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问题论文

2024-08-19

效果问题论文(精选12篇)

效果问题论文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搞好课堂教学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增效减负的关键。而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为主线,从而创设问题情境成为其关键。

这里所说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指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目的之一在于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体验。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我认为可遵循以下原则。

(一)现实性。

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学习的对象,因而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良好数学观的养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从不同方向看》这节课时,从学生们最为熟悉的拍照为例,引入学习内容。首先给学生展示一辆汽车的几张照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从不同方向看会有不同的效果,便于下面知识的理解。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应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当然应能有效地完成相应数学知识的引入与概括。

(二)趣味性。

学习的最大动力莫过于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情境的趣味性也是问题情境创设的一个基本原则。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感受大数》时,为了让学生体会100万有多大时,我引入了下面的故事和问题:古时候,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放8, 16, 32,……一直放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大米?”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大米!算了,我只要第21格的大米,请允许我把它们带回家。”同学们,你能帮这位国王算一算,第21格上大约有多少米粒吗?这么多米有多重,如果你是这位大臣,你准备怎样把这些大米运回家?

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测量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成为解决的一个必然步骤,十分自然。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对我们的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只要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集“文路”、“教路”与“学路”于一体,才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才能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训练能力。

(二)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发散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如在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时,可举例:“一个正方形,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个别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也有的想了想回答:“五个!”也有的学生发现只有四个角。教师否定了每一个同学的答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都只答对了三分之一,于是由惊讶转而欣喜,理解了讨论的必要性。再如讲到为什么要逻辑推理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形如“⊥”的两条等长的线段,让学生观察,哪一条线段较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竖着的那条较长,我用尺子一量,发现一样长,同学们感到不可思议,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白了数学问题光凭眼看,往往得不到正确结论,需要严密的推理。这样的课,学生感到印象深,趣味浓,余味长。

(三)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能同时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用平面截几何体》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黄瓜、土豆、胡萝卜等物体,通过让他们课上自己动手操作可以加深每个学生对截面的理解,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真仔细地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把握知识分布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如一节课开始时,可通过情境设计,提示矛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中,进行情境设计,使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巩固练习时,可通过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知识得到扩展和引伸。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教学的中心,用置疑、问难等灵活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合作与教学合作,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效果问题论文 篇2

有老师提问:使用多长时间思维导图才能收到效果?

实际上,学习思维导图要经历从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受益的过程。如图1所示,在使用前,我们很多学生处于“无意识的低效”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虽然 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基本使用方法,但可能并没有太好的效果,这个阶段可称为“有意识的低效” 状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感悟,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技巧越来越多,对思维导图的领悟也越来越深,就开始收获思维导图带来的效果了,这时就进入了“有意识的高 效” 状态;但这不是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的终点,应该继续坚持使用,加深感悟,直到没有感受到思维导图的存在,也就是说不会因为软件使用不熟练或因思维导图绘制 技巧本身影响使用效果,这时思维导图的使用已经自动化了,即使没有软件的存在,遇到问题时也能自发的在脑中绘制,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已经深深的固化成思维 模式,此时就进入了“无意识的高效” 状态。不同的人达到这四个不同阶段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会受到练习时间、喜好程度、教师引导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引领,提高一轮复习效果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第一轮复习 问题引领

生物课程的第一轮复习的展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首先要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保障学生的知识体系较为完善。同时,要在问题的引领下帮助学生更好的归纳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并且对于一些热门考点进行深化。这样才能够让复习过程更有针对性,并且会让学生更好的为高考做准备。

一、对于基础知识的梳理与回顾

第一轮复习首先需要展开的内容就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梳理与回顾,这也是第一轮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学生在学完整个高中的生物课程后,对于各种知识要点都已经较为熟悉,然而,随着知识积累的不断增多,知识点间的混淆或者遗漏的问题难免会发生。在这样的前提下,做好知识的梳理与回顾就非常有必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一条具体的主线,在主线明确后再来以问题为引领一点点回顾学过的知识,随后将所有细碎的、相关的知识点都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这一个程序在第一轮复习乃至整个复习阶段中都非常重要,这也是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的一个有效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高考中的常考点、易错点进行合理提炼,并按照专题复习。如细胞专题、光合作用专题、细胞呼吸专题、遗传及变异专题、植物激素调节专题、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专题等,这些小专题在近三年的高考中都是命题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只要对照书中所列知识小专题以问题为引领,化整为零,逐个去突破,就能保障学生有效地全面掌握和排查知识。以专题为主线,以问题为引导,这会让学生的知识梳理与回顾更有针对性,这也能够加强学生对于每一个专题中涉及到的相应知识点有更加牢固的掌握。

二、有效构建知识网络

在第一轮复习中,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框架与知识网络非常重要,这也是应当渗透在复习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接触过一些综合问题后就会发现,那些综合程度很高的问题往往不会只是涉及单一专题,有的题目通常会考查到多个专题和知识点,这种问题就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展开了更深入的考查。正是因为如此,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知识网络的有效构建。可以以问题为出发点,在问题的引领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有效的应用所学知识会是极大的推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个专题内的知识通过一条主线联系在一起进行复习,或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复习资料中的前4个专题囊括了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教师可以以具体的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将这些小专题绘制成一个细胞专题,利用这个专题也可以纵向与后续小专题构成的增殖专题、代谢专题、遗传专题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细胞生命活动的大专题,从而将知识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形式在头脑中构成一个体系,这便是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架构的有效教学过程,这也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锻炼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

学生的能力素养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很多时候体现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也是生物第一轮复习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可以发挥问题的引领功效,可以以高考中的一些热门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对于这一专题后涉及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并且提炼解题时的一些常用方法与技巧。复习阶段不同于知识教学,复习是基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已经有了较好理解与掌握后的巩固与深化。因此,教师在复习中一定要加强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高考中更好的应对各种实际问题。

透过对于历年高考常考题以及热门题的整理后会发现,高考中通常有大量有关图表的试题,内容涉及生态和环境热点(如人口资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如基因工程、克隆、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工农业生产及人类健康热点(如转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艾滋病)和国内外大事。教师要抓住这些热点问题,可以透过一些典型试题的剖析来展开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锻炼,从而帮助考生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以及迁移信息的能力。

结语

在高中生物课程的第一轮复习中,想要让复习的效果更好,教师要把握复习的重点,并且以合适的方式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引导。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凸显问题的引领功效,帮助学生实现对于基础知识的梳理与回顾,并且让学生逐渐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十分重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应对高考时更有把握。

【参考文献】

[1] 常效委. 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J]. 新课程(中学),2013年11期.

[2] 薛进. 模型建构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应用例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3] 宋银、唐明. 试论高中生物作业科学设计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03期.

创设问题情景提高教学效果 篇4

德育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多数是说教式的讲概念、讲道理、讲特点, 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洞枯燥的定义、理论的堆积, 学生则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传统教学法只是强调课程本身的逻辑性、抽象性, 忽略了它的实际应用性,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教育理念、教育评价体系、教材的编写、学生的认识等, 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德育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 使学生感到德育课程空洞、乏味。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引进新的、适合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问题就是我们发现、研究、探索之源。基于此, 在教学中, 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关注的问题情景, 通过问题情景, 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政治, 感受到政治不是课本中条条框框的知识, 政治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政治。通过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思索、揭示问题中隐含的深刻道理, 并发现不懂的理论, 或无法解释的现象, 从而形成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获取新知识的动力, 进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所谓问题情景, 是指具有一定难度, 需努力克服, 学生经过努力又是能克服的一种学习情景。问题是教学的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诱发思维、引导思维, 培养其思维能力,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思考,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从而生成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

在教学中, 无论是讲授新课还是复习旧课, 都有一个如何导入的问题, 好的问题导入就像是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欲望。一个好的问题, 如同向平静的湖面扔入一块石头,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 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吸引力, 进而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探索下去, 自己去找出答案[1], 或向教师求证答案。因此, 如何创设问题情景, 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关键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体会。

1 坚持5个原则

1.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教学的永恒追求, 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2]。在问题情景的设置过程中,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实践、交流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去感知、去探求知识。教师作为引导者, 参与合作, 并给予适当的组织和指导。这样, 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通过体验获得知识, 理解最为深刻。

1.2 坚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在问题情景设置及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学生, 哪怕探究的方法不正确, 探究出的结论不够全面, 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都要充分肯定、鼓励他们, 同时, 还要不失时机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这样, 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原动力, 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探究中去。

1.3 坚持启发性原则

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来创设问题情景, 启迪学生的思维,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既有应当解决的问题, 又蕴涵着让学生自己回味、追溯、思考的问题, 具有意味无穷的境界。教师通过启发学生, 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来思考问题,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实现以已知推断出未知。

1.4 坚持目的性原则

在问题情景的创设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紧扣探究的结果。因此, 选择问题难易要适中,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数目要适量, 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要及时, 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探究出结果的时机要适时。

1.5 坚持社会性原则

因德育课程本身就是各种社会现象本质的反映, 各种社会现象都隐含着深奥的原理, 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类课程。因此,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 应充分体现问题的社会性, 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 并能很好地合作与交流。

2 运用4种方法

2.1 从课程内容与生活现象的结合点入手创设问题情景

德育知识来源于生活, 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来创设教学问题情景, 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德育知识的重要性, 又有助于学生运用德育知识来认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2 从课程内容与社会问题的结合点入手创设问题情景

现实社会离不开德育知识, 德育知识与社会息息相关, 紧密相连。只有将学习内容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社会问题时, 学习才有意义, 所拥有的知识才能得到应用[2]。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更能用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2.3 利用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景

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惯性思维和科学原理之间的矛盾、生活常识与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等, 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认知矛盾来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矛盾, 积极讨论、探究, 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促进学生的发展。

2.4 利用发生的重大事件设置问题情景

偶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其背后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 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导入偶发的重大事件, 能激起学生关注、思考的热情, 让学生探究它的必然性, 寻找内在规律。

综上所述, 问题情景对学生来说, 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条件和手段[3]。运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究知识的精神,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经济法应用效果问题思考本科论文 篇5

(一)社会整体利益的概念解析

1.社会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

对于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的建立与完善是为了实现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在这里,经济学家庞德对需要通过依靠法律来维护与保障的相关利益按照其性质进行了分类。其总体分类大致为三个方向,即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利益。

2.社会整体利益与国家利益

对于社会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同时,也需要对社会整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对于前者的区别。对于社会整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进行比较,得出后者的关系更为简单些。

(二)社会整体利益观在经济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在经济法理论体系之中,社会整体利益的观念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经济法的定义是为了实现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效维护,这是已经形成共识的观点。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经济法学家对于其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对其重要性的认可程度是一样的,都是将其作为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效保障。

二、经济法社会整体利益观的独特性

(一)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调整手段具有多样性

由于经济不断的发展也就使得所需解决的经济矛盾的多样化开始呈现,使得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难度进一步加剧。

在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公私化进行定义判断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的判断标准进行明确。对于公共法律的核心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对于私法的核心即为维护个人权利的观念进行认可。

(二)经济法整合功能的独特性

在本文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观念进行阐述的过程中,注重于对整体的含义进行正确地理解。在这里,对整体性的.含义进行理解的过程中,需要首先理解其哲学角度的含义,应将其对比面“部分”进行理解,通过辩证的分析来实全面的现理解范围。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发现对于整体的理解应该是对构成事物的众多不同要素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的分析,部分指的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个或者某些部分。它们通过二者的联系来实现对调制关系的建立,它的地位区别于其它的法律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稳定性,其复杂性也显得更为突出。

三、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和保障

(一)社会整体利益的享有者和维护者

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其的保护也是一项困难的任务。从角度的变化分析,也能看出,对于社会的整体利益来说是缺乏主动的去关心社会整体利益的人而存在的,但却存在着诸多的人企图去将其分配得到,对于保护与分配的态度截然不同。在这里,我们应当意识到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者的定义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社会全体公民与各级组织的整体利益,狭义指的是对于拥有者而言的利益确定。对于如何实现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划分,需要从其主体的不同进行明确判读,进而为不同的代表者实现其利益的保护。

(二)社会整体利益的保障

1.损害社会整体利益者应当承担的实体责任不易确定

当社会整体利益遭到破坏的时候,其具体所需解决的问题即为对经济责任的认定。对于这一问题,经济法的研究学者所提出的观点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有些学者认为对于相关责任的认定具有如下的特征形态如下:政府经济失误赔偿、惩罚性赔偿、实际履行、改变或者撤销政府经济违法规定和行为等等。也有学者认为对于经济法的责任认定包括了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的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

2.缺乏追究损害社会整体利益者应承担经济法责任的程序

在对经济法的责任形态与采取方式的不确定也会导致对于已经造成的社会整体利益追回的困境,对其经济法程序的限制,导致了不同的经济责任承担。

四、结语

效果问题论文 篇6

一、简要分析小学科学探究问题意识不强的原因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老师普遍认为,由老师直接教授和灌输知识的方式,能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多更好地接受知识。因此,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方式,同时对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也不屑一顾。因为老师认为这根本就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本来可以直接由老师告诉的知识,为什么非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自己探究呢,再者,学生的探究结果和方式也未必是正确的,这样就走了更多的弯路。因此,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不支持科学问题探究的。

二、不断提升小学科学探究问题意识的措施分析

1.注重课堂活跃、轻松气氛的营造

对于小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敢于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才能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为了让学生敢于提问,老师需要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大胆提问和进行问题的探究。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需要以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例如,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在讲到地理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问大家:“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呢?”然后老师可以逗小学生笑起来,说:“因为太阳不认识南北方向呢。”总之,就是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

2.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探究问题意识的培养,老师在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在老师科学的引导下,小学生才能正确地进行问题探究。这样就要求老师具备很好的问题情境创设的能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创设的情境中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以老师创设的问题为引入点展开问题的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小学生:“蚂蚁这么小的身板,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大这么多倍的事物呢”“你见过蚂蚁搬家吗,蚂蚁搬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蚂蚁参与呢”“大家知道蚂蚁是怎样过冬的吗,他们冬天都干吗呢”等等此类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有很高的情趣进行问题的探究。

3.培养学生提问技巧,让学生善于发问

在上文中提到了,应该培养小学敢于提问的意识,这是培养小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老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以便让学生不仅敢于提问,还要善于提问,能很好地抓住问题的重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老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示范,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小学生学会如何提问。例如,在学生经过探究,明白了果实与非果实的区别之后,老师可以示范性地提出问题:“请问大家,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香蕉是果實吗?”提出的问题要能让学生运用到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对已学知识不断地进行巩固和更好地理解,这才是学生学会提问的最好方式。老师在不断的示范过程中,学生也是一个不断模仿和学习的过程,这对于小学生更好地提升问题探究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4.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决定人们的认识,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应该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探究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在自己的亲手实践中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深刻而难忘的过程。例如,在讲到生物方面的知识或者实验的时候,要尽量找一些典型的材料或者模型,让学生能亲手触摸到,或者用眼睛看到,这对小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小学生科学探究的问题意识是可以不断提升的。

总之,我们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提问技巧,让学生善于发问,以及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敢于提问,并善于提问,对小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改进冬季供暖效果的有关问题 篇7

1.1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的确定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在《规范》中第2.2.1条规定:“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按照《规范》要求设计出的室内暖气供热效果,不能保证采暖期的每一天都能达到《规范》的标准,即平均每年有5天的室内温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这是《规范》所允许的。另一方面,国内外有些资料表明,由于近十几年间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和城市温室效应的影响,大气气温普遍升高,这样供暖室外计算温度也要作相应提高,目前我国虽然还没有对供暖室外计算温度进行修正的指标,但有很多专家已经提出将原来的冬季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取值提高1.5~2℃是完全可行的。因此,对采暖室外温度的调整应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

1.2 设计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 设计规化方案阶段对热负荷估算不足。

例如,一个新建街区在设计整个小区供暖外网时,都是依据建筑物供暖设计热指标对其进行估算的。但是街区建设几年后,规划建筑面积有很大的调整,使原来的管径不够用,流量不足,暖气不热,给建筑物的供暖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对建筑物热负荷总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应做出一些调整,即将估算值适当调高些,预留出余量以供今后的发展,使之在将来的实际运行中达到理想的设计温度。

1.2.2 对建筑物的热负荷不详细计算。

例如,某一幢六层住宅,其某一单元一至六层房间的层高、开间、进深都一样,假定使用四柱760型暖气片,经计算后确定暖气片数分别为24、19、19、18、18、24,再经过若干实际测算也得到类似结论,便认为以后不必作详细的热负荷计算,按以上得到的结论推算即可。其实这样做很不合适,因为屋顶保温千差万别,地面结构也不尽相同,如果不及时与土建工程沟通,仅凭经验办事,就会给一层和六层的暖气片数量的确定带来很大误差。

1.3 对供热管线的保温

在供热系统中,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不重视对采暖管线采取保温措施也会供暖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长度100mm的DN50~DN20的管线,总温降可达到8℃,要求的供回水温度由95℃~70℃变成95℃~62℃,供回水温差增大,这时就容易造成热力公司供暖的误操作。因此,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应重视对采暖管线的保温,使之充分发挥热量。

1.4 散热器的选择

散热器分为辐射式和对流式两种,辐射式散热器是指依靠对流和辐射两种方式传热的散热器,如铸铁或钢(铝)制板型、柱型、管型、扁管型、柱翼型和闭式串片型等;对流式散热器是指几乎完全依靠对流方式传热的散热器,各种以绕(串)片管为散热元件的带外罩散热器,均属此类。对流式散热器靠受热后空气的对流运动来散热,这一运动的强弱取决于热水温度的高低,所以当供热水温度较低时(供暖过渡季节),其散热能力的下降要比辐射式散热器显著。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散热器的选择。对辐射式散热器表面涂非金属涂料比涂银粉漆更有利于散热。有些国家早已禁止使用银粉漆,取而代之的是喷塑处理。

2 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施工名对供暖管路阻力的平衡虽然经过仔细的计算,但有的施工人员为了施工方便,不按设计图纸施工,该变径的不变径或随意改动管路布置,增加或减少管的长度,从而造成系统的不平衡。例如,一栋六层建筑采用同程式上供下回单管顺流供暖系统,散热器为半暗装,用DN20镀锌管连接,由于施工图省事,散热器的乙字弯管用两个弯头代替,这时阻力系数发生改变,改前的阻力系数Azh*z=109.3,改后的阻力系数A`zh*z=139.3。由于整个管路阻力增大,使流量减少,流速降低,而整个压降值却近似不变,有下列式子成立:

式中:G、G`改变前后的水流量

这样改变前后的流量相差11%,就会使室内得热量有很大的降低。因此,施工单位的规范化、标准化施工是保证供暖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职业道德的体现。同时,使用单位也应严格遵守建设单位的设计要求,不应随意改动设施。

3 装修阶段存在的问题

3.1 室内装修对暖气散热的影响

室内装修中(特别是住宅),给散热器装罩,会使散热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辐射式散热器的影响最大。当暖气罩上下开口相同时,随着开口的减小,散热量的折减率由8%增大到18%;如果开口加装格栅或百叶,折减率由10%增大到21%[2]。所以,住户在对房子装修时暖气罩的开口位置不能随意设定,要考虑空气的对流顺畅,只开一个通气口就更不合理。

3.2 散热器不能随更换

为了变观,用户常将房间内已安装好的散热器更换为档次更高的散热器。对于独立存在的分户供暖系统,这种做法是可以的,而对于非独立存在的供暖系统就不能随意更换。这是因为:(1)档次高的散热器大多是钢制或铝制,对水质和运行管理的水平要求较高,如果水质不能满足要求,会使散热器的工作条件十分不利,以至造成散热器的蚀穿。(2)更换散热器后,不同材质的散热器在同一供暖系统中共存,铸铁散热器的砂粒和锈垢会使轻型铝质散热器表面划伤,防腐层遭到破坏,因腐蚀而漏水。

3.3 散热器数量不能随意增加

建筑物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房屋装修时做暖气罩寻暖气散热量的影响。如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房子,四柱760型暖气片安装63片,可是住户自己装修时又加装了25片。究其原因,一个是从众心理;另一个原因是冷怕了。还有的人认为,屋子温度高点好,开窗换气不受影响。其实以上想法可以被归纳为对热舒适的要求。

热感觉和热舒适有不同的含义。增加暖气片的结果是增加热感觉,不可能带来所要求的热舒适[3]。这样做使楼下的住户得热量少了,室内温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如果从一层到顶层的住户都增加暖气片,其得热量不会相应都增加,反而会因此产生竖向失调,造成底层的温度下降。

摘要:从设计、施工、运行、装修方面对影响冬季供暖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良好的供暖效果需要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热单位、用户各负其责,严格执行国家的法规和标准,需要有效的措施和政府的大量投入,同时提出了有关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供暖效果,热舒适,热负荷,设计

参考文献

[1]潘云钢.供暖分户计量及调节对设计热负荷的影响[J].暖通空调,2000,5:47.

[2]萧曰嵘散热器装饰与建筑节能[J].暖通空调,2002,1:50.

[3]赵荣义.关于热舒适的讨论[J].暖通空调,2000,3:25.

初中历史教学效果: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效果,问题,新理念,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初中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 历史课程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任务。传统历史教学中, 我们较为注重的是让学生“认清历史, 铭记历史”, 历史教学大多倾向于单一的理论教学;但是新时期的到来, 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也逐渐成为一项技能,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史”, 还要教会学生通过历史, 了解现在, 判断未来。但是, 从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来看, 距离新时期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似乎还有一定距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 阻碍教学质量提升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落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势在必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应是教学理念的革新, 但是从现状来看, 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似乎依旧停留在传统模式及理念阶段, 教师依旧把历史课程教学当做历史故事来进行讲解,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关键知识点的记忆以应付考试。

2.教学模式陈旧。要想实现新时期初中课程历史教学的目标, 灵活多样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必要的。但是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 大多数依旧采用的是原来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 教师扮演教授者的角色, 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聆听和记忆。这一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都被压制, 注意力都难以集中, 更别说对知识进行主动获取了。此外, 历史本是一门理论性知识占据主导的课程, 学生如果没有对知识进行自我吸收和挖掘, 仅依靠死记硬背方式来进行学习的话, 实在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师生互动不足。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 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师生互动的不足。一堂课下来, 师生互动的良好进行, 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师生合作的氛围, 同时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 不管课前课程设计还是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极为有限, 教师与学生“各司其职, 各为其政, 互不干涉”, 不仅直接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策略

1.从时代要求出发, 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支撑整个教学活动的根本和基础。因此, 就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创新来说, 首先应从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入手。教师在完成这一阶段性工作过程中, 建议应紧跟社会发展形势, 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对历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解读和认识。

比如就“鸦片战争”的教学而言, 不同理念往往就会有不同的教学选择。笔者以前根据传统教学思路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这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吗?学生则会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是因为林则徐禁烟所引起的战争。这一结论当然是不正确的, 但如果让学生放弃自己的观点并认同新的观点, 不是凭着教师的否定就能完成的。

后来, 笔者改变了教学思路, 就以“鸦片战争是什么引起的”为题进行了一次专题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 重点在于寻找鸦片战争这一结果的原因。笔者给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鸦片战争就是因为林则徐禁烟, 那英国殖民者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开战, 这是不是说明他们师出有名?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 学生认为不能得出这一结论, 因为鸦片本身就不是正常的贸易商品, 英国人也是通过东印度公司走私进来的, 因而禁烟是正当的行为。但随之而来的又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二是鸦片给当时的中国到底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梳理, 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英国是为了占领中国市场才向中国输入鸦片, 而占领中国市场的本质又是为了向中国输出工业品, 并掠夺中国的工业原料。于是, 学生的思维又与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其在中国市场上却由于中国茶叶、丝绸的输出而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等知识联系了起来。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教学思路, 通过师生问答、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生终于寻找到了鸦片战争的真实原因, 从而也颠覆了自己原来的浅显认识。

此外, 在实际教学中有时还得转变教学立场, 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 从学生角度出发, 了解学生学习需求, 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帮助学生克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历史教学改革措施的后续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优化教学模式。新时期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 除了从理念入手, 进行教学观念创新之外, 还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 优化教学模式, 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提供保障。

在课程教学设计环节, 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及微博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展开有效探讨, 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入了解, 将学生的要求纳入到教学过程设计中去。比如就“汉朝的中外交流”这一课的教学来说, 教师可以在社交聊天工具里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 将学生对这一内容认知成果都充分纳入教学设计体系中去, 从而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有效利用, 争取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教学模式, 营造更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及环境。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不仅在内容呈现效率上体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同时对于加深学生理解, 深化学生认识, 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以“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教学重点为例, 如果教师采用以往传统单一的理论教学化, 必定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以及重视程度, 但是如果教师换一种模式, 在课程导入环节播放与教学内容时代相关的《三国演义》或是其他影视作品片段, 必定能有效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从而提高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

总体而言, 就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实现来说, 绝大部分需要教师的努力和付出, 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与思想, 及时跟进时代技术,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争取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12) .

[2]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幼小衔接的效果分析及问题探讨 篇9

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 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各阶段教育的意义和相互关系。对此, 笔者结合多年的幼儿教育经验, 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出发, 探讨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的优势与不足, 以及在幼小衔接中尚待提高的因素。

一、幼小衔接中的有利因素

1. 幼儿教育的普及与重视, 为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奠定了基础。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 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多年的学前班带班中, 笔者与家长沟通交流, 了解到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普遍比较重视, 并且对当前的教育抱有很大的期望, 普遍认可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及时送孩子进幼儿园, 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这是幼儿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2. 幼儿园对幼小衔接的进一步认识, 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具针对性。幼儿园对幼小衔接的重视, 认识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的方面存在差异, 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 加快了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能力。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延长活动时间、课堂桌椅的摆放、参观小学生的课堂氛围及幼小衔接相关的主题活动, 引导幼儿上下课礼仪, 倾听教师讲课, 举手发言, 小组讨论, 回答教师提问等学习行为。并且通过主题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小学生活是怎么样的, 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之处, 进一步激发幼儿向往上小学的积极情感。在系列活动中帮助幼儿了解小学, 鼓励幼儿模仿小学生的学习行为, 消除其对环境的陌生感, 减少在新环境中不适应现象的发生。

二、影响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不利因素

幼儿园对幼小衔接工作在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突击衔接较普遍。幼儿园往往是在大班第二学期开展一系列的幼小衔接活动。如改变作息制度、给家长做相关讲座、参观小学、熟悉学校环境等等。但是, 这种简单、突击式的衔接方式并不能对儿童社会交往技能、规则意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起到作用。2.简单衔接。在许多教师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确立及规则意识的培养等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关注不够。

结合以上问题, 幼儿园在衔接内容上, 注重幼儿学习适应性, 还需加强对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养成教育,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 在学习适应性方面, 突出幼儿园的薄弱环节, 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经调查, 幼儿由于升入小学, 往往会出现种种不适应, 比如烦躁、厌学、消瘦等等不良现象。这就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个性品质, 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 诸如兴趣、态度、意志、自制力、自信心等, 都对儿童能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 通过日常主题活动, 养成幼儿的时间意识、任务意识和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小学一年级家长的沟通中, 了解到多数幼儿不会记老师布置的作业, 出现了多写或少写作业的现象, 使得家长每天都要打电话问老师问同班同学进行核实, 孩子和家长都很不适应。对此, 幼儿园应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帮助幼儿建立任务意识。通过“复述故事”、“搜集一些废旧材料”、“送给爸爸妈妈的一句话”等活动, 让幼儿把任务告诉家长。这样既增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 又能够培养幼儿准确表达他人意图的能力。

第三, 在意识到幼儿的适应性准备, 要调动幼小衔接中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针对幼儿身心发展上的过渡期特点, 在幼儿园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而不是将幼儿教育小学化, 完全把小学的一套搬到幼儿园, 把衔接变成幼儿提前上小学。以小学的一套学习、生活与活动的规则要求来管理幼儿, 这些做法只讲求让幼儿短期内适应小学的学习, 不考虑幼儿入学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这不仅无助于培养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 更无助于培养幼儿入学后的发展性, 反而让其身心发展受到影响。

液态饲料的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篇10

1 液态饲料的种类

1.1 液态配合饲料

它是由水、糖蜜、脂肪、尿素、蛋白质、氮、磷、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药物添加剂等混合而成的液状饲料成品。可以直接饲喂动物, 如液状糖蜜尿素饲料。

1.2 液态添加剂

为提高粉粒饲料的营养价值而添加一些富含营养物质、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糖蜜或油脂等液态饲料, 均属液态添加剂。它可加入饮水中, 也可在颗粒饲料生产过程中的后续阶段直接喷涂在颗粒料的表面, 对确保颗粒饲料的全价性和适口性有重要作用。

1.3 酒精液态饲料

它是配合饲料的一种, 其中的酒精能把反刍动物的瘤胃发酵调整到最适宜状态, 从而增大尿素和精饲料等的利用效率。

1.4 以水为载体的液态饲料

这类液态饲料的特点是以水为载体, 加入铜、锌、锰、铁、抗氧化剂、维生素、促生长剂等, 先配成浓缩母液, 用时加水稀释即可。

1.5 液态代乳料

主要由水解酵母、土豆淀粉和葵花籽油组成, 不含乳粉和脱脂乳粉, 其化学组成和氨基酸组分与全乳相似。

1.6 悬浮式液态饲料

它是在传统液态饲料的基础上, 在一定的条件 (PH值、温度、水料比和发酵促进剂) 下, 通过精细发酵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液态饲料。使用液态发酵饲料比使用酸化剂可产生更多的酸。

2 液态饲料的应用效果

液态饲料能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率。这是由于:相对干饲料而言, 液态饲料的原料粉碎粒度要小得多, 增加了接触消化酶的表面积, 提高水合速度, 从而加速消化酶的渗透, 提高饲料原料中酶的活性, 适口性好, 混合均匀, 避免动物挑食。液态饲料还可改变日粮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构成, 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有重要作用。

2.1 液态饲料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整个欧洲养猪业中液态饲料的应用占30%左右, 具体为德国30%, 英国20%, 丹麦、爱尔兰和荷兰占30%~50%。目前在亚洲的泰国和菲律宾也正在逐步应用。然而, 在我国集约化养猪生产中, 国内饲喂的料型基本上是粉料和颗粒料。液态饲料方面的研究还是一项新兴技术, 其应用还未起步。

2.1.1 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

断奶仔猪的消化系统还未充分发育, 受断奶应激的影响, 难以消化和吸收以籽实和植物蛋白为基础的典型断奶日粮, 因此液态饲料成为饲喂断奶仔猪的最佳选择。由于液态饲料适口性好、混合均匀、营养均衡、避免仔猪挑食, 因此可提高仔猪的采食量, 改善仔猪的生长性能, 减少死亡率。同时它还可以改善断奶仔猪肠道的健康和生理功能。断奶后仔猪胃内的PH值环境被破坏, 饲喂液态饲料可改善肠道的健康和生理功能。

2.1.2 在育肥猪上的应用

在猪的育肥阶段, 液态饲料的优势是在饲料配方中可以大量采用廉价的液态原料, 如液态氨基酸、酶和食品工业副产物 (啤酒副产物、马铃薯加工副产物) 。这一方面降低了食品工业副产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减少了饲料配方的成本。就饲喂效果而言, 液态饲喂提高了采食量和日增重, 改善了饲料效率和猪体内环境, 但降低了胴体出肉率。

2.1.3 在母猪生产上的应用

在当前集约化、工厂化饲养条件下, 母本作为繁殖的机器高速运转, 致使哺乳母猪的采食量难以满足产奶的营养需要。会出现母猪产奶量减少、体况严重下降、再发情时间延长, 进而使母猪淘汰率上升。液态饲料可以提高哺乳母猪的干物质采食量, 提高生产性能。另外, 怀孕母猪采用液态饲料, 因饲料体积大, 使胃有一种饱腹感, 可保持怀孕母猪的安静。

2.2 液态饲料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液态饲料中的尿素和糖类物质可在瘤胃中以一定比例和速度释放, 避免引起牛氨中毒。糖蜜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加入可掩盖尿素的苦味, 改善适口性, 且液态饲料偏酸性 (PH值3.8~5.0) , 故具有开胃作用, 可增加肉牛采食量, 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性能。

2.3 液态饲料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相对反刍动物和猪, 液态饲料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较少。禽类的采食受到荷尔蒙、神经受体和饲料适口性等因素的影响。家禽采食液态饲料后, 有饱腹感, 而且液态饲料混合均匀, 改善了适口性, 从而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刑廷铣等 (1999) 试验证明, 液态饲料添加剂使肉鸡在56日龄体重达到2.25千克, 料肉比达2.2, 成活率达96.8%, 与固体添加剂相比, 少耗料9.2%, 成活率提高了1.5%, 干物质、精蛋白、有机物和总能的消化率分别提高3.9%、2.62%、2.43%和2.31%, 鸡群体重变异系数下降了40.5%, 表现为鸡群生长发育一致、整体状况良好。据报道, 与固体饲料添加剂比, 用液态饲料添加剂饲喂肉鸡, 其采食量提高5%~10%, 干物质消化率提高3.1%, 粗蛋白消化率提高2.6%, 有机物质消化率提高2.4%。

3 液态饲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液态饲料质量不稳定, 成分差异大

如油脂和糖蜜的组成及含量随产品生产批次和厂家的不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蛋氨酸羟基类似物、氨基酸、氯化胆碱、乙氧喹等产品的含量组成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3.2 液态饲料的应用设备投入大

每一种液态原料都必须安装各自独立的液态添加系统, 需要专门的管道和料仓, 添加这些系统相对比较昂贵。但这些设备的费用只是一次性投资, 液态添加系统安装完成后, 使用液态原料, 可节约其他方面的成本。而且, 增加一个液料系统就可以腾出一个干料仓, 以便用于贮存干性原料。

3.3 液态饲料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

冬天饲喂液态饲料, 会导致猪舍湿度大, 必须注意通风;夏天易造成液态饲料残留在管道中, 导致腐败变质。

因此, 液态饲料的发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从液态饲料营养的角度,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配方;研究开发出可靠、高效的液态饲料加工设备和饲喂设备;大力推广规模化养殖技术, 建立现代化的养殖场和饲料厂联系网络, 利用管道进行饲料运输, 并采用高效的人才管理措施;向液态饲料中加酸、加酶或接种益生菌发酵, 提高养分的消化率, 真正替代抗生素实现绿色饲料。

4 我国发展液态饲料的前景展望

4.1 我国丰富的液态饲料资源为液态饲料的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

我国北方 (黑龙江、新疆等) 盛产甜菜, 南方 (广东、云南) 盛产甘蔗, 在制糖过程中会生大量的废糖蜜, 每年约有230~280万吨。中部地区则有大量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油脂和肉类加工下脚料。沿海地区则有广泛的鱼类资源, 在鱼类加工过程中, 废弃不可食的部分, 通过酶解可得到大量的与鱼粉营养价值相当的液态饲料。另外, 我国尿素的产量越来越大。以上这些资源都是液态饲料的良好原料, 为我国液态饲料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条件。

4.2 节粮型畜牧业的大发展将会推动液态饲料生产

反刍动物对液态饲料的利用率明显高于干性饲料, 特别是酒精液态饲料。糖蜜尿素饲料等对提高粗饲料的利用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 随着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 液态饲料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4.3 科技进步将更有利于液态饲料的生产

效果问题论文 篇11

摘 要:本文针对笔者学校课题组教师实施问题化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从如何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问题意识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 教学实施 做法 体会

通过认真分析课题《问题化教学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堂实施过程,笔者认为该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但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时容易陷入“优生”课堂,以及课堂时间不够用等。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下面浅谈笔者提高问题化教学课堂实施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保持学生持久学习热情的策略

学生思维被激发后,能否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保持学习热情,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决定因素。要保持学生学习热情,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

问题化教学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导演。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问题化教学课堂教学设计顺利实施和成功推进的关键。绝大多数中职学生为高中录取的落榜生,有很强的自卑感,不善于表达。要打开学生的心扉,和教师积极互动,产生理想的教学互动效应,教师要做到如下几方面。

一是颠覆传统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自觉把自己放到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辅导者。当一些学生意见与教师不同时,教师要保持冷静,耐心解析,不能采用师长压服的做法。二是要多关爱学生,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意见、自尊和人格,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三是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赞扬和肯定,对课堂上的不当表现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法训斥学生,例如部分文化基础差的学生,被叫答时往往说“不懂”或摇摇头,教师不能说“这个问题这么简单都不懂”“你之前是怎么学习的?”等,这样会唤起学生对过去学习的不愉快记忆,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这种情况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鼓励学生从零开始获得知识。此时,学生也会因人格上受到教师尊重,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2.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是问题化教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树立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中职生入学门槛低,大多数初中毕业,少数高中或大学毕业,还有个别是同等学力的社会青年。教师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和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落差,要兼顾到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力求保障不同层次学生都吃饱、吃好。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是让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因经常被叫答,这部分学生会被教师越来越关注,被叫答的机会也会更多。而不举手的学生因为不会回答或没有勇气举手,则容易被教师忽视,长此下去,回答机会被部分学生“垄断”,陷入“优生”课堂。因此,教师要尽量做到公平提问,有效叫答。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叫答先以组员轮流派代表回答,其他组员补充,最后让全体学生再自由抢答。实践证明,把学生置于团体中协助学习,既可以保证每位学生均能获得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又可以给优生创造帮带差生和施展才能的舞台,避免教学课堂陷入“优生”一言堂,从而使课堂保持生机活力。

3.科学评价,保护学生健康的学习情绪

和谐宽松的评价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是课堂实施的主体,一旦学习情感受伤,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会受挫。如果事件是因为教师课堂不慎评价而起,学生还会对教师的组织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这样,课堂将难以顺利实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科学正确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能仅关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更应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要涉及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助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乐趣之中,在“问”和“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例如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不做及时明确的反应,或学生回答完毕后,不予评价点评,只说一句“坐下”,或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都是不可取的。对于否定的评价,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像“怎么乱说啊”“书中有啊,怎么不看书!”等有可能挫伤学生积极性的不当评价,都不能出现在课堂上。

二是要建立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奖励机制,变学生“被叫答”为“我要回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多数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不希望或害怕老师课堂提问。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对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登记并加分,记入学科平时成绩;另一方面提高平时成绩在学科总评中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即使我文化基础差,只要我课堂上积极表现和努力,学科总评还是能够及格的。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鼓励学生在犯错误和纠正错误中积累更多的经验,体验快乐学习。实践证明,此做法不仅能使课堂实施顺畅,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产生心理碰撞,锻炼自我,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言行,学会公共礼仪。

二、灵活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在问题化教学中,教师课前预设教学问题,课中引起学生生成问题越多,课堂教学就越具活力。但有时也出现不少生成问题是教师事先没法预见的。其次,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起来了,课堂上主动提问与讨论的时间也会大大增加,有时出现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因此,需要教师灵活发挥自己的课堂即时智慧,及时策划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不能紧抠,关键是要教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事等素养。面对学生的答题和产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候答要有耐心

候答时间主要为教师提问和学生反应之间的暂停,以及学生反应和教师反馈之间的暂停。如果教师急着让学生回答,中间没有候答时间或候答时间很短,学生无法有效回答,回答积极性也会被挫伤。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候答时间,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促使学生真正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2.理答要有策略

理答为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学生回答问题通常为正确与不正确。当学生充满自信地回答并回答正确时,教师要接受他的回答,并适度表扬;当学生回答正确,但犹豫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反馈或暗示;当学生充满自信但回答错误时,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最初努力,然后用另外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答案,避免直接给学生答案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当一个学生粗心大意没有回答正确时,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继续教学,不要花费过多时间去纠正一个错误答案。另外,对于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多数学生均感兴趣的问题,应给予合适的启发、引导甚至具体分析;对于普遍性不够强的问题,也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正确反馈,可引导学生课后通过QQ、微信、蓝墨云班课等工具开展师生、生生间的交流研讨。这样,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在问题的讨论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效果问题论文 篇12

一、股指期交叉套期保值的含义

据Keynes和Hicks的观点,所谓的套期保值是指在期货交易中买进或卖出与现货数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同种商品期货合约,以期在将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合约来补偿因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所造成的实际价格差额的交易。套期保值的操作特点是:商品种类相同、交易方向相反、商品数量相等以及交割月份相近。而交叉套期保值,是指当投资者对其现货资产的风险进行套保时,若无相对应的该种资产的期货合约可用, 就可以选择另一种与该现货品种不同,但价格走势大致相同的相关标的的期货合约来对冲现货风险。

套期保值操作的原理。首先,期货的价格走势与现货价格走势一致。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虽是两个独立的市场,但在相同的市场环境内,势必会受到相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次,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随着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而趋向一致。这是由股指期货交易的交割制度决定的。股指期货交易实行现金结算,并且以现货股票价格指数作为交割结算指数,这必然使期货价格临近合约到期日时趋向于现货价格,否则就会有套利空间,若套利者通过买低卖高获取利润,那么套利的最终结果也是促成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最终趋同。

二、案例分析

根据参与期货交易的方向不同,可以把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分为多头(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空头)套期保值两类。本文以空头套期保值为例来研究利用股指期货为证券现货投资组合套期保值时所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某股票型基金经理在2014年2月20日持有股票组合价值为1 000万元,他预测大盘可能要下跌,并希望在未来一个月内能基本保持所持股票组合不出现亏损。2月20日时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的3月份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的报价为2287点,合约乘数为300元。 到了3月20日,现货股票型基金资产组合损失6%,3月份到期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的报价为2158点。

现分析此基金经理的避险选择。因为投资者要求在大盘下跌的过程中实现现货保值,现货的买卖以及仓位重建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假设此股票型基金的证券组合β系数(系统性风险)与沪深300股指的β系数接近,要避免现货市场抛售即规避现货价格下跌风险,应该选择空头交叉套期保值,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根据数量相等原则来确定股指期货合约的购买份数。2月20日现货风险敞口为1 000万元,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报价为2 287万元,则套保合约份数为现货风险敞口除以当下每份期货合约的价值,此结果极有可能不是整数,我们用四舍五入法来操作,具体公式为:

购买份数=现货风险敞口/每份期货合约价值=1 000万元÷2 287万元×300元=14.68份≈15份

第二步,交叉套期保值操作。为防范股市价格下跌, 应根据套期保值操作原理,对现货股票组合进行交叉套保,可利用“空头”交叉套保操作(即期货先空头再多头)。 下表系基金经理根据2014年3月份到期股指期货合约的报价情况,进行本次空头交叉套保的结果。

第三步,盈亏分析。从上述套期保值的结果来看,基金经理通过股指期货空头交易,期货市场盈利58.05万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货市场亏损头寸,初步实现保值目的,亏损缺口1.95万元,此为本次套期保值的损失或者偏差。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偏差可能是盈利,也可能是损失。这些原因将会影响我们套期保值的预期效果,下面我们对引起偏差的可能原因进一步进行分析。

三、套保结果出现偏差的成因

1. 套保合约份数及套保率的确定。在套期保值中,按套保的基本思路应该进行与现货市场数量相等的操作以对冲风险。但是受股指期货当时报价及现货市场风险敞口的影响,我们有时候很难做到期货头寸与现货头寸完全一致。上例中,我们通过计算大约购买15份,如果我们不是用四舍五入法,而是直接取整数14份,通过计算,我们在期货市场的盈利将是54.18万元,套保亏损为5.82万元。如果我们选取的是16份,期货市场收入为61.92万元, 套保的结果将是盈利而非亏损。不同的购买份数,会出现不同的盈亏状况,这个问题的出现涉及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确定,即一单位现货市场风险头寸,需要多少数量期货市场头寸的问题,一般用N来表示。其算式为:

套保比率=期货套保头寸/现货风险头寸

即:N=Bs/Bf

可以肯定,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确定将是实现套期保值预期效果的核心因素。

2. 套保周期及平仓日期的确定。上例中,我们假设套保操作的时间周期是一个月,实际套保结果亏损1.95万元。现实操作中,由于股指变动比较频繁,或节假日休市因素,或投资者自身的操作抉择因素,都会影响期货平仓的时间选择,也会影响最终的盈亏及保值效果。如沪深300股指期货3月19日报价为2120.87,3月21日报价为2158.80 ,报价不同,加之合约乘数的倍数效应,期货价值将会不同,期货市场的盈亏变化有可能大不相同。

3. 现货股票组合与沪深300指数β系数的差异性。交叉套期保值中,在期货市场我们只能选择近似或最优替代现货资产的合约标的来进行套保,我国目前唯一的期货合约标的是沪深300指数。尽管以往文献研究证实现货多样化股票组合的β系数,尤其是ETF类现货的β系数与沪深300指数的相似度极高,但是股票投资组合的β值与期货合约标的资产的β值不可能完全一致。β系数其实是任何投资组合的市场收益率与整个市场预期收益率的线性回归函数的斜率。设股票i的β系数为βi,则现货n种股票投资组合的β系数记为βs,则:

所以上述套保操作中偏差的出现,可能与现货资产的系统性风险与沪深300指数期货的系统性风险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

4. 基差及差幅。从严格的基差定义来讲,基差=股指现货价格-股指期货价格。作为交叉套期保值,期货合约标的只是现货资产的近似替代品,所以无法求出真正的基差值,但是我们可以用近似值来描述。我们用上证指数近似地代表现货价格水平,用沪深300指数表示期货价格水平,则现货与期货的基差变化如下图所示(该图是交叉套保1个月内,上证指数与沪深300指数走势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趋势虽然相同,但是波动幅度却很少完全相同。由市场数据得知,套保开始日绝对差幅为148,平仓日绝对差幅为112,这样,期货与现货两个市场的盈亏不能完全相抵,出现偏差。若基差值由小变大,说明基差走强,期货市场盈 (亏)大于现货市场的亏(盈),空头交叉套保者获净盈利, 多头套保者获净亏损;若基差值由大变小,说明基差走弱,期货市场盈(亏)小于现货市场的亏(盈),空头交叉套保者出现净亏损,多头套保者获得净盈利。

引起套保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还有很多,这些问题在交叉套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国目前股指期货品种过于单一的情况下更为明显。

四、实现套期保值最优化的策略

1. 分析现货股票投资组合与沪深300股指的相关性。 现货品种与期货品种的相关性是影响交叉套期保值的重要因素。科学衡量现货股票组合β值与沪深300股指β值, 分析现货组合的收益率与沪深300收益率的相关性,来确保交叉套保的可行性。同时,完善上市公司系统性风险的披露、多样化披露平台及渠道,并确保其及时更新。

2. 争取最优套保比率。套保份数的确定、现货资产与期货品种系统性风险(β值)的差异,都会影响最优套保比率的确定。只有选择合适的套保比率,才能降低上述因素的影响,使β系数法在考虑了期现货资产系统性风险差异的基础上确保最优套保比率。其计算式为:

式中:N*为最优套保率;P为投资组合现值;A为股指期货合约现值;βs为现货投资组合系统性风险;βf为股指期货的系统性风险。

3. 套保目标的设定及执行。套保的最初目标是规避现货市场的损失,也就是保值。保值的思想应贯穿操作的始终,有人认为应把期货市场盈利最大化作为目标,这种思想无疑带有投机套利的性质,会加大套保风险。因此, 我们应该坚持保值目标,时刻盯盘,选择合适的平仓时机,注意保证金的风险,做到止盈止损。注重现货资产组合分析,以及股指变化的预期,可以采取不套保、部分套保、分批套保及分阶段套保等灵活操作,在操作中要注重变仓成本的控制,关注极端行情。

4. 完善股指期货的交易品种。在完善我国股票现货和期货的基础上,扩大股指期货的交易品种,并使之多样化,以方便现货市场的投资者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期货品种,减少交叉套保风险。

以上所研究的股指期货交叉套期保值效果的偏差分析,及套期保值的优化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将其运用到股票现货市场所有投资者(尤其是ETF)的套保操作中。套保的最终目标是规避现货市场风险(即保值),若偏离初设目标而追逐期货市场的最大化盈利,就难免出现巴林银行倒闭、中航油破产的类似事件。套期保值要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完善,离不开投资者衍生工具操作的基本纪律及风险控制。因此股指期货市场制度、品种的完善,资本市场个股系统性风险的披露以及投资者套保心理变化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周好文,郭洪钧.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问题.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

张健,方兆本.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模型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2(3).

高辉,赵进文.沪深300股指套期保值及投资组合实证研究.管理科学,2007(4).

唐子健,刘懿祺,唐亚勇.用股指期货对ETF基金进行套期保值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上一篇:企业职工思想教育下一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