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资源

2024-09-23

科普资源(精选12篇)

科普资源 篇1

重庆自然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办馆历史, 前身为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1930年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 以及1943年组建的“中国西部博物馆”。2009年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以来, 结合自身身特点以及公众和社会需求, 严格按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命名暂行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 编制实施科普工作规划计划,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 积极开展持续有效的科普活动, 传播国土资源知识,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在国土资源领域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年, 被国土资源部评选为全国首批优秀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 场馆建设成果

1.1 健全完善老馆公共基础设施, 场馆环境明显改善

(1) 对文物及老旧建筑进行了维修、改造。在上级有力支持下, 我馆斥资180余万元对惠宇楼、卢作孚旧居、生教楼以及沿街围墙、门房、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投入100万元实施并完成了地质楼抢险加固修复工程;委托编制完成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并启动了旧址基础设施建设。

(2) 展陈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改造并利用原脊椎动物陈列大楼部分场地, 开设地矿标本临时展示区, 并增设了大型地矿标本室外展示区1处, 共展出地矿标本395件 (套) 。同时, 进一步完善引导说明系统, 对园区内陈列的大型地学标本, 如巨型木化石、岫玉、彩玉等设置中、英文解说文字, 共新增科普及导览标识120件。

(3) 消防安全系统进一步完善。更换了部分电路, 实施了安全技术防范工程, 建成视频监控镜头52个, 红外对射38对 (5个周界) , 红外双鉴65个, 玻璃破碎42个, 防抢按钮24个, 广播11个, 拾音器30个, 门磁开关32个, 巡逻系统20个点, 并设立了报警监控室、中心控制室, 增添了自卫器具、通讯工具, 使展厅、库房及文物建筑等安全防范能力有较大提高。

(4) 配套服务设施设备进一步健全。我馆加大了对馆区讲解服务、绿化环境、卫生保洁等设施设备的投入。添置自助语音导览器50套、行李包寄存柜2套、环卫设施20套、观众休息座椅40张、空调21台、除湿机10台, 并新增饮水机、轮椅、婴儿车等配套设备, 进一步完善配套, 提升服务。

1.2 围绕新馆建设为中心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科普基础设施按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要求以及4A级景区标准建设。

(1) 科普场馆规模进一步扩大。新馆土建施工单位于2009年底进场。通过不懈努力, 目前土建工程接近尾声, 进入设备安装和室内外装修阶段。新馆占地面积1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 000平方米。经过多次进行展区设计、功能分区调整等工作, 使展厅面积增至16, 252平方米, 展陈规模达到全国一流标准。

(2) 陈列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完善。经反复修改、完善陈列大纲, 研讨、深化展教理念及展陈设计, 并通过分段式招标征集展陈方案, 目前已初步确立了新馆《地球奥秘》、《生命激流》、《恐龙世界》、《生物万象》、《生态家园》、《山水都市》6大板块组成的基本陈列, 使展陈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完善。

(3) 展教空间、手段更加多样化。一是配合建设期业主建好临时展厅、报告厅、影像厅、科普活动室等展览教育场所, 加强多媒体及互动展项的研发, 实现展陈方式现代化、科学化、多样化。二是配合编制完成了前广场绿化方案, 启动了广场建设, 全力打造“馆园合一, 融入自然”项目特色, 使科普空间将从室内延伸到室外。

2 人员队伍建设

2.1 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力度, 队伍综合素质有效提升

(1) 引进人才。自命名以来, 我馆根据建设需求先后引进博士3名, 硕士6名, 学士12名, 使专业科普人员数量达到49人, 占全部在职职工人数的74% (其中, 中级职称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以上的45人, 占全部在职职工人数的68%) , 进一步加强本馆科普、公众教育力量。

(2) 拓展志愿者科普队伍。一是结合我馆科普活动的开展, 在高校及社会中吸纳高素质的义务讲解员、科普志愿者, 保持了大学生志愿者年均60人以上。二是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 并充分发挥“重庆自然博物馆之友”的组织力量, 举办讲解大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提升志愿者队伍科普水平。三是积极与中小学校共建教育基地, 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后备科普力量。

(3) 加强员工培训。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员工科普能力培训。先后选派出2人出国考察培训, 7人进行专业培训及交流学习, 26人次参加科普理论研讨会及全国性学术会、学会理事等重要学术交流活动;送出6人挂职锻炼、1人支教;委培研究生1名;5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馆内授课并指导工作, 活跃了思维, 开阔了视野。

2.2 扩充科普协作单位, 有效促进专业交流和学习

(1) 加强馆校合作。我馆充分各大、中、小院校资源, 扩大义务讲解员和志愿者服务队伍, 并将学生志愿讲解、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社会实践、专业学习的范畴, 使学生成为普及国土资源知识、宣传国土资源国情的有生力量。目前我馆已与朝阳小学、西师附中、西南大学、涪陵师范学校、内江师范学院等20余所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建立长期的“馆校合作”关系。

(2) 与同行业博物馆其他科普单位建立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已先后与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中国地质博物馆、Nova Scotia自然爱好者联盟、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建立馆际友好合作关系, 在人员培训、信息交换、专家指导、展品交流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为促进馆际交流合作, 提升我馆科普人员的专业水准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3 科普工作及成果

3.1 开展重大科普活动, 扩大社会影响

(1) “世界地球日”活动多措并举, 反响良好。一是策划并实施了“地层百页书——恐龙及古生物化石展”, 进行骨架模型展示及恐龙装架、制作等科普知识咨询。二是按照国土资源办公室要求, 策划了《走进科学殿堂, 保障科学发展专题展览》地球日专题展板。三是在人流密集的商场或广场设立联合宣传点, 开展“恐龙模型DIY制作”互动项目。四是与《重庆时报》联手开展“全市小学生兴趣班走进科技场馆”活动, 并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进行活动的前期宣传、后期专题报道及在论坛发贴。活动期间制作展板21块, 悬挂横幅3条, 发放宣传单150份, 发放宣传礼品1300份, 接受咨询群众5000余人, 全部受众约4万人。有效宣传地学知识, 普及地球保护观念, 引导公众支持和参与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 “科技活动周”多方合作, 成绩显著。一是开展了“龙腾渝州”——重庆自然博物馆龙年恐龙科普活动。二是在朝阳中学、珊瑚中学举办了“走进民众、科普惠民”科普系列讲座。三是联合西南大学“作孚学社”开展了“文化北碚, 灵韵山水”讲解大赛。四是与重庆一中合作建立校外科技辅导团, 带领学生参加27届全市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我馆专业人员指导高中组学生撰写的4篇课题论文均获大赛一等奖, 并获得“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参赛资格, 其中两篇论文还取得了参加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的申报资格。

(3) “国际博物馆日”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一是在人民广场举办《建设市民喜爱的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型图片展, 并开展调查问卷活动。二是举办“与专家同行, 与远古生物对话”专题讲座活动。三是配合“重庆文化遗产月”在巴国城开展“博物馆日主题宣传活动”。四是开展“古生物化石进校园, 伸出双手献爱心”科普活动, 为北碚区特殊学校捐建“自然科普园”1个, 捐出古生物化石模型及动物标本57件。全部活动受众约3万人, 有效促进了公众对科普教育事业的参与、了解, 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和热爱。

3.2 开展日常科普活动, 打造科普精品

(1) 进一步加强免费开放。为充分发挥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职能, 我馆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升服务等手段, 扩大免费开放。先后招聘讲解员9人, 培养义务讲解员200余名, 累计讲解1500场以上, 保证年均免费开放300天以上, 馆区接待观众12万人以上 (其中, 2009年120, 124人, 2010年128, 653人, 2011年190, 016人) , 年均接待人数较命名前一年增长了46.2%。

(2) 开展社会化国土资源科普活动。一是联合社区实施了“社区科普惠民”计划, 以科普长廊、科技巡讲、科普展板等形式普及矿产资源、土地保护、节能减排、防震减灾等科学知识。二是配合“科普下乡”活动, 送展览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到基层等。策划推出了《低碳家庭》、《泥石流灾害防治》《恐龙的身世》《奇异的石头》等以地球科学为主题的小型展览, 并采用直接送展和向各区县配发展览光盘的方式联合送展。仅2010年一年就高质量完成152场送展下乡任务, 接待观众123, 420人。

(3) 开展国土资源青少年教育及实践活动。一是与各大、中、小院校建立联合机制, 举办国土资源知识竞赛、资源环境保护征文比赛、讲解大赛等活动共8次, 并设立奖项, 激发学生对国土资源知识学习的兴趣。二是针对青少年创建了“惠宇大讲堂”, 年均举办低碳环保、宝玉石鉴定等相关科普知识专题讲座5次以上, 有效促进学生对国土资源科普知识的探索、学习。三是配合学校开展校外教育工作, 通过搭建自然课堂, 开展学生科研课题辅导、户外观察与实践等活动, 使博物馆成为其固定的科普实践基地, 并把地学科普知识纳入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4) 利用馆藏古生物化石优势, 打造科普展览精品。我馆以高质量的科普展览为核心, 实施“走出去”战略, 送展览出馆门、市外、境外, 拓展科普展览渠道。命名以来, 共举办各类主题鲜明, 内涵丰富, 形式多样的古生物化石及地矿标本展览28次, 接待观众约500万人次。其中, 2009年举办的《地球王者——中国侏罗纪恐龙化石展》集中、完整地展示了侏罗纪时代恐龙群体的生物特征、价值、面貌, 内涵丰富、颇受好评, 并在“2008-2009年度重庆市博物馆优秀展览项目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奖;2010年与重庆科技馆联合打造的《聆听恐龙的呼唤——大型恐龙化石展》, 集中展示各类古生物化石精品125件, 其中完整的恐龙骨架28具, 展示面积达5000平方米 (室内3200平方米, 室外1800平方米) , 将我国恐龙展览的规模和档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0年在杭州西溪湿地举办的《自然结晶湿地精华——地矿标本展》再次丰富了科普展览内容, 掀开了国内矿物晶体流动展览新的一页。

(5) 建立合作机制, 开发科普互动项目。一是加强馆校合作, 以校园科普展览、讲座、竞赛为载体, 推进科普工作。二是积极争取市局与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教委、市科协、市社科联等单位的联合, 争取专项经费, 开发、推广并实施科普项目。目前, 我馆联合区地震局申请共建的“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已获批前期启动经费。三是与北碚区旅游局、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联合联手打造了“北碚文化之旅”、“北碚抗战文化旅游”等旅游线路, 进一步实现了科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3.3 加强科普研究及科普作品创作, 丰富科普成果

(1) 科普研究成果显著。一是完成了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重庆綦江侏罗纪木化石群及其埋藏环境研究》项目。二是成功申报了财政部专项《国土资源知识公众化传播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土壤类展教系统研制与展教系统试点建设》及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的项目《多变量统计学方法在珊瑚识别中的应用》2项重大科研项目。三是主持或参与各类调查、研究项目共计24项, 编制研究方案2个。四是发表研究论文83篇 (核心期刊20篇, 国外期刊11篇) 。

(2) 加强科普作品创作。一是为纪念建馆八十周年并配合《地球王者——侏罗纪恐龙化石大展》的举办, 编创了《地球王者》科普图册, 充分展示我馆收藏的古生物化石精品, 并推介、普及科研成果及科普知识。二是筹备出版《重庆自然博物馆地矿标本精品图册》和《重庆自然博物馆古生物标本精品图册》, 目前已完成2350件古生物化石标本的拍照、图片加工及信息完善。三是积极筹备《恐龙化石背后的故事》为主题影视作品, 宣传普及地学及国土资源科普知识。四是开发了恐龙蛋及恐龙头骨模型等纪念品, 并深受大众喜爱。

4 近期发展规划

坚持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工作计划2009-2010年》、《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十二五”科普工作规划2011-2015年》为指导, 加强基础设施、队伍建设、学术研究等工作, 有效提升科普能力、研发能力, 实现对老馆环境及配套设施的改造升级, 并围绕新馆建设, 丰富了展陈设备及形式, 提高人才总量、整体素质, 丰富科普活动, 提升科普创作能力, 较好的实现了科研项目的转化, 努力使硬件、软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1) 推进新馆建设, 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一是推进主馆建设, 早日开馆, 实现场馆规模进入全国前列。二是围绕科普基地建设要求, 充实新馆国土资源科普知识的展示内容, 并认真实施布展工程, 推出高质量的科普陈列。三是加强信息化、自动化建设, 全面提档升级收藏、展示、科研、安防技术装备, 达到现代化标准。四是加强新馆园区建设, 完善展示体验项目、配套服务项目, 实现展区空间的进一步延伸。

(2) 实施“人才强馆”战略, 建设创新型科普基地。通过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 招聘充实技术能手, 优化完善科普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 建立一支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国土资源科普队伍。确保岗位培训合格率达到100%, 注册志愿者达志愿者总数的50%, 在职职工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达85%以上。

(3) 创新科普活动内容及形式, 增强传播及公众服务能力。一是以“全国土地日”、“世界地球日”、“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社会活动为基础, 举办科普图片展、科普讲座、知识竞赛、科普征文、摄影、绘画等活动, 丰富国土资源科普内容。二是充分利用“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优势, 与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建立联合机制, 共享科普资源, 提升服务能力。三是加强电视、网络及平面媒体报道宣传, 扩大影响。

(4) 打造地球科学领域科研平台, 提升我馆的科研、科普能力。一是加强学术研究和经验交流, 提升科研水平。二是依托新馆设立重点实验室, 搭建古生物化石研究修复、地矿标本研究基地等研发平台, 提升研发能力。三是强化国土资源的内容和特色, 多挂牌, 有效整合科普资源, 为开发、实施科研项目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四是加强科研项目的转换, 做好旅游开发、产品开发, 创建品牌, 着力提高综合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重庆自然博物馆自2009年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以来, 一直把充分发挥科普基地职能、促进地学科学普及、推动我国国土资源科普事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以建设国土资源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工作目标, 并严格按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命名暂行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 制订建设规划、加大投入、改善科普设施、提升科普能力, 在基础设施、人员队伍、科普研究及活动等各方面工作中均取得较好成效。

关键词:博物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

科普资源 篇2

建设工程的情况汇报

三明市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6月)

一、关于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工程实施情况

我市历来重视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工作。不断开发、集成优秀科普资源,针对建设三明科普资源开发、集散、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科普资源有效整合等内容,总结科普资源科学发展的经验,发现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认真探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科学方法。

(一)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网络平台

1、以数字化实现科普资源共享。由三明市科协兴建的海西(三明)数字科普馆于2009年2月9日建成开通,是全省首家数字科普馆,该科普馆设有科技前沿、科技博览、科普动态、探索自然、多彩生活等11个大栏目70多个子栏目,数字科普馆创建以来,共发布7000多条科普信息,1100多幅科普图片,被群众誉为看得见、用得上、读得懂、学的会、信得过的三明人自己数字科普网。在互联网时代,海西(三明)数字科普网站是三明市最重要的公共科普资源。网站上的科普资源不仅面向三明地区也面向全国,与所有人群和机构共享。

2、共建网络科普资源共享新平台,大力发展网络科普,充分整合网络科普资源,并利用互联网对全市44家重点网站进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共建三明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下发《三明市网络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倡议书》及通讯录,共同促进我市网络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提升我市科普工作水平,提高我市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3、以科普巡展方式共享。“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将不同的科普内容作成模块单元,在全市12个县(市、区)巡展。目前已经有近100站次展出,参观人数达到上十万人。

4、实现科普品牌活动网上交流展示。我市每年都把由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和市科协主办的“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和市科协主办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中开展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农业科技、地震科普、气象科普、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等面向广大市民和企业的科普活动,集中上网,更大范围地展示宣传了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

(二)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1、我市抓好科普作品创作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开展科普、科技、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报纸、电视、广播、刊物、手机等七大载体互动联动、优势互补的新型科普传播形式。如三明电视台开办的《科技之光》栏目、三明日报社创办的《科普天地》栏目、三明广播电台创办的《科普之声》栏目、市科协联合移动公司三明分公司出版了《移动•科普——民生资讯通、商务随心通、农家致富通》系列丛书等,被民众誉为“流动”的科普馆、“口袋”的科普馆、“掌上”的科普馆。

2、以开展多种创新、创意竞赛活动调动公众参与科普创作的积极 性,如我市举办“华宇杯”首届三明市青少年科普动漫创意大赛,激发青少年创意热情。由市科协、市教育局、市文化与出版局、市广电局、三明学院、华宇(福建)置业集团联合举办的“华宇杯”首届三明市青少年科普动漫(创意)大赛是首届海峡两岸(三明)创意产业暨动漫动画高峰论坛的一项重要内容。活动以“动漫人人爱,科普我参与”为主题,旨在促进我市动漫产业发展,培养青少年动漫人才,挖掘青少年动漫作品,为青少年动漫爱好者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创造平台。

(三)支持和鼓励面向公众生活实际需求的科普创作

1、我市积极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普作品创新活动。2006年以来,三明市科协、三明市教育局、三明市环保局、三明市科技局每年都联合举办了三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选拔赛和五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通过竞赛筛选出的优秀个人和队伍,代表三明市在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相应的竞赛中都斩获佳绩,有一支队伍获得国际银牌,一支队伍获国家级金牌,高士其奖一名,国家级一等奖一名,五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奖100人次,省级竞赛获奖300余次。

2、科普创作成果丰硕。自2006年以来我市各行各业有识之士主动开展科普创作活动。如市科普作家协会创作了期刊《迎春花》和《三明市科普创作通讯》,出版了各类科普专辑;市农业局编印了《农业155技术手册》、《农业155百名专家顾问介绍》和《天宝岩绿色食品茶叶生产与管理手册》;市卫生局联合三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三明市健康教育协会编印了《三明市民健康膳食指南》、《幸福生活》和《健康一百岁》系列科普书刊;市科协编印了《三明科普动态》、《三 明科普》等期刊,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普作品创作局面。

(四)重视科普人力资源,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科普队伍 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建设。以市科协作家科协等为骨干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和造就一批科普作家及热心创作的科普工作者,构成我市科普创作队伍的主体。

1、三明市的科普作家协会和科普志愿者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是三明宝贵的科普人力资源财富。目前,三明市有科普作家协会会员88人,注册的科普志愿者有14只队伍共1100人,他们可以从事科普组织工作和多领域的科学传播工作。

2、我市利用科普作家协会资源优势,广泛吸纳科普资源的专家,对科普产品进行研究、评价,对科普资源开发企业和科普产品进行认定和推介,并编印三明市科普创作通讯等科普创作刊物,扩大对外宣传和影响力。

3、通过全民科普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制定出科普工作先进人物评选标准,定期对科普工作先进人物进行表彰,每年对在科普工作中业绩突出的或者积极投身科普事业的科技工作者和志愿者给予奖励。

4、三明市在现在科普志愿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村官作为科普宣传员的遴选、确定工作,充分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在社区重点建设科普活动室和展室从事辅导和讲解;把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时间计算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同时设立科普志愿者奖项,对作出成绩的社会各界科普志愿者给予奖励和表彰。

(五)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和交流机制 1、2006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市科技会展中心(海峡闽中科技馆)建设问题,先后出台了《三明市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关于三明市“科普惠农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等政策性文件,以科普活动为主转向以科普服务为主,紧紧抓住科普资源整合集成、开发加工、配送服务三个环节,着力搭建科普出版物配送服务平台、科普活动服务平台、展览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互联网科普服务平台,努力把三明市科协建设成为科普资源开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2、科普信息资源库。我们采用整合、采购、开发和交流的方式,使分散在各单位的社会科普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3、科普人力资源库。我们通过建立科普人才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科普专业机构信息资源网络数据库,逐步扩大数据库的记录和检索服务功能。在已有的两个数据库里可以查询本市科普专职人员、科普工作联络员、科普信息管理员、科普创作人员、科普志愿者、科技新闻工作者、科普专业机构等信息。

4、定期通过科普作家协会等组织发布科普信息、简报,提供科普资源展示服务。收集和发布各类科普讲座、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的科普化宣传、展览展示、报告会、培训、知识竞赛及各类专题活动信息,及时更新,便于有需要的人群快捷查询。(例如:三明市科普创作通讯、农业155技术手册等)

5、依托科普讲师团开设网上课堂,提供在线学习功能,通过视频、音频、图片、Flash、动漫等形式来表现科普的丰富内涵,为广大多媒体创作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六)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1、近年来,三明市知识产权保护局根据《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印发了《县(市、区)工作考核科技创新工作评分标准》,将“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增长幅度”、“知识产权机构建设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并相继出台了《三明市知识产权局行政执法行为的依据》、《三明市知识产权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公开制度(试行)》、《三明市知识产权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说明理由制度(试行)》、《三明市知识产权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案件集体讨论决定制度(试行)》和《三明市知识产权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案件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试行)》等多部法规作为保障科普创作原创性的执法依据。

2、我市通过举办各类企业和试点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培训班来提高企业和单位对知识产权制度的了解,通过不断加大对专利工作的考核力度和强化专利考核激励机制,促使各县(市、区)将专利工作摆在科技工作的更突出位置,促进全市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有效地保护了广大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作品创作的积极性。

二、关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

2006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科普 基础设施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投入。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普设施建设,尤其把各类科技博物馆和青少年科技活动馆、站、室建设摆上重要议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着力抓好市科技馆建设。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下,2006年6月开工兴建三明科技会展中心(海峡闽中科技馆),该中心由市科协与三明市捷龙商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是省、市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为1.82亿元,该项目总建筑面积54330平方米,室外广场1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29323平方米,其中设在科技会展中心的海峡闽中科技馆总面积为10900平方米,仅科技馆部分约需投资3600万元,现已完成主体工程。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布展和二次装修的准备工作。二是着力抓好自然类科学博物馆建设。我市建有自然科学类博物馆6个:沙县博物馆、永安地质博物馆、泰宁地质博物馆、尤溪博物馆、三明市博物馆、三明市万寿岩博物馆;自然保护区5个:将乐龙栖山自然保护区、永安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明溪君子峰自然保护区、沙县富口镇七仙洞自然保护区;行业特色科技技馆4个:三明林业局动物标本馆、闽西地质大队动植物陈列馆、三钢陈列馆、消防科技馆。三是着力抓好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建设。市教育厅、市科协、团市委、市妇联加强青少年宫、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场所建设,丰富内容、增强科普教育功能,现有市级青少年宫和儿童活动中心各1个;县级青少年宫3个;县级儿童活动中心12个;县级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中心6个。四是着力抓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社区建设。我市建有科普教育基地35个(其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9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5个),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2个(其中全国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个,福建省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9个),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个,省科普示范社区33个。五是着力抓好市区科普画廊建设。我市建有统一标准的不锈钢科普画廊48座,总长达480米(每个社区均有一座科普画廊),总投资38万元。科普画廊由两区科协负责管理,统一制作版面,每两个月更换一次版面。六是着力抓好社区科普大学和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建设。我市三元、梅列两区分别建有综合性的科技活动中心、三元区于2007年建成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共有科普活动综合性场所展教面积10618平方米。梅列区科技活动中心成立2006年5月,地点设在江滨社区,中心下设有青少年绿色网吧、科普活动室等,共有科普活动综合性场所展教面积10536平方米。两区都实行以资源共享,集中管理形式。目前已成立社区科普大学6所和青少年科学工作室1个。七是着力抓好农村科普“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市科协、市财政厅加大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力度,在农村抓好农村科普“一站一栏一员”建设,我市农村已建成482个科普宣传栏、592个科普服务站,配备809个科普宣传员,并结合开设各县农函大分校、乡镇教学辅导站、村辅导班,形成上下贯通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村科 普网络。八是着力抓好海西(三明)数字科普馆建设。海西(三明)数字科普馆于今年年2月9日建成开通,设有科技前沿、科技博览、科普动态、探索自然、多彩生活等11个大栏目70多个子栏目,并于今年5月21日和三明市44家重点网站结成网络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数字科普馆创建以来,共发布5000多条科普信息,1100多幅科普图片,被群众誉为看得见、用得上、读得懂、学的会、信得过的三明人自己数字科普网。九是着力抓好以大众传媒为主体的科普传播载体建设。联合电视台、报社、电台、信息中心等不断拓展科普工作新领域,形成了报纸、电视、广播、刊物、手机等六大载体互动联动、优势互补的新型科普传播形式。市委组织部在市电视台开设《党的建设》栏目,在广大党员中开展科普教育。市卫生局健康教育所与电视台联办《人人健康》栏目。市科协成立了三明科协声像中心,先后投入经费近40万元购置声像设备,由中心人员采编制作节目,并与三明电视台联合开办《科技之光》栏目;与三明日报社联合创办《科普天地》栏目,与三明电台联办《科普之声》专题,联合三明移动公司出版了《移动〃科普——民生资讯通、商务随心通、农家致富通》等系列丛书,共印制10万册,成为 “流动”科普馆、“口袋”科普馆、“掌上”科普馆。移动、联通和气象局等单位都利用短信平台开展科普教育。

(二)我市科普场馆队伍建设情况

海峡闽中科技馆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科级,人员配备为10人。其中,行政管理部门:馆长1人、副馆长1人、管理人员3人,科技馆设展览研发部、公众服务部、工程管理部。根据国家建设部、发改委发布的《科技馆建设标准》的要求,市科技馆的主要功能设置有展览教育用房:常设展厅、非常设展厅、学术报告厅、同声传译厅、影像厅、科普活动室;公众服务用房:门厅、大厅、休息厅、卫生间、票房、问讯处、展销部、医疗室;业务研究用房:图书资料室、声像制作室、展品设计研究室、展品维修、仓储用房;管理保障用房: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保安监控室、工程部管理用房、食堂、车库等功能。这些都需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现正在积极筹备中,准备采取招收专业人员和临时聘用的办法来解决。

除海峡闽中科技馆以外,我市的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生物标本馆、数字科普馆等科技类博物馆,科普活动站(活动中心、活动室)和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等科普设施,以及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校外科技活动中心、自然保护区等由科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配备专兼职科普人员,其中专职80多人,兼职150多人。

(三)我市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坚持政策引导。《科学技术普及法》、《福建省科普条例》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后,市委、市政府把科普设施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7月16日,市委书记黄琪玉到三明工作不到三个月,就带领有关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专门到市科协调研,听取市科协工作汇报,并就贯彻落实《科普法》、《纲要》、《科普条例》,加强我市科普工作和科普设施建设提出 了具体意见;黄琪玉书记、刘道崎市长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多次到市科技会展中心(海峡闽中科技馆)调研,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今年上半年,市政协主席袁德俊、副主席吕凯明带领市政协部分委员到我市科普场馆进行调研视察。上级科协领导对我市科普设施建设也给予关心和支持,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宋南平,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顺煌和主管全国科技馆的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曾先后调研考察了建设中海峡闽中科技馆,他们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普设施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市科技会展中心(海峡闽中科技馆)建设问题,市里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科协等多个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市科技会展中心(海峡闽中科技馆)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三明市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关于三明市“科普惠农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等政策性文件,对促进我市科普场馆建设、加快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程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2、整合社会资源,坚持合力共建。我市坚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的“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高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把科普设施建设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在坚持“政府推动”的基础上,实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为科普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坚持把科普设施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重要问题,为科 普场馆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部门联动。市政府建立了由多个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各有关部门树立一盘棋思想,跳出部门圈子抓好科普设施建设,并在工作上实行大联合、大协作,做到工作上互相支持,信息上互通有无,资金、设备上互相支持,资源上互相共享。三是上下联动。市里组织人员深入各县(市、区)对科普场馆建设进行督促检查,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科普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形成了上下联动抓科普设施建设的工作格局。四是典型带动。为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科普设施建设的积极性,近年来我们总结推广了一批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领导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的组织安排,认真制定科普工作实施方案,对科普工作的内容、形式等都作出统一安排,为科普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如,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领导将科普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日程,做到亲历亲为,并从单位有限的资金中划出一部分用于基地的日常维护和科普工作的开展,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收集相关的材料。

科普资源 篇3

建设规模效应

和田县有210个行政村,其中县级科普示范村有51个,每个村都有科技书屋(农家书屋、东风工程书屋),具有一定的科普文化宣传基础,其中有10个科技书屋基础条件比较好,设施完善,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宣传效应。和田县科协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利用10个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农村科技书屋,打造了科普杂志专栏,每个专栏配备10余种400本科普杂志,形成一定的科普文化宣传规模,为开展科普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丰富栏目内容

和田县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配发的《知识与力量》、《科学与生活》、《林果业实用技术》、《畜牧业实用技术》、《农村科普》、《生活科普小常识》、《农村政策热点问题解答》等科普杂志全部搬上科普杂志专栏。并将结合本县产业特点和科普工作实际,自我撰写开发的《核桃品质提升技术》、《红枣高产种植管理技术》、《家禽(鸡)养殖技术》、《和田县农村科普手册》等科普宣传资料一并搬上了科普杂志专栏,尽力丰富科普杂志专栏内容,汇集广大农牧民需要的方方面面的科普知识,努力将科普杂志专栏办成农民自己的科普书屋。

创新工作方法

办好农村科普杂志专栏的标准就是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接受教育,提升素质,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服务。和田县农村科普杂志专栏工作方法是:一是每周定期开放科普杂志专栏,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前来阅览学习。二是允许农牧民群众自由借阅,以便带回去边学边生产。三是本着节约成本、方便群众的原则,将好的实用技术篇章复印成宣传单,结合农业生产节气,进村入户地发放宣传,帮助农牧民发展生产;将好的科普常识篇章复印成宣传单,利用“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之际,进行广泛宣传发放,提高广大群众科普素质。四是将好的科普杂志选送到县乡广播站,定期进行广播宣传,强化宣传效果。

规范管理工作

10个行政村科普宣传杂志专栏都制定了合理的管理制度,确保科普杂志专栏正常开展服务工作。所有栏内科普图书实行登记造册制度,指定专人管理制度,保持安静、卫生、爱惜、及时归栏的阅览制度,每周一、三、六开馆半天的工作制度,农牧民凭身份证或其他证件一次可借阅15天的借阅制度。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免费提供了大量的科普资料并帮助和田县开办科普杂志专栏,切实丰富了和田县科普资源内容,提升了和田县科普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和田县科普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田县科普杂志专栏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大量工作,加以完善各项工作内容,努力发挥好科普服务功能。(和田县科协 编辑:吴锋)

科普资源 篇4

1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新时期科普事业发展的必然

1.1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国家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与以往相比均有了很大的进步, 国家与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 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专业技能, 还要求人才对科学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换个角度讲, 就是说社会对科普事业有了新的要求。科普事业应真正的落实到国民中去, 使得每一个国民都有一定的科学思想, 了解一些科学方法与科学技术, 这就需要大量的科普资源。对科普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保证科普事业得以顺利展开, 进而提高国民的科学知识水平, 促进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1.2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不仅在人口上是大国, 在国土面积上也是大国。这就导致我国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非常不均匀, 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其教育水平较高, 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其教育水平也非常落后。从整体上看, 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水平还相对较低, 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急需提高。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们其科学素养也各不相同,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与居住在乡镇的人们的科学素养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科普事业在开展中不可一概而论, 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展开科普工作, 在不同的情况下, 所需要的科普资源也各不相同。要想保证科普事业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做好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工作, 进而满足科普过程中, 人们对科普资料的各种需求。

1.3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新时期发展的必要结果

新时期,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信息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 同时也使得科普资源的发展开始向着社会化与信息化的方向进行。大数据的出现一方面给科普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渠道, 另一方面也给科普资源的整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大数据平台与网络平台已经成为科普资源开发与整合的重要平台, 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科学普及的效果。另外,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的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 很多社交媒体通过微信与微博等平台对民众进行科普, 成为科普主体。面对这一情况, 科协提出我国的科普事业要抓住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 进而加强科普工作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抓住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 就是要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进而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2 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所谓科普资源开发就是指对各种科学普及资源进行有效运作, 进而提高科学普及资源的利用效果, 并找到新的利用方式。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其实是科学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人力、技术与知识的整合息息相关。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 对科普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向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在推动科普向着社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同时, 也给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指明了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2.1 提高科普人员的业务素质

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 有关部门必须给予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服务, 同时也是一种包含多学科的服务。科学普及工作与活动开展、管理、传播、教育、展览、技术以及科学等行业都存在一定的关系。科学普及人员的业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科普工作的质量。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不但要求科学普及人员要有深厚的科普知识, 还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开发能力与整合能力。然而, 目前我国科学普及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科学普及人员的科普知识储备不足, 有了科学普及人员的业务能力较差, 简单的科普工作都无法胜任, 更不用说对科学普及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对此, 我国科协应加强对科普人员的培养, 对科普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 进而提高科学普及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2.2 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互联网技术在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渠道。首先, 互联网自身就包含大量的信息, 可以进行信息分享。信息技术使得科普知识的公共分享成为可能。其次, 使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各种科学普及资源进行有效的筛选、评议与整合, 通过互联网可以让人们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 提高人们对科技议题讨论、科学知识共享以及科普创作的参与度, 并结合这一过程, 了解人们对科普的具体需求, 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最后, 网络的存在使得科普工作突破了人群限制与地域限制, 有效改善了科学普及资源的分配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可以在网上专门设置一个科学普及资源的共享平台, 为普通大众、自媒体、企业、大众媒体、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设置专门的通道, 进而使科普工作有目的性的进行。

2.3 加强科普内容的创作

目前, 我国的科普资源在开发与整合中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 即原创性的科普信息与科普资源较少, 开发度较低。主要是因为, 第一, 我国具有创作能力的科普作家相对较少;第二, 由于科普事业的社会参与度不够, 导致很多行业还没有形成联合的资源开发产业链;第三, 有能力、有技术进行科普产品研发的企业相对较少。对此, 我国要加强科普作家的培养,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民众对科普事业的参与, 从国外引进科普产品的研发技术, 促进各行业联合开发科普资源。

3 结论

新时期, 科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 第一, 国家的建设需要对科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第二, 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对科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第三, 科学技术给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赵立新, 王黎明.我国新时期科普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 2014 (23) .

[2]康尚杰, 唐仁华, 吴承春, 伍莺莺.认清形势发挥优势努力做好新时期科普工作[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3]任福君.关于科普资源研究的思考[C]//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2008 (8) .

[4]吴雪娟, 李永华.主体性科普资源开发的意义及途径[J].科技促进发展, 2011 (S1) .

[5]韦树英.新时期科普要有新思路[J].学会, 2004 (1) .

[6]司楠.新时期我国科普工作的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 2011.

科普资源 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根据市政府《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日照市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由市科协牵头,市科技局为配合部门,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广电局、市建委等为责任部门,共同规划组织实施。为实施好这一工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落实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的任务和要求,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市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面向社会的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通过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建设,为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繁荣科普创作,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

1.制定重点科普创作选题规划。对部分优秀选题进行重点扶持或资助,以推介、倡导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支持 重点选题的创作。(各成员单位)

2.加大奖励和扶持优秀科普作品力度,扩大我市科技进步奖中科普奖项范围,支持基层科普工作者结合实际创作高水平的科普作品。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研究设立日照优秀科普作品奖,定期评选表彰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市科协、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广电局、市卫生局、市社科联)

3.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需要,开发一批公共科普资源。支持从事科普编创、科技传播等专业机构、团体和人员参与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强科技、教育界与媒体合作,扶持科普类广播、影视内容的开发和制作。(各成员单位)

4.发挥科普团体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进修和培训,提升我市科普书报刊编辑、科技辅导员等科普工作者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市科协、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二)以科普资源库开发建设为主导,搭建科普资源交流共享平台,为公众提供更多的科普公共产品和服务

1.着力建设科普产品与信息资源库。在共享中国科协、省科协等公共科普资源的同时,着力开发我市的科普资源,“十一五”期间科普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市科协、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卫生局)

2.建设科普人力资源库。在做好各学科专业技术人员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各学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广泛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科普创作和科普服务工作,明确他们的社会科普 2 责任。建立各级科普志愿者协会和科普服务团,为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人力资源信息。(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卫生局、市社科联)

3.加强日照科普资源互联网站建设,发挥互联网科普传播优势作用。整理、集成日照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日照农业信息网、日照农业现代远程教育网、日照农业科技信息网、日照科普资源网等网站的信息资源,搭建面向社会公众的网络平台;鼓励支持各区县自主开发和深入挖掘基层科普资源,创办地方性科普网站。(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市教育局、市科协、市社科联)

4.发挥广播、电视等媒体互动性强,受众广泛的优势,开展优秀科普作品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资源的共享范围,为公众提供普及和交流科技知识的园地。(市科协、市广电局)

(三)营造有利于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政策环境 1.制定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政策。(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2.制定相关措施,充分保护各类科普资源知识产权,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普资源中的作用,鼓励各种机构和媒体有选择地释放自有科学教育资源的版权,支持公益性科普活动。(各成员单位)

三、2007—2008年重点工作

(一)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开展科普资源开发和服务

1.围绕主题努力开发科普挂图、音像制品、展板等科普资源,在市、县(区)举办主题展览;编制以家庭节能、科学饮食为主的科普宣传资料免费发放到农村、社区、学校。(市科协、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教育局)

2.做好与中国科协科普大篷车科普节目的合作播放工作,全市县级以上电视台科普大篷车科普栏目开通率达到60%以上。广播、电视、网络、刊物和报纸等媒体要努力编创节能、环保、安全健康的科普节目,增加展播时段。(市科协、市广电局)

(二)结合实际,切实推进科普资源建设工作

1.制定重点科普创作选题规划,设立优秀科普作品奖,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基层科普工作者积极开展低成本、乡土化的科普资源开发制作。(市科协、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委组织部、市社科联)

2.建立起一支涵盖农、林、渔、畜牧、卫生健康等各领域的市级科普专家服务团,办好专家服务热线,开展好咨询服务工作,为公众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市科协、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海洋渔业局、市卫生局、市林业局)

3.初步搭建起“日照科普资源库”构架,收集整理科普信息资源,通过搭建科普资源网络平台,畅通科普资源在市内免 4 费共享的渠道。(市科协)

4.管好用好全市农村“科普村村通”宣传栏和城市社区科普画廊,保障每年四期2万套城乡科普挂图张贴的发放工作;同时做好相关配套科普资料的编创,免费发放给农民群众。(市科协、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

5.深入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面向社区开展主题培训和宣传,加强“四个一”建设,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疾病防控意识,促进适宜卫生技术在社区的推广应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局、市科协)

6.加强与媒体合作,适时适地播放科技教育专题片,作为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素质教育的教材。(市科协、市广电局、市社科联)

7.编制发行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等内容的农民科普系列读本和挂图;开发制作农业和农村科普光盘;利用网站为农民传播农业和农村科普信息。(市农业局、市科协)

8.组织系列主题网上科普活动带动对科技的宣传;对“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社会科学普及周”等重大科普活动进行全面深入报道。(市广电局、日照日报社)

9.开展科普宣传,弘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普及职业病、肿瘤、眼病、麻风病、皮肤病、性病、糖尿病等防治知识,提高全民防病素质。(市卫生局、市科协)

(三)做好调查研究,组织制定科普创作奖励政策(市科协、市科技局)

四、工作要求

(一)将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列入工作职责,纳入工作计划,落实工作经费。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各相关单位确定具体责任部门和联系人,负责日常工作的联络和协调。

物理实验室科普资源开发探讨 篇6

正确理解科普资源的含义

科普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科普资源是科普社会实践和科普事业发展中所需要的一切有用物质,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知识、信息和组织制度等。狭义的科普资源指科普活动、科普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要素及组合资源,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载体、产品、活动、信息等,其内涵包括科普项目或活动中所涉及的媒介和科普内容。要开发科普资源,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科普资源,正如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钟琪女士说:科学知识就好比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一只蚂蚁在上面爬来爬去,无从下口,这时如果有一只大手在苹果上轻轻掀开一点点皮,蚂蚁尝到甜头,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蚂蚁好比学生,科普就是那双大手去掀开那一点皮。科普资源并不是将科学知识讲授给受众的资源,而是引导受众去品尝科学知识的“甜头”的资源。使用这些科普资源的过程,也就是在科普工作的过程中再通过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方式,适当的将包括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传递给受众。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受众的求知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高受众关于所讲解问题的基本认识,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所以开发科普资源要开发的并不是科学知识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的琼浆”,而只是“掀开这个苹果那一点儿皮的大手”。

高校物理实验室科普资源开发的步骤

任何一个实验室都有它原本的任务和价值,而要将其用于科普工作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发,必要时还要做适当的改动和创新。科普资源开发的一般步骤为:豍分析实验资源,包括实验原理、设备工作原理、设备材质、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豎找出实验资源的关键点,从实验原理到实验结果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什么?豏确定科普资源开发的目录,确定科普资源开发的方向;豐根据目录确定科普资源的形式、确定资源面对的对象;豑分目录开发,根据确定的不同形式,分项开发;豒整合形成资源包,将分项开发的资源再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可以交叉使用的资源包。下面我们根据步骤,结合案例具体论述。

分析实验资源

一个实验的实验资源包含很多内容,应该从实验设备入手,逐次进行分析,包括实验原理、设备工作原理、设备材质、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根据分析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辉光盘和辉光球实验中经过分析提出的问题有:辉光盘盘面的小颗粒和辉光球球体内部为什么会产生辉光?为什么会产生不同颜色的辉光?辉光盘盘中心和盘面边缘、辉光球球心和球面内表面有什么关系?调节钮调节的是什么?手放在辉光盘和辉光球上为什么会改变辉光?

找出实验资源的关键点

从实验原理到实验结果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什么?这些关键点就是科普资源开发的切入点,通过对第一步中提出的问题的解析,将实验资源的关键点标定清楚。

例如,辉光盘和辉光球能够产生辉光的原因是:豍辉光盘盘面小颗粒及辉光球体内充有惰性气体;豎辉光盘盘中心和盘面边缘、辉光球球心和球面之间有电势差,而且要足够使电子逃逸,形成电子流。产生不同颜色的光是由于充装的惰性气体不同。调节钮调节的是电势差。导体的介入会影响电场,所以手放上去会改变辉光分布。日常生活中灯管通电之后能够亮起来就是辉光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确定辉光盘和辉光球实验的关键点有:

(1)惰性气体的作用;

(2)形成电子流的条件;

(3)导体对电场的影响。

确定科普资源开发的目录

因为一个实验资源涉及到的关键点可能有若干个,根据不同的关键点,可以开发出不同的资源,所以确定实验室资源的科普目录是有必要的,确定了目录也就确定了科普资源开发的方向。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科普并不是把一个实验原理简单阐述清楚,它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活动中,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所以科普资源的开发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1)能解释什么现象?

(2)能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怎样制作类似的东西?

在辉光盘和辉光球科普资源开发中,可以确定以下几个目录:

(1)美丽的霓虹灯是怎么亮起来的?

(2)极光是辉光原理吗?

(3)神奇的人体辉光

(4)怎样让不接电源的白炽灯管亮起来?

(5)辉光的用处有哪些?

根据目录确定科普资源的形式,以及针对的对象

由于科普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开发的科普资源也不能局限于一种形式,要根据目录的情况,开发不同形式的资源。

在辉光盘和辉光球资源的目录中,

(1)美丽的霓虹灯是怎么亮起来的?

要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解释清楚霓虹灯为什么能够亮起来?霓虹灯的变化是怎么实现的?所以主要采用PPT课件讲解的形式,辅以辉光盘的演示。

(2)极光是辉光原理吗?

(3)神奇的人体辉光

由于极光和人体辉光无法制作,平常也很难见到,只能通过讲解,并且通过辉光原理直接引入极光和人体辉光的概念跨度较大,只能作为一个介绍性的课件,所以这部分是以讲解为主。

(4)怎样让不接电源的白炽灯管亮起来?

这个题目可以作为一个主题活动,以“不直接接电源,让白炽灯管亮起来”为课题,设计实验活动,引导受众理解辉光原理、提高动手能力。

(5)辉光的用处有哪些?

这个题目主要是讲解辉光原理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以引导介绍为主,可以作讲授课件,也可以制作展板,辅助相关的讲解和活动。

分目录开发

根据确定的目录和资源形式,结合查找的相关资料,分项开发。

例如,在辉光盘和辉光球科普资源开发案例中,神奇的极光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让人们对极光的特点以及极光现象发生的地点有初步的了解。

(2)使人们对极光的原理有初步的了解,并知道它与辉光盘和辉光球的原理是一样的。

(3)使人们了解到极光的危害以及它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并激发人们去思考如何避免极光的危害和利用其蕴含的巨大能量。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光是无处不在的。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世界;有了光,植物才能生长,鲜花才会盛开。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光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平时我们都见过那些光呢?

展示幻灯片:很好,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种光。那么请同学们看一下屏幕,你们见过这种光吗?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光呢?

2、内容

(1)通过前面的提问和幻灯片的展示引入极光的概念,使学生知道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种光叫做极光。

(2)极光发生的地域。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知道了极光的存在,然后继续设问:我们为什么把这种光叫做极光呢?然后给出答案:因为它发生在地球两极地区,并且在靠近地球两极的很多地方都发生过极光现象。

(3)在学生了解了极光的概念及产生地区以后,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介绍极光的特点,并且介绍极光的五种主要的形态:极光片、极光幔、极光带、极光芒、极光弧。

(4)通过前面介绍极光的特点促使学生去思考这样美丽绚烂,多姿多彩的极光是怎样产生的?在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给出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磁铁,它的两极磁性最强,来自太阳活动的微观粒子被吸引到地球的两极的上空以很大的速度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就发出了极光。就像两个小石子碰撞会产生火花一样。通过这样的解释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一切现象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并且了解到类比的思维方法。

然后通过辉光盘和辉光球展示,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的原理是一样的并且获得直观的体验。

(5)最后,介绍一下极光的危害(包括干扰通信和电力传输)以及其中蕴涵的巨大能量,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避免其危害,联系目前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思考如何利用其巨大能量。

三、知识拓展

(1)让学生上网自己去了解关于极光的更多的知识。

(2)让学生去了解其他关于辉光的应用,比如日光灯等。使学生认识到尽管很多事物的外在表现不同,但是它们却具有相同的本质。

将分项开发的资源再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可以交叉使用的资源包。分项开发完成后,由于开发出来的资源多种多样,有很多资源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将用到的素材,如文献、图片等,也要收录到资源包中,为资源包使用者再次开发提供方便。

存在的问题和心得

科普工作的开展不是资源开发出来就足够的,还需要配套的实验室开放模式,这需要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本文只是资源开发方面作了论述,对于实验室开放模式尽管有一些想法,但是还不够成熟和系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科普资源 篇7

1 建立科普网络的意义

2008年6月20日, 中国科协发布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 (2008—2010年) 》 (以下简称《方案》) , 《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底, 科普资源的总量有较大增加, 资源种类的结构较为合理, 资源开发水平显著提升, 为公众、科普工作者和大众传媒提供科普资源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 可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方案》提出搭建由科普出版物配送服务平台、广播电视节目服务平台、科普活动服务平台、展览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互联网科普服务平台构成的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通过多样化服务模式为公众、科普工作者和大众传媒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服务。该方案的出台, 为科普网络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据有关调查显示, 广东省科普资源的分布比较广泛, 种类基本齐全, 但总量有限, 其中优质资源更少;科普资源在数量、分布、种类、质量等方面都不平衡;科普资源整体上质量不高, 综合利用率低, 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明显;科普资源建设的计划性和有组织的开发力度不够, 集成和共享程度较差, 对基层服务能力弱;科普资源在内容和方式上没有完全真正反映群众的实际科普需要;科普资源研究等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科普资源需求调查研究表明, 公民的科普资源需求呈现出新特点。人们对科技信息知识内容的需求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不同地区群众因生产水平、自然条件、生活状况、文化程度、风俗习惯以及年龄的不同对科普资源的需求差别较大, 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知识渠道呈现新变化。

根据中国科普研究所完成的第七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 2007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次为:电视 (90.2%) 、报纸 (60.2%) 、广播 (20.6%) 、科学期刊 (13.2%) 、图书 (11.9%) 、因特网 (10.7%) 和一般杂志 (9.7%) 等;通过人际交流方法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为21.7%。不同群体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也有所差别。

在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方面, 公民对各类新闻话题的感兴趣程度依次为:文化与教育 (57.8%) 、农业发展 (55.8%) 、公共安全 (54.0%) 、科学新发现 (51.8%) 、国家经济发展 (51.2%) 、节约资源能源 (48.4%) 等;2007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发展信息为:医学与健康, 感兴趣比例高达84.7%;其次依次为: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 (38.0%) 、经济学与社会发展 (33.2%) 、军事与国防 (25.2%) 、计算机与网络 (20.8%) 等。

公众的科普资源需求新特点表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然性, 同时也要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具有特色, 反映公众实际需求, 因地制宜, 因此, 应该不断探索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特色内容、方式和机制。

2 天河区区情特点

天河区是广州市快速建设中的大都市中心区, 地域广阔, 区位优越, 面积为140平方公里, 总人口126万人。高新科技产业发达, 软件业、动漫业迅猛发展, 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00家, 上市科技企业15家;高校和科研单位云集, 区内有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等全日制普通高校30多所, 有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等成人高校38所, 有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以及中科院和省、市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50多家。城区综合竞争力强, 是广州市经济中心区、文化中心区和科技中心区。天河区坚持“一路四区”的发展战略 (走持续发展道路、科技兴区、教育强区、环境建区、文化优区) , 紧抓科学普及工作, 以《科普法》为指南, 全面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努力提高居民科学素质。我区辖内的人才、技术资源和区委、区政府的政策扶持, 为科普网络的搭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3 主要做法

天河区科协各级组织和所属团体,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 积极落实广州市科协“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努力搭建科普网络, 大力宣传科普知识, 为我区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1 建立现有科普信息资源的整合平台

目前,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从完善科普硬件设施和打造优越的软件环境两方面, 建立现有科普信息资源的整合平台。

一是为了改善科普工作条件, 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为各街道科协配备了微机等办公设备。

二是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多元投入、共同建设”的思路, 进行了以科普长廊为主的科普设施建设工程。位于天河公园的中心科普宣传栏长30米, 内容定期更换, 吸引了大量来公园休闲、娱乐的群众驻足观看, 对员村地区周边的科普宣传辐射效应也十分显著。与省科协信息中心合作, 在全区21条街道60个社区公众集中人流量集中的地段建有10米以上科普宣传栏近200个, 并陆续投入使用, 使科普宣传阵地深入社区。

三是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加强指导, 提高质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 树立了一批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如:根据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特色, 命名了47中为“天河区青少年航模制作示范基地”。

四是各街道办事处积极创造条件, 克服困难, 因地制宜地建起了街道和社区科普活动场所。目前, 我区各街道办事处都建有科普活动中心, 90%以上的社区均建有不同条件的各类科普活动场所。

五是集成现有科普期刊、挂图、音像制品以及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共出版《科普声讯》专刊17期, 设置有科普导向、科技动态、科普信息、科技简讯、科普知识、科学保健、科苑漫步、专家随笔等栏目, 在机关公务员和群众中影响较大;我区还十分注重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科普工作服务水平。我区科协对各街道社区的科普志愿者进行了登记组建, 由区、街道、社区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管理体系, 现在每个街道社区都有科普志愿者登记在册, 为今后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进一步推进社区科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广东科技报》通讯员队伍, 遍布各街道、社区的通讯员共有60余人, 通过《广东科技报》这一平台, 可及时宣传我区基层科普工作动态。区专家协会在册的离、退休老专家有100多人, 都是各学科、各领域的带头人, 为我区多项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六是建立健全基层科协组织, 创建示范街道。天河区辖区内21条街道全部成立了街道科协组织, 并配备有专职科普工作人员。2006年, 我区长兴街、龙洞街成为广州市第一批科普示范街道, 2007年, 天河南街、五山街作为广州市第二批科普示范街申报单位已通过市科协科普进社区工作检查组的初步评审。

3.2 建立社会科普资源面向公众的开放平台

一是公布一批可供各单位免费使用的科普资源目录, 并根据工作进度继续公布其余部分的资源。由各机关单位、中小学校等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活动的要求, 索取所需要的资源。

二是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世界地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爱眼日”等各种专题与综合性科普活动, 打造科普精品项目。在创立科普品牌过程中, 我们坚持注重加强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如:“世界地球日”活动, 利用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坐落在天河区的优势, 加强横向联系, 10年来与其共同合作, 充分发挥地质学家的专业知识和资源, 以表演、咨询、有奖问答、科普展览的形式, 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知识, 受众人群达到5万余人, 发放各类型科普资料10万余份, 使该项活动成为广州市纪念地球日活动的大型品牌活动;在组织“科技活动周”和“科普日”活动期间, 我们主动与省科协、市科协加强纵向联系, 结合工作实际设计主题, 以环保、节能、森林保护、货币知识、亚健康、爱牙日等内容, 开展科普宣传、咨询、讲座等活动, 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观念, 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 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健康、关心健康、了解健康、依靠科学达到健康目的的良好氛围, 5年来, 共计开展专题讲座400余场, 咨询活动600余次, 受众人群20万余人。

三是开发科普旅游项目, 将科普内容融入旅游景点与旅游产品。我区科协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展的“科普一日游”活动, 共同发掘区内科普资源的特色。5年来, 旅游线路由最初的5条发展到了现在的20多条, 既能使各中、小学校的师生们学习到科普知识, 又提高了本区各科普基地的知名度, 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3.3 建立新型科普信息资源的开发平台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 努力推动科普资源的网络化。积极发挥网络科普等媒体网站互动性强的优势, 以强化互动技术手段促进科普宣传, 为公众提供普及和交流科技知识的园地。开通了天河区科协网站 (http://kexie.thnet.gov.cn) , 设置的栏目有科协通道、新闻中心、科学普及、科普基地、学会与协会、表彰与奖励等, 并配备专人及时更新科普网络内容, 向广大科技工作者通报我区科协工作动态, 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科普宣传影响力和覆盖率。

二是扶持科普类挂图、小册子和宣传栏内容的制作。设立专项资金, 由专家协会组织专人设计、制作天河公园中心科普宣传栏内容, 定期更新;组织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 结合他们的专业优势, 编印了《节能环保知识手册》等科普小册子, 分发给各街道、社区。

三是对部分优秀选题进行重点扶持或资助。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和原创性科普展品的奖励、扶持力度。通过“大学生动漫节”、原创科普作品大赛等活动, 扩大科技进步奖中科普奖项范围等方式,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支持重点选题的创作与制作。

3.4 建立利用科普资源信息的网络平台

一是通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共同营造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在开展各类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时, 如:“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活动, 一方面, 区科协通过活动前的协调会, 与环保、卫生、体育、宣传、教育、司法等部门分工合作, 做好协调;另一方面, 通过与广告公司、企业合作, 引入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科普工作, 如:与广州市信义达广告公司共同策划科普宣传栏内容及“世界地球日”活动, 形成“大科普”的局面。把科普资源列入网络文化的范畴, 推动科普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 加强大范围、广辐射的信息传播, 真正使互联网成为科技传播普及的新途径、交流科普资源的新平台、共享科普资源的新空间。

二是在切实保护科普资源知识产权的基础上, 坚持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原则, 建立对资源开发单位和使用单位均有吸引力的资源共享环境。搭建开发单位和使用单位供需见面的平台, 做好科普资源的集散工作, 强化资源集成与分享利用。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科普作品与产品的宣传推介活动。举办各种科普作品与产品的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 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

近年来, 我区多次获得“全国科普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区科协先后荣获了“广州市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天河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广州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奖项。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我区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 奋发进取, 扎实工作, 为推动我区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构建大都市中心区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新形势下的科普工作应该更加注重科普网络的建设, 科普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不足及公众的科普资源需求使资源共享成为必然。作为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区, 天河区区委和区政府十分重视科普工作的开展, 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 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整合各种科普资源, 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优势, 使科普资源效用最大化,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介绍天河区共建共享科普资源的做法。

关键词: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重庆市高职院校科普资源研究 篇8

关键词:科普资源,现状,发展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技兴渝、的力量源泉。而科普资源为科普素质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和保证, 只有高度重视科普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更好的利用科普资源, 才能更好更快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科普资源的内涵

科普资源是科普能力的载体, 是应用于合作交流、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科普产品、科普信息和科普作品的总称。一个高校的科普能力决定于它向学生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综合实力, 从这个角度讲, 提升学校的科普能力几乎等同于科普资源建设。2009年2月26日,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在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近年来, 我们反复强调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 这既是一项基础工程, 也是一项事关全局、具有牵动作用的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和高校对科普资源的重视, 明确了科普资源在科普工作中基础性、牵动性的地位。

二、重庆高职院校科普资源现状概况

现阶段, 重庆高职院校的科普资源主要分以下几类:

1. 科普展品资源, 比如:科普巡展、科普展示、科普长廊、挂图等展览。

2. 网络化科普信息资源, 比如:电视、广播、网络、电影、影碟等音像制品。

3. 非网络化科普信息资源, 比如:科普期刊、科普报刊、宣传单等纸质资料。

4. 科普活动综合资源, 比如:各式各样的科普竞赛、科普讲座、“移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科技周等课外活动。

首先, 重庆高职院校的科普资源呈现量大种类丰富的特点, 但由于高职院校发展不平衡, 总量显得相对不足, 结构显得不够合理, 优秀原创资源甚少。科普资源基本呈现倒金字塔的分布, 示范性、规模大的高职院校科普资源最多最丰富, 越到小规模的学院、民办学院, 科普资源越少, 有些院校也没有专门的科协组织, 因此重庆高职院校还需要大力开发科普资源。重庆高职院校科普资源的现状和科普需求决定了当前要大力开发科普资源。

其次, 重庆高职院校的科普资源一方面显得相对不足, 另一方面现存科普资源的效益又没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组织科普活动的主要机构是各个学院设置的科协或团委, 进行各种科普活动的开展、组织、协调, 但是大部分模式主要限于宣传阶段, 对于实施实践过程稍欠重视。有些科普活动宣传下去收到的效果和学生们的反应不能很好的反馈, 由于各部门、各系部各自为政, 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畅, 科普资源总体上处于条块分割状态, 导致了掌握科普资源的学院没有进行科普实践活动, 而要进行科普宣传活动的学院由于缺乏科普资源使得活动效率降低。这就需要集成高校的科普资源和资源信息, 时下各高职院校正在通过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努力挖掘社会科普资源, 提升资源利用率, 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解决共建共享机制尤其是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科普的动力机制问题。

三、重庆高职院校科普资源整合发展

发展科普资源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公益性事业, 是我国增强科普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如何在高职院校中促进科普资源整合发展,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发挥科普网络优势

新的信息时代的潮流下, 网络无处不在, 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科普工作应该更加注重科普网络的建设。通过整合各种科普网络资源, 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优势, 使各种资源共享, 从而达到科普资源效用最大化。建立新型科普信息资源的开发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 努力推动科普资源的网络化。

通过网络共同策划一些科普资源网页及“世界地球日”、“科技活动进校园”活动, 形成“大科普”的局面。把科普资源列入网络文化的范畴, 推动科普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 加强大范围、网络化的信息传播, 真正使互联网成为科技传播普及的新途径、交流科普资源的新平台、共享科普资源的新空间, 最大限度地起到宣传普及作用, 使科普知识深入学校服务社会。

2. 重视科普人力资源建设

在科普资源的开发中应重视科普人力资源和科普志愿者的开发和建设。

(1) 古往今来任何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讲, 科普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

现阶段重庆高职院校专门进行科普资源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 激励机制也不够全面, 对于科技资源科普化而言, 如果对!!!科研人员有一套机制、一套体制来激励他们, 要求他们在完成!!自己相应科研工作前提下, 做一点儿科普的话, 科普人力资源!!!队伍将逐步庞大。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充实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 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科普工作, 投入科普工作。培养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只有这样, !!科普工作才能取得长足进步, 国家科普能力才能获得质的飞!!!跃, 才能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更上一层楼。!!!

(2) 建立大学科普志愿者, 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

要深入广泛推动高职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 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重庆高职院校有上万名大学生, 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组织大学生到中小学去协助开展科技活动大有作为, 把他们组织和培养起来作为推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由院科协和各学院团组织共同指导下, 由有志于为青少年传播科技知识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 经科协人员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后, 派到市区中小学辅导课外科技活动。这种由大学生———小学生的科技教育联动模式, 也即“大手拉小手”科普活动, 目前广州已经开始实施, 重庆高职院校也可以做些尝试。既切实提高了高职学生的科学素养, 也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在学生中开展科普宣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进行科普资源建设工程

学院的科学教育对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起着根本性的基础作用, 学校科普资源建设工程是一项长久的工作, 不能一蹴而就通过调查和需求分析, 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科普教育资源,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学院党政领导的统一规划下, 在学院、科协团委、系部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本着“统一规划、多元投入、共同建设”的思路, 努力扩建科普资源, 提高科普资源的质量, 建立健全一批基础科普资源项目, 打造精品和特色科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为广大重庆高职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科普资源环境, 从而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尹霖, 张平.淡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J].科普研究, 2007.10

科普资源 篇9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依托国家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北京排水科普馆, 精心组织策划, 加班加点制作, 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开发工作, 并于5月17日召开了专家审定研讨会。目前设计的“6.5世界环境日-水科普宣传活动资源包”内容包括:科普宣传大纲、主题活动及组合建议、活动组织指导建议和注意事项, 并提供相关活动中可以使用的30块展板、2套海报、2挂图等多种资源。

为使该资源包更能符合各级地方科协、学会、科技馆、科普活动站、科普教育基地、社区、学校等基层科普组织和场所的科普活动实际和需求, 中国科协科普部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向部分地、县科协和中小学校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 将在“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提供下载服务。在此期间, 对该活动资源包有需求的单位也可以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系, 以尽快获得活动资源包。

科普资源 篇10

1 重庆市科普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

科普资源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过, 谈到科普资源的时候, 我们通常采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的分类方式, 一般情况下科普资源包括四个方面:科普人力资源、科普场地资源、科普传媒资源和科普活动资源。

1.1 科普人力资源

科普专、兼职人才队伍数量和素质有待提高。重庆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 高素质人才资源丰富, 科普人力资源有巨大的可挖掘潜力, 但是随着市民对科普需求的日益提高, 现有科普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目前重庆市共有各类科普人员近3.6万人, 其中专职科普人员有3 200余人, 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或者本科以上学历的有2 100余人;兼职科普人员近3.3万人, 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或者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7万人。以上数据均低于同期全国各省市平均水平。

同时, 科普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1) 很多科普专兼职人员都存在想做科普工作, 但是缺乏相应的渠道的问题;2) 重庆市的科普志愿者总量庞大, 接近38万, 大部分科普志愿者每年参加科普活动的次数就是1~2次, 人才利用效率存在极大的浪费。

1.2 科普场地资源

现有科普场地资源不足, 重庆市共有各类专业科普场馆23个, 其中包括5个科技馆, 9个科学技术博物馆和9个青少年科技馆 (站) , 远低于同期全国各省平均拥有59个科普场馆 (平均12.26个科技馆、21.87个科学技术博物馆和21个青少年科技馆) 。同时, 科普场地资源利用率低, 市科委、市教委、市科协、科研机构、高校、博物馆、科技馆、高科技企业等均拥有大量的科普资源, 但很多并没有被深入挖掘, 资源利用率不高;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很容易造成科普资源的内容分散、建设重复, 形成浪费。

1.3 科普传媒资源

2013年, 重庆市共出版105种科普图书, 总册数接近150万册, 出版科普 (技) 音像制品38种, 光盘发行总量约8万张;有3种科普期刊, 年发行量达2 700万余册;科普网站有144个。但是作为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最常用渠道的电视媒体, 重庆电视台虽然开设了科教频道和科普栏目, 但全年播出总时长仅为204小时, 收视率仅为0.3%, 重庆广播电台的科普 (技) 节目年播出时长不足250小时。

1.4 科普活动资源

科普活动资源包括科技活动周、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技竞赛和青少年科普活动等。2015年科技活动周期间, 在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统一部署下, 共有近400余项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的主题科普活动, 超过20万名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科普活动, 受众超过300万人。每年举办超过2 100次科普展览、约3万次各类科普讲座共计、近700次科普 (技) 竞赛、100余次各类型的科技夏 (冬) 令营, 并拥有4 000余个青少年科技兴趣小组。虽然科普活动资源丰富, 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科普活动内容陈旧, 形式单一, 互动性的缺乏导致科普活动的吸引力不足;科普活动存在“运动”式, 多数科普机构和人员热衷于开展诸如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街头科普宣传咨询等大型科普活动, 不愿意开展针对性强的经常性的科普活动。

2 重庆市科普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

2.1 政策层面上引导和激励科普资源共享

一方面, 出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方案或工作规划, 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管理体系, 加强政策引导, 明确共享目标、任务、保障条件等, 改善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社会化协作力度不够的现状;并由权威机构监督、管理, 对其工作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 在管理的同时, 需要制定激励参与共享工作的扶持政策, 带动现有资源主动开展共享工作的积极性, 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共享。对优秀共享单位在资源分配上优先配给, 在资金、政策和项目上给予照顾, 包括物质奖励和各种非物质激励措施, 使其增强竞争优势。

2.2 提高现有科普资源的利用率

第一, 提高科普人才资源的利用率, 包括三方面内容。1) 建立专业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形成科普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培养专职的科普专业教师、确定科普专业人才的培养院校与培训机构。2) 盘活现有的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队伍, 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到更多的科普活动当中。3)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 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主动开展科普活动;同时加强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队伍参与科普工作中。

第二, 整合共享科普场地资源。1) 加强各类科普场地建设, 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专业科普场馆, 建立形成综合性场馆和专业性场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积极推进重庆市级和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申报。2) 扶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 主动开展科普工作。3) 加强各类流动科普设施建设, 发挥现有科普大篷车的最大功效, 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第三, 整合共享科普活动资源, 培育创建科普活动品牌。继续抓好科技活动周、科普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全国品牌科普活动的同时, 积极培育由各专业社团、公司等结合自身优势举办的优质科普品牌活动, 注重科普活动的质量, 创新科普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第四, 加强科普传媒资源的共享。发挥大众传媒互动性强、受众广泛的优势, 扩大科普资源的共享范围。一方面, 在传统大众媒体设立科普栏目或频道, 培育形成一批知名度高的品牌科普媒体。另一方面, 利用互联网技术,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科技传播作用, 培育和扶持一批对公众有较强吸引力的优秀科普网站。

2.3 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统计并构建市级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提高科普资源的可传播性和可共享性。将重庆市科普人才资源、科普场地资源、科普传媒资源和科普活动资源数字化, 形成数据库, 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科普资源信息, 为各类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资源信息共享服务,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开发和服务成本。同时, 将科普资源共享平台与国际国内相关平台实现对接, 在引进优秀科普资源的同时, 还可以将重庆市的优秀科普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 提高重庆市科普资源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莫扬, 孙昊牧, 曾琴.科普资源共享基础理论问题初探[J].科普研究, 2008 (10) .

[2]任福君.繁荣科普创作丰富科普资源的几点思考[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暨繁荣科普创作论坛专辑, 2009.

[3]谭文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模式与途径[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3 (3) .

[4]危怀安.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科协论坛, 2012 (4) .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中国科普统计[M].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科普资源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科普资源;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的青少年网民数已经超过1.2亿人,约占网民总数的二分之一,从普及率上看,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远远高出全国水平,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但青少年网络应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功能,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惊人,网民的年龄越小,玩网络游戏的比例越高。在18岁以下的网民中,有73.7%的青少年网民都玩过网络游戏。[1]除了网络游戏外,不少青少年学生经常浏览诸如星座、占卜等充斥着迷信的网站或网页。与网络游戏和网络迷信在青少年中间的“热”相比,网络科普则显得过于“冷清”,根据alexa网站的抽样统计数据,中国公众科技网科普网站导航系统筛选并向公众推荐的328个科普网站及栏目中,只有36个进入了全球网站排名的前10万名。其中的20个还是属于二级域名或频道。[2]

青少年不仅存在对网络的不当使用问题,而且其科学素养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的科学教育仅仅关注于科学内容本身,使青少年感受到的科学只是一套刻板的符号和概念体系,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纯粹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对科学本身的性质、科学过程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导致青少年的科学知识兴趣缺失,甚至产生某种“厌食现象”。一些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存在明显缺陷,如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史了解较少, 科学实践能力较差, 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不足,对伪科学及封建迷信活动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强;[3]不少大学生尽管通过了各种各样的标准考试, 但创造能力较低;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偏狭,人文精神缺失;不少理工科学生具有比较浓厚的科学主义观念和盲目的科技乐观论,存在着将科学理想化、绝对化、标准化、程式化的倾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科技的负效应认识不足。[4]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科普资源状况的调查,分析他们利用网络科普资源状况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和对科普网站的期望,探究科普网站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的问卷参考使用了《科学时报》刊载的“我国网络科普现状调查”的大部分内容,并有部分修改。问卷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关注受访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其性别、年龄和学历等。第二部分主要关注受访者对网络科普资源的利用,包括受访者对网络科普的参与情况、态度和评价;受访者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内容和呈现方式;受访者访问科普网站的渠道、频率和停留时间;受访者对科普网站的期望等。

本次调查选取安徽省会合肥市作为调查地点。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程度位居我国各大城市的中游位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问卷调查中选取了位于该市的4所高校和3所中学,所选学校中有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综合性大学、农医为主大学和示范中学、普通中学。在上述学校中采用非概率抽样的任意抽样法各抽取100个调查对象,形成样本。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60份,通过筛选及逻辑校验,排除种种情况造成的废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是640份,有效率为91%。样本整体中,男生占52.3%,女生占47.7%;样本中年龄段16-25岁年龄段的占83.8%,26岁以上的占7.5%;样本受教育程度初中占7.3%,高中占29.5%,大专占5.6%,本科占49.7%%,硕士及以上占7.8%。

三、调查结果

1、青少年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最感兴趣的科普知识领域。

在调查中发现,有25%的青少年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网络,选择报纸、期刊和图书的占22%,1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电视和广播。如图1所示,网络已经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成为青少年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

青少年学生最感兴趣的科普知识主要是天文、生物等高科技领域和医药健康、生活、环保和IT类等与自身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领域。科普网站应该适应青少年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加以上领域的内容设置。值得注意的是,对我国发展非常重要的农业科技知识,青少年学生没有多少兴趣,关注度很低,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和自己关系不大,没有了解的必要。

2、能否从网络上找到需要的的科普知识和在网络上找不到科普知识的原因。

对于“能否从网络上找到所需要的的科普知识”,79%的被调查者回答“总是能找到”和“大部分能找到”;18%的被调查者“只能找到一小部分”;只有2%的被调查者选择“总是找不到”。表明网络上的科普知识较为丰富。

对于在网络上找不到科普知识的原因,37%的受访者选择了“经常出现不同的观点,不敢轻易相信某一种说法”,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学生并非在网络上找不到相关的科普知识,而是面对网络上说法不一、良莠并存的科普知识,无从选择。24%的受访者选择了“找不到相关的网站或网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青少年网络使用技能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是网络上并未提供满足部分受众需要的特定的科普知识或网址和链接出错的原因,30%受访者选择了“不存在这个问题”,另有1%受访者是“不会使用网络搜索引擎”,8%受访者选择了“其他”。

3、 从网络获取的科普知识比从其他渠道获取的是否更可信。

对于“网络获取的科普知识比从其他渠道获取的是否更可信”问题,51%的被调查者选择“它们之间没什么区别,可信度差不多”,31%的被调查者选择“网络中的科普知识不太可信”,只有6%的选择“网络中的更可信”,12%被调查者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存在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危机。

4、从网络上获取的科普知识的来源。

关于从网络上获取的科普知识的来源,使用率最高的是搜索引擎,达36%,表明青少年学生欲查找某一方面的科普知识,搜索引擎是其最重要的工具;从专门科普网站获取科普知识的只占23%,远低于搜索引擎的使用率;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频道也是被调查者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来源,18%的被调查者是从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频道获得科普知识。值得关注的是,20%的被调查者是从各种论坛和博客上获取科普知识,随着web2.0的发展,各种论坛和博客上的科普知识成为青少年获得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如图4所示。

5、网络上的科普知识对生活和学习是否有帮助。

如图5所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网络上的科普知识对生活和学习是有帮助的,差别只在于是“很有帮助”,还是“一般帮助”。具体体现在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57%)认为“很有帮助”,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39%)认为“一般帮助”,只有2%的被调查者选择“几乎没有帮助”。

6、阻碍通过网络获得科普知识的的原因。

对于“阻碍通过网络获得科普知识的的原因”的回答,第一位(26%)的原因是“网络上的很多知识来自于转载,在其他媒体上看过”;其次是 “上网不方便”(16%),“不相信网络上的科普知识”(15%),“不喜欢在电脑上看文章,感觉读书、看报更舒服”(11%),“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不需要”占8%。另有19%的被调查者是“没有阻碍”,具体见图6。这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并非对科普知识没有兴趣或者不需要,而是网络科普知识转载过多、网络科普知识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以及被调查者上网条件的制约和对网络媒介的不习惯所致。调查发现,不同学历者获取网络科普知识受阻的原因不同。如图7所示,初中生更多的是因为“上网不方便”,而不是不相信网络科普知识或转载过多。高中以上学历者更多是因为网络科普知识转载过多或对网络科普知识的质疑。这是因为初中生在上网方面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制约,而高中生和大学生因其思维更加活跃,知识面和视野更宽广,对科普知识是否科学严谨、独创和转载问题更加敏感。

7、分享科普知识的网络方式。

调查表明,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学生喜欢通过“在论坛上发表、回复帖子”来分享自己的科普知识,其中高中生和大学生尤其偏爱这种方式。26%的被调查者还没有和他人分享的经验,其中,主要是初中和高中学历的青少年。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主要通过“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和“个人主页和博客”来分享和传播科普知识,,而学历较低者更愿意在论坛和聊天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详见图8和图9。

8、访问科普网站或网页的渠道。

如图10所示,38%的受访者访问科普网站或网页是通过搜索引擎,另有18%和16%的受访者是通过老师、同学等身边人的介绍和其他网站的链接。只有9%和8%的受访者是通过网站自身的宣传和新闻报道获得的,说明科普网站在自身宣传上存在一定问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公众关注度。

9、被调查者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形式。

调查发现,参观虚拟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和以视频、音频呈现的网络科普形式最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其次分别是互动游戏、Flash动画、论坛和实验,最不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是以静态文字呈现的科普文章。不同学历者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形式有一定差异,除虚拟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和视频、音频能够引起被调查者普遍兴趣外,其他几种形式在不同学历者中受欢迎程度不同。中学生对动画、游戏和实验的兴趣更大些,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论坛这种方式,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更能够接受科普文章这种形式,具体见图11和图12。

10、每月访问科普网站的频率和平均每次在科普网站或网页停留时间。

被调查者访问科普文章频率并不高,只有11%的被调查青少年每月访问科普网站的次数在10次以上。每月访问3-4次的被访者达到36%,29%的被调查者每月仅访问1-2次,每月访问5-10次的占15%,以前从未访问过的占9%。青少年对科普网站(网页)的“黏腻”程度不高,八成的被访者平均每次在科普网站或网页停留时间低于1小时,其中“几乎不停留”的占10%,“少于30分钟”的占45%,“30-60分钟”的占25%。只有11%和9%的被访者分别停留“1-2小时”和“2小时以上”。说明科普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对青少年吸引力不大,无法使其“流连忘返”。

11、关于优秀科普网站必备条件(可多选)。

对于“优秀科普网站的必备条件”,84%(536人)的被访者认为“内容要丰富,要能帮助人们学习和了解科普知识”,80%(512人)受访者认为“内容更新要及时”,65%(413人)的受访者表示“网站的稳定性要更好”,链接出错率低”,38%(241人)的受访者选择“页面要美观,视觉效果要比一般网站更好”,60%(386人)的受访者选择“多媒体的使用要多,这样更能吸引人”,66%(425人)的受访者选择“增强虚拟科技博览馆和科技游戏的建设,互动性要强”,62%(398人)的受访者希望“有相互交流和网上试验的功能”。具体见图13。

12、我国科普网站需要改进的方面和还希望科普网站能够提供的服务(可多选)。

对于“我国科普网站需要改进的方面”,被调查者对于科普网站的信息来源应明确、应及时更新、加大科普网站自身的宣传力度和使用多媒体等方面反应强烈。89%(567人)的被调查者希望科普网站明确信息来源,让人们更相信网站上的科普知识;76%(486人)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够及时更新科普知识;73%(469人)的被调查者希望增强网站自身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道科普网站;65%(413人)的被调查者希望增加使用多媒体等多种科普展示形式;58%(369人)的被调查者希望科普网站提高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另有54%(348人)和33%(211人)的被调查者希望降低网络链接错误率和大型门户网站上的科普链接更吸引人,如图14所示。

调查发现,被访者希望科普网站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59%和41%的被访者希望科普网站能够提供相关知识的下载和订阅,45%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提供免费在线培训,另有21%和20%的被访者希望提供社会培训、讲座通知和免费电子邮件通知。

四、结论与思考

1、 青少年利用网络科普资源呈现两重性特点。

青少年学生网络科普资源的利用表现出如下特点: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但他们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度有待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认为其原创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待加强;青少年学生较为主动地参与网络科普传播,但对科普网站访问频率和停留时间有待提升;他们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形式不再是单一的文章或图片,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多种表现形式;对科普网站发展期望值较高,对科普网站存在问题反响强烈。

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网络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超过了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传播手段,成为他们获取科普知识的最重要渠道。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呈现实用性和兴趣点交织的特点,对于天文、生物等高科技领域和与自身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而对地理、化工等传统领域兴趣不高。他们对于环保问题较高的兴趣说明青少年学生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的关注。对于同样对我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农业领域,他们可能因与自身关系不密切而关注不多。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丰富程度持肯定态度,但对于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程度不高。网络上良莠并存、说法不一的科普知识使被访者不敢轻易相信。

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肯定网络科普知识对自身的帮助作用,但不满意网络转载过多,简单复制其他媒体的内容。青少年学生学历越高,对网络转载过多和网络科普知识的可信度问题关注越多。这成为阻碍他们从网络上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学生而言,上网不方便成为阻碍他们获取网络科普知识的重要原因,这可能一方面因为他们学习学习负担过重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部分家长基于对网络的不当认识而限制所致。

大部分青少年学生不再是仅仅作为受传者被动地接受科普知识,在网络科普传播方面,他们表现出较大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各种形式扮演传播者角色在网络上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科普知识。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访者有过和他人分享科普知识的经验,但他们较多地采用论坛、聊天等形式发布较为零散的科普内容。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则采用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和利用个人空间主页、博客等方式发布较为系统的科普内容。青少年学生访问科普网站的频率较低,在科普网站上停留时间较短,说明科普网站内容和形式设计上存在一定问题,青少年没有 “沉浸其中”的兴趣。青少年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形式不是将传统的媒体文字、图片简单地搬到网上,而是要求创新和互动,使自己看、听、动手等官能并用,突出了自身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样才能使使网络科普信息对他们形成有效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高科普网站质量,适应青少年需求。

要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科普资源的兴趣和关注度,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科普资源,需要提高科普网站的质量。

一是从内容上科普网站应及时提供和更新丰富、科学严谨和原创性的内容。

转载来源趋同的科普信息造成信息重复,往往使青少年失去兴趣。科普网站应降低转载比例,增加有特色的原创内容;科普内容应该严谨、精准、科学,杜绝伪科学和迷信等内容,以提高青少年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度。科普网站应及时更新,保证提供的信息应有较强时效性,尤其对一些与科技相关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事件或社会突发事件,及时利用其科普资源,设置相关的专题,提供相关知识信息,以适应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活跃,对社会现实关注度高的特点。

二是科普网站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

科普网站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手段,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打造Flash 动画、科学游戏能够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自然现象和工艺技巧,达到化繁为简、生动直观、寓教于乐的效果;利用数字技术还可以搭建具有科学体验功能的科普平台,创造交互、参与和动态的科普形式,使青少年在 “做科学”(Do Science)的虚拟体验环境里,通过实践机制来检验自己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并获得科学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以适应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凸显,注重互动和参与的特点。

三是从服务功能上科普网站应加大自身宣传力度,进一步丰富其服务功能。

科普网站应加大自身宣传力度,可以建立分类清晰,特色鲜明的网络科普导航系统,增加与青少年喜爱的综合性大型网站、网络视频、搜索引擎之间的链接。进一步拓宽其服务功能,提供相关内容的下载和订阅服务;设立论坛、留言板,建立与青少年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青少年需求;提高网站技术和维护水平,减少网页链接出错情况,提高网站进入深度和页面打开速度。[2]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index/0E/00/11/index.htm

[2]2008中国科学传播报告[EB/OL]. http://www.lianghui.org.cn/aboutchina/zhuanti/kexue08/2008-06/04/content_15630455.htm

[3]孙海滨,刘婷婷.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3):40-42.

[4]肖显静等.当代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科学观调查及对科学传播的启发[J].科普研究,2006,(5):11-22.

科普资源 篇12

学校名片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确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战略,统筹开展“教、学、研”一体化研究,倡导“两学一归纳”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打造激情课、高效课、灵动课,力求实现“减负增效”“低负高效”。学校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促进教师快速发展。每学期每人至少要上一节随机课,每周至少要听一节课;每周一节校级教研课,每学期一次课堂教学大比武以及一次青年教师“过关课”、新教师“亮相课”,每月一节“专家引领课”……这些活动聚焦课堂,立足人本,关注教师需求,创新引领机制,帮助教师走上了高效的专业发展之路。

上一篇:电费抄核收下一篇:政工干部的能力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