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倾斜

2024-10-07

高层建筑倾斜(通用12篇)

高层建筑倾斜 篇1

近年来, 各地区的高层建筑不断增多, 由于种种原因建筑物都将产生各种变形, 其变形观测也有很多方法。而高层建筑的倾斜对建筑物危害较大, 对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直接影响。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倾斜观测, 以便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安全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予解决, 从而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所以, 有必要对建筑物的倾斜观测进行探讨。所谓倾斜, 即建筑物顶部及底部中心不在一条垂直线上, 倾斜率就是顶底中心水平投影距与建筑物高度之比。目前对建筑物倾斜的测试手段有测斜系统、全站仪等。虽然用测斜系统测量倾斜精度较高, 但是测斜管的埋设及测试工作有比较大的困难, 而且费用高。由于全站仪在工程建设中应用十分广泛, 而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倾斜测量, 测点的埋设容易, 测量方便灵活。

用全站仪对高层建筑物进行水平位移和倾斜观测时, 在建筑物影响范围之外, 选两个基准点, 在建筑物周围选择若干个工作基点, 布设一条通过基准点、工作基点的闭合导线。以基准点为已知点, 假定其中一点为坐标原点, 另一点为定向轴, 建立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导线计算公式及平差求出各工作基点在独立坐标系中的坐标。再由工作基点设站进行建筑物的水平位移观测, 求出各观测点的坐标。观测方法可以根据现场情况, 采用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距离交会法。为保证测量成果可靠.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核。通过周期观测, 即可求出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和某一测线上的整体或分层的倾斜度、倾斜方向以及倾斜速度。考虑到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影响, 测房顶观测点坐标时, 由于仰角太大, 可以使用与全站仪相配套的弯管目镜。

1 基本原理

如图, 矩形建筑物底顶四个角点分别为A、B、C、D与A'、B'、C'、D'。选BC方向为基本方向。分别向外量适当距离L, 得B1C1, 并延长C1B1到O (B1O之距自定) , O为测站 (原点) , 采用假定坐标系统, OB1C1方向为坐标纵轴方向, 测出ABC坐标A'、B'、C'坐标则

底部中心坐标为:

顶部中心坐标为:

也可根据D、C、A、三点求中心坐标, 再取平均值。

建筑物倾斜率i:

倾斜方向R:

以上总倾斜计算, 也可求单一方向 (AB、BC) 的倾斜, 方法基本相同, 只是坐标计算公式略有区别。

2 观测方法

(1) 分别以BC为起点, 沿AB平行方向向外量L得B1C1两点, 并延长C1B1到O。

(2) 在O设站, 安置仪器, 在OC1方向精确定向。

(3) 在全站仪上, 设置O (0, 0) , αOC1=0O00'00"即原点及坐标纵轴。

(4) 分别对A, B, C (A'、B'、C') 观测, 显示其坐标值。

(5) H的测量, 用全站仪测出O到B的水平之距D, 及竖直角B'OB=δ, H=D·tgδ。

3 试验测试

为了考察用全站仪对建筑物倾斜进行监测的可行性和所能达到的精度, 选择NIKON全站仪及其配套的弯管目镜, 在某小区的17号楼进行试验。该楼建于2008年, 为框架结构, 设计地上17+1层, 实际已建地上4层。根据监测目的, 在该楼四周稳定的地方布设一条闭合导线, 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 该导线相邻点之间距离比较短, 监测点布设在楼顶和楼底墙面的混凝土柱、梁柱上, 楼顶上监测点采用强制对中墩, 直接与建筑物相连。楼底墙面上监测点采用专门设计的标志薄膜, 用特定的强力胶使之与墙体紧密粘合。并且, 同一位置上楼顶和楼底墙面上的点尽可能在同一铅垂线上, 以便计算建筑物的倾斜。依据现场建筑物现状, 以能准确反映该建筑物倾斜为目的, 本次观测共布设4个监测点和8个临时性测站点, 点位分布如下图所示。

根据实测结果, 该栋楼西北墙角 (1号监测点) 顶部相对于底部向东南倾斜17.0mm;东北墙角顶部 (2号监测点) 相对于底部向东南倾斜8.6mm;东南墙角顶部 (3号监测点) 相对于底部向东北倾斜15.7mm;西南墙角顶部 (4号监测点) 相对于底部向东南倾斜20.2mm。

摘要:文章阐述了用全站仪测定高层倾斜观测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关键词:高层建筑,倾斜观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4.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焦建慧.建筑变形测量工作及其方法探讨[J].中外建筑, 2001, (02) .

[4]蒋志坚.昆明某小区高层建筑变形测量[J].城市勘测, 2007, (04) .

高层建筑倾斜 篇2

建筑物倾斜观测的一种实用方法

提出了一种建筑物倾斜观测的实用方法,阐述了该方法的.观测、计算和精度分析,与传统建筑物倾斜观测方法相比,在特殊条件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 者:徐文林 陈彬 Xu WenLin Chen Bin 作者单位:宜昌市测绘大队,湖北,宜昌,443000刊 名:城市勘测英文刊名:URBA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SURVEYING年,卷(期):“”(4)分类号:P258关键词:倾斜观测 计算方法 精度分析

历史不能倾斜 篇3

谢觉哉所述,与过去长期的宣传教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认识定势并不一样。可是,宣传教育可以倾斜,历史却不应倾斜。讲历史编历史读历史认识历史贵在全面,不能因宣传教育的侧重点而掩埋了历史的又一面。其实,肯定历史的这一面,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红军内部、红军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用谢觉哉的话说:在长征中“同志间互相帮助,到处的群众支持,得到的供应和安慰,常常是过于我们的期望。”

同一本《谢觉哉文集》中,在所附的“谢觉哉生平年表”中介绍道:谢觉哉“他自己时常忍饥挨饿,吃草根树皮,把粮食节约下来以备最困难的时候给伤病员和战士吃。”还描述在草地“他就领着大家找野菜充饥”云云。“年表”作者的本意是好的,但对照前述内容,似觉得与谢老主张颇为不足。

在《谢觉哉传》(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关于长征历史的描述中,有一段说:“还没有走出草地,谢老的青稞麦便早就吃完了。徐老(指徐特立——引者注)知道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节省下来的二三斤干粮全送给谢老。谢老那里肯收,激动地拉着徐老的手说:‘徐老呀,你的年纪比我大,多少天我都看到你老吃野菜,没有吃粮食,现在你怎么能把干粮全送给我,你还是留着吧。’徐老说:‘现在是我们讲客气的时候吗?我的体质比你好,吃点野菜,还能对付对付,可你如果再不吃点粮食就不行了……”。

还是应该以当事人谢觉哉所言所记为准。早闻谢老百万字日记已经出版,但找来一翻,才悉一九二三至一九三六年间的日记已佚失。于是又回到《谢觉哉文集》中再发掘,收获亦丰。在《文集》中,谢老肯定了徐老赠粮的故事,但内容与后人立传所记颇有出入。一九五七年谢老回忆道:“徐老特立同志肯帮助人,是人人皆知的。……我见他从另一部队里来,赤脚在泥路中走,挑两个包,一包是几本心爱的书和换洗衣服,一包是几块啃不动的烙饼和几块烧羊肉。他见我身体不好,定要完全给我,我说:不能,他说他们单位还有。”两相比较,可见:其一,徐老送的不是青稞麦粉而是烙饼和烧羊肉;其二,徐老赠粮给谢老,不是因为谢老干粮吃完了,而是因谢老当时身体不佳;其三,两人都未涉及吃野菜之类,虽然徐老的坚持赠送其理由有托词底蕴。一九六二年谢老在与儿女的一次谈话中,又提及这件事:当时“徐老遇着我,把他带的吃的东西,全部给了我(一共也不过二三斤)。要他留一点,他不肯,理由是他那个单位弄吃的还容易点(其实也不容易)。”谢老的两次回忆、谈话观点是一致的,特别是实事求是地指出徐老单位食品“其实也并不容易”。因此,谢老早在一九三七年八月徐老六十寿辰时,赠送的一组诗中以诗为证地记载了这段故事:“是谁皆束腹,赠我竟倾囊”。此外,从传记中也可看到,写传者也是看到谢老的上述有关记载,这可以从“二三斤”量的概念得以反映。但是,写传者的渲染似乎过份。

建筑物倾斜原因与纠偏技术 篇4

建筑物倾斜是地基失稳的表现, 其地基失稳的主要原因有:

地基土的软弱。地基土一般有厚薄不均, 软硬不均等现象, 若地基处理不当, 特别是在偏心荷载作用下, 极易发生不均匀沉降, 造成建筑物的倾斜。

两建筑物相距过近, 使地基中附加应力叠加, 地基沉降量加大而导致建筑物 (或相邻单元) 间的相互倾斜。

在已有建筑物附近施工并降低地下水位时, 引起相邻房屋地基失水固结, 而使建筑物发生倾斜。

若在勘察时过高地估计土的承载力或设计时漏算荷载, 都会导致基底应力过高, 引起地基失稳而使建筑物倾斜甚至倒塌。

建筑物重心与基底形心经常会出现很大偏离的情况。从设计上, 一般住宅的厨房、楼梯间、卫生间多布置在北侧, 造成北侧隔墙多、设备多、恒载的比例大等荷载差异都会引起建筑物的倾斜。

在建筑物内大量堆载, 使地基受较大的附加压力, 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而使建筑物发生倾斜。

在淤泥或饱和软粘土地区, 由于拆除建筑群中某一栋旧建筑物, 使得已经平衡稳定的地基因局部卸载, 在周围建筑物地基的侧向挤压下发生隆起, 从而引起相邻建筑物的倾斜。

2 建筑物常见的纠偏技术

实际工程中的纠偏措施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2.1 堆载加压纠偏

在建筑物沉降小的一侧施加钢锭等临时加荷设施, 适当增加该侧边的沉降, 用以减小不均匀沉降差和倾斜。

2.2 压桩纠偏

压桩纠偏即锚杆静压桩和掏土技术的结合, 其工作原理是先在建筑物沉降大的一侧压桩, 并将桩与基础锚固在一起, 迅速制止建筑物沉降, 使其处于沉降稳定状态, 然后在沉降小的一侧掏土, 减小基础底面下地基土的承压面积, 增大基底压力, 使地基土达到塑性变形, 造成建筑物缓慢而又均匀回倾, 同时, 在掏土一侧再设置一部分保护桩, 以提高回倾后建筑物的永久稳定性。

2.3 浸水纠偏与挖沟纠偏

浸水纠偏适用于低含水量而湿陷性又较强的黄土地基, 挖沟纠偏适用于软土或砂土地基。浸水纠偏一般采用注水孔进行, 在沉降较小的一侧施工, 孔径为10~50cm, 可用洛阳铲成孔, 孔深通常应达到基底以下1~3m, 然后用粗砂或碎石填至基底标高, 再插入注水管进行注水。挖沟纠偏是在沉降小的一侧挖土沟, 迫使该侧的基础沉降加大, 整个倾斜缓慢地进行纠正, 直至沉降保持平稳。挖沟纠偏仅适用于软土或砂土地基, 且纠偏数值又不大的情况。

2.4 顶升纠偏

在建筑物基础沉降大的部位, 采用千斤顶顶升的办法, 通过调整建筑物各部位的沉降量来达到纠偏的目的。顶升纠偏分为在建筑物上预先设置顶升设备和对既有建筑物进行整体顶升纠偏两种, 后者是在基础框架梁底部设置千斤顶, 由原地基提供反力, 通过千斤顶的顶升来调整水平位置, 顶升后的空隙用砖砌体或楔形铁块妥善连接, 达到纠偏的目的。

2.5 注浆纠偏

在建筑物基础沉降大的一侧压浆, 提高地基的强度, 加固地基, 制止建筑物继续沉降, 使其处于沉降稳定状态。然后, 在沉降小的一侧掏土, 使地基应力在局部范围内得到解除和转移, 从而增大该侧的基础沉降, 以达到纠偏的目的。

3 工程实例分析

某住宅楼为7层砖混结构, 基础埋深1.5m, 筏板基础, 东西长25m, 南北宽12.4m, 1988年6月开工, 1989年9月竣工。在施工期间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沉降观测表明, 建筑物有明显的不均匀沉降, 且直到纠偏施工前沉降仍未稳定。根据沉降观测结果, 建筑物自东向西平均倾斜255mm, 最大倾斜率达到l6.8‰, 依照危险房屋鉴定标准 (CJl3-86) 的有关规定, 确认为危房。

经地质补勘, 查明建筑场地的地质情况所示。其中:软粘土层极松软, 孔隙比较大, 含水量高, 部分呈软塑一流塑状态, 自西向东尖灭;巷道平面尺寸1.9m×2.0m, 已废弃不用, 有冒顶现象发生。

经分析, 产生倾斜的原因是, 淤泥质粘土层部分呈软塑一流塑状态, 触变性高, 属软弱下卧层, 强度不能满足要求, 造成的压缩变形量较大, 由于自西向东尖灭, 产生不均匀沉降。且建筑物地基中的废弃巷道发生冒顶现象, 其围岩出现塑性区, 加剧了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考虑楼房虽然发生了倾斜, 但墙体、墙面均未发现有明显裂隙产生, 整体刚性较好, 决定采用纠偏。纠偏方法如下:

为了解决巷道的冒顶问题, 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材料对用模板封闭的巷道进行水平注浆。巷道封闭注浆段长度为16m, 从而使注浆段巷道密实, 防止巷道冒顶现象的继续发生。

为改变淤泥质粘土层承载力偏低的问题, 在建筑物西侧钻孔并对其挤压注浆。注浆孔数23个, 孔深4.5~5.5m, 共5排, 孔距2.0~3.8m, 自西向东孔距变大。使得土层在注浆压缩过程中, 空隙中的水和空气被挤压出来, 软土本身变密实, 强度提高;在挤密的同时, 软土自身体积减小, 多余空间被强度较高的浆体固体置换, 形成高强度骨架, 与被压密的软土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大大提高了软土的整体强度。

掏土纠偏利用应力转移的原理, 在建筑物沉降小的东边基础外侧, 钻孔垂直取土, 使地基应力在局部范围内得到解除和转移, 从而增大东边的基础沉降, 以达到纠偏的目的。应力解除孔布置按掏土孔数9个, 孔径300mm, 孔距2~3m, 孔深8.5~9.8m。

降水在完工的掏土孔中, 用空压机进行井点降水式抽水, 使得东侧土的自重应力增加, 加速土体的固结、压缩, 提高沉降纠偏的速度。

在施工过程中, 每天派专人用水准仪和经纬仪进行沉降观测, 以沉降观测值作为纠偏信息及时调整取土位置、取土量, 以保证建筑物按预定的要求缓慢均匀下沉, 实现信息化施工。

观测结果表明, 西侧在施工初期有增加沉降值的趋势, 沉降19mm后, 又趋向稳定, 这说明软土的挤压注浆和巷道的充填注浆发挥了预期的作用, 加固了地基土, 提高了承载力, 挡住了建筑向西栽沉趋势。另外, 楼房东侧掏土抽水后, 整个建筑按预定方向缓慢向东回倾, 初期回倾速度较大, 达4mm/d, 70d后, 达到纠偏要求, 倾斜率为3.2‰。为防止“矫枉过正”, 当斜率≤3‰时, 立即向掏土孔内添入碎石, 同时用高压水泥浆旋喷成桩。纠偏加固后至今, 房屋整体沉降量西侧约20mm, 东侧约180mm, 处于稳定状态, 说明纠偏加固效果比较理想。

4 结束语

工程纠偏实践表明, 影响建筑物产生倾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取得比较理想的纠偏加固效果, 针对不同的工程实际, 应该在查明建筑物倾斜原因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纠偏加固技术, 做到既节约投资又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地基基础施工规程及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JG123-2000)

倾斜(组诗) 篇5

一棵树

站在两盏路灯中间

左边的树叶被左边的灯照亮

右边的树叶被右边的灯照亮

还有许多叶子

藏在路灯与路灯之间的黑里

两盏路灯的距离

等于寂寥的长度

一张蛛网挂在树上

网住忽明忽暗的落叶

和来来往往的脚步

却漏掉了寂寥的灯光

趴在叶子里的昆虫不动声色

看着一束光

绕过树的阴影

伸出手来

轻轻试探另一束光的虚实

趁着夜黑风高

一只飞蛾

又一只飞蛾

成群结队地

也绕过树的阴影

把一盏路灯的光亮

搬运到另一盏路灯上

墙角的雨伞

自上一次约会之后

雨伞便离开那条巷子

带着夏夜的体温和心跳

待在墙角默默无语

不再喧哗的树叶

加深了黑夜的湿度

一片孤独的云

一颗潮湿的心

都含着太多的泪水

酝酿已久的雨

终究未能落下

雨伞收拢了心事

铺在地上的灯光

像一摊擦拭不掉的水渍

倚着渐渐风干的回忆

雨伞仍在惦念

那个曾在伞下躲雨的人

是否正被另一场雨淋湿

暖 冬

今年冬天

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

天气预报说这又是一个暖冬

人们换掉厚厚的冬装

也换掉为寒冷准备的形容词

身处冬天里的春天

行人依然行色匆匆

只是眼神里多了一份迷离

没有人注意到路边的树木

在经历许多冬天之后的这个冬天

又经历了什么

阳光急迫地将河水

从冰层下面唤醒

几片去年的树叶犹豫着

是继续留在枝头还是应该落下

这个冬天

与寒冷无关

甚至与冬天也无关

洗衣女子

坐在河边

洗衣女子在石板上

反复搓洗着手里的衣服

当远方的小桥上

有一束目光投了过来

她慌乱地将一朵浪花揉碎

野旷天低

树木站在河岸

女子把洗净的衣服

晾上树杈之后

总会望着水草独自发呆

目送泛起的泡沫

破灭或者被河水带走

双臂伸进微凉的河水

她捞不起水里的云彩

更捞不起沉于河底的心事

只能将上游漂过来的落叶

捉住并且扔进轻雾

洗衣女子转过身子

抓起最后一件衣服

用力拧着

仿佛要把这湿漉漉的清晨

一起拧干

窗口的风筝

很多人在广场上放风筝

我抬头就能从窗口

看到那些风筝

以蝴蝶的形状

以蜻蜓的形状

以各种各样的形状

利用虚拟的翅膀

一边模仿

一边在空中飘飞

尽管我坐在五楼的窗前

无法平视站在地面放风筝的人

但是我知道

他们的手里都攥紧绳子

一只风筝的高度取决于

绳子的长短

而不是目光

这个下午

我按照公文的格式逐步理顺了

自己与风筝以及飞翔的关系

我与风筝隔着一层玻璃

风筝与飞翔隔着一根线绳

倾 斜

山坡是倾斜的道路也跟着倾斜

我爬山时的身体也是倾斜的影子也跟着倾斜

树木是倾斜的树上的鸟鸣也是倾斜的从树叶缝隙漏下的阳光

也是倾斜的所有事物倾斜的角度

不尽相同

而我与地平线构成的斜角

约等于自己与人生的角度

我还要倾斜着

向上再攀爬一段距离

直到登上山顶

我才能将自己扶正

打坐的山

一座山

面对另一座山

已经打坐了上千年

一座山为另一座山

留着一条路

时而平缓

时而崎岖

每一座山

都是草木的须弥座

每一块石头里

都包含着禅意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木静不下来

就无法像石头一样成为山的一部分

风一直在动

只有山不动

一座山不动

另一座山也不动

病房里的时间

天棚是洁白的床单是洁白的护士的服装是洁白的时间也是洁白的洁白的让你

无法看清有多少细菌

隐匿于洁白得褶皱

进了病房才知道

其实每一天

都有一双无形之手

从我们的生命里

抽取一些东西

也许是时间

也许是包含在时间里的感情

有些病情无法诊断

有些创伤无法治疗

在病房

每一秒钟都如此宝贵

又如此难熬

躺在病床的我正在看着被抽走的时间

量化为五百毫升的药水

又通过一根塑料管

一滴一滴

倾斜的伞等 篇6

屋内,我拉开柜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把老旧的伞,是淡蓝色的。由于时间的流逝,伞柄上已满是斑斑锈迹,拿出来,似乎还混合着一种尘埃特有的气味,那是被遗忘的味道。伞的样式有些老旧了,但是它,却承载了我们母女的秘密。

小时候放学,如果下雨。每当我一出校门口,那把淡蓝色的伞总会如约出现在我的眼前,几乎是飞奔着、跑着,嘴里还会大喊着“妈妈!”那时的我只有妈妈的腰那么高。每当这时,铺天盖地的蓝色便会漫过我的头顶,在我的眼里,那抹蓝色就是心灵的依赖。妈妈撑着大伞,把我揽在臂弯下,温暖得像拥有整个世界。

这时,我抬头,望着妈妈道:“妈妈伞歪了。”“没有啊,伞没有歪。”肯定的话语在我的头顶响起。“可是伞明明就是歪了……”我看着妈妈的左肩,那里已经湿了大半,而我则完完全全在一个干的世界中,望着妈妈,妈妈轻轻地笑了笑,和着伞外的世界,淅沥的雨声,美得像幅画。

长大了,还是雨天的放学,那熟悉的蓝色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从容地走过。“妈,怎么又是这把伞?家里不是买了很多新的伞么?”“呵呵,这把伞大。”我微微皱眉:“妈,我来撑伞吧。”“好!”母女俩一同漫步在雨中。

此时我发现,我已经比妈妈还要高了,不知不觉间,妈妈的身子竟单薄起来。心头掠过一丝酸涩。“伞歪了。”妈妈说道。“没有啊。”我笑道:“伞真的没有歪。”妈妈不再说什么,也和我一同笑了,笑得那么欣慰。许久,我的肩头也开始沉重起来。久久的沉默中,彼此之间,弥漫着的是一种浓浓的感情。

两个谎言,是谎,也是爱,一把蓝伞,在雨的街头,绽放得格外美丽。我和妈妈都没有说话,这个可以一眼就戳穿的谎言,是一个藏在倾斜中的秘密。

梅花香自苦寒来

刘雅琴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叹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为了能一举成名,为了能天下知,我们在学习上你追我赶,马不停蹄;我们在考场上过五关,斩六将;我们在学校里起早贪黑,夜以继日……

多少次,碰到学习上的困难,我们沉默了;多少次,面对失败的考试,我们惘然了;多少次,我们想放慢在操场上狂奔的双脚,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尽管我们向往着自由自在的学习生活,尽管我们常幻想着自己是班之娇子;尽管我们常常在学习路上跌倒,但我们没有退缩,依旧披荆斩棘,永不放弃。

我们不相信学习上的困难会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拦路虎;我们不相信不理想的成绩会成为我们攀上高峰的绊脚石,我们高呼:“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爬起来能让我们哭得更响亮”;我们高呼:“飞蛾扑火,为的只是那一瞬间的温暖,奔赴高考,为的是那一生的光辉”;我们高呼:“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读书,无以上考场”。

“如果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做一件事,即使失败了,也是一种成功!”多少个日日夜夜,莘莘学子为了前途而拼搏,为了目标而奋斗,为了高考而倾注全身的精力。我们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们要相信,所有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哪怕只是微乎其微,我们也心满意足,为了明年的高考,为了那瞬间的灿烂,为了那永恒的光鲜,我们拼了,值了!

“我是一根瓜,不管藤蔓多么不结实,我也要努力地生长;我是一朵花,不管风吹还是雨打,我都要绽放;我是一只鹰,不管天空多么宽广,我都要展翅飞翔;我是一粒沙,不管世界多么大,我都要找准自己的方向……”

建筑物主体倾斜测量方法的调整 篇7

建筑物倾斜变形关系着建筑物健康运行, 攸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普及使用, 使得该项测量易于进行。但由于现场环境的不同, 原有的方法往往得适当调整。

1 建筑物的变形监测简介

变形监测是指对特定的建 (构) 筑物在其荷载情况下, 在其外部周围 (不受影响) 布设观测网作为基准点, 在监测建 (构) 筑物上布设观测点, 定期地测量监测点相对基准点的变化量, 对其定期监测的数值进行比较, 完成对建筑物及其地基在建筑物本身的荷载或者受外力的作用下一定时间段内所产生的变形量及其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工作。变形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沉降、倾斜、位移等等。

1.1 变形监测的目的

从宇宙中的每一颗星球到我们的地球以及区域、城市, 甚至是一个具体的建筑物的构件都存在着变形。变形是一直存在的, 但变形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就会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危险。一个工程从施工开始到竣工结束, 以及建成后使用的很长一段时间, 高楼 (沉降) 、大坝 (位移) 、高烟囱 (倾斜) 等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变形监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检查各种工程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 通过数据的统计对变形进行几何分析, 掌握规律, 预测预报变形, 达到工程安全运行的目的。变形监测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科学研究, 解释变形的成因, 验证工程建筑物的设计理论及地壳运动的假说、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数据的可靠程度, 研究变形的原因和规律, 改进工程建筑物设计, 建立正确的变形预报的理论与方法。

1.2 变形监测的特点

1) 对精度的要求高。与其他测量工作对比, 变形监测要求的精度更高。在实用的过程中, 一般要求精度达到1 mm。在对建筑物变形监测中, 为了准确、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测量的误差要求小于变形量的1/10~1/20。

2) 重复监测。变形观测网必须相隔一定时间进行重复监测, 只有重复监测, 才能从监测点的坐标或高程的变化中发现变形。

3) 内业的数据处理要严密。有许多变形体的变形都相对较小, 经常与测量误差处于相同的数量级, 所以要对变形数据进行严密的平差, 运用一些办法从含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中分析出真实、客观的变形信息。

4) 与诸多学科交叉。变形监测工作不仅需要测量知识, 还与土木工程和动力学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相互交叉, 只有这样才能有逻辑、条理性的分析变形信息。

5) 责任重大。由于变形量都是微小变化, 监测测量工作要求严格认真、一丝不苟, 从带有误差的监测值中分析并找出变形监测的规律, 从而及时预报危害变形, 使人们可以避免灾害, 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变形监测的责任重大。

2 主体倾斜观测方法与调整

实际工作中, 由于投点法要求将经纬仪安置在离建筑物的距离大于其高度的1.5倍以上的固定测站上, 对现场要求较高, 而沉降可以满足实际需求, 所以此文着重于主体倾斜观测方法的选择与调整。

2.1 主体倾斜观测方法及数据分析

对于主体倾斜测量一般采用投点法。投点法的理论方法如下:

观测的时候, 应该在底部观测点的位置上安置测量设施 (如水平读数尺等) 。在每测站安置经纬仪投影时, 应按正倒镜法测量每对上下观测点标志间的水平位移的分量, 按矢量相加法求得水平位移值 (倾斜量) 和位移方向 (倾斜方向) 。

对需要观测的建筑物, 通常对建筑物的四个阳角进行倾斜观测, 综合分析整栋建筑物的倾斜情况。其中经纬仪要求尽量设置在离建筑物较远的地方 (距离最好大于1.5倍建筑物的高度) , 尽量避免仪器纵轴不垂直的影响。观测的时候瞄准墙顶一点, 向下投影得一点N, 投影时经纬仪在固定测站应该对中严格整平, 用盘左、盘右两个度盘位置分别往下投影, 然后量取水平距离, 取其平均值即为NN间的水平距离a。以M点为基准, 然后用经纬仪测出角度α。H和H1也可用钢尺量取, 或用手持式激光测距仪测量。

最后, 通过对四个阳角的倾斜度的综合分析, 可以描述整幢建筑物的倾斜情况。

2.2 其他辅助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 变形监测测量仪器的功能越发完善, 配件也越来越丰富, 对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及精度的提高给予了很大帮助。如:反射片, 弯管目镜 (见图1) 。

2.3 倾斜观测调整实例

1) 工程概况。

该住宅楼位于双塔西街南侧, 太原供电分公司西侧, 楼高4层, 地下1层, 砖混结构。2011年12月11日该住宅楼北侧道路路面塌陷, 地下室积水。

受建设单位委托, 我院对该建筑进行沉降观测。

2) 使用仪器。

本项目沉降观测采用天宝Di Ni03型电子水准仪及配套的2 m铟钢尺, 建筑倾斜观测采用拓普康GTS-332N型全站仪。

3) 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过程。

由于场地的实际情况, 地面下沉, 投点数据不准确, 所以在宿舍隔离墙接近墙角处找一条平行于地面的直线AB与EF, 并将点投到AB与EF处, 观测点尽量固定且垂直于墙面。

如图2所示, 将经纬仪安置在离建筑物的距离大于其高度的1.5倍以上的固定测站上, 瞄准上部的观测点M, 用盘左和盘右分中投点法定出下面观测点C。用同样的方法, 在与原观测方向相互垂直的另一方向, 定出上观测点N与下观测点D。相隔一段时间后, 在原固定测站上安置经纬仪, 分别瞄准上观测点M, N, 仍用盘左、盘右分中投点法得C', D', 若C与C', D与D'不重合, 则发生倾斜。用尺量出倾斜位移量CC', DD', 然后求得建筑物的总倾斜位移量E, 即E2=CC'2+DD'2。则建筑物的倾斜度i=E/H=tanα。

3 结语

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 很多时候满足不了工作的标准与精度。但为了达到建筑变形测量的目的, 我们只有通过与实际环境结合, 多次测量减小误差的办法完成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合肥工业大学.测量学[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2]GB 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S].

[3]郭宗河.测量学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对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的应用研究 篇8

由于地基土层的复杂性, 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均匀土层上时, 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此种情况下建筑物就很容易发生倾斜, 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 为了避免建筑物倾斜而引发安全事故, 采用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来对其予以有效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切实有效的应用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来处理建筑倾斜问题, 笔者将在下文中就此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建筑物倾斜的原因

从当前我国建筑物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 建筑物倾斜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1 地质因素

我国作为地质环境复杂的国家之一, 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 容易使建筑物出现倾斜。而在湿陷性黄土上进行建筑物建设, 就非常容易使建筑物出现倾斜现象。因为湿陷性黄土会受季节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其很可能发生湿胀或干缩, 也可能出现冻土等情况。在湿陷性黄土上进行建筑物建设, 要求施工人员对湿陷性黄土的压缩系数进行分析, 从而科学、合理的进行地基处理。但是由于湿陷性黄土因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变化, 湿陷性黄土的压缩系数也会发生变化, 这将直接影响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坚固性, 使地基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 导致建筑物出现倾斜。

1.2 设计因素

建筑工程设计是建筑工程建设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建筑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为了可以高质量的建成建筑物, 使建筑物可以长期坚固、耐用, 一定要注意加强建筑物设计。但是在具体进行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如若前期对现场地质勘察不详, 不能准确的、详细的了解建筑位置的地理情况、地质情况、水文情况等, 这将使设计的基础工作难以满足均匀下沉条件, 会对后续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有很大影响;而在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及基础选型上未能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及相关要求来合理规划设计, 那么建筑物平面布置、沉降缝的布置及荷载中心位置设计等方面会存在缺陷, 这也将影响建筑物的有效使用;如若新旧建筑物距离较近, 那么因旧建筑物使用时间较长, 其地基会出现一定的下沉, 这将影响新建筑物的一侧在地基的附加应力, 很可能使新建筑物地基某侧发生沉降等。

1.3 施工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影响最大的环节。因为,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致使建筑工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如若安全隐患长期存在于建筑物中, 将会威胁着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容易使建筑物出现倾斜。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 深基坑开挖不符合施工要求、支护施工不当, 致使土体产生侧移造成相邻建筑物倾斜;在新建或已有建筑物的周围进行大面积降水, 建筑物的地基在没有完全固结的情况下, 遭受降水的侵害, 将严重导致建筑物地基土中有效应力分布不均造成沉降, 促使新建建筑物倾斜;大量的降低地下水, 将会使地质发生一定的变化, 容易导致土地下沉, 相应的建筑物会因土体下沉而出现倾斜;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选用的材料本身存在缺陷, 将其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 会降低建筑工程质量, 在后续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损坏, 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总之, 建筑工程施工中, 存在的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建筑工程质量, 导致建筑物倾斜。

1.4 使用因素

地面常年积水, 使地基土局部湿陷;室外长期有较多堆载使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人为改变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分布条件等。

总体而言, 建筑物倾斜现象的发生, 与地基不同程度的沉降、稳定性降低等有很大关系。

2 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建筑物倾斜现象的发生, 就会使得建筑物的重心偏离出现强大的偏心力矩。为了可以有效的处理建筑物倾斜情况, 笔者建议利用适合的、有效的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在此, 笔者就常用的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进行研究。

2.1 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

1) 顶桩掏土纠偏法。

顶桩掏土纠偏法是锚杆静压技术和掏土技术的有机结合, 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在建筑物沉降多的一侧基础上埋设锚杆, 再将反力架与锚杆相固定, 利用建筑物的自重由千斤顶将预制好的桩逐节压入在基础上开凿出来的倒锥形的压桩孔内, 桩断面一般为2 cm×20 cm, 每节桩长通常为2 m~2.5 m, 桩可用硫磺砂浆或焊接。顶桩掏土纠偏法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 要求施工人员对压桩力进行计算, 在压桩力达到1.5倍的设计荷载时, 施工技术人员要将桩与基础在桩孔进行浇灌处理, 基础桩稳定、坚固。而在混凝土达到施工要求的强度时, 要求工作人员对建筑物的沉降状态进行分析, 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建筑物的上层荷载, 使建筑物沉降情况得以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 施工人员先对沉降程度较小的一侧进行掏土, 从而增加掏土侧的土中应力。与此同时, 设置保护桩, 对建筑物地基进行保护, 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进而最终达到建筑物倾斜纠偏的目的。

2) 降水纠偏。

对于降水纠偏方法的运用, 则是在建筑物倾斜对应的沉降位置的另一侧打上竖井抽水, 促使降低地下水位, 相应的土地中的水分减少, 这会使得土的密集性增大, 提高土地基土的有效应力, 在此基础上利用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对地基土进行固结处理。利用降水纠偏的方式来进行建筑物倾斜处理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此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安全性高的特点, 主要是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 会对土本身渗透系数予以制约, 提高土地的坚固性、密实性, 为有效处理建筑物倾斜创造条件。

3) 堆载加压纠偏。

堆载加压纠偏的有效应用, 同样可以有效地处理建筑物的倾斜问题。因为堆载加压纠偏方法的应用原理是改变建筑物的荷载条件, 如此可以使建筑物倾斜一侧的荷载减少, 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物的地基进行处理, 可以有效的解决建筑倾斜的问题。通常来说, 软弱的地基对外部荷载是十分敏感的, 只要建筑物的荷载超出地基的荷载承受范围, 地基就会出现沉降现象, 致使建筑物倾斜。而堆载加压纠偏方法的应用, 则从地基荷载这一角度出发, 对建筑物的荷载进行处理, 在建筑物沉降小的一侧施加临时荷载, 适当地增加这个侧边的沉降, 用于减小不均匀沉降差和倾斜。总之, 利用堆载加压纠偏的方法来处理建筑物倾斜是非常有效的。

2.2 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利用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来处理建筑物倾斜问题的过程中, 也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而出现一些问题, 致使建筑物倾斜纠偏效果不佳。

因此, 综合以往建筑物倾斜纠偏施工, 在利用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的处理:

1) 地基稳定性的处理。

地基稳定高低直接决定建筑地基的应用性。为了保证建筑地基稳定、坚固, 在利用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过程中, 注意对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加以处理。

2) 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控制。

在建筑物出现倾斜之后, 地基不均匀沉降可能并未停止。对此, 施工人员要对地基不均匀沉降进行处理和控制, 使其稳定。在此基础上规范、合理的进行建筑物倾斜纠偏, 如此才能有效解决建筑物倾斜问题。

3 结语

面对当前我国建筑物倾斜的问题, 对其进行有效处理, 首先必须要清楚建筑物倾斜的根本原因, 即环境因素、设计因素、施工因素、使用因素。在此基础上, 对顶桩掏土纠偏法、降水纠偏、堆载加压纠偏等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进行分析, 选择适合的技术来对建筑物倾斜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处理, 这将有效解决建筑物倾斜问题, 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使用性。所以, 规范合理的利用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来处理建筑倾斜问题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宁云峰.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资讯, 2013 (24) :32.

[2]马华明.多层住宅楼倾斜纠偏加固的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 2011 (8) :86.

[3]杨淑娜, 李军.浅谈地基对建筑物的破坏原因与控制措施[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4]马艳娟, 殷志祥, 李会军.基于截桩纠偏法的多高层钢结构性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5]郭晓庚, 胡建勋, 张立敏, 等.建筑物纠倾中截桩与压载纠倾技术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 2010 (1) :76-77.

高层建筑倾斜 篇9

近年来对大型城市场景建模的需求日益旺盛,现已应用于城市规划、应急管理、军事训练等领域。对大规模城市场景建模的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些相对有效的方法。Poullis[3]提出一种以点云作为输入的自动建模框架,把大数据量的点云分割为规模可控的数据集,实现对大数据量点云的处理。Yannick等[4]提出的方法通过聚类、抽象和重建三步对城市建立起LOD模型,实现了大数据量的精简和语义化。Zhou等[5]基于Li DAR数据根据建筑物的屋顶、墙壁和点特性实现了对复杂模型的精简。总体上说,城市3D重建的主要挑战是必须能够应对大规模的数据量,同时得到比较好的重建效果。一方面需要对数据进行精简,另一方面需要更加快速和有效的处理算法。

当前,越来越多测绘单位和相关企业采用低空多角度倾斜摄影数据作为输入,基于图像自动化建模技术来生产三维模型数据。但是由于倾斜摄影自动化建模存在数据量庞大、单体化困难等“拦路虎”,目前倾斜摄影模型无法在大范围内应用起来。基于倾斜摄影的城市重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表面重建,现有的表面重建方法[6]中,泊松重建具有速度快的优点,成为城市重建的主流方法。泊松重建基于世界是平滑的假设,但建筑物面和面连接并非完全平滑,具有尖锐边缘、棱角等,所得重建结果在锐利的边缘出现扭曲,建筑物表面也出现起伏。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使用基于倾斜摄影所得航拍图像、PMVS[1]和泊松重建[2]所得三角格网作为输入,提出一种城市建筑物三维重建方法,重建的流程如图1所示。本文主要创新和贡献有:(1)对建筑物进行了单体化分割;(2)对输入的密集三角格网进行了大幅度精简;(3)恢复了建筑物的锐利特征和表面的平整特征。

1 相关工作

计算机视觉中,对城市建筑物的重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Xiao等[7]使用激光扫描仪数据作为输入,提出一种大型室内场景自动建模的方法。把3D模型分为水平层次,对于每一层把墙壁所有的激光点映射到2D地平面,然后使用霍夫变换[8]识别线。每一层平面使用2D实体几何(CSG)近似表示,然后2D的CSG表示被提升到3D。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如果数据含有关键的噪声,霍夫线识别会失败,这会导致总体效果变差。因此,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包含关键噪声和离群点等缺陷的倾斜摄影数据。一个类似方法是文献[9]提出的,首先墙体、天花板等结构使用水平层识别,墙体方向使用霍夫变换来计算。对每一层创建一个三角细分并扩展到3D,这样形成不规则的体素,最后通过解决能量最小化问题把体素标记为空和非空。和文献[7]相比,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改进了对圆形化垂直结构的处理,但是这个方法要求输入是较精确的Li DAR数据。文献[10]提出了从单一表面模型重建的结构化方法。对于建筑物边缘的提取,通常情况下使用交互的方法,而在比较简单的情况中使用自动的方法。虽然实验结果令人印象深刻,但这种方法由于性能的原因很难推广到大型城市场景。文献[11]基于图像进行城市建筑物的重建,充分利用现代多核CPU和计算机图形硬件,实现了三维重建的高性能。

国内对城市重建的研究有肖勇等[12]利用栅格数据并使用RANSAC算法[13]提取建筑边界上的长线段,采用规则化策略获取建筑轮廓。在模型生成阶段,基于原始点云和屋顶拓扑关系约束,获取屋顶间的交线和交点。然后结合以上所得到的信息建立三维建筑模型。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以机载Li DAR数据作为数据输入,并且基于平行和垂直的假设,对于更复杂的数据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王俊等[14]针对立面几何细节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建筑物立面三维重建方法,文中通过实现整体和局部点云模型的融合,最终生成建筑物立面的三维模型。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Li DAR数据或者地面图像的城市建模,而对倾斜摄影建模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

2 建筑物提取

为了实现建筑物的单体化,需要先从原始三角格网数据中提取单栋建筑物。

2.1 坐标系转换

在提取建筑物之前,首先需要把输入数据从相对坐标系转换到世界坐标系下,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转换方程如下:

其中k是缩放比例,是旋转矩阵,是相对坐标系下的原始点,是平移向量,是转换后世界坐标系中的目标点。

2.2 建筑物范围提取

为了建筑物的轮廓,用一个和x Oy平面平行的平面切割三角格网。对于每一个三角面片计算和这个平面的交点。求解交点的原理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水平面和三角形相交有四种情况,其中(a)和(b)是不相交的情况,(c)和(d)是相交的情况。因为泊松重建所得的三角格网是水密的,所以在完成对每一三角面片交点的计算后可以得到切割边缘轮廓,也就是一系列的环,如图3(a)所示。

在得到外轮廓后,需要提取建筑物的外包围范围。因为泊松重建所得到的三角格网并不规则,在初始切割高度以上的三角面片会略微超出切割所得到的轮廓范围,所以需要把刚才得到的轮廓范围扩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先求轮廓的凸包,然后再扩大一定尺度,就可以获得建筑物的包围范围,如图3(b)所示。

在这个外包围范围的竖直方向上包含了这栋建筑物所有的三角面片,基于这种规律可进行下一步的分割操作。

2.3 分割

根据上一步所得建筑物外包围范围对原始三角格网进行分割。方法是判断三角面片中的每一个点是否在环中,如果至少有一点在环中则判断此三角面片属于这个环对应的建筑物。根据式(2)判断点是否在环内,其中ri代表一个环,p表示一个点,np表示从点p作一射线,这条射线和环ri的交点个数,L是所有三角面片点的集合,函数E用于计算点p是否在ri中。

根据每一个环进行分割后,最终会分割出所有的建筑物,如图4所示。注意到如果在高于切割高度的位置有连接或者受到噪声的影响而连接,我们会在一个分割中得到两栋建筑物,这样就需要多个环的聚类(2.2节)。

3 多边形3D模型重建

分隔出建筑物后,下一步是对建筑物进行多边形3D模型重建。为了对输入数据进行精简,重建方法必须能够对建筑物几何结构进行抽象化的建模,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数据中三角面片的数量。为了解决泊松重建中建筑物平面起伏和锐利特征丢失的问题,方法需要能够应对噪声、离群点等缺陷。本节提出的重建方法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切片、建立3D模型、层次调整。

3.1 切片

本节使用与2.2节类似的切割方法,不同的是这种切割需要在每一层次进行。从一个初始z坐标为offset的水平面开始,按照高度间隔step沿z轴方向移动平面,如果建筑物的高度为height,那么总的切割次数N为:

在切片得到边缘后,首先用Alpha Shape算法得到连续的外轮廓,这种外轮廓表现为曲折。如果使用这种轮廓来建立建筑物模型并不能得到建筑物平整的表面,所以需要得到对轮廓做进一步的精简,采用以下多边形直线拟合算法:

算法1多边形直线拟合算法

输入:轮廓的初始线段集合L和已被处理的线段集合Lh=Ø。

步骤1如果L≠Ø,从L中的一条初始线段l=li开始,置li∉4L,li∈Lh,如果L=Ø,算法结束,输出线段集合L'。

步骤2寻找下一条和l首尾相邻的线段li+1,如果li+1和Lh中的线段满足F(li+1,Lh)>max Arccos,其中F(li+1,Lh)表示li+1和Lh中线段的反余弦值绝对值的最大值,max Arccos是参数阈值。则把Lh中的线段首尾相连作为线段lr,置lr∈L',li+1∉L,Lh={li+1},l=li+1,执行步骤1,否则li+1∉L,li+1∈Lh,l=li+1,继续执行步骤2。

3.2 建立3D模型

得到精简外轮廓以后,需要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建立一个新的面。通过计算上层和下层切片轮廓面积差的绝对值,如果环r1和环r2满足式(4)则把r1作为新的面,如图5所示。

其中,A(r)表示r的面积,threshold表示判断是否作为新面的阈值。

若一次切片产生多个环,需要对这些环进行聚类。思想是形心距离小于阈值的环被分为一类,否则作为不同的类,如图6所示。

下一次切片所得到的多边形环和上一次的每个多边形环进行比较聚类。如果O(rj)表示环rj的形心,O(ci)表示类ci的形心,D(O(rj),O(ci))表示两个形心间的二维水平距离,Rn是第n次切割所得环的集合,A(r)表示环r的面积,max Distance表示形心的最大距离,min Aera是输出细节的最小面积。对于rj∈Rn有如下原则:

(1)如果切割次数n=1,∀rj∈Rn,置cj={rj},O(cj)=O(rj),ci∈C。

(2)如果切割次数n≥2,所得∀rj∈R有以下规则:

①如果D(O(rj),O(ci))<max Distance,置rj∈cj,O(cj)=O(rj)。

②如果∀ci∈C,D(O(rj),O(ci))>max Distance,置cj={rj},cj∈C。

③如果对ci∈C,有∀rj∈R,D(O(ci),O(rj))>max Distance,则置ci∉C。

④如果对于环rj有A(rj)<min Aera,置rj∉Rn。这种规则的好处是通过控制min Aera的大小可以控制输出的建筑物细节的级别。如果min Aera很大,则不会输出房顶上的附加建筑。如果min Aera设置为0,则所有的细节都会被输出。

3.3 层次调整

由于是采用分层切片的方式进行重建,建立的3D模型层次间会产生细微差异,层次调整的一个例子如图7所示。

为了调整这种细微差异,如果第n次切割所得的其中一个环rup的线段集合是V,对V中每一个线段v找到和第n-1次切割所得其中一个环runder的线段集合W中线段w的映射关系。D(v,w)表示v的终点到w的水平垂直距离,wj+1是和wj首尾相连的线段,vi+1是和vi首尾相连的线段,d代表v的终点到w的水平垂直距离的最大值。层次调整使用层次调整算法:

算法2层次调整算法

步骤1对于环r的线段集合V,取种子线段v=vi,在W中找到满足式(5)的线段w=wj:

步骤2如果v和w满足式(5),则按照图8原理进行映射。否则如果V≠Ø,执行步骤1,如果V=Ø则输出V',退出。

如图8所示:

(1)如果B到线段CD垂线和CD的交点在CD上,如图8(a)所示,则AB映射为A'B',即v=vi+1=BG,w=B'D,置vi∉V,A'B'∈V'。

(2)如果B到线段CD垂线和CD的交点不在CD上,同时CD和下一条线段DE的夹角θ是锐角,如图8(b)所示,则AB映射为A'D,即v=DB,w=wj+1=DE,置A'D∈V'。

(3)如果B到线段CD垂线和CD的交点不在CD上,同时CD和下一条线段DE的夹角θ是钝角,如图8(c)所示,则AB映射为A'D,即v=vi+1=BG,w=wj+1=DE,置vi∉V,A'D∈V'。

3.4 多边形3D模型重建算法描述

综上所述,如果n表示当前切割次数,offset是初始切割高度,step是切割步长,C表示所有环聚类所得的集合,Rn是第n次切割所得环的集合,N由式(3)计算所得。本文的重建算法描述如下:

算法3多边形3D模型重建算法

输入:泊松重建所得三角格网

步骤1从n=0开始,以offset+n×step为切割平面z坐标,开始切片,求得相交环的集合Rn。

步骤2对每一个环rj∈Rn进行Alpha Shape得到线段集合L,然后使用算法1对L进行多边形直线拟合得到L',拟合后环的集合为Rn'。

步骤3对每一个环rn'∈Rn'分类,更新集合C。

步骤4对于每一个类ci∈C进行如下操作:以ci中最后插入的环rlast的线段集合作为V,倒数第二个插入的环rlast-1的线段集合作为作为W,使用算法2进行多边形直线拟合,调整得到V'和rlast'。根据式(4)把rlast'和rlast-1作比较来判断rlast'是否作为新的一层。如果ci中只有一个多边形,则不作比较。

步骤5如果n<N则n=n+1,然后执行步骤1。否则退出。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文使用C++语言实现了本文算法,并使用基于倾斜摄影、PMVS和泊松重建所得到的三角格网作为输入验证本文算法的性能、稳定性、精确性、有效性和可扩展性。本实验运行在Intel(R)Xeon(R)CPU E3-1230 V2@3.3 GHz,8 GB内存的台式机上。表1是算法中的参数和实验中使用的数值。实验一对单栋建筑物进行重建,结果如图9所示,实验二对一个城市地块进行重建,结果如图10所示。

1)性能和稳定性

实验二的输入是一个城市地块的密集三角格网,正如图10(a)建筑物细节标记处所示输入的三角格网数据非常密集,所以性能和稳定性非常重要。表2是两组实验建筑物提取的情况和实验消耗的时间,由表可知实验一所消耗的时间小于1 s,而实验二的运行时间小于10 min,重建的时间大于建筑物分割的时间。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具有比较高的建筑物提取率和较好的性能。由于是先对建筑物进行提取,再对单栋建筑物进行重建,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计算,大大提高了性能。

输入数据中噪声、离群点等数据缺陷较多,建筑物的形态各异。但从实验结果可知,本文算法能够稳定处理这些缺陷和建筑物的复杂性,并得到很好的重建效果。

2)精确性和有效性

将图9(a)、图10(a)建筑物的细节展示和图9(b)、图10(c)对比可从视觉上感受到,输出结果和输入的密集三角格网相比得到较大程度的精简。从量化的角度上得到精简的结果如表3所示,表格中的数据表明点的数量得到较小程度的精简,面的数量得到很大幅度的精简。

由图9(a)、图7(a)可得该实验数据在数据量方面显示三角格网非常密集,并且含有噪声、离群点等缺陷,建筑物表面凹凸不平,在屋顶处表现为扭曲。使用本文的方法重建以后,在保持较高重建精度的同时对建筑物锐利结构的恢复效果非常明显,并保持了建筑物表面的平整,从贴图后效果图10(d)可以看到视觉效果得到很大改善。

3)可扩展性

由于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先对建筑物进行提取,再对每栋建筑物分别进行重建,所以易从单栋建筑物扩展到城市群。两组实验也表明本文提出的重建方法表现出较好的可扩展性,这对于城市场景大规模数据的自动建模至关重要。

5 结语

本文基于倾斜摄影、PMVS和泊松重建所得密集三角格网数据提出一种城市建筑物三维重建方法。对原始密集三角格网进行了有效的单体化分割和较大幅度的精简,并恢复了建筑物的平整和锐利特征。

浅谈建筑物倾斜的原因及纠偏措施 篇10

1 建筑物倾斜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工程勘察失误。

1.1.1 若勘测点布置过少, 或者只借鉴相邻建筑物的地质资料, 对建筑场地没有进行认真勘察评价, 提出的地质勘察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场地条件, 如岩溶土洞、墓穴等没有被发现, 甚至旧的人防地下道也被忽视, 使新建的建筑物发生严重下陷、倾斜或开裂。1.1.2勘察资料不准确, 结论不正确, 建议不合理, 给结构设计人员造成误导。1.1.3地基勘察和勘探点布置不全面或者勘探点深度不够。对大型高层建筑有的仅做了建筑物本身的地基勘察, 未做区域性地质调查, 地下情况不明就提出地质勘察报告。

1.2 设计原因。

设计人员不熟悉或没有认真学习、掌握国家颁布的现行有关技术标准。加之规范又不断修订更新, 设计人员缺乏认真学习, 没有按规范正确进行基础设计者屡见不鲜。

建筑物基础设计未能准确掌握地基土特性, 缺乏认真的方案比选和专家论证, 采用的基础形式不当而引发事故。建筑物设计偏重于非对称的美学艺术, 造成建筑结构的不匀称, 上部结构对地基施加的荷载作用不均匀, 甚至差异较大, 结构重心与荷载中心偏离, 沉降缝布置欠妥等因素造成建筑物产生倾斜。同一栋建筑物上选用两种以上基础形式或将基础置于刚度不同的地基土层上, 易发生严重事故。

对于软土地基或建筑物形体复杂、高度变化较大时, 必须按照变形与强度双控条件进行设计, 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均匀沉降。如果只进行强度验算, 将会使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或过量沉降。

1.3 施工原因。

1.3.1 隆起导致沉陷。

在软弱粘土层中开挖, 土方移除后, 因解压作用, 开挖区内外两侧覆土压力不平衡, 挡土壁背侧的土壤极易产生塑性流动, 从挡土壁的下端滑动至开挖面内, 造成开挖底面隆起, 而挡土壁背侧土壤产生下陷现象。1.3.2挡土桩、废桩的拔除。钢板桩、废桩抽拔时, 因振动作用产生夯实效果, 致使松散砂质土紧密, 而造成地表下陷。板桩拔除后, 地层中遗留孔隙, 除了桩本身的体积外, 还有附着于桩上的土壤, 此孔隙不易用砂或灌浆方式将其完全填满, 因此造成地表位移下陷。1.3.3施工抽水。工程开挖时, 若开挖深度低于地下水位, 即需要抽水, 以保持开挖面干燥。如果挡土壁止水性不好、贯入深度不足或抽水位置不当, 使得开挖区周围的地下水位下降, 导致土壤有效应力增加, 将会造成开挖区外地表压密沉陷。1.3.4挡土壁。挡土壁施工存在问题造成漏水、漏砂现象, 导致开挖区周围地表下陷。由于挡土壁施工存在问题, 应力集中于较脆弱的部位, 容易导致挡土壁产生缺陷, 或由于挡土壁施工接缝问题, 导致缺陷处产生漏水、漏砂现象, 引致地表下陷。连续壁施工时, 如果稳定液的水位或浓度不够, 容易引起沟壁变形破坏, 引起地表下陷。使用预垒桩墙为挡土壁体时, 因钻孔产生的地表松软, 或因砂浆回填不好, 而产生地中孔隙, 可能使周边地层产生变形, 引起地表下陷。

2 建筑物纠偏的常用方法

(1) 压桩掏土纠偏法:该法是先在建筑物沉降大的一侧用锚杆静压桩法先压桩, 并立即将桩与基础锚固在一起, 制止建筑物继续下沉, 然后在沉降小的基础一侧进行掏土, 减少基础底面下地基土的承压面积增大掏土一侧地基中的应力, 使地基土达到塑性变形, 造成建筑物缓慢而又均匀的下沉、回倾。 (2) 顶升纠偏法:该法是在倾斜建筑物基础沉降量大的部位, 设置若干千斤顶, 将倾斜一侧整体顶升, 用调整建筑物各部分的顶升量, 使建筑物沿某一点或某一直线做整体平面转动使恢复原位。 (3) 浸水纠偏法:该法是利用湿陷性黄土遇水湿陷的特性, 针对建造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建筑物由于地基局部浸水而造成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倾斜。 (4) 降水纠偏法:该法是在室外倾斜相反的一侧地面上, 设置多个沉井或井点管、大口径降水井管等, 设泵抽水, 或在外侧挖沟、排水, 强制降低地下水位, 迫使土壤孔隙水减少, 土壤压密下沉, 从而使倾斜得到恢复。 (5) 钻孔掏土纠偏法:该法的原理是软粘土或淤泥质土在建筑物附加荷载的作用下, 会产生较大的侧压力, 如在建筑物倾斜相反的-侧基础边缘钻孔, 造成地基侧向应力解除, 软粘土即会侧移进入孔内, 将挤入孔内的泥浆部分储存, 部分掏出, 从而可调整建筑物的沉降差异, 校正倾斜。 (6) 挖土纠偏法:该法是在倾斜建筑物沉降量较小一边的基础下掏出部分土, 造成基底下土体部分临空, 使该部分基础与土的接触面积减少, 接触应力增加, 导致侧向挤土变形, 迫使基底下的土在建筑物自重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压密下沉或侧向挤出变形, 借以调整整个基础的差异沉降, 从而起到矫正建筑物倾斜的目的。 (7) 基础位移偏移法:该法是利用土壤抗剪强度较低的特点, 用千斤顶使基础沿水平方向移动, 达到纠偏的目的。 (8) 降水掏土纠偏法:该法是在建筑物倾斜相反一侧, 按一定角度打斜孔, 先掏土而后进行降水, 促使地基土在上部自重荷载的作用下, 在孔壁附近产生应力集中, 因而造成孔周土体从侧向挤出;与此同时, 因边界条件的改变, 引起应力重分布, 迫使整个基础范围内的土体产生沉降, 沉降速率外侧大于内侧。沉降速率大小取决于抽水的强度, 抽水时曲线很快下降, 停止抽水后曲线出现平缓段, 沉降逐渐趋于平缓, 纠偏即告完成。 (9) 静力压桩纠偏法:该法是以基础底面为反力支托, 在地基下地基中逐节压入桩段的办法进行建筑物纠偏。 (10) 堆载加压纠偏法:该法是在建筑物沉降小的一侧施加临时荷载, 适当增加该侧边的沉降, 用以减少不均匀沉降差和倾斜。 (11) 沉井射水掏土纠偏法:该法是在基础沉降小的一侧的室内或室外设置若干小型沉井, 对基底土层进行人工射水、排土, 使建筑物回倾。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砂性土或填土等地基上的独立或条形基础的建筑物的纠偏工程。 (12) 压力灌浆纠偏法:该法是在建筑物倾斜一侧的地基进行压力灌浆, 充填土壤的空隙, 固结土壤的颗粒, 改善土的压缩性, 从而增加地基的承载力, 减少土的沉降变形, 同时由于对地基的预压, 往往会使地基略微回升以及改变了两侧的沉降速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产生一定的纠偏效果。 (13) 锚桩加压纠偏法:该法是在倾斜基础沉降小的一侧修筑一个与原基础连接的悬臂钢筋混凝土梁, 在梁端设置锚桩, 采用拉伸机通过基础对地基施加预应力, 根据工程需要进行一次或多次加荷, 直至达到预期纠偏的目的。 (14) 掏砂纠偏法:基础底板下设有较厚的砂垫层, 建筑物整体刚度又较好, 可采用该法。在发生沉降量较小的部位, 按平面每隔1米左右交叉布置一个掏砂孔, 纠偏时, 在沉降较小的部位用铁管在抽砂孔中分阶段掏砂;当抽砂孔四周的砂体不能在自重作用下挤入孔洞时, 可在砂孔中冲水, 促使孔周围的砂体下陷, 从而使建筑物强迫下沉, 以达到沉降均匀的效果。

结束语

工程纠偏实践表明, 影响建筑物产生倾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取得比较理想的纠偏加固效果, 针对不同的工程实际, 应该在查明建筑物倾斜原因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纠偏加固技术, 做到既节约投资又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王珊.地基处理新技术及其工程实例实用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资本的倾斜 篇11

坚挺的现代板块

夜场以关良的 《史塔尔桑教堂》打头阵,这件作品仅以最高估价260万港元成交,平稳开局;接下来的潘玉良纸上作品《梦寐》以远超估价的1388万港元成交,带来整场拍卖的第一个小高潮。

作为这个专场的重磅推介,富比特别规划吴冠中“生命的风景”专题,在吴冠中逝世五周年之际,以六件作品重点回顾其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间的创作生涯,并邀请中国著名笙演奏家、格莱美奖得主吴彤为专题配乐及制作专辑;专题图录更由亚洲著名设计师聂永真亲自操刀,呈现“绘画x音乐x设计”的跨界艺术体验。在布展中,富比亦匠心独运,用多元有趣的手段诠释、重建和推广20世纪华人艺术家,“生命的风景”专题特别以八角形的柱体结构,打破常规的平面墙,让观众无论面对任何一个面,视野中只有一幅作品。伴随吴彤度身定做的音乐,作品清晰地留影于观者脑海里。

拍卖现场,吴冠中的作品也获得了买家的积极回应,六件作品悉数成交,总成交额为1.57亿港元,超过全场总成交额的四分之一。其中三件作品以过千万的价格成交:《红梅》从2500万起拍,七个电话委托加入这件作品的争夺中,经过现场及电话交替出价,经过15口叫价后,最终以6680万港元被电话委托80034号收入囊中,赢得晚场的第一次掌声,并领衔当晚最高价拍品;另外,《荷花》《墙上秋色》分别以3436万港元及3212万港元成交,位居前十排行榜的第三位及第五位。

在夜场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的赵无极,被安排与陈荫罴搭档组成“写意”专题。作为市场硬通货的赵无极,六件上拍作品中,五件以过千万的价格成交,一件流拍。《07.04.61》《02.04.59》《夜—子夜》作为赵无极创作高峰期之作,分别以5564万港元、3324万港元、1808万港元交割,分占最高价拍品的第二、第四及第十位。

东南亚成新热点

当晚表现耀眼的另一个板块是东南亚艺术,从夜场图录中就可以看出主办方在该板块的倾向—拍品数量增至20件,整个板块以烫金银为衬底,在厚重的图录中跳脱出来。

趁着赵无极的利好势头,无论现代油画,抑或当代艺术,东南亚艺术都获得了藏家们的热烈追捧,20件拍品中,除了一件流拍外,多数拍品以远超最高估价落槌,陈文希作为最大黑马,《母与子》以368万港元成交,超出最高估价6倍。亨德拉·古拿温《摩诃婆罗多:班度的骰子》作为该板块的焦点,以1000万港元起拍,2200万港元落槌,带来了整场拍卖的新一轮高潮;勒迈耶经典之作《舞者》以2048万港元成交;卡洛斯·维亚鲁斯·弗朗西斯科的标志性画作《穆斯林订婚礼》以1028万港元成交,三位现代艺术大师同时跻身千万俱乐部。九位刷新世界拍卖纪录的艺术家中,东南亚艺术家占其中四席。回看上个月刚刚结束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中东南亚艺术份额的增加,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东南亚艺术品都已然成为新一轮亚洲艺术市场的追逐目标。

青年艺术家接棒?

在东南亚艺术后,以前围得水泄不通的拍卖厅里,居然出现了空场……当20世纪中国油画作品拍完后,很多台湾藏家离开了;东南亚板块结束后,东南亚人离场了,剩下以中国内地藏家为主的群体,安静地等着中国当代艺术和日韩艺术的拍卖……

相较于现代艺术的坚挺,中国当代艺术落差强烈。12件流拍作品中,该板块占了8件,曾经叱咤艺术市场的F4,除了方力钧《1996.4》以1200万港元起拍,由谭国斌以2168万港元竞得外,刘小东、张晓刚、岳敏君的作品均遭遇流拍。其他成交的拍品中,多数也在预估价上下徘徊。尽管老一代表现乏力,中青年艺术家则显现接棒趋势。70后艺术家贾蔼力《早安,世界(三联作)》从500万起拍,最终被电话委托以1328万港元从朱彤手中夺得,突破千万大关,并创下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在当代中国艺术普遍遇冷的大环境下,也可看到买家对青年艺术家的信心。

日韩当代艺术也表现出良好势头,抽象派艺术获得买家的青睐,白发一雄的《十万八千本护摩行》以2408万港元的成交价进入排行榜第七位;三位艺术家刷新了个人纪录:朴栖甫《描法9号—75》以464万港元成交;郑相和《无题05-7-15及05-2-14(两张作品)》以488万港元成交;田中敦子《93C》以728万港元成交。

综观整场拍賣,尽管没有创造亿元大观,现代中国油画仍是市场的硬通货;随着东南亚及日韩艺术的市场发展逐渐成熟,资本流通发生改变;中国当代艺术年青一代的进场,也许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将进入新一轮的洗牌。

高层建筑倾斜 篇12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范围的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在不断进行,因此城市违法建筑物的数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数据。传统的统计城市违法建筑物的数量基本上是通过建筑管理监督员在建筑现场巡查,发现之后,上报上级部门,层层上报,最终统计。这种通过建筑管理监察员巡查发现再逐级上报的方式不仅使得城市违法建筑物的数量是否正确有待确认,还使得建筑管理监察员存在危险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城市违法建筑物的这一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策,提高城市违法建筑物所报结果的客观性。倾斜摄影测量作为一项先进的技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采集到城市三维空间内的数据,通过合理地测算城市建筑物的平面的高度变化,可以使得城市违法建筑物的显示数据更加得客观,也有助于降低传统监察中的风险性。本文就来具体说明一下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应用的优势以及三维建模,并且可以提出相应的监测路径,包括技术路线以及监测成果的比较,并且提出一些应用实例,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进一步发展。

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优势

传统的遥感测量手段采用的正射影像方法只能是在垂直方向对建筑顶部进行模型重建,而对侧面的三维重建一直缺少有效的解决手段。倾斜摄影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所谓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就是在一个飞行平台上搭载多个相机,这些相机分别从一个垂直以及其他四个倾斜的角度对实物进行影像采集,从不同的角度获取到影像,并且通过三维模型的建立,完成不同角度影像的集合。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关键之处在于它的三维自动建立模型技术。三维自动建立模型技术可以根据不同角度的摄影以及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空间处理,经过一系列的自动运行得到三维模型。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优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目前对大数据的需求逐渐变大,而倾斜摄影测量所得影像数据可以转化成DLG、D0M与DSM等不同数据格式,并且能对数据进行矢量化等操作,大大增加了其使用的范围,满足不同的工程需要;其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真实性,以及快速获得海量空间数据的特点,但在倾斜摄影测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对于影像数据的匹配和整体三维模型的表达方面还不成熟。若研究出高精度的影像数据匹配方法以及去除冗余信息增强运行的效率,而不影响建模实体效果,将能大大增强其实用性;其三,自动建模的成本大约是传统手工建模的50%。通过这次利用,可以更好地增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可以进一步促进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

三、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建筑物实景三维建模

近些年来,数字摄影测量领域里主要研究重点为三维城市的建模,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通过自动从影像及其他辅助数据提取三维城市模型的方法和系统。在三维城市建模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两个步骤就是给建筑物添加纹理信息及建立三维建筑物模型。为建立好的三维建筑物模型添加纹理信息环节极其重要,因为通过此种手法可以让三维建筑物模型看起来更加真实。调查研究发现,结合数字影像和系统数据便可得到精确的、可靠性强的建筑物模型,现在已经有不少从航空垂直影像和倾斜影像数据自动生成建筑物模型纹理信息的方法。

在通过倾斜摄影测量对建筑物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三维模型。建立的三维模型分为两种,一种是既可以单独使用同时又可以叠加使用的,这种模型是DEM影像和建筑物的三维模型进行充分地整合,将三维场景构造成为层次化的场景,是实际应用中的核心数据来源。另一种是只可以作为整体数据,不能分割使用的,这种模型是将DSM影像和倾斜影像进行自动匹配生成三维场景,这种只适合作为宏观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不能对模型进行对象化管理。

四、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建筑物空间变化监测

1.技术路线。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对建筑进行摄影时,主要运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中的多视影像联合平差、多视影像密集匹配、数字表面模型生成和真正射影像纠正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采集到建筑影像后结合建筑的实地测量,生成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以及数字表面模型等,然后再根据这些模型制作有关建筑物的单体模型,通过在建筑物空间变化监测平台上查看近期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统计建筑物现行阶段的存量和增量,对于外扩一米以上以及高度变化两米以上比较严重的违法建筑,三维模型可以自动识别出来,并观测出实际的变化量。将观测到的数据提交到有关部门,可以加强对城市违法建筑物的监察和管理。

2.监测成果对比。通过对倾斜摄影观测到的多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对建筑物的平面以及高度变化进行对比。平面监测是以正射影像作为基础,高度监测是以数字表面模型为基础,将观测到的平面轮廓信息、高度轮廓信息以及其他相关数据信息在模型中表现出来,对多期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较容易地发现城市违法建筑物。

五、应用实例

由于倾斜影像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地理信息、更友好的用户体验,所以目前,该技术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的领域有应急指挥、国土安全、城市管理、房产税收等行业。而在国内政府部门则主要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房产税收、人口统计、数字城市、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灾害评估、环保监测等。在企事业单位就把倾斜影像用在房地产、工程建筑、实景导航、旅游规划等领域。

目前在昆明市和北京市等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运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对建筑物的空间变化进行监测,本文以昆明市为例,通过观察采集到的建筑三维信息数据,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监测其建筑空间变化信息。本次使用到的工具是RCD3O倾斜摄影仪、以运12飞机为摄影平台,以及其他一些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变换,观测到所测区域的地面分辨率好于七厘米。此次项目在监测的基础上还研发了昆明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数字化应用平台,其中包括统计分析平台、信息发布平台、三维数据管理系统等各方面平台。平台可以兼容多种数据、实现多种操作。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昆明市建筑物的空间变化监测上取得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成果。

六、结语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与传统的正射影像技术相比,从多个角度对建筑物进行摄影,对建筑物的空间变化进行合理的监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提高了对违法建筑物监测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使得城市建筑管理不断创新,不断适应科技发达的今天。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使得建模成本降低,有利于加强城市违法建筑管理。但是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建筑物空间变化监测上的应用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监测到的数据处理中软件还没有跟上倾斜摄影的脚步。但是随着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建筑物空间变化监测上的不断应用,有关部门会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得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不断完善。

摘要:随着卫星摄影在空间变化监测方面的不断应用,对城市建筑物空间变化的监测,已经越来越普遍。但是在建筑物的平面以及高度的变化监测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优势、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合理运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对建筑物的空间变化进行检测,不仅对城市的一些违法建筑进行合理的执法,而且有效提高了城市综合管理考核的绩效水平。

关键词: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建筑物,空间变化,城市管理

参考文献

[1]赵雷,包银丽,袁翔东,等.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建筑物空间变化监测探讨[J].地矿测绘,2015,31(4).

[2]牛鹏涛.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城市三维建模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4(26).

上一篇:职工福利的财税处理下一篇:台湾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