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民用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建筑环境控制探讨

2024-06-29

一般民用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建筑环境控制探讨(精选9篇)

一般民用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建筑环境控制探讨 篇1

一般民用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建筑环境控制探讨

一幢建筑物或建筑群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他在基地上的位置、朝向、体型的大小和形状、出入口的位置及建筑造型等都受到总体规划和基地条件的制约。建筑物在基地总平面中的布置,既影响到建成后环境的整体效果,又反过来成为建筑物单体在设计之初时,所必须考虑的外部条件。因此,为使建筑物既满足使用要求又能与基地环境协调一致,必须做好建筑总平面设计。

建筑总平面设计是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结合城市规划、场地的地形地质条件、朝向、绿化及周围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总体布局,确定主要出入口的位置,进行总平面功能划分,在功能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单体建筑的布置、道路交通系统布置、管线及绿化系统的布置。

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使用的合理性

合理的功能要求,良好的日照、通风和方便的交通联系是总平面设计要满足的基本要求。(2)技术的安全性

总平面设计在满足正常情况下的使用要求外,还应当考虑某些可能发生的灾情,如火灾、地震和空袭等偶然因素,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技术措施,防止灾害的发生、蔓延,减少其危害程度。(3)建筑的经济性

总平面设计要考虑与国民经济水平及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力求发挥建筑投资的最大经济效益;并尽量多保留一定的绿化用地和发展空间,使场地的生态环境和建设发展具有可持续性。(4)环境的整体性

任何建筑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总平面设计只有从整体关系出发,使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才有可能创造便利、舒适、优美的空间环境。

因此,建筑总平面设计时,应正确处理建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筑与场地的关系,这也是进行建筑总平面设计的依据和方法。1 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为保证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同时也为确保建筑与总体环境的协调,建筑总平面设计必须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同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订制的设计标准、规范、规定,这是设计的前提条件。1.1 城市规划的要求

城市规划对于建筑总平面的设计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指标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出入口的方位规定等等。他们对总平面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对用地性质的控制

城市规划对规划区域中的用地性质有明确限定,规定了它的适用 范围,决定了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2)对用地范围、建筑范围的控制

规划对用地范围的控制多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来完成的。另外,限定河流等用地的蓝线以及限定城市公共绿化用地的蓝线,也可以限定用地的边界。红线所限定的用地范围就是用地的权属范围,除了某些特殊项目(比如公共建筑物或构筑物),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以外,其他项目不允许超越红线布置。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边界线,一般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用地条件图中标明。(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

规划中对基地使用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通过上述指标将基地的适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4)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的控制是为保证城市整体的综合环境质量,创造地域特色、文化特质、和谐统一的城市面貌而确定的,主要针对文物保护地段、城市重点区段、风貌街区及特色街道附近的场地,并根据用地共能特性、区位条件及环境景观状态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限制要求。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要求外,城市规划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建筑总平面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1.2 相关规范的要求

设计规范对总平面设计也会有大的影响,他们是场地设计前提条件的另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对一些具体的功能和技术问题的要求。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对于场地内建筑物的布局、建筑物与相邻场地的边界线的关系、建筑突出物与建筑红线的关系,基地内的道路设置、道路对外出入口的位置、绿化及管线的布置、场地竖向设计等方面有比较具体的规定;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场地内的消防车道、建筑物的防火间距等消防问题有很严格的要求。对规范中的规定和要求在设计中予以遵守和满足。

建筑与周围环紧的关系

任何一幢建筑物都必须处在具体的环境中,因此周围的环境状况必然影响建筑物的布局。在建筑总平面设计时,要处理好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便于使周围整体环境和谐有序。

建筑的周围环境主要包括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建筑周围的建设环境两部分。2.1 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

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等。(1)地形与地貌

地形条件对建筑总平面设计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从经济合理性和周围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设计时对自然地形应以适应和利用为主,深入分析地形、地貌的形状和特点,使建筑布置经济 合理。

根据建筑物与地形等高线位置的相互关系,坡地建筑一般有以下两种布置方式。

1)建筑物平行于等高线的布置

一般情况下,坡地建筑均采用这种布置方式。

这样布置通入房屋的道路和入口容易解决,房屋建造的土方量和基础造价都比较省。当房屋建造在10%左右的缓坡上时,采用提高勒脚的方法,使房屋的前后勒脚调整到同一标高;或采用筑台的方法,平整房屋所在的基地;当坡度在25%以上时,房屋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应适当调整,采用沿进深方向横向错层的布置方式比较合理,这样的布置方式节省土方和基础工程量。2)建筑物垂直或倾斜与等高线的布置

当基地坡度大于25%,房屋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对朝向不利时,通常采用垂直或倾斜于等高线的方式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在坡度较大时,房屋的通风、排水(优点)问题比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容易解决,但是基础处理和道路布置(缺点)比平行于等高线布置要复杂的多。(2)地质与水文条件

地质、水文条件关系到建筑物位置的选择和地下工程设施、管道的布置方式及地面排水的组织方式。

建筑总平面设计时需要掌握的基地地质情况包括: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土壤特性;土壤和岩石的种类及组合方式;土层冻结深度;基地所处地区的地震情况以及地上、地下的一些不良地质现象等。基地 的水文情况包括河、湖、海、水库等各种地表水体的情况和地下水位情况。

(3)气象与小气候

气象条件的依据是各地的观测统计资料和实际气候状态。影响总平面布置的气象要素主要有常年主导风向,冬、夏季主导风向,风力情况,日照、气温、降水情况等。1)气象特点

从建筑节能、生态环保出发,建筑布局应适应所处地区的气象特点,建筑物采用的布局形式和平面的基本形态要考虑寒冷地区的保温或炎热地区通风散热的要求。一般寒冷地区的建筑物以集中式布局为宜,利于冬季保温;炎热地区的建筑物以分散式布局,利于夏季散热。2)日照因素(A)朝向

由于我国地理纬度的不同,南北方日照情况差异显著。在总平面设计时,寒冷地区冬季应尽量争取日照,炎热地区则主要考虑夏季避免接受过多太阳辐射。不同朝向的建筑可以获得不同的日照效果,因而有不同的适应性。南北向的建筑是我国大部分采用的,这是因为南向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太阳高度角小的原因。北方寒冷地区用房应避免北向;东西向的建筑,在温带和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不适宜的。对于北纬45度以北的亚寒带和寒带地区,主要争取在冬季有大量日照,可以采用;东南向的建筑在北纬40度一带,冬季需要大量日照的建筑可以采用;西北面不宜布置主要卧室等。(B)日照间距

日照间距,是为了保证房屋内一定的日照时间,建筑物彼此互不遮挡所必需具有的距离,即保证后排房屋在底层窗台高度处,在冬季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房间日照时间的长短,是由房间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来决定的,这个相对关系以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表示,它和建筑物所在的地理纬度、建筑方位以及季节、时间有关。(C)风向因素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南北气候差异过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南地区,炎热天气持续时间较长,而且湿度较大,必须重视自然通风,建筑朝向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布置,以获得“穿堂风”; 在冬季寒冷地区,则存在防寒、保温和防风沙侵袭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我们可借助当地风玫瑰图所示的主导风向来考虑建筑的朝向。(D)小气候因素

小气候因素是指由于基地及周围环境的一些具体条件比如地形、植被情况、周围环境中的建筑物等具体情况的影响,基地内的具体气候条件会在地区整个气候条件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形成基地特定的小气候。

建筑布局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场地小气候环境,比如北方地区应注意广场、活动场和庭院等室外活动区域尽量朝阳。进行建筑群体的布置时,充分利用地形和绿化等条件,可以提高基地的自然通风效果。2.2 建筑周围的建设环境(1)建筑周围的外部环境条件

建筑周围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区域位置状况、周围的道路交通状况、市政条件、相邻环境状况及附近已有的一些城市特殊元素,这些建设现状是用地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总平面设计起着制约作用,设计时应充分重视。

相邻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建筑总平面设计,建筑物能否与环境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关键在于是否能处理好于周围临近建筑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总平面设计时采用与相邻环境的布局模式、基本形态以及其他环境要素相同的处理办法;建筑周围的道路交通状况、市政条件,是影响场地分区、场地出入口设置和建筑物主要朝向的重要因素。

另外,基地周围还可能存在一些不利条件,比如噪声源、污染源等,这时在建筑总平面设计时则应针对这些不利条件采取一些措施,减弱或降低其干扰。

(2)建筑场地的内部环境条件

建筑场地的内部环境包括场地原有的建筑物、原有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场地中的文物古迹的状况等等。这些场地内原有的建筑条件,如果具有一定的规模,状态良好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应尽量采取保留、保护、利用或与新建筑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与整体环境的和谐依存。3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3.1建筑场地的功能分析与场地分区(1)建筑场地的功能分析

建筑场地的功能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场地的使用功能特性、分析功 能的组成内容、分析使用者的需求,这是建筑总平面设计的基础。

分析场地的使用功能,是抓住主要建筑的功能特性,分析它的组成要求及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析使用者的组成情况及其心理、行为要求,明确场内各类使用状况及为之服务的各部分功能组成。

(2)场地分区

场地分区决定了场地组成内容的功能关系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确定了用地格局的基本形态。一般场地分区遵循两条基本思路,一是从内容组织的要求出发,进行功能分区和组织,将性质相近,使用联系密切的内容归于一区;如中小学建筑可根据教学房间、辅助房间、办公房间、宿舍楼、运动场地等内容进行分区。

二是从基地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用地划分,作为不同内容布置的用地,比如将建筑用地划分为主体建筑用地、辅助建筑用地、广场、停车场及绿化庭园用地等。3.2建筑在场地中的布置(1)单体建筑在场地中的布局

在总平面设计中,如果要求在基地里安排一栋主体建筑(包括部分辅助用房),如高层写字楼、旅馆、商业建筑或综合体建筑,一般我们先根据建筑自身的要求或设计意图,结合用地条件来确定建筑物在基地中的位置,一般按以下几种方式布置: 1)以建筑自身为核心,布置在场地中部

把建筑安排在场地的主要位置或中央,四周留出空间来布置庭院绿化、交通集散地等,形成以建筑物为核心,空间包围建筑的关系。这是一种突出建筑,以环境作为陪衬的布置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的特点是整体秩序较简明,主体建筑突出,视觉形象好,各部分用地区域大体相当、关系均衡、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有利于节约用地;但是其建筑形象单一,缺乏层次变化,空间关系单调。2)建筑布置在场地的边侧或一角

建筑物占地规模和总用地规模相当的情况下,将建筑物布置在场地中偏向某一侧的位置上,使剩余用地相对集中,便于安排场地内应布置的其他内容。

在有些场地中,建筑虽是主要功能,但是其占地较小,而与之相配的室外活动场地占地相对较大。为使该场地的布置合理,常将建筑物布置在场地一侧或一隅(学校的教学房间和操场一般采用这种布置方式)。

(2)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

建筑总平面设计时,有时需要在建筑场地上同时安排若干个建筑物,如居民区、大学校园、商业建筑等,多由功能相关的数幢单体组成,在设计时必须协调各建筑单体或不同体部之间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建筑群体的空间布置

在建筑群体布置时,必须处理好建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建筑与场地中的道路、广场、庭园和绿化等既有功能关系又有空间形态关系,设计时应分析各种关系进行布局。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一般有如下两种基本方式:(A)以空间为核心,建筑围合空间。在场地整体空间组织中,对于几幢性质相近、功能相当的建筑,常以空间为核心、建筑围合空间的 方式进行布局,即以建筑形体为界面,围合成封闭的内部结构。(B)建筑与空间相互穿插。将建筑与其他内容分散布置,形成建筑与空间的相互穿插,即在开阔的空间中布置建筑,形成空间对建筑的包围,建筑融于环境中,建筑物与其他内容结合更为紧密、具体,场地的空间构成层次更丰富。2)建筑群体的组织方式

由于建筑项目的性质、功能要求及场地特点等因素的差异,外部空间的组合方式呈多种多样。如对称式、自由式、庭院式、综合式等。(3)建筑群体组合中的艺术性

对建筑形态及其空间形态的艺术处理是创造优美环境的重要手段。建筑环境中各部分的差异,反映了多样性和变化;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反映了和谐与秩序。建筑总平面设计时,要合理选择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使各组成部分既有多样性,又有和谐秩序,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1)统一的手法(A)主从原则

在总平面布局中,可以利用某一构成要素在功能、形态、位置上的优势,作为重点加以突出,控制整个空间,形成视觉中心,使其他部分处于从属地位,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B)秩序建构 利用轴线、向心、对位等手法,将总平面中各设计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依次建立明确的秩序性,以达到统一的设计手段。

①轴线:轴线在建筑布局中起到串连、控制、组织、建筑和暗示、引导空间的作用,建筑或其他环境要素可沿轴线布置,也可以在两侧布置。轴线是贯穿全局的纽带,可以是中轴线,也可以使偏轴线及转折轴线和交叉轴线。

②向心:在建筑群体组合中,把建筑物绕某个中心来布置,并借建筑物的形体而形成一个向

心空间,那么中心周围的建筑会由此呈现出一种收敛、内聚和相互吸引的关系,从而得到统一。

③对位:相邻建筑单体的位置之间呈平行或垂直或一定的几何关系,可以增强建筑物彼此之间的联系,使空间成为有机整体。

④重复与渐变:同一形体或要素按照一定规律重复出现,或将该要素作连续、近似变化,即相近形体有秩序的排列,可以以其类似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形成统一格局。2)对比的手法

对比的手法是建筑群体空间组合的另一个重要的构图手段,常见的对比包括大与小、曲与直、高与低、虚与实、疏与密、动与静、开敞与封闭、内向与外向等,通过对比可以打破单调、沉闷和呆板的感觉,突出主体建筑空间而使群体富于变化。3.3道路交通的布置

在建筑总平面设计中,道路交通系统的布置是总体布置的重要部分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场地内各块地的使用功能,同时也影响场地内各项内容的布置安排。

在场地中交通组织的基本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道路流线体系的确定,二是停车组织方式的确定。(1)道路布置 1)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

(A)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道路布置时要考虑满足各种交通运输要求(如货物运输、消防、人流疏散等条件下的车行)。

(B)建立完整的道路系统。在总平面设计中,道路必须满足方便、安全和快速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用地环境的清洁、宁静、生动、美观的要求,因此在道路布置中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晰、系统分明,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系统。

(C)明确道路性质、区分道路功能,划分为交通性质道路和生活性质道路,设计时满足各自特点。

(D)考虑环境和景观的要求。根据场地性质和环境要求,道路布置与场地景观环境密切结合,要在场地内为主要的景观环境设置好必要的观赏点,保证景点和观赏点之间的视觉联系。2)场地道路的组织

场地道路的组织应根据场地的地形状况、现状条件、周围交通情况以及交通功能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A)场地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场地道路系统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其中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适应于人流、车流都较大的场地; 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适应于场地内仅设一套人行、车行共享的道路系统。;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能灵活的解决场地内的交通问题。B)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

场地道路布局按与建筑物的联系形式分为:环状式、尽端式和综合式三类。在其具体布局上又有内环式、环通式和半环式、尽端式、混合式等多种形式。(2)场地停车系统的组织(1)停车场的类型

停车场按其在场地中的存在形式分为地面停车场、组合式停车场(将停车场与建筑等其他内容组合综合考虑)、多层停车场三类。2)停车场的布置方式

场地停车可以采用集中或分散的布置方式。集中式停车场适应于场地规模适中,用地条件适宜,停车量不是很大的情况。分散式停车场则是把停车场分散布置在场地中,使场地布置复杂化,但是适应性大,有弹性,在停车量大或基地条件较为特殊时适用。3)停车场的位置确定

确定停车场在场地中的位置要考虑它与场地出入口、与建筑物及建筑入口的关系,其原则上应靠近主体建筑。3.4环境绿化

环境绿化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环境气候和质量,因此在建筑总平面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群的性质和要求进行绿化设计。(1)绿地的基本形式

确定绿地在场地中的存在形式是总体布局阶段绿地配置的中心任务。从形态的基本特征来看,场地中的绿地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边缘性的绿地,如一些边角用地、道路两侧边缘等形式的绿地;第二是小面积的独立绿地,指一些小规模的绿化景园设施;第三种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中绿地。这三种绿地中边缘绿地是绿地配置的基础形式,一般用它作为绿化的背景,其适应强,场地中大多数绿地以边缘绿地的形式存在;独立形式的绿地规模较小,布置起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使点缀环境、丰富场地景观的一种有效方式;集中式绿地是场地绿地配置最有利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绿地的多重功能。在设计中如果场地允许,这三种形式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共同构成场地的整体绿地系统。(2)绿地的规模

在确定绿地在场地中的占地规模时,既要考虑自身的用地要求,又要考虑其他内容用地之间的相互平衡。同时,场地绿地指标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的有关规定。

一般民用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建筑环境控制探讨 篇2

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起步相对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要晚一些, 虽然从目前来说, 许多建筑设计在艺术风格上都体现出了浓厚的现代化气息, 而且也拥有比较稳定的建筑结构, 但立足长远来考虑, 就建筑物的安全性、经济性来说, 建筑结构加固依旧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需要加固改造的锅炉房而言其建造年代从上世纪30年代末至本世纪的10年代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由于经历了长久的日晒、风吹和雨打一些老龄建筑的结构已经被腐蚀老化, 如果不进行加固, 继续使用下去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因此, 建筑结构的加固设计不管对新建筑还是旧有建筑来说, 都是至关重要的。

工业及民用建筑由于强调的是实用价值, 因而其结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对于工业及民用建筑的加固设计更注重的是绝对的加固效果。下面我们就对建筑结构的加固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1 建筑结构加固设计的原则

造成建筑结构损坏的原因主要有高温、腐蚀、振动、风化、和地基沉降等, 在对工业及民用建筑结构进行加固的时候, 需要针对其损坏的原因来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加固工作应尽量在保证其原建筑结构不受损伤的情况下进行, 并且尽量减少对原构件的更换或者拆除, 对于有利用价值的构件要保留使用。

1.1 选用材料的原则

在进行建筑结构的加固设计时, 需要对加固材料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 加固材料的选取原则要遵循强度高、质量轻、性能好, 耐久性高, 并且要与建筑原结构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 因此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和原建筑结构材料种类、强度等性能一样的加固材料, 这是在原设计材料的强度资料完备的情况下的选用原则, 而在原设计材料强度资料不充分或者没有的情况下, 我们就应该对原结构材料的强度进行现行测算, 并对其强度等级作出规范取值。

1.2 加固设计的年限

对于建筑结构加固设计的年限, 按照规定是保证其在一定时期之内无需进行大面积维修, 并以此作为加固设计的使用年限, 也即保证在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里, 只需要进行正常的维护。对于新建建筑的结构加固设计, 一般要达到50或100年的使用年限, 而对于比较老旧的建筑, 加固使用年限一般为5年到10年左右, 不宜太长。

2 建筑结构加固设计的方法

建筑结构加固设计的方法一般要以当地的实际条件和情况来衡量选择, 要考虑到技术是否先进, 经济性合不合理来选择最优的加固方法。在建筑结构的体系和构件同时存在加固需求的时候, 要以体系加固的设计为优先, 然后再考虑构件的加固设计。在进行不同类型的结构构件加固时, 应着重对关键结构和构件进行加固, 如果一种加固方法的加固效果不够理想, 可以尝试采用多种加固方法同时进行加固。下面我们就对一些比较常见的建筑结构加固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2.1 粘贴纤维复合材

纤维复合材具有优越的强度和模量性能, 其抗拉强度要比钢材好上很多倍, 我们将纤维复合片材粘贴在需要加固的构件表面, 利用这些特点就可以有效增强建筑结构的延展性和承载力。同时, 纤维复合材料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 其高强度的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可以有效抵抗酸碱盐的化学侵蚀, 对于表面不平整以及结构不规则构件的加固有着显著效果。

2.2 混凝土加固

混凝土加固是建筑结构加固设计中比较常见的方法, 因为现代建筑的原结构材料一般都是混凝土为主, 而根据加固设计的原则, 我们应优先使用于原材料一样的加固材料。混凝土加固又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两种。

2.2.1 直接加固

直接加固也就是在需要加固的构件上现浇混凝土, 或者对损坏严重的构件进行混凝土的直接置换, 例如对混凝土的受弯构件直接浇筑混凝土, 通过增加构件截面面积来提高受弯构件的承载力, 从而达到加固的效果。混凝土的置换适用于承重构件有严重缺陷的情况, 其缺点就是置换工作会比较困难。

2.2.2 间接加固

间接加固又有两种, 一是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 二是预应力下撑拉杆加固。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利用偏心力来给加固构件中间的一起施加水平压力来克服外部负载弯矩, 以减少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外部负载, 增强构件的抗弯能力;第二种方法是利用预应力支撑杆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加固, 再通过杆轴向心力产生的外部负载来加强建筑构件的承受能力, 改变其原有截面应力, 以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利用预应力下撑拉杆加固, 可以显著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 但是需要进行大幅度的结构加固。

2.3 外粘型钢加固

在进行建筑结构加固设计时, 比较常用的还有外粘型钢加固, 要注意的是, 在对混凝土梁进行外粘型钢加固时, 要在混凝土梁截面的四隅粘贴角钢, 如果混凝土梁受压区有楼板, 则要用钢板代替梁顶两隅的角钢。

3 结束语

工业及民用建筑结构的加固设计, 在我国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一方面, 加固设计可以很好的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 并保证其试用期间的安全性, 而另一方面, 进行加固设计又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建筑物的质量有欠缺, 达不到相应的使用标准, 而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建筑就不应该再使用或再进行加固了。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身上, 这是当今建筑结构加固设计所存在的一个矛盾, 但从经济性的角度来考虑, 加固显然要比重建的成本低得多, 因而, 加固设计适应了当前建筑事业的发展趋势, 而我们要做的, 就是去探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加固设计, 以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摘要:建筑加固是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保障建筑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工业及民用建筑结构的加固设计, 需要充分考虑设计的原则、建筑的受力特征, 并采取合适的加固方法。本文结合实践经验, 对工业及民用建筑结构架构加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建筑结构,加固设计,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存朴.浅析既有建筑结构加固设计[J].建材与装饰, 2012 (7) :14-15.

建筑设计与环境关系探讨 篇3

1.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最初的建筑是人类为了躲避豺狼虎豹等猛兽的攻击,为了遮风挡雨、抵御寒冷而修建的,其要求简单、建筑的功能也比较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环境要素的认识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人们对建筑追求的不仅是牢固,外表的美观,更注重的是内在的魅力:建筑与环境是否和谐统一,是否能对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现在人们对建筑更看重的是人性化的满足。例如:居家住宅类建筑考虑的是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否协调统一,是否与人们的生活起居、学习、工作、就医等的要求相适应;旅游建筑考虑的是给游人能带来什么样的欢乐。它可以用什么优势吸引游客;商场建筑考虑的如何方便顾客,如何吸引容纳更多的顾客等。

由此可见,任何建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与周围的事物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与环境中的建筑、交通等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体系。因此,建筑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有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建筑是构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需要环境的烘托。建筑的风格、特色、品质好坏都会对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境对建筑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环境适合不同的建筑模式,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模式的确定。由此可见,不论是建筑与环境,还是与人的关系来看,建筑处于的是从属的地位。

在现代的建筑中,环境因素是影响建筑的重要因素。建筑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统一,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要求。

所谓的建筑与环境的协调至少包括两层意识:一是建筑必须源于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即做到与环境的时间和空间相协调。建筑的外在美和内在价值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二是建筑与人的环境空间的协调统一。建筑必须考虑与人的协调关系。

2.建筑设计必须与环境相协调

2.1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注重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特别应该注重建筑的采光性、通风性、保暖性、减噪性和增湿性等生态节能的因素。建筑设计时应立足于基地固有的优势特点,扬长避短,应全方面考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尽量将把建筑的美与环境的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加生态环境因素所占的比例,利用一些空地合理布局、规划,多保留和设置一些绿化地、水面,力求提供幽雅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目前的一些建筑设计来看,不太注重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特别是在城市建筑中,为了修建房屋而不顾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肆意砍伐或迁移大树,毁坏绿地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是建立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可耻行为,不利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少人对环境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没有体会到建筑的内涵。建筑考虑的环境范围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区域,没有把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因素考虑进去。有的只考虑短期的、暂时的因素,没有考虑到建筑与环境在长远发展中的关系。

作为建筑设计师,必须周密地考虑到建筑与诸多生态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力求将所设计的建筑最大限度地能够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与生态环境做到最佳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建筑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大大提升生态建筑的独特魅力。反之,如果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甚至破坏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建筑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果恶化,就会对建筑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可以破坏建筑。

因此,作为建筑设计师,必须注重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充分考虑建筑设计与自认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力求和谐统一,这是做好现代建筑设计的应该重点思考的课题。

2.2建筑设计应与人文环境相协调

任何一个建筑都处于一个建筑环境中,它必须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才有利于建筑本身和建筑环境的协调相处和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因素。人是建筑和环境的主体。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人的需求。

(1)不同的人对建筑的不同需求。不同的个体,因为其社会阅历、生活水平、职业地位、个性品质的不同、性别、民族、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他们对于建筑的需求绝对不会千篇一律。所以设计是首先要考虑人的需求;

(2)考虑建筑能给业主提供哪些服务,带来哪些舒适的感受,如何为人提高这些优质的服务。

(3)建筑如何与整个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应重点考虑:它能给周围的人提供什么服务,它与周围的人文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我们必须重视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并不断探究出利用这种关系的新方法,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建筑作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谢浩. 建筑环境设计思考[J]. 城市开发.

[2]金磊. 2009:回归建筑创作的客观立场[J]. 建筑创作,2009.

[3]魏卫红,艾会霞. 谈当代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J]. 魅力中国,2007.

一般民用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建筑环境控制探讨 篇4

在进行民用建筑内部装修设计时,应严格遵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选用合适的内部装修材料及妥善的构造做法,做到防患于未然,民用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一般规定

(1)在实际工程中、有时因功能需要,必须在顶棚和墙面上局部采用些多孔或泡沫塑料时,为了减少火灾中烟雾和毒气危害.其厚度不应大于15-,面积不得超过该房间顶棚或墙面积的10%

(2)无窗房问发生火灾时,火灾初起阶段不易被发觉,当发现起火时。火势往往已经扩人;室内的烟雾和毒气不能及时排除消防人员进行火情侦察和扑救比较困难。因此,除地下建筑外,无窗房问的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除A级外,应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提高一级.

(3)图书室、资料室、档案室和存放文物的房间,因其内部存放着大量易燃的珍贵图书、资料和文物,故其顶棚、墙面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地面应采用不低于B,级的装修材料

(4)大中型电子计算机房、中央控制室、电话总机房等放置特殊贵重设备的房间,其顶棚和墙面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地面及其他装修应使用不低于B级的装修材料。

(5)消防水泵房、排烟机房、固定灭火系统钢瓶间、配电室、变压器室、通风和空调机房等。均系各类动力设备用房,为确保在发生火灾时这此设备都能正常运转。其内部所有装修均应采用八级装修材料

(6)为确保建筑物内的纵向疏散通道在火灾中的安全.无自然采光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顶棚、墙面和地面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

(7)建筑物内设有上下层相连通的中庭、走马廊、开敞楼梯、自动扶梯时,因这些部位空间高度很大,有的上下贯通几层甚至十几层,一旦发生火灾时.能促使火势迅速向上蔓延,给人员疏散和灭火工作造成很大困难,所以,其连通部位的顶棚、墙面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其他部位应采用不低厂B:级的装修材料n

(8)挡烟垂壁的作用是减慢烟气扩散的速度,

提高防烟分区排烟口的吸烟效果。发生火灾时,烟气的温度可以高达200℃以上,如与可燃材料接触会生成更多的烟气甚至引起燃烧为保证挡烟垂壁在火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制作

(9)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防震缝等)上下贯通整个建筑物嵌缝材料也具有一定的燃烧性,为防止火势纵向蔓延.其两侧的基层应采用A级材料.表面装修应采用不低于B级的装修材料。

(10)为防止配电箱产生的火花或高温熔珠引燎周围的可燃物和避免箱体传热引燃墙面装修材料,建筑内部的配电箱不应直接安装在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上

(11)照明灯具的高温部位,当靠近非A级装修材料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措施。照明灯具高温部位与非A级装修之间靠近的距离根据照明灯具在使用时发热的热量大小、连续工作时间长短、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以及不同防火保护措施的效果,综合具体确定。灯饰所用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B1级。

(12)在公共建筑中,经常将壁挂、雕塑、模型、标本等作为内装修设计的内容之一。为了避免这些饰物引发火灾.规定公共建筑内不宜设置采用B级装饰材料制成的壁挂、雕塑、模型、标本,当需要设置时,不应靠近火源或热源

(13)建筑物各层的水平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门厅是火灾中人员逃生的主要通道.故其顶棚装饰材料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其他部位应采用不低于Bl级的装修材料。

(14)为了确保消火拴在火灾扑救中充分发挥作用,要求主建筑内部消火栓箱的门不应被装饰物遮掩,消火栓四周的装修材料颜色应与消火栓门箱的颜色有明显区别。

(15)为保证消防设施和疏散指示标志的使用功能,建筑内部装修不应遮档消防设施和疏散指示标志及出CI,并巳不应妨碍消防设施和疏散走道的正常使用

(16)厨房内火源较多,对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严格要求‘建筑物内的厨房,其顶棚、墙面、地面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

一般民用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建筑环境控制探讨 篇5

实验环节教学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演示实验技术教学模式;

(2)验证实验技术教学模式;

(3)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模式;

(4)综合性实验技术教学模式;

(5)研究性实验教学技术模式;

(6)创新实验技术教学模式。不同的实验技术教学模式可归属于不同层次的教学,即基础层教学、提高层教学和创新层教学。以下重点探讨创新层教学,即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

(1)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方式。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学生自主设计、独立实验为主。教师只起辅助性的指导作用。整个实验从立题、设计到安排,从实验过程设计到实验操作,从结果分析到完成实验报告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给定的实验器材条件来设计,完成该项实验内容。一个实验台可以完成多项实验。学生在自主性实验过程中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实验室来独立完成自己所选的项目。自主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位的,例如方案设计、方案比较、方案实施、归纳与分析、团队意识、相互协作等等。可以从实验过程的多个环节评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学习能力等等。

(2)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方法在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系统工作原理和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可能的实验方案。每种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原理和可行性分析、画出必要的原理图。通过分析与比较,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确定后,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分析与设计,确定出最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使用仪器,确定出数据处理方法。完成可以实施的实验设计方案。最后完成实验,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二、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有机会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到实践中去理解、深化、掌握,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满足实习要求,达到教学目的,可开发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立应该是广泛的、全面的,能基本覆盖整个专业的内容,使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今后的工作环境及方向,对专业有更深的了解,还可发现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专业问题,以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实习基地的建设方案:

(1) 暖通设备基地:以设备生产厂家为基地,使学生从中了解各种设备的生产过程,深化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对工程中应用设备的多样化需求有所了解,拓宽思路。

(2) 系统运行管理基地:以工厂的通风除尘车间、具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商场、旅馆、办公楼等建筑为实习基地。使学生参与各系统的运行管理,有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故障,在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过程中,学生可了解到在系统设计中应该注意改进的地方,尽量减少同样问题的发生。还可对一些初建成或者已运行一段时间的系统进行调试和参数测定,以了解系统形式设计的合理性,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设备安装基地:以建筑安装单位为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参加安装加工的过程中,了解各专业设备、管道及部件的加工情况,增加一些实践经验,这样可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三、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环节是学习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后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要强化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一是要设计综合化。针对课程设计单独设置存在的众多弊端,把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和供热工程三门单个课程设计整合为4周左右的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整体设计能力的培养。进行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改革后,部分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感觉比较吃力,无法按时保质完成设计,甚至自暴自弃,应付差事直至抄袭舞弊。为了保证这些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设计任务,允许他们执行原来的设计模式,即三门课程设计仍然分开做,且给他们增加了1 周的学时。二是要题目多样化。传统的单一命题模式有诸多弊端,学生选择的余地小,无法避免相互抄袭和应付差事的现象。打破单一命题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设计命题,可以避免因全班同学做同一题目而产生的抄袭舞弊现象。以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为例,通过建立囊括办公建筑、娱乐休闲建筑、宾馆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医疗建筑、学校建筑等七个类型的多样化题库,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七个设计组。每个组基本上都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一个课程设计团队。这种开放自由的设计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方向,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团队优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设计灵感。三是要方案个性化。鼓励同一设计小组内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其实,通过命题的多样化,每个人提出的设计方案应该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设计小组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设计方案肯定有所区别;即使同一设计小组内的学生,由于设计地点的不同,气候、能源条件和采暖空调习惯的不同,也会使设计方案有所区别。设计方案论证阶段,要求所有学生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分组讨论,最终确定合理方案。例如在空调系统方案设计中,有的学生选择全空气系统,有的选择空气-水系统;有的采用定流量系统,有的采用变流量系统;还有的学生则大胆尝试多联机空调系统、冰蓄冷空调系统、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等。再如在冷热源方案选择中,有的学生选择电动冷(热)水机组,有的采用溴化锂直燃机组,有的选择空气源热泵或水源热泵,还有部分设计地点位于北方的学生则利用城市热力管网作为热源等。通过设计方案的个性化,学生对课本上所学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可以有效杜绝同一设计小组内方案雷同或相似等软作弊现象。

四、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其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强化工程意识,进行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计划的完成,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毕业设计的选题的好坏对毕业设计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贯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即根据每个学生自身不同的特点制订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已经考上或保送研究生的学生,指导老师出研究型的题目让这些学生做,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也可尽早的完成本科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渡。对于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或正在联系接收单位的学生,指导教师就出工程设计型、工程技术型题目,学生可结合就业实习,在用人单位或校外其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这类学生完成的多为。对于其他的学生,教师可以出工程型设计型、研究型、软件开发型等型式的题目,让他们在学校得到规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一般民用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建筑环境控制探讨 篇6

【关键词】建筑总体设计;总平面布局;设计方法;设计原则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建筑功能布局因外在因素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辱使命。总平面设计布局是总体设计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体设计图的质量和效果与总平面布局密不可分,直接影响经营成本和投资效益。总平面图布局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社会和企业的运营安全、生产效率、发展规划等等。因此,设计者在总平面规划与布局工作中,应具备强有力综合定位能力,对社会各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不但知识要广,还要有与相关部门和专业沟通协商、解决在设计中遇到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总平面布局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具体状况,从全局角度考虑,综合分析,把好每一关,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总平面布局图。

1.布局设计总平面图要素

1.1布局方法

总平面布局设计方法分两大类,一是数学分析法[1],二是系统布置设计法。

1.1.1数学分析法

在传统上,总平面图的布局方法有圆圈布置法与摆样块设计法等。因为上述布局法,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设计人员的主观因素对其有很大影响,难免存在不合理因素,最佳总平面图就难以保证。为此,设计者提出了一些以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多种布局法,其中主要常用的两种方法是解析法和启发式布局法。(1)解析法(查点法、正方形编程法、分支交界法、动态编程法、线性编程法等),是应用精确的计算,为预定的目标确定出最佳或最优的方案。理论上可取,但在实际工作运用时因其工作量巨大,耗时费力,故在工作中较少应用。(2)启发式布置法(综合法、交换法、结构法等),是一种较为简单而快捷的方法,不但节省很多时间,而且能设计得到一个较好的总平面布局方案。

1.1.2系统的布置设计法

系统的布置设计法,是美国人理查德.缪瑟提出并创立了一整套系统的工作程序[2],此程序首先是输入数据,然后经过制定、评价,最后确定总平面的布局。此方法关键是归纳布置问题的切入点和根据。数量Q、产品P、生产路线R、时间安排T、辅助部门S为归纳五大要素,也是开启系统布局关键所在。系统布局设计共四个阶段(确定位置、总体区划、详细布置、安装)。看上去四个阶段序贯而行,但它们是互相依存,而并非独立,在进行布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好同步交叉进行这四个阶段。

理查德.缪瑟提出了系统布置设计程序,分为四阶段(相关分析、场地分析、方案研究、方案评价选择)。(1)相关分析阶段:就是对上述五个关键影响布局设计的因素,与服务或生产单位之间的流程和非流程关系加以分析,对其之间权重做出最终确定,并制出综合相互关系图。(2)场地分析阶段:此阶段是对房间、设备等占用的面积分析与计算。进行综合考虑可利用的场地和空间面积,最后绘制出空间场地面积间关系图。(3)方案研究阶段:是依据实际中所限条件和设计中出现的修改条件,在场地分析所绘图基础上,细致研制出几套总平面布局方案。(4)方案评价选择阶段:是系统布局中最难最重要的阶段,首要是选择一种合理方法对方案评价,然后采用所选的方案评价方法,对研究出的几套总平面布局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估,最理想的方案也就最终被科学的确定出来。

1.2布局设计原则

在总平面图布局设计之前,必须了解和熟悉总体规划方案,确保总平面布局符合适应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进行布局,所设计的场所地形、地质条件应去充分利用并紧凑的合理布局。另外在认真考虑总体规划要求基础上,必须满足设计中朝向、防火、防爆、卫生等规范要求,流程尽可能直顺、便捷、流畅。在生产、服务、工艺流程等方面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建筑物与建筑群之间的组合、道路需合理美观,呈现良好的艺术效果。总之,在总平面布局过程中,需要统筹兼顾,考虑今后的发展规划、施工建设、竖向布置和管线综合布局等诸方面问题。

1.3布局设计过程[3]

设计总平面图过程中,设计者总会追求最理想更好的方案,但存在于实践中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为此,需要了解设计过程与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

1.3.1描述问题

描述在设计中发现的问题,必须仔细谨慎,从实际出发,使问题描述的即合理又准确,在考虑到不超越经济、时间等因素时,所描述问题范围尽量广泛一些。

1.3.2分析问题

完成描述问题后,对所描述问题进行详尽分析研究。之前需大量搜集有关资料、数据和方案的评价标准,区分问题产生是杜撰的还是真正的条件。

1.3.3研究方案

此过程是对几套方案进行研究,相关人员参与并不断创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挖掘创造力,设计出更优秀的方案。

1.3.4优选方案

对设计人员做出的几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选择,在优选方案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修改完善意见,为了完善改进,方案需要返回再次修改,可见优选方案的过程是重要非常复杂的。

1.3.5说明方案

优选方案全部结束后,这时对选定的理想最佳布局方案进行说明注解,内容表达常用图纸、模型、文字等方法进行。完成了这一过程,并不意味总平面布局的全部工作结束,后续还有对该方案的评价、施工、补充、宣传等工作。

2.结论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的实现,企业设备的更新,生产自动化,工艺服务的流程等均在改变,对建筑总体设计中的总平面布局提出新的挑战。在布局设计中要考虑到,功能分区明确,服务工艺流程顺畅,生产环境整洁,发展远景良好。就目前而言,仍存在缺陷与不足,需要设计者共同去努力探索与研究,不断提高完善总平面图布局设计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雷明.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Richard Muther.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M].Beijing:China Mechine Press,1988.

一般民用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建筑环境控制探讨 篇7

关键词:建筑;暖通工程;问题;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20-01

暖通工程的设计对建筑环境的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以及美观性,人体在建筑工程居住过程中的感官性能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设计单位在暖通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建筑工程的环境设计内容为具体的依据,更加合理的展开暖通工程的设计,在暖通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充分的应用节能环保的相关理念,保证暖通工程能够与建筑工程的环境有效的融为一体,为建筑工程使用者提供更加舒适的建筑环境,同时更加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的节能以及环保特性,使建筑工程真正的达到设计使用的巅峰。

一、暖通工程对建筑环境的具体影响

(一)暖通空调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与使用的过程中,设计师经常会采用提高建筑工程室内气密性、提高建筑工程室内热绝缘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建筑工程节能设计的目的,然而在这种设计内容经常会造成室内空气新鲜度下降、外界新鲜空气不能进入室内的现象。

(二)暖通空调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与使用过程中,暖通空调自身也很有可能成为建筑工程的室内环境污染源,尤其在暖通空调经常缺乏清洗的情况下,暖通空调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灰尘以及污垢,甚至会产生诸多污染类型的细菌,对建筑工程室内的空气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对建筑环境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

(三)暖通空调在设计使用的过程中会自动调换室内外的空气新鲜度、温度、湿度等诸多内容,但是这种调换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减人体在建筑工程室内居住时的相关抗性,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建筑工程室内外温度有着非常高的差别,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人体在建筑内外环境中产生身体不适的现象,对人体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二、建筑暖通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图纸设计不规范。

设计图纸是指导工程施工的重要技术性文件,设计图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但是,当前相当多的工程设计未完全按规定绘制,主要问题是:供暖平面图,有些未标注水平干管管径及定位尺寸;有的虽标注了立管号,但却将立管漏画;有的立管未编号;有的二层至顶层合画一张平面图,散热器数量亦分层进行了标注,却未注明相应层次;有的仅画有首层供暖平面,未画二层至顶层供暖平面。通风空调平面图中,有些未注明各种设备编号及定位尺寸;有的未说明冷冻水管道管径及定位尺寸。部分公共建筑设计,将厨房部分的供暖通风空调等留给厨房设备生产厂家去做,这样的设计非常不合理。

(二)不能有效控制工程进度。

暖通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部分施工人员或者施工单位简单地认为暖通工程只是一项辅助工程,因此对暖通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暖通工程进度缓慢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工程进度。因此,暖通工程施工单位和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对暖通工程重要性的认识,科学规划工程进度,并做好每个环节的进度控制,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工程质量不受影响,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做好预案,尽量消除它们的不利影响。此外,把控好工程材料的供应问题,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和供应时效性,以免影响到工程进度。

(三)项目方案设计存在问题。

设计人员在设计暖通工程的项目方案时,往往只注重方案在纸面上的可行性,对暖通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缺乏充分有效的预估和思考,造成项目方案可行性差,很难实际应用到暖通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最后既耽误了工程进度,也造成了工程成本的增加。因此,项目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是设计人员设计项目方案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四)计算书与设计图纸不一致。

暖通空调设计,所有的设备、管道、部件的选择均是通过计算确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图纸就是是计算书的体现。因此,设计图纸与计算书应完全一致。但有的供暖设计,散热器数量、立干管管径等设计图纸与计算书不一致,甚至差别相当大,计算书没有的,图纸上出现了,计算书小的,图纸上放大了,计算书大的,图纸上缩小了。计算完毕,绘制图纸时发现不合理之处,允许调整,但应有调整计算书或调整说明,使设计图纸与计算书最后统一起来。

三、建筑暖通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统一规范暖通工程施工图纸管理

在企业接到暖通工程后,读透设计图纸是我们施工中的首要任务,从中认真地分析设计人员的思想和意图,并且从中对材料等进行分析,有疑问的问题要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和了解,有不合理的问题要及时地解决和修改,尽量在施工前解决一切问题。

(二)科学管理暖通工程施工材料。

暖通工程的收尾工作是整个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们更应该认真和严谨地对待。而其中进场材料的数量、规格、型号检验、控制好设备及管材的质量检查验收入场等是我们应该提前考虑和安排好的,都要有符合国家要求的出厂质量合格证。最后要做的就是要严格检查各种材料、配件、器材,要求三证齐全。

(三)严格执行安全规范的各项规定。

设计单位在设计暖通工程时,应该严格执行安全规范的各项规定。例如,在防火的设计上,设计方案中就应该体现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果在设计中碰到了与安全规范发生矛盾的问题,则应该执行安全第一的原则。另一方面,施工单位在执行设计方案时,应该严格执行设计方案的各项内容和规定,严禁擅自改动方案的错误做法。建设单位要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监督和验收,一旦发现暖通工程出现相关安全问题,应立即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与协商,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对于严重的安全事故,还要对相关单位进行追责处理。

结束语

暖通工程施工是建筑整体施工的重要环节,应该在暖通工程施工中充分认识到技术和管理的重要意义。要主动参与到暖通工程施工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养成积极思考、建立规范技术要求和严格施工工艺的习惯,从暖通工程的施工细节入手,加强对质量、技术的控制和管理,在防范暖通工程施工各类问题发生的同时,高品质地进行暖通工程施工,为暖通工程和建筑整体施工奠定管理、技术和体系方面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丽,廖章志,廖章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8).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初探 篇8

关键词:建筑艺术;环境艺术;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025-02

建筑设计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每一个优秀的建筑无不包含着时代特征、人文艺术与建筑师的个人品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宅的商品化,人们对居住建筑环境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通过适宜的技术措施来提升建筑的环境品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环境的适合性。创造出一个既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建筑设计是为完成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建设之前进行建筑物的平面、空间和环境的布局规划,处理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形象,是选择合理技术、先进构造方案的过程。当然建筑设计也是离不开文化、习俗及美学的,但它更多的指向实用,所以建筑设计是将精神物质化的过程。艺术设计是用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具有典型性的意识形态内涵,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所说艺术设计通常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借助于物质体现精神内涵,它最终的指向是意识形态。

从这一点看艺术设计可以包罗万象,它可以体现人们的精神、表达人们的心境、反映人们的追求,但这些都是寓于实物之上,因此艺术设计是将物质精神化的过程。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是建筑物与场地条件的融合,是在一定的场地条件下,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地域文化习俗的反应,通过协调建筑与环境关系,拉近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类的距离,从而揭示了场地的隐蔽性格特征。这种揭示可以是隐忍的,也可以是彰显的。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它是借助一切物质来改变或塑造环境,进而体现创作者的思想、追求、心境,建筑只是景观艺术的一个表现因素。换句话说其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的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作为艺术品它更注重的是它运用的因素所表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美的理解与审视。比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厅堂中轴对称,序列关系,以及色彩和造型特点,使人一看到这样的格式就会感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一看到黄色和故宫的太师椅,便会想到至上的皇权;一看到传统的大红灯笼,就联想到喜庆的节日气氛。

二、新时期下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变化特征

(一)追求设计的个性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应该自始至终与周边环境和总体设计风格保持一致,更要追求环境艺术的个性,这是新时期对其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时,除了要求调整好建筑环境与空间的关系,把握好整体设计的风格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之外,更要体现其主人内心的理想与追求,为不同的生活方式提供各具特色,展示不同意境,将人间情感、自然科学、社会信息、审美情趣等因素综合在一起的,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又能表现艺术个性的环境艺术空间。因此,作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者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历史文化古迹、异国风情、原始文化、海底世界、热带丛林、民族遗风、动物世界,等等,都是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丰富的素材源泉。面对现今日趋开放的世界,要努力开拓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找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从主题和灵感中寻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

(二)突出现代科技技术

建筑环境艺术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首先,它涉及城市的规划、平面功能的划分、结构体系的确定、设备的选型等方面,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科学的进步,在结构上和使用功能上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如今的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设计与以往手工业时代的设计和大机器工业时代的设计方法迥异,高技术与高艺术相融合是信息社会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它也成为信息社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建筑师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和谐,以适应信息社会人们在智慧和情感上的需要。比如灯光是室内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试想爱迪生如果没有发明电灯,那么无论设计师如何运筹帷幄也无法使空间充满生机和感情。为此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要不断地融入以高技术元素为象征的艺术内涵。将高科技丰富的实用功能,不断地向高科技艺术空间推进和发展,使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频繁变化,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呈现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

(三)回顾自然人性

科技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人性的撕裂。首先表现在对人类情感与欲望的自然人性的撕裂,即现代科技使人成为被宰割的工具和机械,因而“回归自然”就成为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一面旗帜。比如闽、粤、滇、桂诸省,往往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不采取正南朝向,正体现了建筑艺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自然人性审美观。中国的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师很多也是从体现自然人性审美情趣的中国山水画中感悟出、激发出不朽的建筑设计作品的。比如云南大理石画面巧夺天工。被装饰建筑上、被嵌在桌面上、镶在红木镜框里、悬挂于高级客厅;桂林等地岩洞里钟乳石的照片被放大为宣传广告画;中国古典建筑的台基、柱廊、斗拱、飞檐、彩绘;苏州园林的人造山、水、亭榭构成的小中见大的意境;民间工艺品,如陶瓷、刺绣、蜡染,等等。这些都是回归自然的人性追求表现。

(四)注重环境的整体性

我们知道,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对每一个事物形象的把握,一般是通过对它整体效应的获得,而不会先去注意到细节形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返回到整体。建筑环境艺术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由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单元体组成的,每一种单元体在功能语意上都有一定的含义。这众多的功能体系巧妙的衔接、组合,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这就是环境的整体性。建筑环境艺术是由具体的设计要素构成,如空间、自然要素、公共设施、雕塑、光、色、质等。它绝不是各种要素简单、机械的累加结果,而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加强的综合效应,强调的是整体的概念和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对于环境艺术的“美”的评判,在于构成环境艺术要素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各部分“个体美”的简单相加。“整体美”来自于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和谐,当代环境艺术对“整体性”的追求,也就是环境艺术组成要素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

探讨建筑项目管理与控制问题 篇9

建筑项目及其生产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产品的固定性,生产的流动性;②产品的多样性,生产的单件性;③产品形体庞大、高投入、生产周期长、具有风险性;四是产品的社会性,生产的外部约束性。基于建设项目以上特点,形成了建筑项目质量本身具有以下特点:影响原因多。建筑项目质量,受设计水平、材料好坏、施工方法先进与否、技术措施是否到位、人员素质的高低、工期等多原因的影响。质量波动大。一般的工业产品都有固定的流水作业线,规范的工艺要求、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而建筑产品的单件性、生产的流动性决定了建筑项目质量容易产生波动,波动较大。质量隐蔽性。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隐蔽项目特别多、时间产品特别多、工序交接交叉多,因此,项目质量存在很大的隐蔽性。如果在施工中不及时进行质量检查,不做好质量的事先和事中控制,事后就只能从表面上检查,很难发现内部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终检的局限性。项目建成后,不可能像一般工业产品一样靠终检来判断产品质量,或将产品拆卸、解体来检查其内在的质量,因此,项目终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2影响项目质量的原因

影响项目质量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 因此,项目常称之为影响建筑项目质量的原因。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等有关人员的素质,都将或多或少地对项目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业内实行经营和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材料原因。构成项目实体的各类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等项目材料的合格与否,都将直接影响构刚度和强度、外表及观感、使用功能及安全,项目材料是项目质量的基础。机械原因。机械设备在项目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组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二是指使用中的各类机具设备。机械设备的质量的将会直接影响项目的质量。方法原因。工艺方法是指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包括组织方案,它们合理与否,科学与否,对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环境原因环境条件包括项目技术环境、项目作业环境、地理环境、周边环境等对项目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各种环境原因。

1.3项目质量控制的原则

业内公认,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在实施质量控制过程中起主要监督作用的是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质量第一的原则;以人为核心的原则;重点控制有关的人的素质和人的行为,要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质量;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患于未然,加强过程中质量检查和控制;质量标准的原则;以国家的规范的设计文件、合法的合同规定要求;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

1.4项目质量的责任体系

项目质量的责任体系包括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生产或供应单位的质量责任。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的质量责任如下: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是项目的主办单位,应对项目的质量管理负责。建设单位必须依法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服务和重要设备、材料等采购进行招标选定。勘察、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应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年承担项目任务,提供的勘察、设计成果必须真实、准确、详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应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年承担项目,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项目,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组织施工,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应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年承担监理任务,并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文件,代表建设单位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理并承担责任。建筑材料、构件及设备生产供应单位:建筑材料、构件及设备生产供应单位应对其生产和供应的产品质量负责。所供应的配件和设备质量应符合国家、行业的技术规定或者合同规定。

2建筑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

从项目质量的责任体系可以看出,作为质量控制的主体不同,其质量控制的侧重点也不同。同样,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质量控制的侧重点也不同。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如下:项目可行性研究。在该阶段需要确定项目的质量要求,并且与投资目标协调,它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决策质量和设计质量。项目决策。项目决策阶段需要确定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水平。项目勘察、设计。在这个阶段,项目的质量目标和水平已被具体化,并为施工提供直接依据。项目施工阶段决定了设计意图能否真正体现,项目的安全可靠、使用功能能否得到保证,外表观感能否体现建筑设计的原有水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项目施工是形成建设面目实体质量的一个决定性环节。项目竣工验收该阶段的作用,是保证项目实体质量的一个决定性环节。项目竣工验收。该阶段的作用,是保证项目最终质量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国内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在项目质量成的前三个阶段已相当成熟规范,而与前三者相比,在项目施工阶段,影响项目质量的可知和不可预知的原因最多,但该阶段是项目设计意图最终实现形成项目实体的阶段,是最终形成项目产品质量和项目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因此,该阶段质量管理和控制,需要引起极大的重视。

2.1建筑项目施工的质量形成过程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就是择优选择能保证项目质量,符合准入制度的施工单位,采购使用合格的项目材料,依据国家应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采取一系列的监控措施,确保项目施工形成符合设计文件及合同文件规定的质量要求的最终建筑产品。

2.2不同责任体系的质量形成过程

在项目建设中,政府部门是以决策和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为重点;监理单位则是以设计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为重点;业主对项目的质量控制必须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但是,由于现代项目技术日趋复杂,业主必须委托有各项专长的专门监理机构或人员代表自己对项目质量进行检查,杜绝有损项目质量的不良行为和防止不合格的项目,因此,在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中,即使承包商已有相应质量保证体系,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理的质量控制,一个好的项目质量所需的施工质量控制的关系为:项目正常施工——施工单位按有关规定完成部分施工后,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专业监理项目师进行专业不合格之处(包括与建设项目有关的档次料)的修正工作,指示施工整改——施工单位进行有关质量不合格之处的修正工作,施工单位再次自检,自检合格后,报专业监理验收——监理验收,签署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返回。

2.3项目不同施工层次的质量形成过程

建筑项目按照国家标准有多种划分的方法,按施工层次划分的情况较多,按这种方式划分,建筑项目分为单位项目、分部项目、分项项目、检验批等层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包含与施工先后顺序的逻辑关系。建筑项目中,每个单位项目是由若干个分部项目所组成,分部项目又可划分为若干个子分部项目,每个子分部项目包含若干个分项项目。每个分项项目包含若干个检验批,检验批是施工质量验收的最小单位。因此施工质量的逻辑关系为:施工作业的质量决定检验批质量,检验批质量决定分项工程质量,分项工程质量决定分部项目质量,分部项目质量决定单位项目质量。显然,施工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最基本的质量控制,要保证项目最终质量,必须加强和完善施工作业过程控制。为此,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的规章制度,在过程中采取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

3加强质量管理的技术措施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项目质量问题危害性的认识。治理问题重在预防,各有关单位要教育有关管理人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项目质量重要性。要在建筑工地广泛宣传项目质量问题对建筑项目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并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实例剖析等方式,教育和提醒建筑施工人员,使其充分认识建筑项目问题的危害性,切实把防控项目质量问题作为项目建设管理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对一些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建筑质量问题,更要进行大力宣传,做到人人皆知。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责任心。要使其掌握防控质量问题的主要方法,并能严格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进行精心管理和操作,真正做到内业指导外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要统筹兼顾各专业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各专业工种间的相互配合问题,项目监理人员针对性要强,措施要具体。要建立健全各项施工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制度管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做到每个分项的每个施工部位都责任到人,且留有记录,使其具有可追溯性;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中规定的质量验收责任、程序和验收方法进行验收,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三检制,并严格履行验收程序,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許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要加强对混凝土体搅拌计量配比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搅拌管理制度进行操作和控制,对所有材料都要采用重量比,并计量准确;对有试配要求的砂浆、混凝土等,必须先进行试配,调整合格后方可按确定的配比进行施工;要加强对原材料、建筑构配件和建筑设备的现场验收。重点检查合格证、试验化验单;按规定复试的材料须在投入使用前及时复试,经检验方可投入使用。建筑原材料、建筑构配件和建筑的现场验收一定要履行签字手续,做到责任到人;要加强对混凝土构件制作和养护工作管理。混凝土质量检验取样应具有代表性,要严格按规范要求的组数留置试块,现场要配备标养设备,并按规定要求进行养护,避免由于试块的制作、养护,留置数量不正确影响对混凝土强度评价的准确性。施工单位在项目开工报建前,应按有关规定设置项目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定有关质量管理制度;各建设项目单位,在项目发包时应向承包单位提出明确的质量目标要求;施工单位在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将项目的施工或监理发包或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监理单位,不得肢解发包项目。在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采购供应方面,应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严格按合同采购,保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的质量。各建设项目要与当地的建筑项目监理单位密切配合,使监理机构明确项目特点及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项目节点部位,作为其质量控制的重点,纳入监理规划或监理实施细则,并在施工中进行重点控制;监理人员,应按规定全天做好巡视、旁站和检验批、分项项目、分部项目验收工作;在材料、构配件进场、使用过程中,要通过外观检查、批量检查等方法,把好质量检验关。

4结束语

上一篇:李后主诗词下一篇: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