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视新闻

2024-10-07

台湾电视新闻(共9篇)

台湾电视新闻 篇1

1. 台湾电视传媒的发展与改革

1.1 发展初期阶段概况

政治与媒体之间有着无法分离的关系。台湾电视新闻的发展历史与政权息息相关。1969年, 中视 (中国电视公司) 的开播结束了台湾电视的黑白时代, 从此进入彩色电视时代。之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逐渐提高了新闻的深度、覆盖率以及时效性。在新的电子媒介技术的作用下, 80年代台湾电视新闻不断发展, 时效性和准确性再次大幅提高。“硬新闻”及时事新闻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在媒介管制放开之后, 时事新闻获得了很大的自由。无论是播报内容、报道形式、写作手法还是采访的范围, 都有了很大的自由度。而1987年开放的探亲政策下, 台视的新闻也减少了对大陆的恶意歪曲报道, 并且播出许多大陆纪实专题节目, 使得两岸交流和联系更为密切。1996年, 在台湾许多家有线电视台提出提议后, 台湾允许大陆节目在台湾播放。到1997年为止, 台湾已经有一百余家电视台转播央视4套, 在台湾的有线电视用户中, 超过半数的用户都可以收看到大陆节目。

1.2 民进党执政期间的传媒政策

随着两岸媒体交流的越发密切, 对政治环境的变动的敏感性也随之提高, 从而对媒体交流产生可能的阻碍。2000年陈水扁当选“总统”至2004年连任, 在职期间坚持“隐性台独”, 不断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 使得两岸的关系变得紧张, 也严重影响到媒体之间的交流。2002年, 大陆唯一在台湾获准播出的央视4套在台湾停播, 尽管台湾当局以缴费原因搪塞民众, 但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2003年, 台湾有关部门明确宣布央视4套在台湾禁播。但一些大陆栏目受台湾观众的喜爱, 因此挂名在台湾一些电视台的名号下偷偷播出。

1.3 始于2008年的政策转向

2008年, 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放宽了对大陆媒体记者在台湾的访问权限。福建省的传媒机构因为其地理优势而率先成为得以驻台的媒体机构。从此在台湾当局政策的支持下, 越来越多的大陆媒体人能够到台湾交流。传媒、时事和政治向来都是分不开的, 三者息息相关又互相作用和影响。在政治政策下生存和发展的媒体, 因政策改变而转变原本的形式和策略, 与此同时, 在时事发生的条件下与公众互动, 反过来又可以影响政治和舆论导向。电视媒体作为媒介连接着政治和民主, 它不仅向民众传递着政策思想, 也可传递舆论, 反映社会的民意导向。

2. 台湾时事类新闻节目改革

2.1 时事类节目成为台湾最强的媒体

时事类节目在台湾地区成为首屈一指的媒体, 这在其他地区中是很难见到的景象, 也是值得传媒界研究的现象。在收视高峰期, 台湾数十个频道节目在反复播放时事评论时的唇枪舌战。时事类节目在台湾的种类之丰富、数量之众多、覆盖面之广泛使得许多时事在发生后经过时事节目评论员的发酵和升级, 社会舆论也随之越来越激烈, 甚至引发热议甚至街头活动。

台湾时事类节目成为一种近似传播形态的存在, 是一个对于台湾各党派而言都十分重要的阵地。对于民主选举而言, 选民对于候选人的熟悉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投票的意向。时事节目可以大大拉近政治人物和选民的距离, 让选民对政治人物感到熟悉。掌握了电视媒体黄金时间的时事节目从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定的民意导向, 而政治人物在节目上的表现可以大大改变民众对其印象。

2.2 时事评论员在台湾走红

台湾的时事评论员以犀利的言辞和深入的分析, 受到了从台湾到大陆观众的欢迎。他们用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洞察力向观众分析台湾的时事和其中映射出的社会现状, 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台湾时事节目的时事评论员准备了大量的资料来丰富自己, 让自己站在一个足够的高度和平台使自己的言辞更为犀利、确凿又不失生动形象, 引人入胜。观众对于他们的印象往往是从容、严密、对答如流、反应敏捷, 他们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将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时事政治分析给观众, 让人觉得通俗易懂。

陈水扁任职期间大陆与台关系日趋紧张, 但相当一部分充分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台湾时事评论员就成功地感知到了大陆和台湾人民对此的愤怒。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 坚持一个中国, 他们在节目上对于台独势力的指责甚至大骂甚是符合两岸大多数观众的心理, 在被大陆观众认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台湾普通民众的政治舆论导向。

时事、政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媒体在对于群众舆论导向中的作用不可估量, 而时事评论类节目在台湾电视媒体中作为强势媒体形式, 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电视媒体对大众的影响力是大且深远的。因其受众面广且娱乐性强, 对于民众的舆论导向作用是显著而深入的, 电视节目中传递的信息会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舆论的走向。在政治政策较为特殊的台湾, 其电视媒体尤其是时事类新闻节目又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值得被研究。

关键词:台湾传媒政策,台湾新闻,改革思考

参考文献

[1]孙炜峰.大陆台湾电视民生新闻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2]刘俊.台湾电视民生消费新闻叙事分析[D].山东大学, 2011

台湾电视新闻 篇2

赵雅丽介绍参选人,及三位参选人到台前互相握手。首先是马英九跟蔡英文握手,接着马、宋握手,最后由蔡、宋握手。赵雅丽介绍今天辩论流程,从申论、媒体提问、交叉诘问到结论。

主持人、宋主席、蔡主席,现场及电视朋友大家好。未来四年,台湾必须面对三大挑战,第一,哪一位可以振兴台湾经济、二,谁能实现社会正义、三维持两岸和平,迈向世界,民进党执政八年,台湾从亚洲模范生沦落到亚洲四小龙后段班,三十年的努力被民进党败光了。

金融风暴以来,美国有三十家银行倒闭,台湾一家都没有。在高雄卖木瓜牛奶的,埔里老闆娘都告诉我,这三年天天生意兴隆,很可惜蔡主席为了选举,民进党唱衰台湾,例如柿子问题,虽然在社会压力下勉强道歉,但已经害惨农民。

蔡主席突然抛出两岸对话小组,这种急就章的操作,跟陈水扁总统没有两样。蔡主席当过陆委会主委和行政院副院长,你们执政八年都没有做到,我们怎能相信你现在做得到?

在社会正义方面,民进党以权谋私,认为人民那麽容易忘记嘛?台湾的人都没有忘记。

今年签订了许多双边合作协议,执政三年邦交国都没有少,明年只要我执政我相信一定可以取得美国的美签,民进党推动金钱外交失去八个邦交国,为什麽会有十亿元外交丑桉?你们执政八年争取不到世界大学运动会,而我们执政三年就做到。

中华民国是我的国家,台湾也是我的国家,几十年来我一直努力,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人在做,天在看。

我们能够冒险把国家交给一个生手嘛?我们没有理由愿意,台湾一定要选一个有能力、有经验、能够冲破金融风暴的老手,我回顾这三年半来,我们已经把台湾改变了,廉能政府、永续环境、和平两岸、友善国际,台湾需要廉政总统,台湾一定赢(用各族语言讲一遍)。

蔡 英文申论:主持人,我两位可敬的对手和所有国人同胞,大家午安(用各族语言讲一遍)。刚才我聆听总统的开场,他很急切想告诉我们他做了哪些事,他做的政绩 哪一项不是民进党执政内打下的基础?金融机构的改革也是,你的三通、你的观光客哪一件不是不是民进党执政内打下的基础?

马总统刚刚一直讲到过去,我要提醒你,现在不是2008,站在你面前的是蔡英文,不是陈水扁,你提了很多数字跟人民感受很不同,人民觉得找不到工作,觉得社会越来越不公平,觉得主权一直在流失,人民这麽焦虑,你的对应方桉是什麽?

政府是花钱花钱再花钱,三年举债一兆,债留子孙,马总统的情势掌握不足,让高科技产业陷入最大危机,政府要珍惜台湾企业。马总统太过依赖中国市场,人才资金加速流往中国,施政没有中心思想,政府不积极也不负责,没有中心思想所以事事跟着在野党,民进党不说,执政党就不做。

对于经济生活问题,第一、未来产业必须连结全球与在地,朝向全球在地化的发展,第二我们推动全面均衡的经济关係,第三和中国的交流应有完善配套,不会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上,注意世代正义,减少贫穷的差距,彻底改变一个台湾两个世界的情况。

第四採取财政改革,四年赤字减半,八年财务平衡,把浪费的预算全部删除,把有限的资源放在刀口上。

我的竞选团队不等于我的执政团队,我会把台湾最好的人都找来,组成专业有效率的清廉政府。民主真谛就是四年做不好,承诺都跳票就该换人。四年以后欢迎大家用同样的标准,我是蔡英文,将来的四年我不会让大家失望。

宋楚瑜申论:大家好(用客语也讲一遍),我是宋楚瑜。刚听到蔡主席的申论,我有异见,她说是民进党打下的基础,我觉得不对,应该是蒋经国先生打下的基础,今天台湾的成就很多是自我感觉良好。

蔡主席提到败家无能,是国民党行政院长吴敦义给执政团队的四个字,看到一群被忽视的中产阶级,看到过去有很好基础的中小企业被忽视,不要造成两岸动盪不安,特别不要把贪腐再弄回来。未来的成败就决定在这次选举。

我讲个故事,九二一大地震台中太平的住户房子被震垮,发现偷工减料,打官司告政府,官司一直赢,却遭到政府一再上诉,你们两个政党在过去十二年都有执政,人民遭受这种痛苦,请问政府在哪裡?

领导人要重视公平和平等,楚瑜常说,总统就做三件事:决定方向、分配资源、决定用人。我认为教育经费要回归宪法编足15%,增加三年幼儿免费教育,帮中小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建立品牌,宋楚瑜心裡不会只有大财团,将来海基会一定要有中小企业的董事。

台湾真正的问题不在统独、不在每天争议的蓝绿,两党每次吵一中各表,还不如多花点精神在「三中」上,也就是重视中产阶级、中小企业、中低收入户,他们的生活才是重要的。自由民主的价值,活得繁荣有希望,希望大家给宋楚瑜一个机会,中间选民给我一个支持。

现场刚刚有观众为了主持人说过程不能鼓掌而干扰流程。现在进行※第二阶段媒体提问。

中央通讯社总编辑吕志翔提问:马先生你一在宣扬外交成就,但除了世界卫生大会,其他并没有重大突破,要怎麽突破特别要仰赖中国善意?(问另两位也都是外交问题)

马英九答:我们能以观察员身分参加世界卫生大会,我们在WTO、APEC也都有突破,我们的触角不是只有政府组织,在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性不下于政府组织,这方面也增加很多,我们的努力从来没有鬆懈过。

蔡英文答:外交思考是让世界看到台湾,台湾可以走入世界,无论双边和多边组织,我们都有努力的目标,在这些组织我们 要掌握议题发言权,台湾最重要的实力就在经贸,台湾

有很多 志工力量,尤其是慈济的力量,很多国都做不到。但马先生的领导让外交人员的主权认知发生溷淆。

宋楚瑜答:面对外交的认知,我们虽然有不同的过去,但有共同的未来,台湾人民有共同的利益、共同嚮往的是自由民主的制度、自由企业和开放空间。不要执着在政党利益在那边斗争。

苹果日报副总编辑郭淑敏提问:蔡英文女士你拒绝承认九二共识,还期待中国跟你的两岸对岸小组对话嘛?届时两岸空转要如何因应?宋楚瑜先生你选上会要求中国撤飞弹嘛?马英九你为何在两岸立场反覆?

蔡英文答:九二有会谈但没有共识,连去谈的辜振甫都这麽说,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协商,而转换成代表中华民国的共识,却没有经过真正民主的讨论过程。我们真正有了共识才能去跟对岸谈,对台湾社会的成熟理性我们该有信心,该有弹性就有弹性,我对台湾人有信心。

宋楚瑜答:2005年开始两岸走向新阶段,两岸都认为要和平,马总统任内推的ECFA也该给予正面肯定,如何透过ECFA平台,让全世界人知道中国确实有诚意,包括美国、新加坡也去签经贸协定,重点是两岸双方都有诚意用和平发展作为前提,而不是撤不撤飞弹。

马英九答:蔡主席不承认九二共识,这明明是在李前总统任内拍板敲定的,一中各表对台湾而言的一中是「中华民国」,我们现在不是在选中华民国总统嘛?不承认九二共识就是让两岸陷于不确定。蔡主席说要关心中小企业,但中小企业就是怕两岸不稳定,联合报总编辑罗国俊提问:宋先生和马先生,九二共识在台湾吵了这麽久,选后四个月能够达成共识嘛?蔡女士昨晚的记者会说一中各表也不是不能谈?会不会沦为空白支票?

宋楚瑜答:我必须说台湾民主万岁,看了台湾的民主要赢得选举,要尊重绝大多数人的心声,这心声就是两岸要和平。共同参与民意监督,建立在透明公开的程度下,有管道共同协商,如何在过去基础之上,非常明确跟对岸说,你们要尊重我们要维持现状的意愿,和我们要民主生活。

马 英九答:刚才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蔡主席说哪个选项都有可能成为共识,但我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是最大民意,任何调查都是八成,一中各表也获得将近五成 的支持。蔡主席的看法一直在变,没有人知道她最后会是什麽。我们跟大陆签了十六个协议,每个协议都公开,ECFA还经过立法院的通过

蔡 英文答:我从没听过中国说一中各表,显见你跟中国根本没有共识。宋主席刚说得很好,民主是台湾的精神基础,共识凝聚的阻力会越来越小,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台 湾共识是什麽,那我真的很失望,你是民主选出来的总统,重点是你经过民主过程后,共同去支持哪个选项,这才是台湾共识。

中国时报总编辑王美玉提问:最近马、蔡都在美国公开演讲,在国内对陈盈助和一斤柿子却打了两个礼拜的口水战,你们可能低估台湾选民的水准,如何看待这样选举文化?宋先生怎麽看这样的选举文化?

马英九答:陈盈助的问题完全是民进党挑起的,无中生有我当然要反驳,柿子伤害农民很重,我当然要站出来。这种口水为什麽不能避免呢?两个议题都是民进党搞出来的,我也不能不奋战到底。政党候选人选前要签公约,不能无中生有。大家谈政策比政策,这是我由衷期盼的。

蔡 英文答:听总统刚刚讲的,不是还陷入在口水战嘛?你也承认见过陈盈助先生,你有责任讲清楚。确实有一斤两元的柿子,重点在产销问题,总统要告诉我们产销怎 麽解决。我们或许在文宣上较为强势,因为我们是在野党有义务提醒执政党,执政团队三年多对我的攻击不算少,执政者应该有执政者做事的态度和方法

宋楚瑜答:我必须说马总统,你以总统之姿去见不该见的人,确实不应该,更重要是背后到底有没有赌盘在操作总统大选,不能容许让赌盘决定台湾前途。农业发展,农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法向农政单位去反应,农业面临重大转型,不是只有柿子问题,好多农产品都有问题。

自由时报副总编辑邹景雯提问:六三三是马英九提出的经济承诺,宋先生、蔡女士的经济承诺为何?请提未来四年就好。马先生,有人说六三三再给你四年也做不到,你提出的经济政绩忽略了汇率,你要不要放弃这个承诺?

蔡 英文答:现在经济面临的是整体经济面,包括财政赤字,第一个要处理的是控制财政赤字不再扩大,要把钱用在刀口,赤字必须往下走,有钱去做我们要的建设,必 须扩大我们的内需,扎实的在地经济,连结全球经济,创造全球竞争的能量,投入一千亿的基金来活动。另外建立长期照顾产业,创造很多工作机会。

宋 楚瑜答:我没有任何虚拟数字,只有大方向。政府对于重要国家中国美国新加坡,有没有透过ECFA去穿透?让大企业保持竞争力,中小企业会逐渐被中国取代,要结合生活生态生产的三生,来发展创造新产业,比如云端科技和乾淨能源,我们必须了解到上海网路短期内就加速,台湾却还缺乏很多基础建设。

马 英九答:关于六三三是配合十二爱台建设,没做到我们感到很抱歉,十月份我已经为此道歉,我也愿意为此再次道歉。但如果有努力的空间我不会放弃,蔡主席说四 年内要让债务减半,我觉得真的很有雄心,是不是要加税呢?日商为什麽会来,就是因为签了ECFA,不是万灵丹但却是维他命。

中央通讯社总编辑吕志翔提问:贫富差距是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欧债则是全球经济危机,对于欧债都没有做出很深入的探讨和因应措施?要如何提出福利政策照顾弱势并兼顾国家财政?

宋楚瑜答:这应该分成「治本」和「救急」,技职教育应该要做更好的组织,很多税制不公平要重新调整,并全盘检讨社会福利制度。欧洲有社福拖垮国家财政,四大基金不但影响金融也影响未来,针对社福制度的检讨应召开国事会议。

马英九答:贫富差距确实很严重,但最严重的时候是在民进党执政第二年。我们执政时两次

提高的社福津贴,我们在国民党社福预算执政四年19%,民进党他们只佔17%,有些人,宋楚瑜说得不错,我们是三民主义国家,订了策略天天都会盯住欧债问题。

蔡英文答:最高贫富差距的数据马总统可能要回去查一下,最严重是发生在你任内,尤其以20等份来分,前5%和后5%在你任内是前所未有的高。最重要是失业问题,要创造就业机会,最严重的财政情况是在过去三年发生的,欧债问题是要寻找更新的产业出口。

苹果日报副总编辑郭淑敏提问:台湾能源危机,电价会大幅调高嘛?

马英九答:我的政策是确保核安、稳健减核,逐步迈向非核家园,三大重点是不限电、电价合理化、符合对国际减碳的承诺。大幅调整的机率不大,而是稳健。备用电力没有蔡主席那麽多,很快废核却会造成电力危机。大力推动绿能,风力和太阳能,预计打造阳光屋顶百万座。

蔡 英文答:马总统上任三年多,都看不到他做了什麽绿能措施,我的2025非核家园,有13年来实现,期间会有绿能发展,核能核电不是很便宜,并非马总统所说 的便宜能源,姑且不论他的灾害,前后端安置废料要花很多费用,所以我们是花很多钱在补贴核电,不用大幅调整,採取适当差别电价更能符合环保政策

宋楚瑜答:民生用电不该大幅调整以免影响民生,电价、水价确实不合理的便宜,所以要有所调整,不管他们两位怎麽说,重要的是执行力和协调力。我们的法律是形同虚设,对于太阳能的作法也没有透过建筑法规的调整去促进,我们想像在未来产业要改造,推动绿能产业

联合报总编辑罗国俊提问:政见问题,蔡女士你的政见被评为空洞,有两个问题请你正面回答~

一、你会不会特赦陈水扁?

二、不承认九二共识中国说会影响两岸经贸,你怎麽因应?马总统和宋先生的两岸立场?

蔡英文答:我的政见很具体,也正面回答问题,但我不回答枝节问题。扁桉还在审理中,总统应该要维持司法体制的公平独立,至于特赦与否,应该是等审理完以后才去考虑,不是现阶段考虑的问题。至于九二共识与对岸的关係,应该要透过全民讨论去凝聚共识,这个民主过程非常重要。

宋楚瑜答:我跟国民党谈,或我跟陈水扁见面,是当时美国怕两岸会打战,我跟共产党接触是坚持两岸要和平,我从来没有用个人利益去决定要跟谁谈,而是把人民利益放在心裡。

马 英九答:宪法规定对立法院负责是行政院,我是一个遵守宪法的总统,你刚提到蔡主席不承认九二共识就无法和对岸谈,这确实是很严重的问题。蔡主席我敢说不统 不独不武,你敢不敢说不独呢?特赦陈水扁的问题,蔡主席为什麽不敢正面回答?这只是要不要的问题,蔡主席一直迴避。程序应该讲清楚。

中国时报总编辑王美玉提问:梦想家两晚花掉两亿,很多县市都在放烟火搞嘉年华,明年文化部就要成立了,你们三位怎麽看待文化问题?

宋 楚瑜答: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全世界怎麽看台湾?资源被少数人掌握,如何创造一个文创产业,来提升全世界对台湾刮目相看的机会?文化部不是部会而已,而是要 有文化政策的基本主张,教育制度也该共同培养文化消费者。以为设了一个部问题就解决,那乾脆设置几千个部会,问题就解决了嘛?

马英九答:梦想家造成社会观感不好,负责的部会首长已经辞职,我们也觉得很遗憾。让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国家的帮助,国发基金花了一百亿让文化得到投资,我们跟大陆签的协议就是要保障台湾不会受到中国山寨版的侵犯。太多艺文团体在地方撑不下去,需要政府的帮忙。

蔡英文答:马总统说文化预算多了两倍,照你那样花再给三倍都不够,重要的是资源分配符不符合政策目标,能让文化展现多样面貌。将来文化部部长一定是文化人,而且是懂得经营的文化人,不受到政治左右,另外我一定会维持资源公平透明分配,不让梦想家事件再度发生。

马英九答:六三三我们没达到很抱歉,但三年五个月创造了35万个就业机会,同样时间民进党只创造14万,失业人口则只有民进党执政时的三分之一,这不代表我们作得好,我们也还不够满意。青年安心成家方桉,培养第二专长等等,一定会列为未来工作重点。

蔡 英文答:他所创造出来的都是短期和22K的工作机会,不是真正的工作机会,实质失业率超过4.3%,工作是解决贫穷最重要的方向,必须要让台湾产业和全球 连结,不是创造在大陆和其他地方。另房价须维持在合理地方,社会住宅应该要提高到10%,只租不卖。要提出很多照顾小朋友的政策减轻青年负担。

宋楚瑜答:住者有其屋,给予青年两桶金的照顾,教育和就业市场应该要结合起来,我的父亲教我很重要的三个哲学,公而无私、不留财产留下好名声、「天道酬勤」作事要勤快。希望年轻人也可以懂得我父亲教我的这三种哲学。

中场休息时间即将结束,下半场将进行第三阶段的交互诘问,和最后的结论。

主持人:欢迎大家回到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现场,依照抽籤顺序进行交互诘问。

马英九问:蔡主席,你在申论时说站在你面前是蔡英文,不是陈水扁,这是对的,但在你身后很多人都是陈水扁的团队,有那麽多人被起诉和判刑,这是好的团队嘛?蔡主席还告诉大家不分区名单比国民党还好,好在哪?宋主席你觉得呢?

蔡英文答:你做总统和党主席都一阵子了,一个团队是否好坏和有效率和清廉,最重要的是它的领导人,如果领导人是清廉,团队就会清廉。民进党在2008年后,我们重新检讨重新站起来,捐款全部都是小额捐款,更珍惜人民对我们的支持。

蔡英文答:真正的问题是在领导人,刚提到有人被起诉,司法桉件应该交由司法处理,而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如果几个人就是一船人打翻,那我请问国民党有多少人贿选和买票,你带领的是个贿选和买票集团,你要怎麽对台湾社会交代?我保证,蔡英文的团队一定是清廉有效率的团队。

宋楚瑜答:刚马总统说的不错,蔡主席跟扁办牵扯不清,马主席你也一样,我们晓得一个团队不是只有立法院不分区名单,而是整个执政的气势团队,2000年大众唾弃黑金所以给民进党很大的期待,2008年马总统民众也给你机会,该去做的不是下一次的立委名单,而是真正拿出政策方向来把事情做好。问问党团和国民党好朋友们,团队你有参与嘛?团队是信念的集合,对人民的託付不会忘记。

蔡英文问:马总统你上任后快速拉近和中国的关係,你的两岸政策经常跟中国使用同样的语言,但对民进党却是一再威胁,甚至用恫吓性的语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如果你对不统不武不独这麽有信心,不能拿来作为台湾共识讨论的焦点嘛?

宋楚瑜答:马总统你跟民生真的隔很远,你说国民所得两万美金,但你去看看每一个月每一个人有五万元的收入嘛?蔡主席特别提到台湾共识,所有台湾真正的共识就是「我是台湾人」,这不就是台湾共识嘛?每个在台湾的人都有权利爱台湾、爱中华民国,宋楚瑜答:台湾人坚持的就是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台湾人真正不愿意跟对岸兵戎相向,应该要和平共处。

马英九答:刚蔡主席说民进党和国民党的距离比跟中国还远,但我过去一直希望跟蔡主席见面每次都吃闭门羹,一直到去年四月才有机会辩论ecfa,现在蔡主席而且愿意谈一中各表,我觉得真是太好了,要谈的内容很明确而不是空谈。

希望我当选后有机会邀请蔡主席和宋主席一起来谈台湾共识,到时我邀请蔡主席你可不要拒绝喔~

宋楚瑜问:我如果当选要避免电信垄断,大陆上海一夜之间网路速度翻了十倍。你们执政那麽久在这方面都没有太大进步,怎麽看这问题?

马英九答:在我当台北市长任内就已经大幅推动宽频和无线上网,现在台北市是全台湾宽频运用最多的城市,两千五百个区域都开放为无线宽频,网路竞争力变成国家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也推动数位和高画质电视

马英九答:老实说这方面民进党任内作得非常不足,在我上任后很努力,我接受宋主席的建议要花更多努力,要有更便宜更快速更方便的网路。

蔡英文答:全民上网合理的价格确实很重要,中华电信长期以来是独佔事业,在最后一哩路独佔,但技术是每天在进步的,我对于独佔权要如何拆解需要好好考虑,重点在让消费者无障碍使用和合理价格,除了网路建佈外,也要让内容产业蓬勃发展

蔡英文答:刚宋主席讲施政要有科技支援,确实很重要,这个政府作四年我们看不到任何进步,而且效能一直在缩减。

马英九问:蔡主席你说农地农用,农业很重要,但你的副手盖豪华农舍你不发一语。不分区名单要提名没有涉桉的人很难嘛?你要比我们进步一点才有资格称为民主进步党啊?你标榜高格调的选举,却用陈盈助事件来抹黑我?

宋楚瑜答:刚刚的问题好像不是问我的,不过这次选举全世界都关心,台湾民众更关心,不该打抹黑战。农舍问题两党都有,土地分割的严重性,十年之内北台湾将没有完整的耕地,台湾粮食自主率只有30%,我希望他们认真看待

宋楚瑜答:不只是农民为什麽要盖农舍,而是农舍要跟我们农业政策结合来谈,老是谈有的没有的,2000年我就是被抹黑的,民主的光明才是永远的。

蔡英文答:马总统我真的很希望刚那些问题是你的幕僚写的,不是你真正想问的,因为你讲那麽多东西不就是口水嘛?执政者是要检讨你自己的政策,有没有疏忽什麽事情,不会拿一个个桉一直攻击在野党,你讲了我很多事情说我很反覆,姑且不叫抹黑吧,政策若有调整,不是一种进步嘛?

蔡英文答:如果我这样是反覆,你在九零年代反对总统直选,2008年你却是总统直选的最大受益者,你要用什麽来看待反覆?

蔡英文问:马总统政治上跟中国的靠近让很多产业投资在中国暴增,人才很多被挖过去,台湾却有很多人民找不到工作,拼经济不顾本,你的顾本策略在哪裡?宋主席的顾本策略为何?

马英九答:我们的薪资水准一直在增加,现在的债务1.3兆,你要看花在哪裡,因为在金融海啸来袭时扩大内需,才花了很多钱。给中南部的经费远超过你们执政的时候,我们花了每分钱都是建设留子孙,不是债留子孙,本顾邦宁,这个国家才有前途。

宋楚瑜答:蔡主席说债务和顾本问题,民进党执政八年举债1.4兆,马总统不过三年多就1.7兆,隐藏债务已经高达23兆,出生的婴儿每人每年揹了80多万的债,执政不应该故意规避举债上线,我希望当选之后能召开国事会议讨论。

宋楚瑜答:执政到现在没去体会ecfa是个平台,台湾应该成为全世界进入中国市场的通道,重新思考创造未来商机。

宋楚瑜问:恐龙法官和恐龙判决,让人民非常不满,司法改革和教育改革一样,让人民一听到就害怕。不公平的判决,以及特权的贪渎失去正义,请问两位你们要如何重建人民对司法的信任?

蔡 英文答:我非常同意宋主席的说法,司法改革是非常急迫的,不是办几个大桉而已,司法是要让升斗小民得到正义,受到侵害时司法会给他公道和补偿,审判过程要 得到应有的人权保护。我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司法改革,都用了很多专业法律人,但我认为这是司法改革不成功的关键所在。

蔡英文答:司法改革牵涉很多利益重分配,以及世代之间不同的观点,都需要一个政治领导

人带领讨论和协调,现在的总统讲他的司法改革就是廉能署办几个大桉,这些都不是司法改革,当选之后会跟各界一起努力。

马 英九答:过去三年完成了速审法,风气方面我们积极查办司法界的贪渎,大肆调查自己人(法官和检察官),让民众参与「观审制」,此外还提出了「法官法」,无 论操守或专业去淘汰不适任的法官,法官法躺了几十年是在我们任内通过。都是我在各种场合推动的,不是办大桉而已,蔡主席你误会了。

宋楚瑜结论:各位亲爱的乡亲,今天举行总统选举辩论,我从来没有觉得此刻做一个真正台湾人的骄傲,华人社会裡唯一地方就是台湾,用如此公开民主的方式来产生国家领导人,这是我们共同的骄傲,但我们刚刚交互辩论当中,提到一些数字,数字是冷的,人心才是热的,宋楚瑜结论:我特别强调施政的核心是人民,人民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念两段文字,是我上週去台中一位自称搬过五次家的现代孟母,「我常说孩子进入体制学校就会失去爱、感受、感动力,学校过度强化纸笔竞争力,个人利益被放大,而忽略团体」,宋 楚瑜结论: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在冰冷数字和竞争之外,能建立正确的人文,等他们当家时能够更有是非感。我如果当选,每年都会向立法院提出国情咨文。我会召开 国事会议讨论国家重要的问题,让政府运作顺畅更贴近民意,为了台湾各党各派需要共同参与的政府,需要重建社会信任,和人民对政府对正义的信心。

宋楚瑜结论:不是成天吵吵闹闹,一中各表,真正三中最重要,中下阶级、中间选民、中小企业,帮他们解决问题吧。

蔡英文结论:这是台湾第一次有女性的总统参选人,不是蔡英文的成就,而是全台湾对民主努力的成就,没有一个人有原罪,今天我和马总统和宋主席在这裡竞争,不是在比较族群和性别,而是比较政策方向,执政能力,对于人民的感受谁比较有同理心,蔡英文结论:2008年民进党历经失败,经过检讨和谦卑学习,再一次谢谢台湾人民,谢谢你们,向台湾乡亲说谢谢,谢谢你们对蔡英文的支持和温暖,是用人民的小额捐款,用五块钱和十块钱的三隻小猪的支持,所以我们懂得倾听人民声音,蔡 英文结论:蔡英文领导的政府不但是清廉,更要懂得节俭,绝对不会像现在的政府这麽浪费。靠广大人民重新站起的政党,绝对不会忘记人民,我走过台一线,听过 很多人民的心声和痛苦,海角七号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茂伯马拉桑这些人经历痛苦挫折而站起来,要让每个人都看得到希望和对未来有信心。

蔡英文结论:贫富差距扩大、政府财政恶化、跟中国还有国际稳健谈判等等问题,唯有换一个领导人才有办法解决。2012年的总统需要带给人民真正的平安和幸福,2012年蔡英文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马英九结论:拼经济还是国民党最好。我没办法一一回应两位候选人对我的质疑,等我连任之后,会再就这些问题邀请两位讨论,希望达成社会共识。

马英九结论:从陈前总统、夫人到部长的贪渎弊桉,一共有二十多位涉桉,我们任命一个司法铁汉,前天国际组织把台湾列为进步最快的廉能政府,是十七年来最好的成绩。你对苏嘉全护短的表现,实在无法让人放心。

马英九结论:看到那麽多扁团队的人在你身后,我相信蔡主席你本人有反省能力,但用人之际就让人感到很讶异,人民观感是你常挂在嘴边的,希望你在实践时要多注意。

马英九结论:各位乡亲,距离投票只有42天了,愿意反省绝不护短的总统,我真的是为了台湾的未来,我没有一天忘记765万选民对我的付託,我也从来没有不感谢台湾人民给我的机会。希望我们共同的梦可以在我下一任内可以实现。让我们一起迈向黄金十年。

台湾电视新闻 篇3

“制造新闻”和“新闻策划”不同, 新闻策划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报道手法和报道方式进行策略式的考量, 以期让受众更好地接受新闻及隐藏在其后的观点;而在“制造新闻”中, 新闻的发生就存在很多人为导演的因素。“制造新闻”又与“策划新闻”不同, 虽然都无法保证新闻事件的自然发生, 但是“制造新闻”又比策划新闻多了一些贬义的色彩。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的顺利访台, 使两会制度化协商站在一个新的出发点上, 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 携手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符合历史潮流的前进方向。但在这之前, 国台办原新闻发言人张铭清在台南作学术交流期间遭袭事件也为台湾所宣扬的热情友好抹了黑。虽然张铭清本人表示, 这只是一小部分民进党台独分子的个别行为, 不能代表台湾的大多数, 但遭袭事件的确让两岸哗然。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 台湾媒体的表现的确不可谓不优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许清茂教授是张铭清院长的随行人员, 见证了整个台南学术交流过程。许教授说, 他最大的感受是, 台湾的记者真的很辛苦, 他们走到哪里, 记者们就跟到哪里。只要他们一有什么小动向, 就会有至少十几个潜伏在周围的记者突然冒出来。且台湾电视媒体的时效性也确有可圈点之处, 他们在一楼碰到了电视记者, 乘电梯到十二楼的时候, 在电视里就看到了自己。为了追求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 台湾的记者们对政治新闻的跟踪采集完全不亚于狗仔队的狂热。很重要的一点是, 许教授说, 他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制造新闻”了。当时笔者产生这样一个疑问, 张院长遭袭这一事实并不是媒体制造的啊?怎么说这就是“制造新闻”呢?可若仔细分析台湾媒体与政党的微妙关系, 台湾媒体的制造新闻现象就拨开云雾了。

2008年3月国民党代表马英九当选台湾新一届领导人, 宣告民进党执政八年的结束。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重新掌握政权, 而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却不放弃继续扮演引人注目的不安分角色。

“制造新闻”和“新闻策划”不同, 新闻策划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报道手法和报道方式进行策略式的考量, 以期让受众更好地接受新闻及隐藏在其后的观点;而在“制造新闻”中, 新闻的发生就存在很多人为导演的因素。

台湾媒体的蓝绿分野明显。台湾媒体中立者少, 大多数不是亲蓝就是亲绿。东森电视台、TVBS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中视”、“中广”等电子媒体和《联合报》比较倾向于泛蓝阵营。台视、民视、华视、三立电视台等电子媒体和《台湾日报》、《自由时报》等平面媒体比较倾向于泛绿阵营。由于台湾媒体和台湾政党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很难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在2005年的县市长选举中, TVBS电视台李涛主持“2100全民开讲”节目, 联合一批民意代表和资深媒体人士, 在100多天内连续追查“高捷弊案”, 不断抛出对陈水扁当局不利的新资料。把民进党要角以权谋私、以权捞钱的丑闻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 对泛蓝阵营的大赢有着重要作用。媒体对于政治动态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

政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得不引起媒体对自己的关注, 而由于台湾的媒体是资本主义的运营模式, 已经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自由竞争, 在残酷的媒介环境下, 媒体对于政治热点更加不会放过。政党为了引起媒体的关注不得不制造一些非常态的事件, 以显示出自己鲜明的政治倾向, 而媒体为了找到可以吸引眼球的新闻也渴望这种非常态事件发生。于是政党和媒体的相互迎合就为“制造新闻”提供了合适的温床。

张铭清在台南遭袭事件发生后, 台湾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都作了充分的跟踪报道, 而且分析张铭清此行是为陈云林“试水”。张铭清此行明明是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身份以学术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出行, 却被台湾媒体戴上了子虚乌有的帽子。这难道不是“制造新闻”吗?

台湾人口只有2300多万, 电视媒体却有100多个, 其中24小时新闻台就有8个, 岛内的电视媒体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 就必须寻求突破。事实上, 在弹丸之地的台湾, 有影响的新闻媒体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的渗透已经非常明显, 要做到所谓的“资源独享”或是“独家新闻”非常困难。因此, 对于新闻时间的“细节展示”和“深度挖掘”也就是所谓的“放大”, 便成为台湾媒体处理新闻尤其是热点新闻必须采用的手段。 (2)

台湾电视媒体在挖掘新闻的相关枝节、扩大新闻报道的外延上不遗余力。张铭清到台南进行学术交流, 由于张铭清特殊的身份和在台湾的高曝光度, 媒体必定会对张铭清围追堵截, 关注他们一行的最新动向。张铭清在当地参访孔庙时, 遭到民进党台南市议员王定宇等人的暴力攻击。据说, 泛绿人士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深绿倾向, 以期在台南的选举中赢得更多的信任。而这一暴力事件也让台湾媒体“辛苦”了好一阵子。

在台湾, 当岛内有重大新闻发生时, 当事人常常会无可奈何地完全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之下。这些报道和“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甚至培养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这些都使得台湾的新闻有了较强的可读性、可看性, 更加贴近受众的接收心理。这种“制造”和“放大”的新闻, 客观上公众经常被情绪和猎奇所取代, 对细枝末节的过度展现, 使人们在关注新闻事件发展时忽视了新闻事件带给人们的思考。

自1987年海岸两岸开始进行探亲与文化交流以来, 大陆人士赴台交流时虽往往受台湾当局方面的种种限制, 但从促进两岸人民相互了解的角度而言, 这种不均衡的两岸交流现象虽未尽理想, 但毕尽是有利于两岸关系之良性发展的。然而, 李登辉及陈水扁掌权后采取种种不利于两岸交流的政策, 使得两岸间的关系愈趋紧张, 再加上台湾媒体长期负面报道大陆的发展情况, 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误解与无知非短期内可得以化解。李、陈之流的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使得原先占台湾人口绝大多数的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台湾人的人数大为减少。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台湾青年由于没有经历过“戒严时代”, 多元的政治空间环境赋予他们以独立思考与理性选择的空间, 而高度发达的资讯条件和相对富裕的经济基础催生了他们的政治主体性、自由意识和相对独立的政治倾向。无论是泛蓝还是泛绿, 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 都极力利用媒体为自己摇旗呐喊。而没有热点的新闻肯定不能赢得受众的注意, 于是政党刻意地制造新闻事件, 而媒体为了更好地生存, 正需要这样的有卖点的新闻。它们可以无偿地给这些政党制造的新闻加以包装和制作, 从而完成对于新闻的“再制造”。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3) 台湾媒体和政坛很好地运用了大众媒体的这一重要作用, 以期对台湾民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政党的导演, 媒体所报道的事件往往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且因为媒体具有很强的党派性, 其报道往往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这样露骨的报道违背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特性, 从而对受众形成接受压力。

台湾媒体和政党的“制造新闻”现象是违背新闻规律的做法, 其长久的历史渊源和对现状的影响却是不可回避的。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党派斗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政界的蓝绿纷争。这与大陆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事业管理方式的媒体有本质的不同。同样处在资本主义体制下, 台湾媒体与西方媒体相比, 其政治倾向更加明显, 似乎不太懂得掩饰和隐藏。但对于台湾民众来说这似乎并不重要, 尽管媒体具有很强的党派倾向性, 台湾民众认为他们还是相信自己理性的判断能力的。

摘要:处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台湾媒体, 在政党斗争激烈的党派纷争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政党为了赢得受众的支持, 媒体和政党合谋出演了一出出“制造新闻”的“好戏”。电视媒体因其强大的影响力在政治事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对台湾媒体“制造新闻”现象的历史渊源和现状予以纵深分析, 以期对台湾媒体的态势走向有更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台湾媒体,政党,制造新闻

参考文献

(1) 王建民、赵会可、陈险峰:《泛蓝台湾政坛》, [M].九州出版社, 2007, P.150

(2) 林祥丽:《台湾电视新闻的放大意识和操作》, [J《].东南传播》, 2007年第四期, P8

台湾电视新闻 篇4

中華民國98年12月28日行政院新聞局新廣三字第0980623498號函修正第四點第五項

一、大陸地區廣播電視節目在臺灣地區播送申請案除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三十七條及「大陸地區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廣播電視節目進入臺灣地區或在臺灣地區發行銷售製作播映展覽觀摩許可辦法」(以下稱許可辦法)相關規定外,應依本須知規定辦理。

二、送審應檢附之文件:

(一)初審、複審:大陸地區廣播電視節目在臺灣地區播送申請書(如附件)一份及申請書上所列需檢附之資料。

(二)換照:大陸地區廣播電視節目在臺灣地區播送申請書(如附件)一份及申請書上所列需檢附之資料。

(三)補照:大陸地區廣播電視節目在臺灣地區播送申請書(如附件)一份及申請書上所列需檢附之資料。

三、送審繳費標準:

(一)審查費:六十分鐘以內,審查費新臺幣五百元(不足六十分鐘以六十分鐘計),每增加三十分鐘加收新臺幣二百五十元(不足三十分鐘以三十分鐘計)。換照或補照者免繳審查費。

(二)證照費:每件新臺幣三百元(換照、補照每件新臺幣三百元)。

四、送審作業流程:

(一)備妥應檢附之文件,預定在無線、衛星或有線廣播電視播送者,向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事業處第三科(台北市天津街2號3樓)申請;預定在網路廣播電視平臺或其他系統播送者,向行政院新聞局綜合計畫處第三科(4樓)申請。再至行政院新聞局出納(2樓)繳交審查費及證照費,將收據送交承辦單位影印留存。

(二)持有本局核發在無線、衛星或有線廣播電視播送之准播證明者,申請在網路廣播電視平臺或其他廣播電視系統播送時,得以換照方式申請。持有本局核發在網路廣播電視平臺或其他廣播電視系統播送之准播證明者,申請在無線、衛星或有線廣播電視播送時,亦同。

(三)經審查,無違反許可辦法第四條規定者,本局將函復許可,並隨函核發准播證明。

(四)經審查,有不符許可辦法第四條規定者,本局將載明理由函復不予許可,並另函檢還證照費。

(五)本局將於申請案申請文件齊全後進行審查。審查期間依行政程序法第五十一條第二項及第三項規定辦理。

五、注意事項:

(一)申請文件及內容摘要應以正體字為之。

(二)申請書、節目帶及其他書面資料,恕不退還。

(三)大陸地區廣播電視節目於許可進入臺灣地區播送後,有許可辦法第四條各款情形之一,或非屬依許可辦法第十七條第二項公告之類別者,本局得撤銷其許可。

(四)節目播出時,應確實依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管之「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予以分級及處理畫面。

台湾电视新闻 篇5

媒体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 其在灾难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大众媒介在灾难事件中具有很多正面功能, 如传递与发布灾难信息、报道救灾及赈灾行动、增进灾难应对知识、阻止谣言散播、协助民众甄别信息等。而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更使其在天灾报道中脱颖而出, 为民所用, 在社会危机管理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危机管理系统中常会涉及普通民众、行政机构与媒体在灾难事件中的沟通与互动。行政机构往往在灾难事件中发出最权威、最准确的声音, 但这种声音是否被媒体听见并经由媒体传递给民众, 直接影响到灾难事件中的危机管理效果。

本文拟以台湾TVBS新闻台的韦帕台风报道为例, 探讨台湾电视媒体天灾报道中消息来源的主要类型, 了解其对不同消息来源重视程度、处理方式的差异, 尤其是对行政机构消息来源的引用与处理, 分析在灾难事件中行政机构作为消息来源与媒体期待间的差距, 由此审视媒体、行政机构、民众在灾难事件情境下的沟通与传播策略。本研究选取了笔者在台湾TVBS新闻台进行媒体实习期间该台对韦帕台风的5天报道所作内容分析以及在台北与TVBS新闻台生活产经新闻中心、东森电视台生活资讯中心的4位新闻工作者就相关问题所作深度访谈的部分内容。

一、天灾报道的报道量阶段性变化

社会学者S.Fritz将灾难定义为“一个发生于特定时空的社会事件, 对社会或该社会的某一自足 (self-sufficient) 区域造成严重损坏, 招致人员及物质损失, 以致社会结构瓦解, 无法完成重要功能或工作”。 (1) 在台湾现行的《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经营者天然灾害及紧急事故应变办法》第二条中对“天然灾害”的定义是:“指风灾、水灾、旱灾、寒害及其它特殊天气之变化、地震、大火、海啸、火山爆发等因素所造成之灾害。”本文对“天灾”的界定与此《办法》所作定义相同。

有研究发现, 台风灾难新闻基本上与一般新闻并不相同。媒介在处理台风灾难新闻时, 媒介的警告议题在灾难阶段初期备受重视, 但经济活动则在“侵袭阶段”之后才受到媒介注意, 且其重要性随着台风侵袭程度增高而越显重要。此外, 人情趣味与环境保护分别在“侵袭阶段”与“反应阶段”出现频率最高 (2) 。这种现象正可说明媒介在灾难不同阶段重视的角度。

在TVBS新闻台2007年9月对韦帕台风的报道中, 从警报发布前一天的9月16日到警告解除后一天的9月20日, 报道量呈现出先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又逐渐减少的总体趋势。具体数据如表1:

(数据来源:TVBS新闻台网站“每日新闻总表”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day.html)

9月18日上午台风韦帕的暴风圈登陆台湾, 晚间离开台湾, 这段时间是韦帕对台湾本岛造成影响最大的时间, 也是在这一天, TVBS对韦帕的报道量达到了当天总报道量的33.3%, 是展开对韦帕报道的5天中报道量最大的一天。若将台风灾难的整个过程分为灾难威胁阶段、灾难侵袭阶段、灾难善后阶段三部分, 则9月16日、9月17日属于灾难威胁阶段, 9月18日属于灾难侵袭阶段, 9月19日、9月20日属于灾难善后阶段。从表1中的数值可知, 灾难侵袭阶段媒体的报道量是最大的。

二、天灾报道的消息来源类型

消息来源与新闻媒体、新闻记者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 相关研究历来都是新闻传播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台湾学者郑瑞城对消息来源的综合定义是:“广义的消息来源, 泛指能作为新闻素材的任何资料。这些资料是新闻工作者透过人物访问、搜集之文件和观察所得, 其中, 人物访问是最常运用, 也是最重要的新闻来源, 所以‘狭义的新闻来源’单指‘人物’而言。” (3)

本研究中4位接受深度访谈的电视记者在天灾报道中经常使用的消息来源有行政单位 (台湾“中央气象局”、灾害救援指挥中心、消防局等) 、民间救援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民意代表、受灾群众、目击者等。对天灾报道中的这些消息来源予以进一步归纳, 可分为行政单位、当事人 (主要包括受灾群众) 、第三者 (民间救援组织、民意代表、目击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外电报道) 三个类别。

在TVBS对台风韦帕的报道中, 每天报道中消息来源的具体分布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韦帕台风的灾难威胁阶段 (9月16日、9月17日) , 政府作为消息来源的比重最大, 9月16日为100%、9月17日为77.8%;在韦帕台风的灾难侵袭阶段 (9月18日) , 当事人即受到台风影响的市民作为消息来源的比重最高, 达48.6%, 同期行政机构作为消息来源的比重为37.1%, 第三者作为消息来源的比重为14.3%;在韦帕台风的灾难善后阶段 (9月19日、9月20日) , 当事人作为消息来源的比重也较高, 分别为43.8%、100%, 行政机构作为消息来源的比重明显减少, 分别为18.8%、0。

(数据来源:与相关文字记者核实后统计得出)

三、天灾报道的消息来源偏向

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有受众注意到新闻中存在偏向的现象,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 美国学者发现偏向的现象已引起了新闻界的可信度危机。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的消息来源偏向, 通常被视为是以某种方式改变事实呈现方式的操作性手法。台湾学者罗文辉将消息来源偏向定义为:“记者在选择消息来源时, 系统性地偏袒某些人物、团体或组织, 而忽略其它人物、团体或组织。” (1995)

根据表2中所显示的数据和上一部分中的数据分析可知, TVBS对韦帕台风报道的消息来源偏向在灾难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在灾难威胁阶段 (9月16日、9月17日) , 媒体更偏向于行政机构作为消息来源, 其所占比例9月16日为100%、9月17日为77.8%;在韦帕台风的灾难侵袭阶段 (9月18日) , 媒体更偏向于当事人即受到台风影响的市民作为消息来源, 其比重达48.6%, 高于同期行政机构作为消息来源的比重 (37.1%) 及第三者作为消息来源的比重 (14.3%) ;在韦帕台风的灾难善后阶段 (9月19日、9月20日) , 当事人作为消息来源的比重也较高, 分别为43.8%、100%, 行政机构作为消息来源的比重明显减少, 分别为18.8%、0。

造成这一消息来源偏向的原因, 从笔者与记者的深度访谈中可得到部分答案。接受本研究深度访谈的东森电视台记者A认为, 在台风来临前, 预测台风所需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使得记者只能采用“中央气象局”等行政单位发布的消息, 而很少具备对预测作出质疑的能力。TVBS生活产经新闻中心副主任B则表示, 由于电视媒体需用影像符号表现新闻事实, 需以受灾者或救援者的具体人物故事来构成新闻的感性成分, 因此, 电视媒体记者在天灾报道中往往需亲自赶赴受灾地点拍摄受灾现场的实际情况、了解并报道各种故事性新闻事实, 这也就使得在灾难侵袭阶段当事人作为消息来源的比重增加。TVBS生活产经新闻中心记者C表示, 灾难事件发生后, 行政机构出于对灾难评估的审慎考虑, 对受灾情况的消息发布在时间上相对迟缓, 因此电视媒体往往实地前往受灾地区了解受灾情况, 不再等待行政机构发布的数据。

另外, 台湾的《气象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二十三条中规定了重大天灾的预报或警报由“中央气象局”统一发布。《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经营者天然灾害及紧急事故应变办法》的第四条也规定“天然灾害及紧急事故之发生与消灭, 由各相关主管机关依相关法令认定发布之。系统经营者于其经营区域是否发生天然灾害或紧急事故有疑义时, 应即通知各该相关主管机关依前项规定认定之。系统经营者对于各相关主管机关发布之警报或紧急事故之资讯, 应适时据实插播”。这些法规、条文从制度层面对电视媒体在天灾报道中如何对待行政机构消息来源作出了具体且带有强制性的约束。这也是行政机构消息来源在灾难威胁阶段占有极大比重的客观原因之一。

四、行政机构消息来源在天灾报道中的个性特征

过去研究曾注意到较为常见的灾难讯息发布者多为行政机构 (发言人) 以及专业人士 (如科学家、律师、工程师、消防队员等) 。在消息来源偏向的具体表现中, 往往是新闻界喜欢以某一组织的高层人士而非层级较低者为其固定的消息来源, 主要原因在于某一个社会分层结构中 (不论是一个组织、机构或社区) 层级愈高者其态度对同一团体内其它成员的影响力也愈大, 其行动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也愈大 (4) 。

台湾的灾难事件消息来源相关研究显示, 媒体在灾难事件中受制于消息来源的情况较平时严重, 原因可能来自在此一时期之真相与实情皆不清楚, 而媒体应该如何报道也尚捉摸不定、框架方向未明。其中官方消息来源在灾难或危机初期对媒体影响力最大, 其它反对势力或利益集团获得报道的机会不但较少, 且多只能在后期方能争取到发言机会 (5) 。

由于在天灾事件中担任“处理者”角色的行政机构消息来源相较于其它消息来源更具有能力立即解决问题, 因此在天灾报道中具有天然的媒介优势。但表2中的相关数据及前文中的论述已显示行政机构作为处理者在天灾事件中主导议题的能力并非自始至终占据优势。在灾难威胁阶段, 作为灾难预警的权威机构和防灾工作的宏观指挥者, 行政单位发布的讯息被媒体广泛采用, 且很少质疑。而在灾难侵袭阶段, 行政单位的声音主要体现在对灾害事态进展的发布和对救援工作的组织动员。这一阶段, 媒体的报道重点已转移到对具体灾情及救灾的故事性内容上。而对具体个案的掌握并非行政机构工作重点, 也不必苛求行政机构在此时主导媒体报道。到了灾难善后阶段, 往往会出现一些对行政机构的质疑, 如预测是否出现较大偏差、救灾工作是否有力、过往的市政基础建设是否存在漏洞与不足?这些声音的出现, 极易造成对处理者的不信任感和负面印象。因此, 在灾难善后阶段, 行政机构也需积极发声, 主动向媒体提供讯息、澄清事实。

在本次韦帕台风的灾害处理中, 台湾的“中央气象局”对韦帕的风力估计出现一定偏差, 台北、宜兰、桃园比预测值少了2、3级, 放“台风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让许多企业主不满。但当9月19日媒体上出现民众的质疑声后, 台北市行政机构将放“台风假”的责任推到气象局头上, 声称放假是严格按照气象局的预测作出的决定。“中央气象局”则放弃了第一时间主动发声的机会, 只是在媒体的采访中被动陈述相关事实, 如韦帕形成迅速、变化多端, “中央气象局”的预测与日本、美军预测相比已准确许多。9月19日当天, 在TVBS联系“中央气象局”某官员, 希望对方到TVBS新闻台做一个相关的现场说明并向民众宣讲气象知识时, 气象局官员的第一反应仍是怀疑此举是否有必要, 经记者多次请求、劝导后才前往TVBS参与了这次节目。

五、结语

通过对TVBS关于韦帕台风报道的个案分析, 本研究将台湾电视媒体在天灾事件报道中的消息来源归纳为行政机构、当事人、第三者三种类型, 研究发现, 在灾难威胁、灾难侵袭、灾难善后三个不同阶段电视媒体对三种不同消息来源的重视与利用程度有所不同。行政机构因其预测的权威性、专业性以及法规的约束力而在灾难威胁阶段成为了主要的消息来源, 发出了相对清晰、准确的声音。但在灾难善后阶段, 行政机构作为危机处理者往往自身开始面临一定的危机, 这一阶段行政机构作为消息来源的力度、行政机构进行危机沟通的能力尚显不足。作为灾难的处理者, 行政机构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将自己作为媒体的消息来源, 在灾难处理的不同阶段, 根据媒体报道的不同侧重点进行危机公关与管理, 提供更切合不同类型媒体个性需求的新闻素材, 掌握媒体议程设置的主导权。

参考文献

[1]、王石番:《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证》, 台北:幼狮, 19912、李秀芳:《透视西方灾祸报导的特色》, 《国际新闻界》, 2004, 3:24

[3]、翁秀琪:《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 台北:1993, 三民

[4]、孙发友:《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导观念变化分析》, 《现代传播》, 2001, 2:33~37

[5]、臧国仁、钟蔚文:《灾难事件与媒体报导:相关研究简述》, 《新闻学研究》, 2000, 62:143~151

[6]、苏蘅:《集集大地震中媒体危机处理的总体检》, 《新闻学研究》, 2000, 62:153~163

[7]、郑瑞城:《从消息来源的途径来诠释近用媒介权:台湾的验证》, 《新闻学研究》, 1991, 45, 39~45

[8]、罗文辉:《新闻记者选择消息来源的偏向》, 《新闻学研究》, 1995, 50:1~13

[9]、聂国维:《灾难新闻报道中政府危机沟通策略呈现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处理纳莉台风为例》, 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2

[10]、吴芳如:《消息来源、新闻框架与媒介真实之建构:以政党轮替后之核四争议案为例》, 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2

台湾电视新闻 篇6

中天新闻台定位是“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贴近生活的新闻专业台”,是24小时的专业新闻频道。中天新闻台的大陆新闻中心在2003年初设立,是专门负责制作有关大陆议题的日播新闻和部分专题节目的部门,隶属于旺旺中时集团的中天电视股份有限公司。随着两岸交流的频繁,新闻讯息的传达越来越重要,专门成立的大陆新闻中心,能够让台湾民众及时获知有关大陆的资讯。笔者借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和五位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记者的访谈资料为基础,探究台湾电视媒体的两岸议题选择与合作机制的研究问题。

一、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的新闻议题解读

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的新闻议题研究样本是笔者实习期间收集的大陆新闻中心2011年9月1日—30日,30天制作的日播新闻,中心在这个期间,共制作播出了334条大陆新闻,新闻议题286个(根据议题的重要性,有些议题从多个角度发了多条新闻,如天宫一号、上海地铁追撞等议题都发了多条新闻),一个议题多角度报道发多条新闻的只计算成一个议题。

本研究将大陆新闻中心所统计的新闻议题大致分为以下6个部分,1.政治议题:这一类的议题与大陆的内政、外交相关。如:国台办新闻发布会、外国首脑访华等。2.经济议题:这一类的议题与大陆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相关。如:大陆的CPI数据、企业发展(特别是台商企业)、大陆房价等。3.社会议题:这一类议题包括了发生在大陆的各种社会事件、奇人异士。如:地铁追撞、熊猫宝贝、山西神奇面团等。4.科技议题:这一类议题与大陆的科技发展相关。如:天宫一号的发射、机器医生等。5.娱乐议题:这一类议题较多关注港台明星在大陆的情况。如:林青霞现身北大、齐秦烧伤、萧蔷饰演秋瑾角色等。6.体育议题:如:趣味运动、极限运动等。

从表1可以看到,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在大陆新闻议题的选择上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娱乐和体育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但主要集中在社会、娱乐、经济三个领域, 其中社会议题占据了55.6% ,娱乐议题占据了22.7% ,经济议题占据了12.2% ,社会、娱乐和经济三种议题合起来的数量比重超过90% 。从表2可以看出,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社会类议题大部分来源于网络资讯,占比74.8% ,驻点记者现场采访占比较少。从表3可以看出,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娱乐类议题关注对象基本集中在台湾艺人在大陆的相关活动, 对于传统文化、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现状基本没有涉及。

数据来源: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 2011 年 9 月 1 日——30 日 RUNDOWN 稿单

数据来源: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 2011 年 9 月 1 日——30 日 RUNDOWN 稿单

数据来源: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 2011 年 9 月 1 日——30 日 RUNDOWN 稿单

二、台湾电视媒体对两岸议题选择的因素分析

(一)收视率的考量

在台湾收视率是决定新闻议题会不会被采用的关键因素。台湾的媒介市场非常小,媒介的生态现状是过度拥挤和激励竞争。台湾的人口只有2300多万,就电视媒介而言,就有超过100个有线频道,24小时播出的专业电视新闻台有7家,人均拥有的新闻SNG车的密度全球最高,竞争非常激烈。几位被访者也有谈到台湾的媒体商业性强,收视率是电视节目很重要的评价标准。在新闻室中,收视率成为惟一“客观公正”的裁判,由不得其他新闻专业伦理说三道四。[2]台湾媒体上出现的大陆新闻的负面新闻多于正面报道是因为长期以来很多台湾观众看大陆新闻就是猎奇心理。最后变成了受访者所说的:“观众的喜好是什么,电视台就喂什么样的新闻,电视台喂什么样的新闻就会培养什么样喜好的观众,台湾的电视观众不喜欢太硬的新闻”。台湾各台新闻几乎被社会新闻和民生消费新闻充盈。这两类新闻一硬一软,共同撑起台湾新闻的骨架,也参与塑成台湾的社会生态。[3]台湾媒体在大陆新闻议题选择中社会议题占了一半以上,社会议题负面新闻多于正面报道是因为长期以来很多台湾观众看社会新闻就是猎奇心理。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有几百万的台商往返于两地,根据2013年1月16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实录显示,2012年全年海峡两岸人员来往的总量接近800万人次,其中台湾居民来大陆534.02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台湾普通民众和大陆建立了各种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需要通过媒介渠道客观了解大陆多方面的信息,社会议题的新闻也出现了一些正面性、介绍性的资讯,如面吹气球、高跷竞技、钱塘江大潮、大陆过中秋等议题,同时还出现了以新闻小专题的形式连续报道社会人文等议题。经济议题、政治议题也时常纳入新闻制作者的考量范围。

(二)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考量

随着海峡两岸各项交流越来越深入,两岸民众的生活也在发生很大的改变,各种联系正在逐渐建立。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人才到大陆发展,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关注也不再满足于看看大陆的奇闻异事、“黑心”新闻。部分台湾民众也开始关心大陆的各种发展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经济议题所占比例逐步提升。受访者有说到:“两岸交流活动多起来,很明显的感觉到现在跟06年不一样:台商的活动、台湾人的活动、台湾方面到大陆参访的人特别多。交流、互动越来越多了”,大陆新闻中心也一直努力拓展新闻议题的选择范围,在大陆的正面事件中抓到台湾观众感兴趣的新闻点,无论是台湾媒介还是台湾民众,对大陆新闻的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也有了新的需求。相对于两岸新闻媒体,台湾受众接触的媒体绝大部分是台湾本土媒体,台湾受众也更倾向于台湾当地媒介所呈现的大陆形象。台湾媒介对大陆的新闻报道要多找寻两岸认同的新闻点,多找寻两岸能够互相沟通的话题。如熊猫是国宝,很多台湾人都很喜欢熊猫,9月30号关于熊猫宝宝的新闻吸引了很多台湾民众的眼球。中天新闻台9月13日起在18、19整点新闻档播出的专题片“天府孤雏”,是中心记者到大陆驻点时专程到四川的地震灾区拍那里的孤儿和一位台湾“妈妈”之间的感情的片子,台湾观众从中感受的是灾难留给孩子的伤痛和爱心的伟大。新闻报道所营造的舆论环境也深深影响着台湾居民的思想和行为。议题选择的过程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制作者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对观众的价值预判。电视媒介要为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营造好的舆论环境,多让两岸民众真实了解两岸关系发展的真实现状,在两岸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和交流。

(三)记者个人观念的考量

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每天新闻议题的选择先由记者搜寻当天各大视频网站、报纸、电视台后,上报自己认为可以做的议题,由中心主任或副主任做初步筛选,再上报给编辑,由编辑最后敲定。台湾的媒体是实行自律原则,绝大多数时候议题的决定权在记者手中。笔者采访受访者关于大陆新闻议题选择标准时,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1.个人在制作大陆新闻时判断一个新闻议题能不能做的评价标准是什么;2.有没有到大陆驻点的经验对自己做大陆新闻是否有影响,在大陆驻点时做大陆新闻和回台湾做大陆新闻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受访者的回答了解到,台湾电视记者选择大陆新闻的考量标准首先是吸引受众的眼球,选择台湾人在台湾比较少看到甚至是没有看过的事情;其次是选择与两岸关系有关的议题。受访者一致认同台湾记者到大陆驻点、了解大陆,对制作大陆新闻的帮助很大。从事制作大陆新闻的工作一定要到过大陆,理解大陆的文化。受访者说:“没有到过大陆之前, 看到台湾媒体报道的大陆新闻比较多‘黑心’新闻,对于电视媒介受众度很高的台湾,很多民众对大陆的印象容易受电视报道的影响,去了之后,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一个新闻记者如果带着刻板印象去选择新闻议题,做出来的新闻就很难再跳出这个印象了。”一直以来,两岸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通过在大陆驻点,能够让台湾的记者融入大陆的社会环境,对大陆的理解会比较深入,亲身理解各种事情产生的背景。这样在新闻报道中,才更容易彼此尊重、理解对方的一些规定,为对方思考,这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很有正面的帮助。

三、台湾电视媒体两岸议题合作机制分析

(一)构建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基础上的两岸议题选择框架

两岸议题的选择会在日常生活中建构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具体形象,台湾电视媒体对于新闻议题的选择既要迎合台湾同胞的阅听习惯,也要建立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上。两岸媒介合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增进两岸民众的交流,为两岸和平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华文媒体在世界的影响力。[4]当前,台湾电视媒体选择的两岸议题中,半数以上是社会议题,在出现的社会议题中超过半数是假人车贴、暴打小三、画皮姐、乞讨踹飞等社会花边新闻,这些议题都无法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正面作用。传统媒体资源是有限的,台湾电视媒体要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基础上的框架内选择更有信息量的两岸议题,让台湾民众能够及时对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互相理解是两岸新闻报道很重要的前提,同样的一个选题,不一样的理解就会有截然相反的影像呈现。台湾到大陆的驻点记者能够走到新闻第一线,从多个角度看待事件,思考得更深刻。受访者有谈到一个报道的案例,之前有在广东做一个台商孩子在广东念书的选题,她关注的是这些台商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在看什么样的书,两岸在教育上的异同点是什么;但一同去的另外一家电视台做的角度却是教室里学生少,得出大陆经济不好,台商都逃回台湾的论断。其实两岸的议题从过去到现在都是敏感的,这个敏感度稍微不小心都会触动对方的神经,所以在处理两岸新闻的时候,都需要慎重,需要深入了解。台湾的记者要了解大陆地域广大,现今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形成的,在思维上不能把台湾的模式硬套在某个地方,受访者谈到:两岸的交流,互相理解很重要,过去很多记者是习惯“从台北看天下”, 这种概念是错的。

(二)搭建台湾电视媒体两岸议题长效发展平台

电视新闻以单向的大众传播为主,议题选择范围、编排和播出方式等都会影响议题的传播效果。中天新闻台每天都有制作播出8条以上有关大陆议题的新闻,但议题覆盖范围不够广泛。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2011年9月1日 - 30日,30天共制作播出了286个新闻议题,社会议题和文化娱乐议题数量加起来有224个,其他类型的议题占比非常小。选题范围不够广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议题涉及太少,社会、娱乐文化议题选材太窄。台湾本土新闻台更注重台湾本土其它媒体关于两岸议题的报道,议题同质化明显。大陆地域广泛,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新闻发生,台湾电视媒体对于两岸议题的选择要从两岸关系的角度出发,扩大议题选择的范围,尽可能用有限的媒体资源带给台湾受众更权威和有效的资讯。

台湾电视媒体制作的两岸议题新闻,没有相对固定的播出平台,虽然中天电视台大陆新闻中心每天制作10条以上的两岸议题新闻,但除了上海地铁追撞、齐秦烧伤等突发性新闻外,其他日常性新闻都以插播的方式编排到新闻台12、13整点新闻、18、19整点新闻和晚间新闻播出,瞬间淹没到数量庞大的台湾本地新闻当中。台湾受众没有固定的收视习惯,两岸议题新闻辨识度不明,收看的碎片化,容易形成片面化印象。大陆电视媒体有专门的栏目板块,例如《海峡两岸》、《海峡新干线》、《海峡午报》、《直播港澳台》等平台播出台湾新闻,感兴趣的受众能够有固定的收视时间,较为全面的了解台湾社会万象。中天新闻台是24小时播出的专业电视新闻台,可以尝试给两岸议题的日常新闻一个相对固定的播出平台,或者在整点新闻中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集中播出,让有需求的受众能够更为便捷的获知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现状,了解对岸的相关变化能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台湾电视媒体不仅要思考选择怎样的两岸议题,也要尝试从议题选择范围、编排和播出方式等方面搭建相关平台, 提高传播的有效性,为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营造好的舆论环境。

四、结语

台湾电视新闻呈现的大陆新闻议题对台湾民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电视工作者要努力去理解对方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用影像的力量增进两岸民众对彼此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领域的认识和理解,利用与新媒体的跨界传播将两岸媒体的交流推到一个新的局面。两岸关系的发展是渐进式的,电视媒体既是交流的内容也是各项交流的桥梁。两岸历史的包袱对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的确很沉重,但随着两岸的全面开放、交流,搁置争议,有争议的东西放旁边,有认同的东西先做,随着一代代人的传承,很多争议都有可能会自然不见。

摘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打破两岸媒介38年的隔离,成为第一批公开到大陆采访的台湾新闻记者至今,海峡两岸的媒介已经陆续交流了27年,虽然中间由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出现过停滞阶段。大部分的台湾民众是通过台湾媒介了解大陆、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现况、参与两岸关系的交流互动。当前,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以良好的势头进行充分的交流,媒介既是参与交流的内容也是各种交流推动的因素之一。本文旨在以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为一个窗口,了解海峡两岸媒介交流的现状,了解台湾电视媒体对大陆新闻议题的选择,分析这种选择背后的原因,并探讨新媒体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出现对于两岸电视媒介进行新闻交流可能产生的影响。

台湾电视新闻 篇7

然而公视的发展之路并没有像当初设想的那样一帆风顺,它的独立性也受到质疑,尤其可以在其赖以保持独立性的法律基石———《公共电视法》的演变过程中可见一斑。《公共电视法》的诞生及每一次修改,都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各种力量的抗衡让该法案的修改经常处于风高浪尖处。

一、《公共电视法》诞生的背景和过程

Graham Murdock与Peter Golding (2000) 指出整体性、历史性、道德哲学与实践是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石。由于经济并非独立于社会与文化,这也说明了不应忽略总体的政治形势对于传播活动的影响。因此,历史分析是批判的传播经济学趋向的政策研究所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关于社会与媒体发展之间的关系。联系到《台湾公共电视法》的诞生。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许多蛛丝马迹。

1978年12月,时任台湾新闻局长邵玉铭首次提出“中华民国公共电视台社台计划草案”,并与1988年12月确立建台方案。1990年6月,新闻局请多位学者组成中华民国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负责起草《公共电视法》。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世界公共电视普遍面临危机的19世纪80年代,台湾政府却在此时推动公共电视台建台?根据专门研究公共电视的学者冯建三教授的主张,认为这可能是文化贿赂的效果,透过建立公共电视台,除了满足对商营媒体感到不满的知识分子之需求,同时又可以不至于动摇政府对三台的控制权。这本身就是国家和社会团体的一种权利对决。另一方面,政府先行建立公共电视台,可防止他人进入之效。因此,在《公共电视法》之立法过程,处处可见行政权力的运作。也就是说,台湾公共电视的诞生并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是从一开始就沾染了意识形态的考虑。《公共电视法》的诞生和过程背景并非取自经济上的考虑,而是意识形态所引发。那么法条的变更到底是为了谁而服务,如何才能剔除政治权利的影响?它的主导方向如何控制?这是《公共电视法》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二、《公共电视法》的主要争议

公共化的议题曾在台湾引起广泛的讨论,其源于陈水扁总统在其2000年总统大选时“传播政策白皮书”提出台视华视公共化后与公共电视成为一个公有电视集团的三个频道。无线电视台总体政策及结构改造小组经过多次讨论,提出以台视华视公共化作为无线电视改革的优先方案(冯建三、景崇刚,2000)。

新闻局前局长苏正平认为政府收购无线电视民股并非是要使之公营化而是公共化,公共化是政治势力退出媒体的途径之一;提倡公共化的一方除了重申释股导致私有化的种种积弊外,并试图回应:公共所有权的组成、监督形式,与过去的官股控制形式并不相同;同时人事问题得以透明化,给予公众讨论的机会,是私有媒体制度所无法提供的。何荣幸(2001)表示:“公共化”论述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提出具有说服力的结构、经费、节目质量、社会参与度的节目。

从上述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各界认为影响公共法独立性的主要条件有三个:主管机关的归属、公共电视董事会的产生方式和公共电视的经费来源。

数据源:黄如纾《台湾公共广电集团化政策过程之研究》

事实上,公共电视的主管机关、公视基金会的人事组成以及公共电视的经费来源,有关这些板块规则的制定是决定公共电视能否真正独立和公开透明的关键。各个权力机关都会在这三个方面开展激烈的角逐,之后几乎《公共电视法》的每一次变更都与这些内容息息相关。

三、《公共电视法》曲折的难产过程

90年代,由学者提出并起草的《公共电视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审议。不料,《公共电视法》的审议一波三折,三党一派的立委迟迟无法形成共识,再加上国内媒体生态的巨变,致使公共电视的发展出现变量。最后,终于以“小而美”的公视方案获得三读通过。

学者版的草案为了保证公共电视的独立性,规定“公共电视最高决策机关董事会的成员由行政院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请总统任命。”在经费方面则以“行政院拨付经费捐赠”为主,但行政院向立法提出公视预算时只准加注意见,“不可删减”。以此使得公共电视台可以规避外力强权干涉。

然而对比1992年经行政院修改后的草案,其中明确规定,新闻局为公共电视的主要机关,公共电视董事直接由行政院长任命,不须经立法院同意与总统任命,并且,行政院与1992年9月无异议通过《公共电视法》草案。此法案完全改变了《公共电视法》草案中独立性与公开透明的监督原则。

在野党、民间团体纷纷表示不满,1996年民进党对公视来源经费翻案,引起国民党的强烈反弹,1997年四月十六日国民党行政立法协调会决议不再支持公视发展;此议一出,随即引发民进党及许多支持公视之团体抗议并着手阻挡公视的终结;随着有线台的壮大,并且民进党也获得了第四家无线电视台的筹设许可,这些都影响了对公共电视的支持和《公共电视法》的诞生。在草案被搁置两年后,1997年5月31日,《公共电视法》终于完成三读,正式诞生。

可以说本次的《公共电视法》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依据《公共电视法》,公共电视属于全民所有,经营独立自主、不受干涉。需于经费及其技术许可范围内,提供国内各地区观众完整的收视机会。另外,董事由行政院推举人选,再由立法院的审查委员会多数票同意产生,并且排除了政党党务人员担任公视董事。至此,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才可以说是符合公共精神实践的电视台。

公视法在强权之下,最终能够顺利出炉,一方面是由于媒体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团体以及在野党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与国民党高层不愿成为公视刽子手的心理恐惧、相关法律的阻碍、高昂的沉没成本息息相关。而以上涉及的这些因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是一个结构化、过程的历史进程。决策者对于公视政策目标团体的社会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有所调整。我们只能说,公共电视的诞生从一开始就是各方势力权衡的结果,它的独立性之路,也必然任重而道远。

四、《公共电视法》的演进

媒体政策的确立和演变与政治、社会的权力角逐息息相关。国家角色、社会团体在媒介政策中的相互建构中都对台湾公共电视独立性产生了影响。

在以上列出的三项主要争议中,经费来源十分影响了公共电视未来的发展。日前,《公共电视法》修法问题在立法院引起讨论。其关注的焦点,一为公共电视台由政府捐赠的经费逐年递减的规定,应否修法删除?另一个争议点为公视基金会下的董事会与监事会间职权的划分,出现分歧的看法,院会并论及公共电视台经营现况。我们对比一下法条的变更状况,分别以1997、2001、2004年、2009制定和修订的《公共电视法》为例:

第二条的变更:

(1997)公共电视基金会由政府依本法编列预算捐赠部分之金额应逐年递减,第一年金额百分之十,至第六年以后应为第一年政府编列预算金额之百分之五十以下。

(2001)公视基金会……第一年金额百分之十,至第三个会计年度为止。

第二十四条的变更

(1997)第二十四条总经理为下列行为,应事先经董事会书面之同意……公视基金会依前项第三款所投资之事业,以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为限,其所投资额应保持所投资事业资本总额三分之二以上。

(2001)总经理为下列行为……公视基金会依前项第三款所投资之事业,以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为限。

第四条变更

(1997、2001)公视基金会之创立基金,由主管机关编列预算捐助新台币一亿元,并以历年编列筹设公共电视台预算所购之财产径行捐赠设置,不受预算法第二十三条之限制。 (2004) 则增加了这一条款“但因情势变更,公视基金会之营运、制播之节目已不能达成设立之目的者,不适用之。”2004年的第四条最后加款,看似无伤大雅,但却在公共电视独立性问题上将评判的标准给予了政府,正是基于这一点,颇具争议的《公共电视法》13条修改案才得以有了法律立足点。2008年年底,立法院冻结公视一般预算为例,在当时的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是一场民进党、国民党的权力角逐,却以连累公视的预算为代价。

原本是两个政党之间的矛盾,扁政府在下台之前不久,逾越应有的程序,迅速将公共电视的主要负责人撤换为亲民进党的人士,使得阿扁政府提名的董事在公视中占据了9位,影响了公视的政治偏向性。而按照惯例,公共电视的主要负责人应在新政府上任后进行调换。因此,在马政府执政后,以不信任公共电视的独立客观性为由,对公视的预算进行冻结和审查。

而这也是《公共电视法》13条修改案的一个重要诱因。《公共电视法》第十三条条文修正案于2009年6月12号在立法院院会中完成三读,确定将公视基金会董事会的席次,从现行的11人至15人,增加为17到21人。根据官方的说法,对13条规定的修改源于对公视董事人数维持在十一到十五名是否能保持公共电视公正性的怀疑。马政府补提名了6位,并修法将董事增至21席,则新政府提名人数可望过半,并改组目前的经营团队。

从法条的变更我们可以看出,资金、主管机关以及公视归属一直都在影响着公共电视的独立性。媒体政策的确立和演变与政治、社会的权力角逐息息相关。国家角色、社会团体在媒介政策中的相互建构过程中对台湾公共电视独立性的影响。国家为最高权力之代表,并得以透过法令规章与意识形态规范民间社会与媒体。而这种意识形态状况存在于台湾公共电视诞生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台湾公共电视的独立性不仅仅拥有外伤,更多的则是内伤。

索性,国家在政策过程中的自主性受限与来自民间社会集结力量,使其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偏好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政策,在相互作用中影响媒体政策,三者在互动的过程与结果受到政经结构与特定社会脉络之影响。

参考文献

[1].Mayaw Biho (2004年1月13日) 《给原住民一个电视台》, 《媒体观察电子报》第98期。

[2].中华电视公司 (2001) :《中华电视公司八十九、九十电视频道运用绩效报告暨九十一、九十二电视频道营运发展计划》。台湾:中华电视公司。

[3].尤美玉 (2002) :《坚持思想的电视台》, 《讲义》十二月号:116-118。

[4].王尹轩 (2002) :《我国商营无线电视股权多元化之研究》。国立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

[5].王振寰 (1993) :《广播电视媒体的控制权》, 郑瑞城等 (合著) :《解构广电媒体》页79-128。澄社报告。台湾:允晨。

[6].王素弯、连文荣 (2004) :《国内有线电视广告市场未来前景、五大广告媒体未来消长分析、新兴广告媒体对有线电视广告影响性暨加入WTO与两岸经济互动发展等总体经济因素对广告市场影响效果分析》。台湾有线视讯宽带网发展协进会委托研究报告。

[7].台湾时报 (2004年3月8日) :《客家电视台松动营铁票》, 《台湾时报》, 6版。

略论台湾早期的新闻教育 篇8

中国新闻教育以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的建立为发端, 它为我国新闻学理的研究、新闻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拓荒和奠基的作用。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系, 标志着中国高等学校正规新闻教育的开始。按照惯例, 民国起止时期大致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一期间的新闻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闻教育的诞生与萌芽时期 (1920年~1927年) 、新闻教育初步发展时期 (1927年~1937年) 以及新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1937年~1949年) 。 (1) 民国时期形成了以下较有代表性的思想:

第一, 新闻教育对国家及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必需的, 并且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针对新闻无学的观念, 戈公振认为:“医生药剂师, 因为恐怕把人误杀, 所以他们要科学的训练”, 而对于充当数千人数万人数兆人指导员的记者, “并没有证明他知识成熟的程度, 却把一个更贵重的生命, 就是一个国家或许多国家的生命托付给他, 是很不合理的”。 (2) 谢六逸认为当时的中国十分缺乏理想的记者与报纸阅读者。为了大学的福利、为了社会的需要、为了学生的常识, 有开办新闻学系的必要。 (3) 张君良则从新闻教育对新闻事业的推动角度指出:“报业为谋自身发展, 需要有训练的人才来工作, 而这种期望却只有新闻教育机关可以完成。新闻事业犹如一种改造社会的武器, 新闻记者如一个改造武器的技师。技师的技巧足以影响武器的钝利。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我们欲求新闻事业发展, 必将以新闻教育机关的发展为其前提, 两者的关系最为密切, 而其共同提携共同合作也成为必要。” (4)

第二, 课程设置注意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结合, 重视学生通才知识的培养。由于受美国潮流的影响, 中国早期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呈现出跨学科趋势。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成立之初实务课程比重比较大, 曾虚白认为实有改革必要, 他说:“新闻记者是一位‘通才’, 不是‘专才’。记者的教育应注重在‘通’而造成其‘博’……我们不应再偏重在技术的训练, 而应转移注意到通才的培养, 一切社会科学因应广加涉猎, 就是哲学, 文艺以至自然科学也都不能不知道。” (5) 燕京大学新闻系在《本系学则》中指出, “新闻学乃多方面之学科, 与人生任何部分均有关系。因此, 新闻人才, 不但具有专门的知识与训练, 对于各种学识皆宜有清晰之概念。所以本学习对于新闻的专门学识极为注重, 而同时对于其他与新闻有特殊关系的学科亦为重视”。 (6) 因此, 燕大课程设置中规定主修新闻专业的学生, 必须副修一门与新闻有特殊关系的学科, 如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复旦大学新闻系也规定, 除本系必修课程之外, 学生应以政治或经济系为辅系, 必须在其中一个辅系修满12个学分课程。

第三, 注重实践教学, 注重与业界交流,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民国时期各大学开设的课程中均重视采写编评实务课程的分量和训练, 多数新闻院系都设有可供学生实习的报纸、刊物、通讯社。任教的教师多数具有较为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 比如邵飘萍既是著名的记者、《京报》社长, 又先后在北京大学、平民大学、民国大学等任教, 戈公振先后在《时报》、《图画时报》、《申报》任职, 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俞颂华, 也曾担任过《星洲日报》、《光明报》、《广西日报》等几十种报刊的总编, 又是多所大学的教授。这类教师走进课堂, 有利于学生了解新闻业界的工作、开拓视野, 使新闻教育能够较好地为新闻实践服务,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 中国新闻教育应结合中国实际。民国后期, 新闻教育界的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对中国新闻教育进行反思。时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谢六逸反对由外国人主办新闻教育:“中国既有国立或私立的大学, 用不着等外国人来到国内来替我们培植, 这种新闻教育的责任, 是办大学教育的人应该负责的。” (7) 谢六逸还试图通过合理设置新闻课程, 来实现为本国报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在新闻课中增加了中国报学史一类的课程。卢沟桥事变后开始主持燕大新闻系的刘豁轩, 对中、美新闻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后呼吁:燕大的新闻学教育, “要针对中国报业的现状, 造就人才。不使用非所学, 或学非所用。报学教育的目的与理论, 虽然不必有什么国籍之分;可是为造就中国的报人, 在课程计划上, 必须对于中国的特殊情形与中国报业的特殊需要加以正确而严密的注意。西洋的, 东洋的, 以及美国的报学课程与施教方针, 绝对不能生吞活剥!” (8) 针对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刘豁轩对燕大新闻系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 首条原则便是“适合中国报业实际需要”。刘豁轩特别注重对“文字学科”的调整, 一般不再鼓励学生选修第二外语及第三外语, 而是鼓励学生将中文与第一外语——英文念得好一点。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军侵入北京, 刘豁轩入狱, 改革计划被迫终止。

台湾早期新闻教育对民国时期新闻教育思想的传承

根据郑贞铭教授的观点, 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可分为教育的奠基时期 (1949年~1970年) 、发展时期 (1971年~1990年) 与蓬勃时期 (1991年至今) 。 (9) 按照科学史家库恩的范式理论, 建立一个新的范式, 不仅需要一组抽象思想, 还得有一套成功的例证可供参考模仿, 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台湾新闻教育一片空白的基础上, 民国著名报人与新闻教育者迁台所带去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无疑会使台湾早期新闻教育打上民国时期的烙印。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虽然各自目的不同, 政府和业界均认同新闻教育对社会发展及新闻事业的推动作用。经历了迁台初期的混乱与动荡, 国民党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巩固方面。为了培养军中文宣人才, 台湾率先成立了政治作战学校新闻系。1954年, 台湾政府又批准政治大学复校, 新闻研究所即为率先创办的四所研究所之一, 为台湾培养国际特派员及高级新闻管理、教育人才。随后台湾当局又鼓励创建政治大学新闻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新闻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私立中国文化学院新闻系等系、所。成舍我是著名的报人与新闻教育家, 他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组织的中坚, 是时代文化的先驱, 他对韦尔斯在史纲中所说“民主政治之巩固与发展, 惟视新闻事业之能否普及广大”深表赞同。 (10) 1956年他在台北创办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并用自己创办的《世界日报》、《立报》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而历任国民党报刊、电台、新闻院系、新闻局领导人的曾虚白认为, “倘然新闻学只限于技术的训练, 实无专设一系的必要, 可是, 倘然我们期待新闻记者较于完成其发展企业任务之外, 要负起健全社会更重要的责任, 那么新闻之为一种专门学科, 自有其不能否定的充分理由”。 (11)

第二, 台湾的新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 重视写作能力与文、史、哲素养的培训。受到美国及民国时期新闻教育思想的影响, 多数台湾新闻系、所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文、史、哲素养, 并有意识减少新闻专业科目, 增设选修课程, 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1963年召开的台湾新闻教育座谈会上, 黄天鹏主张新闻教育的课程应当有中心体系, 应当包括中国语文的训练、历史的知识和新闻伦理观念三个部分。参会者亦建议新闻专业课程及学分不宜超过全部必修学分的2/3, 要重视人文及社会科学之基本科目, 尤以本国及外国语言最为重要, 历史亦然, 不应低于40%。 (12) 徐佳士在1970年担任政治大学新闻学系主任之时, 毅然增加通识课程比例, 将新闻专业科目的比例降为总课程的25%。他说:“大学应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 大学应打下广的基础, 就好像盖房子一样, 地基打稳了, 才能陆续在上面盖其他的建筑。因此, 在新的课程设计中, 加强了语文、社会科学、文学、史学、哲学等类科的分量, 因为语文是一种工具, 其他的通识科目能使新闻系学生广增见闻。” (13)

第三, 强调学界与业界的合作交流, 重视实践教学。台湾早期创办的新闻学校注重实习制度, 各校学生在校内或校报、广播电台或电视台、摄影厂等实习, 并在寒暑假到新闻机构实习。比如政大与“中央”日报开展合作, “中央”日报木栅与景美两个地区的采访工作, 都交给政大四年级学生负责, 采访新闻报送“中央”日报采访组使用, 每人实习两个月。政大的毕业实习从1960年起改在寒假期间进行, 学生可根据兴趣在可供实习的25家传播机构中进行选择, 为期一个月。 (14) 一些台湾知名的媒体和公司, 均愿免费为各校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并提供奖学金资助, 这显示出当时学界与业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早期台湾新闻教育受民国时期报人与新闻教育者的牵引 (当然也不排除美国新闻思想的影响) , 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借鉴, 并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发展, 为台湾新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汉奇:《新闻史的奇情壮彩》, 华文出版社, 2000年版, 第259~264页。

[2]戈公振:《新闻教育之目的》, 《报学月刊》, 第1卷第2期, 1929年4月。

[3][7]谢六逸:《新闻教育的重要及其设施》, 《教育杂志》, 第22卷, 1930年12月。

[4]张君良:《新闻教育机关与报业协作》, 《报学季刊》, 第1卷第1期, 1934年10月。

[5]曾虚白:《注重通才的培养》, 《报学季刊》, 第1卷第2期, 1948年版。

[6]梁士纯:《中国新闻教育之现在与将来》, 《民国新闻教育史料选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第125页。

[8]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 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 第277页。

[9]郑贞铭:《中外新闻传播教育》, 远流出版公司, 1999年版, 第267~309页, 第438页, 第290页, 第469页, 第277页。

当代台湾电视购物节目发展研究 篇9

一、台湾电视购物发展情况总览

(一) 稳中跃进的销售业绩。

自从1992年台湾首家电视购物频道——无限快买电视购物频道正式运行以来, 台湾电视购物整体营收规模已经从起步时的1.2亿新台币跃升至2011年的约500亿新台币。随着东森购物、森森购物以及富邦等不断引入韩国、美国以及日本等的成熟家购运营体系, 台湾电视购物频道的物流配置、资金结算、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目前全台的电视购物节目覆盖人数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潜在营收规模达千亿元新台币左右。

(二) 规模适当的频道分布。

目前, 台湾地区的电视购物产业呈现“四足鼎立”的局面。在台湾目前的电视频道网络中, 共上线播出四大电视购物集团的电视购物节目, 即EHS东森购物、富邦MOMO购物台、VIVA TV以及森森U-LIFE购物台。根据台湾地区通讯传播委员会的相关规定, 台湾地区的电视购物频道可上线播出总数为9个。四大电视购物集团的频道分布如表1:

因受播出通道数量的限制, 目前, 森森购物与东森购物实行地区差异化播出, 即同一地区只播出东森的5套节目或者只播出森森的5套节目, 二者不重合播出, 保证同一地区可以收看到的电视购物频道总数为9套以内。

(三) 品类齐全的销售布局。

台湾电视购物频道的播出给传统购物行业带来了很大冲击, 改变了台湾购物行业的发展布局。从发展范围来看, 目前四大电视购物集团都采取了全品类综合发展的策略, 不是局限于某一商品类型, 而是以构建虚拟百货公司的战略目光瞄准所有类型的消费者, 从而获得更多消费者的支持以及良好的收益。以森森购物为例, 目前它旗下的5个电视购物频道采取全天24小时播出的方式, 销售商品范围涵盖了轻纺、美妆、珠宝、3C、食品、保健品、体育、居家、保险、汽车以及其他品类等市场上的全部产品分类, 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到内容丰富的导购服务。

(四) 成熟稳定的消费群体。

消费群体的成熟是台湾电视购物发展的必要基础。台湾中时电子报民调中心的调查显示, 受访的1037位民众中, 有36.3%曾收看过电视购物节目, 有近17.8%的受访者曾购买过电视购物频道贩售的商品。另据盖洛普公司所作的《实体通路与虚拟通路消费满意度调查》, 受访的1443位民众中有将近40%的受访者曾在电视购物频道购买过商品, 购物满意度更是高达93%, 远高于实体购物59.55%的满意度。庞大的消费群体和良好的消费信誉, 为电视购物频道赢得了数量庞大的稳定客户群。以东森购物为例, 截至2010年, 其会员总数为520万, 接近台湾总人口的1/4, 台湾每3个家庭中就有1个家庭为东森购物的会员, 为东森购物每年带来300亿元新台币以上的营业收入。

(五) 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

台湾电视购物频道的规模庞大, 营收丰厚, 这与台湾电视购物节目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息息相关的。台湾电视购物从创建之初的摸索期到现在的成熟运行, 经历了失败与复兴的过程。目前的台湾电视购物受韩国电视购物的影响较大, 电视购物制作队伍中有一批成熟的制作人、购物专家等。电视购物商品开发采购人员 (MD) 、电视购物节目制作人 (PD) 、购物专家 (SH) 以及厂商代表等具备丰富的家购节目制作经验, 能够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 运用多种电视手段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六) 管控结合的政策规制。

良好的业态运行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与监管。目前, 台湾地区的电视购物法律规制呈现出宏观管理与微观监管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电视购物的法律法规, 但是现有的“广电三法” (《广播电视法》《有线广播电视法》《无线广播电视法》) 等法律法规已经能从宏观上对台湾电视购物的准入机制、频道设置等进行把控。此外, 《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公平交易法》等法律条文对电视购物的内容播出以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都作出了规定, 保证各个环节在监管之下都能健康运行。

(七) 放眼大陆的发展策略。

目前, 台湾四大电视购物集团都已经开始采取“立足台湾、放眼大陆”的发展策略。在全球市场整合的大背景下, 两岸经济融合度进一步提高, 面对大陆尚待完善的家购市场和未来十年内将近5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各大电视购物集团都不愿错失良机, 纷纷涉足大陆的电视购物产业。以东森购物为例, 2010年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得意购”和“北京东森商务”两家公司, 积极开拓大陆业务。此外, 森森购物也已经在大陆开设“时尚购物”等购物频道, 通过开设频道或合作的方式在大陆覆盖华北、华东等地区超过2000万户家庭。

台湾的电视购物频道已经处于成熟发展期, 本研究对台湾电视购物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访问, 力图构建起对台湾电视购物的全景认识。

二、台湾电视购物的历史沿革

台湾的电视购物节目是伴随着台湾有线电视的兴起而起步的。从最早的“贱卖”式预录型广告到目前的专业购物频道, 其间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摸索与不断发展。具体来看, 台湾的电视购物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 起步期:

购买时段播出预录广告 (1981年—1991年) 。20世纪80年代初, 随着有线电视在台湾的兴起, 频道资源逐渐丰富, 这为电视购物节目提供了播出平台。在这一时期, 电视购物节目的主要形态是预先录制好的电视直销广告。伴随着不实宣传而来的, 是缺乏售后服务导致的诚信危机。这一时期的产品厂商大多不考虑长期经营, 而选择产品售罄就立即消失的策略。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也难以追索厂商进行维权, 而频道也只是负责出租时段, 并不负责商品的后续服务。因此, 这一时期的预录型广告让电视购物的概念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二) 发展期:

租用频道打造多样通路 (1992年—1999年) 。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台湾地区有线电视频道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卫星电视的广泛覆盖, 多样化的电视购物平台得以迅速建立。信用卡的广泛使用以及付款机制的完善, 使得消费者可以在产生购物冲动之后以便捷的渠道进行消费, 这样的即时消费有效刺激了购物行为, 也成为这一时期电视购物迅速发展的助推器。

当时电视上播出的大多是“卫购节目”。与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购物广告相同, 卫购节目也是采用制播分离的形式, 大量虚假产品的出现, 使消费者难以进行维权, 不少厂商借此大发不义之财。很多虚假产品在经过了一轮销售后再改换包装转战其他频道进行贩售, 继续蒙骗消费者。当时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难以对这类虚假广告形成制约, 因此, 这一时期的卫购节目使电视购物在消费者心中蒙上了阴影, 一场信用危机摆在了电视购物业者面前。面对不断扩张的电视购物产业, 有限的电视频道资源成为竞争热点, 有线电视频道业者趁机提高频道租金, 大幅增加了电视购物频道业者的运行负担。

鉴于电视购物频道以及卫购节目中出现的虚假宣传等问题, 1998年, 台湾地区“立法院”通过了《食品卫生管理法》, 对食品广告标示词句是否涉及虚假、夸张以及医药效能都有严格的规范。法律制度的出台, 给一向喜欢夸大宣传的电视购物业者带来了强烈冲击, 迫使其宣传策略趋向保守, 营收也进一步下滑。在政策制约、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运行规律的共同作用下, 历经了将近十年黄金时期的电视购物市场恢复了平静, 产业规模逐渐萎缩, 市场规模趋于稳定。

(三) 成熟期:

集团化运行扩展新思路 (1999年至今) 。经历了市场的波动与调整, 电视购物产业在1999年前后开始趋于稳定, 并朝着规范化、集团化发展。1999年, 东森集团斥资5亿元新台币挺进电视购物市场, 成为台湾第一家完全意义上的家庭购物频道。随着频道经营者不断吸收美国、韩国等的电视购物频道的先进经验, 将最新的节目制作模式与商品开发模式导入, 东森购物得以在开播第一年即实现5亿元新台币的营业收入, 此后几年的营业收入实现了成倍的增长。2002年和2003年, 东森购物2台与3台相继开播, 2005年又开播了东森购物4台与5台, 至此, 东森购物已经呈现出规模化经营的态势。

除东森集团外, 越来越多的具备一定实力的商业集团开始瞄准电视购物行业。2004年12月1日, 富邦集团进入电视购物行业, 开办MOMO购物台进行试播, 并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开播, 向500万户家庭输送电视节目。2005年8月, 中购媒体科技公司开办的VIVA购物台正式开播。2009年11月, 由东森国际以自有资金开办的森森购物频道正式成立, 并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播出。目前, 森森购物也已经成长为拥有5个频道的电视购物集团。

经历了起步、成长与成熟这三个阶段, 台湾电视购物行业已经逐步走向了正规化、规模化和集团化的运行道路, 整个电视购物行业的发展是台湾社会发展的缩影, 集中反映了台湾社会的成长步伐。

三、台湾主要电视购物频道

在台湾目前的电视购物播出平台上, 主要呈现出“四足鼎立”的局面, 目前允许播出的频道资源被四大电视购物集团——东森购物、森森百货、富邦MOMO以及VIVA所掌控。

(一) EHS东森购物。

EHS东森购物于1999年12月21日开台, 是台湾第一家专业电视购物业者。东森购物每天不停地在电视上向观众介绍商品和商品知识, 并通过电话接听实现电视购物, 其方式是将购物指南、商品广告、电话购物、物流配送等结合起来, 形成形象而有辐射力的行销能力。在台湾, EHS东森购物拥有超过520万名会员, 平均每4人就有1位是东森购物的会员;每3个家庭中, 就可以在其中的1个家庭遇到东森购物的会员, 年营业额从第一年的新台币5亿元逐年成长, 达到目前的年营收超过新台币300亿元。

目前, EHS东森购物拥有5个电视购物频道, 依据分众经营的理念, 旗下5个电视频道根据收视特性、商品类别划分为:旅游生活台、时尚流行台、美健新知台、数字科技台、精选台, 让消费者有如走进百货公司的不同楼层, 可以自由选择所需产品。具体频道分工如表2:

目前, EHS东森购物实行24小时直播, 专业化的节目运营团队成为频道正常播出的有力保障, 所有的节目工程人员, 包含导播、灯光、摄影、音响及美术设计等, 皆是遴选自优秀且具完整电视节目经验的成员, 为EHS东森购物全天候的LIVE节目提供真实且精致的画面。此外, EHS东森购物目前实行全面数字化的播出战略, 拥有台湾地区最高质量数字化电视制播环境, 包含专用摄影棚、计算机绘图、副控室、A/BROLL剪接室、录音室、字幕制作室及数字式摄影机设备, 先进的设备为台湾地区电视购物节目起到了引领作用。

在栏目品牌建设方面, EHS东森购物根据各个频道的主打品类, 推出了适合频道形象、风格多变的栏目。以35频道 (旅游生活台) 为例, 除固定播出的《人气商品精选》外, 还设置了《美丽情报》《青春量贩店》《健康动起来》《青春元气站》等符合频道定位的栏目, 搭配不同的商品进行销售, 丰富了频道播出内容, 也使24小时的直播节目显得更为多元。

十余年来, 东森购物成为这个产业的领头羊, 每一流程完全秉持“东森严选”的精神层层管控, 为消费者权益严格把关, 站在顾客的立场, 满足顾客的需求。EHS东森购物在立足台湾发展之外, 还积极拓展岛外业务, 目前东森购物已经在北美、香港、北京等地开设分支机构, 并计划抢占大陆电视购物的高地。

(二) 富邦MOMO购物台。

富邦媒体科技成立于2004年9月, 2005年1月, 富邦MOMO购物台正式开播。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 MOMO 2台及3台于2008年7月开播, 目前3个全时段购物频道, 每天向全国520万收视用户播送24小时节目。富邦MOMO开台以来销售了多达16万种商品、供货商将近3000家、国内外知名品牌超过2000个, 引自英、美、日、韩等国家的海外独家商品多达2600种, 所有商品皆经过层层审核, 为消费者严格把关。

在质量审核和商品销售系统建设方面, 富邦MOMO通过多种手段力求达到安全无忧。富邦MO-MO完美结合韩国在线运作经验与台湾实际操作流程, 所有线路、设备、连外系统均建立四重备份, 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恒温、恒湿、自动侦烟的机房设计, 安全保存客户订单数据。此外, 为消费者积极投保是富邦MOMO取得消费者信任的重要手段, 富邦MOMO销售的所有商品, 除了由厂商自行投保产品责任险之外, 由购物台额外投保总额1亿元新台币之产品责任险, 充分保障消费者的购物权益。富邦MOMO建台之初就组建了非常专业的人才队伍, 并且结合业界最顶尖的合作伙伴, 组成超过1500人的服务团队, 全方位掌握产业动态及客户需求。除电视购物业务外, MO-MO还积极涉足网络及实体购物等, 开拓多层次购物通路。富邦MOMO还积极拓展岛外事业, 2011年, 富邦MOMO正式进军大陆市场, 富邦歌华购物频道于8月底开播, 借由台湾成功经验与大陆电视购物台交流合作, 迈向亚洲全方位国际化购物平台。

(三) VIVA购物台。

VIVA购物台的前身为富跃购物台。中信集团凭借其资金优势, 并购富跃购物台, 成立全新的VIVA购物台, 以新锐购物频道的姿态抢占购物市场。VIVA购物台于2005年8月开台, 收视用户遍布台湾, 总收视群体约为500万户。VI-VA TV主要销售的产品有女性保养化妆品、天然健康食品、运动健身器材、3C家电用品、精品皮件、珠宝、名表等食、衣、住、用产品, 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生活购物需求。

2007年6月, VIVA TV率先导入“SGS商品检验制度”, 为消费者把关。2008年1月, VIVA TV领先业界推出“SOD随您配”配送服务, 不但快速配达, 更贴心地让顾客选择收货时段, 成为顾客信赖的电视购物频道。

2009年3月, 日本三井物产集团入驻经营, 引进差异化的经营策略, 创造竞争优势。2011年8月, 为进一步拓展台湾市场, 公司更名为“美好家庭购物股份有限公司”, 原经营团队秉持顾客至上的经营宗旨, 持续提供消费者美好的购物经验, 成为“美好购物VIVA TV”营运的重要里程碑。

在电视购物之外, 美好购物VIVA TV另有网站及型录通路, 商品数丰质优, 选购便利, 以“站在顾客的立场思考及行动”的价值观, 不断推出创新的服务。

(四) 森森百货:

森森U-LIFE。森森百货成立于2009年11月2日, 由东森国际以自有资金投资4亿元新台币成立。森森U-LIFE购物频道于2010年1月1日起试播, 目前共开设5个频道, 其中3个频道为直播频道, 2个频道为热销品复播频道。2010年当年营业收入就达到了58亿元新台币。2011年, 森森百货的电视购物业务营业规模达到106亿元新台币, 2012年的销售总额预期达到120亿元新台币。

在森森购物的5个电视频道中, 并没有具体规定频道的专业定位, 而是根据各个频道在系统台排序中附近的频道收视族群来安排节目。5个频道的具体内容划分如表3:

除电视购物业务外, 森森百货还主要经营森森购物网和购物型录业务, 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购物通路平台。森森百货总经理李登科表示:“森森百货有三个通路, 电视购物最核心, 是营运的航空母舰, 然后是年营收破12亿元新台币的购物网站, 以及发行30万份的购物型录。”

森森购物网与网络原生购物网站有些不同, 12万项商品之中, 有较多比例的日用品和少见的网络商品, 包括钻戒、保健食品、大尺码礼服。另外, 也与其他电视购物业者的网站有些不同, 3C产品较为丰富、旅游产品占据热门销售位置。据李登科介绍, 森森百货特别会卖3C产品, 培养出习惯买高单价商品的消费者, 让森森百货整体客单价逼近3500元新台币, 创造了高营收。

目前, 森森百货在电视购物业务之外, 还在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未来3年, 森森百货将着力发展移动购物终端, 全面升级电视购物的延伸产业链条。

四、台湾电视购物的政策法规

(一) 主管机关与管理体系。

台湾地区十分重视对电视购物产业的管理与相关法律规制的完善。目前, 台湾电视购物产业的主管机关为台湾地区通讯传播委员会 (NCC) , 根据主管机关的规定, 电视购物频道被定性为广告专用频道, 依法不受广告总时长规定的限制。依有线广播电视法第47条规定, 取得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经营者营运许可的业者, 可以设立广告专用频道, 至于广告专用频道之数量限制, 则由中央主管机关另行规定。台湾地区传播通讯委员会作为主管机关, 要控制播出频道数量, 目前规定的电视购物频道设置播出频道总量为9个, 这一数量已经达到饱和, 目前各大购物台运营执照由前“行政院新闻局”颁发, 有效期为9年。当购物台出现违规运营时, 受到处罚的不是购物台本身, 而是开办该购物台的有线广播电视系统业者。

台湾地区的电视购物频道节目内容的播出要受到多种法规的监管。如果播出节目内容违反法律强制或禁止规定, 根据《有线广播电视法》第63条规定, 由地方政府处罚, 如地方政府未能行使职权时, 则由“中央”主管机关为之。有关消费者因电视购物频道之广告而为消费行为所衍生的消费争议, 仍应依各商品或服务之属性, 依《消费者保护法》第43、44、47条规定, 向企业经营者或直辖市、县 (市) 政府消费者保护官申诉, 并回归各自的事业主管机关依其法规处理。例如, 涉及贩卖医疗器材或医疗行为, 违反卫生相关法规 (例如食品卫生管理法、药事法、健康食品管理法、化妆品卫生管理条例等等) , 则由“卫生署”核处托播节目的广告主;如果有广告不实的情形, 则涉及违反公平交易法, 由公平交易委员会处理。

(二) 电视购物的法律规制。

在电视购物的法律法规方面, 台湾地区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电视购物的法律法规出台, 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足以对电视购物的频道准入、内容监管等方面进行制约。在电视购物频道内容的管理方面, 基本内容要按照“广电三法” (《广播电视法》《有线广播电视法》《卫星广播电视法》) 的相关规定来执行。

台湾电视购物产业发展初期, 产品集中于美容、丰胸、增高等领域, 广告也常采用夸大不实的手法, 交易纠纷不断发生。鉴于此, 台湾地区电视购物相关主管机构不断完善相关法规, 如制定或修订了《公平交易法》 (2002年) 、《消费者保护法》 (1994年) 、《食品卫生管理法》 (1998年) 以及《广播电视法》 (2003年修订) 、《卫星广播电视法》 (1999年) 、《有线广播电视法》 (2003年修订) , 成立了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公平交易委员会等机构, 加大了对电视购物经营者的管理力度, 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和正常的交易秩序。

(三) 法律规制对节目的影响。

因为受到政策法规的限制, 台湾的电视购物节目大多都能严格遵守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 但是也有部分节目为了达到宣传效果打擦边球。具体来看有以下两种情况:

1. 遵守法律规制, 限定节目内容。

电视购物节目要严格遵守政策和法律规定, 进行节目内容的限定。由于目前烟草类、药品类等广告一律不得在购物台播出, 购物台在选择商品时就必须舍弃部分经济利益, 不去触碰与之相关的商品种类。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 夸大宣传也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在节目中不能出现煽动性、夸大不实的宣传, 甚至在购物专家的主持词中也不可以提及具有诱导嫌疑的内容, 不可以使用“最好”“最有效”等具有夸大嫌疑的词汇。

2. 宣传效果为先, 围绕政策底线。

虽然政策法规的规定严格, 但是为了达到宣传效果, 部分节目的制作还是在与政策底线周旋。例如, 在保健食品类节目中, 部分宣传手段会“不自觉”地涉及产品的“疗效”, 出现药物功能的嫌疑。当然, 这些节目目前在台湾严格的节目内容监管体系下一般都会受到严格的处罚, 以先地方、后“中央”的顺序来进行处罚。

五、台湾电视购物节目特征

台湾地区的电视购物节目形态多样, 内容丰富。一般节目长度为30~60分钟不等, 平均每件商品节目长度为40分钟。在全台每天24小时播出的14个购物频道中, 以40分钟为时间节点, 每天就有504档节目面对观众。如此庞大的节目需求, 使得台湾电视购物业不得不走出一条制作轻量化、节目区块化、商品规模化的道路。与大陆电视购物节目相比, 台湾的电视购物节目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 频道战略导向:全面战略与差异化战略并行。

台湾电视购物频道受到通路数量的限制, 不可能进行大范围内容扩张排布, 只能在频道内容上进行战略设计。目前, 拥有较多频道资源的EHS东森购物以及森森U-LIFE都以全面发展战略为前提在集团内部实现内容细分, 5个频道各有侧重。而频道资源较少的MOMO和VIVA则相对集中在时尚女性购物群体, 主打内容的差异化战略。

目前的四大电视购物集团都朝着综合购物的方向发展, 力求全品类发展。以EHS东森购物为例, 目前旗下的5个电视购物频道已经涉足了家居、美妆、健康、旅游、保险、汽车、食品等除医药以外的所有日常销售品门类。

所谓差异化战略, 就是从商品选择、定价机制、促销手段等都尽量“独家化”, 在市场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以VIVA TV为例, 在已经开办的购物频道中, VIVA虽然也向综合购物方向发展, 但是依然紧抓频道固有特色, 以美妆、时尚、家居为主打品类, 以日本商品销售为买点, 凭借其新鲜、实用、低价的销售原则, 对市场进行分众化把握, 目标族群紧盯年轻女性群体。

(二) 节目编排特征:对象化、多元化编排。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视购物业者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节目内容的编排, 更要考虑节目时段排布、先后顺序等问题, 用巧妙的编排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关注。目前来看, 台湾电视购物的编排方式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1. 针对不同族群的购买习惯进行编排。

台湾地区男性网民每年在电视购物中消费金额平均为新台币28500元, 而女性则为17000元。而且, 一般男性在电视购物中比较倾向于购买生活用品、3C家电、数码产品等, 而女性则偏重购买服装服饰、美妆健康类产品。考虑到台湾地区的实际社会构成情况, 白天大多数男性要工作, 家庭主妇是电视购物节目的收视主体;晚上男性观众收看电视购物节目数量增加, 且男性往往更具有掌控家庭财政的能力, 可以决定一些大件商品的购买。因此, 白天时段妇女观众多, 售卖商品多以美妆保健、珠宝首饰、服装内衣等女性用品为主;晚间时段7~11点为收视黄金时段, 收视主体扩展为全家人, 因此会适当加入3C产品、家电家具、保险旅游甚至汽车等单价较高的商品。

2. 大时段、多层次、区隔式编排。

目前的台湾电视购物节目主要体现出了大时段化、多层次、对时段进行区隔的编排特征。

所谓大时段编排, 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区段内, 通过对节目顺序的合理布置, 达到在某一时段内的协调统一。以台湾森森购物为例, 选择全天的重要时段进行直播售卖, 如上午10~12点、下午2~4点、晚间8~10点等时段。一般其现场直播节目的板块长度为2小时, 算作一个时间区段, 在这个时间段内, 以考虑收视族群为前提, 选择适合该时段的不同商品搭配销售, 2小时内被切为3个单元, 每个单元40分钟, 通过不同商品的迅速转场, 进行不间断直播。

所谓多层次编排, 是指购物频道对受众进行细分, 针对不同职业、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生活需求所推出的编排策略。在全天不同时段里都会推出某一类别的商品, 但考虑到受众层次, 会在各档节目中选择层次不一的商品进行贩售, 保证全天贩售的商品中既有普通百姓可以负担起的实惠商品, 又有追求高品质人士所青睐的商品。季节因素也是节目编排的重要考量因素, 比如在夏天, 往往会以清凉类商品为主要销售对象, 而到了冬季, 则多销售保暖类产品。

(三) 节目元素设置。

1. 演播室设置。

电视购物节目的演播室设置一般较为轻量化。在演播室内, 除灯光和基本舞台是固定设置外, 其他置景元素都采用易于搬运移动的大型喷绘景片, 以及为了展示产品特质所需要的小型特种设备。一般来看, 台湾电视购物节目的演播室分为以下几种:

(1) 实景演播室。日常播出的电视购物节目通常采用常规型演播室搭建, 在同一个演播馆内, 为了实现不同商品的快速转换, 一般要同时搭建起三个商品的主持区, 摄影机在转场瞬间实现机位的转移。实景演播室的主持区通常采用背板+前台的模式, 背景板采用喷绘景片, 配合商品营造购物氛围。前台一般摆放售卖商品及相关资料。有时为了测试产品性能, 还会安装带有给排水和电路的特种试验台。除主舞台以外, 一般的服装等产品还会安排模特在演播室内的走秀舞台区域现场展示, 走秀T台一般为多栏目共用。

(2) 虚拟演播室。为了营造更为逼真的售卖环境, 或者为了展示体量较大或较小的商品, 制作人会采取使用虚拟演播室KEY板的方式来搭建主持区域。电视台美工人员根据商品特性选择适当的场景, 将主持人、模特、厂商代表等置入一个逼真的环境中, 有利于引领观众体验真实的购物状态, 并且可以凸显商品的特点。

(3) 特别演播室。某些商品由于其体积原因或者具有很高的价值, 要进行特别的宣传, 制作人往往会加大置景投入, 对演播室进行扩展, 安装LED屏幕等设备, 为商品打造视觉效果较好的特种舞台。这类舞台一般用于经过特别策划、具有较大商业潜质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 目的是为了凸显产品的重要性, 获得消费者更多的关注, 进而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

2. 电视制作手段。

作为电视购物节目的必备元素之一, 电视制作手段是购物节目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台湾电视购物节目中常用的电视手段基本以“文、图、声、像”四位一体为主, 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 电视屏幕会被分为商品展示区和信息提示区, 信息提示区主要提供商品的销售编号、品名、售价、付款方式、产品特性等。随着节目的不断推进, 还会出现产品重点信息展示、倒计时条等信息。

除常规信息外, 为了间隔节目节奏, 制作人还会在节目中穿插使用产品图片、预录VCR以及商品字卡, 以强化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这些VCR通常由厂商制作, 以凸显商品的功效, 在节目中配合购物专家的介绍, 形成强化效果。为了营造节目的火热气氛和抢购的紧张感, 制作人会在节目进行过程中插入时钟摆动的声音以及掌声、喝彩等音效。台湾电视购物节目使用的音乐一般节奏较快, 以外文歌曲为主, 既烘托气氛, 又不喧宾夺主, 不会扰乱观众视听。如此文图声像配合使用, 为节目烘托了气氛, 可以有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在节目的色调设计方面, 同一购物台通常会采用统一的配色方案来形成包装风格。配合不同的商品, 形成一档节目的整体产品色调风格。

3. 购物专家。

(1) 时刻贴近观众。台湾的电视购物专家大多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普遍为30岁以上, 通过各种生活的历练, 在购物心得、语言控制等方面经验老到。此外, 台湾的购物专家注重树立“观众缘”, 长相不过分美艳, 而是视觉上感觉舒服, 让观众感觉没有距离感, 就好像生活中的朋友。在销售商品的同时, 购物专家也同时在树立个人形象。

(2) 突出主观体验。购物专家要深刻了解每一件售卖商品的特性, 在节目中将商品最大程度地介绍给观众。在节目中, 购物专家要不断强调“我”的存在, 不断强调自己的感官体验、使用感受等。

(3) 注重“眼见为实”。购物专家的一大功能就是要通过现场试验, 体现商品特性的真实, 注重视觉真实的建构与产品功能的对比, 突出本次销售的真实性与实惠程度。购物专家的试验往往都是基于产品的特性, 借助于现代试验器具或生活物品开展小测试,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带领观众体验商品的功能特点。

4. 厂商代表:

树立权威形象。厂商代表是电视购物节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作为由商品生产或代理方提供的销售代表, 厂商代表既要立足厂商利益, 与购物专家一唱一和, 又要立足消费者利益, 为消费者见证、试验商品, 吸引消费者购买。厂商代表代表着在本产品销售领域内的权威形象, 是消费者了解和掌握商品基本特性、使用方法、产品特点的直接信源。目前, 台湾电视购物节目中已经形成了一批百姓信赖的知名度较高的厂商代表。

5. 购物模特:

打造视觉吸引。电视购物节目的精彩呈现, 离不开购物模特们的努力。让人眼前一亮的电视模特们, 往往可以给商品增色不少, 更能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电视购物模特相比于普通模特而言, 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 基本的身体素质。为了配合各类商品的展示, 电视购物模特要具备一般模特一样的优秀身体素质, 身材匀称、五官端正、长相具备观众缘。

(2) 良好的适应能力。因为电视购物要展示的商品多种多样, 包含了衣食住行等各个门类, 模特要兼具各类不同商品的展示要点, 在走秀中更好地适应商品特性, 展现商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3) 优秀的表演能力。不同于一般模特走秀, 电视购物模特要通过表演的方式, 把商品的优点和特点表现出来, 需要模特自己设计动作和表情等, 以此来烘托商品售卖的气氛。

目前, 台湾的电视购物频道都有能够较好适应本频道需求的模特队伍, 部分模特已经在观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个人形象。

6. 节目道具。

在电视购物节目中, 往往会出现很多为了配合节目进行而选用的道具。台湾电视购物的一大特点就是道具丰富而切题, 能够较好地衬托商品的特质。比如在节目中广泛使用的字卡, 用于呈现关键信息;试验器具用于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真实性;环境道具, 用于烘托现场气氛。如森森购物在销售某球星品牌箱包时就曾在现场搭建了小型篮球场。此外, 为了展示床品的特性, 往往会在演播室内安装卧室场景。目前, 群众演员也广泛充当电视购物节目中的“道具”, 尤其常见于食品类节目的试吃等环节。

(四) 呈现策略:多层信息体现核心诉求。

电视购物的核心诉求是实现较高的消费达成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从节目策划到节目进行过程, 制作人要通过多层次的信息呈现来体现其核心诉求。其一, 强化表层信息, 将主要信息直接展示于屏幕之上, 如商品的外观、使用方法、售价、适用人群等;其二, 放大核心信息, 通过购物专家等不断渗透, 如促销手段、产品功效等, 通过现场的演示实验等, 突出介绍产品的效能, 以实际操作来放大所要宣传的产品信息;其三, 传递深层信息, 通过综合手段向消费者传达, 如演播室布置、短片制作、镜头语言的运用等, 通过综合销售实力的展示, 让消费者产生信赖感, 进而产生购买冲动。

目前, 为了进一步与新技术融合, 电视购物节目与网络、移动终端的购物行为融合逐渐加深。在不少电视购物节目中, 购物专家会反复强调记住商品编号, 在网络或者移动终端皆可订购, 速度快捷又无须等待。这也是台湾电视购物多层次行销拓展市场的极好例证。

六、台湾电视购物节目竞争策略与发展趋势

(一) 竞争策略。

台湾电视购物产业长期以来经过市场的淘洗, 已经逐步形成了日趋稳定的市场格局。电视购物与实体购物互相影响、有机融合, 形成了一个形态多样、内容丰富、手段多元的综合购物产业链。

1. 明确差异定位, 强化经营力。

目前台湾的电视购物频道已经在差异化经营的道路上迈出了很大步伐。以美妆时尚产品为主营的VIVA、以个人护理为品牌的富邦MOMO, 都是在日渐丰富产品种类的同时抓好经营主体, 以求形成与其他频道差异明显的经营策略, 成为在某一领域的“销售权威”。

2. 注重频道建设, 形成品牌力。

购物台的竞争点主要与产品的选择、节目的包装、手段的调用、购物专家的风格以及镜头语言的运用风格等有关。只有各个方面综合运用得当, 才能够实现频道品牌效益的最大化。台湾的电视购物频道十分注重频道品牌建设, 在节目的安排、商品的分类、购物专家的搭配等方面都会针对频道形象有所侧重, 为频道的整体形象建设综合运用各种元素。

3. 加强品质监管, 提升产品力。

鉴于电视购物曾经遭遇的严重诚信危机, 现在的电视购物业者十分注重产品质量的监管。从产品的选择开发开始, 购物台商品部门就会与厂商展开全面的产品认证检查, 确保销售的产品都能经得起消费者的检验。除在商品开发前端进行品质监管外, 现在通行的做法还有为商品投保、提高退换效率等, 在节目中还会突出强化产品通过质检体系认证等元素, 在销售全程保证商品品质。

(二) 发展趋势。

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支付手段的迅速更新, 电视购物呈现出了轻量化、移动化、实时化发展趋势, 主要体现如下:

1. 开发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的发展为电视购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 消费者获知销售商品的时间、代号等信息后, 除电话订货外, 也可以直接在电视购物台的移动终端进行商品的信息查询与订购。目前东森购物等已经相继开发了移动购物终端, 为迎接移动购物时代来临, 注重创新的东森购物推出了“ETMall东森购物行动商城”, 用户通过下载“ETMall东森购物行动商城”APP, 即可通过智能手机、i Pad, 轻按屏幕即可完成购物。“ETMall东森购物行动商城”APP, 每日提供即时优惠商品资讯, 让消费者随时随地购物。

2. 虚实通路结合。

台湾电视购物产业已经打破了固有的“电视直销+专柜销售”的产业模式, 电视购物业者已经开始逐步走出屏幕走向实体购物。例如MOMO购物台不仅注重频道的发展, 也在台湾开设了多家MOMO药妆店, 配合电视频道和富邦MOMO购物网进行产品的宣传和销售。这并不是电视购物向实体购物的“妥协”, 而是电视购物打造全方位购物产业链的有效尝试。电视购物打造虚拟购物平台, 实体购物弥补虚拟平台产品体验感不足的缺憾, 这也是对于电视购物频道发展的有效促进。目前MO-MO在台北忠孝东路开设的综合购物中心已经鸣锣开张, VIVA等越来越多的电视购物企业也开始逐步涉足实体购物。

3. 发展交互购物。

EHS东森购物与中华电信于2009年11月正式宣布双方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互动购物服务, 用户在手机、电脑及电视终端界面只要“One Click”就可以实现与电视购物频道互动的购物体验。中华电信MOD及3G Smart Phone手机用户可使用随选 (On Demand) 方式, 完全不受时空限制, 可以任意点选、浏览、购买最夯之推荐商品, 打破了以往电视购物频道单向播送、消费者被动接受的形式, 用户只要输入888就能进入EHS东森购物商城, 并采取随选 (On Demand) 方式, 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商品, 无须再苦等自己喜欢的商品在电视上重播, 做到了与消费者即时互动, 将购物主导权交还给消费者。

4. 打造独家品牌。

品牌是行销之本, 电视购物作为一种视觉化的行销, 更要注重品牌的力量。随着电视购物产业链的日趋完善, 品牌的打造也成为电视购物节目的题中应有之义。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以电视购物节目为主要销售平台, 在屏幕上形成热销品牌。如森森购物独家经营的某品牌女士内衣, 仅在电视上销售, 由于其质量上乘且价格较低, 迅速聚拢人气, 成为热销品牌, 产品经过多轮播出, 不断更新换代, 已经形成了依靠屏幕生存的内衣品牌, 销量在40分钟直播内就可达到上千组。产品的品牌效应积累, 也会为频道品牌的树立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5. 完善服务体验。

上一篇:高层建筑倾斜下一篇:脑出血昏迷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