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闻采访

2024-11-05

现代新闻采访(精选9篇)

现代新闻采访 篇1

新闻采访的理念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经历了从表层到里层, 最后到立体的转变。也就是说, 新闻采访者的体验逐渐从表面现象进行到采访活动的规律及内在特性的研究和创新, 很好地对新闻采访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 最后逐渐向立体转变, 这主要是指现代新闻的采访理念由静态变为动态的研究, 其思维也变得多元化, 逐渐由单一走向立体, 自身在新闻采访中眼界变得越来越开放, 并且研究视角也更加宏观。可见, 现代的新闻采访理念与传统意义上的采访理念相比, 其视域和思维更加广阔和开放, 并且对现代化社会中的新闻采访活动有着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作用。

1 传统新闻采访理念的关键

1.1 采访活动中的经验性特征较为明显

传统意义的新闻采访注重采访活动中的基本环节、原则和方法。早期的新闻采访大多是依照自身的采访经验进行一定的加工而成, 因此其中的精辟论述可能会受到业界的推崇。纵观优秀的新闻采访理念书籍, 大多是对采访活动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并对新闻采访记者有着一定的帮助、指导作用, 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1.2 传统的采访理念回避了一定的理论问题

在传统的新闻采访理念中, 对新闻具有的准确、客观以及新闻价值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争论问题, 但争论的关键又是新闻界始终坚持的基本性理念和原则。例如, 对新闻的客观性争论, 主要是对新闻职业道德和报道的准则, 其中李良荣教授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新闻的客观性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他认为客观性是记者要完全不到任何偏见进行事实的选择, 使新闻只提供事实, 意见是在有评论的情况下才提供。这是对新闻事实的基本尊重, 同时也是一种正确的具有盖度责任感的新闻传媒的态度。但在实践当中, 新闻的客观性受到诸多因素的挑战, 同时还会受到采访记者自身主观性的限制, 从而造成对客观事实的歪曲或误读。但对于这一问题, 传统的新闻采访理念没有进行深层探究。

对新闻的价值与准确性来讲, 在实践当中也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在现代化社会中, 新闻的时效性很重要, 因此在新闻的实践活动中会存在牺牲新闻准确性来实现其时效性的现象。在传统意义的新闻采访价值中, 新闻的价值要素存在一定的缺点, 因此容易导致新闻发展的异常, 新闻报道极易偏向暴力、战争或饥荒等等。可见, 正是由于新闻采访理念的问题与缺陷, 因此也得不到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

1.3 传统采访在理论上具有内向微观的特征

传统新闻采访的理论体系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际研究再来进行新闻采访的阐述和探究。无论从采访对象、采访案例, 还是到采访者自身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都对其环境条件、时代背景以及自身修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但都是建立在实践操作当中的, 并对经验进行总结与提升, 从而使传统新闻采访的理论具有实用性。但采访是新闻活动中的环节之一, 而对其他学科或传播活动却没有有效的涉及或参照, 因此还不够系统完整。根据研究发现, 新闻采访的理论研究受条件的限制, 因此很难在众多领域中有所突破, 所以呈现出明显的内向微观性特征。

当然, 传统新闻采访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具有概括性、总结性和指导性的优势, 但同时也具有微观性和封闭性的弊端, 缺乏宏观与系统的视角。

2 现代采访的理念突破及活动变化

2.1 现代新闻采访理念的进步

现代新闻采访在理念上有效突破了传统的视域, 吸收了大量的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与统计学等学科研究成果, 同时也广泛吸收了科学技术的成果, 从而使新闻采访在手段和方式上有了新的飞跃。正是众多学科优秀成果的有效导入, 因此才使得现代新闻采访能够在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 有效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 在采访理论和实践中都能够有所突破, 进一步开拓眼界, 而不仅仅限于新闻采访中的个人体验。现代新闻采访需要将视野建立在当前众多学科背景之下, 思维也逐渐从单一走向立体多元化, 拥有更加宏观的研究视角。

2.2 现代新闻采访活动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访会认为, 没有对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就不能成为新闻采访, 同时也被禁止和批评。例如QQ采访、网络意见到发表等, 只是因为这些交谈都没有真正深入现场。而在现代化社会中, 新闻采访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2.1 采访对象与环境的变化

现代社会的社会构成变得更加复杂, 但媒体却相当活跃。因此, 采访作为新闻会活动的前方阵地, 不再以社会政治背景作为单一的采访环境, 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的社会背景。这包括经济、社会、社会舆论及科技等背景。例如, 2011年的重大动车事故既有相当复杂的背景:工程建设抢进度来赶工期, 科研部门在审查、监督上的缺失, 铁路部门在技术的使用和审查上的缺失, 还有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等背景。但对于这种重大新闻, 如果对采访的环境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就会导致新闻报道的片面性, 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新闻报道在采访对象上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 而且还会存在很多顾虑, 有很强的保护意识, 也会出现消极的态度。同样是2011年的动车事故, 其采访对象有目击者、当事人、救援人员、施工管理者以及事故调查人员等, 但每个采访对象都会考虑从到自身的利益与目的, 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会有所保留。因此, 新闻媒体在对事实进行描述的时候会在事件真相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 进而给新闻记者的正确报道和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2.2 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有偏差

在现代社会中, 媒体的话语权比之前有很大了开放性和自主权。再加上, 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媒体摆脱了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 媒体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对于2011年的动车事故, 多家媒体进行了尖锐犀利的直接性提问, 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和接近事故现场, 也不断提出质疑。正是媒体可以对事故从不同角度、场景、视点的切入, 为媒体的报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2.3 记者采访的主题、目的及技术上有所变化

在新闻的报道中, 采访记者对新闻继续有效的辨别, 将信息性新闻放在首位, 要直奔主题, 只报道事实不发表任何评论。而需要刨根问底的新闻则应坚持预测性和分析性的原则进行深层挖掘, 进一步接近事情真相。

在新闻采访技巧上, 可以通过资料收集。网络以及众多现代化通讯设备等进行采访, 为了时间和操作上的便捷, 这是当前记者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一种全新采访样式。但这不等于对创痛采访形式的否定, 而是将现代与传统有效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现代社会在新闻采访中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3 新闻采访的新视域

在当今社会的息传递中, 传递形式上要尽可能灵活处理, 以便对信息进行提炼或延伸。信息的提炼就是由于社会和媒体的快节奏, 要对报道事件进行高度的浓缩, 间断概括;而信息的延伸就是要借助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普及, 从而为信息延伸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然而, 观众对信息的关注是发展变化着的, 因此新闻媒体与记者需要关注人们的真实诉求来处理信息, 从而获得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

4 总结

综上所述, 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前提, 只有存在采访才会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在现代社会中, 新闻媒体和记者也在逐渐认识和探究新闻采访理念, 并且不断付诸实践, 充分发挥新闻活动的价值, 保证新闻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不管是从业务操作上还是从理论上, 当代新闻采访都在逐渐突破新闻采访理论传统意义上的结构框架, 改革创新了很多新的方法和观念,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新闻采访理念的生成和改革创新。本文旨在对现代新闻的采访理念进行有效的阐述和探析, 并对其实践应用进行深层研究, 不断拓展新闻采访的新视域。

关键词:现代新闻采访,理念,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赵颖.怎样当好基层记者[J].记者摇篮, 2009 (11) .

[2]王立凤, 谢雷.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J].新闻传播, 2009 (11) .

[3]杨韬.新闻报道如何避免法律错误[J].新闻窗, 2011 (1) .

[4]陶建杰, 钱昊平.从绝望中寻找希望——“采访突破”初探[J].青年记者.2008 (18) .

现代新闻采访 篇2

关键词:新闻采访;角色定位;采访权具体来讲,记者的角色定位指的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采取合理的采访方式,要让被采访者接受报道。记者的权利指的是在将自己的职责严格履行下去的基础上,对有利于报道的规范进行享有。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体现出来。因此,人们需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1新闻记者角色的新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新闻节目日趋成熟,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那种模式下,新闻记者只是完成采访工作,播音员来完成报道工作,那么就可以了解到新闻记者主要是将那些新闻采访进行报道的。近些年来,传媒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技术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那么新闻记者往往将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方式应用过来,以便促使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现场感得到增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机结合节目现场采访和节目播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第一时间站在镜头之前,同时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就给现代新闻记者赋予了一个新的内涵,新闻记者除了要单一进行新闻报道之外,还需要语言发声、语言调整以及播讲等等,在采访提问的基础上,评述和分析新闻事件,将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给挖掘和发表出来,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矛盾

新闻记者的工作职业性质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权利都是其职业角色所决定的,但是对于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来讲,需要其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并且对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承担。因此,在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进行履行时,就可能会有矛盾存在于其和社会角色之间,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1)记者角色定位错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的新闻记者都将自己单纯的作为一名记者,完全客观中立地进行新闻报道,没有及时地加入到社会管理中来,将事件真相客观准确地报道出来,向公众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全貌。在这一个过程中,新闻记者只是一个叙述者,针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发表自己的建议,以此来力求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角色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报道事件产生的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有矛盾存在于基本人权以及绝对客观之间;针对这种情况,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参与者,把自己融入社会事件中,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机地联系新闻报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记者角色的越位。除了上面一个问题,记者角色的越位也是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所采取的采访方式、语言习惯以及对人态度等都与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相符合;新闻记者往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忽略,对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干预作用,甚至新闻信息的价值趋向都由自己引导,这样就存在着严重越位现象。特别是近些年来,新闻记者的角色越位问题日益严重。众所周知,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就是对正确的信息进行传播,以此来对公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公众以及全面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3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职责义务

(1)新闻记者的采访权。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指的就是他们对新闻信息自由搜集的权利。新闻记者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采访报道,但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却是对信息进行搜集。也就是说,新闻记者要想履行自己的采访权,就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自由采访是新闻记者的权利,可以自主采集新闻信息。同时,为了保证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新闻记者需要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社会和公众:首先是在報道事实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中立客观地报道,将更加准确的信息提供给社会公众。其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将新闻知识和新闻背景给提供出来,对大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另外,对政治社会开明自由进行介绍和阐述,对社会法律正义进行有效地维护。在这些要求下,新闻记者就需要合理行使采访权,认真履行采访责任。因此,广大新闻记者就需要深入到第一线基层之中,对相关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如果有人干预到了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权造成了妨害。因此,新闻记者享有的首要权利就是采访权。具体来讲,为了保证新闻记者可以正常享有社会权利和职业权利,那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政府的合法权益不受新闻记者自由新闻采访活动的影响,那么就不能够限制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

(2)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通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记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主要变化体现在这些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就在于新闻记者。因此,新闻记者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讲,必须要履行守法义务。所以,新闻记者就需要结合具体要求来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具体而言,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性的维护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职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闻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记者权利义务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来体现的,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于新闻记者来讲,需要找准自己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履行相关的责任义务,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促使新闻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参考文献:

[1] 李娜,贾都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的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3,28(15):188189.

[2] 孟旭舒.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语用角色定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6(19):192193.

[3] 袁雪梅,李嘉,王亮.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中国地市报人,2013,19(10):103104.

[4] 田林.浅谈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2012,26(15):111112.

现代社会新闻采访方法 篇3

1 客观公正的原则

客观公正是所有新闻报道的首要原则,也是社会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报道方式。社会新闻的对象具有复杂性,容易导致假新闻。因此,为了避免假新闻,社会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综合各类消息,并进行客观公正地采访是确保社会新闻真实的前提。公正的社会新闻只有坚持以广大观众接受为基础的原则才能得到认可,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社会新闻采访中应坚持客观的原则,报道的事实必须全面、公正。社会新闻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充分和公正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要正确处理社会新闻报道中积极和消极的新闻,要尽量以正面报道为主,发现生活中积极的事件和人物,重点探索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同时,不要忽视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当然,负面新闻的报道应充分考虑事件的复杂性、敏感性,注意分寸。

2 把观众兴趣和社会新闻真实性相结合

新闻观众是社会新闻的欣赏者和接收者,观众的行为是完全自觉的行为。社会新闻必须尊重观众的需求,满足观众的兴趣。因此,社会新闻记者要密切关注听众的喜好,选择观众最关心的、最贴近生活的消息进行报道,还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某些社会新闻中出现的追求八卦、媚俗和新奇的观点不是社会新闻的主要特征。媚俗浅薄的社会新闻在短期内也许能吸引一些观众,但最终会成为观众内心里所鄙视的内容。在社会新闻报道过程中,媒体要关注社会效应。只有得到了观众的注意,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总之,社会新闻必须坚持正义客观的原则和观众利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从事社会新闻的记者应该抓住一些人性化、可读性较高、且雅俗共赏的社会新闻,为观众提供各种精神文化食粮。

3 社会新闻的采集要素

社会新闻的采集要遵循一般新闻采访的法律,新闻报道的方法也完全适用于社会新闻的报道。然而在接受采访时,社会新闻要满足公众的娱乐需求,所以对社会新闻的采集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3.1 细致地观察现场

社会新闻的内容很复杂,容易出现假新闻。为了确保消息属实,要求记者到现场进行观摩和采访,争取拿到第一手的资料。即使无法取得第一手材料而只能得到间接材料的记者,也应到现场进行观察,间接核查验证材料。意想不到的社会新闻在社交新闻网站上传播性特别强,生动的、细节化的社会新闻经常转瞬即逝。记者只能通过仔细观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每个细节,才能让社会新闻写得现场感十足,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社交新闻网站应完全遵守相应的法律,因为社会新闻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只有全面地进行现场观测,才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新闻资料,并全面掌握社会新闻情况。全面的进行现场观察,不仅要观察事件的当前形势和发展趋势,还要观察新闻报道的环境与新闻现场的细节。

3.2 有说服力的人物访问

社会新闻具有深入社会、深入民间的特点,社会新闻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采访方式,必须深入了解平民生活,从而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为了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必须对社会新闻进行真实地采访。社会新闻的采访越多,越琐碎和复杂,就越需要对采访对象进行详细深入地调查。一般情况下,社会新闻的采访对象是平民。由于受访者的采访结果会受社会地位、职业、教育、生活经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导致其不太善于接受采访。有些受访者很健谈,也有些受访者不配合记者,还有受访者甚至拒绝记者的采访。为此,社会新闻采访特别注意采访的技巧,要有与受访者和谐交流的能力,采取平等的方式,并获得受访者的信任,进而进行真诚交流。当然,不同的对象要使用不同的采访方法。对于健谈的访问对象,记者要注意引导,不能让受访者天马行空地讲,时刻提醒有关采访的话题。此外,记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与受访者进行谈话,并对受访者进行采访前的活动指导。

4 总结

社会新闻是一些都市类报纸最吸引受众的板块,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消息类型。社会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和把受众兴趣与新闻真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提高新闻采访技巧,提升社会新闻的质量和媒体的公信力。

摘要:社会新闻是最吸引人的消息类型,也是媒体赢得市场,超过对手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许多报纸都有社会新闻特刊,特别是一些都市类报纸更是把社会新闻作为吸引观众的主要“亮点”。此外,许多电视台和电台还播出了大量的社会新闻,也就是“民生新闻”,成为吸引观众、听众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社会新闻,新闻采访,现代新闻

参考文献

[1]亓军.竞技体育新闻报道缺失现状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2.

[2]顾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探析[D].暨南大学,2010.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篇4

记者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环节很重要。要做好新闻报道,可以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前,需要了解整个事件和人物的有关材料,了解事件的背景,初步掌握一些人物从事职业的常识,为采访做好准备。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新闻作品要想生动还应注意细节,做到机智应变。现在的电视新闻采访主要分报道式、谈话式两种,其中谈话式的采访对记者的要求更高一些。记者在采访时必须善于挖掘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才能写出好的新闻。因此,采访时,记者的提问要具体,要根据采访的进展和当时的实际情况随时变换提问方式,要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找到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并作为切入点,然后再逐步引导,进一步了解自己想得到的采访内容。当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后,经过筛选、分析、判断、提炼,思路才会逐渐清晰,主题才会明确,采写的作品才能内容充实、主题突出、详实而又具体、丰腴而又生动。

新闻采访要有针对性。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要深入到采访对象所在的环境中去,和采访对象心心相映、打成一片。比如采访一位农民,记者千万别不要把他叫到乡镇办公室,而是要到他的家里或田间地头,和他唠唠家常,谈一些农民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消除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隔阂,才能采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还有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的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

电视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记者必须善于做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疏导工作,告诉他接受电视采访的一些常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都会影响采访的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需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求记者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

有一次,在县“人代”会之前要采访一位人大代表、环卫工人,他叫周甫魁。小周是个转业军人,不善言谈。于是,我们决定到他清运垃圾的地点对他进行采访,顺便拍摄一些现场的进行时画面。清运垃圾又脏又臭,可周甫魁一点都不怕脏累,和他聊天,他只是报以一笑。情急之下,记者随手拿起一位清洁工人的铁锹帮他往车上装垃圾。这时,他赶紧跑过来笑着说:这可不是你干的活。我也一笑:那你就陪我聊会儿天,帮我完成采访任务。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顺势就和他聊起了清运垃圾的事情……谈到工作,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我也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新闻播出后,反响很好,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即兴采访的语言技巧和气氛场合的把握对于一名电视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个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有一年春播现场会,按照先前制定的采访计划,要采访一位农村干部,于是就把目标锁定在召开现场会的村支书王三红身上。可是会后,这位村支书就是不接受采访,因为他对于今年的种植结构调整不理解,而且这个人性格僵直,对所观种植模式颇有微词。无奈中,我只好定定神,然后撇开采访一事,和他聊起去年的收成,又以晚辈的姿态,向他咨询怎样安排种植才能让农民感兴趣。这样一来,他的抵触情绪消除了,很自信地给我讲起了今年的种植计划和安排,我顺势发挥记者循循善诱的特常,示意摄像开机,很圆满地得到了我想要的采访内容。由此可见,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化解,让采访在融洽的氛围中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中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为下一步的新闻写作收集到丰富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现代新闻采访 篇5

1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结合

民生是社会新闻报道的重点, 而民生与国家颁发的民生政策息息相关, 因此, 社会新闻采访写作应摒弃“民生”或“政策”单线叙述的方式, 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为国家宣传民生政策, 另一方面也让受众对民生政策有充分地了解。

以吉林省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为例, 作为中国的人参之乡, 集安市的人参产业历来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是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 受到人参种植广阔前景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人参种植行列,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导致人参的质量受到影响, 使集安市的人参种植产业面临了危机。面对这样的状况, 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记者为了了解发生人参产业危机的症因, 一方面采访专家听取意见, 另一方面进入参农家庭了解实际情况。通过长时间的调研, 栏目记者掌握了制约当地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先后撰写了《万良人参启示录》《推广老参地、 农田地重茬种植人参》《人参娃娃移居山下林间参农平地致富》等新闻稿件。新闻一经播出, 对当地人参种植产生了巨大影响, 很多参农参考社会新闻栏目提出的建议, 改变了人参种植的模式, 最终, 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更推动了集安市人参产业进一步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 集安市社会新闻栏目将地方民生问题与民生政策结合起来, 为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这种新闻采访写作把握了社会新闻报道的新视角, 不仅解决了新闻内容同质化问题, 同时也全面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2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社会新闻因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闻采访写作在用词上具有抽象性、政策性以及专业性等特点, 很多信息都很抽象, 例如一些数字、政策、 评论、预测等, 这些无法通过形象而具体的形式进行表达的信息使社会新闻的线条普遍“偏硬”。因此, 社会新闻要想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标新立异, 博取更多受众关注, 就要在“软化”报道主题的基础上, 在新闻采访写作的形式上追求突破与创新, 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力争以最通俗的形式将新闻“改造”的有趣生动, 简单易懂。

1) 要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的专业素质与新闻采访的再创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新闻栏目的整体质量。 因此, 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是体现新闻采访写作新思路的重要举措。新闻稿件是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资料符合新闻事实, 能够表现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但新闻采访写作却不能照抄新闻原稿, 而必须要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再创作。一方面, 这是因为新闻媒体必须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其中, 社会责任包括道德责任、公共利益和社会义务, 政治责任则需要媒体坚持党性原则, 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 以及弘扬党和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主旋律。因此, 坚持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是新闻媒体落实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 社会新闻栏目在播报时有着时间、 空间、内容等很多的限制, 而新闻原稿或篇幅冗长, 或口语化严重, 因此, 必须要对新闻原稿进行再创作, 才能使新闻稿件符合社会新闻栏目播报的要求。 新闻记者是新闻稿件再创作的主体, 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才能满足新闻稿件再创作的要求, 从而不断提升新闻质量, 并提升新闻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2) 要通过新闻采访的再创作赋予新闻更深刻的内容。

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多样化, 它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社会中突出的问题予以报道, 使受众产生共鸣, 通过受众的关注、聚焦从而形成社会舆论, 来影响或消除社会问题。因此, 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应摒弃浅白的描述, 避免直述新闻事件, 而是应当通过再创作赋予新闻更为深刻的内容, 以期能够引起受众共鸣。

例如,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在报道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新闻时, 新闻记者可通过对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将留守儿童事件转化为小故事、议论文或评论文等形式, 在表达出核心事件的同时, 对事件予以渲染, 使新闻富有情感。

这种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将单纯的新闻事件演变成带有情节和强烈情感色彩的短文, 既表达了核心事件, 又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同时, 理性的评论也能够代表大众思想, 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使受众关注新闻事件, 从而在社会新闻栏目的带领下形成社会舆论。

3阐述新观点, 营造社会新闻品牌形象

要重新审视并定位社会新闻的职能, 表现新闻栏目的新观点, 就必须要对媒体职能与当前现状进行对照、分析并评价, 探索两者之间的差距, 首先确立社会新闻报道的可提升空间, 其次履行职能, 以敏锐的视角探求对受众具有实际意义的新闻题材。

首先, 媒体职能要求的核心是真实、全面与快速, 在新形势下, 社会新闻不能局限于家长里短以及一味娱乐化, 而是应当聚焦于关系到民众生活质量、生存权利乃至生命安全等方面, 扩大和利用资源, 强化社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例如,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会议或活动都是围绕党的政策方针所开展的, 都与社会息息相关, 而新闻记者要转变采访作风, 不能把焦点仅放在采访领导方面, 而是要注重细心观察和深入发掘, 提取会议或活动的主题, 并在节目中真实而准确的报道相关的内容。

其次, 社会新闻栏目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 每一个环节都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 从整体来说首先要打造思想厚度, 制作有内涵的新闻节目。面对当前竞争激烈、新闻资源有限的状况, 所谓独家资源、独家报道越来越难以成为现实。因此, 社会新闻栏目就要转变思想, 推行转嫁策略, 如从新观点、新视角的角度开展新闻报道, 从而提升社会新闻节目的品质。

4结束语

总之, 新闻采访写作是社会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 不仅关系着媒体品牌, 更关系到了新闻媒体能否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 新时期的新闻采访写作应积极转化思路, 同时转化媒体本位, 在开展新闻传播的同时投入相应的受众行为研究, 运用新视角、新思路和新观点, 让新闻传播与受众行为的步调保持一致, 让传播内容能够满足受众需求, 从而体现新闻栏目的存在价值, 创设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9) :143-143.

[2]陈潮亮.电视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的突破[J].新闻前哨, 2011 (2) :83-84.

[3]董志浩.谈新闻的深度报道与社会共鸣[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S1) .

现代新闻采访 篇6

1 新闻采访现状

1.1 无法充分掌握提问重点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环节。采访有多种提问方式,需要新闻记者选取适当的提问方式来采访提问。而在实际采访中,很多记者因为采访经验较少、自身素养不足等,无法充分掌握提问的重点,导致所提问题缺乏深度且针对性较差,相对盲目,也导致采访对象所回答的内容也缺乏准确性,新闻整体质量较低。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提问时要能够准确掌握采访重点,采用适合的采访方式,更好地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使采访对象感到舒适,回答的内容更加准确,有效提升采访效果。

1.2 缺乏充足的准备工作

充足的准备工作是记者采访前的必要环节。准备工作的不充足,会使采访任务和事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通过翻阅资料等方式对采访内容进行适当了解,减少对被采访者的陌生感,并通过分析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以保证采访顺利。例如,在进行法律方面的采访时,若是记者未能对事件进行详细了解,也未能认真分析相关法律条款,在采访中便极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导致新闻真实度降低,甚至造成事件双方的不满,引起严重后果。

2 采访技巧的运用

2.1 做足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新闻记者需要在采访前,对所要采访的人和事进行适当的了解,以便在采访过程中,能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更深入地对采访对象的资料进行挖掘,使其有话可谈、有问能答。新闻记者首先需要通过网上查询、图书翻阅等方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找到有价值的资料,并拟定采访提纲,同时结合采访任务设计问题,以保证采访过程顺利,避免出现尴尬的气氛和提问无价值的情况。

2.2 合理使用提问技巧

提问是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十分重要的沟通方式,一定的提问技巧是保证采访对象回答内容价值性和对话延续性的关键。提问技巧运用不当,不仅会使采访内容缺乏价值,甚至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而合理运用提问技巧,则能够为采访双方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提高采访效率。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面对性格直爽、较为健谈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只需准备好相应的问题请对方回答;而面对性格内敛、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则需要事先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为其营造轻松愉悦的交谈氛围,使其能够身心愉悦、放松,积极回应记者的提问。

2.3 灵活应对敏感问题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往往会遇到较多的敏感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很多记者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被采访者也会处于戒备心极强的状态。因此,记者要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灵活应对敏感问题。例如,记者在进行敏感问题采访时,可以先转移采访对象的注意力,从其他方向入手,逐渐引导其向敏感问题靠近,最终实现采访目的。

2.4 善于观察采访现场

新闻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的生活,记者应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善于观察采访现场,找出更具价值的新闻内容。现阶段很多刚入门的新闻记者由于经验缺乏,不注重对采访现场的观察,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被遗漏,降低了新闻质量。因此,记者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采访过程中,通过对事件本质的思考,在采访现场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具价值的信息,从最好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实现采访效率的提高。

3 结语

新闻采访本身具备一定的技巧性,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合理使用提问技巧,灵活应对敏感问题,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采访技巧的合理运用,从多个方面实现新闻价值的提升,并有效提高新闻采访效率和新闻整体质量,以促进我国新闻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伟.关于采访技巧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8).

谈采访场所对新闻采访的潜在影响 篇7

一、能使被采访者脱离被审知的场面而获得回归感, 心理上由被动变主动,

谈话状态会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使采访获得成功。这主要指的是采访场所从会议室、办公室、宾馆转移到被采访者工作、学习的地方。《人民日报》一位记者一次在玉门采访, 在党委会上碰到王进喜, 想同他聊聊。王进喜话不多, 只说:“你到我们井场看看吧!”到了井场, 一起在炭火上烤馒头吃, 王进喜就不把记者当外人了, 话匣子也打开了, 一五一十地谈了不少情况, 记者也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

二、

能使被采访者触景生情, 开启思想感情的大门, 使采访顺利进行。这主要指的是从一般的谈话场所转移到特殊的场所。比如,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采访志愿军一等功臣郭金升。郭金升沉默寡言, 不愿谈自己的事迹, 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眼看采访就要失败, 金凤想了一个办法, 约郭金升去天安门广场转转。天安门广场洋溢着一派和平、幸福的气氛, 一队队“红领巾”在唱歌、跳舞, 一对对恋人在散步, 一群群市民在悠闲地放风筝。刚从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场归来的郭金升望着这一切, 眼睛湿润了, 轻轻地叹息道:“他们多么幸福!”由此心灵的闸门打开了, 金凤也因此获得了郭金升英雄业绩的背景和思想基础的材料, 写出了一篇出色的通讯。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采访场所对采访、尤其对人物采访的重要性。

三、能获得可贵的现场素材和细节, 同时还能借助这些素材和细节使采访进一步深入,

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种采访场所一般是在被采访者经常活动、生活的地方。如采访运动员到运动场, 采访科学家到他的书房或实验室等。一条悠长的跑道, 一只小巧的实验漏斗, 或成为记者笔下生动的描述对象, 或唤起被采访者新的记忆, 扯开新的话题。

既然采访场所的不同选择会给采访带来这么多的潜在影响, 那么, 怎么进行采访场所的选择呢?

一是要有明确的意识, 积极的行动, 时时注意到这个问题, 进行理智的选择。可以在采访前就精心选择, 也可以在采访中碰到“卡壳”了重新选择。要不怕麻烦, 巧妙安排, 创造一个良好的采访环境。

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具体选择。根据自己在采访中的实践, 一般可以根据采访题材、采访主题、采访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

1. 根据采访题材的不同进行选择采访场所。

教育方面的, 去学校、教室;工业方面的, 去工厂、车间;军事方面的, 去部队、营房, 在那里体验生活并采访你的对象。这些都容易理解, 大多数记者也在这样做。这种地方, 被采访者度过的时间最长, 感触过的东西最多, 最容易唤起记忆, 打开话题, 使谈话顺利进行。采访者在这种地方, 也容易获得感性知识, 熟悉被采访者活动环境, 体会到被采访者的感情, 写起报道来给受众一种亲切感。

2. 根据采访主题的不同进行选择。

这一点似乎比较“虚”, 比较难以掌握, 但真正留意做起来, 收益不小。一次, 我采访一个乡镇企业的厂长。事先, 我看了他的有关材料, 决定把采访和报道的重点放在他的艰苦创业上, 并留意到了材料上提到的他创业时住过并且目前尚在的一间破旧的房屋。到了企业, 我提出去看看这间破旧的房屋并自然地在房屋边上进行了采访。老实说, 当时我那样做也是不自觉的, 然而想不到, 采访效果特别好。那位厂长话匣子马上打开, 自然地围绕艰苦创业这一点谈起来, 谈得也十分生动。

3. 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

记者可根据采访对象不同的身份、职业、经历、爱好等等, 进行采访场所的选择。如领导干部选择在办公室, 教授选择在书房, 养鸭户选择在鸭场。采访对象的个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一次, 我采访一个女企业家, 在谈到她的一段忧伤的感情经历时, 开始在办公室、在她家谈, 她或许淡忘、或许由于伤感不愿提起, 就是打不开话题。后来我借口“办公室气闷”, 请她到附近的公园走走。坐在公园湖边的长椅上, 望着西边如血的残阳及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湖水, 她的神情专注了, 似乎回到了那段感情生活中。当我老话重提, 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终于打开了话题, 而且讲得是那么生动, 那么充满感情, 仿佛使我也进入了那段情境。后来我根据这次谈话, 写出了报道, 不少人受到了感动。

现代新闻采访 篇8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其实是记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 对新闻事件的采集过程, 同时也是调查、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过程, 这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有着一定的特性。

1. 新闻必须具有时效性

抢新闻这个词, 非常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采访的过程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新闻记者必须做到要准确的把握新闻事实, 有新闻敏感度, 并且要擅于发现生活, 以提取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或是新事物的发展方向。

2. 新闻报道的基础是真实性

记者发掘新闻的过程, 进行传播的过程, 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新闻传播是人们持续认识世界的过程, 因此, 新闻报道的前提必须是事实。没有事实的新闻是不合理的。事实构成了新闻的生命所在。采访是了解事实的手段, 是完善事实的一个过程, 一篇真实的、完整的新闻报道, 至少需要经历采访、写作与编辑等过程。任何媒体形式都是如此。

二、基于新闻采访特性之上的采访技巧探讨

1. 新闻的采访工作必须进行准备工作

进行采访之前, 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要采取多线并行的制度, 也就是要采取摄像记者、文字记者、编辑要同时按照自己工作性质进行不同的分工, 并按照一定的组合来完成工作。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之中, 采访人员要特别注意事前的沟通工作。从最初的线索中要擅于更全面的获取信息, 这样就能够在采访的现场中拥有较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例如:杭州市档案馆前日发生爆炸事件, 我们的记者去采访, 事故责任人已经在现场了, 我们的记者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出相关的负责人呢?我们可以通过热线报料人, 也就是档案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往往爆料的人很可能是与责任的事故有一定关系的当事人, 在爆料的时候就要跟对方进行沟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较为容易地获取一些信息, 如责任当事人相关的背景资料或体貌特征等信息, 到达现场后, 我们就能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采访。

2. 新闻采访要接近第一现场

在新闻采访中, 要尽最大可能接近事件的第一现场。距离新闻事实的距离越近, 新闻的价值就会越高, 同步报道是新闻报道的最高点。如, 常见的交通事故播报, 若只报道汽车被撞后的惨况, 其新闻价值会打折扣, 可如果是报道新闻事故发生时候的环境、施救人员状态, 伤者情况, 则能有效的增强新闻的真实度和震撼。

3. 端正新闻采访的动机与相应的策略

新闻报道要遵守真实、客观, 必须把握好自己的采访动机。带着一定的动机去采访, 那么得到的信息则是不真实的、没有价值的。以吹捧作为动机或是以敌意为动机, 都是错误的。正确的采访动机是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采访中注重采访的策略。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采访的对象差别, 要根据被采访者的阅历、学历、性格等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采访技巧。新闻工作者必须平等对待每个被访问者, 要保持平等、中立和冷静的采访态度。对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采访对象, 访问前必须做出详细、深刻和充分的准备, 选择适宜的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这种采访最容易展现记者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对普通人的采访, 有时候不能直接说采访, 需要借助其他技巧与手段, 可以借助于聊天、喝茶等迂回方式, 在大家坦诚以待的情况之下, 进行真正的采访工作。

4. 在新闻采访环节要避免产生假新闻

新闻的生命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在新闻采访的环节中, 要避免假新闻的形成。首先, 不要对突发性新闻的采访工作急于求成。突发性的新闻都是突然发生的, 具有时间紧迫的特点, 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时间要快。怎样做到又快又好, 在“快”的过程之中来避免“假新闻”的出现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过硬的采访素质, 要求新闻记者不可以急于求成, 在极短的事件内, 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探寻, 要对多位目击证人, 或者是亲历者进行证实, 才做新闻报道。要在看到事实或者是拍到事实, 明确事件的形成原因, 包括一些处理结果之后, 再来进行及时的后续性报道。这样的报告就能够避免主观猜测, 才能够有成效地控制假新闻的产生。如, 2009年杭州发生的70码事件, 当晚发生车祸, 由于犯罪人的身份特殊, 媒体接到报料后, 杭州只有一家报纸《都市快报》在当晚就进行采访, 第二天具体报道了此事, 此后还一直进行跟踪报道, 随后其他媒体才敢报道这次事件。《都市快报》做到了一个媒体所具有的公正性。其次, 纠纷类新闻报告中不能有带有感情色彩的偏向。通常, 这类民生新闻是受众喜爱的, 也是百姓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这类新闻的报道对于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影响重大, 这要求记者在报道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情感的偏向, 否则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最后, 就是避免这类新闻中的假新闻出现, 对于这类新闻, 记者要多走动, 多采访, 多调查, 并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之下, 咨询相关的一些法律人员, 这样就不会因为涉及到法律方面问题最终导致失实的假性新闻出现, 因而对舆论导向进行错误引导。假新闻、假报道会对我们的媒体造成伤害。

三、结论

现代新闻采访 篇9

1 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

1.1 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新闻,最大的一个特征便是具有真实性。新闻的传播就是让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去认识、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所以必须先有事实,由事实引导出新闻,也就是说事实就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作为采访者,要把握的第一点新闻采访特征就是真实性。要想顺利且完整地做出一篇新闻,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要经过多个环节来逐步实现。但在采访环节中,真实性是最重要的环节,若采访本身没有具备真实性的话,那后期的所有环节都显得毫无意义。故此,在采访中,一定要将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根本,确保整篇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

1.2 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时效性也是新闻的主要特征。对任何一家新闻媒体而言,越早地掌握新闻信息,其价值就越大。换而言之,新闻就像是在与时间做一场激烈的比赛,作为一名新闻采访者,在得知新闻消息后,应立即赶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的鲜活,才能充分体现出新闻的价值所在。

2 新闻采访的技巧分析

2.1 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采访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采访前,要与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等做好沟通,并进行妥善的分工组合,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应对自如。采访者在采访前也应该对采访对象、采访地点和采访事情充分了解,达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掌控全局,进而更顺利地进行采访。

2.2 拥有端正的采访动机

在采访者进行新闻采访时,必须拥有一个端正的采访动机。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与真实。好好把握采访动机,如果带着动机或个人感情色彩去采访,是不可能做出真实且有价值的新闻。作为一个新闻采访者,不能因夸大、敌意或者受人贿赂而扭曲采访内容,这些不端正动机都是采访者应该避免的事情。不以个人感情用事,公正、真实地进行新闻采访,才是一个采访者应该拥有的采访动机。

2.3 采访应尽量接近第一现场

在采访中,采访者应皆尽可能地接近第一现场,这样才能够真实地了解现场的相关情况,从而采访到与事件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士,得到第一手的新闻采访资料,最终报道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新闻。

2.4 应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相应合理的采访策略

每个被采访对象都是独立存在的,因被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这就需要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针对被采访者的知识层面、社会地位、性格特点等,运用自己的采访技巧,只有选择正确合理的采访方式,才能在短时间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2.5 采访过程中的深入洞察与思考

采访者在采访时,不但要进行深入采访和思考,还要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力,判断出大众所关注、想了解的信息。采访者对采访事件思考的深度是观察的关键,不但要求采访者了解事情的表象,而且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事情本质,最后将深入挖掘出来的本质展示给大众。由此可见,拥有高超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思考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采访者。这样,采访者做出来的新闻才能吸引大众大眼球,满足大众对新闻的需求。

2.6 在采访环节中避免假新闻

真实性是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应对突发性新闻和纠纷类新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附带感情偏向,更不能出现采访者的主观臆断,一定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处理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真实,避免假新闻。

3 结语

只有通过有效合理的采访才能获得具备真实价值的新闻,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采访的特征。新闻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应牢记新闻采访的特征,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技巧去展开采访。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采访技巧,并能熟练地运用,才能促进采访顺利地进行,最终给大众一个真实、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摘要: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前提,即任何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都需要优秀的新闻采访作为基石。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只有具有一个良好的采访思路、合理的采访技巧,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高质量。因此,拥有优秀的采访技巧显得异常关键,笔者将在本文对此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特征,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郭晶.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与提问技巧分析[J].科技传播,2014(4).

[2]李美楠.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与情感因素分析[J].科技传播,2015(11).

上一篇:MOOC教学下一篇:封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