 (Search Engine) 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 并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 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面对海量网络信息, 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搜索引擎来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因而近年来搜索引擎的使用率直线上升。百度是我国著名的中文搜索引擎, 依托其强大的服务功能, 提供了知道、贴吧、百科等相关科普内容服务。
百度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 与搜索紧密结合, 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 自动生成讨论区, 使用户能立即参与交流, 发布自己所拥有的和所感兴趣话题的信息和想法。百度贴吧中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学术学科和自然两个一级主题中。在这两个一级主题中, 共设有166个二级主题, 每个二级主题下平均约有近3000个三级主题。
百度百科是一部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 每个用户都可以自由访问并参与撰写和编辑, 分享并奉献自己的知识, 从而共同编写成一部百科全书, 并使其不断更新完善。百度百科中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在地理、自然、科学这三个一级开放分类中。在这三个一级开放分类下, 共有293个二级分类与科普相关, 每个二级分类平均约有1600个词条。
百度知道是一个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 用户自己根据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其他用户在积分奖励机制的激励下来创造该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的答案又会进一步作为搜索结果, 提供给其他有类似疑问的用户, 从而达到分享知识的效果。百度知道中的科普内容主要包括健康/养生、理工学科、医疗/疾病这三个一级问题分类。在三个一级分类中, 包含44个二级问题分类, 每个二级问题分类中平均约有51000个已解决的问题。
1.3 网络视频网站
网络视频是指以WMV、RM、RMVB、FLV和MOV等内容格式为主, 可以在线通过RealPlayer、Windows Media Player、Flash、QuickTime 及 DivX 等主流播放器播放的文件内容。网络视频网站是指主要提供各类网络视频服务的网站。在我国, 网络视频大型网站主要有我乐网、优酷网、土豆网。
网络视频网站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科教频道、文化频道、专题频道等。我乐网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在社会科教频道的子频道中, 包括教育、探索、知识、语言等子频道。土豆网有自身专门的科教频道, 下设英语、百家讲坛、新概念英语、新东方、科教等热门标签。优酷网设置科教频道, 按照时间分为今日、本周、本月、历史等不同部分。
视频类网站的访问量巨大, 部分视频网站只保留一定数量的科普视频, 并将播放次数较少的视频剔除掉,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普视频的更新换代, 从而使网站中的视频保存了旺盛的生命力。此类视频网站中的视频点击率比较高, 推广程度较好。我乐网和优酷网均采用上述机制, 对相关视频实行低播放率淘汰机制。据估算, 这两个网站共拥有约5000个科普视频, 平均点播次数为11万。
另外, 部分网站保留了全部历史视频, 此类视频网站中科普视频数量庞大, 但单个视频的点击率相对较低。正是基于此种机制, 土豆网拥有约19万个科普视频, 但点播次数远不如我乐网和优酷网, 其平均点播率不到1000次。
1.4 网络游戏
这里的网络游戏是指广义的网络游戏, 既包括利用TCP/IP协议, 以互联网为依托, 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项目, 也包括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操作的的单机版游戏, 还包括可以从互联网下载的单机小游戏、手机游戏等。
从游戏形式及其传播的潜在内容来看, 互联网上的网页小游戏和可下载的单机小游戏成为网络游戏中传播科普知识的主导力量。例如, 新浪网的小游戏网页中, 《保卫绿岛生态环境》是一款介绍工业污染、暗含保护环境知识的小游戏, 在迷你游戏排行中一度排行第五;在007小游戏网站中, 《怪怪水族馆》是一款介绍海洋生物的小游戏, 在游戏排行榜中也位列前十;在天天小游戏网站的益智类游戏中, 下载量最高的《小小神厨》为11000次, 而《世界奇迹魔拼图》、《化学守城》、《原子结构图》等涉及地理、化学、物理等科普知识的游戏下载量范围为1000到3500次, 相比于《小小神厨》并没有明显的劣势。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吸引着广大青少年, 甚至是中年工作者。2007年CNNIC报告显示, 26.6%的网民选择“网络游戏”为网络服务的主要功能。由此可见,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科普的新生渠道, 对科普的推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用网络游戏传播科学知识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对它的开发和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要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还应该注意游戏情节中的科普分量和科普内容等, 以免知识氛围太重而降低了人们对游戏的亲近度, 亦或游戏氛围太重而降低了科普的教育效果。
1.5 手机网络
手机网络是指基于手机移动通信技术而形成的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它由内容提供商 (如空中网) 和技术提供商 (如中国移动) 共同组成。中国目前拥有5亿多名手机用户, 是全球第一大移动通信市场。随着3G和其它通信技术的普及, 中国将有更多的手机用户成为手机互联网用户。
移动梦网和空中网作为我国著名的手机网络信息提供商,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移动梦网的“手机读书”频道包含有历史、军事、科幻等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而WAP服务定购中设有专门的“科普知识”、“掌上科普”业务, 极大的方便了手机网络用户对科学知识的需求。空中网设有“科技”和“探索”频道, 能够对相关科技知识进行解释, 使手机网络用户在获取新闻的同时了解相关科学知识。
手机网络具有快捷、方便、受众群体大、普及面广等特点, 这些特点为其开展科学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极大便利。值得注意的是, 手机网络的技术手段、收费制度会对人们定制科学知识产生影响, 受众可能会因为手机网速较慢、收费较高而放弃对某些科学知识的了解。因此, 有关部门应该通过立法、资金支持等手段降低科普知识的定购价格, 使科普知识真正在手机网络上有效传播。
1.6 聚合网站
聚合门户网站是一类通过会员站放置链接代码, 把访客从会员站吸引到自己网站, 再通过交换流量的方式反馈给会员站的网站。聚合门户网站采用web2.0技术, 使用户可以获取并重组包括其它用户来源的数据, 实现共享。聚合技术在互联网上呈现多种形式, 如社区聚合、新闻聚合以及博客聚合等。聚合社区网站以奇虎、大旗网为典型代表。
以奇虎为例, 其“历史”、“探索”和“经验”等频道设置的内容与科学知识相关。历史频道中, 考古主题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 如对灭绝生物的介绍等。探索频道关于科普的内容则更为丰富, 设有“宇宙空间”、“地球探索”、“考古发现”、“生命奥秘”等多个栏目, 且每个知识解说都配有相关的图片。“经验”频道覆盖面广泛, 其涉及的科学知识主要为生活百科、健康保健、育儿知识等专题, 例如, “健康帮”中有777个相关问题贴, “育儿帮”共计398个问题贴。
大旗中有关科普知识的内容分布于猎奇频道中的科技报道、生命星球、天文地理、人类奥秘等栏目。各个栏目内容丰富, 形式活泼, 且标题大多十分引人入胜, 在满足公众猎奇心理的同时介绍了科学知识, 寓教于乐。
奇虎历史频道和探索频道的日均IP访问量均为3960, 大旗的猎奇频道访问比例占整个网站的5%, 日均IP访问量达到19050次, 两个网站的科普内容总字节数在250MB左右。
1.7 博客
自2002年博客概念引入我国以来, 博客市场有了飞速增长。2007年12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公布了《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截止到2007年11月底, 中国注册的博客空间约7282万个, 博客作者人数4700万, 这意味着平均每30个中国人、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
博客圈作为具有相同知识背景或者相同爱好的人员组建成的网络社区, 是一个互相传播信息、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与科普有关的博客圈则成为博客成员之间互相传播科普信息的有利工具, 同时也是圈外人士学习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园地。
新浪博客圈作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博客社区, 其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博客圈的类别设置来看, 在新浪博客圈“科学探索”类别下, 有312个博客圈, 在“自然”类别下, 有165个博客圈, 在“医药健康”类别下, 有548个博客圈。从人员规模来看, 各科普博客圈的成员人数不等, 规模较大的如“我们爱科学”博客圈, 现有圈子成员2151人, “科学乐园”、“天文爱好者”、“电子学交流圈”圈子成员数也在600至700人之间。虽然博客圈的访问量受其成员规模、内容丰富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大小不一, 但是如此多的博客圈累计在一起的效果则不可小觑。粗略估计访问总量超过10000的科普博客圈有150个, 参与科普博客圈的博客成员约有15万人。
科学网博客频道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博客群, 截止到2008年2月, 已开通1300多个博客, 博客作者均为生命科学、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信息科学、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这些博客中, 很多都开有科普文章板块或是含有科普内容。开设科普板块的例子有武夷山的“科普小兵”专栏、王鸿飞的“科普”专栏、周可真的“科学之思”专栏、蒋高明的“科学人生”专栏等, 含有科普内容的典型代表有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李淼, 其博客上有100多篇关于理论物理知识的文章, 从2007年8月开博到2008年2月, 访问量已超过13万次, 网友评论360多条。另外, 生命科学领域的刘念龙所撰写的博客文章中, 绝大部分都关系到身体健康, 访问量已达到76000次, 网友评论125条。
1.8 政府网站
政府网站主要有中央级政府网站、省级政府网站和地市级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载体, 这类网站提供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构职能、政务信息、政策法规、新闻动态、专业服务、统计信息、搜索引擎、交流互动等。政府网站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公益性行业部门的科普频道, 例如, 有关环境保护的“环境科普”频道, 讲解地震知识的“地震科普”频道, 介绍气象变化的“气象科普” 频道等。
通过考察公益性行业部门政府科普频道我们发现, 在栏目命名上, 中央级和地市级政府网站频道一般直接以“XX科普”命名, 如环境科普、地震科普、气象科普等, 比较容易识别, 而省级政府网站多以“科普知识”、“科普宣传”、“宣传教育”作为栏目标题;在内容设置上, 这类频道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介绍、科普管理办法讲解、科普动态展示等;从表现形式看, 这些频道以文字和图片展示为主, 较少有科普视频和FLASH展示。
据估算, 目前中央级公益性行业部门政府科普频道, 如国家环保总局、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三个部门的日均IP访问量约为1000, 其科普内容总字节数在7MB左右;省级政府网站科普频道内容总字节数在60MB左右;地市级政府网站科普内容总字节数在700MB左右。这说明, 在资源质量和知识展示形式上略显简陋的政府科普频道着实较难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1.9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Digital Library) 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 是一种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从实质上说, 它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的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 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
随着数字地球概念、技术领域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主要的信息资源载体。超星数字图书馆 (www.ssreader.com) 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 拥有最丰富的数字图书资源, 设文学、历史、法律、军事、经济、科学、医药、工程、建筑、交通、计算机和环保等几十个分馆, 目前拥有数字图书十多万种。随着各大高校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的日渐重视, 超星图书馆被全国大部分重点院校购买使用, 可以说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受众数量十分庞大。
超星数字图书中, 科普图书主要分布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天文、地球学、生物科学、航空航天以及环境科学等分馆中。其中历史地理类的科普图书共有425册, 自然科学类图书共计138册, 天文、地球学类科普读物有13本, 生物科学8本, 航空航天10册, 环境科学4册。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 除地理类以及自然科学类图书的数目超过百册外, 其他分馆中科普读物的种类都很少, 其馆藏中的书目主要为各门类的学术研究类图书或专业类图书。根据ALEXA排名, 超星图书馆的日均IP访问量为7200。
1.10 在线文献数据库
在线文献数据库是网络上期刊文章、报纸新闻等文献资料集中出现的场所。按照数据库的领域不同, 在线文献数据库中的文献领域也不尽相同。在我国, 在线文献数据库的大型网站主要有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在线文献数据库中主要是专业学术文献, 但也包含一部分涉及科普内容的文献。
中国知网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在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设置了科普动态、前沿科技、新技术、新产品、科学史话、科学生活、科普人物、科技发明等子栏目, 这些子栏目中的科普文献涉及生命科学、地球故事、万物之理、星宇迷尘、科技之光等诸多领域。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含有约60万篇含有科普内容的文章, 该库的日均IP访问量约为250。
万方数据库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在科技动态栏目中。科技动态栏目中的新闻主要来源于《科学时报》、《北京晚报》、《现代快报》等报纸媒体, 以及如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络媒体。科技动态栏目中的科普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自然、航空航天天文、考古、地理环境生态、医药健康等诸多领域。
2 发展网络科普的建议
在对上述各类网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对网络科普的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1 政府积极引导并调动全社会的网络科普资源
科普资源不仅分布于公共资助的公益性科普网站或科普频道 (政府网站科普频道是典型代表) 中, 还大量的存在于各种商业性或非商业性的网络传播平台上。公益性科普网站是政府扶持网络科普力量的一个有效抓手, 但目前我国公益性科普网站数量较少、影响力较弱, 仅仅依靠这些网站来做网络科普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效力, 也是对丰富的网络科普资源的忽视。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推动网络科普的发展, 既要扶助公益性科普网站使其建设的更好, 扩大其影响力, 同时也要重视对其他网络平台上的科普内容建设的引导和鼓励, 比如综合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中的科普内容等。商业性网站的科普内容较为丰富, 访问量也较大。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选择一些影响力大、访问量高、内容建设较好的商业性网站的科普相关频道给予一定资金扶助和精神奖励, 增强各种商业化网络平台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有效的动员多方面的网络资源共同为网络科普事业贡献力量。
2.2 以“受众”为中心, 针对受众需求提供网络科普产品
网络强调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尤其是在web2.0时代, 用户个性化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在选择网络信息时常常以个体价值需求为取向。因此网络科普要吸引网民的注意力, 有效发挥效果, 需要在科普形式、科普内容等方面针对受众需求和喜好提供相应的科普产品。现在网络游戏很受年轻人喜欢, 因此可将科普内容以网络游戏的形式来展示。另外, 网络视频广受网民欢迎, 浏览量很高, 将公益性的科教电视栏目或专题片放到视频网站上, 是在电视渠道之外对科教电视节目的又一次推广。因此, 以受众所喜好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 促进网络传播作用的充分发挥, 能够切实提高网络科普效果。
2.3 提高科普网站运营质量
从对科普网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 目前有些科普网站建设较好, 但还有一些网站存在着表现形式单一、页面设计不够活泼、进入较慢等问题, 比如政府网站等。网站运营质量是影响网站访问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政府网站科普频道较难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重建设轻运营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要提高专门科普网站运营质量,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丰富网站科普内容, 并多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内容呈现更加生动有趣;二是网站中转载的科普内容注明来源, 提高科普内容的可信度;三是增强网站互动功能, 设立论坛、留言板等互动板块, 给网民提供参与交流的平台, 有条件时可适时开展在线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以活跃网站气氛;四是加强网站维护, 包括及时更新网站内容, 增强科普内容和新闻动态的时效性, 以及提高网站技术维护水平, 尽量减少网页链接错误情况, 提高网站进入和网页打开速度等。
2.4 加强各类网络平台的合作, 共享网络科普资源
网络科普资源共享现在比较强调的是一般科普网站之间建立联盟和共享机制。由于现在各种新兴的网络形态也承载了不少科普内容, 因此要扩大网络科普的受众面, 提升网络科普效果, 应该集聚多方网络力量尤其是新兴网络形态, 促进各种网络科普平台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例如, 一般科普网站可以与手机网络、搜索引擎、聚合网站等开展合作, 共享科普内容资源, 这对于提高科普内容的质量和使用率、促进网络科普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强, 刘兵.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3 (4) :45-49.
[2]曹红艳.媒体力量改变着科学传播的进程[J].中国青年科技, 2004 (11) :53-54.
[3]吴国盛.科学走向传播[J].科学中国人, 2004 (1) :10-11.
科普网站 篇2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科普教育基地;网站建设
科学普及工作是关系到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国家持续发展战略性任务,而科普教育基地正是科学技术传播、宣传科学思想的阵地,对科普教育基地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意义深远。当代,互联网已经跻身于当今传媒的主流,而视觉传达在网络传播中地位显著。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满足公众对于网络科普文化的要求,更需要精品的网络科普内容,需要良好的科普信息发布途径。人们在进行资料搜索、科普知识学习时,必然要借助于便捷易用、赏心悦目的网站界面,同时通过网站界面可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网站风格和特点,获得更多的科普信息。因此,科普教育网站如何做到“便捷易用、赏心悦目”,便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
科普教育基地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从事科普知识的宣传、为参观者提供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由专门机构认定并授牌的,主要有:
(1)各类科学技术博物馆(包括科技类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标本馆和设有自然科学内容的综合博物馆)、科技馆;
(2)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3)科学公园(动植物园、科学游乐园类)、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人文景观、古代文明及历史遗迹;
(4)图书馆、文化宫、青少年宫;
(5)开放的实验室、工程(企业)技术中心、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线及大型工程技术设施等以科学技术为主题的场所;
(6)综合性场馆、企业中以科普教育为主的专题场点;
(7)专业科技示范基地或科技园区;
(8)需要进行评定的其他科普场馆。
发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普社会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科普教育工作、打造科普平台的有效途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由中国科协认定的,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和场所。
在国内,科普教育网页设计有艺术型和技术型这两个趋向,或者叫做片面追求功能与片面追求审美这两个动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科普教育网站建设越来越成为了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页的艺术设计,越来越多的得到注重。在当前国内对此领域研究非常少,但网页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它包含视听元素与版式设计这两项内容;以主题鲜明、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强调整体为设计原则;具备交互性与持续性、多维性、综合性、版式的不可控性、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紧密性这五个特点。此时应该明确网页艺术设计与网站主题的关系,尽可能的做到“美”和“功能”同时共同地表达网站主题。因此,很多网站可能片面追求“美”,而有的网站则片面追求功能。
关于网页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效果问题的理论研究十分贫乏,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网页艺术设计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产生而形成的视听设计新理论,是以所处的时代所能获取的技术经验为基础,依照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自觉地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艺术规划,这必然要成为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表面上看,它不过只是关于网页版式编排的技巧与方法,而从实际上看,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关于网页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效果问题的理论研究,现有的资料比较贫乏,研究也不是十分全面,没有人能够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角度、从技术和艺术结合的角度去综合论述,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零散研究,亦缺乏系统性。
国内关于网页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效果的研究不很全面,缺乏理论研究的深度。
在国内,关于网页设计中的艺术效果问题的研究没有什么系统性,也没有人做过全面的研究。这里说的全面不只是说艺术和技术层面都要研究,同时也是在说在做艺术效果的研究的同时,没有把版式、色彩、图片效果、动态效果、影音效果等结合起来考量。通过对网页设计中的审美需求和各种视觉要素构成的文字、图片、颜色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结合人们在浏览信息时的视觉习惯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习惯,探讨网页视觉信息如何更为有效、更为合理的表现与传达,这才是全面和系统的。
将网络上的科普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将这些科普信息传递和发布出去是现在科普机构要做的工作。从技术层面看,互联网络的发布技术有过两次较大的突破,即从信息的静态发布到动态发布,从HTML到XML的两次飞跃[1]。然而目前一些科普网站的信息发布还比较滞后,无论从建设方式和技术实现上都有很多不足。
科普教育网站建设是网络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的网站对信息发布大体分为文字发布和图片发布两种形式,信息传播的途径也主要依赖互联网络。从科普教育网络的发展来看,网页设计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是基于技术的原因受到客观的限制,因为受传输带宽的限制,最早的网页是纯字母和数字的,没有图片和声音更别说是动画了,这只能将占用空间很小的数字和字母来进行传输[2]。由此看来,网页最初就是建立在功能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需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待网页设计,才能使自己做出的网页受欢迎,才能达到基本的目的。
通过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应用于科普教育的传播,可以降低科普教育宣传的成本,利用新媒体技术促成受众接受科普教育方式的行为能力,可在短期内产生更好的科普教育传播活动。利用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可以使科普教育网站的关注度与知名度迅速提高,且良好的互动性和高亲和力可建立受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树立正确的认知科普教育。[3]科普教育网站通过使用新媒体艺术平台,全方位推出与受众的的互动功能,还可使其推出及时、持续、协调的优质服务。
网络使用的大面积推广,为网络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4]科普网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可通过多渠道征集原创性科普作品,建立团队维护网站的信息更新,提高网站的操作性能,强化科普网站使用的舒适性。
总之,科普教育网站与新媒体形式与内容更好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但是在当前的科普教育网站中,新媒体效果的形式往往大于內容。在将来的发展中,要做到形式与内容更好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新媒体效果在整个网站风格的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彦浩.ASP网建技术源代码公开[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赛奎春.ASP信息系统开发实例精选[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沈大林.网页制作案例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科普网站 篇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科学普及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用户对网络服务要求的提高,交互性网站成为网站发展的主流趋势,网站的交互性也成为进行网站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交互性也是网站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特征。网站交互性不仅能使网页效果得以增强,还实现了用户与网站之间的对话。因此,本文将就科普网站的交互性对其传播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网站交互性
(一)网站交互性的界定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其著作《社会学》(1980)中最早提出“交互”这个词,交互的实质是在两者之间(包括人或者机器)连续作用和反应的过程。在诸如传播学、营销学、广告、电子商务、以计算机为介质的交流、教育以及互联网网站的研究中,许多文献都涉及到了交互性。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不同,网站不仅是一个传播的渠道,更是一个具有交互性的平台,网站的交互性包含了双向性和控制性两个维度。交互性是网站和受众之间信息传递的双向互动,对网站来说,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网站,选择发布的信息,给用户传播普及相关讯息;对受众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网站交互的种类及层次
网站的交互可分为人机交互和人与人交互两种。在线咨询、在线预约、网上民意调查等均属于人机交互,它们均为用户与咨询内容之间的交互;而人与人的交互是指网站提供用户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得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网站工作人员可以进行交流,例如在线论坛、聊天室等。
Info World的前任总编Stewart Alsop将网站的交互性分为四个层次:(1)观看层次;(2)浏览层次;(3)使用层次;(4)控制层次。观看层次是互联网站最初级的交互性,可谓毫无“交互性”可言。浏览层次是指网站上能够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一般信息供用户进行访问、浏览相关信息这是信息、数据简单表示的层次,同时用户可通过主动输入域名、搜索点击链接看到其他网站并浏览其他的信息,一个顺畅的浏览体验使得用户更便捷地找到他们需要的内容与信息。使用层次指的是用户在与内容或媒介发生关系时,可以从中获取对其有用的信息,这一层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兴趣需求。控制层次被认为是交互性最强的,用户可以自己定义概念,赋予内容的含义,并控制整个交互过程。
二、科普网站交互性与科普传播
目前,国内不少科普网站存在缺少交互性的缺陷。若网站只是将科普信息进行书本搬家,简单罗列在页面中,无法达到激发公众探索科学求知欲的初衷。而交互性能够实现网站与公众之间信息传递的双向互动,良好的交互性设计能够在以下方面促进科普知识的传播。
(一)激发公众兴趣,提高公众参与度
我国的科普网站众多,根据Alexa排名查询,其综合排名、流量排名均处于底端,例如中国科普、上海科普网等等。原因之一为网站仅仅做了科普信息的展示,其内容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且其缺少让受众参与到科普的一个或多个环节的设计,无法使受众自主参与到相关话题探讨中,因而公众的参与度较低。
良好的网站交互性设计能够从受众角度出发进行内容推送和活动设计。例如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www.cdstm.cn)提供了虚拟参观中国科技馆新馆四层的活动,使得公众可以足不出户,便可身临其境参观科技馆。此外,其网站还设置了科普小游戏板块,例如宇宙探索板块游戏让公众可以了解登月之旅,宇宙的形成,工程技术板块可让公众学习到潮汐发电的模拟过程,还有寓教于乐的汽车组装、可以动手操作的虚拟化学实验等,均使得公众在游戏的同时普及了相关科学知识。再如美国NASA网站于2009年推出的“Eyes on the Earth 3D”交互体验活动,通过一个虚拟地球模型,将全球气候、卫星的分布情况一起展现,公众可以直观地体验到地球与卫星的运动轨迹,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促进受众主动获取科普信息
网站科普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改变了传统科普传播的模式,例如通过报刊、电视等途径进行的计划传播。它颠覆了“我推,你受”的单向灌输模式,即受众是在被动地接受预先设置好的科普传播信息,他们只是信息的接受者,然而这些信息可能与受众的需求毫无关系,受众也对此类信息的获取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意味着科普在公众之间的传播仅仅是单向的,受众与网站之间无法进行互动。
科普网站的交互性设计则意味着其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改变科普单向传播以及自上而下的局限,使得科普信息发布者发布的信息更适合受众的需求,从而促进受众对科普信息的主动求索。例如果壳网(www.guokr.com)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设计而广受大众的喜爱,其打造小组、问答、MOOC(MassiveOpenOnline Cource)等极具特色的板块,使得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相应的信息,而不是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三)增强科普传播速度
网站交互性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层次可使得用户在网站使用中逐步加入其感兴趣的话题,结识志同道合的其他用户,逐渐形成有关该网站的线上虚拟人际关系,使得每位用户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目前,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的转发分享功能也让信息快速传播成为可能。许多科普网站也开通了此类的社交功能,这有助于其借助社交媒体快速而广泛地传播科普信息。这主要归功于其突破了传统科普传播受众之间无法相互交流分享的限制。
三、科普网站交互性建设措施
(一)细分科普受众
大部分科普网站并未对受众进行细分,这导致传播者面对不同知识背景、兴趣、年龄段、性别不同的受众,对科普内容的难易、深浅难以把握,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受众也难以获取其需要的信息,无法达到科普传播的作用。
因此,明确目标人群是建设优秀科普网站的前提。科普网站可以根据受众的不同行业、知识背景、兴趣爱好进行划分,区分不同受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内容。例如针对家庭主妇,可以发布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知识,破除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针对年龄较小的儿童,科普网站可以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卡通科普游戏,帮助其在娱乐的同时吸收相关知识;针对青少年学生,可以提供交流的平台,例如群组讨论,论坛发帖等,促使他们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
加拿大科学世界文化馆的网站(www.scienceworld.ca)针对教育接受者开设了不同年龄层儿童的科学培训计划,还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计了相应科学主题的生日聚会。此外,其网站上的科学教育板块还按接受者划分为青少年、家长、儿童以及教育者,向这四类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内容和服务,加强了科普信息传播的针对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内容表现形式
国内大多数科普网站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呆板,过分强调了科学知识的系统和全面性,使得科普作品缺乏趣味性和感染力,缺乏与受众沟通的有效机制。相对传统媒体,新媒体技术拥有更优越的信息深度、广度与发散度等优势,它的出现使得科普传播的形式多样化得到了实现,其强大的跨媒体整合功能可以有效地传播内容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该技术,科普网站可打破传统以文字、图片的呈现形式,采用更现代化的科普视频、科普PPT、科普游戏、虚拟场景模拟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知识传播。
(三)增强网站互动性
传播学者们早已意识到传播过程本身是一种媒介与受众相互作用的流程。传统的传播模式忽略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受众对信息的筛选、接收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只有加快更新、增强互动性,消除传统科普传播的单向性、非互动性才能使公众及时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增强科学普及的实际效果。
例如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网站(www.questacon.edu.au)通过专家博客的形式与公众分享南极科考的经验;维基百科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Web的基础上参与条目的编辑、创建,为科普传播者和受众提供了互动的平台,既增强了网站的互动性,又丰富了科普资源库;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化石网”的化石网论坛(www.uua.cn)在知识推送的同时还成了化石爱好者的交流聚集地,加强了参与者之间的交互性。
四、结论
网站的交互性已成为网站发展的趋势,科普网站的设计应以受众为核心,切实考虑受众的需求,从受众角度设计其网站,注重科普知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使受众的好奇心和需求得到满足,这能够促使受众不断地浏览科普网站,获取科普知识,进而促进科普传播。
参考文献
[1]田原.浅析我国科普网站发展的问题与策略——以中国科学院科学普及网站为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06).
[2]黄效平.公共图书馆网站的交互性探讨[J].现代情报,2004(08).
[3]Song J.H.,G.M.Zinkhan.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Web Site Interactivit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8(02).
[4]Liu Y P.Developing a Scale to Measure the Interactivity of Websites[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2003(02).
[5]郭国庆,李光明.购物网站交互性对消费者体验价值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2(02).
[6]姜进章.新媒体管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7]King Elliot.Redefining Relationship-Interactivity Between News Producers and Consumers,Convergence:The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1998 the winter volume.
[8]曾敏.国内外典型科普网站的交互性应用分析[J].科技与传播,2009(08).
[9]沈秋坦,任杰.加拿大互联网科普浅析[J].天津科技,2014(12).
科普网站 篇4
一、我国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现状分析
1. 我国专门针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开发的科普宣传网站很少
中国公众科技网科普网站导航是目前我国提供科普网站检索较为全面和权威的导航系统, 根据该导航系统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科普网站按内容共分为22类总计538个, 其中综合性科普网站最多, 共有112个。而以灾害主题检索到的仅有中国地震科普网、创新技术博物馆、地震科普之窗、中国消防网4个, 其中只有中国地震科普网和地震科普之窗2个网站是专门针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开发的科普网站[2]。这个比例与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要求相距甚远, 也远远不能满足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需要。
目前我国现有的防震减灾科普网站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各级地震部门建立的专业网站, 如中国地震局主办的中国地震科普网、福建泉州市地震局主办的地震科普之窗网站, 这类网站所传达的地震科普知识专业、全面和深入, 但网站数量太少;第二类是各大门户网站、综合科普网站中包括的防震减灾科普栏目, 如新浪网的地震科普新闻中心、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地震馆栏目等, 这类网站是在综合科普宣传中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行的常识性和基础性的介绍, 数量不多, 专业性与全面性都还有待提高;第三类是近几年来在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同时建设了相关网站, 如平湖市地震科普网就是在平湖师范附属小学建设的, 这种依托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开发网站进行科普宣传的思路很好, 但网站内容比较贫乏, 形式比较单一, 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
2. 缺少结合小学生群体需求开发的防震减灾科普网站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 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 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学生网民由2009年的28.8%上升到30.6%[3]。在我国数量不多的防震减灾科普网站中, 大多数是没有区分受众群体的大众网站, 对1.4亿学生网民这样一个庞大而特殊的受众群体来说, 除了依托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的网站以外, 目前还没有专门供他们使用的地震科普网站。可即便是依托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的网站, 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与其他大众地震科普网站很接近, 并没有充分重视和开发针对他们特点的内容, 不能真正体现小学生受众的特殊需求。
二、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研发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发展的新要求
1.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研发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 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开展形势多样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 而网络科普作为地震科普中新兴的、影响较大的方式必将成为重要方式之一。
据调查和统计, 在地震灾害面前, 小学生是最易受伤害的群体之一。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缺乏防震减灾知识, 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防御能力不强, 遇到地震惊慌失措, 使人员伤亡加大。汶川地震中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实例告诉我们, 有无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效果就是不一样[4]。因此, 积极开展针对小学生的地震科普宣传, 使其了解必要的地震知识, 掌握基本的防震减灾技能,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地震科普宣传的重要意义还在于, 其不仅只是增强小学生个体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减灾技能, 还可以以其为核心辐射到家庭和全社会,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素质。
2. 利用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进行科普宣传的可行性
近几年来, 全国各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和《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 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这为科普宣传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而现在很多小学本身就建有学校网站, 这又为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学生网络学习技能的日渐提高, 通过科普网站来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将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小学生好新、好动、好学、好胜, 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 可以通过网络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逃生技能, 通过网络趣味问答、视频动画等方式吸引其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防震减灾教育的效果。
三、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内容设计与特色研究
1.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内容设计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作为一个受众群体特殊的网站, 在其内容设计和栏目编排上既要考虑满足科普宣传的需要, 又要考虑受众的特点和需求, 真正做到易学、易懂、易掌握。本项目组认为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具体可以设计以下几方面的模块。
(1) 地震奥秘模块
这部分是对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的介绍, 其中包括地球构造、地震成因、地震种类、地震预测等专有名词的介绍。可以通过对地震成因等画面的动画模拟, 使枯燥的理论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
(2) 地震来了怎么办模块
这部分是关于地震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的科普知识, 包括防震准备、逃生路线、自救与互救等。可以通过卡通人物动态模拟演示, 配以语音讲解等方式。
(3) 地震过后做什么模块
这部分是关于地震过后如何及时联系亲人和老师、如何自我调适和恢复心灵创伤的知识。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 指导小学生如何进行灾后的身心恢复。
(4) 地震历史博物馆模块
这部分是关于地震历史记录及地震人物等知识的宣传, 包括中国地震知多少、地动仪介绍等。可以通过三维虚拟场景展示中国历史上的地震, 使小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及地震的具大危害。
(5) 地震影视模块
这部分主要提供与地震有关的视频和动画片, 包括一些原创的地震科普动画, 同时满足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两方面的需求。
(6) 防震知识测试和竞赛模块
这部分主要为小学生设置一些趣味问题、竞赛活动、互动性强的小游戏, 包括地震常识、防震措施、逃生路线、信息传递、救助常识等方面。
2.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特色研究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不同于大众科普网站, 在满足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 调动其学习的兴趣, 让其在趣味学习中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项目组认为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应该具备以下特色。
(1) 参与性与互动性强
小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但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科普信息, 效果往往并不会很好。通过设计论坛、留言板等互动板块,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适时开展在线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活跃网站气氛,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2) 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科普宣传必须要考虑到小学生接受深奥科普知识的困难性, 要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地震灾害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游戏等多种表现形式, 利用三维技术等网络技术, 增强科普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 给小学生以听觉和视觉上美的感受。还可以考虑利用网络游戏传播防震减灾知识, 但要注意游戏情节中的科普内容和科普分量, 以免知识氛围太重降低了学生对游戏的亲近度, 或游戏氛围太重而降低了科普的教育效果[5]。
(3) 开发具有特色的原创科普作品
科普网站要想具备自己的特色, 就必须要以受众为中心, 结合受众需求提供科普产品, 尤其是提供一定数量的原创作品。这些作品可以与学校情况紧密结合, 比如依据学校实际地形图设计的逃生路线动画、学校防震措施的科普科教宣传片、校园内模拟避震的网络游戏等, 这样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又增强了科普宣传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詹正茂, 舒志彪.中国科学传播报告 (2008)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中国公众科技网.科普网站导航[EB/OL].http://site.91kp.com/web/Default.aspx.
[3]CNNIC发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2011-01-19.
[4]田力.由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引发的思考.四川地震, 2009 (3) .
计算机科普网站的研究与开发 篇5
关键词:数据库,网站,JSP,JDBC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信息网站及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信息网站和数据库的建设, 既建设了信息资源, 也提高了信息网络研究和开发的技术水平。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速网络的迅速普及, 建设计算机科普网站有利于宣传计算机科普知识, 加强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 使人们对计算机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并对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 正是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 为了推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以满足大家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 因此, 迫切需要开发一个实用效率的计算机科普网站。
计算机科普网站的开发是为了使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能够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知道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动态, 同时对计算机硬件有一定的了解, 以及在使用过程的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以促进计算机的使用和发展, 普及计算机相关知识。
计算机科普网站主要具备以下3个特点:为网友提供一个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平台, 能够得知计算机相关的最新动态, 以及解决在使用计算机时遇到的相关问题。
1. 网站开发关键技术介绍
本网站采用的开发模式为JSP (Java Server Pages) +My SQL, 通过JDBC连接数据库, 并用CSS样式来定义网站整体风格。并通过tomcat进行运行。
JSP是Sun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网站开发语言, 可以在Serverlet和Java Bean的支持下, 完成功能强大的站点程序。My SQL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 尤其是开放源码这一特点, 许多中小型网站为了降低网站总体拥有成本而选择了My SQL作为网站数据库。JDBC (Java Data Base Connectivity, java数据库连接) 是一种用于执行SQL语句的Java API, 可以为多种关系数据库提供统一访问, 它由一组用Java语言编写的类和接口组成。JDBC为工具/数据库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标准的API, 据此可以构建更高级的工具和接口, 使数据库开发人员能够用纯Java API编写数据库应用程序。
为了存储网站上的各种信息, 以及添加新信息。在Mysql上创建一个名为kepu的数据库, 并在该数据库中创建科普留言表 (bbs) 动态数据存储表 (news) , 管理员数据表 (admin) 。
科普留言表用于存放网站中游客的留言, 包括留言编号、留言内容、回复内容、留言发表时间等信息, 其中留言编号是主键。
动态数据存储表用于存放网站上的信息, 包括信息类型、信息编号、信息名称、信息内容、发表日期等信息, 其中主键是信息编号。
管理员数据表 (admin) 用于存放管理员的信息, 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用户密码等, 其中主键是用户编号。
2. 网站功能具体分析
当用户登陆科普网站前台界面时, 用户可以直接在主页查看科普网站的政策法规, 也可以进入科普动态查看最新科普新闻, 但不能修改相关信息, 只有管理员可以进入后台管理对科普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修改, 用户还能进入科普试题, 进行科普测验, 在展览馆中有关于计算机软硬件的相关介绍, 科普人物中还有对IT精英的介绍, 用户进入科普留言版, 无需注册就可以进行留言, 还能对别人的留言进行回复。
3. 功能模块设计
3.1 网站首页设计
用户进入网站, 首先看到的是网站首页。其功能主要有政策法规、科普动态、科普人物、科普试题、展览馆、科普留言等。
3.2 政策法规
用户进入首页时, 显示政策法规内容, 用户可以点击政策法规的相关内容, 还可以直接点击“查看更多”, 可以查看更多的内容。
3.3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包括:科普新闻和科普技巧。
3.4 科普留言
用户进入科普留言页面, 可以发表新的留言, 以及回复别人的留言。
3.5 科普人物
用户查看科普人物是显示的是静态页面, 主要用于介绍IT界的精英人士。
3.6 科普试题
本界面采用静态页面, 用户可以查看科普试题, 还能对其进行解答, 后面附有试题答案。
3.7 展览馆
本界面采用静态页面, 用户可以查看计算机硬件资料。
3.8 管理员管理
当管理员登陆网站后台以后, 可以对政策法规、科普动态、科普留言进行管理;还能够发布信息。
参考文献
[1]李芝兴.Java程序设计之网络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
[2]张琴, 张千帆.从零开始Jsp动态网页制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4
科普网站 篇6
关键词:科普网站,效果,对策
0 引言
科普网站是展示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活动的相关网页的集合。笔者对城市青少年科普网站使用情况、最喜欢的科普网站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科普网站建设取得显著发展, 但在网站设计、板块结构、内容创新上存在明显不足, 应尽快完善科普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科普网站多功能性发展、强化科普网站创新意识。
1 我国城市青少年科普网站使用差异显著
1.1 科普网站使用率低
科普网站在城市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率体现了科普网站的受欢迎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青少年对科普网站的使用率较低, 在3005名受访者中, 仅有228人表示使用过或经常使用科普网站, 科普网站使用率仅为22.8%, 男性、未成年青少年科普网站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 使用科普网站多为同学、老师推荐, 而科普网站上关于自然世界中的现象解释是主要吸引点所在。
1.2 科普网站使用存在区域差异、认知偏差
科普网站的低使用率体现了科普网站在用户开拓上还存在缺陷, 而使用群体的区域性差距则体现了青少年科普的数字鸿沟。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上海两大城市青少年科普网站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而东部、中部、西部区域的青少年对于科普网站的“未使用率”逐渐增长。受访者被要求填写最喜欢的三大科普网站时, 很多受访者将科普网站与商业门户网站、社交网站 (如新浪、人人网、腾讯等) 混淆, 由此可见城市青少年对科普网站的认知存在偏差。
2 内容同质化、用户黏性差, 应加强科普网站内容建设, 丰富网站形式
2.1 科普网站内容同质化严重
通过对国内典型科普网站的内容分析, 调查发现:大多数科普网站的内容原创性较低, 网站内容多为转载、摘录及链接, 原创内容与转载信息比例严重失调;科普网站专栏主题同质化严重, 大量雷同专栏出现, 加上专栏内容的原创性缺失, 内容出现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倾向。科普网站传播内力有限, 主要原因就是用户的黏度不高。这就需要:一是加强对科普网站用户的细分, 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偏好, 建立科普网站的用户社区, 增强科普网站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依托微博、微信、博客、网络社交平台、3G平台等社会化媒体, 及时解答用户的疑问, 提高用户对网站的信任度, 增强科普网站与用户的互动, 吸引用户积极参与科普网站的建设和分享科普资源, 培养科普网站与用户的良好关系;三是立足国际视野, 一方面重点建设一批支持多种语言的科普网站, 另一方面积极链接国外科普网站资源。科普网站以内容整合为诉求, 网站内容的建设直接影响到用户的黏性。
2.2 网络科普的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
网络媒介具有即时性、便捷检索性、互动性、开放性、集多媒体于一身和信息共享等特点, 通过三维立体形象制作并进行音频和视频整合处理, 使一般性的科普内容成为有动感的立体画面, 从而生动、形象、直观地把科普知识传输给公众, 是网络科普有别于传统科普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目前这些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发现, 多数科普网站和栏目技术含量低, 使得科普作品缺乏趣味性和感染力;缺乏利用多种先进技术, 创造交互、参与、动态的科普形式;缺乏与受众沟通的有效机制, 在青少年用户的网站粘度上效果极差。鲜活的图像、明亮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 同时也起到了绝佳的传播效果, 但是多媒体在科普网站中的应用并不凸显。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可增强网站的特色及吸引力, 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代替干瘪的文字叙述, 以便吸引更多的目光。
2.3 科普网站导航和信息服务功能缺乏吸引力
导航功能是网站的基本功能, 对整个网站内容有提纲的作用。科普网站中的网站导航性能存在缺陷, 不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学习和了解网站内容和组织方式, 无法形成很好的位置感, 让用户对于目前所处位置、当前页面在整个网站中的位置难以把握, 阅读时难以知道正文所属的栏目;信息检索方面, 虽然科普网站都在首页设有信息检索框, 但是空有形式, 没有真正起到为用户信息检索提供方便的功能。
3 应强化科普网站的原创性、互动性, 建立激励机制, 推动科普网站的可持续发展
3.1 提高科普网站内容的原创性与科学性
要办成有特色、有影响的行业权威网站, 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科普网站在内容上必须要坚守原创性与科学性两大原则, 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内容同质化的窠臼。首先, 科普内容要注重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艺术性、观赏性, 将科学知识的普及与青少年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其次, 科普网站要根据自身定位与现有资源, 设计和策划具有特色的网络专题与专栏, 专题与专栏内容要形成前后呼应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阐释原理、解释原因, 发挥科普网络专题报道的引导性;再次, 科普网站要及时跟进与科技相关的引起公众关注的各类重大社会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 并形成相关专题, 及时提供相关的全面、权威的科学信息;最后, 科普网站的内容要紧紧围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限制庸俗无聊的内容, 避免一些子虚乌有的“神秘现象”、耸人听闻的“科技危险”等, 保持网站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从根本上提升网站的品位和质量。
3.2 升级科普网站互动功能, 注重网站导航与信息服务
科普网站应充分利用网络科普的即时交互优势, 在增强科普网站的互动性、注重网站服务功能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科普网站的质量。在互动性上, 科普网站应跳出单一的网站会员注册参与互动形式, 在备受青少年青睐的社交网站如新浪微博开设官方账号与粉丝互动, 在移动新媒体如手机、i Pad设置移动客户端下载及使用功能, 有针对性地拓展科普网站内容的传播渠道;在增强网站服务功能上, 科普网站的LOGO、色彩搭配、版面布局、浏览方式、文字效果、窗口效果、页面层次都应相互协调, 网站首页导航的深度不宜超过3层, 应提供内容导览、网站地图等帮助信息, 帮助用户清晰的找到相应的栏目、分类、内容等。
3.3 建立科普网站评价体系, 建立科普网站激励机制
首先, 要建立科普网站评价指标, 目前国内科普网站评价体系及评价指标较为混乱, 应尽快研究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科学的指标体系, 以指导科普网站的整体良性发展;其次, 推进全国科普网站的年度综合性评比, 并进行年度科普网站新闻、科普专栏与专题、科普网站论坛、青少年网民最喜爱的科普网站评选, 激励科普网站的发展;第三, 鼓励我国职业科普作家的发展, 目前国外一些国家建立和健全了科普创作的激励和奖励机制, 为对科普方面有贡献的人士设立了奖项。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公共服务奖、英国皇家学会的法拉第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卡林伽科普奖等, 这些奖项的设立促进了科普职业化的同时, 也使得科普知识的原创性比例大大增加, 这对于我国科普网站的发展来说,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Hargittai, E.Informed Web surfing:The social context of user sophistication.In P.E.N.Howard&S.Jones (Eds.) , Society online Thousand Oaks, CA:Sage, 2003.
[2]王宇光.我国网络科普的现状与特点[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
[3]张振克, 田海涛, 魏桂红.中国科普网站调查研究[J].科普研究, 2007, (05) :52-58, 63.
科普网站 篇7
本项目设计一个集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开放性于一体的专业性科普网站,以新一代网络技术及应用为宣传主题,以全国青少年、城镇居民、网络技术爱好者为受众对象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在大众传媒中的科普功能。
1系统功能需求
网站力求做到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清晰、布局合理、 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运行稳定,同时可处理大规模并发访问, 具有良好的跨平台运行能力。就网站功能而言,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1)系统应能够体现内容上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与表现形式上的通俗性、趣味性相结合,在确保对科学知识做出准确解释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种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力求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抽象的科学概念,从而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2)注重受众参与。通过设置相关栏目,鼓励公众发表自己的科学观点,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并与科研人员与专家进行互动。同时,激励受众制作自己的原创科普作品,增强用户体验。
3)密切关注和报导与网络技术相关的科技政策、科普活动、重大科技事件,并做到对相关内容及时更新。
4)建立完善的网站服务功能。建立与用户沟通的有效渠道,了解公众需求,形成良好的沟通、反馈、用户参与建设的机制;同时提供站内搜索、网站地图、优秀科普网站导航链接等服务功能,实现网站资源的采集、添加、删除、修改、审核、发布等管理功能。
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通过对目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进行规划设计。网站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主要模块的功能描述如下。
1)站内检索:提供站内资源的查询功能,可以根据关键字、 栏目类别等条件对站内发布的信息进行搜索,实现资源的快速定位。
2)热点聚焦:及时报道与网络技术相关的科技政策、科普活动,以及网络科技领域的新发明、新创造、新进展等,并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网络科技事件做深入跟踪、报导,进行专题评论。
3)趣味科普:就当前正在或将要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网络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以文字、图片、声音、 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方式进行阐述和展示,并按技术领域做分类组织。
4)科学讲堂与网络直播:以解读科学精神为主线,以当前网络科技热点为话题,充分利用高校网络技术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的讲座和访谈资源,提供视频资源展播和在线实时直播的功能,以提高知识传播的力度和质量。在直播栏目中,受众可以与线上专家进行实时地问答交流。
图图11系系统统功功能能结结构构图图
5)科技竞赛:为增强网站的用户参与性,提高受众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意识,组织与网络技术及应用相关的科技竞赛,实现有关竞赛规则通知、报名、评奖、优秀成果展示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并提供对以往承办的竞赛优秀成果进行列表展播功能。
6)我要上传:为培养受众的参与和创新意识,为网友提供原创科普作品的上传功能。系统通过审核、甄选,可将其中的优秀原创作品在网站中发布。
7)百问百答与专家面对面:“百问百答”模块是一个论坛子系统,为受众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提供非实时的交互平台;“专家面对面”模块是一个聊天子系统,以在线实时的方式在网友与技术专家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
8)内容管理:主要实现对网站各栏目所发布的内容(包括文件、表格、图片、视频等)进行添加、删除、编辑、权限审核、发布等功能。
3系统实现技术特点
为使系统具有良好的跨平台运行能力和优越的安全性能, 系统采用PHP作为主要开发语言,以My SQL作为数据库支撑进行开发。网站部署在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上,采用IIS发布,可处理大规模并发访问,为网站的稳定运行提供基本保障。本系统通过使用先进的Web前端技术实现网站的动态交互功能,并结合服务器端开发技术完成了基于CMS框架的动态网站的开发全过程,致力于提供界面生动、操作便捷、交互良好的用户体验。
1)HTML5技术
网站的整体设计采用了最新的HTML5技术。 HTML5是HTML标准的最新演进版本,它是Web开发世界的一次重大改变,具有强大的跨平台性,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HTML5表现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它是一个新的HTML版本,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属性和行为,同时增加了一系列功能更为强大的新技术,这些技术被用来开发Web站点,使其应用更加多样化。 在本网站的设计中,使用了<section>,<article>,<nav>,<head-er>,<footer>,<aside> 和 <hgroup>等一系列新的标签元素,使得页面代码更加简洁、清晰、富于描述和容易阅读。
2)CSS3+DIV技术
网站的页面样式和整体布局采用了当前流行的CSS3+DIV技术来实现。该技术将页面表示与内容相分离,使得页面布局灵活、方便,定位准确,结构清晰,便于搜索引擎的优化;其一次设计、随处发布的特点,提高了网站的更新效率,大大缩减了页面代码,从而降低了带宽成本,提高了页面的浏览速度。本网站采用了Grid布局方式,在页面中大量应用了半透明、圆角矩形等效果,而在动作方面运用了旋转rotate、缩放scale、移动translate扭曲skew、矩阵变形matrix等效果,这些特效的合理运用使得页面美观,赏心悦目,大大增强了网站的感染力。
3)Java Script
网站在实现与用户的动态交互过程中大量采用了Java S-cript技术。Java Script是一种直译式网络脚本语言。在Web应用开发中,通常将Java Script作为客户端脚本语言嵌入到HTML中运行,以增强网页的动态功能,获得更加流畅美观的页面浏览效果。比如,在本网站的前端开发中,应用Java Script技术, 通过引用j Query库,响应鼠标事件,实现了j Query对象的渐入淡出的动态效果,改善了用户体验;通过AJAX技术,Java Script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可以在不重新加载整个页面的情况下,完成与Web服务器之间少量数据的交换,从而实现了页面的部分更新,提高了页面的浏览速度,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等。
4)流媒体直播技术
在实现网络直播环节时,系统采用了Windows Media Ser-vices流媒体服务器技术。它是Windows多媒体技术应用于In-ternet与Intranet分发数字媒体内容的服务器端组件。使用该技术搭建视频直播应用时,会将多路音视频信号进行实时编码处理并发送给流媒体服务器,继而再由流媒体服务器提供直播点播服务。应用该技术,不仅可以以嵌入网页的方式在提供 “网络直播”的页面中实现流媒体的直播服务,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使用操作系统中的Windows Media Player软件直接观看直播的服务方式。其中,前一种方式无需借助flash技术,客户端也无需下载专用播放器。
5)CMS系统
CMS是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的缩写,即“内容管理系统”,是当前一种较新的快速建站的技术。内容管理系统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目的,集信息数字化、分布式储存、管理、传播和查询于一体,可模块化实现网站信息内容的创建和获取、存取和管理、权限管理、访问查询以及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功能。本网站在实现“内容管理”模块时,采用了Dede CMS织梦网站内容管理系统作为框架进行搭建,既满足了网站功能完整、安全稳定、易用便捷的需求,又缩短了开发周期。
4结束语
系统注重Web前端开发技术的应用,具有界面美观、易操作、低成本、跨平台、运行稳定、浏览速度快、实用性强、用户体验好等优点,满足了科普网站的开发需求。但在系统扩展性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改善和提高。此外,科普网站的建设还依赖于网站资源的原创性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和及时更新。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科普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开发科普网站的功能需求目标,介绍了一个以新一代网络技术为宣传主题的科普网站的设计过程,并阐述了该网站的实现技术和特点。
科普网站 篇8
1 我国网络科普的概况
作为青少年课外学习基地的中国科普博览 (http://www.kepu.net.cn) 依托全国科学资源, 采集全国各具特色的科普信息, 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其日访问量约57000人次。而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主办, 科技日报社和中国科技网承办, 力争打造成为具有权威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服务性, 有较强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平台的中国科普 (http://www.cpus.gov.cn) 日访问量仅有1140人次。其他各地方政府或者组织所创办的科普网站日访问量更少, 如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协会所主办的上海科普网 (http://www.shkp.org.cn) 日访问量则是360人次。
另一方面, 一些具有社交功能的科普类网站异军突起, 不但继承了科普网站的科普功能, 而且由于可以使科技爱好者和对科普有兴趣的网友们通过网站社交功能的使用来建立起自己虚拟的网络人际圈子而吸引了一大批网民的关注。其中知乎网和果壳网最为典型。知乎网 (www.zhihu.com) 的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 经验和见解”。截止于2013年5月20日, 该网站日平均访问量已经达到了690000次, 果壳网 (www.guokr.com) , 日平均访问量也有282000次, 均远大于中国科普博览和中国科普网的总和。 (上文数据均来自于站长之家http://tool.chinaz.com/)
2 知乎网基本特点
知乎网是参照美国网站Quora而创办的, Quora是一个问答SNS网站, 由Facebook前雇员查理·切沃 (Charlie Cheever) 和亚当·安捷罗 (Adam D'Angelo) 于2009年6月建立。“知乎网”的定义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中氛围友好、理性、认真, 吸收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见解, 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在这里, 发现更大的世界”。不难发现知乎网的定位并不是单纯的科普网站, 而是一个网络社区。自2011年1月26日创办以来, 知乎网以其独特的内容分享模式, 新潮的页面设计以及人性化的使用体验从一大堆仅仅将纸质刊物或者是图片和文字放在页面上的科普网站中脱颖而出。在知乎网上, 每一个网民不但是受众, 而且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科技知识的传播者来参与传播, 而实现这种传播者地位的正是网站特有的社交网络般的交互功能和分享机制。这也是知乎网可以在众多科普网站中一枝独秀的秘密。
2.1 页面设计中的社交功能体现
知乎作为一个新兴的科普网站, 其时尚又功能齐全的页面设计不但在网站的最初就吸引了不少观众, 同时也充分地发挥了其社交的功能。
图1为中国科普博览的主页截图, 属于典型的门户网站的浏览页面类型。网民可以通过页面上方的搜索栏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或者直接点击页面上的网站推送和热点来进行阅读和参考。这种页面设计所依照的角度完全来自于网站的制作者, 即单向传播的角度, 是以传播者 (即媒体内容提供者) 本身的喜好来上传网站所供查阅的内容, 同时依靠网站自己的编辑部进行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对于浏览网站的网民而言, 这种页面设计很难让其找到可以参与到科普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入口, 作为一个网站, 其优秀且便捷的交互功能在中国科普博览上并没有体现。同时在页面的设计上, 较为复杂的内容堆砌以及小字体大量使用, 也使人有一种难以选择的犹豫感。
尽管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制作者和编辑部门下了较大的功夫, 但是由于其制作和编辑内容时所处的角度依旧没能避免一般媒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在面对网民们五花八门的需求时, 其覆盖面就相当有限了。同时, 网站几乎放弃了互联网上便利的交互功能, 无法使网民充分参与网站主持的话题与讨论中来。
图2是知乎网的主页面截图, 可以看出知乎网的主页面设计已经和一般的科普网站完全不同了, 它更像是一个社交网站而非一个单纯的科普网站。主页面并非可供选择的阅读材料和内容的单纯堆砌, 而是一个由网站用户所独有的个人页面。从页面的配色到布局, 知乎网力求的是发挥网站的交互功能, 并且给用户最大的自由度来参与到网站的内容更新中来。在知乎网中, 用户不单单扮演的是一个阅读者的身份, 同时可以通过解答问题, 参与讨论或者创办话题等方式, 来成为网站内容的更新者和制作者。知乎网仅仅只提供一个平台和框架, 而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喜好, 来将自己的主页制作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集合。
不难看出, 无论是占据了主页面三分之二的左侧更新栏, 或者是右下角的用户感兴趣的人或者话题的官方推送, 知乎网给予使用者的是极大的自由, 这种高自由度首先带来的是用户的兴趣和忠诚度的上升。受众在使用这类网站时, 必须先经过网站的注册和爱好统计, 然后系统就会生成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个人页面。使用注册后的账号登陆页面后, 用户首先获得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分享, 这比单一从制作者本身的角度提供大量内容来供受众浏览要更加的人性化。同时后台也会将用户在注册时所填写的资料:包括用户本身所处的知识层面和工作行业, 感兴趣的科技内容和科技话题等进行统计, 并且生成符合用户喜好的内容并推送到用户的主页面上。不仅如此, 在网站的使用过程中,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加入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提出自己所想了解的问题, 并且能够通过网站的标签加入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用户在知乎网所获得的内容体验和在传统科普网站完全不同, 这种类似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体验让用户在网站的使用中逐步加入一个或者多个自身感兴趣的话题, 并且认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使用者, 逐渐形成有关该网站的线上虚拟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形成后, 用户将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维持和拓展这个圈子, 这种行为便可以为用户忠诚度的提升以及网站的访问量的上涨做出贡献。
知乎网这类科普网站, 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的概念, 更多地发挥了新媒体的优势。主页面上大量的交互机制和讨论平台, 以及从受众角度出发的内容推送和分享使得网站充分发挥了使用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用虚拟的社交关系圈来培养用户, 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使用者。
2.2 及时更新的分享机制和广阔的讨论平台
知乎网的内容更新和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媒体一样, 采用的是无限刷新页面的更新机制。用户不需要任何操作, 只需要将滚轮滑动至页面最底部, 网站将会自动加载之前用户所关注的内容更新。这种分享机制具有相当高的即时性, 不同于传统媒体和一般网站的固定更新制度, 在这个分享机制下只要你想阅读那么内容就会无限的更新。更新的内容包括用户在之前已经关注的人的最新分享和问答, 还有网站官方针对该名用户所喜爱的内容整理出来的最新消息和讨论。从用户的角度来说, 知乎网的个人页面已经成为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实时更新的媒体, 是一本属于自己的不断更新的科普杂志。
不仅如此, 知乎也为用户提供了广阔的讨论平台和探索未知的空间。知乎的宗旨是要求用户在知乎网上不断“发现更大的世界”, 所以其页面顶端设有一个快捷的提问栏目, 在文字输入框内键入自己所想知道的内容然后点击提问, 问题就将被上传到知乎的主页上, 你的提问将在被你关注的人的页面上显示, 同时关于这个问题最新的讨论和解答也会在你的个人页面上显示通知。若是该话题得到了广泛的参与, 知乎网还会给予线上公开的通报并将该话题引入热点, 从而引发更多的讨论。同时在知乎页面的顶端分别有“话题”和“发现”两个按钮, 点击进入后则是两个有关于全网最新最热的讨论话题的综合整理板块。“发现”栏目是整合了当下科技和其他相关行业最热门的热点话题所开设的讨论专区, 这个栏目所参与者一般是该行业的从业人士和其他相关的内幕人员, 尤其是在一些最新科技行业的发展近况的讨论中, 大批的开发人员, 研究人员以及工程师都会在这里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供探讨。由于这些讨论的参与者本身对这个行业的诸多接触和了解奠定了讨论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所以知乎网整个发现区的水准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可以说, 知乎“发现”区关于某些行业的讨论已经是互联网上网民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而这样的水准自然也能吸引足够的用户前来阅读。而“话题”栏目则是用户参与过的或者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知乎网将会按照用户的个人喜好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并将用户曾经参与过的话题固定在页面上方便其日后查阅和进一步参与。
可以看出, 知乎的每一个栏目着重的都是用户广泛的参与度, 这也是知乎网安身立命的根本。相比一般的科普网站而言, 知乎网更加明确网民参与的重要性。科普虽然字面上是一个单方向的词, 解释为科学技术普及, 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 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 弘扬科学精神, 倡导科学方法, 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但是若失去受众的参与和讨论, 科普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 在建设科普网站的过程中, 单方面考虑需要普及的内容和栏目是不足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网站建设者主观的选取内容进行传播的同时, 也应该考虑到用户是否对该内容有足够的兴趣和认知度, 尤其是在网站这种新媒体的制作上, 应充分的发挥新媒体方便传播者和受众交互反馈的特性, 围绕用户来打造整个媒体内容的传播链和分享机制。
2.3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的推送机制
知乎网的社交功能不单单体现在网站本身使用过程中无处不在的参与和分享机制, 同时也在用户关闭网页后如何继续收到来自网站的信息做了很多文章。知乎网的创办者很明白在用户离开网页后, 必须通过对用户在网站中的浏览和使用栏目进行整理, 从而得出用户可能感兴趣和愿意参与的内容来推送到用户的手机和邮箱中, 进一步增进用户对网站的了解, 满足用户对新知识新发现的需求, 于是知乎网在用户离开了网站页面后, 仍继续提供知乎日报和知乎每周精选两个服务。
从字面上不难理解, 这两个服务都是对知乎网上高质量内容的整合和精选。不同的是, 知乎日报发挥的是移动终端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 移动传媒有空间的无限性、主体的二元性、客体的广泛性、经济性和时效性等优势。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传播实时化, 从单一到交融。这里笔者想强调移动传媒终端的另一个特点, 即收视的强制性。知乎日报是针对用户每天推荐几条到几十条数量不等的高质量的问题解答, 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的手机应用。而知乎每周精选则是通过用户在页面上参与或讨论过的话题所整理选取的热门话题的综合, 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用户注册的邮箱中。这两项服务有其共同的特点, 第一, 他们都是整个网站内容的精华讨论和内容, 这对离开网页后的用户仍旧可以起到一定的吸引力。第二, 他们都可以及时并准确地推送到用户, 由于知乎注册所需要的邮箱验证制度, 知乎所推送的每周精选将会准确的投放到用户常用的邮箱之中。而手机应用更不必说, 要想获得知乎日报则必须主动的下载这个应用到用户的手机里, 所以推送的准确度自然是百分之百。
知乎在建站之初所累积的大量的精华内容和讨论在日后又演变为推送给用户的消息, 来进一步的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对网站的了解, 相比其他一大批连注册用户都省略掉的科普网站, 这方面知乎是走在了前面的, 而知乎的高人气很大一部分功劳也正来自于这些从不间断的主动传播。这也可以为日后的科普网站建设提供建议:不但需要在页面上展示所需要传播的内容, 还应该将这些内容整合打包, 主动推送到用户的眼前, 从而提高传播的效果。
3 知乎网社交功能所带来的问题和思考
知乎网依靠自己独特的建站方式, 充分满足用户分享的欲望, 同时满足了个人建立威望的人性需求而获得了相当大的关注度和访问量。但是知乎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掣肘着其快速发展。
3.1 过多的强调用户的参与, 导致议题重复率增大
经典的问题永远是大多数人想要了解和讨论的, 但是一些经典相似问题被提问了相当多次数后, 人们依然不时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重复。知乎网在问题的重复性上所面临的选择是两难的, 从用户的公平性上来说, 每一个用户所提出的问题虽然有其不同的价值, 但是地位都应该是平等的, 网站不可能对其加以评判, 来剥夺一部分参与度不高的用户的发言权。另一方面, 对用户的一视同仁则会造成用户所参与的讨论的各类重复, 而这些重复一方面会影响到用户在浏览时的体验, 另一方面则会耗费网站过多的资源。
3.2 有价值议题比重缩小, 观点偏颇性加大
由于用户的扩大和参与话题的增多, 一些特别热门的问题将会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参与。而科普所需要的全面性将会被不经意的忽略, 而这正是知乎和一般科普网站相比所缺乏的地方。一个问题要么就经过大量的讨论, 要么则无人问津, 这对于科普来说是完全不正常的反应。科学普及的活动, 无论所受关注的大小, 其话题本身的含义都是平等的。
同时放宽了用户注册机制后, 以前的精英群体, 例如开发研究人员, 工程师等所占的用户比重在不断的下降, 而一般网民的比重则大大增加。这导致知乎的话题讨论的质量渐渐向百度知道和天涯问答等平民问答栏目靠拢, 观点偏颇性风险也随之加大。如何保持知乎讨论一直以来的高水平, 也需要网站创办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否则知乎失去了这些最开始建站时在网站上发表高水平文章, 进行高质量讨论的各行业尖端人才, 那么也将失去在科普网站中的权威性和水平标杆。
摘要:目前互联网上科普类网站增多, 一些网站在向网民展示科学奥秘的同时引入社交网站功能, 力求吸引更多网民参与科普活动。这些科普网站在和同类网站的竞争中凭借其独有的吸引力获得了关注, 为推动互联网科技传播做出了贡献。其中“知乎网”颇具典型性。“知乎网”的社交功能在页面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构建了及时更新的分享机制和广阔的讨论平台, 形成了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推送机制。但需重视因过多强调用户参与而导致议题重复率增大, 有价值议题比重缩小与观点偏颇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科普平台,知乎网,社交功能,科技传播
参考文献
[1]翟雪.试探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态势和机遇[J].科技传播, 2009 (2) :58-59.
[2]王大鹏, 谭彦伟.移动传媒终端的科技传播之路[J].声屏世界, 2011 (6) :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