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与城市分析

2024-10-20

高层建筑与城市分析(精选12篇)

高层建筑与城市分析 篇1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城市建筑日新月异。因此, 如何协调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成为当前倍加关注的问题。城市规划设计是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需要进行综合部署, 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他研究整个城市的所在区域, 而建筑设计则是在遵照城市规划的基础上, 对具体建筑上进行实施, 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基本组成单位, 是落实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主要途径, 同时城市规划设计要遵照城市规划设计进行, 因此, 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细胞, 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子, 也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高层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 尤其是2000年以来, 全国各地大兴土木, 一座座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 纷纷拔地而起, 争奇斗艳。不过, 好多城市建筑单看建筑本身会让人感觉很舒服, 若将其放置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就显得非常的不协调, 那么到底应怎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1 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及作用

城市设计是一们在实践过程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综合性学科, 它具有独立的原理和方法, 主要从宏观出发, 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线和面的问题。其主要是对城市形象上的宏观把握, 他强调户外空间的一体化, 强调各建筑之间的排列组合, 而不是孤立地看待空间中的某一个体, 一般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 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是考虑城市空间结构的整合, 局部地区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符合城市空间的整体规划, 将其有机的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空间当中去, 而不能只考虑区域的功能和局部的结构组合的需要, 无论一个单体建筑设计的多么精美, 他都离不开周围环境的限制, 脱离外部环境而存在的建筑是不现实的。其次, 要对城市中的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组合, 尽量以自然的状态表现出地貌、植被、天空、水体和阳光所赋予人们的感受。第三, 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 不要让城市的新建筑与周围建筑形成太大的反差, 以免给人以不和谐感。城市的发展是连续的, 因此, 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 应顺着历史变迁的轨道来进行, 使人们行走在城市之间时, 能够感觉到城市的变迁, 感觉到城市的连续感。

2 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广义上指对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做的全部设计工作, 这需要各方面科学技术人才的密切协作, 但通常我们所考虑的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以及空间结构的安排, 注重建筑本身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配合从而达到一定的和谐效果。其中, 功能是进行建筑创作的主题, 不过形式也在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前许多建筑师开始考虑建筑的基本要素, 建筑物的外表也成为建筑设计研究的一个重点, 在这种设计法则的指导下, 采用结构主义而出现的一种建筑新形势, 这种建筑形式, 先对建筑进行思考, 然后在进行建设, 比原来按照图纸进行建设更加注重建筑对外部的影响, 综合考虑了外部空间、环境和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 坚持将自己的创意和个性建立在理性之上, 达到建筑功能与技术手段的和谐一致。建筑设计时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建筑前期的规划、设计都不能脱离经济性这一重要指标。但是就建筑师本身却要克制自己对金钱的依赖, 充分让建筑体现其自身个性,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满足城市的文化传承需要, 相信一个成功的建筑必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对于一栋建筑的评审应做到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对建筑方案本身进行评审, 看他的设计是否符合任务要求, 第二, 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他是否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是否能将自身融入到周围环境当中去, 只有这样的建筑设计产品才是真正成功的建筑作品, 自然这就要求, 决策者要有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

3 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的增长,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城市以空间的利用和环境的建设, 绿化, 道路, 供水系统共同组成的服务为基础, 构成人类现在的生存与生活空间。使人类能够在任何地方都能感觉到城市的风情。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要注重城市建筑群落之间的协调, 而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约束。

城市规划设计通过场地设计影响指导建筑设计, 场地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 在现状条件和相关法规基础之上, 对场地内的各种元素 (建筑, 运输系统, 户外活动, 设施, 绿化园林设施, 工程系统) 进行组合的活动。场地设计工作内容是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的整体安排, 交通设施, 绿色花园, 垂直和工程设施的设计, 如绿色园林设施 (绿化, 园林小品, 现场设施等) , 交通设施 (道路, 广场, 停车场等) , 垂直场地和工程设施 (管道项目) 的详细设计。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先与业主确定的建设项目和土地, 然后委托建筑师设计, 建筑设计任务是基于业主条件的。设计师在进行具体设计之前, 要进行完善和改进的设计任务的工作, 包括培养项目的内容、规模、形式及其他相关问题作出更明确的规定, 然后与业主协商取得共识。城市规划对场地的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控制城市土地规划布局结构的发展方向。第二,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非常具体, 直接影响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出恰当详细的反应, 一般包括:控制用地的性质和范围, 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建筑高度的控制, 对绿化覆盖率, 建筑红线的控制, 以及对交通入口的规定等。

3.2进行建筑设计要考虑城市规划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一个城市存在的基础, 城市规划通过对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 指导建筑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应考虑到以下问题。首先, 建筑设计的造型要有自己的风格, 建筑之间简单中含有复杂, 不变中含有变化, 整体设计和谐。其次, 要考虑到周围大环境, 使建筑本身与周围建筑相呼应, 包括建筑的色彩对比、虚实对比、线条处理等等。第三,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应照顾到周围的建筑, 想成空间上的一体感和时间上的连续感。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 甚至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它们设计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在对这样的建筑进行设计时, 不能只考虑到建筑本身, 而应扩大自身视野, 做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尤其是一些高层建筑, 在考虑其设计时, 在顶部要考虑自身的简洁性, 给城市的天空留一个优美的天际线。而底部裙楼则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融入, 让人们感觉到在建筑之间行走既要感觉到期间的层次感, 又要感觉到其连续感。总之,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 一定要重视其中的协调性, 正如古人重视建筑的“天人合一”一样。

4 总结

城市规划设计是进行城市建筑的总纲, 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 应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的约束,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另外, 建筑设计是落实建筑规划的抓手, 只有通过建筑设计才能落实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 因此, 要想建设一个和谐向上的城市发展环境, 建筑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和个性, 还要考虑到对周边环境而后整个城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1]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祖华, 蔡宏, 徐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 2011.[2]王祖华, 蔡宏, 徐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 2011.

[3]许乐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3]许乐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城市规划汇刊社编辑部.对境外单位参与国内规划设计和国际招标热的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10 (3) :1-2.[4]城市规划汇刊社编辑部.对境外单位参与国内规划设计和国际招标热的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10 (3) :1-2.

高层建筑与城市分析 篇2

杨智孙凯 鄂勇 汪红 胡珉

武汉市武昌区环境保护监测站 02788217810 武昌区公平路17号 43006

1摘要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扰民问题也日益凸现。本文针对现行城市建筑施工环境法规、体制和管理现状,结合工作实践以武汉市为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城市 建筑施工 环境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建设行业的建筑业更是得到飞速的发展,行业发展繁荣的背后,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扰民问题也日益凸现。国家也出台了相关建筑施工管理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何加强建筑施工场所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做到既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又保障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是每一个基层环境监管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

现行建筑施工环保管理模式是建筑施工场所排污申报、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和夜间施工行政审批,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在此同大家一起探讨。排污申报无约束力

建筑施工场所排污申报是国家一项法定的管理制度,申报登记是建筑施工环保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申报登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十五日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结合笔者所在城区2008有施工工地51个,能按规定要求自觉进行排污申报的施工项目只有四家,其余都是环境执法人员上门宣传法律法规以及在居民日常投诉工作中上门督查才进行申报登记,由此说明相当大一部分建筑施工单位环保法律知识匮乏,有意无意回避环保监管,使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得不到应有的控制。

建议将排污申报手续设置为建筑管理站的《建筑施工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如此可促使建筑施工单位必须办理建筑施工排污申报,有法可依,操作简易,利于环保监管部门及时掌握辖区开工建设施工场所,提高施工排污管理的工作效率。超标排污费征收对象不合适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章专设“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建

筑施工单位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施工场界排放标准”,显然建筑施工单位是建筑施工噪声环境相对人,作为相对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六条“ 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建筑施工单位是营利性企业,施工成本中已含污染防治措施费用和超标准排污费,按照“谁污染谁负责,谁交费”的原则,相关经费应由建筑施工方来承担。

但是目前我市是实施湖北省建设厅建筑定额管理办法,《定额》规定:本费用定额未包括建筑施工噪声超标排污费,若发生,可列入工程造价,并计取税金”;同时武汉市建筑工程定额管理站也曾专门下发[1995]16号文“关于施工现场环境噪声超标准排放污染费,由工程发包单位缴纳的通知”,湖北省通用建筑施工合同里也是印制“建筑施工噪声超标排污费由工程发包单位承担”格式。

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仅有少数工程发包业主在建筑施工中特别条款来注明建筑施工单位承付超标排污费用,事实上按照特别合同条款来注明施工单位承付超标排污费用的建筑工程,可以促使施工企业积极通过权衡对此后采取调整作业时间或遵守限定时间,改进作业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及工艺,加强环境管理等有效措施,将产生噪声较大的挖土,打桩及灌桩施工安排在白天,将噪小的砌砖,贴面安排至夜间,采用商品混凝土,合理安排声源,对声源采用隔离、隔声、降噪等措施,减轻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从而降低建筑施工噪声超标排污费,以期达到降低施工成本,最终达到我们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的终极目的。

建议按照“谁污染谁负责,谁交费”的原则,我市可制定地方法规来明确“建筑施工单位承付超标排污费用”,依此促使施工企业积极加强施工场所环境管理,降低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新的征收体制不利于规费的征稽

2007年,湖北省政府为保障排污费依法足额征收,提高治污效率,于10月1日在全国率先实施《湖北省排污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武汉市也实行“环保核定,地税征收,银行入库,财政监管”的排污征收新世界模式,该模式对各地区固定,稳定排放污染物地征稽工作大有益处。根据新办法,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污染者排污的种类,数量和排污数额核定后,送达税务《排污费核定通知书》排污者应自接到通知书三日起七日内向指定银行足额缴纳排污费,银行当日将资金缴入国库。排污者逾期不缴纳排污费,税务机关可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从其存款中扣缴应缴纳的排污费,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变卖价值相当的商品,贷物或其它财产,以抵缴排污费。

实际上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来说,新的排污费征收办法反而给环保监管工作带来束缚。建筑施工企业作业流动性大,跨区域企业繁多,诸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辖区地税部门并无税务申报号,故税务部门并不能直接对该类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也就没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开户银行账号。新的排污费征收办法实施后,税务部门操作中只能在临时增加大量机动申报税号后开出税票,由建筑施工企业自行缴纳,其间交接手续也不可能规范。

同时税务部门本着自觉自愿进行税收申报管理的原则,只接受建筑施工企业已签收的《超标排污费核定通知书》,环境监管部门不得不在征得建筑施工企业对所核定超标排污费的同意并签字后,再去税务部门移送资料,等候出具税票,拿到税票后还须及时尽快送达纳税人手中签收。如果企业延期还得重新为企业换票,因为税务没准备也无法准备对该纳税人进行强制执行,中间流转反复,根本起不到强化环保监管的初衷。

由于流动施工作业的建筑施工企业和一般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企业差异性,限制了税务部门的“帮助”,建议超标排污费征收核定的缺陷

现行的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明确了建筑施工阶段“土石方”、“打桩”、“结构”、“装修”等四个不同施工阶段作业噪声限值,但在实际施工中各施工阶段的交叉、并行现象极为普遍。即使是对单一的工程,其不同的施工阶段也常常难以严格分清,界限十分模糊,而对建设规模较大的房地产或市政工程,管理中若严格按施工阶段的限值作为考核指标则是完全不可取,实际的可操作性很差,如一个大型房地产项目,若干建筑项目依次开工建设,开发商完全可利用法规的漏洞,使整个项目较高地套用“以高噪声阶段的限值为准”来合法逃避建筑施工超标排污费,而且对居民环境的影响更大持久。新的建筑施工申报存在漏项

多年来,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物控制主要着眼于工业粉尘和烟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及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这些污染源大都得到有效治理,特别是我市实施燃煤锅炉改燃和一些工业源的外迁,城市环境空气中,工业粉尘和烟尘所占份额逐年减少,但近年来城市拆迁改造力度的加大,使得建筑施工杨尘污染越来越凸现出来,比如我市某一区域进行火车站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直接导致距工地1.5公里的一个自动环境监测站点的降尘持续高居不下。

根据国外研究结果,环境空气中悬浮物颗粒浓度与人口死亡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环境空气中总悬浮物颗粒浓度年平均浓度达到期100ug/m,人口死亡率就增加6%,对老年人和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来说,肺气肿死亡率就增加12%,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9%(注1)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出有关有效控制城市杨尘土污染的通知,从宏观上规定了环保部门对城市杨尘实施统一监管,但对违规的处置权却赋于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我市在城管局)环保部门的监管也就没有约束力,而城管部门对此也只能要求施工方洒水压尘而没有具体手段和排放标准,建议地方出台《建筑施工场所大气污染物综放管理办法》,界定建筑施工红线外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对超标排放者予以经济处罚并勒令勒令限期整治。夜间施工审批流于形式

武汉市于2002年10月1日实施《武汉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武汉市

政府2002年137号文),该办法第七章第二十六条规定“在城市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以机关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城内,晚22点至晨6点期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的,责令改正,并处以300元以上至3000元以下罚款。

按照武汉市政府2002年137号文件的规定,目前夜间施工的审批权在环保局,建筑施工夜间施工的查处权限在城管部门,如此使基层环保部门对建筑施工夜间作业的审批流于形式,被动审批,缺乏约束,一是建筑单位在申请夜间作业时不需要任何经济费用,只要是“工艺需要”或“特殊要求”,申请次数也不受限制,从而促使施工单位走上为加快工程进度多在夜间施工作业之路。二是在“加快审批速度,审批集中制”(我市的便民措施),政务中心环保窗口在受理夜间施工作业的申请时,无时间也无压力对施工单位是否“工艺需要”或“特殊需要”上进行鉴定,带来审批上的被动。而城管部门只能依据《武汉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来对该施工单位进行处罚最高3000元,由此就会对建筑施工方带来可趁之机,夜间施工拒不办理申报,以承担城管部门少量的处罚款来绕开环保部门,逃避高额的夜间施工噪声超标排污费(一般要占到建筑施工排污费的60%以上比重)。使某些屡次违反夜间施工作业规定,没有经过环保部门批准的建筑施工单位的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有力的打击。

只有通过加大对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噪声污染超标排污费的征收力度,促使建筑单位加大噪声污染治理力度的自觉性和减少建筑施工夜间作业的频次。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建设的展开,城市在加大施工建设力度的同时不能以施工环境扰民作为代价,除了有关部门要回大力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外,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也必须遵守国家地方法规,采取得力措施 保护和改善施工现场环境,尽量减少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对同边居民生活的干扰,使整个施工过程在科学的施工组织指导下,严格按施工程序办事,真正做到文明施工。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与城市分析 篇3

摘要: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成为了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交通堵塞、建筑影响交通便利,乃至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不匹配等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对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整合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建立富有活力的城市交通系统,以便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筑空间;交通空间;整合关系

近年来,随着各大城市建设环境的深化,城市空间与交通空间呈现出了复杂多样性的特点。整体而言,城市建筑成为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促进城市建筑的设计,必须与交通空间的设计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一、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问题的出现

(一)城市建筑空间对交通造成的影响

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车辆堵塞街道的情况日益严重。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对城市产生的压力愈大,对居民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不便愈多。面对这些难题,国内不少城市进行了拓宽道路,然而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仍然存在大量不协调的现状。一些建筑规划不合理的布局,比如中大型超市、商业街、餐饮店配备的街道建筑,吸引大量的无序人流驻足观赏,或通过闯红灯等违反交规的行为靠近这些建筑群,以致严重阻碍了交通车辆的正常秩序,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工作带来不便。目前,我国一些重要的枢纽城市已经成为“水泥盒”的大量堆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简单排列的大楼,一栋栋地林立大城市的街头,这些建筑物的规划缺乏必要的空间连接与功能关系,居民生活不便利,多往外跑,导致交通负荷加重。比如,一条商业街没有餐饮店,许多送餐、买餐的人,以及需要吃饭的人就会密集往来这条街道。还有些居民社区建筑没考虑到当地住户的生活和通行便利需求。于是,当一座新居民区的落成后,就会有一批新的交通流量出现在附近,与车辆交通争夺路面。

(二)城市交通空间不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交通越是繁忙的地带,经济往往愈加活跃,同时,也出现了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不协调导致的民生不便、抱怨等问题。我国大多数城市存在着重要的交通空间存在大型建筑的情况,一方面,在人流大的交通空间建设商场、服务业建筑,有利于该商城的经济效益。但从经济角度看,这些不正确的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能弥补社会效益的损失。顾及局部的利益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不是利于城市整体发展的长远之计。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建筑附近的交通管理不当,往往出现附近道路被个体小商贩占据的现象,使交通功能惨不忍睹。

二、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协调的作用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

人们走进城市,首先是通过大型的建筑物来认识城市的,街道、广场等城市的公共空间也是人们认识城市的第一印象。要创造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就必须使公共空间周围的建筑物融进城市氛围内,整体和谐统一,给人带来视觉感官上的舒适。比如西安传统而富有特色的建筑,不仅为行人提供舒适的行走空间,也给商家带来经济效益。实际上,城市的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是天然,而不可分割的。城市建筑规划,有必要维护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整合关系。

(二)城市交通的需求

城市交通系统,包括了车行交通与人行交通,这两条交通线贯穿着城市的兴衰。汽车已经成为了现代交通的第一工具,人们过度追求汽车带来的便利,直接导致车辆行驶过分密集,使街道堵塞情况突出,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出门靠车,增加了城市的交通负荷,然而,现代都市的交通系统,已经不是城市街道空间能承载得下的了。立交桥、隧道、地铁等交通系统的参与,正是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进行整合的结果。当建筑与交通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城市才更富魅力。

(三)来自人心理的需求

现代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紧缺,越来越难以在居民附近寻找到适合休闲的场地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心理却越来越远了。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除了群体活动以外,还需要独立自由的活动空间。现代主义认为,城市的建筑与交通路线等环境阻碍了人们活动的随机性与自由,造成人的心理尚容易产生压抑的情感。因此,如果在城市建筑空间里提供宽敞的环境,更能营造交际时舒适、舒畅的心情。

三、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

(一)城市公共空间作为重要的连接手段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很强的中间性,是城市人活动最普遍的场地,形形色色的活动都是在公共空间中得以展开,比如步行街就是将城里的商业、休闲、娱乐等有机整合起来,通常限制在步行街的范围内行使汽车,只在外线设立公交站,这种整合方法在各大城市非常普遍,既能发展经济,又形成了适应城里人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并把交通空间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是符合城市环境建设的。

(二)从个体到综合体的整合过程

综合体是当代城市多种功能聚集的结果,建筑逐渐呈现从个体到综合体的整合,这也是城市空间有机联系、综合互动、功能交叉互利的结果。这种整合具有一体化与高效性的特征,综合体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功能之间进行了内在的有机联系,各部分相互渗透,并取得了优化的组合,促进发展的协调性,改变了城市建筑单一功能的旧面貌。

四、结语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一种新型的,能够发挥建筑空间潜力,以及大力拓展城市交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模式,它能够起到融合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作用。在整合的过程中,应把人的行为作为主要的设计依据,将步行交通、车辆交通等合理穿插、交叠在连接位置,注重细节的设计,追求高效、安全与发展和谐,体现人性化的趋势,这样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城市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修然.浅析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与环境景观设计的关联[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1)

[2]王桢栋.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高层建筑与城市分析 篇4

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的景观及具体的建筑进行设计和规划,从而协调城市资源,发挥各类基础设备的最大功效,增强城市的美观性,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学科,拥有独立的原理和方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建筑部分进行具体的设计,设计师根据城市规划中对建筑的要求,再综合考虑建筑设计的常规要求,对建筑的几何外形及空间构造进行规划,从而使设计的建筑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并使其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增强整个城市的协调性。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来实现的,而建筑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拥有自身的设计要求,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与城市规划设计内容相矛盾的现象,所以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协调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

2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要想更好的促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就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问题,更多的从实际与科学而角度出发,在研究的过程应该更多的进行积累,善于归纳,经过一定的量,就会慢慢形成一种体系,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中发挥最大的功效,就必须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城市公共社会空间进行规划,促使物质空间能够达到协调发展,因此城市规划设计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的范围也较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设计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所涉及的方法也更加全面,不仅包括对传统形态的设计,还包括对整个城市协调性的统一规划,它主张将城市所包含的各种设施及建筑进行合理布局,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达到全局的协调。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因此,需要科学的对待城市规划设计,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水平。

2.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与城市规划设计相比,建筑设计只是在小区域内对建筑的类型及风格进行规划,因此建筑设计对细节的要求较高,而且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进行,即建筑设计必须服从于城市规划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对建筑本身的关注度较高,一昧的追求“新奇”和“个性”,而忽略了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无法形成统一的城市格局,影响城市的风貌。因此,设计者在进行建筑的规划时应全面考虑城市规划的要求,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够依照传统,应该有更多的独特性,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够凭空想象,应该更多的联系所需要的方面,例如,我们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相结合,这样更好地融入自然,表达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在材料等方面能够很大的节约,对于成本是很好的节约。不同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充分的展现自己的风格,慢慢的代表着一种文化。在我国的很多的城市都有这样的特设,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充分的体现了沙俄时代的风格,长春则是代表了苏联的风格,天津充分的体现意大利等欧洲的风格,这些方面都与历史有一定的关系。

2.3 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整个城市面貌的主要因素,建筑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反映城市的人文面貌状况,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建立完善的评审机制,组织专门的评审小组,严格按照评审流程进行,采取多种方式对建筑方案进行审核,从而使建筑类型更加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为城市的面貌增添新意。这样做能够促使更多的交流,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了解不同的状况,避免行业停止不前的状态,这也是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方面。

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时,评审人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要从建筑本身进行考察,评审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并根据现有的条件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其次,要看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考察根据建筑设计方案建设的建筑能否促进城市的发展,能否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另外,评审人员还要对建筑设计所在地的环境进行考察,评估建筑设计能否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建筑能否融入环境;最后,评审人员要对建筑设计方案的剩余价值进行考察,例如:建筑能否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能否增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等。这些都要求评审人员建立科学的评判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多项指标来综合考察建筑设计的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外,人才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考虑的,现阶段对于人才的培养很重要,人才需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人才的需求会变得更多,我们处于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只有做好人的培养,在以后的发展中才会更好的占据市场。

3 结论

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影响城市面貌的主要因素,其规划水平将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而建筑规划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设计时可能会与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矛盾,所以相关设计人员应协调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将建筑设计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并建立科学的评审机制,增强建筑设计与整个城市的协调性,从而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建立充满魅力的城市面貌。

参考文献

[1]宋超.刍议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科技展望,2015(25).

[2]邓博.试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15(23).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篇5

2010年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确,感性地说,城市承载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梦想。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08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一、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 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二、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 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 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中部是全园精华所在,面积18亩半,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形体不同,高低错落的厅堂楼榭。原来供园主享乐生活用的建筑物,如远香堂、玉兰堂、香洲、小沧浪、等,集中分布在园南靠近住宅一侧,是住宅的延伸。园北部则山池树木并重,以建筑辅之。远香堂是中部的活动中心,回抱于山池之间,周围环境开阔。

总结之,拙政园有以下几个特点:

A、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山大多采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皱瘦漏透。水以曲见长,灵石点缀。尽可能多的采用曲线,与西方园林的规整严谨大大不同。进门用一黄石假山抑景,以求豁然开朗之感;回廊曲折,采用对景,以求步移景异;众多建筑在窗户上采用框景、漏景、增加径深与光影的变化。

B、绿树荷香、色调天成。植物众多,自成一景,采用植物四季的颜色变化增加了丰富性。

C、庭院错落、疏朗有致。采用多种建筑形式,厅、堂、桥、亭、台、楼、阁、榭,置于水体、植物掩映之中,自然分割,相映成趣。

D、文者仁心、妙手成章。园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园中主人附庸风雅之地,匾额、楹联、石刻、题字都是文化与智慧的表现。

2.甘熙故居

时间:7月2日 地点:南京

甘熙故居包括南京城南的南捕厅15、17、19号以及大板巷42、46号,是南京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这篇古建筑群有四条明显的中轴线形成四组多进穿堂式建筑,各组建筑间有备弄与腰门相连,同时所有后门均与后花园相通,充分体现主人居家理念,并表现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整个建筑严格遵守儒家的封建等级观念,典型的表现是窄小而高墙耸立的备弄,它既有防火功能,同时也是供下人通行的通道。坐南朝北的朝向也是取商家风水的吉祥寓意。

住宅中有很多细节表现了传统民居的科学与智慧,带有徽派建筑的风格。例如,大厅对面墙上的小孔可以在夏天架竹竿搭芦席乘凉;室内有隐蔽的水井在夏天纳凉,保存瓜果蔬菜;跑马楼的天井通透,又可收集雨水;屋外墙角留白处栽一株芭蕉,即填补了色彩,又有了“雨打芭蕉”的妙处。

笔者认为,甘熙故居经过好好的打造是有可能成为南京的“第二个夫子庙”的。但是,又有保护与开发缺乏合理性,公共配套设施不够,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断层,使其成为一个淹没在庸庸市井中的“城中村”。

3.忠王府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忠王府是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是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旧址。它接近拙政园,紧邻苏州博物馆,由苏博的出口可以直接进入王府,衔接自然。基本格局保持中、东、西三路。可以看出,王府在开间布局、色彩运用上比普通民居要更上一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其次,王府的院墙要比民居高几许,回廊也构造的横平竖直,体现了王府的尊严与霸气。但是,夹在开发完善的拙政园和设计细致的苏博之间,忠王府无疑成了一个附庸,处境及其尴尬。没有力度的开发与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多扇关闭的大门成了它的软肋。

在这些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它的利用潜力。比如,拙政园的主题花卉节、园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梦回童年、民俗博物馆等等,这也是历史文物的保护途径之一。另外,这些建筑内的配套公共设施也是值得推敲的,比如无障碍通道的布局。

四、老城新貌与创意产业

1.上海新天地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以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它是国际知名的旧房改造项目,以“传统与现代结合”为设计理念,用现代技术保留了建于20世纪初期的石库门老建筑。现在,新天地目前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休闲聚会场所,并纳入了上海旅游景点的清单中,还成了中国房地产区域改造的经典案例。

石库门是老上海的特色。当年设计者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库门除了部分设计摹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居民。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厅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现在新天地建筑的外观还保留着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但是,每座建筑内部,则为现代都市人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原先的一户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

新天地为何如此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A.定位----上海新天地是一个“Mall ”

新天地的定位分为三个阶段:综合性 历史旅游景点 国际交流聚会地点

B.选址----以高档住宅支撑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卢湾区、紧邻淮海南路,处于“市中心的中心”。而淮海路是上海高档消费的成熟商业区。其目标群体是上海小资一族、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以及中外游客,这与上海淮海路的消费群体实况相吻合。而且新天地是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与新天地一湖之隔就是高档物业“翠湖天地”,具有足够购买力。

C.模式----管理者与经营者分离

新天地只租不卖,管理与经营分离,这样的模式与国际Mall 运营模式同步,也被国内大部分专家认可。

D.盈利----以房地产来带动

表面上看来,上海新天地的投资高达10多亿元,但实际并非如此计算。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翠湖天地可以说一分钱广告都没有投,现在还有2000 多人在排队买第二期,且平均房价业是最高的。(同理,当初投资方是以公益性质的人工湖以及绿地为代价从政府拿到了太平桥地区的52公顷土地。看似这片公共绿地浪费在市中心地段浪费了不少资金,但是对由此而房价上涨的翠湖天地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买卖。因此,这对房地产的开发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现在有不少地区都在垂涎上海新天地的火爆。但是克隆上海新天地是需要有条件的,并不是将其原样搬过去就会成功。上海新天地的原版只能在上海,别的城市的“新天地”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地域文化来进行理性规划。时尚也是具有厚度的。

2、南京1912

时间:7月1日

地点:南京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是南京人精彩的“夜生活”。

1912平面图

在空间和功能组织方面,L形广场以4个广场作为功能组团。西南端主要用于相对比较高档的餐饮和休闲。东北端的太平广场则主用用于酒吧业,把在传统观念里比较嘈杂的酒吧置于环境较隐蔽的总统府北侧,避免和长江路的文化气息起冲突,这样的布局也起到分流的作用。

17幢建筑,其中5幢是原有的民国建筑,最高的只有三层楼,大多数建筑是两层楼甚至是平房。在建筑外观上,大多数新建筑中,毫无修饰与浮华的青砖既是墙体,又是外部装饰,尽量做到简约无粉饰,尊重当时的风格。街面宽度和建筑的高度比例为1:1.5,适合漫步其中没有压迫感,临街建筑界面有所进退,绿色小品以及台阶、灯杆等都在统一中求变化。

当初规划1912时是有争议的。按照最初的规划,这一片地区都纳入总统府内,做成展馆的形式。但最后还是把它作为“总统府”的一个配套设施,总统府通过院墙的通透式窗户与1912相互融合。在这个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商那里,1912的目标被表达成了“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将“南京1912”打造成一个“中西合璧、时尚互融、文化精彩”的现代城市客厅。尽管都是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可以看出1912对商家的定位和要求还是很严格的,避免和总统府的民国气息相去甚远。

可以说,1912是对新天地借鉴的一个成功案例。但是,两者还是存在不同。1912的消费人群还是市民为主,在白天的人气远不如晚上。这与两个城市的性质是相关的,南京相对保守,而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新天地这块时尚地标更易达到它的预定目标。

3、建国中路八号桥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八号桥位于建国中路10号,临近淮海中路商圈,交通方便。占地11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前身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旧工业厂房。

八号桥是由1~9号9座楼组成,它保留了老厂房原有斑驳的砖墙、管道和地面等工业特征,并且注入了新的元素。每栋楼内部分割成一件件小的工作空间,供不同租户入驻,保证其私密性,同时又预留出会议室等共享空间,保证了人与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交流。每座建筑都有天桥相连,通透的玻璃幕墙体现了视觉效果的现代感,整体风格延续,合理通畅。现在,8号桥已经成为了上海创意产业的重要标志,吸引了国内外著名的建筑、服装设计单位,还举办众多的时尚派对、艺术展、商业交流等。

八号桥对我们的启示很深刻。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建筑,除了拆掉新建外,还是有另外的利用方法的。旧物利用,节约了成本,又体现了工业与创意的所在。但是,需要主要的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与其区位有关,而且对建筑内排水、消防、通风等也有要求。

4、田子坊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田子坊位于上海泰康路,仅420 米。它原先的建筑形态是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在上海工业转型时,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成为旧厂房改造成的“国际艺术家工厂”,被称为上海的视觉创意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都市工业楼宇被称为“上海的苏荷”。

在田子坊狭小的弄堂里,各式小铺林立,这些小铺不仅仅是商铺,更是创意视觉的展示空间。虽然说白一些,田子坊的布局紧促拥挤,但是却保存了上海早年市井生活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在这些基础上发展的文化产业,使过去和现在完成了一个交接,形成了上海的文化品牌。政府也将从房地产和税收的增长上得到巨额财富。

五、大学城规划

1.仙林大学城

时间:7月3日 地点:南京

仙林新市区位于紫金山东麓,南至沪宁高速公路,北至312国道,西至绕城公路、东至七乡河,规划面积80平方千米,是南京市总体规划三大新市区之一。新市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一应俱全,特别是地铁2号线的建设。仙林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结构特殊,规划以东西向的仙林大道和南北的九乡河为主轴,以两个“十”字形生态廊道为骨架,构建了“4个综合片区+2个IT团”d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其中,仙鹤片区是仙林大学城的主体地区,规划高校用地856ha,可容纳在校生约12万人,亦吸引了南师、南财、南理工等众多高等学府。通过对现有学校用地调整和新学校的布局引导,形成大学城内部南北向的公共设施轴和东西向的生活轴,作为大学城学生和居民的主要休闲活动交往场所,努力实现真正的设施共享,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

我们着重参观的是南京示范大学新校区。其教学区呈轴对称布置,主轴线是南北方向,为大门 世纪广场 教育广场 图书馆广场 图书馆阳光塔,贯穿了教学区与行政区组团。副轴线为东西走向,贯穿生活与文体设施组团。

整体道路网方向指向性好,功能组团分区明确。图书馆是校园的主体建筑,在形态上有如翻开的书本,又像展翅的雄鹰,颇有寓意。从立面来看,纵向为主,支柱粗大,横向较细,形成对比。屋顶用简洁的空架与复杂的屋面形成对比。

南师校园规模宏大,但在里面行走却发现了问题。校园尺度并不是以人的尺度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按照车的尺度,所以建筑单体之间分布松散,道路过于宽阔,产生距离与疏远感。这种宏大的尺度在大学规划里其实是完全不必要的,不仅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一种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江宁大学城

时间:7月3日 地点:南京

南京江宁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毗邻江宁区东山镇。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18公里,临近沪宁告诉公路,水陆交通比较方便。规划用地约24平方公里,容纳学生13万人。规划凸显环保特色,并设置了鹭鸟自然保护区。

我们参观的是南京工程学院。各功能组团以图书馆为中心环状分布。道路注意人车分流,环形路以及从中心放射出去延伸到各大门的映天、映山、映晖、映心四条路为车行道,其他以人行道为主。校区南部为一天然湖,形成生态区,行政与教学区分布于西部,生活文体组团分布与东北部。校区内的建筑主要为现代风格,体现工业元素,大气而富有时代感,与学校教学的特色相吻合。

大学城建设,着眼并不在与大字,而要讲究“小而精”,讲究人性。我们的浦口校区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上还是值得肯定的。而某些大学过于追求形式的宏大,形成现代的“圈地”现象,费财劳力,各大学间距离相距太远,难以形成体系规模。大学城中要重视资源共享,充分交流,还要发展城内的交通、生活配套设施。有人把南大浦口校区比作是“孤岛”是可以理解的,周边环境人文气息、都市气息不足,使大学得了贫血病。纵然大学城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但是力量还是有限的,还要靠政府等机构的帮助,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模式。

六、城市CBD、工业园区与新城建设

1.陆家嘴CBD

时间:7月7日 地点:上海

陆家嘴中心区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是由黄浦江、浦东南路和东昌路围成的一块面积约为1.7km2的扇形区域。它处于上海的心脏部位,和外滩一江之隔,属最佳城市区域,是最具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黄金地段,是发展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最佳区域。被喻为“黄金心脏”。目前,陆家嘴CBD 是在国家大力开发浦东的大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目前上海六大CBD 中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中央商务区,服务范围辐射至全国甚至国际。

空间布局是以世纪大道为主轴,由小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竹园商贸区、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和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及周边地区组成。地块内高层建筑林立,特别是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已经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新建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与金贸大厦毗邻,两者距离很近,高度也相差不多,两者并立并没有减弱金茂的标志之感,反而使整个建筑群更有腾飞的气势。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陆家嘴华丽的外表下还存在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功能比较单一,居住和工作地点的分离给过江交通造成了不少压力,需要再加强立体交通和轨道交通的建设。

2.河西新城、奥体中心

时间:7月4日 地点:南京

河西新城位于南京西南,河西新城规划定位为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和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河西新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以及西部江心洲四个地区。新城的道路为格网状,比较总要的交通线路为已经建成的地铁1号线、滨江大道以及梦都路和奥体大街,即将建成的地铁2号线与过江隧道将加强河西新城与主城的联系。

滨江风光带是河西新城打造的特色项目。它位于滨江大道与夹江之间,北起三汊河桥,南至长江三桥,全长约15公里,最宽处约600米,通过对扬子江的体验,设置一系列亲水景点,使它成为富有长江特色的公共游览区。它分为为活动区、休闲区、自然生态区以及景观轴线四部分。

奥体中心是河西标志性文化建筑,位于南京河西新城区中心区域,其西南部为南京地铁一号线终点站,东面是正在建设中的地铁二号线。奥体中心占地面积89.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0.1万平方米。以体育场为中心,环列网球中心、游泳馆、奥运广场、体育馆、科技中心、田径场六

大功能区。整个场馆气势磅礴,造型现代而独特,既符合河西新城的现代气息,同特有的金陵红又是出自于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河西地区存在人气不足的缺点,主要是由于社会阶层不够多样化,人口单一,应该适当发展混合用地。

3.苏州工业园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苏州市以老城为中心,东、西两翼分别建设了新加坡园区和苏州新区,推动了苏州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发展面积80平方公里。

苏州工业园区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它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离苏州老城区1公里,距上海80公里,靠近沪宁高速公路,交通便捷,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

园区以现代大道为分界线,左侧主要为工业区和基础设施,右侧为生活区。并且沿着金鸡湖的岸线,增加了绿化积和亲水空间,提高的园区的宜居性。

【结语】:

高层建筑与城市分析 篇6

关 键 词:景观改造 公共建筑 科技节能 共融共存

一、城市区域景观环境的使用现状及问题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来说,越来越多的高楼建筑已经将我们的生活严严实实的围合在其中,人们似乎感觉到已经与大自然渐行渐远了。而城市中的绿地,公园及景观广场是我们唯一能近距离接触到的自然和绿色。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中呆久了,都习惯到楼下的广场或者周边的公园散散步,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绿色气息,放松一下心情。当然不同的广场和公园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因此很多的设计师在景观类的设计中经常会引入一些雕塑,水体,植物花卉造型及一些相应的构筑物。并恰如其分的将他们很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对生活需求。而在中国诸多的大中城市中没有很好规划和设计的大小景观广场还有很多,而在使用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也势待我们去解决。

这一景观广场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它也是中国诸多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小型休闲广场之一。说它是景观广场多少有些牵强,仅有几种常见的树木和不整齐的绿地。这个广场是属于开放式的,平日里在此休闲的人较多,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周边小区里面的一些闲散居民开始聚集在空地上打牌,人数很多,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声音过于嘈杂,接近居民楼,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休息;周边植被破坏严重;常聚集打牌的多为男性,即便附近有公用卫生间但是因为距离较远,多数人员就近解决,随地小便现象影响周边出行及休闲的人们;经常聚众打牌,容易滋生打架事件,不和谐,文化及学习氛围差,已经成为了城市生活中的一处疮疤。

可以想象这样的景观广场还有很多,出现的问题也千奇百怪。于是作为一名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来说在他的脑海中开始构思着如何从设计的角度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从对周边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分析中寻找设计思路

如何在不打破原有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和谐的生活状态,引导性地解决城市诟病是在这次设计中应着手解决的问题。设计的原则就是不对原有景观广场做大的改动,尽量保持原有植被,在绿化破坏较严重的地方设计公共建筑,将人的因素置于首位,以动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综合环境、建筑、人、现实生活状态等多重因素,换位思考。

整个社区图书馆的造型灵感来自于下雨时用的雨伞,广场的水体造型灵感来自于下雨时雨滴落下所形成的涟漪。往往有些来自于人们在生活中对所处事情的感悟,使其更能够对环境、建筑和生活有更好的理解。整个图书馆的屋顶材料和造型形成一种色彩丰富的视觉效果,能够让附近居民楼中临街的住户有一种美丽多彩的视觉享受,打破了原有单一的绿色。这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自我突破。

三、实现环境与建筑,建筑与生活,生活与环境的共生共融

整个图书馆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定义为一个以自习学习为主,以满足社区居民提升文化内涵为辅的小区域图书馆。在功能上主要包含有自习室、居民报刊、杂志阅览室、盲人阅读室,网络学习室、小型多功能厅、天井式室外阅读区、卫生间等。

与整个图书馆建筑北侧比邻的位置上还设置了两处敞开式的公共活动区,一处作为棋牌区,一处作为报刊阅读区,这样做的目的是,对那些闲杂的经常聚集打牌的人重新规划位置,而不是对其进行取替,硬性地将他们排斥于广场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在功能划分时也将他们的问题考虑在内,以固定的区域加以规范,配合书报亭做以良性的文化引导。这样让他们即远离了居民楼也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没有把他们的活动空间剔除,体现的是建筑与原住民之间的和谐共生。

在公共活动区的南侧隐蔽位置设计了三处简易室外小便池,造型上与整个环境统一,功能上解决了打牌的人随地大小便的现象,同时也给在此休闲的人们提供了方便。为了避免在视线上对图书馆内人产生影响,在小便池与建筑之间设置了很多低矮的灌木以遮挡视线。

图书馆屋顶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多彩的雨伞造型不仅能给居高临下的人们以美的感受,同时也能将太阳能转化为晚间照明的电能,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建筑南侧的树木比较低矮也是从太阳能采集的角度考虑的。

图书馆的建筑外墙采用的是双层中空玻璃结构,能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作用,里侧是钢化玻璃,能透光很安全,外侧采用单反玻璃,这样做的目的是,视线的单向性避免了外面休闲行走的人在视线上产生对室内学习的人的干扰。

其次从环境的角度考虑,单反玻璃的反影特点,能将周边的植物树木映射在玻璃上,在视觉上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统一,给人的视觉效果,仿佛是建筑的外墙融入到了树木景观之中。同时这种反影的效果,使得整个建筑的维护部分在视觉上虚化,能更好的衬托出屋顶雨伞的结构造型。

在建筑玻璃维护结构的上侧,采用的是双层厚质合金百叶窗,自动控制开合,方便拆卸,这样的设计能够方便的实现任何房间不同方向的空气流通,避免了采用室内空调系统所带来的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在两层百叶的中间部分,安置了可方便更换的纱窗,避免了在夏季蚊虫的袭扰。

在建筑的南北两侧,设计了以落雨所形成的涟漪造型的喷泉,一是满足人们休闲时的情趣性,更主要的是,通过空气的流动,利用水面的蒸发,改善周边环境以及建筑内部的空气湿度,实现了小气候的自然调整。

整个建筑所处地势较高,而整个广场的地面自然排水比较顺畅,所以不必担心因季节性降雨过大所带来的积水问题。

将整个建筑设计在广场中间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周围的植被抵挡噪音与汽车尾气的污染。

建筑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满足生活的需要,新建筑的出现不是其他地方的消亡,而是与环境共融,与人类共生。这个社区图书馆设计是以实用、便民、学习为主。属于区域性公共建筑,它主要满足区域范围内居民的学习生活要求,同时利用与城市景观的结合,美化环境,解决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诟病,营造社区居民的文化氛围。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和,新生事物与原住居民的和谐。

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篇7

1 高层建筑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理由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的繁荣, 大工业的兴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来, 造成城市用地紧张, 地价上涨, 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为了在较小的用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 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 这是高层建筑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高层建筑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两者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概括而言, 高层建筑类型可以被认为是土地经济、金融、城市运输、投资机遇和技术进步、再加上其他原因造成的结果。简单地讲, 高层建筑是在一个不大的底层上叠加许多层。从功能上, 它能使可用的楼层空间向高堆积。从商业上, 它能使其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利更多, 并且可以放置更多货物、更多的人, 和在一个地方收入更多租金。它在经济上的存在是土地高价的结果, 土地高价与城市交通便利密切相关, 也是配套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的必然结果。高层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商业建筑类型, 它的开发将增加城市的就业及生产力, 促进城市的有益发展。同时由于它的发展也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建筑结构、技术、材料、交通等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

2 高层建筑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以它绝对的规模和人口总量, 就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对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 它必须成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 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来加以控制。一座高层建筑必须首先与城市达成的协议, 就是那里的现状, 例如:它如何决定体量的问题, 以及新的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 最重要, 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由于其相对体量和高度, 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不论是独立的或是混入在城市环境里, 建筑物的体量越大, 影响也就越大。不断增大尺度的高层建筑的空前激增已引起环境条件不断的恶化, 因而变成城市生活质量的祸害。高层建筑插入到城市环境中, 这些大都市里深谷剥夺了城市居民的光线、日照、和自然通风, 对城市街区及其周围小气候环境造成很大影响。诸如在阳光照到街面上的主要几个小时以内, 高层建筑可能投下的阴影。这些阴影可能极大地改变着该区域的性质, 影响着小气候以及遮断视景。塔楼也可能在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 那是很令人讨厌的。还有这些大型建筑项目的能耗过大, 如空调、取暖和照明等需要较大的能量供应, 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 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热平衡关系, 加剧了城市的热岛现象, 恶化了市民的生存环境。

首先, 高层建筑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城市景观有明显的重要性, 城市的规划部门应该考虑建筑物的体量、与周围建筑的联系以及现有环境的协调。

高层建筑就像城市的名片, 能够创造壮丽的天际线, 为城市的天空勾画了优美的轮廓, 像高度发达的纽约和弹丸之地的香港都是由高楼大厦堆砌起来的, 这两大城市的天际线, 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 间中穿插的塔楼, 线条生动活泼、色彩缤纷多变。

城市天际轮廓线, 是城市规划宏观把握中必不可少的参照, 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美学的体现。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 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 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而大量的写字楼和住宅高层都集中在福田区, 许多的高层就沿着城市道路两边布置而成, 由于规划的不周详, 使得高层的体量和高层之间的间距还有城市的道路的比例有些失调, 造成了高层高密度的状况。很多路段两列高层肩并肩的排在道路边, 抬头看见的也是建筑, 人在里面感觉被建筑紧紧的包围着。自然风只能在道路两端穿进来, 夏天里建筑和汽车产生大量的热量, 影响行人的安全和舒适性。

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 需要大量的住宅建筑才能满足人口的居住问题, 于是相应的在深圳各区都涌现的许许多多的高层楼盘, 并呈现由市中心向周边扩展的趋势。但是住宅的功能不是简单的解决居住的问题, 还要符合人的生活要求, 必须有质的保证。深圳存在很多的楼盘由于经济和起其他因素的制约, 大部分通风和采光都不是很理想, 小区面积小, 这种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只会让都市人感到城市节奏的紧张。住得越高, 与地面环境就越远, 心理上没有安全感, 每个单元的家庭就在方盒子里与周围间隔出来了, 不利于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沟通。

作为国内的大城市, 深圳的高层数量是多, 但是有特色, 可以代表深圳的高层却没有, 从城市上空望下去, 是或密集或稀疏、屋顶平平的高层, 缺乏可以让人们聚焦的建筑物, 高耸的建筑结构造型和材料上都没有特别之处。深圳需要一栋能代表深圳城市风貌的标志性高层建筑, 它可以带来城市地位、形象、实力的提升。

高层建筑影响一座城市环境的平衡, 集中注意高层建筑对环境质量的责任, 对城市及周围的影响, 这和建筑本身的功能方案一样, 对设计者都是根本的问题。高层建筑设计必须用协调其形声的方法以尝试保持最少的环境干扰性。高层建筑是城市的主要建筑大厦, 创造着城市引人注意的轮廓线, 它们限定着创造城市活动场所的公共空间, 为城市中人们的活动提供布景。

高层建筑是城市空间的元素, 优秀的高层建筑并不是排斥城市空间的明星建筑而是能一个创造人性的场所, 又融入文脉的关系, 不去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优秀的高层建筑要考虑使用者的需要, 以城市的公众利益为追求的目标。

回顾高层建筑的发展, 对土地资源的高强度利用是其生存及演变的基石。所以, 高层建筑仍将是未来城市的主要建筑形态之一, 同时, 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提升品质将是今后此种建筑形态发展的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

[2]美国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协会.高层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大型建筑项目交通影响分析 篇8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影响分析,交通量,大型建筑项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掀起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各种功能设施建设的高潮。城市用地开发数量的不断上升,尤其是城市大型建筑项目的建设,由于其建筑规模较大,其产生和吸引的交通量势必会对项目周边路网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国外一些国家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针对城市用地开发的交通影响分析技术,可以用来综合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有关用地与交通的相互矛盾问题。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交通影响分析起源于美国,现已在美国、加拿大、英国、 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产生了许多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越来越难,因此,许多地区开始探讨由开发商负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可能性,交通影响分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并日益受到重视。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交通影响分析的理论体系、应用研究、方法和步骤、政策和法规、标准和规范逐渐成熟。90年代初,美国政府颁布了《Clear Air Act》和《Intermodal Surfac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ct》等一系列法案。鉴于自身的实际情况,美国各州又建立了各自的交通影响分析方法和准则。目前,美国对交通影响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影响分析阈值的确定、项目影响范围的确定、交通影响费用的合理分配及收费计算年限等方面。

英国是在1994年经过系统的研究之后,由交通运输协会(IHT)公布了全国统一的交通影响分析指南。英国交通影响分析的核心内容包括交通生成、交通分布和交通评估等部分,需要大量交通基础数据和模型的支持。英国交通影响分析过程与美国基本相似,但是英国进行交通影响分析一般采用网络分析软件,在交通预测与分析方面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最早的交通影响分析是1991年对上海静安区进行的交通影响分析,研究采用了美国交通影响分析的方法。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广州等城市都开始了TIA工作。其中,北京城市规划研究院己经通过TRIPS交通规划软件进行了多项TIA工作,包括王府井商业区、北京金融一条街等项目。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四阶段法”,之后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国内进行TIA的步骤。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交通影响分析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影响分析阈值、交通影响范围的确定、道路与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交通产生及分布及交通影响分析体系的建立等,并提出了国内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步骤。建设部在2006年4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规划办法》中要求在项目报建阶段必须提供交通影响分析报告,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依据之一。

2 交通影响分析过程

2.1 研究范围的确定

美国ITE推荐的影响范围是将开发项目所发生出行的另一端点的80%包括在已开发设施为中心的区域内。由于出行方式的多变性,国内对不同建设项目确定统一的影响范围标准存在困难。一般而言,在出行生成量较小时,如单体建筑项目,影响范围应包括与拟建项目直接相邻的道路和交叉口以及项目交通进出所必经的周边主、次干道和交叉口。对于局部土地利用开发,一些区域的TIA影响范围是由开发导致新增交通量超过高峰时段通行能力的5%以上的全部道路、交叉口及交通特性有明显改变之处。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也凭经验选取项目周边几条干道围合的区域,认为干道对项目产生的交通量的截流效果明显。

2.2 规划区域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区域现状和规划用地特征分析和背景交通量分析。通过分析区域现状用地特征和规划用地特征,以确定居住、商业、办公等各类用地在总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进而分析未来该区域的交通生成特征,即各类用地产生的交通量在时间上的分布和区域路网上的反应。

现状背景流量以实测为基准,包括建设项目周围路口和路段的高峰小时交通量,并以15 min为间隔进行统计。车种可以分为摩托车、小汽车(小客车)、大客车、铰接车、小货车、中货车、大货车、机动三轮车及其它。机动车可最终折算成标准小汽车(PCU),计算周围交叉口和路段的服务水平,如交叉口延误和V/C值等。

2.3 交通量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主要包括背景交通量的预测、拟建项目产生的交通量预测和附近其他在建项目产生的交通量预测。目前,对于项目产生交通量和附近其他项目产生的交通量,国内普遍采用的需求预测方法有交通产生率法和交通规划的4阶段法。

背景交通量的预测通常采用的是增长率法。即根据城市以往交通调查数据,确定未来研究区域各路段的增长率。

交通产生率法是选择一个或多个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建筑物对其交通发生和吸引情况进行调查,所选调查对象无论在用地性质,还是区位、规模上都要求与拟建项目相似,确定交通产生率。然后,用交通产生率乘以建设项目的规模即可得到项目的交通产生量。

交通规划的4阶段法,即按照出行生成、出行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4个阶段进行交通需求量的预测。总体思路是首先计算出拟建项目产生的全方式交通发生量和吸引量,然后根据所在城市的交通方式结构进行交通方式划分,得到分方式的交通发生量和吸引量,进而计算出高峰小时的机动车发生量和吸引量,最好将机动车发生量分配到影响区域的路网上。

2.4 交通分配

交通分配就是将预测所得到的交通量叠加后分配到路网当中,从而得到路网各路段的交通量,以判断各路段的负荷水平。交通分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全有全无分配法、多路径分配法、容量限制分配法、用户平衡法。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复杂的分配方法不一定是必要的,因此,可以采用一种简单的分配方法,即相关系数模型法。

相关系数模型法以分析区出入口道路断面的观测流量为基本分析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按5 min或15 min间隔观测的高峰时段流量或以小时为单位的高峰日白昼(12 h或16 h)流量。通过分析每一出入口流量与分析区进出总流量的相关系数,可确定用地开发项目所生成的新增出行量在该出入口的比例。相关系数模型法认为,对于任一出入口,上述相关系数越大,则用地项目生成的某一出行通过该出入口的概率就越大。该法的缺点是不宜用于孤立而单一存在的物业设施用地开发项目,同时也不太适用于用途混杂的开发区域。

2.5 交通影响评价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计算出规划区域各路段和交叉口的饱和度、服务水平,以及新增流量占各路段饱和度的百分比,并分析出项目产生的交通量对该路段的影响程度。同时,对项目的开口情况、配建的机动车和非机动泊位数、项目附近的公交线路和站点数、人行过街情况等做出评价。最后,针对项目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3 实例分析

3.1 项目简介

成都市某广场位于市西北部茶店子路以东黄忠大道以南,介于二环和三环路之间。项目占地面积138 745.0 m2,规划总建筑面积为665 132.0 m2。其中,商业建筑面积为59 401 m2,居住面积为493 610 m2。

3.2 项目影响范围及分析年限的确定

项目全部完工时间为2012年,因此,取项目完成后3年的稳定期作为分析年限,如图1所示。

3.3 交通量预测

1)背景交通量的预测。根据成都市近年来道路流量增长情况,结合成都市2002年和2005年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道路流量年增长率为2%~10%,针对区域道路在整个路网中的功能,预测得到2015年研究区域的主要路段流量如表1所示。

2)项目产生交通量的预测。项目产生交通量采用比较成熟的4阶段法进行预测,得到2015年高峰小时机动车产生量为847 pcu/h,吸引量为1 848 pcu/h。

3)项目附近其他在建项目产生交通量的预测。项目附近有一公寓式住宅小区正在建设,根据调查所得数据,我们得出该小区未来高峰小时机动车产生量为570 pcu/h,吸引量为660 pcu/h。

3.4 交通分配

将预测所得到的交通量利用交通分配模型分配到项目周边的路网上,其分配结果如表2所示。

3.5 交通影响评价及改善措施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项目的影响评价,即路段饱和度评价、出入口评价、公共交通评价、停车场评价、行人过街评价等,并对相应路段做出改善措施。2015年各主要道路的饱和度较高,部分路段的交通状况恶化,主要是由于背景交通量的增长引起的,建议对这些路段进行改造,以维持其服务水平。

项目出入口的宽度和距交叉口的距离符合规范的要求,对于开口位于主干道的两个机动车主要出入口,采取右进右出原则。项目附近有9条公交线路,其中5条直达项目区域,公共交通较为方便。未来黄忠大道全线贯通后,公交线路会通达到项目的北进口,将会使项目附近的公交出行更为方便。由于项目商业性质为购物广场,且毗邻交叉口,因此,交叉口处有较大的行人过街需求,建议在交叉口处设立行人过街信号灯,必要时可设立行人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4 结 论

交通影响分析技术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统一的交通影响分析方法和准则,对于现阶段的交通影响分析工作以及交通影响分析在我国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哲.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分析方法[J].天津建设科技,1997(3):1-4.

[2]易汉文.场所开发交通影响分析[J].国外城市规划,2001(4):32-35.

[3]易汉文.托马斯.莫里纳兹.城市用地开发交通影响分析的模式与模型[J].北美交通信息,2004(2):56-62.

[4]郑连勇.城市交通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篇9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 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这个可以说是城市空间比较科学性的定义, 而本文提到的城市空间则更具体更形象, 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 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 即建筑设计和规划。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1 建筑设计

1.1 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 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 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 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 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 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 容纳的人员较多, 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 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 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 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 如日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 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 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 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 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

1.2 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 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 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 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 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 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 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 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 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 就引入生态的概念, 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 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 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 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 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 引入了大量的植物, 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 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面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 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 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 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 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 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 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 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1.3 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 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 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 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 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 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 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 (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 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 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 这种入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2 规划设计

2.1 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 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 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 甚至是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 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 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 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2 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 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 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 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 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 加大其通行能力。

2.3 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 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 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 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知名度。

3 结语

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 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 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地完善发展。

摘要:结合高层建筑的广泛应用, 指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建筑设计和规划来完成的, 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深入探讨了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以使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更好地融合。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高层建筑,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R.里尔.城市空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1.

[2]刘顺校, 周湘津.高层建筑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3]王永凡.浅谈城市空间与建筑的关系[J].山西建筑, 2007, 33 (18) :51-52.

高层建筑与城市分析 篇10

1 高层建筑地下室渗水、漏水原因分析

从地下室渗水、漏水情况来看, 地下室的水一般是从地下室结构的混凝土薄弱部位渗漏出来的, 地下室渗水、漏水它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由防水材料构成的整体柔性防水层已经破坏了, 起不到防水的作用了;地下室结构的刚性自防水已经局部失效, 局部已经失去防水作用。从深层次来分析, 地下室的漏水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 地下室的防水构造设计不完善。地下室工程的防水面主要有侧墙、地下室底板和顶板等, 各部位的防水要求不一样, 因此根据地下水位及基础的埋设深度不同, 各防水面的防水设计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在设计时, 设计人员往往为了设计的方便, 忽略了没有对不同部位进行防水设计, 留下了防水隐患。 (2) 地下室防水施工不当造成的渗漏。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防水施工过程中, 如果对地下室的防水细节处理不当, 将会影响地下室的防水效果。在地下室的变形缝、后浇带、建筑转角、设备管线穿墙处以及造型复杂等部位, 这都是地下室防水的薄弱点, 在对这些部位进行防水施工时, 如果对施工所用的材料、施工工序的处理不当及忽略细节处理, 都会留下防水的隐患, 最终导致防水的失败。 (3) 变形缝、施工缝设置处理不当。 (4) 使用的防水材料不当。如防水材料不达标, 防水涂膜厚度不足等。

2 地下室防水的对策措施

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应遵循“以防为主、以排为辅”的方针。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如果防水失败, 必将导致地下室渗水、漏水等问题的发生, 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给地下室的使用单位或个人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高层建筑的防水一定要在防水设计上构造必须合理、防水材料选择合理, 防水施工必须确保质量, 只有这样将隐患降至最低。

2.1 加强工程防水设计控制

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的好坏是地下室防水质量的关键。地下室防水设计不好, 其施工出来的防水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防水材料的品种越来越多, 性能功能也越来越多, 其施工操作方法也不一样。因此从事防水工程的设计人员, 必须要努力掌握设计、施工、材料等多方面的知识, 才能设计好搞质量的防水设计。只有精心设计、精心操作, 才能使防水工程做到滴水不漏。

2.2 加强防水施工队伍质量的控制

大量工程调查表明, 大约有50%的地下室渗漏属于施工原因。因此为防止非专业队伍进行防水施工作业, 应选择良好的防水施工专业队伍, 严格资质审查, 只有经资质审查合格的企业方可承接防水施工任务。高层建筑地下室的防水施工企业的防水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并应对其进行施工作业前的培训学习, 以提高其施工技术水平。

2.3 加强防水工程材料质量控制

防水材料是保证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质量的关键。在进行防水设计时, 应考虑到施工方案可靠、施工简便、经济合理。在选择防水材料时, 防水材料的质量必须符合相关国家规范和质量标准, 同时设计人员应根据防水设计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高层建筑的防水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 必须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同时防水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还要进行材料报审及按规定抽样送检, 对于有质量问题的材料, 坚决不能用于防水工程。

2.4 提高地下室结构的刚性自防水能力

地下室结构一般为防水混凝土结构体, 称为主体防水, 规范中要求混凝土必须是防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结构是依靠混凝土自身的密实性而具有防水能力的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因此,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穿墙管道、埋设件等设置和构造, 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不能因为这些部位而影响混凝土的自防水。

3 地下室漏水后的处理措施

3.1 裂缝漏水的处理

沿裂缝剔出“八”字形边坡沟槽, 用水冲洗干净, 将快硬水泥胶浆搓成条形待胶浆开始凝固时, 迅速填人沟槽中, 并向两侧用力挤压密实, 使水泥胶浆与槽壁紧密结合, 如果裂缝较长, 可分段堵塞, 经检查无渗漏后, 用素灰和水泥砂浆将光槽表面抹平。

3.2 渗点漏水的处理

对于穿墙套管及螺杆造成的渗点。可将漏水处的混凝土凿除酥松部分, 水压不大, 用快硬水泥胶浆堵塞;或用水玻璃水泥胶堵漏法, 迅速将胶浆压在漏水处。

4 结语

城市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是集设计、施工、防水材料、工程使用维护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材料是基础, 设计是前提, 施工是关键, 维护是保证。设计人员应在深入研究当地气候特点、建筑等级、建筑部位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防水材料, 并从构造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细部设计, 从而确保高层建筑地下室的防水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元武, 杨宏平, 韩淮军, 王海建.住宅工程地下室的防水技术[J].建筑技术, 2009, 40 (07) :589-591.

探讨高层建筑与城市设计 篇11

摘要:有很多高层建筑的建造忽视了城市设计,孤立的存在于城市环境中,没有亲切感,使人们对之产生畏惧感。再加之交通问题,高层建筑与周围环境关系已成为目前城市设计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建筑的生态性不仅是针对自然环境,也是针对与人相关的所有生存环境;不仅是物理性质的表述,也应体现在精神需求方面。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交通;复合化

一、高层建筑与城市景观

高层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完善,更应关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高层建筑巨大的体量势必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某地区的景观特征是该区域的城市组织方式的反映,是综合了建筑与环境的基本要素,涉及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其生态性体现在心理层面以及城市景观的持续性发展。高层建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在空间形态上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这三个方面分别针对了近景、中景与远景,也包含着丰富的城市文脉信息。

1)底部过渡空间:具有交通、集散、商业、休闲等综合作用,是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发生直接交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它可以有开敞、封闭、半开敞、架空、下沉等多种形式。由于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尺度与比例要素显得尤为重要

2)街道界面的围合:指的是单体或群体所形成的城市外部空间关系。它通常是由裙房、高层中部及连接体所组成,但已经脱离建筑本身的范畴,是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环节。连续性、围合感、韵律、质感、比例、秩序等要素决定了以“中景”为特质的景观质量。

3)城市轮廓线:离观察者最远但更容易被觉察到的城市景观特质。这是城市形象与气质的整体表达,是高层建筑占主角的景观特征,具有典型的美学与象征意义。但是,高层建筑的位置对城市的微气候环境也有影响。

高层建筑所形成的城市景观,对于人们的心理具有明显的作用。古代,塔与教堂高耸的尖顶,具有强烈的精神意义。现代的摩天楼则是地位、金钱与权力的象征,是物质文化的体现。现在高层建筑常常是引起激烈争议的焦点。良好的城市景观需要建筑群体的相互配合,但是建造者往往是不愿甘当配角。每幢高层都充分表达自己,试图成为景观的主角。在文化认同、审美意识、尊重环境等方面,高层建筑经常受到周围群众的批评。高层建筑具有地标性功能,可以形成丰富的城市轮廓线,但其作用不能过于强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成为景观污染。通过环境景观分析,整理出空间意向、视觉走廊、历史遗存、文化特色等要素。尽量减弱对环境的侵扰,在解决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保留有价值的城市环境资源。针对该项目的特定环境,归纳出重点在于:土地使用、自然要素、建筑形体组织、空间特征、环境与文化的联系等几方面。其中每一种要素都具有独自完整的价值体系,但在城市的局部地段是浓缩地体现其综合价值。不同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最终是要求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设计中,提出高层建筑与自然景观、地域文化、城市文脉等要素相结合的规划理念,整體的建筑效果强调疏朗开放的特征。

二、高层建筑与城市交通

高层建筑对城市活动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其交通组织的方式。由于每日进出的人流、货流量大,在其基地周围,对城市产生巨大的交通压力,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空间。交通对于高层建筑的影响在于效率与安全。因此,交通体系如同建筑的血脉,直接关系到其存在与运营的根基。研究高层建筑与城市交通的关系不仅是单体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群体之间相互关系,以及高层建筑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哪些根本性影响。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从两方入手,一是物理环境的组织,另一方面是对人们活动模式的研究,所针对的设计策略包括:合理高效地分流和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分流的概念通常与城市的立体化交通结合。立体化交通包含地面以上架空连接方式和地下空间利用。地面以上高架与周边建筑联系,疏导人流,尤其位于城市中心的商业、办公建筑可以采用此方式。高架方式同样可以用以疏散车流,香港太古广场和北京东方广场都将行车道设于裙房之上,而把宝贵的地面空间留给城市。高层建筑的地下空间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通常与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将交通、停车、

购物、商务、文娱等活动系统地组织为整体,吸引地面的人流,并通过地下快速轨道迅速疏散人流。货物的配送也可结合地下干道进行组织。这样,地面层就可以留出充足的空间贡献给城市。减少对外交通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思路。通过避免建造用途过于单一的高层建筑,尽量使内部功能多元化。办公、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会议、旅馆、展览、车站、公寓等功能可以互相组合,大部分活动在楼内就可以解决,楼内的多种设施可以得到更为充分合理的使用。同时考虑鼓励步行的交通方式,建立独立的人行系统,为步行到达提供方便,包括人行天桥、步行林荫道、步行商业街等,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这种理念可以与下一节提出的“高层建筑的复合化”相结合,即通过复合减少对外交通,从而减少对城市的负面影响。

三、高层建筑的复合化

城市规划学者认识到,创造都市活力、促进社区的有机生长是规划及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中的各个要素之间都非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城市的活力在于人的活力,如何将人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需要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密切配合。良好的空间模式在于能够吸引人流,并且对于交通、休闲、购物、商务、娱乐等行为进行合理高效的组织,从而建立有意义的场所。单一的功能分区妨碍了人们非目的性交流的机会,因此在城市建设当中愈来愈注重场所的复杂性,以提高场所的活力与繁荣。多功能的高层建筑群,在处理好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提供丰富的城市生活内涵。高层密集区往往承担了城市复杂而重要的功能,本身就可以形成一个小社会。因而建筑相互之间可以形成整体的功能集合,在空间布局、设施配备、交通组织等方面优化整合,共享资源,节约成本。如果以单纯目的建设的高层,往往会被边缘化。因为其容纳的大量人员是会有多种需求的,这些需求不能方便的得到满足就会降低其生活品质。目前高层建筑的功能有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例如:六本木山森大厦作为六本木山的中心的超高层办公楼,地上 54 层,地下 6 层,高 238 米,面积379500 ㎡。并实现了日本国内最大的单层约 4500 ㎡的无柱空间,其中 49 层至顶层部为森艺术中心,由美术馆、展望台、会员俱乐部、会议论坛等组成,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巨大文化综合体。在六本木的中心位置由一个高约 45 米,面积约 1300 ㎡的空中花园,采用日本传统园林的回游式庭园手法。六本木山综合体由超高层森大厦、高层公寓及酒店、朝日电视台、门楼大厦等组成,是工作、商业、休息游玩、教育、学习、医疗等多彩的城市功能立体复合,形成了紧凑的街区,“是适应高度知识、信息化产业时代的未来都市建筑”。六本木项目建设持续 17 年,2003 年 4 月建成开业。平时人流约 10 万人,周末超过 20 万人。甚至双休日流量超过 30 万人,比预想大概超过 50%。

通过建设高层综合体,将如上所述的功能整合为一体,使得步行系统形成网络。行人游走其间,不仅是单纯的交通环境,而且可以解决生活和工作等多种需求,并使活动空间充满乐趣。日本东京六本木山综合体项目中,提出“……未来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是引进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利用最新的管理制度、体制和科技,以达到社会公平、环境不受损害以及经济效益多个目标。……都市振兴的最大课题是以大都市圈为前提,创造舒适的环境,使它具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工作和生活。……超高层建筑为足够多的城市人提供方便的工作地点,尽可能的紧凑居住,但应给人舒适的感受,在超高层建筑之间应尽可能留出空间进行绿化,产生绿地中有超高层的街道,成为垂直花园城市。”

四、总结

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其设计风格虽不断变化,但始终与城市环境发生关联。任何设计风格的形成,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和意义,也有它的局限性和负面性效果。因此,重视探究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结合有助于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完善、更新,是推动高层建筑设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欣,梅洪元,濱水城市天际线浅析,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10,31 卷(4)

[2]吴良镛,城市特色美的探求,城乡建设,2012.1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篇12

1 关于建筑的设计

1.1 建筑主体的设计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 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建筑,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积的硕大、构型的奇妙、工程的难度, 可以很好地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和经济水平, 所以高层建筑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建筑的高度、施工的难度、结构要求、功能要求等导致了高层建筑不能很好地进行外观上的设计, 有的建筑甚至会使结构形式裸露。但是, 能够很好表现整个高层建筑构型的就是塔楼, 它是整个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 能够很好体现整个建筑的造型, 所以塔楼的设计对于整个高层建筑的外观设计来说至关重要。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 高层建筑的设计更是不尽相同, 有着各自的鲜明特点, 形成了一个区域的代表、一个地方的标志, 这其实也是高层建筑得以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世界性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 用地问题也是处于一个越来越紧张的状态, 高层建筑不断发展, 很多设计大师走出了创新捷径, 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建筑的概念被更多的提起, 比如气候大师杨经文就采用了“生物气候大楼”的设计理念, 设计出了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这一引人瞩目的建筑, 其中引入了大量的植物, 既有利于调节气候, 还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 很好地将建筑与自然相结合, 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设计生态节能型建筑已逐渐成为一个趋势。高层建筑的最上层部分———顶楼———它起到了强调整个建筑设计感、个性化的作用, 虽然它较少影响生态环境, 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1.2 巧妙利用广场

高层建筑体积非常巨大, 有的建筑设计又常常追求雄伟壮观, 所以常常会造成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导致人心理上的压力。在建筑设计时, 设计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 一种方法是对建筑采取后退处理的方法, 另一种就是巧妙利用广场的设计, 广场可以对空间的挤压感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广场作为一个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 已成为一个城市的节点, 一个人文活动中心。广场还可以成为一个应急避难场所, 使建筑形象更加突出, 与建筑合为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1.3 运用处理方法

对于建筑的底层部分还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使其更加美化、人性化、便利化。我们常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方式来丰富设计空间。底层架空可以很好地利用空间, 将建筑、广场、道路结合起来, 形成开放空间, 分散人流, 缓解拥挤, 为公众提供方便。而入口缩进的方法可以很好地丰富空间层次感, 有效利用占地面积, 缓解入口矛盾, 并且容易设计出新颖感,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关于规划的设计

2.1 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如今, 高层建筑的身影在城市中随处可见, 尤其是在一些城市发达街段, 可是高层建筑由于其压迫感比较严重, 再加上这些地段的人流量非常大, 极容易造成交通拥挤现象, 所以一定要尽量控制建筑的高度以及其与道路的距离。

2.2 超高层建筑的数量

超高层建筑大多作为一个城市的代表性、标志性的建筑, 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但是其经济性能、实用性能并不高, 所以如果仅仅为了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一两座超高层建筑就可以了。

2.3 高层建筑的密集度

高层建筑虽然可以很好的减少占地面积, 对于企业的办公行政管理等方面都有益处, 但是高层建筑的密集也就意味着人群的密集、交通工具的密集, 也意味着空间、交通的拥挤。此外, 其造成的一些污染危害也是很严重的, 比如光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 所以,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限制其密集度。

3 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建筑施工行业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随着工业用地、城市人口逐年增加, 施工难度、造型多样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高层建筑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就目前来说, 高层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太完善, 尤其是安全性问题, 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工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工程检测体系不断合理化的发展, 高层建筑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 各种科学技术不断革新, 建筑行业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开发利用, 推动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也推动了高层建筑的规模化发展。高层建筑规模巨大、壮观宏伟,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 愈加的惹人注目, 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建筑行业的标志性建筑构型, 它已经不仅仅只具有居住价值、商业价值, 同时也兼具美学价值, 与周围的环境能够融为一体。本文就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做了相应论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设计,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刘顺校, 周湘津.高层建筑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2]王永凡.浅谈城市空间与建筑的关系[J].山西建筑, 2009, 33 (18) :51-52.

上一篇:生源发展下一篇:电解液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