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2024-07-26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精选12篇)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篇1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 这是我们已经达成的基本共识。然而我们不能回避的是, 作为高等教育本质功能的“教学功能”在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陷入了被忽视和被旁落的困境。但事实表明, 教学质量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核心, 是高校能够生存发展的根基与生命底线, 是高校工作的永恒主题。

一、“教学质量”为何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诉求

(一) “高等教育质量”的学理内涵使然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具有广义性、实效性和相对性三重特性。其中, 广义性是指产品质量, 过程和体系质量;实效性是指顾客对于质量的要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 应不断调整对质量的要求;相对性是指不同顾客根据不同需求可能对于同一产品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由此,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 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了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 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了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 也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按照这一解释, 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 二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教育质量同样具有广义性、实效性和相对性。对高等教育来说, 前者是指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是指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总而言之, 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满足明确或蕴涵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也就是说,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 其结果不仅仅是人才, 还有创新的知识和社会服务, 其质量所涉及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同时, 高等教育质量不仅仅指活动结果, 而且包括活动全过程。高等教育质量的特性———“培养人”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根本属性和特征。可见, 培养人以及培养人的教学活动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实质不是“工具论”强调的社会服务, 亦非“知识论”突显的科学研究, 而是“人本论”坚持的人才培养, 即提升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内核。所以, “高等教育质量”的学理内涵本身就暗含了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诉求。

(二) 高等教育的本原目的是“培养人”

“人, 一般来说, 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实存着, 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为中, 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 任何时候都必须被当作目的。”无论如何, 人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切教育活动最终都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 高等教育没有理由违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一真谛, 也没有理由违背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本原目的。那么, 旨在培养人的教学活动便理所当然成为贯穿高等教育过程的终极目的。这也意味着, 当高等教育科研功能的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与教学功能这一“终极目的”的实现发生矛盾时, 必须奉行“终极目的优先”原则。学生作为“自在”且“自为”的理性个体, 只能被当成目的。高等教育质量若要折服人心、提高声誉、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必须把终极关怀赐予学生, 使其摒弃一切急功近利和虚张声势, 真正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这才应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诉求。

(三) 高等教育呈现出始料未及的新趋向

高校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使高等教育呈现出许多始料未及的新趋向。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变化、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等均促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机制、质量评价体系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时, 学校内部资源紧张与外部需求扩张等矛盾也愈发突出。无疑, 这些问题的破解最终都要依靠教学质量作为底限保证。因此, 教学质量仍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依据。

二、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质量中缘何空场

教学质量之所以在高等教育质量中缺席和空场, 不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那样“受宠”, 既是高等教育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冲突表征, 也是至今无解的实践困惑持续存在的必然结果。

(一) 精英取向与大众取向:孰是孰非?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我国来说, 在现阶段更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谋略。而同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严重的教育经费短缺, 高等教育数量上过于乐观的增长和扩张, 也就自然引发了人们对其质量问题的怀疑和担忧。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 必须以充足的教育经费作为前提和基础。然而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上, 尽管我们一直加大力度甚至在教育经费使用上冷落基础教育、偏袒高等教育, 从而确保高等教育经费的较大幅度增长、保证教学基本要求, 但是面对逐年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仍需加大力度的教学投入, 尤其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实习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短缺仍是不争的事实。那么, 巨大的经费缺口只能靠收取高额学费来解决。这种状况在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中是不多见的。发达国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注入了大量资金, 民众收入水平较高, 基本上具备供养子女上大学的经济能力, 而且大学生在就学期间灵活多样并较容易找到临时工作, 自己筹集学费。我国当前实行的是低工资、低收入制度, 一般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有较大困难。涌现大量下岗职工的情况下, 大学生找临时性工作、自己筹集学费更是不可能。某种程度上, 我国当前所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只是社会部分群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此同时, 由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无限”下滑所导致的, 便是高校生源的应有质量无法保证。高校培养人才和提升教学质量应以一定生源质量为基础, 如果生源本就不适合和不适应大学学习特点, 那么这种教育也只能是“出力不讨好”的资源浪费。这是在精英取向与大众取向的矛盾中导致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滑的首要原因。

(二) 教学质量与学校层次:孰轻孰重?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现在已经基本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的阶梯结构。的确, 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学校层次, 但是现实中很多高校不顾教学质量而单纯追求学校层次、无视学校定位特色而一味“拼命”升格, 以此迎合学生和家长择校时“重形轻实”的观念误区, 事实上却是利用学校层次的表面提升遮蔽和掩盖了教学质量的实质下降。必须看到, 学校层次的提升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身并无多少帮助, 反而是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校层次的提升。当然, 我们不能忽视学校层次的提升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我们亦不能否认学校层次差异可能造成的“马太效应”对学校声誉的影响。但是对学生而言, 在他们大学生活中能够起到实质作用和重大影响的, 仍是其就读学科和专业的教学质量, 而非其他。在教学质量与学校层次之间这种“本末倒置”的盲目冲动, 也最终导致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

(三) 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孰高孰低?

我们承认, 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受到重视具有不证自明性。而问题的关键在于, 由于科研管理通常以量化表现, 在技术上容易操作, 而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在操作中定性成分居多、标准难以把握。故而, 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时, 我们极易误入重科研数量、轻教学质量的极端。时下不少高校尤其是一些重点高校或为挤进“重点”行列的高校存在社会浮躁心理, 热衷“轰动效应”, 整日围绕和纠缠于力争更多的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全国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等繁杂业务中。当然, 这种争创一流的热情无可厚非。然而倘若如此, 大学教师们的主要精力已经不得不投入到科研成果的积聚上。且不论所谓的科研成果是何等模样, 更为严重的是, 其教学质量必将受到严重冲击和冷落。无论如何, 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与吸引力最终还是来自教学质量。舍本逐末的后果, 往往事倍功半。

(四) “鸡头”与“凤尾”:孰优孰劣?

无疑,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强大。然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目前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师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 教师队伍的流动呈现出“孔雀东南飞”都是不争事实。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行为倾向在教师队伍中, 尤其是优秀教师行列中比比皆是。更为严重的是, 教师流动所形成的“马太效应”对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发展已经形成重大桎梏。因此, 为了巩固教师队伍, 欠发达地区高校只能被迫“自产自销”, 实行内部小循环, 学术的“近亲繁殖”也就由此滋生。在这种情况下, 提升教学质量的努力必将是漫长而痛苦的。

(五) 升学与就业:孰先孰后?

应该说, 大学生的精英色彩在我国当下已日趋渐淡, 接受高等教育的含意也已不是简单的本科毕业“万事大吉”, 继续考研亦或随即就业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选择。不容忽视, 扩招后来势凶猛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促发大学生群体对于就业前景的迷惘情绪,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其学业进程中的浮躁学风。“‘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差异的场域, 尊重这种‘差异性’, 并因此确立一种宽容的‘世界观’, 就是顺从和尊重世界的固有本性和法则;反之, 就是违拗世界的本性与法则。”事实上, 并非所有考研的大学生都是真正适合或有志于此, 然而面对高度的就业压力, 无论是被迫考研的大学生群体还是主动就业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的确对于“差异性”的尊重要远远淡于就业形势的外在逼迫。往日“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大学生形象已经被浓厚的浮躁学风和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非掌控感所取代。这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又一重大原因。

三、何以突显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诉求

(一) 观念的变革:真正意识到“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诉求”

观念是思想意识, 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而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存在决定意识, 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正因如此, 观念变革对于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质量中的实质提升具有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如前所述, 教学质量无论如何都是高等教育本质内核的集中体现。如若一所高校丧失了教学质量作为底限保障, 就算其再有科研成就和社会服务资源, 也很难称其为名副其实的高校。当然, 诸如“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的口号和宣传“尽人皆会”, 事实上, 我们强调的真正的观念变革并不体现在对外宣称中, 而应具体反映在实践取向里, 即高校真正把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行动取向。

(二) 氛围的创设:良好学风依旧十分关键

我们不得不承认, 当下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然不同往日, 其复杂程度和严峻考验都在与日俱增。但是即使如此, 对于高等教育的重大载体———高校而言, 良好学风的建设依旧十分关键。无论如何, 高校都要履行“培养人”的基本职能, 这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氛围创设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为“场内人”提供一种能够从事某种活动的合适场所和物质基础以及意欲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场域”理论是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撑。对于“场域”这一概念, 布迪厄说过这样的话:“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 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的场域概念, 不能被理解为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 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 而是在其中内含有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 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 这种竞争和策略的目的是生产有价值的符号商品。显然, 作为一种有力量、有生气、有潜力的良好学风是潜在的教学力量,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 评价的建构:教学质量的必要监督

评价作为现代教育管理的一种手段, 有助于确立国家宏观调控和学校自我调节机制, 并使这种机制不断完善。然而在谈“评价”色变的宏观背景下, 原本作为教学质量必要监督一种手段的评价变成一件不易之事。这也背离了“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使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可测性、可比性, 尽量避免人为主观性”的评价宗旨。事实上,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并不以改变高等教育或高等学校的实际状况为直接目的, “改变评价客体的活动”已经超出了评价的范畴, 其直接目的在于发现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与优势, 鉴别或诊断存在的问题、困难与不足, 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和建议。也就是说,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是一种认知活动, 其目的不在于操作和行动, 而是通过获得客体的相关信息对其进行客观认识。

不可否认, 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是“人为”所难能比拟的, 但是作为教学质量必要监督的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势在必行的, 其主要功能体现在: (1) 测定功能。 (2) 诊断功能。 (3) 反馈功能。 (4) 激励功能。在提升教学质量过程中, 评价体系建构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如下:第一, 实用性原则。第二, 过程控制性原则。第三, 发展性原则。第四, 科学性原则。第五, 方向性原则。第六, 动态性原则。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 2000, (1) .

[2][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M].朱红文, 孔德龙, 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53.

[3]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0:386.

[4]贺来.宽容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43.

[5]L.D Wacquant.Towards a Reflective Sociology: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J].Sociological Theory Vol.1989, (7) :39.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篇2

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广西省

靖西市

靖西中学

黄雄杰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生源素质差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在管理中切实做到细化量化教育教学过程,就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键 词:细化

量化

过程

我校是一所县级的重点中学,经过多年努力奋斗,2007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确定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尽管如此,近几年来,随着三所市级重点高中不断扩大招生,直接导致我校生源质量不断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使我校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出现滑坡,难度越来越大,更不要说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了,但当地的老百姓、社会各界和党委政府对学校的期望值很高,他们不但不愿看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出现滑坡,更希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能继续逐年提高,这无形中给我校办学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出现滑坡,并努力做到稳中有升,我们决定从细化、量化教育教学过程入手,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科学管理,明确目标。

目标是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我们从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就明确该年级的一、二、三本及专科上线总体奋斗目标并分解到各班,扎扎实实从起始年级抓起:一本培养目标:每年级总人数的4%;二本培养目标:每年级总人数的25%;三本培养目标:每年级总人数的45%;每年级专科培养目标:其余全部列为专科培养对象。

每学年各科会考合格率要达96%以上,优秀率要达30%以上。在每学期期末市统考中,各学科教学质量要较上学期有所提高。

明确各年级、各班管理目标。各年级主任要加强年级管理,各年级要努力达到如下目标:月创一类年级,学期创先进年级;每学期末各年级要力争评为先进年级。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各班班级管理要努力达到如下目标:周创红旗班级、月创一类班级、学期创先进班级;每学期各年级先进班级力争达16个班以上。班主任要抓好学生宿舍建设,宿舍管理要达到如下目标:月创合格宿舍、学期创文明宿舍;每学期末每年级文明宿舍力争达30间以上。

加强安全教育,确保每学期不出重大安全事故、没有严重违纪事件发生(打架斗殴、聚众赌博、集体违纪等)。

明确育人目标。育人目标着眼于“六会一长”(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会创造、有特长),形成“六化”德育教育模式(德育要课程化、生活化、情景化、人本化、学科化、三维化(社会、家庭、学校三维一体)。为此,我们改变过去高一年级散、高二年级松、高三年级急的传统式抓法,进一步细化量化目标管理的细节,分段实施,确保高三年级最终目标的圆满完成。明确各年段德育目标。高一年级: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形成优良的班风。高二年级: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效学习方法的寻求,形成浓厚的学风。高三年级:注重学生复习过程的细化,高效应试对策的训练,形成积极的考风。

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全校级师生工作、学习的热情。各年级在期末被学校评为先进年级的,由学校给予年级主管副校长、年级正、副主任一定奖励。各班在期末有被学校评为先进班级的,由学校给予该班班主任和该班学生一定奖励。每学年进行优秀年级主任、优秀班住主任评选,被评为优秀年级主任、优秀班主任的由学校进行奖励。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备课组和组长,除了由学校给予奖励外,还由县教研室发给获奖证书。对于会考成绩突出的备课组,该备课组组长和教师除了由学校给予奖励外,还由县教研室发给获奖证书。每学期对教学成绩显著的教师进行奖励。制定《教师考核和评优方案》,对教育教学成绩显著的教师进行表彰。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每年级前50名由学校发给奖学金;每学年进行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评选,每学期进行文明学生评选;如上级有辅助贫困生项目,优先照顾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三、分层教育,激发潜能

我校的生源无法与市级三所重点高中相提并论,不能像他们一样定位在精英教育上,结合本校学生的生源情况,我们定位于“大众教育”,全体教师都必须树立“大众教育”意识,遵循“因人施教”原则,实施“分层教育、分类推进”方法,张扬学生的各种个性特长,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爱好,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团队研究,整合资源

一个人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群团意识、集体智慧、整合资源,打好“团体战”,才会取得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佳效果。各基组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活动要做到“三研究六统一”(三研究:研究课程标准、教法,研究学生心理、学法,研究评价内容、方法。六统一:统一备课要点、统一教材资料、统一质量分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练习、统一单元测试)。坚持上好“四课”(每学年新毕业分配的教师人人上合格课,新调入的教师人人上研究课,其余教师人人上公开课,由此推选学科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每课要“五有”(有教案、有说课、有评课、有反思);评课要“五评”(评教学目标、评教学思想、评教学方法、评学生表现、评教学素养)。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教育个性,突显自己的教学特色。感悟他人的教育观念,学习他人的教学艺术,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目的。

五、细化量化过程,落实常规

“细节决定过程,过程决定效益,效益决定生存”。学校对教学过程作了严格的要求:备课要“十一备”(备课标教材、备学生学情、备新课导入、备结构层次、备启发设问、备训练巩固、备课堂语言、备板书设计、备教法活动,备教具演示、备归纳总结);教案编写要“四体二点三性”(四体:体现课标、体现教材、体现学情、体现反思;二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三性:作业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上课要做到“十注重”(注重教师仪表、注重组织教学、注重讲课激情、注重课程整合、注重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注重三维目标、注重学生学法、注重信息反馈、注重激励评价);上自习课时要“四不四有”(四不:不讲课、不坐讲台、不放任自流、不留课外作业;四有:有任务、有指导、有答疑、有学法);批改作业要“两半两面两时”(两半:半批半改;两面:出错多的面改,学困生面改;两时:及时分析、及时订正);检测试卷要“五有”(有精选,有层次,有选作题,有开放性,有明确检测目标);监考“四要四不要”(四要:要认真负责、要杜绝作弊、要严格和蔼、要密封试卷;四不要:不迟到、不分心、不离室、不掉卷)。改卷必须做到准确无误、签名备案、统一入册、试卷分析。总之,只有切实落实好教学常规,才能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六、冷静分析,增添措施

虽然我校是一所县级重点中学,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束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需要我们认真的去面对,冷静的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面对现实,冷静分析。

在学生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束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首先,各年级、各班级中都存在着优生培养的措施还不够具体;优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尤其是一部分优生,竞争意识不强,拼搏精神不够,心理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还有少数优生谈恋爱影响发展等问题。其次,学困生面太大,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普通班,有的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考失去了信心;其原因多种多样,有来自家长的、有来自家庭经济困难的、有来自就业压力的、有来自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有来自自身基础差的等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升学上大学的内存动力。再次,学生各科发展不平衡,弱科辅导任务繁重。

在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着教师流动多,骨干教师少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每年均有部分骨干教师调往市级重点高中或省城高中任教,每年级中没带过毕业班的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大,这给做好常规教学特别是作好高考备考也带来不小难度。

2、增添的措施,狠抓落实。明确要求全校学生都要在校内住宿,都必须参加晚6:30——7:20和晚第四节的学习,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学习时间。

每个班主任要做到六到位——早读(操)、课间操、午读、晚6:30、晚第四节、课外活动到位;做好学生管理,浓化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开好八个会,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步骤,努力形成合力,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每学期各年级开好年级学生大会,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目标方法、理想前途等问题进行总结和强调。各年级每月召开一到两次的年级任课教师例会,明确年级总体目标、要求;通报近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况。各年级开好每周一次的班主任碰头会,通报一周来各班班级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情况;进行交流经验;探讨本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班级工作的总体要求与阶段性的目标和要求;确定适合本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管理的办法与措施。各年级开好每月一次的备课组组长例会,探讨本年级各备课组的协调发展、齐心协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问题,加强教学研究,解读考试大纲,扬长避短,辅优补差,交流备课组活动的经验。各年级开好每月一次的学生代表座谈会(各班好、中、差各2名学生),了解一月来同学们对班级学科教学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对学生反映意见大的老师个别交换意见、要求尽快调整落实。各年级开好每月一次的学生干部座谈会,交流经验,培训干部,增强班级团队精神,了解各班班级管理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在班主任指导下的学生自治。各年级开好学生心理咨询会或有针对性地举行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各年级每学期开好一次班团干培训会,提高本年级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做到“八加强”,为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①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②加强安全教育。③加强清洁卫生工作。④加强内宿生及外膳学生的管理。⑤加强对违纪学生的教育。⑥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定期开放;每两周对学生分班进行一次心理课教学;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重视与学生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⑦加强团队精神:各年级教师要同心同德、荣辱与共,强调共同协作,共同发展,不提倡个人英雄。不利于年级团结、有碍于学校发展的话不说;不利于年级团结,有碍于学校发展的事不做。为年级集体成功,为学校的发展而尽自己应尽之责。班级要树立正气,坚决打击歪风邪气,让那些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不学习的人在班集体中没有市场;充分发挥团支部、班委会的作用,让学生干部做好班主任的助手;充分发挥科代表的作用,发挥好榜样的带头作用。⑧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与评价。

脚踏实地,扎扎实实,落实好导师制,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针对我校学生整体素质较差的情况,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 究,决定深入实施导师制,以便能最大限度的去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明确导师的任务一方面是作好学生思想、学习、纪律、生活、理想目标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投入到高考备考中去;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学科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其次,为了实施好这一措施,我们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了相应管理和督促检查措施,努力将导师制落实到位。

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教育质量 管理制度

[作者简介]王承宽(1958- ),男,江苏沛县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江苏 南京 21004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4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指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的今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本文结合实际谈谈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与思考。

一、各级领导重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近些年来,高校十分重视教学工作,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宣传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重要思想,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主题,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始终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教学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一,学院党委和各级领导要进一步学习和宣传先进的教育理论,宣传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重要思想,积极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政策和措施,强化“教学是立校之本”的理念,不断加强教学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和基础地位。特别是要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始终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形成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其二,各系党总支和学院中层干部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科研促进教学、服务推动教学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的听课制度,确保学校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起领导保证和组织保证。其三,广大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勤奋钻研业务知识,精心备课,认真思考和设计每一堂课,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其四,所有行政工作人员和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始终把为教学第一线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作为工作的宗旨,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管理和后勤部门要通过社会服务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推动教学改革,形成以教学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创造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做出积极的贡献。其五,在经费投入中要突出教学中心,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保障教学经费,特别是对学科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要予以保障。要加快教学基本设施建设,保障教学设施,特别是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网络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总之,全院上下应把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生命线的观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导向教学、教师热爱教学、条件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紧缺的矛盾严重,教师超负荷工作已成普遍现象。这样既不利于教师身心的健康,也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提高。因此,加大现有教师的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其一,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作,学院近几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好培养计划,为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创造条件。2003年学院教学工作会上提出,三年内所有青年教师都应考取研究生或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截至2007年9月,共有110余人考取硕士生或博士生。目前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或在读研究生的教师已经占教师总数的77%,他们在教学第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二,要创造条件,大力吸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学第一线。几年来,学院先后从全国各地引进具有硕士学位或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150余人,他们为学院的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三,要加强教风师德建设。学院要求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提倡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率先垂范的精神面貌,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教务处和校教学督导组要在开学初和期中教学检查期间认真检查任课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进度计划等情况,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实施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其四,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教师教学工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也是考核教师工作和教师职务聘任的关键条件。教务处教研科每年都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对于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可暂停或取消其授课资格,并及时更换教师。其五,倡导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学院加强了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目前学院的教室中大多数都已经安装了多媒体设备,鼓励教师使用。教师队伍加强了,师资队伍的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必定会有质的飞跃。其六,要积极鼓励教师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到2007年院投入45万余元在院内进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立项,三年共立项教改课题80余项,其中学院重点课题20余项。实施以来,教师在各类刊物上结合实际教学改革的情况,撰写并发表研究文章近百篇,这对于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其七,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院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授课竞赛、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建立一套良好的质量监控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在于实现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利于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有利于增强广大教职工的教学质量意识,有利于对教学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高效可行的、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要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近些年来,学院先后出台了《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指导性规范》《考试规则》《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条例》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各系也相应制定了与学院规章制度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措施,这对于保证基本的教学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后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制度还需要结合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特别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二是要建立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涵盖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管理等所有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是真正使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化、规范化基础上的重要措施。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按照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要求,积极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三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学院教学督导的作用。加强教学的计划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日常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课堂教学、考试和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的专项检查,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四是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考试命题要严格实行A,B卷,杜绝试卷单一或A,B卷只是题号顺序简单变化的现象。要求教师监考要严格执行学院监考工作的规定,对考试作弊行为要严格按学院规定处理,杜绝人为因素干扰。五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和信息反馈制度。重视学生教学信息中心的建设,完善院、系两级教学信息员制度,定期召开教学工作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开展教学问卷调查,综合各类信息,及时反馈,不断纠正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四、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高教学质量,队伍建设是前提,管理工作是关键。因此,根据我院目前的办学实际,须在教学管理方面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笔者认为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积极推进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管理。由于我院是全国招生,新生入学的基础不同,差异较大,这为学生进校后的培养带来了难度,因而要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实行弹性学制管理,允许学生在国家规定的本科8年、专科6年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但目前我院尚不具备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条件,可采用介于学分制和学年制之间的过渡模式,即按江苏省文件要求所实施的弹性学制管理模式。通过几年弹性学制的运作,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使我院现行的学年学分制管理模式过渡到完全学分制。

二是积极推进分级教学。对于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等一些公共基础课实施分级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当然,实施分级教学时,也要注意对于同一门课程既要有基本要求,也要有提高要求;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学中可以有不同的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最终都必须达到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三是积极推进主辅修制的教学管理。即允许在主修专业学业成绩优良且学有余力的学生,经自愿申请,相关院系批准,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跨学科选修另一学科的课程,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合格且获得相应的足够学分,就可以获得辅修专业的辅修证书和第二学位证书。这种主辅修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增强了教学管理上的灵活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增大对社会的适应性。

四是要认真做好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调整,加大相关课程的实践比例。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调整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适应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要充分体现人文素质教育、交叉学科教育的要求,要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教学计划的总学时要严格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对于某些课程要加大社会实践比例,增强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为此,要加强院内外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实验室的构建,充分利用各系的专业实践基地及学院的基础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综合能力。

五是要严格考试纪律,积极推进教考分离。要严格考试环节,坚决杜绝送人情分、降低考试标准的现象。针对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要对在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行教考分离;其次,要加大对题库建设的力度,增加投入,争取全院所有课程逐步实行教考分离。再次,要加强成绩管理,购置新的成绩和学籍管理系统,以适应弹性学制的需要,也为今后实施完全学分制做好准备工作。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篇4

一、是要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常规的各项内容, 是教育教学科学性的具体体现。要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就一定要重视教学常规的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各项规定。教学常规的落实要和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相结合。如教师的备课、上课情况, 教案设计、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情况, 学生的考勤情况、纪律、卫生的检查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可以说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是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管理不能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没有过程的管理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管理的重心要放在教学过程上。学校领导应坚持上讲台, 坚持深入课堂。给我们做专题报告的教育专家魏书生、龚正行、陆士祯等, 他们都是学校的领导, 但他们却一直坚持深入课堂讲课、听课、评课, 所以他们才能真正了解学校的教学现状, 了解教师, 把握学生, 才能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创新办学思路。只有抓好每一节课, 每一个细节,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要严格制度管理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减少管理过程的随意性, 坚持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 通过制度规范办学行为,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要严格执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检查通报制度, 落实奖惩措施;要完善教师考评制度, 将教师德、能、勤、绩考评与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紧密结合, 实行量化管理, 强化目标管理。要将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责任到人, 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要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有担子、有压力, 这样才能激发人的工作动力、创造力。

四、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人文关怀和严格要求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当前学生升学压力大、思想状况比较复杂的情况下, 能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学校一定要在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的管理上下大功夫、真功夫, 尤其要防止恶性事故和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要求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有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 在管理过程中, 要耐心、细心, 更要有爱心, 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 理解学生、包容学生、善待学生, 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利用教育科研经费是为教师订阅专业杂志和派出学习。每学年出资, 为全校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教学书刊。让每位教师在业余时间有书读, 特别是青年教师, 为了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语、数、英教研组分别成立了“师徒结对”活动, “师徒”共上一节课活动, 要求每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带一位新教师, 新教师每期听师傅的课不少于30节, 老教师听徒弟的课不少于10节, 每次听后交流研讨互相促进。一年来, 先后派出几十人次青年教师去外地听专家讲座, 与会教师受益匪浅。

六、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提升教学质量

1.加强教师常规管理是落实教学计划的根本保证

每学期开学初, 将教学计划在全校教师会上进行通过, 然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月查, 要求检查组成员, 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及时量化, 教务处将每次月查情况在教师例会上进行反馈小结, 并公布每位教师本月完成教学量化的分数。这一做法, 有力地督促了教师工作的松散现象, 促进了教学秩序的健康有序发展。

2.抓管理, 明目标, 办特色

目标是管理工作的方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流动教育, 一切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 我们以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进行办学,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以习惯养成教育、环境育人为办学特色, 以“知识丰富、内心完美、身体健康、性格阳光”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努力使每位学生成为会学习、会生活的一代新人。积极开展各项竞赛活动, 创造性地开展了“古诗文背默比赛”“数学口算心算比赛”“英语常用口语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大型的六一文艺汇演”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竞赛活动, 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七、狠抓校本教研工作, 推进教研创新

以研促教是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每学期开学初, 语、数、英三科教研组结合实际制定教研计划及教研日程安排, 同时成立年级备课组, 由领导亲自给备课组长开会, 安排教研任务。为了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对每次教研活动实行签到制度, 对不按时参加活动的教师, 给予一定的处罚, 有效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以教学问题为课题, 进行研究, 这样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教学能力, 还提升了他们的课题研究能力。另外, 为了使每位教师能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鼓励他们撰写论文, 并择优向上级主管部门选送, 对获奖的论文将按不同层次给予一定的奖励, 从而调动了教师写作的积极性, 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教育教学质量总结 篇5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我镇教育系统有近400多人的教职工队伍,涉及点多、面大,要切实组织开展好大讨论活动,建立一个敢于负责、高效有力的领导机构是关键。根据县局的要求,我镇成立了以教育办公室主任邵泽周为组长,相关领导为成员的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分包各中小学,责任到人,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体系。各中小学也按要求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

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调研分析制定出《 银山镇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育发展” 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以文件形式下发全镇各中小学。并召开动员会,对全镇开展活动进行了布署安排,各中小学进入了时间程序要求的大讨论活动。

二、加强学习、把握重点、强化落实

大讨论活动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环环相扣,合为一体,为确保各个阶段的工作扎实开展,取得成效,教育办公室和各中小学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学习、统一认识

学习好是讨论好、反思好的基础,为使学习活动扎实开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学习计划、拟定统一的讨论提纲,认真学习县委书记陈湘安、县长赵德健重要讲话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把全镇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镇党委王建伦书记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作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采取以个人学习为主,集学习为辅,学习工作两不误的方式,做到个人学习写体会,集体学习讲心得,紧扣加快发展的主题,用县委、县政府的决策统一思想。

在学习中,教育办公室中心学习组成员分组深入到各学校与基层教职工一起开展学习讨论。通过深入的学习讨论活动,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实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对我镇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有了清醒的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育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通过学习,切实把教育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安排部署要求上来,为全面完成大讨论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抓重点,在关键环节上下功夫

学习效果的检验,在于敢不敢正视问题,解决矛盾,有没有勇气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管理方式和机制体制。针对实际,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于20xx年9月20日召开查摆问题阶段动员会。对查摆问题工作作出具体要求∶第一、查摆问题要从每位干部、教师做起,先个人查摆再进行学校和集体查摆。查摆要紧扣系统方案制订的论题开展,要按照 “实、准、高、深” 的要求进行,每位干部、教师都要认真写一篇学习心得。第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实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在查摆问题工作中教育办公室、各中小学要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开展恳谈活动的方式,广开渠道来发现问题,化解矛盾。

(三)集中整改,强化落实

一是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对来自不同渠道的意见建议,存在的困难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并向全县中小学进行镇了反馈。二是要求教办领导、学校干部、教师,由上而下带头整改,强化认识,统一思想。三是对集中起来的意见建议,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落实。

三、活动取得的成效

(一)对素质教育的实质有了正确的理解,认识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对我镇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广大干部教师进一步树立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争先意识,干部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全镇教师和教育工作共同奋斗的目标。

(二)各校普遍制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师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评优树先奖惩办法,荣誉资金向一线倾斜,做到“先画圈后打枪”,理顺了教师的情绪,提高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内在潜力,调动起了一切积极因素。

(三)各中小学纷纷加大了课改力度,向课堂要质量,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提高了教学实效。我镇被评为课改先进单位,涌现了周长安等一批课改优秀典型。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1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及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杨玉璋,课题批准号:GH-06016

作者简介:李旭虹(1971-),女,大学本科毕业,讲师,现在山西大同大学工学院基础教学部。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杨玉璋(1957-),男,大学本科毕业,副教授,现在山西大同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王福成(1963-),男,大学本科毕业,副教授,现在山西大同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评价和改进教学,如何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机制,促使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有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有文献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依照培养目标,研究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和教学质量评价要素进行探究,以切实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1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和质量评价依据

培养目标是从宏观角度对某一层次教育通过教学活动应当实现的人材规格。而教学目标是从微观角度针对特定专业通过教学活动应当达到的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结构,即人才人材规格内涵的具体体现。

不论任何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人才规格构成要素的具体体现,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1.1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过程,教学实施是具体化了的培养目标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应当基于具体化了的培养目标。

不同专业具体化了的培养目标截然不同,但人才规格特点而言是相同的。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人才规格具有如下特点:

①掌握与高等教育基本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所传授的职业知识和所培养的职业能力要以所从事的职业所需为目的,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③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具备不断掌握新科学、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上诸点,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是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依据。

1.2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高职人才素质构成要素,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根据培养目标,高职人才素质构成要素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

①思想政治素质要素:思想政治素质要素表现为热爱祖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有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观念;有不断追求知识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知识素质要素:知识素质包含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含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是接受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专业技术知识含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发展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石,也是知识再生与迁移的始发点。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应以符合技术现状、满足岗位所需、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为原则,以实现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最终目标。

③能力素质要素:能力素质表现为专业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从事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是生存于社会的必备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职人才在岗位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所必须的能力。

④身心素质要素:身心素质表现为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具有良好的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工作;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克服困难,经受失败,不断进取。

⑤劳动素质要素:劳动素质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高职学生通过劳动素质教育,了解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本领,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做好将来从事基层工作和艰苦工作的条件准备。

2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要素

2.1 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要素: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保障教学质量优劣的先决要素有四:一是实践教学设施,二是教学设计;三是师资队伍构成。

2.1.1 实践教学设施

实践教学设施含实验、校内外实习、专项技能训练等设备与场地。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工和应用型人才,所以实践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量几乎占总量的50%左右,如果实践教学场地与设施跟不上,则技能的训练势必被削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2.1.2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过程,其成果是教学目的预期的表达,是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双方的根本依据。由于教学各环节的依据源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如果不完善、不合理,既定的培养目标难于实现,当然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及。所以,教学设计的优劣对教学实施的指导功能影响颇大,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中,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合理程度,近而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设计中,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程度越高,说明对职业分析越透彻,所提出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要求,即人才构成要素的具体内涵必然与岗位所需更为吻合,以此确立的教学目标必然能很好揭示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具体化的表达,是教学实施中的根本依据,因此,完善的教学设计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应当能很好揭示培养目标之内涵,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同时,客观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为教学人员提供清晰、明确、具体的教学依据,有效控制教学人员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这样,“教”与“学”双方共同在教学目标的约束和指导下促成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往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才能实现,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学各环节的优化程度和协调性对教学目标实现的影响不容忽视。经过科学优化和有机协调的教学各环节,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教学环节应有的功能,使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在教学各环节中相互补偿,避免出现空隙或重叠。

此外,在优化教学内容方面,除满足岗位所需知识外,还应当考虑本专业领域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适度体现必要的新技术、新理论,确保学生在未来岗位工作中具有必要的“技术准备”。

2.1.3 师资队伍构成:师资队伍构成含学历、职称结构二个方面。此项在国家办学水平评估中已有明确规定,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构成包含教师队伍和实验、实习、工程训练指导教师队伍三个方面,而且后者更为重要,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2.1.4 其他条件:图书资料和科技动态信息的供给情况、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程度、管理系统的协作情况、教职员工的情绪等等,也必然要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2.2 决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要素:从教育的本质属性讲,高等职业教育属高等教育的范畴,教学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理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这里不再赘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下列要素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保障要素:

2.2.1 教师能力要素:①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是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一项特殊能力要求,也是决定教学质量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智力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活动占全部教学活动的比重很大,这足以说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实践教学能力不及的教师如果在总体中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制约实验、实习、实训、设计等环节的教学质量,最终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要使教师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水平,各院校应当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目前采用挂职锻炼等方法培养“双师”型教师,或聘任现场工程师任教等,是解决此问题的良好途径。

②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的能力,其内涵是确定指课程或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及专业总体教学目标,主持开发各类教学文件、教材以及其它教学文件的能力。具备此项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内容及其体系的优化、知识间的联系与渗透等较无此项能力的人更胜一筹,因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③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是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如前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样的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使教学工作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只有具备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才会不断丰富教学内涵,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开拓性、创造性的贡献。否则,只注意实施教学,忽视研究教学,只能使教学循规蹈矩,步他人后尘。显然,将教师队伍的教学研究能力的列入教学质量评价要素之中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实际意义。

④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是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这是教育目的决定的。具各该项能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理论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方便学生接触专业范围内的相关新理论和新技术应用,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拓宽思维方式,对提高专业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述四项能力对教学质量具有催化、促进、提高之作用,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理应作为重要内容来对待。

2.2.2 教师教学行为要素:教师教学行为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教学目标的掌握等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来讲,除自身专业水平、教学基本技能、教学方法艺术等外,下列因素至关重要:

①教学基点的准确把握。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专业课教学基点应立足于二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二是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前者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后者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基本目标容易实现,最终目标实现的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基点,才能保证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培养出确有潜能的高职人才。

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有机协调。一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或一项技能的训练,或一种能力的培养、或一项素质的提高,往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习、实验、实训、设计等多个教学环节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当有效利用各个教学环节,恰当分布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使之各有重点,相互补偿,彼此衔接,减少重叠,避免断层。

③教学方法手段的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媒体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上岗训练等等,不同教学方式手段各有千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围绕教学目的,针对教学特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2.3 学生要素: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的信息只有通过学生才能起作用。因此,学生要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只注重教师作用,而往往忽视学生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高职生源缺乏,学生入学成绩低下,且层次不齐的情况下,学生要素对教学质量的制约作用更为明显。可见,不考虑学生要素的教学质量评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其评价结果不可能提示其真实情况。

①学生条件要素。学生条件要素是学习的动力,其内涵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主动性和知识基础。学生知识基础可又入学成绩评价,学生学习兴趣、态度、主动性可通过问卷形式来考查。

②能力要素。学生能力要素是继续学习的条件,其内涵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重要手段。学生能力要素可由任课教师来评价。

以上诸要素归纳于表1:

表1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要素

教学设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程度

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教学内容优化状况

教学环节优化情况

对教学实施的指导功能

实践教学设施实验实习设施

专项技能训练设施

其它信息资料供给情况

教学管理状况

高等职业教师构成学历构成

教育教学职称构成

质量要素教学经历

教学水平知识结构

教学效果

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

学术能力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

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

条件要素学习兴趣

知识基础

能力要素学习方法与效率

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应当以16字教学基点为原则,去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以实现人才构成的5个要素为终极目标去评价教学。教学质量评价不仅要针对教学成果,更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不仅要评价教学实施,更应该体现教学设计,不仅要评价评价教师“教”的状况,也要考虑学生“学”的状况。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部要素乃教学质量的评价要素,本文所研究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要素,是遵循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科学规律,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依据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始末为主线提出的。这些要素真正提示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将其作为教学质量评价要素,为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重量评价内容体系提供了科学合理、客观严谨、系统全面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旭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要素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0 No24

[2] 杨玉璋.论职业教育的教学基点.《科学中国人》,2000 No4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篇7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中,各高等院校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那么在“后评估”时期,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和难题。

1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工程的背景及意义

我院在2008年荣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的称号后,为了巩固和扩大教学评建成果,及时地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构建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重大举措。通过实施教学基本建设工程、教学管理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特色培育工程、教学质量监控工程、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创新教学工程等六大工程,在构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不断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因此,教学质量监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工程,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制度、信息收集与反馈、评价、激励、专项评估等体系,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并让这些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促进各方面发挥最大潜能,从而为教学管理提供信息依据,使教学管理过程得以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规范化,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 教学质量监控工程的构建与实施

2.1 组织体系

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领导方面不断加强和创新,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即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组织。院长办公会议负责学院重大教学决策,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教学的日常决策,是院级教学质量监控的第一负责人,教务处处长为直接负责人,教务处代表学院全面负责和组织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系等二级教学单位是教学实体,系主任为第一负责人,主管教学副主任为直接负责人,各教研室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具体实施。

2.2 制度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工程的实施必须以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为依据。学院评估后在原有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和其他兄弟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校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逐步完善,重新修订、制订了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课程与专业评估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一系列相对规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并产生了与此相应的教学性文件,这些文件涵盖教、学、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约束性,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2.3 信息收集与反馈体系

2.3.1 建立教学督导制度

学院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授和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具有督教、督学、督管,指导教学的职能。教学督导的主要职责是:(1)听课,尤其是青年教师讲课;(2)查阅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作业、实验报告等教学资料;(3)抽查毕业论文(设计)质量;(4)开展调研教学工作;(5)协助教务处开展期中教学检查等其它教学工作;(6)收集和反馈教学方面的存在问题及信息。

2.3.2 实行听课制度

学院制定领导干部和相关人员听课制度,对每学期听课次数提出了明确要求。

(1)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院实行全院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每学期学院领导、教务处处长、各系系主任听课不少于10次,其他副处级以上领导不少于8次。同时,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安排全院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听课。通过听课,发现、总结和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2)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每学期教务处组织教学督导随机听全院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讲课,并指出他们在备课、授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3)系党政领导听课制度。学院要求各系党政领导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随机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本系教师的教学状态。

2.3.3 实行学生信息员制度

学生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信息员在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收集学生对教学及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协助教务处开展教学调查研究等工作。学生信息员获取了第一手准确资料,为规范教学及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可靠依据。

2.3.4 推行教学工作检查制度

推行开学初、学期中、学期末三段式教学工作检查制度,全面监控教学运行情况。(1)开学初教学情况检查。主要检查开学初师生上课情况、课表运行、教学条件的准备及教学秩序等。(2)期中教学检查。既有重点又较全面地检查教学工作进展情况,集中检查常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学期内主要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等。(3)期末教学情况检查。重点检查期末考试安排、试题质量、试卷评阅、考风考纪等。

2.3.5 实行教学纪律通报制度

(1)系党政领导值周制度。各系党政领导每人每周深入本系随机抽查课堂教学1-2次。(2)教务处管理人员值周制度。教务处管理人员每周随机深入系抽查课堂教学情况不少于20次,其中到每个系抽查不少于1次,抽查公选课不少于3次。教务处将每周各系党政领导和教务处管理人员的抽查结果汇总后,及时上报院领导,并在全院范围内通报。(3)师生双向考勤制度。师生课堂上做好相互考勤,各系对每周内课堂考勤情况在全系范围内通报,并将课堂考勤作为教师期末审核计算工作量和学生学年度评优等的重要依据。

2.4 评价体系

2.4.1 开展网上评教制度

学院坚持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学生网上评教活动。院领导和教务处可查看全院教师的评教结果,各系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可查看本系教师评教结果,教师可查看本人评教结果。同时,学生的评教结果在教师的职称评定、部分教学奖的评选、讲课竞赛等评优方面计入相应分值,调动了教师认真从事教学和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4.2 改革考试方式方法

考试是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检验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我院在考试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立足于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综合应用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评价转变。突出技能与能力培养,重点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分考试、考查两类,考试方法可采取闭卷、开卷、读书报告、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学习总结等形式,综合评定考试成绩。在两课中试行“3+2+5”的考试模式,即平时成绩占30%,作业占20%,最后期末考试占50%。

2.5 激励体系

在教师方面,制定相应的评选与奖励办法,开展由学生参与的各类评优活动,在讲师中每两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在副教授中每两年评选一次“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在教授中每两年评选一次“教学名师”。对获奖或评优的教师除给予奖励外,在职称评定中记入相应分值,并发给相应的津贴。评优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教师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激励教师认真搞好教学和深入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6 专项评估体系

开展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实验室评估、教研室工作评估、重点课程评估、专业评估、教材评估等,通过评估,取得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效果。在专业建设与评估方面,根据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布局,有计划的组织申报新专业,以4年为一个评估周期,有计划地对全院每个本科专业进行一次评估,重点对新办专业进行评估检查。在课程建设与评估方面,定期开展重点建设课程中期检查与评估,开展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网络课程建设的检查与评估

2.7 调控体系

2.7.1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每学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普遍性问题,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7.2召开教学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汇报、总结上月教学工作,安排下月主要工作,分析教学工作发展态势,讨论教学思路及改革,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2.7.3召开教学督导会议每学期由主管教学副院长或教务处处长主持召开一次教学督导会议,了解教学督导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掌握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对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或意见。

2.7.4召开教学秘书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教学秘书工作例会,总结并公布上月各教学秘书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安排下月主要工作。对教学秘书工作中存在的、需教务处解决的问题及时地给予协助、并督促其完成。

我院通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工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对教学的动态、适时、有效监控,实现了持续提高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构建,有利地促进了教学工作。但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的监控体系在评估体系、激励体系等环节上还很薄弱,只有建立了相对完善、管理规范、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汪云香.工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8,(10):95-96.

[2]蒋必彪,龚方红,徐薇薇.试论高校教学质量长效监控机制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3):32-34.

[3]唐小俐.建立和完善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82-84.

[4]黄桂成,文痒,王红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47-49.

[5]李广影.高校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10):16-17.

加强教育实习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篇8

本文从分类、实习方式、成绩评定、质量标准、目的等方面谈如何加强教育实习, 以及教育实习对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完善教育计划、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一、教育实习的分类

(一) 教学工作实习

听课:应安排学生听课, 主听指导教师的课, 兼听其他教师的课。是学生真正进入课堂了解教学的整个流程, 学习怎样上课。备课:备课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备课涵盖的内容较多, 包括备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和写教案。预讲:是上课前必要的教学实践尝试, 检查理论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完整结合,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是否处理得当。讲课:是教学实习的中心内容, 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总结和布置作业。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完善, 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批改作业:是检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一般分全批全改、抽样批改、面批等形式。组织考试:是检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的一种必要手段, 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分为单元考试、日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以及抽样考试和统一考试等。考试工作包括命题试卷设计和打印、监考、评卷、分析及总结等。教学研究:是由“经验型”教师到“理论型”教师, 再由“理论型”教师到“科研型”教师所必经途径。它包括一般性教学回顾、总结和教学报告。

(二) 班主任工作实习

班主任工作实习是教育实习的另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教书, 而且还要育人。其主要内容包括:1.制定工作计划:实习生首先要调查实习班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了解实习学校和原班主任的工作计划;根据实习期间要解决的班级问题, 拟定开展班级活动的主要内容、目的、方式和时间。其计划要征得原班主任的认可才能实施。2.管理班级日常学习生活、监督常规的班级活动:班主任工作实习中实习生经常深入班级, 这包括自习、间操、上课、课外活动, 以及卫生、纪律等;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包括主题班会、课外活动。3.进行工作总结:包括对工作计划、班级日常管理、集体活动情况的叙述;也可以进行专题讲座, 即对个别教育、总体活动的专门论述。

二、教育实习的实习方式

责任编辑:党伟莉

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是指学校可安排部分学生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讲授课程, 从而达到实际训练的目的。分散实习是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联系教育实习单位, 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三、实习成绩的评定

学校应制定教育实习手册, 实习手册中应包含以下内容:实习学校鉴定和实习报告、听课记录、典型教案等内容。

实习成绩最后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分, 成绩及格及以上者可获得相应的教育实习成绩学分。同时, 对于教育实习优秀学生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

四、实习质量标准

实习期间, 学生应主动与学校辅导员及实习领导小组报告实习情况, 确保信息交流畅通, 顺利完成教育实习。

实习学生认真填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填写评语、学生填写听课记录、写典型教案等相关实习资料。实习报告要求包括实习内容、实习过程、体会和主要收获以及对学院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的意见和建议等;实习单位鉴定应说明实习生的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实习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的情况;听课记录应包括听课教学过程记录和听课心得;典型教案: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主要教学方法、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实习结束后, 学院要对整个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并召开学生教育实习经验交流大会。

五、教育实习目的

教育实习能够指导学生把在校所学习的关于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从而了解和熟悉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实际, 初步培养学生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学能力。

教育实习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了解本专业的实际状况, 熟悉教育教学相关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 实际体会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使实习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事业的适应性和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为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合格的外语教师打下基础。

通过实习、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让学生找到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 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 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 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篇9

一、高校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ISO9000系列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布的质量标准基础上, 融合了国际质量宗师 (如朱兰、戴明、费根堡姆等) 的质量管理经验、质量改进方法和质量管理思想, 自1987版发布以来, 先后经过三轮修改, 目前已更新至2008版, 使标准不断协调与完善, 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其中包括学校。

该标准承载着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 其目标是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 满足顾客要求, 增强顾客满意度, 并通过实现、保持和改进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 使组织获得持续成功;其采用的“过程方法”, 是对质量管理体系中诸多单个过程之间的关系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以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此外, 还要求按一定的时间频次实施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审核, 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和自我改进的机制,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使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并促使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由此可见, ISO9000系列标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 其基本理念完全符合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合性, ISO标准完全能够适用于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工作。

二、基于ISO的高校教学质量控制

1.实施质量控制的基本思路

依据ISO9000中所阐述的质量管理领域相关术语的含意, 我们可以定义: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教学服务;学校的顾客包括学生、家长与用人单位;学校的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学校的协调活动, 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满足顾客的质量要求。对质量术语的统一理解, 有利于学校师生员工之间的内部沟通以及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共识, 并达到在质量控制工作中的协调一致。

按照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学校可通过一定的步骤与方法建立自身的ISO质量管理体系 (以下简称QMS) , 形成文件, 加以实施和保持, 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其中, ISO9001所强调的“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诠释了完整的质量控制过程, 如图1所示。

该图展示了ISO9001:2008版第4-8章中所提出的过程联系, 反映了学校在确定输入要求时顾客起着重要作用, 顾客要求作为产品实现过程的输入, 学校通过产品实现过程, 并将过程的结果 (即教育教学服务) 提交给顾客, 以增强顾客满意。顾客是否满意则需要学校通过监视、测量和分析来评价顾客关于学校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相关信息。从顾客要求到产品实现, 再到顾客满意, 这一连串的活动是增值活动。圆圈中的四个方框“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分别代表了标准中的第5、6、7、8章, 四个箭头表示这四章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 通过这四个箭头形成闭环, 表明学校QMS是不断循环上升的。图1中, 在管理职责与顾客要求之间, 在测量、分析和改进与顾客满意之间, 都存在一个双向虚线箭头, 表明它们彼此之间存在双向信息流。图中的大箭头表明一个学校QMS的所有过程都应得到持续改进。

2.实现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为例,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和发展的基础, 是关系学院和全体员工利益的根本所在”, 并将“以卓越课程和优质服务, 使我们的学生‘好学、敬业、德高、技强’, 持续不断满足企业需求”作为自己的质量方针。在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内部管理, 大胆创新, 学院于2003年初开始贯彻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下, 经历了体系策划、体系建立、试运行、认证四个阶段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模拟审核三个重要过程, 取得了显著成效, 并于2003年12月顺利通过了认证审核, 获得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QMS的建立与实施使学院的教育教学服务更加关注顾客的要求与期望, 也使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更有成效。在学院QMS建立、实施、保持、改进的过程中, 通过两种方法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控制:一是运行控制;二是审核控制。

(1) 运行控制。学院通过运行QMS, 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达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控制。QMS的文件结构分为四层, 顶层为质量手册, 其中所阐述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宗旨和方向, 此外, 质量手册还明确了质量管理途径与职责;第二层和第三层分别为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管理制度) , 依据这两种文件的规定实施教学, 可以使教学服务过程得到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第四层为表单或质量记录, 这种实时的质量记录不仅为审核提供了证据, 也使教学质量的测量、分析成为可能, 同时也为进一步改进以及提出纠正或预防措施构建了基础。

以学院专业设计开发的质量控制为例, 根据ISO9001标准条款7.1, 7.3的有关要求编制《专业设计开发管理程序》, 明确专业设计开发的作业内容包括:

专业设计开发的策划主要是明确教学管理部、招生就业部、专业系部、项目负责人在专业设计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工作职责以及项目负责人制定《专业设计开发实施计划》所应包含的内容及具体要求。

专业设计开发的输入包括:以前类似专业的有关信息;国家/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董事会和各种企业联谊会议的综合信息;各种企业培训和行业培训的信息;政府和行业的指导性意见以及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综合;社会公众心理调查数据/中学毕业生家长调查数据;上年度类似专业就业和岗位调研数据;对以上信息进行评审形成的评审记录等, 以上这些输入的信息需反映在《专业设计开发可行性报告》中, 并进行相应的论证。

专业设计开发的输出包括《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教学标准》以及相应的教学保障条件, 如师资队伍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等。

专业设计开发的评审是指项目负责人依据《专业设计开发实施计划》中所列的评审计划, 分阶段实施对专业设计开发的评审, 并明确评审的办法、评审的内容、评审的要求以及评审结果的处理。

专业设计开发的验证目的是验证与输入的符合性、适宜性、有效性, 由教学管理部组织有关人员 (包括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成员、有关专家、项目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等) 开展新专业设计开发成果的说明、验证活动。验证方式可以包括:项目负责人对新专业设计开发情况的说明、讨论、听课、问卷调查、试讲或模拟教学等。在验证活动结束后, 项目负责人根据验证活动的情况形成《专业设计开发验证报告》, 并对验证活动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提出改进计划和实施方案。

专业设计开发的确认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工作:在专业设计开发经过评审、验证达到要求后, 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 开始实施教学服务, 并由专业系部负责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教学管理部在该专业首轮运行的每学期末组织一次专业实施情况的全面评估, 形成《专业实施评估报告》, 有必要时, 采取或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 并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改进。在完成第一轮的专业教学任务后, 项目负责人提交《专业设计开发总结报告》, 教学管理部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该专业首届毕业生代表、该专业用人单位代表以及有关专家, 对该专业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分析, 形成书面评估报告, 并以此为依据对该专业的后续教学实施持续改进。

专业设计开发的更改控制是指在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相关人员均可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专业设计开发更改建议书》, 由项目负责人对该建议书进行分析, 确定是否需要更改, 如确需更改, 则经评审后实施;当较大幅度地更改专业设计开发内容时, 则需按专业设计开发的程序重新作业。

由本案例可知, 依据QMS的要求运行专业设计开发的流程, 一方面凸显了学院的顾客 (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 的重要性, 如在输入、评审、验证、确认、更改控制等阶段, 不仅顾客的需求与期望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与尊重, 而且他们也全程参与学院专业设计开发的过程以及绩效评价, 体现了ISO“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管理原则, 也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定位于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 社会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真正落实在了行动上;另一方面, 在专业设计开发的每一个环节, 都有相应的评审、测量或分析, 并根据情况适时提出纠正措施, 实施改进措施, 做到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 使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得到了保障。

(2) 审核控制。依据ISO有关标准的要求, 组织由于管理或经营的目的, 应该定期开展QMS审核。QMS审核的含义可理解为:为获得QMS活动和其有关结果的的证据, 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以确定满足QMS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由此可见, QMS审核的目的是为了确定QMS与标准的符合性及实施保持的有效性, 以达到QMS的持续改进。QMS审核按实施者和目的的不同, 通常可分为内审与外审。对于学校而言, 由于产品及顾客的特殊性, 通常启动的是第一方审核与第三方审核。

(1) 第一方审核。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一方审核 (内审) 方式, 是实行每年1-2次集中对各部门和各过程的例行审核。学院高度重视内审工作, 在建立QMS之初, 就对内审工作进行了策划和考虑, 培养了一支内审员队伍。

内审工作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 制订内审实施计划, 组建由审核组长和审核员共同组成的审核组, 按照审核准备、现场审核、编写审核报告、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年度审核报告的编写和纠正措施完成情况的汇总分析这五个步骤完成年度的内审任务。内审工作的开展以事实为依据, 以标准或其他文件的规定为准绳, 收集客观证据, 做出公正的判断, 若发现不合格教学服务, 则按规定填写“不合格教学服务报告单”, 并请受审部门负责人对事实进行确认 (签字) 。在末次会议上, 审核组报告审核结果, 宣读不合格报告, 并请受审部门负责人及时填写纠正措施计划。若不合格项涉及的是教学服务, 则由教学管理部会同审核组对纠正措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此外, 在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时, 或即将进行第三方审核时, 往往还要临时组织一次特殊的追加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由以上内审工作的实施步骤可知, 内审在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构建内部评估机制、健全质量保障措施方面,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第三方审核。第三方审核属于外审, 在学院获得认证后, 认证机构定期对学院进行监督审核, 频次为每年1-2次, 其实施步骤为文件初审、审核准备、实施审核、编写审核报告、纠正措施跟踪与验证。通过第三方审核, 可确定学院的QMS过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确定现行的QMS实现规定质量目标的有效性;为受审方提供改进其QMS的机会;提高学院的声誉, 增强学院的竞争能力。

由于第三方审核的主体来自于学院外部, 审核的目的中包含了确定学院质量管理体系能否被认证/注册, 因此, 学院对于第三方审核的审核发现与审核结论往往会格外重视, 对于提出的改进及不符合项报告会慎重对待, 这无疑增强了学院对于教学质量控制的效果。

三、总结与思考

ISO9000系列标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 它能够帮助学校建立一种系统和透明的管理模式, 通过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 提高学校自身的竞争能力, 并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而使学校获得成功。通过QMS的建立、实施、保持与改进使教学质量的控制得到保障, 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 需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1. 高校建立QMS应确保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规范、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控制的基础, 因此, 体系的结构、内容需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不可千篇一律, 生搬硬套。

2. 运用QMS实现教学质量控制应重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过程方法”是ISO9001的重要原则, 在运用过程中若能紧密结合“PDCA方法”, 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 无论是预防或控制, 在必要时都应充分应用纠正或预防措施, 并实施有效的跟踪。

3. 教学质量控制的效率与效果取决于内部沟通。只有学校内部沟通的渠道是畅通的, 内部沟通的信息是准确的, 内部沟通的反馈是及时的, 教学质量的控制才能提高效率、提升效果。

当一所高校建立了QMS以后, 若能从主观意识上和行动上变“符合要求”为“追求成效”, 变“预防为主的质量保证”为“主动进攻的质量经营”, 那么这所学校一定能够收获成功。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并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是值得高等院校探索的课题。实践证明, 依据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高校自身的ISO质量管理体系, 能够帮助学校自我审核、自我诊断、自我完善, 从而实现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

关键词:ISO,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嵇国光, 赵菁, 龚春香.2008版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培训教程[M].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2]李在卿, 陈红.GB/T19001-2008/ISO9001:2008理解应用与审核[M].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篇10

在过去的五年中, 大学教育正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了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的教育质量也逐步成为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和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 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尽管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来评价其教学质量, 但是这种评估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 因为这种评估比较侧重对其结果的评价, 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的质量。ISO9000族标准是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经验的总结, 其最大特点是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将这个标准应用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是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已有不少高校实施了ISO9000族标准, 与此同时, 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研究高等教育如何实施ISO9000族标准。但是也有一些人对ISO9000族标准是否适合高等教育持怀疑态度, 对高等教育的产品和顾客的界定也是近年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高等教育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发布的质量管理标准。ISO9001:2000标准1.2条明确指出:“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 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1]。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遵守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 PDCA循环是适合任何一项工作的过程模式, ISO9001:2000标准完全遵循这种过程模式, 指出任何一向工作都应该通过策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可见, ISO9000族标准本身不强调组织的类型和产品的特点, 特别强调通过过程模式去控制和持续改进组织的过程质量, 进而提高产品质量。高校作为一种服务型组织, ISO9000族标准显然是适用的, 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由众多的过程组成, 每项过程都可以通过ISO9001:2000标准的过程模式进行控制。

高等教育实施ISO9000族标准有利于推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ISO9001:2000标准要求有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明确划分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确保岗位责任制的真正落实, 还同时要求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接口关系, 要求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和可操作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教育教学指导书, 可以提高工作规范化程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作为学校内部的纲领性文件, 学校领导和所有员工都应遵循,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因素对管理工作的干扰, 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由“人治”走向“法治”。高等教育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可以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提高学生、家长、社会的信心;可以使高校资源配置更合理, 管理更规范, 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为教育机构在国际交流中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高等教育的产品和顾客界定

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理论基础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其中第一项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000版ISO9001标准的1.1条有这样一句话:“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 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旨在增进顾客满意。”[1]可见一个组织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真正目的是增进顾客满意。2000版ISO9001标准的名称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它本身只是针对体系提要求, 而没有针对任何一种产品提要求, 但是标准同时指出只有结合了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才是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 任何一个组织实施ISO9000族标准必须首先明确组织的产品和顾客, 高等教育也不能例外。目前, 对高等教育的产品和顾客的认识争议比较多。针对产品就有不少于四种说法, 一是学生;二是教育服务;三是学生在知识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所得到的提高;四是教育服务和学生二重产品。2000版ISO9000标准3.4.2条将产品定义为过程的结果, 并且指出通用产品的四种类别:服务、软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任何一个组织的产品都应该是这四种类别中的一种或几种, 高校也不例外。高校的核心过程是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的结果应该是教育服务, 即高校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就是产品, 但很难说这种产品属于哪种类别。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 就相当于将学校看作一个加工厂, 从大一的原材料加工为大四毕业的最终产品, 这其实是将学生作为一种硬件产品, 当作一种“物”。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 学生都拥有择业的自主权, 不是学校想推荐给哪家用人单位, 学生就必须去。因此, 说高校的产品是学生显然是错误的。

2000版ISO9000标准3.3.5条将顾客定义为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高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 接受教育服务的组织或个人显然就是学生, 即高校的顾客就是学生。作者所在单位中国计量学院管理学院作为一个二级学院于2006年6月通过了ISO9001认证, 在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过程中, 作者和多位教师进行过交流, 其中有不少人坚决反对将学生看作顾客。2000版ISO9000标准将顾客满意定义为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其中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任何组织除了需要满足顾客明确提出的要求外, 还需要满足隐含的需要或期望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高校首先必须满足学生明确提出的要求, 比如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学生提出的休学和退学申请等;其次, 高校要满足学生没有明确提出的隐含的要求, 如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学校要监督学生认真学习等;最后, 高校还要满足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如教育法、学校的校纪校规等。由此可见, 学生不想学习, 学校必须去教育, 因为这是一种隐含的要求。所以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之内, 高校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 高校的顾客就是学生。长远来看, 任何一个高校如果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取胜, 高校还要提高其在社会的知名度, 因为只有学校获得了全社会的承认,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才能提高就业率, 学校的招生工作也会变得顺利, 基础好的学生也会倾向于选择报考,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对学校的长期发展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因此, 学校还要注意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 也就是说, 学校的顾客还应该包括用人单位, 在设置一个新专业, 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都应该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分析

高等院校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必须在分析教育服务过程的基础上, 结合ISO9000标准的要求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主要过程。

(一) 高等院校要分析人才市场, 识别人才需求。尽管高等院校的直接顾客是学生, 但最终检验学生真才实学的是用人单位, 高等教育质量究竟如何还是社会说了算, 所以高等院校首先要识别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 高等院校依据顾客要求, 针对自身教育服务的条件和能力 (如专业设置、规模、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等是否符合教育服务要求;招生简章及一系列公开承诺的文件是否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进行评审, 确保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三) 高等院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制订相应的学科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方面存在许多共性问题, 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密切、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交流少、开课不够充分等。作者认为,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课程的需求把握不充分, 课程设计不科学以及教学过程不规范等。这里, 浙江大学熊伟提出可以采用质量功能展开 (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方法进行设计。[2]

(四) 高等院校接收具备接受教育条件的申请人成为直接顾客 (学生) , 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不是谁都可以购买的, 只有符合条件 (高考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 的人才可以提出申请 (填报志愿) 。

(五) 高等院校根据培养计划提供教育服务, 即学生接受教育服务的过程, 应该包括:制订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践教育、课外科技活动、日常教育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等。其中课堂教学服务过程应该包括: (1) 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师任职条件聘请教师; (2) 教师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制订教学日历, 编写授课教案; (3) 教师提供教学服务; (4) 对教学服务检查分析, 找出问题; (5) 如果是学生的问题, 则学生重新接受服务, 如果是教师的问题, 则分析其原因; (6) 如果是教师的态度问题, 则批评教育, 限期改进后参加下一轮应聘;如果是教师的业务与能力问题, 则参加培训教育, 经考察合格后参加下一轮应聘。

(六) 对教育服务质量进行检查, 应该包括: (1) 满意度调查, 如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用人单位的反馈等; (2) 教学过程监控, 如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终教学检查等; (3) 不合格控制, 如教师不符合教学规范、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等, 但主要应该是教师不符合教学规范的控制; (4) 数据分析, 如生源质量分析、考试成绩统计与分析、毕业设计成绩统计与分析、满意度调查结果等; (5) 改进, 包括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 将ISO9000族标准引入高等教育过程, 其本质是通过运用先进质量管理思想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引入ISO9000族国际标准, 建立并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而且也符合ISO9000族国际标准的基本思想。

摘要:ISO9000族标准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新模式。本文首先对高等院校实施ISO9000族标准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其次对高等院校产品和顾客术语进行了讨论, 最后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过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GB/T19001-2000[S].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12.

[2]熊伟.龚玉.基于QFD理论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6.

[3]赵玉民等.对高等学校贯彻ISO9000标准思想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实施情感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篇11

高化学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认识:

一、爱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爱是最好的老师。”对教师而言,爱是教育学生的基础,也是一种力量,它不仅具有激励学生求知和使学生愉悦的功能,还能起到心理催化的作用。人们常把教师的爱比作阳光。记得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件事情:我执教的班级有个同学,课堂上总是精神恍惚。下课后我找她谈心,她对我说:“老师,我不能上学了,我交不上学费。”我了解到她父亲去世,母亲有病,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也都在上学,生活非常困难。我对她说:“你想不想改变家庭状况?”她说:“我做梦都想。”我告诉她,你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好好学习,就一定能改变。当时她的学习是中等偏下,但是我不想让一个学生掉队,更不想她的成绩一直这样下去。于是我为她交了学杂费,还把我的衣服、围脖和鞋子送给她,她非常感动。在我的关心和鼓励下,她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高中,三年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她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二、真情融会在教学中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爱不仅能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还可以帮助其提高学习成绩。我的学生多数都是农村的,生活困难,有的无父亲,有的少母亲,还有的父母双亡,在哥嫂家生活。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的性格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沉闷、冷漠、学习劲头不足,成绩也不好。他们的心一直处于冷漠、孤独状态,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三年二班有一位同学,5岁那年母亲去世,与继母生活在一起。继母对他不错,但他还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发现他的作业本都是反正两面用,就把我演算用的白纸本送给他当作业本,鼓励他好好学习,有什么困难就告诉老师。还有一次我去上课,发现他没来,学生告诉我说他生病了,在宿舍里。我下课后买了水果去看望他,中午还在家做了可口的饭菜送到他的宿舍。他病好了对我说:“老师,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他后来考上了高中,学习成绩很好,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我还像以前那样经常鼓励他。

三、友情融会在教学中

现代中学生与以往的中学生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受家庭、社会的影响,交往比较广泛。但他们的交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凭感情交往,容易感情用事。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毕恭毕敬,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却敢顶撞挑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待每一名学生,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思想上给予引导,心理上给予疏导,学习上给予辅导,生活上给予关心,相信学生会视你为知己,信赖你,佩服你,由此迁移到你所教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当作朋友,真心与他们交流沟通,他们喜欢我,也喜欢我教的化学课,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四、平等、耐心融会在教学中

教师居高临下的说教会抑制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教师应从朋友的角度来和学生相处。这种爱的表达既无微不至,又不由自主。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不是礼节性的点点头,而是满怀深情地深深鞠躬;天气突变,当我们感受寒冷或炎热时,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或“洒上一盆凉水帮助降温”。要真正体现教师是主

导,学生是主体,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充当适合的角色,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强教师的教学亲和力。教师以一个求知者的身份,与学生一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提高。否则,教师只能唱独角戏,失去师生情感交流的沃土,学生也不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我班有一名同学,刚上化学课时,他一点兴趣也没有,人在课堂心在外。通过我多次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体会到老师的真心关怀,逐步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对于每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我都要找出不爱学习的原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在我爱心加耐心的教育和感化下,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原来不爱学习到现在乐于学习,大幅度提高了化学的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不断磨合,从细微处入手,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和现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最终寻求到最佳方法。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篇12

无论任何教育机构, 只有牢固把握好质量关, 才能可持续发展。在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今天, 紧紧把握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是我国开放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以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主线, 研讨如何切实提高开放教育教学效果。

一、开放教育学习者特征

开放教育学习者较之普通高校学习者的有很大差别, 要想提高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 首先必须有针对性地把握好开放教育学习者的特征。

1.学习者差异性大。开放教育学习者各方面的情况千差万别,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年龄跨度大;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工作压力大, 有的周末还要加班, 使得大部分人不能全身心长时间参加学习活动。

2.学习目的明确, 即提升学历。当前学习型社会环境下, 不断学习和提高各方面能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也有很多时候, 学习者是迫于用人单位对学历有所要求的客观压力, 使得他们学习目的明确, 即尽快提升学历。

3.学习者基础专业知识不扎实。开放教育学员大多已经在各行各业工作了数年, 甚至有的学员所在的行业或岗位与其专业并无直接关系, 基础专业知识长期不用导致大量遗忘, 严重影响开放教育阶段的学习效果。

4.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体现了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 但通过对开放教育学习者的观察发现, 这种模式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始终处于充分自主学习的状态, 正好相反, 绝大多数学习者理论上可以随时进行自主学习, 但实际情况是很少学习。

二、当前开放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开放教育相较普通高等教育有着许多鲜明的特点, 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许多新的特点还在不断的涌现, 但在目前的开放教育中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还在沿用较为陈旧的方式方法,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服务意识不强。部分教学和管理人员思维僵化, 不能适应开放教育的特点, 提供支持服务的意识不强。对开放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基础知识不牢、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特点不引起足够重视, 对他们普遍存在的工作和学习冲突较大、出勤率低等问题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不能针对他们需要的灵活、弹性和充分交流的方式来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2.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不能紧跟时代发展。在很多教学点, 教学计划长期不进行修订, 仍然沿用过去几十年不变的单一化教学模式, 没有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模式远远落后于现代开放教育的水准, 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以管理类课程为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管理类的案例和实战经验层出不穷, 如果还按照过去的循规蹈矩的面授教学模式, 势必不能适应学习者的需求。

3.缺乏学科建设。开放教育因规模发展很快、专业设置变化较快, 广泛存在缺乏学科建设的问题, 这表现在:缺乏学科带头人, 学术氛围淡薄、科研条件差, 教师之间缺乏学术交流, 基本上是单兵作战, 对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研讨较少, 缺乏团队思想等。虽然各级电大都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开设, 也都积累了一些优质的资源和经验, 但是, 受各种因素制约, 这些经验未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研讨, 这些资源也未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效共享。

4.教学资源与教育设施更新不及时。一些办学点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但在教学资源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却跟不上:教师或管理者的规模与学习者规模不匹配;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投入不够, 有些分校的网上资源只是其他学校的翻版, 导致学习者学习兴趣下降;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匮乏等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5.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开放教育主要通过学习过程记录、统设课全国统考等手段进行质量保证。学习过程监控, 主要依据出勤率、网上资源浏览次数、形成性考核作业提交情况;统设课考试主要采取闭卷、开卷、半开卷以及基于网络的考试。这种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在执行中往往大打折扣, 根本无法对学习质量进行评价, 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

三、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

开放教育的教学, 同样也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支持, 通过学习过程中合理的引导、帮助和管理, 以及通过对质量的监控, 使其自主地、有效地掌握相关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以上分析, 并结合开放教育的工作实践, 作者认为, 构建一套完整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才是开放教育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一质量保障体系, 由三个子模块相互配合而组成:学习服务支持、学习过程管理、学习质量监控。

1.学习服务支持。学习服务支持包括建立优质的师资队伍、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一是打造一支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按照合理比例组合而成的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 强化学科建设的理念, 明确学科带头人和责任人, 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开展教学研讨, 提供访问学习机会, 使教师具备优质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另外, 强化师资队伍的服务意识也尤为重要。二是通过自己生产、系统内整合、系统外借鉴等多种途径, 加强教学资源开发, 为学习者提供丰富、优质、即时更新、获取方便的教学资源。除包括书籍、音像资料、案例材料、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源、课后练习等, 还应包括网络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以及相应的查询检索服务。三是增加硬件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更新教学设备, 为实践环节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2.学习过程管理。学习过程管理指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引导、帮助, 设置科学的教学计划, 合理的课程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并提供教学管理服务和辅导员管理服务。一是根据开放教育学习者的特征, 结合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制订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实施细则等。创新开放教育的培养方案, 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分析开放教育学习者需求和特征, 着力于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紧扣专业发展方向, 积极引入前沿科目和专业性较强的科目;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 采用分组讨论、团队运作、项目模拟等适合开放教育学习者的模式;精心设计实施细则, 加强实践环节, 使学习者的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改革考核模式, 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二是利用网络技术手段, 建立全过程、全覆盖、一站式的学习服务平台, 并提供多种移动终端访问入口。通过此平台, 可为管理人员提供辅导员管理的通道, 如下发教学管理文件, 获取学习者信息, 下发考核成绩或成果等;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通道, 如上传学习资料, 安排面授答疑活动、网上讨论活动、小组学习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导学助学服务, 学生通过该平台在引导和帮助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检索和获取各种学习资源, 参与学习活动, 提交学习成果。

3.学习质量监控。学习质量监控, 应当包括监测和反馈两个部分, 即监测学习者学的情况, 通过一定的分析评价模型进行学习质量评价, 并将结果反馈给学习者和教学管理人员。相比于传统的考核, 学习质量监测模块对学习者学习情况的监测, 重点应该放在学习过程上, 而不仅仅在于最终考核, 应处理好学习过程与最终考核的权重。监测点主要包括:面授、小组学习、网上讨论活动的参与情况, 网上多媒体资源的学习时间, 案例分析或论文的提交, 实践性环节的参与情况, 阶段性考核和最终考核的成绩等。另外, 将监测的结果反馈给学习者和教学管理人员,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及时的调整, 补差补缺, 对学习质量较低的学习者给予适当的预警和提醒, 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习。

四、结语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公民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如果不能坚持终身学习, 将很快被社会所边缘化。开放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对我国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改革开放、提高全民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开放教育必须不断的探索形势的发展, 创新教学和管理模式, 建设精品学习资源, 利用网络与学习者无缝连接, 培养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使学习者能够很容易的获取有价值的资源, 真正学到知识, 切实提高能力, 从而推动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开放教育对学习者学习成效的评价体系应当有所创新。开放教育的意义在于提供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对学习者而言意义在于能够使他们提高能力和价值, 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求。目前全国电大系统仍然采用原有的学制和文凭授予方法, 学制一般为两到三年, 时间跨度大, 所授予学历学位一般为某某专业本专科学位。这种学习成效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不能适应学习者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未来开放大学可以大量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精简单科项目或培训项目, 配合相应的项目结业证书, 以满足学习者实用性和快速性的需求。

摘要:《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 我国开始了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支撑转型为国家开放大学的试点。如何提高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开放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根据开放学习者的特征, 分析当前开放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构建了一套质量保障体系, 以期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姜进.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6) .

[2]孙利.对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与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7) .

[3]韩民.关于开放大学试点的若干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6) .

上一篇:虚拟社会文化下一篇:大树移植后的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