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效果论文(通用9篇)
科普效果论文 篇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国家对旅游文化的政策支持, 群众对旅游的多元化需求, 科普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科普旅游强调增长科学知识, 倡导科学精神, 突出吸引物的知识性、教育性。而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文化教育基地, 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窗口, 已成为科普旅游的重要载体。因此, “科普旅游”与“科技馆”相结合, 是一种双赢组合, 能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展前景看好。
1 科普旅游与科技馆的关系
1.1 科普旅游的概念
科普旅游是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科普旅游是指以旅游活动为载体, 以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形式。广义的科普旅游是指凡是通过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旅游形式均属科普旅游。它是以游览为主要目的, 在游览过程中普及科学知识, 寓教于乐、寓学于游, 集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身的旅游活动。
1.2 科技馆是科普旅游的重要载体
作为科普旅游的重要阵地, 科技馆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科学团体牵头建立的 , 呈现出“科普知识密集”、“紧跟科技前沿动态”、“教育形式生动、寓教于乐”和“互动学习”的独特特点, 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窗口。因此, 科技馆自身的功能和定位非常符合科普旅游的要求和目标, 已成为科普旅游的重要载体。
2 推广科普旅游对发挥科技馆科普作用的意义
2.1 优势互 补 , 扩大科普辐射面
由于参观时间及参观需求等方面原因, 各地市级科技馆的参观观众基本上都是本地市民, 科普受众范围小。而且, 地市级科技馆的建设规模不大, 辐射范围有限, 展示功能不全面, 如果没有其他的吸引人的参观景区, 单是科技馆难以吸引外地观众。通过开展科普旅游, 可以组织更多喜爱科学的青少年与家长一起到科技馆体验, 将不同科技馆的资源结合互补, 更大范围的发挥科技馆的科普作用。
2.2 整合资源 , 完善科普设施
科普旅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 如科普旅游的发展使得很多科技馆选择申报旅游景区评级, 在申报之前, 申报单位首先需要按照《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17775-1999) 中的量化标准 , 进行自检、自评和各项整改工作。通过申报旅游景区评级的过程会促使科技馆加强自身的软硬件建设, 完善相关的科普及配套服务设施, 为观众提供更舒适的参观环境, 从而提高科技馆的竞争力。
2.3 科普旅游对科技馆发挥科普优势的促进带动作用
科普旅游是科技和旅游有机结合的高层次文化旅游, 是以旅游资源的科技成分和要素为基础, 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 形成新的旅游活动或产品的旅游形式。在人文景观中, 首当其冲的当属各类科技场馆。科普旅游是科普的极好载体, 可以增强科普的教育效果, 让人们人在休闲、娱乐中轻松快乐地学习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 使得科技场馆的作用和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 教育意义得以延伸和扩展, 二者相得益彰。
3 科技馆如何开展科普旅游
3.1 明 确定 位 , 确定发展方向
科技馆要发展科普旅游, 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就不能仅仅把服务对象定位为当地市民和青少年, 因为这对于发展科普旅游来说是不够的。想要为更广大公众提供优质服务, 发挥科普主阵地的作用, 为科普事业做贡献, 开展科普旅游的目标市场需立足于全市广大公众, 同时面向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因此, 地市级科技馆目标市场确定的原则应是:立足市内市场, 开发省内市场和全国市场。
以临沂市科技馆为例, 根据科技馆的展出核心内容确定的国内目标市场有:一是市内各县区市场;二是相邻地市, 如日照市, 枣庄市, 潍坊市等;三是相邻省份, 如江苏省, 河南、河北等;四是国内其他地区。
3.2 开拓创新 , 增加展示内容
在保持科技馆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使科技馆的功能多元化, 通过开展丰富的科普活动, 特色的临时展览、主题展教活动、播放高质量的特效科普电影, 增加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让观众能近距离的了解科技展品, 动手操作科普展品, 使观众在寓教于乐中学习科学知识。此外, 除大量的实物展品外, 还要增加文字、图片等形式的介绍, 通过增加这些信息量, 提升游客的参观兴趣, 扩展知识。开展不同的活动和展览, 也能成为科技馆现有功能的有力补充, 提升科技馆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通过此举, 提升科技馆对观众的吸引力, 发挥科技馆的科普作用。
3.3 提高服 务 , 完善配套设施
科技馆展示内容丰富, 游览时间长。为了给观众提供休闲舒适的参观环境和热情周到的服务, 科技馆应积极完善与参观、游览相匹配的软、硬件配套设施。硬件方面, 应完善参观、休息、用餐等设施, 如在展厅各处添置休息座椅, 供观众休憩;馆内要有配套餐饮服务, 供观众用餐;饮水处、存包处、洗手间等其他必备设施也应提供。软件方面, 要加强科技馆场所管理, 加强讲解、辅导人员的培训, 提高全体工作人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全体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科普旅游的策划能力, 提高全体人员特别是讲解员和辅导员的讲解科普知识水平, 提高全体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3.4 深入研 究 , 开发旅游产品
旅游购物是旅游六要素之一, 购物的重要内容是旅游纪念品。因此, 能否发展好科普旅游, 科技馆的旅游纪念品也很重要。结合科技馆的实际情况和展品内容, 科技馆的纪念品也应富含知识性。通过进行深入研究、特色开发, 可将科技馆内科技含量高、受观众欢迎的展品做成精致的、易于携带的纪念品。如将针幕、动量守恒等展品做成微缩模型等。还可放置其他一些有科学原理的物品。这样富有科技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会让观众加深对科技馆的印象, 也可满足购物的需求, 进一步强化旅游者科普之旅的体验。
4 科普旅游与科技场馆牵手共舞
科技馆为旅游与科普的结合搭建起了平台, 科普旅游引导公众实际参与, 这样可使人更深切地感受科技的神奇。丰富的科普展品、身临其境般的互动体验, 是科技场馆的优势, 也是吸引观众的魅力所在。这样的互动体验方式, 一方面利于激发参观者的兴趣, 为旅游产业拓展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利用科技场馆这一重要阵地, 寓教于乐, 通过科普旅游的形式来传播科学知识, 也成为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
摘要:近几年, 科普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科技馆通过发展科普旅游, 能扩大科普客体范围, 完善相关科普及配套设施, 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进一步提升科普效果影响力。
关键词:科普旅游,科技馆,科普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宁, 吴高盛.我国应当大力发展科普旅游产业[J].2008.
[2]郭宗亮, 丁娜娜.科技馆开展科技旅游的发展对策[J].2008.
[3]陈晓艳.科技场馆类旅游产品的游客体验质量实证研究[J].2009.
[4]杨铭铎.促进科普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效结合[J].2012.
[5]李志毅.科技场馆应成为科普旅游的重要阵地[J].2013.
[6]科技场馆类科普旅游开发研究——黑龙江科技馆为例[J].
科普效果论文 篇2
参观《科普王国》展馆
作者: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学校四(1)班黄欣怡
2016-5-22 寒假的一天,我爸爸带我去了深圳少年宫,里面有一个叫《科普王国》的展馆。那里有很多国家科学家的塑像,还有各种各样的模型,每种模型中都藏了很多科学道理。比如说,让原子静止下来,在那里我听说:绝对0度下,即温度OK,或者说—273、15℃的时候,原子的动能为0,无热运动,但是势能还是应该存在的。正如你说的,电磁力、引力这些都没有消失,那么势能肯定不会消失啊,就像重力存在就会对应有重力能一样。原子之间的间距又不为0,存在距离,存在力,势能就不会没有。不过,现在的技术还不能使物体达到绝对0度,所以,可以这么说,我们周边的物质粒子都存在热运动,只是热运动时动能大小不同而已。那时我虽然对这些还不太了解,但我很开心,也有点失望,因为我认识到了中国的技术还不像其他国家那么发达。
我在《科普王国》里到处转,无意间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50亿年前银河系信号隐藏了什么秘密?当时我很好奇,就跟爸爸说:“我们去那边看看吧”!爸爸说:“好吧”。走近那里,我听到令我震惊已久的事,内容是:澳洲科学家声称收的信号来自50亿年前,这段比地球历史还要悠久的信号是否证明由外星球传出,印证外星人的存在?这个信号穿越了50亿年来到地球,究竟在传递什么信息?英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类在银河系中可能并不孤独。参与该项研究的专家指出,散步在银河系中的高等文明数量可能高达40000个。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从未在地球之外发现过有智慧生命存在的任何信息。有怀疑论者甚至宣称,在我们的地球上,就可能隐藏有其他类型的智慧生命。不好意思啊,因为我是从中途听到的,所以前面的根本不知道,请大家原谅,还有我不知道我记的是不是对的,虽然这样说,但我的记忆力还是很好的哦!总之,我很向往到宇宙中去遨游一番。
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框架研究 篇3
评估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 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形成评估产业[1]。20世纪80年代, 评估被引入我国并最早用于房地产等经济领域的项目评估。至20世纪末, 评估开始被运用到科普领域。当前, 我国科普领域的评估主要体现为对科普项目绩效、科普组织机构科普能力、科普活动效果等的评估。其中, 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是科普项目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干预项目评估。对科普活动开展效果评估, 能促使科普活动的相关决策、资源利用、活动设计与实施、活动的延续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更加富有效率[1]。
近年来, 国家对于科普活动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有数据表明, 2010年我国用于科普活动支出的经费占当年科普经费的53.31%[2]。与之相应地, 社会对科普活动评估及相关研究的需求也愈加强烈。本文基于社会干预项目评估的一般理论, 基于长期的科普活动效果评估实践, 讨论并架构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的基本框架;其中, 重点讨论评估指标、评估角度、评估方法等问题。
2 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因而, 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实践研究方面。近些年, 国内外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科普活动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的个案研究, 大型活动如德国的爱因斯坦年评估[3], 英国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巡展评估;小型活动如对荷兰一个科学聚会活动的评估[4]等。当然, 也有对科普活动监测评估的一般性探讨, 如《科学传播活动在欧洲》中有一章内容, 探讨科普活动评估的目的以及国外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的一些方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 国外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机制更推崇第三方评估, 自评估也时有采用;评估手段以网络调查、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观察法等为主, 效果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活动的社会影响, 活动对公众引起的态度、行为层面变化等[5]。然而, 上述研究成果更偏重于实际操作方法的介绍, 从理论层面做探讨的比较少。
国内方面, 2005年对科技馆常设展览的效果评估[6]是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方面的实践和研究的拓荒者, 对科普展览评估的历史进行了追溯, 构架了评估的指标体系, 描述了评估方法, 并以案例对评估框架进行了呈现和验证, 为后来的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随后陆续有学者关注大型科普活动的评估。2006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大型科普活动评估方法研究》在对大型科普活动界定和本质研究基础上, 探讨了大型科普活动的评估模型[7]。2007年至2012年, 有研究团队在对大型科普活动如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全国科技周北京主场活动、北京科学嘉年华主场活动等连续开展的评估实践基础上, 不断探索大型科普活动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角度等, 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9,10]。这期间, 还相继有基于对科普讲座、植物园科普活动、医学科普活动评估的研究论文发表。总的来看, 由于我国科普活动效果评估实践起步较晚, 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有限, 数量也并不多, 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研究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国内学者和科普工作者对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的理念与方法, 一方面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也结合国情进行了本土化。
3 大型科普活动及其效果体现
3.1 概念界定
一般地, 科普活动项目可以概括地分为全覆盖和部分覆盖两大类。全覆盖项目指面向全体公众、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项目, 如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活动;部分覆盖指针对特定区域、特殊群体的科普项目, 如北京市某社区开展的一次科普活动。大型科普活动既可以是全覆盖项目, 也可以是部分覆盖项目, 其特征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目标受众, 有明确主题, 活动形式多样化, 活动内容丰富, 资源使用复合型综合化等。本文探讨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的框架, 是以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场活动这类活动为研究对象。
3.2 科普活动效果及其体现
科普活动效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科普活动效果专指科普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而广义的科普活动效果除了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外, 还包括对科普工作人员产生的影响以及科普活动组织实施的效果。本文讨论的科普活动效果是广义的, 具体体现为科普活动对受众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层面产生的影响, 科普活动对活动的组织者及服务者产生的影响, 科普活动现场组织实施的有效性。
4 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特定指标进行测度和考量, 并将结果与指标的既定目标对比得出相应结论, 这是评估的基本做法。大型科普活动的效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需要构建指标体系加以系统地表现和评估。因此, 评估大型科普活动的效果, 需要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10], 架构由若干层级、若干数量、彼此有内在联系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
4.1 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的关联因素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要以评估对象的基本属性为基础[11]。构建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 首先要考虑科普活动的社会性、公益性、教育性。社会性决定了其效果评估要体现公众的主体地位, 要体现公众的认可程度;教育性决定了大型其效果评估要反映公众对这种社会干预的反馈;公益性决定其效果评估要体现对社会公众的惠及能力与效果。
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同样要遵循项目评估指标及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一是要立足科普活动所设立的既定目标;二是要兼顾评估的目标;三是评估指标要具可有操作性与可实现性, 即数据可获得性和获得数据的经济性。
4.2 评估指标体系生成技术路线
科普活动评估指标体系生成需要经过设计、筛选、确定三个过程。首先, 通过专家咨询、组内研讨、实地调研等途径研究科普活动的属性, 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若干指标。这些指标要涵盖活动的目标、评估的目的, 要体现公众的主体地位。随后, 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收集数据, 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情况和获得数据以后的指标相关性分析, 删除那些数据不易获得和存在强相关的指标, 最终筛选和确定评估指标体系。
4.3 评估指标体系解构
基于2007年至2011年对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 2010至2011年全国科技周北京主场活动的评估实践, 本研究构建了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 (见表1) 。该表中同时呈现了各项评估指标的评估角度与评估方法。
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级, 包括4个一级指标, 12个2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下面进行解释说明。
(1) 一级指标解释
一级指标4个, 分别是“策划与设计、宣传与知晓、组织与实施、影响与效果”, 它们涵盖了一次大型科普活动初期的策划阶段、中期的宣传、后期的组织实施和影响效果发挥各个阶段。关注大型科普活动前期策划设计工作的效果检验, 是这个效果评估框架的特点之一。
(2) 二级指标解释
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解释, 也是一级指标的组成部分。
“策划与设计”下设“主题、内容、形式”3个二级指标, 重在考察一次大型科普活动策划设计的整体水平。需要指出的是, 在“内容”和“形式”指标中设计“公众偏好”三级指标, 是为了解公众最欢迎的科普活动内容与形式, 作为日后改进工作的参考依据。“宣传与知晓”下设“大众传媒报道、非大众传媒宣传”2个二级指标, 是对一次大型科普活动全部宣传、营销工作及其效果的综合评估。“组织与实施”下设“安保、讲解咨询、展项与活动运行、现场秩序、场地与时间”5个二级指标, 评估一次大型科普活动为现场参与公众提供的各种必要服务与保障的有效性。“影响与效果”下设“社会影响、科学传播效果”、“科普能力提升效果”3个二级指标, 评估开展一次大型科普活动能够对社会、公众、科普队伍产生了何种积极影响。
(3) 三级指标解释
表2是对各个3级指标的解释说明。
5 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角度与评估方法
科普活动效果评估需要定性描述, 也需要定量分析。多元的评估角度与评估方法可以确保评估中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在本评估框架中, 评估角度指评估指标体系对应的视角。对大型科普活动而言, 公众、组织与服务者、专家和宣传是通常要考虑到的评估角度。评估指标不同、角度不同, 选用的评估方法也有差异 (见表1) 。
5.1 公众角度及其评估方法
公众是科普活动的直接服务对象。一方面, 公众能够据亲身经历与体验, 对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等前期策划, 服务、设施、秩序等实施过程的实现效果做出最直接最评价;另一方面, 科普活动的科学传播效果是直接体现在公众身上的。因而, 公众角度是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中最关键的角度。如表1所示, 公众角度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电话调查、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记录等。
5.2 组织与服务者角度及其评估方法
组织者与服务者在大型科普活动中具有多重身份。首先, 他们是活动的组织者, 他们亲历活动全程, 所掌握的有些信息是公众等其他角度所不具备的。因而, 从组织者与服务者的角度审视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评估过程。其次, 组织与服务者作为科普工作人员, 还是科普活动的另一个直接受益群体,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活动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再次, 通过这个角度的评估, 还可以得到组织与服务者眼中的公众参与活动的形象[13]。组织与服务者角度的评估数据与结论往往能与公众角度、专家角度评估得到数据进行对照, 互相佐证, 从而增强评估的客观性与自我纠正能力。组织与服务者角度的评估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填报方法。
5.3 专家角度及其评估方法
科普活动本身与教育学、传播学密切相关, 活动的主题往往涉及一个或多个自然科学领域, 活动的实施也与公共安全领域相关。因此, 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现场观摩与评估, 可以获得更为专业的评价信息。专家角度的评价与判断也能与公众角度、组织与服务者角度评估数据进行对照, 互相佐证, 同时也是活动今后改进和提高的重要根据与对策。专家角度的评估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现场参观活动并评分和场外集体访谈。
5.4 宣传角度及其评估方法
大型科普活动既是实实在在的现场活动, 也是一个社会科普宣传平台。因此, 增加活动的社会知晓度, 营造科学普及的整体社会氛围, 扩大活动的受益面, 同样是活动的目标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活动的宣传和报道效果进行检验也十分必要, 可以形成日后宣传工作改进的依据。宣传角度评估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媒体报道实时跟踪监测法[12]、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法等。
6 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框架的应用与检验
本研究中的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框架, 在2007年至2011年的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2010年和201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北京主场活动、2012年北京科技周中关村主场活动评估、2012年北京科学嘉年华活动评估中予以采用。分析来看, 该评估框架在优化科普活动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描述活动的效果, 检验活动是否实现预期目标。这里以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评估为例进行说明。电话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 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北京市民中的知晓度分别为37.5%、39.8%、39.5% (每年调查样本量1000) [15], 显示出活动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及活动品牌的逐步树立。
此外, 2010年“低碳在我身边”北京主场活动评估中, 对北京某中学354名高一学生开展了参加活动前后的一组实验研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出活动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目标。首先, 通过参加活动, 对低碳话题“经常关注”的学生由活动前的19.2%增至活动后的31.4%, “一般不关注”的由活动前的8.2%降至活动后的4.0%。其次, 通过参加活动, 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行为倾向表现出积极变化。节电方面, “买电器时把节能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增长15.2%;“空调设定温度合理, 多用睡眠状态”增长14.9%。日常用度方面, “废旧电池专门回收”、“宾馆住宿减少换床单次数”、“垃圾分类”等方面选择的比率增长了15.6%、13.7%和11.8%。第三, 通过参与活动, 受访学生了解到更多低碳相关知识信息。对活动重点传播的17个知识点进行问卷调查后,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前测总分和后测总分的均值的差值为—8.04。并且经过2-tail Sig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显示出学生参与活动后的明显的知识收获[13]。
二是能够评估科普活动实施的效果, 发现活动提供的服务能力与公众需求的差距。例如, 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评估中, 2007年评估发现了公众对活动场地交通便利性的强烈呼吁以及加强活动宣传的意愿[14];2008年的评估凸显出青少年公众对互动性展品的明显偏好, 也反映出活动现场标引指示信息的不足[12];2009年评估反映出展项维修、活动内容完整性保持的不足[15];2010年的评估体现出活动策划设计阶段公众需求调研的功效、公众对互动展品通俗易懂性的需求[13];2011年的评估体现公众对活动进社区、下基层的呼声[11]。通过评估获取的数据和信息可以指导活动主办方及时做相应调整, 是活动组织者优化活动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连续几年评估的推动下, 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不断改进与提升, 公众的满意度由2007年的87.3%上升至2011年的96.7%。
7 结语
本研究中的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框架是一种在经费、人员等各项支撑完备情况下的理想的评估方式。在实际评估中, 评估的角度与指标可根据评估目的、经费、人员情况进行选用和调整。最后要说明的是, 评估的目的是优化管理, 促进科普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因而, 通过评估形成的结论、建议需要及时反馈给科普活动主办者以及相关利益方, 以供今后的决策、实践层面进行参考和吸取。
摘要:综述国内外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的研究进展, 探讨大型科普活动特点及效果体现, 并在此基础构建一种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的理论框架。其中, 阐述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解析指标构建的角度和数据采集方法, 并通过大型科普活动评估实践对本评估框架进行功能检验。
科普效果论文 篇4
科普,不能仅仅“普”知识(解码)
最终目标是训练公众的科学思维
全国科普日活动正在各地举行,科普也成了这几天的热门话题。尽管进步显著,但我国科普事业仍有不少难题待解。具体到科普作品的创作、传播层面,则常被诟病质量不高、讹误频出等问题。好科普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畅通公众、媒介、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如何掌控好科普作品准确与通俗之间的平衡?
读者看不懂、学者认为不严谨,科普报道常难以兼顾准确与通俗
对于公众来说,量子无疑是近期最常见诸媒体的科学词汇之一。量子卫星、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态……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科普推广,让这些原本生僻的词汇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文科出身的赵武是个科学迷,但不同媒介上关于量子的介绍,却让他有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一方面是科普很热,不光是媒体关注,业余科普作家、网络自媒体、科学家个人都纷纷发声,关键词一搜,资料很丰富。”但另一方面,赵武说,“正是因为大量信息的涌入,也让科普资讯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艰涩难懂,有的以讹传讹,有的文字粗鄙,往往刚看个开头,原本求知的心一下子就凉了。”
赵武的吐槽代表了不少公众的想法。的确,以量子卫星发射时的科普文章为例,仅仅对于“量子”这个概念的介绍,就五花八门。
不满的不仅是公众,科学家群体对于不严谨、夸大事实的科普也有不满。,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有媒体不加任何定语,用“有望饿死癌细胞”来形容这项成果的价值,但颜宁却一直对此耿耿于怀。科学家惯有的严谨让她觉得,“饿死癌细胞”还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这种表述太不严谨。
即使是由专业科学家把关的科普类媒体,也难免有“失实”的情况。微信公号“赛先生”前不久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顾凡及质疑“赛先生”的一篇名为《IBM发明世界首个人造神经元,人工智能的底层硬件基石已完成》的文章,认为“IBM发明世界首个人造神经元”等多处不符合事实。
读者困惑、学者不满,媒体人也有着自己的纠结和苦衷。美国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创刊于1845年,目前已有1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其写过文章。但即使是这样一份历史悠久的杂志,也要不时在严谨和通俗间寻找平衡。在总编辑玛丽特·迪克里斯蒂娜看来,不是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好的作家。科学家们一般适应了学术期刊的写作,却不一定习惯于讲故事。还有不少媒体人抱怨:如果完全按照科学研究的严谨思路来做科普报道,读者看不懂;写的太通俗,准确性又容易失去控制。
信息交流不对称、青少年科普资源不足、翻译鱼龙混杂,科普困境还有不少
尽管近年来进步显著,但科普所面临的困境并不仅仅限于公众、媒介、科学家三方之间的沟通问题。
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马志英是上海市大众科学奖获得者。多年科普工作,让他感触颇深:“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领域的信息交流并不对称。以食品安全领域为例,因为公众越来越关心健康、养生,但在网络等媒体上,关于食品的谣言很多,不科学不靠谱的信息反而占领了阵地。”
科普作家、中科院郑永春博士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事业中,据他观察,近些年科普事业的声势日渐壮大,但青少年群体所能接触到的科普资源还远远不够。“今年暑假,中国科技馆单日的人流量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来北京的必游景点。但是,这个数据同样也表明,公众和青少年对科技馆的需求没能得到满足,各省市地方的科技馆如果做好了,大家也就会分流开来。”郑永春说。
在郑永春看来,科技馆是科普的重要场所,但运营和维护很不容易。科普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要给人带来新奇感。因此科技馆必须随着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及时更新,因此维护成本比较高。
顾凡及特别提到了科学翻译的问题。他表示,目前国内引进脑科学方面的国外科普著作速度很快,但好的译作很少,甚至有的连“信达雅”中最基本的“信”这一点上就无法过关。“译者自己没有看懂原文,就按句子中英语词汇里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中文意思代了进去,最后把这些文字串成一句似乎通顺的中文句子。”顾凡及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文铮是《七堂极简物理课》的译者,他认为,目前科普著作翻译的酬劳与其工作艰苦程度太不匹配,笔译只有大约每千字70元,与口译、影视剧翻译等高收入工作形成鲜明对比,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科普翻译鱼龙混杂的乱象,甚至有“不懂就编,不会就删”的风气。
科普从业者应该更像一名导游或侦探,严谨有趣的同时注重塑造品牌
今年,《七堂极简物理课》受到很多家长和科学爱好者的欢迎。仅纸书销量就早已超过10万册。凭借着隽永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科学解释,这本书广受好评,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为科普著作树立了一个标杆。
企鹅兰登(中国)公司是这本书的出品方之一,说起这本书的成功,企鹅兰登(中国)大众图书主编赵轩认为,《七堂极简物理课》在科普的“科”字和“普”字上都很过硬。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的文笔也很出色,更可贵的是,其立意不仅仅局限于介绍科学知识,而是启发人们获得一种理解这个世界的新角度。在引进中国前,这本书已经在欧洲、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
郑永春直言:“我们现在对科普的认识其实有误区,科普‘普’的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他说,知识是目前“普”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即使科学家也不能保证知识的完全正确——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的真理也可能变成明天的谬误。科普的最终目标是训练公众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让人们在碰到问题时,能够自己去查阅资料、筛选信息、动手验证、逻辑推理,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得到结论。
好科普的标准显而易见,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有不少难题需要克服。
玛丽特·迪克里斯蒂娜将《科学美国人》杂志的成功归结于他们长久以来很好地通过科学报道展示了为什么科学对你、我以及所有人都那么重要。“在长期与科学家打交道的过程中,编辑会引导和鼓励他们将文章写得更像是一名导游,将读者从未到过的风景介绍给他们;或者写成侦探小说般,比如,我有这样一个悬案,然后我是如何一步步揭开谜底的。”玛丽特·迪克里斯蒂娜说。
在翻译层面,企鹅兰登(中国)公司为《七堂极简物理课》找来了具有丰富意大利文学翻译经验的文铮,并请中山大学教授、天文学家李淼做最后的审读。文铮用“如履薄冰”来形容翻译过程,“一些看似基本的用词在科学读物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样一个词——译成‘引力’还是‘重力’?‘匣子’还是‘盒子’?从专业角度都需斟酌。”文铮认为,科学翻译的最理想状态应是科学家和翻译家的通力合作。
针对科普对象的不同,马志英则会调整自己的讲述策略。面对中老年人,多采取简单易行的实验演示;面对中小学生,就会从孩子们的零食入手……马志英觉得,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科普要想更有影响力、权威性,还需注重培养起一些知名科普品牌。
社交媒体科普信息的溢散效果 篇5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理论中的经典学说。早期的议程设置主要关注公众舆论和媒介内容的关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学者丹尼利恩和瑞斯开始研究媒介间的议程设置[1]。研究认为,议程总是从较为权威的杂志报纸流向小报,这意味着媒介间也存在着意见领袖。西方传播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媒介之间的异质性或表现为不同等级的报纸,如大报与小报之间的差异性;或表现为不同介质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和电视等之间的差异性[2]。目前,中国的网络新闻媒体并无采访权,新闻内容的来源主要是电视媒体或纸媒。不少网络新闻媒体是依托于纸媒的。可以说,社交媒体和网络新闻媒体也具有不同等级,不同介质的差异性。
一方面,议程从主流媒体流向非主流媒体,这种情形被称为“媒介共鸣”;同时,非主流媒体的议程也可以流向主流媒体,这种情形被称为“媒介溢散”。一般认为,引起“溢散”的议程往往是主流意识形态认为“敏感”并且谨慎对待的问题,因此在把关较为严格的传统媒体上很难出现,出现“溢散效果”意味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某种突破。这种看法局限于传统媒体占据受众主要信息来源地位的时代。目前,新媒体延伸至了大量传统媒体无法触及的角度,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和纸媒从网络中寻找素材继续深度挖掘,有的甚至直接复制加工。媒介溢散效果已经随着新媒体信息的爆炸愈发加强。不仅仅是敏感题材,网络动员、社会救助、微博段子和网络红人都可能成为传统媒体报道或评论的主题。尤其是科普内容,在微博科普信息中,相当一部分是辟谣信息,这些辟谣信息普遍由专业的科普人士发布,具有权威性,可信度较高,并且这些信息又是民众急需的。因此微博科普信息也会“溢散”进传统媒体。
2 知名科普微博运营现状和互动
目前,新浪微博中进行科普内容传播的账号有两类,一是依托于科学网站论坛或纸媒进行专业科普的账号,其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科学传播,如@果壳网@谣言粉碎机。@谣言粉碎机是果壳网主题站,该微博账号在2010年11月开通,建站近5年,发表了1000多条微博,吸引了过百万粉丝关注。该主题站主要是转载果壳网的内容,较少微博原创内容。可以说,@谣言粉碎机只是作为一个中介将网站内容复制到微博上。@博物杂志建立于2009年12月,截至目前发布了近6000条微博,粉丝也超过一百万。第二类是非专业科普账号,除了该账号的本职任务以外顺便科普知识。例如@江宁公安在线。@江宁公安在线是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的官方微博,开通于2011年3月4日,截至2015年4月,已有粉丝110万,发布了近2万条微博。在这2万条微博中,有不少长微博破除了社会上流行的谣言。由于@江宁公安在线属于政务微博,因此其科普内容往往与热门谣言相关,互动性强,因此更能受到关注,转发量和评论数都较专业科普微博更高。
在不同的科普微博账号的内容上,热门的话题往往能引起互动。同样的话题以不同的形式被微博发表,就沾染了该微博的特征,扩大了受众面。以破除迷魂药谣言为例,在2010年12月,果壳网科学人主题站发表了《“迷魂药”有可能存在吗?》一文,随即@谣言粉碎机转发此文,一直到2012年,该账号发表的“迷魂药”的微博共5条,《地铁迷药真的存在吗》一文获得800多条转发。2012年后,迷魂药的话题在@谣言粉碎机上就此打住。而在2012年4月,@江宁公安在线开始持续科普迷魂药谣言,截至2015年4月14日,共发表38条与迷药相关的微博,其中,关于迷魂喷雾的一条长微博转发量过3万。而一条疑似“迷魂药”成份的乙醚家族分子式长微博有2300多条的转发量,这归功于微博语言的俏皮幽默。这些科普微博也引起了媒体微博的关注,例如@人民网转载过@江宁公安在线的破除迷魂药谣言的微博。
3 科普微博信息的溢散效果
如上文所说,网络新闻媒体或纸媒报道转载社交媒体信息的情况被称为溢散效果。在破除迷魂药谣言上,溢散效果颇为明显。2012年5月8日,@江宁公安在线发表迷药调查贴,5月9日,现代快报刊发《微博迷魂药劫案》,整篇文章描述了微博网友向@江宁公安在线求证迷药是否存在的经过,最终引用医学专家化学专家的观点证明目前并不存在在人面前晃两下就能迷晕人的迷魂药。2014年3月27日,现代快报刊发《@江宁公安在线:这是谣言!》再一次破除了屡破不止的迷药谣言。2015年4月8日,@江宁公安在线发表了关于脱毛马来熊被误认为“水鬼”的长微博,得到了5000多次转发和1000多条评论。该话题引发了其他网媒和纸媒的关注,羊城晚报经过实地调查,在4月9日刊发《抓到水鬼?没这回事!》,文章引用了@江宁公安在线微博内容,称图片原型是一只脱毛马来熊。不少网络新闻直接复制了@江宁公安在线的原话,如腾讯网和新浪网。
4 社交媒体科普信息溢散的原因和社会效果
首先,科普微博具有平民化特性。以@果壳网和@谣言粉碎机为代表的科普微博是以果壳网为依托的,其支持团队属于公益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不带官方权威背景。从社会心理来看,自2007年年底真假华南虎事件开始,由于传统权威媒体、专家失手的新闻频频曝光于网络,使得网民更愿意倚靠来自大众群体的力量追寻真相。
其次,新闻的服务性加强,专业媒体需要科学知识指导新闻内容。部分媒体微博也顺带科普,但是可信度较低,甚至会受到受众专业科普微博的批评。例如@CCTV今日说法曾发表微博,称哥伦比亚出现一种致幻药物,喷在受害者脸上会让受害者成为犯罪分子的“玩偶”,对所作所为不会有任何记忆。从短期看,社交媒体科普信息的溢散效果可以让受众关注的议题或内容进入主流媒体形成共振,加强受众话语权,也方便了媒体采集信息。长远看,溢散效果可以缩小知识沟。大众传播可能扩大了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这被称为知识沟。在目前社会条件下,网络传播加剧“知识沟”扩散的事实是无庸置疑的[3]。
5 总结和启示
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应加强对科普信息的获取。尤其是传统新闻媒体,新闻报道或服务性报道都要加强科学性,保持权威性,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以获得更好的具有草根性和科学性的话题,服务于受众,尤其是较少接触网络的受众。
摘要:议程从主流媒体流向非主流媒体,这种情形被称为“媒介共鸣”,同时,非主流媒体的议程也可以流向主流媒体,这种情形被称为“媒介溢散”。“溢散效果”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互动的一种形式。本文将分析社交媒体科普信息溢散效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原因以及社会效果。借以分析总结主流媒体应如何从社交媒体汲取有效科普信息来进行议程互动。
关键词:社交媒体,科普信息,溢散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董天策,陈应.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7).
科普效果论文 篇6
一、活动分析
为了了解广州市中小学科技竞赛类活动的活动效果,笔者进入广州市某科技竞赛类活动现场,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开展了调研活动。
通过调查和访谈,得出结果:①由于参赛选手都是中小学生,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获知活动的渠道主要是老师告知,53.33%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老师告知)。此外,26.67%的学生选择了纸质媒体,20%的学生选择网络媒体,有6.67%的学生选择广播电视媒介渠道。②认为此次科普活动互动性十分高(26.67%)和比较高(36.67%)的人数占了五分之三以上,说明此次活动的互动性还是不错的。认为此次活动互动性一般的市民占了33.33%,认为无互动性的占了3.33%,这也反映出市民对活动的互动性有更高的要求,活动的主办方可以根据实际,进一步加强科普活动的互动性。
二、分析与探讨
1、科普活动策划与设计科学合理,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本次科普活动的形式是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在活动开展前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策划与设计,任务分工以及组织执行,因此虽然广州当天下起了暴雨,但是仍然可以保证该活动顺利进行。
该活动主要由各类的比赛如中学生的电子报刊、网页设计和平面设计以及小学生的电脑小报和电脑绘画组成。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自主设计的能力非常重要。在测评的过程,根据学生实际反映的对活动的满意度、二次传播意愿以及二次参与意愿可以看出,该活动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科普效果显著,公众得到很好的科学素养
本次比赛活动的科学传播效果良好,很多参赛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从测评的结果也可以看出,选择对科普活动知识十分信任和比较信任的各占46.67%,53.33%的学生选择对科普活动有较高的热情,40%的学生也表明此次活动激发自身学计算机、用计算机的热情。由此看出,学生在此次科普活动中,科学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
除此之外,公众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83.33%的学生认为此次科普活动提升了自己使用计算机来改变生活的想法,有80%的学生选择会将自己在这次科普活动中的实际体验告诉身边的亲友。
3、存在的问题
1)扩大宣传渠道
虽然改活动场地有一个自媒体平台,主要推送内容也是学校的活动或信息,但是对于此次活动也仅仅是进行过一次推送,后续对于该活动的宣传报道还是比较欠缺,并且活动信息的阅读量也不多。
2)活动形式缺乏多样性
该活动主要是科普竞赛活动,虽然活动分为几大单元,但是毕竟参与其中的只是学生,很多陪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而且该竞赛也没有允许其他社会人士参与,因此其大多数活动内容仅仅是为了竞赛,学生们也是为了竞赛反复练习,并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3)活动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有待提高
本次科普活动的主要内容为计算机竞赛,相对形式比较单一,而在对学生测评过程中,选择科普文艺表演(57.14%)、科普动漫(57.14%)和科普游戏(46.67%)等活动形式的中小学生较多,这比较符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几乎很少人选择科普讲座、科普咨询等相对单一的、灌输型的科普活动。学生们更喜欢具有多样性、启发性的科普活动形式。
三、对策与建议
对此次科普活动中表现的不足,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供以后该单位组织同类型的活动或同类单位组织相似活动时参考。具体如下:
1、加强活动宣传力度,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活动主办方应加强活动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对于该类竞赛不应仅仅是学校老师的告知,还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宣传。[1]尤其是学生更喜欢广告这种形式,就应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对活动的信息进行定向的推送,扩大影响面。同时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发起话题,主动获取活动参与者的反馈、建议,及时发现问题,为下一次开展同类型活动积累经验。
考虑到比赛的特殊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宜有大量的报道。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活动的重要性,可以在活动举行后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宣传,与广州各大众媒体“教育板块”形成联动,扩大社会影响力。
2、合理策划科普项目,提高互动性
互动性和趣味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提高互动性,首先要保证活动是有趣的,这样才能激发公众的好奇心,吸引公众参与。[2]在互动环节的设置上,可以注重互动的多样性,还要注意适时地对公众进行鼓励(物质或精神),以吸引更多人参与。
创作设计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来源于生活细节。大赛举办方应该给学生提供创意起点和大体思路,而不是给一个命题发明。发明就是改善生活的不便之处,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四、结语
作为开发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普竞赛类活动,要积极适应新型的网络宣传环境,充分开发和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以及关于后续成果的展示和评奖结果的公示。在提升活动整体效果时,要注意从培养科技素养方面着手,真正地是提供学生科技发明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从宣传效果和活动效果两个提升科技竞赛活动的整体活动效果。
摘要:中小学科普竞技比赛是提升学生科技素养的重要科普活动,对完成和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科普竞赛类活动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并从提升宣传方式、提高活动趣味等方面提出了活动效果提升策略。
关键词:科普竞赛,活动效果,科技素养,策略
参考文献
[1]任福君.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12~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45
科普效果论文 篇7
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地区,加之民族文化习俗不同,使得科普事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表现出特殊性。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被称为东北亚“金三角”,是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的地区。该州下辖6个市、2个县,总人口220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6.3%。但是,由于朝鲜族年轻人具有很强的超前消费意识和出国劳务的习惯,形成“613899”这一特殊的科普对象。
延边州科普工作队成立于2004年,工作范畴包括农村农民的生产、城市居民生活、青少年科学知识普及、国家干部科普培训等。在科普经费有限,人力不足,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延边州科普工作队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科普之旅,为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做出了贡献。为了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的成效,有必要总结现有科普工作的运行状况、运行模式,以期为构建更有成效的科普工作运行体系奠定基础。
1 延边州科普工作队运行体系和工作现状
1.1 延边州科普工作队运行体系
延边州科普工作包括州、县(市)科普工作队和乡镇科技助理三个层面。但是,不同层面的科普资源呈倒金字塔的形式存在,并具体表现在人力、资金、办公条件等方面,导致不同层面的科普工作成效差异很大。
1.1.1 州科普工作队。
(1)人力资源。州科普工作队属于科级建制,原有3个编制,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减为2个。其年龄结构为40—50岁,学历为大学本科,学科分别为经济管理和农学。另外,还成立了兼职的科普宣传专家组、科普农业专家组、卫生健康专家组。(2)资金资源。延边州科普工作资金来自财政拨款和科协奖励。2006年,延边州科普工作队被国家财政部、中国科协评为“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获得奖励资金50万元,弥补了科普工作资金不足的局面。(3)科普工作条件。延边州科普工作队具有独立的办公室和相对完善的办公设备,比如电脑、多功能打印复印一体机、摄像机、照相机、电话以及科普作品制作中心等,有80多块科普展板。
1.1.2 县(市)科普工作队。
在县(市)层面,在延边州的8个县(市)中有7个县(市)成立了科普工作队,但没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办公场所,而是与科协系统的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技馆等部门共为一套班子联合开展工作。各个县(市)的科协负责人采用聘请各专业部门(如农业局)的相关科技人员为科普工作队的兼职队员的方式,获取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资源,辅助州科普工作队开展工作。在7个县(市)中,只有3个县(市)科协的科普经费纳入了地方财政预算,其它县(市)的科普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
1.1.3 乡镇科普工作。
在延边州8个县(市)的各个乡(镇)均设立了科技助理人员,兼职负责协调州、县(市)安排的科普工作,但是没有独立开展科普工作的资金和条件。
1.2 延边州科普工作队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专职专业的科普人员,科普工作后劲不足。
除了州科协科普工作队外,在县(市)、乡(镇)层面没有专职的科普工作人员负责科普工作的开展,且兼职的人员中,懂科普工作的专业人员不多,懂朝语又懂技术的人寥寥无几。兼职的科普工作队员多分布在机关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行政管理,科普工作仅为其工作职责中的很小一部分,且这部分工作并没有被列为其工作绩效的评价体系中,导致其主动开展科普工作缺乏动力。因为没有编制,也很难通过接收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来提升科普工作的后备力量。
1.2.2 基层科普运作资金匮乏,科普工作开展难度大。
除了延边州科普工作队外,其它各县(市)的科协均没有专项科普经费。以汪清县为例,因缺乏资金支持,县科协无法独立开展普工作,只能协助省、州科协和州科普工作队开展工作。以YJ市科普工作队为例,虽然该市的科普经费比本州其它县(市)略丰富,但人均科普经费仅为0.2—0.3元。其在学校、广场等人口密集处制作的100米科普长廊和科普挂图,因资金匮乏无法实现定期更换,现已经褪色、字迹模糊,失去科普宣传的作用。
1.2.3 县(市)科普工作激励不够,部门参与热情不高。
近几年,虽然国家财政部、中国科协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支持力度有所增加,但县(市)级科普工作队奖补范围有限,就全国范围内,每年只奖补5个科普工作队,且不涉及县市级科普工作队,从而降低了县(市)科普工作队积极投身科普工作的能力和热情。特别是各职能部门也没有将科普工作纳入到部门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中,难以激发各县(市)及其乡镇的职能部门兼职科普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
1.2.4 各县(市)科协领导风格不同,科普工作成效差距大。
据对延边州科普工作队负责人的访谈和实地调研,在各县(市)科普工作中,科协领导的做事风格和思路不同,科普工作模式差异较大。虽然延边州县(市)、乡(镇)层面的科普工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有的县(市)科协领导敢于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主动与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联合开展工作,走党政企部门合作和市场化道路。但是有的县市仅仅是协助上级科普工作队开展工作,没有独立组织过科普活动,没有很好的发挥科普兴农促进作用。
2 延边州科普工作队运行模式及其效果评价
虽然,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科普工作队存在人力不足、资金匮乏、激励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但依托现有科普工作运行体系,在各县(市)科协领导带动下,通过整合不同的资源,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创新出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模式。通过对延边州四个县(市)的调研发现,该州存在五种科普工作运行模式,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不同模式特点、运作过程和工作成效。
2.1 “科普工作队+乡镇政府+农户”运作模式及其分析
“科普工作队+乡镇政府+农户”模式是延边州科普工作队广泛采用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运行方式是:在每次开展科普活动时,县(市)科普工作队将科普培训安排传递给乡镇政府,由乡镇政府组织协调具体科普工作,如乡镇政府要求村干部安排参加科普培训的人员,提供科普宣传与培训的地点,并出面接待等。在这种模式中,培训方式多采用聘请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如“科技之冬”、“科普专家边疆行”“科普日”“科普周”等活动。采用这种模式开展的科普工作具有效率高、层次高的特点,即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排好科普宣传活动,并借助上级部门的科普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其缺点是,活动执行成本相对较高、宣传手段单一、受益人群有限、效果相对较差等特点。
2.1.1 信息从县(市)—乡镇—村—组—农户,存在多层次,多主体的解译和编码转换,导致信息传递弱化、遗失、扭曲和错位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乡村干部在通知村民参加培训时,往往只是告诉村民参加培训,至于谁来培训和培训的具体内容,了解的不是很多。因而,在上传下达过程,往往简化信息并回避细节,结果造成部分农民的需求与培训内容出现脱节。如据现场访谈中途退出科普培训课堂的一位中年妇女说:“专家讲的虽好,但是我家现在根本就不种植蔬菜,只种玉米。之前还以为是玉米技术培训呢,所以村干部一通知,我就来了。”由于沟通障碍,还存在科普培训专家到了现场,才知道农民的具体需求,说明反馈体系高度弱化。如在某乡镇,现场农民要求蔬菜专家给介绍党参的种植技术,形成科普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的错位。
2.1.2 统一的培训内容与多样化农民需求的局限。不同的农民有不同的需求,即使是种植同一种作物,由于农户间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存在差异,难以通过1—2个小时的统一专家培训的方式,满足不同农民的需求。如在WQ县TQL镇,在参加食用菌培训学习的人群中,有多年从事黑木耳种植的林业职工,也有刚刚从事木耳种植没有经验的农民,还有计划种植黑木耳处在观望中的农民,其需求差异很大。而专家在讲授之前,并没有时间对培训对象的需求进行征集和分析,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讲授。因此,不分需求差异举办的科普培训,会影响科普工作的效果。
2.1.3 培训时间与农民生产时间相冲突。据调查,专家培训的时间是由上级科协根据工作计划安排确定的,为了降低成本,每次活动要安排不同领域专家的联合活动,这就会导致选定的时间与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冲突,使需要的农民因没有时间而无法参加科普培训活动。如,在某镇开展蔬菜专家科普培训时,来的农民很少,且多为50岁以上的妇女。其主要原因是,男性农民在家忙着育苗,没时间过来听课,降低了此次活动的目标受众的受益度。
2.1.4 培训地点远离农民居住地。这种模式开展科普工作的地点往往选在乡镇政府的会议室,那些居住地远离乡镇的农民,由于信息获取成本和交通成本均很高,很难参加培训,特别是在农忙的季节。但是,实际上这些目标受众,也是科普知识比较薄弱、科普需求比较强烈的目标人群。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的地点选择,使目标受众能够真正成为科普活动的直接受益人群。
2.1.5 培训方式较单一。由于延边州乡镇层面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比较好的科普培训基寥寥无几。由于培训现场没有投影仪,聘请的专家没有办法将生动的图片展示给科普对象,主要采用现场讲座和咨询的方式进行科普介绍。同时,在乡(镇)政府举办的培训远离了农民的种植现场,以口头宣讲的方式提供的信息,难以突破目标受众的认知系统,并留下深刻的理解层面的记忆。
2.2 “科普工作队+产业带头人+需求农户”模式及其分析
科普工作队认识到外请专家单一培训效果的局限性,采用将本地的产业发展带头人吸纳到科普专家组,通过发挥产业带头人的“传、帮、带”的作用,如借助产业带头人的产业基地开展参观学习和技术培训,取得了很大成效。据HL县科协负责人介绍,农民更愿意参加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的讲课,如延边州科普队聘请当地一个有多年养蜂经验的专家给农民讲授养蜂技术,采用边讲边操作的方式,并承诺“凡是按照我讲授的方法养蜂,如果出了技术问题,由我来承担,”受到养蜂户的好评。再如龙井市五味子产业带头人,被州科普工作队聘为农业专家组成员,他根据五味子各生长发育阶段的技术要求和兴趣农户发展五味子产业需要,与州科普工作队合作,每年免费举办3—5次五味子栽培现场会,并提供种苗和技术资料,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五味子产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产业带头人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实践经验能够很好的满足农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需求。作为本地的产业带头人,他们比外来的专家更了解农民的需求,能够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指导。
2.3 “科普工作队+企业+科普对象”模式及其分析
基层科普工作缺乏资金是一个普遍现象,但部分县(市)的科普工作队能够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开拓市场化道路落实科普工作。换言之,科普工作队主动与企业联合搞科普,实现科普工作队出人力,企业出资金和技术的运作模式。
在面向农村宣传先进技术等方面,和龙市科普工作队与吉林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农村推广科技含量较高的有机肥。一方面,该公司可以借助科普工作队的力量深入到农村宣传、推广公司的有机肥产品;另一方面,科普工作队能够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走有机种植之路。为了切实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科普工作队与公司联合,采用对比试验的方式,让农民亲自评价产品效果。这样就满足了科普工作队、企业、农民三方的现实需求。在科普进校园活动中,科普工作队也积极与企业合作,如企业出资金帮助科普工作队印刷科普材料,同时在科普材料上印上支持企业的名字做“广告”等。
这种走市场化道路的科普宣传模式,有效的解决了科普工作队资金不足的困境。但是这种模式要求科普工作的领导者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和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同时要注意回避科普活动社会化过程的市场风险。
除上述三个模式外,还有“科普工作队+行业部门+协会”和“科普工作队+科技示范园+兴趣农户”模式。前种模式与“科普工作队+乡镇政府+农户”模式运行具有相似性,但是它们的区别在于参加培训的成员由行业部门与乡镇联合组织。后者“科普工作队+产业带头人+需求农户”运行模式具有相似性,该模式主要是科普队通过各种途径组织感兴趣的农户到科技示范园参观、现场培训学习。
3 研究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多主体推动、多部门参与的科普运行模式的优势,需要克服现有运作模式的局限,积极构建以科普对象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工作运作模式,以更好满足产业发展主体的需求,提高科普知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拟合度和科普工作成效[1]。但这种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动员能力,同时也需要形成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体系。
3.1 创新农户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反馈体系和调研机制
为了避免专家授课内容与农民现实需求脱节现象和充分发挥专家培训的优势,实现科普工作效果最大化,有必要建立一套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科普需求反馈体系,实现科普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县(市)的科普反馈体系,充分及时把握基层的科普需求,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科普计划奠定基础。
3.2 完善乡镇科技助理队伍和科普示范户,构建需求为导向的科普终端反馈体系
乡镇科技助理职位的确立,能够有效推动自下而上的反馈体系的形成。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需要从乡镇涉农部门设立科技助理。同时,为了提高乡镇科技助理工作的积极性,建议将科普工作成效纳入其考核指标体系,并建立下乡调研补贴制度,明确规定乡镇科技助理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另外,需要在各个村屯设立科普示范户,通过终端网络延伸带动其它农户的发展[2]。
3.3 完善科普专家组构成,壮大科普专家组的力量
根据科普工作涉及多部门参与的特点,可以在科普宣传专家组、科普农业专家组、科普卫生健康专家组的基础上建立科普协调专家组,把基层党政部门负责人纳入科普工作队,并建立部门科普考核指标,进一步增强科普工作队的动员能力。要改善科普专家组的构成,适当扩大当地各行各业产业带头人在专家组中的数量,将更多实践经验,并熟悉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产业发展趋势的行业专家,纳入到科普专家组行列,确保能够因地、因时、因人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科普工作,促进产业发展的永续性。
3.4 探索、完善科普工作效果评估制度
科协系统的优秀科普单位评审,除了要关注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由谁实施,受益对象外[3],还应该建立起一套可行的科普活动效果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以提高科普资源的实际效果。在科普效果评估过程中,要让科普对象、科普专家、科普队员成为科普成效的评估主体。
摘要: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8个县(市)中抽选4个作为调研点,采用关键人物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对四个县市的科普工作运行状况进行研究,总结该州科普工作运行的主要模式,并对其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提出自上而下开展的科普工作,科普培训者与科普对象具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二者在缺乏有效沟通前提下,在科普信息传递过程,存在信息编码和信息解码困难等现象,影响科普工作的成效。而构建以科普对象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工作运作体系,能够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提高科普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运行模式,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刘为民.试论科普的源流发展及其接受主体[J].科学学研究,2000,18(1):75-78.
[2]张继昌,曲波,石绍山.农村科普“帕雷托改进”模式[J].铜仁学院学报,2009,11(3):71-74.
科普效果论文 篇8
近些年全国各地为落实《纲要》, 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走近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的机会, 也为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科学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 与学校教育的组织较严密、形式较稳定等特点相比, 更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终身性, 虽然目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辅助地位, 但已逐步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普活动的广泛开展, 其价值、意义也受到关注。通过分析甘肃省连续举办八届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的效果, 尝试评价科普活动教育价值问题。
1 甘肃省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
1.1 开展背景
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书里的萌芽期, 他们渴望从科普活动中获取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但又因为现代升学的压力及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原因, 导致中小学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存在诸多的困难。
2006年5月, 借助甘肃省科技活动周的契机, 甘肃省科技厅面向全省中小学生, 举办了“首届甘肃省中小学生科学知识网络竞答”, 旨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宣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推动甘肃省青少年科技普及教育的发展, 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 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
该项活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 采取网络在线答题形式, 通过活泼多样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普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科普知识教育活动的开展, 注重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生活常识与国情省情的结合, 以科普知识教育活动为载体, 丰富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培养学会基础科学素养。做好新时期的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工作。
1.2 参与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第一届甘肃省中小学生科学知识网络竞答活动共有800多人参与竞答, 来自省内不同地区的12名学生获得奖励。第二届竞答活动共有7589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网上答题, 仅80分以上的参赛者就有一千五百多人。发展到2011年, 第六届甘肃省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由原来的甘肃省科技厅一家主办, 变更为由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科技厅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三家单位联合主办, 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参加人数上升至10220人, 参加学校达160多所, 覆盖全省14个市州, 获奖人数也达到200人。2012年, 参赛人数12814人次, 参赛学校达240所。2013年, 参赛人数达到22412人次, 比上年增长74%, 达历史最高水平。
1.3 效果评价
甘肃省科普网络竞答活动开展近10年来, 得到了各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普遍认可。活动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基础上,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比赛中, 贴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同学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 网络竞答的开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竞答内容紧扣科学主题, 拓展青少年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以科普常识为主要内容, 结合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科技热点等内容,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例如:当地震发生时, 在楼房中应如何避震?泥石流到来前有何预兆?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首先选择保护的身体部位等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掌握在自然灾害来临之时的一些自我保护技巧, 将伤害降到最低。再如:哪些食物不属于低碳饮食?城市交通工具不属于绿色交通工具?低碳行动的宗旨是什么等问题向中小学生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理念, 增强节能意识, 从小做起, 从小事做起, 积极参与到甘肃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去。而神十飞天、嫦娥探月、蛟龙一号等一系列时事热点更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良好契机, 不仅振奋民族精神, 还可以激励广大学生发奋学习。
该项活动的连续举办, 不仅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科学规律等有了足够的认识, 更是引领青少年关注科技发明、发展动态;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 鼓励他们涉猎广泛的科学领域, 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领悟并逐步树立创新精神, 为甘肃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品格的人才做好准备。
2 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 必要性
科普具有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和科学等功能, 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是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科普教育是使学生感受科技魅力的基础, 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提升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是全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也是一项贯穿于青少年整体教学过程的、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学活动, 更是一个领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过程。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学校和家长过分追求成绩, 使得我国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占用, 过早的抹杀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兴趣, 长而久之, 青少年的创造力, 想象力被严重束缚。科普教育强调“做中学”、“玩中学”, 基于青少年天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为出发点, 通过贴近生活而又趣味十足的演示实验, 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激发探索欲望。明白“生活处处有科学, 科学时时为生活”的道理, 而实验中展现出来的神奇的变化和现象, 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推动他们主动思考。
2.2 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素质, 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与现代化发展水平, 科学普及的内在价值早已超出科技知识和成果的学习及服务大众生活得范畴, 其所蕴藏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成为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强大的动力, 也为科技进步与创新奠定了最广泛、最坚实、最持久的社会基础和人文环境。
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是是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教学活动。为我国人才全面知识结构培养的基础, 对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培养、人才培养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推进自主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建造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重要作用。
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 激活全体劳动者的创新潜能, 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得以广泛的应用, 使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倡导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维护社会稳定, 强国富民, 增强综合国力, 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结论
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 对我国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此看来, 中小学生的科普知识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要以科学的规划为基础, 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进行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促进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生的科普知识教育不能流于表面, 仅仅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的介绍, 更要深入挖掘学生需求, 帮助学生培养科技意识, 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外, 还要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 培养有益于科技创新的后备人才。
摘要:科学知识普及活动不仅是对学生科普知识的介绍, 更是帮助学生领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对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培养、人才培养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甘肃省连续7届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的效果, 评价分析了中小学生科普活动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生,科学知识,普及,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G].2006.
[2]王小林.论小学科普知识教育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2 (3) :61-62.
[3]汪华明.浅谈中小学科普工作的意义[J].学会, 2009, 17 (3) :201-202.
[4]王彤, 周晓宇.小学科普知识教学活动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J].素质教育资讯, 2009, 12 (3) :73-74.
科普效果论文 篇9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以及数据处理
1. 调查对象
2014年海珠区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现场参与者以及海珠区教育局在海珠区少年宫举办的"小海豚"科技节的参与者。
2. 调查形式
调查采用现场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此次共发放纸质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158份, 回收比例为80%。
3. 数据处理
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二、调查问卷内容的设置
为了解本次环保科普宣传活动的宣传效果, 问卷共设置了4个方面的内容, 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对本次环保科普活动的评价, 调查对象对海珠湿地的了解及人工湿地的认识程度。
三、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的人群中男女比例将近1:1, 而调查对象既包括18岁以下的中小学生, 也包括65岁以上的老年人, 年龄跨度较大, 调查覆盖的人群面也较广, 包括退休人员、学生、公务员等, 而青年、中年群体占的比例较大, 为71% (如图1所示) 。中、青年属于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普遍对海珠湖湿地及人工湿地有一定的了解, 这可以反映出这个群体具备较高的环保素养。他们给出的建议大多是政府对湿地、人工湿地必须进行投入, 同时应该加大环保宣传, 这对环保部门后续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年龄段饼状图中, 我们可以知道, 此次调查中45~59岁的人群居首位, 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41% (如图1所示) 。而从不同的职业分布来看, 退休人员占的比重比较大, 这是因为启动仪式并非在周末, 因此, 来参加科普活动多以退休人员为主。
2.调查对象对本次环保科普宣传活动的评价
从总体情况来看, 91.8%的被调查者都觉得此次湿地与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开展得不错。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之间的看法又有一定的差异, 被调查的少年普遍认为这次活动举办得很好, 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的少年都比较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 而湿地与环保科普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向广大人群宣传了节水、净水、保护环境的知识, 对他们有一定的吸引力。青年人、中年人, 老年人认为此次活动举办得马马虎虎, 还过得去的分别有2人、4人和3人, 占到了各年龄段总人数的4.2%, 6.4%和16.7% (如图3所示) , 而所有的调查对象中只有1名老人认为此次活动举办得不好, 认为宣传湿地和环保应该采用更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
而从宣传方式的认同度来看, 有45%的人对于人工湿地模型讲解的内容印象深刻。有39.1%的人对科普展板的内容印象深刻, 23.8%对仪器互动体验的内容有印象, 但大多数人对于采用视频播放和宣传小册子宣传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印象。从印象深刻的宣传方式来看, 基本都是有专业人员讲解的部分, 因此, 互动环节是进行环保科普宣传较好的一种方式。而且从人工湿地模型讲解最受欢迎可以看出, 人们对于节水净水的具体实施方式还是非常关注的。有97.8%的市民认为自己学到了较多东西 (如图4所示) , 而有95%的市民认为自己的环保意识增强了 (如图5所示) 。因此, 相信此次湿地与环保科普宣传将会极大地增进广大市民节水、净水的意识, 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
3. 通过宣传, 调查对象对海珠湿地的了解及人工湿地的认识程度
为了检验此次活动的宣传效果, 特别设置了湿地、人工湿地小知识题, 如:您觉得海珠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海珠区环境有什么样的作用?人工湿地可用作什么环保设施?人工湿地的组成主要包括哪几部分?人工湿地除了处理污水外, 您认为其还有什么功能?从调查对象的答题情况来看, 有75.4%的人认为人工湿地是一种净水设施, 这都要归功于我们现场有关人工湿地模型的讲解和互动, 让调查者了解到人工湿地是一种净水设施。所以以后的科普宣传方式可多采用这种方式, 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关海珠湿地公园的功能 (即海珠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海珠区环境的影响) 这个知识题是个多选题, 在158人的调查对象中, 有78%的人认为海珠湿地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 说明大多数人对海珠湿地的建设还是很满意的, 仅有3%的人认为海珠湿地的建设破坏了环境。而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海珠湿地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作用, 而只有11%的人认为海珠湿地在消除噪声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图6所示) 。这说明有一部分人对湿地在环保方面的作用了解还不全面, 我们还需加大宣传的力度, 进一步保护湿地环境。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整个宣传过程中, 调查对象提的最多的就是应该多开展湿地与环保方面的科普宣传, 感觉目前类似的活动太少, 了解的太少。
因此, 后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进行宣传。并举办大型的宣传体验活动 (类似本次的人工湿地净水体验等) , 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感受自然之美 (如各地可以举办“湿地文化节”等) 。
同时,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后续的宣传中, 也应注重宣传手段的创新。如可使用专门的湿地、环保宣传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以及新媒体 (如QQ、微信等) , 对广州市民定期开展湿地知识讲座, 湿地文化图片展览 (以动植物、湿地美景等为主题) , 播放环保或湿地纪录片, 发放宣传册、书签, 发起签名等方法;
支持大学生开展“湿地使者”等宣传教育活动, 建议政府拨出一定的经费支持湿地公园设置专门的解说员, 让人们了解湿地、了解环保, 从而主动保护湿地、保护我们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宇良, 戚敏.科普调查问卷及其设计技巧的探析[J], 科普研究, 2010, 5 (2) :37-42.
[2]张志敏, 任福君.科普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资源的价值探讨-基于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案例的分析[J].科技导报, 2012, 30:28-29.
[3]苏敏.高校图书馆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的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20 (6) :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