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叙事原则

2024-09-10

电视新闻叙事原则(共8篇)

电视新闻叙事原则 篇1

1 电视新闻叙事的艺术特征

1.1 本质清晰确定

电视新闻是以语言或者图像的形式来展示给观众,那么,电视新闻是否能够实现叙事的功能呢?在广大观众的眼中,叙事一般都是通过语言实现,所以它一直被视作是听众以及读者的宠儿,严格来讲,叙事的语言特指那些针对性较强的评论或者详细耐读的解释的语言。而电视新闻特指运用电视作为传播的媒介来讲述现实的语言。由此可见,电视新闻的语言也可以视作是叙事的另一种形式,叙述也一直被其视作是重要的表达方式。

叙事的功能是对一件特定的事件的规律进行描述及总结。电视新闻叙事的本质及功能又是什么呢?我国的广电协会以及中央电视台在20世纪90年代曾对电视新闻进行了相应地界定:“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科技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站在电视新闻的本质角度上对这一规定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的解释。首先,电视新闻主要通过声音以及画面来描述事件,而描述事件的时间也是被严格规定的,主要由事件发生到结束的时间、叙事的时间、新闻播音者播放的时间三大时间段构成。也正是由于时间的严格规定,才使新闻的传播价值更高。其次,它被视作是一种传播,而传播内容则是新闻话语。在此期间,各方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传播人员与接受人员之间的关系,采访人员与被采访人员之间的关系,这些联系就揭示出了叙事的本质。最后,它的源头就是现实当中发生的事。而当采访人员对这些事件采集之后,再展示给广大观众就变成了新闻。这三点充分地显示出了这一体系清晰、确定的本质。

1.2 有序性较强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必定遵循较强的有序性,电视新闻叙事也具有这一特征。系统论中这样描述:信息一直被视作是有序体系的重要标志,含量越大,往往就更加有序、进化更快。但是,当熵值过大的时候,就会引起系统的崩溃。在学术界,认为传播的事件能够引导接受者形成有序的认识,称之为信息;如果产生无序的影响,则称之为负信息。而电视新闻主要凭借画面以及声音的方式传播事实,就需要保证具有有序性。而要确保有序性,就需要保证叙事的连贯性以及畅通性,并且要有较好的逻辑。电视是一门能够综合视觉、听觉,变换时空的艺术,它能够在时间的推移中显示出空间,也能够在空间的拓展中显示出时间。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质,使电视的声音以及画面非常连贯、非常流畅,并且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 电视新闻叙事的矛盾体现

因为电视在向观众展示事件的方式既包括音响又包括画面,所以在叙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系列矛盾。

2.1 具象媒介和抽象内容的矛盾

这种矛盾广泛地存在于非事件型的新闻描述中,又或是综合描述中,由于这类描述中涉及到的内容广泛,时间跨度也较大,这就使一些叙述显得非常抽象。因此,要将这些事件运用画面真实地体现出来,就显得非常困难。有些事件即使应用到了空镜头将整个时间的长度凑满,但是应用到的画面也只是对文字的补充以及证明,并没有较强的叙事功效。

2.2 画面和文字的矛盾

画面以及文字对于叙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两大部分,但是在实际描述中经常会缺少其中的一种,形成画面与文字之间的矛盾。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件并没有对真实的画面进行阐述,这种矛盾很好解决,就是多运用文字进行详述。就像是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中央台在向观众展示的时候只是拨打了几个越洋电话,观众只是看到了一张采访人员的相片以及当地的地图,但是了解到的内容却是非常充实的。这就是因为采访人员的详细解说保证了叙事的效果。与此同时,当存在较多的画面但是却没有详细文字叙述的时候,观众也能够了解到事件的始末。但是,文字与画面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叙述方法之上。文字在叙述的时候较为灵活,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也可以将事件分割成不同的片段进行描述。然而,画面的叙述却较为单一,要想保证效果,就必须综合两家之长。

2.3 形象与过程的矛盾

视觉艺术主要体现在形象的展示之上,电视也是如此,可是,电视又与照片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后者只是一个瞬间的体现,前者主要形容一个过程,在展示动态画面或者静态画面的时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段。基于这一时间段之上,过程随之拓展开来,传播出新的信息。事件的进程会影响到图像的展示程度,一般来说,静止的画面中蕴含的信息较少,无法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所以,在日常播放中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一直严格规定长度。在一条完整的新闻中,要有过程也要有图像。在编辑的过程中一定要使两者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在过程中添加必要的图像,为了提升过程的视觉鲜明性,也可以通过图像的特性进行展示。

3 电视新闻叙事应有的原则

针对以上的各种矛盾,要保证叙事的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新闻叙事的原则,在叙述新闻的时候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精准性,主要需要遵循下述几个原则。

3.1 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叙述

新闻主要是对一些客观事实的主观感受,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但是完全客观的新闻并不存在。因此,在遵守原则的时候,要减少自己在报道当中的主观感受,要充分地维护事实,寻求客观性。新闻叙述与艺术叙述之间的本质并不相同。后者主要是追求叙述的效果,使其具有充足的艺术性;前者则是要站在客观规律以及叙述原则的角度之上,减少主观感受的介入,将事实展示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能够真切地感悟事实,总结出相关的经验。这就需要在叙述的时候保证事件的客观描述,减少主观感受的介入,避免增加事实之外的多余内容。

3.2 按主要信息选择使用叙事媒介

在进行新闻叙述的时候,要选择哪些叙事媒介呢?这时就需要了解新闻当中蕴含的信息,选择一条重要信息来确定。在此期间,采访人员的作用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当采访人员认定自己的采访内容是抽象事件的时候,就需要充分地运用文字来描述,并且运用图像来进行辅助的描述。当采访人员认定自己的采访内容属于具体事实的时候,需要运用大量的现场图片以及声响音乐,而一些画面以及声响无法表现出来的信息,需要添加必要的文字,来充实整个叙述事件。但是,当一个新闻中的内容涉及到具体及抽象两方面,要想对两类事件都进行详述,就需要针对两者的不同风格特征,在叙事的时候综合现场采访、文字详述以及声响渲染的方式,将抽象内容以及具体内容都进行详细地描述与展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电视新闻的有限时间及空间之内,为观众带来更多的信息,提高语言以及画面之间的和谐度,以此来确保叙事的功效。

3.3 以图像和声响为主要叙事媒介

事件性新闻的核心是真实的新闻事件,如现场报道以及特写等。它的特性就是内容简单、时效较强、视觉鲜明。这一类型的新闻叙事核心在于事件的细节,应用声响以及图像的形式较为合适,这种方式就相当于现场直播,将整个事件在观众面前还原,使观众看清事实,再加上声响的渲染,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就像是亲眼所见新闻事件。

3.4 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叙事媒介

非事件性新闻主要是指对一系列的新闻的综合叙述,如总结相关经验、分析新闻背景、一些非常典型的报道以及综合性较强的报道等。它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弱、内容繁杂以及视觉不够鲜明等。这种新闻的内容较为抽象,图像以及声响无法对其进行详细地展示,需要凭借语言来进行较为详细地叙述。针对这样的新闻,文字的叙述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81.

[3]董小英.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叙事构成 篇2

一、作为故事的新闻

从国外新闻发展的现状来看,一向讲究客观公正的新闻(专题)节目已经实现了向故事的转变,新闻报道重视新闻事件的故事性,突出事件的冲突和矛盾。近几年,国内电视新闻界也吹来了一股“新闻故事化”的清新之风,在内容上贴近百姓现实生活,在形式上采用讲新闻故事的手段。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尔·查特曼较早注意到了底本和述本的这种二元结构,将它们分别命名为故事(story)和话语(discourse)。查特曼的定义是前者是“什么”,后者是“如何”。

作为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与建构的产物,新闻无疑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包括事件、行为者和场景三个基本元素。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这三个元素以声、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故事的描述呈现为画面与画面的组合,画面与声音的组合,新闻事实在不改变要素(5w)真实的前提下成为经记者重新加工后的产物,因而又涉及到故事的顺序安排、叙事的节奏、故事的叙事频率、内容的建构和评论等多种因素。

例如在电视法制专题节目中,比较常见的叙述方法是倒叙,即把事件结果放到最前面,在追溯原始真相的过程中又不断设置悬念,在紧张的节奏中一步步揭开事实的真相,从而很好地吸引了受众。这一叙事结构显然与事件的发生过程是完全颠倒的,但通过情景再现和利用蒙太奇控制节奏等手法营造了一种现场、真实、紧迫感,反而让人觉得这种顺序安排更为合理。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闻文本中的叙事主要是一次性叙述,是一种低频的叙事频率。为了实现低频的效果,也通常采用陌生化的手法叙述高事件频率的故事。陌生化(defamiliarizadon)原指艺术使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件重新获得新鲜感,从而更新人们对生活的经验和感觉的一种方法。这提醒我们面对大量日常而又熟悉的新闻素材,要突破惯用的模式化手法,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制作出更有亲近性、贴近性和感染力的作品。比如刚刚从事财经报道的记者报道降息调税,可能受众已经熟悉了这类事情。这时如采用陌生化的叙述可以给观众造成一种重新推理和重新认知的过程。

如今一些调查性新闻栏目为了讲好一个故事,除了构建好故事本身的内容外,还注意回顾和借用相关素材的链接,比如添加新闻背景资料、历史图片或历史素材等,然后像搭积木一样对这些素材进行整合,从整体上设计故事的内容建构,使故事讲得精彩,吸引观众。而评论性栏目除了讲好主体故事外,还围绕故事的核心进行评论,或借助新闻中的人物及相关人物针对事件发表看法和意见,甚至必要的时候电视记者直接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和意见,更加强化故事的内蕴与涵义。

总之,电视新闻或专题栏目里的“故事”,就是充分运用事件、行为者、场景等基本成分,确立合适的顺序,把握叙事的节奏和频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重组、编排的结果。这种故事化在新闻观念上由传者本位转向受者本位,用老百姓的语言传达群众的真情实感,新闻通过故事走进了观众的内心世界,让广大观众的心理结构产生谐振与共鸣,最终达到无障碍传播的理想境界。

二、作为话语的新闻

如果故事是“说什么”,那么话语则是“怎么说”。在新闻的话语层面,一个完整的叙事作品包括了以下元素:叙述者、时间、视角和结构。

1、叙述者。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记者与新闻事实经常处于“异时异地”状态,对新闻事实的采访大多为“事后采访”;需要借助与新闻事实相关的人完成叙事。其次,我们最终看到的新闻成片是编辑对记者采摄的新闻进行选择及改动的结果。因此,电视新闻的叙述者应包含记者、采访对象和编辑。

根据记者在电视新闻中的介入程度,记者作为叙述者的表现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幕后叙述者,或者只用镜头“说话”,反映在成品中是经蒙太奇组接后的画面与声音;或者新闻事实完全由记者来讲述,但记者并不出现在新闻中,而是隐于“幕后”,这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式,大量的消息类新闻报道多属于此。另一种是幕前叙述者,它又可以分为旁观的叙述者和参与的叙述者。旁观叙述者是指记者常常以第一人称“我”、“记者”等来叙述新闻事实,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他人、他物的故事;参与的叙述者则是记者成为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在事态进程中发挥作用,这在“个人亲历性报道”中十分常见。

“采访对象”是新闻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置疑的是,新闻文本中的采访对象承担了部分甚至是完全的叙述人角色,这在专访等新闻类型中尤为明显。编辑是否担当叙述者角色,需要根据其修改新闻的程度而定,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事实上,记者、采访对象、编辑这三类叙述者或独立或组合,实现着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视角,即新闻叙述角度。如今非常流行一个词叫解读。有学者撰文电视媒体已进入新闻的解读时代,各媒体非常注重自身不同的视点,如凤凰卫视“说什么”和自己“怎么说”的定位。新闻叙事角度决定了什么被看,也决定了什么不被看。所以,法国叙述学家托多洛夫认为“视角具有第一位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角的选择决定了新闻故事的成败。

视角可分为三类: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和客观视角。全知视角,指有权从任意角度叙述,以对报道的事件做全方位、全景式的叙述,具有广度和深度,给人以权威感。另外,叙述者可以打乱客观事实的时空顺序,根据自己的意图重新排列组合,从而更有效地传递客观事实的信息以及记者隐藏在事实之后的意见。有限视角,只允许从某個特定角度叙述。或者以作品当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或者是调查者自身,并且,叙述者只限于叙述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但不能叙述别人看到或听到的而他自己没有看到或听到的事情,更不能像全知叙事那样介入他人内心世界。这种叙事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电视上经常能看到的暗访揭露性报道等,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并往往能够将新闻事实的信息与记者的意见隐蔽地结合起来,较好地表现叙述者的主观意图。客观视角是指叙述者像一台摄像机那样客观记录事情的表象,它适合记者写出有现场感的“视觉新闻”。但运用这种视角时,记者的眼睛就好比是摄像头,受众看到的事物完全靠记者视域的制约,因而这种所谓的“客观”实际上也是被记者涵化了的,只不过叙述者的主观态

度和意见更为隐蔽而已。在一则新闻或专题栏目中,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取决于从业人员预设的故事信息含量和长度。

3、结构。在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中,往往以远景作为影片的开始,交代地理环境,以全景作为场面的开始,交代人物关系,通过正反打镜头来交代矛盾冲突和感情冲突的双方,而当冲突对抗激烈的时候则采用近景乃至特写。这些镜头的结构与功能其实涵盖了电视新闻的所有要素:who(何人),where(何地),what(何事),when(何时)甚至how(怎样),因此,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首先要注重话语形式层面的结构,也就是镜头的内部结构,通过运用丰富的画面语言,增强表现力。《铁面局长》是“新闻调查”栏目播出过的一期节目,表现的是段荣才来到河北蠡县担任公安局长之后,通过狠抓实干,终于扭转蠡县的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的被动局面。节目在描述段荣才上任之初该县治安时,综合运用了多种镜头,通过快速地推、拉、摇和数次甩镜头,制造了一种动荡的效果,形象地表现了当时蠡县不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些画面及音效的搭配组合,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表现力和解读力。

其次,电视新闻或专题节目的外在结构,也就是节目的宏观设计很重要。比如画面新闻、口播新闻、字幕新闻的混合穿插,故事的包装与悬念设置等。电视新闻在编排上一定要把最具吸引力最有价值的新闻放在最前面,随着节目的推进,新鲜感和吸引力逐渐下降,又处在低谷状态,再设法通过同类组合、对比组合、相关组合形成转折,使节目再上峰巅,这就是新闻编排的峰谷技巧。而专题节目的故事结构也要层次分明、突出重点,通过不断设置悬念或转折点形成一定的节奏感,让受众始终保持对节目的注意力。

4、时间。电视主要是采用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它始终以现在进行时的时态记录着现在,也以现在时态,让我们回忆历史。时间在电视叙述中具有二元性:一个是故事时间,即事件发生、发展实际消耗的时间,另一个是文本时间。即电视展现该故事所用的时间。两者性质不同,长短与顺序不同,这种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比如通过反复出现某一事件或同一镜头,暗示某种意义,表达某种思想,就相当于文学叙事中的强调。或者通过镜头把某一短时的事件夸张地拉长,形成时长变形。这种手法在一些民生类新闻节目中最为常见,充分体现出一个“策划”的思想,主观镜头增多,这种叙事方式值得引起业界的深层关注与思考。

以上四个部分阐述了該“如何讲一个故事”。电视画面都是以空间形式“线性”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语言使得那些原本无序的、处于某一时间片断的画面有了一个逻辑因素,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变成一个叙事表意的整体。“新闻故事”因事件内在的逻辑和张力或长或短,在时光静静的流淌中,记录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媒体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实际操作中,电视记者往往受习惯思维的束缚,忽视了形式的创新与突破,在新闻报道中形成了一种惰性。由于缺乏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大道理、空道理多,现场拍摄的图像少,新闻信息量贫乏。例如丰收报道,解说词在说了“某某地区喜获丰收”之后,是一连串的数字、百分比和丰收的原因,配上沉甸甸的谷穗、收割机的转动、交粮的车队等等随便哪一年到处都可以拍到的镜头,这样的新闻其实就是广播新闻。

也有的电视新闻动辄“时空连线”,画面中只有一个电话机,让观众凭声想象,这种无影新闻其实动摇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接近新闻真相,首先就是要到现场,并且呵护好你的现场,这是一种电视文明。

今天的大众媒体已经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它要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提供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而不仅仅是充当一个机械的传话筒。电视媒体要加强自己的主体视点,也就是电视节目创作者、制作者对于传播内容鲜明、独特的主体观点、视角、立场等的渗透和体现。它代表了媒体的话语和声音但不代表媒体的“审判权”。主体视点从信息的独特和新鲜性(基本层面)、信息的理解深度(较高层面)和信息的感染力(最高层面)三个方面来树立和加强,相对于“说什么”来说,更加注重“怎么说”,也就是要在故事的述本——话语层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对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模式化叙事和形式主义障碍问题,将会是一个很好的突围和对形式缺陷的平衡。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更为谨慎的思考和更为理性的判断。媒体的声音一旦具有了公信力,在引导舆论,平衡社会舆论生态平衡方面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电视新闻的叙事困境 篇3

1 叙事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性

1.1 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

新闻节目中的传媒对象应为受众,报道宗旨应为社会的发展现状,报道内容应为百姓身边的事件,只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才能确保新闻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而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不仅能有效提高受众的认可度,还能加强受众与电视新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1.2 优化新闻节目的质量

所谓优化新闻节目质量实质上指的是提高新闻节目的生动性及形象性,而不能过于平淡,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实际作用的同时,优化新闻节目的质量。在电视新闻中,通过叙事手法的运用,不仅能有效改变其传统模式下固定、呆板、单一的节目状态,还能充分吸引受众的观看兴趣,从而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1.3 提高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新闻节目的主体永远是人。传统模式下的新闻节目所注重的仅是向人们传达大量的新闻事实,而忽略了人物发挥的推动性作用。在叙事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中后,以人为主体的新闻信息不仅能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还能提升观众对新闻中人物的关注度,从而间接地激发了观众对新闻节目的观看兴趣。

2 电视新闻中叙事面临的困境

2.1 不符合电视新闻的本质特点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的一大特点便是真实性。但是,在表现手法即叙事的运用后,新闻的真实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叙事手法的使用,能有效激发观众的观看欲,还能促使观众保持长久的观看热情。但却不免使得一些观众甚至将新闻作为一种电视剧进行观看,这样一来,虽然提高了新闻的收视率,却使电视新闻的实际价值彻底消失了。

2.2 严重影响新闻的实际效果

叙事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丰富电视新闻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增强观众数量、提高收视率,但是回归新闻价值本身,叙事手法的运用无疑会对其产生严重的影响。所谓的新闻价值其实指的是在新闻事实中所展现出的社会需求,其是新闻存在的一种客观理由,而在人们的固定性了解中,新闻价值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时效性、显著性以及重要性等。但是现阶段,为了提高新闻的收视率,通常的做法便是将新闻事实置于节目的结尾;为了激发观众兴趣,而选择将镜头对准矛盾突出的场景中。但是对于真实的新闻情节,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样一来,便使得电视新闻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内在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3 新闻的基本内涵无法体现

由于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使得新闻价值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消解,之后便是观众对新闻基本内涵的误解。叙述手法的运用通常都会让各细节、矛盾都集中、不断地反映在电视画面中,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出现篇幅很小的新闻播放时间很长等情况的发生,而参杂在其中的多余信息不仅会模糊观众的思路,还会导致新闻中的实际内涵遭到误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化程度的不断增强,衡量电视节目的一大重要标准便是收视率。在电视新闻中,通过叙事手法的有效运用,一方面拯救了日益低迷的电视新闻收视率,但是,另一方面也逐渐突出了叙事与电视新闻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对于这一现象,相关媒体人应以科学、合理的态度看待叙事在电视新闻中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究,使叙事在电视新闻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实际作用,以为电视新闻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欧阳照.论电视新闻的叙事困境忉.重庆大学学报,2010(5).

[2]潘佳佳.电视新闻节目叙事的主观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2(4).

[3]赵晶.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新闻叙事特征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2(14).

论电视新闻的图像叙事 篇4

叙事是对事件一切序列的再现。叙述者借助一定的媒介, 根据某个线索或主题, 通过对人物、事件、时间、环境以及因果关系的叙述, 将事情讲述出来, 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故事。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文艺形式, 都是通过叙事手段, 将作者心中的虚构事实变成文艺类作品。在这类作品中, 作者的叙述可以在文本、表意、象征等多个层次上展开, 产生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结构严谨、具有重大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心灵、高于世俗的情感和精神享受, 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超越现实的文化和精神世界。

在印刷媒体时代, 人们对新闻写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由文学叙事发展起来的新闻叙事也就是新闻写作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文法和格式, 至今仍然被广播、报刊以及新兴的网络新闻所广泛采用。到了视听媒体时代, 这一传统仍然在延续, 人们仍然习惯于用文字叙事, 但对图像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长期争论不休。在电视新闻的实际工作中, 多是叙述上重文稿、表现上重画面, 形成了“文字叙事, 画面证实”的电视新闻模式, 人们对文字的重视表现在叙述新闻内容上, 对图像的注意力多集中在画面内容、画面表现方法、图像信号质量上, 而对画面再现和表现新闻事实的方法也就是图像叙事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了使电视新闻报道在真实的前提下做到既好看, 又易懂, 我们应该发挥电视新闻报道在视听记录、再现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图像艺术表现方面的长处, 更多地依靠图像、声响来记录和再现新闻事实, 将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相结合, 探索出利用多种媒介进行综合叙事的电视新闻报道方法。

电视新闻是文、图、声综合叙事的产物。电视新闻有叙事, 即使是电视新闻直播, 也有叙事的成分在。现场记者的介绍、场景的调度、主持人的串联、资料的运用等, 都是对事件序列的再现, 是叙述者参与而进行的叙事。单机拍摄经过编排的新闻更是叙事的结果。

当然, 电视新闻有直观的现场形声再现, 但那也是局部信息的有序再现, 而不是全部信息的自然再现。无论技术条件多么先进、画面多么逼真、现场声多么丰富、时效多么快, 电视新闻都只能叙述和再现新闻事实的主要部分而不能全部再现新闻事实, 因为其中必然有时间——事件进程的改变, 细节的压缩、情节的选择、拍摄位置和角度——空间位置的改变、文字叙述的使用等。一场90分钟的足球赛, 可以用30秒的时间报道出重要的细节和结果;克林顿和莱文斯基的几个激情瞬间却可以让众多媒体炒作大半年。所以, 电视新闻报道也就是电视新闻叙事必须在遵循真实客观原则的前提下, 通过对图像叙事、文字叙事、声音叙事的综合运用, 在叙事的技术层面上和叙事的艺术层面上, 使用不同的方法, 最大可能地再现新闻事实, 合理叙事, 准确传达, 正确理解, 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在现代社会里, 图像和图像叙事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图像媒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电视新闻, 越来越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形成自我的主要媒介。电视新闻中的真实故事反映了我们所在的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一切, 电视把一个纷繁复杂、变化剧烈、范围广大的世界带到了人们眼前。

电视图像作为叙事媒介的特征

电视图像是客观世界视觉表象的电子技术记录, 它表现为平面彩色图像, 可以被看懂。从叙事学的观点看, 当图像作为叙事媒介被使用时, 我们所使用的是图像的视觉特征, 因此电视图像作为叙事媒介的特征也就是电视图像被看懂、被使用的特征。

电视图像作为叙事媒介为我们所用时, 具有以下特征:

图像信息的全息性和直观性。人类通过感觉接触和认识我们所在的世界, 借助这些知识和大脑, 我们有了思维。人类的感觉以视觉和听觉为主, 其他还有嗅觉、味觉、触觉等, 凭着这些感觉, 我们对世界有了直观、直接的认识和了解。在我们的感觉中, 看和听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信息。在不需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深入认识了解的情况下, 单凭视觉信息我们就知道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因此, 作为事物的视觉表象——图像, 虽然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事物特征, 但实际上它却包含了许多内容,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事物的图像特征给我们提供了事物的全息性信息, 它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现实世界中所有可以看到或听到的景象、声响, 所有可以录制成电视信号的信息, 都是现实世界的视听觉表象。电视图像给我们提供了观察景物、记录过程所需要的大部分信息, 因此具有全息性。同语言文字相比, 全息的视觉图像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直接看到并且迅速地传递到人的大脑中。图像信息的全息性和直观性是其他任何叙事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画面内容的直观性所带来的具象思维的直接性。关于视觉思维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知识:人类的思维可以并且最早是从视觉思维开始的。原始时代的岩画、儿童的绘画、现代抽象画都是视觉思维的直接产物。至今人们仍然习惯于视觉思维并且在大量使用视觉思维。看到电视上的一个战争场面, 我们的大脑立刻会活动起来, 收集一切相关知识进行联想和判断。其实我们通过语言进行的思维还要经过一道特殊的工序:将语言转换成和它相对应的事物, 然后进行思考, 并把思考的结果转换成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录。与借助语言转换进行的思维相比, 视觉思维具有直接、快速、量大、复杂等特征。视觉发现了实体的具象, 图像记录和展示了具象, 人们通过具象进行思维。图像的全息性和直接性, 使我们进行思维的时候可以不经过转换, 直接进行思维。电视画面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有关事物的视觉和听觉信息, 因此电视画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可以认识、了解、思考的信息, 使我们可以进行具象思维, 其信息量和思考内容、思考效果都超越了语言思维。

时间性。无论如何剪裁, 在新闻中使用的每个画面中, 时间是正在进行中的、实时的。每个画面都截取了一段时间, 画面记录和显示的时间长度、时间方向与人们所感觉到的时间长度、时间方向相一致, 与时间同步是电视画面的一个重要特征。画面在记录和展现了场景、人物、事件的同时, 也记录和展现了时间。关于因果关系的哲学研究认为, 只有通过了解时间顺序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时间在决定事物存在和实践过程的同时, 也决定了时间之间的内在联系, 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当画面携带了与实际同步的时间后, 也携带了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我们可以从画面中事件的细节、情节之间的先后顺序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通过画面所提供的细节和时间过程, 我们可以理解时间内部的复杂性即内在联系。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后, 调查飞机事故的主要依据就是飞机升空和降落时的图像资料。

画面表象所带来的视觉美感。画面在提供事物信息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视觉美感。毕竟, 我们看到的是电视画面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电视画面上的视觉影响, 是摄像技术对现实生活的信息再现和艺术表现。对于优美的场景, 其本身所具有的美的信息感染我们;对于普通的场景, 由摄影技术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也具有感染力。由于摄像技术的进步和摄影水平的提高, 我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画面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美。

清晰度影响信息传递和视觉表现效果。电视画面的声音和图像是同步摄录的, 画面和声音的清晰度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量和效果。越是清晰的画面和声音, 会带给我们越真实甚至更多的信息。观众在家里看到的电视节目, 也越来越清晰。早期的电视由于技术水平低劣, 在清晰度、色彩还原、画幅大小等方面十分有限, 传递信息的效果差, 所以电视被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当成“冷媒介”。今天电视技术有了飞速发展, 高清晰度、大画面、真彩色的数字电视越来越普及, 电视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新闻、信息, 还可以用来传递艺术。电视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 如MTV、电视散文、电影电视等。科技的进步增强了电视的功能, 使电视节目创作人员在使用电视技术时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节目创作既可以在技术的层面上进行, 也可以在艺术的层面上进行。

电视新闻编排应遵循的原则 篇5

一、电视新闻的编排模式

目前, 我国电视新闻编排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 等级式编排

等级式编排, 顾名思义, 即是指按照新闻的重要程度、新闻报道的分量, 将新闻分出不同的等级, 然后按照等级的不同, 将新闻按等级由高到低播出。这种编排方式将新闻规范化, 却完全忽视了新闻编排的一般规律, 这种等级式编排方式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央新闻和地方新闻中。

(二) 归类式编排

一般情况下, 归类式编排是按照新闻的题材不同, 将新闻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国际等不同类型, 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新闻播放出来。这种编排方式属于模板编排, 新闻板块较为固定, 使得人们在观看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观看习惯, 容易接受新闻内容。但这种编排方式由于较为固定, 形式呆板。我国的中央新闻和部分地方新闻常用这种编排方式。

(三) 集纳式编排

集纳式编排, 指将新闻按照题材类别分类, 把内容大致相同的新闻整合在一起。这种编排方式编排起来较为简单, 工作难度较小, 工作量也小。但这种编排方式完全忽视了不同新闻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 在新闻播放中, 往往将毫无内在联系的新闻放在一起, 导致新闻不连贯, 极大降低了新闻的播放质量。

二、提高新闻编排质量的方法

以上几种编排方式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的弊端, 这极大影响了新闻播放的质量, 为了提高新闻的播放质量、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增大新闻媒体的市场占有率, 在以后的新闻编排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题目新颖, 提高观众收看兴趣

在我国目前电视新闻编排中, 通常采用先提要、后主题的做法。新闻的提要可以直接点明新闻的主要内容, 简单明了, 弥补了新闻线性播放的弱点, 提高了新闻的收看价值。只有新颖的新闻题目, 才能够吸引人们的视线, 进而引发人们关注新闻内容, 同时新颖的新闻题目还能直击新闻主体。

根据心理专家的分析, 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强度一般规律为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 因此, 为了提高重要新闻的传播效果, 在新闻编排过程中, 要将最重要的、最新的新闻列为新闻头条, 这样人们可以在最兴奋时收看完重要新闻, 从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由于一段时间后人们的兴奋度降低, 通常可以将不太重要的新闻编排在中间, 之后编排出一些具有刺激性的新闻, 提高观众积极性, 不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从而有效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 选好新闻头条

新闻头条对一档新闻节目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通常只有新颖的新闻头条才能够吸引观众, 头条新闻作为整个新闻的领路人, 是新闻节目的旗帜, 因此头条一定是当天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为了有效避免新闻假大空现象的发生, 在新闻选题过程中, 通常要关注民生、走进人们生活。

(三) 注重新闻编排手法

新闻的编排通常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遵循新闻价值的大小将新闻分类编排, 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通常可以将新闻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合并, 在新闻编排中, 可以采用密集效应来编排。目前, 我国电视新闻常用的密集效应新闻编排手法有, 组合报道、对比报道两种。

1. 组合报道

组合报道通常运用在社会热点问题上, 将某一种社会现象从多角度、多方向进行全面剖析, 充分调查相关的社会现实, 提高社会现象的曝光率,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 对比报道

对比报道是指将两种或多种反差极大的新闻编排在一起, 造成观众强烈的思维、视觉冲突, 从而引起观众极大的关注度, 进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结语

总之, 在新闻编排过程中, 要结合具体实践, 根据不同的新闻选取不同的编排方式, 同时要注重不同时间段的新闻播放, 加强新闻编排的时效性, 及时、真实地播放新闻, 不隐瞒、不夸大, 从而不断提高新闻的宣传效果, 增加新闻媒体的市场占有率, 不断提高新闻媒体的收视率, 从而有效提高新闻媒体的业务能力, 提高新闻企业的理论水平和审美水平, 提高新闻媒体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彬.浅谈电视新闻编排[J].新闻传播.2012 (09)

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与叙事初探 篇6

电视新闻报道中叙事的相关内容

1.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叙事是什么

叙事,就是讲故事。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叙事,是通过当代电子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利用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符号,为群众讲述最近发生的故事或者正在发生的故事。叙事主要有人物、事件、环境这三种基本要素。

现在并不是所有新闻都是讲述故事的,有一种新闻,是对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或者在不同空间内发生的一些问题、经验等的反映,是反映阶段性的新闻,是非事件性新闻。虽然表面并不是围绕某个事件来进行报道,但在报道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具体事件,可以说,这类新闻在表述中也有很浓的叙事因素。下面就这两种新闻即事件性新闻和含有叙事因素的非事件的新闻进行探讨。

2.电视新闻报道中叙事的特点

(1)绝对真实性

在电视新闻中所报道的事件,不能是虚构的,也不能是不同事件相互拼凑的,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叙事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相关信息,给人们提供知识和服务,让人们了解生活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使人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生活。叙事的手段是根据某件事来进行新闻报道,前提是有当事人、有事件,然后记者参与,在整个过程中,记者只能交待事件,发表评论,却不能改写事件的过程或人物的命运。叙事功能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可靠的知识,教育人们,使人们对事件关注了解。

(2)文本的无法预知性

在很多电视新闻的文本中,故事情节的结构都是开放的,并不会走向叙述闭合,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者结局,比如,披露部分问题时,不会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有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意味,现在有很多这样开放性的新闻文本。

(3)符号的复杂性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有着丰富、复杂的叙事符号。符号有两部分组成,即能值和所指。影像、物体、声音本身就是能指,具有特定的物质形象,而这些物质所代表的的概念、内涵等就是所指。

3.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内容

叙事内容很复杂,叙述性是叙事内容的核心要义。在电视新闻叙事文本的建立中,形成了一种主体性话语机制,主体性话语机制要求,在新闻报道中,要有一个叙述者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叙事接受者。

新闻报道叙事中叙事者的相关内容

叙事者就是在叙事文中,故事的讲述者。新闻中的叙事者是一种不太好把握的力量,并不是一个能最先把事件讲述出来的人,而是一个集体,即集体叙事者,包括记者、主持人、摄像机、编辑以及节目的工作人员等。一般节目主要通过主持人用语言来和我们诉说某个事件,再给出事件的具体影像等。

1.叙事者的叙事模式

现在电视新闻报道主要有主持人来进行叙述某个事件,改变了以往只利用图片、声音来播新闻的样式,这种电视新闻提供了人脸画面和人的声音,减少了观众对新闻的陌生感,主持人的叙述使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嵌入模式。主持人讲述一会,插播一些新闻的图片、影像等,再进行主持人讲述。一般主持人以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引出下面的新闻内容,在主持人和嵌入体之间,存在着因果和映衬的关系。

2.叙事者的功能

(1)交流功能

主持人有着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使观众减少对新闻的陌生感,能够对新闻有更多的关注。通过主持人能够更好的和观众进行沟通交流。

(2)组织功能

主持人有对新闻承上启下的作用,能把不同新闻、不同信息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串联词把几条不相干的新闻整合到一个节目中播出,具有连贯性。

(3)评论功能

这是主持人作为叙述者所表现出的一种主体意识。主持人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能更加让观众信服和接受。

新闻报道叙事中叙事接受者的相关内容

1.特有的叙事接受者——观众

在节目中开场,主持人会说一些这样的话:“各位观众”“各位朋友”等,是主持人通过摄像机和观众进行交流,此时,观众就是叙事接受者。主持人一般想象正在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2.演播室的观众

现在很多节目中,除了主持人和嘉宾在演播室内,也会把一些观众请进演播厅的现场。演播室的观众扮演者理想的观众角色,在主持人进行讲述事件时,现场的观众会鼓掌,或者有感情的回应,也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新闻报道叙事中的故事化结构

1.叙事的故事化倾向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叙事呈现了越来越浓的故事化的倾向。电视新闻要充分发挥其画面的优势,利用立体的视觉效果给人们呈现事件,不要有过多的概念、理论的东西。新闻事件要充分调动观众的情感。

2.善于设置悬念

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叙事模式探析 篇7

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是“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 通过对重大新闻问题或围绕重大主题的详尽、深入或独特视角的报道, 为观众提供深度信息的新闻报道形式。通过这种报道形式, 这种专题类节目可以使加大新闻的宣传力度, 使观众集中关注社会重大事件。

1. 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的叙事模式:核心事件———附属事件模式

在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的一个基本的新闻模式就是核心———附属结构。这个新闻模式主要是说在新闻专题类节目中可以因为新闻叙事的不同的地位和事件性质, 我们可以将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的事件分为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的核心事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重要事件, 它对整个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核心事件是这个节目的重要报道方面, 因为核心事件的发生, 导致了其他事件的发生或者造成了重要的社会影响。而卫星事件就是指附属事件, 附属事件是对整个专题节目起到催化功能的事件, 附属事件可以是背景事件也可以是细节事件。附属事件完善整个节目报道、修饰核心事件。它往往是核心事件的补充点。

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核心事件是整个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关键点或者是转折点。没有核心事件新闻报道就没有主题, 让人们看不清楚整个报道的主要意思。但是如果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仅仅只由核心事件构成, 又显得太过单薄, 这样的报道会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感到索然无味。在今天的新闻报道过程中, 人们已经不仅仅只是追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么简单了。无论是新闻节目的制作者还是普通的观众, 他们都更加重视于观众观看情绪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卫星事件也就是附属事件的美化与修饰。通过附属事件的美化与修饰, 使整个节目变得更加丰富, 容易被受众所接受。更加重要的是在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 附属事件不仅仅只是对核心事件的修饰, 而且还更能体现新闻用事实说话的主观意图。

在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的叙述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模式:介绍单个的人或事———叙述一个更大更复杂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在进行补充铺叙———作者返回对单个人或事情的叙述, 再次对重大的问题的探讨恢复到有人情味的描述, 按开始的方式结束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模式经常会被一些纪录片形式的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所采用。

央视曾经有一个电视新闻专题类的节目叫做《以生命的名义》, 是一个新闻调查。这个节目就是以一个艾滋病患者的个人状态切入的, 这个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社会性的严峻问题:中国艾滋病病毒的扩散和中国同性恋人群的生存状况。但是在这个核心的问题的叙述过程中, 又不时地穿插着主人公与其他人的事情。这种以个体的情况切入, 其实是先交代细节问题, 然后引出重大的社会事件。这种模式是与观众的观看心理有巨大关系的。从个人的小事件切入, 就会使得整个节目人性化起来, 具有人情味。这种叙事模式使观众津津有味地看下去, 整个叙事显得感性。观众对有具体情节的事件比较有兴趣想要了解, 而且作为普通百姓来说, 以一个小的人物视角来进入或者是说以一个普通人生存状况来切入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且通过个体的故事, 会设置悬念, 使观众期待看到后面的发展, 在观众心里会有疑问, 想要了解整个故事内容, 想要了解故事的后续发展。这种模式的实质就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通过起先对故事的感性了解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关注。

2. 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叙事中的故事模式:二元对立展开故事情节

从传播学兴起以后, 受众的地位得到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怎么样才能够让观众喜欢看自己的节目。教条式的电视新闻播出方式受到质疑, 那么究竟什么样子的电视新闻才能够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在这个问题上, 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新新闻, 他们认为应该用写小说的技巧来把重点放在写作的风格和描写方面。这个概念发展到现在,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的故事化模式。

电视新闻与报纸和广播相比, 电视新闻更加善于表现具体的事件, 不善于表达抽象的概念。所以对于一些事件性的新闻,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更容易采用故事模式来表现。因此, 我们一直在研究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电视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才能够增加整个新闻节目的故事性。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 引人入胜的首要条件就是设置悬念, 用对立的方式来展开情节。对立构成悬念, 推动整个故事或者是整个新闻事件达到高潮和结局。可以说“对立”是隐藏在叙事结构背后的最重要的结构方式。人们期待于用对立的方式制造矛盾, 然后设置悬念激起观众的观看兴趣, 事实证明, 这种模式发展至今, 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种叙事结构, 就是打破事件原有的时间顺序。这就像文学小说一样, 通过打破事件原有的时间顺序来设置悬念。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打破事件原有的时间顺序, 通过利用事件背后对立的争论点来组织整个故事结构。犹如侦探故事进行推理一样, 侦探在分析案件的过程中都是先要找出受害人和嫌疑人之间的对立点, 然后利用证据对这些对立进行推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就是借用了这样的一个叙事模式,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几乎所有的电视新闻舆论监督节目都可以这样做人物分类。2003年的《焦点访谈》栏目, 其中有一期的名字叫做《追踪矿难瞒报的真相》, 调查真相的记者就是充当了侦探的角色, 死难者是受害人, 家属和当地居民是证人, 矿主和管理部门是嫌疑人。这样的叙事模式使得故事叙述本身充满了二元对立的色彩, 增添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故事性, 使观众具有了想要观看、想要知道后续发展的意图。电视新闻专题类的故事模式使得新闻不再是平平淡淡没有色彩的普通新闻报道, 因为内在的故事性使它变得丰富起来。

3. 电视新闻专题类的叙事模式———全知视角下的共时性叙事

新闻是一种传播方式, 它除了使人们了解发生的重大事件外还担负起了教化宣传的作用。新闻的传播使大众了解时事, 然而除却普通事件新闻外, 在进行典型人物的新闻叙事上还有一种独特的新闻叙事模式———全知视角下的共时性叙事。

在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 最常运用到这种模式的就是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 我们称之为英雄事件新闻专题。这种新闻叙事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叙事模式, 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报道, 使人们增强荣辱观和使命感, 这样的报道方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建设和民族的安定团结。这种新闻专题往往是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的, 于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模式———全知视角下的共时性叙事。通常来讲, 一般叙事模式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叙述, 我们称之为历时性叙事。然而对于这种对典型人物报道的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 由于它具有明显的宣传意图, 所以这种报道英雄事件的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主要的结构就是共时性的, 这种新闻专题类节目它总是要向人们展示、宣传一种观念。这种意图使得它要在叙事的过程中不停地展示事物或者人物的各个侧面。

在这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 会采用全知的视角来叙事, 节目的叙述者对于人物的内心深处, 所知所想、一点一滴的言行全部纳入到叙述者的眼里。这是出于宣传英雄人物思想的目的, 所必须采用的方式。在焦裕禄、孔繁森等典型人物的电视新闻专题报道中, 都透着这种全知视角所带来的新闻观感。“从踏上西藏高原的那天起, 孔繁森就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的这块神圣的土地, 献给勤劳勇敢的西藏人民。”这就是用全知的视角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叙事模式有助于升华人物的精神世界。

在共时性叙事模式中虽然是采用全知视角叙事, 但是在报道典型人物的新闻专题中也有历时性叙事。这种历时性的叙事也是必不可少的。新闻需要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或者说在整个节目过程中将时间顺序穿插其中。

全知视角下的共时性叙事是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的重要叙事模式之一, 这种模式是新闻在新时期作为国家宣传工具的重要体现之一, 通过对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英雄事件的研究, 可以使电视新闻对英雄的宣传与歌颂引起社会更大的反响。通过不同的方式, 使电视新闻更加具有内涵和社会影响力。

电视新闻已经不再是当年平淡无奇的叙述了, 现今的社会对新闻报道, 尤其是作为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 受众在内容结构与外部形式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从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的叙事模式上入手, 可以更好地了解电视新闻的发展脉络, 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的受众心理。通过对叙事模式的简要探析, 使我们明白在新时期, 新闻已经不仅仅是对事件真实性的表达, 通过与电视媒体的融合, 它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的同时, 人们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与研究, 才能够使新闻事业迈向更加灿烂与光辉的明天。■

摘要:新闻与电视相结合, 使新闻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使新闻的影响力度大大增强。但是由于新闻的内在要求和新闻特殊性, 造成了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与其他节目的不同。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呈现出了与其他节目不同的程式化倾向, 本文就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的叙事模式做简要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电视新闻,叙事,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晓军.新闻叙事模式试析[J].写作2008, (13) .

[2]唐瑜.试论新闻语体的叙事属性[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8, (03) .

[3]邹建达、李宇峰.英雄的叙事与叙事的英雄——论当代新闻叙事中的英雄母题与英雄情结[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

[4]何琳.新闻报道和意识形态——挖掘新闻报道背后意识形态意义的渠道[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5]王屹.电视新闻叙事的多样化与兼容性[J].记者摇篮, 2008, (06) .

[6]蒋琳.电视新闻叙事的审美艺术[J].现代视听, 2008, (08) .

[7]呙成虎、陈璇.时政新闻的叙事聚焦分析——以《新闻六十分》为例[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2) .

[8]潘娴.灾难新闻的新闻叙事分析[J].东南传播, 2009, (05) .

[9]邬庆杰.故事中的新闻新闻中的故事——漫谈叙事性电视专题节目[J].记者摇篮, 2009, (01) .

[10]黄海燕.从受众的“期待视界”看新闻的叙事策略[J].科技资讯, 2007, (13) .

[11]王佳林.浅析当前电视新闻典型人物报道的特点和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年第7期

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学分析 篇8

一、电视民生新闻以及叙事

所谓民生新闻, 从字面意思就可以明白, 新闻内容必然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 包括关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内容, 反映民众的思想, 表达他们的想法和精神需求。民生新闻这一名词最初诞生于报刊行业, 之后在电视等新媒体上传播开来,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民生新闻已作为新闻行业里的一项重要内容存在。

民生新闻有着区别于一般新闻的独特性, 它反映的是社会基层的现实问题, 和一般的新闻在本质上就有所不同。民生新闻的独特性对它的叙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内容大多展现民众的生活, 相对应地, 它也大多为民众所观看。所以, 为了提升民生新闻的可观看性和传播性, 应该注重叙事上的互动性。只有让老百姓真正地参与到新闻之中, 只有加强与民众的交流和沟通, 才能真正地表达民意, 这才是真正的民生新闻。此外, 还要保证民生新闻叙事语言的亲民性。民生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 在叙事语言上要尽可能口语化、本土化、亲民化, 这样才能与民众进行交流, 才能凸显民生新闻的本质特点。再加上民生新闻通过电视这一媒体进行传播, 所以对民生新闻的叙事艺术有更多要求。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艺术

电视民生新闻, 就是通过各类栏目或节目形式, 向大众传达有关日常生活的各种指导性意见, 以及传达人民大众在物质上、精神上的需求的, 一项真正以“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为理念的新闻节目。而且, 民生新闻在传达民意, 帮助民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连接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 电视民生新闻在叙事上有自己独特的策略。第一, 注重叙事材料的生活性。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了人情冷暖上的缺失。报道生活中的家长里短, 唤起人们的生活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丰富民众的生活。第二, 采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只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进行叙事, 表达真实的新闻情况, 传达当事人的态度, 将老百姓作为关注的焦点, 民生新闻才能深入人心。第三, 使用亲民化的叙事语言。这里的亲民化, 包括多个方面的要求。民生新闻的叙事语言多口语化, 书面化的语言太正式, 离群众生活比较远, 叙事语言应该本土化,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地方节目而言的, 这样更能够吸引当地百姓的目光, 更具有真实性。第四, 注重叙事的画面感。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 最真实的画面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画面。

其次, 当前的电视民生新闻在叙事艺术上表现出了“病态化”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来,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 许多民生新闻类节目在叙事上表现出了违背民生新闻本质的迹象。例如, 许多电视民生节目在叙事上表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虽然民生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要求形式上、内容上的正式, 但是不应该表现出娱乐化的倾向。这是对人民大众的一种不尊重, 生活中的家长里短不应该成为人们取笑逗乐的点子, 而应该正视这些内容的社会影响力, 正确地引导人们的生活。另外, 电视民生新闻在叙事上多片面化、琐碎化, 通过片面化的描述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正确的价值判断, 是不可取的。

三、电视民生新闻叙事的未来

电视民生新闻凭借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在传达民意、关注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但是,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不断发展, 许多民生新闻类栏目在叙事上表现出了“病态化”的发展倾向,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生新闻的发展, 需要采取相对应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在叙事上存在的问题, 需要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做出一系列的改进。第一, 要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民众意识, 在新闻报道中坚守平民视角, 去除任何可能影响新闻价值与客观公正的主观立场和偏见。只有在思想上给予重视, 才能保证在叙事新闻内容上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先。第二, 要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叙事技能, 好的新闻内容还需要有好的表达方式。新闻报道有其自身的规律, 新闻叙事方式既区别于文学艺术, 但又可以借鉴发展相对成熟的语言组织形式。在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中, 如何选择恰当的信息, 以怎样的逻辑方式将信息组合起来, 是新闻报道者在实践中需要探讨和总结的命题。采用恰当合理的叙事技巧不仅能够充分增强新闻的表现力, 还能够使新闻内容真正地深入人心。第三, 要提升整个新闻界的叙事理念, 保证叙事理念的人文性, 避免泛娱乐化、片面化、庸俗化等病态化叙事倾向的出现, 保持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特色。

总之, 电视民生新闻在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语言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方式, 而且凭借叙事上的优势, 在反映民意、关注民生、解决民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成为新闻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 要加强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指导, 使其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实践哲学理论下一篇:苜蓿干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