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女装设计论文

2024-05-21

现代职业女装设计论文(共12篇)

现代职业女装设计论文 篇1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南大门, 现代职业教育伴随着1966年咸宁市 (原咸宁地区) 的成立而起步。半个世纪以来, 鄂南现代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现有高职院校1所, 中等职业学校9所。201年职业院校在校生总计2.76万人。按照咸宁市建设鄂南经济强市, 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的奋斗目标, 现对构建鄂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框架作些探讨。

一、鄂南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与成就

(一) 鄂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与成就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是鄂南目前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组建十年来, 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厚德尚能人才上迈出坚实步伐,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造就了一批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在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 人才培养取得可喜成效, 产生品牌效应

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工学结合,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近三年来, 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各种荣誉200多人次, 2013年在湖北省53所高职院校参与的各项技能大赛中, 综合实力排名第七。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比赛项目中, 会计专业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参赛, 勇夺团体一等奖。会计专业已在省内外形成品牌效应, 2013年在校生1452人, 2014年在校生1600人。

2. 校企合作日益深化融合, 取得显著成果

学校成立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多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形成了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专业 (群) 体系。建有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省级重点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等34个。学校是中国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省级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创业实训基地、省级中职学校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咸宁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咸宁市会计人才培训基地和咸宁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3. 工学结合育人不断完善, 办学资源优化

学校不断创新办学机制, 开创了“三室合一” (教室、实训室、工作室) 等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合作共建校内十大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区, 建有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新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校内外实训基地300余个。学校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被省教育厅授予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被省人社厅授予省级创业孵化基地, 为学生成才立业创造了广阔天地。

(二) 鄂南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成就

鄂南现有中等职业学校9所, 其中咸宁技师学院 (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崇阳职业技术学校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近年来, 鄂南中等职业教育在锐意改革中绽放出不少亮点。

1. 启动了“3+2”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

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的教育改革安排, 咸宁市开展“3+2”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可与全市省级以上示范中职学校开展“3+2”中高职联合培养, 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 后2年直接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咸宁卫生学校、咸宁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崇阳县职教中心、赤壁市机电信息技术学校共4所省级以上示范中职学校, 每所学校选择3个专业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 每个专业招生计划为120人。

2. 加强技能训练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 市教育局举办了多次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2013年11月, 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蒲圻师范学校吴之虎老师获德育课说课大赛一等奖, 并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大赛获二等奖。崇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咸宁财贸工商管理学校、咸宁职业教育 (集团) 学校代表咸宁市参加了全省学生技能大赛, 共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9名和优秀奖10名。

3. 狠抓示范学校与品牌专业建设

崇阳县职教中心自2012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批准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以来, 努力建设客户信息服务、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生物技术制药等重点专业与“创业教育”项目, 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部颁标准, 目前己通过省级检查验收。2013年, 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咸宁财贸工商管理学校等5所学校8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

二、鄂南职业教育现行体系中的不足

(一) 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缓慢, 职业教育规模遭遇挑战

一是本科职业教育尚未走入发展主途。近两年, 我国已有一些地方性 (行业性) 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为应用型本科教育 (以本科职业教育为主) , 咸宁市尚未进入试点阶段。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遭遇瓶颈, 尤其是处于县级的中职学校。有关情况见下表1。

表1数据显示, 鄂南高职教育规模近五年来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 发展形势喜人, 2013年在校生比2009年在校生增长26.76%;但中职办学规模呈递减趋势, 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2013年在校生比2009年在校生减少73.15%;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虽也呈递减趋势, 但降幅较小。中职发展规模由五年前的高于普通高中, 到2013年大大低于普通高中, 这与国家要求的大体持平要求差距极大。

(以上数据来自咸宁市统计局)

(二) 职教园区发展不尽如意, 集团办学效益发挥不力

咸宁职教园是湖北省与教育部教育改革试验合作建设项目,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重点项目。入驻园区的咸宁职业教育 (集团) 学校由市区8所中职学校组建而成。集团学校在合作办学、同步发展, 特别是在政府主管、市场运作建设上取得了可贵的成绩与经验, 但还存在集团办学认识不到位、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办学效益大打折扣等差距。

(三) 鄂南职教联盟过于松散, 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缓慢

鄂南职业教育联盟成立近两年, 在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与支持作用, 对推进鄂南职业教育发展功不可没。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机制缺少活力, 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还不够紧密;二是职业教育内部体系构建缓慢, 咸宁职院与各县 (市) 职教中心缺少深度衔接, 在“3+2”中高职分段培养上虽迈出可喜步伐, 但实质性的专业对接、课程对接尚属于空白, 这显然削弱了鄂南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

三、鄂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设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咸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包括: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体现职业教育宗旨的“对外服务子系统”;建设遵循职业教育宗旨、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外衔接的人才培养子系统”;建设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立交”成长, 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职教内部结构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衔接、内外协调、缺一不可。

(一) 构建服务鄂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子系统

鄂南 (咸宁市) 实施建设鄂南强市, 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的省级战略, 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三个三、翻两番”, 即到2020年, 全市GDP达到3000亿元, 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主要经济指标比2012年翻两番。为实现“三个三、翻两番”的目标, 鄂南职业教育应构建“干在实处, 勇于担当”的服务框架。

1. 以“三个明确”推进“服务子系统”建设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子系统关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 关涉职业教育的人才去向, 务必要以适应鄂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原则, 根据产业特点合理安排高职、中职的专业布局;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地方教材;要服务鄂南中小企业发展, 要将服务幕阜山特困连片地区开发扶贫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2. 以“315工程”为重点开创服务新局面

“315工程”, “3”指30个重点专业服务30家中小企业或行政村。用五年左右时间, 充分调动全市职业教育资源, 通过人才输送及职工培训、产业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等方式, 服务企业自主创新, 农村脱贫奔小康。集中优势资源, 做成服务典型, 提升服务能力, 扩大社会影响。“1”指每年为鄂南培养培训1000名急需的实用技术技能人才, 满足鄂南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5”指“十三五”期间完成50门左右具有鄂南特色的本土课程建设任务。通过开发地方课程为做大做强咸宁“温泉之乡、桂花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而服务。

(二) 构建内外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子系统

1. 以工学结合、产教相融为特色, 打造向外对接的教育体系

准确对接培养“双证书”人才。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的要求,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五个对接”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 人才培养的内容更实用, 人才培养的过程更科学, 人才毕业后就业创业更通畅, 满足学习型社会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

密切合作, 打造“双师型”教师。鞭策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 完善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 在企业创建专业教师实践与科研基地, 提升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通过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兼职实践教师的聘任,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深化校企合作, 落实合作育人。把“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落实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 把合作办学当作权利, 把合作育人当作光荣, 把合作就业当作责任, 把合作发展当作幸福。

2. 以资源共享、集团办学为纽带, 打造对内衔接的教育体系

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 尽快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与重复现象。在国家层面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 修订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围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 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 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

整合教育资源, 走职教集团化办学道路。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要求, 到2020年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率要达到90%。要发挥职教集团作用, 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产业为纽带, 与行业企业和鄂南经济紧密联系, 创新集团化职教发展模式。发挥职教集团在资源整合、优化上的功能, 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与互补, 使集团成为教学链、产业链的统一体。

按咸宁市目前中高职办学的实际情况, 宜确立“一高职、二集团、五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框架。“一高职”即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在咸宁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引领指导作用;“二集团”即鄂南职业教育集团、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共同构成咸宁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五中心”即赤壁、崇阳、通城、通山、嘉鱼五个县 (市) 职业教育中心, 是咸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力量。职业教育是公益性事业, 要用人民的钱为群众办成好事、办成大事, 根据鄂南人口基数, 职业教育没有必要在学校的数量上做文章, 各县 (市) 办一所职教中心即可, 集中优势师资, 提高教育水平;集中已有经费, 优化办学条件;集中已有生源, 办出学校规模。只有避免资源浪费、内部摩察, 才能办出质量、办出效益。

(三) 构建技术技能人才立交结构成长的子系统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为我们构建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立交成长的总体框架, 如下图:

就鄂南职业教育结构的实际情况而言, 有1所高职专科学校, 9所中等职业学校, 另有17所普通高中, 作为职业教育“立交桥”上欠缺的是应用型本科。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 咸宁市宜在湖北科技学院将有关专业转型为应用本科专业, 并以其作为咸宁应用本科的主体;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将省级以上品牌专业升格为应用本科专业, 就资源优化配置上讲这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利于咸宁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系统。鄂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包括:建设适应鄂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外服务子系统”、建设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外衔接的人才培养子系统”、建设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立交结构成长的“职教内部结构子系统”。

关键词:职教体系,服务经济,技能人才,鄂南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R].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R].

[3]蒋少昀.中国教育改革论丛[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2.

现代职业女装设计论文 篇2

一. 空杯的心态

自以为是的做法缺陷与虚心学习的对比(可举例说明)二. 珍惜一切属于生命的时间

表明时间的重要性,每个人时间有限,珍惜程度的不同,酿造不同的人生(可举例说明)

三. 怎样面对现在的工作以及怎样设立自己的目标

现在的工作应该有所认识,要知道现实社会的压力与残酷。最好的动力就是树立自己的短期目标,当真正实现的时候,你会发觉自己的鼓励,人生的士气,挖掘的财富与用之不尽的自我能力。四. 什么叫社会,什么叫残酷

现阶段的社会可以三种形式生存!第一种:有钱人!第二种:有权人!第三种:有能力的人。自己判断一下什么人才能在这三种人当中永远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因为我们生存的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环境。环境可以打造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群人!五.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人与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分别,社会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也是不平等的。但是只有机遇是平等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抓到呢? 六. 怎样面对朋友,怎样处理人际关系!

朋友不能太过于亲密,否则会彼此受到不该有的伤害!往往最亲近的朋友才会产生误会或排斥。面对工作也是这样,往往最近的朋友才会蛊惑你,并且会无意的伤害你。

七. 有的时候做个多心的人,不如做个聋子

现代职业女装设计论文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立体化教材;

[作者简介]张晨,汪立亮,江苏凤凰职业教育图书有限公司。

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将职业教育院校从以前的中央集权、供方为导向的管理转变为自主管理、以需求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这一转变的特点将职业教育模式变成以市场为导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成为推动改革的主要力量。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在教学与课程改革中,必须以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为核心,注重以市场为向导。这就要求在新课程的设计中,要确定课程基础所要求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之前、之中和之后,频繁地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做出评估。

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要求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应用性知识的传授,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操作。课程编排则应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生产现场的职业活动过程,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应采用串行结构,并通过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六个模块确定教学单元。

现代职业教育教材应当如何开发才能更好实现课程设计的能力本位特点,做到以工作过程为向导呢?其核心因素就在于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通过多媒体植入,使信息从传统教材的单向传播,变为多线条的信息交流互动。对于立体化教材的建构,其不是单纯的形式划分,而是从资源的角度,把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架构,主要包括多介质出版物资源建设、教学配套资源建设、虚拟实训资源建设。

1. 多媒体出版物资源建设

多媒体出版物不同于以往的纸质教材,它既可以纸质的形式呈现,也可以电子的形式呈现,比起传统的主教材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2. 教学配套资源建设

教学配套资源包含电子教学大纲、课件、学案、题库、视频讲解课,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优质教学资源。

3. 虚拟实训资源建设

虚拟实训资源是针对目前职业学校实训器具投入大、成本高、易损耗等问题设计,具有高仿真、便捷性、低成本、环保节能等优势。通过虚拟实训资源建设,打造在线仿真教学实验室、虚拟实训实验室,从而满足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学需求,节省教学成本,实现用户在线虚拟实训。

那么作为出版企业,若要真正实现从过去单一纸质教材出版到现在的三方资源有机结合,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则必须做到以主教材为核心。主教材承载了课程的整体内容及思想,教学配套资源则为主教材中的各抽象知识点进行形象化、可视化的讲解,虚拟实训资源通过信息交互让学生对主教材中讲授的工作过程及生产现场的职业活动过程进行虚拟体验操作,达到实训的目的。下面就立体化教材开发过程进行阐述。

步骤一: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仅对课程的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对教材内容的制定也具有指导意义。编辑在开发职业教育教材时,首先要对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详细了解,教材的编写应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

步骤二:完成教材内容的编写

主教材作为立体化教材的核心,其在立体化教材的整体开发过程中应放在首要位置。只有首先完成主教材的全部内容编写,其后教学配套资源、虚拟实训资源的开发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才能紧紧围绕主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对传授内容进行多媒体资源开发。因此,编辑在主教材的组稿过程中,首先要和作者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沟通,让作者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编写,确保教材的内容大纲、编写体例与之吻合。

步骤三:完成多媒体出版物资源建设

步骤一、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确立,那么从步骤三开始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展现形式进行建设。对于多媒体出版物资源的建设,出版企业可以通过与第三方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完成对doc、pdf、ps、wps以及方正排版文档等格式的全面支持。如与方正排版系统无缝对接,根据地区、专业、教学实际的不同对出版物数字资源进行“订单式”组合,生成一种通用的文件,既可用于纸质的出版,又可适应电子书和其他各种媒介的阅读。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阅读时,经系统注册的职业学校教师、学生登陆后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阅读和选择性组合,按照自己的喜好对所选择的内容进行模块化自由组合,系统将自动记录并保留用户的使用轨迹,用户下次登陆后可以直接使用个性的历史文本,实现个性化、模块化的电子教材使用。

步骤四:配套教学资源建设

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由作者和出版企业根据教材内容合作完成。实现技术较容易,但是对于传播渠道则必须由出版企业根据教材特性,考虑学生阅读时的可实现性和便捷性,充分做好人性化设计。教学资源的传播渠道是多途径的,既可以直接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终端设备进行离线或在线展示,也可以做到与纸质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传统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的二者兼容,此方式可通过二维码技术实现。

对于考试类的辅导教材,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家一级B考试教材为例,利用二维码技术可以实现很好的教学资源展示效果。传统的计算机一级B考试辅导教材,具有内容涉及广泛,知识点繁杂,以大量软件操作流程为考点等特点,所以不仅导致教材定价过高(市面上所售版本一般定价为50元),而且携带极为不便,不能满足考试人群随身携带的需求。但是二维码技术与纸质教材的结合,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首先此教材的纸质出版部分以手册形式展现,定价以10元左右为宜,手册内容只涉及案例习题,大量缩减了页码。各个习题后面配备一个二维码,连接服务器上已上传的电子教案及视频库,考生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对知识点及软件操作流程进行在线阅读、观看,教材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内容直观形象,达到了很好的知识传授效果。

步骤五:虚拟实训资源建设

对于虚拟实训资源的建设,其核心是脚本的编写。一台数控机床该如何操作,一台发动机该如何组装,程序员是不会像各个学科的作者一样精通的,因此出版企业在虚拟实训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要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作用。一方面,编辑要与作者进行协商,依据主教材,确定哪些知识点需要配备虚拟实训资源,并配合作者完成相应软件脚本的撰写;另一方面,编辑要与第三方软件公司商讨,了解脚本是否符合编写要求,还需做哪些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并定期召开各编写人员讨论会议。这样不仅可及时将程序员的意见反馈给作者,而且可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给各编写人员对脚本内容进行沟通协调。

顺着历史进程,职业教育模式不断转变,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导致立体化教材的出现成为必然。立体化教材建设是一个多方资源的融合过程,它是传统出版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在各方资源融合的过程中,出版企业如何搭好整体的架构,将各方资源进行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职教编辑,应具备的能力已远远不是所谓的案头功夫,出版数字化转型能力的培养、新信息技术的及时掌握,以及协调沟通能力的养成,将成为编辑在未来出版发展进程中能否立足的根本。

现代职业女装设计论文 篇4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不难发现随之而显现的诸多问题。例如在各高校的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 大部分高校依然只是施行理论教育的模式, 忽略了平面设计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平面设计专业作为高职类专业在开设目的、开设时间、开设条件、开设课程等办学条件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进校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 有的甚至对该专业没有任何概念。再加之课时量少, 无法对专业进行较深入地学习, 离平面设计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根据对现在的就业的设计师的调查, 平面设计师的数量达到了所有种类设计师的50%以上。在中国市场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 社会急需大量的平面设计人才, 这样巨大的就业空间给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但是也导致了很多院校出现了对于平面设计专业量大质轻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教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我以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制定细致全面的教学大纲

高职课程的教学大纲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把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并在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做到掌握软件的操作要点, 掌握知识结构框架, 理解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长期以来,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 新旧体系和规则交互并存。“以教定学”的教育模式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但它对学生来说, 是以“学着做”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其课程内容结构、教学组织方式与目的具有单一性、封闭性的特征, 学生无法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无法让兴趣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源, 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其教育重点大都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记忆上, 而对学生在操作、意识、素养层面没有过多的涉及与促进。

二、强调积累和实践

传统的艺术平面设计教育模式是忽视学生平时的实践经验, 把学生关在课堂训练, 直到毕业在即的最后一个月, 才让学生走到社会进行短期的实习。在这种实习的过程中, 发现学生根本不适应社会和企业的现状需求, 艺术平面设计不能忽视学生平时的实践经验积累。长期处在封闭的训练中, 学生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发展状况, 不能及时根据社会企业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在国外就非常注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德国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更有独到的一面:把校企合作摆在首要位置, 合作方式主要有专题讲座课的教学形式和企业实习。所谓专题讲座课的教学形式, 是由企业提出个案要求, 由专业教师提出设计思路, 学生以几人一组的形式就此提出讲解与分析, 然后向企业方和专业教师阐述, 最后由三方共同商量确定个案专题设计及结题方案。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 同时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德国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更是注重企业实习, 学生到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体现之一。学生到了企业、可以了解到企业工作环境、艺术生产基本技能, 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的工作, 从而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样, 学生到了毕业后就不至于不适应企业现状而被淘汰, 德国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值得我国起步较晚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借鉴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 市场竞争日趋全球化, 企业也处在立体化的竞争状态, 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会更高。常有这样一种现象, 在人才市场招聘会上,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标出应聘该职位的人员需有2至3年实际工作经验, 这说明企业对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缺少实际应用能力的信任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和调整自己的办学体系, 与企业合作, 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可利用课余时间, 采用多种途径, 使学生得到锻炼, 吸取经验, 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可组织学生参加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板报设计大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让学生明白学好平面设计课程对学生将来的发展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举例说明其重要性, 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枯燥的讲述必然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索然无味, 应该结合案例教学, 加上幽默风趣的讲解, 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难以掌握的知识。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作品,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树立现代设计观念

观念决定一切, 用什么观念指导办学和学习,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益和质量。因此,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从一踏进美术系的大门, 就应该牢固地树立设计意识, 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 以现代设计意识来统帅学习期间的全部过程, 明确每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及它在专业论文整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 设计创造源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 倡导设计风格, 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 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 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个性, 才具有创新力。

六、思考与总结

虽然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关注, 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才刚刚起步, 我认为不能照搬照套外国的教育模式。以往平面设计教学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阻碍着创新人才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所谓“教学相长”, 正是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 逐步达到教师与学生, 分享彼此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设计的观念与理念,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葳, 李海冰.艺术理论课在设计教育的重要性[J].包装与设计, 2005 (12) .

[2]陈基才.现代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的二元制[J].2004 (3) .

[3]彭建祥.创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探讨[J].2006 (6) .

[4]华勇.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J].2006 (8) .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 篇5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原山东民进医学院和山东现代计算机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坐落于山东省省会济南,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校区占地1266亩,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有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3个民族的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教职工936人。学院经过十七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医学专业为主,文、管、经、法等兼容的办学特色专业体系,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可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护理专业毕业生可参加护师资格考试;学院2009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升格为本科院校奠定了基础!★办学条件

学院教学实验设施齐全,有计算机中心、语音中心、多媒体中心、电子阅览室、局部解剖实验室、机能实验室、生化实验室、中药标本室、外科手术实验室、口腔学实验室、针灸推拿实验室、护理学实验室、急救护理实验室、画室、形体训练房等59个实验室。2009年学院投资一千六百万元,建设了三个大型实训车间,共计8000平方米。按照国家标准,充实了6个重点专业实验室:护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工电子、物流、汽修、土木工程的仪器设备,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校园信息化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居领先地位,1600多台计算机,建成了千兆主干进校园、百兆宽带到桌面的综合校园网,科室均可链接并实现资源共享。图书馆藏书近80万册,电子图书22.6万册。学院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组建了学生会、文学社、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摄影协会、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等46个社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健全了学生人格,提高了学生气质修养,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在公寓内配置了电话、电扇、暖气等设施。为增强学生体质,学院体育运动区设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等各种规范的球类运动场。其他设施如餐厅、购物超市、IP电话超市、自助服务银行、医院等一应俱全。★专业设置

学院设有医学院、护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经管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和五年制大专部,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助产、口腔医学技术、针灸推拿、中药、眼视光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社区康复、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工程造价、商务英语、文秘、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32个专业。

★就业保障

学院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开通绿色通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为了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学院同每位入学新生签订《培养合同书》,学校免费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并建立了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学院奖、助学金政策:

现代秘书职业操守刍议 篇6

关键词:秘书;操守;职业

中图分类号:F241.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82—01

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领导处理行政事务与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秘书职责行使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领导决策质量,管理工作水平及工作运转效率的高低,可谓意义重大。而秘书职责行使的质量,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秘书的个人综合素质。有关机构曾作过一个专门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关注程度(单项选择)排名前五位由高到低依次是:思想和道德素质(33%),文化素质(27%),业务素质(13%),心理素质(8%)。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5%)。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德才兼备”是人们对秘书人员的基本要求,其中思想和道德素质位居首位,约有1/3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该项,远远超过包括业务素质在内的其他选项。而针对思想和道德素质,该调查又作了进一步细化,结果关注度比较集中的选项(多项选择)由高到低依次是:职业道德(75%),事业心(63%),良好的人际关系(43%),吃苦耐劳精神(38%),忠于职守(28%)。

从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秘书素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但有一项是未曾改变的,那就是对秘书职业操守的关注。所谓“职业操守”,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那么,对于一名合格的秘书人员来说,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操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思想道德修养:

1廉洁奉公,淡泊名志。由于秘书要经常协助领导处理一些政务,并且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于是他们本身就拥有了一些从领导干部那里延伸下来的隐形权力,领导干部的职级越高,秘书的这种隐形权力也就越大,权力寻租的运作空间也就越大,社会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一旦无法直接借助领导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愿望的时候,便企图拉拢腐蚀领导身边的人,希望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有些缺乏职业操守的秘书人员,由于经不住名利的诱惑而越职擅权,以权谋私,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以至人们将秘书视作中国公共管理领域中的腐败益发人群。

2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作为一名合格的秘书,必须要有爱岗敬业精神,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而不知疲倦。秘书工作是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既包含着常规性的工作,又包括一些临时的突发性的工作,门类繁多,头绪芜杂。天长日久,如果没有尽忠职守的敬业精神,很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感,而丧失工作热情,对工作敷衍塞责。

3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对于秘书人员来说就是做事要讲求效率,勤奋努力;而“慎于言”,则指一定要有的保密意识,出言要审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节奏明显加快,这要求我们工作要讲求效率。而秘书的工作效率会直接影响到领导的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到整个单位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因此秘书无论是处理公文,转递信息,督办事物,还是调查研究,辅政参谋,都要有效率观念。同时,秘书还要有一定的保密意识。秘书的原始含义为宫廷藏书,或指谶纬图栌等书,具有秘而不昭的色彩。直到后来才开始专指从事机密文书写作与管理的人。时至今日,秘书工作中的一部分,仍然涉及到机要的内容,这就要求秘书“慎于言”,当说则“言无不尽”,不当说则“不取尽其所有余也”(朱熹语),这也涉及到秘书的职业道德问题。

现代职业女装设计论文 篇7

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中的现状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在生产中不断进步,生产技术代代相传,很多技艺都是通过学徒制传承的,师傅与徒弟的关系就是传统学徒制的基本构成,典型的艺术行业有画师、手艺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出现,正规的学校教育慢慢取代学徒教育。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渐渐意识到设计师的重要性。从学校到企业如何达到零接轨,从学生到设计师如何以最快方式上手企业工作,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企业或工厂的生产流程、运作模式和工艺的了解不够,导致进企业工作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因此,对艺术设计中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偏远地区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远离大型工业区,三线城市的高职院校普遍远离发达的一线城市。就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其所在地罗定地处粤西地区,与广西交界,离广州三百多公里,高铁与轻轨暂时没有接通,只有高速公路。大型的工业产业相对来说比较少,较难进行艺术设计实践基地的建设。

另外,学生综合水平较差,学业水平较低。偏远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美术基础普遍较弱,有部分甚至没接触过绘画。对于造型和色彩的学习需要从最基本的学起,这样仅是学习设计基础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制三年,减去实习时间,仅剩两年多,前面又花了大量时间学习基础,因此,用于专业实践部分的时间就减少了。

三、现代学徒制具体实施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心目标,从根本上来看,现代学徒制是以学徒为主,融入现代化的一些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为企业培养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目标的培养制度,企业的参与是现代学徒制的关键所在。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类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相当的加工工艺。而偏远地区交通相对不发达,大型加工企业比较少,所以艺术设计类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地学习工艺加工的流程,从而逐步掌握整套的设计流程与方法的机会就比较少,因此,成立专门的实践基地比较困难。

另外,学生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学习设计基础,才能进入设计专业的技能学习阶段,设计实践部分的时间相对减少。因此,如果不是与学校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普通的企业或公司,一般不接收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也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与企业利益无直接关系的人员。

针对以上特点,为了偏远地区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能顺利实施,特提出几个可行方案。

(一)调研工作

调研本土设计公司以及跟艺术设计有关的加工工厂。即使是偏远的城市,以罗定市为例,本土都有一些平面广告公司以及室内装饰公司。平面设计公司大多数以工作室形式为主,工作室里设计师分工不是特别明确,所负责的项目往往不是项目中的其中一环,而是整个项目跟下来。所以,设计师本身对一个项目下来的工序已经明确,而不仅仅是熟悉设计中的一环,就平面设计中的广告牌设计而言。设计师懂得如何去跟甲方沟通,了解客户需求,在与用户的谈话中分析提炼总结出设计的方向。在设计过程中,根据采集回来的设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设计稿完成后该如何去跟客户提案,在提案的过程中该如何操作,设计师已经基本掌握。提案成功后,从后续跟踪施工,到最后完成项目,工作室的设计师都可以负责完成,所以在平时带学生的时候,就更容易让学生学习到整个设计的流程,以及服务甲方的整套实行方案。跟设计工作室沟通交流并确定合作后,就可以安排学生到设计工作室,跟随设计师学习。在设计工作室中,不仅设计的专业技能有所提高,而且可以从设计的整个流程,即拟定方案到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磨练。

(二)室内设计方面

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艺术设计除了平面装潢方向,还有一个方向属于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接地气、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特别是施工工艺的掌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如果仅仅从学校学习,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对现代的一些施工技术的学习。所以要探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相结合,在合作过程中探索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相互提高,最后达到共赢。学生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媒介,因为学校与企业都要有明确的利益要求,企业希望通过培养学生,可以往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而对于学校来说,就希望更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能力,如何双方最大限度达到想要的效果,保障好双方的利益,成为一个首要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装修材料方面

罗定的室内装饰设计公司一般都是施工与设计相结合,不仅仅要完成设计方面的工作,并且会包揽装修材料方面的工作。在偏远城市,装修材料的选取与运输相对没有那么方便,即使可以到材料丰富的大城市采购,其运输成本也过高。所以一般都是施工与设计结合一起,包括装修的材料。室内装饰设计公司本来就具备材料的样板,设计公司与一些大型企业也有签订合约,例如与卫浴品牌,家具品牌以及其他各种家装材料的品牌签约,可以以比专卖店低的价格订购,在装修过程中,业主以比市面更低的价格购买到装修材料。此外,设计公司有完善的业务团队,懂得如何与甲方沟通。

(四)企业与学校结合

学校与设计公司合作,公司内部的设计师以带徒弟的形式带着学生一起做项目,在做项目的时候,实地到工地跟踪,向设计师学习如何监督施工,从设计图到最终成品,如何从效果图到实物,这一过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方面的教师与学生提出一些新的加工工艺,新的设计方法,可以作为企业的科研后援;企业方面,设计师实践能力非常强;此外,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如果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撑,也可以到学校旁听课程,以补充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到企业学习实地学习工艺,企业的设计师也可以选择性到学校学习需要的理论知识。在合作过程中,采取“师带徒,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多种合作形式。

(五)学生身份

实习生具有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学生,需要以知识的学习为主,并且遵守好学校相关的规定。而在企业中做学徒就是半个企业里的人,身份上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企业担心学生把自己仅仅定义为是学生,就像在学校的时候一样,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比较被动,作为学生,应该把身份定义为企业的一份子。企业方面,对于学生的管理同样也比较尴尬,把学生当作是企业的员工,从实际操作能力上来看学生和员工毕竟是有差距,从时间上来说,学生毕竟还要以学习为主,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如果企业把学生仅仅是作为学生来看待,那么所安排的一些任务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学生不一定能完整地了解生产以及施工工艺。因此,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需要界定好学生的身份以及一些具体的工作范围,最好有相关的文件条例制度可以约束双方,但相关的规定不一定要政府机构介入颁布。学校与企业也可双方约定好,制定明文规定,一旦一方违反,就做出相应的补救或者赔偿措施。

(六)学校管理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学习,任课老师不一定可以时时刻刻在场,所以很多时候,不会像在学校的时候一样,有硬性的课时可以约束,就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制三年,第三年属于实习的实践,实际传授知识的时间也就两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技能,还要修其他课程的学分,不能长期留在企业学习。现阶段比较理想的模式是按课程分阶段到企业学习,例如,如果学习的是“家居设计”课程,就在该课程的学习时间内定期到企业学习,其余时间在校学习其他的课程。学校与企业双方监督,在企业的时候,在学生当中也必须选取领队人,高职院校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相对来说纪律比较松散,自律性较低,容易因为懒惰而不参加企业实习。选出领队人,随时随地监督跟踪,在企业实习期间同样遵守考勤机制,不给学生懒惰的机会。

(七)结合地区实际

艺术设计是与市场,与加工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在与当下潮流接轨的同时必须结合偏远地区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创新的办学模式,学生可在毕业的时候轻松与企业接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很多学校与企业都在探索当中,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机制,即使已经有部分学校做得很不错,但是不同地域,不同实际情况,不可能千篇一律地复制一种模式,要针对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在地域的实际环境,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针对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应从本土企业入手,从本土的设计公司入手,再结合双方的实际条件进行校企合作。

四、结语

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的开拓必须结合本地设计公司的现状。顺应本地设计公司的运行模式,结合艺术设计本身的教学要求,与企业协商好相关的规定,一方面,学生可以得到一些经济补贴,企业可以将学校作为科研后援力量,为自身的设计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企业学到实际施工工艺方面的知识,企业员工的理论素养可以通过旁听学校专业教师所教授的设计专业课程得到适当的补充,双方最终达到共赢。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的探索,珠三角的部分高职院校也结合着地理优势以及自身的特点,相继探索出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其中,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其在探索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方面,必须结合当地设计公司的现状,顺应本地设计公司的运行模式,结合艺术设计本身的教学要求,与企业协商好相关规定,让公司内部的设计师以带徒弟的形式带学生一起做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方面的教师与学生可以提一些新的加工工艺、新的设计方法,可以作为企业的科研后援;设计师也可以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使双方最终达到共赢。

关键词:偏远地区,地域文化,高职院校,学徒制

参考文献

[1]何宇媚.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3(6):10-11.

[2]王婷婷.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13-116.

[3]李英宣,熊敏.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中人才培养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15(14):154-155.

现代职业女装设计论文 篇8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结构还是功能

从结构功能论的角度, 任何系统都有结构和功能, 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2]78。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是体现在体系结构上还是功能上?笔者认为, 功能的现代性是职业教育体系现代性的本质追求, 然而现代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的结构, 但现代功能下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形态又是多元的。

1.功能的现代性是职业教育体系现代性的本质追求。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 在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 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能力和作用”[3]16。“功能”概念是结构功能论的核心, “失去功能就意味着灭亡”正是结构功能论的名言。“功能作为表现于外的系统的外在规定性, 体现了一个系统对于另一个系统的意义、一个系统对于另一个系统的价值。”[4]对社会系统而言, 功能更是被认为是一定社会结构或组织形式下的社会要素的存在理由和目的;社会系统的要素及其组织结构是为功能而存在的, 是由功能表达其意义、体现其价值的, 它们的最终作用都要体现在功能上[3]16。从这个意义上说, 正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 决定了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价值。因此, 我们对职业教育体系是否现代的判断, 从根本上说, 就是对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现代性的判断。

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存在“现代”和“非现代”的区别。在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时代, 职业教育源于技艺传承和手工作坊生产的需要, 这一功能当时主要是由学徒制承担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变革, 社会结构亦发生重大变化, 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要求享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学校职业教育大规模发展, 成为当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与传统社会相比, 现代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变化。职业教育体系亦需要改革自身, 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从满足新的时代需要的角度来重新定位自身的功能。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与时俱进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追求。

2.功能的现代性必须依靠结构的现代性来实现。“功能与结构是对应的,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功能是结构的表现”[2]80, 结构作为基础, 制约着功能的作用、能力及其活动范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亦只有基于相应体系结构才能得以实现。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突破仅限于中等和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向上构建本科、硕士甚至更高层次职业教育。

3.现代功能下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是多样的。虽然结构和功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但结构与功能的联系是复杂多样, 有同构同功、异构异功、同构异功, 也有异构同功。所谓“异构同功”是指虽然结构不同, 但都有着相同的或类似的功能[2]81。换言之, 相同或类似的功能定位的职业教育体系, 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形态。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 未曾见哪些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完全相同的案例, 就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 职业教育体系各要素的比例及构成方式也不尽相同。现代社会, 各国职业教育体系虽然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征和改革趋势, 但没有哪个职业教育体系是完全相同, 呈现出职业教育体系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多样性根源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及传统方面的差异[5]8。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是教育功能的两大价值取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 我们应该追求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 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

1.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产生的根源就是社会劳动分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功能也是以社会生产劳动为基点的。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是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间接实现的。在各种人力资源开发手段中, 职业教育是最为系统化、规范化的手段之一[6]。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先导的技术变革, 使得企业对劳动者的岗位技能要求不断升级。新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要求劳动者的技能更加多面、更加灵活、更具创新性。与此同时, 产业结构亦不断调整升级, 一方面落后产业迅速淘汰,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做出调整。因为在传统职业教育体系中, 无论是单一的学校本位职业教育还是单一的工作本位职业培训, 都无法培养出这样既具过硬岗位技能又具强力发展后劲的高质量社会劳动者。此外, 传统职业教育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供求引导的计划模式, 难以避免供需失衡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技能短缺等问题。因此, 应对这一更高的人才培养功能定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和变革。

2.满足个体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需求。育人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然而, 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容易使受教育者成为片面发展的人, 产生“劳动异化”[7]。这并不符合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人道”范畴尤其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认为知识与技能应当是为人服务的, 不能以“知识与技能”作为人的唯一规定性和本质, 人是具有多样化学习的主体, 而不是片面知识异化过程中的奴隶[8]。非片面、“全人”概念, 是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统一, 它是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成人”“成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要尊重学习者的个性, 鼓励多元成才, 提供充分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负有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责。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为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权是现代社会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力, 这一原则为《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国际和国内重要文件所广泛认可。开展职业教育本身正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 他们是普通文化学习的佼佼者;有的人擅长技能操作, 职业教育则为这些人提供了成才的空间。因此, 发展职业教育体现的正是教育的公平性。其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有力地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而非固化社会阶层。客观上, 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学习者所占的比例是较高的, 因此, 相比于其他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事实上担负着更大的社会“托底”职责。因此,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责是要让学习者能够“体面就业”, 从而“体面生活”, 此外还要通过制度设计, 让职业技能人才通过接受更高层次和质量的职业教育, 获得职业晋升的空间, 促进社会向上流动。

4.服务于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概念, 更是一个“生存”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 要通过终身教育使人们“学会生活, 学会如何去学习, 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9]终身学习直接产生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 它是“一种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使人既能在学校也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进行学习的社会。”[10]有学者指出,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就是一种终身性的教育[6]。这是因为, 职业教育直接面向职业, 现代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职业的形态, 社会职业的变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分化与重组, 传统的职业种类消亡和迁移方兴未艾, 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11]。这就对终身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 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能使所有群体的人都能入学, 所有年龄层的人都能入学, 其应该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1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典型特征

从国际比较来看, 虽然由于国家背景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具体的结构形态存在多样性, 但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功能取向上的共同点, 这些结构又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典型特征。

(一) 与经济体系联系紧密

“跨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形态上的首要特征, 这既是职业教育自身属性所决定的, 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功能取向所要求的。“跨界”的最重要联系对象就是经济体系。在这一点上各国的主要策略包括:

1. 跨部门协同合作机制。

跨部门协同合作机制主要是通过组织机构及相关运作制度来实现的。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都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共同管理或共同组建成一个新的部门来管理的, 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如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了包含政府、行业、工会和学校的利益相对均衡的合作机制。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领导委员会、行业协会中的职业培训委员会及考试委员会, 都是由人数比例相当的雇主、工会、政府、学校代表组成的, 对职业教育相关事宜, 以集体协商的方式做出决定或建议。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体系, 以中国、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中央集权成分比较大的国家 (如法国) 为代表, 全日制职业学校是这类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二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模式, 以日本为典型, 职业教育主要以企业内训形式开展。三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加学校模式, 以德国、奥地利、瑞士及北欧的丹麦为代表, 即“双元制”或“现代学徒制”[13]。目前, 第三种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认可。

(二) 与普通教育体系等值融通

鉴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个体多元成才、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价值取向, 在结构设计上, 许多国家 (地区) 都视职业教育体系为与普通教育体系完全等值的教育体系, 并且还设计了普职转换的通道。当前国际存在两种普职转换模式。一是基于资格框架的模式, 如英国的资格与学分框架 (QCF) 、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框架 (AQF) , 该模式已经被欧盟所采纳, 并在所有欧盟国家推广。基于资格框架, 相同等级的职业教育资格与普通教育学历完全等值, 凭借资格等值, 学生可以在继续深造时实现普职转换。二是基于学制的模式, 这类模式强调通过学制设计, 构建普职相互转换的上升通道。在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考学进入更高层次的另一类型教育中。在美国职业教育体系中, 社区教育不仅承担职业教育职责, 也承担着转学教育的职责 (从社区学院升入4年制普通高校) 。当然, 普职的转换通常还需要设计一些过渡性安排。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四级教育, 就是这种性质的过渡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第四层级职业教育的补习可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 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第四层级普通教育的补习则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以德国为例,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生源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完成“双元制”的学生, 其入学前还必须取得技术高中毕业文凭, 通常需要为此补习1-2年;另一部分是文理中学毕业生, 他们需要先到相应企业进行半年左右的职业实践作为“预实习”, 方可进入应用科学大学相关专业学习[5]156。

(三) 内部层次完整、衔接顺畅

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转换的“立交桥”外, 各国通常还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容方面构建了层次完善、衔接顺畅的“直通车”。职业教育内部层次体系的设计, 既是满足个体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持续发展的需要, 又源于社会外部经济的新要求。根据技术经济形态来划分时期就有了原始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四个技术经济时代[14]。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分层, 职业教育体系也经历了“不分层的阶段———集中于初等和中等层次的阶段———集中于中等层次、高等层次初步发展的阶段———高等层次快速发展且立体化的阶段”。知识经济时代, 生产技术已由以经验技术为主转向以理论技术为主, 导致了对本科层次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大大增加[1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此需求, 也快速发展出了本科层次, 硕士、博士等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项目也在发展中。当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层次的增多, 还对层次之间衔接的顺畅性提出了要求, 尤其体现在中高职衔接上。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中最实质性的内容, 这需要一体化的制度设计来实现[16]。

(四) 体系充分开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满足个体终身学习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功能价值取向, 还要求其在结构上是充分开放的。既包括面向人人开放, 又包括面向人的一生开放。除了将教育对象从接受职前教育的青少年向需要接受职后继续教育的在职员工扩大外, 各国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是通过向学习者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和成果评价机制来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典型的做法就是弹性学制、学分制和学分银行。如学习年限是依据职业训练的容量和学生个体学习进度而灵活制定的。瑞士中等职业教育分为二年制、三年制和四年制的职业技术培训, 学制的长短取决于职业的类别。但无论是二年制、三年制还是四年制的培训, 毕业时都可以获得全国认可的毕业证书[13]。英国以“模块”策略, 向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受教育的时间和机构。模块化的学习最终可以通过资格与学分框架, 组合成完整的学习项目, 获得相关认证。在成果评价机制上, 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与正规教育等值看待。如在英国、德国、法国, 通过“对先前学习的认可”机制, 学习者的工作经验等非正式学习可以被转为受认可的学习成果。凡对人格的形成及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 都被视为有意义的教育要素[17]。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出充分开放的特征。

总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代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现代性和结构多样性的统一。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就是职业教育体系应对时代需求不断调整其功能、升级其形态的过程。当然, “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取向与具体形态也必然会随之变化。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现代性和结构多样性的统一。功能的现代性是职业教育体系现代性的本质追求, 然而现代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的结构, 但现代功能下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形态又是多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价值取向是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 满足个体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需求,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服务于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在形态结构上的典型特征是与经济体系联系紧密, 与普通教育体系等值融通, 内部层次完整、衔接顺畅, 体系充分开放。

现代职业女装设计论文 篇9

图书馆主要职能不是本身创造文献, 也不是自身利用文献, 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是把文献与读者需要联系起来, 起到知识交流的中介作用, 成为社会知识生产和社会知识利用之间的桥梁。图书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但其本身不是社会生产力, 而是作为社会知识交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将日益增长的知识传播到社会利用活动之中。

人类社会已迈进21世纪, 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显得更为重要。现代图书馆与现代高职教育密切相关。现代图书馆对现代高职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现代高职教育与图书馆的特征

现代高职教育是指“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为宗旨的教育”。具体地讲, 现代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合现代社会、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关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及现代社会生活的教育观念、形态和特征, 培养现代社会需要提倡和应用的教育思想、制度、管理体系、内容、方式、方法等。现代教育的特征表现在:第一, 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未来人才的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和个性教育;第二, 在教育时空方面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第三, 在教育地位方面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第四, 在教育过程方面, 师生关系表现为平等、民主,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育途径的开放性等。

现代图书馆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为标志, 对知识信息载体进行机械化、自动化处理, 使图书馆日益成为一个自控的知识信息交流系统。现代图书馆表现在:第一, 文献信息的收藏与利用是一致的, 且突出重在利用;第二, 现代图书馆呈开放型, 与社会各系统联系日趋紧密;第三, 为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服务, 注重效益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目标;第四, 收藏的知识信息载体形态呈多样性;第五, 馆际协作密切, 实现知识信息资源共享;第六, 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使文献信息的储存和输出大容量、快速、准确、远程。图书馆功能数倍放大。

现代高职教育特征和现代图书馆特征, 他们各自体现了所属学科的性质、功能和发展水平, 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二、现代图书馆建设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一定的社会结构、国家制度和精神方式。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状态相适应而存在的种种形式, 取决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越发展, 社会才能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迅速发展, 本世纪初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发展, 都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一个社会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图书馆发展水平。经济越发展, 就越需要依赖图书馆的支持, 也就越能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现代图书馆功能。现代图书馆是一个多功能的机构, 它的基本职能是收集、整理文献信息并为社会提供使用。它的社会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和开发智力资源。其中, 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在社会职能中显得尤为明显, 即使在市场经济形式下, 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不能削弱, 只能加强。

现代高职教育功能。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 它能够促进人的身心朝着全面和谐的方面高效率的发展。现代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是具有经济功能, 它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二是具有文化功能, 它传递和保存, 创造和更新人类文化。三是具有政治功能, 它促进社会民主, 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民主。

现代图书馆与现代高职教育二者关系。在现代高职教育中离不开图书馆参与, 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活动中, 图书馆是学校教学三大支柱 (即师资队伍、实习实验设备、文献信息) 之一, 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先导, 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图书馆学又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图书馆学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教育学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建设又为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 促进了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现代图书馆对现代高职教育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第一, 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信息极为丰富, 能满足各种专业、各种职业、各种文化程度读者的需要;第二, 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年龄等限制, 各类读者都能从这里受益, 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第三, 图书馆除为读者提供知识, 还为他们提供自学的场所,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第四, 图书馆通过指导阅读, 教育青少年读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读书门径;第五, 图书馆通过开展文献检索教育, 教会读者掌握查找文献的技能, 提高文献利用率。总之, 图书馆对现代高职教育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是其他职能机构不能替代的。

三、加速我国图书馆现代化, 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积极发展是图书馆产生的基因, 而文化能得以代代相传, 又赖于图书馆对文献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播。

社会的文化水平受其特定历史时代的制约,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图书馆的兴衰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 图书馆收藏文献与读者利用文献, 是图书馆活动的两个方面。读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 所以, 利用文献是实现文献效益的最终途径, 发达的图书馆事业必定会促进文化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能使我国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一是我国生产力有大的发展。为此, 现代图书馆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 就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教学、实训实验、科研工作服务。二是管理决策者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为此, 图书馆要利用有利条件, 为各级管理决策者及时提供决策信息。三是依法办馆, 努力加快我国图书馆的立法工作。四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财政和主管部门加大对图书馆事业发展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五是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同志更新观念、认识自我、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乐于奉献, 为我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尽职尽责。

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发展。建立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中心。21世纪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高职院校图书馆, 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优势。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 坚定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中心的信念, 成立“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心”, 逐步形成自己的信息产业。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构建个性化用户动态模式, 各部门要将自己深加工过的个性化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信息服务中心;搜索、挖掘到的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和组合, 整合成相对完整的信息集合, 并以在线和离线形势, 主动发送到用户, 实现决策支持。在现阶段可由图书馆资深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参与个性化信息的质量评估, 制定出高职院校的个性化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可结合高职院校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来参与网上信息管理, 选择网上的核心检索系统, 匹配检索策略, 进行个性化资源建设;同时, 建立智能化查询接口, 充分表达用户需求, 并根据结果编好和反馈自动检索, 实现个性化服务的自动运行, 做到真正面向用户。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支撑点, 是时代转型时期所有文化机构的重要任务。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在服务方式与理念, 在合作与共享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1世纪的现代图书馆, 在知识服务领域会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领航员”。

参考文献

[1]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蒋永福.维护知识自由——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J].图书馆, 2003 (6) .

我国现代职业剧发展探析 篇10

纵观近期内地观众热捧的几大电视剧:《心术》《感动生命》《医者仁心》《便衣支队》《炊事班的故事》《和空姐一起的日子》等, 不难得出这样一个事实:职业的出现为影片任务提供了依附的载体, 更是吸引观众的不二法宝。多职业、多领域的立体化呈现吸引着观众、保证收视率的居高不下。这种相对专业的职业化表达, 调动了观众的味蕾, 为我们烹饪出“各色美食”, 细品“生活在别处”的滋味。观众的口味是常新常变的, 我们看到一个新型的剧类—-职业题材类电视剧悄然诞生。

一、职业剧的全新定义

电视剧分类, 简单来说, 是根据电视剧的属性和特征, 分门别类地把电视剧组织起来的一种手段, 如果分类标准太过错乱, 又缺乏一个约定俗成的行业体系, 分类就显得混乱不堪, 这也是目前电视剧研究领域常见的一类现象。

在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提出一个形象的比喻把类型称作公共机构, 个别作品与类型的关系就如同个别部门与公共机构的关系。“至于类型片的整体——community, 原义为团体、社区、群落, 此处是强调某一类型的整体领域。它既包括观众以前对该类型影片的欣赏影响到现时对一具体同类型影片的观赏, 也包括同类的系列影片构成一个类型的整体。”2持有相似观点的贾森·米特尔“类型是文化的一个范畴, 它超越媒介文本之间的界限, 并且在工业、受众和文化实践中运作”。3他们都将电视剧类型视为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动态模型, 电视剧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本, 向上关系到影视工业的产业链, 向下拓展到每一个具体的受众。所以, 约翰·菲斯克在谈到电视文化时说:“类别是一种文化实践。为了方便制作者和观众, 它试图为流行于我们文化之中的范围广泛的文本和意义建起某种秩序。电视是一种高度‘类别化’的媒体, 很少有既定类别范畴之外的一次性节目。”4

职业剧就如“漏网之鱼”一般, 跳脱了种种分类的框架。从我国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诞生至今, 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由于时代不同、所持标准、划分角度不同, 电视剧有多种分类方法。《中国电视艺术发展》一书中将电视剧划分为短篇电视剧、电视连续剧、戏曲电视剧、儿童电视剧、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五个类别。由于此书较早, 后几种类别早已被荧屏淘汰;王云缦主编《电视艺术辞典》, 从题材上将电视剧分为传记剧、情节剧、哲理剧、纪实剧、历史剧、儿童剧、武侠剧、言情剧等类型;阎玉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学》, 则从体裁样式、题材样式和风格样式对电视剧进行样式分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魏南江在《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中把电视剧分为十二类, 即都市言情剧、青春偶像剧、谍战剧、家庭剧、历史剧、儿童剧、农村剧、民工剧、西部剧、军事剧、灾难剧、“红色经典”改编剧进行探讨;实践派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晓春将当今的电视剧分为九大类。还有其它分类研究刊物以及各类相关教科书, 细究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 职业剧似乎并没有受到电视学者的足够重视。在CCTV的视频社区中, 按类型检索的电视剧种类更是多达34种, 即使数量如此之大也都未曾提及“职业剧”。

依据电视剧的分类原则, 对于职业剧的研究正是要关照“实践”中产生的趋势化表象, 进而带来的深层产业模式的变革。电视剧理论的研究, 要结合不同语境之下, 产生不同的电视剧的分类趋势, 进行理论化的科学严谨的研究, 把握时间这个维度在文化上的意义。那么在定义职业剧的具象含义前, 有必要对“职业剧”命名的精确性进行探讨, 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固定的、学界公认的名称, “行业剧”“职业剧”“产业剧”等名称使用上的混乱性、无序性亟待解决。各家自圆其说, 类别界定不清、交叉现象严重。

类型电视剧是一种共时态的语言, 而不是某个编剧或某个导演的个人的私人化表达。电视剧是编导和观众共同创造的语言, 是时代的的产物。所以, 我们所探究的“职业剧”自然具有相关领域的显著特质。那么首先要理清产业、行业和职业这三者的定义和关系。《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产业的解释是分三个层面说的:1.土地、房屋、工厂等财产 (多指私有的) 。2.构成国民经济的行业和部门。3.指现代工业生产 (多用于定语) ;关于行业的解释更为简单概括。行业指工商业中的类别, 泛指职业。关于职业的解释是:1.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2.属性词。专业的;非业余的。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Sidney Webb和Beatrice Webb夫妇是这样定义职业的:“A profession is a vocationfounded upon specialized educational training,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supply objective counsel and service to others, for a direct and definite compensation, wholly apart from expectation of other business gain.”

“职业是建立在专业的为他人提供客观建议和服务的教育训练之上的职责, 以直接的、一定数额的薪资为目的, 并完全排除了其他获益的预期。”

总括以上定义不难发现:产业和行业的定义范围较大, 覆盖面太广, 界限不明晰。是从整体的经济角度阐释的。然而电视剧创作中不太可能在一部剧中描绘较为系统的行业体系, 只是尽可能从一个角度, 力图更加深层次、细节化的, 展现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职业”能具象化的强调人物角色身份的表达, 更加符合电视剧的规范, 产业、行业则显得过于宽泛、模糊不清, 易产生歧义不利于编导的创作和受众的辨识。影视剧是以人物描绘为核心要素。所以“职业剧”这一概念更加契合电视剧类型划分原则。

“从编导和制片人角度来说, 不同类型的电视剧, 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也会有不同的运作方式。《颠覆与重拾——医者仁心》傅东育导演阐述他为何要选择医生角色来拍摄时, 这样说道:“医疗的问题、医患关系的问题、体制的问题……然而本剧不是关于这一切问题的单纯罗列, 也不是关于这一切问题根源的探究, 本剧要涉及的第一主题关乎职业与操守, 医生的职业切入点口恰恰符合我们的表达。”傅东育导演以其敏锐的生活触觉捕捉到了“职业”这一叙事载体对于影视剧创作的重要性和推动力。

电视剧本身具有着强烈的文化属性, 是一个不断地自我更新, 自我完善的系统, 关照到职业这一术语的历时性和共时性, 确切地说:职业剧就是以特定的职业生活为题材, 以这一特定职业的从业人员为主要表现对象, 以在这一职业岗位上发生的一系列围绕核心人物的事件为主要情节脉络, 表现这一职业的生活风貌和人物命运的电视剧。

这一定义较为客观、全面地将职业剧置于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 严肃考量了它成为未来电视剧生产的基础性参照的意义, 而且会对日后这一类型的样式提供一种开放式定义。表达研究“职业剧”内在特点和它与受众之间的利益及心理机制的关系建立。这种对职业剧的独特解读, 将引导职业剧走向一个产业化链条式发展模式。

二、职业剧产生的内因驱动

关于类型电视剧的谱系似乎是静态的, 但在我们的理论研究或批评鉴赏中很难忽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电视荧屏上武侠剧和言情剧等类型在一个时期非常火爆?而其它类型却相对沉寂?”它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否在于一种意识形态的诉求呢?所以, 我们不仅要把电视剧放到文本中去考察, 还要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审视, 放到影视工业的体系中去观察。职业剧的形成除了电视剧的结构母题外, 还应包括:其一, 文化现象是社会存在的映像写照;其二, 职业剧类型符合受众心理期待是受众自发的选择;其三, 职业剧类型的产生是市场化的结晶, 是电视产业本能趋向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经济发展迅速, 就业及职场压力之大毋庸置疑, 从业人员在其岗位上都会面临纷繁复杂的职场问题。所以关于职场的各种信息, 大众是极其需要的。逛一逛书店总能发现一些关于职场的书:《职场修炼全攻略》《杜拉拉升职记》《浮沉》《圈子圈套》等均在畅销书之列。它所反映的内容尤以就业竞争的激烈与不公、职场的勾心斗角、人物的不同命运居多。“电视剧是生存之镜, 每个人在其中安置自己, 想像自己, 寻找应对现实的生存策略。”影视剧作为大众传播的主流及强势媒体, 自然担负起了关照社会现状、满足社会需求的责任。

职业剧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 除了职业本身的神秘属性, 还在于职业剧在客观上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建置了一个个具有真实感的“影像职业”, 而主观上受众以一种“未在场”的方式, 参与到这些影像构成的职业当中。“节目类型中的叙事有相对‘封闭’和相对‘开放’之分”。5在职业内容这条主线上, 用“生活”和“情感”这两条情节线, 使剧情更加丰满真实, 增加戏剧冲突和高潮点。借以增加艺术感染力, 吸引观众。这就是一种相对“开放”的叙事。

当然, 我们不能仅从观众的表层欲求来解释职业剧的兴起与繁荣, 一时的好奇心很难持久。各方对职业剧的持续升温, 亦有其深层的内核——受众的身份焦虑与社会认同。身份“即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也是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表征。”6当今社会, 面对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压力, 人们愈发觉得“生活是一株漂浮的芦苇”, 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来舒缓心理压力, 转移自身困境。当我们不约而同地在电视剧前守护着一个“菜鸟”, 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向“大师”, 我们为他伤心流泪、攥紧拳头、愤愤不平, 不仅是在唏嘘别人的人生, 更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或未来的图景。更确切的是, 这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 是无论国家、地域、人种、肤色, 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最深层次的文化诉求。人们毕其一生苦苦寻找的一种归属感, 这种归属是“鬓头白”而“音未改”直至追随一生的文化烙印。

职业题材电视剧最显眼的名词是“职业”, 剧中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地做着特殊的职业, 是在某个领域中业务水平娴熟、如鱼得水的一群人。“白领”对于社会人群特别是青年人的吸引力, 实际上构成了职业剧流行不衰的内在心理动因。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被奉为“白领圣经”“职场生存宝典”, 这部以外企职场作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 邀请到了香港演员陈慧珊和台湾演员叶童出演。谈及二位的加盟, 导演陈铭章说:“‘玫瑰’的角色需要一个职场女强人的形象, 而叶童饰演的薇薇安, 不管是事业、外形、还是人格上都是一个职场的偶像。”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中, “白领”阶层的不断壮大, 正是社会正常转型的必然趋势。因之, 广大观众喜爱职业剧在一定意义上, 是在真切地感受社会进步, 在关注自身的历史命运, 也是在与社会进行一场静默的对话。

综上所述, 我们有理由相信, 职业剧的发展理应也必将受到社会力量和国家政策的重视, 内地职业剧的发展应当充分尊重其作为独立类型剧的身份, 充分借鉴、吸收先进经验, 锐意创新, 从而推出更多优秀作品。职业剧作为电视剧类型的新一员, 随着其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对我国电视剧产业的促进作用亦是不可限量。

摘要:纵观当下我国电视荧屏, 职业剧颇受观众青睐, 其火热程度令人侧目,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新兴的类型剧, 其发展道路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论证职业剧这一新剧中出现的原因及定义。以期对我国职业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剧,电视剧类型,心理驱动,职业题材

注释

11.汪方华著.《通俗电视剧接受中的独特心理机制》.《现代传播》, 2005年第1期.

22.甄艳华著.《论韦勒克的“文学类型”理论》, 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 哈尔滨。

33.贾森·米特尔著.《电视类型理论的文化研究》, 载《世界电影》, 2005年第2期.

44.[美]约翰·菲斯克著.《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 2005年8月第1版.第109页. (译者把genre译成类别, 亦即本文的类型) .

55.[英]约翰·托洛克著:《通俗电视剧:理念与神话 (之一) 》, 周涌译,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篇11

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办学,鼓励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加快职业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2011年起,全省积极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完善中职对口升学、专科升本科招生考试制度,27所高等职业院校试点单独考试招生。近三年,中职与高职及本科等各层次衔接累计招生7万多人,初步完成了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布点,制定了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制度。持续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建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逐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2010年底,率先在鞍山市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鞍山市以职教城建设为契机,设立了与教育局、人社局平行的鞍山市职教城管理委员会,进驻职教城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均由管委会统筹管理。2013年底,省发改委与教育厅联合发文,取消和下放辽宁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管理职权,增强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二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省教育厅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试点,坚持“确保学院主体办学性质不变、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升值、确保教职员工编制身份不变、确保学院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原则,支持学院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合作创建了二级产业学院——黄海汽车工程学院。目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家院校校企合作共建二级院校或专业工作均在稳步推进。

三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由省教育厅主导、相关部门配合、示范性职业院校牵头,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组建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

四、紧密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省级示范专业(群)

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群)建设,主要依托各地区产业优势,通过专业集聚和提升,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建设的能力。打造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逐步形成以示范专业为引领,对接辽宁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布局。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形成了品牌效应,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省中高职院校已立项建设省级示范专业(群)308项,遴选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的职业教育示范项目39项,创新型实训基地项目48项。

五、创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2010以来,全省有96所学校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规划,其中已有5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基础设施项目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省本级基本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了76所中高职学校的教学实训项目建设。一批具有全新实训功能、全新运作模式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已初步形成。

六、全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现代职业女装设计论文 篇12

近年来,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指导下, 职业教育得到空前发展。职教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但是随着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增多, 企业却发现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因而出现“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局面, 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服务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宿, 如何缩小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 提高企业和学生的满意度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焦点。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根据学徒制发展, 可以将其分为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传统学徒制,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师徒共同劳动完成教学, 徒弟在师傅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现代学徒制, 是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结合产物, 以企业用人需求、岗位资格标准为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 以课程为纽带, 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 以学校、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深入指导为支撑。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实践, 凡是技术发达的国家, 政府均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 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运行。英国最初实行学徒制, 后改办职业学校教育, 近年又复归现代学徒制, 并与国家职业资格挂钩, 完成基础现代学徒制后获二级国家职业资格, 完成高级现代学徒制后获三级国家职业资格, 节约教育培训成本, 提升劳动力技能素质, 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德国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双元制”支柱, 为工业化和技术创新提供保障;瑞士中职学校学生, 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后才能注册入学, 每周在企业顶岗和在校学习时间大致为6:4甚至7:3。除此之外, 还有澳大利亚TAFE、北美CBE等等, 这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 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宝贵资源。

回顾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 在校企合作、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制构建等方面, 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许多职业院校认识到相关工作的紧迫性, 纷纷开始探索合作办学的新路子、新模式, 并获得理想效果。然而, 许多院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并未真正建立起有效体制与机制, 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学徒制涉及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学生等重要主体, 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仍需尽快构建, 尤其是校企合作、学徒机制创新研究还要加强, 具有普遍适应性、创新性、有效性的学徒制、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 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国际竞争对手拥有强大的制造业, 而中国的技术教育仍然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 通过制造业投资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仍然有限。与之相对应的却是, 太多的职业技术院校设置的课程价值很少或者没有职业相关特性。在院校评估时, 各项性能指标鼓励职业技术院校提供这些不够资格的资质。应当鼓励真正高品质的职业教育, 避免学生时间浪费和院校师资浪费, 以保证学生获得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 这样他们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工作。

实践技能价值和个人相关, 也和社会、经济相关。国家繁荣取决于高度发展经济、高层次技术技能基础。个体获得更大发展机会, 实体经济腾飞均要求释放人才价值。年轻人选择的职业路线应当是条高速公路, 而非是个死胡同。学徒制作为技能就业和国家繁荣的关键路径能实现经济增长, 更高生活水准, 社区健康, 因此必须优先考虑职业标准。推动学徒制, 培养建设国家未来的技工是劳动力市场价值观和需求, 职业教育应提供不同内容、不同技能、不同教学形式。因此, 良好的职业课程受人尊敬, 具有价值, 同时为教育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问题现状

行业、企业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应适度分担人力资源成本。当前市场存在的“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职业技术院校对学徒制认识不足, 专业设置缺少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开发不够灵活,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校企合作学徒制模式及其关系缺乏稳定性, 缺乏有效管理组织机构, 制度保障体系不严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积极, 无法合理分担职业教育成本, 企业参与学徒制积极性不高;欠缺制度保障, 未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主导作用。

尽管国家层面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徒制, 但制度缺失、企业责任要求不明确, 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同时也阻碍了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围绕“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出了新部署。今后, 学校应当依托既有校企合作平台, 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 整合现有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行业教育资源, 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 改革校企共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2.2 原因剖析

社会为其所有公民提供平等机会。在年轻人的世界中, 良好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关键因素, 并为不断变化和不可预知的将来做好准备。

首先, 教育系统没有对青少年学习历程跟踪和导向, 给他们提供的项目是个死胡同。任何年轻人的学习项目, 无论是学术的或职业的, 应在广泛的战线上适应劳动力市场和教育进步。

其次, 民众有权利知道事实真相。这意味着提供准确和有用信息, 当事人能做出相应决策。对年轻人来说, 他们选择的职业课程、资格, 或者上什么学校决定了他们的一生。因此教育经费应为接受教育的人提供, 而非为提供这种服务的机构提供。学术界和职业教育不要试图认为他们提供的所有一切都同样值得,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更是如此。他们有权利知道自己选择可能会造成的特定后果, 他们有权利知道哪门课程或哪所教育机构的质量更高。因此, 政府有责任将信息提供给所有需要知道的人。问题不仅在于给予个人良好职业指导和建议, 还包括监管学术机构。对职业教育进行自我中心式的微观管理本质上是无效的, 同时还增加了政府担负的公共责任。

最后, 教育系统需要极大简化, 在给学生提供更好和更准确信息的前提下, 开放教学和学习资源, 鼓励创新和效率。以国际标准而言, 中国职业教育复杂而不透明。中央政府指令重复而交叉, 现在是到了改变院校微观管理和巨大官僚成本的时间点了。

2.3 劳动力市场特点

今天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应对劳动力市场的5个关键特点。

第一, 年龄18岁及以下的人, 教育或训练的主导模式是全日制。初中毕业后, 几乎每个人会继续上学到18岁。这种现象对劳动力市场有连锁反应, 并对青年劳动力市场解体负有部分责任。第二, 职业教育必须承认当今劳动力市场包含青年劳动力市场。第三, 雇主看重工作经验并非正式证书。但是好的学徒价值同他们习得的技巧一样重要, 任何形式就业机会均为职业生涯增加价值。尽管证书越来越重要, 但他们不能决定所有事物。工作经验提供了可替代的行进路线, 并且许多正式资格可能根本就不值得拥有。第四, 良好语言和数学水平是最有用和最有价值职业技能的必需组成。第五, 因为年轻人频繁改变工作, 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 所以学生需要一般工作能力;教育系统需要快速、灵活地应对变化的市场。

今天的劳动力市场对年轻人很苛刻, 经济调整加大了结构性压力。政府需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重要的和可再生的技能, 包括就业中获得的技能。这意味着教育机构应关注学生需求, 而非政府机构需求。资金和监督制度应灵活、高效, 并直接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监测和保证质量角色上, 提供客观信息, 并退出对具体院校的微观管理。

3 建议

无论是职业资格还是学术资格, 教育部应该明确区分哪些资格为评价学生习得基本知识的指标。决策标准应该明确、公开。必要时可由外部机构认可、咨询, 但评估和验证需要确保国家标准适用于所有学生。

学生希望从规范的培训机构获得资格证书, 国办学校应免费提供这些资格证书。无论这些资质证书用于测试, 还是属于法律、健康、安全的要求。作为课程的一部分, 为所有学生免费提供实践和职业课程。教育部应该检查现行政策中最低水平的学生能否达到这种水平, 以期提高能够直接在高层次水平接受教育学生的比例。绩效管理指标和评估系统应该鼓励学校提供为雇主承认, 或为其它院校接受的课程和资格。对于达到最低学习程度的人, 包括许多差等生以及那些对正规教育不满的学生, 政府应当努力对其核心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培训, 这包含语言和数学。资金和绩效措施应促进学生在这些核心领域和就业结果上的提高, 而非用于延长受教育的年限。

全日制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学计划应包括执业资格课程, 并明确潜在发展目标, 以便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发展有助于其在技能、就业上的发展。教育部应评估学徒制框架是否具有足够的一般教育成分, 以便学徒中的部分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继续学习, 或者接受其它类型教育。学徒制关系到雇主、特定岗位要求, 在当地劳动力市场条件下, 可考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承办学徒制教育。

在项目基础上, 以生均资金界定每名学生受资助水平。同时也应该考虑课程内容、学生团体等因素差异而加以调整。总之, 应遵循学生原则。政府不要过多限制学生应当获得哪类级别、哪种类型的资格, 学生有权追求自己的生活。为了改变学科或职业, 学生或学徒横向移动包括“向下”移动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学龄人口有权免费接受全日制教育, 雇主承担学龄人口学徒培训时, 他们应能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报酬。当学徒接受明确在职培训、教育, 所学内容具有广泛可迁移元素时更应如此。教育部应该检查相应学徒合约, 借鉴国际最佳实践, 提高效率, 控制单位成本, 去除无附加值活动消耗。考虑到中小企业发展, 可探讨小型雇主参与学徒制培训实践。职业教育教学相关评估应由有资质专业人员进行, 目标在于提升课程、职业能力。他们不一定是教师, 也不必持有教师资格证。

教育部应为其他非学徒的全日制高职学生提供工作体验, 以灵活方式补贴雇主。应减少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干涉个人职业资格调节, 而集中精力于约束职业资格授予机构。

4 结论

年轻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 相当多的人进入大学, 家长的普遍愿望是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政府必须承认家庭和学生的期望, 并认真对待自己承诺:机会平等。现实世界里, 雇主看重雇员在就业场所的技能, 看中学生在教室内获取的技术。大量高薪工作需要通过职业要求和具体工作培训来获取技能。教育保障问题同时反映了劳动力市场近期主要变化, 然而, 就什么是劳动力市场或什么是高等教育需求而言, 许多职业课程并不像他们许诺的那样好。尽管中央政府不断重新设计、重新调整和重新组织教育机构, 这些问题仍旧存在。质量良好、教育创新和成功实现借助于政府资金、优秀管理体系而实现。

必须使职业教育摆脱僵化、昂贵、集中、详细的做法, 这样的系统成本高、反应迟钝、决定不合理, 最好的系统代表了大量本土化决策和设计。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经济结构复杂。教育、培训机构、雇主众多, 他们都是职业教育的活跃成分。他们需要更多的互联互通, 并与设计、授予资质机构相联系。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责任, 而是意味着:严密监管、事后评价, 更少的微观管理和更少的集权专制。权力下放和灵活性至关重要, 中央政府在保留核心责任的同时, 应强化政策设计和质量保证。确保教育系统不断适应变化世界, 跟踪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世界经济, 年轻人长期发展相联系, 保证基本质量。

年轻人和学生学习活动是教育机构关注的中心, 也是资助和监督系统的中心。年轻人需要把自己的教育作为一个整体, 教育机构需要帮助他们这样做, 并为此得到报酬。政府制定政策、提供资金, 教育机构监督和管理均围绕这些活动展开。

文章提出了职业教育体系变化。提出了其组织和资金、监管结构、质量保证机制的变化。学校应对当地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做出回应, 并使雇主更直接和质量保证相关, 他们会给年轻人更多的专门指导。提出改动以提高系统效率, 减少无关领域的直接支出, 确保提供给年轻人的课程和资格具有真正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和信誉。

摘要:为了解决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问题, 引出了职业教育的学徒制路径。归纳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区别, 总结了现代学徒制成功案例和具体做法, 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技能薄弱的原因在于课程设置和院校评估的不当导向。剖析了原因, 包含青少年学习历程跟踪, 教育系统提供合适资讯, 简化教育系统, 分析了当前劳动力市场特点。提出了具体建议:职业资格证书, 完全职业规划, 生均资助水平, 全日制教育和工作体验。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学生,构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 2011 (11) :70-75.

[2]范唯, 郭扬, 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2) :62-66.

上一篇:网络财务报告下一篇:中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