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2024-06-19

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精选12篇)

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篇1

《辞海》 (2010年版) 定义:城市设计是从整体角度对城市的空间环境及体形进行构思和安排;建筑设计是指从结构、设备等方面对建筑及其室内外环境进行综合设计。根据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内容可知,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此, 本文分别从以下方面浅析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1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含义

1.1 城市设计

原来的城市设计局限于视觉艺术和物质形态范畴, 而现代城市设计逐渐引入生态、心理、行为、社会等学科理论, 并以优化城市的环境质量作为设计的目标。城市设计使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而此种关系具体从时间上、空间上、静态及动态上体现出来, 因此城市设计切勿脱离社会与环境的文脉。在本案,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解读城市设计:一是城市设计应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性指标、建设性指标及与建筑的功能目标相符;二是现代城市设计的软性目标仍可从城市景观、城市交通、城市形态及城市空间中体现出来。

1.2 建筑设计

建筑的目的是满足安全的需要及创造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 建筑的价值是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及适用价值的总和, 因此建筑设计=经济+形式+功能+外界环境约束。当代建筑的创作主要表现的是城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而此种表现形式的观点是建筑服从城市形态, 即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应相互联系起来,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协调性、连续性;二是城市公共空间从立面设计上表达出来。

总之, 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的形体空间, 因此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相互重合、相互区别的关系, 详见表1。

2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2.1 在学科内容上的关系

①现代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均始于1950年末期, 均为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②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反对古典主义设计理论的纲要是“形式服从功能”, 即建筑设计应满足人对功能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人——社会——环境。由此可见, 现代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均以“以人为本”为共同出发点。

③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实用性的学科, 具体从实践中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相互关系进行安排, 即: (1) 城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是相对独立的;城市设计的操作技术、具体方法均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 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体现, 建筑设计是塑造城市空间形态及城市设计付诸实践的重要手段, 因此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总体与分项设计的关系。

2.2 在工作内容上的关系

①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均关注空间、实体及空间与实体的关系, 可见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工作内容上存在重叠的内容。城市设计的内容偏向建筑立面之外的外部空间环境;建筑设计偏向建筑立面之内的实体与空间效果。建筑立面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分界线, 因此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是连续的整体。

②城市空间的决定因素是环境建筑, 即建筑的空间、造型、尺度、体量、比例及材料等均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 而只有使建筑之间有机组合起来, 才能实现对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由此可知, 城市设计的本质特征是设计师仅需从物体之间的关系来联合不同的物体。

总之,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且均应与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共同内容, 彼此之间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此外, 建筑形态与城市环境形态之间存在相互围合、相互衬托的关系。

2.3 在发展趋势上的关系

从1950年末期开始,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便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①建筑设计发展的城市化、巨型化、社会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建筑的功能单元更加的多样化。建筑是城市生活的物化形式, 因此建筑功能单元之间的联系由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多样化所决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建筑综合体逐渐从功能的叠加向基于职能体系的主体综合体方向发展, 从而促使建筑设计中的单体与类型被突破。自此以后, 建筑的呈现形式多为群体形式, 且建筑的尺度逐渐增加。此外, 城市人口对城市交往空间提出的新要求也使得建筑设计发生相应的改变, 即建筑应摆脱自身功能的束缚, 而接纳更多城市的职能, 亦或理解为从环境形态上实现建筑的城市化。

②城市设计发展的室内化、立体化。城市设计的立体化是利用城市空间的三维坐标来化解城市职能之间的矛盾, 即对城市空间进行多维度的综合利用。城市设计的室内化是城市设计立体化的必然产物。例如, 巴黎的德方斯新城东区采用人车完全分离的规划方案, 即在东西轴上设三层交通通道;地面层设长900 m的钢筋混凝土板块, 并在板面上设居民活动场所和人行道, 而板面下为公路, 再下为地铁。很显然, 现代化的城市均从规划及设计上吸取了德方斯新城东区的主张。

总之,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逐渐向彼此深化和拓展, 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的综合系统。

2.4 在相互作用上的关系

城市设计无法取代城市环境建设中建筑设计所发挥的作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尺度、规模及在城市建设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则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相互限定的关系。建筑设计时, 需对各种城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因此亦可看作是城市设计的内容。例如, 长安街的建筑单体均为优秀建筑师的手笔, 且造价非凡, 但从艺术价值来讲, 并未得到业界人士的肯定, 理由是未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及个体的表现欲望过强。此外, 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并非是建筑设计绝对服从城市设计, 同时城市的设计水平可由建筑设计体现出来。

3 结语

上文具体从学科内容上、工作内容上、发展趋势上、相互作用上浅析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即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具有共通性, 同时也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即:城市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 具体应从实践中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相互关系进行安排;城市设计应对城市的交通流线、功能分区及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尺度、体量、比例、材料、色彩、造型等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建筑群体及城市的空间环境, 因此设计师应考虑到物体本身及协调好物体与周边物体之间的联系;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风格、布局、区位及功能等起到引导性和控制性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居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变得更高, 绿色建筑正逐渐成为城市居民追求的目标, 同时居民的建筑艺术意识、环境意识及节能意识日渐增强。对此, 本案笔者认为城市设计师及建筑设计师均应认清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内涵, 并理清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以便设计出更符合现代人生活及工作需求的产品。

摘要:城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沉淀, 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建筑体现的是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因此明确城市与建筑的关系非常重要。据此, 文章重点讨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以彰显城市发展的个性化。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参考文献

[1]薛静, 余翔.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天然气与石油, 2010 (2) :59-62.

[2]关丽阳, 张静萍.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J].建筑设计管理, 2011 (8) :58-59.

[3]白宁, 段德罡.引入规划设计条件与建筑计划的建筑设计教学——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教学改革[J].城市规划, 2011 (12) :70-74, 90.

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论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人类在社会发展的标志就是城市的出现,它成为人类聚居、商业交换的地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充分认识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才能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深入,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空间和更多的优秀作品,也不断改善我们的城市环境,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为我国最终实现科学、人性的和谐社会增砖添瓦。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关系

1.1 城市规划的首脑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是宏观的,对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都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城市的形态、功能、作用、风格都依赖于城市规划,比如现代世界城市、信息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性的城市出现都依赖于城市规划的首脑作用。城市规划强调的是城市生态和城市形象,站在一定的高度统筹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等功能,并且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设计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之间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现代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一个城市的好坏和城市规划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联系。城市规划通过对未来目标的确定去制定相应的实现手段和制度。

城市规划实际是建筑单体或者建筑群落的组成,它对城市功能分区、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都有着继承性和连续性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常常因为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采用保护、保留的方法,达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中的具体指标都有着明确的控制和规定。比如对建筑用地性质、建筑用地范围、建筑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等都做了相应规定。

1.2 要合理的安排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的增加,城市的规模继续扩大,与之而来的是对建筑、道路等各种空间因素的布局和设计。如何通过这些因素来构建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环境,处理好城市环境规划以及建筑涉及到的关系就变的更加突出。

1.2.1 要对城市的规划进行科学的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的根本,所以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很多规划类型出现。由于城市规划的内容十分复杂,但是各种因素趋向综合,方法的包容性增强,已经从单纯的形态设计向综合设计转变了。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线路,同时也要注意建筑物的比例、尺寸、色彩、材料使用等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强调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合理联合,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设计者需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设计,也要很好的考虑物体的关联性。城市建设的效果与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高低是有直接联系的,由于城市规划时建设的基础,因此城市规划时设计师拥有科学对待的态度。

1.2.2 在实际的设计中,场地设计要服从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对场地的影响是体现在很多方面的,例如城市规划了发展的方向和布局,对

土地的使用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场地的设计就需要对这些规定进行贯彻执行。而场地设计通常是要满足建设项目的要求,在现在的条件和法规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组成元素的整体布局来最终实现。而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实现各种要素的和谐共存是根本,在实现的过程中,下列问题就要特别重视:

在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工作中,场地的设计是指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设施和景园设计、场地方向等内容在内的具体设计安排。

而从建设的流程上说,建筑物在设立项目之后,就需要对申请到的项目土地进行设计和考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具体的做法更多的是要考虑到各种工作任务以及计划的需要。在这些设计中包括项目的各个组成要素,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相关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划和认定,然后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总体的设计规划。

1.3 要立足建筑的设计需求,整体布局城市规划

在城市中,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就是要对建筑群进行组合,在进行建筑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下列问题:城市的建筑要结合当地的环境,从城市的规划出发来考虑建筑物是否与整体的环境相适应,在建筑的整理形态上,要跟周围的建筑相互呼应,在对比、色彩和环境格调上都要协调;要从居民的感觉出发处理建筑物的局部环境,要通过人们对空间的心理感受来进行设计;建筑物的造型要有独特的风格,整体性要不断的增强,简单和复杂要相互穿插,从而在简单中实现更多的变化;要对历史文脉进行传承,通过很多抽象的手法对历史的痕迹进行传承和延续。在实践中如何评定优秀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主要构成部门,集中反映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因此合理的城市规划以及优秀的建筑设计是很重要的,而对其评定的过程需要多种途径和手法。建筑是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建筑设计要以城市规划设计为前提,城市规划具有前瞻性,会将一定年限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等许多长远发展状态都考虑进去,建筑设计在设计建筑时,应服从城市的规划方案,不可单纯地只注重建筑的形态设计,而忽略与周围城市环境和区域的关系,建筑设计方案应尊重自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这样,既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从策划到维护的整个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设计方法包容性强,内容日趋综合,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不仅要注重城市的交通流线、功能分区,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造型、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材料等。因此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使整个城市的空间资源有效分配,功能布局有效协调,土地合地利用,有效促进各项综合设施的分配。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作用,在新时代的飞速发展中,现代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复合化、生态化、长效化、多元化、互通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发展。结语

城市规划整体布局城市建设,建筑是城市最主要的部分,因此建筑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同时要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城市建设的好与坏,与城市规划的水平具有紧密的关联。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师能够成就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和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进步,这是我们的设计师们不断追寻的探索,也是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所以好的设计师,要不断的完善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对设计方案与城市规划的内容进行对比协调,建筑设计必须要适合城市规划。在考虑建筑物自身问题的同时,要深入了解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的意义,制定科学严谨的方案,综合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让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实现统一和协调,让更多的设计作品美化

我们的环境。

参考文献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 篇3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交互;整体

引言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设计的进步,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對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了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合理化,美观化,为了使地球上有限的私人空间利用最优化,就必须考虑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使两者完美融合,以达到相应的使用效果和视觉效果。这对设计师们来说是个挑战,对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来说,则是一股向前发展的动力。

1.相关概念简述

1.1室内设计

以远古的壁画为起源,到建筑装饰的内部延伸,室内设计从装饰艺术演变成一门综合的空间艺术学科。通过各种材料的组合和利用,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和按照美学原理,来打造最适宜的内部居住环境,并随着时代的以展,满足人们不同时期的内部空间需求。形成独特的形式表达了精神上与物质的追求。它逐渐从建筑设计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

1.2建筑设计

广义上的建筑设计就是对构筑物的功能与形式的综合考虑与规划。随着分工的精细化,建筑设计渐独立于建设施工活动,成为上个独立的多元的学科。相对于室内设计,建筑更多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材料,新工艺术的影响,并结合不同的时代的价值观形成不同的形式与特点,但始终没有离开功能与形式的探究与考量。建筑设计是人类社会建设活动的结晶,也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事物。

2.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共同性

2.1相同的目的

建筑设计是从建筑整体性出发,其主要的功能是对整个建筑物依据其功能进行整体的结构设计和空间设计,另一个目的是外观美化,满足功能需求的情况下具有艺术的美感。室内设计则也综合考虑功能与形式。

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产生的最初阶段,两者的主要目的均是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而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下,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建筑的审美功能。建筑与室内设计更注重美感体验。因此,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构建完美的功能空间。

2.2相同的起源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来源历史均是很悠久,从有记载有人类活动时开始,建筑就已经萌芽。远古的石穴壁画体现室内装饰的雏形。随着人类智力的不断开发,人们开始尝试用各种材料建造自己的栖息之所。这时建筑设计也就应运而生,室内设计则是在建筑设计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如影随形的出现了。因此,不论追溯到哪个年代,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都是相生相伴的,故两者的起源应是相同的。

2.3共同的设计理念

从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大的方面来讲,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所要遵循的共同法则均是基本的构图法则、形式美法则和符合视知觉与审美的规律性,所有的设计均要遵循设计学的基本理念和美学理念。在自然环境每况愈下的背景下,在全球倡导绿色文明的条件下,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还要秉承绿色节约的设计理念,以最小的自然代价,最少的资源消耗来设计。

当两个概念细化到某一处建筑物的时候,两者的设计理念更要一致。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同一个建筑物的内外不同设计上,理念保持一致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打造出最好的效果。其空间的合理划分、风格的一致性都是在秉承相同的设计理念下才可以做到最优。建筑设计可以给予室内设计最合理的空间分割,室内设计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内部空间的进一步合理优化,更好的与外部建筑相配合,达到使用和视觉的最优效果。

2.4共同的制约与影响因素

自然是人类无法超越的力量,每一个地区的环境气候不同,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要考虑其所在地的温度、湿度和地形、地质条件也不同。例如在南方,天气湿热多雨,建筑设计中排水设计尤为重要,对于室内设计来说,通风的设计也是令设计师重视的地方。在北方,天气干燥寒冷,这时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所考虑的地方就应该是保暖性能。在云南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设计者们就应该考虑整体的防震性能,所取材料应是轻便防震。诸如此类,不同地区要考虑不同的自然环境加以设计,因此,自然环境是设计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人们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生存,其附属物自然而然的也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便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房子作为现代人们的主要固定资产之一,不难看出其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和制约。另一个因素是技术材料的限制。即使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也依然有很多技术不够完善,材料不够完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是制约设计的最主要原因。

3.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相互影响

3.1外部结构与内部延伸的关系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构成了人类居住空间设计的全部。建筑设计是对整体空间的分割和构建,基本上勾勒出了建筑的大体形象;室内设计是对已成型的建筑内部进行空间的再度优化,使有限的空间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其功能性和可欣赏性。两者是外部结构和内部延伸的关系,这是两者最大的差异性,所设计的对象的差异性造成了一系列的差异之处。

3.2建筑设计的对室内设计的制约与引导

建筑设计通常先于室内设计进行,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对关注内部的室内设计的制约。因材料与工艺决定了建筑的外部与内部型态,室内设计只能在既定的空间里进行创作,局限性不言而喻。虽然有时室内设计会在不影响结构的情况下对建筑外立进行改动,但仍是处于从属的修改。

但同时,存在一种注重室内空间的建筑设计理念。甚至认为空间是建筑的灵魂。如此理念下的建筑设计会优先考虑内部空间的细节与变化,对室内设计来说是一种引导与提示。其实是很好的结合了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一种设计手法。例如日本著名的建筑光之教堂。利用建筑上的开口营造了室内空间的光影变化,与其说是被制约,不如说是室内设计得益于建筑构造而被升华。

3.3室内设计对建筑设计的调整与延伸

通常的情况下,开始于建筑后期的室内设计,会为了达到使用的要求而对建筑内部甚至外部进行调整。运用室内设计的手,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细化或重构。或者引入打光而打通建筑的外墙。这些手法都会对建筑产生调整,但此类调整都是单向性的,只回归于室内设计的效果,而对已建好的建筑,是没有太大的影响。

而其中有一些室内设计师会将室内的光辉引向室外,还有一些室内设计注重了对建筑形式的延伸。前者会便室内设计的形式影响到建筑的外部,便本来一般的建筑立面得以生辉。后者会捉住建筑的美感,并在室内设计的时候将其扩大化。无论是何一种手法。此时室内设计便对建筑进行一个主动的变化与延延伸。建筑与室内设计更像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开的独立空间。例如位于斯德哥尔摩的光之饭店。设计师在做室内设计的同时,透过玻璃外墙,使建筑在夜晚展现华丽的灯光色彩。

4.结语

虽然建筑与室内设计有分开的两个系统。但从价值出发,两者应该为了创造更加舒适优美的环境而里应外合,发挥出最大优势。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室内室外的概念会随材料工艺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淡化,内与外的高度整合,而产生的协调统一的环境,也许末来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将进一步交互渗杂,而新的空间设计,将在两都的结合中产生。

【参考文献】

[1]宋鸣笛.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理论结合的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简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篇4

早在人类诞生之初, 人类就开始了学习自然、依附自然、寻求人类存续健康的活动。衣食住行保证了人类的再生存、再繁衍。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越来越占据着龙头的位置。自然、建筑、城市构成了崭新的空间, 使人类的活动然然有序。然而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及其内在联系决定了城市建筑功能单元之间的多样性及其必然联系。建筑与城市又存在多与少、简与繁、美与丑的矛盾之中, 如何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关系着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城市的品位。

1 我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 在世界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 中国的许多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城市积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近几年来, 我国城市发展速度之快, 令人瞩目, 尤其是近期美国金融危机后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国内房地产业迅速升温, 拆建、扩建、改建、新建在各大中小城市历历在目, 尤其是新建建筑物层出不穷。在建筑行业繁荣的背后, 我们同时也看到建筑行业暗藏着的巨大的浪费。建筑多而平庸, 就造成很多建筑师在现代城市建设时, 成为克隆高手, 很多建筑让人们分辨不出南北方的差异, 几千年的文化被建筑整合成相同的模板。

城市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一个国家在激励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 关键就是这个国家的大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实力。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力量的竞争, 更是文化精神的竞争。一个新兴的经济型城市, 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就好比是一架机器, 动力发展不足似的。国际上的大都市, 巴黎、伦敦、纽约等, 之所以能百多年经久不衰, 就在于它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又不断地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引领时代新潮流。因此, 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 切实处理好建筑与城市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找回我们遗失在快速城市化浪潮里的文明。实现城市个性化, 区域不同化。达到以上目的就要做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搞好它们的区别和关系。

2 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区别

建筑是人工创造的空间, 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它的构成基本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建筑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 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问题, 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 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 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 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等等, 创造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建筑设计是建筑得以实现的手段。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 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功能在建筑设计中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 建筑形象只是外皮, 但它是决定城市面貌的重要因素, 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 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 进行建筑设计和重组, 从而展现崭新的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形式。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种:模仿、再生、创新。建筑的外皮现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 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 再进行组合, 从而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立意于建筑的本原, 先思而后建, 能创作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来, 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

城市建筑像树的年轮, 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城市建筑像一本书, 沉淀城市的文化。任何一座城市的老街、老巷、老房、老院, 都在述说着它的历史, 注入着地域风情, 沉淀着人文精神。

城市设计是以建筑外部公共空间为对象, 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 以建立城市良好形体秩序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的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所以城市设计不是机械的重复, 也不是随意拿来, 而是要根据地域环境、风土人情和城市的发展综合考虑。现代城市设计是一门正逐渐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是一门正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关联的适用性学科, 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区别是城市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的问题。同时城市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 城市设计的内容也能够细微到桌椅、灯具甚至标志物。而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 主要解决城市的面和点的问题。城市设计对城市是从整体形象把握, 即使具体到任何细小局部时, 设计师依然将每个细部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设计。而建筑设计只是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 它主要强调建筑本身和其周围环境问题却很少关心他的邻居, 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在城市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 而且还要注重建筑本身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与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 (包括建筑物) 进行联合,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者不仅不需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 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这就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3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的问题

大多数城市的设计以城市的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对象, 而一个单纯的建筑单体设计, 不单纯是整体环境的和谐、优美, 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建筑设计、户外空间和园林绿化融为一体, 形成统一的整体。所以, 在城市设计中并不能提出过分的要求, 但是能引导其满足一定的需求, 实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协调。为了建筑实体不影响城市环境, 就要看建筑群体和构筑物的群体效应如何, 关键不在于楼房本身的优劣。在建筑群体时, 不仅要考虑城市环境中的历史文脉, 也要考虑环境因素。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城市与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辅相成。我们很多建筑设计, 缺乏的就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没有关系, 我们单独看的时候还比较不错, 但是整到一起就是乱七八糟。建筑理论中的日照间距渐渐被开发商的利益给缩减了。只有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 才能实现建筑与城市的协调问题。

根据上述,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许多理论和观点上都是一致的, 他们在设计领域有着共同的交集和设计集合。但是, 二者在城市建设的领域中, 因为处的层面不同, 担当着角色也就不同, 利益不同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矛盾。所以为了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更好的相互合作, 实现建筑、环境和城市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市设计标准, 就要认真研究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摘要: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在许多理论和观点上是一致的, 它们在设计上有共同交集的部分。但由于二者在城市建设中, 处在不同层面, 担当着不同角色, 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 不免会产生矛盾。本文就我国的发展状况简单叙述如何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旨在提升城市的品位。

关键词:建筑,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建筑的构成要素,建筑的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舒秋华.房屋建筑学[M].第三版.

[2]绿色建筑[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年8月.

[3]王世福, 汤黎明.对我国城市设计现状的认识[J].规划师, 2005, 1.

工业设计与设计管理 篇5

叶 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310018

工业设计作为一间既具有综合性,又带有边缘性的学科是产业革命,特别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人类对自我、对环境的不断认识,对工业产品提出不断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广义地讲,工业设计是以工业生产为前提的造物计划。以区别于以手工业和生产为前提的设计。工业设计的学科包含工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兴的系统工程,是现代科技和人类文化综合发展的产物。国际工业设计评论会(LCSLD)给“工业设计”作了如下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通过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构造、机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直到装饰以新的品质,这就叫工业设计。”而国际工业设计学会理事会的定义是“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旨在确定工业产品的外形质量。虽然外形质量也包括外形特征,但主要是指同时考虑生产者和使用者利益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这种关系把一个系统转变为均衡的整体。”这两个定义除语义上的差异外,均说明工业设计的主要工作是确保工业产品的外形质量的造型计划。这个外形不是一般的艺术形态,是与内在质量相吻合,使生产者与使用者同时得到满足的形。这应该是工业设计的狭义解释。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工业设计,是指在产品开发计划中“产品造型设计”这一部分工作。它和产品技术设计的区别是:产品技术主要处理“物与物”的关系。以机构产品为例,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去解决产品内部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产品的实用机能。而产品造型设计处理“人与产品、社会、环境”关系。造型设计突出了“人”这个中心。出发点是人的需求,归宿则是人的需求满足。

工业造型设计的具体工作:1,改进设计:将设计上深入研究的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一个产品往往只经历一次创造性开发,但必然会经历多次甚至无数次的改进性开发。所以,改进性设计是工业设计师的主要的工作。2,样式设计: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风俗习惯、审美要求等因素,在不改变产品内部基本技术的前提下进行外形设计。产品的附加值也都体现在样式设计中。3,开发设计:根据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以及人类潜在的消费需求设计新产品,此项工作具有开拓性,一般要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消费心理的研究,进行开发性设计。

“工业设计”的专业概念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国外引进的?通过这二十多年来的发展,现在在中国大陆已有300多所高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每年有二千多个工业设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另一方面,国内的企业界尤其是消费电子类行业对工业设计的认知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年吸纳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在逐年提高。

由于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最初是由高校学者留学国外,把国外工业设计成熟理论引入国内教育界的,而当时的国内消费品制造业还处于“起步”、“模仿”阶段,工业设计还远远未在制造业中得到实践。因此,在我国工业设计不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需求发展的,是在“超经济”的状态中发展起来的,而工业设计恰恰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践的检验,在课堂上单纯理论的阐述难免会出现偏颇。问题之一:把工业设计的范畴作无所不能的泛化。没有把工业设计作为一个子系统纳入企业整个产品开发系统中,主观地泛化概念只能带来理解和实践上的混乱。

问题之二:一谈到工业设计就说是“创造性”的工作。其实,各行各业都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工程创新。“创造性”的要求应该全方位的,而不是唯独设计是创造性的工作。事实上,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设计都具有“创造性”的属性,“模仿”的属性还是占大多数。产品设计是限制下的创新,现实中绝对没有不受任何约束的“开发设计”,不着边际的设计幻想只是感性的泡沫,企业所需要的是能够在技术条件、工艺水准、资金成本和适当价格规范下最大程度发挥设计师创造力的真实产品。

理论上的误导和概念的泛化,在实践中就会造成混乱: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分到企业中,以“精英”的姿态光临企业,并没有独当一面的“创造性”的开发工作,因而在思想上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落,在具体设计工作中,也不知道与工程技术、销售人员进行沟通,而沉浸在主观的艺术设计的幻想

之中。最后的结果是:管理人员觉得设计人员不太好管理,设计人员觉得企业对设计太不重视,这时除了离开企业就没有其他选择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我们现有的设计教育是有关的,工业设计人员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虽然在产品创新中工业设计师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却不是唯一的。离开了高水平的工程设计配合、到位的资金投入、精致的生产摸具制造、严格的质量管理、创造性的销售推广和周到的售后服务,自己将一事无成。

实际上,工业设计师在整个产品开发系统中主要工作是负责与用户有关方面的设计:产品的功能界面——产品怎样使用;外观——产品看上去、听起来、摸起来、闻起来的感受。

1,产品的功能界面——人机交互的设计

◇方便使用——使用方便对于那些诸如复印机之类的频繁使用的产品和灭火器等不经常使

用的产品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产品具有多种特性,并且有多种操作模式,那么使用方便就更

重要了。为此,工业设计人员必须保证产品的特征能够有效地反映它们的功能。

方便维修——假如产品需要经常维护和修理,那么便于维护就显得很关键。例如,打印机

或复印机的用户揭示维修的步骤也是很重要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可取的方案是减少

维修的需要。

产品的用户界面——通常,产品的用户界面越多,产品的开发设计越依赖于工业设计。例

如,门的把手显然只需要一个用户界面,而手提电脑就需要较多的用户界面,工业设计人员对

此必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每个界面可能要求不同的设计方法和额外的研制。

用户界面的新颖性——已有的设计中用户界面肯定需要不断的改进,比如,新一代台式计

算机鼠标的按钮,这种改进比较简单。但更加新颖的用户界面可能就需要进一步的研制和可行

性研究,就象第一代苹果笔记本电脑的内置式鼠标跟踪球。

安全性——所有的产品多要考虑其安全性。对于某些产品来说,安全因素可能是开发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例如,在儿童玩具的设计中,对安全因素的考虑肯定要大大超出一只新型鼠标在这方面的考虑。◇ ◇ ◇ ◇

2,产品的外观设计

◇ 产品的差别化——具有稳定市场的和成熟技术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业设计来创造美观的外形和产品的差异。相反,象计算机硬盘驱动器这样的有其自身的技术决定其差别性的产品

很少依赖工业设计。

产品的形象——用户对产品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外观。对于用户有吸引力的产品往

往有着美观的造型和式样,并给拥有者带来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同样,看起来粗糙、保守的产

品是不会吸引用户的。当造型、式样和用户的感受对于产品很重要的时候,工业设计就对产品

最终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

好设计的激励作用——一个具有美观外形的产品常常会在设计和制造人员心目中产生一种“集

体荣誉感”。而集体荣誉感间有助于激励和凝聚每一个开发人员。初步的工业设计往往能给项

目组提供一个最终产品的具体的可视形象。◇ ◇

3,投资工业设计的效益和成本

制造商最想知道,在开发新产品的商业运作中,应该在工业设计上化多少成本。也许很难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但可以从费用——效益的分析中得出一些结论。

工业设计的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制作费用和时间成本:

◇直接费用是指工业设计服务的开销。其中包括在该产品设计开发项目中设计人员参与的人数、所需时间、制作模型的数量、材料费用和相关开支。以2000年美国的设计市场为例:工业设计咨询服务费是每小时75-150美元。如果是一个消费类电子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服务费在75,000美元至250,000美元之间。企业内部的工业设计服务的成本大致相当。

◇制作费用是设计过程中所需的耗材及加工制作费。其中包括概念模型、工作样机、色彩计划等方面的成本。当然,各个阶段模型制作的数量和修改次数均会增加制作成本,然而,在这个阶段的反复推敲往往为今后的批量生产中的最终降低制造成本打下基础。

◇时间成本是指延迟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所造成的商业后果。设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一个产品,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所以,应设计时间过长而耽误了市场的最佳进入时间,这是工业设计的风险之一。

工业设计是通过具有独特的产品造型及良好的人机界面,来达到增加用户满意度、强化品牌形象和产品的差异性的效应。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工业设计的产品来说,经过设计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价值,甚至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作过题为市场竞争中设计对产品成功影响的研究,该研究报告指出:虽然很难作精确的定量分析,但研究人员还是发现产品的美学价值与销售价格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而与制造成本之间并无相关性。研究表明,工业产品在外观设计上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美元的收益。这表明即使工业设计只能给用户带来1美元的感性价值,制造商的回报还是相当可观的。(资料来源:Karl T.Ulrich,Steven

D.Eppinger: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D)

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表明,工业设计的投资的确能产生积极的回报。这项研究跟踪了英国中小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项目中投资工程设计、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的商业效果。这项研究显示:调查对象中65%的设计项目已经投资,其中平面设计成功率最高为80%,其次是工业设计为63%,工程设计的成功率为56%。数据表明对于工业设计及工程设计而言需要较长的一个周期,而对平面设计而言周期将大大缩短。在180个设计项目中,完成率60%,120个完成的计划中经济成功率为89%。主要试点项目成功率为94%。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投资与设计是非常有价值的。投资之初尽管要担当一定的风险,但一旦整个计划完成获得成功,那么盈利是非常可观的,投资的风险就会显得微不足道。图表1-4-1,按设计的不同类别列出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平面设计是见效最快的。图表1-4-2的数据表面一旦产品投入生产,产品开发的成功率也很高。产品加工的复杂意味着盈利越多。调查对象中10%的设计是生产降低了成本3%的设计是企业停止了被援助。(资料来源:The Open University/UMIST——Design Lnnovation Group Award Report)

企业在进行产品规划时,作一个慨算和分析有助于明确工业设计的商业回报。例如,假设一个新产品由于在工业设计上的投入而导致产品的零售单价提高10元,可增加多少销售量?总体收益多少?把这种粗略估计出收益与工业设计的预计成本相比较,由此可以估算出这个产品开发项目的市场预期。

4,设计管理势在必行

现在设计已经进入了团队创新的时代。团队作业是一个观念因素,涉及到企业经营和产业的竞争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产生持续创新流的组织原因。企业各职能部门间实现一体化连接,将企业资源实现在企业中的最优化配置。创新内部的沟通障碍,行动障碍,它的资源组织特征和其他内部特征,限制了企业生产,开发和实施那些起因于环境的创新能力。这就涉及到了如何解决设计与管理的关系问题?设计与管理,都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都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将他们组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又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可以是对设计进行管理,也可以是对管理进行设计,可以是对产品的具体设计工作进行管理,也可以是对从企业经营角度的设计进行管理。然而不管怎样,设计管理已经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作为企业提高效率,开发产品的利器。设计管理的出发点是提高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的效率,设计管理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管理原本就是一种文化,它既源于文化又创造文化。管理

研究如何对各个层次进行整合,协调设计所需的资源和活动,并对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进行管理,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已达成企业的目标和创造出有效的产品(或沟通)。这种机制包括生产的管理,产品创新的管理,销售的管理,财物的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管理机制。

设计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获得好的工业设计不仅是一项设计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管理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在企业内部进行设计管理的技能同样重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企业设计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并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设计管理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间设计的协调一致。许多企业每年都在设计的各个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产品开发设计、广告宣传、展览、包装、建筑、企业识别系统以及企业经营的其它项目等。但是,由于对这些不同的设计方面缺乏协调的控制,往往使它们各自传达出的信息相互矛盾。这样便失去了用设计手段建立企业完整的视觉形象,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并扩大企业影响的机会,一项要要的企业资源被浪费掉了。企业所产生的任何一样东西都是企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该企业的各个方面,它们之间应该是协调一致的。许多企业并不了解这一点,从而造成了设计上的混乱局面。在这些企业中,设计实际上完全没有受到管理,甚至没有被看作一种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潜在力量。设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为产品、包装、展示或宣传品所进行的零散性工作,相互之间以它们与企业的其它任何事情毫无关系。企业内部不同领域的设计人员也缺乏沟通,产品设计是由工程师们进行的,而视觉传达由公共关系和市场开发方面的人员负责,环境则由基建部门负责。如果没管理跨越传统部门界线的设计管理机制,混乱在所难免.企业设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相互交织的内在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它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细胞,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新的、有力的系统来管理设计。由于企业的特点千差万别,设计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设计管理的组织结构应该是至上而下的,如果决策部门有人全权负责设计管理,统一协调企业各方面的设计活动,混乱的局面就不会发生。这就意味着在决策部门中至少有一位对设计有浓厚兴趣,并有一定水平的人士负责企业的设计工作,他在企业的高层代表设计,决定设计如何将企业战略转换为视觉形象。为了在实践中管理设计,企业还需要在各部门建立起一系列的设计管理工作小组,构成日常的设计管理网络,将设计管理的概念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这种网络必须有一种保证设计各方面最大限度的交流和直截了当联系的机制,避免互不通气带来的麻须。工业设计人员协调了各种不同角色的关系,使企业内部达到和谐统一,各类人员各司其职,如技术人员按职能组织会产生有效的技术行为,管理人员按项目组织更可能同时满足成本计划上的要求,销售人员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产品使用反馈。这一实现的结果,将使工业设计人员从多方面实现信息的汇总,概括多种角色在其中提供的构思,设计出既满足消费者,又满足企业双重心理需求的产品。工业设计人员是企业各部门的粘合剂,是联系他们的桥梁。他使企业各部门的效用,大于他们的简单叠加.技术,管理人员是企业的硬人才,工业设计人员是企业软人才,谁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但工业设计人员,由于其历史的特殊性,更应使我们对其特别关注。

导致工业设计团队职能障碍的表现特征:

◇ 团队缺少授权:总经理或职能经理对设计项目在细节上的持续干预,而对团队的项目决策和设计

理念缺乏了解。

◇ 超越设计目标的职能控制:市场营销、设计或制造的代表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或作用,可能

会在不考虑产品整体成功的情况下对决策施加影响。

◇ 不充分的资源:专业人员配备不当,或缺乏资金、设备、工具等,都可能是团队无法完成设计项

目。

◇ 在设计团队中缺乏职能代表:设计决策在没有营销、工艺、制造或其他主要职能代表介入的情况

下做出。

(《设计管理基础》课程讲义节录,2003年)

附:英国国家标准[BSI,1989]中关于产品设计管理指导原则:

(一)企业层面上的产品设计管理,由高级管理层(Design Director)负责,其活动与工作有:

1,公司目标:预测、鉴定及在确认公司目标;

2,使所有参与设计活动者知道了解公司目标;

3,产品计划:确认所选定的产品计划能配合公司目标;

4,资源规划:提供充分资源衣服和产品计划;

5,组织架构:确认组织具有合适的政策与程序;

6,管理项目经理:确认所有设计负责人清楚其项目目标与个人的浓厚兴趣,并能激励其部属; 7,时间成本:在时间条件下适当的监督设计成果与费用;

8,重视产品设计:对产品设计推行一套严格和高标准的正式授权程序;

9,评估与评价:评估成果并将评价结果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

(二)项目层面上的产品设计管理,由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其活动与工作有:

1,计划:确认产品慨念的鉴定符合公司计划;

2,设计规范:组织与安排设计规划的准备工作,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

3,控制成本:分配预算,控制费用和安排现金流量;

4,控制进度与品质:安排程序以整合各部门的功能,监督进度并在必要时作出调整; 5,项目资源:确认各部门的资源是合理的并能切实配合开发程序;

6,项目组织:确定项目组织是合理的,并了解与其他正常功能组织的差异;

7,沟通:控制外部,经常保持与高层管理者的沟通,使其明了项目进展、时间、和费用; 8,评价:组织产品评价和项目管理评价。

(三)设计活动层面的管理,由设计经理(Design Manager)负责其工作与活动:

1,参与设计规范的制定,并确保在设计过程中得到执行;

2,提出与资源相匹配的设计程序;

3,审查及更新设计技术;

4,经过适当的训练,使设计组长具有一般管理的能力;

5,提供有效的组织程序和及时的信息服务;

6,分配设计师的工作,并确保设计师规范化工作;

7,激励设计人员;

8,在设计审查过程中,审核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并在有关会议上对设计规范提出必要的修改; 9,跟踪检查设计工时、成果及成本;

10,确认支援设计的行动被执行;

11,对产品评估作专业判断;

12,评估设计程序、设计品质,及必要的改善措施。

绿色设计与工业设计 篇6

【关键词】绿色设计 环境保护 工业设计 可持续发展

1 绿色设计与工业设计的重要联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了大量工业产品,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人类在享受“聪明才智”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尝到了苦头。庆幸的是,以上的困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一股保护环境,珍惜有限资源的绿色环保浪潮已经掀起。与此同时,绿色设计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主要强调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设计不应该只是一个倡议和提议,它更应该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指南针。 当我们面对当前的全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温室效应等诸多困境,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足够的危机意识。

现代工业设计要想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跟上绿色设计的脚步。

2 树立绿色设计观念 重新发现现代设计

之前,工业设计最终目标针对的是产品的基本属性:当该产品达到了技术、功能、工艺以及市场的目标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目标就完成了。而绿色设计则涵盖了产品的各个过程,包括从创意构思到制造、使用及废弃后回收、再生处理等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将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到与产品环境属性相同的高度,并将其作为绿色设计的目标。

绿色设计观念的树立能够让绿色设计产品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式武器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工业设计师的心中。

工业设计师在21世纪所担负的使命,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艰辛,面对的问题更加繁杂:第一,需要了解“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第二,能够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使用可回收材料,用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耗量;第三,还要从选择材料、结构功能、制造过程、包装方式、储运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各个方面,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

工业设计的造型由以往单调的机械化转变成语意化、人性化的设计,并追求简洁的造型,占用更少的空间,减少材料的消耗。同时使产品更加耐久,因此,绿色设计在需要设计师的理性的同时,更需要融入新科技,并获得广泛的社会性。绿色设计的推广也不能局限于工业设计师中,而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

3 绿色工业产品的市场前景

尽管我国早于1993年就开始实行绿色标准制度,并制定了严格的绿色标志产品标准,但其实施情况并不能让人满意:上海(我国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城市),每天产生好几十万个不能回收的一次性餐盒,大自然需要200年才能消化掉它们,常年累月同废水、废气等一起挤占着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好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大型商场、超市也在积极推广布袋或纸袋的使用。而在国际市场合格的绿色产品更是企业的通行证,越是发达的国家,消费群体更能意识到蕴含在产品里面的生态价值,并接受它们。这对绿色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无公害、能耗低的产品才能被大众接受,才能被市场认可,方能走向市场。

目前绿色标志认证在世界各国家得到了推广,一来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来也可以提高本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著名管理学家乔治·温特所著《企业与环境》如是说道:“总经理可以不去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将来的公司必须善于处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这表明,绿色产品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明朗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工业与设计的变革,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大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但同时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原本和谐的关系。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都抛在了人类面前,甚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也面临着威胁。当下频繁出现的国际新名词“可持续发展”,恰恰说明人类能否在地球上长久生存已经成为了谜题。“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的原则被设计理论界提出,尝试给设计新的地位,以改善工业设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让人类重新过上健康的生活。正如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主席彼得先生说的那样:“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为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

参考文献

[1]李芳丽.《新工艺文化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许平,潘琳.《绿色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08.

[3]刘光复.《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04.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 篇7

室内的大小、高低、色彩、质地、光影及其空间组合都影响着我们,我们讲宜居,室内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居者,有其屋,在住宅建筑的建设,国家花大气力,以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居住又有低层、多层和高层之分,要适应每一家的要求,住宅的建设占建筑总量的70%,是个大头。我们讲医保,离不开医疗建筑,当然还包括疗养院,及老人休养所和各等级医疗机构,如社区医疗机构等。医疗建筑有门诊区、住房部,以及为之服务的科研、检查及后勤部门,而现代医疗器械也有很大的发展,因此医疗建筑可谓公共建筑中最复杂的类型之一。影剧院是复杂的,要有观众的大空间,有观众席,有舞台、包厢、后台,考虑到疏散,有楼座,及休息大厅、门厅,现又发展为有茶座。影剧院中要看的好,听得清,要有相对好的视线,设计者要考虑视觉和听觉的设计,厅堂内要有适当的隔音板。图书馆的设计解决藏、借、阅功能。藏包括图书和电子文件,借有开架和闭架,阅是让来图书馆的人群在相应的座位等等。

设计内部环境,同外部的造型大体类似,也是六个界面,四个墙面、上面的天花和下面的地面,关注他们的连接、交叉和连续性。内部空间设计同样有个程序问题(Sequence),程序,自门入室内有过渡的空间,有人流集中的地方,有动也有静,在有楼梯和电梯的地方要有明显的指示,有识别性,地面的划分要有停顿,有引导,在色彩上,地坪的材料拼缝中都要有节奏和暗示等等。

室内设计有些相关的名词。如室内装修,英文叫Interior Finishing,是在施工完后对墙面、天花、地面、照明、通风、材料构造进行工程处理的综合研究。室内装饰(InteriorOrnament),即在室内进行一些艺术装修,处理界面细部,如对不同界面细部作出纹样的处理,做壁画、雕刻等等。室内陈设,英文为Interior Furnishing,指室内的家具、窗幔,各种陈设如日用器皿和观赏植物的布置,用以满足室内生活要求和美化环境,阐明该室内的使用性质和质量。室内装潢,英文名为Interior Decoration,指室内装饰、装修、陈设的综合设计,偏重于室内的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有时也由建筑设计统一研究,使室内室外相互关联,也有专门进行室内设计的,室内设计中,如旅馆室内设计,其时段性相对要短一点,有的旅馆不过十年就重新做一次 更换。而Interior EnvironmentalDesign与室内设计大体相同,是一种综合设计,其中光、色彩、装饰、陈设等等。室内设计有专门的专业组织,如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和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这个行业在建筑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建筑的发展,建筑的面可以空透,可以半空透,加上隔断,大大丰富了建筑室内的空间处理。如伊朗德黑兰机场的商贸部就用大片幔布做吊顶,使空间贯通,苏1州丝绸博物馆的中央大厅,我们也是用幔布来垂挂(图1)。空间可以用一个实体贯通内外以延伸空间的内外,增加空间感,同样地面也可以自由伸展。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感觉,人触摸有不同的触感,再与色彩配合可丰富空间,加上新材料横向、竖向的连通,也使空间有变化。可以认为在室内,空间是核,界面是皮,物质是衣,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注重基本空间,由建筑构筑形成,再注重摆设、陈设,由家具等 ---- 等形成,再有墙可厚可薄,开的窗可以是变形的,窗的采光也因此变化,法国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其开窗就如此,取得了一种教堂神圣之感,现代的又是传统的(图2)。我们先从过程来分析建筑室内的发展。

1. 苏州丝绸博物馆

2. 朗香教堂内景

西方古典时期,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大多为宫殿、市政厅和其他公共建筑。大多采用古典柱式的三段式,在室内也做出反应,如罗马浴室,罗马万神庙(Petheon),其室内也反应了室外的样式。从楼梯到天花等等都用同种样式。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仍然是室内外映室外,天花顶是拱券,拱顶聚在十字形的交叉点上,是为“十字”交叉点,在大主教的讲台有大型木棚,庄严而严肃,两侧则有彩色玻璃玫瑰窗,使室内有闪闪发光的色彩阴影,增加了室内的氛围。巴洛克,洛可可时期,抹去了柱式的做法,而代之以卷草等自如的花纹,把室内样式推进了一步。巴黎建的凡尔赛宫是为豪华的宫殿,宴会大厅的壁画、雕刻、吊顶成为室内主要装饰品(图3),还有那巴黎大剧院(图4),是为后折中主义的古典派的代表,为最豪华的剧院,这都是传统的室内环境设计。

3. 凡尔赛宫镜厅室内

20世纪初新建筑兴起,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德国馆,由密斯·范德罗设计,建筑中柱子与墙板脱离,空间组合自由,空间组合的美替代了建筑的装饰美。明朗、开敞、空透、封闭组合得自然、生动(图5)。巴黎市郊的萨伏伊别墅由柯布西耶设计,一层柱廊空透,二楼为居住的地方,再上为屋顶花园,都自由隔断,着实以空间来表达室内的审美(图6)。之后在世界各地建设了一批批现代的城市和建筑群,中间还有许许多多的建筑流派。

4. 巴黎歌剧院室内

5. 密斯 . 凡 . 德 . 罗 设计的德国馆

1840年后,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在被殖民化的城市地区,城市的建筑都嵌上了外国建筑文化的烙印,青岛有德国式的建筑,如青岛的教堂和八大关的建筑。哈尔滨则表现为俄罗斯的建筑文化,还夹着新建筑文化“十年”的作品。上海则是万国建筑展览,有各国列强的银行,办公等建筑,沿着外滩展示出来,也夹着一些打着中国样式的现代建筑,而大多是折衷,新古典的建筑群。这都是历史的印记。在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首都,当时倡导“国粹精神”,建起了一批中国式的新古典和折衷主义建筑。如南京的中山陵园建筑,中央科学院,中华民国考试院和监察院等民国建筑,而在南方福建,广东一带则有大量归国华侨建设的住宅。遗憾的是现今由于开辟公路及交通,几乎已无存。各少数民族地区则有它的地方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寺庙,民居也仍然在修建,这都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风貌。在室内设计同样反映了那个时代各国当时的风格,同时又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风貌,特别在福建、广东一带,地方的风格十分浓郁。这种混杂的风貌一直延续到解放之后。风格的混沌,我想是一种正常现象,只不过有主流和次流罢了。我们设想在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各地区还是有不同风格的,西藏有藏族风格,新疆天山南北也有它自己的风格。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只能讲“多元化”而已。世界是混沌的,那么建筑的风格也只是世界的,地区的。这才是真实。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大趋势,在实践中去检验。

6. 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

7. 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不可能大规模地建设,只能在恢复经济的前提下来修补。之后又遇上了抗美援朝的战争,1958年的“大跃进”,又来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实力决定我们的建设能力。1950年代的“学习苏联,一边倒”,当时随着苏联专家引进的156项建筑项目,除工业建筑外,还有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如北京展览馆,武汉展览馆等,他们都带有苏联展览馆的风格。当时北京的八大学院,如钢铁学院(今科技大学),及清华大学主楼,都类似莫斯科大学,苏式新古典一时建起来了。在南京,我们的老师也不以为然,在设计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农业大学)的主楼时采用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新教学楼样式。1954年建设部批判梁思成的复古主义时,也建了简化的“民族旅馆”,还有戴念慈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馆,是为创新的中国新建筑。1959年建起了人们大会堂,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都具有创新的特点,这也引起了新的室内设计手法,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为最有特色的厅,是中央经常接待外宾的地方。可以说室内设计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新风格(图7)。

前述的室内设计介绍了国内外的发展趋向,在我国经济大大提升之后,室内设计将显得更为重要,现代的科技是支撑,审美时尚有时嵌入我们设计之中,我们要吸取一切优秀文化的源泉,转化为我们所用。室内环境由人创造,它又反过来影响人,当今走入工业化,我们要关注工业条件下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地还要有大批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及其他建筑兴建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室内的各种要素及其构成。

界面是围合室内的面,是形成空间的主要要素。它表达了空间的形成,及其使用的性质。界面有实的,也有虚的,还有半实半虚的,它有一定的复杂性,如上实下虚或下实上虚,虚者可以贯通,如展览馆可以在下方用透光的玻璃,而上部为展览墙;也可以某一部分虚,使一个空间与另一空间贯通。界面有双向性,可以透过一层空间看到另一层的空间,存在就有界面,就有空间感。界面的色彩、质地、光影都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感。界面表达了人的行为空间,公开的和私密的,私密的是围合封闭,而公众活动则开敞的。视觉的冲击可以形成二维,也可以在稳定中表达三维。

表现的维度,古希腊、古罗马以柱式的雕塑表现,之后又用丰富的装饰物来表现,如中世纪教堂的玫瑰窗(Rose Window)。空间的转换可以由这一空间转至另一空间,也可由下转换至上,界面又可认作是“皮”,建筑师玩弄这张皮,可以让外墙面提升延伸,也可以让外墙面呈扭曲形,抛物线形。天花可以空透,光可以引进,如日本安藤忠雄设计的光的教堂,组成光的线性的界面空间(图8)。自古以来界面表达为“神”的界面和“人”的界面,环境中的环境,建筑中的建筑,它展出有限和无限的空间,有秩序,也无秩序。建筑师们在技术可能的条件下,玩弄手段,当然我们仍然以实用功能作为基本。虚的、空的、半虚的,用玻璃或其模式,我们还是要求实,去实用,“封”—“隔”—“透”—“挡”都是界面的手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罩、架也是隔断,也是半透,这都是人类共同的手法。当然自空中下吊,如教堂中的大吊灯也有一种隔的作用,关键是干什么用,谁去运用,它有什么艺术价值,又有什么使用价值。

再进一步探讨,如后现代主义企图使自然、传统、历史达到一种回归,但仍是一种现象,一种流派和表现。

界面是张皮,不论理论家、评论家怎么说,但要看这张皮贴在哪里,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要思考界面处在整体建筑的部位,及其所起的作用。

后现代的那种回归只是一种割断了的历史,而非真正的历史的延续,它是一种复制,而不是真正的传承和转化。说它复制也好,平面感也好,这只是一种说法。柯布西耶讲了表皮(Surface),把它纳入三要素体量、表皮、平面之一(Mass,Surface,Plan),这是很恰当的。

庄子语“既雕既琢,复归于外”,意即物体成器是要经过加工的。中国传统建筑的门和窗,可以开启也可关闭,还可以拿下来,可谓灵活运用。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阿拉伯学院,其窗利用感应器,既可以开,也可以闭。皮的组合,各种建筑流派都可以自如的运用。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有多种形式,这里不一一枚举。皮不但可以用作一种符号,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类型,表达某种意义,我们需要研究这一关系。

翻开一部现代建筑史,就会发现技术的进步推进了建筑业发展和进步。一位建筑史如不研究技术,就不能称为进步的建筑师。技术包括了结构、材料,他的耐久、防火、防灾的作用也应归纳在内。建筑史与技术史是息息相关的。传统的技术是人与手工相结合的,与人有亲近感,而现代的技术大多由工厂制作,所以就隔了一层,但是现代建筑的成就是新技术的创造,它创造了新的词汇,完全不同于历史性建筑的概念。它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新的做法,新的人文和伦理思想,新的造型也纷纷出现,它摆脱了沉重的、厚重的墙体,而以其自身成为建筑体型。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出现了许许多多类型的建筑,如航空站、大型展览、飞机库、火车站、地铁站。高速动车、高铁,大大缩短人们的时空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情感和形式意义,也改变了人们室内外的心理和行为。一个时期旧的外表自觉不自觉地脱下它的外衣,从新组织空间,组合地上地下的关系。现代物质文明奠定了技术的社会地位。技术为建筑提供了全新的叙事方式,也将建筑师纳入技术的轨道。也表现为人们对技术形式的评价。

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的比较,以求获得对文明的认识。维特鲁威和阿尔伯特(L·B·Alert)的古典建筑的传统理论包含着两种技术内涵,一种是对应于技艺与材料的技术,一种是对应自然逻辑的技术,实践是相对于材料的使用,而理论相对于比例的应用,两者须相互配合。希腊的建筑文化,不只是“坚固”,还作为一种文明的象征。将建筑和自然相互沟通的工具,理论上是为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实际上人类有共通的审美准则,包括比例、尺度的关系,追求如帕提农神庙的美的原则。人类自古以来有一种共通的记忆原则。这种数字比例合乎人性的需求。

8. 安藤忠雄设计的教堂

9. 柯布西耶人体比例

10. 柯布西耶人体比例手稿

现代建筑师柯布西耶认为“建筑超越各类艺术,而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柏拉图式的伟大壮观、数学般的秩序,储藏着人类对和谐的感知,这就是建筑的目的。”建筑空间形式在技术逻辑上的密切关系,也就是人类追求的秩序。一种人类的生理本能,一种在于建筑的自然秩序。再就是建筑与环境的秩序。从数字关系研究建筑的空间与形式的关系,对于建筑的内部的秩序,是几何与比例,是设计空间平立面的依据,我们当今研究数字化技术也是提升建筑审美的又一层次。这也说明一种新的时间、空间的关系的提升,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必然。我在美国西部参观过盖里的事务所,我看到用计算机来求得合理的结构数据。他设计的古根汉姆博物馆就是从计算的数据求得的。可以把无序变为有序,而进行推理。秩序是一种美的追求,一种新的回归,一种螺旋式的上升,一种重影。建筑材料中混凝土和钢结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材料,而前者有可塑性,且有石质的感觉,所以易得到人们的赞许。它被大量运用,如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拉图雷特修道院等,那真是混凝土时代,材料表述了一种空间语义,并赋予空间获得生命的机会,使之呈现一种抽象的美。它也可以使建筑内部获得组织自由的空间(柯布西耶推行新建筑的五点设计原则),表现在萨伏伊别墅上。混凝土材料在其表面可以拉毛,可以斩假石,可以磨光,材料使用处于完全不同的境地。多种感觉可以在不同空间中得以使用。

玻璃材料的运用对建筑造型有巨大的影响,可以将整个建筑套上玻璃,而闪闪发光,并倒映天上的云彩和相邻建筑的阴影。加拿大蒙特里安有一座高层建筑与一座相对应的教堂;教堂的光影映在高层的玻璃面,产生一种神奇之感,但大片的玻璃又遭到人们的质疑,被称为为光污染。

钢材料使建筑的骨架变轻,可以达到超高层,但难以防火,纽约世贸大厦为纽约的标志,“9-11”被撞毁后很快倒下,这也是个极大的教训,但钢结构仍然有大的发展前景,它可以使室内空间扩大,划分更自由,可以用填充材料以消声,新的材料和建筑给使用带来了随意性,这是现代建筑的绝对性,新技术的运用是新的文明的一部分。新的技术的运用带来两种可能,一是开始使用得不成熟,其二是造型不被人们认可。最后对于技术的进步,人们还是用“整体”观来看待,取得一种和谐。

技术与材料的发展与构成室内空间的基本实体要呼应,柯布西耶的人体比例(图9、图10)就说明了这一点。再而,技术被更多的人使用,得到人们的赞许。但怎样适配于地区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其它色彩、光、声,在室内的应用,要考虑怎样适应人体功能,包括自然光与人工光的关系、声的反射,特别在厅堂中,使人体工程及人的视觉、触觉,整体感觉达到适宜的程度。

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篇8

1 城市建筑与人的和谐性性构建

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活动场所, 因此, 在建筑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建筑与人的和谐性。城市建筑在设计时应当体现出城市的人文精神。构建城市建筑与人的和谐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注重建筑设计的功能性、方便性与人性化。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明确建筑的现实功能, 并注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便性, 进行人性化设计。 (2) 注重建筑的品位性和艺术性。城市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 应当注重建设的艺术性, 体现出建筑的艺术价值。此外, 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 还应当注重城市建筑的品位性, 不但要体现建筑物宏观布局上的雄伟, 同时也要注重建筑物微观装饰上的巧妙设计。

2 城市建筑地面设计与地下设计和谐性的构建

现目前, 我国城市建筑地面设计在和谐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各种地面建筑设计布局宏伟、气势恢宏。在进行地下设计时也应当注重设计的和谐性, 实现建筑物整体和谐性。地下和谐性设计应当注重以下内容: (1) 在设计停车场、商场以及地铁站等地下建筑物时应当保证与地面建筑物功能相等, 体现出地下建筑的立体空间多次利用的功能增益美和与地面建筑重量承载的错落性。 (2) 注重地面建筑各种供给排泄设施如给排水、供气、供电、供热以及排污等实用性, 在保证地面相关配套设施功能实现的同时, 体现出地下设计的功能和地面建筑系统运转的连贯性。

3 城市建筑设计与规划和谐性的构建

现目前, 我国城市建筑在设计与规划的和谐性方面,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问题如下: (1) 城市建筑的设计和规划往往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 导致城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五年一说, 十年一变。因此, 为了保证城市建筑设计与规划和谐性的构建, 应当对城市建筑的设计和规划进行长远的规划。 (2) 某些部门在城市设计与规划时, 喜欢在形象工程上大做文章, 如公园、街道硬化以及广场等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用建筑工程的规划。因此, 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与规划和谐性的构建时, 应当注重民用建筑的设计和规划, 保证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实用性。 (3) 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大利益, 强拆乱占既有民房和耕地, 低征高卖, 导致房价不断上涨。因此, 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与规划和谐性构建时, 应当进行长远和整体规划, 并进行同步设计和具体设计。

4 楼群与街道和谐性的构建

现目前城市中楼群与街道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关系。楼群与街道的方位设计、距离设计以及朝向设计等决定了楼群与街道和谐性。传统城市设计所采用的建筑楼群一线齐的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保证街道宽度的直线型等相关距离设计的进度和原理以及楼群间的统一制约距离设计, 然而却导致了建筑物与街道之间失去活力, 变得死气沉沉。为了保证楼群与街道和谐性的构建, 在应当对城市建筑设计进行创新。保证街道设计的流线型延伸的通畅和运动, 这种建筑美的和谐体现了制约线的几何比例与数字关系所决定的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精确性、实用性、科学性与流动性、人文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城市楼群和街道设计时, 应当注重影响使用体验的采光和通风因素, 并保证建筑物内部, 如过道、走廊、电梯以及楼梯设计的方便性和人性化。

5 建筑设计与环境和谐性构建

在构建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和谐性时, 应当因地制宜, 在保护及利用原有环境资源的同时, 将周围环境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并注重环保和节能。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应当结合当地实地环境, 注重建筑功能,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尽量体现出功能性、经济性以及便利性, 并使用环保材料、可再生建筑材料和能源以及降低废气、废水和噪音的排放,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6 安全与功用和谐性的构建

城市建筑设计安全与功用的和谐即是建筑物的功能发挥和安全设计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筑物的功用和建筑安全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相反, 建筑的许多功能设计都考虑到了安全因素。在城市人口密度较大的商业街和步行街的安全设计应当融入辩证思想, 不仅要对平时的游街逛场进行充分考虑, 还应当尽量将商业街和步行街的正门避开城市交通主干道, 并应当考虑到机动车通行以及发生意外时人群的疏散安全和救护车、消防车的通行, 保证城市建筑设计的安全和功用的和谐性。

7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为了保证城市建筑设计的和谐性,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筑在设计时应当加强与人的和谐性、地面建筑设计与地下建筑设计的和谐性、设计与规划的和谐性、楼群与街道的和谐性、安全与功用的和谐性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性构建。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建筑设计和谐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 应当注重建筑设计的和谐性,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从城市建筑与人的和谐性、地面建筑设计与地下建筑设计的和谐性、设计与规划的和谐性、楼群与街道的和谐性、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性以及安全与功用的和谐性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城市建筑的和谐性, 以期为我国城市建筑设计和谐性构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谐性

参考文献

[1]孙阳, 王硕.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和谐性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5) .

[2]孙琳.浅谈城市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和谐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 :286.

[3]刘亚丽.谈城市建筑设计的和谐性[J].山西建筑, 2008, 34 (35) :58-59.

[4]王克锋, 迟婷婷.城市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和谐性分析[J].建筑与文化 (学术版) , 2013 (10) :276-276, 277.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研究 篇9

1 二者内容要点分析

1.1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设计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进行城市发展规划安排的一种学科, 并与建筑设计相融合, 城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独立原理和独立方法, 以宏观角度为主, 可以有力处理城市发展线性问题, 城市设计主要就是对城市形象的宏观调整与把控。城市规划设计阶段, 其强调城市建筑与建筑间的排列组合,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将空间孤立成个体, 通常情况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多方问题:首要一点就是城市空间结构整合问题, 城市局部地区空间结构是整体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基准点, 在进行操作时应符合城市空间整体规划诉求, 之后在此基础上纳入城市空间之中, 不能单纯考虑城市区域功能结构组合需求和城市区域局部结构组合需求等, 单体建筑虽然建筑设计趋于精美, 但在外部环境制约影响下, 与外部环境脱离则不切实际;其次应着重考虑城市规划自然环境组合问题, 要将自然状态在整体城市规划设计中彰显出来, 主要分为地貌要素、植被要素和天空要素以及水体阳光要素等;最后一点就是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环节中与历史文化要素相互融合, 不能让城市新建筑与周围建筑间形成较大反差, 以至出现城市规划不和谐感。

1.2 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规划设计主要是指对建筑物的设计工作, 此时也涵盖了建筑群设计工作, 需要多方科学技术人员加以协调, 但建筑设计侧重点即为建筑物本体功能安排与建筑物本体空间结构安排。需要注意的是, 建筑功能是实施建筑设计和建筑创作的先决条件, 也是核心考虑因素之一, 建筑形式也不容忽略, 因为建筑形式在整体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下大部分建筑设计人员逐渐的将建筑基本要素纳入整体建筑规划设计范畴之内, 建筑思考步骤及时跟进, 随之再进行后续的建设工作执行, 较之前图纸建设模式相比具有较大优异性。

建筑外部空间内容和建筑外部环境内容以及建筑本体经济技术内容等尤为重要, 均需坚持先进创新理念和建筑个性思想, 将建筑功能与建筑技术二者完美相融[2]。从实际角度而言, 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建筑前期规划和建筑前期设计中均应着重考虑经济性指标, 但从建筑师角度加以分析, 金钱诱惑是首要克制问题, 应将优秀建筑思想和独特建筑个性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由此便可建成成功建筑, 以此来引导城市潮流。单体建筑评审工作中, 建筑方案评审和城市规划需求是否被满足均是要考虑到的问题, 要看建筑师设计需求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城市发展需求, 将自身进行建筑设计环境融入, 运用此种方式促进优秀建筑作品完成, 建筑设计决策者此时也应该具备正确、务实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

2 二者关系综述

2.1 城市标志性的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地广人多, 我国城市数量高达上百座, 而且每座城市均有标志性建筑, 假设提起某类建筑, 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此座城市, 这样的标志性城市建筑显然成为了城市代名词, 与此同时, 也是使得城市魅力得以完美彰显。标志性城市建筑均为历史遗留建筑, 此类建筑见证了城市变迁与发展历程,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过程中, 标志性建筑起到了历史传承的积极效用, 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北京紫禁城, 部分标志性建筑会随着城市不断向前发展而有所增添, 此类建筑则具备显著的现代化建筑特征, 而后成为建筑经典, 诸如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创建时广受争议, 但最终依旧屹立于建筑之巅且成为永恒的建筑经典[3]。城市标志新建筑设计过程中, 需要将城市交通特征和环境特征等纳入到操作范畴之内, 以至为大众群体游览与观赏提供一定便利。

2.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

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前者是后者的有力衬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筑在整体城市发展的地位愈加重要, 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 城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整体形象。当下城市建筑设计中, 仍然存在与城市环境不协调的发展态势, 产生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即为城市设计中忽略了建筑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核心推动力与重要性, 建筑与环境间的协调力度严重缺失。众所周知, 城市人文景观和城市自然环境发展二者均会被纳入基础性城市发展规划之中, 达成了最终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间的相互协调, 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认真考虑诸多要素, 通过独特建筑造型设计来衬托城市之美, 还有就是应注重自身在城市规划中的核心地位, 以科学设计方案与合理设计方案为主, 通过建筑设计方案优化与建筑策略整改来不断完善城市规划机制, 使得城市建筑发展趋于良性化。

2.3 城市规划设计指导建筑设计

针对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者和工作人员需要认真揣摩建筑建成后的使用问题, 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 但建筑物会涉及相关需求, 城市发展政策与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规划思想上均会对建筑设计做出一定引领, 所以应更好更优的实现建筑物与城市环境协调目标, 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整体城市规划要求和城市规划目标, 随之进行城市发展步伐顺利推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标志性建筑会彰显城市魅力, 建筑设计需要服从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设计指导下去完成建筑设计, 与城市环境、城市人群、城市面貌等达成和谐发展态势才能达到预期城市规划目的。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建筑水平得以稳步攀升。城市规划设计应在特定发展时期内按照城市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土地利用情况等来进行综合调整与合理部署, 还需考虑城市建筑空间布局问题, 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管理方案实施与设计要点定夺, 整体城市区域皆为城市规划设计重点。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基本组成单位, 是前者设计思想落实的核心渠道之一, 规划设计应遵循规划设计原则。研究城市规划设计与对应建筑设计间的主要关系就十分必要。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容, 于林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建材与装饰.2015 (49)

[2]陈可石, 袁华.“形态完整”理念下的旅游小镇城市设计实践——以西藏鲁朗旅游小镇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6 (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分析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细胞, 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子, 也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高层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 尤其是2000年以来, 全国各地大兴土木, 一座座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 纷纷拔地而起, 争奇斗艳。不过, 好多城市建筑单看建筑本身会让人感觉很舒服, 若将其放置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就显得非常的不协调, 那么到底应怎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1 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及作用

城市设计是一们在实践过程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综合性学科, 它具有独立的原理和方法, 主要从宏观出发, 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线和面的问题。其主要是对城市形象上的宏观把握, 他强调户外空间的一体化, 强调各建筑之间的排列组合, 而不是孤立地看待空间中的某一个体, 一般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 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是考虑城市空间结构的整合, 局部地区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符合城市空间的整体规划, 将其有机的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空间当中去, 而不能只考虑区域的功能和局部的结构组合的需要, 无论一个单体建筑设计的多么精美, 他都离不开周围环境的限制, 脱离外部环境而存在的建筑是不现实的。其次, 要对城市中的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组合, 尽量以自然的状态表现出地貌、植被、天空、水体和阳光所赋予人们的感受。第三, 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 不要让城市的新建筑与周围建筑形成太大的反差, 以免给人以不和谐感。城市的发展是连续的, 因此, 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 应顺着历史变迁的轨道来进行, 使人们行走在城市之间时, 能够感觉到城市的变迁, 感觉到城市的连续感。

2 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广义上指对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做的全部设计工作, 这需要各方面科学技术人才的密切协作, 但通常我们所考虑的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以及空间结构的安排, 注重建筑本身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配合从而达到一定的和谐效果。其中, 功能是进行建筑创作的主题, 不过形式也在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前许多建筑师开始考虑建筑的基本要素, 建筑物的外表也成为建筑设计研究的一个重点, 在这种设计法则的指导下, 采用结构主义而出现的一种建筑新形势, 这种建筑形式, 先对建筑进行思考, 然后在进行建设, 比原来按照图纸进行建设更加注重建筑对外部的影响, 综合考虑了外部空间、环境和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 坚持将自己的创意和个性建立在理性之上, 达到建筑功能与技术手段的和谐一致。建筑设计时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建筑前期的规划、设计都不能脱离经济性这一重要指标。但是就建筑师本身却要克制自己对金钱的依赖, 充分让建筑体现其自身个性,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满足城市的文化传承需要, 相信一个成功的建筑必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对于一栋建筑的评审应做到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对建筑方案本身进行评审, 看他的设计是否符合任务要求, 第二, 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他是否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是否能将自身融入到周围环境当中去, 只有这样的建筑设计产品才是真正成功的建筑作品, 自然这就要求, 决策者要有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

3 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的增长,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城市以空间的利用和环境的建设, 绿化, 道路, 供水系统共同组成的服务为基础, 构成人类现在的生存与生活空间。使人类能够在任何地方都能感觉到城市的风情。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要注重城市建筑群落之间的协调, 而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约束。

城市规划设计通过场地设计影响指导建筑设计, 场地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 在现状条件和相关法规基础之上, 对场地内的各种元素 (建筑, 运输系统, 户外活动, 设施, 绿化园林设施, 工程系统) 进行组合的活动。场地设计工作内容是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的整体安排, 交通设施, 绿色花园, 垂直和工程设施的设计, 如绿色园林设施 (绿化, 园林小品, 现场设施等) , 交通设施 (道路, 广场, 停车场等) , 垂直场地和工程设施 (管道项目) 的详细设计。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先与业主确定的建设项目和土地, 然后委托建筑师设计, 建筑设计任务是基于业主条件的。设计师在进行具体设计之前, 要进行完善和改进的设计任务的工作, 包括培养项目的内容、规模、形式及其他相关问题作出更明确的规定, 然后与业主协商取得共识。城市规划对场地的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控制城市土地规划布局结构的发展方向。第二,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非常具体, 直接影响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出恰当详细的反应, 一般包括:控制用地的性质和范围, 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建筑高度的控制, 对绿化覆盖率, 建筑红线的控制, 以及对交通入口的规定等。

3.2进行建筑设计要考虑城市规划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一个城市存在的基础, 城市规划通过对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 指导建筑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应考虑到以下问题。首先, 建筑设计的造型要有自己的风格, 建筑之间简单中含有复杂, 不变中含有变化, 整体设计和谐。其次, 要考虑到周围大环境, 使建筑本身与周围建筑相呼应, 包括建筑的色彩对比、虚实对比、线条处理等等。第三,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应照顾到周围的建筑, 想成空间上的一体感和时间上的连续感。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 甚至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它们设计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在对这样的建筑进行设计时, 不能只考虑到建筑本身, 而应扩大自身视野, 做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尤其是一些高层建筑, 在考虑其设计时, 在顶部要考虑自身的简洁性, 给城市的天空留一个优美的天际线。而底部裙楼则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融入, 让人们感觉到在建筑之间行走既要感觉到期间的层次感, 又要感觉到其连续感。总之,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 一定要重视其中的协调性, 正如古人重视建筑的“天人合一”一样。

4 总结

城市规划设计是进行城市建筑的总纲, 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 应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的约束,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另外, 建筑设计是落实建筑规划的抓手, 只有通过建筑设计才能落实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 因此, 要想建设一个和谐向上的城市发展环境, 建筑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和个性, 还要考虑到对周边环境而后整个城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1]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祖华, 蔡宏, 徐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 2011.[2]王祖华, 蔡宏, 徐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 2011.

[3]许乐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3]许乐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简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篇11

关键词规划;建筑设计;评审;机制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208-01

1规划与设计相互制约

1.1多选择性的强制性指标组合

我国在上海、温州、广州、成都等城市已有成功经验,规划一般规定几套不同的控制指标组合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让具体的建筑设计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又能符合规划要求.

1.2可行性建筑方案论证规划指标

通过做可行性建筑方案来论证规划指标的合理性,也是目前常用的互动方式之一。不过目前该种手段多用于规划的调整阶段,可进一步引申发展,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的重点地段、重要节点,采取做可行性建筑方案的方式科学地确定控制指标。

1.3加强规划各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并且可以起到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其具体实施的作用。城市设计运用综合的设计手段和方法,可更为具体、形象地处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关系,使城市各组成要素、各地区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更加完善,使得抽象的城市规划指标变具体,并具有操作性。借助城市设计这一“桥梁”,城市中的建筑在空间和功能上更好地反应城市规划意图。

根据现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编制城市各个阶段的城市规划都要求相应的对城市设计加以考虑。说明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对于城市中的建筑而言的城市设计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城市设计研究与建筑及规划三方面的内在联系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明确,相关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和加强。

2完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科学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其决策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充分地体现城市意识。建筑除了本身的功用外,也被誉为凝固的艺术。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制度,即组织一些专家对重要的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二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的要求,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体现了城市的意识。从专业的角度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然而,目前的建筑评审的效果并不佳。一方面,评审组中有一半或更多的成员是本地官员,专家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决策权仍把持在地方官员和业主手中,而关系利益纽带的形成,使得审查控制不严,建筑评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行政机关配备的专业人员权力不足,专业人员无瑕应付严格审查缜密研究的工作,也无权否定相关方案,且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立场与角度会逐渐趋同,长期工作也易形成审查方案模式化,使得建筑评审程式化,没有针对性意见。

因此有必要特别成立一个建筑评审委员会来对行政机关有关建筑方面工作的监督,最主要是对建筑的外观设计,地域的空间布局,与环境及周围建筑的协调,进行审查,提出建议。其人员组成主要是建筑设计方面学者与专家,人文科学方面的专家与学者,一部分来自行业的相关人员与市民代表,建立一个数据库,随机抽取。制度的设计上采用分级处理,对于一般建筑可设定三分之二反对则有效。有关方案不能通过,过半数有异议,只有建议权,避免越权及过多的干预市场行为。但对于重大市政与公共建筑则二分之一反对即有效,避免长官意志。

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3.1公众参与的意义

1)积极性的确立。通过公众参与,一方面让设计者和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公众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公众也理解建筑设计的社会、经济意义,良好的互动带来更高的积极性,有助于让整治效果达到最佳。2)丰富性的保证。城市的魅力来自多样丰富的生活,在保证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公众的参与能避免简单化和偏好化的问题。城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也才是整治的意义所在。3)舆论性的引导。通过公众参与,让公众认识到建筑设计的社会意义,形成良好的整治舆论环境,有助于提高整治的配合度,减少整治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变化影响。

3.2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城市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没有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成本将会十分高昂,亦将事倍功半。倘若矛盾严重,可能导致城市的管理者变成城市居民的敌对者。而将公共参与机制引入到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同样十分必要。城市建筑不是规划部门“闭门造车”的产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用民主方法、民主作风贯穿城市规划编制、修订、立法的全过程。让广大“城中人”通过一定的机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并将它制度化,构筑和谐与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

从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的经验来看,不难发现公众参与过程中规划师和建筑师职能的转变。传统的设计师依据开发商和政府的意愿进行方案的编制,整个行为是封闭式过程。某种程度上讲,设计师是开发商和政府官员的“代言人”。引入了公众参与,设计师是公众、开发商和政府三方的“代言人”,更大程度上代表了绝大多数市民的利益。

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召开公开会议。这是宏观解决办法。这种形式是我国常用的传统手法,然而大多流于形式。二是召开专业代表会,讨论技术问题。三是民众参与的微观解决办法。这种形式参与程度较高、效果较明显,但需要市民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

与西方国家较为的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发展尚在起步,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参照外国经验结合国内现状,建议如下:1)具有法律保障。法律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要有公众的参与,没有经过公众讨论、反馈的城市规划是不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划如果被公众反对,就必须修改。2008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经涉及这方面的内容。2)参与方式多样。公众参与的方式除观看设计图、模型及建筑周边区域城市景观效果图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印发各种手册、举办会议和展览会等,从而使公众全面、彻底地参与到规划当中。3)公众参与面广、程度深。公众参与不是表面形式上的几个代表或利益团体参与,而是市民的普遍参与。公众参与不仅体现在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还表现在规划的审批和执行阶段。尤其是在其执行阶段,公众可以对不合规划要求的行为向法院或仲裁监督机构进行申诉。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M].黄富厢,朱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篇12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 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这个可以说是城市空间比较科学性的定义, 而本文提到的城市空间则更具体更形象, 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 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 即建筑设计和规划。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1 建筑设计

1.1 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 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 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 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 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 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 容纳的人员较多, 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 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 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 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 如日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 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 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 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 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

1.2 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 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 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 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 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 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 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 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 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 就引入生态的概念, 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 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 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 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 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 引入了大量的植物, 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 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面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 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 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 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 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 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 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 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1.3 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 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 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 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 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 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 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 (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 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 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 这种入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2 规划设计

2.1 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 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 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 甚至是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 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 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 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2 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 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 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 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 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 加大其通行能力。

2.3 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 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 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 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知名度。

3 结语

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 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 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地完善发展。

摘要:结合高层建筑的广泛应用, 指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建筑设计和规划来完成的, 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深入探讨了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以使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更好地融合。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高层建筑,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R.里尔.城市空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1.

[2]刘顺校, 周湘津.高层建筑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3]王永凡.浅谈城市空间与建筑的关系[J].山西建筑, 2007, 33 (18) :51-52.

上一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下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