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

2024-09-23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精选7篇)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 篇1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基本内涵

标准体系就是标准的集合,即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所需要的标准群”。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本质上就是高等教育领域有关质量标准的集合。由于标准体系是由标准形成的有机体,而标准又是标准化活动的结果。可以说,无论是单个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还是由单个相关标准形成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均是为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服务的环节。因此,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内涵的探讨需要将其纳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这个大环境中进行探讨。笔者根据标准、标准化、标准体系等之间关联的分析设计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三阶段流程图来进一步解释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基本内涵。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特征解析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作为一个人造系统,其功效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特征的深入理解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运行实施机制等环节的科学制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内涵的有关探讨,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具有整体效应性、层次多元性、结构优化性。

1.整体效应性

具有内在关联的单项标准所组成的标准系统有明确的特定功能指向,其通过执行实施能产生相应的系统效应。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之所以具备整体效应性,是由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单个高等教育领域有关质量的标准所形成的科学有机系统。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内所有质量标准的整体系统通过执行实施所产生的系统效应不是单个标准发挥独立效应的简单汇总,而是通过单个标准的内外在协同和关联性来共同发挥单个标准所不具备的相关效应。

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将相互关联的单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进行整体系统化并通过执行实施时的单个标准间相互作用产生相关效应。从本质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整体效应性的根源在于体系内各维度上若干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及其相关要素间的复杂关联与协同。通常来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作为科学的人造系统,其执行实施产生的相关效应远远大于组成该体系的各个单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所产生的单个效应之总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备的整体效应性使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过程会更多地从整体关联与协同的视角来考虑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规划以及其有效的运行实施机制设计。

2.层次多元性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普遍共性与特殊个性的关系。由具有各种关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所构成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同样也具有层次上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因而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既需要强调层次和维度方面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共性,又要强调其个性。若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看成树状的层次体系,那么这个层次体系的形成过程可以看成是下一层次组成元素具有的各种个性到上一层次的共性来抽取共性特性,或者是由上一层次整体的共性到下一层次组成元素的个性进行层次分解。

可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层次多元性,并且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的各个层次组成元素通过共性与个性进行各种继承性的关联和聚合性的关联。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绝对性是决定不同价值利益主体的诉求度与满足度的统一表征,具体来说是对时代阶段、层次类别、学科专业等各维度的差异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基本共性的要求限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相对性的基础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绝对性,不同时代阶段和相关利益主体价值诉求的不同反映出的对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制内容和功能的相对差异性,这些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与分类质量要求共同成为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需求。总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在不同层次维度和多方价值主体不同价值诉求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制定的各层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所整体构造的分层多元化体系。

3.结构优化性

标准化工作具有时代性,标准和标准体系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具有时代性。伴随时代与技术等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标准制订呈现出动态特征,其表现为新的有关标准不断被制订并用来进行实践指导,同时旧的标准也面临逐渐被废止或及时进行相应修订调整的必然选择。标准体系的组成元素不断处于动态变化导致标准体系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即表现出动态结构变化性。总之,标准系统形成的结构是通过不断优化所产生的结果且其存在不断继续优化改良的余地。也就是说,标准体系作为人造系统必须具有相应的调整弹性,即其要通过具体标准化工作过程的不断优化与修正循环来达到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体系结构。同样,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也需要通过其执行实施与评价反馈等不同流程环节的信息流传递才能不断适应系统内外各种环境变化所需要的相应调整,可以说,一个优良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通过其本身所具有的结构优化特性并进行不断的循环优化与完善才能形成。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结构优化性是其本身具有的相对稳定性所导致,伴随着对高等教育质量价值需求的改变,其也需进行相应的动态变迁发展。可以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结构优化性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效应性和层次多元性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模式与管理工具

按照公共支出领域的分类原则,公共教育属于社会性公共服务,同时高等教育属于公共服务下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大类。为充分发挥国家层面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宏观政策指引功能和提高高等教育机构参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和实施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模式应采取多重模式,即对于国家层面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涉及高等教育通用基础性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采取“教育部主导与全程监管+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协会共同参与”的模式,而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等相关标准采取“教育部引导+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监督+行业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联盟共同制订”的模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的多重模式既考虑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又考虑了高等教育行业部门和机构参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完善乃至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需要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工具才能高效地指导相应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修)订工作。标准体系表作为表征标准体系概念的模型是用以表达标准体系的相关构思、设计和整体规划,其由相应的体系结构图、明细表、统计表和编制说明组成。同时,标准体系表主要用于指导标准化工作中相应标准体系中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同样,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表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质量标准体系表是表达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相关概念的图形化模型,其主要用于指导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过程中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规划、创制与修改等内容的组织管理工具。为了更好地发挥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表对于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有效管理的效用,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表的主要内容除了高等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图、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统计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明细表和编制体系报告,还应包括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阶段表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阶段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图主要用以表达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各层次维度具有的纵向层次关系、横向门类关系和具体过程的序列流程关系。标准体系研究和构建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分类法、层次法、系统法和过程法,这些方法可用来进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图的设计构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种构建方法均具有相应的优缺点,因而为避免使用单一方法所带来的缺陷可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比如可以使用分类法、层次法来进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图的分类和层次划分,而使用过程法进行具体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的序列结构设计并使用系统法进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系统纠错与检查分析。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统计表通常是为从宏观上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现状、应用情况、未来的规划设计等情况进行整体把握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科学构建与完善。具体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统计表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其要全面覆盖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有关质量标准及其相应标准体系的研制过程中应参考引用的现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教育行业标准、相关地方标准、教育法律法规或政策制度规章;另一方面,其要针对目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实施现状,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应从事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工作,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某个子体系的内容修正、具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或废止工作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明细表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表的组成内容,其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子标准体系及其具体标准规范文件的研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常,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明细表的表头条目无固定内容,不过一般应明确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标准层级、标准性质、建议研制单位等内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编制报告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编制的有关说明性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编制依据和需达到目标,结合标准统计表分析现状与薄弱环节并明确后期主攻方向,与其他体系交叉、协调配套的情况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阶段表主要用于反映标准体系中具体的单个标准目前所处的研制相应阶段,以便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具体标准的编制工作。此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阶段表主要用来反映各个子标准体系所处的阶段情况(创制阶段、执行实施阶段、效果评价阶段、调整完善阶段),以便从宏观上对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过程进行管理。

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反馈机制

为使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功能有效实现,除了对以上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表包含的工具进行充分利用外,还应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反馈机制。因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执行过程中和实施之后面临如下问题:首先,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执行过程有效度和力度等情况如何?其次,其实施后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有无正面的价值影响和实际效应?再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执行实施综合绩效水平情况及其实施后发现的优缺点如何?最后,接下来如何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完善?这四个问题对于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执行实施与管理具有重要价值,而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绩效评价。可以说,要想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就需对其经过执行实施后所产生的效应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反馈机制既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运行实施机制的`组成内容,又是对其综合绩效进行测度的后续环节。

总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和公共政策评价一样符合中国决策管理模式的需要,其有助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决策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实现科学化管理十分必要的动态循环过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由若干要素或子系统通过各种关联而形成的有机整体。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反馈机制是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将评价反馈机制中涉及的各个评价要素围绕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目的进行系统化合理安排的过程。通常认为评价要素包括评价主客体、评价中介、评价目标、评价目标、评价参照、评价结果。评价反馈系统要素应是反映评价活动的本质内涵并贯穿整个评价运行过程的因素,不同的评价反馈系统需要围绕评价目的来设置所需要的要素。根据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的特征与目标,笔者从整体上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反馈系统要素分成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基础支撑子系统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运行实施子系统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评价环境子系统、评价信息子系统、评价过程监督子系统,后者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子系统、评价方法与指标子系统、客体子系统、评价结果反馈利用子系统。

四、结语

标准情报工作是科技情报工作的组成部分,开展针对某一领域标准及其体系的领域标准化研究是标准情报工作的范畴。情报研究人员应重视对领域标准化的研究,通过发挥情报学的科学应用与决策功能来服务于国家领域标准化战略。可以说,领域标准化研究为情报学学科走向决策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作为教育领域的标准化研究内容,其对于领域标准化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笔者希望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开展相关的组织管理与评价研究从而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情报决策支持。由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既需要具备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的跨学科视角,又需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工作中涉及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体内容及其逻辑流程的视角来开展相关研究。

一方面,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内涵的研究探讨,可发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涉及标准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学、科技情报管理等众多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而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进行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可发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呈现出较为零散且研究成果的学科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大多数研究均仅从高等教育学研究视角来开展。因此,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的跨学科需要看,基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来进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本来就是一种创新的方式与途径。

另一方面,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基本功能和内涵、特征等进行相关辨析,并探讨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组织管理工具和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等问题,为进行开展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看,其具体内容主要涉及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设计模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执行实施机制与评价反馈机制等。因此,按照内容的逻辑流程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可沿着如下路径框架进行开展:首先进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设计模式的选择,其次建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表,再次针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具体执行实施过程机制进行研究,最后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执行实施综合效果进行评价反馈以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 篇2

1 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的内涵

1.1 教学质量标准的内涵

从教学系统来看, 教学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的过程, 包括教学输入、教学准备、教学输出3方面。所以, 教学质量是多层面、多样化、多维性的评价指标[1], 主要包括理论及实践教学 (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设计等) 2部分。教学质量标准要符合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因此, 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价值观等方面的增量, 是整个教学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服务层次上讲, 高等教育属于服务业, 教学也是一项服务。高校的教学质量包含3个构成要素:过程质量、结果质量、条件质量[2]。教学质量产生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展开, 教学过程是以教学条件为基础的, 进而产生教学质量的主体内容, 教学结果质量只是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学条件质量的最终体现。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知识的传授, 才能提高教学结果质量。

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采取标准化输入控制, 即对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进行审定控制, 然后把学生的课程测试结果作为教学质量的输出加以控制, 使教学质量管理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受控对象转变为多元受控对象、从单门课程控制转变为多层次综合控制[3]。然而, 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注重规模、质量的协调发展, 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适宜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1.2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目前, 我国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评价的主体分别为学生、同行教师、管理者以及教师自评, 或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等[4]。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多维性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主要包括教学的组织、结构或清晰度,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技巧、表达或授课能力、作业量评价维度[5]。学生评价教师着重看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能力等方面[6]。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包括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组织/清晰性、群体互动、人际和谐、知识宽度、考试/评分、作业/阅读材料、功课量/难度等评价指标[7]。

2 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

为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应科学评价教学质量, 准确诊断存在的问题, 促进教学与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效率[8]。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精神, 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是当务之急。

2.1 基本原则

(1) 权威性原则。为激发校领导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

(2) 可行性原则。既要体现全局思想、又要体现专业特点, 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单一性、笼统性, 构建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体系。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整合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课程模块,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满足用人单位要求。二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德、识、才、学、体5种素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三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探索多证多能的教学模式,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四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五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改革。通过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活动教学法等,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张扬学生个性, 端正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观念, 加大实习和实训力度,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 科学性原则。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使精确与模糊量化互补, 并采用多渠道评价的方法。

2.2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为课程教授评价和课程学习评价2方面。

课程教授评价包括: (1) 教研室评价。教研室主任应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作出评价, 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 (2) 系评价。教学研究、督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并进行评价, 提出改进建议。 (3) 学校评价。学校教务处应组织各级相关人员进行中期教学检查并作出评价。 (4) 学生评价。学生应对任课教师的课程讲授、辅导、作业批改、讲评、实践指导等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并反馈至教师及相关人员。

课程学习评价包括: (1) 单元评价。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并作出评价, 构成平时成绩主体。 (2) 过程评价。各章内容学习完毕应进行阶段测验, 并作出评价, 记入课程学习阶段成绩。 (3) 终结评价。课程学习结束进行期终考试, 内容强调综合性、应用性。 (4) 实践教学环节评价。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报告, 亦构成平时成绩主体之一, 按设计中的比例计学分。

2.3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其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因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要始终围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进行, 由监控机构、监控对象、监控方式、监控关键点等组成。

监控机构包括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职能部门、教学业务部门、教学信息员组织;监控对象包括教学基础、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监控方式包括教学检查、巡视、领导及专家听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学信息反馈、教师与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监控关键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标准、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设施、教学工作规范, 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等, 考试、考核、毕业论文、毕业生质量追踪等。

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一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结构。二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和听课制度、教学例会制度。三是建立准确的教学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开展教学检查、教学督导、领导及干部听课和巡视教学秩序、教师与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活动, 多方面采集教学信息, 实时掌握教学动态, 为教学评价做好基础性工作。四是建立科学的教学监控和评价制度。通过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学工作检查等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五是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教学工作会议、教学信息反馈表、教学工作动态、教学简报等方式, 将评价结果快速反馈至有关人员, 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六是建立教学激励机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任、年度考核等有关规定中突出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教学成果等内容, 实行一票否决制。

总之,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发展的前提。在构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要强化基础管理、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强化执行力度。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评价的最终目的, 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作为监控对象,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Herbert W, Marsh, Michael Bailey.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3, 64 (1) :1~15.

[2]张冬艳, 杨骞.高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特殊性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4 (2) :36.

[3]岳云志.PDCA方法在高职模块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 2006, (10) :20~23.

[4]曹庆奎, 魏效玲, 潘越, 等.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2, (3) :76.

[5]Centra J A.Determining Faculty Effectiveness[M].San Francisco[J].Jossey-Bass, 1979, 10 (1) :1~15.

[6]孟庆茂, 刘红云.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维度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 2003, (4) :17.

[7]Marsh H W.Students’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research find-ings,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3, 11:253~258.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AACSB标准 教育使命 质量保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1999年以来,全国6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规模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源质量下降、教育资源不足、人才质量不能令社会用人单位满意等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担忧与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针对用人单位、教师、毕业生以及在校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大型调查。据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目前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主要存在“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简称AACSB)是全美唯一一所对工商管理及会计专业有鉴定权的权威机构 。该标准特别强调“使命”的重要性,并鼓励学校创办出自己的特色。因此,本文借鉴其中的战略管理标准,详细描述了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的教育使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总结,揭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的质量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框架。由于本研究的调查主要针对浙江省内的用人单位、普通院校的在校师生和已毕业学生展开,所以本文中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适合于普通院校。

一、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教育使命

富有特色的教育使命,是一个商学院树立教育品牌、创立专业培养特色、赢得社会声誉的前提,也是设计教育质量保证活动的依据。AACSB标准依据战略管理标准,突出使命的重要性,强调每个商学院都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使命”描述,学院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为实现使命服务,并鼓励学校创办自己的办学特色。为此,我们从人才培养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和突出办学特色三个方面来详细描述这一使命,并将其纳入质量保证体系中。

(一)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对于有别于“研究型”的重点院校而言,普通院校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管理理论,更要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即学院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以及专业特色,来定位培养人才。

(二)服务地方经济

经济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应用型较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必须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需求,及时了解地方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培养既具有深厚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又符合地方发展的高质量本科人才。

(三)突出办学特色

21世纪的竞争是差异化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既适应社会发展又具有专长的人才是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商学院要加强与其他学院的合作,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培养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工商管理类高质量人才。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质量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构建

近几年,教育理论界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观,认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构成了人才质量的基本要素。在这三种要素当中,知识是前提,能力是关键,素质是核心,三者辩证统一,共同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普通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上有其显著的特征。

知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成果。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管理理论基础知识、管理技巧、管理方法,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广泛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从调查结果看,这一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优异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掌握沟通技巧以及能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能力。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绝大多数以后都将成为中高层管理者。因此,是否具备敬业精神、诚信水平的高低及心理素质的强弱都会影响管理者在整个公司的权威以及执行力。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证培养高质量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在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内部质量控制手段,借鉴AACSB认证标准中的战略管理思想理念,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质量的构成要素及特征,本研究构建了适合于普通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按照功能的不同,该体系分为人才培养过程模块、教学质量监控模块、实施保障模块、教育资源管理模块以及信息反馈模块。人才培养过程模块主要负责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第二部分描述的人才要素及特征,将人才培养模块分解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及素质拓展体系三部分,对应其在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的特征。教学质量监控模块主要负责对各个教学环节实施动态监控,根据教学过程,将监控模块分为目标监控、流程监控及效果监控三个过程,其中目标监控是对教育使命的具体细化。实施保障模块主要是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为全院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根据保障实施的主体,将其分解为理念保障、制度保障、手段保障和服务保障,教学理念的保障主要是指教育使命的保障,确保制定的教育使命能够贯彻到教学的各个过程中。教育资源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管理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资源,根据资源的类型将其分为教育支撑平台、人力资源以及教育资金管理三部分。为了调动被认证学校或机构的主动性、积极性,AACSB认证采用一种动态的过程性评估,认证周期性进行,一般在五年后需要再次认证。根据这一特性及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将信息反馈模块纳入质量内部保证体系当中,通过定期收集社会用人单位、校友以及在校师生等的反馈信息,重新评估现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找出其中的优势与劣势,为整个保证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反馈意见,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使得构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内部保证体系能够真正起到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的目标,并发挥长期作用。

本文构建的质量保证体系适合普通院校。该体系强调使命的重要性,并且注重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质量要求,及时掌握大学学习对毕业生事业的影响,不断改善质量保证体系当中不合理的成分,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构建长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机制。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作为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对于保证体系当中各个模块的控制流程还需要后期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尧,《浅议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质量认证制度》[J],《教育研究》,2007

[2] 王玖河、李晓霞,《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7

[3] 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国外趋势和中国面临的战略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2

[4] 洪成文,《质量认证框架下的美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 篇4

进入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空前发展,但是很多深层次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职教管理部门缺乏工作整体思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被动管理依然是主要方式;很多职业院校基础较为薄弱,办学条件还不完善,职教管理人员和职教师资队伍的能力和结构存在较大问题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010—)》(下文简称《规划纲要》)确立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以及“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目标。各级政府制定了很多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政策,职业院校也进行了丰富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践。开展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对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化管理,以及对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现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 篇5

典型的目的可能是使组织:

? 经济效益更好,利润更大,

? 使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能够前后连贯一致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 使顾客满意。

? 提高市场占有率。

? 保持市场占有率。

? 改善组织内部沟通和提高员工的士气。

? 降低成本和减少由于产品质量引起的责任。

? 提高对产品生产系统或者服务提供系统的信心。

1、我们可以把以上目的从“外来”和“内部”两方面汇总。公司应当在以上的各种目的中确定哪一个是主要的,或者哪几个是重点。

2、根据这些目的确定经营方针,根据经营方针确定质量方针。

3、再按照 ISO9001:2000标准第5.4条要求,确定几个可测量的目标。国际上比较成功的采用平衡记分卡。从以下四方面来确定目标:

a. 满足顾客要求;

b. 财务;

c. 过程和产品特性;

d. 员工的核心能力。

4、根据目标再确定用什么指标来衡量。

5、统计一下体系建立前这些指标所达到的水平。将来建立好符合标准要求的体系以后,再统计这些指标值,用来检查目标是否达到。如果达到了,说明建立的这个体系是有效的。

二、确定哪些利益相关方对你还有某些期望要求的 ?

下列是可能对您会有期望要求的各个利益相关方,诸如:

? 顾客和产品、服务的最终使用者;

? 组织本身的雇员;

? 各个供应方;

? 投资方面或者股票持有者;

? 社会。

当您在确定公司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的时候,一定要兼顾以上各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要兼顾这些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同样要测量目前的水平,再确定建立体系后要达到的目标。

注:要建立符合ISO9001:2000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现以上目的的工具。对外使顾客、供方、社会满意,对内使老板、员工满意、不是为了取得一份证书或者其他目的而做的。

三、如何获取ISO 9000系列标准的有关信息

? 对于(与ISO9001:2000标准有关的)通用的信息可以从互联网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网站获得。

? 再具体的信息请参见标准

ISO 9000:2000(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概念和术语的标准)

ISO 9001:2000(对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要求的标准);

ISO 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标准)

这三份标准都有等同采用的中国国家标准,GB/T19000:2000; GB/T19001:2000和GB/T19004:2000。

? (与ISO9001:2000标准有关的)支持性信息可从互联网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网站上获得。

? 贯彻ISO9001标准的案例研究材料以及ISO 9000全球新闻也可参阅国际标准化网站,或者阅读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出版物。

四、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时候为什么要采用ISO 9001:2000标准?

您是为了取得(第三方)认证,证明质量管理体系符合ISO 9001:2000标准,还是为了向国家申请质量奖。 (这一点同样可以作为公司的质量目标,在建立体系之前要明确确定。)

? 如果你要申请第三方认证,应该采用ISO 9001:2000作为体系认证的判别准则;

? 如果是为了申请国家质量奖,就要用ISO 9004:2000再加上国家质量奖的要求。作为判别准则。

五、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各种专题指导材料

以下各种标准有一定参考价值。除有说明的外,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对这些标准按2000版ISO9000标准作修订或转作为其他标准。有的已经出版新版本):

? 如何进行项目管理可以参考指导标准见ISO 10006《项目管理质量保证指南》

? 技术状态管理(也有译作“构型管理”)可以参阅ISO 10007(对应的国家标准是GB/T 19017《技术状态管理指南》)

? 测量(计量 )系统参阅ISO 10012(对应的国家标准是GB/T 19022.1-1994《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第一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根据贵公司情况,可以一般性参考。)

? 质量体系文件化参阅ISO 10013

? 质量经济的管理参阅ISO/TR 10014

? 培训参阅ISO 10015

? 汽车行业的供应商用ISO/TS 16949

? 如何审核参阅ISO 19011:

六、通过下列方法确定您现在的体系相对ISO 9001:2000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

您可以选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您现在的质量管理体系状况根据标准要求进行一次评估:

? 自我评估

? 通过外部机构进行评估

当贵公司确定好质量管理体系所用的标准以后,做好自我评估。

A)自学标准。首先从上到下,至少各级干部,要学习ISO9001:2000标准,理解标准对质量管理体系所提出的要求。

B) 组织落实。把标准各条款要求分别落实到有关的职能部门,针对每个条和款明确哪个部门,谁负责,哪个部门、谁配合。一般用矩阵表表示。通常把主要的职能部门中负责人组成ISO9001贯标小组。定期开会,沟通和交流,实现目标。

C)部门自查现有的文件。凡是确定负责该条款要求的部门和配合部门,根据标准要求对照检查一下现有的文件和记录,一般先从体系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开始检查。找出差距。

a. 现有文件可能名称上不同,只要内容符合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重新编写。

b. 如现有文件和记录不满足ISO9001标准要求的话,或者标准规定必须要有文件、记录,实际上没有的,把需要修改或者补充的文件和记录写下来。这就是建立体系需要做的文件方面的工作量。

D)按照标准和现有文件查体系。如果现有文件符合标准要求,按照文件来查,如果现有文件不满足标准,按照标准要求来查,

找出实际执行和标准、文件要求之间的差距;明确需要改进做什么工作。这就是建立体系需要做的实际工作方面的工作量。

七、识别和确定向您顾客提供产品、服务所必须的各种过程

针对ISO 9001:2000标准第7条“关于产品实现过程”中每一条要求,针对您们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性质逐条评审一下,是否有不适用的。

? 第7.2条顾客有关的各种过程

? 第7.3条设计和、或开发过程

? 第7.4条采购过程

? 第7.5条生产过程和服提供的各种操作过程

? 第7.6条测量和监视装置的控制过程

这里要求识别过程,就是要您用过程模式来组建体系。如何用过程模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另外的指导文件。

由于ISO9001:2000标准对体系所提出的各项要求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实际上,除了标准ISO9001第1.2条容许根据组织的性质和产品的性 质,如果标准第7条要求不适合的话,可以加以剪裁,或者叫豁免。剪裁后不应当影响组织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的责任。除此之外,标准所有的要求都必须要符合 的。

具体的可以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如何贯彻第1.2条的指导文件。

八、根据本文第6条确定的差距和第7条所确定的要求编写一份缩小这些差距的工作计划

要建立符合标准要求的体系就必须缩小这些差距,确定必须要做哪些工作。为此,必需提供哪些资源,指定谁(哪个部门)负责,再编制一个日程计划去完成这些工作。当你在编制这份计划时,你必须要使所做的工作都符合标准ISO 9001:2000第4.1条(对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总的要求)和第7.1条(对产品实现过程和服务提供过程总的策划要求)所提供的信息。

把前面第6C点和第6D点确定的文件和实际工作改进的工作量,分别列出各个工作项目,明确谁做,计划什么时候完成。经过贯彻标准小组一致通过后,经过最高管理者批准。

同时,各个主管应当编制在本职能部门如何贯彻公司计划的计划。一直把工作落实到各个岗位。

九、执行计划

执行你所编制的计划并加以跟踪,达到你所确定的进度要求。

执行计划的过程就是建立体系的过程。为了贯彻好。

A)贯标小组要编制一份沟通计划。明确沟通内容、方式、提供信息人和接受信息人。定期和不定期的对体系的有效性内容进行沟通。

B)把前面确定的贯彻标准的各个专题项目的工作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重点,控制好新老两种过程的过渡。对现有过程加以改进。

C)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不一定要求全部从新编写,根据情况,可以逐步过渡。对老文件通过文件有效性目录来明确可以在体系中执行。通过一定时期,把整个文件 变成新的。要注意,我们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是建立文件的体系。不要求所有工作都必须要有文件和记录。但是,文件有规定,一定要按照文件规定执行,不能 写一套,做一套。

D)正对标准每条款要求,由该条款负责人负责,检查确定,用什么客观证据来展示给别人看,证明以下三性:

a. 符合性。证明体系符合标准要求,执行的过程符合体系规定要求,做出产品符合对产品规定的要求。这里的“产品”不仅仅指最终产品,包括各中间阶段各项工作过程的结果。

b. 有效性。运用这个体系所生产的产品满足规定要求,产品和体系的质量目标已经达到,内外顾客满意。这里的“目标”也应当包括阶段性的目标。还必须包括体系有效性在持续得到改进的证据。

c. 充分性。所有证据是否能充分让别人相信,用这个体系控制过程以后还能生产和提供使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十、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

标准规定,内部质量审核过程是必须要有书面程序的。它是标准要求六个文件化程序中的一个。有了程序,你就根据程序的规定,利用ISO 19011作为有关质量审核工作方面的指导,包括审核员的鉴定,审核方案的管理等,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审。

第9条是组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执行后向最高管理者提供的有关体系符合性、有效性的证据,同时作出有充分能力来保证以后能做出和以往一致的结果。作为最高管理者,通常通过管理者代表负责,通过内审取得客观证据。因此,必须按照策划安排进行内审。

A)内审人员和被审核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共同提供客观证据证明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因此,涉及标准每个条款的各个主管部门,都必须主动提供客观证据,审核员帮助验证证据的充分性。发现不足,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

B)必要时,重复进行内审。及时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的建议。

十一、您是否要展示体系的符合性?

如要:执行第12和13步;如不要:执行第13步

根据前面第4条您选用标准的目的,可以确定是否要通过内审来展示您的体系符合ISO 9001:2000标准要求。譬如你是要申请第三方认证(注册),一定要展示的。除此以外,还可能要求展示的内容包括如下:

? 根据合同要求(即有可能您的顾客要求您展示符合ISO 9001标准)

? 做市场营销时主动提出或者考虑可能顾客会要求(就是为了向顾客展示您有体系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持续满足顾客的要求。)

? 法规条例要求(譬如,要展示符合中国民航适航性条例要求。)

? 风险管理要求(如果公司产品属于新产品、还有一些新工艺,都必须展示风险管理的结果,证明风险一直处于受控制,在不断有所下降的客观证据。)

? 为你内部的质量发展(积极进取)确定明确的目标

在提交认证机构进行审核或向顾客展示之前,必须要对内审的结论按照ISO9001:2000标准第5.6条要求做管理评审。除了要有证据确准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以外,还必须证明。

1)适宜的。所谓“适宜”是指这样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周遭的环境是相匹配的。

2)有效的。所谓“有效”,是指前面第1条第2条确定的质量目标已经达到了。而且,是通过运行这个体系中各个过程来达到的,目标又是在不断持续改进的。

3)充分的。所谓“充分”是指根据这样的质量管理体系运作,一定能持续达到使顾客满意的目的。

十二、接受第三方认证

找一家经过认可(授信)的机构,请他们按ISO 9001:2000标准对你的体系进行认证和注册。

十三、继续改进你的体系

评审一下你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关于如何改进体系的业绩可以参阅ISO 9004:2000标准,它能指导你如何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

ISO 9004:2000是一份指导质量管理体系性能改进的指导性标准,不是用来指导如何建立符合ISO9001:2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研究 篇6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炭行业经过几十年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实践,不断发展创新,逐步完善最终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在煤炭企业的生存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煤矿行业在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方面存有一定缺陷,其中包括:煤矿安全管理及开采技术,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没有正确操作流程进行施工,并且监管人员在监督力度方面,也没有按照实际的标准要求实施,造成在安全管理方面存有较大的漏洞。但通过现有模式的改进,从各个层面对煤矿进行了全面整改,保证了煤矿施工安全及运行体系的顺利实施。

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简介

1.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规章性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a)生产环节中矿井煤的开采、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规章制度依标准进行;b)与生产环节相关岗位的安全质量工作必须按规定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标准。只有使煤矿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良性状态,才能保证煤矿工人人身安全及矿井长治久安,满足煤矿工业现代化发展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成立了煤矿安全监察局,为煤矿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其颁布实施的《安全生产法》和《煤矿安全规程》为煤矿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提高了办矿标准,严格了采矿的安全条件[1]。

1.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性质

a)科学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矿工经长期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及理论研究总结所得出;

b)强制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内容以《安全生产法》和《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法律法规不单在煤矿生产方面做了规定,还在国家安全生产、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方面做了明文规定,将强制性赋予在标准化内容上;

c)可操作性。质量标准化本身具有量化程度高、可操作性强的性质,它和以定性观察为主的安全有机结合,使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具备了明显的可操作性。再加上煤矿本身复杂多变的性质,使得其最终具备了可操作性的性质;

d)全面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不仅包括矿井煤的开采、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质量,还包括后勤保障及其它相关岗位的安全质量,使煤矿生产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良性运作状态;

e)可发展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中国贸易与国际的接轨更使得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内容必须向国家甚至国际水平看齐[2,3]。

2 煤矿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标准化意识差

长期以来,大部分煤矿公司并没有把质量标准化的内容作为工作准则,在其观念里这只是形式,只是样子,没必要遵循。甚至有些企业曲解了国家提倡的创新性思维,认为工作就应灵活多变,采煤方法就应因煤矿地质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没必要使用正规的采煤方法,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其没有质量标准化是煤矿企业的“生命工程”的意识。

2.2 技术人员管理水平低

近些年以来,煤矿企业发展迅速,但国家对地质矿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速度却远远没有跟上企业发展速度。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导致矿产专业人才数量少,了解全面矿产知识的专业人才更少。再加上井下一线工人多为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工,其懂得的矿产知识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有限,使得矿业整体技术水平低,职工整体素质差。远远不能与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接轨。

2.3 资金投入不足

教育资金的投入严重影响着该行业教育水平、人员素质的高低。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家的资金投入没有跟上其发展步伐。虽然近几年煤炭企业的经济形势呈现恢复性、阶段性好转,但长久以来煤炭的经济形势低沉、陈年欠账太多,再加上近年压缩银根的影响,煤炭企业资金链不完整、资金短缺,导致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设立安全质量标准化专项基金,不能及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导致企业生产科技发展停滞不前,整体水平低。

2.4 政府重视程度低

政府倡导煤炭企业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搞生产,但企业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各企业相互观望,迟迟不前进。而政府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低,整治力度不够大,各种方针政策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具体实践起来落差很大。对于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的阳奉阴违没有有效的遏制惩罚,使得企业更加不重视质量标准化。标准的修订不及时,不能跟上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的步伐,使得实质性参与标准制定的响应程度很差[4]。

3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改进措施

3.1 狠抓制度建设实现标准化管理

安全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大工作,因此要想保证安全必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抓起来。高度重视矿井煤的开采、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各个生产环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设立重奖重罚制度,对于严格执行煤炭标准化管理的企业进行奖励,对于投机取巧的企业进行惩罚。奖惩最好涉及到各个阶层人员。在企业内部要求各部门负责人签订标准化管理责任状,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将标准化管理与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能有效遏制偷奸耍滑,大大地鼓励人们向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前进,加快煤炭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进程。

3.2 转换安全管理思路明确各级职责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保证安全都是第一要责。涉及煤炭职工生命安全的安全工作才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才是企业强根固本的根本途径。企业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实现从“管理”到“经营”的思想转换。要让矿工在心里认为落实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本职工作。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安全经营”的思想更符合现场安全管理的需求。

3.3 加强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企业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对员工的培训尤为重要。因为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可了解到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及工作中应注意到的问题。在煤炭企业中,安全培训尤为重要。应明确煤矿法定代表人的安全资格培训,做到使煤矿负责人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严格把关每一个培训环节。培训过程可采取展示安全图片、放映安全事故视频案例等多样灵活的方式,加强矿工对于安全的意识,也可采取现场互动的方式,使员工和老师共同讨论事故案例,发表见解,更可现场模拟教学,让广大职工身临其境,增加培训效果。在日常工作中大力宣传煤炭安全的重要性,在职工休息时播放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使其耳濡目染。

3.4 构建煤矿安全文化运行机制

营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以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安全行为及员工的安全行为。构建煤炭安全文化运行机制需明确一个目标和一个原则:a)首先要明确煤炭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最大化降低安全事故,遏制安全事故,确保煤炭的生产过程是安全无危险的;b)要明确煤炭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坚持和树立安全发展思想观,把抽象的安全文化转变为真实有价值的指标。同时要建设规划安全文化、不断思考总结,逐步形成具有煤矿特色的安全准则、安全理念及安全管理模式[5,6]。

3.5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的标准要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先进技术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煤矿生产的现场条件不断变化,这就需根据多变的条件不断进行创新,为保证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科学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4 结语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保障安全的基础,是建立煤矿安全机制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这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日常性的工作,需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总结错误找出不足,更需不断学习和借鉴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质量标准化管理内容。从而整体提高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为矿工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保证矿工的生命安全及矿井的良性运作,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

参考文献

[1]周晓峰.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4(18):41-42.

[2]邹朝阳.构建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J].中国煤矿,2010,72(36):15-16.

[3]王顺新.浅析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J].山东煤炭科技,2009,23(53):24-25.

[4]张胜利.深化发展传统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J].煤矿安全,2013,56(48):39-40.

[5]刘华奇.煤矿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40):56-57.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校外实践教学;质量;体系;标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推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成为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内涵之一。我国《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培养出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高校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共同研制并实施校外实践教学计划。然而,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够到位、不同专业评价标准难以得到得到统一等原因,校外实践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笔者通过研究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实施,探索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内涵式教育的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已初见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实践育人机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社会配合度不够的问题,大学生通过社会服务锻炼成长的机会和渠道不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没有明显提高,“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一)政策措施发挥效应不明显

为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教育部或联合其他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明确要求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应用型转型发展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但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没有很好发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校外实践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应用型高校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合作还不系统和深入,主要表现在合作协议未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成立合作组织机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双方难以获得较好的收益等。同时,产学研合作双方各自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与运行体制,彼此联系不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很难搭建,从而导致校外实践教学大纲内容宽泛,实践计划制定与实施也难以有效开展,日常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监管,实践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对校外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广泛调研经济社会市场人才需求,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得到加强,但仍然存在着对校外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校外实践教学在组织领导、计划实施、过程监控、效果评价等方面都缺少有效监管,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也存在着高校对应用的认识不足问题。有些高校认为,合作教育只是中等职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本科高校校外实践仅仅是加强学生对经济社会生产一线工作状况的了解。因此,有些高校的校外实践只是组织学生到一线参观,或做些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无实质性的提高。

(四)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推动高校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评价标准的研制工作。同样,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因素,校外实习质量得不到有效监控和评价。

二、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与体系的构建

校外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延伸与提高,其培养方案和计划的研制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为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对校外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监控。

(一)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决策机制

合作双方要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义务,成立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和产学研用工作组,负责指导、组织、计划、协调和监督,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和平台,加强双方双能型人才的互聘与交流,组织产学研用工作计划的研制和实施,定期召开合作工作总结会议,加强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指导,实施实践教学评价与监控,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二)建立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随着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活动逐步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得到广泛重视。加强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建立科学和可操作性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是要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知识应用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实际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多元性和开放性,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体现考核与激励相结合。

2.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应建立以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为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体系。从实践教学质量效果方面来进行评价(见图1),要反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养成能力等,即通过校外实践教学体现学生在专业知识运用与开发、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体现学生在创新开拓能力方面的情况,体现学生在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要对校外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考核、过程监控等方面进行评价,体现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过程与监控、考核与运用等方面的情况。

在评价方略方面(见图2),要包括学生、指导教师、校内专家、实习单位、社会等多方位评价,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角度对实践教学工作和效益的评价。

三、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

(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设计

为了客观公正地实施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需根据上述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内涵要求,设计出不同评价主体所对应的评价指标内涵与标准。例如,校内专家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要从基地建设与管理、实习条件与保障、实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见表1),体现对校外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全方位综合评价。每项内容都包涵若干个对应的观测点和评价标准。例如,实习过程包括实习工作计划、教学文件、实习日志及过程材料、过程监控与考核、工作总结与改进措施等。同时,注意各类评价内涵与标准的建立既要兼顾所有实践环节,又要体现出同一环节不同评价主体的观测点和标准要求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实践教学效果综合评价

在制订校外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时,应根据应用型转型发展、专业发展、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以前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案例,不断健全评价环节和完善指标内涵,确定不同评价主体在整个评价中应占据的权重。例如,社会评价一般由用人单位在学生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客观评价,因此,在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期综合评价时,社会评价部分可以参照上届评价结果,并适当降低其权重或暂时不考虑,后期评价时再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在实践工作结束后,学校和各教学单位要及时组织评价,一般来说,力求在一个月内完成,各教学单位要根据不同方略评价情况以及评价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和梳理,并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修正和完善评价体系和标准,以利于更加科学、公正、准确地评价校外实践教学质量。

应该说,不同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的建立以及实施过程应该有所不同。

四、总结

上一篇:你,从未走远作文下一篇:高级经济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