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2024-08-12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精选8篇)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篇1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据6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全国政协3日在京召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上,俞正声指出,职业教育问题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重要,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体制机制,端正办学方向,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把办学质量提上去,大力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传播中国文化,培育汉语教师。陕西师范大学City&Guilds考试中心运用国际最先进的职业教育认证体系City&Guilds,帮助中国人实现出国留学,移民的新选择,实现中国人登上国外讲台担任全职对外汉语教师的梦想。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篇2

一是加快新能源开发。近年来,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 已在部分领域具备相当规模。但总体来看, 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还不均衡, 新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 在新能源发电尤其是太阳能发电的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为此, 应加快构筑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资、价格及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对于使用清洁能源或技术、生产新能源产品的企业及新能源开发建设项目, 政府可以对新能源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进行优惠, 为其提供贴息贷款并研究解决新能源企业的贷款担保机制问题, 或建立新能源发展基金,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向新能源工程和节能项目流动, 政府部门进行采购时应优先选择新能源企业产品。

二是积极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近年来, 我国加快调整电源结构, “十一五”时期累计关停小火电7077万千瓦, 每年可节约原煤8100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1.6亿吨, 目前火电清洁化利用程度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时期要继续提高煤炭加工转换比重, 加大煤炭洗选比例, 发展清洁煤技术, 继续实施“上大压小”, 积极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鼓励发展低热值煤、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要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 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 推进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三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水电是当前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的非化石能源资源。我国水能资源非常丰富, 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 目前水电装机刚突破2亿千瓦, 仍有较大可开发潜力。推进水电开发, 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把水电开发与生态环保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做好在建、已建项目环保工作, 加强水电环保技术研发应用, 制定绿色水电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保护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要规范开发秩序, 加大重点流域开发力度, 把水电开发与帮助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移民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四是加强电网建设, 发展智能电网。我国地域辽阔, 煤炭、水能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 远离电力负荷中心, 需建设长距离、高效率、大容量输电线路。目前全国电网基本实现联网, 电网的跨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断加强。“十二五”时期, 还要继续加强各级电网协调建设, 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 实施“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和“全国联网”工程, 加强西部和北部煤电、水电和风电外输通道建设。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篇3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包括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一是需求对接更加紧密。整合优化职教资源,中职与高职分别约占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组建22个以行业为纽带的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引导学校专业设置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建设80多个满足实习实训教学要求的校内工厂,每年企业订单式培养规模约占招生总数的30%。二是人才培养更加衔接。建立23个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分专业统筹中高职课程改革。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政策,遴选中职、高职、本科高校开展分段培养、联合培养,全省约30%的中职生能够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就读。三是就业导向更加鲜明。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校内公共基础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别建成国家和省级中高职实训基地178个、366个,实现专业核心技能实训1人1工位。重点建设60个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完善技能大赛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深化技能教学改革。目前,全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四是基础保障更加有力。明确公办中职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落实免学费政策。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将生均拨款系数提高到本科高校的0.8至1.0。定期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并将职业教育纳入省教学成果奖评选范畴。依托12所高校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开展中职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评聘,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更宽平台。总的来说,我省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较好地满足了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推进“两个率先”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省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体制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特别是产教融合不够、校企结合不紧、贯通路径不畅,严重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和贡献度的提升,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批示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我理解,总书记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重要论述,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第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事关经济发展又关系民生改善。如果说普教是为社会“输血”,那么职教就是为产业“补钙”。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招生数占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吸纳就业比重就上升约0.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通过工艺革新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原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或分化,通过技术扩散使新技术为更多企业所采用,最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就是最大的民生改善。尤其是职业院校很多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如果这些学生有一技之长,往往可以使整个家庭摆脱贫困。第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关乎农村又涉及城市。在农村,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亟须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特别是全省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如能稳定就业,不仅有利于缓解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矛盾,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建设发展。在城市,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可以从国外引进一流的技术设备和部分高级技术人才,但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技能、专业化劳动大军必须依靠本土职业教育。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来说,也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加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第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说是当务之急,是因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仍然较紧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成为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初级工人人均拥有1.4个就业机会,高级技师则有2.6个就业机会。说是长远之计,是因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只有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把“人口红利”变为“人才红利”,才能从根本上打造经济升级版。当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战略,作为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如德国、瑞士等就是成功典范,以职教优势支撑创新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我们一定要把握大势,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主攻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上下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工作中,要重点构建“四个体系”。

一、构建贯通培养体系。拓宽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空间,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出发点。一要优化布局结构。以省辖市为单位,统筹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根据社会需求、招生情况等实际推进中职规模化集约化办学,积极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高职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骨干作用。省辖市要合理安排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协调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职教育。省级层面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出台政策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二要加强普职沟通。允许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学生根据学籍管理规定相互转学升学,实行相同课程学分互认。引导职业院校向普通中小学开放实训基地,探索在普通中小学以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形式增加职业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职业兴趣。鼓励本科高校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支持本科生选修职业院校课程、掌握更多专业技能。三要注重内部衔接。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推进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相衔接。普遍推开现代职教体系项目试点,由试点院校自主选择合作院校、自主确定衔接专业、自主实施衔接课程,推动中职高职“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培养模式常态化制度化。四要服务终身发展。支持职业院校开发继续教育资源,承担城乡社区教育机构职能,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养等。坚持面向人人,对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待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进城务工人员、一线职工、转业军人和新型农民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发挥开放大学优势,开展人才培养衔接试点,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

二、构建产教融合体系。这是职业教育体现就业导向特色、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一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启动实施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遴选一批具有区域或行业优势,有特色、实力强、声誉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下大决心压缩一批供过于求的专业、与经济发展关联性不强的专业、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改造一批办学层次质量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紧的专业,加快形成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调整机制。引导职业院校重点围绕新兴产业设置新型专业、针对区域支柱产业建设骨干专业,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二要打造与行业发展同步的实训平台。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也应是办学主体之一。要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将最新技术和设备投到校企共建的实训平台,使其既服务产业链企业又服务同类职业院校。创新实训基地投入方式,对行业企业投到实训平台的技术和设备给予适当经费奖励。三要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工学结合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实践动手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加强文化和技能学习训练。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切实做到真项目、真环境、真操作。突出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四要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抓紧制定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支持政策,积极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大力引导省内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并与企业大学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机制,扩大各类职业院校包括技工院校的参与率,实现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全覆盖。

三、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职业院校的立校之本。一要推进职业院校标准化办学。制定完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逐步使所有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均达到相应标准要求。各县(市、区)要重点建好1所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市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二要强化职业院校质量监测评价。以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引导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三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学历文凭、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并重,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积极稳妥解决好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建立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机制,使生师比保持在合理水平。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依托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和社会公开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四要加快智慧学校建设进程。在职业教育领域率先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大力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数字学习平台及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积极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促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四、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抓紧制定完善各类专项政策,确保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顺利进行。一要建立符合职教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将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纳入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整体规划,打通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立交上升通道,打破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制定高职院校招收有实践经验人员的考试招生办法,逐步扩大招收比例,不断拓宽在职人员再学习和再提升的通道。建立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选择、互联互通。二要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整合现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三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稳步扩大优质民办职业教育规模。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对办学规范、管理严格、品牌优秀的民办职业院校,逐步做到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并在核定的招生规模内自主确定年度招生计划,鼓励与其他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进行托管、兼并、合作办学。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四要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尽早启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制定工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本着简化程序、减轻负担的原则完善相关办法,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方便合格毕业生及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创造平等就业环境,研究解决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引导企业优先录用具有学历证书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就业观,扭转以学历文凭为导向的用人观念,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篇4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关于“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探索建设与XX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物流体系,根据工作安排,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自5月上旬开始,深入经开区、XX镇、XX镇及部分物流经营主体与相关企业实地调研,召开多个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和建议,并赴外地考察学习,形成本报告。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异军突起,为畅通经济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流通效率,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不断完善保障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我市现代物流蓬勃发展。

1.物流发展基础得到夯实。一是贯通物流“大动脉”。全市将拥有2条国道、3条高速和5个高速出口,合九铁路、合安九高铁贯穿全境,建成省县乡村道路4000余公里,顺利实现了物流“大动脉”与“毛细血管”的有机结合。二是打通物流“中梗阻”。目前,我市拥有登记注册货运物流公司和个体户221家,办理道路运输许可的货运公司30家,邮政寄递企业12家,拥有4.5吨以上货运车辆382台,货物年周转量11000万吨公里。三是畅通物流“微循环”。推进XX和沐物流与43家社会物流、快递公司合作,实现日均揽件派件超15万件,开通17条物流配送线路,覆盖所有行政村。邮政开通全市干线邮路5条,农村普服投递段道37条,29条农村末梢邮路实现机动车投递。

2.三级物流体系初步形成。一是物流配送中心发挥枢纽作用。2017年,支持XX邮政分公司在中合产业园建成总面积2700多平方米的市级物流配送中心,顺利实现了包裹快递分拣转运、工业品转运配送等功能作用。二是乡镇分拨中心发挥桥梁作用。我市拥有XX四个乡镇分拨中心,全面辐射全市16个乡镇,大大缩短了流通时间,提升了物流效率。三是物流触角向基层延伸。邮政物流配送中心在农村设立物流站点237处,自提点167个,全市183个村居均实现“取件不出村、发件不离镇”。

3.寄递物流服务降本增效。一是需求逐年增大。全市年人均收寄快件从2015年的人均不足1件到2020年人均超100件,全市物流需求呈指数式增长。邮政2020年全年进口邮件1358万件,出口邮件1307万件,日均进出口邮件7.3万件。二是效能得到提升。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运用,顺利实现了平台化的资源集聚、智能调度、全链协同,从而进一步缩短了快递物流距离、提升了效能,我市与周边相邻省份快递基本实现“一天直达”。三是成本大幅下降。效能的提升进一步降低了快递企业运营成本,我市普通快递物流连续4年降价,目前单件普通快递收寄价格稳定在2.3-2.5元/件,较2017年下降近28%。

4.物流保障机制逐步推进。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市先后研究出台了《XX市加快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若干政策》《XX市推进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若干政策》《XX市支持外经贸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支持工业物流运输以及电商物流补贴相关规定,有效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二是保税物流实现破题。今年4月29日,市政府与XX海关签署了《XX海关XX市人民政府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了将在我市XX镇建立公用型保税仓库,仓库占地约23亩,建筑面积达到2300平方米,建成后对全市外贸企业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三是专项物流中心设施快速启动。位于经开区的大别山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聚集区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项目投资1.2亿元,一期占地15.6亩,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项目建成将提供冷链仓储及配送、中央厨房、质量检测、农产品上行供应链等服务,进一步保障农产品物流发展。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的物流事业发展现状与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还不匹配,物流整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适应。总体看,我市物流产业发育不全,为生活服务能力较强,为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服务能力较弱,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企业规模不大、经营管理不优、科技化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现代物流理念滞后,缺乏先导意识。现代物流是指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现代物流已经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但我市关联层面中的不少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货运意识上。从管理层面看,重视不够。打造双循环经济格

局可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为我市新经济发展寻找新动力。供应链体系是双循环经济格局下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物流则是供应链体系的关键一环。但是我市能够深刻认识到现代物流对“双循环”经济发展意义的干部不多,有的甚至把物流等同于一般的快递、运输,对现代物流的概念和先导作用把握不准,支持物流事业发展的氛围不够浓厚。当前我市物流业总体处于自发式发展阶段,物流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缺少规划指导;物流大项目谋划与储备不足,申报国家政策支持达不到条件;相关部门对推进物流产业发展主观能动性不强,推进物流产业发展就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认识不到位,有的甚至片面认为目前发展物流产业财政税收和社会效益不高。从企业层面看,创新不够。部分物流企业主对现代物流的优势及发展前景认识不到位,眼界不开阔,缺乏开拓创新意识,企业发展思路不明确,没有从物流综合和配套服务方面去考虑做大做强,难以跟上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企业经营停滞不前,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小,难以承担经济“双循环”对物流的重任。

2.物流企业各自为政,缺乏规模经营。企业规模小。我市虽然拥有200余家物流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但是基本都是小微企业,主要从事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大宗物流发展滞后,目前市场还没有规模型龙头企业起示范带头作用,整体行业市场竞争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物流专线少。据了解,我市目前仅有服装行业、建材行业开辟了到浙江湖州市和省内合肥、XX、XX等地的物流专线。工业物流和农产品物流主要是通过XX、XX的物流公司专线转运,寄递物流也都是通过XX、合肥中转。没有物流园的专线物流,导致我市很多企业和客户物流成本加大,物流时间加长,影响了发展,也迫使一些快销企业和电商把线上销售平台直接放在XX和合肥等地。服务意识差。部分物流企业没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只追求物流总量、物流效率、经济效益,个别的甚至野蛮装卸、送货“最后一公里”不通、服务态度不到位,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较低。

3.物流行业监管运行不畅,缺乏统筹与规范管理。管理有“真空”。交运、商务、邮政等职能部门各有其责,但仍存在边界不清,缺乏高位统筹。物流作为新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相关部门前期或重视度不高,或孤掌难鸣,监管介入层次浅,管理的权责也没有细化明确,部门间缺乏沟通交流与有效衔接,导致全市物流行业发展缺乏前瞻性、系统性、规范性。经营不规范。部分物流企业为节约企业成本,经常出现占道经营,露天堆放货物等情况,如:开发区东环路一条街会集十余家物流企业,占道经营屡禁不止,存在较突出的安全生产和环境卫生问题;城区的小物流遍地开花,散落在居民小区和街头巷尾,物流车辆临路作业、夜间作业,不仅存在着易燃易爆和车辆事故等安全隐患,也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值得重视的是,我市已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如不尽快采取引流入园等措施,势必拖我市文明创建后腿。业态“粗放式”。全市物流行业有效投资量不大,运行场所多为临

时租赁,设施简陋;从业队伍中物流专业人才少,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专业技术不够,也普遍缺乏系统培训。

4.智能物流水平不高,缺乏科技支撑。物流科技化水平低。物流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基本还停留在“半机械化”水平,主要服务内容是商品流通,物流相关增值服务少,物流标准化托盘、智能分拣、智能仓储等物流新技术应用不够。物流信息化平台少。目前,全市没有建立单独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站,物流信息传递局限于微信群、朋友圈以及传统的电话联络,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不对称导致时常出现“信息孤岛”现象。物流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也不到位,积极运用大数据平台服务物流发展的企业很少,有的企业甚至客户查询和货物跟踪等基础信息也不会运用。物流上行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不高严重阻碍着全市现代物流的发展,我市农产品、土特产快速出市难,进一步增加了运输成本。如我市XX镇某销售鸭蛋的电商企业,每年线上营业额超过千万元,但实际利润却相当微薄,电商大多依靠“经营+补助”勉强维持运转。

5.物流园区建设滞后,缺乏整体布局。物流园区建设尚无专项规划。现代工业和物流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随着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物流成本已成为企业投资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招商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市在“十四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中已提出“探索建设一批综合性的物流园区以及综合运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大别山物流集散中心”等令人振奋的目标,物流业界迫切希望全市统筹建园入园的呼声也非常强烈,但目前有关职能部门还没有出台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以及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的专业规划。调研中发现,相关部门编制与物

流发展关联的专项规划目前思路不够清晰,责任并未落实,相应的专项规划编制保障措施也不具体。物流发展政策支持尚有期盼。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压迫了物流发展的空间,虽然我市也研究出台了支持物流发展的政策,但大都是直接奖补给相关工业企业和电商企业,没有从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和物流园角度给予鲜明导向与大力支持。

三、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能更好补齐我市供应链短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为此,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现代物流园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尽快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一)融通物流理念,主动融入“双循环”经济发展。

准确把握物流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以高标准、新理念发展现代物流,节约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加速融入国内物流大市场。

1.深化物流认识。现代物流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议市委理论中心组邀请有关物流产业发展专家开展一次专题讲座,在全市乡镇和机关领导干部中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现代物流在转型升级、招商引资、文明创建、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勇于跳出传统物流的“思维定式”,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迫切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契机,不断促进我市物流业转变发展方式,按照XX市“十四五”规划及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深度融入全国大市场,打造苏浙沪地区进入大别山区乃至中部地区的‘大别山物流集散中心’”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体系。

2.强化顶层设计。要按照“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规定,认真编制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时编制建设性详规。在制定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综合考虑合安九、六庆高铁,合九铁路和三条高速公路以及市经开区、XX刷业园区等因素,积极做好五个衔接:一要与中央、省、市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政策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衔接,主动对标XX市国土空间规划,争取建设合九铁路XX货运站;二要与周边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三要与全市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相衔接;四要与物流园综合服务和配套服务功能相衔接,金融、税务、市监等职能部门要在物流园内设立专业窗口为物流企业提供便捷服务;五要与XX的突出特色产业相衔接,重点依托医药健康、机械机电、制刷产业、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优势,实现联动发展。

3.硬化组织保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亟需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来推动,亟需统筹来谋划。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成立由重要领导牵头,发改、财政、交运、商务、农业、自规、市监、供销等部门参与的现代物流推进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要将物流园建设纳入政府重点实事工程,明确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我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形成一定规模,产生一定效益。要抓紧对接国家实施的现代物流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和乡村振兴中农产品物流的重大项目,争取把我市纳入国家有关工业物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更好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优化整体布局,构建高质量现代物流体系。

要立足我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着眼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优化网络布局、统筹内外发展、提高物流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方便群众生活为重点,全力打造现代物流体系。

1.加强现代物流综合园区建设。按照全市物流产业空间布局,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交通优势和实际物流需求,从支撑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角度,近期尽快重点布局建设2个综合物流园:其一在XXX等国土空间布局适宜的城区周边乡镇择优规划建设一个集转运、仓储、分拣、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物流园,立足服务经开区、度假区,辐射全市城乡,规划建设要拔高标准与规模,留足未来发展空间;其二积极运用保税仓库谋划成果,在XX镇建设一个主要服务于刷业以及相关制造业发展的工业+保税综合物流园,在发展保税物流的基础上,充分预留土地,为下一步建设打下基础。以两大物流园为依托,进一步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2.推进物流与电商深度融合。发挥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电商与物流融合发展。强化政府在组织管理、产业规划、政策引导、统筹资源、配套完善、市场监管、分类指导等方面作用,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引进项目建设电商物流园,打造电商孵化基地,重视网红直播等新媒体促销作用,不断促进新电商产业的发展,利用电商物流园的优势,有效推动电商与物流循环发展。

3.积极培育龙头物流企业。把引入知名龙头物流企业纳入招商引资重点任务,着力解决我市物流企业“小、散、乱”等问题。鼓励支持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参股、兼并、合资、合作等形式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积极“引流入园”,推进中小物流企业联盟合作、抱团发展,提升全市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完善体制机制,拓展物流发展平台。

切实围绕建设现代物流园区的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物流行业准入标准,为物流发展搭建更宽平台。

1.完善投融资机制。在物流产业发展初期,要借鉴界首市“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太和县兴建“青年电商物流园”项目做法,筑好“巢”、引好“凤”。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担保等形式多方筹措物流园区建设项目资金,由政府委

托政府性投资公司建设,建成后通过招商引资交付大型物流企业运营。

2.优化物流营商环境。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交运、商务、市监、邮政等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作用,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不断优化现代物流发展营商环境。尽快成立物流行业协会,积极发挥物流行业中介组织作用,建立物流行业诚信体系,规范物流企业行为,推动行业良性发展,加快在全市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物流大市场。

3.加快物流末端建设。研究有效发挥供销社体系农村物流功能,多途径、多渠道打通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与城乡末端网点对接不畅的难题,着力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发展“无接触式配送”,支持物流企业在机关、社区、学校、景点、中心村等场所设置末端公共配送服务网点,降低智能专柜布设门槛,全面提升物流末端服务水平。

(四)聚焦关键领域,发展重点物流。

要依托我市“山茶畈瓜”等丰富农产品资源以及医药、刷业等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重点领域物流,促进融入国内大循环发展。

1.积极发展电商物流。要加强电商企业与邮政、和沐、“四通一达”等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健全电商物流末端站点,不断完善以市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电商物流配送

网络。要优先在XX、XX等农产品聚集乡镇发展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园,加速我市茶叶、瓜蒌等农产品上行流通速度。

2.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着力在果蔬、食用菌、水产品等流通领域发展冷链物流。不断加强智能冷链物流能力建设,积极引导相关企业运用冷链物流装备和技术,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在生猪、牛羊、家禽、果蔬等加工地建设预冷、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积极发展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加强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和冷链配送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新增冰鲜畜禽及果蔬产品储存、运输设施,改善经营环境。

3.全面推进仓储物流。加快推进XX公用型保税仓库建设,进一步拓宽企业原料转运平台,减少分散仓储,降低企业仓储成本。依托XX保税仓库和刷业产业,积极拓展国际物流与跨境电商,推进刷业产业走向世界。在XX等山区乡镇统筹建设用以储藏茶叶、食用菌、板栗、竹笋等仓库,在XX等畈区乡镇统筹建设用以储存瓜蒌、蔬菜、水果、家禽等仓库,分层转运。

4.规划发展专线物流。立足我市作为大别山物流集散中心的定位,围绕医药、刷业等工业产业,根据市场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发展我市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其他相关地区的专线物流,进一步解决工业与大宗农副产品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延伸供应链方向,减少物流节点,提升物流整体效能。

(五)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全面提升我市现代物流的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1.打造物流信息“云平台”。推进建设现代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商贸企业、电商企业、物流企业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动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建立库存监控、运输配载、跟踪溯源等物流信息平台,不断促进融入全国物流信息大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加强对物流的监测,全面提升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

2.推进物流运营标准化。大力推进物流企业运用标准托盘、厢式货车、集装箱、装卸设备、货架、计量器具等设备,采用标准化物流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进行标准化物流运营。积极引入机器人等先进设备用于物流自动分拣,稳步提升我市物流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3.推进仓储物流智能化。依托我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以及与合肥、武汉、南昌、南京等四大省会城市“三小时都市圈”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京东、邮政、顺丰等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尽快建立智能云仓,全面推进仓储物流自动化,全面提升我市物流仓储能力。

(六)优化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物流发展环境。

要着力破除物流发展在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壁垒,多为现代物流发展“开绿灯”,全面促进现代物流业和“双循环”经济发展。

1.进一步完善物流业财税支持政策。根据物流产业特点和物流企业一体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程度,加强物流项目储备,积极申报国家支持物流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完善我市鼓励物流业发展的相关减免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规范政策支持标准,让支持政策更“接地气”。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在信用贷款方面保证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一视同仁、同等待遇,要重视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担保方式的创新。

2.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在加强和改善管理、节约土地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并切实指导物流园区发展专项规划编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论文 篇5

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但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距离实现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还有很多的路要走[1-3],其中,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工作做为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就要不断的提高认识、准确定位、完善体系、提升水平[4-6]。

1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1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受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仍然不高的影响,很多人,甚至包括部分职业教育工作者,都认识不到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上职教,再加上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学校总体偏少,教学设施简陋,人们对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存有偏见,而忽略了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

1.2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定位不准确

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但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学大多还是单纯的完成教学、实习工作,为了教学而教学,且重理论轻实践[2],并没有真正将培养出高水平的实用性人才做为最终目标,也没有将教学和岗位需求很好的结合,偏离了培养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定位,无论是对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还是对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科技水平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3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

目前,我们很多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及教材都已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更高要求和各类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职业教育课程专业的开发和创新相对滞后,造成了很多学生职业教育学习结束后,不能立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出现学用脱节的情况,加之没有良好的后续、持续性教育,仅一个学历证书完全体现不了其价值,更加增加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可度。

1.4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篇6

系建设汇报总结

傍泰山之巍峨,揽运河之清秀,沐京津之繁华,临黄河之波涛。在古老而神奇的齐鲁大地上,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这颗高职教育的奇葩,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在开展“大培训”的战略指导下,焕发着绚丽夺目的迷人魅力。

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已成为社会共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具有特殊意义。作为德州市唯一国办高等职业院校,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对历史的使命和机遇,紧密围绕“幸福德州”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地方、深度办学的教育理念,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以全新面貌驶上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一、以服务为宗旨、精心为企业的发展量体裁衣

面对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窘境,学院深知完全依赖“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为此,学院坚持“以服务企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势利导,拓宽渠道,积极采取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主动培养等灵活务实的办学模式,主动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教材和上课形式,并原来的等学上门变为现在的送学上门,积极与区域企业联系,提供“一站式”的上门培训服务,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地方经济腾飞,不断输送“造血”人才。月日,德州职高与平原县山东正大纸业有限公司签订培训协议,但由于造纸厂职工的工作时间紧张,无法拿出白天整段时间进行培训,根据企业这一特殊情况,学院主动转变

培训方式,根据职工工种、能力、工时等不同特点,采取菜单选课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专门制订了晚间培训计划,既完成了培训要求,又为企业缩短了培训时间。截止目前,学院通过主动培训和输送人才,先后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的100 多个企业集团建立了对口安置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输出网络。

二、特色发展为重点,为区域经济腾飞输送造血人才

走开放式办学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跨地区合作、国际合作,形成集团优势,互惠互利,共谋发展,这在德州职业教育领域,是一个全新和充满生机的新生事物,它已是深化“大培训”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准确把握地区形势,定位自身发展是学院的发展之路,德州职高审时度势,根据自身实力,坚持依托市场建设专业、发展专业,强化学校专业教学的力量,全面推进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为教学活动的主导,通过将培训与鉴定相结合,紧密结合全省发展需要、市场需求进一步延伸专业辐射,实行企业需后鉴定制度,逐步深化服务重点,形成了以政府部门、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基层“三农”、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就业创业的重点任务群,走出了一条贯彻落实产教结合战略,满足区域发展人才需求的特色办学之路。

三、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形成供需双赢的“组合拳”

为进一步提高内涵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德州职高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延伸合作链条,谋划校企、校县的“网状”合作。通过采取先派专人去培训单位调研,跟后与企业共同拟定培训方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篇7

在这里我强调两个关键词:“加快建设”和“中国特色”。我仅就这两个关键词谈点想法。

一、要“加快建设”

第一个关键词是“加快建设”。为什么要“加快建设”?我讲三点背景。

第一, 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其关键是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可以极大地促进科技发展, 改善技术贸易条件, 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效益。要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高等教育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必然要求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前,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这标志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民间的讨论、学术界的研究变成了政府行为。在陈至立同志主持的第18次直属高校咨询会议上, 一些校长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首先应建设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念体系。这个观点, 在近两年的高等教育强国的讨论中大家取得了共识, 都希望加快建设步伐。我认为, 建设这个思想体系也是我们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们的重要责任。

第二, 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 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我曾经提出, 中国的高等教育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候。《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念, 也提出了很重要的目标。《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明确提出, 要“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加快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走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之路,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崇高庄严的历史使命。”这些目标的实现, 需要我们教育研究者很好地去研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以更好地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同时, 在贯彻和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总结经验, 提升到理论和思想的高度。所以, 《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要求我们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以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

第三,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理念, 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10多年来, 我们一直倡导“思想、理念的改革是先导”。10多年前, 我曾在一次100多人的校长会上提出, 一场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悄然兴起。后来, 在已提出的“体制改革是关键, 教学改革是核心”这两句话后加了一句, 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不是随意加的一句话, 而是在跨世纪的改革进程中, 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在1992年第4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 我们感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指导, 也需要宏观研究。1993年, 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成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 汇聚了有关省市教委和有关高校领导、知名的教育理论研究专家, 如潘懋元、顾明远、刘一凡、王冀生、陈祖福, 还包括在座的许多专家等, 以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3路研究力量, 共300多人, 历时5年, 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研讨工作, 先后召开了3次全国性研讨会, 出版了3部论文集以及一部专著。研究成果概括提炼了14大理论要点。这项研究成果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这项研究及其成果, 对当时及其后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之后, 又组织研究了大型课题“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作为理论要点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0多年来, 我们一直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理念。从1993年开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 到2001年开始的“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再到2008年开展的“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与此同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从2001年以来持续召开了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推进教育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化。10年来论坛的主题本身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历届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等教育”,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促进高等教育创新”, “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中国高等教育”, “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该说历届论坛的主题都紧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 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带有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难点和热点问题。我们从论坛主题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思想观念变革的轨迹和不断深入的探索历程。

今天我们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是有研究基础和现实需要的, 现在要进一步加快研究、建设, 我个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第二个关键词是“中国特色”。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是一以贯之地紧紧抓住和体现这个主题和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这个论断写入了党章。不久前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今天, 中国特色, 中国道路已经成为13亿中国人民的坚定共识。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时, 越来越显示出“中国道路”的作用。国外不少专家学者、政界人士、新闻媒体对中国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予以高度的评价。评价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赢得了世界的敬意;由此, 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备受瞩目。

在今年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些专家学者和政界人士希望通过分析和总结中国发展道路, 归纳出对本国和世界有益的经验。美国经济学家布拉德·塞策说:“中国及其政策建议得到广泛关注, 中国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有很多的经验, 不管是在发展方面, 在转型方面, 还是在解决危机方面, 这些经验可以和其他国家共享, 这对世界其他国家均会有帮助。”有舆论认为, 中国经验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启发, 同时对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启示。

反映到高等教育领域, 我们今天应该更加坚定地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刘延东同志在2010年7月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0次全体会议上强调, 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们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第二, 扩大对外开放,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之必须。《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当然需要加大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但还有更深层次、更广泛的意义。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首先要有国际视野, 要站在世界的高度, 面向世界来观察和考虑我们的教育;其次要经常关注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动向, 融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去;第三要研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文化传统。

我们现在派出的留学生很多的是去国外学习科技、专业知识, 而去学习高等教育教学的很少, 去研究所在国文化的更少。其实, 国际交流最根本的是学习和引进世界优秀文化, 并使之与中国文化融合起来。

从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看, 国际化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 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必须是中国化的, 然后才能是国际化的。其实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基本是一样的, 就是希望通过大学的课程来增加学生的知识, 培养批判性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 能将所学用以解决问题, 成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公民。但如何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各国的培养方式各具特色, 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和文化来形成自己的方式。中国需要研究建立的就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世界主要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有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 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借鉴别国先进理念后, 坚持自主创新, 都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发展道路, 英国、德国、美国、日本, 莫不如此。美国先后学习英国、法国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德国大学的学术精神, 在学习法、英、德等欧洲国家的基础上, 自主创新, 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理念, 走出自己的道路;德国也走上了有别于法国、英国的道路;日本的教育虽然吸收美国、欧洲教育的许多有益经验, 但是仍有自己的道路。世界上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没有共同的发展模式, 无法共轨。

第三, 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必须。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 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聪明智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着高尚的爱国思想、崇高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文精神;同样不乏因材施教等丰富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等先进的教育理念, 这是一笔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

今年5月份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 耶鲁大学莱文校长指出, 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适应性, 这句话就是说各个国家的教育模式要与文化相适应。在谈论通识教育、回答中国校长的问题时, 他指出,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 对中国而言, 是一种在异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不加变动而全部照搬到中国文化当中去是很难成功的。莱文的这句话应该说讲得比较到位, 教育模式要与本国的文化相适应。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要与中国深厚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相适应, 这一点, 中外很多校长都有共识, 都在发言中从不同角度谈到。比如说, 京都大学校长松本竑说, 现代社会, 人们的渴望欲求无极限, 由此造成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依靠科技的发展是不够, 需要仰仗哲学和人文的支持。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如节制、廉耻心、感激之心、知足之心等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而这些观念已经为亚洲共享的价值观念, 中国的汉字中代表“和平”、“知足”、“感谢”的这些字, 在亚洲文化圈中都能够理解和赞同。所以, 我们中国的教育更应该体现国人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也是说为什么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第四, 总结中国高等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之必须。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从第一所大学算起, 才100多年的时间, 从新中国成立算起, 只有60多年的时间, 但其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有过卓有成效的改革, 也出现过较大的失误, 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改革开放后, 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最好阶段。经过拨乱反正,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进行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等大改革后, 迎来了教育的大发展。这期间也涌进了各种思潮, 但当时我们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仅学习别国成熟成功的经验。由此可见, 教育创新, 必须认真总结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 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这应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五, 总结提炼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经验之必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改革、大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和教育思想。如素质教育, 现在有不少同志都认为这是符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当然还有其他, 如, 我们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 高度重视本科教育;还有刚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到很多的教育思想, 值得大家认真地学习研究。

现在, 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总结提炼这些特色, 树立信心, 博采各国所长, 吸收成熟经验, 高校领导、教育专家也应把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加速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加速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探索、研究和建设。

我们的大学不仅要出人才、出科研成果, 也应当出教育思想、办学理念, 出教育理论。过几十年以后, 我想我们的后来人, 特别是后来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专家、教育家就会更多地去回忆、去了解、去讨论你、也包括你所领导的大学在这方面所做的成绩和贡献。

三、国际视野, 中国道路

如何开展这项研究, 我提出“国际视野, 中国道路”与大家探讨。

1. 虚心学习外国成熟的经验。

对于外国的经验, 要下功夫认真地去了解、认真地去探索, 也应该尽可能深入实际多做调查研究, 不能只从杂志上找文章, 人云亦云。一方面, 不了解情况容易片面理解, 把不全面的东西引进来;另一方面, 对于别国真正好的东西, 也要有选择地学习。这里提一个问题:别国成功的经验移植到另一国家是否就会成功?或者说别国成功的就一定要学?对这个问题, 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回答中国校长的提问时说得很有智慧。汉密尔顿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的教务长, 也在世界很多著名的大学担任过校长。有中国校长问, 如果您到了北京大学, 会不会按照北京大学的规则来做校长?他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都是好大学, 有很多共同点, 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一对一或者一对二这样的导师制是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特别有优势的一个传统, 但导师制很昂贵, 而且我们现在也遇到了财政方面的困难, 可是, 我们宁愿放弃投资楼盘、停止设备投资, 但永远不会放弃导师制。因为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但我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时候, 是不是把“导师制”引进耶鲁了呢, 没有!哈佛大学也没有推广导师制。所以, 我们必须考虑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教育系统长期积累起来的优势和劣势, 没有一个模式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必须因地制宜。

2. 要面向我国高等教育实际, 尽可能深入实际广泛地去了解情况。

要认真地分析我国教育的实践, 总结经验, 分析问题, 并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提升。教育研究工作者应从理论和思想上引导高等教育的改革, 从实践上分析和总结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上升为理论。

3.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内容和基本原则。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在酝酿把“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设为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以推动全国范围内更深入的研究。那么, 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

当年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时, 主要从教育方针、指导思想、高教体制、高教发展道路、办学道路和人才培养途径等几个方面加以总结提炼。现在从哪些方面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开展研究, 希望各位见仁见智。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篇8

商务部在东莞召开“双百市场工程”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总结2006年“双百市场工程”进展情况,交流各地工作经验,部署2007年的工作。昨天,一些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企业交流了各自的经验,大家还参观考察了东莞信立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感到很受启发,很有收获。下面,我就“双百市场工程”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双百市场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为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商务部于2006年启动了“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过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有关市场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双百市场工程”开局良好,取得初步成效。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仅一年,就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央2007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合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也明确:要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切实解决鲜活农产品卖难问题,通过降低流通成本和损耗促进农民增收。今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还亲自视察了吉林东福米业公司和长春皓月清真肉业公司这两个“双百市场工程”企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关怀。

(二)各级商务部门努力工作

一年来,商务部重点从五个方面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工作。一是核定示范项目。在各地择优推荐的基础上,按照扶优扶强,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实行倾斜的原则,确定了重点支持的市场、企业及项目。二是出台扶持政策。从中央贸易发展基金中安排5亿元,重点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环保等准公益设施和仓储、配送等经营设施建设;重点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推动农产品流通产业化和规模化。三是加强资金管理。会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度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资金支持原则、方式和标准等做出了规定。四是保证项目质量。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2006年度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标准与验收规范》,下发了《关于加强2006年度“双百市场工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将“双百市场工程”纳入《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两个国家级专项规划,以及《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积极组织贯彻落实“双百市场工程”。24个省市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37个省市商务主管部门召开专门会议213次,下发工作文件203份。按照商务部的总体部署,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制定了本地区“双百市场工程”实施规划,向商务部择优推荐市场、企业和项目,会同当地财政部门拟定了资金审核和拨付程序,督促指导项目建设与改造,协助试点单位落实贷款13.3亿元(2006年11.1亿元,2007年2.2亿元),组织开展项目验收等。截至2007年4月16日,商务部2006年核准的414个建设或改造项目,已经建成了386个,其中批发市场准公益性项目161个,基础设施项目74个,流通企业冷链系统项目85个,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66个。35个省市完成了 “双百市场工程”项目验收工作,累计向企业拨付补助资金3.47亿元。为了交流推广各地推进“双百市场工程”的经验,商务部于2006年10月在河南商丘召开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现场会, 在湖南常德召开了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工作会议。昨天上午会议又安排湖北省等4家商务主管部门介绍他们推进“双百市场工程”的工作情况,安排东莞信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山东家家悦超市有限公司等4家市场和企业,介绍其承担“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建设改造的情况以及实施效果。这些经验都很好,请大家认真学习和借鉴。

(三)地方党政部门大力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山西、辽宁、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海南、重庆、贵州、西藏、新疆、大连、宁波和新疆兵团,将“双百市场工程”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5个省市将“双百市场工程”纳入地方“十一五”规划。16个省市主要领导同志对“双百市场工程”做出了重要批示。海南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双百市场工程”工作。2007年,各地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指导和支持力度。

在配套政策方面,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四川、陕西、甘肃、大连、厦门、深圳等16个省市出台了相关政策,配套资金7958万元。其中,北京安排2748万元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天津安排400万元,对总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的“双百市场工程”项目给予直接补助;陕西安排1000万元配套支持“双百市场工程”项目。河北安排了400万元、山西安排450万元、黑龙江安排180万元、吉林、安徽各安排500万元、福建安排200万元、湖南和厦门各安排300万元、甘肃安排800万元、重庆安排80万元。江苏对重点批发市场冷藏、冷冻、中央空调等动力用电按工业用电价格执行。2007年各地落实配套资金8450万元,其中上海、新疆和大连各2000万元,陕西1000万元,厦门350万元,吉林、湖南、四川各300万元,天津200万元。

不少省市的领导对“双百市场工程”进行了考察指导:重庆市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洪举,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副省长宋北杉,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副省长赵德全,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主席马启智,河北省副省长付双建、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湖南省副省长贺同新、新疆自治区副主席胡伟等。安徽、湖北、海南、西藏、青海等省区,也有两位以上省级领导同志考察了“双百市场工程”。

(四)有关部门和单位广泛关注

“双百市场工程”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中农办、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对“双百市场工程”很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财政部积极帮助商务部出主意、想办法,在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的同时,主动提出改进资金拨付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作进度。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国家开发银行刘克崮副行长亲自考察“双百市场工程”项目,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助落实试点企业贷款并予以利率优惠,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改造工作。

“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一年来,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双百市场工程”进行报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新闻单位也多次对“双百市场工程”进行报道。各地省级新闻单位也普遍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五)积极作用初步显现

“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据统计,纳入“双百市场工程”的100家市场主要是全国性和跨区域市场。2006年累计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占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100家农产品流通企业,2006年食用农产品销售425亿元,新增交易额41亿元。

二是提高了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后,农产品批发市场按照国家标准实施改造升级,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农产品流通环境得到改善,食品安全系数增加,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三是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试点单位普遍取得了“兴一个市场,富一方农民,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的良好效果。商丘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2006年实现交易额103.5亿元,同比增长45%。该批发市场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190多万亩,与11.5万余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户年均增收600多元。

四是增加了就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有效增加了就业。截至2006年底,列入“双百工程”的100家批发市场累计带动新增就业81万人,其中直接就业人数为20万人。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从业人数1万多人,带动相关人员就业近6万人。

五是承担了稳定市场的社会责任。2007年3月,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遭受了罕见的暴风雪袭击。“双百市场工程”试点单位积极组织蔬菜和肉类等农产品供应,在维护市场秩序、平抑物价、稳定人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作进度参差不齐。由于一些省市未能及时制定资金审核和拨付程序,影响了整个“双百市场工程”的进度。我在商丘会上已经讲过这个问题,但现在类似问题依然存在。目前,仍有个别省市还没有向商务部和财政部报送验收工作总结报告。二是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承办单位不按商务部制定的项目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实施项目建设改造工作,以至造成部分项目达不到规定要求,无法通过验收。这其中既有企业的问题,也有商务主管部门的因素。三是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增强。一些市场和企业还存在着“等、靠、要”思想,非要等到商务部下达项目核准文件后才开工,导致部分项目不能如期完成。四是部分省市对信息报送工作不够重视,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

二、努力做好2007年“双百市场工程”工作

根据中央2007年1号文件、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的总体部署,商务部将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深化“双百市场工程”试点

在着力巩固现有试点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改善200家试点单位的经营环境和设施设备,完善服务功能。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为主要任务,重点加强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直接向城市超市、便利店等零售终端配送农产品;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联系,促进订单生产,建立并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组织“双百市场工程”试点单位,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维护农产品消费安全,搞好产需衔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二)搞好2007年项目申报及核准工作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推荐那些经营规模较大、有改造提升计划,且自筹资金落实的单位,力争做到优中选优。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可以对2006年确定的市场和企业作适当调整。对2007年没有新建项目或所报项目不符合支持方向的承办单位,停止资金支持,同时将部分具备申报资格,条件较好的市场和企业,纳入2007年度“双百市场工程”试点范围。需要强调的是,已经取得中央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市场建设司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严格把关,认真做好项目核准工作。

(三)协调落实配套扶持政策

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将继续采取投资补助与贴息相结合方式,全额预拨补助资金,以支持“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协调,帮助各地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对“双百市场工程”项目提供融资便利并给予利率下浮优惠。协调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规划、用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切实把“双百市场工程”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为了做好今年的“双百市场工程”工作,我在这里再强调几点要求:

一是要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双百市场工程”是一项重大惠农、利民工程,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有效途径,也是商务系统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积极推进“双百市场工程”。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努力为试点单位排忧解难。各试点单位要格外珍惜大好机遇,抓紧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要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规范运作水平,积极维护“双百市场工程”形象。

二是要大力加强组织领导。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主动向地方政府报告工作,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力争把“双百市场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地方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要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会同财政、工商等部门,形成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把“双百市场工程”实施情况作为有关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双百市场工程”顺利推进。

三是要切实保障项目质量。要严格按照商务部制定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督促承办单位认真做好项目落实工作,保证项目达到基本的功能要求。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搞好项目验收工作。验收时要积极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要大力加强后续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四是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首先,要严格禁止已经取得中央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重复申报,防止出现利用同一个项目向多个部门伸手要钱的情况。其次,各地商务、财政部门和承办单位,都要严格遵守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双百市场工程”资金使用管理的规定,严禁任何单位骗取、挪用或截留资金。第三,要严格按照资金审核和拨付程序规范操作。项目竣工和验收前,不得拨付补贴资金;未经商务部同意,不得擅自改变资金支持方向、支持方式和支持单位。

同志们,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搞好“双百市场工程”,不仅需要商务主管部门、有关市场和企业共同努力,也需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希望同志们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再接再厉,共同做好今年的“双百市场工程”工作,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上一篇: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建设总结下一篇:作文英雄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