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2024-09-10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共8篇)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1

进入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空前发展,但是很多深层次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职教管理部门缺乏工作整体思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被动管理依然是主要方式;很多职业院校基础较为薄弱,办学条件还不完善,职教管理人员和职教师资队伍的能力和结构存在较大问题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010—)》(下文简称《规划纲要》)确立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以及“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目标。各级政府制定了很多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政策,职业院校也进行了丰富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践。开展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对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化管理,以及对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现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初级到高级纵向贯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 是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发展的横向贯通人才培养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 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

此外,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速安徽省产业转型以及经济快速发展, 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途径之一, 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可以促进安徽省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促进“职教大省”和“高教强省”建设;三是可以加快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步伐, 使人口资源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强省;四是可以为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建设, 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近年来, 安徽省一批示范院校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但一直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理论界对于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 也没有形成全面而且科学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随着省内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对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

1. 中高职分阶段人才培养的定位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里,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终端技能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 提出“中高职分阶段”人才培养的策略, 使中高职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具有衔接性, 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全社会、全方位不同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人才培养质量的构成

中高职分阶段培养人才, 必将会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要求。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来说, 主要强调高端技能与知识、个人素质的相结合;而对于中低端节能型人才来说, 更加强调社会职业岗位的基础动手能力及标准。因此, 中高职分阶段培养人才, 除了具有中高职之间衔接的必要性之外, 必须针对中高职阶段不同人才的培养特点, 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原则

1.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应当促进不同阶段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对于中高职分阶段衔接人才培养而言, 必须把握住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 在给学生输送知识、技能的同时, 也要综合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社会、企业输送全方位、健康发展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

2. 学科知识体系与中高职不同要求的技能培养相适应原则

中高职衔接过程中, 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无论是在学科知识体系方面, 还是在技能技术培养方面, 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这就要求在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 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 也要注重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要与不同阶段的学生技能技术培养相适应, 这样才能为社会、企业提供相适应的分阶段人才。

3. 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评价体系动态性原则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 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是长期处于动态过程之中。而在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方面, 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 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因此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当遵循动态性原则。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1.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指标确定的方法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成效等几个方面评价指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 对安徽省内十所中高职院校的20名院领导、专家教授进行了深度调查和访谈, 最终确定了相应的一级、二级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指标。

2.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根据深度访谈和调研的结果, 如下表所示。

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1. 通过行业指导委员会, 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外部监督

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社会、企业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 以及中高职学生的不同学情特点, 统一规划在中高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发展。

通过对中高职衔接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的不断实践与改革, 使中高职一体化适应区域、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在中高职衔接改革过程中, 职业院校可以与本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并通过组建中高职相关专业的一体化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等, 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要求、过程进行指导, 使一体化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经济、企业发展的需求。

2. 强调社会第三方评价, 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督

2012年教育部指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必须面向社会公布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这一要求标志着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 在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方面, 必须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 根据社会需要培养高中端技能型人才。

所谓“社会第三方评价”, 就是在社会上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单位或团体, 这些团体可以不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方面的约束, 而能够独立地实施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这些独立的机构主要包括:行业协会、本专业已毕业学生协会、学生家长协会, 等等。

这些类型的社会第三方评价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自身评价来说, 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良好作用。

3. 职业院校的自我监控与调控机制

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监控的第一道关口,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职业院校自身的大力推行和实施, 就不可能有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过程、效果等各方面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要通过改进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 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且职业院校要定期对教材、师资、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质量测评, 并且通过专业课程考核方案的改革,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从而把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第一道关口。

随着安徽省内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对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建立和完善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保障机制, 是促进中高职衔接机制健康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逐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保障机制, 可以促进安徽省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促进“职教大省”和“高教强省”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建国.中高职协调发展视角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以江苏盐城地区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 (6) :156-158.

[2]田兴, 郑蔼娴.广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五合”战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4) :39-44.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3+4”分段培养;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22-04

为解决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各类人才培养之间衔接不顺、转换不畅的突出问题,江苏职业教育率先从学制改革入手,探索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徐州财经高职校)为例,学校于2013年8月率先在徐州市与江苏师范大学实施中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3+4”培养模式,实现了中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该模式的实施对尽快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欢迎。但该模式毕竟是第一次实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如何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各方讨论的话题。笔者结合学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开展好现代职业教育“3+4”分段培养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实施现代职业教育“3+4”分段培养遇到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3+4”培养模式要求能全面规划学生7年的分段教育,树立系统培养理念,准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相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但现有的方案在相互衔接、分段培养上还不完全匹配。

(二)课程衔接不顺畅

目前江苏师范大学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都是从参加高考的学生中录取,尤其是会计专业是一本录取分数线,学生素质起点较高,而我校招收的“3+4”会计专业学生虽然也达到中考线的80%,但和一本的学生相比,文化课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如何加强前段文化基础知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该培养模式与学生直接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优势如何在课程中体现,职业教育学生的技能培养与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兼顾,还不是很明确。

(三)转段要求不明确

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试行)》明确指出:转段考核应明确前段部分核心课程作为考试课程,重点考查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凸显职业教育专业和技术技能特质,为后段学校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考试课程的选择确定应由牵头学校和参与学校共同商定,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成绩要求应及早公开。与专科相衔接的项目应重点测试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与本科相衔接的项目应加强后续学习必备的文化基础课程考试。但由于牵头学校和参与学校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学生未来培养的定位认识不同,且存在较大分歧,如何在招生时就确定转段考核课程一时之间也无良方解决。

(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需要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的双重作用,但中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3+4”培养模式招收的学生,一旦被录取入学了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认为自己以后能够顺利转段升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的外在压力没有了,良好的班级学风也很难养成,和高中生相比,他们的吃苦能力明显要弱;学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老师讲解的知识能掌握就不错了,主动去探究、去钻研、去思考的学生明显减少。

(五)班级管理方式没有明显转变

徐州财经高职校办学层次是以招收五年制高职为主,同时招收少量中职生,中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3+4”培养模式的招生到现在也就招收了两届,第一届1个班35人,第二届3个班105人。如何对这种类型的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明确其主要目标和任务,在学校层面还没有明确的文件,但这类班级招生的分数要比原有中职、五年制高职高出很多。如何引导好、管理好这类班级,是管理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现代职业教育“3+4”分段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现代职业教育“3+4”分段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做好内部监控和外部监督支持,内部监控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监控、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监控、教学环节监控及师资培养等方面展开;外部监控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与监督,行业企业融入与参与,家庭教育配合与支持等。[1]

(一)内部监控分段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1.合理制定“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实施“3+4”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目前学校“3+4”人才培养方案是由江苏师范大学牵头,联合两所试点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会计专业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的有效融合,明确了两个阶段的各自目标,衔接课程、培养重点,为“3+4”模式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该方案的最大特点是统筹规划了学生7年的培养,即中职阶段主要完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及技能课程的学习,经过3年的中职培养,成绩达到本科院校的有关规定要求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可直接升入本科段进行4年的专业学习,同时本科阶段加大了技能培训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比重。该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技能更加扎实,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统筹设计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

为了防止中职与普通本科教育两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的重复或断层,必须做好课程的有效衔接。中职与本科衔接教育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行业标准和技术领域的真实需要来构建课程。中职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其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技能实践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等;本科教育主要是完成专业理论的深化与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拓展。具体到会计专业,中职主要掌握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核与会计手工账务处理的必备技能;本科阶段需要学习会计及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使学生做到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现从初级会计人员到中高级会计人员的转变。endprint

3.加强对教学环节监控,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首先,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试点院校共同成立现代职教体系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各校试点项目的建设工作。其次,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具体包括校领导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评价与总结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以及毕业生跟踪巡访制度等,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监督。再次,实现中职试点班级的教考分离,每次期中和期末考试,对于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和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实务)应由本科院校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出题,考试过程中应由本科院校教师全程监考并最终批阅试卷,从而真正做到教考分离。最后,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家长会,公布学生成绩,征求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意见,对中职阶段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考评。

4.加强对“3+4”培养模式师资的培训

师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对“3+4”班级师资配备要做到:配备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丰富工作经验的班主任,配备文化素养好、精通高考和对口单招教学的文化课老师,配备技能过硬、业务精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同时,对于“3+4”培养模式这种新事物,应加强学习和培训,引导教师走出去,到普通高中、兄弟院校去学习交流,到合作高校去访学,不断提高对“3+4”培养模式的认识和自身素质。按照立德树人、质量提升的核心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过硬专业技能和精益求精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外部监督分段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1.统筹设计做好顶层规划工作

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省教育厅明文规定了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学校资质、专业标准和学生入学要求。其中“3+4”模式的试点学校必须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参加试点的本科院校也从2012年的13所增加到2016年的25所。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96项、共招生3320人,与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相比试点项目106项、共招生4550人相比,有显著缩小。说明省级主管部门也认识到了这种培养方式,可能存在问题,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不宜盲目扩大。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欢迎,招生持续火爆。作为省级主管部门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同时,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去管理、研究、监督这种培养方式。[2]

2.把好招生入学关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教育部在江苏省组织开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面向全省招生。初中毕业生需填报志愿,由各市考试院或招生办公室组织录取,各市本地区范围内从高分到低分投档,按照录取程序录取,志愿可填报1-3个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学校可填1-2个专业,同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与不同高校合作,视为不同中等职业学校填报。在招生录取时,建议采用提前批次招生,并调阅学生档案,同时按照各市划定分数线,低于分数线的不得录取,必要时建立招生面试制度,保证试点项目学生质量。

3.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奋发学习

目前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大部分学生可以顺利进入牵头试点本科院校,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规定淘汰比例,学生外在压力不大,大部分同学认为只要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考核合格,就应该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动力不足。如果能在入学时就扩大比例,按照计划的110%招生,引入淘汰机制,转段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淘汰,比如后10%的淘汰,学生在这种外围压力下,一定会努力学习。

4.密切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针对“3+4”这种特殊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利用7年的时间,统筹规划学生企业实践的有效途径、合理安排实践内容,针对会计专业逐步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岗位基础能力——会计岗位核心能力——会计岗位综合能力,把学生从一名学徒逐步培养成一个会计职业人,在中职阶段主要完成前两项能力,在学生通过全国统一组织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后,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在企业的跟岗锻炼,初步具备会计岗位基础能力,再通过本科4年的学习,完成会计岗位核心能力、会计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完全具备从事会计岗位所必须的综合素养,顺利实现升学与就业。

5.充分取得家庭教育配合与支持,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是个新生事物,社会、家长对此认识还不足,普遍认为只要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就可以进入本科学校学习,平时也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因此,学校应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3+4”分段培养实施的方案,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3]

参考文献:

[1]鲁昕.推进中高衔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3-04-12.

[2]黄小璜.现代职教体系试点:着眼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质量保障——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11).

[3]李向东等.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6(15).

(责任编辑:曹鸿骅)

Abstract: The “3+4” segmented cultiv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 hot topic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it is also a difficult poin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key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crease its attraction is to assure the quality of “3+4” segmented cultivation, which needs to be reflected and explored in practice.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4

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刘咏春

为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意见》,紧紧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这个主题,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县实际,着力加强和完善保障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做法汇报如下: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以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全面+特长”的学生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坚持以优化过程为重点,加强过程监控,提高管理效能;坚持以提升质量为根本,完善评价体系,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开创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导向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意见》为依据,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2、科学有效原则。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切实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无效和低效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3、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局层面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以点带面,有序展开的方法,在保持各项工作常态有序进行的前提下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运用。不盲目否定,不一蹴而就,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

4、全面发展原则。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又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既突出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发展;既加大薄弱学校的有效帮扶力度,又加强优质资源培植利用,坚持均衡发展,全面发展。

主要工作举措

顺应新的教育形势和素质教育要求,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的目标,建立有组织、有制度、有职责、有标准、有秩序规范的保障机制系统,并形成相对固化的模式,使保障机制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促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更有法度、更有力度、更有效度。

一、更新观念,自觉转型,加强和完善素质教育推进机制

(一)、把握政策导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规划纲要》精神为指针,以育人为本为根本要求,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本政策,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严格执行“五严”规定,举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全面加特长的学生,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区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优化路径策略

1、基本路径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严格按规定开齐上足教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紧扣基础性、主体性、实效性要求,构建课堂教学有效范式,夯实学生基本品德和基本行为习惯以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扎实抓好体艺“2+1”工作。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注重家校衔接,形成教育合力。

2、基本策略

学校层面:每天围绕常规管理和教学工作开展“双值导”;每天放学后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或静校教研;每天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阅读;每周开展一次常规管理和教学工作“周点评”;每月(中学双月)开展一次德育主题教育和节日活动;每月开办一次家长学校,每月出一期家教小报;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体检和体质监测;每学年作一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每学年对教师素质教育业绩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评比与奖励。

教育局层面:每月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一次“飞检”,每月开展一次素质教育典型调研与工作视导;每学期的第一天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大检查;每学期确立一个主题召开一次素质教育推进会;每学年举办一次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每学年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业绩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评比。

(三)、推进评价改革,构建质量标准体系

探索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课程实施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小学实行等级制评价,中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分班和热点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制度。

(四)、强化奖惩激励

教育局和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素质教育工作评先评优,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素质教育业绩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对实施素质教育不力和违规办学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并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进行问责。

二、强化教师提升体系,建立教师快速成长机制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修德强能争一流的目标任务,立足当前,着眼长效,通过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举措加以完善固化、传承创新,促进教师全面快速成长,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立岗履职、乐于奉献、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努力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持续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以一把手局长为组长,人事、初教、中教、职教、教研、发规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全县教育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人事科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查考评。各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责任到人、条线管理、分工协作、有序推进。

(三)、工作策略

1、确立目标

通过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形式,局和学校分别制定出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三年规划和意见,并组织实施。学校坚持为教师绘制专业成长路线图,指导各人确立个人发展愿景,三年一规划、一年一计划,确保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追求。

2、开展活动

①经典诵读。学校按给教师推荐经典书目,明确读书任务,定期组织交流,以书怡情,以书益智。在此基础上,教师每年自主阅读1~2部教育理论专著,每月学习1~2期学科专业期刊,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每季度撰写1篇有质量的读书心得。

②教育引导。抓住教育热点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正常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结合庆祝教师节等契机,每年评推一批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同时突出对热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及时通报曝光,树好正反两面镜子。

③公开承诺。围绕教好书、育好人,组织教师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规范教育行为。④学历提升。局和学校每年制定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通过教师个人自考、函授与局办学历班、提高班相结合的形式,促使教师获取高一级学历。

⑤学科培训。局逐年按学科制定教师培训方案并付诸实施,有序开办各种学科班,指导学校开展校本培训。

⑥岗位培训。针对学校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及部分后勤岗位人员,分别制定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

⑦结对帮扶。坚持每年初召开全县教育系统结对帮扶工作推进会,对学校、教师结对帮扶工作进行总结、表彰、部署。教师结对帮扶的主要形式是:带教。遴选师德师风好、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的义务教育段骨干教师,分学段和学科组建结对支援组,每位骨干教师对口结对农村相应片区内一至两名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各学校实施“青蓝工程”,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送教。各结对支援组、城区学校以及教育局根据实际需要,分别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送教。支教。局和城区学校组织城区骨干教师、青年 3

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每次支教时间从一周至一年不等,五年内累计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限。

⑧名师工程。从县局和学校两个层面分别确定名师培养对象,制定计划,举办名师班、专家班,重点培养。

3、搭建平台

①基本功竞赛。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对象,以“三字一话”为重点内容,逐年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②优质课竞赛。以有效课堂展示为重点,面向全体教师逐年组织竞赛。

③骨干教师技能大赛。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对象,以教学设计、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等为主要内容,逐年组织竞赛。

④论文比赛。面向全县教育工作者,组织参与国、省、市、县的各种教育教学论文大赛。

4、考评奖惩

①实行一票否决。按照《宝应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暂行办法》,结合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除加大查处、曝光外,实行考核“一票否决制”,并对相关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实行问责。

②组织两大评比。评比优秀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指导规模较大、青年教师比较集中的中学办好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并统一组织评比;评比校本培训先进校。逐年按类别开展“校本培训先进校”评比活动。

③实施三项考核。队伍建设工作考核。局每年对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组织一次综合考评。“强基工程”专项考核。每年通过举行封闭式考试,对各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专项测试考核。“一三五工程”考核。按照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骨干的要求,对各学校青年教师个人及学校培养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评。

5、人事改革。

制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人事工作的意见》,鲜明政策导向,加大优胜劣汰,促进城区之间、城乡之间干部交流,落实干部、教师岗位聘任,促进队伍结构优化。全面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按管理权限对干部、教师实施绩效考评,结合评优评先、晋职晋级,对爱岗敬业、能力突出、业绩显著的给予物质及精神激励,对因能力不强、工作不力、实绩较差或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干部、教师实行诫勉、问责、转岗或免职。

三、打造高效课堂,建立有效教学探究机制

1、着力抓好三个引领

理念引领――建立全员学习培训制度。县局利用暑假进行“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全员培训,学校利用暑假和平时静校教研进行校本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示范引领――建立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有效教学示范课制度。学校层面,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县级教坛新秀以上骨干每学期至少上两节校内有效教学示范课。县层面,每学年举办 4

一次校级领导干部示范课展示与评比活动;举办一次以特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为主体、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宝应县“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举办一次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同课异构”“同课重构”的课例研究活动。

指导引领――建立教研室深入学校、课堂指导制度。教研室组织有效课堂达标验收活动;教研员每学年有计划地对全县所有的中心学校进行以发现问题、指导教学为主旨的“问题诊断式”听课指导;每年培植1-2所在市县有影响的学科基地;培养一支有学科思想的教研团队;每学年开展1-2次有质量的学科教研活动。

2、致力搭建四个平台

一是搭建以“静校教研”为主体的教研平台。静校教研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有效教学探究为中心。确保两个参与率,一是教师全员参与率;二是学校领导到相关年级、相关学科全程参与率。注重“三个立足”:立足课堂,建立同课异构,同课重构、同课再构的研课制度;立足体验,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制度;立足反思,建立领导干部的周点评课制度。实现“四有”:有详实的计划,有实在的内容,有明确的主题,有物化的成果。二是搭建以“课题研究”为主体的科研平台。围绕基于有效教学、基于问题、基于实用、基于学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将本校本学科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重大问题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每人围绕一个小问题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三是搭建以“学科基地”为主体的辐射平台。进一步明确学科基地职责。学科基地专人负责,制订基地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根据县教研部门的要求,规划确立研究项目,持续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教研、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起示范、辐射作用。学科基地每学期组织一次有效教学公开课及研讨活动,学科基地的课堂全程向全县开放。四是搭建以“教学资源”为主体的网络平台。以学科基地为主阵地构建学科网络平台,认真抓好学科学习网站和资源库建设。网站开设新课程研究、名师讲座、课题研讨等栏目,为全体教师提供教学理论、活动案例等教学资源。学科指导组制订计划分配任务,全县每校每学科每年级上传一篇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包,供全县教师共享。

3、协力做好三项督查

一是开展“静校教研”过程督查。在学校,组织好“四查四看”活动,查各学科、各年级组静校教研活动计划与主题,看是否围绕有效教学探究;查教师和学校领导参与率、静校教研形式,看是否体现合作意识、校本意识;查静校教研重点,看是否立足课堂、立足学习、立足反思;看静校教研成效,看每一次静校教研是否形成物化材料。认真建立督查台帐,及时反馈督查结果。在教育局,相关科室每学年对各校静校教研进行定性评估:查过程,看制度落实、计划制定、活动开展、推门听课、督查反馈等;重成效,评教师教学观念创新、有效课堂模式建构与实践等。二是开展“课题研究”过程督查。围绕课题的选题、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与有效教学结合度等进行全面督查。三是开展“学科基地”作用发挥的过程督查。每学年,局组织专人对学科基地活动情况进行考评,通过查阅资料、召开教师座谈会等对学科基地学科研究、示范辐射、网站建设及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评估。坚持将各类检查纳入部 5

门和个人绩效考核范畴,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年终绩效挂钩。

4、努力组织好三项评选

本着以学定教、为学而教、先学后教,紧扣“基础性、主体性、有效性”,每学年组织好三项评选:其一,有效教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论文评选;其二,包括课堂模式、资源包、课件等优秀研究成果评选;其三,有效教学研究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并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强化教育管理,建立学校工作督查机制

为指导、督促全县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过程管理,追求规范、精细、高效的管理常态,持续提升办学水平,保持质量稳定,现对学校工作督导的思路、举措加以总结提炼,形成机制,以供传承。

(一)、督导内容:

1.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情况;2.着眼精细高效,强化常规管理情况;3.注重修德强能,加强队伍建设情况;4.开展校本教研,提供科研支撑情况;5.打造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效益情况; 6.做大亮点品牌,学校特色彰显情况; 7.聚焦品位厚重,营造校园文化情况;8.保障正常秩序,维护安全稳定情况; 9.围绕上级部署,完成交办工作情况;

(二)、督导原则

1.遵循督导依据,增强合法性; 2.明确督导内容,提高针对性;3.配强督导力量,树立权威性;4.丰富督导方式,注重随机性;5.规范督导程序,增强科学性; 6.用好督导结果,确保实效性。

(三)、督导方式

1.综合督导:依据专门方案对学校进行全面综合督导; 2.专项督导:根据需要就某一或几方面工作对学校进行督导;

3.“月度调研”:根据安排,每月组织对一所学校进行全面或专项深入调研解剖; 4.“飞检”:不定时间、不打招呼,对学校进行以常规管理为主的突击督查。

(四)、督导程序

1.确定主题:根据需要确定督导的主题及内容;

2.选择路径:根据督导的内容及要求选择适当方式,确定督导基本流程,并形成方案; 3.方案报批:局党政对督导方案进行审核批准; 4.抽选人员:根据工作量情况抽选督导人员; 5.组织实施:对督导活动组织实施,经比较形成结论;

6.反馈结果:督查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至被督导对象,根据需要也可报送上级或通报全县,并纳入学校综合考评。

(五)、组织领导

由县教育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班子成员共同抓,相关科室负责巡查督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协调。

五、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强化教学规范约束

在教育局,根据新课程理念、规范化导向和《扬州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完善《宝应县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备、教、批、练、评各个环节管理常规。

在基层学校,立足校本,细化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环节具体要求和检查办法,促使教师自觉规范教学行为。

(二)、抓实教学过程监控

务实细节、优化流程,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工作,确保教学规范的全面落实。在教育局,落实好两制度、开展好两活动:

两制度,一是教学视导、月度调研、常规“飞检”制度;二是过程监控检查结果量化通报考核制度。

两活动,一是每学年组织开展教师钻研教材及教学设计检测活动、“有效课堂”达标验收活动;二是组织静校教研常态化检查和终结性绩效考核活动。

在基层学校,执行好四项常态化监控制度,坚持结果量化,记入过程考核档案。一是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每两周对教师导学案编制、集体备课教案和教师个人二次备课设计及其与课堂教学一致性情况至少检查1次。

二是有效课堂监控制度。学校课堂质量评估小组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至少评估一节自荐课、一节随堂课。

三是练习达成度检测制度。每学期两次,从本周学生做过的练习中抽取部分原题,再抽取少部分题目适当变式进行达成度检测。

四是学校领导周点评课制度。利用行政例会,交流干部听课及教学常规检查情况,校长或分管教学校长汇总行政听课及教学常规检查情况,分主要成绩、存在问题、近期措施或要求三部分整理成校长点评的文字材料,在全校集中静校教研时间进行点评。点评内容既延伸到备课、上课、作业及批改等教学常规的督查情况,又结合校本模式和县局提出的“三性”要求形成评课案。

(三)、做好教学质量监测

在学校层面,建立随机监测制度,抓好阶段性质量成效的监控,定期分析质量状况,排查质量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和管理的思路、策略,保证质量持续稳定提高。

在发展集群层面,强化内部协调,建立不定期抽测制度。

在教育局层面,建立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质量抽测制度。成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指导中心,按照省、市质量监测模式,进行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质量抽测和问卷调查,采集数据,梳理问题,作为对学校考核和引导教师调整教学思路的依据。每学期学段抽取与市监测学段错开进行。

配合省市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

着力构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监测体系。

(四)、密切家校联系沟通

办好家长学校,用好家长短信平台,开好各种主题家长会,指导家长提升家教水平。增加家访、校访的频率,全程掌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加强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指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建构科学考评体系

在学校,完善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建构以校长为核心的全校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以年级主任为龙头的年级质量责任制、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为骨干的学科质量责任制、以班主任为主干的班级质量责任制,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任务。建立“以学评教”制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变单向评价为教与学双向评价,形成以学评教、以学促教的新机制。

在教育局,将过程监控量化的结果与质量监测结果结合,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县教育局将加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在制度和机制创新方面,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局各相关职能科室,要以质量为为根本切实转变工作思路。要在组织领导、课程设置、教学常规、质量监测、考试评价管理、队伍管理、教研支撑、督查监控、小班化教学的推进等方面,把质量提升的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保障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都能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研究4-9 篇5

韩君峰 罗小燕

(广东工业大学)

摘要: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高校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学生党员的质量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未来。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员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首先,高校党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章对党员的各种要求,严格按照入党的程序和标准发展学生党员。其次,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要把好几个重要的“入口关”。再次,要做好学生入党前、入党过程中和入党后不同时期的考察和教育工作,从而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员质量质量保障体系

引言

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党员的质量如何,不仅关系着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影响着党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形象,更关系着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未来。因此,高校发展学生党员,不仅要重视数量的提高,更要保证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保障和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保障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摆在高校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1]。因此,对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发展党员的条件和要求

要做好高校党务工作,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首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章》中对党员的各种要求。党章中关于党员的规定,是我们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2]、《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3]和高等学校的实际,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党员:

1、政治思想和价值追求方面。要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谋福祉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烈意愿;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自我教育和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能力[4]。具体包括:有正确的入党动机,参加党校培训班学习并顺利结业;考察期自递交申请书之日算起,必须满1年;严格执行党组织的决定,自觉维护党的形象,能抵制各种诱惑,能和各种不良和落后思想做斗争[4]。

2、学习上,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能够牢固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申请入党的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无考试不及格现象,无考试作弊行为;获得奖学金、通过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发展。

3、群众基础。能主动关心同学,和大多数同学和睦相处,并能正确体察同学们的意见和呼声,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和接受。具有助人为乐、关心同学的具体事实,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经团组织的推荐,在推优选举过程中,能得到广大团员的支持和拥护。在征

求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意见时,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才可以发展[4]。

4、日常表现。入党对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具体要求如下: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勇于并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正确对待批评和监督;在公益活动和志愿活动中表现积极,有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等公益活动的记录。

5、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方面,申请入党的学生必须热心为同学服务,积极参与班级和学生社团的工作,工作态度好,工作能力和交往沟通能力较强,具有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患得患失,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二、如何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

1、把好党员“入口关”。

(1)要坚持入党标准、严格入党程序。

在团组织向党组织推优和评选入党积极分子、讨论确定重点培养对象、讨论确定发展对象、召开“通表大会”等少数几个关键环节,要严格按程序操作,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对发展对象进行公示,让群众进行评议,让普通同学来监督,做到民主、公开。建立起党组织把关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质量保证机制,确保新党员质量。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每一个重要“关口”最好都安排专人负责“把关”。不同的人负责把守不同的“关口”。以防止个别同志因为工作疏忽,造成全线失守。

(2)对发展对象进行全面考察,做好发展对象的考察、评价和监督工作。

对发展对象要做好经常性的考察和教育工作,这是高校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党员质量的重要一环。要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学生的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和感情、组织纪律性和政治敏感性。②学生对公益活动的态度和认识,以及参加公益活动的情况。了解学生是否具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牺牲自我的共产主义精神。③学生在班集体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情况,进一步了解其品行、修养以及精神追求。如果发展对象担任了某项学生工作,还要了解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④学生在关键时刻和细节问题上的表现[5]。看学生是否具有党员意识和先进意识。

对发展对象的考察、教育工作应由他们的培养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负责。按规定,两名培养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分别与申请人谈话一次,每半年填写一次考察意见。培养联系人要在平时做好考察和谈话记录。对于那些平时不做考察,对考察工作不认真、无作为的培养联系人要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可以按党章要求,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

对入党对象的考察和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安排专人负责,还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重视发挥班干部、发展对象的舍友、任课教师、普通同学等的作用,他们对申请人的观察和评价也是很重要的,有时是不可替代的。

(3)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这是我党长期坚持并且行之有效的一个好的传统,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如果发现学生的人党动机有问题,或者有违犯校规校纪、考试不及格等现象,可以考虑实行一票否决。绝不能拔苗助长,或放松要求。

2、把好党员“教育关”。

大学生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正式党员,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对象要经历反复的思想斗争,尤其是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思想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很容易发生动摇。这时候,党组织的思想教育工作更要及时跟进,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做好发展对象的教育工作,使教育工作伴随学生入党的整个过程,通过系统而良好的教育,满足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需要,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作用,创新教育载体,改进教育手段,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变

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入党前教育。目标是通过入党前教育,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激发广大学生入党的兴趣和加入党组织的热情和积极性。教育对象为普通学生、团员和有意愿加入党组织的学生。入党前教育:(1)应注重激发学生追求进步、加入党组织的渴望。要以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详细讲解入党对人生发展、自我完善的意义。(2)在内容选择上,应紧贴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的实际,精心安排普及性、趣味性兼有的理论教育内容。(3)要注意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是学生要求入党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它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一个人在入党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是保证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要一环。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纯、入党前后表现不一致、先进性不明显等[6],这些现象归根到底都与学生的入党动机有关。

入党过程中的教育。教育对象为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入党过程中的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发展对象对党的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发展对象对党的感情,进一步端正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和党员意识。通过教育,提高入党对象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使发展对象初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入党后的考察和继续教育。对象为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有的大学生在入党前表现不错,在各方面还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转为正式党员以后,就以为进入了“保险箱”,不再那么认真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6]。也有一些大学生党员,毕业后参加工作不久,就开始腐化堕落,丧失理想、信念和追求,被物质生活和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所腐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值得我们反思。这既是他们本人的损失,也是党的损失。所以,高校党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深化马列主义和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性、坚定性,加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拒腐抗变能力。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而努力的远大理想,做一个优秀的时代青年。

(2)鼓励学生加强个人修养,激发学生党员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内在需求,引导党员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修养。鼓励和引导党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做批评和自我批评,积极主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对于大学生而言,还要教育他们文明使用互联网,坚决抵制抄袭、剽窃、考试作弊、伪造证书等诚信缺失现象[6],不做违犯道德规范的事情。

(3)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提高党性意识。教育和引导学生党员以身作则,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班风和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的作用,影响和带动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对学生党员中违纪违法行为,决不能姑息,要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对于无视党纪国法,情节特别严重的要坚决清除出党。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学生违纪处分中,只有行政处分,没有党纪处分,这是不利于对学生党员实施教育管理的。此外,对于不合格党员,我们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不合格党员的标准,使学生党支部在进行党员评议、处理不合格学生党员时有章可循[7]。

3.注重在实践中考察和锻炼学生党员。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从事学生工作、参加学生社团,使他们在学生工作和集体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交往沟通能力、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从事学生工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地处理学习与工作、休息的关系。辅导员可以安排学生党员从事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借机观察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但不宜让同一个人担任过多的职务,以免影响其学习。

其次,可以通过学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贫困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义务献血、义务劳动、“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各类公益活动。

4.要重视通过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提高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要保证党员的质量,党建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通过现代科技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8]。可以通过互联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传播和输送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引导和管理,使网络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和成长的乐园。

三、总结与展望

党员的质量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未来,高等学校要重视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党多培养和输送一些优秀的人才,这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而艰巨的使命。高等学校的领导和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共同努力,一起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飞.关于发展学生党员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第6卷第4期

[2] 中国共产党章程.2007.10.25

[3] 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1990.9

[4] 孙静.正确把握党员标准,确保学生党员质量.北京教育·高教.2007.05

[5] 徐向阳,陈炯.建构高校学生党员质量保证机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

[6] 蔡茂华,易晖,李敏.建构长效教育机制提高高校学生党员质量.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期.[7] 冉庆.确保高校学生党员质量的对策探讨.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7.第20卷第4期.[8] 周德锋.如何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9] 许胜许,文兴.论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保证体系.中国林业教育.2006年第1期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6

1、无公害农产品概述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于2001年4月26日,正式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2年7月开始,在全面范围内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无公害农产品主要是指其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都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或标准,经认证取得合格证书,并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2、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通过对无公害农产品概念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要想控制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就需要从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着手,从而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

2.1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足的要求;b表示韭菜、青椒、胡萝卜、菜豆等产地应满足的要求;c表示菠菜、胡萝卜产地应满足的要求;d表示萝卜、水芹产地应满足的要求[1]。

2.2 无公害农产品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各部门都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力度,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商贩的不断增多,如何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

2.2.1 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合理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行政职能不清楚,人们对自身责任认识不到位,导致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无法进行合理的安排,影响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此外,国家在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管理政策过程过程中,由于产地环境对农产品的影响,导致地方政策与中央制定的管理政策无法进行有效统一处理,给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在建设过程中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但是,从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法律规定在应用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即制定的法律法规标准较低,覆盖面较窄,并没有充分满足当前社会下,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要求[2]。

2.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起步较晚,且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因此,我国构建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不成熟,使得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识不足。由于人们的不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标准的不完善,相关部门对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方式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导致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下降。

3、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

3.1 不断优化农产品的环境条件和生产工艺

在构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充分重视产地环境及生产工艺对农作物质量安全的影响,不断优化农产品的环境条件和生产工作已,保证农产品在生长或生产过程中不会积累很多有害元素,影响人们安全食用。

3.2 加大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力度

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保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基础。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大安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严格审查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程序,在农产品无公害认证过程中,要保证取样的科学性,规范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的统一规划和市场管理,从而保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使人们能够放心的食用无公害农产品。

3.3 政府要加大行政职能的发挥力度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行政职能作用。首先,要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商标权,即任何部门或任何单位都不能随意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商标;其次,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相关法律,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提供法律依据,保证相关部门在检测无公害农产品时,能够有法可依。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与相关部门应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测力度,完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不断优化食品产地环境和生产工艺,提高社会对我国食品安全的评价,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7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专业学位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 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需要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 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 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我国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历经20余年的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学位授予人数迅速增长, 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 博士、硕士、学士多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2013年, 我国已设置39种专业学位, 覆盖了工程、农林、经管、艺体、法、医、教、规划、军事、警务等社会中众多职业领域, 共有专业学位授予单位563个,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8个,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851个, 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100余万人, 为提升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 要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报考率增长, 全日制培养方式比重增加,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以及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引起广泛的关注, 这也从一个方面提出了继续完善和加强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问题。为此,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 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办学单位内部质量保障建设;另一方面, 作为教育监管者和有关社会机构, 也需要从外部分析如何开展适应专业学位特征的质量保障建设, 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 持续提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部质量保障是与内部质量保障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而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主要是以办学单位或学位点为实施对象, 由政府发起或主导, 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执行, 以促进评估实施对象达到预定目标或提升质量的评估活动[2]。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迅速, 但如何形成有效的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 目前各专业学位的做法和进展参差不齐, 外部质量保障的整体监控作用不强。主要表现在:

1.外部参与主体单一, 质量促进作用不强。之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监控主体主要是各专业学位自身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简称“教指委”) 。教指委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 对专业学位点进行教学合格评估,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教指委主体成员主要来自办学单位, 既是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规则的受约方。研究发现, 在国外学位点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中, 外部参与者主要包括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媒体以及相关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各自分工不同, 相互监督与制衡。目前, 根据三部委改革意见和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 政府将促进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主, 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中的非政府组织力量薄弱, 包括专业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媒体等对此关注不够, 其质量监督与评估的作用仍然有限, 影响力和权威性还有待快速提升。今后鼓励行业部门、专业机构参与质量监督是非常必要的。

2.评价覆盖面小, 质量保障过程不完整。我国研究生教育相关的39种专业学位中, 已开展或拟开展教学合格评估、质量认证或职业衔接相关工作的专业如表1、表2所示。其中, 仅有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风景园林硕士开展了教学合格评估或水准相当的评估;开展质量认证的仅有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 (项目管理) 等;具有职业衔接的只有翻译硕士、工程硕士 (机械、冶金、化工) 等。可见, 开展有关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专业所占比例较低。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法规建设滞后, 虽有明确的准入制度, 但后续衔接、跟踪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质量保障的过程管理不完整。这给办学单位“重数量、轻质量”留下了空间, 办学风险低, 参与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积极性也就不够强烈。

3.评价体系“学术化”偏重, 质量保障科学性不足。由于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史较短,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判定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多年来, 我国研究生教育是以学术型学位为主, 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在质量保障活动中根深蒂固。目前,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正在制定, 还未构建起分类别、分层次、全面的评估体系。之前教指委组织的教学合格评估往往在评估标准制定、评估信息获取、评估结果产生与使用等方面多参照学术型研究生教育, 其“学术性”强于“职业性”, 未能充分反映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质量 (职业适应能力、职业任职能力、职业创造能力) , 相关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不足, 导向作用不强。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主要方法

虽然办学单位是质量管理的主体, 但外部质量监控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尤为重要, 其根本原因是教育应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目前, 国内外有诸多成功的外部质量保障技术和方法, 研究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 理性对待、科学应用这些方法, 是构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前提。

1.合格评估。合格评估是对教育活动是否满足基本要求的评估, 评估结论可作为教育资格审批和保留资格的依据, 是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基本方式。之前的专业学位授权点教学合格评估属于此类评估, 它是作为培养单位结束试办转入正式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评估, 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办学行政授权的依据。评估的指标往往以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为主, 包括项目设计、教学环境、招生管理、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学生能力、办学特色、案例建设等, 有的还有与政府部门、境外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等等。

2.质量认证。教育质量认证是由一个合法的机构或协会对学校、学院或学科专业的目标、计划和效果是否达到某既定资质和教育标准的公共性认定。质量认证过程的宗旨是提供一个公认的、对教育机构或者学科专业质量的专业性评估, 并促进这些机构和专业不断改进和提升质量[3]。由于质量认证的功能不是为授权和资格审批服务, 而是满足行业和社会需要, 因此通常由专门机构、社会机构组织, 办学者可自由选择认证。质量认证过程由认证申请、初访指导、自我评估、现场考察、认证决定等步骤组成。这些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 认证结论不仅仅为通过或不通过, 而是用认证通过的有效期来表达, 通过有效期一般为3-5年。当一轮认证结束后, 在有效期之前, 需要再次进行再认证或认证维护, 重新获得认证资质。目前, 质量认证已经成为行业职业需求强烈的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 如华盛顿协定 (Washington Accord, 简称WA) 、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 (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简称AACSB) 、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认证实质性对等协议 (简称堪培拉协议, 即Canberra Accord o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等机构开展的有关专业教育质量认证。

3.专业排名。学科专业排名是高等教育排名之一, 通常是应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 对教育资源提供和学生质量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以排序的方式发布。排名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人才使用和受教育者提供质量信息, 同时也因公开透明的机制, 能更有力地促进办学者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认为专业排名兴起于20世纪美国, 在有关学科专业排名中, 商学特别是工商管理硕士最受关注。如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 以及美国《商业周刊》等报刊都开展专业排名[4]。这些机构排名的受众主要针对不同学科领域有特殊学习需求的人们, 是学生报考专业的重要参考,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就业身价, 同时对教育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也有影响力。《金融时报》工商管理硕士专业排名的主要指标包括:学生薪水、教育成本、职业发展、教学国际化、教师水平等。其中, 学生毕业被社会接受的程度和职业发展情况的权重占50%, 教师水平占20%, 教学国际化占19%, 学生花费占3%等等, 可见反映社会适应性的毕业后质量评价权重约占一半。

从以上评估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 合格评估、质量认证和专业排名各自的重点、功能和服务对象既相互联系, 又各有侧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体制中至少运用了其中的两种方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也不例外。

首先, 合格评估比较合适作为政府为授予资格、依据法规进行的审批或延期性评估, 因此办学单位必须参加才能保持资格;同时, 周期性地开展合格性评估, 是保障基本质量, 形成专业学位质量监管机制的基本举措。其次, 质量认证是顺应行业需求, 通常由非政府机构组织, 充分反应行业和领域的需求, 按共识的标准和机制组织认证。办学单位根据需要自愿参与, 帮助办学单位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发展规律, 完善办学方案, 持续提升质量。最后, 专业排名是根据社会需求, 通常也是非政府独立机构组织进行, 为社会和受教育者提供服务, 办学单位根据需要自愿参与或被动参与, 帮助办学单位了解自身在一定范围内的学术水平、学生质量、社会满意度的情况, 动态调整办学目标和方案, 改进服务, 提升社会适应度和满意度。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

(一) 构建原则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是一项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实施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在处理好办学单位外部和内部保障机制的前提下, 处理好外部多元保障方法的关系, 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基础上, 保证这项活动方向的正确和方法的科学, 应充分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1.系统性。系统性是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要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不同评估方法在不同介入阶段是具有关联性和耦合性的, 即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从一个学位点获得授权开始, 就纳入一套质量管理系统的闭环中, 既有进口门槛的控制, 也有发展过程的监测评估和办学态势反馈等等, 各阶段外部保障方法不同, 执行主体不同, 但目标一致。

2.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学位类别、不同层次的外部质量保障要统筹考虑。一是要统筹考虑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与博士专业学位外部质量保障方法和体系。二是各类别、各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要区别对待, 分类评价, 要反映出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培养定位, 不能统一标准。

3.协同性。协同性是指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保障体系中, 按照提升质量的共同目标, 执行评估与质量保障的相关主体之间应是协作互促、相互监督、互相印证的关系。如不同主体主导实施的不同评估方法间, 在指标体系、介入时点、评估目标、评估结果之间要达到协同。由于主体不同和评估方法不同, 实现协同具有挑战性, 需要有共识的战略目标。宏观上提升质量就是共同的目标。有了共识的目标, 经过政府引导、社会监督, 实现协同和优化, 逐步形成独立、诚信、科学的质量评估品牌, 避免出现无序的评估市场, 误导办学。

(二) 构建方法

基于以上原则, 统筹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应着重考虑以下3个方面: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 加快建设以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主导, 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督体系。政府简政放权, 涉及学术性、专业性的工作委托专业机构组织进行, 而属于非行政性监管范畴, 鼓励专业机构、社会机构组织开展。如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 要将有关监管的实施工作委托事业单位等机构进行实施。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立法、规划、投入、审批与监管等宏观调控方面,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起着督导与支持的作用。政府之外的有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媒体组织等, 往往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公益性的特征, 与政府形成有效宏观管理互补, 并维护公众利益。因此, 应将政府监管机制和市场监控机制有机结合, 鼓励专业机构、社会机构作为第三方力量, 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估与监督, 在共同战略目标下, 尊重这些非政府组织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多元价值取向, 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加强办学单位与社会的联系, 促进办学单位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效益。

2.针对不同评价对象, 科学运用分类评价方法。鼓励不同主体开展不同类型的质量保障工作, 引导不同主体对专业学位进行分类评估。根据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断变化的多元需求, 专业学位在不同发展阶段应有着不同的培养重点。任何单一的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需求, 客观上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分类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因此, 根据评估目的和被评对象的特点, 应综合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引导建立合格评估、质量认证和专业排名相结合的, 分层次、分类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制, 从不同角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质量监督, 将会使评估工作更具针对性, 评估、认证、排名更具正确的导向性, 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其发展过程中更能得到有效保证。

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严格规范教育评估活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保证。在一些发达国家, 质量评估与保障的性质、职能、地位甚至方法技术等, 都是通过立法予以确定, 评估与保障活动也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的[5]。目前我国有关教育评估机构的成立、活动的开展、结果的发布与使用、对结果的责任与申诉等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之, 评估的公正性基本依赖评估机构的自觉自律, 缺乏有效的约束力, 影响公正、理性评估市场的健康成长, 有些评估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已经产生不良的影响, 但却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因此,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教育评估机构资格认证制度, 明确评估执行主体的权利与职责, 使教育外部质量评估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做到各种评估活动均有法可依, 保障评估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信度。目前, 促进规范的教育评估市场任重道远,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属于政府的活动, 依据政府政策法规监管;二是属于非政府的活动应纳入法定社团机构, 评估活动要通过社团法规监管;三是加强宣传, 规范评估市场的必要性和权威性, 提升理性, 提高民众对教育评估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识别能力, 营造社会专门评估机构发展的健康环境。

摘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分析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现状, 研究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的特征, 提出以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为原则, 转变政府职能、开展分类评估、加快评估市场法制建设, 以及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评估方法,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郭新立.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N].中国教育报, 2013-01-04.

[2]韩映雄.国外学位点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架构及机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3 (02) .

[3]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研究综述[J].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 (CCE2012) , 2012 (05) .

[4]高飞, 汪群龙.高等教育排名:比较与趋势[J].高教探索, 2012 (05) .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8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是为解决在职成人工学矛盾提供了最佳手段和途径,它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提高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持,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的、快捷的、广泛的教育服务,在成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如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即是远程教育长期面临的老问题,也是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因此,构建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各科课程进行建设研究成为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末开始,人类社会已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作为信息技术支撑技术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远程教育正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远程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教育模式,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阶段,它具有自主性强、资源优化、资源共享、表现力丰富等优点,学习者可自由选择,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现代远程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人,随着知识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成人不但需要学历教育,而且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以适应职业转换与技术提高的需要。由于大部分成人均已参加工作,除少数脱产学习外,大部分都不可能脱产学习,所以其工学矛盾突出。随着这种矛盾的不断涌现与激化,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创造了成人教育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网络教育这一现代远程教育中最先进形式的出现,为解决在职成人工学矛盾提供了最佳手段和途径,它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提高提供有力支持,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的、快捷的、广泛的教育服务,在成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网络建设和带宽问题;教育资源匮乏与资源重复建设问题;教师难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问题;教育质量保障问题;远程教育研究工作滞后问题及如何实现规模效益的问题。其中如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即是远程教育长期面临的老问题,也是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新课题。随着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远程教育质量问题备受关注,虽然其在教育思想的转变、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从办学思想、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网络课程质量、质量评估体系来看,都存在不少问题。如果我们不认真的研究远程教育的教学体系,真正的改善其各方面的不足,规范管理与实施,社会上将会不断地出现反对的声音,这是非常不利于其发展的。因此,为了使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稳健,建立一个全面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的远程教育质量管理评估体系已迫在眉睫,通过对办学条件、办学规模、课程设置、师资、课件质量、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考试和毕业生质量等设立一系列的评估标准来控制和规范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互联网是教师与学生联系沟通最常用的工具,因其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其课程教学质量很难通过教师和学生做出反馈,课程考试成绩是其比较直观的反馈渠道。因此,构建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各科课程进行建设研究成为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学质量的优化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如何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也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接受并鼓励远程教育中百花齐放的教学方式,修复远程教育中存在的各种教学漏洞,我们不仅要重视量化指标,更要重视学习质量的考核,强调教学、师资、管理等全方位的评估,并希望通过严格和全面的评估打造教与学、研究与服务的教育平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学习质量保障体系是根据学院的使命建立基于项目的学习目标,通过形成推动教学项目持续改进的闭环体系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设计

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建立基于学院使命的项目培养目标,明确目标学习成果;根据 培养目标构建各项目的课程图谱,确定预期目标的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收集数据,分析其与预期目标的达成 程度;根据反馈信息对项目进行调整,提出改进方案;将改进方案应用于下一期的项目,循环往复,持续改进,形成闭环。

对于远程教育的学生而言,仅仅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只有不断学习,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才能使自己不被现实淘汰。但因为远程教育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网络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把握差异,根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选取与专业定位及学习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探究学习法等)完成教学,并特别注意对教学实施方案的规划、对教学节奏的控制、对学习成果数据的收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持续改进措施的制定,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为了保证远程教育学生课程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及项目目标的一致性,教学团队成员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对课程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及观测点进行分解和细化,努力将抽象的概念诠释成“可估量、可测量”的标准。其中,表1为以远程教育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及观测点的建立。

待建立了课程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及观测点后,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测评依据,其准确的构建及应用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依据要检测的能力目标和主管观测点,以远程教育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的评价方式及标准,如表2所示。

待课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建立完成后,我们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证据收集。其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入学考试、形成性考核、课程大作业、闭卷考试等,对于校企合作的学生,也可以对毕业生进行毕业后相关工作成果的跟踪调查以及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为了保证对学生学习情况公平、公正的检测,减少因教师个体差异所产生的影响,远程教育课程应采用全年级统一题库机考的评价方式,学生进入考试系统,系统根据知识点自动随机抽题组卷,自动计时,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判题并给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待考试成绩出来后,系统要对每个能力目标和观测点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从中发现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比例及未达标内容,并剖析其所反映的学生能力不足的具体方面。

根据上述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得出的分析报告,课程团队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当学生的学习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则要依据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清晰的改进方案。改进方案可以是多方便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对于与预期目标偏离较大的课程,教学团队可以考虑新增内容以强化学生能力,或者调整学习目标。待调整结束后,仍然要进行与上文所述相同的建立学习目标及能力目标、构建评价标准、收集证据及结果分析。在此次结果分析中,要检视所实施的改变是否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带来正面的积极地影响。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具有分析解决计算机相应问题的能力了解计算机发展现状及趋势对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缺少对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的正确理解。基本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和信息查询的基本方法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缺少对网络知识的正确理解,不能有效地查询信息。基本理解网络知识,基本掌握信息查询的方法。充分理解网络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查询方法。

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常用办公软件基本功能运用的正确及熟练程度不会运用常用办公软件。能够较为正确的运用常用办公软件,但不够熟练。能够正确、熟练的运用常用办公软件有效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学院使命是制定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依据和基础,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应围绕其进行。因此,学院对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和态度关系到其实施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克服在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随意、教学改革停滞”以及学生—方存在的“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不适应”等现象。因此需要学院通过对学习质量保障体系流程的精心设计及实施,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及提高。

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从学院领导到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并由此带来的组织变革。由于不断地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是在增加的,过程也是极为繁琐和严格的,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与以往的一些习惯性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理解、认同该规则,并在教学活动中自觉遵循其规律。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一些新的教学组织的形成以及针对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性、保障性机制的建立和发挥作用均需要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第二,是真正理解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精髓,设定与学院使命相一致的学习目标,严格执行流程并形成闭环。由于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借鉴的现成样板不多,因此易于造成对其中的一些新理念以及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内涵的模糊认识,理解也容易产生偏差,这给学院设定学习目标及实施流程会带来—定困难。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而言,其难点在于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建立一定要遵循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使命要求,观测点要合理,评价标准要清晰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对证据的收集要科学,对结果的分析要准确,改进方案要切实可行,并在下一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考量,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

综上所述,对于远程教育而言,若想得到长远的发展,获得社会上一致的认可,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构建持续改进的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远程教育必须考虑的课题,这将使得现代远程教育在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健康。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叶信治.大学生学习质量保障:学生权利和责任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08.6(6):39-43.

[3]徐旭东.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6(8).

[4]于海昌.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3,(01).

上一篇:包拯课件反思板书教学设计下一篇:经典亲情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