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设计初探

2024-07-10

高层建筑设计初探(共12篇)

高层建筑设计初探 篇1

1 高层建筑的强度控制

强度主要是指混凝土的强度。高层建筑由于混凝土用量大, 施工周期长, 气候及工作条件影响因素多, 有时会发生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 甚至不合格。那么如何克服和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这一关呢?

1.1 配比的选定

工程开工前, 一般均要按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并都要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 待级配报告出来后, 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 (实验室配比) , 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但问题就在于级配与现场施工过程中是否相符。有资料统计显示, 若因砂的含水率增多, 砂率下降2%~3%, 混凝土强度将下降15%~20%, 而水泥数量的影响为5%~20%, 石子及砂的级配影响为5%~20%;水灰比影响为多增l%, 强度降低5%~10%。既然影响如此之大, 那就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1.2 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 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 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 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原因, 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据有关专家测试结果, 其强度比全湿养护28天:全湿养护3天:空气中养护28d分别为2:1.5:1.由此可见养护的重要性。

1.3 加强混凝土强度评定

剔除试块制作的不规范现象。当混凝土试块的强度测试大于设计强度时, 是否就是强度评定合格了呢?不尽然。《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107) 规定, 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检验评定。一个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

根据相应条件选定一种, 这其中都涉及到一个标准差问题。高层建筑由于施工周期、混凝土的浇筑、养护等气候条件相差大, 混凝土试验值的离散性也较大, 即标准差过大, 如笼统地作为一批来评定, 很可能不合格, 因此应分批, 按条件基本相同的划为一批进行评定, 这样做既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也符合现场实际。

2 高层建筑“三线”控制

轴线、标高、垂直度类似于建筑物的经络。对高层建筑来说, 由于涉及面广, 操作难度大, 经常会发生位移或不准现象。“三线”的控制是高层建筑的一大难点。

2.1 垂直度的控制

控制垂直度是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基础, 也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为了控制建筑大楼的垂直度, 首先应根据大楼柱网布置情况, 先将大楼四个边角柱的位置确定。在安装四个边角柱的模板时, 沿柱外层上弹出厚度线, 立模、加支撑, 采用吊线的方法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在保证垂直度100%后, 对准模板外边线加固支撑、浇筑混凝土。待四角柱拆模后, 其他各列柱以该四柱为基线, 拉条钢线, 控制正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过程中的垂直度控制, 应用激光仪加重锤进行双重较验, 这样更能增添垂直度的准确性, 同时加上内、外双控使高层建筑的竖向投测误差能减小到最低限度。

2.2 轴线的控制

轴线传递。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 脚手架与施工层同步向上, 导致从外围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因此在±0.00结构施工复核轴线无误后, 以-层楼面为基准在最长纵横向预埋多块200*200*8mm钢板, 在钢板上标出控制轴线或主轴线控制点:二层及以上施工时, 以一层楼面为基准在每层楼面相应位置留设200*200mm方洞, 采用大线锤引测下层楼面的控制点, 再用经纬仪及钢卷尺进行轴线校正, 放出各层轴线和细部尺寸线。

过程线的控制。挂起两条线, 浇好剪力墙, 这是过程线控制的关键。浇筑剪力墙, 宜用18mm厚优质胶合夹板, 外墙外围组合固定大模, 内墙散装散拆进行组合模编号。这样墙体平整度得到了保证, 但更要注意的是墙体的垂直度。为此: (1) 模板支撑时严格控制好剪力墙的四角, 确保四个角的垂直度偏差在最小范围内: (2) 浇筑混凝上时, 在剪力墙外平面的腰部和顶部挂双线, 确保线和模板始终保持一致,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从而达到线性控制的目的。

2.3 标高线的控制

在每层预控轴线的至少四个洞口 (一般高层至少要由3处向上引测) 进行标高的定位, 同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 然后辅以水准仪抄平, 复核此四点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 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

这其中对四个洞口标高自身的准确性要求提高, 因施工过程中模板、浇筑、加载等原因, 洞口标高可能失去基准作用。为此必须确保引测点的可靠性, 加强洞口处模板支撑, 同时辅以直径为12钢筋控制该部位楼面厚度, 确保标高的准确。

在大楼四角、四周具备条件处设立层高、累计层高复核点, 每层向上都附以该位置进行复核, 防止累计误差过大。层面标高复核过程中必须实现每层面的四个洞口控制点与外层高复核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方能确认标高的准确性, 达到标高控制的目的。

3 建筑裂缝的控制

裂缝分为运动、不稳定、稳定、闭合、愈合等几大类型。虽说骨料内部凝固时产生的微观裂缝不可避免, 但从质量角度考虑应尽可能减少。由于高层建筑混凝土强度普遍较高、混凝土量较大、且带有地下室, 所以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更大。下面主要叙述有关对裂缝的“放”、“抗”相关措施。所谓“放”, 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 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所谓“抗”, 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 在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 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措施。

“放”的措施:砌筑填充墙至接近梁底, 留一定高度, 砌筑完后间隔至少一周, 宜15d后补砌挤紧;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等。

“抗”的措施: (1) 尽量避免使用早强高的水泥, 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 降低水泥用量 (宜<450kg/m3) 。实践经验表明, 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增加10kg, 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升高1℃。高层混凝土用量大, 有时还有大体积混凝土, 从经济、实用角度宜掺入外加剂。当然掺入外加剂后, 要预计对早期强度的影响程度。据此可提请设计科研部门予以探讨和评定。 (2) 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砂石, 这样可减少水和水泥用量, 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有资料显示:用5~40mm碎石, 比用5-25mm的碎石, 可减少用水量6~8Kg/m3降低水泥用量15kg/m3;用M=2.8的中粗砂比用M=2.3的中粗砂, 可减少用水量20-25kg/m3, (3) 在施工工艺上, 应避免过振和漏振, 提倡二次振捣、二次抹面, 尽量排除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 (4) 现浇板中的线盒置于上、下层筋中间, 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 沿预埋管线方向增设钢筋网带。

“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在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中, 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为使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 需主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 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 产生较大收缩的同时, 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 , 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 (尤其在前3天) 。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气温宜控制在25℃以内, 否则因温差过大产生混凝土裂缝。

高层建筑设计初探 篇2

1.部分结构的设计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不同的是水平荷载的影响占主要部分,轴向变形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随着高层建筑的高度增加,竖向结构部分就成为控制整个建筑物质量的核心部分。在某些高层建筑中,其底层部分整体为大空间,很少有抗震墙,仅存的砌体抗震墙也不符合工程要求,使整个结构体系失去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结构使用的小构件数量和质量也没达到要求,比如悬挑构件的最小配筋率;部分结构设计的强度远远达不到工程要求,存在比较多的安全隐患。

2.设计深度低于工程要求

高层建筑设计人员态度过于松懈,没有认真考虑建筑所面临的问题,以致于设计图纸比较简单粗糙,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施工图纸缺乏部分详图;在设计图纸中重要的设计说明也没表述清楚,如设计参数、各种性能等级、防火处理等等;高层建筑对于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设计者的力学概念和相关专业知识都需要非常高的水平才能减少后顾之忧,但是实际工程的设计师们存在很多不达标的地方,对关键部分还存在不了解的情况,设计存在盲目和不慎重的现象,导致建筑施工存在不少的问题。

二、提升高层建筑质量的设计对策

1.地基和基础设计

地基是建筑物的重要部分,承载整个建筑的荷载。它的`质量直接决定建筑项目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建筑物的抗破坏能力,所以地基的相关设计非常重要。所以在设计地基的时候,务必好好研究相关设计规范,不能只局限于国家标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地基设计规范,它能更加详细准确地位设计者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所以设计者要根据当地地基类型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拟定相关数据,规范设计图纸,以免对整个建筑结构造成基础性的影响。此外,设计时还要考虑基坑支护,在施工前要根据土质概况、基坑深度等确定具体方案,对于高层建筑,基坑周边应有防护措施。如设立排水设施,加强监测工作。

2.加强高层建筑的选型设计

建筑结构的选型设计关系到建筑最终的使用寿命和它的安全性,准确合理的选型设计时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首先,流线型的建筑结构因为其相对较小的体型,具有很好地抗风性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具体包括截锥型或者类似建筑结构类型。此外,在建筑结构的平面设计和布置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受力稳定性和力学平衡,在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时,要尽量使平面的形状和刚度匹配,均匀一致,对称协调,这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扭转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高层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在结构刚度、建筑稳定、抗压抗震、承载能力等方面均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根据大量的实际建筑工程经验来看,高层建筑设计一个合理的高宽比对其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3.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

建筑物的某些结构体系的选择是根据建筑的高度、建筑物的功能类型以及建筑物的抗震要求等因素,以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为原则进行设计的。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种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和筒形结构体系等等。其中,框架型结构体系自重最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整个建筑的载荷,从而减少了很多由于荷载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所以,目前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则是现代住宅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它可以有效减少非承重隔墙的数目,并且也不会有外露梁柱,得到许多用户的青睐。筒形结构体系相对来说则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因为建筑物比较高之后,会受到侧力的影响,而筒形结构因为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具有较大的刚度,因而抗侧力性能极佳。所以,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的某些结构体系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一个最合理的结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质量。

4.使用辅助设计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物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更加苛刻。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已经开始借助于计算机设计系统进行辅助设计。它可以辅助工程设计师进行结构计算和结构分析,并且进行图纸设计。目前各研究院开发的相关软件有很多种,并且绝大部分都很优秀。但是,数值模拟软件虽然很强大,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分析和计算,每一款软件都是根据不同的条件模拟编制出来的,它们的适用对象和使用范围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设计师明确各种软件的适用范围,在充分的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规范、深入细化的辅助设计,这是决定整个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一步。

5.加强结构分析计算

高层建筑相关的结构设计、分析和计算要比一般建筑复杂、困难的多,所以做好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分析和计算对提高设计质量意义非凡。相关的计算主要由周期折减系数、振型数目和藕联计算。首先计算周期折减系数时务必不能忽略砌体填充墙的影响;计算振型数目时要根据具体的振动特性;当多塔之间的强度差别很大时,不能忽视掉耦合效应,以免出现安全隐患。

三、结语

高层建筑设计初探 篇3

【关键词】深基坑;方案;施工;质量

0.工程概况

某办公大楼工程规划总占地面积为6519m2,地上总建筑面积为20919.25m2,由16层的主楼和局部2层的裙房组成;地下室2层建筑面积为6885.57m2,本工程基坑平均开挖深度约为10m,总挖土方量约44000m ,开挖土层为粉土层,局部为粉质粘土。

1.基坑围护设计

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和周围环境等因素,设计采用单排钻孔灌注桩作为围护桩,外侧套打一圈水泥搅拌桩,设两道环形混凝土支撑作为基坑支护。

(1)支撑形式结合基坑平面形状,采用环形支撑,压顶梁标高-1.800,第一道支撑顶标高-3.600,第二道支撑顶标高-7.800,压顶梁、围檩和水平支撑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局部汽车坡道换撑钢管采用Ф609钢管,管壁厚12mm。

(2)本工程基坑围护桩采用Ф900和Ф1000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等级为C30,钢筋笼焊接,焊接长度12d,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在满足施工许可条件下应尽量减小,围护桩沉渣厚度不大于50mm。

(3)支撑内部采用Ф700钻孔灌注桩作立柱桩,有效桩长18m,桩顶为底板底面底,内设450×450型钢格构柱作为临时立柱,钢格构柱长度为8.6m,坑内共设型钢格构柱18只,其中6只用作工程桩。

(4)外侧套打一圈Ф600水泥搅拌桩@400,作止水帷幕。靠中心路侧局部双排,内外排搭接100,并错开200,采用坑内挂网喷砼挡土挡水。

2.深基坑挖土施工方案

2.1挖土施工顺序

第一层:土方分层分段开挖至压顶梁底,进行相应坡面加固以及压顶梁施工,等压顶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后继续开挖土方。

第二层:开挖到第一道支撑底,进行第一道支撑混凝土的施工,并埋设支撑应力计,等支撑混凝土强度达到80%后继续土方开挖。

第三层:分层开挖至第二道支撑底,进行第二道支撑混凝土的施工,并埋设支撑应力计,等支撑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后继续土方开挖。

第四层:开挖至坑底,坑底以上30cm及承台局部深处应人工修土,开挖后应及时垫层浇筑,为较少坑底无垫层暴露时间,可先浇筑底板底大范围垫层,再人工开挖承台及基梁并砌筑砖胎膜,坑底无垫层暴露时间不应超过12小时。

2.2土方开挖要求

本基坑选用机械开挖,基坑开挖按设计所留的出土口位置自南向北进行,土方开挖的基底标高与设计的工况一致。基坑土方开挖以“大基坑小开挖”为原则,应分层、分段、对称、均衡进行。

(1)第一层、第二层土方开挖根据支撑布设平面进行盆式开挖;第三层土方开挖在出土口留运土便道,一直保留到基底土方开挖完成后,倒退式挖除运土便道。

(2)挖土机从基坑的端头以倒退行驶的方法进行开挖。自卸汽车配置在挖土机的两侧装运土,土方开挖每层开挖深度原则上不超过1.5m,每层分段开挖长度不得超过20m。

(3)挖土机沿挖方边缘移动时,机械距离边坡上缘的宽度不得小于基坑深度的1/2。

(4)挖土时严禁挖土机械碰撞支撑、立柱和围护桩,夜间挖土时在支撑、立柱上设红灯警示。

(5)第四层土方应分块开挖,最后30cm土方及承台等局部深处应人工开挖,尽量减少对坑底土的扰动,应尽快分块施工完成素混凝土垫层,素混凝土垫层应延伸至围护体边,并抓紧施工承台及基础底板、传力带。

(6)槽底修理铲平后,进行质量检查验收。

(7)本基坑开挖如遇雨天,工作面不宜过大,应逐段、逐片分期完成。应特别注意基坑变形情况。同时防止地面水流入。经常对排水沟进行检查,及时清除坑内水。

(8)基坑护栏基坑坑边设置黑黄相间双色钢管1.2m以上的双层围栏,立杆间距不得超过2米,并悬挂醒目标识。上下基坑设扶梯搭设宽1.2米钢管扶梯设扶手,坡度不大于35度。

2.3支撑、压顶梁和围檩施工

本工程支撑、压顶梁和围檩的混凝土等级为C30,除压顶梁外侧用砖胎模外,压顶梁内侧与支撑梁均先绑扎钢筋后支模再浇注混凝土。支撑养护完毕然后再继续挖土。支撑应分段施工以保证大基坑少暴露。

2.4基坑排水措施

土方开挖后在坑内设置盲沟和集水井排水,基坑底离围护体边0.5m设置排水盲沟400×400、800×800×1200集水井间距20m。

为防止地表水进入基坑,在压顶梁四周加设砖砌排水明沟300×300,间隔20米设集水井500×500×800,集中排入市政管网。

3.基坑工程监测

3.1监测内容

(1)围护体沿深度的侧向位移监测,特别是坑底以下的位移大小和变化情况。

(2)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观测。

(3)周围道路、附近建筑沉降,裂缝的产生与发展。

(4)坑内水平支撑的轴向力随基坑开挖的变化情况。

(5)竖向立柱的垂直位移与侧移。

3.2监测预警指示

(1)水平总侧移值达到30mm,或连续三天每天位移速率达5mm/d。

(2)地面总沉降值达到20mm,或连续三天每天沉降速率达3mm/d。

(3)支撑轴力监测控制值:HL1为7000KN,ZC1为3000KN;HL2为8000KN,ZC2为4000KN。

(4)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达到0.50m/d。

(5)竖向立柱的垂直位移控制为10mm,侧向位移控制为20mm。

3.3监测要求

(1)基坑支护监测须由专业队伍进行,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应在工程桩及围护桩施工前进行,并将原始数据及现状记录在案,以便以后对照。

(2)一般情况下开挖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如遇险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3)专人负责,及时将信息反馈各方,便于分析处理。

(4)每天的数据应控制成相关曲线,根据其发展趋势分析整个基坑稳定情况。如遇有变形过大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各部门以便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4.基坑支护应急措施

4.1道路、管线和周边建筑物出现过大的沉降

当道路和管线出现过大的沉降和水平变形时,采取注浆加固道路和管线地基的方法,控制沉降的发展。当建筑物出现超过容许的不均匀沉降时,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基础类型可以考虑采取注浆、树根桩等加固措施。 (下转第332页)

(上接第263页)4.2基坑围护桩、支撑结构的变形和内力超过设计值

如果围护桩、支撑结构的变形和内力超过设计值并持续发展时,首先在变形和内力大的部位暂时停止挖土。有条件的区域,在不影响周边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卸土。出现险情时,可采用坑底堆土反压的措施抢险。

4.3基坑止水帷幕出现漏水现象,影响施工

围护桩间出现渗漏,水土流失,这是基坑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如漏点不大,可采用导管引流后用高强快凝素混凝土封堵,引流应做到出水不出砂土原则,导管进水口应用铁丝球等方法设置滤层。

(2)如果砼桩与钢筋混凝土围护钻孔桩出现较大施工缝隙,应先用木桩及草包等强行打入两桩缝隙再浇筑快凝混凝土封堵。

(3)钢筋混凝土围护桩间出现止水失效,漏点范围较大时,应先清除桩表面浮泥,凿出桩主筋固定钢丝网片,引流的同时用堵漏王混凝土封堵或采用纯快干水泥浆砌筑砖墙进行封堵。

(4)当水土流失较大时,除采取前述方法外,用小钻机从桩体内侧引孔或用取芯机水平钻孔至漏点然后再灌注速凝浆液等加固措施对围护体进行补强,阻止水土流失。

4.4开挖过程中出现变形过大或变形速率过快

立即停止相应范围的土方开挖,必要时采取回填措施以控制围护体的变形发展。施工现场预备一些抢险应急设备及材料,如增加临时钢支撑、沙包、钢管、钢筋、喷浆机具及施工机具等,以备急需。

5.结语

(1)采用本项施工技术可较为经济、合理地解决深基坑地下室结构施工中施工场地十分狭窄、无法放坡的施工难题,地下室结构施工质量良好。

高层建筑外部尺度及节能设计初探 篇4

高层建筑设计时, 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 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 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 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 因此, 要把握好高层建筑外部尺度的设计。

1.1 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 因其体量巨大, 高度很大, 是城市的重要景点, 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 而不能脱离城市, 自我夸耀, 唯我独尊, 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

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 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 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 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 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

1.2 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 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 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对一栋建筑物时, 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该栋建筑物的秩序或规律, 如果得到这一点, 就会认为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 若不能得到这一点, 人对该建筑物的感知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和不安。因此, 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2.1 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 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 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 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 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 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 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1.2.2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 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 尺度具有等级性, 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与最低部分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 也不易过多, 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1.3 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 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 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 不宜过大或过小, 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 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 使建筑犹如玩具。

1.4 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 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 来塑造建筑物, 吸引人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取得同我们的眼睛亲近感, 或者换言之, 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优美的感觉。

2 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2.1 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 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 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 特别是高层建筑, 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

2.1.1 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 可以形成城

市的“冠”, 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 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 或虽采用相仿高度, 但彼此间距适当, 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 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2.1.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 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 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2.1.3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 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2.2 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 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 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 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 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2.3 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 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 除此之外, 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造成错觉, 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3 高层建筑的节能设计

高层建筑体形庞大, 如, 容积率过高, 相邻建筑互相遮挡、不通透, 形成大面积阴影区,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市中心人口膨胀、交通拥挤。除此之外, 近些年在某些城市建高层建筑已成风气, 设计者往往贪大求高, 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立面形式和使用功能上, 而往往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筑设计节能意识淡薄, 造成高能耗、低效益, 影响常年使用, 浪费巨大。

所谓建筑节能不仅是建筑本身的节能, 且由城市的综合环境、气候条件、总体布局;建筑物的形体变化、朝向;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的性能;门窗质量等许多综合性因素构成, 因此, 高层建筑的节能首先应为设计者重视。

3.1 优化建筑位置及朝向设计

高层建筑的定位首先应考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容积率过高很难满足日照要求, 阳光有着巨大辐射能量, 在寒冷地区人们十分珍惜阳光带来的温暖。因此, 在确定建筑的方位时首先应考虑环境情况, 按其太阳高度角做出日影响图, 以确定冬季每天的日照时间, 建筑南向开窗面积尽可能大些, 在满足采光条件下, 北向、东向窗尽可能小些, 从而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线, 减少热损失, 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环境。

3.2 优化围护结构墙体设计

3.2.1 外墙是围护结构的主体部分, 高层建筑

的围护结构不同于砖石结构房屋, 前者是钢筋混凝土框架或剪力墙结构承重, 因此, 围护结构属于填充材料, 为了减轻荷载, 达到保温、隔热要求, 采用轻质高效保温材料。围护结构的材料布置分外侧和内侧, 在寒冷地区的同一气候条件下, 由于材料层次布置不同所取得的保温效果也不尽相同, 为防止墙体内产生冷凝水, 保温层设在外侧更为妥些。3.2.2高层建筑的围护墙体不宜采用外侧保温的聚苯乙烯泡沫板 (舒乐板、PG板) , 岩棉板等轻质保温材料。一幢建筑的寿命少则几十年, 多则上百年, 材料的应用与建筑整体的寿命应同步。对于轻质的外保温复合墙体, 存在以下不足之处:a.抗震能力差, 易松散, 与结构构件结合不好, 整体性能差。b.不能承受外部装修贴、挂荷载, 如:贴石材, 安装装饰构件等。c.不能承受有振动的凿、刨的装修, 如:剁斧石面层、予留洞、槽易出现冷桥。d.墙表面易出现裂纹。3.2.3国外普遍推广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用于高层建筑围护结构保温, 欧、美各国取得不少先进经验。由于混凝土空心砌块保温效果好, 又具有一定强度, 避免了轻质复合材料墙体的一些弊端。

3.3 影响建筑节能的其他因素

3.3.1 高层建筑外围护墙体耗能量较大, 占整个建筑耗能的25%左右。

建筑的形体变化是建筑外露面积的主要因素之一, 体形系数越大耗能越多, 因此, 基于能量损耗的考虑, 高层建筑的形体变化不宜过多、复杂。3.3.2高层建筑的"风环境"是影响建筑耗能因素之一。在冬季, 风力对建筑的热损失很大, 增大冷空气的渗透量, 使室内热损失加大。由于建筑某些部位处理不当, 墙体内部易产生冷凝水。因此, 建筑保温材料的选用, 建筑构造的合理性应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

4 结论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及节能设计的影响因素很多, 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 结合人的尺度, 满足人的使用、观赏及节能的要求, 必定能设计出优美的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何广乾, 陈祥福, 徐至钧.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8.

[2]宰金珉, 宰金璋.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篇5

定 价:28.80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时间:-9-1

装 帧:平装

目录

1总则2术语3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4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

初探高层住宅房建施工技术 篇6

【关键词】住宅;房建;施工;安全

0.前言

目前,高层房建关系着现如今的城市格局,所以有关高层房建的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大问题。高层房建的施工技术更是决定着房建的质量与长远的使用状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层房建的施工技术也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与此同时,有关高层房建的管理问题也值得关注,特别是管理监督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避免不合格建筑的产生。施工单位更要以做良心企业为标准,保证施工材料安全合格,保证施工过程安全,进而做到高层房建的稳妥建立。在如今的世界发展进度来看,房建用地将是持久的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关注其发展动态,努力跟上时代发展要求,使我国的高层房建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现有的施工控制技术都是针对个别工程建设需要而提出的,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高层住宅房建施工,因此,围绕整个高层住宅工程系统地展开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1.高层住宅房建工程中几种常见的控制技术措施

1.1预应力技术

首先,在单根钢筋的制作过程中,通常要进行配料、对焊以及冷拉制等一系列工序。应该在对锚具特点以及焊接头的压缩量、钢筋弹性回缩率、冷拉气率以及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长度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下,对下料的长度进行计算并确定;对钢丝采取编束的方法防止钢丝出现扭结,编束的具体做法可以用铁线将钢丝在每隔1m远的地方编成帘子状态,且利用直径和螺杆直径一样的钢丝弹簧圈将钢丝帘束成一圈,并用铁线扎紧。其次,孔道预留应平顺;将顶端的预埋垫板与孔道的中心线垂直安装,安装完毕需要用钉子或者螺栓等将其固定在模板上,确保混凝土浇筑时预埋垫板不会随意移动,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张拉预应力筋时,应确保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的要求,若没有具体要求,也应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高于设计强度等级要求的75%。若预应力构件是拼装的,则应该保证接缝中的砂漿或者混凝土的强度不低于块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要求的40%,确保其高于15MPa。最后,灌浆应该均匀、缓慢进行,不能中断,且需保证排气的通畅。依照封闭顺序依次灌浆,掌握恰当的灌浆时间,通常是在泌水基本完成但还未开始凝固之前进行的,当室外的温度低于5℃时,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孔道出现裂纹。构件张拉结束后,仔细检查端部等部位是否出现裂缝,将张拉过程出现的各项事项记录下来,采用机械切割的方法将预应力筋锚固定后的外露部分切割,将外露长度控制在预应力筋直径15倍以上,尽量使其大于30毫米。采取防锈漆对外露的锚具进行涂刷,并用混凝土将其封裹起来。

1.2后浇带施工技术

后浇带在高层住宅中使用,有利于解决沉降差和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后浇带的断面形式有平直缝、阶梯缝、企口缝以及V形缝,但是较常用的是平直缝。当工程中的墙和板的厚度在60厘米以上时,一般用企口缝,在30厘米以下时采用平直缝,而在这两者之间时采用阶梯缝。其施工技术为:首先,在浇筑后浇带之前应该将所有的裂缝以及积水都排除,并且确保后浇带构件的两边的表面保持一天以上的湿润状态。后浇带的施工缝必须避免杂质和水长时间滞留;其次,后浇带设模板预设应按照施工图上的要求进行,应保证模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强度,模板的材料可以选择粗细一致,网格均匀的钢丝。再者,对后浇带进行保护时,通常在后浇带缝的两端或两侧采用设置挡水砖或在后浇带内壁上涂抹防水砂浆的措施来完成保护。地下室纵向后浇带的保护,一般是采用砌砖的形式;最后,清理完后浇带施工缝之后,应该用铁皮或者其他模板在对其顶端进行封盖,还需要利用砂浆等筑成一条挡水带,并在周围设置其临时的栏杆进行围护,防止施工过程中钢筋受到污染,避免垃圾的堆积。

1.3梁柱施工技术

遵循“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遵循这一原确保梁柱端的节点不过早发生破坏。节点强度是提高整体框架中的节点核芯区的抗剪切能力的重要保证。遵循“强剪弱弯”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结合部的设置位置可以是设在梁上,以确保结合部位的混凝土强度是处于柱和梁的混凝土范围之间的,当浇筑节点的柱混凝土之后,应该立刻浇筑梁混凝土,并且将用于封堵混凝土的模板拆卸下来,这样才能使梁柱两者的混凝土充分混合,从而产生一种强度比梁C30还要大的混凝土,明显提高抗剪切能力。

1.4混凝土施工技术

首先,利用泵输送混凝土,泵使用之前可以用水泥纯浆进行润滑,以提高输送的通畅度,提高输送的速度和质量。但泵输送混凝土容易导致较大的坍落度,因此应该有序地输送,并注意加快浇筑的速度,尽量减少混凝土暴露在外面的时间。其次,在振捣梁板混凝土的时候,可以采用平板式或者插入式的振动器或振动棒。平板式的振动器一般是用于浇筑楼板混凝土时振捣,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让混凝土和平板底部完全接触,并使振捣的两个面重叠。振捣结束的标志应该是混凝土的表面出现泛浆,并且混凝土没有下沉,这个时候振动器可以缓慢地向另一个地方移动。而插入式的振动棒一般是用在梁的振捣中,振捣时垂直插入到混凝土还未发生初凝的下层,深入到50至100毫米的地方进行振捣。并确保两层混凝土结合在一起。每一个混凝土点的振捣时间通常为20到30秒,当混凝土的表面没有出现气泡并且不下沉的时候,就可以停止振捣。最后,混凝土的养护。对于楼面来说,一般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方法进行养护,并且保证每一天在塑料薄膜上淋水两次或者两次以上,以保持混凝土适当的湿度,避免出现干裂现象。混凝土养护的时间一般要在半个月左右,不能少于14天。在进入下一道工序之前要确保混凝土有一定的强度。

1.5模板技术

在对角模、平模进行连接的过程当中,应采取的方式为企口连接。连接过程当中,为了防止上墙柱、下墙柱出现错位、以及由模板拼接松漏所导致的漏江问题,需要由现场施工人员在模板施工过程当中,通过拉通线的方式,完成对梁体模板、以及墙柱模板的找直作业。通过找直的方式,可确保在整个梁体结构当中,关键性的阴阳角能够完全方正且顺直。不但如此,对于梁板位置、墙体梁柱位置、以及墙体上口模板位置而言,上述区域内同样需要通过拉通线的方式进行找直处理,找直的目的同样在于确保上述区域结构棱角的顺直与稳定,以保障结构性能的可靠发挥。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对于梁体模板、梁柱模板、以及墙体模板而言,在自立模至浇筑作业的全过程当中,还需要安排现场工作人员结构长宽高等基本的尺寸参数进行严格校验,校验的方式同样为现场拉通线,而对这部分区域进行校验的最主要目的则在于确保浇筑过程中通线的可靠与稳定。

1.6关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安全问题

高层房建的发展离不开施工人员的技术支持和作业,由于高层房建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建设高层房建时施工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素养和安全意识。施工人员不仅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训练,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保障意识,做到安全有效的进行施工作业。当然,施工人员也要有不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意识,保证自身的专业技术和时代发展想匹配。同时相关管理者也要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做好防护措施,并有相关制度依据来保障施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总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过硬的专业技术在高层房建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2.高层住宅房建施工的现代技术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初探 篇7

1.1 没有开展好设计工作

在之前的时候, 工作者并未认真地关注高层的消防问题, 相关的设计者也是单纯结合乙方的规定进行设计, 没有分析它的安全性特征, 同时很多建筑都没有通过相关的审查等就开始运行, 所以不利现象很多。

1.2 不能有效地开展审核活动

之所以开展审核工作, 其主要的意义是为开展设计等活动的时候, 就将不利现象消除。不过在审核的时候, 还是会碰到很多的不利现象。首先是三边项目, 很多企业为了缩减资金, 希望在最短的时间中获取收益, 在建设的时候, 一边设计以及进行建设工作, 还有时候不按照规定的改变一些装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在建设的时候进行审核活动, 很多时候就会发生没有通过核查, 但是项目早就进行了很多了, 这就出现了不按规定进行的情况, 很显然不利现象此时就存在了。

1.3 建设品质规定不严苛

目前, 一些此类建筑并不是有专门的单位承担的, 许多的个体机构在建设的时候, 由于其工作者不是很固定, 而且综合素养也不高, 业务能力也不高, 很显然无法和现在的建设规定保持一致。尤其是消防项目的建设, 很多获取项目的单位因为他们自身的资格不足, 此时就依靠别的一些机构, 但是建设的时候还是本单位的人员, 此时必然使得建设品质非常低劣。一些建设组织为获取效益, 不按照规定的更改设计, 在建设的时候缩减物资, 导致房屋不具备防火性特征。使用品质较差的材料来进行建设活动, 导致项目面对非常多的不利因素。

1.4 群众不具备消防认知意识

高层建筑作为逃生通道的步行楼梯, 其担负着非常艰巨的撤离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它经常不被人们关注。此时, 针对绝大部分的高层住宅的群众来说, 就算是有充足的消防装置的话, 由于没有足够的培训活动, 进而会使得此类装置变成单纯的装饰性的项目而存在。

2 防火方法

2.1 认真进行设计工作

钢筋混凝土柱、梁、板的耐火极限非常重要, 尤其是柱, 当灾情出现的时候, 如果发生不利现象的话, 建筑体就能够在非常短暂的时间中出现塌陷等情况。对于钢构件的设计, 在质量监督工作中, 笔者看到一些钢构件在设计中没有要求进行防火处理。此类材料并不能有效地抵抗火, 如果遇到较高的气温的话, 其强度等就会在非常短暂的时间中变弱, 为了保证构件在火灾发生前的强度和承载力, 设计中应要求在构件表面粘贴或涂刷隔热的防火保护层, 以提高钢构件的耐火极限。对悬挑构件和易失去稳定的构件, 不能用可燃材料来保持平衡, 以防止火灾发生时可燃材料燃烧, 造成构件塌落;对于综合楼的设计, 要在商业用房和住宅之间设置防火分隔物, 并且要有各自独立的楼梯出入口, 将其有效地隔开, 确保群众的撤离和物资的撤离在两个状态中, 不会产生互相影响的情况。

2.2 做好审核活动

现在消防组织中的员工的素养不是很高。针对这种现象, 希望相关的负责人结合具体的工作者的能力和素养的优劣, 安排分工相应的审核项目和繁简程度, 或许此举可以有效地提升审核活动的品质。

消防工作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审核工作, 也应落实谁审核, 谁负责。建议实行施工图审查签字制度, 对消防施工图纸, 须具备相应资质的消防工程师签字方可生效, 消防部门才给予受理审核。

消防部门会派专人到各在建工地进行监督和指导。要求保证必要消防通道的畅通、配备必要的防火器材、电工等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等。同时, 消防人员还会要求在建工地保证每个工作面具备消防水源, 以备火灾后自救。

2.3 落实好管控工作

高层建筑消防工程施工, 必须由具有相应消防专业资质队伍承接, 该项内容目前是被普遍认可的一项内容。不过, 在具体的活动开展的时候, 建设组织将项目通过多种形式转给别的一些单位或者个体等。这类现象是目前经常会出现的。相关的监管机构却无法有效地开展管控活动, 要想切实的落实好该项内容, 建议可实行资质单位消防水、电施工员及施工管理员上岗制度, 此时, 相关的监控机构在开展建设的时候, 能够有目标的检查建设者的相关资质证明, 有效地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工作者身上, 从而也就确保了高层建筑自动消防工程设计的施工质量, 增加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能。

高层建筑消防工程施工具有技术含量高、施工过程复杂的特点, 因此, 技术性的咨询指导工作亦就显得极为重要。建立消防工程施工监理制, 不但能够在建设的时候监管建设品质, 同时还可以获知建设时期面对的不利现象等内容, 尤其是对那些从外在无法看到的项目的品质的管控来讲, 意义非常的重大。

高层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表现在施工过程中则主要体现在装修阶段, 现代综合性高楼, 装修投资惊人, 可燃物质数量巨大,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消防监督, 一方面要按《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等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规定, 控制可燃材质的使用, 监督某些隐蔽工程中木龙骨、木框架的防火涂料处理, 线路穿管敷设、有关孔洞的封堵等方面;另一方面要严抓施工现场的防火安全, 清理施工现场易燃可燃材料, 监督施工单位采取封闭式管理施工, 严格各项防火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严禁无关人员出入, 施工人员一律佩戴统一标牌。

另外, 高度超过32m的设有电梯的高层厂房, 每个防火分区内应设一台消防电梯 (可与客、货梯兼用) , 并应符合下列条件:

(1) 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 其面积不应小于6.00m2, 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 其面积不应小于10.00m2;

(2) 消防电梯间前室宜靠外墙, 在底层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 或经过长度不超过30m的通道通向室外;

(3) 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电梯井、机房之间, 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0h的墙隔开;当在隔墙上开门时, 应设甲级防火门;消防电梯间前室, 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或防火卷帘;消防电梯, 应设电话和消防队专用的操纵按钮;消防电梯的井底, 应设排水设施。

2.4 认真做好后续的管控活动

当项目完成验收达标以后, 应该保证消防装置的性能有效, 要有专门的管控工作者负责, 民居中的物业单位要切实的实现自身的管控能力, 要结合有关的法规制度, 切实的开展好设备管护活动, 而且认真地进行平时的检查等工作。

3 结束语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建筑的层数不断的增多。由于非常多的人口聚集到一起, 所以, 导致火灾的几率就非常的大。这类物体的消防级别也非常高, 其消防方法亦是种类多样。比如使用的石料等等都是有一定的级别的, 可将灾情在初始阶段得以掌控。

参考文献

[1]王天龙.浅析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问题[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1]王天龙.浅析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问题[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初探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防火设计,安全管理

1 存在问题分析

1.1 设计存在先天不足

前几年, 许多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均未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 设计人员只是一味地根据甲方要求的建筑布局、设想来设计, 并未考虑消防安全, 且大部分建筑设计未经消防审核、验收就投入使用, 因而问题不少。

1.2 消防审核把关难

建筑防火审核, 目的之一是为了在建筑做方案设计、可行性研究时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但现在消防部门在建筑防火审核时仍会遇到种种难关。一类是三边工程, 建设单位为节省工程投资, 尽快见效益, 在施工过程中, 边设计边施工, 甚至擅自更改消防设施。另一类是边施工边报审, 审核未通过, 工程已经建了一大半, 造成未按要求建设, 存在先天隐患。

1.3 建筑施工质量要求不高

现在不少高层建筑是由私人建筑队承包施工的, 人员流动性大, 素质差, 业务水平低, 与高层建筑结构复杂、施工要求高不相适应。特别是建筑消防工程的施工, 有些中标单位因自己没有消防资质, 便挂靠其它有资质的单位, 而施工仍旧是原班人马, 造成工程施工质量粗劣。有些施工队伍为了赚取利润, 暗地更改图纸, 在施工中偷工减料, 影响建筑耐火性能。一些消火栓、消防水带、消防水喉、防火门、防火卷帘, 以劣质次品充当合格品, 给工程带来重大火灾隐患。

1.4 居民消防知识欠缺

高层建筑作为逃生通道的步行楼梯, 承担着重要消防疏散功能, 却被大多数人所忽视。同时, 对于多数高层居民而言, 即使有完备的消防设施, 缺乏教育培训也使得这些设施成为摆设。

2 建筑防火安全对策

2.1 把好设计源头关

钢筋混凝土柱、梁、板的耐火极限非常重要, 特别是柱, 在火灾发生时, 一旦出现问题, 建筑物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倒塌。对于钢构件的设计, 在质量监督工作中, 笔者看到一些钢构件在设计中没有要求进行防火处理。我们知道钢构件的耐火能力很差, 在高温情况下, 钢构件的强度和承载力下降特别快, 为了保证构件在火灾发生前的强度和承载力, 设计中应要求在构件表面粘贴或涂刷隔热的防火保护层, 以提高钢构件的耐火极限。对悬挑构件和易失去稳定的构件, 不能用可燃材料来保持平衡, 以防止火灾发生时可燃材料燃烧, 造成构件塌落;对于综合楼的设计, 要在商业用房和住宅之间设置防火分隔物, 并且要有各自独立的楼梯出入口, 把它们完全分开, 使人员的流动和商品货物流动分走两条通道, 互不干扰。

2.2 严把审核关

目前消防队伍内建审人员良莠不齐, 建议上级领导是否按建审人员实际水平高低, 安排分工相应的审核项目和繁简程度, 可能更有利于审核质量的提高。

消防工作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审核工作, 也应落实谁审核, 谁负责。建议实行施工图审查签字制度, 对消防施工图纸, 须具备相应资质的消防工程师签字方可生效, 消防部门才给予受理审核。

消防部门会派专人到各在建工地进行监督和指导。要求保证必要消防通道的畅通、配备必要的防火器材、电工等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等。同时, 消防人员还会要求在建工地保证每个工作面具备消防水源, 以备火灾后自救。至于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检查, 对于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 消防人员会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还会要求宾馆定期对消防报警器、喷淋等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2.3 严抓施工管理

高层建筑消防工程施工, 必须由具有相应消防专业资质队伍承接, 这一点已很明确。但实际操作中, 施工队伍转手分包、换人施工等做法却很多, 监管部门亦极难控制与管理, 要真正控制这一点, 建议可实行资质单位消防水、电施工员及施工管理员上岗制度, 这样消防监督部门在施工检查中, 可以有的放矢检查施工人员的上岗证, 严格落实责任制, 从而也就确保了高层建筑自动消防工程设计的施工质量, 增加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能。

高层建筑消防工程施工具有技术含量高、施工过程复杂的特点, 因此, 技术性的咨询指导工作亦就显得极为重要。建立消防工程施工监理制, 既可在施工过程中监督施工质量又可以了解施工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特别是对一些隐蔽工程质量的把关极有益处。

高层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表现在施工过程中则主要体现在装修阶段, 现代综合性高楼, 装修投资惊人, 可燃物质数量巨大,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消防监督, 一方面要按《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等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规定, 控制可燃材质的使用, 监督某些隐蔽工程中木龙骨、木框架的防火涂料处理, 线路穿管敷设、有关孔洞的封堵等方面;另一方面要严抓施工现场的防火安全, 清理施工现场易燃可燃材料, 监督施工单位采取封闭式管理施工, 严格各项防火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严禁无关人员出入, 施工人员一律佩戴统一标牌。

另外高度超过32m的设有电梯的高层厂房, 每个防火分区内应设一台消防电梯 (可与客、货梯兼用) , 并应符合下列条件:

(1) 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 其面积不应小于6.00m2, 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 其面积不应小于10.00m2; (2) 消防电梯间前室宜靠外墙, 在底层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 或经过长度不超过30m的通道通向室外; (3) 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电梯井、机房之间, 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0h的墙隔开;当在隔墙上开门时, 应设甲级防火门;消防电梯间前室, 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或防火卷帘;消防电梯, 应设电话和消防队专用的操纵按钮;消防电梯的井底, 应设排水设施。

2.4 严抓后期管理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 要确保建筑消防设施完整好用, 必须确定专门管理部门专人管理, 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履行自己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 根据消防法的相关规定, 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的共用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并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在日常生活中, 物业服务作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一种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的模式, 在住宅区的安全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的共用消防设施进行维护, 还应当对共用部分开展防火检查、巡查, 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3 结束语

高耸入云的超高层建筑, 是现代社会追求极致的象征, 越来越多的市民进入高层建筑居住和工作。高层建筑, 抗震消防等级相对高, 消防措施也相对多。包括建筑石材、外立面涂料都是有防火等级的, 可以把初级火灾的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给住户留下等待救援的时间。

参考文献

[1]王天龙.浅析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问题[J].科技信息, 2011年19期.[1]王天龙.浅析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问题[J].科技信息, 2011年19期.

高层建筑设计初探 篇9

1.1 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不仅仅是取决于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还要严格的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国家根据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震害的严重性确定各地区基本设防烈度, 这是各地区抗震设计的基本参数, 主要代表地面加速度的大小。对具体房屋, 需要结合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即确定设计烈度和抗震等级。对一般建筑, 设计烈度就是本地区设防烈度。设计烈度愈高, 抗震能力愈强, 但建筑造价也愈高。

1.2 合理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确定合理的抗震措施, 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确保建筑物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标。高层住宅主要采用现浇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或框架-剪力墙结构, 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变形能力, 抗震性能相对较好。因此, 无论板式住宅还是点式住宅, 只要设计合理, 都可满足抗震要求。多层住宅大部分采用砖混结构, 目前多采用现浇楼板, 并采取设构造柱和圈梁等抗震措施, 或者采用框架结构, 大大增强了抗震能力。

1.3 施工质量等因素

在建筑房屋是还应加强施工质量监督、规范, 对建筑的使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 合理的抗震结构和建筑材料的应用

2.1 在地震多发区, 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我国高层建筑中常采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和筒体等几种体系, 这也是其它国家高层建筑采用的主要体系。但国外, 特别地震区, 是以钢结构为主, 而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混合结构却占了90%。钢结构同混凝土结构相比, 具有优越的强度、韧性和延性, 强度重量比, 总体上看抗震性能好, 抗震能力强。

震害调查表明, 钢结构较少出现倒塌破坏情况。在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核心筒体系, 因其比钢结构的用钢量少, 又可减少柱子断面, 故常被业主所看中。混合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内往往要承受80%以上的震层剪力, 有的高达90%以上。由于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值为基准。但因其弯曲变形的侧移较大, 靠刚度很小的钢框架协同工作减小侧移, 不仅增加了钢结构的负担, 而且效果不大, 有时不得不加大混凝土筒的刚度或设置伸臂结构, 形成加强层才能满足规范侧移限值。

2.2 建筑材料的抗震探讨和应用

从建筑材料的角度分析抗震要求, 一方面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虽然强度高并不等于高抗震, 但对于具有脆性材料特征的建筑材料, 其抗折、抗拉强度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是材料应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和安全可靠性, 用以抵御不同使役环境下、不同介质对材料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 以提高材料使役中的安全性和延长使役寿命。

水泥、混凝土目前作为人类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 自1824年诞生至今, 在人类社会经济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抗震的角度, 水泥混凝土由于属于脆性材料, 这对于作为结构材料尤其是有高抗震要求的地区建筑的结构材料是不利的。这一问题既可以在混凝土工程中通过结构设计或采用钢筋增强等途径得到解决, 也可以通过对水泥混凝土自身的改性进行应对。

从提高水泥混凝土抗震性能而言, 对水泥混凝土自身的改性途径很多, 一般可以包括 (但不限于) 以下几个方面或它们的组合:

首要的是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合用水量。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耐久性各项性能均对用水量非常敏感, 水胶比从0.5降低到0.3以下可使混凝土的强度至少提高一倍, 其主要途径掺加高效减水剂, 不仅大大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 而且能够通过降低混凝土用水量而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强度, 进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致密性、耐久性和可靠性;但必须指出, 强度不是万能的方案, 混凝土强度越高, 极限压应变越小, 混凝土破坏时脆性特征越明显, 这对于抗震来说是不利的, 必须复合采用增韧技术。

采用聚合物改性, 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抗侵蚀能力, 改善浆体与集料界面的结合, 而且掺加达到一定量时, 脆性的混凝土开始呈现聚合物良好的延性特征, 在国际上已经开发成功的超高强水泥弹簧, 即是该应用的一个极端例证。

掺加聚合物纤维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早期抗裂能力, 混凝土的延性也可得到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掺加体积份数2%的PVA纤维, 可提高混凝土的3~7%的拉应变, 而不引起试件的强度损失或折断, 目前该技术已在日本的新建大型建筑中应用。

掺加钢纤维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机械性能。由于钢纤维阻止混凝土的开裂和裂缝扩展, 从而使其抗拉、抗弯、抗剪强度等较普通混凝土显著提高, 其抗冲击、抗疲劳、裂后韧性和耐久性也有较大改善, 因此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复合材料。钢纤维对基体混凝土的增强作用随着纤维的体积含量、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大, 但在工程实际中, 纤维含量有一定限值, 超过这一限值, 用一般方法搅拌、成型就有困难。对于一般常用的钢纤维混凝土, 其体积含量建议取1.0%-2.0%。应用于一些结构部位, 如柱梁节点、柱子、扁梁柱节点、桩基承台、屋面板、转换梁、筏形基础等。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框架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相比, 结构的延性提高57%, 耗能能力提高130%, 荷载循环次数提高了15%, 在框架梁柱节点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可代替部分箍筋, 既改善了节点区的抗震性能, 又解决了钢筋过密、施工困难等问题。

在保证混凝土足够的碱度防止钢筋锈蚀破坏以及碳化破坏的同时, 适宜掺加掺合料可降低混凝土结构中主要存在于孔隙和浆体与集料界面的氢氧化钙的含量, 改善界面结构, 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

集料质量也是影响混凝土质量、尤其是混凝土的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例如, 用碱活性集料或含有害组分的集料制备的混凝土不仅可导致混凝土耐久性的降低和寿命的缩短, 而且可能在突发灾害中加速破坏而导致巨大损失。2003年土耳其地震后对倒塌建筑调查的结果表明, 由于不当使用含氯离子高的海砂作为集料制备混凝土是导致增强钢筋加速锈蚀而使混凝土建筑在震中倒塌的主要原因。

当然, 从通用水泥自身也可提出许多有益于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如降低熟料矿物组成的C3A含量、适宜控制水泥比表面积和水化热、降低水泥中氯离子含量、碱含量等。

此外, 还可以从根本上调整水泥品种, 例如选用低水化放热、高后期强度、尤其是抗折强度高、抗侵蚀性好的低热硅酸盐水泥, 即高贝利特水泥, 对于重点工程建设是一种更好的技术途径。高贝利特水泥低热高强的特性表明, 它是配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理想的胶凝材料, 所配制的高贝利特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性优越、且具有良好的体积稳定性和优越耐久性, 已在国家重点工程应用中得到证明。

3 结论

经济和安全的关系, 是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技术政策。从长远观点看, 如何从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现状及国际高层抗震设计发展的趋势出发, 探求一种新型的结构与材料的应用, 应该成为地震区高层建筑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大海.高层建筑结构方案优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刘大海.高层建筑结构方案优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生态高层建筑的技术策略初探 篇10

近年来, 国外应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建造了一大批优秀的生态建筑, 国内也在设计建设一批示范性的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和气候建筑 ( 它们也被统称为生态建筑) 。

本文研究源起于2010 年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办公楼设计,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组建, 成立于2009 年, 其主体建筑将作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的办公场所和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实验基地, 是集科学研究、研发实验、综合服务以及新能源技术与产品应用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物。

武汉新能源项目占地面积约9 万m2, 整个办公楼高95 m, 地上17 层, 总建筑面积约75 000 m2。在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建筑设计方案中, 作为主创建筑师与荷兰荷隆美集团组成联合体, 与五家境外知名建筑设计公司竞标成功中标。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本人深切体会到了生态技术策略在当代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践性, 根据设计经历和近期对文献阅读的结果, 本文致力于从技术问题入手对高层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1 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的意义

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短缺,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生态技术策略的引入将对高层建筑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筑师的目光从各种风格流派的表达当中更多转移到生态策略的设计上, 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技术策略, 为设计者提供高效、便捷的设计方法, 使我们的建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使建筑设计与生态技术有机结合, 将生态技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形成新的建筑美学。

2 生态技术与策略

2. 1 太阳能、风能和地源热泵的利用

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两大类型, 一是被动式太阳能利用, 即在建筑中不使用特殊的动力设备, 而是利用太阳的光和热、风等因素调节室内的环境。二是主动式太阳能利用, 从中又分为太阳热能应用系统和太阳能光电系统。

武汉新能源办公楼采用了上大下小的类似于马蹄莲花的建筑形态, 这样可以在夏季为整个主体建筑提供长时间的遮阳, 从而降低空调能耗。上大下小的形态可以在屋顶设置约3 000 m2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 同时, 在主体建筑的屋顶上空设置了三组磁垂直轴风机, 用来风力发电, 每年的发电量可以满足大楼28%的用电量。结合太阳能光伏的发电量, 这两者结合可以满足主体建筑一年的用电要求。

武汉新能源办公楼以地面以下稳定的土壤地热为能源, 以地源热泵作为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 能够循环使用。冬季热泵系统以大地中的热量为热源, 对建筑供热, 并使大地的温度降低, 蓄存冷量; 夏季热泵机组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 对建筑物降温, 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的作用, 利用深层土壤的恒定温度作为冷热源, 大大降低了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在武汉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时, 测试得出其热泵系统比常规的空调节能37% , 节省运行成本30. 2% 左右。

2. 2 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能够与地面绿化和墙体绿化一样调节微气候, 当太阳照射到屋顶时, 由于覆盖植被的存在, 建筑物得热大大减少。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实验室裙房屋顶采用屋顶绿化技术, 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屋顶的保温性能, 而且节约了空调用电量, 同时又是员工工作之余亲近自然的场所。同时屋顶绿化对防水和荷载的要求比普通屋面高, 需要在设计中作特别的处理。

2. 3 自然通风及采光

自然通风较之于其他相对昂贵、复杂的生态技术, 是一项比较成熟而廉价、朴素的技术措施, 在武汉新能源办公楼的设计中,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 自然通风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 达到人体热舒适度, 并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缩短全年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间, 节省能耗21% 。

合理的自然光利用方法是建筑无光环境和热环境整体质量的主要内容, 争取区分天然采光建筑的技术, 并在设计时综合考虑, 以创造一个统一、完整的天然采光系统, 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内部空间设置中庭, 自然采光可以从中庭顶部的天窗直接照射到室内, 中庭侧壁形成漫射光, 使得整个中庭犹如一个明亮的光庭, 光庭周边的走廊和各使用空间的照明度大大提高。

2. 4 外围护材料选择

通常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控制都是通过增加围护结构材料的热阻、降低传热系数来改善其热工性能。高层建筑往往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热损失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为了充足的采光需求和良好的景观视野, 形成良好的外立面形式, 在高层建筑中, 外窗和幕墙应占房间总耗热的30% 左右。

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外立面主要由玻璃和铝板幕墙构成, 办公楼层的外立面设计采用高绝缘隔热玻璃面板, 立面在人的视线高度使用一块高能透明阳光反射玻璃, 办公人员可以打开高透明的阳光反射玻璃来获得自然通风, 从而减少能耗, 增加空间的舒适度。

2. 5 遮阳系统

遮阳系统包括两种类型: 外遮阳和内遮阳。对于外遮阳来说, 百叶在窗户外侧, 把主要的太阳辐射热挡在了室外; 而对于内遮阳来说, 百叶虽然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 然而大部分的太阳辐射热已经进入室内, 所以, 在隔热性能方面, 常采用外遮阳的立面形式。

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实验室裙房的外立面采用了统一模数的外立面金属遮阳系统, 在与内层门窗对应的位置, 遮阳构件虽然阻挡了太阳直射光的照射, 降低了由于辐射而造成的建筑热量的吸收, 然而遮阳构件对太阳光线的反射作用产生的漫射光对建筑来说却是有利的, 为了在遮阳和日光控制之间取得平衡, 设计师设计出一种独特的遮阳形式, 体现了一种不断进化的形体美。

3 结语

生态技术策略包括太阳能风能、屋顶绿化、地源热泵、自然采光通风等技术策略, 应用于高层建筑设计之中, 通过改善窗户及玻璃幕墙热工性能、选择有效的遮阳系统等策略来实现生态化。

武汉新能源项目立足于生态设计的新能源利用, 融合先进的生态建筑技术, 并通过空间与形象的表达, 赋予建筑物丰富的生态信息, 项目目前已完成施工, 其主体建筑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奖。

摘要:结合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工程实例, 从太阳能、风能利用、屋顶绿化、自然通风采光、外围护材料选择等方面, 阐述了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的策略, 指出高层建筑生态设计有效实现了生态技术与建筑外形的结合,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关键词:高层建筑,生态设计,屋顶绿化,自然通风

参考文献

[1][美]尼克·贝克.建筑节能设计手册——气候与建筑[M].黄梁斌,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2][德]弗拉格.托马斯·赫尔佐格:建筑+技术[M].李保峰,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当代高层办公建筑设计 篇11

陈善春  李丹  郑松林

陕西省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03

摘要:通过分析办公建筑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总结出办公建筑的功能空间等需求,结合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法,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办公建筑设计思路,赋予高层建筑人性化的内部办公空间。

关键词:高层建筑;办公建筑;内部空间;人性化

1 办公建筑的发展

1.1 概念界定

办公建筑即由多间办公室空间,通过各种组合方式,组合成供人办公、进行专业处理的空间场所,狭义上又称为写字楼,广义上还包括办公楼、商务楼等以办公性质为主的楼宇。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的大步伐,各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将在办公建筑中工作。有人将二十一世纪称为办公建筑大量发展的时代,在中国这同时又是一个属于高层建筑的时代,于是高层办公建筑迎来了大规模的建设环境。

1.2 社会背景

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乡镇企业的逐步增多。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流动,人口高度聚集在城镇中,继而促进了对于办公场所的需求,办公建筑的发展从数量到质量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

1.3 经济背景

处于社会体制转型期的中国,在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型的关键时期内,服务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信息与人才等技术知识资源表征了转型期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来源;金融、法律等現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表的信息化业态引领了最近一段时期内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方式与方向。在经济发展带来的相应城市建设的热潮中,高层办公建筑由于功能经济美观相统一的优点被大量选用。

2高层办公建筑的类型及功能空间需求

现代的办公建筑是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性场所,具有功能分区合理、交通流线清晰、材料技术适用、符合大众审美等特征。它的主要空间性质为办公空间,根据办公空间的性质、比例与使用方式上的不同,办公建筑分为以下几类:行政办公型办公建筑、公司专用型办公建筑、商业出租型办公建筑、功能复合型办公建筑。

2.1行政办公型办公建筑

行政办公型办公建筑是机关团体的专用办公楼。这类建筑是机关自用,非盈利为目的,其功能空间划分中严格对应各职能等级的划分,体现在具体的面积、高度、方位、配置中。高层的行政办公楼往往属于高级别行政单位或大型集团,其内外部空间应统一,常采用较为规整与对称的方式来体现行政办公的严肃性。

2.2公司专用型办公建筑

公司专用型办公建筑往往具有使用功能较为明确、有标准层平面布局模式等特征,功能空间需求也就主要考虑公共性的满足与安全性的兼顾。类似于行政办公型办公建筑,公司专用型办公建筑也在统筹好造价与公司形象这对矛盾中协调,常采用较为规整与对称的方式,在体现严肃性的同时在适当点位给予活泼处理。

2.3商业出租型办公建筑

高层办公综合楼属于商业出租型办公建筑的一种形式,多与商业、娱乐联合建设,建设规模与地段位置、市场定位相关联。在建设初期各具体之处使用功能不能明确,平面功能布局设计时需尽量满足适应性与可变性的原则。

为追求商业利润,建筑设计中应满足面积的高效合理利用。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采用独特的设计手法赋予建筑吸引人的特性,重点在于材料的选取与立面的处理。对于高层商业出租型办公建筑,现常用立面的非程式处理手法,或引用生态、智能等符合潮流的设计理念来吸引客户。建筑的设计中应结合地段文化,与地段协调,才能做出精致的符合逻辑与时间检验的作品。太多过于标新立异方向的设计实践,往往证明哗众取宠并非明智选择。

2.4功能复合型办公建筑

这类建筑往往由政府出地,商业公司出资联合开发建设,建成后双方或多方按一定比例共同使用。复合有行政、办公、出租等多重功能,功能综合性高,设计条件复杂。高层的功能复合型办公建筑在设计中除需考虑多种功能性质的需要,还需满足结构形式与立面效果的统筹协调。

3高层办公建筑设计

3.1 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现有高层办公建筑的使用者时,很多人都对办公空间给予差评。目前办公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内涵,缺少人情化和缺少变化。

缺少内涵表现在设计常将目标投放在新奇的外部造型上或着力于降低造价。整体设计与空间场地联系较少,与文化传统几乎割裂。缺少人情化表现在空间的尺度、细节、舒适度上不能较好的结合人体工程学,办公人群难以体验到心情舒畅的办公环境。缺少变化表现在没有很好的结合每个场所特性做出符合场所精神以及识别性等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作品,做好标准层后,没有因地制宜,依样复制,造成空间场所没有特性,单调沉闷。

目前高层办公建筑设计缺少与时俱进,停留在物质形态的构成方面,缺少对于新时代人类社会、行为心理、市场投资等方面的分析,高层办公建筑设计方面先进的理论有所缺失。

3.2 有内涵的外部空间

高层办公建筑由于巨大的尺度,重要影响着周边的环境。提升高层办公建筑的空间内涵应该整体考虑分析建设场地环境条件,在各个细节表情上着力刻画,提高建筑设计与空间场地的联系,建成传承地域文化的建筑。

3.3 人性化的办公空间

高层办公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必须结合人体工程学、场所行为、环境心理等理论,着力于做到在空间的尺度、细节、舒适度等方面的协调提升;结合每个场所特性做出符合场所精神以及识别性等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作品,赋予不同功能空间各自的相应性格,满足办公人群在工作环境中心情舒畅。

结语:

高层办公建筑作为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中现代人群常用的办公环境,其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建筑都有其自身的性格,办公建筑常是对称中体现着严肃,设计中应结合当地场所环境的历史文化、特殊性格等实际情况,考虑到空间的内涵与人性化特性,因地制宜,在具体的细节、尺度方面整体把握,做出材料与结构形式相统一、符合场所空间心理的、适应公共性与建筑形象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刘卫东,《中国当代高层办公建筑设计初探》,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06.

[2]李振翔,《办公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02.

[3]甘路,《庭院空间在高层办公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福建建筑,2013/07.

[4]王兴,《高层办公建筑内部交往空间设计浅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06.

[5]赵前,陈雳,《高密度、小地块城市环境中的高层办公建筑设计研究》,工业建筑,2012/09.

高层建筑水暖施工技术管理初探 篇12

1 水暖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材料问题

人们都知道, 材料的好坏就会从根本上决定整个工程的好坏。在高层建筑中对于水暖设施的材料要求就会更高, 否则如果材料出现问题就会给居民的生活以及人们的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但是, 即使材料的问题很是重要, 在高层建筑水暖设施的建设中, 仍然有人不重视, 在选择材料时为了节省而选择劣势的材料, 与国家提出的要求完全不符。所以, 国家相关的监管部门, 一定要提起重视, 选择优质的材料来进行水暖设施的建设, 而且, 相关的施工人员, 也要遵守规定, 在材料的使用之前进行严格的把关, 这是对建筑质量负责的表现, 也是对人们的生活负责的表现。高层建筑水暖设施的材料问题必须重视解决起来。

1.2 渗漏、堵塞问题

渗漏、堵塞问题似乎是建筑物难以根治之病, 常常是住户难以摆脱的噩梦, 住宅工程的水暖渗漏尤为突出, 分析其主要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

(一) 承压管道设备没有按照规定试压, 甚至根本不试压。

(二) 管道过楼板套管埋设不合理, 随意设置。

(三) 立管穿越楼板的预留孔洞尺寸不合理, 未能按要求堵孔。

(四) 管道连接处理粗糙。

(五) 排水管甩口留置位置不合适。

(六) 水暖材料设备不合格等。

渗漏、堵塞问题不仅是施工原因引起, 设计中的粗心大意也往往是渗漏问题之源。

1.3 给排水问题

生活给排水使用的管道及管件, 进场时应向生产厂家索要符合生活用水管道卫生条件的合格证书。目前国家推广使用塑料管或铝塑复合管, 该管材耐腐蚀性能较好, 但耐物理冲击性能较差。混凝土振捣及跑模露筋后敲凿整改造成塑料管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塑料管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管道支架间距相对金属管要小, 尤其是立管。大多数给排水立管与采暖立管敷设在同一管井内, 而管道支架施工时往往每层在同一标高处设置了一排, 未能针对给水塑料管的距离要求单独设置管架, 造成给水管晃动不牢固。另外, 塑料管采用金属支架时, 管材与支架接触处应用塑料带或橡胶隔垫以保护管材。

2 城市建筑水暖施工技术准备阶段的管理

做好水暖工程设计交底工作:

2.1 施工人员一方面应充分重视对设计图纸的自审、会审等审

核工作, 通过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了解、熟悉与掌握, 严格审核设计的经济性、安全性、合理性及工艺技术的成熟性, 重点审核管道多的部位或交叉作业的部位, 认真核对各专业的安装尺寸, 并找出土建与水暖设计矛盾的地方, 请设计部门予以解决, 进而把影响工程技术问题消灭在施工之前, 避免在施工中出现被动状况。

2.2 另一方面应把工程设计意图、要求、特点和应注意的技术问

题, 向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详细的交底, 组织大家认真熟悉图纸, 搞清设计意图、工程特点、材料要求, 对图纸中表述不明确的技术、材料、设备、施工工艺及施工界线等要详细整理, 请设计部门予以解决, 给予明确答复, 以确保工程质量。

3 水暖安装中所采取的技术管理措施

施工材料是工程质量的首要保证条件, 材料、设备进场必须进行检验, 对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设备严禁进场, 更不准使用安装。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单位在管材方面的质量检查、报审情况, 认真审查监理单位开具的管材质量证明资料。随时对施工场地内的管材进行外观检查, 确保水暖安装工程所用的主要材料、成品、半成品、卫生器具和设备等具有合格证明文件及性能检测报告, 符合国家规范、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施工前必须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 组织工人认真熟悉图纸, 搞清设计意图、工程特点、材料要求, 做好分项、分部工程的细部做法和通病的预防。定期自检、互检、交接检, 做好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评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技术政策、施工规范规定、工艺标准等并认真落实。制定本单位有关的技术措施和质量管理规定。组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认真做好施工日志和工程的预检, 隐检及各项施工试验记录。技术资料必须与工程同步进行, 严禁伪造和后补现象。按设计图纸施工, 工程变更必须有设计和建设单位的洽商文件, 并应签字齐全。分项工程先做样板间, 经甲方、设计同意后再大面积开展施工。成立各专项质量管理小组, 对各分项工程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做好检查记录, 从多方面收集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难题, 组织技术和相关人员开专题会, 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制定经济可行的改进措施, 并落实到人, 限期解决。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 攻克质量通病的防御和技术难题, 总结施工经验, 做好工人的培训, 循序渐近, 逐步提高工人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认真执行贯彻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消防结合的工作方针。施工前首先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组织班组人员认真学习安全操作规程。施工中做到懂安全生产常识和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施工前, 每个分项工程要进行安全交底, 做好班前讲话, 班后总结。经常去施工现场检查作业现场安全生产情况。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对违反操作规程给予处罚, 对遵纪守法者尤其是对安全生产有突出贡献者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

结束语

高层建筑水暖设施中的材料存在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 以及其中的渗漏和排水等问题, 需要综合来思考, 找到一个合理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水暖设施的施工中也要遵循其中的管理条例, 对于技术人员, 也要提高技术水平, 更好的来建设水暖设施。其实, 高层建筑中的水暖设施修建也不算一件特别复杂的问题, 但是由于涉及到的问题有很多, 而且现在水暖设施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 所以高层建筑中的水暖设施建设必须重视起来, 加大质量要求, 加强管理, 严格要求员工, 这样才能完成一件出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2-2002) [S].2002.[1]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2-2002) [S].2002.

[2]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 (J10514-2005) [S].2005.[2]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 (J10514-2005) [S].2005.

[3]王群堂.给水排水工程施工验收常见质量缺陷及其危害[J].工程质量, 2005, (5) .[3]王群堂.给水排水工程施工验收常见质量缺陷及其危害[J].工程质量, 2005, (5) .

上一篇:民营医院财务管理下一篇:警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