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

2024-10-01

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通用12篇)

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 篇1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常用到的采访艺术, 就是提问艺术和访问艺术, 这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新闻记者在采访前一般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注意采访中涉及到的提问技巧, 更要善于倾听和观察, 当新闻当事人没有出现在采访现场时, 可以根据周围的人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整个新闻采访中, 采访艺术是最为重要的, 采访中涉及到的提问有很多的学问, 想要提高新闻记者的采访艺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 记者和采访对象一般是初次见面, 彼此会产生陌生感, 老百姓对上报纸、上新闻的事情从来没有考虑过, 这在生活中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所以看到记者的录音笔、采访器材等设备时会感到紧张, 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对整个新闻采访有着重要的作用。

采访开始后, 记者要和采访对象之间形成一种信任, 让采访对象可以轻松愉快的回答记者的提问,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尊重是采访活动的重要因素, 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 才可以进行其他的事情。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要找到采访对象的兴趣点, 从采访对象的兴趣点入手, 先建立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 再将采访的内容切入, 就会使整个采访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要善于抓住疑点, 进行深层剖析

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的人员, 都希望在自己的采访活动中收获有价值的新闻, 但是这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很难实现, 采访工作常会徒劳无功, 这一问题的出现, 其实不在于采访对象, 而是在于采访人自己, 进行新闻采访不仅是要对新闻当事人或者新闻线索人进行提问、访问, 还要善于分析、观察, 找出疑点进行深入的探究。

在实际采访工作中, 有很多新闻线索是在不经意间偶然听到的一些言论信息, 俗语有云:“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 这句话用在做新闻上最合适不过的, 从身边的人和事中细心观察, 留心身边的言论, 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从偶然中获取新闻信息, 要牢牢地抓住线索, 进行追踪, 找到细微的闪光点, 挖掘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当然这需要新闻记者有很好的观察力和新闻敏感性, 这样才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在采访活动中随时都会出现新的新闻线索, 同时引出更多的问题,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能够敏锐地做出反应, 整理好自己的思绪, 进行提问, 对新闻进行刨根问底式的追击提问, 收获更多的发现, 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3. 学会倾听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 倾听和提问有着一样的重要性。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不能站在自身的身份、角度上进行采访, 如果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对采访对象进行审问式的提问, 就会将采访活动置入被动的局势中。记者是新闻的发掘者没有错,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可以将自己放在比新闻当事人更高的位置, 记者并非高人一等, 记者是在为大众服务, 为社会服务, 所以, 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心态, 对采访对象不尊重。当然对采访对象的不尊重, 有时并非直接地表现出来, 而是记者的提问方式给人的感觉。在这样的采访气氛中进行新闻采访, 记者提出的问题采访对象不见得会真实地回答, 要想顺利的进行新闻采访, 就要将记者的身份忘掉, 站在新闻采访对象同等的位置, 对其进行访问式的交谈, 记者要根据采访的对象的不同、新闻事件的不同, 采用合理、灵活的采访方式进行新闻采访。在新闻采访中和提问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是倾听, 学会倾听, 从倾听的人物故事、言论中发掘新闻信息。在倾听采访对象讲述的过程中, 记者要快速对听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 从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倾听是要学会的一个交流方式, 学会倾听就会将人与人之间关系拉近, 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学会倾听, 可以在倾听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但需要注意的是,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进行倾听, 要从理性的角度, 要能正确处理倾听中遇到的感情纠葛故事, 头脑要灵活, 不能让采访对象的故事影响自己对新闻信息的判断, 也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和情感放在新闻采访中。

4. 在采访中要注意提出的问题

在新闻采访中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 最重要的就是提问。提问是一件非常有学问的事情, 它包含了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深度等, 这些都是提问中的学问。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进行新闻提问时要注意:

(1) 记者不能提太大、太抽象的问题。这样的提问, 采访对象的回答肯定是笼统的, 记者也很难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因为提出的问题本身, 就是宽泛的, 可以有很多方面的回答。所以记者的提问要具体, 越具体采访对象的回答就会越明确, 这样才可以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获得直接、全面的、有效的新闻信息。

(2)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提暗示性的问题。记者提出的问题要和客观事实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实际情况相符合, 不能提出假设性、暗示性等不切合实际的问题。

(3) 记者不能提出自己预设好答案的问题, 要将更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提问, 要多听采访对象的心声和想法, 从倾听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完成采访后, 不要以为就万事大吉了, 记者要对采访中获得信息进行整理、检查, 尤其是数字信息, 要保证准确无误, 还要征求采访对象对本次采访的意见。当然这些只是提高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一部分措施, 只要努力工作, 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 进行经常性的总结, 就会使自己的采访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 篇2

为了进一步规范机构内部新闻记者采访的管理,加快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新闻工作者的建设进程,保障新闻记者的正常采访活动,维护新闻记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司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商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闻传媒管理条例》特此制定《内部新闻记者采访管理条例》也称《国际新闻中心和国际新闻记者协会内部新闻记者采访管理条例》。

《内部新闻记者采访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机构内部新闻记者采访的管理,加快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新闻工作者的建设进程,保障新闻记者的正常采访活动,维护新闻记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司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商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闻传媒管理条例》特此制定《内部新闻记者采访管理条例》也称《国际新闻中心和国际新闻记者协会内部新闻记者采访管理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持有香港国际新闻记者协会新闻记者证和香港国际新闻中心新闻工作证”的公民申领、核发、使用和管理(申请“新闻采访证”的费用:零元港币(不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条“新闻采访证”是新闻记者采访时的有效证明,是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合法证件,由香港国际新闻中心依法统一印制并核发。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持有香国际新闻记者协会新闻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是指由香港国际新闻中心对已经核准的香港媒体工作人员颁发的持有“香港新闻工作证/新闻记者证”的公民。本办法所称新闻媒体,是指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司注册处依法注册登记,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税务局进行登记注册备案,同时在香港国际新闻中心登记备案的香港新闻媒体。第五条新闻记者持新闻采访证依法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各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

第六条新闻采访证由香港国际新闻中心统一编号,并有香港国际新闻中心钢印、新闻记者所在的新闻媒体核发专用钢印方为有效。第二章 申领与核发

第七条香港国际新闻记者协会负责新闻采访证的核发工作,新闻媒体负责审核本机构的新闻工作人员。

第八条新闻采访证由新闻媒体领取。申领新闻采访证须由新闻媒体如实填写并提交《领取新闻采访证登记表》、《领取新闻采访证人员情况表》以及每个申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近期白底彩色照片(需着西装打领带),以及由国际新闻中心颁发的以下四种证件复印件:

1、新闻登记证;

2、网络媒体登记证;

3、国际新闻记者协会新闻记者证;

4、国际新闻中心新闻工作证。

第九条新闻媒体机构领取新闻采访证的人员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二)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并获得由国际新闻中心颁发的以下二种证件:

1、国际新闻记者协会新闻记者证;

2、国际新闻中心新闻工作证;

(三)领取新闻采访证的人员所在的媒体必须获得由国际新闻中心颁发的以下二种证件:

1、新闻登记证;

2、网络媒体登记证;

第十条领取“香港新闻采访证”的费用:零元港币(不收取任何费用)。第三章 使用与更换

第十一条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必须持有新闻采访证,并应在新闻采访中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

第十二条新闻媒体非采编岗位工作人员、非新闻媒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假借新闻媒体或者假冒新闻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活动。第十三条新闻记者使用新闻采访证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应遵守法律规定和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不得编发虚假报道,不得刊播虚假新闻,不得徇私隐匿应报道的新闻事实。

第十四条新闻采访活动是新闻记者的职务行为,新闻采访证只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或者涂改,不得用于非职务活动。新闻记者不得借新闻采访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借舆论监督进行敲诈勒索、打击报复等滥用新闻采访权利的行为。第十五条新闻记者与新闻媒体解除劳动关系、调离本新闻媒体或者采编岗位,应在离岗前主动交回新闻采访证,新闻媒体应立即通过“国际新闻中心”申请注销其新闻采访证,并及时将收回的新闻采访证销毁。第十六条新闻采访证因污损、残破等各种原因无法继续使用,由新闻媒体机构持原证到发证机关更换新证,原新闻采访证编号保留使用。第十七条新闻采访证遗失后,持证人须立即向新闻媒体机构报告,新闻媒体机构须立即办理注销手续,并在国际新闻中心指定的媒体上刊登遗失公告。第十八条新闻媒体机构撤销,其原已申领的新闻采访证同时注销。第十九条新闻采访证每年统一换发一次。新闻采访证换发的具体办法由“国际新闻中心另行制定。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国际新闻记者协会和新闻媒体机构负责对新闻采访证的发放、使用和核验等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新闻媒体机构负责对新闻记者在本域内的新闻采编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国际新闻记者协会和新闻媒体机构根据调查掌握的违法事实,建立不良从业人员档案,并适时公开。

第二十一条新闻媒体机构对新闻采访证的申领审核和规范使用的管理责任,加强对新闻记者开展新闻采编活动的监督管理。第二十二条新闻媒体须履行对所属新闻采编人员资格条件审核及新闻采访证申领、发放、使用和管理责任,对新闻采访的采访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有违法行为的新闻记者应及时调查处理。新闻媒体机构不得聘用存在搞虚假报道、不道德新闻报道、无责任新闻报道、利用新闻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违法使用新闻采访证等不良从业记录的人员。

第二十三条被采访人以及社会公众有权对新闻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予以监督,可以通过“国际新闻记者协会、新闻采访证网络查询系统”等途径核验新闻采访证、核实记者身份,并对新闻记者的违法行为予以举报。第三十四条新闻记者涉嫌违法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的,国际新闻记者协会可以视其涉嫌违法的情形,国际新闻记者协会有权独自中止其新闻采访证使用,并根据不同情形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五条新闻采访证实行核验制度,由国际新闻记者协会进行核验工作。新闻采访证核验与新闻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司注册处的“公司登记证”的年检时间同步进行。新闻媒体机构未按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司注册处“公司登记证”年检的,国际新闻记者协会有权注销其全部新闻采访证。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本新闻媒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的,国际新闻记者协会视其情节轻重,可采取下列行政措施:

(一)通报批评;

(二)责令公开检讨;

(三)责令改正;

(四)终止新闻采访证使用;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本条例自2013年07月01日起试行。注:

1、根据《国际新闻中心、国际新闻记者协会新闻记者采访管理条例》颁发的证件属于行业性内部登记证。

2、本管理条例解释权全部归属国际新闻中心

新闻记者采访的语言智慧 篇3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智慧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获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智慧实际上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关于采访语言

新闻记者采访主要是通过提问、同采访对象交谈等言语交际形式实现的。正如美国记者杰克·海敦所说:“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别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采访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把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语言称为采访语言。

关于采访语言智慧

记者的采访语言智慧是记者政治素质、生活阅历、能力性格、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新闻敏感、新闻素养、采访知识、社会经验等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采访语言智慧是记者的一种内在品质,它渗透、内化于包括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活动及采访目的、采访价值、采访过程、采访环境在内的采访的一切方面。一位优秀的记者在采访时的一言一语都会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由于记者是采访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采访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采访情景中,记者语言智慧主要是通过记者的采访行为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记者语言智慧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记者对于采访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采访对象、采访情景,面对采访新的变化和突发性的情况,记者能不能敏锐洞悉,能不能作出灵敏的反应、灵活机智的应对、恰当的现场语言策略调整,都能真实反映一个记者的智慧水平。

采访是一门交谈的艺术。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说,一次成功的采访七分在说,三分在写。如何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进行融洽的交流与沟通,尽量“撬”开对方的嘴巴使其敞开心扉,说出真话,便成为记者们终身要学的一种本事。这种本事说得更明确些,就是现场交际行为,更确切地说就是现场的语言智慧。那么记者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智慧呢?

采访时“第一句话”的智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现场采访中,至关重要的是精心设计采访的“第一句话”。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往往用“第一句话”开启采访对象的心扉。万事开头难,因此现场采访的“第一句话”更是关键,它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必须要熟悉采访对象的身份、背景。采访前记者应尽量搜寻与研究有关被采访人的身份、背景等信息。在采访前,如果对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有透彻的了解,头脑中有十分清楚的立体线索,那么采访时就能知道从什么角度接触对象,表现主题,否则效果不佳。如1939年,举世闻名的电影《飘》正在美国放映,女主角赫思嘉的扮演者费雯丽从英国飞抵美国表示祝贺。费雯丽到达纽约机场后接受记者的采访。当时一个初涉新闻界的记者问道:“你在《飘》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十分不满地回答:“我无意同你这样无知的人交谈。”多么好的采访机会呀,就被这个拙劣的“第一句话”提问给断送了“前程”。如果这位记者这样问:“您扮演女主角非常出色,请问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您扮演女主角赫思嘉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那结果一定大不一样。

应该明白自己想要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有些记者往往忽略采访的第一句问话要获得的信息,认为只是个开始的形式,以至于匆忙上阵,或明知故问,或故弄玄虚,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使采访对象产生厌烦心理,影响了采访的顺利进行。高明的记者大多重视第一个问题的设计。反之,不恰当的提问,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会给采访带来尴尬的气氛。比如内地有一架民航飞机被歹徒劫持到台湾,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飞机又顺利地飞回原定的地点,当最靠前的两名乘客走出飞机的舷梯时,有很多记者围上去,其中有一名记者迫不及待地问:“请问你们是乘坐这架飞机回来的吗?”观众哗然。

了解采访的特点,研究现场提问的规律。这一点对于记者现场采访“开好头”是十分有益的。《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第一句话”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采访愉快地进行下去。

这些都说明了采访“第一句话”是很有讲究和学问的,因此,记者采访时必须说好“第一句话”。

采访中提问的语言智慧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提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记者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底,并不等于就会采访。衡量一个记者业务素质的关键,还要看他会不会用活语言,也就是巧问。

著名记者柯天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曾经指出,提问是采访中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说起来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格式,只可说“运用之妙,存乎其心”。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整个采访活动顺利进行,记者必须掌握提问的技巧。

巧选话题,激起谈兴。卡耐基曾说过:听众感兴趣,是因为你的谈话内容与他们有关,与他们的兴趣有关,与他们的问题有关。这种与听众最感兴趣之事的联系,也就是与听众本身的联系,将稳获听众的注意,并能保证沟通畅通无阻。所以话题选得巧,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所以话题选得巧才能使采访做得巧。美国记者怀特·汤姆索采访尼克松,就是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足球谈起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是从他的生日谈起。在那次短短1小时的采访中,法拉奇向邓小平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及中国现行政策等许多敏感甚至尖锐的问题,并都得到圆满的答复,这和法拉奇善于将严肃话题融入轻松自然的交谈中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巧选话题,选择听者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引导其开口畅谈。

巧妙地借题发挥,吸引采访对象。西方记者在总结采访经验时特别强调,一般情况下别提让采访对象只回答“是”与“不是”的问题,这样的设问几乎毫无信息量。记者要谨慎地提出采访问题,尽量避免问一两个字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果你问一个人:“你喜欢工作吗?”你很可能会得到一个“是”或“不是”的回答;但是,如果你问:“你喜欢哪一种工作?”你可能会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如果你问一个事故的见证人:“你看到刚刚发生的事故了吗?”他很可能用一个字来回答,但是,如果你问:“你看见了什么?”就得到一个更长的回答。所以巧妙地借题发挥,才能吸引采访对象。

提问要紧扣主题。采访中记者应该多提能切中要害、有所创新、能触动被访者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整个采访的灵魂。为了使采访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所提问题要有深度,有针对性,不要在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上浪费时间。比如采访一位参加比赛的体育运动员,如果老是问你想拿金牌吗,拿到了金牌,你高兴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触及实质,没有典型意义,绝对吸引不了观众。

语言通俗,简洁明晰。记者在提问时,如果多用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口语,采访对象就可以准确理解记者的问话,以便作答。新闻采访语言首先要做到简洁。现代化社会节奏加快,记者采访应该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节约采访对象的时间,尽量用最简短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使采访对象能迅速把握语言的信息内容。其二,采访语言要明晰。明晰表现在用准确明了的语言去表达采访内容,做到言辞明明白白,不可含含糊糊,吞吞吐吐。这样才能获得采访对象的好感,有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要使说话简短,就要学会浓缩。浓缩就是对语言的提炼,浓缩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

巧用隐性语言辅助自己的语言智慧。新闻采访工作需要掌握和利用公关吸引、移情效应等公关交往艺术。要获得最佳采访效果,记者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有时可以运用一些“隐性语言”或者叫做“无声语言”来辅助采访,必要时,还要精心设计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见面方式。如有位记者曾采访过原南京师范大学女校长、百岁未婚老人李美筠博士,按照习惯第一次见面应给老人带一些水果,但从校办工作人员那里得知,老人曾在美国著名大学执教十年,精通六国语言,获得3个博士学位,曾是罗斯福总统的门上客,有着深厚的西方生活习惯,且尤其喜欢鲜花。当笔者叩开老人房门时,首先献上的是一大束鲜花,老人看到鲜花显得格外高兴,那次采访也格外顺利。

总之,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讲,将采访的问题变得简单,是其语言专业功底的表现;有能力驾驭好每一句采访语言,是具有较高语言智慧的表现。

记者提升自己的语言智慧的策略

在采访现场,记者是整个采访的驾驭者,要用语言艺术引领采访对象逐步进入采访状态,以便捕捉到想要获得的信息,这就要求记者平时在采访语言上要注意“修炼”,注意方方面面语言能力的积累,锤炼语言“功夫”。

练好一口流利的语言。这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不断培养良好的新闻意识,特别是要练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每天都应该练习大声朗读,使自己口舌灵活,有弹性。从语言学角度看,音频、音速、音量的不同,会表达出不同的信息,这些都与采访效应紧密相关,也应加强训练。平时练习提问时宜多用平等商讨性的祈使句为佳,诸如“请您谈谈……好吗?”“您能不能告诉我您对此事有什么看法”等,这样,能缓解对方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使采访进入积极活泼的境地,取得良好的效果。

平时有意识锻炼自己即兴话语编码能力。优秀的新闻记者—定会有较强的即兴话语编码能力。因为新闻采访的环境、采访对象千变万化,各有千秋,所以在实际运作中要真正取得预期效果,记者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采访语言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简洁明了。采访语言能否获得良好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新闻采访的成败、优劣。为此,新闻记者必须重视语言的锤炼,把提问作为一种艺术技能来加以研究。对语言锤炼可以是随时随地的进行,如果平时有这方面的储备、训练,则到现场就容易挥洒自如。比如多练习即兴演讲、即兴评论、即兴命题作文,平时多做模拟“采访”等。

锻炼驾驭语言的能力。采访主要用自己的语言来问,要问得有学问,问得有技巧,这就要锻炼记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向生活学习,向优秀新闻记者学习,努力培养和创造自己的语言特色,才能驾轻就熟,锻造出流畅、得体、恰当的采访语言来。

威廉·梅茨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即使你不是一位天才的作家,却可做一个很好的记者;但是如果你不善于采访,就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这段话很精辟地概括了采访语言的重要地位。的确,没有采访就没有现代的新闻事业,没有采访也就没有记者工作。而没有丰富的语言智慧,就没有成功的采访。记者采访的语言智慧是采访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②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作者为广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于提升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思考 篇4

所谓新闻记者顾名思义就是指新闻传播机构中专业进行采访报道人员。采访艺术是指记者通过一定的采访技巧进行新闻报道, 通常分为提问艺术和访问艺术。高的采访艺术则可以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并有助于采访的顺利完成。但是, 现实的采访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现状

当我们对电视或电脑上的某些新闻报道感到惊讶时, 我们可曾想过短短几分钟甚至是几秒的报道有多少人在为之努力。其中, 与真相距离最近的想必就是记者了。记者是通过不断的挖掘信息量对人或物、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 记者采访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后续的效果, 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有些新闻报道中, 记者的提问和访问缺乏艺术感, 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 也就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还有些记者提问的问题过于专业, 使受访者无从下手, 从而失去了采访的意义。

提升新闻记者采访艺术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城市平静的街道边、在充满智慧的经济论坛中, 我们总会看到记者的身影, 他们为我们连绵不断的传达着世界各地的信息咨询。而记者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新闻质量, 新闻采访艺术主要就是提问艺术及访问艺术, 这也是记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现实生活中记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自己的采访艺术。

1.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只有充分了解对方才能真正的的战胜他。这句话放在新闻采访中再合适不过了, 在进行采访前, 记者首先要知道采访的对象是谁、自己想从中得到什么, 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若在采访时连采访对象都不清楚是谁的话, 很容易造成记者思路混乱, 语言表达能力低, 因此, 记者在进行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至于在采访时因手忙脚乱或思绪停顿而造成采访中断。

2.采访过程中要换位思考, 营造良好的氛围

有时候记者所面临的采访对象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他们面对突然出现的采访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紧张, 怎样使他们能欣然接受采访则是记者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首先记者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使自己真正的融入到周围的群众中, 其次, 采访过程中还要换位思考, 从采访对象的需求和兴趣入手, 使提出的问题能真正的表达他们的诉求, 如我们看到有的记者关于PM2.5提出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身边非常关注的话题,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 明显能带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共鸣, 这样的采访能带动人们的积极性, 有利于深层挖掘背后的事实, 也使得新闻报道更贴近群众。

3.采访时提升提问技巧和手法

提问是记者获取新闻价值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这种方式简单明了, 但是, 采访过程中提问也是需要技巧的, 并不是乱问。专业素质较高的记者通常提问时会慢慢推进, 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闻线索, 快速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确保采访的顺畅;优秀的记者会根据采访对象和场合的不同在采访时往往会采用多种提问方式。

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要求, 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 不能太过于笼统和抽象;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深度, 不能过于肤浅;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没有实际意义的提问只会显得整个采访过于累赘, 影响采访效果。因此, 进行采访时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也要有一定的要求。

4.采访过程中学会倾听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 不能单纯的进行提问, 就像是审问犯人一样, 在采访时不仅要提出问题, 还要在采访对象进行回答时认真的倾听, 并做出适当的鼓励性回应。记者在听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线索, 并以此为线不断的进行挖掘, 在听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进行定性,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听中往往能发现有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记者在听得过程中也要保持清晰的采访思路, 不能让采访对象的回答干扰到自己的判断, 而且, 在采访过程中也不能过于主观, 将自己的情感色彩加入到新闻的采访中, 避免造成报道失实。

结束语

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 篇5

第一部分 新闻采访

一、新闻报道的实质——报道人

我们知道新闻报道的主体是事件,事件的主体是人,新闻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枚重磅炸弹,在一般性的新闻构成中,新闻人物报道虽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用的并不是很多,只要用就会发挥出不同凡响的影响力。我们说新闻报道是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的,而新闻人物报道的作用也恰恰就是时代发展到某一特定历史时刻,我们所推出的最具时代代表性的人物,新闻人物在媒体上推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发挥榜样的作用。

比方说长江大学英雄人物赵传宇、“10·24”英雄群体等,一个个新闻人物就闪烁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引领着一个时代前进的脚步。

那么,既然新闻人物报道有如此重要意义,怎样才能写好新闻人物报道呢?粗浅谈以下这么几点体会。

二、如何做新闻报道?

(一)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人物

选择新闻人物是关键,他事关整个报道的成败。

不是说看着谁身上有文章可做就选择谁,我们不是写小说,也不是戏剧,被采访者身上有多少故事,有多少卖点,不能成为我们首选的条件,所谓时势造英雄,我们要选择的是,当时代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时,社会需要的一个学习榜样,新闻人物选择必须非常具有代表性。

例如:学院“三风”建设时要选择“学风标兵”、“教风标兵”、“作风标兵”三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作为报道的对象。

所以说,人物选择一定要慎重,要选择有广泛代表性的人物,不能猎奇,更不能贪多。选择人物时,要广泛打听,多方了解,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决定新闻人物的取舍。要让新闻人物在报道以后站得住脚,经得起人们的评论。

(二)要深入采访

选择新闻人物是个前期准备工作,进入采访阶段才是工作真正开始,采访是否成功,同样事关这篇人物报道的社会反映。采访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即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

1.采访前

(1)采访前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个人、研究这个人,弄清楚他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他,选择他是为了什么主题,他的性格,他的人品,他的为人,他的社会口碑,他待人接物的方式,他的一些习惯,包括好习惯、坏习惯,在采访以前就要在心中对这个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画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即使是有些被采访人早就认识,同样不能忽视采访前的准备。如:事先电话联系,事先预约,以示对被访者的尊重。(2)采访前要拟定一个采访提纲。在选择这个人物的过程中,为什么选择这个人,就是这次采访的宗旨,有了这一个大主题以后,要根据前期的了解,拟定一个采访提纲。这个提纲一定要围着大主题转,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被采访人的性格习惯等设定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从闲聊开始进入采访,让他按照你设定好的路线,一步步引着走。

有些记者觉得,采访还得拿着一个提纲,是不是显得太没有水平了,我觉着不是,有提纲采访不仅能让你思路更清晰,也同时会让被采访人认识到你是有备而来,对这次采访很重视,反而会赢得被采访人的尊重。

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张越,山东电视台记者曹丽都是些名记者、大腕级记者,但他们都有拿着提纲采访的习惯,又有几个人说他们没有水平呢?

当然,有些时候也是不需要拟定提纲的,要视现实情况而定,并不是说所有采访都要拟提纲。

(3)采访前一定要先联系。这看似一个小节,实际上非常必要,一是让被采访者有准备,二是显示对被采访人的尊重,同时,也通过这种渠道,建立第一次沟通,是块敲门砖。

2.采访中

(1)注意被采访人的态度

被采访人是否从心理上真正配合,他是否做了准备,他准备的是不是充分,这些东西对采访影响很大。

(2)多听、少说

给被采访人充分发表个人观点的机会。他们很多想法、很多故事也许不一定在我们的提纲之内,只要他跑题不是太远,尽量不要打断他,让他说,不一定哪一句话就是个闪光点,不要为了抄同期声麻烦,听着他说的不是自己想要的随便打断被采访人的话题,这样,一是会挖不深,二是很可能打断被采访人的思路,让他下一步不知所云。

有些记者为了省事,按照自己的想法替被采访人写好让他念,这样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偷懒成功,不用抄同期;二是被采访人念的话,保证合乎你的要求。但是这样的结果是:被采访人说不出自己真想说的话。

(3)注意观察

观察有两点:一看表情,是否是在你认真回答你的问题,他是否已经进入了被采访的角色。二看他的兴奋点,你说什么时他最感兴趣,在他心中,什么东西最让他自豪,然后,适当顺着他的话题添加采访题目,力求挖深、挖透。通过察言观色,与被采访人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让他不设防。

真正的采访,并不是为采访而采访,应该是一种打开心扉的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朋友间的交谈。比如,著名记者穆青与吴吉昌等多名被采访人成为好朋友,就是很好的范例。

(4)注意身份

人们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但记者不能因此凌驾于任何人之上,不管是采访学院领导还是普通学生,记者既不能做作、自卑,也不能自高自大,要与任何被采访人建立平等关系,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完成交流,这样才能保证采访角度不出偏差。

3.采访后

(1)以当事人的纪实谈话为依据进行写作,不要合理推测、合理拔高,事实是新闻生命,做新闻人物报道同样要用事实谈话;

(2)要保留被采访人的谈话风格,不要断章取义,注意表现人物个性;

(3)要依据采访、围绕主题选择取舍内容,用最真实、最具个性的勾勒人物形象;(4)在采访后要尽可能留下被采访者或者组织者的联系方式,以便在写稿时核对相关信息。

(三)用心写作

怎么样写,它的前提是采访的是否深入,只要采访到家了,写作就是提炼的问题了,要舍得取舍,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

② 要从人物本身特点出发,找出他的闪光点,提炼主题。

②要有校园时代气息。

③要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内在气质。④要注意运用特定环境表现人物个性。

⑤要抓住细节、善于运用细节、让细节说话。⑥多用叙述,慎用描写,少加评论。

另外在写作中还要注意多写、多练、多修改,总之,新闻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件细活,记者只有不急不躁,认真对待好每一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做好做活一个人物,做出一个反映出时代特征的人物。

第二部分 新闻写作

一、新闻的基本认识

(一)新闻的概念

(1)含义:新闻就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

(2)种类:简明新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

还有一种分法: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尽管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主要是:真、实、强、短、快、活。

(二)新闻的五要素是“五个W一个H”

(三)新闻的组成部分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如:我院学子参加第二届荆州“最美油菜花节”采风

(四)新闻的特点 1.简明新闻:

(1)概念:简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短、迅捷的一种体裁,又称简讯、短讯、快讯和一句话新闻。

(2)特点:A.篇幅短小;B.结构简单;C.叙事简明;D.一般一事一报;E.要求简而不陋。

如:绿化工程扮靓校园 2.动态新闻:

(1)概念:动态新闻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现实世界最新变动状态的新闻报道的统称。(2)特点:A.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其主要着眼点;B.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其主要价值取向;C.以突发性事件为其主要报道内容;D.以客观叙事为其基本特征;E.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其主要写作原则。F.动态新闻要给人以“动感”与现场感。

如:趣味羽毛球 青春展活力 3.综合新闻

(1)概念:综合新闻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进行归纳综合的新闻报道的统称。(2)特点:

A.综合新闻所涉及的新闻信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B.通过综合新闻事实表达新闻主题,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 C.注意点面结合,多角度的反映客观事物或人物的概貌。D.注重导语的构思与背景材料的交代; E.重视新闻根据,新闻来源的交代;

F.注重分析,却又以客观叙事的方式表现。

如:第29期《泮池苑报》的头版的党政新闻和人物通讯。4.述评新闻:

(1)概念:述评新闻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载体。(2)写作特点:

A.视野开阔,材料丰富,高屋建瓴的分析事件与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趋向; B.跳出材料概括,抓住典型举例子;

C.边述边评,讲究逻辑,不摆架子,以理服人; 5.事件新闻:

(1)概念:事件新闻是以突发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是动态新闻的主要品种。(2)写作特点:

A.社会政治、经济局势的突变; B.重大自然灾害; C.重大交通事故; D.暴发性流行病; E.重大刑事案件;

F.对社会各界有较大影响的新发现或新成就。

如:一些纪实性的通讯,比如第29期《泮池苑报》2版地“三风”建设专题通讯等。6.非事件新闻:

(1)概念:指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2)特点:

A.传通性大; B.民间性强; C.人情味浓; D.涉及面广

(3)社会新闻的写作要求:

A.尽量写出情趣 B.尽量追求时效; C.写作要不拘一格 如:《感受真爱 感悟真情》

二、新闻的写法

(一)总原则: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二)具体要求:

1.主题突出,文字精炼。一条新闻通常报道一件事实,说明一个问题。

2.文字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必要时可以有适当的精湛的议论。

3.开头通常有一段导语,简要说明全文的主题思想或主要事实,唤起读者注意,使读者先有一个总的概念。

4.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物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5.交代必要的背景:事物的历史背景、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地阐述事物的政治意义。背景材料应简明扼要,不可喧宾夺主。并非每条新闻都要背景材料。如:《学院慰问藏族学生 共庆藏历新年》

三、新闻稿的组稿结构

(一)倒金字塔结构。所谓倒金字塔,指的是新闻事件的高潮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即最重要的情况最先说,所有的重点内容都要在第一段中出现。

第一段是导语部分,导语是一篇新闻稿的灵魂、精华所在。导语之后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严格地按照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在后的原则来排列。如果说导语是第一重要,那么事实1就是第二重要,事实2就是第三重要,以此类推。

新闻稿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读者,读者的时间有限或受兴趣限制不可能将每篇报道都从头至尾读一遍,但只要读过第一段,就能对报道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二是编辑,在考虑版面不够或其他因素时,常会对新闻稿进行删改,哪怕只剩下一段或一句话(即导语)时,仍然留有公关人员需要向公众报告的最重要的信息。

如1996年4月18日《公共关系报》刊登的一篇文章:

在这篇新闻中,第一段最重要,交代了主要事实;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具体化和补充说明;

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要求 篇6

关键词:新闻采访;记者;分析;思考

1 新闻采访活动的重要性

新闻采访活动就是新闻记者出于新闻传播的目的,利用观察或访谈的形式对采访客体进行的观察、询问、思索和倾听以及记录等采访活动,获得采访信息的过程。新闻采访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新闻采访,才能够采集和挖掘新闻事实和线索。从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上看,新闻采访活动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想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就需要对事实的有效掌握和了解,而新闻采访正是保证新闻传播活动真实性的重要环节,是获得新闻事实的主要渠道。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首先建立在完整的采访报道基础之上的,任何的新闻活动都是先有采访,后有写作和编辑的。新闻采访活动更是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手段,新闻能否得到有效的传播,取得轰动的影响,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最为重要。想要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获得最新鲜和最及时的第一手新闻事实资料,新闻采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闻采访同时也需要新闻记者能够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新闻敏感度,更够从众多的新闻事件中及时发现有效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2 当前新闻记者采访的现状

2.1 新闻记者采访前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当前我国新闻记者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新闻资料准备不充分的情况,造成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能够对于被采访者和新闻事件发生过程进行全面、仔细的了解,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新闻采用报道的不真实,无法获得全面真实的新闻素材,甚至出现新闻采访主题偏离的情况,将新闻采访置于尴尬的境地。如,新闻记者进行法律纠纷事件采访时,如果新闻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做足准备工作,对于整个事件和当事人缺乏了解的话,这样就是容易造成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太过主观性,造成新闻报道的不公正,影响社会和谐的发展。

2.2 新闻记者采访过程中提问抓不住关键点。新闻采访主要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取新闻信息的。但是在实际采访的过程中,由于新闻记者不了新闻事件,没有做好前期的调查,或者是记者缺乏采访的实际经验和综合素质。就造成了新闻记者的提问没有针对性,抓不住提问的重点,提的问题笼统,含糊不清。甚至有些新闻记者,提出一些令采访者反感的问题,导致整个采访过程气氛不融洽。所以,在进行新闻采访过程中,可以采取轻松的谈话式的交谈等,这样会使采访人情味更浓,使得采访效果也会更好。

3 新闻记者采访的要点

3.1 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新闻采访工作并不只只是采访现场的工作,还包括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只有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经历和采访对象对于新闻事件的看法,这样才能使得新闻记者能够根据被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更好把握整个新闻采访的主题。而且采访前充足的准备工作好能够便于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能够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提升新闻采访成功的几率。因此在新闻采访前做好采访工作的准备,是采访成功的关键,更是新闻记者采访的要点。如: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陈鲁豫,她凭借她自身的知性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她能够表现的如此知性是因为她对每次采访的认真的态度。在进行余秋雨的采访节目中,陈鲁豫在新闻采访前就是对余秋雨进行了定位,先是定位为作家、后是教育家,再来就是学者,她针对余秋雨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进行定位,赢得了余秋雨的肯定。她能够做到这样准确的定位,是因为她在进行新闻采访前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能够把握和控制好整个新闻采访的过程。

3.2 培养新闻记者的提问方式,学会善于倾听。倾听是一门艺术,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新闻事件的原委。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在新闻采访过程恰当的时间进行提问,充分释放采访对象的倾诉心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采访中要注意提问方式。提问方式如何是决定采访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新闻工作者要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提问和拥有一颗善于倾听的心,这样才能将新闻采访工作做好。

3.3 培养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度,发现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所有新闻工作的开始,有新闻线索才有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等工作。但是如何获取新闻线索,这需要新闻工作者自己寻找和发现。只有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度,才能够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新闻记者新闻敏感度的培养需要加强政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政治敏感是保障新闻工作能够跟随国家政治政策的动向而走,继续做党的喉舌的基础。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则是保障新闻工作者能够对于社会现象加以留意,审视社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现象,从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催生新闻工作的新闻敏感。

3.4 培养新闻记者的创新思维。新闻采访需要新闻工作者以事实为依据,更好得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访谈的形式,抓住事物身后的本质。能否更快的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需要培养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思维。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挖掘事物的本质,并通过观念重组将事物本质呈现给观众,达到深化新闻报道的效果。

4 小结

优秀的新闻采访记者,除了能够利用一些采访技巧外,更需要拥有扎实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在采访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巧妙的设置更多有效采访的问题,提升新闻采访记者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在有限的采访时间中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更好的进行新闻信息的报道和传播,为公众提升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殿萍.新闻记者现场采访要求[J].戏剧之家,2014(3):326-326.

[2]张先芳.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研究分析[J].科技传播,2014(17):47-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艺术研究 篇7

一、新闻记者采访中提问艺术的内容

(一) 新闻记者在采访时所持有的态度

媒体在选择新闻记者时, 通常都会选择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 具有丰富新闻采访知识以及敏锐洞察力与观察力的记者。除此之外, 新闻记者还不能缺少一样东西, 就是采访态度。在开始采访时, 新闻记者应当对被采访人持有一种尊重、亲和的态度, 让被采访人在接受采访时不会产生被质问的感觉。新闻记者持有正确的采访态度, 能够减少被采访人的心理抵触感, 拉近记者与被采访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彼此的距离, 可以减少新闻记者在采访工作中的阻力。但是, 当新闻记者需要提出具有争议性, 甚至较为尖锐的问题时, 不能出现退缩的态度, 应当做到尊重与坦然同在, 且言辞肯定, 不含糊。只有这样, 才能让被采访人更加信任采访记者, 进而达到采访目的。[2]

(二) 对提问问题进行充分准备

在开始采访前, 新闻记者应当对所要提的问题进行问前准备。在进行准备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第一, 所准备的问题不能触及国家法律法规, 同时也不能触犯社会道德观, 应当设置积极向上、思想端正的问题。第二, 需要进行问题宏观、微观区分。宏观问题是一种问题答案较为广泛, 没有一定的标准, 可以根据被采访人自身的情况进行自由回答的问题。而微观问题则与之相反, 通常都具有针对性新闻事件, 根据事件本身进行回答, 如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问题。第三, 在设置问题时, 所准备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可以选择的提问逻辑顺序有分总式、总分式、漏斗式等。问题的提问顺序有时会对采访内容与采访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为了得到最佳的采访效果, 必须遵循第三项原则。[3]

(三) 记者应当熟练运用提问技巧

提问技巧可以确保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除了需要提前准备好问题外, 还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由于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很有可能出现突发事件, 并不能按照原先准备好的问题进行提问, 因此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随机应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闻记者应当加强自身的提问技巧, 确保每一次的新闻采访都能获得圆满的结局。

二、提高提问艺术效果的策略

(一) 充分利用新闻采访提问工具

新闻记者采访中所涉及的提问工具不仅仅局限于采访设备、采访平台等, 主要是指有关被采访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内容。在开始采访前, 新闻工作人员应当收集与整理好相关资料, 在新闻记者开始进行采访后, 能够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当作采访的引子, 加深新闻采访的深度, 挖掘到更多、更详细的新闻动态。[4]除此之外,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工作时, 可以运用更多的现代科技, 利用各种网络新闻平台进行采访, 不仅可以将采访流程化繁为简, 还能提高采访效果。

(二) 以感情为媒介进行提问

传统的新闻采访工作通常都是严肃、古板的, 会让被采访人感到很压抑, 甚至当有些新闻记者的采访态度比较强硬时, 会让被采访者产生被质问的感觉。而当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工作能够以感情为媒介时, 就可以让被采访者先融入情景中, 触景生情, 放松戒备, 进而让新闻记者得到更真实的采访结果。因此, 新闻记者在进行提问时, 可以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与被采访者打好感情牌, 让被采访者感受到记者亲切、温和的态度, 充分调动被采访者的热情, 以此来提升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质量, 进而提高新闻采访的提问效果。

(三) 做好提问准备工作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做好了准备工作则相当于完成了一半的采访任务。并且充分地做好采访准备工作是新闻采访的基础, 若没有打好新闻采访的基础, 后续的采访工作一定不能顺利地展开。为了提高提问效率与质量, 除了准备相关资料外, 选择采访对象也十分重要。记者要根据新闻话题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若选择了错误的采访对象, 不仅会使前期的准备工作付之东流, 而且还不能达到采访目的。其次, 在进行采访时, 应当根据被采访者的背景进行分析, 一步步引导采访者表达出他想要表达的意思。由于采访需要, 很多被采访者并没有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叙述自己的想法或事件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些障碍。此时, 新闻记者就应当担负起引导者的工作, 帮助被采访者总结、引导出他想表达的意思。最后, 对于所准备的问题, 记者应该事先琢磨被采访者会如何回答, 做到心里有数, 避免在进行采访时出现意外, 影响新闻采访质量。

三、结语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扩大了新闻的生存空间, 但同时也为新闻行业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脱颖而出,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艺术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提高新闻记者采访问题的质量, 记者应当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开始采访前, 充分收集相关资料, 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设置问题, 并预估采访对象会如何回答问题, 避免发生意外状况导致采访不能继续。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提升新闻采访质量。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 能发表新闻的平台越来越多, 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也有了显著提高, 提升新闻采访质量成为各大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采访过程中, 新闻记者的提问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问答模式中, 而应当对提问艺术进行研究。若想在新闻采访中提出有见解、有分量的问题, 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运用提问艺术。本文通过剖析提问艺术的内涵, 以探讨更好的提问方法。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提问艺术,内容及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崇彬.浅谈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J].才智, 2014, 19 (15) :284.

[2]秦勇.关于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研究[J].科技传播, 2013, 14 (22) :10-12.

[3]李英仙.对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艺术的一些探讨[J].科技传播, 2015, 03 (14) :36-38.

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 篇8

关键词:电视台新闻记者,被采访者,提问方法,采访艺术

当今社会, 新闻是人们获取外界各种信息的重要方式, 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开展采访工作过程中, 要想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 必须提升采访技巧。新闻记者采访时采用的提问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技巧等, 对采访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 新闻采访者必须提升自身的采访能力。

一、做好准备工作

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语言和被采访者沟通。因此, 采访者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交流方式对采访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台新闻采访者做好采访的前期工作, 充分的前期准备对采访过程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能使采访者拥有清晰的逻辑, 并且使采访者自身的采访水平得到更好的体现, 为最终的采访结果提供保障。电视新闻采访者要高度重视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明白采访的主要目的, 事先对受访对象作相应了解, 保障采访效果。[1]这样做的目的是对突发事件作出预警, 最终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对策, 确保采访正常运行, 促使采访效果得以提升。

二、营造相对良好的采访氛围

采访对象的状态影响采访效果, 因此让被采访者自然地融入采访过程中, 促使采访过程相对融洽和谐。为受访者营造良好的采访环境, 向广播电视台新闻采访记者提出了较高要求, 新闻采访者需要在合适的时间运用合适的语言。在采访前期, 需要收集被采访者的资料, 采用被采访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提问, 让采访者融入采访环境当中。

例如, 新闻记者对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时, 需要对农民进行采访, 这时新闻采访者尤其要注意采访氛围。农民对新闻采访不是十分熟悉, 甚至很陌生, 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容易出现错误, 如果采访氛围相对紧张, 则会严重影响采访效果。因此,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能直接奔入主题, 首先需要聊一些农民感兴趣的话题, 活跃现场采访气氛, 然后再融入主题, 为后续采访奠定基础。

三、注重采访过程中重点和疑难点信息

新闻记者在采访工作中, 主要目的是从采访过程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但有些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会徒劳无功, 主要是由于这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只注重对重要新闻线索进行提问, 忽视了采访过程中的细节, 没有对采访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进一步分析。

通常情况下, 采访过程中, 一些真实信息难以从被采访者正式回答中总结出来, 需要采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深入观察被采访者, 从中找出潜在答案。例如, 《今日说法》节目中, 案件的背后均存在着鲜为人知的真相, 针对这种采访, 要求采访者具有较强的洞察力, 能够全方位地分析, 最终获关键信息, 并且对获取的信息进一步深入分析, 保障新闻采访工作的有效进行, 顺利完成采访工作。

四、注重提问技巧

(一) 说好新闻采访的第一句话

在新闻采访开始之前, 新闻采访人员要组织好第一句话, 明确要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从而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在采访过程中, 第一句话不能“天马行空”“不知所云”, 要避免明知故问、故弄玄虚的情况出现, 因为这很容易导致被采访者产生不满情绪。[2]

例如, 对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采访时, 不需要在提出正式问题之前作过多铺垫, 以免浪费被采访者的时间, 防止被采访者不明白记者提问的目的。

(二) 提升提问水平和技巧

提问技巧十分重要, 新闻采访者要高度重视这一能力的提升。新时期背景下, 为了得到更高质量的新闻信息, 新闻记者必须高度重视提问技巧和提问能力, 对自身综合素质进行不断提升, 拓展思维。采访时, 对提问技巧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 提出的问题要能吸引被采访者的兴趣, 促使其较快地融入新闻采访中来。

(三) 提高倾听素养

进行采访时, 记者不但是提问者, 同时也是倾听者, 记者要能够较好地转换角色。不能一味地提问, 要保证采访气氛足够融洽, 这对信息的整理具有一定帮助。

例如, 对某演员进行采访时, 要了解其演绎事业背后的故事, 采访者需要结合被采访者上一句回答进行接下来的采访。此外, 一些公众性人物不喜欢公布一些私人问题, 采访者要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 如果问及一些被采访者不愿回答的问题时, 为了保持采访氛围的融洽, 应灵活转变话题。

(四) 具备务实、认真端正的态度

当下, 新闻广播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 面对严峻的竞争, 很多记者忽视了自身修养, 引发恶性竞争。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务实精神, 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 对每次新闻报道负责。例如, 对一些时政新闻进行采访过程中, 采访者要具备严谨的态度, 重视事实, 不能为了赢得大众关注, 歪曲事实, 误导大众。为了提升自身采访能力, 新闻记者可以观看优秀记者的采访视频, 看他们是如何提问、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 在采访过程中提高灵活应变的能力。

五、结语

新闻采访过程中, 要想取得良好的新闻采访效果, 新闻采访者的自身能力和素质十分重要。新闻采访过程中, 新闻记者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 还要针对实际情况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此外, 新闻采访者要在采访过程中观察细节, 具有一定的洞察力, 从而发现重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欧其尔·萨日娜.新时期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 , 2016, 09 (08) :125-126.

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篇9

首先,提问要因人而宜,因势利导。采访是一门说话的艺术,检验的是与各种陌生人沟通的能力。采访专家学者,必须充分做大量的案前准备工作,充分了解他从事的行业特点,本人取得的成绩,甚至涉及领域内的一些发展思考等。既要做学生,又不能简单的你问我答,枯燥乏味;要通过业务知识交流,建立自己与专家平等交流的平台,通过访问,让专家学者产生认同感,进而增强主动倾诉的欲望。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华莱士曾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至少在准备好30个或40个扎扎实实的问题以后才去采访。他认为准备问题也是一种训练,如果事先没有充分准备,临时是很难提出问题的。河南广播电台著名记者陈明也曾说过,他每个采访都会早到半个小时,了解采访的环境,观察一些细节,然后才可以让自己的采访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同时,一些观察到的细节也成为他向被采访者提问的问题。对待不善言辞的对象,就要把他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从拉家常开始,消除他的紧张情绪,甚至采用隐蔽式采访的方式,让他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中展示真实的自己;如一些农民企业家、行业领头人,本身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在业界确实领先人物,采访时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的坚守或者辛勤的耕耘,在他们身上不用任何华丽的语言,只要他们朴实的乡音和真实的生活工作就足够了。中央电视台原《面对面》主持人王志曾说过:“只有职业的采访者,没有职业的被采访者。”被采访对象千差万别,有的很容易被调动情绪,有的却很拘谨,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时不会急于提问,而是先着力于同采访对象加强亲近感,用拉家常的办法来拉近距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只有赢得时间越多,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采访对象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对待犯罪嫌疑人或者特殊人群,不能用咄咄逼人、居高临下式的采访,更不能诱导式提问,而是要平等的交流,让他感受到人格被尊重,从而能够放弃戒备,倾心交流。

其次是采访要有现场感。在事件发生的现场采访,就要发挥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作用,通过场景的描述或者记录,向受众展示所见、所闻、所感,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汶川大地震救援过程中,记者站在废墟上、站在受灾群众的帐篷前进行采访报道,我们看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无私支援和灾区群众自救的感人画面;“四川雄起”的喊声和灾区小学的开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在采访当事人和围观人员中,要直接切入主题,简短而信息量集中;采访受害人一定要尊重对方意愿,站在对方角度去体谅、劝慰,取得信任并获取有价值信息;比如“7.23”甬温高铁高铁事故,面对失去亲人悲痛欲绝的家属,记者就不能再把话筒递过去戳伤他们的伤口,此刻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只要记录画面就足以震撼和说明那种永远抹不去的伤痛。采访专家学者,或者职能部门领导,一定要到现场分析,要尽可能多地揭示事件背后的有价值信息,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前事不关己的夸夸其谈,否则不仅不能够发挥其发言“权威性”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令人反感。

再次,采访方式要灵活,要根据客观情况选择最好的采访形式。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记者必须第一时间深入现场进行采访活动,而新闻事件的现场往往情况复杂,当事人也可能处在各种各样的情绪或状态之中。这时记者要采访当事人甚至接近当事人都可能遇到困难。这就要求记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根据当时现场的情况做出适时、正确的反应。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采访陷于困境。无论是采访当事人还是相关群众,都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采用各种途径。如一种方法行不通,立即转变思路,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最后,采访要摒弃个人好恶,还原事件本真。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因此,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原因,严禁带着主观臆断去采访,先入为主的采访,很大程度上会蒙蔽我们的双眼,失去判断力。在对采访对象的选择上、在相关证据的获取上、在专家人士的分析上,要始终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采访中要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但是不能偏执,要能收放自如,还不能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学会察言观色,随时通过被采访者的面部表情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随时掌控局面。采访中要时刻具备清醒的头脑,发现数据异常或者被采访者前后矛盾时,立即提出质疑,求证,防止因出现信息失实,造成报道失误。

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篇10

一、新闻记者采访前需要准备充足

采访工作在进行中的时候也许只需要一小部分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但是采访并不只是这样简单的现场工作, 一般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都会做一些准备工作, 对要采访的对象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包括其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只有充分了解了采访对象, 才能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条条有理、循序渐进, 不会出现遗漏关键问题、偏离主题的情况发生。在采访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也可以在采访过程中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获得对方的信任, 这样一来采访过程进展的会更加顺利, 成功几率也大大提高。

众所周知的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在这一点上做得就很到位, 她的知性、感性俘获了大批观众, 保证了《鲁豫有约》的收视率。例如, 采访余秋雨的时候, 陈鲁豫在采访之前研究了余秋雨的经历, 将其人生定位成三个阶段:作家、教育家、学者, 根据这不同的三个阶段鲁豫又分别收集了他的相关资料, 那一期节目也非常成功。这正显示了采访之前进行充足准备的重要性。

二、新闻记者采访的技巧

(1) 提问的技巧。提问是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会用到的沟通技巧, 检验了记者的沟通水平, 也直接影响到采访效果。记者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 重点在于对采访对象的深入“研读与剖析”。比如在进行专家学者的采访时, 了解其行业特点, 获得了哪些荣誉和成就, 在其工作的领域里面是不是有好的建议和思考等等。在进行提问交流的时候, 不要趾高气扬, 要做虚心的学生, 提问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考适当做出回应, 才不会让被采访的人感到乏味。通过自身对被采访者所处行业的深入研究建立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感, 激发倾诉欲望。

例如, 上海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朱虹, 她在采访之前会提前至少三十分钟到达现场观察采访环境, 她观察到的各种细节是否可能成为她提问的要点, 如果遇到采访对象表达能力比较弱的情况, 就从谈家常开始打开局面, 缓解采访对象紧张的焦虑的情绪。面对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朱虹在进行采访的时候了解到其文化水平不够高, 但确实是行业中的领头羊, 于是在采访的时候语言上采用一种放松的姿态, 没有华丽的辞藻, 营造一种纯朴简单的气氛。再比如, 王志在对于丹进行采访的时候, 王志是知道于丹的优势的, 她的口才了得, 自己是比不过的, 这更需要技巧和智慧发挥作用。于是王志采用了“游击战”, 抓住采访对象的弱点, 用敏感直接的语言进行提问, 这样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得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 倾听的技巧。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进行交流, 需要倾诉与倾听, 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作为记者, 想要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一定要学会倾听的技巧, 让自己充满耐心和尊重之心, 让采访对象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打消顾虑侃侃而谈。新闻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形形色色, 有的人坏事做尽被众人唾弃, 但是新闻记者也要尊重他们, 不能进行语言攻击, 更加不能进行“审问”。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坚持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用自己的耐心与尊重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与完成, 在倾听的过程中捕获采访对象内心的声音, 帮助采访对象打开心扉, 说出自己想说的真实的话, 从而完成采访任务。

(3) 观察的技巧。在采访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要具备提问的技巧和倾听的技巧, 更加不能够忽视的是观察的技巧, 也就是“察言观色”。被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情绪上的变化, 记者应该重点观察其对新闻事件做出的反映, 抓住机会进行更深一步的提问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在进行现场的观察时, 第一手的资料大多是可以反映事件全貌的, 也是最可以博得观众信任的, 在进行深入采访的时候, 观察现场, 捕捉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并且记载下其情感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采访的质量与真实性, 同时也可以适当融入自己的思考。

(4) 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的技巧。单一的一种采访方式并不是“万金油”, 记者要面对的采访对象、采访环境往往是变化多端的, 这对采访方式的选择也做出了要求。一个好的新闻记者, 会根据新闻事件具备的性质、产生的地点对采访环节和方式进行调整, 做到“定制”而非“量产”。鉴于新闻事件各有特色, 有的很奇葩有的很中规中矩, 采访过程中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尤其是特殊的采访环节。比如, 面对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这样的新闻事件, 在采访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不能够莽撞地进行对死难者家属的采访, 如果这样去做, 往往会受到重重阻碍, 不但不会得到想要的信息还会对死难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增加他们的痛苦, 更严重的, 甚至会对记者自身造成一些伤害。

三、结束语

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过程, 环境不同, 采访对象不同运用的采访技巧也有差别。但是无论是运用什么采访技巧, 新闻记者的真诚和热情都是很重要的。采访对象往往也会因为新闻记者的真诚而受到感动, 从而尽自己所能配合记者工作。新闻记者的工作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 只有投身到实践中, 才能够总结出效果更好的采访技巧。

摘要:新闻采访作为新闻记者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采访技巧也作为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要素, 只有充分运用各种采访技巧才能帮记者顺利开展访问从而完成采访任务。本文全面分析了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用到的诸多采访技巧, 如提问技巧、倾听技巧、察言观色、适当选择采访方式等等, 帮助新闻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提升自己, 为大众提供更好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赵彦红.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J].经济师, 2009 (9) .

[2]赵金江.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J].科技传播, 2013 (14) .

[3]郭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22) .

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 篇11

【关键词】新环境;新闻记者;采访;问题与对策

随着当下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很多新媒体,这些新的媒体的产生对原有传统电视广播造成严重冲击。为了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出于一种优势地位,必须有高质量的新闻节目,而高质量的新闻节目必然离不开高水平的记者采访。但是,当下我国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新闻广播发展阻碍。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提高新闻记者采访水平的策略以及技巧。

一、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性工作

要进行一场高水平的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必然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很多的记者由于在采访过程中缺乏充分的准备工作经常会出现采访失误,对自己的工作以及电视台节目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新闻采访之前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进行详细介绍。

1.确定采访对象

整个采访过程中必然不可缺少的就是采访主体和采访对象,从电视台新闻采访的过程来分析,不难看出整个过程的采访主体就是新闻记者,采访对象就是新闻事件的当事者或者是目击者以及参与者。也就是说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采访对象定义非常广泛,只要是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人物都可以作为记者的采访对象。记者在进行采访之前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在众多采访对象中挑选出一两个合适的人选进行新闻采访,也就是需要将一些口齿不清、语无伦次的人排除在采访对象之外。通过挑选采访对象能够有利于新闻记者进一步挖掘整个新闻事件的深度信息。

2.准备背景材料

随机性以及突发性是整个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的最大的两个特点,由于新闻节目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也就要求新闻记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背景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这些背景材料主要包括采访对象有哪些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具体地点等。通过在采访之前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着充分了解才能够做好采访之前的充分准备,以便整个采访过程能够快速展开。

3.制定采访提纲

电视台新闻节目出了提供新闻现场直观具体的画面之外,还能够为广大观众提供记者对采访对象、以及新闻事件现场的播报,同时还能够听到很多来自新闻现场的声音。也就是说镜前采访是整个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最大特点,通过将整个新闻事件置于电视镜头之中能够更好满足广大新闻观众对新闻的了解需求。为了能够充分具体完成整个采访工作,记者需要及时制作新闻采访提纲,通过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使整个新闻采访过程按照提纲有序展开,进而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

二、新环境下记者采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上我们介绍了记者在进行电视采访之前需要先根据新闻事件的具体内容做好事先准备工作。但是由于新闻事件具有突发性以及随机性,所以记者在面临不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还会造成更大冲突和矛盾。

1.记者本身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电视台的记者团体成员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在记者团体不断扩大过程中记者本身却存在很多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将记者本身问题进行简单归纳:首先,记者本身素质问题,当下各种新的媒体层出不穷,这也就造成了各个新闻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为了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能够处于一种优势地位,需要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彻底的深度哇挖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个别媒体会聘用一些非专业的、专业素质比较低的记者,这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经常会与采访对象之间产生冲突,对整个采访过程产生严重影响。其次就是记者由于经验限制,在采访过程中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很多大多数记者都是刚刚进入到记者行业的大学生,本身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导致在现场采访过程中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严重影响整个新闻节目。

2.采访对象存在问题以及各方面因素限制

新的环境下,电视台在进行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采访对象的具体态度有着密切联系。对整个采访对象而言,如果其自身素质或者相关的认识能力有限,又或者这些采访对象内心存在严重的抗拒心理,就会出现拒绝采访的现象导致整个电视台新闻采访节目难以继续进行下去。一些临时性发生的变化、气候因素、采访环境变化以及采访设备故障等原因都属于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新闻采访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下去。

三、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应该使用策略

以上我们对整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采访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目前由于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很多媒体产生,为了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需要提高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技能。通过对很多优秀记者采访过程进行详细研究,我们制定了以下几条策略来提高整个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能力。

1.注重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观察

拍摄一场搞高水平的新闻节目对记者的采访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是记者现场采访环节。为了能够在采访环节中顺利有效的得到应该有的信息,记者不仅要手到心到更重要的是在采访过程中能够察言观色,对采访对象的神情以及动作进行刻意观察。因为在整个采访环节中一小部分信息都有可能透露出很多信息量。记者在采访过程为了能能够更彻底更深层的挖掘新闻事件深层次信息,需要时刻强化自身观察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在采访过程中拥有谨慎细心的良好工作心情,能够快速掌握采访对象的细枝末节,能够捕捉关键细节使得整个采访场景更具有说服力和渲染力。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记者来说,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是提高记者采访效果最好的途径。

2.注重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提问

问与答两个环节共同构成了整个记者采访过程,记者采访工作的主要途径就是记者的发问环节。为了能够更好完成整个采访过程中的问与答环节,记者在采访之前应该营造一种积极的主题发问氛围,通过营造氛围能够使整个采访氛围变得轻松舒缓进而能够消除采访对象内心紧张情绪和戒备心理。为了能够让整个采访工作顺利开展下去,我们需要缓和整个采访氛围。

另一方面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必然离不开相关媒体设备支持,然而大多数采访对象都是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士和电视媒体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相关采访设备会加剧性格内向人的紧张心理。为了能够保证采访工作顺利进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需要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进而缓解他们自身的紧张情绪。

最后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使用多元化的提问方式。这些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类:其一,闭合式与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其二开门见山式提问方式;其三就是追问法。追问发就是采访人员根据采访对象所提供的现象以及信息进行发人深省的提问,扩展采访内容,理清采访对象的思路,最后的目的就是通过追问法更好更加准确的还原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需要纠正大家的一个误区,追问法并非是记者咄咄逼人的进行发问,而是使用一定技巧进行以了解新闻事件真相问采访目的的提问方式。

四、总结

为了能够更好提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发挥水平,记者需要在每一次的采访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对自身的采访方式进行总结以及反思,进而更好提高自身的采访能力。高水平的采访能够让记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顺利挖掘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高水平报道。

参考文献:

[1]郭桂莲.一线记者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5,(3):24-25.

新闻记者采访的技巧分析 篇12

1 新闻采访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 记者用观念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事实的主人身份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就新闻采访来说, 记者就是其活动的主体。身为新闻工作者, 记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养:学、识、才。也就是说记者不仅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还要具备较高的学识, 同时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作为记者在采访中, 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才能和被采访者进行有效沟通, 只有这样被采访者才能充分了解记者的采访意图。同时必须让受众看懂采访的内容, 也就是说在采访过程中, 提问的问题必须具有浅显易懂又具有特点的问题, 在提问中, 不仅要进行有效概括, 还要把握好细节。

从新闻事件来看, 常常出现突发性事件, 这种情况下事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及随机性, 无法对结果进行预测。同时, 就采访对象而言, 其所回答的答案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基于此, 为确保新闻的质量, 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具备对现场进行控制的能力, 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只有这样记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才能从容应对, 才能确保新闻的及时性。

2 访前做好准备工作

采访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这也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采访是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围绕某一事件或话题进行的交流与沟通, 也可以说是两者在思维上的交流,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由此可见在新闻采访中前期准备工作对整个采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采访常常需要几十分钟或2个小时以内, 为了做好采访工作, 记者可能需要花费几天、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前期资料的收集。只有对被采访者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才能增加问题的有效性。在采访过程中, 对被采访相当了解的记者, 才有可以获得被采访者的好感, 才能缩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 提高采访的质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采访工作进行的可靠保障。

在新闻采访中, 因其采访对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可以是普通人、可以是学生、可以是官员、可以是企业家等等。这种情况下, 就大大增加了采访的难度。更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记者必须遵循不同被采访者的心理及事件的具体情况, 选用与之相适应的采访方式及提问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被采访能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回答。为确保采访顺利进行, 记者在采访前可以多草拟几个问题, 以此确保采访的成功。作为新闻采访重要技巧, 在进行采访准备工作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必须让采访对象感受到记者的公正性;第二, 通过有效途径激发采访对象的自豪感;第三, 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只有在新闻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提出好的问题, 才能让被采访者敞开心扉, 才能确保采访能够成功。

3 善于抓住细节

细节是确保新闻作品生动的主要来源,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挖掘细微之处的闪光点, 积累丰富具体的新闻素材。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 只有确保新闻事件的具体性, 才能对事件有更深入的认识。在进行问题提问时, 经验较少的记者, 往往会提的较为含糊、笼统, 这种问题往往让被采访者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为对新闻事件进行真实还原, 记者必须根据不同被采访者的身份等, 进行不同问题的提出, 只有明确采访目的、采访对象, 还能确保提出的问题能够让被采访者所接受, 才能确保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具有可靠性。在采访中必须找到兴趣点, 才能逐步深入访问。由于被采访者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不能选择被采访者。如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 事件为上海复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 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名校、投毒, 这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新闻迅速引发全社会关注。当年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2014年12月8日, 该案二审在上海市高院第五法庭开庭审理。庭审持续13小时, 未当庭宣判。针对此案二审中林森浩变供, “我没有故意杀人的动机, 而且我要澄清一个事实, 我在投毒后对水进行了稀释。”一审中沉默少语的林森浩, 在二审更换了辩护律师, 庭审中也更加主动的这一行为, 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少热议。在对本案关键人物采访时, 部分被采访者往往表现出不愿配合的状况。为此, 记者应尽量激发采访对象的访问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 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体现本案家属的心理, 才能完成核心问题的访问。

新华社资深记者王景和曾说:“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为确保采访内容的深度, 记者必须进行四个坚持, 也就是坚持多跑基地、多到现场、多接触群众及多用眼睛采访。对受众的需求及兴趣进行最大限度地了解, 选择具有特点的新闻。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必须广泛勘察, 重点开采。只有深入采访才能确保新闻的可观性。毛主席曾说:“记者到下面去, 不能人家说什么, 你就反映什么, 要有冷静的头脑, 要作比较。”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 科学分析、对比新闻事件与素材的真实性,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4 掌握访问的节奏

目的决定行动的方向, 为取得有价值的新闻,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 必须围绕着新闻中心进行访问, 不能没有目的性地任意访问, 提问时必须确保问题具有逻辑性。在新闻采访中其采访是否成功, 关键要看记者是否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是否遵循预期采访方向进行。在新闻访问中, 记者必须掌握访问的节奏, 对采访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当采访对象对问题进行笼统回答时, 记者应及时提出具体问题, 回归正题。如访问气氛较为紧张时, 记者应随机应变进行气氛的调节, 并调整自身的状态, 适时地拉近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 如换一个轻松点的话题, 让被采访者感到亲切感, 这样才能使被采访者感到放松, 才能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同时, 记者还要注意采访环境的变化。通常情况下, 记者只需进行正常访问就可以了, 但新闻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 随之新闻环境也将发生改变。如2005年山西新闻奖一等奖的《瞬间, 大爱永恒》这篇作品, 主要讲述的是沁源“11·14”特大车祸中一个名叫姜华的老师因勇救学生而不幸遇难的事件。在采访中因姜华老师已经过世, 所以, 记者只能从其他人那里对其事迹进行更多的了解, 为做好这次新闻访问, 记者去姜华老师家里了2次, 第一次, 是追悼会时, 因家属悲伤过度, 无法进行访问, 因此, 只能通过其他人, 如学校同事, 学生等进行了解。第二次, 记者达到姜华老师家时, 家人正在吃早饭, 如这个时间段进行采访只能增加他人的厌烦感, 因此, 记者必须确保时机成熟时, 在进行访问, 在访问开始阶段, 应插入一定的安慰语, 再逐渐进入采访的主题,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采访对象能够敞开心扉, 为记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5 结论

综上所述, 作为新闻整体工作中最主要的环节,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掌握良好的访问技巧、。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入生活, 到群众中去, 将自己时时融入到采访环境中, 注意观察, 善于积累。在掌握采访技巧的同时, 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念, 加强学习、关心政治, 开阔视野, 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杨芳.掌握采访技巧是记者必备的基本功[J].新闻传播, 2010 (7) .

[2]王旭东.雷不倒·唬不住·挡不住——从“官腔”谈采访官员技巧的与时俱进[J].新闻世界, 2010 (8) .

[3]曹红.“暗访”使我更接近真相[A].完善图片机制、提高履职能力——第十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 2004.

上一篇:广州市场下一篇:加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