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记者采访(精选12篇)
电视台记者采访 篇1
每当人们谈到电视记者的
电职业特征时, 往往都会认为他们是吃开口饭的。开口有两种功能, 一是“说”, 二是“问”。随着电视性的国际化需要视节目发展中对, 许多电视记者现场感和纪实记头前发把“说”挥得淋和“问”漓尽致的看家。比如中央本领在镜者电一调视档台查》深, 度时在1调长499查56年类分5节钟月目, 每17—日——周推《一出新期的闻, 出播出十几□泛的影响。年来其特, 点是记者始终贯在群众中有着广镜%的形式李穿于整, 探寻事实真个节目之中, 相以。调查采访从《新闻采倩、王志辉调查》最, 到后来渐次成熟的柴初一代的出镜记者董访静电视、新视闻孙记的宝者印, 标、已杆杨经人春成物等为。, 这今他天们些中大优国胆秀电地的的一见证人的身份在现场直根据新闻事件的现场价值, 接采以第技引访、评论导性增, 强使, 时效性提高。新闻报道的纪但是实感、, 巧由性想于和在出随镜镜机头采性前, 面访因带“潇此有, 洒很电自强视如的记”突者也发要非
易事。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 总结几点出镜采访的心得。
深入细致地摸清新闻事实是做好出镜准备的第一步。对于出镜的电视记者来说, 尤其是做一些深度的调查类节目, 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临阵磨枪、仓促上阵只能打败仗。笔者在洛阳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新闻报告》做出镜记者四年, 对这一点深有体会。由于选题的典型性、事件发展的复杂性和求证采访的需要, 我们每期节目的采访对象都不下七八个人, 因此, 根本不是手拿话筒三言两语就能把采访做完的。如果想利用正在发生的新闻现场, 把采访一次性做到位, 在开机之前就需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包括大量的案头工作、前期采访、设计采访提纲、罗列可能涉及的采访人名单、向知情人了解被采访对象的情况等, 甚至还要挖掘一些能够打开采访对象情感闸门的小道具, 比如一封信、一张老照片、一件小礼物等。只有在开机之前做好充分、充足的准备工作, 我们在新闻现场才能做到从容不迫。
在突发和随机的新闻事件中, 出镜记者要能够驾驭全局, 冷静而迅速地提炼出镜角度。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采访和评论, 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和描述, 而是有角度、有取舍的。有些新闻事件是突发的, 而新闻现场又是转瞬即逝的, 这时, 就需要记者在现场以最快的速度, 迅速选好角度, 在心中一旦现场失去了, 便会由于缺少了求证的关键环节和人物, 而影响节目质量。因此, 敏锐、理性是出镜记者的第二个基本素质, 这种采访的“感应”, 需要平时大量的业务积累。
出镜采访的过程要敢于作评论, 要能够打动观众。许多电视新闻节目的出镜记者, 无论采用哪一种出镜方式, 基本上都是在讲事实, 很少能够看到评论的语言。为什么只罗列时间、地点和事件, 而不去分析产生的原因、背景, 乃至有可能发展的几个方向呢?观众更想知道的是, 究竟是什么原因、是谁导致了事件的发生?要知道其背后的情况, 而不仅仅只是结果。在这一点上, 《新闻调查》栏目则实现了中国电视“走向调查和评论”的华丽转身。该栏目推行的主题性调查, 以改革开放的大主题来观照社会现象, 结合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由出镜记者进行理性探讨和思考。在结构上, 呈现出鲜明的三段论特点, 就是出现了什么问题, 原因是什么, 如何解决。
但是, 这并不表示出镜的电视记者要“逢事必论”, 把自己放到法官的位子上, 更不能指手画脚, 咄咄逼人。作为一名成熟的出镜记者, 要有平衡意识, 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 让评论在时机需要的时候适时出现。
“说”和“问”要在重视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重视文采。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来说, 出镜记者的语言表现尤为重要, 他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 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 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呈现者, 也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每一期节目记录和展示的, 实际上是出镜记者如何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 实际是在“拍摄记者自己”。
笔者曾经看到过一个关于戴安娜王妃葬礼的报道, 虽然已经过去多年, 但仍然记忆犹新。画面上, 车队在行进, 人们纷纷抛撒鲜花, 记者在现场这样说:“这是戴安娜王妃最后一次穿街而过, 这条路充满花香, 通往他们家族的墓地。在那儿, 将安息着最受关注的名人, 她也将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诗一样的表达, 怎么会不打动观众呢?
要树立良好的荧屏形象。虽然电视记者不同于专业的主持人, 不必刻意包装, 但也要依据新闻报道的需要, 有意识地把相貌、仪表、语言等外在美, 与品德、情操、智慧等内在美有机结合起来, 让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给观众以美感、亲切感和信任感。
《新闻调查》栏目运行了十几年, 它的历任出镜记者都是出色并且各具特色的。比如在《运城渗灌工程》节目里的记者王利芬, 从蓄水池的地上拔出塞着木头的水管, 揭开渗灌过程的造假真相;《死亡名单》中的记者曲长缨, 在太平间核实死亡人员名单, 发现被隐瞒的死难矿工;等等。这些出镜记者都用他们自然、睿智、机敏的职业气质, 吸引了电视观众, 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出镜记者。
一名优秀的电视出镜记者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很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有独特的采访风格。也只有这样, 电视记者才能在出镜的现场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显示其独特的职业魅力。
电视台记者采访 篇2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广播电视记者;采访形式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下,科技成为主力军,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网络的出现为媒体行业的转型提供了平台,媒体行业与网络的结合可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所以,新媒体是社会的进步所需,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新媒体环境下,广电媒体记者不能墨守成规,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变传统的采访模式,接纳转型后的媒体形式,不断地发现自身问题,创新采访方法,逐步增强采访的实际效用。
1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记者面临的困境
略谈广播电视记者现场采访技巧 篇3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对象;采访准备;采访技巧;采访过程;应变能力;知识积累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01-01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段存章说,采访学是一门科学,采访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文章。本文基于作者多年来的新闻采访工作经验,结合先进的新闻工作理念,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提出一些分析、建议。
一、记者现场采访前的准备
记者在现场采访前的准备十分重要,始终要树立“想受众所想,问受众所需,”的采访理念,例如策划采访提纲时,侧重受众最关心的问题,最想了解的问题,任何谈话和提问的问题要有侧重点,目的都是为采访主题服务。作为记者要在采访之前做好细致的工作,例如可以写采访提纲,有利于记者在采访中根据提纲发问,也可以提前沟通,把采访的目的、内容告诉被采访者,便于对方提前做好准备,达到心中有数,方便沟通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记者准备的问题越充分,采访就越顺利,越透彻。对于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成功的采访更是取决于精彩的提问,前提准备周密透彻,采访录制中,就越主动和灵活。另外,录制前要做好机器设备的检查。保证无机器故障,能顺利录制,电源电池要充足,有时因一时的疏忽,造成超时,采访中出现电池电量不足,带子用完没有备用带,造成采访失败的局面。
一名优秀的记者,应懂得以朋友的角度建立关系,在采访记者着装上要尽可能的与被采访对象相吻合,如采访党政部门领导、企业负责人等,应穿着正装;如进村入户采访,在着装上应穿着得体大方,这样能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在融洽的氛围中,以聊天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素材,其最大的收获是,不仅轻松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还有可能交到一个知心朋友。
因此,新闻记者明确采访目的,抓住采访提问重点,才是取得良好新闻采访效果的前提。
二、记者现场采访技巧的运用
1.选定提问的方式。采访中记者提问的高明之处在于如何让别人”说“的精彩,这就要求记者讲究提问方法。大体来说,在现场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有多种方式,而每一种对话形式都可以运用不同的交谈和提问的技巧。正问法:是指记者在提问中直截了当的从正面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这种方法适合性格开朗大方,比较健谈的采访对象。反问法:指记者在提问时由于某些原因采访对此项不愿回答,就从相反方向提出问题,迫使对方必须回答。追问法:指记者在与采访对象谈话中,注意倾听寻找线索,并通过对方的回答紧紧追问下去。侧问法:是指记者侧另外的侧面角度提问,转个弯后再回到正题。设问法:指记者针对性的强调某种结论或看法,请被采访者讨论和思考,然后在进行回答。
对话的形式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在众多提问方式中,笔者以为,“正问法”是同行们在采访运用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因为大多数被采访者或许是第一次接受采访,自然对记者和采访本身很感兴趣而极为重视,一般都能主动积极地配合,可以说是有问必答,只要记者问得巧妙、问得到位,相信采访对象也会答得好。实践证明,“正问法”提问是最简捷、最容易掌握的现场采访方式之一。
2.精心设计第一句话。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现场采访中,至关重要的是第一句话,因为这第一句话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可以这么说,有了一个好的开头,采访也就成功一半。而有些人往往忽略了第一句话,匆忙上阵,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使采访对象产生厌烦心理,影响采访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采访的每一句话应尽量具体些,提出的问题小一些,实际一些,最好采取采访对象和观众感兴趣的“焦点”做突破,引发下去。
3.适当交流,以情感人。在被采访者当中,许多人是第一次上镜头、对话筒,因此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紧张。头上冒汗,语无伦次是常有的事。最近笔者到农村采访,对象是一位村主任,让他谈谈是如何带领村民修通道路,发展蔬菜生产,早日脱贫致富的。听镇干部介绍,这位村主任还是一个很健谈的人,可待我把话筒一伸,镜头一对。他竟然结结巴巴,语不成句,弄了半天也没有拍好。于是我说不拍了,把机器架到三脚架上。开始偷拍,然后再像老朋友般地询问他家里的生产生活情况,这样一来。村主任以为不拍了,和记者聊得热火,采访顺利完成。实践证明,在和采访对象接触时,消除对方的紧张感或是引发对方的谈话兴趣,使之愿意主动交谈。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同采访对象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似的交谈起来,无拘无束。
4.善于倾听,尊重对方。在现场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者是平等的双向交流,那么记者就必须聚精会精地听采访对象的回答,在听的同时,还要注意给对方以反馈和交流。在对方谈话时,眼睛要始终看着对方。其次是手势。在必要和恰当的时候,辅以一两个简单而肯定的手势,可以给对方信心和鼓励。给对方积极的影响,形成一个融洽的随话气氛。
5.言简意赅 ,表达准确。记者在现场采访中要用精练语言,准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尽可能地熟练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不能在镜头开拍后,才在现场进行了解情况。其次是有备而来,事先将提的主要问题,重要细节写在本子上,必要时可以拿来参考。在采访时,发现对方长篇阔论,跑题偏题时,应及时而又巧妙地转移目标,将话题拉到主题思想上来。
三、加强自身修养 丰富知识积累
记者,这是极富刺激与挑战的职业。有人说记者应该是党的宣传员,群众的代言人,这是很有道理的。也有人说,记者主持人不要求要万能博士,但只少应该是个勤奋,虚心的杂家。这就是说,要求记者主持人要有较高政治理论,文化修养,有丰富的专业和各种知识,这当中也包括生活,社会、文化修养,在采访当中,起码能做到提问自若,对答如流。
要提高采访的提问技巧,不是一蹉而就,而是靠日常的学习积累和自身的努力,不断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学习各种知识。正所谓“勤能补拙”。随着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经验的沉淀。相信记者都能熟练的掌握和用运用提问技巧。圆满的完成各种现场采访,给人民以干练沉稳、机敏灵活的印象。
心理学上说:知识是万能的“力”,知识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促使能力的快速提高。事实说明了,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是记者采访写作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和重要因素,对于新闻事实的感知力、判断力、写作时引经据典的敏捷性等,都离不开知识。
总之,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的成熟发展仍然路长而道远,这就需要广大的新闻工作者一起努力,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遵循一般采访谈话原理的同时,还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通过灵活运用新闻采访技巧和不断追求新闻采访的创新。积累关注国家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承担起社会赋予的重责,创作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段存章著。独家新闻这样采写,世界知识出版社。
[2]黄鹭军,论新闻记者采访技巧,《海峡科学》2009.9。
电视记者如何进行现场采访 篇4
电视采访的最大特点是从采访开始到结束, 采访者 (记者) 和被采访者的一切活动均在现场一次完成。用“长镜头”拍摄, 除了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各种语言因素的交流给观众以视听刺激外, 画面其他声画因素 (如围观群众、环境情景等) 的发展变化, 也不时吸引观众注意, 这便是现场采访的声画多义性, 新闻事件的原汁原味, 给了观众以选择的自由, 且观众可以自由自在地对声画含义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这种毫无记者主观形成的强制和约束, 使观众感到亲切, 仿佛置身于画中“围观群众”地位, 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 现场采访都是处于尝试、摸索阶段。1994年浙江卫星电视台每晚20:35-20:55推出《黄金时间》栏目, 使现场采访终于以一种比较成熟专栏姿态出现了, 在开播开篇“菜篮子”的报道, 就是一批记者手持话筒, 出没农贸市场、蔬菜基地、市府大院向大家报道杭城蔬菜供应情况, 剖析涨价原因, 寻求解决办法, 以崭新的面貌、崭新的风格, 给观众留下了深的印象。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闻采访具有以下六方面特点。一是目的的差异性。记者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写出稿件、传播信息, 以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而其也形式的调查研究则目的各异。二是时间的限制性。时效性是新闻消息的生命。新闻采写特别强调时效性, 强调“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的全过程, 限时限刻, 争分夺秒, 否则将前功尽弃。三是项目的突发性。记者常常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立即赶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 迅速对一个突发性的项目展开调查研究。四是需求的广泛性。人们需要获取新闻, 但对新闻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要求, 却因职业、年龄、性别、学历、经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偏爱。所谓“罗卜青菜, 各有所爱”。因而, 要求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等必须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五是知识的全面性。新闻报道要适应人们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 新闻采访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并与越来越多的学科形成日趋紧密的联系, 因此, 记者应当是“杂家”。对各行各业应略有所知, 否则写起稿件就无从谈起。六是活动的艰辛性。报纸天天要出版, 电台、电视台天天要开播。记者风雨无阻, 每天都要出去采访, 还要加班加点写稿, 热运动后回来马上要投入冷思考, 十分艰辛。
电视报道中最有说服力的是新闻事件的现场, 电视记者们感到最难把握的也是现场, 这便要求搞现场报道的记者, 要有较高的驾驭主题与现场的能力。近年来,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现场采访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手段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地位, 它以真实的现场感, 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新闻事件, 为广大电视观众所乐于接受。新闻界有句行话“七分采访, 三分写作”, 可见采访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那么, 电视记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现场迅速了解情况, 对新闻事件作出判断, 找好报道角度并打好腹稿, 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对摄像机镜头, 直接向观众传达自己在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呢?这里笔者结合采访经验, 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充分准备工作
现场采访的成功与否, 一方面取决于记者本身的能力、经验、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等, 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案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采访突破口能否选准, 直接依赖记者对采访对象特定的心理差异是否有准确的判断, 而对采访对象心理差异的准确判断, 又直接取决于记者对采访对象基本情况的熟悉和研究程度的深浅。因此,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掌握被采访对象的背景材料, 显得尤为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一位驻柏林的外国记者要求采访希特勒, 希特勒答应了他的采访要求, 但只允许几分钟的谈话时间。这位记者为了这几分钟谈话, 竟准备了几个星期, 他一直在琢磨究竟提一些什么问题才能达到最为满意的效果。由于准备充分, 他的采访获得了成功, 且通过这次短暂的会见, 他作出了一个惊人而准确的判断:希特勒要发动世界大战。可见, 记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较深刻、真实的新闻素材, 必须周密考虑, 认真准备, 才能提高现场采访效率。
2善于与采访对象沟通, 接近采访对象, 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记者的职业是与人打交道, 而记者面对的对象则是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如何让他们敞开心扉, 尽快触及记者想了解到的实质性问题, 是采访的关键所在。接近、了解、熟悉采访对象, 让采访对象觉得你像他 (她) 的朋友, 往往会使提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不久, 笔者慕名采访了一位编外的足球教练, 这位教练是漳州市60多位教练中唯一一位不领国家工资的人。近十年来, 他自掏腰包举办各类足球比赛, 甚至还向银行贷了款, 前后花在足球上的资金已达五六万元。由于他家境贫寒, 高中毕业后干过搬运工、蹬过三轮车、当过酒店勤杂工, 在经济上他显得有点自卑。笔者刚到他家时, 这位教练显得有点紧张, 于是笔者就告诉他, 自己在高中和大学上学期间, 也踢过足球, 对足球如何喜欢并谈及有关世界杯的话题。于是, 这位不善言词的教练话匣子慢慢被打开了, 紧张心理也逐渐消除, 与笔者愉快地交流起来, 采访也在轻松的气氛中顺利进行。可见, 记者在采访中, 要从平视的角度出发, 深入人物内心, 努力寻找与采访对象思想感情交流的共同点, 既不要高高在上, 也不要唯唯诺诺, 应充分尊重被采访者, 关注被采访者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况, 从而在轻快、自然、和谐、推心置腹的交谈中获取第一手材料。斯诺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名记者, 他的前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1978年来中国访问, 向记者谈及她们采访经验时说, 她见到毛主席, 拿出了斯诺保存的一张毛主席的照片, 引起了主席丰富而有趣的联想, 气氛变得轻松自然。
采访中, 由于身份、性别、年龄、经历和性格的不同, 采访对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也有不同的心态, 有的十分乐意接受, 有的则勉为其难或根本不愿接受采访。为此, 记者应想方设法接近采访对象, 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 可从自己的经历中、熟人熟事中、共同的兴趣爱好中寻找接近采访对象的“突破口”, 尽量使对方觉得你像朋友, 甚至像知己, 这样交流起来就方便多了。3采访提问要讲技巧
记者不但要会“记”, 更重要的是要会“问”, “问”好了才会“记”得更好。提问的实质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 既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形式, 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首先, 提问的内容要明白、简洁, 要抓住关键的问题进行提问, 让被采访者有明确的思路回答问题。如果问得过于唐突和生硬, 必然破坏采访气氛。“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这类问题是许多记者情急之下用得最多的问话。其实这种提问方式是不可取的。例如, 当棋手聂卫平战胜了日本棋坛擂主时, 记者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聂卫平回答:“什么也不想, 下棋时只想下棋。”可见, 有针对性、富有个性色彩的问话, 才能问出需要的新闻素材来。反之, 则会造成令人尴尬的局面。采访中, 记者还要注意把握好主题, 凡游离了主题之外的回答或谈话都应巧妙地及时把话题接回来, 不要造成“答”非所“问”的局面。
其次, 提问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的采访对象工作繁忙, 希望记者单刀直入, 一语中的。有的采访对象拘谨不善言谈, 这就需要记者循循善诱。因此, 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采访对象, 记者不妨直截了当、直奔主题, 不必兜圈子;对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村群众, 提问应尽量避免大而空的问题, 从小处、从具体处入手, 从中吸取你所需要的新闻素材。在组织采访“两学一做”节目时, 我们就采访了很多农民。许多人不会用普通话表达, 我们就让他讲本地方言, 从身边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说起, 以小见大, 使基层党员干部在“两学一做”活动中, 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典型事例通过农民朋友的亲口叙述表现了出来, 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采访提问的形式不外乎有三种。一是正面问。这种形式适用于记者熟悉的采访对象或文化层次较高的人, 如干部、学者、演员、外宾等。采访中, 记者要有意识、按步骤作深入引导和挖掘。二是侧面探。这种形式适用于想谈但一时对往事不能产生回忆的, 或是不善言谈, 埋头苦干的采访对象。遇到这种情况, 可通过采访他的家人、同事来体现他不凡的业绩。三是反面激。这种形式适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和自恃高傲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记者可通过在其所假设的问题中, 投入一定强度的刺激, 使对方感觉朝相反方向转化。
此外, 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人、当事人, 而自己仅仅是个问路人、求路人。所以采访中一定要语气温和, 以求教的态度来访问对象, 耐心用心地恭听对方的讲述。只有一颗端正亲和的态度, 对方才会乐于把问题与内容和盘托出。同时, 记者在采访时要严于律己, 不卑不亢, 仪表风度要得体, 言谈举止要文明, 尽量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新闻采访, 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带有特殊性质的调查研究活动。具有目的差异性、时间限制性、项目突发性、需求广泛性、知识全面性和活动艰辛性等特点。电视记者现场采访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充分准备工作, 要善于与采访对象沟通, 接近采访对象, 缩短彼此间的距离;采访提问要讲技巧。
关键词:电视记者,现场采访,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吴辰.电视记者现场采访提问技巧的思路研究[J].新闻传播, 2014 (6) .
[2]庞昊.电视现场采访中记者的提问技巧与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23) .
[3]郝抒雁.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与电视记者的现场采访技巧[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4]冷梅.浅谈电视记者如何做好现场采访[J].记者摇篮, 2014 (7) .
记者采访稿 篇5
扬帆起航
迈向理想——记奋进中的群科新区中学 为了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近年来,化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一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本着“以教育人气推动新区人气”的目标,在群科新区规划了总占地面积为206亩的新区中学,新区中学2011年8月
化隆县群科新区中学地处群科新区政府办公楼东北方向,东靠巍巍大山,西与黄河毗邻,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是一所全新的全员全封闭寄宿制中学。
学校始建于2011年8月,占地面积206亩,总建筑面积为49688.4平方米,总投资1.73亿元。校园布局合理,绿化环境优美,分教学区、生活区、休闲区、运动区为四区一体建筑格局,有教学实验楼、电子图书楼、教师行政办公楼、标准化食堂、男女生公寓、标准化运动场。
学校开班于2015年8月25日,现有教学班17个,学生922名,教职工6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县级优秀教师10名,其中从国家高等师范学校招聘的免费师范生10名,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精湛。
2016年群科新区中学首届高考全面告捷,开门走红,实现了一本上线和本科上线双居全县第一的承诺!2016年高考,我校报考人数146人。其中理科117人,一本上线人数19人,一本上线率16.2%;二本、三本上线31人,二本、三本上线率26.5%;文科29人,一本上线人数3人,一本上线率10.3%;二本、三本上线10人,二本、三本上线率34.5%;我校一本上线率(15.1%)、本科上线率(43.2%)均位居全县第一!
电视台记者采访 篇6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方法和技巧;电视记者;分析
一、引言
新闻采访工作是由电视记者所执行的,通过整合被采访人提供的信息等,形成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的新闻报道。作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重要的沟通形式,新闻采访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报道的效果,而电视记者所掌握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采访的质量,灵活高效的提问方法和技巧能够迅速拉近记者与被采访人之间的距离,使新闻采访事半功倍,因此,对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二、电视在新闻采访中的工作原则
一份优秀的新闻报道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电视记者来完成。为了将新闻事件及时、真实和有效地向大众呈现,电视记者需要在灵活发挥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遵循采访工作的原则,以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具备敏锐洞察力,深入调查事件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时效性是其最显著的特性,一条新闻若是错过了最佳的报道时间,很可能不再具有任何价值,因此,电视新闻记者首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热点,并迅速深入实地进行调查[2]。在获取社会热点事件的过程中,电视记者还要快速分辨出新闻的要点,以此为突破点,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深入采访,这样才可以深度展现出该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价值。
(二)采访目标明确清晰
在新闻采访中向被采访者提问,是制作完整电视新闻的重要部分,因此,采访问题是记者搭建新闻采访框架的重要元素。在具体的新闻采访过程中,电视记者可以依据事先列好的采访提纲,明确采访目标,有针对性地向被采访人提问,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事件的本质。与此同时,电视记者需要随机应变,根据被采访人回答的内容提出生成性或者延伸性的问题,并注重用主旨性的问题将真个采访过程系统串联起来。电视记者应当充分意识到自身是主导整个采访过程的角色,但被采访人才是新闻采访的新闻主角。
三、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提问方法
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形式为正面提问法、迂回提问法、逼迫提问法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方法越来越灵活,电视记者在遵循新闻采访的整体原则的基础上,应当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提问方法和技巧,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3]。
(一)正面提问法
正面提问法是指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电视记者面向被采访者直接提出采访问题,表达采访目的,而不需要过多的铺垫和叙述,以尽快获得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正面提问法是新闻采访中最常背电视记者采用的方法,由于其直截了当的特点,在正面提问法中,最常使用的问题则是封闭性问题,是指让被采访人简短地回答“是”或者“否”就能全面说明新闻事件过程的问题,这一问题形式能在较短时间内让记者获取最多的信息。
(二)迂回提问法
通常来说,许多社会新闻事件都较为复杂,因此,电视记者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可以深入挖掘出事件的原貌和真相。在这一背景下,电视记者应当多采用迂回提问的方式,灵活找到还原事实真相的切入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减轻被采访者对记者的防备心理,循序渐进地展开采访过程。
(三)引导提问法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被采访人不配合新闻调查,甚至拒绝回答采访问题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电视记者可以使用引导提问法的方式。本着调查真相的目的,这种提问方式能够引导被采访人主动还原事件原貌,促进采访过程的顺利完成。
四、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提问技巧
对于不同场合的新闻采访,电视记者需要运用不同的采访技巧,以实现采访的最大效果,随着我国电视新闻采访不断深化改革,越来越多的电视记者重视并实践利用灵活多样的采访技巧。
(一)对话型采访需要善于提问
通常来说,对话型的采访往往需要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双方积极配合才能达到对方采访的最好效果。因此,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善于提问,保证对话现场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从被采访人身上获得更多有效的新闻信息。在对话型采访中善于提问首先体现在问题的直接性和切题性。在恰当的采访语境中,电视记者对问题进行直接地提问能够使被采访人快速明了采访的目的,并做好回到问题的准备;此外,电视记者还可以通过漫谈引导的方式,创造出合适的采访语境,在这一过程中,记者可以从被采访者较为熟悉和关心的问题着手;另外,电视记者还要注重及时抓住事件的线索,并深入探究,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二)诱导型采访需要巧于提问
在诱导型采访中,由于被采访者往往不愿意直接向记者告知事件信息,记者需要有机结合各种采访技巧,在采访过程中巧设提问内容和方式,更快获得新闻线索。首先,记者可以尝试从新闻侧面切入核心,采用迂回提问法,将采访内容引导回事实真相。其次,记者可以利用借代反问的方式,在采访过程中巧妙地设置问题,甚至是被采访人不熟悉不喜欢的问题,引导被采访人反驳和解释,进而获得更多新闻信息。
(三)辩论型采访需要严于提问
由于辩论型采访的氛围常常较为严肃和压抑,电视记者为得到想要的新闻信息,应当在掌握采访原则的基础上,对被采访人进行严厉地提问。在这一过程中,电视记者需要注意其前后问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避免被被采访人发现漏洞,让被采访人跟随电视记者的思路进行回答,这要求记者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
五、结语
作为一项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新闻采访的进行必须在前期进行完善的准备,例如新闻资料和线索的搜集、采访问题的罗列、采访过程的策划等,并注重采访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电视记者则需要依据采访目标,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和技巧,才能促进采访的顺利展开。在采访结束之后,记者则应当尽快与被采访人核对采访内容,以保证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庞昊.电视现场采访中记者的提问技巧与策略[J]. 新闻研究导刊,2015,(23):94-95.
[2]徐飞.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方法与技巧探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15,(18):153.
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现状研究 篇7
1 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的概述
做好广播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需要迎合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的趣味要求,同时还需维系他们对新闻的求知欲。因此,必须了解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需要做的事情,并且了解新闻记者采访的内容包括哪些。在信息化网络日益发达的现阶段,工作、学习及生活过程中必须摄取大量的有效信息,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至于使自己落后。新闻记者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丰富人们的信息化生活,而媒体新闻记者承担着上述使命和责任。新闻记者采访工作的定义是:记者借助访谈和交流的手段和模式,对社会上发生的有新闻价值和意义的事或人进行报道、调查、搜集和访问,及时地让社会大众所知晓,并借助各大平台、资源和网络进行快速传播。
若想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需要从其工作性质与特点入手。从宏观总体来分析,可从以下几点进行了解:第一,对于记者实时开展的采访报道其必须具有一定新闻价值,其价值体现在事件具有时效性、显著性、突发性、出乎意料性等特点;第二,新闻记者在开展采访工作的过程中,其工作程序、工作模式必须遵循相关法律上的规章制度,同时要确保被采访者的合法隐私不被侵犯;第三,记者在采访时要建立平等、尊重对方的一种工作关系,严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被采访者进行严加逼问;第四,新闻记者采访到的信息内容要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传播给广大民众,提高其新闻价值,且时效性是新闻内容价值体现的重要关键性因素之一[1]。
2 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的采访现状分析与研究
目前,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顺利进行采访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法律观念的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普遍更加在意个人的隐私权和形象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人恐惧和抵触镜头、话筒,不愿意接受采访,加之网络信息无孔不入,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投入应用,让广大群众对画面、采访内容、知识的应用等有了较为严格的衡量标准及要求。高新媒体设备和仪器的介入,使新闻记者面临操作上的巨大挑战。总体来说,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的采访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收集新闻举步维艰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早已把世界变成一体,海量的信息应有尽有。加之现在各类手机新闻客户端、电子报、电子新闻广播、新闻杂志报刊等不计其数,让新闻市场产生较大的竞争。此时,为各类虚假新闻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新闻的真伪度辨别难度大大增加。所以,收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变得举步维艰,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近年出现的神农架现野人的新闻传得沸沸扬扬,混淆了人们的视听,大大增加了记者在进行新闻素材收集时的难度。
2.2 记者职能的弱化和素质水平能力的缺乏
近些年,各类新型社交网络门户被广大网民所热衷,如微博、博客、微信等的大范围普及,让新闻传播不再仅局限于媒体和记者。大量的新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在微博上被公布出来。这就使新闻记者自身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事件的高度预见性,对自身综合素质水平能力具有较高要求。随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才能体现新闻记者的价值。而目前,国内各级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的职能正逐渐被弱化,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有效的新闻信息并顺利地传达给民众,其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除此之外,有大量记者缺乏较强的专业基础功底,例如,新闻文字稿经不起严格推敲,存在漏洞;在采访过程中所提的问题没有意义,探讨性和针对性不强;有很多记者想成名、幻想一夜爆红,发布和传播虚假新闻;有些记者混迹于娱乐圈,不务正业,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素养不高,对新闻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等[2]。
2.3 记者的采访技巧有待加强
记者必须以主导者和引导人的姿态进行新闻采集,其采访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决定采访和新闻播出后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运用一定的采访技巧,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对其引导,使受访者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尽管如此,当今不少记者欠缺上述能力,没有引导意识,采访内容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没有发挥其传递有效信息的功能和作用。
2.4 采访受到干扰
新闻记者主要服务于社会大众,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有对违法不公事件进行曝光和传播的权利。所以,当记者采访、曝光、揭露一些受访者的违法行为时,会遭到来自受访者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阻挠与反抗。例如,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记者惨遭毒打等,就是其采访受阻而导致,更有甚者,利用金钱及物质诱惑来对记者进行威逼利诱等。
2.5 意外情况的发生
新闻记者的采访具有实时性,因此决定其在采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类突发状况,例如,正在报道的新闻事件突然被人为的终止;正在接受采访的人由于其情绪波动较大而中途退出采访;采访仪器或设备突然停止工作,出现突发性故障;新闻采访现场其他人员的意外干扰等。
3 解决媒体记者采访问题的主要措施
3.1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充足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必须对被采访者的情况有个详细的了解,与被访者进行有效的磨合与交谈,杜绝中途退出采访的尴尬局面的出现;另外,要提前拟好采访的大致提纲,对采访时所提的问题进行清晰的记录与罗列、核查与研究;除此之外,对采访过程中所要用到的仪器作反复试验与调试,避免其出现突发性状况而停止工作。
3.2 培养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其采访工作主要以提问来开展,其提问方式直接影响答案的真实与否。这就需要记者注重和培养自身的提问技巧,提问时尽量以具有亲和力的方式切入,且同时避免刺眼和刺耳的关键词:和关键词。同时,要注意自身的提问,循序渐进,注意提问节奏,并对被采访人加以引导,尽量使其说出最真实的感受和答案。
3.3 不断提高电视采访记者的素质能力
首先,新闻记者必须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严格职守自己所处的岗位,还要认识到自身与被采访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与其展开和谐而公平的交流,努力使其信任自己。对待采访工作要秉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其次,要培养不断学习的意识,定期对自己的专业度进行检测,从细节出发加强自身的职业技能。例如,记者必须具备较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可以适当地向专栏或者杂志社投稿,甚至签约成为其兼职写手;通过演讲培养自身采访的节奏频率。除此之外,适当地研究采访时所需要用到的先进仪器和设备,熟练自身的操作技能[3]。
再次,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需要具备很好的洞察力。在进行采访时,有时会发生被采访者情绪难以控制的现象,这个时候,记者必须保持精神和思维高度集中,敏锐地洞察和分析被采访人的情绪变化,进行换位思考,使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新闻记者需要具备很好的判断力。由于网络信息的范围较为广泛,且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记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把握好新闻事件的核心和重点,预见事件的发生趋势,找准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具备辨别假新闻的能力,确保真实有用的新闻信息的良好流通与传播。
4 结束语
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是广大民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有效途径,其职业具有一定的神圣性,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下,其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技能,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自身采访的各项综合素质,为民众和社会建立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徐芳.新闻记者采访权初探[J].当代法学,2014,(11):15-17.
[2]孙凤毅.新闻记者采访权略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3):61-62.
电视台记者采访 篇8
电视台记者如何更好地发挥采访的作用, 为人民群众制作更多的吸引人眼球的节目, 这是电视台记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 电视台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分析
1.1 正常采访受到阻挠
在采访过程中, 有些人采取过于粗暴的行为阻止记者正常拍摄, 这是当前电视采访直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 这种做法会使采访任务失败, 情况严重的会对记者人身安全产生威胁。
1.2 新闻素材的复杂性增强
在采访过程中, 那些新闻价值较高的素材会出现一些难以想象的结果, 在经过几次的波折后, 依然有可能会使真相隐藏其中。
1.3 记者素质与职业道德偏低
在现实生活中, 因记者素质和采访准备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采访效果较差的事件很多。此外, 有些记者的职业道德偏低, 经常在采访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 从而违背新闻的规律性, 使新闻价值的真实性降低, 从而损坏记者形象。
1.4 被采访者心理异常波动难以顺利完成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 有些被采访者因心理素质偏低或者是其他因素, 导致说话语无伦次, 甚至有可能出现无法开口的现象。
1.5 出现抗拒采访现象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有意或者无意偏离采访的话题、避开敏感性话题等, 会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难以接触到问题的核心。
1.6 记者控制采访节奏的能力不高
有些被采访者滔滔不绝, 使记者难以深入扩展采访的话题, 进而难以控制采访环境, 这既浪费了采访时间又会使采访效果偏低。
2 有效解决采访问题的措施
2.1 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采访前记者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 查找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等, 从而准确判断各种信息, 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并且结合主题思想准备采访提纲, 提炼出一些关键性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使记者控制采访局面, 又能提高采访效率。
2.2 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
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提问、倾听的一种语言交流形式, 采访质量的高低和记者的提问以及倾听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提问技巧是确保采访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内容, 只有运用巧妙的采访技巧才可以真正提高采访的质量与效率, 并且能够增进双方的感情, 为营造一个良好的采访氛围打下牢固基础。
2.3 拉近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
在采访过程中, 有些采访对象不能快速进入采访状态, 因此记者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平复被采访对象的心情, 例如记者找一些和采访主题无关的问题, 或者是采用闲聊的方式拉近记者和被采访者的距离。
2.4 营造一个良好的采访环境
在实际生活中, 电视新闻事件始终在发生着变化, 使记者在采访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有时还可能会危及到其人身安全, 因此采访环境是影响采访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因素, 换言之, 采访任务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记者对采访环境的营造。由此看来, 营造一个良好的采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2.5 善于观察周围事物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周围事物, 以便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提高采访质量。除此之外, 记者还要随时关注被采访者的情绪变化, 从而适当调整采访话题, 抓住细节, 并通过细节挖掘出存在的问题。
2.6 记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以有效化解抗拒采访的局面
在采访前, 记者要对整个采访过程进行全面思考, 以增强换位思考的意识, 要学会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而深入挖掘采访主题。例如, 记者对采访对象进行适当夸赞, 给被采访者留下一个好的态度, 或者在最初采访中聊一些家常, 这样就有利于记者寻找采访的突破口。记者还要了解观众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知道被采访者都忌讳什么样的问题等, 对于那些抗拒采访行为的对象, 记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表明自己的立场, 消除被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 在充分考虑到观众以及被采访者的基础上, 使二者都对新闻主题感兴趣, 进而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
2.7 科学、合理地应用心理学技巧
通常情况下, 在面对一些尖锐或者是敏感性问题时, 大多数被采访者都会回避此类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 记者要结合被采访者心理, 合理运用心理学技巧, 例如采用激将法, 站在被采访者立场, 针对那些敏感性话题要敢于直白剖析, 从而使被采访者感受到记者的诚意, 又可以触及到被采访对象的心理, 放下心理包袱, 直接面对记者的问题。
结束语
总体来说, 记者在日常采访中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 不善于笔下功夫同样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而如果不善于访问则难以成为出色的记者。电视台的记者怎样才能发挥出采访的作用, 为人民群众制作更多吸引人眼球的节目, 成为电视台记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然而, 90%的新闻都是通过采访的形式写成的, 因此, 采访对记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新闻事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 记者应该努力学习, 不断更新新闻工作的理念, 提高自身的采访与应变能力, 向观众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针对采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记者要采用一些合理的应变策略, 这样才可以更加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 做出高质量的节目。
摘要:日常工作中, 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当前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并且提出了合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电视台记者采访,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莹.浅谈电视台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 2012 (6) .
[2]汤铭.电视台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大众文艺, 2010 (15) .
电视台记者采访 篇9
1 采访动机的概念
采访动机是指记者在采访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来自记者本心的、能够引导和激发记者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内在动力,它不受任何强制性因素约束。一般而言,采访动机的强弱决定了采访效率的高低,采访动机越强,则采访效率越高,社会效果也越好;反之,则采访效率越低,达不到预期社会效果。
2 采访动机的主要功能
2.1 指向功能
采访动机在激发记者采访行为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指向功能。指向功能的具体含义是采访动机能够促使记者准确的将采访行为锁定在既定的采访对象和目标。记者自身所拥有的采访目标不同,导致记者所选择的采访对象不同。例如,在采访时,有的记者选择采访环境领域的事件,有的记者选择采访文化领域事件,有的记者选择采访政治人物,还有的记者选择采访明星,这就是采访动机在采访时指向性的具体表现。
2.2 维持功能
记者在采访工作中,采访动机会在遇到各种匪夷所思的困难和挫折时提供支撑作用,这就是采访动机的维持功能。假如采访动机对记者的采访行为缺少维持性,那么记者在采访中遇到各种困难时很难坚持下去。采访动机相当于人的信念,能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丧失希望时起到鼓舞作用。例如,记者在寻找线索毫无头绪时,采访动机鼓励着记者再尝试一下,说不定下一步就是一个新的突破口。
2.3 激活功能
采访动机会在记者有采访念头时督促记者将这种静态的想法转变为动态过程,即促使记者积极开展实际的采访工作。例如,记者对“十八大”的采访报道、对某地民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报道等,都是受采访动机的引导,是采访动机所具有的激活性。
3 激发和培养记者采访动机相关对策
3.1 把握好采访动机和采访效果之间的关系
采访动机和采访效果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从理论上来说,两者之间为正向趋势关系,即良好的采访效果是由良好的采访动机取得的,不良的采访效果是由不良的采访动机造成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是这样,因此,记者要正确把握好采访动机和采访效果之间的关系,清醒的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例如,在2009年厦门特大暴雨事件中就出现了典型的采访动机和采访效果不一致的行为。事情是这样的,记者本意通过抓拍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因雨大路滑而摔倒的现象,来提醒冒雨前行的人们注意行车安全,但有哪位有真正新闻道德观念的人会特意冒雨蹲守在路边只为抓拍这一现象的出现?
3.2 确保内在采访动机与外在采访动机完美结合
采访动机可简单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采访动机,另一类是内在采访动机。内在采访动机是指记者所采访的行为是受记者内在驱动力的影响,主要包括记者本身对采访工作的兴趣、对采访事业的热爱、强有力的表达欲望等;外在采访动机又名诱因,是记者由于外在各因素产生的影响和压力而产生的采访动机,诸如奖金、声望以及接受群体对信息的渴求。记者的采访动机在最大程度上是由内在采访动机和外在采访动机的完美结合所激发的。例如,央视记者张泉灵就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2008年5月,张泉灵在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成功在5 0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直播报道了奥运火炬的传递过程,汶川地震报道又紧接其后,在报道期间,如果不是张泉灵本身对新闻事业怀有的热爱之情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怎么能在没有一天休息时间的采访工作期间做到如此的坚持?
3.3 记者自身成就动机的激发
科学研究表明,拥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才会更加渴望成功,渴望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对电视台记者来说也不例外,相对于低成就的记者,高成就记者更容易将采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所以,有必要激发记者自身拥有的成就动机,提高记者的工作能力。努力提高记者自身对新闻采访工作的兴趣,营造更为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等,这些措施均有利于提高记者的成就动机,激发记者自身对成就的热情。
4 结语
对电视台记者采访动机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是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的,当然必不可少的是记者本身对采访工作的热情。记者的采访动机主要有指向功能、维持功能、激活功能等,培养电视台记者采访动机的举措:一是把握好采访动机和采访效果之间的关系;二是确保内在采访动机与外在采访动机完美结合;三是记者自身的成就动机的激发。
参考文献
[1]王秋艳.记者采访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新闻界,2008,(5):78-79.
电视台记者采访 篇10
关键词:电视台记者,新闻采访,专业技巧
1 在采访中要把握好语言分寸
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若是一直使用专业性的语言,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反效果。因此,记者在采访时,应根据采访现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应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样被采访者才能准确地理解记者提出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回答,而被采访者有效的回答,可以为记者提供有利的素材,提高采访的效果。同时,记者在提问时,还应保持自身的风度,通过对不同的被采访者进行判断来提出恰当的问题,有效地应用差异化的提问方式,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另外,记者在采访时,还应该重视记录,若是没有对采访出的重点内容进行记录,那么在编写采访稿件时就无法将采访内容融入其中,进而导致稿件质量不高[1]。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准确地记录重点采访内容,尤其是关键性的语句,必须保证记录是真实有效的。这些准确的记录,可以为记者编写稿件提供依据,进而提高稿件的质量,吸引更多的读者。
2 在采访中要完善细节
新闻采访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注重细节,会让被采访者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同时,记者对细节的重视,还会让观众感受新闻的真实性,进而吸引更多人观看新闻。在采访中对细节进行完善,需要记者既拥有敏锐的眼光,更要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中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采访中的闪光点。新闻报道对真实性的要求十分高,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能胡编乱造,应该从事实入手,对细节进行完善处理,在采访中获取更多的真实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判断及总结,最终确定新闻采访的思路,明确报道的主题[2]。
3 在采访中有针对性的提问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应该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且深刻的。在提问过程中,记者应该根据不同的被采访者提出和事件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出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有针对性的提问,还可以节省采访的时间,提高新闻采访的准确性。此外,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提出的问题还应该是详细的,不能是假大空类型的,只有详细的提问,被采访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记者的意图,且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告诉记者,在这一过程中,被采访者和记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只有这样,记者获得的新闻素材才能是真实有效的[3]。另外,记者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时,要根据不同的人及不同的事件来进行提问,也就是说,记者需要使用反向思维来提出问题,且所提出的问题还应该能够获得专业性的回答。例如,记者在采访时政问题的时候,可以对相关部门领导进行采访,在采访事实性较强的新闻时,记者应选择事发地周边的群众进行采访,根据不同的新闻类型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是非常重要的,记者只有掌握了这一专业技巧才能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
4 在采访中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良好的采访氛围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记者需要在采访中为被采访者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该对自身的言谈举止及说话方式等进行严格的要求,对被采访者要有友好的态度,争取给被采访者留下好的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采访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同时,记者在采访时,还应该充分尊重被采访者,要对其礼貌、有风度,从而将采访变成好友交心,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
5 结语
在新闻录制中,新闻采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新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做好新闻采访工作势在必行。记者是执行新闻采访的主体,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应该将采访技巧灵活的应用到其中,并在采访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采访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后进行采访工作和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新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佳.试论电视台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应掌握的技巧[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8).
[2]葛静虹.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7).
[3]周连彬.新闻采访技巧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5(10).
记者采访要具备“四心” 篇11
恒心:锲而不舍,认真对待
采访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特别是在一些艰巨的采访任务面前,尤其考验记者的恒心和毅力。以采访时政类报道为例,高层官员的权威意见和独家见解往往被视为政府决策的风向标,更能提升报道的权威性。但这些官员往往难以接近,记者要抵达核心区域采访到这些官员,就需要有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韧劲,锲而不舍地对待采访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一些关键节点上不轻言放弃,持之以恒,就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采访时,笔者曾先后采访两任广东省委书记。在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笔者首次采访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当时刚接到这个任务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尽管看似困难重重,但我们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排除难点,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笔者在广东代表团驻地大堂内巧遇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马云告诉笔者他来见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但不透露具体会面内容。考虑到时值广东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口,这一现象可能蕴涵着广东决策层欲借力电子商务寻求省内中小企业升级的求解之道。笔者随后巧遇汪书记,抱着对新闻的执着追问,勇敢向书记提问,汪书记回应了笔者的采访问题。事实上,一些看来难度很大的采访任务,只要记者抱着锲而不舍、认真对待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往往能收到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效果。
真心:换位思考,打消顾虑
要想用自己的作品打动读者,首先得打动采访对象的心,让受访者打心底里接受记者,对记者发表见解甚至倾吐心声。但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其经常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而当遇到敏感性问题或那些行事低调的采访对象时,采访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对方或因有顾虑而直接拒绝采访要求,或很客气地以其无权决定为由,不愿意接受采访。这时,记者要抱着真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尊重采访对象的情感和苦衷,让采访对象感受到记者的真诚和善意,认为记者在为他着想、为公众着想,从而对记者产生认同和信任。一旦采访对象把记者看成一位真诚的交流者,即使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也会打开心扉,打消顾虑,对记者畅所欲言,将他自己了解的事实和观点陈述出来。
2003年初,“深圳主板要迁往上海以及深圳金融中心地位边缘化”的传言甚盛,深圳的创业板又迟迟未能启动。当时适逢广东省“两会”召开,笔者找到参加政协会议的广东省九届政协委员、深圳市分管财政、金融工作的副市长,希望对他进行专访,回应一下上述热点,但他很客气地以“创业板的推出由中央决定”为由,婉拒了笔者的采访要求。笔者想到此前从省“两会”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该名副市长有望在本次人大会议上当选为副省长。据此分析他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因,除了他是学者官员出身比较严谨低调外,或许是出于上述考虑。在随后的会议间隙中,笔者向其介绍了自身报纸在粤港地区的影响,并表示理解他,希望下次能接受笔者采访。
看到我们在工作上的执着认真,他主动向笔者谈起他早年的记者工作经历。在获得他的初步认同和信任后,笔者站在公众和投资者的角度,诚恳地向他说明深圳市政府方面及时发出声音的重要性,并主动提出成稿后“送审”,消除他在财经稿件严谨性方面的顾虑。这位副市长随后不但接受了笔者的专访,还亲笔补充上他接受采访时因开会时间紧未谈到的重要内容,回应了当时深圳金融方面的很多热点:比如主板仍存、深圳金融中心未边缘化、深圳为创业板启动已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等等。
细心:做足功课,挖掘细节
细心在采访中的体现是记者对人对事的细微观察,而细微的观察则来自于记者采访前的细心了解。特别是一些重要人物或行业著名的专家和学者。如果记者对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缺乏了解,他们可能就不愿意接受采访。而要在短时间里与他们沟通并完成有质量的采访,记者首先需要在采访前细心了解情况,做足准备工作。其次,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必须细心地找出最有价值的内容以及最近的新闻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采访。在采访中,被采访者觉得记者是可以跟他对话的,他不但愿意说,而且往往能把问题说到点子上。一句话,细心可以使记者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2006年7月,国内某百货集团的董事长来到广州参加其连锁分店十周年活动,并答应接受广州媒体的联合采访。该位董事长是中国百货业的风云人物,在百货业摸爬滚打30年,其间担任百货老总20年,是一位“学者老总”,也是“国内百货连锁模式”提出的第一人。彼时,国内对百货连锁模式有一些争议,但联合采访给出的采访时间有限,也意味着记者获得提问的机会是均等的。如何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引起他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笔者了解到,作为该百货连锁战略提出后开设的首家连锁分店,广州分店的成功对该百货连锁战略实施具有标志性作用。而该董事长此次到广州无非就是两个目的:一是看一看广州连锁分店这个“亲生孩子”十年的发展;二是想通过广州分店检验该集团实行的百货连锁战略的效果。
此外,笔者还发现一个细节:当时恰逢该百货集团建店50周年,重提张秉贵“一抓准”故事和“一团火”精神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笔者抓住以上要点,决定以“百货连锁战略”为突破口,并结合张秉贵“一抓准”精神如何传承话题进行采访。果然,因为采访从细节着手,提问的问题对路,该董事长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几乎是“一口气”回答完笔者所提的数个问题。
责任心:认真负责,取舍有度
对采访抱有责任心,也是一名记者成熟的表现。记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还要对采访对象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在采访中应少一分“独家”的冲动,多一些责任的担当,特别在灾难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面前,记者在采访中更要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出发,做到认真负责和取舍有度。
国学大师季羡林有句名言,“新闻发言人真话可以不全说,但不能说假话”,即不说假话是最重要的,但是面对有些问题,真话也不能全说,要有最合理的方式来应对。记者的采访也是一样,特别是一些突发性事件,做到“取舍有度”很重要,不能为了追求独家而不考虑社会效果以及由此可能会给政府工作带来的被动。比如,记者在采访时就要考虑不能只反映问题,更重要的是了解政府部门和专家解决问题的思路。此外,还要考虑这些问题是否是现阶段政府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是就需要权衡利弊,从建设性的角度做出有选择性的采访报道。
2003年4月,因为“非典”疫情的影响,第9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被许多人称为“令人永生难忘的一届广交会”。笔者在为期半个月的广交会现场采访中,切身感受到这届广交会与往届相比大为冷清。在采访中,场馆内的多家企业也向笔者诉苦客商和成交额大减。虽然受“非典”影响广交会生意大不如前是事实,但记者的采访主线应是正确引导企业正视困难,寻找冲出困境的办法。记者要如实反映企业困难,但不能过多渲染这种冷清场面和企业的悲观情绪,那样只会加剧企业的恐慌,并影响企业开拓市场的士气和信心。相反,应在采访中多些挖掘企业在困境中如何创新和打品牌的成功例子,多采访政府、专家和企业如何应对,营造“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氛围,“不说假话,但真话不全说”,做到取舍有度,这样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士气,将损失降到最低。
作者单位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电视台记者采访 篇12
(1) 正常的采访行为受恶意阻挠。粗暴阻止记者采访和拍摄, 这样的混乱画面在电视采访直播过程中已屡见不鲜。直接导致采访行为的失败, 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等产生严重后果。
(2) 新闻素材的复杂性日趋加深。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素材在采访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波三折之后, 事情真相往往还隐藏在深处。
(3) 记者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待加强。由于记者的专业素养欠缺和采访准备工作不到位导致采访效果不佳的情况不占少数, 个别记者缺乏职业道德, 在采访中弄虚作假, 违背新闻客观规律性, 导致新闻真相失实, 对记者形象产生较大不良影响。
(4) 发生被采访者由于心理情绪变化和波动导致采访无法进行等状况。有些被采访者因为心理素质等因素, 常常会发生在采访中因为紧张或其他情绪导致说话颠三倒四或无法开口的现象。
(5) 遭遇消极对待采访, 抗拒采访的情况。被采访者往往刻意或无意的偏离采访的主题, 有意或无意的回避要害敏感的问题, 导致采访无法深入, 碰触不到核心矛盾和问题, 为真相的探寻设置了重重障碍。
(6) 记者控制采访节奏的能力较差。往往任由被采访者牵着记者跑, 被采访者滔滔不绝, 记者采访话题得不到有效扩展, 导致采访环境失控, 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采访时间, 而且采访的效果也非常差, 得不到较多的有用信息, 提取有效信息也非常有限。
2. 解决措施
2.1 做好采访前的“备课”
在做任何采访之前, 电视新闻记者都要进行前期的备课, 也就是做好准备工作。必须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 细致、全面的了解被采访对象的情况, 并且准确的对各种信息进行判断, 提取有用的信息和资料。同时要围绕主题准备好采访提纲, 要根据已掌握的被采访对象的材料, 结合主题需要得到的信息, 做好采访提纲, 要精心设计一批关键问题, 这样既有助于记者控制采访局面, 也能够使采访有的放矢, 提高效率。要事先研究主题所涉及的范围、内涵和外延, 确保采访能够深入进行。
2.2 采访中注意提问技巧
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就是倾听和提问的一种语言交流。因此一个采访活动是否成功, 与记者的提问和倾听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提问的技巧问题是采访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问题。恰当的提问会提高采访活动的效率, 而且能融洽双方感情, 营造出一种和谐的采访氛围。
2.3 轻松开场, 拉近被采访者距离
有些被采访对象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采访的状态, 为了使被采访对象的情绪能够平复, 记者必须先找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 通过放松和闲聊的方式, 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
2.4 适应和营造采访环境
电视新闻事件总是变化万千, 记者会在新闻现场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考验, 有些时候甚至出现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 在新闻采访现场突发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采访环境是记者采访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个采访任务的完成与否及完成效果,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记者对采访环境的适应和营造。
2.5 注重观察和善于倾听
电视台记者要通过观察和倾听来获取信息,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采访环境和现场, 通过采访细节获取有效信息, 可以丰富采访效果。记者要善于观察被采访对象的情绪和状态的变化, 以便及时的调整采访话题, 要学会捕捉采访的细节, 通过细节见证大问题。
2.5 适当引导和兼顾, 化解抗拒采访
记者在采访前, 要对整个采访活动有个总体的思考, 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要站在被采访对象和观众的角度, 对采访主题进行深化挖掘。记者可以通过对被采访对象进行恰当的夸赞, 使对方产生好感, 转变态度, 或者与被采访对象拉家常, 寻找采访的突破口。记者要知道观众需要了解什么, 希望知道哪些问题, 要了解被采访者忌讳哪些问题, 对于刻意、无意回避和有抗拒采访行为的被采访者, 要做适当的引导, 情理兼顾, 摆明立场和利害, 让被采访对象从心里上放下抵触情绪, 只有在观众和被采访对象两者都考虑到了, 才能够使双方都对新闻主题感兴趣, 使采访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2.6 适当运用心理学技巧
在面对一些敏感和尖锐的问题上, 被采访对象往往会回避记者的问题, 顾左而言他。在这个时候, 要根据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适当运用心理学原理, 包括激将法等, 要站在被采访对象的角度, 对要害敏感问题进行直白剖析, 既让被采访者感觉到真诚, 又能触及到心理层面, 促使他放下包袱, 直面记者的问题。
3. 结语
记者要善于面对采访中的各种问题, 针对不同的采访客体, 灵活运用采访技巧和应变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完成采访任务, 做出令观众满意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凌非.中国媒体记者调查[M].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1
[2]余志海.记者心理与采访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