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层建筑

2024-11-10

城市高层建筑(通用12篇)

城市高层建筑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 人类终于实现了建造摩天大楼的梦想,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 建造高层建筑成为人类所热衷的事业。高层建筑不单单具备实用功能, 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 也是一个城市工程技术力量的体现, 更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如美国纽约的世贸中心 (在911中被炸毁) 、迪拜的帆船酒店、吉隆坡的双塔、台湾的101大厦、中国上海的金茂大厦等。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主要部分, 并对城市的经济及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 高层建筑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理由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的繁荣, 大工业的兴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来, 造成城市用地紧张, 地价上涨, 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为了在较小的用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 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 这是高层建筑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高层建筑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两者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概括而言, 高层建筑类型可以被认为是土地经济、金融、城市运输、投资机遇和技术进步、再加上其他原因造成的结果。简单地讲, 高层建筑是在一个不大的底层上叠加许多层。从功能上, 它能使可用的楼层空间向高堆积。从商业上, 它能使其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利更多, 并且可以放置更多货物、更多的人, 和在一个地方收入更多租金。它在经济上的存在是土地高价的结果, 土地高价与城市交通便利密切相关, 也是配套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的必然结果。高层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商业建筑类型, 它的开发将增加城市的就业及生产力, 促进城市的有益发展。同时由于它的发展也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建筑结构、技术、材料、交通等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

2 高层建筑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以它绝对的规模和人口总量, 就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对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 它必须成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 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来加以控制。一座高层建筑必须首先与城市达成的协议, 就是那里的现状, 例如:它如何决定体量的问题, 以及新的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 最重要, 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由于其相对体量和高度, 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不论是独立的或是混入在城市环境里, 建筑物的体量越大, 影响也就越大。不断增大尺度的高层建筑的空前激增已引起环境条件不断的恶化, 因而变成城市生活质量的祸害。高层建筑插入到城市环境中, 这些大都市里深谷剥夺了城市居民的光线、日照、和自然通风, 对城市街区及其周围小气候环境造成很大影响。诸如在阳光照到街面上的主要几个小时以内, 高层建筑可能投下的阴影。这些阴影可能极大地改变着该区域的性质, 影响着小气候以及遮断视景。塔楼也可能在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 那是很令人讨厌的。还有这些大型建筑项目的能耗过大, 如空调、取暖和照明等需要较大的能量供应, 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 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热平衡关系, 加剧了城市的热岛现象, 恶化了市民的生存环境。

首先, 高层建筑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城市景观有明显的重要性, 城市的规划部门应该考虑建筑物的体量、与周围建筑的联系以及现有环境的协调。

高层建筑就像城市的名片, 能够创造壮丽的天际线, 为城市的天空勾画了优美的轮廓, 像高度发达的纽约和弹丸之地的香港都是由高楼大厦堆砌起来的, 这两大城市的天际线, 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 间中穿插的塔楼, 线条生动活泼、色彩缤纷多变。

城市天际轮廓线, 是城市规划宏观把握中必不可少的参照, 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美学的体现。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 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 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而大量的写字楼和住宅高层都集中在福田区, 许多的高层就沿着城市道路两边布置而成, 由于规划的不周详, 使得高层的体量和高层之间的间距还有城市的道路的比例有些失调, 造成了高层高密度的状况。很多路段两列高层肩并肩的排在道路边, 抬头看见的也是建筑, 人在里面感觉被建筑紧紧的包围着。自然风只能在道路两端穿进来, 夏天里建筑和汽车产生大量的热量, 影响行人的安全和舒适性。

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 需要大量的住宅建筑才能满足人口的居住问题, 于是相应的在深圳各区都涌现的许许多多的高层楼盘, 并呈现由市中心向周边扩展的趋势。但是住宅的功能不是简单的解决居住的问题, 还要符合人的生活要求, 必须有质的保证。深圳存在很多的楼盘由于经济和起其他因素的制约, 大部分通风和采光都不是很理想, 小区面积小, 这种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只会让都市人感到城市节奏的紧张。住得越高, 与地面环境就越远, 心理上没有安全感, 每个单元的家庭就在方盒子里与周围间隔出来了, 不利于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沟通。

作为国内的大城市, 深圳的高层数量是多, 但是有特色, 可以代表深圳的高层却没有, 从城市上空望下去, 是或密集或稀疏、屋顶平平的高层, 缺乏可以让人们聚焦的建筑物, 高耸的建筑结构造型和材料上都没有特别之处。深圳需要一栋能代表深圳城市风貌的标志性高层建筑, 它可以带来城市地位、形象、实力的提升。

高层建筑影响一座城市环境的平衡, 集中注意高层建筑对环境质量的责任, 对城市及周围的影响, 这和建筑本身的功能方案一样, 对设计者都是根本的问题。高层建筑设计必须用协调其形声的方法以尝试保持最少的环境干扰性。高层建筑是城市的主要建筑大厦, 创造着城市引人注意的轮廓线, 它们限定着创造城市活动场所的公共空间, 为城市中人们的活动提供布景。

高层建筑是城市空间的元素, 优秀的高层建筑并不是排斥城市空间的明星建筑而是能一个创造人性的场所, 又融入文脉的关系, 不去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优秀的高层建筑要考虑使用者的需要, 以城市的公众利益为追求的目标。

回顾高层建筑的发展, 对土地资源的高强度利用是其生存及演变的基石。所以, 高层建筑仍将是未来城市的主要建筑形态之一, 同时, 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提升品质将是今后此种建筑形态发展的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

[2]美国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协会.高层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雷春浓.高层建筑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高层建筑 篇2

1.高层建筑消防管理特点

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不同,无论是从建筑高度,还是从周边环境来说,消防工作都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说要想做好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了解高层建筑消防的特点,才能为之后的措施做好足够的准备。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讨论一下高层建筑消防管理的特点:

(1)结构复杂,形式多样

高层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是极为复杂的,其立面体型和平面布置也日趋复杂,不仅拥有多变的平面形状,同时还有着矩形、圆形、塔形、阶梯形、凹形等各种各样的立面体型。中心部位通常主要设置电梯、安全扶梯等垂直交通枢纽,而其外围的空间部分及走道则通常被灵活分隔布置成为房间,许多高层建筑中部还设有很大的中庭,一旦发生火灾时,高层建筑的设计形式对于消防官兵铺设水带的方式选择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阶梯形的高层建筑,当消防人员从上向下垂直铺设水带的时候就会遇到阻碍。

(2)体积庞大,人员密集

城市高层建筑在内部结构方面具备容积大的特点,这个特点在应用功能上具有好处,它能够提供更多的办公、娱乐空间,但是从消防安全角度考虑却存在一定的缺点。我们以美国双子大厦为例,它的办公面积达到了84万m2,最高峰的时候能够容纳接近5万人,结果因“9.11”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伤亡。所以说,大空间、大面积的建筑风格,给火灾发生时人们疏散带来了较大的阻碍[1],所以在进行消防管理时,更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3)通道繁多,曲折难辨

在我国当前高层建筑消防管理工作中,面对的重要难题就是楼道以及疏散通道过于复杂,这在实际的消防疏散过程中是很不利于逃生的。因为如果楼梯或者电梯数量过多,就会造成无法直接到达安全疏散地的现象,除非是熟悉内部构造的人员。如果是出入高层建筑的人员,会花费较长时间来熟悉建筑的内部通道构造。另外,在火灾发生的时候,人们内心比较急躁与恐慌,错乱复杂的通道容易使人在慌忙中迷失方向,对逃生不利。

2.我国高层建筑消防管理存在的问题

正如上述所分析的,高层消防管理工作任务复杂、艰难,但正是因为这样,才更需要提高我们对于高层建筑消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据笔者调查,当前在我国高层建筑工程当中,关于消防安全管理的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需要我们注意。下面就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消防设计不合理,施工建设不规范

高层建筑设计施工的各个环节要求均极为严格,然而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设计施工过程的许多环节都暴露出一些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有的帷幕式大楼各个楼层地板与帷幕墙之间并未做到密封,而是往往存在一些空隙,在填充材料上也未能做到全部采用不燃材料[2];有的由于一些建筑内设施(管道井、电缆井、空调系统)未能有效封堵防火阀和孔洞而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有的擅自对建筑使用性质加以改变,任意进行装修,对装修结构和防火分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防火分隔存在不到位情况,一旦发生火灾,浓烟和热气流无法得到有效阻断;有的在装修材料选用上未做到全部使用不可燃性材料。以上问题,使有效的灭火救援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

(2)消防管理责任缺乏明确性

现如今,相当数量的高层建筑完工之后由多家单位共同购买或租赁,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产权关系,出现了产权多元化和产权、使用权不相一致等情况。而使用单位又各自为战,无人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牵头负责,导致责任分工不明,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在消防安全职责方面互相扯皮、推诿,使消防安全制度往往停留在纸面上。消防安全组织领导机构分散无力,消防控制室往往如同“稻草人”无法真正发挥作用,维护保养自动消防设施不力,这些都使得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形势堪忧。一些高层建筑为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采用了物业公司管理模式,然而建筑单位、业主和物业管理单位对彼此所应担负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并未在合同中加以明确,这也使得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根本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存在漏洞

根据消防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高层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从摸底统计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高层建筑消防设施功能运转良好,但是还有一些数量的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无法正常运转。一些建筑的固定消防设施陈旧,却从未进行过相应的检查维护,长期“带病工作”;有的建筑消防设施早已无法正常使用,可由于其生产厂家和施工单位出现倒闭或其他情况已经无法找到原有的厂家或单位,从而导致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单位根本未指定专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消防设施管理缺失;有的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业务素质不强,对自动消防设施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方法一知半解,无法做到熟练操作。

(4)群众不具备较强的消防安全意识

例如,20xx年2月9日,央视新大楼发生火灾,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相关责任人没有经过相应的审批和安全评估就指示人员擅自进行烟花燃放,有些人还对民警的劝阻置之不理,最终酿成火灾事故。通过一次重大火灾事故,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人的法律法规意识淡薄、消防安全意识不强、消防安全的素质不高等问题[3]。很多高层公共建筑属于综合性建筑,融商业、餐饮、娱乐等各种功能于一体,使用功能极为复杂,多家单位共用一栋建筑,建筑内人员稳定性差,相当一部分人员不具备较高的消防安全素质。相当数量的单位对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即使开展也往往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员工消防安全常识极为匮乏,对如何进行火灾扑救、自我施救等一知半解,可操作性不强。

3.我国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高层建筑工程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严格进行审核验收审批

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设计高层建筑以及建造施工时,首先要立足其使用功能,对防火安全进行全面评估,进行科学合理的防火设计。设计单位对工程消防的各个环节负责,审验过程中对与防火规范工程设计不符的地方,要坚决禁止其施工或投入使用。高层建筑消防设计需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保证建筑消防总体布局和平面布置的安全性和畅通性;其二,对防火防烟分区进行科学合理划分;其三,确保所设计疏散逃生线路的直接性和便捷性;其四,建筑物内部装修不使用可燃材料;其五,确保自动报警和喷水灭火系统的质量。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经消防设计审核合格的设计图纸,对建筑物消防建设的各个环节加以施工,确保防火结构、技术安全措施、消防安全措施等真正达到所要求的质量要求,不得擅自降低或改动。如确有困难不能达到设计要求,不得不对设计加以变更的,施工单位需会同设计单位、建筑单位、公安消防监督机关进行协商,确定一致认可的变更措施并对其予以备案确认。

(2)做好高层建筑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工作

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是我国城市高层建筑工程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督促高层建筑消防各级部门做好日常工作,这其中就包括消防设施是否正常、消防通道是否畅通[4]。但是当前我国城市高层建筑当中,也有一部分不存在消防管理部门,也就是属于无物业建筑群。对于这些建筑,一方面城市消防单位要去积极调度协商,在高层建筑内部形成自觉建立的消防管理小组,做好日常的消防检查工作;另一方面,要主动展开消防调查,形成消防检查日记,将每次的检查写入防火档案,以此将消防工作落到实处。除了高层建筑本身的消防部门与城市消防部门,公安机构也要进行相关辅助监督工作,对应该进行消防监督的单位进行不定时督查,一旦发现存在问题的建筑单位,立即要求整改,对于屡教不改的,应该采取严厉措施进行处理。

(3)确保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得到切实履行

分析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原因不难得出,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导致的火灾占到八成以上。起火原因大多是由于未熄灭的烟头导致可燃物起火,或由于电气设备老化、短路以及超负荷用电引起线路起火,或由于照明灯具、电热装置等未与可燃物保持足够距离从而导致起火等。此外,还有部分高层建筑火灾是由于某些特殊工种人员在未取得相关证书的情况下就进行入岗工作,从而产生种种错误操作行为,导致火灾的发生。正是因为此,所有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居住者均需树立牢固的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将火灾预防工作置于整个安全管理工作极为突出的位置来加以进行,确保防火工作真正沿着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加大建筑消防设施社会化维护保养机制的推行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重点做好全国建筑消防设施施工的各项工作,促进整个行业整体水平上台阶。从施工、维护等各个环节来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监管,对无维修保养资质、未按消防技术管理规定进行维修保养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确保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5]。

(4)注重消防设备的维护管理和保养

高层建筑消防设备投入使用之后,一般都要有定期的配套制度,它包括结构安全制度、设备更新制度等,更为重要的是消防设施制度,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由于只有当火灾发生时,消防设施才会发挥作用,安全时期很少用到,因此平时出现问题也不易察觉,然而如果有问题未加察觉和解决,那么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不能发挥作用,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现在高层建筑普遍采用的排烟设备、火灾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消火栓和消防水泵等消防设施,在平时就应重点对其进行检查维修,确保责任到人,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记录并加以排除,确保消防设施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5)加强消防安全的培训

首先高层建筑的各使用单位要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各种消防安全培训,并可通过考试的方式让相关人员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其次要全面提高建筑内部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强化消防安全素质。由于高层建筑内工作人员稳定性差,素质高低不等,这也就使得对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可通过多种形式(办宣传栏、集中课堂培训、组织消防演练等)来对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使其掌握一定的自救逃生本领。

(6)做好灭火救援准备工作

一是制定并完善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应急预案和消防演练。消防部门在各自辖区内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高层建筑台账和各类灾害事故处置类型预案。重点做好消防实战演练。组织基层消防官兵对所辖高层建筑的责任范围加以熟悉,确保做到建筑内部结构、疏散通道、消防水泵房、消防水池、水泵接合器、消防控制室、消防车道、喷淋报警等“六熟悉”。要详细了解固定、半固定消防设备运行情况,对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相关情况能够真正做到烂熟于心。二是提升高层建筑内灭火器材装备水平。消防部队除了配备常规消防器材,还应配备专门的辅助器材,用以辅助消防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进一步做好高层建筑消防实战演练。按照实战的要求,强化基层执勤岗位练兵力度,创造条件使官兵更好地了解多种自动消防设施的工作原理,真正做到熟练使用,打造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消防铁军。

4.结束语

本文以当前我国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相关对策为研究重点,首先对当前我国高层建筑工程中消防安全管理特点做出了分析,然后对高层建筑工程中的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难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高层建筑工程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对策,旨在为消防工作提供资料,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彭溪.城市高层建筑火灾消防及安全逃生途径研究[J].价值工程,(02).

[2]殷霓,高云.高层建筑火灾致因分析与防火对策[J].安防科技,(06).

[3]魏捍东,张智.从央视大火探讨超高层建筑灭火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07).

[4]张益民,李来保.高层建筑火灾固定消防设施应用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04).

城市高层建筑排水方案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 生活排水 雨水排水

建筑排水主要是建筑内部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使用过的、受到污染的水以及降落到屋面的雨水和雪水收集起来,及时排到室外。污水排到室外进入市政污水管道,汇集后排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按系统接纳污水类型的不同,建筑室内排水系统可分为三类:生活排水系统,排除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及工厂生活间的污废水;工业废水排水系统,排除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废水;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收集排除降落到工业厂房、大屋面建筑和高层建筑屋面上的雨水及融化的雪水,并将其通过管道排出[1]。

1高层建筑排水系统分类和排水系统的组成

城市高层建筑的排水系统通常由卫生器具,生产设备受水器、排水管道、通气管系统、清通气设备、抽升设备、局部处理构筑物等组成。具体设置如下:不同性质的污废水用不同管道排出的体制为排水系统的分流制;排水机制依据技术、经济两大因素决定排水采用分流制还是合流制,需做经济、技术比较。对于民用建筑而言,生活污水可以和雨水公用排放系统,对环境的污染不大,还可以节约管道布置资金,减少建筑成本;对于工业建筑而言,工业废水因为必须经过一定的处置才能排放,因此不能与雨水河流,以免造成更大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加水处理成本,当然如果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较轻,可以与雨水合流,否则应单独收集处理[2]。排水管道有如下通气方式:伸顶通气管;专用通气管;环形通气管;主通气管;副通气立管;结合通气管;器具通气管等。

2建筑室内生活排水量计算与排水管材选择

建筑室内生活排水系统的计算主要是根据各种卫生器具的排水定额确定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再根据设计流量确定管径。建筑内部排水流量与卫生器具的排水特点、同时排水的卫生器具数量有关,具有历时短、瞬时流量大、两次排水时间间隔长的特点。建筑内部每昼夜、每小时的排水量都是不均匀的。建筑内部排水设计秒流量有三种计算方法:经验法、平方根法和概率法。我国目前采用平方根法,根据生活建筑的排水特点有两个公式:住宅、集体宿舍、旅馆、医院、疗养院、老人院、办公楼、商场、会展中心、中小学教学楼等建筑生活秒流量,应按下式计算[3]:

qn=0.12βqnNp+qmax该公式中,式中,qn为计算管段排水设计秒流量,即L/s;Np为计算管段的卫生器具排水当量总数;为计算管段上排水量最大的一个卫生器具的排水流量;β为根据建筑物用途而定的系数,一般而言集体宿舍、旅馆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公共盥洗室和厕所间为2.0—2.5,其余为1.5。

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4.5.8条: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内,排水管应采用柔性接口机制排水铸铁管及其管件。而排水塑料管主要应用于高度小于100m的多层及高层建筑中,且选择较为单一,主要是以硬聚氯乙烯(UPVC)塑料管

物理指标优合格断裂伸长率≥80%扁平试验无破裂无破裂拉伸屈服强度≥43MPa≥40 MPa维卡软化温度≥79℃≥79℃纵向回缩率≤5.0%≤9.0%落锤冲击试验TIR20 ℃TIR≤10%90%通过落锤冲击试验TIR0 ℃TIR≤5%90%通过UPVC排水管正被大力普及和推广使用,它具有以下特点[4]: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在建筑管材中被视为刚性管;作为一种成熟产品,UPVC排水管在国内具备完善的标准及施工规范;符合要求的UPVC排水管,其各种理化指标均能满足实际需求,抗腐蚀、抗老化,使用寿命长,安装维修十分方便,外观美观,相对铸铁管成本低,经济实用。

3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雨水系统设计看似简单,实际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结构形式、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等各方面。目前屋面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可采用的有两种系统:一种为国内通常采用的重力流雨水排水系统,另一种为近三十年来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国内正在逐渐推广的压力流雨水排水系统[5]。相对而言后者更有优势:对于大型屋面而言,它有很大的雨水量需要排放,按重力流处理会需要很多的雨水斗,从而造成较大管径的立管、埋地管道以及雨水检查井数量过多;而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本身的一些特点,如同一悬吊管所连接的雨水斗数量理论上不受限制、较小的管径而排水量大、悬吊管不需要坡度等,往往很容易解决重力流系统本身所无法处理的上述问题,使主立管靠近外墙,建筑物内可以不做管道井,不埋设管道。

4结论

城市高层建筑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又与用水和排水紧密相连。高层建筑排水系统分类和排水系统的组成,建筑室内生活排水量计算与排水管材选择,以及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因此对高层建筑排水方案的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高层建筑设计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即建筑设计和规划。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一、建筑设计

1、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如日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2、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的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如生态建筑师一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就引入生态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一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引入了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3、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入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二、规划设计

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史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3、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当务之急。其中,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是相当必要的。因为他们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这则需要工程界和教育界进行共同的努力。推广概念设计思想是一种有效的办法。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R·里尔.城市空间.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2]刘顺校.周湘津.高层建筑设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建筑普查【其他城市案例】 篇5

(一)深圳市建筑物信息普查与应用服务工程

背景

2000年的建筑普查数据与实际情况极不相符,且深圳市规划编制、违法建筑查处、城中村(旧)改造、房屋租赁管理等各项城市管理工作迫切需要精准全面的建筑物和市政基础信息作支撑。故开展了此项工作。普查时间:2007年底-2008年底

普查对象:建筑物、公共设施(不含路网和地下管线)建筑普查信息内容构成:

工程总体功能设计

技术:采用空间基础网格、遥感、GIS、PDA等先进技术;

功能:提供图形信息与属性信息关联、2维图形与3维模型关联、现状信息与审批业务信息关联、信息更新发布、在线信息查询等功能; 工程成果 建筑普查成果:《深圳市各区建筑物普查现状图册》、建筑物现状和审批指标表、建筑物照片、市域全覆盖三维立体建模、各类统计图表; 2 标准规范成果:《深圳市建筑物信息、功能分类及编码》标准、项目配套建筑普查技术规范; 数据库成果:全市统一的建筑物信息库、建筑物统计库、3维建筑模型库。库总数据量达450GB。应用系统成果:

[1] 建筑物信息更新维护管理系统—用于信息更新;

[2] 建筑物信息应用服务系统—用于信息在线发布及共建共享。效益

建筑物信息及相关研究成果以在线共享、专题研究等方式用于城市规划编研设计、规划管理、旧城改造、人口、建筑节能、环保、应急指挥等多项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工作: [1] 提高规划审批效率和质量,为建筑方案评审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2] 为城市工业区升级和旧城(村)改造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加快升级改造进度; [3] 为违法建筑普查提供全面基础数据,节省人力物力;

[4] 为城市规划编制提供精确分析数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5] 建筑编码信息首次用于深圳市房屋租赁管理、居住证办理等工作中,提升人口管理效果; [6] 全市统一、权威、动态更新的建筑信息,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支撑。

(二)福建省住建厅/文化厅发布《开展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历史风貌区普查的通知》

背景

我省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历史风貌区及其保存环境未能得到充分认识和有效保护,有些建筑遭受破坏而消失,亟待需要保护;同时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福建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需要调查摸清全省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历史风貌区现状,加强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历史风貌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保留历史记忆,彰显地域特色。

普查时间:2014年3月省厅发布通知

普查对象:全省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历史风貌区

目前正在开展普查工作……

(三)海南省发布《海南省保护性建筑普查工作方案》

背景

为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坚决制止破坏性行为加强保护性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建规[2014]183号)要求,进一步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加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保护性建筑的保护工作。

普查的工作目标

通过保护性建筑普查,全面掌握保护性建筑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准确判断保护性建筑的保护形势,建立并公布我省保护性建筑名录。普查范围

全省范围内已经纳入法定保护体系的各类建筑遗产,及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各类建筑。其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范围内的保护性建筑要作为重点普查对象。普查对象

保护性建筑 普查内容

保护性建筑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类型、建筑结构、完损定级、建筑风格、产权归属、建造年限、当前业态、具体位置、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历史沿革材料、现状照片、建筑平面图等。普查工作安排

普查准备。2015年3-4月

普查实施。2015年5月至12月底前【当前阶段】 汇总建档。2016年1-3月。

目前正在开展普查工作……

(四)上海市无证建筑普查

背景

2011年至2014年,上海市曾对违法建筑展开过三次普查,通过市民投诉、城市网格化巡查、街镇一线巡查、物业企业发现等多种手段,梳理违法建筑总数和分布情况,但是普查的结果是违法建筑越拆越多。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2015年,上海市拆违办部署了一次更为全面、细致的普查行动,市建管委、市规土局、市房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和各区县共同参与,各街镇负责具体实施,力争将违法建筑的底数彻底摸清。普查目标

贯彻上海市无证建筑普查动员会暨违法建筑治理半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摸清全镇无证建筑总数、分布和基本构成,建立完整的无证建筑数据库系统。普查内容:

既有业主名称、地址、照片编号、统计时间、建筑面积、所属街镇等基本信息,也有区域类型、使用状况、建筑形态、搭建场所等详细信息。普查进展:

2015年4-5月,徐汇区虹梅路街道、闸北区大宁街道、奉贤区奉浦社区、金山区金山卫镇四个街镇已先行开展普查试点工作;

下一步,将根据试点情况,进一步完善细化实施方案,并在全市推开。

年底,由市、区拆违办分层组织普查结果的验收、分类、录入和上报,同步建立违法建筑数据库。

已有成果:

截至9月中旬,已完成了上报数据电子表格数据的校验程序和无证建筑照片批量压缩程序的开发,无证建筑普查数据导入、无证建筑数据处理(新增、审核、上报、复查)、违章建筑认定、拆除记录上报等功能也已完成了雏形的设计,已进入正式编码阶段。

上海市无证建筑普查数据库于9月底完成测试版的开发,10月中旬开展培训及区县应用。

……

(五)其他地市的建筑普查

除上述省市外,还有许多城市也开展了建筑普查工作,如: 广州市番禺区

2014年单一来源采购《番禺区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普查工作》招标。工作内容:完成番禺区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普查工作,普查范围为番禺区行政管理范围约530平方公里。根据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办制定的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规范及各类普查对象相应技术规范,开展全区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的普查工作,包括相关文化遗产线索的调查、登记、评估、类型认定和数据登录,并配合市普查办下阶段开展测绘入库和档案建立的相关工作。

项目完成时间为2014年10月,总预算为300万元。2 宁波

2014年启动历史建筑普查工作。

历史建筑普查内容:涵盖了年代、类别、建筑规模、历史文化价值、建筑风貌、建筑质量、毁损状况、建筑结构、现状使用情况、现状权属等十方面。同时,附上了大量照片以及建筑物定位图、平面图。

普查成果:将纳入规划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对信息分析评估,推荐出宁波市第一批建议历史建筑名单,建立历史建筑名录库、划定历史建筑紫线,促进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陕西省

城市高层建筑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燃气管道;设计分析

前言

高层建筑物燃气管道的科学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因素,结合在燃气管道设计过程遇见的实际问题,根据高层建筑燃气管道的实际供气环境、不均匀沉降、附加压力、外力作用等因素进行科学探究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1. 影响高层建筑燃气设计主要因素

燃气管道设计人员在布置、规划燃气管道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其影响因素,确保其安全性、经济性,结合现阶段我国高层燃气管道发展历程,高层燃气管道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外力因素

高层建筑不可难免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比如地震、风力等灾害的影响,引起管道发生变形,导致燃气管道发生压迫,致使燃气管道发生弯曲,对燃气的正常供给产生影响。

1.2附加压力因素

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高度偏高,而空气与燃气比重发生一定的差异,引起附加压头不足,导致燃气不能持续性得到供给,对灶具的科学使用产生影响,并且对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带来影响,对此设计人员应当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消除高度的影響因素,确保燃气能够持续供应,保障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除此以外,天然气管道受到建筑高度的影响其立管尺寸较长,而气体密度大于燃气密度,因此在管道中产生一定的附加应力值。附加应力值偏大从而导致用户燃具使用前附加压力突增,大于燃具正常工作的允许范围,对用户燃具正常使用产生影响,导致燃气的燃烧不充分,甚至引起脱火、离焰、熄火等情况,导致供气的不稳定,因此控制附加压力,是确保高层供气系统正常安全运行的前提。

1.3自重、体积因素

高层建筑在自重与体积等方面,远超过多层建筑,产生地基的下沉对燃气管道产生较大影响,高层建筑正是由于设计建筑特殊性与复杂性,建筑材料的使用量较多,从而造成建筑体积与重量增加,导致地基承载力偏大,甚至造成地基沉陷,这对天然气管道布置造成一定影响,造成管道弯曲变形,甚至出现气体泄漏的情况,而该因素对高层建筑物产生较大影响。

1.4压缩应力因素

燃气立管自重所产生压缩应力,同时降低了管道供给水平,然而正是管内外环境的偏差过大致使管道发生伸缩,影响管道供气能力。

2.高层建筑燃气管道设计方法

2.1消除附加压力的影响

对于高度适中的高层建筑而言,其附加压力较小,因此,可以采用设置分段阀门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小附加压力对建筑燃气管道的影响。对于高度较高的建筑燃气用户来说,可以将低压调压器设置在燃气表的前面,也可以将高层和底层的供气系统分离开来,从而满足高层建筑中不同楼层对于燃气的要求。

2.2室内燃气立管

为解决燃气管道的温度变形,波纹管补偿器应设置在建筑物中间楼层中间进行补偿,其中,在实际使用效果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确定补偿量。室内燃气立管具有较大的自重以及较长的长度,管道的支撑问题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可在设计中采取以下措施,把一段横向管道进户楼层上一层或者燃气进户楼层,这样燃气立管的自重就可以利用横管段受力来进行承担。对于立管高度超过100m的情况,左转换立管位置形成N字形可以设置在50m左右,用金属波纹管连接两段立管,同时,把固定支座承重设置在立管底部。这样的设计能够较好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既能够满足用户装饰要求,保证美观,还可保证管道的安全。

2.3引入管选材

室内外燃气管道连接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燃气引入管,燃气工程能否安全运行受其影响很大。为使燃气引入管能有效到达建筑物燃气引入部位,上下水管道、热力管道等多条管道有时需要进行跨越,都是在居民楼前进行敷设,这就不可避免会遭受周围环境的腐蚀。所以,应当高度重视设计中对燃气引入管选材工作。常用的民用燃气用户引入管,设计中可选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但其低温冷脆性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应格外注意,应在室内进行人工弯制工作,多次成型且要求温度保持在0℃以上,还应该注意弯曲部位的外观变形问题。

2.4建筑物的下沉补偿

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的整体较大,整个基础需要承受较大的静动载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整个建筑沉降现象,在工程完工后的头3年这种现象较为明显。建筑沉降会严重影响燃气管道的安置,这是因为燃气管道会随着建筑物一起沉降,而外部的埋地以及架空管道不会沉降,这样一来,在管道的引入处会产生阻碍建筑物下沉的力,从而破坏管道,甚至还会导致燃气的泄漏,出现燃气供应中断事故。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燃气管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沉降这一因素,适当调整燃气管道的工艺设计。

3.高层建筑燃气管道设计的安全措施

3.1阀门系统

根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有关要求及气源特性,高层建筑管道设计需要在上升总管设紧急切断阀。当燃气泄漏或发生事故时。可立即关闭紧急切断阀,以确保安全。在临潮、临波大楼改造中根据液化气气源特性,在上升总管设置了球阀,一旦出现液化气泄漏等安全事故,能更有效的便于抢修维护。又结合液化气在冬天容易产生积液现象,为保障安全供气,在每根立管底部采用设置球阀方式,便于及时排除积液对安全供气造成的不利影响。

3.2防雷、防静电

高层建筑燃气管道防雷设计必须针对直接雷击、雷电波侵入采取防护措施。设计中一般要求楼顶燃气管道及阀门箱应与楼顶女儿墙避雷带连接,其中楼顶管道与避雷带连接不得小于2处。结合燃气管道防雷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应小于10?、静电接地电阻应小于100?,在临潮、临波大楼改造中对每根供气立管都采取了防静电接地保护措施。以防止雷静电对燃气管道的冲击,引发事故。

3.3支架与穿墙保护设计

在沿住宅建筑外墙敷设燃气管道时,应当每隔一层设置一个支架,即每隔2.8米至3.0米设置一个固定支架。在其余部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管卡式活动支架。在住宅燃气管道设计时,设计单位应当绘制燃气管道的预留洞图,预留洞和预留套管。燃气管道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燃气管道设计图纸预留洞和套管。通常情况下,住宅燃气管道采用套管预留方式。预留的套管的直径应当比燃气管道的直径要大,以便于在套管中心部位安装燃气管道。

4.结语

城市燃气管道管理是否扎实有效、稳妥可靠,事关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一个城市和地区政治、经济与民生大局的和谐稳定。因此,确保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燃气企业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是全职履行的责任与义务,必须以高度的安全意识、先进的安全技术、完备的安全设计措施,编织起完善可靠的安全网,让城市居民放心享用快捷经济的清洁能源,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贾金虎.浅论城市燃气管道安全管理现状与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4(10).

[2]安光峡.城市燃气管道安全现状以及防范举措之小鉴[J].科技信息,2013(31).

城市高层建筑燃气管道安全设计 篇7

1 城市高层建筑燃气管道

1.1 城市高层建筑燃气管道

高层建筑的发展有时代的鲜明特点,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 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应用, 以及土地市场的持续火爆, 发展城市高层建筑已成为了当代城市建设中的必然趋势。而针对于高层建筑的天气管道设计难度也随之增加。在高层建筑的天然气管道设计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高层建筑的开发将是我国在未来一定发展阶段的必要发展, 在设计过程中供应单位高层建筑的高层建筑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天然气管道承载高层建筑的室内设计, 额外的压头, 定居点建设, 扩建和内部立管和重量的收缩等等都是应该被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设计师们显然必须完成这些工作方面之后, 才是对于高层建筑的安全质量保证, 并且还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可用性。

1.2 城市高层建筑燃气管道建设的配合

首先, 建筑设计师通过和施工单位联系。用自身的设计理念来对建设单位进行先进的知识以及一些适当的专业通信的一般使用情况来实现工程的实施。位置预留的问题, 如管道, 管道问题, 以及暗部设置。跨越与混凝土基层棚的现代建筑。所以按照内部气体管道的设计和施工必须在混凝土地面上进行, 使整个铸坯的结构进行破环, 这是建筑结构单元不允许的。我们必须主动与建筑, 结构和设计专业人士与沟通。之前, 整个大楼将被设计天然气管道的内部结构也提供了同步完成预约设置。

接着, 水和电力部门的共同协作。气管道和属于同一安装水暖管, 有各种电线的安装。经常会出现的电线, 电缆和电源插座整个房子的天然气管道安装之间的冲突。所以, 我们正在处理的水, 电和专业设计人员, 以达到最合适的通信。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设计师设计出的天然气管道和水, 电采取交换的方式, 使电力部门工作人员在时间的设计和施工, 做好预留准备。最终避免不必要的问题以及财产损失。

2 城市高层建筑燃气管道的安全设计

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的特殊性, 在燃气管道的设计上与其他类型建筑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方。这里将系统地介绍城市高层建筑燃气管道安全设计的技术原理和方法, 并且对城市高层建筑燃气管道的安全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克服高层建筑物的沉降

因为城市高层建筑的自重非常大, 土地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在建设城市高层建筑之初, 要实地考察好将要建设城市高层建筑的建筑基地, 确定地质条件的好坏。一般土地承载建筑会有一定数值的沉降。地质条件好, 地基平缓, 建筑物的沉重量较均匀。但在地质条件不好, 建筑物地基土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沉降, 而且幅度大, 建设过程当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见的困难, 也会给城市高层建筑物的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在建筑物沉降时, 存在建筑物中的燃气管道会发生一定的形变, 甚至发生断裂, 造成燃气泄露。因此, 在城市高层建筑物的建筑过程中一定要对燃气管道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确保城市高层建筑物中的燃气管道安全无泄露。在城市高层建筑物的燃气管道安装时燃气管道的引入管在主管的基础上加设辅助套管, 并且要求管道之间留有风险, 套管管径参照表1。

2.2 燃气管道自身重量的克服

顾名思义, 城市高层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建筑高度高。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高层建筑物内的燃气管道增加了很大的自重, 相应的产生很大的压应力。为了防止城市高层建筑物内的燃气管道因为自身重量而增加压应力, 使得城市高层建筑物内的燃气管道出现一定程度的形变, 甚至产生断裂, 导致城市高层建筑的的燃气管道发生泄露, 这样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 将会造成不可设想的后果, 会对居民的生命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 在克服城市高层建筑物内燃气管道自身重量增加的问题上, 一定要慎重对待。在解决问题的时, 要在城市高层建筑物的每一层内加设燃气管道支撑点, 用这些加设的燃气管道支撑点来均匀分摊燃气管道的自身重量, 用来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内燃气管道自身重量增加带来的应压力, 防止城市高层建筑物内的燃气管道下沉, 因而引起城市高层建筑物的燃气管道受力过大产生一定的形变, 甚至产生断裂, 导致城市高层建筑的的燃气管道发生泄露, 这样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 将会造成不可设想的后果, 会对居民的生命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2.3 燃气管道附加压头的影响

在大城市的高层建筑中, 都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比如建筑较高, 管道很长, 附加压力的波动比较大等等, 这些特点很多时候对燃气管道的建设都很不利。因此如何通过设计调整好燃气和空气的密度比例, 如何保证燃具压力的稳定性能, 都是需要重要考量的, 目前多采取设置调节阀的方法。城市中存在建筑都比较高以及天然气管道都比较长的问题, 气体密度和空气的密度是在管线的不同将有额外的压头以上, 使压力波动增加的稳定性的燃烧器超越燃烧设备, 影响正常的用户燃烧器燃烧, 产生不完全燃烧的气体。甚至存在火焰, 火现象, 回火和熄火等问题。因此, 制约和消除天然气管道附加压头, 这是高层建筑燃气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安全因素。

2.4 燃气管道温差的影响

主立管受环境温度变化, 燃气发生热膨胀和收缩的现象。该设计可以被固定到所述提升管的末端, 或者利用波纹管补偿器。从而能实现合理控制压力和伸缩的范围内的热膨胀的热补偿的目标。为了保障高层建筑的在进行天然气安装中的安全性。

3 城市高层建筑燃气管道安全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由于城市高层建筑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管道燃气供应存在的特点。在高层建筑天然气管道的设计上要注意对安全、工艺等诸多因素全面分析综合考虑。

3.1 行业标准不统一

在一些住宅设计中, 天然气管道建筑设计研究院将在行业内进行设计, 但是由于标准不一致, 不明白行业标准建筑设计院, 只能按照气体的规格。可以使用作为气体施工图。天然气不仅是特殊的设计, 新的房地产, 门站以及商业和长输管线, 工业城市道路, 车站等的灌装。如在以前的国家标准中, 它可以与建筑设计部门进行通信, 以使尽可能多的理解和使用适当的规格。

3.2 为燃气管道安装位置

现在一般小区的住宅, 厨房和浴室区域内所有的液压管路系统, 加热管道和气体管道安装在该拥挤的空间, 以便紧密限制。现在在建筑设计问题的早期阶段一般都不考虑天然气管道的安装。有没有地方让我们的问题安装管道安装我们的内部设计。建设未来提出了很大的难度。所以, 我们应该更多的与其合作的建筑设计单位进行沟通, 与其他管道公司更多的协调。尽量找时间在联席图纸会议上来解决这个问题。

3.3 煤气管道明设问题

对于美的追求用户燃气管道的内部设计, 经常偷偷出发去包装, 这样, 即使燃气泄漏发生, 这是不好被发现, 这样导致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存在。只要我们加强了保安措施, 认真, 从设计, 选材到施工, 运行负责, 并注重引进新技术, 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但具体的操作问题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与当前的《燃气设计规范》的要求相一致所需要的范围内理顺其业务。而做的工作预埋管线时, 建筑物, 以防止造成重大危害建设项目后, 主要建设。其次, 可以建立埋地管道沟的私募, 它应该是整个铺设管道, 接触不分离是温和的, 而用覆盖材料管要求不可以小于20mm, 且做好标识。在做好室内竣工图后将暗装管道位置及标高进行标注备份。

3.4 材料问题

材料问题一直是燃气安装中的重要问题, 很多现行的管道安装都是采用的比较耐腐蚀, 抗压的镀锌材料完成的, 比如很多现实中的燃气公司就是采取的这样的办法。但是这样的管道安装非常复杂, 接头太多, 容易出现多种问题。曾有燃气公司利用热收缩套来进行管道的表面保护, 但结果并不理想。目前我们认为适合作为管道的胶带一定需要具有高度的防腐蚀性以及重量较轻, 施工简单的特点, 并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防火性能。

4 结束语

建筑物对燃气管道的要求是尤其鲜明的特点的, 不同的建筑物, 往往有其特定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根据经验去判定, 并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 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管道的设计不仅仅会影响用户的室内装修效果, 而且更重要的是, 它会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东西。因此我们实际生活中对燃气管道的质量问题是零容忍的。因此在城市建筑物, 特别是高层建筑的燃气管道设计中, 一定要仔细再仔细, 认真再认真, 要尽一切努力保障安全。

摘要:本文就超高层建筑燃气管道设计和安全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城市高层建筑的燃气管道设计同时也对方便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化,城市高层建筑,燃气管道安全设计

参考文献

[1]董丽.高层建筑室内燃气管道设计探讨[J].河南科技, 2007 (01) .

城市地标-超高层建筑 篇8

1.超高层建筑分析

突出的建筑同样具有突出的利弊。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而言超高层建筑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土地集约化的利用水平。此外,与普通多层建筑相比,超高层建筑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超高层建筑鹤立鸡群,城市景观一览无余,环境品质明显优于地面建筑密集区。其次,超高层建筑将城市活动设施集约化,工作、居住和生活等行为活动在建筑内部就可以解决,这样不仅给人们生活工作提供了方便,而且可以缓解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压力,大大提高了城市生活的效率。目前大多数超高层建筑为城市综合体,内部功能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城市生活。塔楼以写字楼为主,或者为写字楼、酒店、公寓的组合,为主要的工作居住场所。裙房则包含了购物场所(商店、超市等)、餐饮空间(餐厅、咖啡厅等)、休闲活动区域(影院、室内滑冰场、健身房等),甚至有些超高层城市综合体还包含了剧场、展厅、书店、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人们在此可以快速便捷地完成所有的生活内容而逐步形成新的城市生活方式。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土木建筑工程学科中各学科的发展,而且依赖于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通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进步。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同时也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与展示舞台,因此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但是,超高层建筑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超高层建筑建设成本、运营成本较高,建设和维护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换个角度来说,建设超高层建筑所形成的消耗已经超越了节约用地的意义。不仅如此,超高层建筑容量大、人员密集,对内在运营管理、防火减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外给附近区域的交通、消费、治安等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压力。过于密集的超高层建筑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一方面会导致城市功能区规划不均衡,另一方面会对周边建筑环境造成影响。另外,由于超高层建筑的盲目建设,许多历史名城的风貌和空间格局、建筑形制等遭到改变,现代高楼与古建筑群混搭打破了以前和谐的布局,造成对城市文化环境的破坏。在城市街区方面,高层建筑巨大的体量改变了过去城市街道的肌理与尺度,完全打破了过去的人本尺度,导致城市失去了亲切、宜人的街道以及人与建筑的亲近融合。

通过对超高层建筑的利弊分析可以看到超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形成了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城市而言是巨大的,或者可以说超高层建筑改变了城市。因此,超高层建筑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超高层设计的思路存在着两个偏于极端的方向。首先最普遍的是常规思路,设计采用矩形或方形的标准层平面以追求功能实用性与结构合理性,建筑表皮为规整的玻璃幕墙,使绝大部分超高层建筑在外观上大同小异,在形体上过多地显得雷同和单调,导致城市面貌趋同性的现状日益严重。另一个是个性化方向,设计打着“城市地标”的幌子,忽视建筑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忽视科学规律,通过采用高成本的复杂的结构体系形成个性化的复杂建筑体型。如何找到经济性与创意性的平衡点,本文选择了四个工程实践中的实例进行阐述,其中两个项目在老城市中心,两个在新城市中心。因为区位的不同,建设进度的不同,这四个项目各有特点,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2.南京德基广场

南京德基广场位于南京市老城区新街口商业区的东北侧,与新百、东方商城、金陵饭店形成新街口的四个象限以及广场的围合界面。德基广场的主塔楼设置于北侧长江路与中央路的交接处,一、二期裙楼临近新街口广场设置。塔楼北置不仅减少了对新街口广场的压迫,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对广场东北角保留的民国建筑(工商银行)的影响。

南京德基广场为国内较为知名的高端业态城市综合体,集商务办公、酒店、商业、文化娱乐于一体,具有城市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复合性。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326米。塔楼高区为丽兹卡尔顿酒店,中底区为高端写字楼,中部设置酒店大堂及配套。裙房内部功能各区通过商业中庭组织,中庭自下而上逐步放大,形成层层递进的空间层次。多元的商业空间之间通过空中、地下和地面形成多层次的联系,形成互补的、流动的、连续的空间体系。

塔楼体型规整,以高低相错的体块组合以及精致的幕墙系统形成具有品质感的超高层建筑造型,裙房以花岗岩饰面外墙与国际一线品牌的个性橱窗相组合形成强烈的虚实关系。而真正体现建筑品质感的是设计中对细节的关注,这与国际一线品牌的品质追求是一致的。建筑表皮设计强调比例与模数,严格控制细节尺度与外窗、石材饰面的分格与质感,以达到简约且精致的建筑风格。

3.南京新百

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建设进度放缓或者根据市场变化、建设思维变化而进行改扩建的建设项目。南京新百续建工程属于这一类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所采取的设计思路及技术措施对此类项目来说非常具有借鉴价值。

南京新百位于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一期裙房于1994年建成使用,十五年后进行二期塔楼续建,此时建筑市场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设计的圆形塔楼因为实用性原则而需进行重大调整,而塔楼基础、位于裙房部分的核心筒以及圆形柱网已经建设完成,如何通过技术措施将塔楼标准层由圆形转变为方形是续建设计的首要难点。塔楼续建设计通过斜柱与钢结构转换,将圆形柱网逐步转换成方形柱网,室内空间因此而方正实用。而与结构转换相吻合的因楼层转换而形成的倒锥形塔楼体型体现出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结合,成为南京新百最具特色的标志。

4.南京金奥大厦

金奥大厦位于南京河西新城区中心商务区,与中心绿化广场隔路相望。项目由高度为232米的超高层塔楼、高度为72米的高档公寓与24米高的商业裙房组合而成,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

超高层主塔楼功能为五星级酒店和写字楼,折叠起伏的外观形式的创意来源于中国灯笼,建筑造型通过体现古城南京帝王文化的气质而具有建筑文化地域性的表现特征。双层墙之间的空间通过在所有空间周围建立一个隔热缓冲区而有助于室内空间应对南京“火炉”之称的炎热环境。建筑功能的不同表现在内部材料的变化上,写字楼部分和主楼顶部强调透明,重在中庭天光引入的酒店部分,内表面变得实而不透明,双层墙之间的玻璃阳台的引入为升级的房间提供了预期的舒适性。多棱外壳和对角线结构构件在主楼基座的顶部终止,增加了地面与主楼之间的视觉分隔。

回字型公寓楼南北两部分是单廊式,东西两边是内廊式,围合空间中部为观景大院,东西两侧通过穿通的洞口把光线和空气进入院落。南北两侧也有较大开口,使位于裙房屋顶的观景院和面向院落的部分通风透光。

跨越超高层塔楼与公寓楼之间的开敞的对角线型中庭使商场充满活力。多层商场沿中庭一侧是水晶般透明的玻璃形体,另一侧是石材墙面,两者对比相映成趣。中庭两边通过一系列钢和玻璃建造的桥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自然光透过天窗顶照进中庭,创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购物环境。金奥大厦结合地面与屋面景观设计,整个项目形成了丰富、活泼、现代的城市环境,从而成为本区域商业活力的象征。

5.苏宁CBD

苏宁CBD目前正处于建设过程中,项目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城繁华的商业地区,由超高层塔楼与商业裙房组成。建筑总高度达400米以上,地面以上为90层,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塔楼功能包括高端酒店、写字楼、酒店式公寓、顶级会所,塔楼内部自身拥有复杂的、完善的交通体系,通过垂直交通网络的建立,使内部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有机结合。商业裙房包含了多种商业功能以及服务于酒店的宴会厅,通过商业裙房与塔楼之间的连接体,将宴会厅与酒店设施层的其他配套空间链接起来。

塔楼采用梭形平面,通过先放后收的设计手法,使建筑造型形成强烈上升趋势的透视效果,曲面表皮自然平滑,表现出独特的自我个性。裙房采用异形曲面形态,通过参数化的设计手法形成复杂的表皮肌理。异形曲面由钢架构成的树状漩涡结构从屋面一直延伸至地面,成为商业裙房椭圆形中庭的焦点。相信该项目建成后将以其纯粹而富有个性的超高层建筑形象成为南京河西地区的地标建筑。

6.结语

浅议城市高层建筑公共性 篇9

固然,高层建筑承载着人类的建造理想,凝结着建筑、结构、材料、施工等多专业最高科技水平,也展示着城市的综合实力,高度排名位于世界前列的超高层建筑基本都与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联(图3)。但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建筑物的高度本质上属于城市的一种空间资源,既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相当显著的公共性。高层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所引发的问题实际上是建筑在城市中相互争夺高度,这种空间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与土地供应紧张的矛盾日益严峻,高层建筑的建设需求在不断地加大,高层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明显。本文拟从空间资源的视角探讨城市高层建筑。

一、建筑高度作为城市空间资源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对“资源”的定义:“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一般来说,资源具有稀缺性、系统性、可变性、价值性、不均衡性等特征,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稀缺性和价值性。

由于城市空间是随着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在本质上具有资源的属性和特征。尤其是随着城市追逐经济效率和竞争效益最大化的进程中,人们对城市空间开发和利用不断深入,建筑高度所体现的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也日趋明显。

1.建筑高度的资源稀缺性

城市空间资源的稀缺性所反映的是人类活动空间的数量与质量需求不断提高与物质空间供给量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可以说,空间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种必然的人地关系特征。

城市人口数量及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后导致的空间消费的增长加剧了空间的稀缺性。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要求提高机构的空间密度和建筑物的容积率,即要求城市有更多的企业和服务机构来提供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则意味着城市居民有更强的空间消费能力,如更大面积的住房、更多的交通用地、更广阔的公共空间等。因此,在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人们开始了对高度资源的追求,高层建筑的开发契合了城市发展的空间需要,其建设量得到不断的膨胀,最后也导致了城市垂直空间资源的竞争。

2.建筑高度的资源价值性

城市经济学解释了城市因土地竞租而产生级差效应、因聚集产生效益外溢、因功能布局、密度和规模不同而产生空间结构等问题。城市土地使用、土地开发最终价值的实现体现为可使用的建筑空间,具有三维的形态特征,以满足使用者的空间需求为“价值”体现,因而作为竖向维度的建筑高度,成为空间资源价值不可分割的部分。

城市土地既可以作为人类的基本生产资料,又可以作为其他经济资源的载体。高层建筑空间通常只作为物业开发型的价值承载要素,因而高度的价值仅是一种间接价值,以同样规模土地上增量建筑面积为特征,因空间供需变动引发稀缺状况变化,进而形成竞争性价值。

3.建筑高度的资源排斥性

对高层建筑进行开发利用会受到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又会对其产生有利或不利的作用。同时,由于有关地界线建筑后退和相邻建筑间距等法规的限制,先建建筑的高度对未建用地的高度资源形成排斥效应,制约了后建地块的建设。如居住建筑依照间距控制规定,相邻建筑各自退界间距的1/2,但在日照分析计算中却涉及太阳的轨迹变化,主、客体情况复杂,无法平均分配后退间距,造成后建设的地块要承担先前建设建筑所遮挡的日照,这种权益分配的不合理致使许多地块无法改造,给城市发展带来障碍。

在城市的实际建设中往往出现某些地块因为周边已建设高层建筑而制约发展,产生了类似东莞典型的“金包银”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东莞原有的建设项目多为中低密度的村庄、日常生活配套设施及大面积的厂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退二进三的趋势,城市部分区域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由于具有良好的区位与配套设施,开始沿主要道路开发高强度、密集的住宅与商业办公。而地块内部则由于建筑间距的原因难以进行改造建设,基本呈现原有的村庄居民点及荒废厂房区的面貌,从而形成了外围一圈高层建筑包围了内部的低层或多层建筑。“金”指的就是地块外部价值较高的高层建筑,“银”是指“金边”内部的村庄与厂房(图4)。此外,高层建筑由于吸引更高密度的停车而产生蓄水池效应,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往往形成对相邻开发的排斥。

二、高层建筑公共性的弱化

1.高层建筑内部公共性的弱化

高层住宅往往缺乏邻里交往空间,不能提供较好的公共生活。一方面公共空间没有适合住户交流的形态,同时公共与私密生活空间之间缺乏某种易为人们感觉到的过渡形式作为住户的交往空间,即半公共场所。标准层平面走廊宽度主要满足通行的需要,没有考虑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住户在尴尬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交流”。如在拥挤的电梯中乘客被迫从人与人之间的舒适距离降到亲密距离,进行诸如目光和身体的交流,让人感到不自在甚至厌恶。虽然已有不少建筑设计尝试在高层住宅中设置空中花园、阳光走廊等,但由于脱离了传统邻里氛围的物质基础,如公共空间的组成、尺度、结构等,总体效果仍是不尽如人意。

2.高层建筑外部公共性的弱化

在没有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地价、级差地租等市场信号会自发地影响城市开发和经营活动。在追求高强度、高密度开发的情况下,社会福利型和不直接盈利的公共空间不受重视,除了绿化和道路、广场面积被开发挤占的问题外,公共空间因为周边建筑高度、体量的增加而显得“拥挤”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城市中心区高层化背后是城市功能的高度聚集化与高度效能化。各幢高层建筑都是自成一统的大而全,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更没有对所处城市地区的功能和结构产生实质性的改善。横向比较来看,国外较为成熟的CBD中各幢高层建筑的底部甚至地下几层彼此沟通,与城市成为一体。交通顺畅、彼此通达、功能齐全、舒适便利、空间丰富、充满活力,成为成熟CBD的共同特征。在我们的城市中,高层建筑特别是其近地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如停车库分置、地块间围栏割据等,这种脱节给城市带来公共性不断弱化的弊端和隐患。

上述两方面可总结出一个共性,即高层建筑及其环境中公共性的缺失。高层建筑及高层建筑群的近地空间如不能建立建筑与城市间的有效连接,仍延续城市—建筑二级空间脱节的结构,则会使近地空间失去彼此间及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城市丧失功能集聚优势,各种资源得不到整合、优化,失去生机活力,导致城市环境中“高层孤岛群”现象的出现和蔓延。

三、建筑高度公共性的规划解读

1.公共性的减弱源自高层建筑的外部负效应

采光、通风、交通发生量等因素均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改变,前述资源排斥性令高层建筑具有影响相邻地块经济价值开发的负效应。当这种外部负效应作用于相邻地块或建筑时,将引发公平性争论,而当作用于城市公共空间时,高层建筑就产生了深刻的公共性。

另一方面,当建筑高度成为业主不受约束或者易于获得的权利时,会产生经济利益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也就是说,当大家忽略建筑高度的资源价值属性并且由此忽略其分配的规则设定时,追逐建筑高度的集体无意识将造成城市空间的合成谬误,这两方面显然关联到城市规划。

2.高度资源的过度无秩序释放

高层建筑由于自身巨大的经济价值,一度被视为解决城市拥挤问题的希望而获得迅猛发展。但随着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多、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其产生的外部负效应逐渐暴露出来。

由于城市开发制度的无序,土地价格、开发强度、设施配套等规则呈现无空间规律的表征,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着高层建筑随意布局的特点,在旧城区为平衡拆迁压力出现高层建筑随意改建、插建、布局零乱的现象,而在新区或者郊区区位则出现突兀的高层建筑单体或组群。城市空间在建筑高度这一重要资源维度,缺乏整体布局的考虑。

而在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层建筑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一般都遵循着特定的经济价值规律和地域文化法则,其中尤其强调土地区位在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及其所标识的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差别。由于级差地租高、交通可达性好的区位可以减少交通费用、节省时间成本、增加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和经营利润,因此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心、交通节点或者活动功能强的区域等具有以上条件的特定区位往往存在办公、酒店、零售等行业的激烈竞争,并使局部地区的地价不断上升,只有通过垂直扩展才能取得相应回报,因此高层建筑便在这些区域不断涌现。而位于市中心外围与交通支线两旁的地价次高地区将成为高层建筑的次发展区域。远离交通线的城市内部地区,即使距离城市中心的空间距离较近,也难以聚集高层建筑。

2003年11月1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的决定》,将“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降低建筑容量,控制高层建筑”以法规的形式写入了修改后的规划条例,并于同年12月1日起实施。“双增双减”政策的出台目的在于缓解因中心城区容积率偏高、高层建筑数量过多且布局混乱而对城区环境景观、生态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统筹兼顾人口规模、建设总量、功能提升和市政道路、生态环境容量等要求,推动中心城健康持续发展。

3.高层建筑的开发在效率导向下对环境公平的忽视

(1)高层建筑开发使日照时数缺乏保障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住宅私有化的普及、市民维权意识的加强、设计规范的不断完善和强制性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颁布的《物权法》对通风、采光和日照的规定,使住宅日照标准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开发建设的现实矛盾不断凸显,在高层建筑建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高层建筑巨大的体量遮挡了阳光,形成了大面积的落影,直接影响到周围城市空间的日照,而这些阴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层建筑周围地区的性质,对附近的房屋、街道带来较大影响,危害到居民的公共生活,引起了公众的不满。在高层建筑密集的大都市,问题尤为严重。

(2)高层建筑间距计算方式不合理

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篇)—试行稿》中对民用建筑的间距作如下规定:“建筑高度超过80m的建筑工程,80m以下的部分应按第3.3条和第3.4条的规定确定建筑间距,超过80m以上的部分不再增加计算建筑间距。”照此规定计算,假设一栋高层建筑与一栋住宅南北向平行布置,高层建筑在南面,住宅在北面,两栋建筑的建筑间距为不小于(1.2×30)+0.7×(80~30)=71m,就是说无论100m的高层建筑还是200m的超高层建筑,它们与住宅之间最大的建筑间距只需保证在71m。

该规定假设了高层建筑在超过80m以上的部分对周边建筑与环境的日照、通风等影响逐渐减弱,但实际上无论是对城市物理环境还是人们心理环境,高层建筑的负面效应仍是不容忽视的。如广州珠江新城的若干高层住宅和超高层商务办公楼的建设中,动辄两三百米的高层建筑产生的巨大阴影会对其他住宅产生强烈的遮挡。这样的建筑间距事实上难以保证其他住宅有足够的日照时数,且若在高度密集的老城区建设中,即使这样的建筑间距甚至都无法实现,这无疑侵害了居民本应公平享受的“阳光权”。

在高层建筑集中的地区,巨大的受光区和阴影区造成热环境失衡并形成峡谷风和旋风,使局部小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强烈影响着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感。高层建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却没有尊重社会其他成员对理想环境的追求,违背了环境公平性原则。

四、基于城市公共性的高层建筑的建议

1.原则:公共性还原

前文述及了高层建筑由于各种负效应作用于城市空间而具有深刻的公共性,但这种公共性在一般的开发建设中却没有较好地体现与还原。为了表达并强调高层建筑自身的公共性,从而激发高层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在现行对高层建筑的控制规范中可加入针对公共性的适度修改。因此,笔者建议与规范对建筑超高部分的间距折减要求相对等,超过地区平均高度的高层建筑应该为城市提供一定比例的公共产品,可以是允许公众使用的公共空间(如广场、绿地、拱廊、人行天桥等开放空间),或是对公众开放的社会停车场或者地区需要的某类公共服务设施等。

2.布局:高度控制分区

针对高层建筑因随意分布而造成的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应用整体城市设计的方法,重点研究高层建筑与城市自然环境、主要干道以及城市天际线的关系,拟定高层建筑分布的城市形态结构。同时,从土地区位角度建立与城市总体功能对应的空间价值,根据城市的形态和性质,从总体层面确定高层建筑的分布模式,并结合功能分区、城市发展,以开发权公平理念来设定对城市高度控制分区。

运用整体城市设计和城市土地经济学的综合方法,可以设定决立高层建筑布局的主要因子,并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空间单元,综合分析土地价格、轨道交通、历史保护、设施容量、商业潜力、城市形象等因子,对城市各个地块进行综合评价取值,且根据取值大小确定高层建筑的建设区域及高度分区规划,细分出高层建筑禁建区、高层严格控制区、高层适度控制区、高层适度发展区、高层适宜发展区等,促进城市整体环境的塑造。

在制定高度分区规划时应考虑到实际操作的特点,加入开发权公平的理念设定高度转移区,如对于具有良好商业区位价值的历史保护街区的开发,既要尊重高层建筑的开发权,又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风貌,可把原有的高度资源转换到非历史保护且具有相似价值的地段,以此实现城市文脉延续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3.建筑设计优化

(1)形态公共性

高层建筑作为城市街区的一部分,其建筑设计应当形成与周围建筑的联系以强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并促进在其底部空间的公共性。

为避免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分离,应该使高层建筑临街面保持相对的一致,共同限定道路界面,其底部空间应结合过渡区域设计,使高层建筑的内部空间与街道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公共性。设计中应关注裙房尺度对人行道的界面提供以及塔楼尺度对道路的压抑消减。高层建筑之间的地面场地不应只作为车行道,而应提供更多的街道生活,使环境丰富生动起来。

为克服高层建筑对周边建筑与环境的物理影响,其主体与顶部应做出收分处理,使体量向上递减从而减少带给公共空间的巨大阴影,并尽量结合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成果,采用风阻系数较小的形体而非板式的大楼,以避免产生高层建筑峡谷风影响行人安全。

(2)功能公共性

设计高层建筑时应将近地空间的交通组织纳入城市交通中予以综合考虑,使高层建筑与城市局部交通做到快捷有序地衔接和集散,通过良好的微循环减轻城市交通负荷压力。

在高层建筑集中区,应该倡导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以构成一个连续流动的空间体系。高层建筑群的基座部分和地下部分应该统一考虑,地面可适当贯通形成连续的商业空间,地下应该争取车库之间的联系和共享,使特定地段中土地的各种用途合理交织、相互补充,通过功能的公共性设计避免土地开发私有特征导致的功能空间私有化。

五、结语

高层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资源,有着显著的公共属性。但市场经济发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导致高度资源的滥用与过度释放,造成了高层建筑的不合理布局、社会公共属性的下降以及对社会公平性的忽视,因而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直接影响了城市空间、环境生态与人们的心理感受。要充分利用好高度资源、重塑高层建筑的公共性,需要我们对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社会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利用代表公共利益的城市规划及其相关政策制度对高层建筑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干预与开发控制,实现高层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海.城市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长沙市为例:[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2]姚炬.高层建筑日照分析方法的规范与改进.建筑科学,2007(5)

城市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探讨 篇10

为了保证深基坑开挖过程及地下室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基坑施工前必须选用合理、可靠的基坑支护工程, 支护工程的设计原则是:在保证施工过程安全, 施工方案可行的条件下, 通过经济比选, 选择施工成本 (包括支护结构施工及拆除、防排水、监测等成本) 最低的方案。

基坑支护工程属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临时结构物, 一直工作至地下室周边土方回填完成。为了使基坑支护工程在施工安全、施工可行性、施工周期和施工成本上均处于可控状态, 设计人员必须在认真分析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和周边环境的前提下,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不同支护结构的特点, 按照以下思路选择最合理的结构类型:

1) 当基坑开挖深度不大时, 应首先考虑放坡开挖或局部放坡开挖方案, 并配合以边坡防护措施, 如挂网喷混、插打锚杆等措施, 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 可以采用井点降水等防排水措施, 减少地下水对放坡开挖的影响;2) 当放坡开挖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或不具备放坡开挖条件时, 应采取支护结构, 此时可优先考虑是否能通过水泥搅拌桩等挡土墙形式对周边土体进行加固, 若加固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则应考虑采用其他支护形式, 如拉锚式、悬臂式、內撑式、地下连续墙等。

2 工程案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笔者参与建设的某高层办公楼, 1~3#楼为24层, 4、5#楼为7层, 设有1~3层地下室, 基坑周处约520m, 基坑开挖深度6~16m。工程场区地面标高62.73~78.91m, 地层结构简单, 第四系由全新统人工填土组成, 基岩为晚期花岗岩、后期侵入煌斑岩、细粒花岗岩。勘察期间, 场区未见稳定分布的地下水。本工程地下车库距现有道路距离较近, 基坑开挖不具备放坡开挖的条件, 需要进行基坑支护。

2.2 基坑支护方案

考虑到本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复杂, 破坏后果严重, 确定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 设计使用期限为12个月。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及开挖深度, 本基坑划分为两个支护单元:1单元为基坑北侧、西侧北段、坑内错台北段等填土较厚部位, 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冠梁+腰梁+预应力锚索支护方案, 预留工作面为垫层外60cm;2单元为基坑东侧、南侧、西侧、坑内错台南段, 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方案, 预留工作面为垫层外80cm。考虑到场区内地下水较少, 采用集水明排的方案控制地下水位, 坡顶设置截水台防止地表水渗入侧壁, 坡面按5m2一个的原则设置Φ50PVC泄水管、坡底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明排。

2.3 施工技术要点

2.3.1 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

1) 准备工作就绪后进行首次开挖, 开挖深度不宜过大, 约为0.9~1.2m, 开挖到位后, 马上埋设锁口钢筋, 浇筑锁口砼及护壁砼;开挖过程中应每节复核孔桩的垂直度, 每节开挖完成后, 必须依据孔口轴线定位点吊线复核, 发现倾斜应及时修边, 使孔壁上下保持顺直;

2) 向下循环开挖作业, 将桩孔挖至设计深度时, 对桩径、桩底标高、桩位中心、垂直度进行全面检查, 并清除虚土, 检查土质情况, 确保桩底应支承在设计规定的持力层上;

3) 钢筋笼下放时对准孔位, 直吊扶稳、缓慢下沉, 避免碰撞孔壁, 钢筋笼放到设计位置时, 立即固定, 遇有两段钢筋笼连接时, 应采用搭接焊, 双面焊接, 焊缝长度大于5d, 接头数按50%错开, 以确保钢筋位置正确, 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

4) 桩身混凝土宜采用商品混凝土, 坍落度100~140m m, 用溜槽加串桶向桩孔内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的落差不得大于2m, 浇筑混凝土时应连续进行, 分层振捣密实, 分层高度一般为1.5~2m;

5) 桩顶冠梁施工前应先对桩头进行处理, 破除桩顶浮浆时应先用风镐破除, 再改用人工凿毛, 施工时应注意不得损坏顶部钢筋, 人工凿毛至冠梁底面设计标高时, 应对桩顶钢筋进行校正, 并将桩顶清洗干净, 最后进行冠梁钢筋、模板、混凝土工程施工。

2.3.2 锚杆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1) 土石方工程应分层分段开挖, 与支护施工配合进行, 下层土石方开挖应在上层支护面层及锚杆锚固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开挖临近设计坡面时应采用人工修坡, 减少扰动, 边坡整修到位后立即初喷, 尽快钻孔、插入锚杆、注浆、挂网、最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2) 钻孔必须满足设计图纸的孔径、孔深和倾斜度要求, 钻孔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锚固段的岩性和厚度, 遇到风化严重或软弱夹层时, 可采用套管跟进的方式, 避免塌孔或卡钻, 若填土中成孔困难, 可等强代换为自进式锚杆;

3) 施工时先注浆后插杆, 注浆管必须先插到孔底, 然后退后5~10cm开始注浆, 注浆管随水泥浆的注入缓慢匀速拔出;锚杆插入后, 若孔口无浆溢出, 应及时补注, 杆体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5m m, 锚杆安装后不得随意敲击;

4) 锚杆施工前进行现场拉拔试验, 验证孔壁和砂浆的极限强度是否达到设计值;锚杆自由端从腰梁底部开始计算, 未包含穿越腰梁的长度, 下料时应注意为自由段、锚固段及外露长度之和, 外露长度应满足腰梁及张拉作业要求;锚杆张拉应在锚固体与腰梁混凝土强度均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进行, 锚杆应进行预张拉和超张拉, 并按设计预应力锁定值锁定;

5) 喷射混凝土时应保证最小厚度不小于设计厚度的90%, 平均厚度必须到达设计厚度, 外侧钢筋网保护层不小于3cm, 混凝土必须填满钢筋与岩面的空隙, 并与钢筋粘结良好;开始喷射时应适当减小喷射距离, 使混凝土挤入钢筋网背后, 喷射表层时, 适当拉大喷射距离至0.6~1.2m, 使得表面平整。

2.4 基坑监测工程

为了保证基坑支护工程随时处于可控状态, 及时准确反映支护工程的变形情况和变形趋势, 建设单位委托了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单位对本工程坡顶水平位移、沉降位移、预应力锚杆轴力、支护结构倾斜、北侧及东侧地下管线沉降变形进行了监测。该工程于2013年12月16日进行首次观测, 截止土方回填前共观测42次, 各监测项目的数据 (最大值) 均为超过设计规定的报警值, 该基坑支护工程在开挖及地下室施工工程中未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3 结语

深基坑支护工程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予以重视, 避免出现质量或安全事故。

摘要:本文从深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思路入手,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排桩支护工程和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

参考文献

[1]彭典华.浅谈深基坑工程的支护技术[J].山西建筑, 2009.

城市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关系 篇11

前言

大量功能多样的建筑构成了城市,建筑种类的丰富也印证并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城市标志建筑,展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风貌,甚至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本文以城市文化为中心,首先分析城市标志建筑的特性,并总结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最后,对我国标志建筑建设提出两点建议。

城市标志建筑的特性

我国城市化的标志性建筑指具有地标意义,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城市建筑。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筑外观逐渐趋同,无论是北方的县级市还是南方的省会城市,其民用建筑和公用建筑的外表趋同一致,这也成为一味追求城市化而导致的缺陷。城市标志建筑的建筑外表和特征不同于普通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例如,当屏幕上出东方明珠塔或狮头喷泉时,人们可以认出其城市分别为上海和新加坡。从城市体验上来讲,标志性建筑时城市居民心理认知中的重要建筑,是公民聚集的地点,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可以认为,城市标志建筑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环境性,城市标志建筑应与当地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其主体和类型不应和当地环境相冲突。第二,公众性,标志性建筑虽建筑结构特异,但又不能超出人们心理承受力,应在建筑和命名上都适应公众的心理特点。第三,文化性,标志建筑的文化性代表着整个城市的文化性,一座经典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被称为“立体的画”或”凝固的音乐”。同时,标志建筑的文化性应符合城市精神,符合城市居民的价值观。

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关系分析

1.标志建筑的特色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由人主导的,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建筑进行选择和淘汰,最终选择了外表美观和起居方便的建筑。在建造了大量的美观方便的建筑之后,城市居民需要一个能够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的大型建筑,于是,标志性建筑便逐渐出现在各大城市规划中。此外,还有一些传统建筑也成为了城市标志建筑,这种传统建筑最能体现城市的文化性和历史性。最典型的当数北京的故宫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代表。

2.标志建筑特色展现城市的地域性

地域性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北方寒冷的气候造就了北方人豪爽的性格,南方温暖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南方人温婉的特质。“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建筑理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语,它们常常被放在一起,不需要强行分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域性和文化性是相关联的。在我国南方,气候一般比较湿热,降雨较多,因此其房屋主要功能为遮阳、通风和隔热,风格淡雅轻巧。北方则气候干冷,建筑院落讲究封闭严谨和雄伟壮丽。地域性也造成了地域人民审美的差异化,这也具体表现在了城市标志建筑之中。

3.建筑风格特色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类似的价值观念,根据社会条件和价值观念形成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活动和思想形式。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的心理特征和审美习惯影响到了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城市普通建筑中。而城市标志性建筑则是居民生活方式的集大成者,例如迪拜帆船酒店大楼,其独特的帆形结构和金碧辉煌的外表,说明了城市生活的富足奢华。

对城市标志建筑建设的建议

1.保护标志建筑所处的环境,保留传统文化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部分城市拥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留存大量的古遗迹古建筑。部分城市为了建设新建筑而拆除古建筑,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损失。如前文所述,城市标志性建筑应与城市文化有所联系,而富含传统文化的古建筑最能体现城市内涵,是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最好背景。因此,在建设标志性建筑时,应注意对古建筑的保存和维护,古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产生的集群效应会为城市后续的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此外,设计师应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注意保护树木和天然水源,防止出现为建高楼大厦砍断树木填平池塘的做法,应使城市标志性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2.标志性建筑的布局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独立的标志性建筑物应展现城市文化,而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应按照一定的布局方式进行排列。城市中心应建设中心建筑,作为建筑群的核心,沿核心可向四周辐射。例如,上海市的陆家嘴圆形区域和外滩圆弧区域相应,被称为”日月光华映黄浦江”。在建设中,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纪念碑、火车站、摩天大厦还是标志雕塑都应该提前进行规划,不能毫无章法随意搭建。而提前规划也意味着重视保护传统建筑和自然环境。

总结

城市文化竞争是城市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标志建筑的特色也属于城市文化,并且,城市标志建筑应该与城市文化相联系。城市规划者应重点考虑城市文化、特色和环境,合理规划城市标志性建筑。

城市空间高层建筑的节能设计探析 篇12

关键词:城市空间,高层建筑,节能设计

1 建筑设计

1.1 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 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 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 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 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 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广场空间, 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 容纳的人员较多, 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 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 厂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 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 如日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 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 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 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 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 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1.2 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 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 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 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 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 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 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 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 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 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 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 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 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 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 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1.3 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 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 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 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 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 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 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 (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 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 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 这种入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1.4 优化围护结构墙体设计

1.4.1 外墙是围护结构的主体部分, 高层建筑的围护结构不同于砖石结构房屋,

前者是钢筋混凝土框架或剪力墙结构承重, 因此, 围护结构属于填充材料, 为了减轻荷载, 达到保温、隔热要求, 采用轻质高效保温材料, 目前在寒冷地区常用的墙体做法有:页岩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粘土空心砖与实心砖复合墙体;粘土实心砖或空心砖岩棉夹心复合墙体等。但存在问题较多, 节能的效果仍达不到标准的要求。

围护结构的材料布置分外侧和内侧, 在寒冷地区的同一气候条件下, 由于材料层次布置不同所取得的保温效果也不尽相同, 为防止墙体内产生冷凝水, 保温层设在外侧更为妥些。

1.4.2 高层建筑的围护墙体不宜采用外侧保温的聚苯乙烯泡沫板 (

舒乐板、P G板) , 岩棉板等轻质保温材料。一幢建筑的寿命少则几十年, 多则上百年, 材料的应用与建筑整体的寿命应同步。对于轻质的外保温复合墙体, 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抗震能力差, 易松散, 件结合不好, 整体性能差。 (2) 不能承受外部装修贴, 如:贴石材, 安装装饰构件等, 与结构构挂荷载。 (3) 不能承受有振动的凿、刨的装修, 如:剁斧石面层、予留洞、槽易出现冷桥。 (4) 墙表面易出现裂纹。除此之外, 复合墙体由十框架梁拉、剪力墙的嵌入, 墙体内容易造成冷桥, 是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据测定, 高层建筑所出现的冷桥约占整个热损失的5%~13%, 因此应引起设计者重视, 采取有效构造措施尽可能避免产生冷桥。

1.4.3 国外普遍推广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

用于高层建筑围护结构保温, 欧、美各国取得不少先进经验。如:美国研制的TB型保温隔热复合砌块;波兰的咬合式保温砌块, 两块组合成320厚墙体, 在空心砌块内填入高效保温材料, 墙体传热系数K=01209~1100W/m2k;芬兰研制的一种空心砌块, 空隙之间填入聚胺脂保温材料, 300厚, 传热系数K=0.25~0.28W/m2k。某些欧美国家50%左右的建筑已应用多种形式的混凝上空心砌块。由于混凝土空心砌块保温效果好, 又具有一定强度, 避免了轻质复合材料墙体的一些弊端。

1.5 影响建筑节能的其他因素

1.5.1 高层建筑外围护墙体耗能量较大, 占

整个建筑耗能的25%左右。建筑的形体变化是建筑外露面积的主要因素之一, 体形系数越大耗能越多, 国外的一些高层建筑造成圆塔形, 比如美国洛杉矶的奸运饭店、法国戴高乐机场候机楼、纽约第三大街53号办公楼都是圆型或椭圆形, 相同的面积, 圆的周长最短, 这样使建筑外露面积较小。因此, 基于能量损耗的考虑, 高层建筑的形体变化不宜过多、复杂。

1.5.2 高层建筑的“风环境”是影响建筑耗能因素之一。在冬季,

风力对建筑的热损失很大, 增大冷空气的渗透量, 使室内热损失加大。由于建筑某些部位处理不当, 墙体内部易产生冷凝水。因此, 建筑保温材料的选用, 建筑构造的合理性应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

2 规划设计

2.1 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 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 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 甚至是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 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 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 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2 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 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 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 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 同时在规划设汁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 加大其通行能力。

2.3 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 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 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人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 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知名度。

结束语

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 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 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 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 高层建筑设汁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的完善发展。

上一篇:中学校长是什么下一篇:西藏高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