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叙事困境

2024-10-23

电视新闻的叙事困境(共9篇)

电视新闻的叙事困境 篇1

思考在电视新闻中通过叙事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优化新闻节目的质量,还能在人物化电视新闻的同时,充分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和热情,从而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便表明,叙事手法在提高电视新闻收视率这一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表现形式,叙述手法与电视新闻之间存在着矛盾,并受到新闻本质特点的限制,这就意味着电视新闻中叙事的应用定会遇到困境。以下便是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对电视新闻中叙事可能面临的困境进行的简要阐述。

1 叙事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性

1.1 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

新闻节目中的传媒对象应为受众,报道宗旨应为社会的发展现状,报道内容应为百姓身边的事件,只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才能确保新闻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而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不仅能有效提高受众的认可度,还能加强受众与电视新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1.2 优化新闻节目的质量

所谓优化新闻节目质量实质上指的是提高新闻节目的生动性及形象性,而不能过于平淡,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实际作用的同时,优化新闻节目的质量。在电视新闻中,通过叙事手法的运用,不仅能有效改变其传统模式下固定、呆板、单一的节目状态,还能充分吸引受众的观看兴趣,从而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1.3 提高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新闻节目的主体永远是人。传统模式下的新闻节目所注重的仅是向人们传达大量的新闻事实,而忽略了人物发挥的推动性作用。在叙事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中后,以人为主体的新闻信息不仅能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还能提升观众对新闻中人物的关注度,从而间接地激发了观众对新闻节目的观看兴趣。

2 电视新闻中叙事面临的困境

2.1 不符合电视新闻的本质特点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的一大特点便是真实性。但是,在表现手法即叙事的运用后,新闻的真实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叙事手法的使用,能有效激发观众的观看欲,还能促使观众保持长久的观看热情。但却不免使得一些观众甚至将新闻作为一种电视剧进行观看,这样一来,虽然提高了新闻的收视率,却使电视新闻的实际价值彻底消失了。

2.2 严重影响新闻的实际效果

叙事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丰富电视新闻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增强观众数量、提高收视率,但是回归新闻价值本身,叙事手法的运用无疑会对其产生严重的影响。所谓的新闻价值其实指的是在新闻事实中所展现出的社会需求,其是新闻存在的一种客观理由,而在人们的固定性了解中,新闻价值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时效性、显著性以及重要性等。但是现阶段,为了提高新闻的收视率,通常的做法便是将新闻事实置于节目的结尾;为了激发观众兴趣,而选择将镜头对准矛盾突出的场景中。但是对于真实的新闻情节,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样一来,便使得电视新闻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内在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3 新闻的基本内涵无法体现

由于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使得新闻价值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消解,之后便是观众对新闻基本内涵的误解。叙述手法的运用通常都会让各细节、矛盾都集中、不断地反映在电视画面中,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出现篇幅很小的新闻播放时间很长等情况的发生,而参杂在其中的多余信息不仅会模糊观众的思路,还会导致新闻中的实际内涵遭到误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化程度的不断增强,衡量电视节目的一大重要标准便是收视率。在电视新闻中,通过叙事手法的有效运用,一方面拯救了日益低迷的电视新闻收视率,但是,另一方面也逐渐突出了叙事与电视新闻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对于这一现象,相关媒体人应以科学、合理的态度看待叙事在电视新闻中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究,使叙事在电视新闻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实际作用,以为电视新闻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欧阳照.论电视新闻的叙事困境忉.重庆大学学报,2010(5).

[2]潘佳佳.电视新闻节目叙事的主观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2(4).

[3]赵晶.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新闻叙事特征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2(14).

[4]戴一品.关于电视新闻中叙事困境的分析[J].新闻传播,2012(7).

电视新闻评论如何走出困境 篇2

【关键词】电视评论 新闻立台 评论员

评论是电视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充分体现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然而,与报纸、杂志等纸媒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似乎有些先天不足。与央视新闻评论相比,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似乎又有些或坐井观天、或隔靴搔痒。可就在各地电视新闻评论栏目艰难起步的今天,网络新闻评论又挟风携雨,以强劲之势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冲击。时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那么,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又该如何作为走出困境,为新闻立台作出贡献呢?

一、新闻立台,评论不可或缺

所谓新闻评论是传播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或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或文字,或声音,或影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用事实说话”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这一举措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大发展的开端之举。之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在中国落地开花,除了中央电视台开办的各档新闻评论节目,一些省、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以及与此相应产生的短评形式的发展,使得电视评论节目更加丰富。

电视新闻评论是衡量电视台实力的一块试金石,是最容易塑造媒体形象和使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于是,不少以新闻立台的地方电视台更是把新闻评论当作了舆论引导的利器。新闻评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一份调查显示,在电视新闻收视率方面一直独占鳌头的CNN,开始落后于后起之秀FOX电视新闻网,不仅如此,CNN流失的大部分观众都转向了FOX电视新闻网。以消息快捷、报道客观充分而著名的CNN何以被FOX超越呢?经过市场调查分析,FOX新闻网的取胜之道在于对需要观众关注的新闻事实加上适当的评价以引导观众,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被CNN斥为靠“分析消息”吃饭的FOX在市场竞争中挫败了靠“纯消息”吃饭的CNN。这意味着,“纯消息”满天飞的今天,如何“分析消息”,就要看媒体有没有自己的高招了,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符合传播规律的科学观点。在独家信息不存在的今天,这一事实告诉我们,“说什么”不重要了,“怎么说”正越来越重要。电视新闻走向评论化,是媒体进入观点竞争时代的一条必由之路。

实事求是地说,当下,地方电视新闻评论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作为社会公器,在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宣传的有效性、疏导社会群体的不满情绪、凝聚不同利益团体的共识方面,电视新闻评论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期,评论式报道的正面效应正日渐受到重视。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收视对象是普通老百姓,在社会转型期,他们对自己所遭受的某些不公非常关注,对以批评曝光社会丑恶现象、进行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更是信赖,对以弘扬社会正气,发出主流声音的媒体评论,让他们觉得有一个说话的地方,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同时,在电视传媒的企业化转型过程中,作为营利机构,收视率被奉为第一准则,商业因素的过分侵入,或多或少地损害了电视传媒的权威性,而新闻评论节目的存在,无疑是电视媒体权威构建的支柱。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不容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地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发展上难尽如人意。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评论类节目舆论监督的分量越来越轻,导致节目收视率下降,有的节目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拼盘”或者大专题,有的节目甚至无疾而终,只有少数节目基本沿着强化舆论监督这一当初办节目的宗旨保留了下来。在地方电视台中,这种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的现象尤其严重。有些地方台看到其他台在新闻评论节目上的遭遇到的窘境,索性不去办这类节目。现存的地方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在内容和数量上以民生、文娱类型的节目居多,而时事新闻评论很少。

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地方台受到多方面限制,一些热点、焦点问题的选题常会遇到难以播出的遭遇;二是地方台记者由于素质和眼界的限制,对已发展了的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所思所想没有进行充分研究。栏目运行多年,结构和节目样式基本没有多大变化,节目形态比较单一。可现实中,观众的结构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媒介竞争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受众需求在变、环境在变,而节目本身缺乏相应的变化,事实上这也是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普遍存在的硬伤。三是由于定位不准,使选题过于集中于以揭露曝光为主,而在现实的环境下,许多题材无法做更深入的采访报道。在网络世界,受众的胃口越来越大,其他媒体这方面的信息越来越多,相比之下电视新闻节目就显得技不如人,时间长了还会使观众产生新闻评论的功能就只是揭露和批评的感觉,节目选题不能关注广泛的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单一的传播形式使节目的表现过于严肃而缺乏亲和力,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使节目和观众有一定的距离。

三、新闻评论的出路在于做好特色文章

作为新闻评论类节目,其节目内容对于节目的定位,乃至整个节目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体现了媒介的议程设置,即“说什么”的传播要素。地方电视台应在近期发生的众多事件中,选择与电视台和栏目风格定位相近的事件进行报道,从而引导传播中的舆论话题,引起受众关注。地方电视台开办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既不能单凭主观意志,也不能完全依照观众的口味和市场需求。媒体的政治属性要求它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了解大多数观众需求的同时,应当努力把握不同层次的观众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所以,要注意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呼声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旋律和群众喜闻乐见结合起来;宣传与服务并重,从而实现对舆论的控制和引领。这其中,地方电视台应争取当地主要领导的支持,敢于针对“灯下黑”的问题进行评论。地方电视台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地方台节目生存的根本,就是扎根于地方,只有从地方生活中汲取素材和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扬长避短,才能做出特色,打开市场。

众所周知,新闻评论的选材,基本上是有代表性的事件、现象。地方电视新闻评论选题除了要紧贴地方外,还要紧贴热点、焦点且评论性要强。生活遵循的原则就是抓住每日发生的重大、新鲜事件,通过与新闻节目的有机配合,通过评论员进行有效、深入的点评分析,给广大受众以指导和建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地说,这个真实不仅包含那些令人汗颜,让人触目惊心的阴暗面,还包括更多的催人向上,令人振奋的光明面。只有结合好与坏,全面地反映在新闻评论中,才是真实的和有积极意义的的新闻评论。很显然,批评只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一个组成部分,赞扬是新闻评论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可偏颇。

对于地方电视台而言,要做好新闻评论,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引入新闻评论员,解决“谁来说”的问题,光靠传统的衣帽光鲜唇红齿白的主持人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闻评论员分为媒体型评论员和专业型评论员。曹景行和白岩松属于媒体型评论员,为军事迷耳熟能详的张召忠则属于专业型评论员。评论员从哪里来,来源有二:专业型评论员面向社会征集;媒体型评论员要靠自己培养,可为资深的记者和主持人提供一个上升空间。评论员话语要有理、有据、有节。逻辑思维缜密,并且有一定的高度。可以采取多渠道与受众增强互动,做大电视新闻评论的互动平台。

评论员要加强学习,通过自己的眼光来选择和解读当天大事、要事、贴心事、有趣事,努力延展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小新闻、大背景、细评说、有个性。以小新闻为由头,找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平衡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形成一定范围的舆论氛围,成为舆论引导的中坚力量,使评论作为一种精神渗透在电视媒介中并使之大众化。

如今,具有强烈个性色彩和社会影响力的新闻评论,已经引领媒体进入观点竞争时代。在这个观点为王的时代,新闻评论成为媒体面对竞争的有效武器。从长远来看,新闻评论作为社会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地方电视台着眼于未来、倾力打造品牌、走新闻立台的路子上,电视新闻评论应该而且必须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及其创新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困境,创新措施

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

1.1 新闻缺乏深度和特点

不言而喻,新闻评论就是要在对新闻事件的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剖析,深刻挖掘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强烈社会反响,达到揭示社会现象的目的。在新闻视角上,要求新闻人站在普通受众的角度平等地看待问题;在新闻选题上,要求新闻人站在专业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选取具有一定社会道标性的问题;在新闻评论上,要求新闻人以高出一般人的姿态全方位的解读新闻实质。这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新闻的选择必须独辟蹊径,而不能流于表面、泛泛而谈,切实抓住问题的实质,展开系统的分析与解读,切实捕捉到大众的关注点。当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各种电视节目的改革冲击下,为了维持收视率而降低节目姿态,一味迎合市场需求,发展趋向肤浅化,新闻视角也过于宽泛而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专业化。另外,随着一个电视节目的火爆开播,随即引发一批电视栏目竞相追逐的现象,新闻评论类节目同样遭此现状。与曾经红及半边天的央视《焦点访谈》刚一出炉时的火爆情形类似,多家地方电视台争相追逐,几乎完全复制央视的运作模式,结果可想而知。在不具备央视独特新闻素材的优势情况下,由于缺乏鲜明的特点,这些节目不久之后纷纷惨遭下马。由此可见,新闻定位的鲜明性十分重要。

1.2 新闻评论意识下降

由于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新闻更新频率高,为了跟得上新闻进度,很多新闻评论节目顾此失彼。在新闻评论节目中,新闻评论的意识逐渐被新闻述说所取代。在很多情况下,所谓的“深度专题报道”,不过是详细罗列了事件发生的始末和一般人对此事件的见解,新闻人的专业导向功能不见踪影。新闻线索一条接一条的紧凑播报的确能达到为公众提供海量信息的需求,但这种报道方式容易使之失去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从而严重影响新闻评论节目在受众群体中的公信力,其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1.3 新闻主持人风格单一

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具备敏捷的思维、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是最基本的专业素质,而对于一位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而言,更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新闻评论员具备新闻评说的资质,才能在众说纷纭中另辟蹊径,把新闻线索背后的价值标准准确无误且特色鲜明地呈现给受众。当前,新闻评论节目盛行的仅有明星式主持、谈话式主持、专业评论主持等几种,显得风格单薄,缺乏不同主持风格之间的有机融合。

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

2.1 重视评论的针对性与专业性

评论是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体现新闻评论节目的生命力,理所当然应该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准确把握新闻评论的重点,把单一的播报新闻转变为以评论为主,播报为辅的节目样态,简明扼要地说明事件发生的始末,在评论部分多下功夫,大做文章。新闻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时刻关注国家政策方针,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选择时下公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重要时事作为切入点,引发公众关注热情,切实发挥新闻媒体引领舆论的功能。新闻的剖析与解读必须报以高瞻远瞩的视野,深入综合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注重新闻评论的专业性。

深入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对事件发生的始末做深入细致地走访,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做最及时的分析与评论;进而在深刻剖析事件发生背景的基础上,条理清晰地向公众逐一呈现事件线索。这将对正确引导舆论,消除不必要的恐慌起到良好的效果。

2.2 打造鲜明的主持风格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以及在节目主持中流露出来的亲和力,都是一个主持人合格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作为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在保持头脑的清醒、思路的清晰的基础上还必须形成自身独特的主持风格。例如,打破传统印象中一张桌子、一张嘴的主持模式,主持人可以通过与听众的连线,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来打破新闻评论过于严肃的氛围,活跃公众参与评论的气氛。主持人在主持现场时适时的诙谐调侃和幽默机智能有效拉近主持人与受众的距离,对于广开言路,有效增强评论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主持风格就像是电视节目的一张名片,对于有效集中受众视线,为节目凝集听众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主持人要积极营造具有亲和力的主持风格,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对于增强新闻评论节目的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与创新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2]侯全平.我国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电视新闻的叙事困境 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凤凰新闻;内容生产

【作者单位】陈硕,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

2016年年初,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团队联合《大河报》推出《中国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报告》。报告显示,主流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数量已经达到了231个,但整体下载量低、对用户的黏度有待提升仍是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面临的主要问题[1]。一个成功新闻客户端的运营包括内容生产、日常管理、运营推广以及营利等多个方面,其中,内容是基础和核心。本文将关注点放在电视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生产方式上,以央视新闻客户端和凤凰新闻客户端为例,探寻该类新闻客户端在内容生产上的问题以及可供发展的空间。

一、两种不同的内容生产策略

1.凤凰新闻客户端和央视新闻客户端的媒介定位

凤凰新闻客户端于2012年上线,由凤凰新媒体推出,其前身是凤凰新闻手机版。依托凤凰网和凤凰卫视丰富的资源,凤凰新闻从一开始就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在2013年至2015年的市场占有率和受众满意度均居于前十位,紧随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客户端之后。央视新闻客户端在2013年上线,着力打造“看得见的新闻”。截至2016年4月,央视新闻客户端的实际用户数量已经超过4500万。可见,凤凰新闻和央视新闻两家客户端在电视新闻客户端市场上处于领跑位置。

在媒介定位上,笔者将两者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比较(见图1)。

本文将媒介定位的判断分为两个维度:媒介新闻属性和内容新闻属性。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加入了一个对比项——腾讯新闻客户端。如图所示,央视新闻作为中央电视台打造的新媒体平台,无论是在媒介组织上还是产品内容上,均与中央电视台的定位相同,因而宣传和信息传播成为该客户端的主要功能。凤凰新闻和腾讯新闻非常接近,但凤凰新闻有凤凰卫视的背景,其所传播的内容中有部分来自于电视,因而其媒介新闻属性和内容新闻属性都略高。与央视新闻不同的是,凤凰网和凤凰卫视本身商业化的属性使得凤凰新闻客户端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视台官方客户端,在媒介组织和内容产品的传播属性上均低于央视新闻。

2.凤凰新闻客户端和央视新闻客户端内容分析

不同的媒介定位决定了不同的内容生产方式。凤凰新闻较强的商业化属性使其淡化了传统电视媒体的痕迹,其赢得市场的主要方式是迎合受众需求、推送大量的信息内容。相反,作为官方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更多强调其政治功能和严肃新闻的特质。

为了对比两者在信息内容生产方式上的差别,本文对这两个新闻客户端的头条内容、频道设置、视频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首先,在头条内容推送数量上,笔者随机抽取了2016年4月中旬两个客户端连续4天(4月15日至18日,其中15、16两天为周末)的头条新闻来进行分析。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凤凰新闻头条信息的推送量很大,4天的总量是央视新闻的近5倍。但每天推送数量相差较大,4月16日、18日两天头条新闻的推送量均在260条以上,而4月15日、17日两天则在160条左右。另外,凤凰新闻原创信息较少,仅占头条推送信息总量的10%左右。央视新闻平均每天发布的信息量在45条左右,信息总量不大,但是原创信息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凤凰新闻在86条原创信息中,有52条是国际新闻,显示了凤凰新闻在信息制作中的国际化视角。而央视新闻在对待非原创信息来源的选择上趋于谨慎,38条非原创信息主要来自三个途径:一是新华社、中新社(包括新华网、中新网);二是人民日报、中青报、新京报这样的主流报刊,三是政府网站。

其次,在频道的设置上,凤凰新闻对信息的细分达到了极致。客户端对用户提供的频道达到72个,其中仅数码一类就下设手机、极客、笔记本等14个分类。与其他门户网站客户端一样,凤凰新闻客户端设置了个性化订制功能,除了头条,其他的频道均可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订制。与凤凰新闻不同,央视新闻的频道设置相对简单,共有要闻、V观、市政、焦点、爱问等12个频道,没有个性化订制的功能,客户端栏目的数量、类别以及先后顺序都是固定的,用户无法调整和删减。

最后,在视频内容的制作上,二者的做法是一致的,两个新闻客户端中均提供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点播服务,只不过,凤凰新闻将“凤凰卫视”作为一个频道,用户点击进去之后可以看到经过栏目筛选的节目。而央视新闻则将其作为一个栏目,点击下方的“电视+”可以点播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电视节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凤凰新闻与商业门户网站客户端的做法类似,在页面设计的风格上也与商业门户网站客户端雷同。在内容生产上,凤凰新闻走的是新闻聚合的道路,拥有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大量内容的推动、极致细分的信息类目和个性化的定制功能。央视新闻则是典型的传统电视媒体官方新闻客户端的做法,在新闻制作上更趋于严谨,即使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很少有内容重复或者排版的问题,媒体推送的信息量虽不大,但很平均,注重原创内容的生产,对其他信息来源严格把关。如果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上看,凤凰新闻和央视新闻的做法属于差异化竞争,似乎是两条平行线,大家各做各的互不相干。两者在新闻客户端市场中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央视新闻在近两年的异军突起,证明了两条道路的可行性,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两条发展路径都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nlc202309081713

二、两种内容生产策略的局限

综合来看,尽管两家新闻客户端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内容生产之路,但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在电视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的思维模式上缺乏用户意识,无法提升客户端对用户的黏性。这一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信息推送的过程中没有考虑用户的需求。目前,在新闻客户端市场,今日头条利用计算的方式,根据用户的点击情况计算用户的兴趣爱好,再进行信息的个性化推送。而一点资讯则进一步将计算和用户搜索相结合,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又进了一步。反观凤凰新闻和央视新闻为代表的电视新闻客户端,在信息推送上,他们要么遵循商业网站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生产策略,用海量的信息和数目繁多的分类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要么如央视新闻客户端一样,坚持传统电视新闻的生产模式,强调编辑在内容生产中的决定性位置,延续你传我看的传播模式。这样的内容生产显然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而且这样的新闻客户端的信息内容生产过程中缺少用户参与。早在2011年的“7·23温州动车事件”中,微博,尤其是旅客、现场群众、记者等个人微博就成为媒体进行报道的主要信息源。新浪网站更是推出了“7·23温州动车事故微博专题”,专题中的全部内容都是新浪微博网友发送的信息汇总。但是,无论是央视新闻客户端还是凤凰新闻客户端,用户仍旧以“评论”的方式参与,并且缺少“互动”的“评论”,很难调动用户的积极性。

第二,缺少对视频直播的有效利用。两家新闻客户端都有视频专栏,点击进入后可以收看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的电视节目视频。依托传统电视台丰富的视频资源,电视新闻客户端可以在视频节目上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体验,但从两家新闻客户端目前对视频内容的处理上看,他们并没有体现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浸入式体验”的视频优势——电视新闻客户端进行视频直播的核心不是看,而是互动。如果仅仅将客户端作为一个电视信号的接收器的话,手机的收看效果比不上传统电视机,只有在收看视频直播的同时加入“聊天”的元素,才能吸引并留住用户。

第三,“文字+图片+视频”的模板难以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点开电视新闻客户端任何一条新闻,我们会看到这些新闻基本上以文字为主,再配有1到2张图片,或者一些视频资料,千篇一律。尽管传统电视新闻的制作强调了画面拍摄的质量和技巧,但是其新闻客户端又重新回到以文字为主的编辑模式。处理文字、图片、视频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编辑忽略的问题之一。在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中,以动态画面为主,以文字、声音和静态画面为辅是电视传播符号的主要特点。电视新闻客户端的传播符号同样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如何处理多种传播符号的关系,以形成电视新闻客户端独有的表现形式来吸引用户,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同样是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电视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的突围路径

我们可以将客户端的特点概括为:以手机为载体,拥有多种传播符号,能够随时传播信息,没有字数限制、UGC和PGC两种内容生产模式并存。基于此,结合上文对凤凰新闻客户端和央视新闻客户端在内容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电视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的突围路径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引入“策展新闻”的运作方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策展新闻”是对“Curation News”的翻译,我们以雅虎新闻摘要(Yahoo News Digest 以下简称YND)客户端为例。YND的开发者尼克·阿洛伊西奥在推出这款应用时仅15岁,其设计初衷就是想解决自己的信息超载问题。雅虎新闻摘要内容生产的特点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算法和人工挑选相结合,该新闻客户端每天只推送两次新闻,一次8条。每条新闻推送的原则是,先通过算法获知用户感兴趣的领域和内容,然后由专业人员在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加工和整合,推送用户每天“想知道”和“应该知道的信息”。该客户端在尊重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做到信息推送的专业化,避免了海量信息缺少引导以及专业信息推送缺少用户两方面的问题。二是雅虎新闻摘要对社交网站内容的运用,提升了客户端对用户的黏性。雅虎新闻摘要推送的每一条新闻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包”,其中除了有编辑选择的文字、图片、视频、地图等内容,还有引自社交网站twitter上的内容。其将用户发布的信息作为信息包中的一部分进行推送,既丰富了新闻的内容,也提升了用户参与新闻内容生产的积极性。实际上,无论是央视新闻客户端还是凤凰新闻客户端都不缺少这方面的资源。以央视为例,“女子和颐酒店遇袭”事件中,央视新闻发起了“女子酒店遇袭事件”的话题,从4月6日到9日,央视新闻共发布独家新闻12篇,吸引了685万粉丝参与和8.4万次的讨论。每条新闻的讨论量都在千条以上。央视新闻客户端可以将此作为用户生产的内容来源,将有代表性的内容引入相关新闻的报道中,从而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

第二,将弹幕引入视频直播中,以提升电视新闻客户端对用户的吸引力。央视新闻和凤凰新闻客户端中并不缺少直播内容,而是缺少与用户的有效互动。2014年,在湖南卫视举办的金鹰节互联网盛典上,弹幕功能首次被引入电视直播中。通过下载芒果台APP,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发送信息到电视屏幕上。尽管只是在晚会特定时间段使用,并且推送到屏幕中的弹幕需要经过后台把关筛选,但这毕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当延续传统单向传播模式的电视直播都开始尝试弹幕这种源自互联网的功能时,新闻客户端同样可以引入这一功能,以提升视频直播对用户的吸引力,这也是对“直播+聊天”这种运作方式的有效尝试。

第三,将交互设计的理念引入客户端的内容中,以提升用户体验。交互设计通常用于用户界面的设计上,例如客户端首页的版面设计、栏目的排列顺序,甚至一个按钮或者提示的设计。这种设计在于为用户创造一个良好的体验环境和过程。不仅如此,交互设计理念同样可以指导内容生产。2011年,Special moves和Wieden+Kennedy设计公司为英国的Kaiser Chiefs乐队的专辑发布设计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网站。该网站为用户提供了Kaiser Chiefs录制的20首歌曲,用户可以任选10首来制作属于自己的专辑。网站同时提供了专辑出售的平台,每卖出一张专辑,制作者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活动,也是一个成功的交互设计案例。这种设计思路在PC端网络新闻专题的设计上早已得到运用。笔者认为,客户端的内容设计,尤其是专题内容的编辑,完全可以打破目前信息累加的方式,通过了解用户需求、喜好以及习惯,引入游戏的形式来吸引用户参与,才能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

[1] 中国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报告[EB/OL] .http://xmtzs.baijia.baidu.com/article/320361,2016-02-14.

电视新闻的叙事框架研究 篇5

(一)娱乐化

“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1]在社会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电视节目更多地追求娱乐和消遣。就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广大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趣味性要求大为提升。近年来,新媒体的出现更进一步增加了电视的娱乐色彩。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带有娱乐性质的新式新闻,在新闻业的发展过程中,娱乐化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毋庸置疑,近年来,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去深度化

短新闻的制作周期短、制作方式简单,符合电视媒体低成本、高产出的要求,这也导致深度报道不断被边缘化。短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新闻时长短,而时长短就意味着有更多条新闻可以得以呈现,从而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变快,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只停留在了解、获悉的层面,短新闻让受众可以在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而无需动脑思考。因此,电视新闻正逐步向着碎片化、去深度化的方向转型。

二、电视新闻的叙事框架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2]

(一)视角的选择

视角的选择是建构新闻叙事框架的关键。不同的视角可以建构出不同的叙事框架,形成不同的新闻意义和价值。视角的分类是多样化的,常见的有两类:一、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指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限知视角是通过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只了解部分情况。二、内视角和外视角。内视角是故事内人物的眼光,外视角是故事旁观者的眼光。记者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往往将客观事实与主观意向相结合,一方面客观地报道事实真相,另一方面通过词语的运用或是视角的选择等方式来展现记者的主观思想,引导舆论。

针对黑龙江游客在香港被围殴身亡这一事件,央视《东方时空》栏目作了为期6天的连续性报道。

10月20日,首先对事件进行了客观报道:内地游客疑似参加了“购物团”,疑似是因为“嫌贵不买”而被神秘人物围殴致死。紧接着传达了国家旅游局的公告,要求旅客应采取合理的维权措施,同时还提到了对是否存在“影子团友”表示怀疑。

10月21日,对事件作了简单的梳理,然后将视线转移到“低价购物团”。疑犯到现场还原案发经过。

10月22日,嫌犯受审,继续聚焦“低价购物团”,香港政府申明勿损坏香港好客形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0月23日,低价购物团屡禁不止,政府监管难。

10月24日,重播23日在港因购物发生冲突事件。

10月25日,游客参与“不合理低价游”将受处理。

据中国网报道,1997年内地赴香港旅游的人数为236万,到2014年增长到4725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内地人把香港安排到了自己的旅行计划中。因此,内地游客在香港被围殴身亡一事备受关注。

在这6天的报道中,记者将“低价购物团”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视角。从低价团切入,批判其乱市的现象,并大量堆砌以前发生在云南等地的低价团乱市的案例,将此次的游客被打事件与之前的低价团事件归为一类。最后还针对低价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明令要求游客不得参与“不合理低价游”。其实,在这次的事件中,有很多视角可供选择。例如,“影子团友”、赴港旅游的安全问题等。但选择“低价购物团”这样一个视角,从各方面来说,都是最合理的决定。因此,在这一系列的报道中,《东方时空》将视角放在“低价购物团”的问题上,重建叙事框架,将各方面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借机引导广大受众自觉维护自身利益,杜绝不合理低价团。

(二)关键词的运用

叙事者主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通过不同词语的运用或是反复提及某些词语,起到强调、表达观点和架构框架的作用。其中,带有褒贬义色彩的名词和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指示词都是新闻叙事主观性的体现,可以建构出带有记者主观思想的叙事框架。

笔者对《东方时空》关于内地游客在香港被围殴致死的报道中一些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新闻中所提及的名词性关键词的梳理,我们仍然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前3天的报道中,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旅游的相关部门被多次提及,记者有意通过大量篇幅展现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在该事件中的所作所为,从而表明政府态度,尽力维护内地游客合法权益,安抚内地游客的受挫心理。而从23号起,新闻报道中的关键词主要集中于“低价购物团”,将这次事件和以往国内发生的因团费低而产生的旅游纠纷问题归为一类,然后一如既往地讨论低价购物团的监管难问题,消费者贪图低价的不成熟消费心理等。

关键词的运用也是建构叙事框架的有效途径。上述报道中关键词的运用规律也是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普遍规律,主观叙事主要通过名词、名词性短语或者动词来实现。这样的叙事方式显得更加客观,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主观的叙事框架,可以更好地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中信出版社,2015:106.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9.

[3]李凌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2013:34-39.

[4]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2-20.

论电视新闻的图像叙事 篇6

叙事是对事件一切序列的再现。叙述者借助一定的媒介, 根据某个线索或主题, 通过对人物、事件、时间、环境以及因果关系的叙述, 将事情讲述出来, 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故事。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文艺形式, 都是通过叙事手段, 将作者心中的虚构事实变成文艺类作品。在这类作品中, 作者的叙述可以在文本、表意、象征等多个层次上展开, 产生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结构严谨、具有重大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心灵、高于世俗的情感和精神享受, 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超越现实的文化和精神世界。

在印刷媒体时代, 人们对新闻写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由文学叙事发展起来的新闻叙事也就是新闻写作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文法和格式, 至今仍然被广播、报刊以及新兴的网络新闻所广泛采用。到了视听媒体时代, 这一传统仍然在延续, 人们仍然习惯于用文字叙事, 但对图像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长期争论不休。在电视新闻的实际工作中, 多是叙述上重文稿、表现上重画面, 形成了“文字叙事, 画面证实”的电视新闻模式, 人们对文字的重视表现在叙述新闻内容上, 对图像的注意力多集中在画面内容、画面表现方法、图像信号质量上, 而对画面再现和表现新闻事实的方法也就是图像叙事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了使电视新闻报道在真实的前提下做到既好看, 又易懂, 我们应该发挥电视新闻报道在视听记录、再现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图像艺术表现方面的长处, 更多地依靠图像、声响来记录和再现新闻事实, 将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相结合, 探索出利用多种媒介进行综合叙事的电视新闻报道方法。

电视新闻是文、图、声综合叙事的产物。电视新闻有叙事, 即使是电视新闻直播, 也有叙事的成分在。现场记者的介绍、场景的调度、主持人的串联、资料的运用等, 都是对事件序列的再现, 是叙述者参与而进行的叙事。单机拍摄经过编排的新闻更是叙事的结果。

当然, 电视新闻有直观的现场形声再现, 但那也是局部信息的有序再现, 而不是全部信息的自然再现。无论技术条件多么先进、画面多么逼真、现场声多么丰富、时效多么快, 电视新闻都只能叙述和再现新闻事实的主要部分而不能全部再现新闻事实, 因为其中必然有时间——事件进程的改变, 细节的压缩、情节的选择、拍摄位置和角度——空间位置的改变、文字叙述的使用等。一场90分钟的足球赛, 可以用30秒的时间报道出重要的细节和结果;克林顿和莱文斯基的几个激情瞬间却可以让众多媒体炒作大半年。所以, 电视新闻报道也就是电视新闻叙事必须在遵循真实客观原则的前提下, 通过对图像叙事、文字叙事、声音叙事的综合运用, 在叙事的技术层面上和叙事的艺术层面上, 使用不同的方法, 最大可能地再现新闻事实, 合理叙事, 准确传达, 正确理解, 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在现代社会里, 图像和图像叙事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图像媒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电视新闻, 越来越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形成自我的主要媒介。电视新闻中的真实故事反映了我们所在的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一切, 电视把一个纷繁复杂、变化剧烈、范围广大的世界带到了人们眼前。

电视图像作为叙事媒介的特征

电视图像是客观世界视觉表象的电子技术记录, 它表现为平面彩色图像, 可以被看懂。从叙事学的观点看, 当图像作为叙事媒介被使用时, 我们所使用的是图像的视觉特征, 因此电视图像作为叙事媒介的特征也就是电视图像被看懂、被使用的特征。

电视图像作为叙事媒介为我们所用时, 具有以下特征:

图像信息的全息性和直观性。人类通过感觉接触和认识我们所在的世界, 借助这些知识和大脑, 我们有了思维。人类的感觉以视觉和听觉为主, 其他还有嗅觉、味觉、触觉等, 凭着这些感觉, 我们对世界有了直观、直接的认识和了解。在我们的感觉中, 看和听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信息。在不需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深入认识了解的情况下, 单凭视觉信息我们就知道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因此, 作为事物的视觉表象——图像, 虽然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事物特征, 但实际上它却包含了许多内容,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事物的图像特征给我们提供了事物的全息性信息, 它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现实世界中所有可以看到或听到的景象、声响, 所有可以录制成电视信号的信息, 都是现实世界的视听觉表象。电视图像给我们提供了观察景物、记录过程所需要的大部分信息, 因此具有全息性。同语言文字相比, 全息的视觉图像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直接看到并且迅速地传递到人的大脑中。图像信息的全息性和直观性是其他任何叙事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画面内容的直观性所带来的具象思维的直接性。关于视觉思维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知识:人类的思维可以并且最早是从视觉思维开始的。原始时代的岩画、儿童的绘画、现代抽象画都是视觉思维的直接产物。至今人们仍然习惯于视觉思维并且在大量使用视觉思维。看到电视上的一个战争场面, 我们的大脑立刻会活动起来, 收集一切相关知识进行联想和判断。其实我们通过语言进行的思维还要经过一道特殊的工序:将语言转换成和它相对应的事物, 然后进行思考, 并把思考的结果转换成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录。与借助语言转换进行的思维相比, 视觉思维具有直接、快速、量大、复杂等特征。视觉发现了实体的具象, 图像记录和展示了具象, 人们通过具象进行思维。图像的全息性和直接性, 使我们进行思维的时候可以不经过转换, 直接进行思维。电视画面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有关事物的视觉和听觉信息, 因此电视画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可以认识、了解、思考的信息, 使我们可以进行具象思维, 其信息量和思考内容、思考效果都超越了语言思维。

时间性。无论如何剪裁, 在新闻中使用的每个画面中, 时间是正在进行中的、实时的。每个画面都截取了一段时间, 画面记录和显示的时间长度、时间方向与人们所感觉到的时间长度、时间方向相一致, 与时间同步是电视画面的一个重要特征。画面在记录和展现了场景、人物、事件的同时, 也记录和展现了时间。关于因果关系的哲学研究认为, 只有通过了解时间顺序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时间在决定事物存在和实践过程的同时, 也决定了时间之间的内在联系, 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当画面携带了与实际同步的时间后, 也携带了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我们可以从画面中事件的细节、情节之间的先后顺序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通过画面所提供的细节和时间过程, 我们可以理解时间内部的复杂性即内在联系。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后, 调查飞机事故的主要依据就是飞机升空和降落时的图像资料。

画面表象所带来的视觉美感。画面在提供事物信息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视觉美感。毕竟, 我们看到的是电视画面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电视画面上的视觉影响, 是摄像技术对现实生活的信息再现和艺术表现。对于优美的场景, 其本身所具有的美的信息感染我们;对于普通的场景, 由摄影技术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也具有感染力。由于摄像技术的进步和摄影水平的提高, 我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画面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美。

清晰度影响信息传递和视觉表现效果。电视画面的声音和图像是同步摄录的, 画面和声音的清晰度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量和效果。越是清晰的画面和声音, 会带给我们越真实甚至更多的信息。观众在家里看到的电视节目, 也越来越清晰。早期的电视由于技术水平低劣, 在清晰度、色彩还原、画幅大小等方面十分有限, 传递信息的效果差, 所以电视被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当成“冷媒介”。今天电视技术有了飞速发展, 高清晰度、大画面、真彩色的数字电视越来越普及, 电视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新闻、信息, 还可以用来传递艺术。电视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 如MTV、电视散文、电影电视等。科技的进步增强了电视的功能, 使电视节目创作人员在使用电视技术时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节目创作既可以在技术的层面上进行, 也可以在艺术的层面上进行。

电视新闻的叙事困境 篇7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报纸”, 同样, 没有评论的电视是哑巴电视。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电视新闻评论是指电视台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 进行解释分析, 是一种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以广大观众为对象的电视新闻体裁, 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新闻报道体裁。

电视新闻评论是衡量电视台实力的一块试金石, 是最容易塑造媒体形象和使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据美国新闻界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 在电视新闻收视率方面一直独占鳌头的CNN, 开始落后于后起之秀FOX电视新闻网, 不仅如此, CNN流失的大部分观众都转向了FOX电视新闻网。以消息快捷、报道客观充分而著名的CNN何以被FOX超越呢?经过调查分析, FOX新闻网的取胜之道在于对需要观众关注的新闻事实加上适当的评价以引导观众, 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被CNN斥为靠“分析消息”吃饭的FOX在市场竞争中挫败了靠“纯消息”吃饭的CNN。这意味着, “纯消息”满天飞的今天, 如何“分析消息”, 那就要看媒体有没有自己的高招了。在独家信息不存在的今天,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说什么”的确不重要了, “怎么说”正越来越重要。电视新闻走向评论化, 是媒体进入观点竞争时代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电视台都将精力集中在选秀和情感类的竞争上, 电视正日渐成为娱乐工具, 但随着电视观众日益走向成熟, 一味靠单纯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作为主菜的做法将使电视台陷入困境。虽然从技术手段上来说电视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 但从节目的生产上来说, 除央视和少数省级卫视以外, 大多数省级电视台打造精品节目、品牌栏目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而能否拥有自己的电视品牌, 是一个电视台未来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作为省级卫视, 贵州电视台应该有自己的新闻评论品牌, 在众多的声音中应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就功用而言, 电视新闻评论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在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宣传的有效性、疏导社会群体的不满情绪、凝聚不同利益团体的共识方面, 电视新闻评论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社会转型期, 批评报道的正面效应正日渐受到重视, 不再被简单视为对党的权威和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挑衅, 而恰恰是对这一权威强有力的维护。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收视对象是普通老百姓, 在社会转型期, 他们对自己所遭受的某些不公非常关注, 对以批评曝光社会丑恶现象、进行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更是信赖, 让他们觉得有一个说话的地方, 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同时, 在电视传媒的企业化转型过程中, 作为营利机构, 收视率被奉为第一准则, 商业因素的过分侵入, 或多或少地损害了电视传媒的权威性, 而新闻评论节目的存在, 对电视媒体的权威而言是一种重树。

贵州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

贵州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端, 从《透视镜》、《今晚十点半》、《第三视线》、《旋风报道》, 直至2006年停播的《今日视点》, 这些电视新闻评论曾经都为树立贵州电视台的品牌和权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客观来看, 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这些栏目在发展中, 都无一例外地遇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 星星之火始终汇不成燎原之势。因此, 新闻评论要成为本台的支柱和品牌也就无从谈起, 其应有的对媒体本身发展的贡献一次又一次地消失在起起落落之中。反观别的电视媒体, 则另有一番景象。从全国范围来看, 电视新闻评论是拉动电视整体改革的先锋。中央电视台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 直到今天的《新闻1+1》, 可以说, 从栏目发展到整个新闻频道, 无一不是电视新闻评论催生出来的, 就在这个过程中, 央视的大台形象得到了塑造和强化。

自从2006年贵州电视台唯一的一档电视评论类节目《今日视点》改版为法制类节目后, 新闻评论节目化整为零, 散见于不多的新闻节目中, 而且回归到重报道轻评论的传统上。

回顾过去《今日视点》的得失, 对贵州电视台今后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发展无疑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信息渠道多元化和受众群体不断被细分, 电视节目的生产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 观众需求与时俱进, 而栏目的基本模式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观众难免出现审美疲劳。栏目和节目在舆论导向、适应受众需求和市场要求三方面出现了卡壳, 主要表现在:

1.栏目运行多年来, 栏目结构和节目样式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 节目形态比较单一。而观众的结构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媒介竞争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受众需求在变、环境在变, 而节目本身缺乏相应的变化, 事实上这也是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普遍存在的硬伤。

2.节目内容和形式单一。内容的单一使选题过于集中于以揭露曝光为主, 而在现实的环境下, 许多题材无法做更深入的采访报道。观众的胃口越来越大, 其他媒体这方面的信息越来越多, 相比之下电视新闻节目就显得技不如人, 时间长了还会使观众产生新闻评论的功能就只是揭露和批评的感觉, 节目选题不能关注更为广泛的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此为其一。再者形式的单一使节目的表现过于严肃而缺乏亲和力, 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使节目和观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节目主持人没有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结果是主持人不能形成个性, 最终导致栏目个性的缺失。

3.节目缺乏灵活性和时效性。长期以来, 《今日视点》对时效性比较强的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 这是栏目的软肋。一件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 《今日视点》往往要在几天以后才出来, 制作周期过长。在新闻的发布和对背景的分析上都比报纸晚, 节目应有的冲击力和公共舆论的积聚就这样在缓慢的节奏中被消解和弱化掉了。传播学要求, 媒体要“通过对当天关系到公众事务的新闻和观点的传播, 来形成公共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 《今日视点》中的“今日”只是节目生产者认为的“今日”, 而非受众认可的“今日”, 因为很多题材对于观众来说已经是昨日、前日甚至是往日了。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出路

评论一度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专利, 而央视如今在《新闻联播》里也建立了评论员机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更是在所有的全天直播的新闻节目里随时切入新闻评论员的访谈。

新闻评论节目对提升媒体影响力的效果正日益显现, 但开办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既不能单凭主观意志, 也不能完全单纯依照观众的口味和市场需求。媒体的政治属性要求它必须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了解大多数观众需求的同时, 应当努力把握不同层次的观众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 所以, 要注意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呼声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旋律和群众喜闻乐见结合起来;宣传与服务并重, 从而实现对舆论的控制和引领。在这场舆论制高点的争夺战中, 评论员正日渐成为意见领袖, 因此, 加强评论员队伍建设, 既是媒体市场竞争的需求、观众的需求, 更是国家舆论引导能力的战略需求。

对贵州电视台而言, 要重振新闻评论的雄风, 关键就是引入新闻评论员, 解决“谁来说”的问题, 光靠传统的衣帽光鲜唇红齿白的主持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试想假如凤凰卫视没有了曹景行、央视没有了白岩松, 他们原来主持的节目又有谁会去关注呢?

新闻评论员分为媒体型评论员和专业型评论员。曹景行和白岩松都属于媒体型评论员, 为军事迷耳熟能详的张召忠则属于专业型评论员。评论员从哪里来, 来源有二:专业型评论员面向社会征集;媒体型评论员要靠自己培养, 可为资深的记者和主持人提供一个上升空间。

评论员通过自己的眼光来选择和解读当天大事、要事、贴心事、有趣事, 努力延展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小新闻、大背景、细评说、有个性。以小新闻为由头, 找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平衡点,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 从而形成一定范围的舆论氛围, 成为舆论引导的中坚力量, 使评论作为一种精神渗透在电视媒介中并使之大众化。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困境与出路 篇8

长治电视台公共频道的《上党夜线》也是一档创办于2005年的民生类新闻, 节目开办以来一直是当地收视率最高的新闻栏目, 很多老百姓都养成了有事先找《上党夜线》的习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节目的发展也进入瓶颈期, 虽然这档民生新闻依旧受到百姓的欢迎, 但作为身在其中的从业者, 我们还是感到了栏目遇到的困境。

一、机制不顺, 发展乏力

地方电视台重视行政命令甚于新闻价值, 领导强调经济效益甚于新闻规律, 管理机制不顺, 对节目投入不足, 难以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整体自办节目质量提升缓慢, 无论是运行理念还是包装运作都远远滞后于中央台、卫电视台。

二、媒体定位狭窄, 小新闻软新闻多, 有力度有硬度的新闻少

《上党夜线》开办之初的定位是“百姓身边的小事, 就是《上党夜线》的大事”, 节目关注最多的都是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 如邻里纠纷, 物业与业主矛盾, 水管破裂, 井盖丢失, 市民不文明行为, 警方破获案件, 逢年过节关注慰问弱势群体等等, 偶尔也有一些奇闻逸事。这些贴近观众的内容的确赢得过观众的喜欢, 但时间久了, 类似的问题总在发生, 新闻价值较低的报道总在重复, 报道内容没有了新鲜感, 真成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此外, 小城市重人情、限制多等因素也让本来是以舆论监督为强项的节目只能浅尝辄止、无法深究, 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三、报道方式缺乏突破与创新

最早的时候, 电视新闻就是同期采访加解说, 后来开始加大记者现场报道的比重, 让记者体验式采访, 也曾经让观众耳目一新。但从事采编的大都是年轻记者, 专业素质和知识面有限, 现场报道逐渐程式化, 缺少个性与深刻准确的分析点评, 久而久之也容易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

对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来说, 现在可谓是“后有追兵, 前有堵截”, 信息的权威全面、制作水平比不过中央台、卫视台, 传播速度也不如新兴的自媒体微博和微信, 如果再不拓宽思路, 冲破狭隘的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条。但观众都需要获取本地信息, 而这一需要是中央台和卫视台所不能满足的。网络新媒体方兴未艾, 但缺少专业采编队伍, 信息来源不可靠, 信息量小, 公信力差, 本地民生新闻如果坚守责任, 追求特色还是有着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那么作为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应当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中立于不败之地呢?笔者认为:

首先, 还是要练好基本功, 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一是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很多看似琐碎的民生问题可以做出相当的深度, 普遍发生的问题背后蕴涵着必然性性。要通过背景材料和深入采访透过现象看本质, 揭示出事件背后的新闻。二是加强评论。新闻评论既要引导观众通过事实进行自己理解评判, 又要画龙点睛、一针见血地说清事件的本质问题, 表达出明确的观点。在报道方式上, 要转变文风, 摒弃模式化采访, 增强新闻的故事化, 在追求新闻真实性的同时, 让报道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其次, 要扩大视野, 增加信息量。媒体要站在时代高度, 不但关心就业、医疗、上学、住房等问题, 更要学会从“国计”角度看“民生”, 从“民生”角度理解“国计”。还要拓展新闻报道的领域, 加强时政、经济新闻报道。很多会议类新闻中包含着与民众生活相关的信息, 如以生动的电视语予以解读, 加以延伸采访, 观众也很喜欢。为了拓宽视野, 《上党夜线》在本地民生新闻之外增加了一个《看世界》板块, 搜集当天国内外大事、趣事的图片新闻呈现给本地观众, 一方面弥补中老年观众上网少, 获取信息渠道单一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调整节目的整体节奏。选用图片新闻全来自新华网和中新网, 确保信息权威准确。

第三, 广开渠道, 吸引观众参与。民生新闻离不开民众的参与和评价, 《上党夜线》新闻的70%以上的线索就是来自热线电话。近年来智能手机普及, 又为新闻来源注入新的活力。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市民的拍摄弥补了专业记者不在现场的不足。《上党夜线》专门开辟了一个《百姓拍客》版块, 内容都是市民拍下的身边发生的新闻。虽然画面构图不够完美, 拍摄角度也有欠缺, 但内容丰富, 现场感强, 很受观众喜欢。栏目每年还要搞一次“拍客训练营”, 指导业余作者提高拍摄水平, 掌握新闻采编规律, 并逐渐形成一支较为固定的业余记者队伍。

第四, 紧跟时代发展, 与新媒体融合互补。一是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以官方微博、开辟《上党夜线》广播版, 增加节目的传播渠道, 扩大节目在年轻观众中的影响。二是针对一些大的选题, 联合其他媒体, 包括当地的网站、电台、纸媒搞组团作战, 如关爱弱势群体的援助行动、向不文明行为宣战等等, 都是发挥多种媒体的互动互补, 彼此借力。

第五, 栏目还应联合赞助企业策划一些公益活动和赛事, 如电视摄影大赛、社区广场舞大赛、同城自行车定向赛等活动, 扩大节目影响力。

第六, 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 抓住新媒体传播的弊端, 粉碎各种网络谣言, 增强栏目的公信力。随着人们从网络获取信息比重的增加, 尤其是微信的广泛应用之后, 各种谣言也得以大量传播, 如各种寻找丢失孩子的谣言、全市停水的谣言、某医生开错药吃死小孩子的谣言以及一些缺乏科学常识的养生知识等等。《上党夜线》记者针对这些微信谣言, 逐一进行采访核实, 还原事实真相, 强化电视媒体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袁凤忠.民生新闻栏目提高之道:建立“大民生”视野[J].

电视新闻节目叙事的主观性 篇9

1 电视新闻叙事主观性概说

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首次出现电视新闻,其后凭借着即时传播性、深入家庭和权威公信力等优势,获得迅猛发展,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

叙事指的是叙述者用话语来陈述故事,而应用到新闻实践中,则是新闻工作者用特定的新闻语言,讲述真实发生的事件,可以说新闻实际就是一种叙事。

主观性和客观性同样是电视新闻叙事的重要一面。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事业得以存在的基础,新闻敏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工作能力强弱和职业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但电视新闻叙事在叙述新闻事件时,自身的价值观、主流的意识形态,电视新闻话语符号和情感因素等,又不可避免的会渗透到电视新闻的话语之中,使新闻叙述呈现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观因素,因而使其所叙述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与客观事物的原貌多有背离[1]。

电视新闻节目叙事的主观性,主要包括电视新闻编排和单个电视新闻文本两大类,所谓单个电视新闻文本,是电视新闻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故事”、“话语”、“叙事”三层含义。

2 电视新闻叙事“故事”的主观性

2.1 电视新闻是对故事事件的框限

事件,是电视新闻叙事“故事”中的核心部分,无论如何,叙事文本总是离不了事件。在电视新闻叙事中的事件虽说具有重要性、真实性等体现新闻社会功能和符合新闻价值的特征,但它仍不等同于现实中事件的本来面貌,它在进入公众视野之前经过了叙述者的主观构建。受新闻价值准则以及叙述者自身的情感因素、能力等方面的制约,甚至是受到电视观众的影响,有的事件被放大或者缩小,有些事件被凸显或者隐形,这些都体现了较强的主观性[2]。

2.2 电视新闻叙事中“人物”叙述的主观性

事件的目击者、与新闻事件紧密相关的人、推动情节发展的行为者都属于电视新闻叙事中的“人物”,而新闻传播者在采访事件中的“人物”时,他们的叙述,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出极强的主观性。

2.3 电视新闻叙事中“场景”安排的主观性

电视新闻叙事中的场景具有真实性,它是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包括人物活动场所和故事情节。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新闻的真实,但是,无论是非现场报道,还是现场报道,在场景的安排上,仍然具有主观性。

3 电视新闻叙事“话语”的主观性

3.1 电视新闻叙事话语具有主观性

新闻叙事话语要求对事实原貌进行客观准确真实的反映,然而在新闻工作者追求报道的真实、公正、客观时,由于受自身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叙述者不可避免的使新闻话语里呈现出主观性。

3.2 电视新闻解说词里表现的主观性

解说词作为电视新闻叙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作为文字对电视新闻画面的说明、解释和补充,具有加深受众理解、放大屏蔽信息,凸显关键信息等功效,不同的句式、词语,或含蓄或明显的反映出媒体和叙事者的立场、态度。

3.3 电视新闻的音响、音乐体现出主观性

音乐、音响有着其他电视语言所无法代替的传情达意的作用,是电视新闻中生动的听觉符号。在电视新闻中,它们为让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往往会细腻的展现事件发生的环境,会出现一些警笛声、叫卖声、水声等。但电视新闻叙事的客观性限制了其中音乐的使用,它统一于电视新闻所要表现的意图,不能脱离画面独立存在,更不能喧宾夺主。况且音乐本就是一种形象的塑造和一种情感的表达,电视新闻音乐的本质任务是要表情达意,这就体现着一种主观性,在某种情境下,有了音乐的渲染和衬底,才会更加加强情感的力度和强度,更加凸显叙事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3]。

3.4 电视新闻字幕表现出主观性

在现今的全媒体时代,新闻资讯高度发达,标题字幕的设计也被电视新闻节目所重视,他们意图用最生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新闻事件,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而且,随着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发展,新闻字幕也悄然改变。例如,为表达一种态度和观点,新闻标题会更加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样报道的新闻内容往往会呈现不同的观点,且在字幕颜色搭配、字号大小和字体等方面,运用一些不同的颜色和大小,体现栏目的态度。

4 电视新闻叙事“叙述”的主观性

4.1“叙述者”本身体现出主观性

在电视新闻中,叙述者是指直接发出文字、声音、图像等电视新闻叙事话语的讲述者。采访者、主持人、播音员、出镜记者等都是电视新闻传播语境下的叙述者,而主要的新闻叙述者是主持人、播音员、出镜记者等为代表的新闻人。他们在叙述新闻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是不能够随心所欲的。

4.2 叙事角度的选择呈现出主观性

电视新闻的叙事角度是叙述者叙事策略的重要体现,它取决于电视新闻叙述者具体用何种口吻、采用何种身份来叙述新闻事件。

4.3 叙述时间的使用也表现出主观性

时间对于报纸新闻的重要性大家极为熟知,而对于电视新闻栏目而言,也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将资讯传播给受众,电视媒介的“黄金时间”同样是众多栏目要抢夺的稀缺资源。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为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准确报道,会恰当地把握和处理叙述时间,这就体现了电视新闻在时间使用上的主观性。

5 电视新闻编排组合的主观性

5.1 头条安排表现出主观性

不同的新闻栏目衡量新闻价值的尺度不同,报道方针和编辑思想的不同,对于“头条”的安排设置也不同。头条新闻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在第一时间引起受众注意,这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意义重大。

5.2 编排序列呈现主观性

为保证整组节目更好的被受众收看,要合理安排理想的序列。常见的“峰谷”编排法、对比编排法、大小编排法等安排方法,在具体选择时本身就受到新闻事件和编排者自身的影响,主观性体现的较为明显。

6 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很多电视新闻栏目为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参与新闻竞争,因而不断地挖掘自身特色,汲取同类节目的优点,使新闻事件的情节在起伏中更能引起注意。电视新闻正是因为其具有的主观因素,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新闻叙事。

摘要:电视新闻是指通过电视摄像、剪辑、配音等程序,运用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既传播图像又传播声音,进而向观众传达新闻的手段,具有传播迅速、形象生动、时效性强等优点。本文主要谈论电视新闻节目叙事的主观性,主要涉及叙事故事的主观性、叙事话语的主观性、叙事叙述的主观性和电视新闻编排的主观性等方面。

关键词:电视新闻,叙事,主观性

参考文献

[1]欧阳照.论电视新闻的叙事困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2-13.

[2]李丁丁.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比较研究[J].魅力中国,2010,10(11):23-24.

[3]张虹冰.民生类电视新闻节目叙事性研究[J].商业文化,2011,18(03):32.

上一篇:发电机间下一篇:渡槽三维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