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教学实习效果透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论文

2024-05-12

从地理教学实习效果透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论文(精选5篇)

从地理教学实习效果透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论文 篇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透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信息化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必摄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作 者:李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成人教育专业,广州石牌,510631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4) 分类号:G724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成人高等教育   管理   改革  

从地理教学实习效果透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论文 篇2

1 地理野外实习的必要性和意义

1.1 地理野外实习是构成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研究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1]。地理实习是阿坝师专地理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内容, 是学生达到学业要求的重要环节。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储备、实习经费、实习组织等因素, 目前阿坝师专将地理野外实习安排在地理教育专业大二下学期。

1.2 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地理野外实习过程中的地图阅读、分析、填绘等有助于学生地图技能的培养。野外测量、标本采集、地理摄影等有助于学生动作技能的培养。思考、分析、总结有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秀美山川的观看体会, 民俗人文的接触了解有助于美学能力的培养。

1.3 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地理野外实习是一项参与人员多、接触范围广、涉及环节多的重要野外考察活动。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同学们组织协调能力、集体和团队意识。由于实习时间紧、任务多、路途中的众多不确定性, 使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困苦,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磨砺同学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意志品质。

1.4 野外实习是促进学科建设、转变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

野外实习过程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同学们通过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观察、调查, 与理论知识相对照, 验证相关内容, 增加感性经验。教师通过野外实习指导了解掌握学生所学知识状况, 从而在理论和课堂教学中有所调整。

2 地理野外实习的形式

路线综合实习模式是根据各门课程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 选择确定实习区域和实习路线[2]。

目前阿坝师专地理教育专业具体操作的地理野外综合实主要习路线为:汶川县水磨镇—都江堰—眉山—乐山—峨眉山, 其中乐山、峨眉山作为实习重点区域。乐山主要实习内容和要素包括丹霞地貌、岩石风化、水文、宗教文化、碑林文化、岩墓文化;峨眉山主要实习内容和要素包括熔岩地貌、坡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构造地貌、植被、气候、土壤、宗教文化、建筑文化。

3 地理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3.1 实习经费有限, 实习时间紧张

实习经费是保障地理野外实习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自从地理教育专业成立以来, 学校一直按生均300元标准拨付野外实习经费, 虽然教研室已经尽量在同各方协调以尽量节约相关支出 (如租用按里程计费的校车而不是按时计费的社会车辆) , 但随着近年来社会整体物价的快速上涨、景区门票价格上调, 野外实习相关支出有较大幅度增加, 已经很难保障实习工作的顺利推进。

3.2 实习内容广泛性不足, 实习深度不够

目前地理实习线路设计虽然是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板块来考虑,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受实习时间、学生知识储备等因素制约, 实习内容主要是以自然地理为主, 即便实习区域乐山、峨眉山实际蕴含的人文地理信息 (如宗教、民俗) 十分丰富。究其原因, 是自然地理信息更加显性和直观, 而人文地理的了解感悟则必须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此外, 很多同学不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成因以及地理现象的发展演变规律, 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3.3 实习基地不稳定, 实习指导教师能力不足

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 就会在实习方式、内容与时间等方面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和优化的模式[1]。

虽然本专业在进行乐山-峨眉山线路实习中已积累有几年经验, 但因多种因素, 同当地学校、景区、餐馆各方协调建立实习基地一事未能达成协议, 因此, 导致指导教师对实习地点缺乏深入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再加之本专业教师大多较为年轻, 实习指导经验不足, 导致野外实习指导能力有限。

3.4 实习仪器配置不足, 携带管理困难

野外实习需配置相关实习仪器, 但因参加实习学生多, 因此只能按实习小组进行配备。野外实习常需长时间大跨度徒步行进, 另外还需采集土壤、岩石等相关标本, 所以携带的仪器对体力消耗较大, 部分学生会将本应由自己负责的仪器交由他人代为背负, 一旦发生丢失等情况, 相互推诿, 从而产生仪器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现象。

3.5 实习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加强

虽然地理教研室围绕野外实习也做了大量工作, 积累了相关组织经验, 但尚不够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野外实习是涉及众多师生利益包括人身安全、财务安全的大事, 所以必须在实习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并充分预计到行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突发情况, 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而这些都必须以完善的实习制度作为保证。

3.6 实习效果不太理想, 实习评价急需加强

从学生们在实习期间的相关表现和实习报告质量来看, 实习效果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实习时间有限、实习指导教师能力不足, 客观上对实习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与部分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以及实习组织纪律性差等主观原因有关。为提升实习效果, 要对学生实习建立科学详细的实习评价体系, 给出量化的评价成绩, 从而督促学生重视实习环节。

4 地理野外实习改进建议

4.1 增加实习经费投入, 保证实习时间

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由于野外实习路线长, 需要较多支出, 随着社会物价的整体上扬, 实习预算的刚性支出与学校下拨经费之间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压缩实习时间虽然可以降低实习支出, 但将会影响实习效果。所以在确保实习效果的前提下, 需要开源与节流并举。一方面需要学校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增加下拨经费额度;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实习基地建设, 以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争取餐宿等经营者优惠价格;三是争取系上经费能补贴一部分;四是在学生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自行负担一部分。

4.2 加快建立野外实习基地

为了节约实习经费支出, 规范实习组织工作, 应以学校名义抓紧同实习相关方进行谈判, 加快实习基地的建设步伐。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 一是有助于提高实习组织效率;二是有助于指导教师深入实习点进行详细考察研究, 继而提高实习指导能力。

4.3 加快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目前地理教育专业教师都较为年轻, 职称偏低, 再加之学校地处偏僻, 外出学习交流机会比较少, 以致野外实习指导水平较为有限。因此, 要提升实习效果, 必须加快实习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科研或课题经费形式支持部分老师加强对实习点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应聘请有经验的实习专家对老师进行培训和示范指导;再者地理教师应参与相关兄弟院校实习过程, 学习实习带队经验, 提升业务指导能力。

4.4 规范实习运行和管理制度

制定实习章程。实习章程是规范实习组织和运行的重要文件, 具体包括实习组织领导机构、实习时间、实习经费、实习师生职责、实习纪律、实习总结等内容。

编制详细的实习指导书。详细的实习指导书是是系统指导学生实习的教材[4]。实习指导书需包括实习目的、实习要求、实习区域与路线、实习仪器、实习方法等内容。

制定野外实习管理文件。具体包括:野外实习教学工作实施细则;野外实习与指导教师职责;野外实习总结考评暂行办法;野外实习纪律及补充规定[3];实验器具的借用、保管、归还、赔偿规定;野外实习应急预案。

4.5 改革实习评价模式

为了促进学生对实习环节的重视, 应将野外实习成绩单列, 作为申请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之一。野外实习成绩考核应包含前期的实习准备、中期实习实施、后期实习总结与反思全环节。成绩考核应该全面, 包括实习态度、实习组织纪律性、实习报告成果、实习反思深度等。

摘要:本文对阿坝师专地理教育专业野外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实习经费、实习组织、实习内容、实习管理、实习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增加经费投入、规范管理制度、改进实习评价等建议以提升地理野外实习效果。

关键词:地理野外实习,实习经费,实习管理,实习评价

参考文献

[1]常立新.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阴山学刊, 2010, 24 (3) :108-112.

[2]于法展, 张志华.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与内容的改革初探[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7 (2) :102-106.

[3]杜忠潮, 史兴明, 苏英.高师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价值工程, 2012, (9) , 232-234.

从地理教学实习效果透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C语言;教学评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761-02

Study on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the Reformation in C Language Teaching

XIONG Ying, LI Hao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Hubei Univ.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 language teaching dur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ubsequently, several kinds of reasons are mention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guide principle, key point and several measures of the reformation in C language teaching are discussed.

Key words:C Language;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Teaching Reformation

C語言程序设计课程是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程序设计课,是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一般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利用C语言进行基本的程序设计。它在学校各院系培养计划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提供支持。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从客观上讲,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和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教师的授课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差异,对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以在本科教学评估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C语言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1 计算机双基测试情况

2006年,在校评建专家组的指导下,学院认真组织了4次全校范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考试,测试的试卷综合了中英文打字、Word排版、Excel电子表格制作、网上信息搜索内容组织、邮件收发等基础知识和C语言程序设计,和以往考试相比,试题量及试题难度适中。就C语言编程一题而言,基本上得分较少,究其原因,由于整套题量较大,时间紧迫使得学生放弃该题,另外,由于该课程内容较深,学习周期间隔太长,因此大部分学生面对程序设计题目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只凭记忆去套用书上例题,因此失分较严重。近几年的C语言考试情况表明学生的水平也只达到了基本要求(见图1),距离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方面还需要在教学和考试中逐步提高,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考试水平。

2 教学中突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就目前而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要求学生闭卷笔试,统一制卷,统一阅卷,教考分离。试题内容体现了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强调了对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考核。

图1 近三年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试成绩分析图

2.1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因C语言运算符、数据结构丰富,并且语法限制不太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等特点,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难度增大。由于采用统一的笔试试卷对学生进行衡量和评价,特别是为了应付等级考试,使得学生疲于题海战术,明显倾向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各类技巧,灵活运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切入点,以案例教学为手段,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突破影响C语言知识掌握的瓶颈。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

(1)由于课时有限,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授大量的知识点,传统的教育方式采用“满堂灌”,使得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概念,对于基本语法不能熟练掌握,在学生真正动手编写完整的程序之前,有4-6课时的基础语法学习阶段,而且很多语法规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学生往往急于求成,失去耐心,语法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比较枯燥,造成基本功不扎实,导致以后编程出错机会增多,兴趣下降。

(2)在教学安排上,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前后分开的,中间可能会间隔一段时间,而集中授课和上机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环节,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因此使得学习不能及时跟进,造成学习效果降低。特别是面对TURBOC 2.0英文的编译环境,大部分学生不懂如何排除程序错误。在教学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尽管对一些常见错误反复讲解后,到学生真正自己编程的时候,又会束手无策,使得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3)学生基本工不扎实,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会死记硬背书上典型例题,对题目稍加进行改编,便不知从何着手。诚然,对于一些经典算法确实需要学生记忆,但是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灵活变通的能力,从改变学生的编程思维模式入手。另外,教材中都附有课后习题的配套答案,学生上机时主要是照搬答案,缺少没有主动思考,甚至对于一些很明显的印刷错误都不能独立解决。

2.2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前期知识的准备

在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时,往往从设计算法讲起,整个过程显得抽象复杂,让入门变得困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算法,特别是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作为教学重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正确思维模式。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算法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了正确的算法,再用数据结构表示出来,形成程序。因此,在教学中,应先介绍如何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并将算法正确表示出来,以保证更好地进行后面的教学。对于C语言所涉及到的经典算法,更应进行精讲多练。

在计算机内部,数据用二进制表示,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清楚ASCII,二进制,数据存储等问题,特别是教材前几章涉及到数据类型和运算时,学生总是不知所然。因此,对于这些前期知识应做相应的补充。而不同数据类型所占字节位数随机器硬件不同,因此数的表示范围有别。所以在最初入门时,对于每一条语句的执行过程要讲授清楚,结合实例进行讲解。比如:在0-127范围之内,字符与整数在存储器中表示形式一样,因此在这个范围之内,字符与整数是可以通用的。当不同数据类型数据相互赋值时同样要考虑它们在存储器中的表示问题。

(2) “多媒体教学”与“粉笔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方法上,从早期的“粉笔+黑板”发展到“计算机+大屏幕投影”,应该说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重大改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具有耳目一新的特点。“多媒体教学”的核心是电子教案,电子教案的制作与合理运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把动态的图像与抽象思维活动相结合,如汉诺塔问题,八皇后等问题,通过动画可以使教师重点突出讲解程序关键部分,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和讨论,从而达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发学生智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适当的“粉笔教学”可以充分展示教师的授课思路,使得学生有做笔记和思考的时间。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各取所长,扬长避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C语言教学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课时40学时,上机实践24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更多的内容?“深入浅出,精讲多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核心教学内容进行精讲,进行归纳,突出难点,深化课堂训练,引导学生在课后主动自学,巩固所学知识点。在上机时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及时反馈信息,发展思维,使学生增强信心。比如,两两交换数据问题,在很多算法中都会遇到,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交换两个杯子中的水?通过引入第三个空杯可以很容易实现交换操作。因此,引入第三个变量,3条赋值语句即可完成该问题,进一步,除了赋值运算外,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用到其它的什么运算?

在讲到循环时,教材上都会以1+2+3+……+n为例,用for,while,do while等不同语句对其分别进行表示,对循环条件及循环体等要素进行充分讲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1*2*3*……*n的问题,继而可解决奇数和,偶数和,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问题。另外,使用循环操作字符可以实现对字符串的处理,达到等同效果。在讲到循环的嵌套时,提出1!+2!+3!+ ……+n!和九九乘法表问题,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授课时,尽量采用启发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4)小组综合进行课程设计大作业

普通的上机实践只能保证学生练习课堂上新吸收的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法,完成基础的程序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综合的课程设计,以大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大作业作为学习目标,利用不同功能模块分别实现,如将图书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等作为课程设计题目等等,可以结合结构体数组,输入输出函数,排序算法等等,甚至指针,做到“任务分解,责任到人”,使学生可以各个击破,将复杂的系统程序设计问题迎刃而解。

(5) 通过等级考试激励策略,提高积极性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全国计算机水平和资格考试或程序员考试在学生中影响力比较广,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深入学习,同时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6) 开放教学平台

我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部推出了基于PHP技术的计算机公共基础网上教学系统。该系统具有功能如:最新信息发布;在线学习;网上答疑;课后练习;作业提交;评分管理;期末在线考试等。该教学系统提供了交互的教学环境,资源丰富,通过网络技术,给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自主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减少了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性,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题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練习进度,做到每类学生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思想,达到培养造就科学人才的目的。

3 结束语

C语言教学方法一直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热点,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直是众所瞩目的问题。借这次评估的东风,我校积极推进课程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从教材的选材、授课方案的制定、电子教案的开发等各方面注重内容更新,紧密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同时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从地理教学实习效果透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论文 篇4

一、教育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校教育实习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第一, 学生多, 指导教师少。由于高校的扩招, 每年有3000多师范专业学生参加教育实习, 指导教师短缺的现象较突出。第二, 学生多, 可利用实习基地少。学校建设的实习基地与学校规模是相适应的, 但利用情况并不好, 表现为各院系都集中到一些较好的中学去实习, 虽然学校进行了宏观调控, 但效果并不太理想, 因此, 可利用的教育实习基地明显偏少。由于实习队的集中进入, 给实习学校带来了很大压力, 突出表现在学生上课时数大幅度减少, 达不到锻炼和学习的目的。第三, 实习时间短, 不能保证质量。由于教育实习时间短, 各个实习学校又怕实习学生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教学进度, 分配给实习学生的课堂时数也相对减少, 造成学生真正上讲台的时间少, 不能严格按要求完成实习任务。

第四, 实习效果差, 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实习的目标。在教育实习的各个环节上, 更重视实习过程, 而忽视见习和讲习的过程, 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 没有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表现为草草地收兵, 有些同学没有真正地讲好一节课, 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二、教育实习改革的宗旨与思路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更是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随着师范教育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校现行的教育实习模式已不能适应师范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2002年我校提出了教育实习改革方案, 明确了教育实习的改革与发展目标, 教育实习的任务和目的, 教育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一) 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提倡文理渗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并在实践中理解、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 总结和概括理论知识, 再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贯穿于实践教学的自始至终, 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 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早地参加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通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缩短学用差距,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继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尽快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

(二) 明确教育实习的基本内容, 加强对见习和讲习的重视

提出教育实习的三个主要环节, 重新定义三个环节, 由见习、讲习、实习三个环节组成。见习, 主要是指现场观看中学教师说课和讲课或观看高水平教师的教学录像, 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掌握中学教学方法、了解并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 学会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讲授的艺术。讲习, 即学生的在校内的讲课训练。讲习可以配合学科教学法课程进行, 也可以单独组织。讲习是一种模拟训练, 它是实习的基础, 是实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实习, 到中学进行实地教学。在实习过程中, 一方面检验在校学习的成就, 另一方面, 通过实习, 熟悉、了解中学的教育发展状况。同时, 通过实习, 学习班主任的工作策略。

(三) 采取多元化教育实习内容和形式, 统筹合理安排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一项系统工程,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应寻找渠道, 广开门路, 以满足扩招后教育实习的需求。在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各种实习形式, 一是定点指导实习。二是定点委托实习, 就是把实习生委托给实习学校, 由实习学校具体负责对实习生的管理与指导。三是分散委托实习。四是顶岗实习, 我校根据实习学校的需要, 派优秀学生到实习学校顶补教师岗位, 进行全学期的教育实习。五是包县实习, 通过与县教育行政部门联系, 经同意可在全县各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尝试通过行政部门的参与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六是混合编队实习。七是外省实习, 可以根据需要, 组建外省实习队, 赴外省实习, 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无论采取何种实习形式, 决不能采取“放羊式”撒手不管。各院系要加强管理, 指派专业教师到实习中学进行巡视、指导, 并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 加强制度建设, 保证教育实习有序进行

实现学校、院系二级管理, 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制订相关管理规定, 加强实习的过程管理, 规范成绩的评定。通过制度建设和科学化管理, 确保完成实习任务。

三、教育实习改革经验与体会

随着教育实习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育实习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教育实习的形式也日趋呈现多样化趋势, 从而创造出了高效能的教育实习效果。在教育实习组织与管理过程中, 积极贯彻“五个结合”。即:教育实习与社会调查相结合、教育实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教育实习与毕业分配相结合、教育实习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教育实习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丰富形式。这样做既可适应人才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 又可全面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 采取多种形式, 全面改革教育实习工作

为解决实践教学中的矛盾, 实行了多元化、整体化和社会化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习模式。既有集中实习, 又有分散实习;既有基地的教育实习, 又有非基地教育实习;既有城市中学实习, 又有乡镇中学实习;既有政府行为的教育实习, 又有学校及个体行为的教育实习;既有短期教育实习, 又有长期教育实习;既有按专业组队的教育实习, 又有专业混编队的教育实习, 形式不拘一格。教育实习工作, 要发挥三个积极性。既要发挥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要发挥院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力争运用多种教育实习方式以充分满足广大学生教育实习的需求, 扎扎实实地提升教育实习的质量与水平。

(二) 加强对实习前的全面训练, 夯实基础

在学生教学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过程中, 我们采取了“请进来, 走出去”的形式, 全面训练学生的教育技能。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比赛等教学活动完成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巩固专业思想。通过看、听等教学过程去体验教师的教与学, 课堂的组织与管理, 观看优秀教师的讲课录像, 学习和模仿他们的工作。通过写、做等教学工作去亲身模拟教师的教学过程。

我校针对师范专业学生提出了“一堂课工程”, 并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学生在“一堂课工程”中要做到“三个一”即:写好一个教案, 做好一个多媒体课件, 讲好一堂课。在实习前, 学生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 这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 同时还要求在实习前每人至少上好一堂课。学生们分组在微格教室里进行讲课, 评课等训练。学校进行抽查, 结果全校通报, 对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在全校上下形成一个争讲一堂课, 争创好成绩的良好氛围。

(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习中去

在实习过程中, 首先强调学生的责任意识, 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自己的学识、行为不仅代表着自己, 还代表着自己的院系, 更代表着自己的学校。其次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 通过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 树立准教师的形象。实现心理上的转变, 认识上的转变, 行为上的转变。在实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志, 佩带胸卡等具体要求, 不但要讲好课, 还开展各种科技、形势讲座, 不但要做好班主任工作, 还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

(四) 加强对教育实习的管理, 确保教育实习质量

学校要求各院系组队实习, 对确有困难组队的要报学校批准。要选派优秀的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可组成不同专业的联合实习队, 由学校协调安排指导教师。实行指导教师全权负责制, 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给予表彰。委托实习要安排在各地区重点中学。

分散实习尽量安排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分散实习单位要派出一名巡回指导教师, 由学校协调, 统一安排指导教师的指导区域范围, 负责各分散实习学生的指导, 不能只指导自己系的实习学生, 这样可适当减轻各系选派指导教师的压力。2006年我校对分散实习的学生进行了全面严格的检查工作, 对没有按学校规定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要求重新实习。

(五) 互惠互利, 把教育实习与毕业分配结合起来

学校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 及时加强对学生实习与分配方面的教育, 引起了学生的高度重视。形成了重视分配, 就要重视教育实习;重视教育实习, 就要重视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通过良好的教育实习成绩, 通过良好的教学技能表现, 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由于南方省市对我校毕业生的需求, 到外省市的实习也成为现实, 我校先后到昆山、玉环和大连等地进行教育实习, 结合毕业分配和学生愿望, 组织混合编队。由于教师和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促进了教育实习工作的改革, 促进了学生教学技能的全面提高。2006年我校与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签订了实习与就业的相关协议。

(六) 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 确保良好的教育实习效果

实习基地建设历来是各师范院校十分重视的问题, 在工作中, 首先打破传统教育实习管理体制, 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尝试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参与, 尝试选留毕业生和实习相结合等形式。其次, 营造互惠互利的联合机制。做到互相交流教育、科研信息, 共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 共同建设教育实习基地。第三, 全面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 确保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巩固。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曾邀请有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中学教师来学校作专题报告。

(七) 通过对基础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师范生教与学

全面了解基础教育实际, 做到有的放矢, 保证了教师的观念新, 知识结构新。我校先后组织学科教学论教师到北京和天津等地的重点中学了解和学习他们的基础教育教学与改革情况。还组织教师到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示范区大庆市去了解我省中学教育现状, 学习他们的改革经验, 把这些基本信息都溶入到我校教学实际中。

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建立, 为我校在基础教育研究领域创造了条件, 拉近了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在教学研究上起到了带头作用。我校还与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签订了共同开展基础教育研究的协作意向书。

总之, 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改革教育实习模式, 革新教育实习的管理体制, 已是大势所趋, 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 以创造出适应扩招后师范教育的新举措, 开辟教育实习的新天地。

摘要:教育实习是各类师范院校的中心任务之一, 在新形势下教育实习工作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就如何做好教育实习工作提出了改革意见, 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从地理教学实习效果透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论文 篇5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一)单一的学术教育与评价标准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大学的系改学院、教研室改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教研室主任改研究所所长或者研究中心主任等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和提升高校的学术品位等与国际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接轨的狂潮后,使得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行政层级越来越多,办学过程中强调的学术氛围越来越浓,无论是何种层次的学校都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乃至学校的重要砝码。当学术科研由教师的爱好和兴趣演变为谋生的重要测度指标时,大学的科研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或者演变成为大学创收的重要途径,或者成为高校教师谋求个人财富增长的主要渠道,或者成为高校教师为谋生而进行公关的商业行为,以至高水平大学的一些教师依托已有的声望做出一些违反学术声誉的事情。没有相应科研实力的大学也纷纷做同样的事情不但会加大科研成本,而且会将教师的大部分精力从教学中分散出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中间的直接受害者就是学生,高校的畸形化科研追求远远背离了学生的择业宗旨。

(二)刻板的划一教育与产品标准化

目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是整齐划一的,学生到学校来学习,要按照学校既定的课程设置开始学习。但是这种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严重降低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形式上标准化教学的结果并不能培养出标准化的学生,而且在此过程中还使得某些学科的设置成为形式,失去了设置该学科的意义。虽然学生是按照自己报考的专业进入学校的,但是在教育竞争环境下,很多学校为了使自己的专业非常时髦,很多时候把课程的名字改头换面,经过包装之后的课程设置确实都反映了时代色彩,但其内容很少有改动。原因在于课程在形式上很容易改动,但在内容上短时间内实现改动就很困难,因为每个课程都是由专门的教师负责,而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般都是在青年时期建立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加,重新建立知识结构的能力和愿望都大大减弱,所以经过改装后的课程体系实际上“旧人穿新衣”。教师的知识结构有时候还不如学生建构得好,学生坐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述,自然就有很大的不自在。院系如果通过引进新的师资改善课程质量,又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等待,这就形成了学校新课程的供给愿望与学生新课程的需求愿望之间的不对称。学校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选修课,但是这些选修课一般都是花边课,还是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整齐教育和标准化的课程产品实际上严重制约了高质量毕业生的培养,削弱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学校的竞争力。

二、荷兰的定向分层教育体制改革

(一)定性培养和教育分层的发展思路

荷兰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是紧密衔接在一起的,学生接受何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取决于其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候的表现。学生中学毕业后根据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分别进入高级中等职业学校、高等专业学院以及大学学习,整个教育体系如图2-1所示。

荷兰的高等教育从中学就表现出很强的职业定向性特点,所以一个学生将来要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专门人才,必须从中学甚至从小学就要很好地把握自己。在荷兰教育中,VWO(大学预备教育)的学生将来成为专门的科研人才和学术专家,其思想将导引荷兰的未来,在荷兰非常有身份和地位,于是VWO被认为是最高级的学校;HAVO(高级综合中等教育)和MAVO(初级综合中等教育)是相对VWO低一级别的学校。荷兰教育体系中这样的办学思想体现了其深远的职业教育意识,这也是其职业教育达成世界顶级水平的原因。这样的教育思想要求学生从幼年时期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好自己一生的定位,以便用有限的时间为某个专业方向打好基础和高效地主攻某个专业方向。由于这是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的自主选择,所以学生目的明确并且进取动力大。不但节省了教育资源,也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单就这一点而言,我国目前过分重基础、重学术而轻职业技能的教育模式存在着巨大的教育浪费,荷兰的诸多教育优点非常值得我们考虑和借鉴。

(二)分层教育和面向社会的改革措施

荷兰的定向分层教育体制并不禁锢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的选择,原因在于荷兰的教育过程采取开放管理,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其最初选择。荷兰教育部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进一步保障毕业学生的质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着手多方面改革:

一是强调通学的课程设置。荷兰高校一直致力于对课程设计的改革,改革过程中,新型课程设置的突出变化就是加强课程设置与职业导向相契合1。新的课程设置中,文法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强化了职业选择的相关内容,增设了包括技术、经济学、戏剧以及信息科学等课程,将所有课程分成必学、选学和通用部分。规定大学课程的必学部分包括历史、艺术、经济、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荷兰语,同时选择学校名录中列出的一种必学外语;选学课程除语言外,还有经济类以及管理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将来的发展意向有方向地进行选择;通学部分主要包括语言、艺术、一些社会科学和一些一般的自然科学课程,这部分课程是各个方向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设置改革后,在约束学生基本学习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次课程改革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学习内容向实用性方向过渡,课程由以前唯知识的教学转化为实用性知识的教学;倾向于加强基本技能;通过设置通学和选学课程逐渐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大学生探求未知的力度,强化教学中对建构主义和情景教学方法的采用。2

二是严格对教学质量的督导。荷兰教育当局认为,教学管理者应该知道教师在课上做了些什么,这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3教育管理不能做表面文章,应深入到课堂,课堂是学生付费后最终得到的教育产品,学生消费的这些教育产品成为其未来谋生的前提。高等教育更应该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因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谋生的职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进而影响学校未来的办学状况。为了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荷兰教育部强化教学督导机构的作用,对教学质量的控制是其主要职责。为此,2001年荷兰政府出台《督导法》,目的在于保障督导机构对学校评价的独立性、公开性和专业性。荷兰为逐渐强化督导机构的独立地位并多元化其职能,规定督导机构一方面要向教师和公众解释当局的教育政策,另一方面要向当局解释教师的经验,督导组织肩负着在教师、家长和社区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的责任。新出台的《督导法》表现出如下特征:督导组织通过协商的方法在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地方权威部门间建立起一种沟通,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强调督导机构监督作用的同时并不削弱学校自我评价的效力,强调对自我评价较高的学校更应该加强督导,以保障其评价的有效性。

三是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荷兰教育改革通过重新理顺师生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追求个别化学习,追求灵活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师生之间的关系互动化,将课堂从教室内走向教室外,更加灵活和全面地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从改革的思想看,当局强调:教师不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而是教育资源的发现者和综合运用者;教师不再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而是教育生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是教育过程的独奏者,而是教育过程的伴奏者。教师应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在学生固有的思想及态度与教育计划的内容之间取得正确的平衡。

四是办学模式自由和多样化。在新一轮的改革中,荷兰教育当局进一步加大了学校在选学课程方面的办学自由,包括组织教学过程的自由、教师的高度权威、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学生在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的基础上通过自由选课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组织教学过程的自由表现在:一个科目具体需要教什么和学什么完全由学校和教师决定,政府要逐渐弱化或不干预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工作计划来决定选用何种教材或教材系列,学校可以自行开发供自己学生使用的教材,给学校充分发挥其办学特色和发挥其师资优势提供了良好环境。教师权威表现在:教师在决定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事务时可以不通过学校管理人员,给教师安排教学过程和组织教学资源以充分的自由。尊重多样化办学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给予民间建校以非常多的自由,且“受到宪法保护,规定各种形式的学校地位都是平等的”。4这种改革目前已见成效,荷兰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学校。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丰富高等教育质量观

目前主要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有:

一是单纯追求学术观。该观点可以追溯到英国Cardinal Newman的思想,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超乎世俗而对学术和真理的纯粹追求,认为大学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其目的不是功利而是传播永恒真理。5按照这样的逻辑,目前大学的任务在于提供博雅教育和进行智力训练,而且教育过程应该局限在设定的特定专业,大学应该是纯粹的科学机构,目的在于探求永恒的真理而不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要。与Cardinal Newman的观点相似,Wilhelm Von Humboldt认为,大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学术精英。6这些学者将教育集中在教育本身和知识本身,是为学术而学术,大学的本质在于大师而不是大楼,要在单纯追求学术造诣的目标前提下担负着提升人类知识品质的重要使命。诸如此类的观点一直统率着很多大学的办学理念,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大多呈现为学术教育。

二是达成特定目的观。该观点认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应该是预先设定的目标,高校的办学过程就是实现该预定目标的过程,认为高等教育离开了产品目的其质量将无从谈起。7教育管理学理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遵照“内在目标”、“外在目标”和“个人目标”三个层次的标准进行。“内在目标”指高等教育有其内在的质量要求,高等教育形式应该多层次化,以满足需求对象的不同品味和需要。“外在目标”指高等教育应针对社会的不同需求可以提供不同层次和不同款式的产品。“个人目标”指高等教育应满足学生个人或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标准的层次化使得教育过程初步具有了教育分层意识,并且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产品的理论可以成为现实。

三是满足社会需求观。该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的紧缺人才。8在此观点下,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都要与社会需要紧密配合。学校类似于企业,只不过高校的产品是有思想和能够支配自己意识的毕业生而已。高校以优秀的毕业生塑造自身的社会声誉,毕业生以学校的良好声誉作为自己含金量的直接衡量尺码。高校选择新生时会以自身的声誉为尺度设计合适的招生标准,毕业生也会以培养自己的母校为依托选择目标工作岗位,这与企业的经营思路是一样的。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标准来衡量毕业生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问题。这些学者将教育过程理解为经济过程,虽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但对于高校办学不掺杂世俗观念是一个严重挑战。

以上多种观点都具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单独用某一观点来概括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显得很不全面。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的发展差异,可采用不同的质量观。

(二)实施分层高校并多元化考核标准

实际上,高校对科研的重视应该依据学校自身的情况而定,就像荷兰的教育体系一样,不一定所有的大学都要办学术。学术科研型大学培养的目标是教授和学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毕业后都想成为教授和学者,不对称的教育模式浪费了很多的教育资源,也浪费了学生的求学时间。所以大学应该分层,高校办学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定位在某个层次上就要做该层次的事情,并且针对该层次的学校以及学校的教师给予相应合理的考核方法。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整齐划一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教育管理部门的渎职,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或者应该承担的成本转嫁到由自己的服务对象去承担,自己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反倒认为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者以及高校的教师没有做好。这个成本应该由教育管理部门承担。为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所有的院校进行分层并对教学目标进行规划,把全国的院校进行科研和教学的属性归类,制定细致入微的可操作章程。在评价不同层次的高校的办学活动时,要有相应的测评标准。对教师的职称评定以及各方面的利益分配都要进行详细的界定,不同学校的教师按照学校的既定标准行为自己。

(三)实行教育分层与培养目标分层

标准化产品的教育模式在传统教育体制下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校的运营和学生的选择,使得学校的管理成本可以尽量降低,但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所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标准化产品的培养势在必行。为此需要进行教学分层和培养目标分层。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需要改造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改善教师的结构。在优化师资结构的情况下让更多的教师准备尽量多的课程,所有这些课程都是核心课,在学生的选课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未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第一学年的成绩给学生在第二学年及以后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而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状况规定学生是否有选择学校规定的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的选择权。学生在选择新专业前修的各门课程可以纳入毕业时核心课程的成绩单,为此学校应该设定一个可调的成绩单系统,根据学生在校其间所学的课程结构,论证学生毕业时需要授予什么样的学位,学位授予权不完全掌握在学校手中,学生具有了很大的选择权,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并结合自己的兴趣来把握自己的学位,不但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喜欢的专业和课程,还可以根据选择的课程选择其未来发展定位。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学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产品,学生也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高校生活。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单一的学术教育与评价标准;刻板的划一教育与标准化产品等。借鉴荷兰的教育改革,可以从三方面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丰富高等教育质量观;实施分层高校并多元化考核标准;实行教育分层和培养目标分层。

关键词:教育质量,教育分层,教育评价

注释

11.李同明.荷兰高等教育的特色[J].上海高教研究,1998,(5):67-69.

22.祝怀新,潘慧萍.荷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5):77-79.

33.孙晓天.荷兰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举措[J].课程·教材·教法,2001,(2):73-75.

44.孟祥林.荷兰教育体系及特点[J].世界教育信息,2006,(2):33-34.

55.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0-21.

66.肖海涛.大学理想演变的历史与轨迹[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04-109.

77.陈玉昆.超前发展的重点应是高等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03-02.

上一篇:规划投资部岗位职责下一篇:致全体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