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主流新闻(共8篇)
电视主流新闻 篇1
一、引言
电视媒体作为公共文化传播的平台, 在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新闻报道方式的选择上都有特定的标准与要求, 在各种新闻的传播中唯一不变的核心就是要传播社会主流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与主流意识相符合的文化氛围。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主流意识的传播是对各种消极、腐化思想的有力回击,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电视媒体传播的主流文化作为大众文化, 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是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
二、对电视媒体时事新闻的主流意识传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电视媒体时事新闻主流意识传播脱离群众, 曲高和寡。
现阶段我国传播的主流意识主要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这些内容相对而言较为理论化、系统化。电视媒体在时事新闻的报道上基本严格贯彻了主流意识传播的方针指引, 但是过于理论化的知识使社会大众对其敬而远之, 导致在主流意识传播过程中曲高和寡。其次, 电视时事新闻在主流意识的传播中形式单一, 缺乏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 无法对人民群众产生吸引力。第三, 新闻媒体时事新闻传播的主流意识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 与现实脱节, 不利于人民群众接受。
2. 通过时事新闻传播的主流意识教条化倾向严重, 呆板单调。
新闻媒体时事新闻传播的主流意识不仅缺乏鲜活生动的表现形式, 而且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条化倾向严重, 摆脱不了条条框框的束缚, 从而显得呆板单一。虽然现阶段的主流意识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但是过于泛滥的宣传会让社会大众认为主流意识就是教条化的理论, 是权威的, 主流意识毫无新意可言。新闻媒体在传播主流意识的过程中片面的强调对核心价值的宣传, 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表达, 缺乏指明方向的公开讨论, 这让社会大众觉得主流意识就是教条、是理论, 无法产生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感。
3. 电视媒体时事新闻传播的主流意识的意识形态孤立。
由于新闻审查制度的存在, 电视媒体报道的内容须经过严格的审查, 所以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束手束脚, 不敢过多的表达与主流意识相悖的意识形态。但如今随着各种新闻传播手段的发展,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 受众很难接受宣扬单一意识形态的电视媒体。
三、如何解决电视媒体时事新闻的主流意识传播面临的问题
1. 了解受众心理, 创新主流意识传播的方式。
传播方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毋庸置疑, 电视媒体在主流意识的传播中要丰富传播内容, 创新传播方式。第一, 在主流意识的传播中, 电视媒体要认真分析每一则时事新闻的主要社会受众, 并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用既坚持主流意识方向, 又符合受众心理接受的方式对时事新闻进行报道。第二, 主流意识的传播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结论形式的报道, 在具体的新闻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枯燥理论知识的灌输, 尽量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报道。第三, 电视媒体通过时事新闻传播主流意识, 在选择时事新闻时要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关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 能够引发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2. 传播过程中对传播职责与市场功效统筹兼顾, 既注重电视媒体的职责所在, 又不忽视市场价值的创造。
电视媒体既肩负着媒体的社会责任, 同时作为一个企业又要关注企业市场价值的创造, 所以电视媒体在传播主流意识的过程中要两者兼顾, 相互协调,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媒必须恪守职责, 对主流价值的传播义不容辞, 同时电视媒体又要注重经济价值的创造, 因此在选择时事新闻的过程中既要遵循主流意识的价值要求, 又要注重对受众的吸引力, 以保证电视媒体的收视率, 保证企业的市场价值。在时事新闻报道中, 要坚持主流意识的立场, 又要兼顾电视媒体自身利益的创造, 但是在谋取电视媒体的自身利益时, 要恪守职业操守, 拒绝有违职业道德的报道。
3. 建立整合传播机制, 加强电视媒体对主流意识的传播效能。
虽然电视媒体对主流意识的传播十分重视, 但是传播渠道较为单一、分散, 因此加强时事新闻主流意识的传播必须整合传播机制。第一, 电视媒体行业协会要制定相关规则, 对主流意识传播资源进行整合, 大力推广高效的传播手段。第二, 对电视媒体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模块加以整合, 主流意识传播的新闻不能孤立存在。第三, 电视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在时事新闻的报道中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 增强时事新闻报道的趣味性。
四、结束语
新闻审查制度以及新闻媒体自身的问题导致时事新闻传播的问题广泛存在。因此, 电视媒体要从新闻受众着手, 认真分析受众心理, 建立健全时事新闻传播机制, 提高时事新闻传播主流意识的社会功效。
摘要:电视媒体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媒, 通过对时事新闻的情节再现、客观评价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判断, 弘扬社会主流意识。笔者将全面地分析电视媒体时事新闻主流意识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期为电视媒体更好的传播主流意识做出贡献。
关键词:电视媒体,时事新闻,主流意识传播,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任军, 试论如何做好新闻正面报道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J].神州, 2012 (10)
[2]钱践, 论电视媒体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J].新闻研究导刊, 2011 (08)
[3]邵腾, 张英奎, 当前部分电视媒体时事新闻主流意识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桂海论丛, 2014 (03)
电视主流新闻 篇2
一、投放
二、国外稿件定向投放(大媒体投放、指定国家投放、指定行业投放)
三、境外社交媒体投放(脸书、推特、Instagram、YouTube、博客等主要平台)
今天,我们特别谈一下通稿投放里的“美国通稿”。
美国通稿在全球各类通稿投放里极具典型性,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因为:
1、就单一国家来讲,在美国的稿件投放数量最大;
2、发布媒体的数量比其他任何单一国家刊登的媒体数量都要多,最多可达650家以上;
3、发布媒体中含权重媒体,比如ASK;
4、谷歌整体收录效果好于谷歌对其他国家媒体的收录。
我们下面从时效性、谷歌收录、精准投放和多媒体稿件等几个客户最关心的方面,分别解构下美国通稿的运行方式。
一、新闻时效性
中国客户在发布新闻稿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是时效性。
美国通稿的操作周期相对非常短,一般12个小时就能完成全部的投放工作。这里说的全部的投放工作,指的是,从拿到客户审定好的终稿后到稿件刊登出来的时间。我们曾经有过5个小时刊发出全部500家媒体的记录。
为什么这么快?接下来的部分主要分享给同行们,不少同行问过我这个问题,以前只是跟比较熟悉的同行们讲过,今天把其中的部分原因公布出来。
美国通稿的发布流程是自动加手动,以自动为主。之所以能做到自动,是因为接受新闻通稿的媒体,相互间签署了共同的内容接受/兼容的电子协议。这份电子协议主要规定了编辑规则、免责条款、内容管理和处理流程等具体信息。基于这份电子协议,各个新闻网站得以在几乎同一时间接受、发布由统一新闻源提供的新闻。
新闻源的上端(不是顶端),其它自有后台的新闻源也一样,都是这个总的新闻源的分支节点,当新闻稿件被提交后,系统和媒体只是对违反编辑规则、涉嫌法律风险等的稿件加以处理,其他一般商务、金融、科技等类型的内容,都会按照电子协议的规定被自动推送至相应新闻网站。
二、新闻稿谷歌收录
这部分要讲的内容其实挺多的,很多懂行的客户最看重的就是这点,但是决定能否被谷歌收录的原因是综合的,也比较复杂,下面说几个要点。
1、是否原创; 100%原创的稿件被收录的可能性,比抄袭和修改别人文章的可能性要大很多。这种原创包括文字原创、图片原创、视频原创。花些时间,做些调研,写自己的东西。高质量的图片和视频都会提升稿件质量,稿件质量越高,被谷歌收录的可能性越大。
2、稿件字数;
作为新闻稿来讲,以英文为例,被谷歌收录的最佳字数是400-600字区间,这是谷歌算法决定的。很多客户愿意多写,其实无论从新闻稿阅读效果和谷歌收录效果来讲,都不是最佳的选择。写的多了,比如3/5000字,谷歌后台有可能从字数判断这更像是一篇论文,而非新闻稿。
3、媒体权重;
谷歌偏向抓取权威媒体的内容,无论是新闻或是其他资讯。比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包括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等,这类媒体能登出的文章一般都质量很高,通常是新闻热点、重大关切,有时甚至靠记者、编辑的专业能力“制造”受众关注的焦点,谷歌算法会优先抓取新闻焦点、热词,这使得权重高的媒体获得更多被抓取的机会。
4、是否针对谷歌优化;
在美国有众多的搜索引擎优化公司、团队,他们为美国通稿发稿系统做的最棒的事情,就是对发布后台做了系统性的优化。一是按照行业分类把稿件向目标受众做精准的推送;二是为系统内置了META标签功能,通过对META标签(如关键词提取,强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式)的使用,可以让稿件对谷歌抓取更有利,也更友好。
最后说一下精准投放和多媒体稿件的概念。这里的精准的概念是相对的,相比之前单纯的在互联网媒体发稿,目前美国通稿发稿系统可以在包括科技、金融、体育、教育等51个行业或领域内对稿件进行分类、推送。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美国以外的3个英语国家(英国、澳大利亚、印度)的受众进行推送。而多媒体稿件,则是稿件中可同时包含文字、图片、链接、超链接、音频和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要特别说明的是视频部分,稿件中嵌入的视频是一个YouTube或Viemo的链接,需要把视频首先上传到这两个视频网站中的任意一个(首推YouTube),得到视频链接后,再把链接超链到稿件中。当稿件发布出来时,我们就会在网页中看到YouTube展示的稿件视频。网页是否能正常展示,主要看网站的功能是否支持。目前大部分网站都可以支持这类效果的实现,特别针对YouTube平台,很多网站都设计友好,可以做很好的展示。
还有两点和美国通稿使用关于的事情值得一说。一是不知道自己要不要用这个产品的问题。我们有这么一类客户,他们并不知道美国通稿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对他们有什么用。他们使用美国通稿的理由很简单,他们的美国同行在用,美国的竞争对手经常会用发通稿的方式发布企业新闻、推出新品、技术升级等各种利好。这种做法其实挺聪明的,美国人做生意实在是精得很,没有产出比的钱他们是不会花的,只有真正有效,才会让美国的生意人掏腰包买单。从这里又引申出第二个,更值得一谈的话题,即效果。
我被客户问过记不清多少遍,这个东西管用么?效果怎么样?以我做多年的经验,讲一句公道话,效果一定有,但这是个动态、积累的过程。每周、每月都有新内容,连续投放一年的效果一定好于只做
一、两周投放的效果。有规划,高频次,持续不断的发布利好或实用信息,一定会培养目标客户、受众越来越强的粘性和关注度。无论是今天主要谈论的美国通稿,还是其他国家的通稿、定投、大媒体投放等等,都更适合打造品牌,在不断塑造品牌的带动中创造效益。
决定是否有效的不仅仅是连续不断的投放,也包括稿件质量、媒体选择、整体投放规划等诸多因素。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专门解读如何写好一篇让外国受众愿意看、看得懂的新闻稿。
电视主流新闻 篇3
读图时代中的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视、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已经渗入到方方面面, 对平面纸质媒体的影响更是日益彰显。在学界, 大家所热议的主流媒体似乎没有特别的定论, 关于主流媒体的论说也很多。“主流媒体”一词虽然是舶来词, 但是在我国, 它依然与国外的解释有着共通之处, 意味着拥有较大的受众人群, 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 并且有正确的新闻价值观的新闻媒体。目前较具影响力的是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指出的中国主流媒体的主要分类:
1.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新闻媒体;
2.以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为代表的区域性媒体;
3.以各大中城市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为代表的城市媒体;
4.以新华网、人民网为代表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新闻网站。
对于非主流媒体, 在学界也没有绝对的定论, 只有对“非主流”这一词藻有比较中肯的释义:非主流是主流的逆向思维, 指不盲目跟从主流, 另类、个性, 相对于主流超前或者滞后。
从新闻报道方面来看,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最大区别应该是其公信力的不同, 主流媒体应该具有绝对权威的话语权, 当民众从该媒体获得信息时, 内心会有信任感;而非主流媒体则更具有话语的草根性, 当民众对该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解码时, 会进行可信信息的筛选。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报纸、电视台都属于主流媒体, 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网络媒体都属于非主流媒体。在本文中的主流媒体是指具有一定公信力的报纸、电视台, 而非主流媒体是指不具备权威话语权的网络媒体。
美国传播学家曾做过研究试验, 结论是:人获得的信息中大约有20%来自文字, 30%来自声音, 40%来自图形和图像。可见新闻图片在当今“读图时代”中的重要性, 人们往往通过一张新闻图片即能领会一条新闻所要传达的信息。所以,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对新闻图片的运用在数量上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在运用新闻图片的题材、内容上也会有所改变。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的相同点
同为新闻媒体,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对于新闻都保持着一定的敏感度, 在新闻图片的使用方面也会表现出共同性:
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关注度相同。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如果发生重大事件, 都会有所关注, 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布信息, 这就体现出重大新闻关注度的一致。比如国内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2010年4月的玉树地震以及2010年7月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 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 各大媒体,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都对相关事件进行了报道, 并配以图片。纸质主流媒体会在头版配发图片, 并会在一些版面配发专题图片, 配合文字对重大事件进行全面详细的报道;电视台中播出的图片是电视传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不是重点, 此刻图片的决定性瞬间发挥了巨大优势, 让观众可以在收看动态的新闻报道的同时, 也能观看静态的新闻图片, 感受细节的震撼力;网络媒体可以发挥自身存储容量的优势, 上传多幅相关图片, 增加信息量。
认同感相同。关乎民族荣誉感、人民利益方面的新闻,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在新闻图片使用上的认同感是相同的, 即具有一致的情感方向。虽然报道的方式甚至权威性不同, 但是民族荣誉感、人民利益是最容易唤起内心深处同根性的敏感内容, 一旦有相关内容的报道, 情感方向不会有太大偏差。比如在几次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保持高度的情感一致性, 在使用图片时, 尽量选择能维护民族利益的新闻图片。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的不同点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虽然拥有共同点, 但是它们的差异也确实存在, 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数量的不同。由于版面和播出时间的限制, 主流媒体中的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与非主流的网络媒体相比, 对同种新闻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最大的区别是数量的不同。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使用新闻图片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 只能选择少量相关新闻事件图片中最具震撼力、最具内涵价值的图片, 而网络媒体却可以一次性发布很多相关图片, 也许这些新闻图片不是幅幅都精彩绝伦, 不是幅幅都称得上有分量的新闻图片, 但即使是简单的纪实性图片, 没有任何构图、用光方面的考究, 人们也会欣然接受这种新闻图片。特别是读者感兴趣的新闻, 甚至有的新闻图片较为模糊, 但人们依然会感受到新闻的真实力量。作为网络媒体, 专门的图片新闻报道吸引了更多受众的目光, 通过数量优势传播新闻中的有效信息。今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发生后, 网络上先后出现了有关日本大地震的图片专题报道, 印象深刻的是网易新闻中心的图片报道, 按时间顺序报道近一个月的日本大地震。只要网民每天点击这些新闻图片, 就能直观地看到每天发生在日本灾区的情况。比如日本首相菅直人考察灾区, 东京电力公司的高层前去避难所道歉, 还有日本当地的民众排队接受辐射检测等。不需要过多的言语, 只需要一幅幅新闻图片, 就能让人们了解那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大量新闻图片的集中使用, 是主流纸质媒体以及广播电视无法做到的。
内容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狭义的新闻角度的不同和广义的新闻内容的不同。
首先是狭义上同一新闻角度的不同。主流媒体会选择有益于社会和谐的角度对新闻进行报道, 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自然也会体现把关人的思想。这就会让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趋于统一性、单一性, 甚至翻看不同的报纸或者收看不同的电视节目, 都会发现相同的新闻图片出现在报刊或者电视屏幕上。比如某条新闻是新华社统一配稿、统一配图, 那么读者所看到的新闻图片就没有任何差别, 主流媒体优先服从上级命令, 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性传播。而非主流媒体就有所不同, 由于把关人的缺失或者不正规, 在网络媒体中同一新闻也可能存在多种角度的新闻图片。比如主流媒体就某一新闻事件仅仅配发了一张新闻图片, 但是网络上也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关新闻图片。网络的发达已经让人们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在网上搜索信息的习惯, 一篇新闻事件的报道, 可以在网络中搜索到成千上万的相关消息, 而新闻图片又充斥其中, 于是新闻图片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比如对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和王振义两位院士的报道, 主流媒体可能使用新闻图片的内容比较局限, 但是网络媒体会涉及两位院士更多角度的图片, 甚至儿时、家人的图片也会出现。
其次是广义上新闻内容的不同。主流媒体对新闻的报道非常局限, 涉及的内容也没有非主流媒体涉及的广泛。主流媒体只会对大众最关心、最需要知道、最需要了解的新闻进行报道, 包括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社会生活热点、社会发展的难点、备受社会关注的敏感点及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并且本国的新闻报道居多。而非主流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可能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包容性极强, 世界各地的奇闻逸事都可以进行传播。新闻内容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新闻图片使用的不同, 互联网的特性让非主流媒体在信息多样化传播中显现出优势,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包括新闻图片。人们基本上可以从主流媒体上获得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重大新闻事件的相关报道, 而关乎自己休闲、娱乐、服务方面的新闻信息, 从非主流媒体上获得的信息会更多更全面。
图片来源的不同。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对新闻图片使用的来源也有所区别。主流媒体多由专职摄影记者进行图片的拍摄, 即使不是专业的摄影记者, 也是具有新闻敏感性以及对美学有天赋的文字记者、编辑进行现场的拍摄, 或者就是图片编辑在可靠的图片库中进行新闻图片的选择、购买。而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的来源门槛较低, 非专业摄影记者也能任意上传新闻图片。比如2010年7月28日南京发生爆炸事件, 这一突发事件发生后, 主流媒体中出现的新闻图片数量不多, 而非主流媒体网络上则有非常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很多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或者路过此地的路人对新闻现场进行的拍摄, 甚至有些人是拿手机进行的拍摄, 画面谈不上精致, 但是因为真实、及时, 也让关注此事的人们视为有价值的新闻图片。
记者队伍的专业性不同。有些重大新闻事件, 只有具备资格的记者才能进入现场, 那么所获取的新闻图片是独家的, 图片质量也会相对较高。而非主流媒体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更多的是进行转载或者由民间提供新闻图片, 那么不论从质量还是时效上会相对落后于主流媒体。
真实程度的不同。一般而言, 主流媒体对新闻图片的使用非常严格, 因为真实乃新闻之本。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有两个层面:一是事实真实, 二是总体真实。事实真实就是要求新闻摄影必须坚持时间、空间和对象三位一体的真实原则, 拍摄记录的是存在于同一时空中的新闻对象。总体真实就是要求新闻摄影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捕捉记录呈现在眼前的典型瞬间, 新闻图片反映的应该符合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要求新闻摄影从业人员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 做到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的统一。
时效性的不同。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由于自身特点的缘故, 在新闻图片使用的时效性方面也有所差别。主流媒体中报纸、电视对新闻的传播都需要一个过程, 采集、编辑、审核、出版、播报, 需要有严格的把关人制度进行操作。而非主流媒体网络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更强的时效性,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 往往大家还没有从报纸、电视上得到消息时, 便可在互联网上迅速获得消息。最常见的如腾讯QQ与微博, 只要大家在网上开启腾讯QQ或微博, 有一些新闻信息, 比如哪儿发生了地震、哪儿发生了一件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 都会在第一时间弹出窗口进行简单的新闻报道。而对此新闻具体、深入的报道可能要过一定的时间在报纸、电视上才有所呈现。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把关人的缺失, 大众在网络上进行新闻图片传播的可能性就更大了。这也使得一些新闻图片会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见诸网络, 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在新闻图片使用上的不同之处多于相同之处, 这并不说明偏重于哪类, 哪类就是绝对正确的发展趋势。这仅仅说明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也存在各自的缺点。两者如何能互补, 对新闻图片的传播进行有效的提升, 是我们共同期待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基本评价》, 《中国记者》, 2004 (1) 。
[2].赵克强:《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 《新闻知识》, 2006 (3) 。
电视主流新闻 篇4
一、主流媒体较之非主流媒体
(一) 主流媒体
业内的人士把主流媒体也称之为“精英媒体”或“议程设定媒体”, 设置着新闻框架。由于主流媒体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 具有一般新闻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等特征, 因此被国际社会、国内社会各界视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声音、主张的权威代表, 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由此可见主流媒体在国内外的媒体工作中都存在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非主流媒体则是相对于主流媒体而言的, 不似主流媒体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报道与主流媒体相反的逆向思维, 不盲目跟随主流的发展, 富有个性, 超前或滞后于主流媒体。
(三)
从报道新闻上来看, 主流媒体相对于非主流媒体来说具有很大的公信力, 在党和国家领导下的主流媒体在无形中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对于公众具有更大的说服力。而非主流媒体发布的新闻权威性弱于主流媒体, 在接受非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时, 受众会不自觉地进行信息的筛选, 报道新闻的可信性遭到受众的质疑。但是也不能由此来判断哪些媒体是主流媒体, 哪些是非主流媒体, 就本文而言, 其中所提到的主流媒体是具有权威性的报纸及电视台, 而非主流媒体即不具备公信力及话语权的网络媒体。因此, 随着时代的变化, 各类媒体在运用新闻图片的题材和内容上也有所变化。
二、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上的相同之处
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他们都有着新闻媒体的敏感度, 在新闻图片及题材、内容的使用上会有相同的选择。
(一)
对重大新闻及其相关事件进行及时的关注报道。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报道, 体现出了他们对重大新闻事件一致的关注度。比如在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 及前段时间扩散的禽流感, 或是国外的各类重大新闻,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报道, 并且加之图片详解, 以图片配合文字, 对新闻及相关事件进行报道, 不仅可以让受众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感, 又会以图片引发受众对事件真实的感受, 此刻新闻图片就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图片所包含的巨大的信息量就会不断传达给受众。
(二) 对同一件事有相同的认同感。主流媒体与非主
流媒体在关注关系国家利益和人民荣誉感的新闻事件上会表现出一致的认同感, 即其情感方向具有一致性, 虽然两者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不同, 但是有关人民利益的事最能唤起受众的内心深处的情感, 引发共鸣。只要报道的内容相同, 其情感方向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比如在报道钓鱼岛事件中, 涉及到了民族的荣誉感及国家的利益, 这时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就表现出了一致的认同感, 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新闻图片, 即维护国家利益的图片。
三、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新闻图片选择上的差异
上述是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两者在选择新闻图片上确实拥有共同点, 但是两者的差异也确实存在。
(一) 不同的新闻图片的使用数量。
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的数量上大有不同, 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差异所在。电视媒体和报纸类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使用新闻图片时只选择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使新闻富有价值和震撼力。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非主流媒体则发布许多图片, 虽然这些图片与新闻息息相关, 但是不是每一幅图片都那么能震撼受众的心灵, 但是受众还是会选择接受这些图片, 即使没有经过构图和用光方面的处理, 对于受众来说更具有真实性。比如在4月20日发生的四川雅安大地震, 作为主流媒体的《大众日报》和央视各频道, 只选择了更能表现灾区现状的几张典型图片, 而一些网络媒体则是播发数量较多的图片, 不需要更多的文字, 仅图片本身大家就会知道灾区现在发生着什么。因而大数量图片的使用是电视频道和纸质媒体所做不到的。
(二) 报道的新闻角度和新闻内容不同。
主流媒体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下的“正式”媒体, 其报道的新闻角度和新闻内容总是关乎国家利益和人民权益的, 而且新闻内容和新闻图片都是在上级的统一派发下发布的, 因此同样的新闻图片如果受众在某报纸上看到过, 那么他们可能在电视节目上也会发现, 这就体现了主流媒体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存在单调性。而对于同一则新闻, 非主流媒体则会大批量地配发图片, 不仅是关于新闻事件的, 与其有关联的其他图片也会充斥其中, 使得受众获得的信息量增加。
(三)
时效性和专业性不同。对于同一则重大新闻, 不同媒体内的新闻记者资格不同, 专业性也不同, 因而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都是头条的、独家的, 且能够在第一时间报道出来, 非主流媒体报道的则是民间流传的或者转载借用别处的新闻, 真实性与专业性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林晖.中国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之构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 (02) [1]林晖.中国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之构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 (02)
[2]齐爱军.什么是“主流媒体”?[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02) [2]齐爱军.什么是“主流媒体”?[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02)
论社会新闻的主流价值 篇5
一、务必体现社会新闻的主流价值
虽然至今还没有对“社会新闻的主流价值”的确切解释, 但是从一些报道实例中我们即能发现主流价值存在的意义。有这样一个例子, 2007年1月26日, 新华社播发电讯稿《江苏一骑车人路上摔伤状告交通局获得赔偿》, 消息的导语是这样的:“骑车打手机, 不慎碰到沟坎摔伤, 江苏徐州一市民将损坏路段所属的交通局、建设局告上法庭。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法院日前审结这起纠纷案, 判令交通局赔偿这位市民损失6500多元。”在一些晚报、都市报的国内新闻版面上, 这篇只有300多字的社会新闻竟被编发在十分显要的位置。为什么一条区区300余字的短消息会被这么多编辑如此重视?
“走路摔伤”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为什么唯独这一条新闻的“待遇”这么与众不同?我们将上述新闻做一对比即可看出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在新华社的这篇报道里, 不小心走路摔伤的这一市民没有得过且过, 没有“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而是勇敢地将相关政府部门告上法庭追究其责任, 更让我们欣慰的是,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法院依法公正地做出了裁决。“政府败诉”, 看似很平常的一个判决对中国全社会而言, 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 蕴含着我国公民法制意识的觉醒、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等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二、主流价值的导向作用
在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重视民生, 就是“群众利益无小事”, 施政的主流价值取向就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 我们社会的主流人群仍然是普通民众。因此, 媒体追求主流价值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百姓说话”, 还有就是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只要是跟群众有关系的新闻, 我们都应站在历史和顾全全局的高度来解读新闻背后的东西, 能否敏锐地觉察到新闻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则是衡量记者专业素养和新闻敏感的重要标准。
三、主流价值的成功经验
时下的社会新闻报道视角正由对新闻事实表象描述逐步转向为对某些新闻事实的成因、背景、影响等的探究。社会新闻要注重在小题材中挖掘厚重主题, 重视民生, 在小冲突中拷问公德良知, 报纸可以引发对于道德伦理和人生价值的反思, 逐渐形成主流取向;在小事件中聚焦社会焦点, 让读者参与到新闻分析、评价与判断中来。
一条内容简短的新闻, 但要解读起来, 却是需要非常专业和精深的学问。对于学者来说, 每一条新闻的背后, 都隐藏着一个等待你去发现的问题。对于一个问题和我个人来讲:如果我的知识不够丰富, 学问不够渊博, 那么, 在我解读这条新闻的时候, 如果解读得不够准确, 就有可能被人所耻笑, 解读得精准了, 更好, 但请切莫低估了新闻解读对我们的重要性, 它是对我们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
结语:因此, 对一篇真正成功的社会新闻来说, 能为观众记住的, 真正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不是具体的新闻内容, 而是透过新闻报道所传达的并为他们所认同和产生影响的价值。社会新闻的意义在于, 它能以百姓的诉求为主旨, 以解决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为己任, 从而拉近了传媒与百姓的距离。社会新闻不应该仅仅只在关注民生民情的表层停留, 而应该透过表层开掘出新闻事件带给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以此来实现民生新闻通俗易懂, 贴近百姓, 给人启迪的“草根”价值。这就使社会新闻回归到“民本取向”的价值层面上。另外, 更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 而不是有闻必录。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也要注意舆论的导向, 给广大读者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江新.也谈“可读性”[J].新闻记者, 1986, (08)
[2]王晨.也需讲点“可读性”[J].新闻战线, 1981, (08)
[3]耿立明、孙科.加强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可读性[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S1)
[4]杨玉辰.“可读性”散论[J].新闻爱好者, 1990, (02)
[5]刘向胜.如何增强专业报刊的可读性[J].武警学院学报, 2003, (05)
电视主流新闻 篇6
借助WEB2.0(1)浪潮带来的技术更新,博客的诞生和普遍接受让网民强烈的说话需求获得了释放的巨大空间。便利的网络操作技术让“全民写作”具备了可操作性,由此衍生了“公民新闻”这个全新的网络概念。什么是“公民新闻”?公民将社会公共事件、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里难以受到传统媒体关注的信息撰写成稿通过博客或者其他方式发布就是“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的诞生首次促使部分新闻发布的权力规模化地转移到普通民众的手里,也给主流新闻媒体带来了微妙的影响,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一新生事物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权利由键盘诞生(2)”,在“公民新闻”发展的今天,几乎任何人都能通过键盘说话、通过点击鼠标获得信息。与传统媒体有选择地报道新闻且渠道容量有限不同,网络提供了一个接近无限的渠道容量以及海量的信息,公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
1、公众知情权的扩大
当新闻的采编权力、传播权力掌握在传统媒体手里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公众想知道的和媒体人士认为公众该知道的、想知道的之间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只能被动从主流新闻媒体接受信息和资讯的公众,实际上他们的知情权被媒体人士限制在一个区域里。
“公民新闻”的发展为改变这种局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通过网络平台,公众能迅速搜索到自己所关注的事件或者将自己注意的事件发布出去,并找到与其有共鸣的人。反过来,网络上关注某个事件的个体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他们的反应必然会受到主流新闻媒体的关注,进而推动该事件的深入报道、传播范围的扩展。由于拥有自己的声音,公众的知情需求能迅速反馈到主流新闻媒体那里,进而扩大了自己的知情权。
2、公众话语权的拓展
借助自由的表达,公众的话语权得到了加强。“在陕西拍摄到野生华南虎照片”的“新闻”出来后,第一个发出质疑声音的便是来自博客。因为网络的特殊性,极大地压缩了新闻的二次传播过程所需的周期。一个博客发出的质疑声音,通过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的传播,迅速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较庞大的网民群体关注的新闻焦点。
这样一个动态,被主流新闻媒体的编辑捕捉到并进而参与进来。“华南虎照片真假”事件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通过采访当事人、播放网络截屏、整编网民言论等方式,在报纸、广播、电视上以传统新闻视角再次报道并广泛传播。
在整个事态发展扩大的过程中,“公民新闻”扮演着活跃的角色。主流新闻媒体主要是在采访相关政府官员、拍照当事人周正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除此之外,新闻媒体在“华南虎”事件的报道上很大程度上依赖通过网络寻找新闻线索和素材。华南虎照片真假的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畴范围内,但它的整个报道过程对主流新闻媒体的影响值得新闻界关注。
“美国弗吉尼亚枪击案”、“艳照门”、“华南虎事件”、“孙志刚案件”……在这些事件里,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起到了重大作用。“公民新闻”使得大众对同一事件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公民的声音能够跨地域、跨空间、跨阶层地让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听见,而不是只能被动交由主流新闻媒体代其发言。公众的话语权掌握在公众的手里。
二、负面影响
在促进公民权利发展的同时,“公民新闻”也为新闻伦理道德的规范带来不利影响。
1、弄虚作假,公信力减弱
博客赋予了公民个人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但由于网络缺少约束性,使得发表虚假或失实信息的可能性增强。
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发生后,某Blog(博客)透露作案者是一名中国人的信息;《芝加哥太阳报》专栏作家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发表言论,广播电视也一度以此为热点进行报道,国内网络媒体未经证实,迅速将其挂上头条位置。事后证明,该报道是虚假的。
为了博取点击率或抢时间,网民有时会夸大其辞、将未经核实的信息发布到网上。被《福布斯》评选为2007年互联网名人榜第一名的佩雷兹·希尔顿(3)也曾通过博客发布卡斯特罗去世的假新闻。
对于庞大的“公民新闻”信息,如果主流新闻媒体不对其加以分辨、考证,一味地全盘接受,带来的后果则是不堪设想的。CCNIC的调查统计表明,近六成的网友不信任博客的内容(4)。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公民新闻”严重缺失公信力。
2、对公民隐私权的严重侵犯
某女子在网络上展示其用高跟鞋踩猫的照片,受到虐待的小猫死状可怖。这激起了网民的愤怒。他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该女子的姓名、单位等信息发布在网络上,网民对其进行口诛笔伐。
无独有偶,某第三者在成功地转为某男的正妻后在博客里辱骂某男的前妻。其嚣张的言论被好事者转载到论坛上,引起一轮网民热情空前高涨的讨论,点击率和跟帖不断飙升,随着越来越多知情者和好事者的加入,该博客主人及其丈夫的私人信息被彻底曝光(这一事件被称作“3377事件”,之后男当事人殷琦接受了北京电视台的采访)。
网络时代,人们的隐私权日渐式微,新闻道德伦理里的注重保护当事人隐私这一条在网络民众愤怒情绪的推波助澜里变得脆弱、不堪一击。而庞杂的信息里,部分网民将其个人情绪混杂其中,通过辱骂、煽动等语言暴力宣泄自己被压抑的情绪。结果让一次理性的道德批判变成一次非理性的狂欢节。
3、过分放大的民意
在网上,80%的喧嚣是由20%的人弄出来的,沉默的还是大多数。网络比起传统媒体来说,对新闻的反应尤其迅速。新闻的二次传播周期极大地被压缩,形成了传播学意义上的“新闻议事厅”,就好比你与众人同处一房间里同时讨论某一新闻事件。这种共时效应放大了网民声音的力量,短时间内可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一个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一千个人的声音就是响亮的。这样合为一体的声音往往会给人带来误解——认为这便是民众的声音,而忽视了别的群体的声音(也许他们只有几百人、几十人,但这不意味着他们的不存在)。主流新闻媒体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理性的判断的话,那将会受到误导,在报道上有所偏差、倾斜,失去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进而失去公正的立场。
WEB2.0浪潮在技术上带来的可行性,催生了“公民新闻”这一全新概念,由此带来了传统新闻传播的革新。
鉴于网络的缺乏约束性、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薄弱,“公民新闻”从一诞生起便有其先天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公民新闻”为公众知情权、话语权带来的巨大进步。“公民新闻”在向主流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新闻素材方面也扮演着越来越活跃的角色。
因此,如何发挥“公民新闻”的作用、规避其负面影响,应该成为当今主流新闻媒体研究的新课题。
摘要:进入WEB2.0时代,便利的网络操作技术让“全民写作”具备了可操作性,由此衍生了“公民新闻”这一全新的网络概念。“公民新闻”的诞生首次促使部分新闻发布的权力规模化地转移到普通民众的手里。“公民新闻”在内涵和外延上给传统的新闻概念带来了冲击、对传统的主流媒体施加了微妙的影响力。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力带来的利弊,是主流新闻媒体难以避免的挑战。
关键词:公民新闻,主流媒体,影响,利弊
参考文献
②《新锐评论:电脑键盘催生公民权利》,《上海证券报》2007年9月17日
③佩雷兹·希尔顿因开设专门发布好莱坞娱乐明星八卦小道的博客受到网民的关注。成名后,成为多个电视节目的嘉宾主持,还在VH1频道上开设自己的专属节目《佩雷兹在说什么》。他的成名轨迹正是公民新闻影响主流新闻媒体的一个典型案例。
主流媒体呼唤高素质新闻校对 篇7
只有好的作品, 才能赢得读者, 赢得市场, 都市类报纸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和副刊为四大支柱起家的都市类报纸, 走过红红火火的历程后, 出现了新的危机, 面临新的挑战, 即读者已不再满足甚至开始厌倦了那种“软绵绵”、“轻飘飘”的新闻, 而趋于阅读和追求那些既有可读性, 又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报道。作为都市报本身, 也不再满足于“补机关报之不足”的办报理念, 开始向主流媒体进军, 争做主流新闻 (时政新闻) , 争抢主流广告 (品牌广告) , 争取主流读者 (高层次读者) 。这就是喻国明教授所说的都市报在向主流迈进的方向。
曾经的都市类报纸, 依靠信息量作为取胜手段之一, 对校对人员个人素质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 表现在校对过程中以校对错为主要目的, 体现纠正文字差错为主要功能, 显示出技术性要求。
质量是报纸的生命, 都市报要成为一张吸引读者的主流报纸, 就要体现在稿件的质量上, 在各种报道上赢得读者。主流媒体高质量的报道, 无论从政治性、知识性还是文字性上, 都对新闻校对提出了高素质要求。主流报纸高质量的新闻, 高层次的读者, 也呼唤高素质新闻校对。
高素质新闻校对的定位。
本文所说的新闻校对有别于书刊校对, 以新闻报纸出版规律, 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求:
(一) 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市场化报纸必须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 从不同角度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主流报纸的这个传载功能只是以不同的报道形式加强, 而非简单地认为仅仅是市场化的普通商品。
新闻校对是报纸第一读者, 负有把好最后一关的责任。新闻校对工作是杜绝差错的最后一关。新闻校对也要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以提高理论水平, 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提高正确分析判断新闻事件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这也给主流媒体新闻校对提出新的要求, 判断新闻报道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及国家法律、法规, 是不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 就必须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伴随社会价值、新闻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新闻报道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 报道内容是否正确, 都必须及时做出判断。现在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转型时期, 领导班子、机构设置等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对于本地重要的人事变动, 新闻校对应该及时把握, 保证正确性要求。新闻校对虽不同于采编人员, 但确保新闻报道不出错, 尤其是涉及政治方面的新闻报道不出错, 是采、编、校共同的责任和努力目标。
(二) 具备校对效率的最大化能力
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 而新闻报纸的出版又有难以延迟的截稿、印刷、发行时间要求, 常常出现截稿、印刷时间快要到了, 前方记者还在成稿过程中, 在极短时间内需要校对完稿件, 还保证不出重大失误;有限的人手和集中到来的大样, 或者临时换稿换版导致校对时间被压缩, 主流报纸需要高质量和校对时间相对不足这些矛盾的出现, 对新闻校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校对必须熟悉哪些需要先连版, 哪些需要先校对, 待校的将是哪方面的内容, 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新闻报纸顺利按时出版对新闻校对提出的高素质要求。
在单位时间做到校对效率最大化, 还需要做到在工作空闲的时候, 预先估计当前乃至今后可能遇到的知识点, 如作为省级报纸, 必须知道本省所管辖的市县, 自己所在的省会城市所管辖的区, 自己所在的城市大的街道、名胜以及再次出现的不出名的地点;热点连续报道对其中如时间、地点、相关人物、事态发展等关键要素的强化记忆;即将发生的重大国际国内时政事件, 人大、政府, 政协相关领导姓名正确性及见报排序要求;提前了解学习储备相关知识, 等等, 工作时候心中有数, 校对的时候, 出现的知识盲点能有备有序的查找相关资料, 做到“精准打击”, 不至于临阵忙乱, 慌了手脚。
(三) 具备很高的文字修养和超强的驾驭文字能力
主流媒体的新闻校对, 不能仅仅限于识别一般性文字差错, 还需要在字词的精确使用上下功夫。汉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丰富, 内涵深邃, 不同的地方用字用词也是有着深奥的用意和不同的含义, 比如对人的尊称, “位”字, 我们可以在口语上用语气来表达憎恶, 但是形成文字, 没有特别强调或者行文意境明显的情况下, 只能作为尊敬的用法;再如“噩耗”, 只有一个含义, 任何其他的借用用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类常见的错误却一再见报, 一方面说明现在的新闻校对文字修养需要加强, 另一方面也突出反映主流报纸呼唤高素质新闻校对。
新闻校对不但要加强文字修养, 加强基本功训练, 还要全面提升驾驭文字的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标点符号、专业术语、译文、缩写和简写等的正确、规范、精准使用。这些作为校对技术性范畴内容, 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值得新闻校对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 属于技术性的文字性差错是新闻校对必须具备也应该掌握的“点校”能力, 这也是高素质新闻校对最起码的基本功。
(四) 具备宽广的知识面
除了强大的驾驭语言文字能力, 新闻校对还要不断积累知识, 拓宽知识面。
报纸新闻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从时事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 以及专业性较强卫生保健、旅游、时尚等一些专副刊, 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内容庞杂,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这就要求新闻校对人员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虽然不能也很难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 起码对自己所校对的内容, 不懂的, 不能放过, 不清楚的地方一定需要寻找相关资料核实, 实现校对的发现功能, 这是成为高素质新闻校对的前提和基础。
新闻校对人员要成为杂家, 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 知识储备尽可能地多一些。只有处处留心, 努力在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军事、文艺、哲学、宗教、旅游、英语等方面培养兴趣, 广泛涉猎, 并积极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票、期货、房产、IT信息等新事物, 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从中杂取博学, 才能提高校对水平, 做好本职工作, 否则一旦遇到专业性较强的稿件, 即使文章内容里有错, 也无法发现, 也只能“尊重原稿”而无法为编辑, 为报纸把关了。
(五) 具备基本新闻敏感性
与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事件态势的掌握相比, 校对人员对新闻发生发展在了解上处于显然的“弱势地位”, 身处弱势地位不代表无所作为, 高素质新闻校对还是可以排除新闻基本要素中出现的差错和遗漏, 也能对新闻内容出现的差错予以把关, 对虚构、片面性、不留余地的新闻表述提出修改意见;对与事实不符, 节外生枝的无关因素予以剔除;能够对明显不合情理的新闻事件大胆质疑并要求给予合理的解释。
值得说明的是, 作为新闻校对, 虽然不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 哪怕是在出版前提出自己的意见, 处在后方环节发现了怀疑, 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或许, 以后就会三缄其口。事故的发生是在事后发现, 处在萌芽状态时就能有所警觉, 需要具备基本新闻敏感性的高素质新闻校对。
(六) 高素质新闻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
文字加工是编辑工作中的重头戏, 要解决的问题涉及标题、章法、语法、逻辑、标点符号、繁简等方面, 是关系到作品质量的一道重要工序。经过编辑加工的文稿内容准确、文字通畅、合乎逻辑, 事实和引文准确无误、技术上规范标准, 成为完整的新闻作品。
校对是编辑工作的继续, 校对质量也是保证新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校正校样上的错误和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地方, 并要对原稿中编辑的疏漏和错误提出质疑供编辑审改。校对是编辑的有力助手, 具有对编辑工作实施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的多种功能。校对工作是新闻媒体出版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样重要的把关岗位上, 校对必须具备高素质。正如南怀瑾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演讲中说的:“我的经验, 最好做校对的人比写文章的人水平高一点才行。”
(七) 具有良好的心理气质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新闻校对人员在心理气质上应该心性平和, 具有自制、镇静、安静、不急躁的品质。
新闻校对不能如一般读者读书看报那样简捷, 不能被丰富多彩的内容所吸引或者为新闻内容左右感情, 从而引发情绪波动, 造成遗漏。新闻校对工作过程必须踏实、耐心、全身心投入, 不能心浮气躁, 应具备良好的心理气质。
校对工作的性质与特点要求校对者必须有默默努力工作、任劳任怨、细心、认真、沉静、不求名利的心理素质, 才能“沉”得下去, “坐”得下来, “校”得进去。校对者应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情绪, 既要精力集中, 又要快中求精。掌握好校对的节奏与进度, 尽量降低疲劳程度, 排除来自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干扰, 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 一个性情急躁, 难以静心审读的人, 校对上的差错往往无法避免。而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具有稳定性, 难以通过纪律、制度去要求、去改变。因此, 在工作安排上应该考虑到职业特点对人性格的要求, 做到用人所长。在团队建设上要注意培养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每一位校对人员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努力把自己工作做好, 团结携手, 达到心理相容。
电视主流新闻 篇8
1 画面质量技术指标
1.1 最高分辨率
分辨率越高, 同样幅面像素越多、越小, 对图像细节显示越充分, 图像也就越清晰。分辨率高, 相同的时间内芯片处理的信息越多, 运算速度也必须更快。因此, 更高的分辨率不仅直接反映了显示屏的档次, 也反映了芯片的技术。它是电视机一个最重要的参数指标。目前平板电视通用的有1 920×1 080线和1 260×768线两种。
1.2 最大对比度
最大对比度越高, 重显的图解层次越分明, 图像越明亮, 越有立体感。目前市面上的有800∶1;1000∶1;3000∶1;5000∶1;10000∶1几种, 有些机器说明书上没有这个参数, 这是不合适的。
1.3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越短, 动态清晰度越高, 越能更好地观看快速运动画面和3D节目。相反, 时间越长, 运动画面越模糊。
1.4 最大可视角
最大可视角越大, 从侧面看图像亮度色彩失真越小, 适合观看的角度越大。目前最大170°, 最小120°。
1.5 色还原量
色还原量越大, 彩色图像越逼真、越丰富。松下公司的等离子屏达到86亿色, 日立最高的达到686亿色, 而液晶只有1 667万色。
其他还有帧频、最大亮度, 整机功耗, 机壳的重量、厚度、整机寿命等, 除功耗、厚度、重量外, 其他都是越大越好。整机功耗小, 最大亮度越高, 说明元件质量好, 机器效率高;色彩的还原等级越高, 比如256×256色, 彩色越逼真, 帧频高, 越有利于保护眼睛。不过有些指标不是国家硬性规定, 厂家可能不标, 标了也不完全可信, 仅供参考。但一般来说, 指标多的比不标或少标的好。技术指标的比较最好是在同类产品中进行, 对不同类的平板电视, 由于显示原理不同, 直接比较有问题, 这就需要做深入的探讨。这里就从几种平板电视的显示原理及特点做一些肤浅的分析。
2 主流平板电视成像原理及画面质量分析
2.1 LCD液晶电视
LCD电视就是液晶数字电视, 其显示器是在显示板背面有一组冷阴极荧光灯, 灯发出的光经一组菱镜片及背光模块均匀传送到前方, 形成一个背景亮屏。前面液晶显示板则是在透明介质与电极间充入液态晶体 (Liquid Crystal) , 当这些晶体由高速电子开关依次接通三基色视频信号时, 每一个晶体就依电信号大小不同, 分子转向排列也就不同, 这使它的透光率、折射率相异, 于是, 不同亮暗与色彩的像素群组成彩色图像。简言之:液晶电视是靠液晶分子转向改变光透率实现的。这就有一个由电运动转变为液晶分子运动的过程。因为机械运动总比电运动慢千万倍, 因此, 这种显示方式有一个致命弱点:响应时间长。一般多在3~5 ms之间。经过厂家几年努力, 虽然主观感觉有了较大提高, 但并未实现根本突破, 所以目前市售的各种液晶电视, 仍然在1~3 ms之间。而CRT显像管则只有1~3 us, 两者相差达一千倍之多。
由于电视机的帧频一般为50~75 Hz, 即每秒钟要换几十幅画面, 如果响应时间过长, 那么前一幅画面还没有完全消失时, 后一幅画面已经现出, 使人们眼睛在每一个瞬间看到的就不是一幅, 而是两幅甚至更多画面的重合, 因此界面就不清楚了。特别是高速运动的画面, 因两幅画面间位差大, 当这两个画面同时出现时, 就出现了拖尾现象。比如一个快速飞来的足球, 看起来就成了模糊椭圆。为了掩盖这个问题, 厂家只给销售商提供缓慢变化的高清碟片。这就是人们在商场看到画面很清晰的电视机, 拿回家就大刹风景的原因之一。
同样的道理, 因晶体透光的方向性, 人站在不同位置得光量不同, 所以站在液晶电视侧面看时, 色彩、亮度、清晰度等都降低, 即可视范围小。拿专业术语说, 就是视角小, 一般不超过120°。
此外, 液晶电视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问题是:使用时间不长。其原因, 一是使用几年后, 后面的荧光灯发光减弱, 使图像亮度和对比度变差;二是液态晶体的反复受热旋转致其疲劳老化, 流动性变差, 透光性降低, 这又进一步使亮度、色彩和清晰度下降。一般家庭高清电视使用时间大约只有8至10年, 而不是10至20年。
2.2 LED液晶电视
目前所谓的LED电视还不算真正的LED电视, 它只是用LED背光源代替了荧光灯管, 其显示屏仍然是液晶。为了克服荧光灯管发光随时间减弱的问题, 厂家使用了工作电压更低 (12~24 V) 、发光效率更高、使用寿命更长的LED光源, 而其他则基本没变。勿庸置疑, LED电视在显色性、亮度、寿命、节能、机箱厚度等诸方面都比LCD有很大提高, 它也是目前最节能的一种电视。但是, 因为它的显示屏还是液晶, 其响应时间慢, 运动拖尾, 视角小, 液晶老化等固有缺陷并没有解决, 因此, 它仍然不是一种理想的电视机, 如果和它的超高价格来比, 目前就显得很不相称。真正的LED电视, 其每一个像素都由发光二极管组成, 就像奥运会和大型广场前的电视墙。不过它要进入家庭, 还得把每一个LED器件减小到0.5 mm以下才行。
2.3 等离子电视
等离子电视是在显示屏前后两片玻璃面板间以透明金属氧化物为电极, 经介质隔离后在板间密封了无数个极小的气室, 气室内充满氩和氖等惰性气体, 表面再分别涂以红、绿、蓝三色荧光粉, 这就是像素。当三基色视频信号通过数字电路处理后, 以60次/1秒的频率把每一个像素所需要的脉冲电压自上而下加到气室时, 气室内的惰性气体就电离成等离子体, 并在电场作用下定向流动形成气体电流, 辐射紫外线, 紫外线再轰击气室表面的荧光粉发出荧光。因为气室的脉冲电流不同, 使每一个像素的亮暗与色彩不同, 从而还原出丰富多彩的彩色图像。等离子体电视在图像重显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以电—电, 光—光的方式在转换, 没有机械运动, 故响应时间很快, 一般在2~3 us之间, 基本和CRT电视相当, 比液晶显示快1 000倍, 没有运动拖尾, 这是它的突出优点。因为等离子电视是自体发光, 故没有视角差的问题, 你哪怕站在170°以上的位置看, 色彩和亮度、形状等图像质量都没有差别。这是等离子体电视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尤其重要的是, 惰性气体基本不与气室中的材料发生化学反应, 所以, 只要气室不破, 其介质基本不存在老化问题, 老化主要是在荧光粉消耗上, 实测其亮度降低一半的时间为2万h, 按每天看4 h计, 也大约有14年, 故虽然理论值不及LED寿命长, 但因其亮度和对比度本身比液晶大了将近1个数量级, 所以其高清画面使用时间仍比LED长, 而其辐射也并不比液晶多。因此, 纯粹从亮度、对比度, 色彩的鲜艳与还原度, 运动清晰度, 最大视角, 以及高清使用寿命等画面质量看, 它仍然是最好的。笔者把两台液晶和等离子体电视拿到同一收视环境做比较, 发现其质量至少比液晶电视高了一个数量级。不过, 等离子体电视也有一个缺点, 就是重量大, 耗电大, 机箱厚。等离子体在图像显示过程中, 经过了电与光的两次转换, 早期的等离子电视电源终极效率只有1.4%, 发光率则只有1.1 lm/W, 现在的等离子电视技术进行了大幅改进, 使发光效率有较大提高, 但整机耗电仍在300 W左右, 比液晶电视高, 更远高于LED。
2.4 3D电视
所谓3D电视, 就是在特制眼镜配合下的虚拟三维电视。由于人左右两眼的视差, 使人能感知三维空间的真实景象。3D电视在显示时, 电视机先后交替显示左右两个有空间位差的高清画面, 而3D眼镜则是一个左右眼交替开、闭的透光阀, 其开关速度与电视左右画面切换的频率相同, 即都是1/60 s, 使每只眼睛每一刻都只看到一幅图像, 从而合成立体感。
从技术的角度说, 3D电视图像显示速度和像素的分辨率必然达到二维电视的2倍, 即1/120 s的速度交替再现才行, 这对每一个像素的密度大小和响应速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以制作难度较普通二维电视复杂得多。在以液晶和等离子体为基本显示器的3D电视中, 等离子体电视响应更快, 它应该更能表现3D的震憾效果。不过, 尽管人眼对1/60 s的快门开关不能直接看到, 但神经系统却可以没觉察, 所以人戴上3D眼镜就有头昏脑胀感, 眼睛也容易疲劳, 如果长时间观看, 对身体无疑是一种伤害。
3 结语
由此看来, 论图像质量效果, 还是以等离子体为佳;如果讲节能, 则以LED为良;如果玩心动, 则可考虑3D。未来发展方向, 则可能是真正的LED电视领军, 这个时间的转换, 也许3至5年内可以完成, 除非等离子体电视的功耗降到50 W以下。
参考文献
[1]韩广兴.液晶和等离子体电视机原理与维修[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陈国亮.等离子电视机原理与维修—等离子显示器的结构和驱动原理[J].无线电与电视, 2006,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