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采访策略(精选10篇)
电视新闻的采访策略 篇1
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制作的重要环节, 关系到新闻素材的收集和新闻节目的呈现。新闻采访的技巧把握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制作水平, 进而影响收视效果和节目口碑。新闻作为一种舆论工具, 不仅要以高质量的作品吸引受众, 还要承担社会责任, 能够坚持群众路线, 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准确及时地传达到群众中去, 另一方面, 新闻媒体还是社会的减压阀, 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反映民众的意见和利益诉求。好的新闻媒体能够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以公正、独立的舆论态度和立场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而这就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新闻采访入手, 在过硬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职业修养的基础上, 不断结合实践经验创新采访策略, 提高电视新闻质量。
电视新闻采访存在的问题
1.脱离新闻现场, 抓不住重点
提问是新闻记者采访中运用的最常用和最基础的采访手段, 所以提问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新闻采访的质量和效果。但是在诸多电视新闻中, 却常常出现一些脱离新闻现场让人不知所云的提问。这一方面与记者缺乏采访经验和技巧有关, 忽略了从新闻现场的情况出发, 盲目的照搬事先准备的采访提纲, 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及时有效的调整, 使得提问脱离新闻现场, 不能准确的反映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记者不能及时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这往往与记者缺少事先沟通有关, 对采访对象的采访显得突兀不堪。例如, 之前央视新闻以“你幸福吗?”为采访问题, 很多采访对象的回答显然没有理解问题, 所以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2.提问程式化, 缺少细节观察
电视新闻采访有其一般规律, 这为记者进行采访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在长期的工作中, 记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也养成了一些程式化的不良习惯, 经常问一些常规性的意义、设想、预期等的问题, 而不能结合不同采访事物或采访对象做积极有效的调整, 使得整个采访过程落入俗套, 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将采访的效果大打折扣。
电视新闻采访的技巧运用
1.多角度提问, 挖掘深层信息
新闻事件的发生其背景和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方面, 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 要深入事件内部才能全面、客观的展现新闻事件, 这就要求记者不要浮于事件表面, 不能仅凭一方面的采访对象的一面之词, 而是要从新闻事件多角度出发, 广泛收集不同采访对象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一些调查性新闻报道, 被采访对象往往存在戒备心理, 不愿意倾诉或者刻意的回避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寻找突破口, 以易于接近被采访对象的问题切入, 在取信于被采访对象后, 再深入展开采访, 同时, 尽量与被采访对象多方展开对话, 达到挖掘事件真相的效果。好的新闻采访不能能够从被采访对象中获得有效信息, 而且能够刺激被采访对象的倾诉欲, 在与记者的积极互动中展开, 达到好的采访效果。
2.借助肢体语言, 增强沟通感
被采访对象被带入采访环境中往往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 记者或主持人是主, 被采访对象是客, 记者采访与主人接待客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人既要平易近人又不失身份, 新闻记者或主持人既要亲近采访对象又要主导采访方向。记者或主持人在采访、访谈中可以适当的借助肢体语言, 辅助表达, 增强与被采访对象、嘉宾的沟通感, 带动现场气氛, 增强采访过程的互动性, 拉近两者的距离, 让采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气氛下进行。
3.注意倾听,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新闻作品要实现好的表达效果还要注意把握好采访的节奏和镜头的切换。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注意把握与被采访对象聊天时的节点, 既不能是采访对象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 也不能是记者问了很多很长的问题, 采访对象用“是”“否”这样的简单词语回答, 就无法实现沟通的效果, 使得采访效果大打折扣。在前期的采访中要以沟通为主, 不要盲目的把问题全盘抛给被采访对象, 而是在沟通和倾听的基础上, 尽快找到被采访对象与新闻事件的主要关联点, 然后顺势切入把握关键问题。同时, 记者不要把主动权转移到被采访对象手中, 而是作为采访节奏和谈话方向的把握者, 有效引导被采访对象围绕新闻事件展开, 提高采访效率。
电视新闻采访的策略创新
1.创新报道视角, 优化逻辑思维
电视新闻采访与广播、平面不尽相同, 它还涉及镜头语言与记者的配合效果, 在目前的很多电视新闻中, 尤其是会议新闻、时政新闻, 往往采用类似、重复的表达方式和镜头语言, 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新”的诉求, 类似的报道看的厌倦和审美疲劳, 收不到好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创新报道视角, 优化逻辑思维, 以突破传统老套的叙事手段来展现新闻事件, 对于冗长的会议新闻进行精确提炼, 对于常规新闻能够走出就事论事的思维, 从简单的事件延展出具有普适意义的事件本质, 让受众在新闻报道中有不同以往的收获, 从而优化新闻报道的效果。
2.新闻报道事件化, 事件故事化
新闻报道的故事化, 是指在新闻采访、报道的过程中, 采用对话、描写、情景设置等方法, 将事件细节中能够刺激受众关注, 吸引受众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要求在进行新闻表达时突破平铺直叙依次展开的次序或常规化操作, 适当的运用创作性的方法, 增加新闻报道的魅力。在将新闻报道事件化, 事件故事化中, 要注意把握好新闻事实展现与客观、独立性之间的关系, 不能违背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避免不从新闻事件实际出发滥用“故事化”的问题。新闻报道故事化实际是强调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要注意展现新闻事件的细节, 注重刻画新闻人物的个性, 增加新闻报道的趣味性、感染力, 引起受众的共鸣和思考。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体验 篇2
一﹑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比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采访前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进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采访收获不大,结果写出的新闻作品必然干瘪无味。
二﹑要注意细节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概况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泛泛而谈,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三﹑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一次,笔者到农村采访,想了解农村干群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于是问一位农民:“你认为当前新形势下,该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结果那位农民立在那儿,嗫嚅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东西来,后来,我改口问:“你认为要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村干部,他应该怎么样?”这下,这位农民反应过来了,马上谈了起来,而且讲得还很生动。但如果当时是就这个问题询问乡镇领导,那么第一种问法就比较合适了。
四﹑要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五﹑要营造气氛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笔者有一次前往江西省采访一位经济园区负责人,由于是外地媒体,对方不大配合,笔者听他说话,觉得好象有点安庆口音,一了解,这位园区负责人曾经在宿松县插过队,于是笔者就从宿松县这几年的发展聊起,渐渐地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使这次采访获得圆满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融,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要准备充分,设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电视新闻的采访策略 篇3
一、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同期声应用不当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近些年, 由于我国电视台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他们对新闻采访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方法, 既浪费了采访的时间和设备, 也加大了采访后期处理的难度。这些使得电视新闻采访充斥着大量水分, 阻碍了其在有效时间里扩大信息量的作用, 降低了新闻采访的质量。
(一) 淡化主题, 与事实不符
同期声有声音也有画面, 它的运用要符合新闻采访的需要, 服从整个节目的主题。偏离主题的同期声不能反映客观实际, 比如某电视台曾经播出一条“五一”劳动节表彰劳动者的消息, 里面的同期声都是领导在讲话, 却找不到劳动者的影子。劳动者的节目听不到劳动者的呼声, 反映不出真实的生活是很可悲的。
(二) 过于形式主义
首先, 有些同期声过于冗长, 缺乏有效的信息。比如有的新闻采访只有2分钟左右, 而不同人物的同期声居然占了一半时间。其次, 有些同期声过于简单。比如有的同期声只用一句话, 明显是一种应付的行为, 非但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还有牵强附会之嫌。再次, 有些同期声与解说雷同, 这会使观众认为其中之一是多此一举, 浪费了时间。
二、如何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正确运用同期声
(一) 要有目的地运用同期声
正确运用同期声要从整个采访的内容出发, 认真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考虑。对同期声的选择要有明确的目的, 符合观众的实际需要。比如农贸市场的吵闹声、建筑工地的施工声等, 这些声音虽然都是真实的, 却不能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如果不是去刻意说明这种现实, 应尽量削减或不用。因此要适当合理安排无用的同期声。不过, 无用同期声与适用同期声的区别是相对的。当我们采访时, 有的人表达流畅严谨, 语意明确, 有的人则表达模糊不清, 对于后者也是不赞同的。如果被采访者表达的内容很重要, 我们就要预防背景画面跳动, 把他的声音重新进行组接, 使一些图像变为与其谈话内容有关的画面。
(二) 要适当掌控同期声的长度
同画面剪切的节奏一样, 声音的剪切也是要有一定节奏的。所说的节奏指的是同期的语言、效果、解说、音乐等声音的交替变化与综合使用。比如受观众欢迎的同期声一般都不会太长, 不然会令节奏变得冗杂, 使观众产生听觉疲劳。心理学讲道:人们对一事物感兴趣的程度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弱, 解决的方法是利用新鲜事物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此可见, 适当掌控同期声的长度, 不断进行同期声的转换, 会使新闻采访同期声的内容富有层次感, 声音具有吸引力。同时还要适当穿插一些音响成分, 适时运用解说和画外音。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使新闻采访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协调同期声与其他语言元素的关系
虽然同期声在新闻采访中具备很多的优点, 但是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同期声而忽视其他手段。我们要让同期声和其他语言元素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 它很独特又很综合, 需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尽可能实现视听的完美效果。电视的画面、字幕、解说、音响等各种表现元素各具特点, 它们与同期声相互影响, 互为补充, 共同建立起电视新闻采访的立体化信息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交响乐一样, 不同声部相互配合才可以演奏出华丽的乐章。可见, 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同期声应用的重要前提保证。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电视新闻采访的审美标准和方式也在逐渐成熟。同期声作为电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和编导所认可, 它的采集和应用工作也成为电视台创作实践的主要内容。因此, 正确看待同期声的价值及作用, 正确协调同期声与其他电视语言元素的关系, 从而调动各方面积极的因素, 使同期声在新闻采访节目中得到有效运用。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创作水平, 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摘要:电视新闻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一种媒介, 具有直观快捷、音图并茂的特点, 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其中, 同期声是电视新闻采访的一把“金钥匙”, 再现了社会生活的情景, 提高了电视新闻采访的影响力和可信度。既然同期声对电视新闻采访如此重要, 我们就要重视同期声的应用, 解决目前电视新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电视新闻采访的同期声编辑策略。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应用,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韩志刚杨建军.浅谈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N].延安日报, 2009[1]韩志刚杨建军.浅谈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N].延安日报, 2009
[2]张清平.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记者摇篮, 2010 (03) [2]张清平.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记者摇篮, 2010 (03)
关于电视民生新闻采访技巧的思考 篇4
关键词:电视 民生新闻 采访技巧
一、 分析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对生活类信息的诉求,一类关注民生的新闻栏目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类关注民生的新闻被称为民生新闻。民生新闻的具有平民化的视角,民生的内容和民本主义的取向,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渗透进了群众的生活中,也影响了他们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因而在新闻市场中呈现迅猛的发展趋势。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崛起是在社会文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下,得到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越来越得到更多的重视。从城市小区的住房条件、公交路线、供水供电到农民工的讨薪、看病之路等,都体现了民生问题的方方面面。此外,民生新闻还挖掘了一些饶有兴趣的新闻话题,并对传统的“新闻禁区”的新闻也做了深层挖掘。
从现在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随着我国人民的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文精神等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民生新闻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人们在民生新闻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渴望知道天下事之外的周圍事,越来越渴望关注存在于身边的小事情。但是,人们也不会乐于被动地接受新闻内容的灌输,还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民生新闻进行筛选,观看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二、分析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
1、 了解采访对象和背景,做到有针对性地采访
电视民生新闻的存在的在于倾听群众的心声,让新闻彰显人情味,真正实现为百姓服务。而电视新闻具有可视性,更应该站被采访对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被采访对象的心情。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记者要明确自己的采访对象,并对其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为双方的交流做一个铺垫,避免采访过程中的一些尴尬场面的出现。此外,要实现采访的顺畅,记者还应该从被采访对象的自身特点出发,在语速、语言、语调上做一个调整,以促进被采访对象能听得懂记者的意思。例如,在采访一个百岁老人时,记者为了实现交流的顺利,应该保证语句简单易懂,语速稍慢,声音稍大,以便老人能听懂。此外,在必要的时候,记者要运用地方语言,方便交流。
2、 提问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语言是很重要的环节,在提问的时候如果语言不得当,不仅会造成被采访者的反感,还会导致采访不能顺利进行。一般说来,记者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要保证语言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确保不带有个人偏见,不支支吾吾。此外,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如果问题问得较为复杂,可能会让被采访者感觉不自然,很可能达不到民生新闻的关注民生的效果。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言简意赅,还应该营造轻松的聊天氛围,让被采访者在轻松的氛围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便采访者获取所需的信息。例如,记者在采访一个生病住院的老大爷的时候,就应该用简洁的语言将记者所需要的信息采集出来,尽量保证采访语言的简短和清晰,如果在采访中拖泥带水,会让老大爷在回答的时候显得吃力,这也给采访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3、 创造性的提问,促进采访变得鲜活
电视民生新闻在采访的过程中,可以丰富采访的方式和提问方式,让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跳出简单地你问我答的局限,以实现心灵层面的思想的交流,只有这样,采访者才可以得到较深层次的新闻素材,才可以挖掘出民生新闻的真正价值。此外,通过创造性的提问,采访过程的灵活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大提高了新闻节目的质量。当然,创造性地提问是需要采访者从被采访者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出发,在尊重被采访对象的基础上实现的。例如,在动物园熊猫过生日的节目中,当记者了解到熊猫伟伟的基本情况以后,问伟伟的年龄相当于人类的多少岁,饲养员答18岁。这时候记者很巧妙地问了关于伟伟成家与否和他的未婚妻是谁等一系列问题,大大提高了采访氛围中的趣味性,成为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亮点。
4、多角度提问,增强新闻丰富性
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可以从采访的角度出发,针对同一个新闻事件的不同角度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促进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此外,从不同地角度来采访同一个新闻事件,是采用多种采访风格和形式额体现,会让民生新闻的采访结果呈现不一样的方式,挖掘出意想不到的采访结果。通过多角度地采访,可以获取更多的关于新闻本身的细节,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动性和全面性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促进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实现。例如,在一期关于上网查询药品的节目中,记者不仅采访了上网查询药品会直接买药的方法,还要采访其他群众是否知道这个方法、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方式等等,让这期节目变得内容丰富起来。
5、随机应变,把握好采访过程
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要想抓住新闻的重点和细节,就要保持清晰的思路,做到随机应变。首先,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确保提问的主次分明,具有清晰的采访思路和头脑,注意采访的逻辑性,不能因为采访中的突发性事件乱了方寸,也不能在采访中一概而论,泛泛而谈。其次,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做到随机应变,及时处理好突发状况,随时把握好新闻全局,展现出布局合理的新闻现场,让电视新闻节目有序进行。此外,记者在电视新闻的采访过程中,还应该学会善于抓住新闻细节,传递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体现出富有感染力的新闻现场。
总之,电视民生新闻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要保证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记者要善于观察,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对采访对象和语言表达做好准备,促进采访的可操作性,还要在采访中随机应变,抓住细节和重点,发挥记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民生新闻的价值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樊淑琴.浅谈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J].中国报业, 2012,(04) . [2]曹影.浅谈新闻采访的技巧[J].现代交际, 2011,(03) .
[3]唐春雷.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空间的思考[J].电视研究, 2011,(01).
电视新闻的采访策略 篇5
一、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电视新闻采访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移植到电视媒介上, 这种搬迁改变了社会现象发生的效果。从人数上来说, 电视新闻将社会现象进行了扩散, 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事件, 对于电视新闻来说这只是对现实事件的放大, 但是却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电视新闻采访首要特征就是直击现场, 通过记者深入现场对其进行采访, 能够了解到现实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电视新闻采访突破了纸质媒体对事件的事后叙述, 因此能够给观众更多的真实性。电视新闻的采访将事件进行还原, 一般而言采访的对象会是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电视新闻采访所带来的画面感将观众带入到现实的情境中能够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环境。电视新闻所发生和报道的一般都是存在于生活中的较为真实性的事件, 而正是因为这种真实性会牵涉到很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 因此它的采访必然要具备针对性和准确性, 这样才能保证电视新闻采访的效果。
二、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注意事项
电视新闻采访不是一种简单的客套性的对话, 而是有针对性地挖掘隐藏在事件表面后的真实原因, 在梳理相关原因时会遇到各种情况, 而一个具有目的性的问题通常也会遭到对方的拒绝。因此, 要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达到有效性地提问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 电视新闻采访要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而这种报道就需要提前对事件做出一番了解, 能够准备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从而抓住电视新闻采访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在电视新闻采访前, 采访者需要搜集相关的材料, 整体性地了解事件并且能够锁定相关的采访对象, 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上来设置相关的问题。
其次, 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 一般电视新闻采访是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而且采访的过程需要面对全社会,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访者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尽量地能够将问题阐述清楚, 同时要能够抵达问题的核心, 在采访中能够根据采访对象的感情变化灵活地变换语言, 使得采访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意图。
最后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是面对面地进行语言上的交流, 因此要能够从语言上来获得对方所要表达的信息, 同时还要能够从语言之外获得相关的信息, 如表达方式、表情。表情是一个人对环境所作出的一种潜意识反应。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采访者要根据被采访者的表现来及时调整自己的采访进程; 要能够利用对方的表情来适当地变换自己的表情以达到双方的共鸣, 从而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三、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电视新闻采访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就需要采取正确的有效提问策略。有效性提问的目的是消除被采访者的心理芥蒂, 能够根据新闻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 引导被采访者情绪进行提问
采访时会遇见各种情形, 在触及被采访者的情绪焦点时就会导致其情绪的波动进而会影响被采访者的正常语言表达。作为采访的主动者, 采访人需要能够根据采访对象情绪的变化积极地引导受访者情绪, 适当地缓和氛围并根据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来提问。在采访中, 采访者应从客观的角度来报道事实, 站在中立者的角度, 为了能够获取相对真实的信息, 采访者一定要能够把握采访过程中的情绪调动节奏。
(二) 换位思考进行提问
电视新闻采访的采访过程是对现象背后的深度挖掘, 因此只有站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才能够体会到事情发展的真实场景。在采访中, 要能够对问题进行换位思考, 能够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理解事件, 从而去探索事件背后的内在原理。换位思考需要采访者能够同情并理解采访对象, 不能因为自己是旁观者的角色就对采访对象的某些痛苦置之不理, 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三) 根据内容场景设计提问
在采访前一般会对采访的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把握事件的具体发生背景, 采访需要根据事件来探讨相关的原因, 这样在采访前就已经假定了相关的原因并设置了相关的问题, 而在最后则因为采访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会改变采访计划, 因此需要能够根据内容场景的变化及时地调整采访的计划, 灵活地对待采访的过程。采访中要根据采访对象具体的情绪变化来进行提问。
四、结语
电视新闻采访将报道直接融入现场, 改变了传统纸质媒体事后阐述的缺点, 从而使观众能够及时地了解相关报道情况, 但是这种报道因为聚焦相关问题, 而采访对象可能会因为顾及报道的效果没有完全地表达事情的真实情况。为了有效地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效果, 需要在采访过程中把握采访的动态变化, 灵活地处理相关情况, 按照有效性提问策略有针对性地根据采访对象的情绪设置问题。
摘要:电视新闻采访的重点是信息的捕捉。简单地理解采访就是双方信息的沟通与互换, 而内在的逻辑却是从根本上了解对方所需, 只有从心理层面才能掌握到最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这些需要从根本上把握电视新闻采访提问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策略的改进来为电视新闻采访助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有效性,心理
参考文献
[1]郝莉华.如何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浅谈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J].才智, 2016 (07) :26.
[2]黄义星.电视台记者做好新闻采访的专业技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24) :17.
[3]冯雪飞.关于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4) :45.
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有效性策略探讨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出镜提问,有效价值
1 电视新闻采访中提问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过程,收集素材是对该新闻事件进行咨询和调查的活动,采访是新闻报道最关键的环节。如果采访提问很顺利,采访细致认真,那么新闻报道的质量相对就高,反之,如果采访提问不顺,采访不深入,那么采写出来的报道质量就相对较差。业内有这样的说法“记者的功夫是七分采三分写”,电视新闻中采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 尊重采访对象的话语权
采访时,提问要尊重对方,尤其是对对方的风俗习惯上要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的不快。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要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的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对于一些特别敏感的问题,或涉及到对方隐私的话题,一定要避免采访提问。如果征求并得到对方的同意后,必须按照受访者能接受的意见去提问采访。
3 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3.1 常态下提问方式
3.1.1 正面提问:
采访时,为了能更好更快地获得新闻信息,记者大都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谈话,进而从谈话中取得有效信息。一般来说,在采访时,记者会开门见山的告诉被采访者采访的目的,想要达到什么样的采访效果等,也可直接进入主题提出想要得到的答案等。这种方式是采访中为最简单,又很直接的方式,也是记者在采访中获得信息最快的方式。当然,在实际采访中要根据选题来进行采访,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且在采访时间上又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所以记者最好采取直接提问的方式。性格开朗、说话直接的人,适合直接提问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直接提问时不能问偏离了主题,要尽量控制在主要问题上。因此,在这采访时,所提的问题不能过于直白,这样会给受访者不好的印象,有些不礼貌。
3.1.2 启发性提问:
启发性提问是记者通常对被采访者进行思维上的追踪访问,找到受访者的思维漏洞,要求记者的提问思维要缜密,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合理,不能前后矛盾或者问题重复。这种模式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启发、引导或者带动受访者来回答问题。在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受访者说话总是滔滔不绝,但面对镜头却说不清楚,不知道怎么回答。当记者遇到这类人时,先不要着急,要掌握受访者的心理,然后抓住时机,启发受访者开口说话,并引导受访者说到记者想要的答案。
3.1.3 激将法提问:
在采访过程中,会遇到受访者不乐意接受采访或者回避采访的情况,可以用激将法来实现采访。不过在使用这个方法时,还需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不能不经考虑便直接提问,要学会选择适当的语言,可以选用比较婉转的语言进行激将法提问,一定不能因采访急而直接用想到的问题去刺激受访者,这样不仅不能得到答案,还有可能丧失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因此,该方法要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能使用。
3.2 出镜提问的方式
3.2.1 追问合理的问题:
当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后,可以在出镜采访时,用追问的方式去找答案。根据新闻的线索去提出合理的问题,从而知道该事件的真相或发生的具体情况。有时还能通过这种追问对隐蔽性较强的事件作进一步的了解。这种模式就只有当记者掌握一定线索后才能采用,否则会适得其反。然而,追问并不是逼近受访者,而是有一定的提问技巧,通过在与受访者提问或者谈话中,让受访者对该事件也感兴趣,从而使受访者说出事件的详细情况。
3.2.2 提问要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的提问主要是为了营造愉快的谈话氛围,使被采访者在相对舒服的环境下接受采访,聊得随意而舒心,将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说出,便于记者迅速、顺利地进行采访。
3.2.3 运用恰当的反问:
如果被采访对象不能完全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因为某些原因使记者无法了解到事件的真相,此时可以采用恰当的反问方式,从相反的角度提问,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4 迂回提问中的潜问:
一般情况下,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会明确说出采访的目的,但会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自己的想法,婉转的表达意图,让被采访者领悟并回答问题,记者得以顺利完成采访。
4 结语
电视新闻报道能否吸引受众,与记者的采访以及采访中的提问技巧关系密切,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对此要加以系统的研究和重视,努力提高采访水平,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采写制作出更好、更有效的新闻。
参考文献
[1]李宝战.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
电视新闻的采访策略 篇7
1 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的重要性
新闻采访就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素材进行收集的过程。新闻采访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质量,对播出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进行新闻采访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在采访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根据采访的对象采取最为有效的提问方式,获取想要的新闻素材。因此,对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有效性提问进行研究很有必要[1]。
2 电视新闻采访的几种比较常见的提问方式
2.1 引导式提问
引导式提问就是新闻采访者以启发或者引导的方式来进行提问,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在进行引导和启发的过程中,新闻采访者首先需要了解被采访者的性格特点,对每一个采访环节进行事先的设计,利用暗示和话题引导的方法让被采访者回答问题。这种提问方式比较适用于话较少,不善于言谈的被采访者。
2.2 激将法提问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会问到一些被访者比较敏感避讳的话题,为了让他们回答采访的问题,就需要使用激将法来进行采访。对于被采访者不愿意回答或者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一些刺激性的语言来让被采访者由于激动做出回答,但是这种刺激的话要掌握分寸,不能导致被采访者恼羞成怒引起不必要的事端。
2.3 直接提问
在新闻采访中比较常用的提问方法就是直接提问法,可以开门见山地进行采访,能直奔采访主题。直接采访的提问方式一般比较适用于记者招待会、发布会等场合,在这些场合对采访时间又比较严格的限制,可以采取直接问答的方式进行采访,既节约了双方的时间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2.4 迂回提问
迂回提问的方式就是从侧面进行提问。在采访的过程中,被采访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正面回答新闻采访者的问题,那么采访者就可以从侧面提一些有关联的问题来进行采访,从而达到采访的目的。
3 电视新闻采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采访前的准备
为了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在采访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采访前可以与被采访者多沟通交流,对彼此的性格和说话方式有所了解,对采访中要问到的问题给一些提示,让被采访者做好一些回答的准备。
3.2 采访提问要简练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要做到语言简练,以简洁的提问表达出所要问的问题,这样可以节约采访时间,避免遗漏采访的问题。
3.3 非语言化的交流
在做电视新闻采访时不仅需要简单地进行语言沟通,还要有一定的情感交流。只能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才能增加采访中彼此之间的默契度,取得更好的采访效果,增加采访的真实性和生动性[2]。
4 有效性的提问技巧
4.1 设计提问内容
新闻采访者在进行采访时要对采访的资金准备有所了解,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提问内容的设计,发现采访中的关键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被采访者的思路按着采访设计路线发展,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并且设计的内容要简洁,让人能一目了然,避免错误理解的情况发生。
4.2 控制好情绪
在进行采访时,有些采访工作者由于在采访中情绪失控,导致采访的错误率上升,影响采访的效果。一些采访工作者在采访中情绪过于激动和强硬,完全忽略被采访者的感受,导致采访不成功。所以,在做电视采访时,要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采访,要与被采访者保持一个平等地位的心态,实现情感上的交流,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3]。
4.3 进行换位思考
在采访时,采访者要做到对被采访者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从心理上到语言上的尊重。不能因为被采访者身份高而放低姿态,也不能因为被采访者地位低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要尽量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思考问题[4]。
5 结语
电视新闻采访需要有技巧性的采访手段才能获得高质量采访素材,有效性提问能提高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也是新闻记者专业水平的体现。因此,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要掌握提问技巧,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新闻采访中要求记者有一定的提问技巧来进行新闻采访,获取最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需要改变提问的策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本文阐述了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的重要性,分析了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提问技巧的策略。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策略,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宝战.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82-183.
[2]吴敏.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探讨[J].南方农机,2015(3):93-94.
电视新闻的采访策略 篇8
一、提升采访艺术之前期工作准备策略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而言, 采访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影响采访质量和采访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是因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大多较为陌生, 而良好的准备工作不仅给新闻记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被采访人员的机会, 还给予新闻记者更多的了解采访问题、采访环境等准备的时间, 这同时也是帮助新闻记者更大程度发挥采访水平、提高采访质量的重要步骤。由此可见,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来说,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大量的工作经验不难发现, 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中主要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准备:首先, 新闻记者需要对采访对象和采访目的进行初步的确定, 并且需要根据所确定的采访目的设计自己预期达到的采访效果, 这是因为, 只有新闻记者对采访效果有一定的预期, 才能够更好地根据预期设计采访过程所需要提出的若干问题。其次, 新闻记者在根据预期确定了采访问题之后, 需要就采访问题进行相应的彩排, 并且根据彩排的结果设想自己能从采访中获得的可能具备一定价值的采访信息, 以便根据所获取的信息整理采访思路并调整采访内容。 (1) 第三, 新闻记者还需要就彩排的效果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预测, 并对预测的内容设置相应的应对方法, 以防止采访过程中因为突发情况而出现采访尴尬等问题, 新闻记者只有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中对上述三个方面有较为充分的准备, 才可能使得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收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临危不乱、层层递进的采访效果。
二、提升采访艺术之采访氛围营造策略
由于大多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较为陌生, 所以对于被采访者, 特别是没有相关采访经历的被采访者而言, 他们在面对摄像头与记者时难免会出现紧张甚至是恐惧的情绪, 而这些情绪的产生不仅不利于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 还可能给整个采访过程造成一定的混乱, 考虑到被采访者的心理以及采访的效果, 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还需要做好采访氛围的营造工作。新闻记者可以选择的采访氛围营造方法较多, 且不同的氛围营造方法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比如说, 对于没有采访经历的被采访者而言, 新闻记者可以在采访之前与被采访者谈论一些与其生活较为贴切的事情, 或是与其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事情, 以此来帮助被采访者放下心中的戒备与紧张, 使得采访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有一定采访经验的被采访者来说, 新闻记者可以主动与被采访者聊一聊自己对被采访人员的了解, 这样往往能够让被采访者对记者产生一定的好感与熟悉感, 使得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更乐意向记者透露一些更为有价值的采访信息。 (2)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之外, 采访环境的设置同样重要。对于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来说, 其采访对象与采访内容大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深入所采访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并且尽量将采访地点设置在被采访者较为熟悉的地方, 使得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有一定的归属感。如果因为某些条件的限制导致采访地点不能设置在被采访人员较为熟悉的地点, 则新闻记者应该尽量将采访环境设置得较为温馨, 从而降低被采访者的紧张情绪。
三、提升采访艺术之采访问题发掘策略
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 所采访的问题大多是记者预期设想的问题, 然而由于新闻有效性的限制,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为了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往往需要根据被采访者的回答抓住疑点来发掘新的问题, 此时采访问题的发掘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 新闻记者发掘新的采访问题可以从被采访者的语言、神态以及动作三个方面入手, 这是因为, 根据微表情的相关研究, 人类心中真实的想法往往会通过这三个方面表露出来, 特别是在被采访者听到提问的瞬间, 其神态和动作往往是内心想法的直接表现。 (3) 此时, 记者可以根据自身观察的情况, 针对被采访者表露出来的微观动作或神态, 采用较为委婉或者试探的语言, 根据被采访者所回答的内容开展进一步的深入发掘。根据大量的采访经验不难发现, 此时问题的进一步提出往往可以帮助新闻记者更深一步地接近事实真相, 其所获得的信息往往更具有价值, 当然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一采访问题发掘策略, 新闻记者需要在日常的生活或是工作中对自身的洞察力进行锻炼与培训, 以防止错过高价值的新闻信息。
四、提升采访艺术之采访过程提问策略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来说, 问题的提出一般被认为是新闻记者与被采访者的第二接触, 同时也是新闻信息价值获取的主要桥梁, 因此对于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提升来说, 提问策略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 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两个内容分别是提问的第一句话以及提问的技巧, 这是因为, 对于被采访者而言, 提问的第一句话往往决定了其对新闻记者的第一印象, (4) 此时如果被采访者对新闻记者或是问题的印象反观或是厌恶, 那么大多数情况下新闻采访就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 甚至部分采访过程无法很好地继续下去。采访技巧决定了被采访者的思维走向及其关键信息的表达, 如果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采用的采访技巧较为妥当, 往往能够帮助被采访者在第一时间融入采访环境中去, 使得采访过程流畅顺利, 在这个环境下, 新闻记者往往能够获取更多的对新闻报道有利的信息, 使得采访质量大幅度提升。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 在采访的过程中, 多数记者采访的第一句话采用的都是固定套话, 但这样往往会让被采访者对采访过程产生紧张甚至是厌烦的情绪, 因此建议新闻记者, 在采访过程中的第一句话能够更加贴近被采访者的生活, 使得被采访者对新闻记者产生一定的好感或是亲切感。 (5)
五、提升采访艺术之采访信息倾听策略
在广播电视采访中, 倾听往往是新闻记者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 为了使新闻采访获得更好的效果, 建议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能够边倾听、边总结、边质疑, 使得新闻采访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结语
采访策略是新闻记者提升采访艺术的重要方式, 因此新闻记者只有主动学习相关采访策略, 并对相关策略进行积极的应用与探索, 才可能使得新闻采访的质量有所提升, 才可能使得自己的采访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
注释
1 李浩.新形势下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5:131.
2 张清灿.新时期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09:95.
3 龙红洁.新时期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提升的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 2015, 23:32+35.
4 董卓.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06:39.
如何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艺术性 篇9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34-01
引言
电视采访是技巧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艺术。采访的艺术性往往是电视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宏观上应对新闻采访活动的特征及其共性进行把握,微观上对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再深入地了解并把握采访的方法、技巧及思维方式。电视采访作为一门艺术,不但要继承采访活动的历史性质,而且还要展现现代采访的新潮流。
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之一,是记者运用一定的电子手段,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和挖掘新闻事实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电视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是采访。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新闻作品的质量,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应该十分注意电视新闻采访的艺术,在采访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
1 实现采访艺术性的基础:访前准备
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访前准备,被称为“静态采访”,记者确定选题后,为了准确无误的掌握宣传口径,研究与当次报道有关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最新的方针政策,从而体现最新的宣传意图。新闻界有句俗话叫“吃透两头”,意思就是记者必须坚持加强自身的政治和理论学习。我们要用“新闻眼”去发现新闻,搞好新闻报道采访前需要研究事件和采访对象材料,了解事件的背景,为采访做好准备。就是上要深刻了解黨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方针、法令法规,下要了解民情。
为了使这项准备工作更充分,应当拟定采访提纲,列出所要提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依具体情况按时间先后或逻辑关系列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深入到被访对象所处的环境中去,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与距离感。
2 实现采访艺术性的若干问题
2.1 语言的技巧
语言艺术对于采访来说十分重要,语言运用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采访效果的好坏。根据不同的人记者要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精心设计的提问以及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这将成功的激起每一个被采访者倾吐述说的愿望,把得到的内容通过概括、归纳后,设计出能够触动被采访者“兴奋点”的提问。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尊重对方,注意礼貌,把自身与其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2.2 提问的艺术
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针对性强、具体、简洁、明确的,而不是大而抽象、笼统而宽泛的,提问要尽量具体,问题需客观,记者必须始终清晰地认识到,以“个人的身份说话”和以“第一人称说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说话要把握好分寸。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电视记者应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尽可能获得真实、生动、新鲜的材料,捕捉最有价值的素材。
2.3 方式手段的多样化
在采访过程中为了全面了解情况,记者应经常与主管领导进行交流,包括工作过程、缺点、成绩、教训、经验、群众反映等;可以使用书面材料的形式,从现成材料中找一些线索的突破口:可以以开调查会的形式,对个别重点问题进行全面了解,丰富报道材料。总之,要进行立体式的采访,从多角度、多方位获得材料,力求报道准确、真实。
2.4 善于营造气氛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采访气氛,记者可以以聊天、谈话的形式进行采访,避免被采访对象精神紧张。为此,记者一定要控制好现场的气氛,包括控制好采访对象的情绪以及自己的情绪。如果记者顺着被采访对象的思路走,那么采访肯定会失败。记者要学会采取聊天谈心的方式,使被采访对象无意识的回答问题,这样获得的材料最富有真情实感,也最能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当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记者可以通过之身的表情或肢体语言来控制和影响对方的谈话。如果对方答非所问或不着边际,记者可以摇摇头或皱一下眉头,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予以否定,以此来提示对方转变谈话思路。换句话说如果对方说的句句切合新闻中心。记者也可以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表示赞许、肯定与兴奋,证明这正是记者所需要的新闻材料。记者自身的装束乃至言谈举止,都会在采访中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如果记者文明礼貌,谦虚谨慎,举止大方得体,态度诚恳热情,就相当于给采访对象安排了轻松愉快的情绪环境,这样采访工作自然会顺利进行。
2.5 注意细节
要懂得如何在采访中捕捉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有了新的视角,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数据,具体的事实,只凭一般性的材料是很难写出新颖的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没有宗旨。在采访过程中,要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深入掌握事实。当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分析、判断、提炼.思路才会逐渐清晰,一篇报道的主题才会明确起来。
3 采访同期拍摄与后期作品形成的艺术
电视新闻采访中,应努力提高记者的业务能力和职业修养。因为镜前采访是电视采访中最突出的标志。电视报道就是将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电视新闻记者在现代传媒中的角色定位更加丰富。记者的作用不在局限于采访和传播新闻消息,其现场交流、提问、访谈等动态活动也参与了新闻制作,其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以成为了新闻制作及组成的一部分。
广播电视记者进行采访的手段,除了语言之外。还要依靠摄录器材。记者的观察、询问、分析、报道以及被采访者的现场表现、摄录器材的记录效果,都会影响着新闻素材的采访及传播。区别电视记者和文字记者的又一特点是其对器材的相对依赖性。对于广播电视记者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能熟练地操作摄录器材,这也是广播电视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
电视新闻报道与技术手段紧密联系在一起。拍摄过程中,新闻画面拍摄准备不足,主体对象选择不清楚,推拉、摇拍等手段运用不合理,以及全景、中景、近景处理不当,都不能较好地反映新闻主题。电视新闻可以通过“等”、“抢”、“挑”、“偷拍”、“组织拍摄”等方法进行拍摄。作为新闻素材,一定要突出电视新闻特点。要拍好画面,使画面富于美感,规范工整:要精心搜集现场背景声,鼓励记者现场出镜,并交待新闻背景,点评新闻事件,这会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只有采集到好的画面和各种声音的素材,后期才能制作出精彩的电视新闻。
4 结语
掌握并灵活运用现场采访提问的技巧,练就一门过硬的现场采访基本功,这不仅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形势之所需,更是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记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但这种素质的练就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反复探索总结,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艳:《对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新闻创新发展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2).
[2]盂旭舒:《电视新闻采访的语用区域》.《当代传播》2008(1).
[3]靳增武、马丽娜:《浅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新闻知识》2007(2).
[4]张默:《新闻采访与写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电视新闻的采访策略 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创新
1 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
1.1 尊重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特征, 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新闻最大的特点是真实, 新闻工作人员绝不可因利益而忽略新闻的真实度, 欺骗观众。报道不真实或者真实度尚不明确的新闻, 以此获取高的收视率, 这是一种对广大群众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侵犯国家和社会群体利益。
1.2 对象广泛性
优秀的记者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对每一位当事人进行采访, 精确分析事件成因。这个难度较大, 需要记者的采访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 尽最大努力获取最有利的资源。
1.3 内容突变
针对目前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新闻采访的工作人员也因此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立足, 需要选取大的、影响力广泛的事件, 更加吸引观众的题材。这一类题材往往具有很强的突变性, 不能提前掌握, 这需要记者对新闻内容实时跟进, 对新出现的问题, 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2 采访技巧
2.1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访前, 记者需要初步了解被采访人员。了解当事人的性格能加强记者与当事人的沟通, 避免沟通过程中不愉快事件的发生。记者还需要对当事人进行分析, 设计相关问题, 巧妙避开冲突。要善于引导当事人回答问题, 而不能被当事人引导。当然, 当记者不能提前了解当事人时, 需要记者了解事件的新闻背景, 获取充足的信息, 方便提出问题。对事件背景的了解, 能对事件的分析起到一定的作用, 方便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形成初步判断。
2.2 采访技巧的应用
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时, 要直入主题, 问题要明确且具有针对性, 避免浪费双方的时间。同时, 记者要注意察言观色, 善于倾听, 了解并感受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深入探求事情始末, 抓住事件中遗漏的重点, 方便新闻工作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并进行文字整合。
3 采访技巧的创新
3.1 采访内容的创新
在当前的媒体形势下, 创新是主要推动力。只有创新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记者要创新采访事件内容, 多角度分析新闻内容, 使观众通过别样的角度感受新闻内容, 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引起群众的关注。例如, 报道一场灾难事故时, 为使民众能够感受人间大爱, 采访事件相关负责人和寻找事情的原因时, 要从多角度进行解读, 使新闻更别具一格。
3.2 采访途径和方式的创新
由于采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状况, 这也就意味着采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配合采访的当事人, 面对这种情况, 需要记者采取全新的采访途径, 对当事人进行多方面了解。也可以对当事人身边的人 (包括当事人的同事、朋友、亲人、邻居等) 进行采访, 并了解到当事人的特点, 获取当事人对新闻工作人员的信任。同时, 对当事人再次采访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关注, 察言观色选取合适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3.3 采访模式创新
随着现在的科技的发展, 采访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模式。面对面、一对一的采访模式, 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压力, 同时由于当事人的性格多样化, 这也就直接给新闻工作人员的采访工作带来难度的同时还面临一定危险。如今, 新闻工作人员往往可以采用电话、网络等方式对新闻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在一问一答中积极引导当事人, 得到答案。当然, 在这种采访过程中, 记者依旧需要保持对当事人的尊重, 使采访工作顺利进行。
4 结语
新闻工作人员创新运用采访技巧, 能够对事件有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 从而进行更专业地解读, 推动新闻采访工作的整体进展, 提升电视新闻采访媒体的地位, 加强观众对新闻的信任。
参考文献
[1]朱琳.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媒体研究, 2015 (16) .
【电视新闻的采访策略】推荐阅读: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05-15
电视新闻采访07-07
电视新闻中的人物采访08-25
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06-16
电视新闻采访工作论文06-21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技巧10-16
电视新闻的剪辑策略09-06
电视新闻的编排08-10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07-11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