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效果(共7篇)
讲课效果 篇1
怎样才能把英语试卷讲评课上好,上“活”,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体现评价的意义呢?我们可以将讲试卷评讲和知识复习结合起来,将试卷评讲作为一个点,以这一个点带动知识复习这一个面,做到点面结合, 提升效果,全面实现试卷的评价意义与价值,推进学生学习方式与习惯的改变,完成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点查漏补缺的目的。
一份试卷往往是书本中的知识与课堂教师讲解的知识的集中、扩展与迁移的载体,在试卷评讲时,我们固然要注意试卷评讲的及时性、高效性,但这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借助试卷将所学知识进行高效的复习与巩固,一节好的试卷评讲课应当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当以学生的错误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为重点。一套试卷知识点的涵盖面很大,出现在试卷中的知识点比较零散,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宏观上的归纳总结,以其作为评讲重点,提供对试卷具体内容的参考答案的讲解,让学生有一个明确而又具体的参照标准。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做错的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及其相关内容的归纳、总结,使相关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可以及时的了解,并及时进行反思为何原因出错,如何解决这样的错误,从方法、态度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等方面进行全面反思回顾。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以易错知识点作为评讲的重点的,这当然没错,但我们还要注意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可举一反三、迁移知识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本身可能并不重要,但由之而迁移的知识点或技巧却比较重要的话,那么它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对象。
第二部分:当引导学生以试卷上的知识点为依托,由点及面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复习。试卷中会涉及单词的词义、词性、相关的短语以及固定句型的用法,作为教师这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在做题的技巧和规律上对学生进行细心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讲解的客观规律以及技巧发现问题的所在,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和技巧,由点及面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复习,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方法指导,提升学习的效率,提高学习的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方法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的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技巧,教师在评讲时要结合题型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对应该掌握的基本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进行复习回顾,加强思维训练和方法指导,这对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提高测试的质量有极大好处。例如:在遇到长、难句子时,应教导学生学会分析句子结构,由简单句到复合句,及时增减状语以达到快速了解句子的结构,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明确一个句子的多种表达形式。及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归纳和呈现相关知识点以及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及时回顾,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注重知识点的好习惯。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一个科学的方法为引导的前提下,将每一次试卷评讲当做一次由点及面的对知识点的系统性复习和回归,让试卷不仅停留在知识试卷的情况下,让试卷还是复习的抓手,提升的起点,那么学生将会更好的学好英语。
讲课效果 篇2
一、给农民讲课前的“三怕”心理
工作组经过调查获悉:湖北省英山县红山镇共有20个行政村, 自2000年到2013年的14年里, 受到初中及以上教育的农民比重上升到50.4%;小学教育程度农民所占比重由37.1%下降到29.2%;不识字或是识字很少的农民比重由27.9%下降到7.5%。但是现状是如今红山镇有近四分之一的农民外出务工, 四个驻点村出现了“三留守”状况: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没有外出打工留守的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读了高中的是凤毛麟角、读了初中的不多、大都是只读过小学或没有读完小学的。而我国新农村政策提出新型农民要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观念, 有自主自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正是让笔者担心的问题所在。
(一) 怕农民不愿听。
工作组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过程中, 发现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科学素养差、接受技能培训少、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村民对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够明朗或者态度消极, 他们只想打理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对别的兴趣不大。许多村民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的农村政策认识还不到位, 提出想多了解关于农村新政策的意愿, 村干部也强烈表示有宣讲政策的必要, 于是工作组决定在村里组织一次系统的讲座, 以帮助他们了解政策、弥补新政策的缺失。
(二) 怕农民听不懂。
镇领导和村干部对政策宣讲提出尽量要结合本镇村的具体情况, 不要脱离了村里的实际、不要讲高深理论, 不要太专业化、理论化, 要将学术理论转化为农民俗语。在前期走访和农民交谈中, 笔者感到讲的专业习惯用语他们听不懂, 他们有些说的方言自己半天悟不出是什么意思, 从理论到理论不行, 空洞的说教不行, 结合前期对各村走访的情况了解, 鸭掌树村党员和群众的各项基础条件较好, 让农民听得懂应该不是问题。
(三) 怕农民听了没用。
尽管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但一直在外读书、后又长期在城市的高校工作, 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现实经验, 怕解答不了村民所企盼的问题, 毕竟隔行如隔山, 担心农民听了也白听, 听后对农民生产生活没有多大用处, 产生不了多大价值。
二、给高校大学生讲课的“三不怕”心理
如今的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信息灵敏、领悟和吸收能力强、对新奇事物敢于尝试, 借助互联网技术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他们对老师要讲的内容已经有一定了解, 敢于提问、也善于提问, 任课老师要想讲的精彩, 课前只有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才能迎刃而解。
(一) 不怕大学生不来听。
大学生交了学费, 听课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对专业知识的迫切渴望是他们听课的动力, 同时严格的学院管理对学生旷课会有相应的处罚, 他们如果课程不及格会影响他们的一系列利益:比如评优、评先、评奖学金、找工作等就会受到影响。
(二) 不怕大学生听不懂。
尽管教材有时在更新, 但笔者已给大学生讲课近20年, 积累了不少教学和管理经验, 教材体系、教学规律已经掌握、万变不离其宗, 平时习惯收集整理的资料也是与大学生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 讲课生动具体, 深入浅出。退一步讲, 大学生即使上课没听懂, 课后也可以求助网络教育, 不懂就找“百度”搜索。
(三) 不怕大学生听了没用。
笔者多次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研, 平时收集整理的资料也大多数是最新的、最前沿的热点、焦点问题, 与大学生生活、求职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笔者能获得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大学生认可了笔者所讲内容的有用性。
三、给农民讲课的教学规律总结
笔者提出克服给农民讲课“三怕”心理、发挥给高校大学生讲课的“三不怕”优势、集思广益、多调研、接地气。经过精心的备课, 入村入户调研, 与镇领导、村干部交流沟通, 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在村里查找问题、实地拍照, 专心讲课后一切变得迎刃而解。
(一) 发挥高校教学优势。
笔者长期对党的政策有深入研究, 多次做过省级科研课题, 有一定的社会调研经验, 自己也主编过相关参考书。笔者自己制作多媒体PPT课件、多插入图片、导入电教视频, 做到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还自编了一本辅导讲义《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中“三农”政策宣讲手册》, 在讲课时发给村民以辅助村民会后进一步了解学习相关政策。
(二) 集思广益。
工作组多次与镇领导、村干部交流沟通, 选定主讲内容, 一是要将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中“三农”政策的专业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易被农民接受, 二是要将宣讲内容与本村的发展相结合, 能结合村里现状提出下一步发展规划。
(三) 多调研、接地气。
在讲课前期, 共对175户不同家境的村民进行了入户访问, 有的尽管住在山上, 我们不辞辛苦地到山中拜访;有的是困难户和五保户, 我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有的是老村干部, 帮我们解答了村民提出的问题。我们还将收集到了一些村民的建议和要求一一做了记录整理。笔者体会到只有在与农民朋友聊天中, 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 面对面、零距离, 才是农民朋友乐于接受、易懂易记的好方式, 必须有血有肉, 用群众知道的数据和图表对比、用群众身边的典型示范、用群众耳熟的案例讲解。笔者在制作课件PPT时, 为了寻找农民熟悉的场景, 有时甚至为了拍一张镇的全景建设照片, 爬了一个多小时才登上鸡鸣尖山顶。
最后的讲课效果在笔者预料之中, 也出乎意料之外。在讲座的过程中, 农民听课的热情高涨、挤满了整个会议室, 大家屏气聆听、盯着屏幕。会后, 村民们拿到工作组编写的《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中“三农”政策宣讲手册》, 反复翻阅。有的说, 这次宣讲的内容, 都是我们迫切关注的, 语言通俗、我们一听就懂, 我们就喜欢听这样的宣讲, 这样的宣讲活动越多越好;有的说, 听了教授的课, 再看看这本很合我们口味的手册, 对我们理解党的政策就更清楚了。宣讲结束后, 鸭掌树村张支书也对我们这次宣讲进行了高度评价:王教授的举例切合农民实际, 诙谐幽默, 生动具体, 深入浅出, 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这两次给农民讲课, 笔者感受至深, 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听众, 想要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借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笔者相信, 有了这次经历经验, 今后不管给谁讲课, 再运用这种教学法时, 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比较给农民讲课与给高校大学生讲课的心理, 分析给农民讲课存在“三怕”心理和给高校大学生讲课的“三不怕”心理的不同, 提出克服“三怕”心理、发挥“三不怕”优势、集思广益、多调研、接地气的教学规律。
关键词:农民,大学生,教学规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袁斌昌.课堂·学生·农民——“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中关于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教学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2
[2] .张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政法行政, 2008
试卷评讲课 篇3
数学考试是学生独立思考最强的数学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很多解题思维的火花,若不及时交流,这些火花就会熄灭。因此,一般考试卷应在考试的当天或最迟第二天批改完成后,趁热打铁地及时讲评,才能达到讲评效果最优化。对教师来说,刚阅完试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
二、讲评要做好统计分析,关注整体性
教师应对试卷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对整份试卷有一个评价,这是试卷讲评的基础工作。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工作忙或思想上不重视,试卷批改后没有及时进行统计分析,缺乏整体评价,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为写好讲评教案提供重要依据。
1. 亲自验证解答
教师要改变盲目自信带着空白卷进教室或照抄参考答案的做法,以学生的试卷考查自己,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师熟悉试题考查的知识与技能,体会试题的难易程度,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 分类统计
分类统计就是将学生的姓名、出错率、典型错误、独特解法,按题型和题号分别进行统计,从而了解学生对每类题型的掌握情况,分析试卷中各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掌握知识点的分类及在试卷中的分布情况,判断试题的难易程度,对试题做出总结性的评价。
3. 错因分析
教师在统计的基础上,应针对学生的知识性错误进行分析,对学生犯普遍性错误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多问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这类问题)上出错,判断学生在思维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缺陷,这样的讲评才会击中要害。
三、讲评要挖掘试题功能,注重拓展性
讲评课上,教师要避免“就题论题,浅尝辄止”的做法,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式、发散式讲解。尤其应针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引申出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宽、加深,形成系统,完善其认知结构。
四、讲评要加强正面引导,讲究激励性
尝试“巡回讲课” 篇4
如何集体备课?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呢?这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在周一的业务活动时间我们语文组的五个教师聚在一起, 讨论着, 商量着, 最后决定尝试“巡回讲课”。即每单元五课, 每人承包一课, 讲遍十个班级。每人先精心备一课, 然后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公诸于众, 大家献计献策, 增删调改, 最后拍板定案。这样做既使学生博采众长, 又减轻教师的负担, 使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投入备课, 投入学习, 投入教研。
其实以前也有教师提过如此建议, 只是瞻前顾后, 顾虑重重, 不敢尝试。如今适逢教育改革的春天, 为了平衡教育资源, 为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我们决定尝试“巡回讲课”走教改之路。我们笑称从此告别“单打独斗”的枯燥生活, 开始责任承包共同奋斗。
实践证明, “巡回讲课”于学生于教师利多弊少, 现将这几年参与“巡回讲课”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精备精讲, 精心指导
由于一单元只承包一课, 所以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备课。由于面对的学生由原来的两个班变成全年级十个班, 为了赢得这么多学生的认可、尊重,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课。我开讲的第一课是《孙权劝学》。这一课本是自读课, 按惯例这一课以学生自学为主, 一课时完成。经过我和同事们的精心设计变成了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大容量的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包括趣味导入、表情朗读、情境表演, 人物点评, 课末设悬;第二课时主要包括想象作文、积累读书名言、讲述吕蒙与关羽之死。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以《爱迪生巧服助手》这个故事导入。巧妙的导语以先声夺人之势在刚上课的几秒钟或几分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耳目, 掳住了学生的思维, 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熊熊烈火, 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一课时结束时, 我做了如下结束语:吕蒙本一介武夫, 在孙权的劝说下, 熟读了一些兵书史书, 长进惊人, 令鲁肃刮目相看。鲁肃去世后, 吕蒙接替了他的职位, 成为吴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大都督。你们知道三国名将关羽是怎么死的吗?你们知道是谁密谋白衣渡江奇袭荆州使关羽进退两难败走麦城终被活捉的吗?欲知详情, 下节课再讲。课末设悬吊学生胃口激励学生探询钻研。
教授本课时我还运用比较阅读法, 即吕蒙与方仲永的比较:仲永天资聪慧, 后天不学终成庸人;吕蒙人到中年开始学习, 长进惊人, 令人刮目相看。这说明什么?假设有一天吕蒙遇到方仲永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快速作文《吕蒙巧遇方仲永》, 当堂写当堂读, 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末拓展延伸时“吕蒙与关羽之死”这个话题将课堂推向了高潮。由于第一课时结束时, 曾吊学生的胃口, 第二课时先由学生讲后由我补充: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 关羽败走麦城, 终被活捉。我讲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 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如痴如醉。殊不知为此我几度上网查阅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 还几次翻阅《三国志》《三国演义》, 才有课堂上这几分钟精彩飞扬的讲解。这样的课既聆听了故事, 收获了知识, 又丰富了想象, 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种集众人智慧于一体的知识性趣味性兼容的精品课, 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
再如《信客》, 也是自读课, 一课时完成。文章很长, 怎么教授此文呢?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抓住导读中的“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 看看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这一问题, 跳读, 捕捉关键语句。通过这一课的学习, 学生将对“跳读抓关键句”这一学法印象深刻。课上我又向学生讲了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王顺友——这位当代信客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并引导学生模仿其颁奖辞为文中的信客写一段颁奖辞。这样做很自然地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与时俱进。
二、善待学生, 收获幸福
由于教的学生多了, 大多数学生都陌生, 这就使教师对学生不会因思维定势而产生偏私, 不知道谁是尖子生, 也不知道谁是学困生, 我们面对的一律是急欲求知的学子。这样的课堂, 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教师的关爱, 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感。教师以人为本, 善待学生, 平等相待, 一视同仁。我们关爱学生的同时收获了学生的关爱, 我们尊重学生的同时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我们的学生遍及每个教室, 我们的爱洒遍每个角落。教室里、走廊上、操场上, 那一双双清澈的明眸, 那一张张如花的笑脸, 那一声声温情的问候会使我们激动不已, 兴奋半天, 幸福满怀。
我们也曾多次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听课情况收集反馈意见。刚开始有些学生不太适应, 后来课前做好预习准备慢慢就适应了。大多数学生反映“巡回讲课“每一节讲得都很精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有的知识渊博, 有的富有激情, 有的语言幽默……学生对“巡回讲课”倍感新鲜, 表示愿博采众长, 聆听每个教师的教诲。学生的热烈欢迎积极支持让我们甚觉欣慰的同时也深感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三、互相切磋, 总结提高
由于每单元只负责一课的教学任务, 精心备课之余, 我有更充足的时间上网查资料, 听课, 阅读报刊杂志, 撰写教育叙事、教学论文, 辅导学生。为了讲“吕蒙与关羽之死”, 我在网上浏览了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中所有相关的内容;为了讲《再塑生命》, 我逼着自己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头到尾细读一遍, 可谓是台上一分钟, 台下几天功。正是为了解决这些“教学急需”, 我不得不迫使自己经常充电, 继续学习。每节课后, 我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 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与同事切磋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日复一日的讨论, 月复一月的切磋, 使我觉得自己站在讲台上更加自信, 讲起课来更是得心应手, 从容不迫, 游刃有余。一年来的“巡回讲课”, 我欣喜地觉察到自身知识含量在与日俱增, 教育教学水平在逐日提高, 为人处事更宽容豁达。
如何上好作文评讲课 篇5
一、写好评语, 力求周到
写作文评语是作文评改的关键和作文评讲的前提, 有经验的老师都十分重视这一环节。作文评语或肯定成绩褒扬鼓励, 或指出不足切磋探讨, 或提出问题启发思索, 学生从中看到进步, 知其不足, 受到鼓舞, 兴趣倍增。笔者认为写作文评语应力求具备鼓励性、针对性、启发性。
1. 鼓励性。
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 自然应激励其不断向新的、更高的目标迈进;但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 也应该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使这种快乐成为进一步增进写作兴趣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就是说要注意培养爱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写评语时应多写鼓励的话, 指出不足时尽量用委婉的语气, 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2. 针对性。
从严格意义上讲, 作文评改的面很广, 如中心是否明确, 选材是否恰当, 层次是否清楚, 详略是否得当等, 但在具体评改时, 切不可面面俱到, 更不可写些“万能胶”式的套话。要针对每次作文的特定要求及作文中的主要优缺点, 抓住重点, 找准关键, 有的放矢, 只要在某一方面有可取之处, 就着重评这“可取之处”;主要缺陷在某一方面就以这“主要缺陷”为契机, 给以必要的点拨、辅导, 使其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生对有针对性的评语是心悦诚服易于接受的, 往往在思想上引起共鸣, 得到教师肯定的优点会进一步强化, 对老师指出的不足则有意识地补救, 因而获得长足进步, 终身受益。
3. 启发性。
学生的写作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过程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由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去进行, 别人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作文出现某些偏差, 或某个方面需要探求更完美、更理想的表达方式时, 批改者千万不可将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和盘托出, 甚至整段帮学生改写。这种“越位”的做法会极大地束缚学生的思想, 扼制其求异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 对需进一步修改、充实、完善的地方, 可在评语中给以启发性的提示, 引而不发, 留有余地, 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学会独立思考, 从中悟出规律性的东西,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二、典型举例, 选好范文
作文评讲不能光谈一些抽象的写作理论, 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作文实际。评讲课一般只有一节, 时间有限, 所以举例既要典型, 又要少而精, 做到“以一当十”、“以一警百”。所谓“以一当十”, 即佳作中对一般学生最有启示, 能起典范作用的文章、段落;所谓的“以一警百”, 是指某些通病最明显, 最集中的文章段落。唯有“典型”才能在极有限的时间中得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上作文评讲课之前选好范文。
我在评讲课中的范文大多在学生的作文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较好的、符合预定要求或有创新意识的作品, 有时就某一篇作文, 以点代面地重点讲评, 在讲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 让学生也参与点评, 让他们说说范文好在哪里, 不足在何处。同时, 范文也可以从其他的作文书中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分析、品味, 或把报刊上选登的同类型或同题目的优秀作文和学生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 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分析人家的长处, 学生对这一形式很感兴趣, 发言踊跃, 从而起到启发的作用。
三、分类归纳, 趣味横生
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 诸如在审题、选材、立意、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要求和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 一次评讲重点讲一两个问题, 切勿面面俱到, 产生“老生常谈”之感。我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注意分类归纳, 并编成了口诀, 既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又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课后经常还经常把这当作“顺口溜”呢!例如, 有些作品举例平凡, 许多学生在写母亲伟大时, 都举例自己生病, 母亲是如何连夜或在风雨交加的晚上, 不顾自己的劳累, 把他 (她) 背到医院, 又是如何守在自己的病床前, 似乎不把母亲写“累倒”就不能体现母亲之伟大, 这样为了举例而举例的, 我把它概括为“拼凑事例, 滥竽充数”。还有写老师辛勤工作, 就举例这位老师经常在晚上帮他 (她) 补课, 还说“每天晚上, 整座办公楼只有这位老师的灯还亮着”, 当然刻画人物是可以用其他人物来衬托, 但要衬托得当。如果把主人公拔得太高, 就会脱离现实, 是文章脱离真实性, 或把周围的人贬得太低, 同样也会失去真实性, 不真实的文章就不具有感染力, 对此, 我把这种称为“衬托不当, 顾此失彼”。有些学生总认为文章就应该“龙头凤尾”, 即使是议论文也该在文章开头来一段诗情画意的词, 或认为议论文就该一下子摆出观点, 然后举例论证, 最后总结, 对于这类我称之为“穿靴戴帽, 八股格调”。我把它编为口诀, 一方面是便于学生记忆自己的错误,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作文评讲课的趣味, 使学生能在笑声中受到启发。
谈谈讲课情感的运用 篇6
那么, 教员在课堂上该怎样把握自己的情感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1. 讲课情感的依据
在学院课堂教学督导中我们常常实现, 有些教员讲课时偏重于解释观点, 注重知识性信息交流, 不注意挖掘课程中的情感, 联系实际也简单化、概念化, 表达不出应有的情感。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员对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研究不够, 对课程里有没有情、讲课应不应该有情, 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课程中情的内在规律的必然性, 也缺乏足够的理解。
1.1 各类课程自身的内容决定了讲课必须有情。
各类课程的内容, 不论是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还是法制教育、纪律教育, 以及自然科学教育, 都是以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反映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我们讲课要有情的内在依据。讲课过程既是学员提高认识的过程, 又是感情体验的过程。也就是说, 讲课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员, 而且要把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感情移植给学员, 使学员从教员的情感流露中, 感受到教员情感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课程的思想内涵, 保证讲课的教学效果。所以, 讲课的目的, 不仅包含学员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而且包含学员对客观真理的真挚热爱和强烈追求的感情。可以这样说, 没有深刻的情感, 就不能称其为讲课。
1.2 情感的感染性决定讲课必须有情。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交流都有三种动势: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调节功能。教员在向学员传授知识的同时, 自身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特点, 主要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 在一定的条件下,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人的思想情感的这一特征,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员在讲课时利用内容本身的情、文字语言的情、口头表达的情、教学环境的情, 能创造一种典型的、形象化的意境, 形成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学员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 就会沉浸在高尚情感的包围之中, 以和教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唤起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 教员就可以利用情感的强烈的感染力把学员消极的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情感。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学员的这种积极情感的反复体验, 必定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情操。可以这样说, 没有深刻的情感, 就没有学员素质的提高。
1.3 情与理的相互关系, 决定讲课要有情。
所谓“理”是符合规律的一种道理, 是一种被人们总结出来的理论。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传递性, 能够说服别人。所谓“情”是指感情, 是一种人情。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 能够感化别人。这种理论上的“传递”, 离不开情感上的“感染”, 对别人道理上“说服”, 也离不开情谊上的“感化”。因此情感是透彻说理的基础。健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能使人的认识深化, 而消极的情感只能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光有“理”而没有“情”是不能说服别人的。比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无疑是正确的, 但要使学员认识这种正确性, 单靠几条道理是没有说服力的, 教员必须以一些打动人的事例、语言进行讲解, 才能从根本上说服人。讲课情感像催化剂一样能深化人们的认识, 而随着认识的深化, 学员又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正是这种认识和情感的不断交替、上升, 才能使某个理论深入人心。可以这样说, 没有深刻的情感, 就不可能把理论变成人们的行动。
1.4 学员的特点决定讲课必须有情。
现代青年学员见识比较广,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思维积极, 感情丰富。因此, 青年对情感的需求也特别迫切。课堂教学, 如果不能引起学员愉快的情感体验, 如好奇、喜悦、趣味、激动等, 这种教学就一定的呆板、沉闷、枯燥乏味的, 使学员昏昏欲睡。青年人经验不足, 情感的稳重性和深刻性也不强, 这些特点对提高讲课质量, 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 学员情感的丰富和对情感的需求, 要求教员在讲课中动之以情以满足他们对情感的渴望, 使讲课不仅是师生之间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 而且是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 他们情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又使教员最容易从情感上打开缺口。只要教员始终把情感的传递作为讲课的重要因素, 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 学员稳定的、高尚的情感就会逐步建立起来。可见, 讲课活动和师生的情绪生活是不可分的, 是水乳交融的。
2. 讲课情感的发挥
2.1 要有热忱的情感。
这种热忱感体现教员对每一个学员怀有满腔热情, 对他们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教员要用自己热烈而真挚的感情去感化他们。这种热忱感还体现在对自己讲的课, 甚至每一句话, 都力求代表真理, 符合原则。如果教员对事业没有热爱感, 对教学工作没有责任感, 讲课的情感也不可能流露出来, 即使硬“挤”出来, 也是不自然的、苦涩的。我们决不相信, 一个整天心事重重、个人主义严重的教员, 能以充沛的感情去讲课。
2.2 要有真诚的情感。
真诚的情感就是表示教员对自己所讲的问题的坚定信念。有人说:“真诚是口才的一部分, 要想说服别人, 自己首先要有真诚与真情。”这就要求教员要以情动人, 即以自身的真挚情感强化学员对自身言行的接受性。特别是在讲到难点问题时, 讲到大家有疑惑的问题时, 真诚情感的表达尤为重要。只有教员有真诚感, 讲的时候理直气壮, 而不吞吞吐吐, 学员才能有坚定感, 才能乐于接受讲课的内容。要让学员接受的东西, 教员必须首先接受, 而且要坚信不移。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 绝不能再兜售给别人。为了体现讲课的真诚感, 就必须选用那些最能说服人、最为真实的事例来打动人。
2.3 要有豪放的情感。
就是讲课时要表示出自豪而奔放的情感。特别是教员在讲解如何正确对待困难, 经受挫折, 不怕委屈, 不计较名利地位等问题时, 若有豪放的感情, 就能够使学员克服悲观情绪, 鼓舞起奋发向上的士气。例如:当某教员讲到如何看待当兵吃亏时, 为了增加豪放感, 用了“一生吃亏为人民, 为人民吃亏最光荣”的观点, 用了“贪近利而忘本, 图小惠而丧志”的格言, 而且列举一些部队中典型的人和事, 使学员感到, 在部队里, 如果斤斤计较小事和名利, 的确是没有意思、没有出息的。讲课时的豪放感不仅能激发学员的情感, 而且往往使自己讲出比预计更好的精彩话语。那些决心为崇高信仰献身的人, 站在断头台边的人, 亲人不幸死亡的人, 处于热恋中的人, 被生死离别所折磨的人, 为事业的成功欢欣鼓舞的人, 往往能够说出平时说不出的妙语警句来。
3. 讲课情感的控制
教师讲课时要运用情感, 还必须掌握好情感外露的分寸。也就是说, 情感的运用要适合讲课需要的尺度。这个尺度包括四个方面。
3.1 感情流露的程度要适度。
讲课强调要留有余味, 狭隘地理解这句话, 只说在表达时要留有余味, 其实也包括情感在内。比如, 教员在抒发感情时, 用面部微微一笑来激起学员的哄堂大笑;用双目有力地一瞪, 来激起学员的义愤满腔;用嘴角轻轻地抽动, 来激起学员的无比鄙视, 等等。这些也可以称之为情感的再制造。假如不是这样, 而是企图用哈哈大笑引起学员的轻微笑声;用泣不成声引出学员的一声叹息;用满腔怒火引出学员一点怒色, 这是大可不必的, 也是不能增强教学效果的。当然, 更不能哈哈大笑让人费解, 泣不成声让人听不清内容。如果这样, 教员的情感就过分廉价了。
3.2 情感起伏的波浪要适度。
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在一节课中, 情感有起有伏是对的, 但起伏的层次及多种情感的并用不可太多太繁, 变化多端, 这样学员难以忍受, 不好随从。二是情感需要向相反的方向转换时, 应给学员留有充足的转换时间, 不可太急太突然, 力避那种大起大落、疯癫式的苦笑无常。
3.3 情感表达的方式要适度。
人的情感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的。教员在讲课时也是通过这些去感染、影响学员。这就产生了用何种方式表达情感的问题。教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习惯, 选择那些自然得体的方式, 显露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神态, 把情感表达出来, 这样就不会造成难堪。
这里要特别注意, 教员的情感表达不可过分随便, 尤其是使用情意性态势语时要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 力戒粗暴和激怒;避免过多过繁的冲动和手势, 以免影响整个教学过程, 分散学员的注意中心。要精炼、简洁, 恰到好处, 那种讲到高兴处就手舞足蹈, 挤眉弄眼, 呼天抢地, 就很容易影响教员在学员心目中的威信, 使大家觉得你“不值钱”, 太漂浮, 从而产生反感和轻蔑, 引起学员的逆反心理, 无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3.4 情感时机的选择要适度。
在人的情感交流中, 会有一种相互感染、相互传递的现象出现。也就是说, 一人的笑会引起众人的欢乐, 一人的哭会引起众人的悲伤。但必须明确, 这种情感的感染和传递是在感知到对方感情引起的原因之后才会出现的。如果一个人根本不知道他人为何而笑、为何而哭, 那么他不但不会动之以情, 反而会莫名其妙。因此, 在教员讲课时, 一定要把讲课内容讲清楚, 让学员听明白之后, 去抒发感情。这种感情才是真实的、可信的。有的教员常犯的毛病是, 把动情放在前面, 把讲事放在后面, 结果造成语音不清, 神态失调, 失去了情感的作用。所以运用情感时, 时机的选择也是特别重要的。
4. 讲课情感的交流
所谓情感交流, 是指教员在讲课时, 通过自己的表情、语言、态度、举止等不断地使学员在脑海中产生反馈, 而当教员意识到这些反馈后, 又反作用于自己的心理活动, 从而出现情感的反复循环, 就形成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课堂情感交流非常重要, 它可以产生强烈的共振作用, 使师生之间联系更加紧密, 消除某些认识过程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 教员应将情感性信息交流回路和知识性信息交流回路交织在一起, 使它们彼此依存, 形成相互影响的统一体。这样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进行, 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
为了达到较好的情感交流, 教员要及时加以引导, 做到三个注意: (1) 注意第一印象, 讲好开场白, 争取赢得学员的尊敬、信赖。教员登上讲台最好先不要埋在讲稿里, 不顾学员的各种反应。讲课刚一开始正是学员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候, 他们的情绪比较活跃, 对教员半信半疑。如果教员“亮相”后不能用眼神和表情与学员发生交流, 而是旁若无人, 就会逐步失去学员, 最终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难以沟通。 (2) 始终保持较好的情绪竞技状态, 精神饱满地去讲课。要注意体现出对学员的尊重和热爱, 努力缩短与学员之间的感情距离。 (3) 注意控制好课堂秩序。教员要不断观察学员的情绪变化, 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 使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学员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对应。
总之, 情感功能运用得当, 课堂气氛良好, 师生感情相通, 教员教得带劲, 学员学得主动积极, 学员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讲课不但是说理课, 而且是情感表达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要把握好教学内容中的情, 利用表情、语言、态度、举止、环境等创设浓厚的感情气氛, 合理发挥讲课的情感, 正确控制情感的表达尺度, 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 相得益彰, 师生共进,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讲课,情感,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于永昌.教学其实很简单[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 2009.
[2]乔军.教学法[M].北京:蓝天出版社, 1992.
讲课不妨学学说书人 篇7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讲“三国”, 他独辟蹊径、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 声情并茂的表演, 巧妙地运用“通俗”的语言, 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面目, 平常的一段历史从他口中出来, 俨然活灵活现一般, 像评书一样绘声绘色, 又像电影剪辑精练流畅, 把抽象的说具体了, 把模糊的说清楚了, 把深奥的说通俗了, 把乏味的说风趣了。这些时尚的语言, 犹如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觉。易中天先生说他讲“三国”, 是站在平民的立场, 通过现代视野, 以故事说人物, 以人物说历史, 以历史说文化。易中天虽然讲的是学术问题, 但并没有故作高深, 讲话文绉绉, 搞得玄而又玄, 而如平时谈天讲话般, 又像讲故事。他也并没有摆起教授的架子, 引经用典, 而是用现代语言幽默生动地表达, 完全把古代的人和事用现代流行的语言表达出来, 使人易于理解, 而且很有趣, 大家都喜欢听。我想:这样来吸引听众, 让听众爱听, 喜欢听, 迫切想听下去, 难道不是过去说书人的手法吗?
过去的说书人, 靠说书来挣钱糊口, 若说得平淡无趣, 便少有人听, 恐怕要饿肚子了。我读《柳敬亭传》, 柳敬亭说书并不照本宣科, 在语言运用上, 善于以形象化的手法描述人物, 达到了听说书不见说书人, 唯见书中人, 说书艺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方面, 柳敬亭说书, 形象生动, 感情丰富, 能引人入胜。一方面, 柳敬亭历尽沧桑, 饱经世故, 阅历丰富, 能知听者之所想, 善于抓住听者心理, 和听众产生强烈共鸣。我想:我们讲语文课, 难道不能学学说书人吗?
我们对学生授课, 并不能因为我们觉得这些知识是对他们有益的, 就可以认为讲得枯燥些, 他们也应该认真听下去。如果他们觉得授课老师讲得没什么吸引力, 恐怕很多学生即使还在那里端坐, 但早就神游四海去了, 那授课老师的苦心, 也就付诸东流。所以, 讲课, 恐怕也要考虑一下“收视率”或“收听率”。《百家讲坛》把讲学变成“说书”而大获成功, 说明中国广大观众对用“说书”这种方式“讲课”很欢迎。说书是口头文学, 讲课也是一门现场艺术。魏书生说过,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 偶尔村里来个说书的, 只要不是在被批斗, 我就一定去听。民间艺人的语言有其独特的个性, 听起来很有味道。这也说明, 要想让人爱听, 就要在讲课语言上下功夫。说书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 但是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 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 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 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 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 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 好似一台大戏。”我突然悟到, 做一个老师就应该这样, 放开自己的手脚, 放开自己的喉咙, 放开自己的架子, 放开自己的笑容, 放开自己的思想, 在课堂你可以是个话剧演员, 也可以是个说书人, 不同的人物形象可以随你的语言, 你的肢体动作来丰满, 这样就在不经意间感染了学生, 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不得不提到演讲与口才。讲课大概也算得上一种演讲。总之, 演讲需要有人听, 没有听众的演讲是失败的演讲。可以说好的演讲者需要有好口才。我认为好口才也并不一定是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话说得多并不代表说得好。看那一个个眉飞色舞的说书人, 和透着浓郁生活味道的说书, 让人不得不感慨那些说书人的机智。在中国找好的老师, 就应该找这些说书人。瞧瞧人家, 那声韵、那架势、那手段, 无不引人入胜。做一个说书人不容易, 对所说的书要吃得透, 对听众心理要拿得准, 语言要生动有趣, 还要注意现场气氛, 挑起大家的好奇感。讲课和说书的内容虽然不同, 但说书的语言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说书的语言很丰富:百姓俗语、街趣。说书主要是一种诉诸听觉的语言艺术, 人物的音容笑貌, 大自然的山光水色, 战场上的金戈铁马, 几乎全靠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评说。这就要求说书人的语言必须形象生动、绘声传神, 具有个性化和明快流畅的节奏感。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最重要的工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是与学生有互动交流的, 采用口语化的语言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采用现代的、时尚的、流行的、幽默诙谐的大众化的口头语言, 并联系社会中比较流行的话题, 寓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 增加语言的“草根”气息,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能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 可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当然, 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 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 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但也不能为幽默而幽默, 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 一味调笑逗乐, 插科打浑, 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所以, 要想做好“说书人”, 授课老师的语文功底十分重要, 有着扎实的功底, 才能游刃有余, 信手掂来。
所以, 我们在上语文课时, 应该打破课堂教学常规, 采用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我们教师何不做个“说书”人,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说书”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课文, 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 潜移默化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摘要:教师对学生授课, 并不能因为觉得这些知识是对他们有益的, 就可以认为讲得枯燥些, 他们也应该认真听下去。如果他们觉得授课老师讲得没什么吸引力, 恐怕很多学生即使还在那里端坐, 但早就神游四海去了, 那授课老师的苦心, 也就付诸东流。所以, 讲课, 恐怕也要考虑一下“收视率”或“收听率”。讲课和说书的内容虽然不同, 但说书的语言还是值得教师去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