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建设模式

2024-10-07

民用建筑建设模式(精选9篇)

民用建筑建设模式 篇1

针对近年来传统基础材料领域的萎靡发展,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有利于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发展,使新材料的发展成为材料领域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极,促进传统材料领域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而且,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科技部将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等多个新材料领域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点专项[1],意味着国家将国家科技战略聚焦于新材料,这为建筑新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契机。绿色智能建筑材料作为建筑新材料的一种,结合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办学专业方向与特色,涵盖了道路热反射材料、道路发光材料、沥青添加剂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废旧建材的回收再生利用。以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为主体,基于以上绿色智能建材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既可促进绿色智能建筑新材料的研发、社会推广和应用,降低能耗,减小环境压力,又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成果转化。

基于绿色智能建筑材料的“众创空间”利用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有创新创业资源,为高校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网络服务平台、实体服务载体、创业导师队伍。

1 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交通土建材料专业化信息数据库,追踪热点前沿及时更新,并建立网站或论坛,使数据库公众可查阅。网站或论坛采用会员制,通过免费注册可查阅最新建筑新材料的科技论文、专利、标准等;网站或论坛设立多个板块,包括行业前沿动态、创业就业信息、资讯发布(包括培训、会议、讲座、竞赛等)、工程问题讨论区等,并定期在各板块选择行业热点问题作为主题进行讨论。

建立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其作用包括四方面,首先,发布最新的绿色智能建筑新材料科技进展,包括国家政策、行业动态,技术发展趋势、企业技术需求、技术标准、行业会议信息等,并提供最新的就业与创业信息,为大学生提供获得最新行业资讯。其次,针对创客的需求,提供市场调查与分析服务。再次,对大学生和教师的科技成果或创新创业产品进行展示。最后,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服务。通过后两者实现创客与企业的项目对接。

2 实体服务载体建设

2.1 材料学术沙龙

在材料沙龙的基础上,通过逐渐提高学术沙龙举办频率和扩大规模,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与教师的创新创业社交空间。学术沙龙以绿色智能建筑材料为主题,一方面,开展大学生学术交流、企业与大学生对话,企业与教师对话,教师与大学生对话等活动;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成果提供展示机会,并让他们把握企业实际技术需求。

2.2 工作室

建立固定的创业工作室,将其与校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产业园、平台依托的各实验室和校外的合作企业相衔接,使其发挥技术转化和整合各方资源的媒介作用,实现大学生和教师与企业的项目对接。

工作室建立创新创业咨询室,为创客提供创新创业咨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建立展览室,为创客提供技术或产品展览场所;建立个人创业工作室和多媒体教室,为大学生和教师创新创业提供技能培训、创业专题讲座、会议、竞赛等活动场所;

工作室建立专门的融资服务工作室,一方面利用校友资源,寻找投资人;另一方面通过自荐的形式引导天使投资人、创投机构等入驻合作,为大学生和教师提供股权融资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等融资服务;此外,还可通过“众筹”方式,预先向社会推销技术或产品,募集创业资金。

3 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在现有专业教师或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选择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众创空间”的创业导师,并依托共建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家等,形成专(兼)职的创业导师团队。通过举办日常性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指导创客系统性地掌握绿色智能建材的专业前沿知识,帮助解决创客在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创客更快掌握创新创业技巧与技能。

通过以上三方面建设以期在领域内形成“创业培育+资源共享+材料研发+金融投资+市场推广+微企孵化”的整体创新创业服务链条[2]。

4 结语

本文提出基于绿色智能建筑材料的“众创空间”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实体服务载体建设、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三方面。线上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建立专业化信息数据库、开设论坛、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线下服务载体包括组织学术沙龙、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加强企业与高校创新创业资源的对接;导师队伍建设主要指形成固定的创新创业指导队伍,为创客们更快掌握创新创业技巧与技能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EB/OL].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16/201602/t20160218_124156.htm.2016-02-19.

[2]赖晓南,万文博,姜倩倩.特色化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J].科技·服务,2015,11(234):99-100.

民用建筑建设模式 篇2

《建筑模式语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的研究成果。其通俗而智慧的语言,完全没有专业研究机构的深奥与距离,让人们轻松了解建筑规划与社会的关系的同时,并拓展至对人性的洞察。最最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给人以崭新的启示,它给我们很多细微而具体可实施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经验与科学积累的结果,尤其是生态学的。“分”和分到某个“度”,是贯穿全书的观念。大的方面,我们如何从最原始的最基础的那里找到我们未来应该的方向。具体到现实,一个“好社区”如何规律可循。

以下是读书笔记——

前言

这些模式在今天和以后的500年间将成为人性的一部分,成为富有人情味的行动的一部分。

模式一:独立区域

1、大都会各区只有在它的每一区都成为小的自治区,并足以成为独立的文化区时才会趋于平衡。

2、希腊式民主中全体公民都能聆听演说家的雄辩,并能对立法问题直接投票,因此,他们的哲学家认为一个小城市可能是最民主的国家了。

3、独立区域是语言、文化、风俗、经济和法律的天然容器,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要竭尽权利促进独立区域及文化的发展。

模式二:城镇分布

1、小村庄不会产生现代文明,世界毁灭一定是城市过大。

2、经济学和生态学论证:100万人口的城镇相距250英里,10万人口的城镇相距80英里,1万人口的城镇相距25英里,1千人口的城镇相距8英里。

3、睿智的政府应制定分区与土地转让政策刺激鼓励合理的城镇分布。

模式三:指状城乡交错

1、城市同乡村保持密切接触是一种生物学上的需要,现在还无法透彻理解人为什么一听到鸟儿的啼鸣就会产生心理的愉悦。估计跟遗传学有关。

2、将市区扩大成蜿蜒曲折的向农田延伸的指形地带,每人应当在10分钟之内能够步行到乡村。

3、城市指状带的宽度应不超过一英里,而农田指状带的宽度不应小于一英里。

模式四:农业谷地

1、适合农业的土地也最适合于建筑,而土地被毁坏多少个世纪都无法恢复。所以要慎重。

2、保护农业谷地,即使不能成为农场,成为荒野也很好啊。

3、城镇发展向山坡和高地转移,谷地一览无余,看城市或者从城市看出去都很美。

模式五:乡村沿街建筑

1、市郊是人类聚居地的过时的充满矛盾的形式。

2、在城乡交会的地区,各乡村公里至少相距一英里,以便原野和农田保持至少一平方英里的完整性。公路沿线建筑家园,离公路有一宅基地的间距,宅基地至少半英亩面积,在住宅后有一平方英里的旷野和农田。

3、听起来好象很奢侈,按照如此规划,一平方英里会出现400户人家,1600人口,其实和普通市郊人口密度相差无几。

模式六:乡间小镇

1、大城市犹如一块磁铁,乡间小镇保持繁荣的出路是保养乡味。

2、政府激励对农业区进行农业性冒险投资;划分绿化带与城市区隔保护小城镇;小城镇提供不同于城市的社会分工服务,比如旅游、度周末、野营,还有那些不喜欢城市的老年人隐居。当然也包括一些过劳的年轻人。

3、把每个小城镇当作政治社区对待,让其自给自足,不要成为外地工作人员的集体宿舍。

模式七:乡村

1、为了利用土地,土地应当属于一个大家庭的全体成员:其中许多人已经死去,少数人还活着,无数人尚未降临人世。2、我们把土地当作享乐的工具和经济利润源泉,土地就是迪斯尼乐园。公众将失去自由徒步的欣赏田园风光、充满乐趣的野餐和探幽。

3、应该把所有非城市的土地——乡村,都定义为公园。

模式八:亚文化的镶嵌

1、价值观念不可名状的混合将趋向于产生毫无特征可言的人。价值观念不可名状的社区将毫无文化意义。

2、可以有多元城市,但一个社区多元化是糟糕的。亚文化区是生态学领域的事,空间上是分散的,各具特色的亚文化区才能保持其特色。作为个人才能获得个性上的认同与尊重。尽可能把城市划分为数量众多的、小型的、彼此截然不同的亚文化镶嵌区。

3、亚文化区是小规模的,小到足以使每个人都能到与之相邻的生活方式丰富多采的亚文化区去。最大的亚文化区直径为四分之一英里,7000人的社区。

模式九:分散的工作点

1、住宅和工作之间的人为分离造成人们精神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创伤。这种分离会强化如下看法:工作是苦力,家庭生活才是“充满生气的”。

2、避免工作点的过分集中,和家庭生活脱节。小型的、分散的工作点更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与供应状况,创造性程度大大超过集中而又尾大不掉的大工业企业。记住,城市就是集中的全部实惠,不是其他。

3、让工作有家庭感。大家可以午餐时碰头,孩子们能来串门,看看爸爸怎么工作。

模式十:城市的魅力

1、城市如果只有那些居住在最大中心富有的幸运儿才能饱览它的丰姿,那这个城市是一个徐娘。

2、在大城市区内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地方设置具有城市魅力的商业区,五万人的城市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十万人的城市应该组织一个交响乐队。任何一个商业区都不能发展到为三十万人以上的人口服务的规模。

3、城市的魅力就在于自己所处的商业区拥有城市所有商业文化中其中一种模式的鲜明特征。这样,所有的的城市商业区都值得光顾一番。

模式十一:地方交通区

1、一旦做出明确区分短途旅行和长途旅行之间的区别,汽车带来的交通与社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汽车本身不会产生问题,用汽车做短途的交通工具才是问题所在。

2、当人们使用汽车时,每个人占据的空间是步行时所占空间的100倍。汽车仅仅由于它的几何形状而引起社会瓦解是完全可能的。

3、把城区划分为地方交通区,每一区直径为1至2英里,区内交通步行或自行车,并设置障碍让汽车行使不便。如果10英里之内的距离仍然存在大量使用私家汽车的话,这样的规划和城市管理就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

模式十二:7000人的社区

1、把“国家划分成区”是杰斐逊总统的竞选口号,这是防止犯大错误的有效的管理手段,不是人不够聪明能干,而是是人都会犯错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错误减小。

2、在任何一个超过5000到10000人的社区里,个人的呼声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雅典全盛时期的拇指原则:地方机构的最高成员,与任何一个市民之间不应间隔两个以上的朋友,假定每个人在他的地方社区认识12个人,根据这一见解,一个政治社区的的最佳规模是5000人。

3、把地方政府放在很显眼的位置,而不是令人生畏的,感情疏远的、脱离现实生活的、隐藏的大楼内。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让他们暴露危险一些,会让他们更自觉。

模式十三:亚文化区边界

1、各亚文化区必须被一片尽可能大的无人居住的土地分隔开来。

2、在自然界,同一物种的一部分成员和另外一部分成员彼此间被空间边界,诸如峻岭峡谷、大江巨川所隔断,会演变得具有明显区别的品质特性。两个民族相距太近会造成纠纷并让弱势的一方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3、天然边界可能是这样一些地方:乡村、通往水域、僻静区、珍贵的地方、池塘;人为边界可能包括环路、工业社区、工业带、青少年协会、有屏蔽的停车场。

模式十四:易识别的邻里 1、今日发展正在毁灭邻里,人们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容易识别的空间单元。

2、一个邻里的合理人口500人是比较现实的数据,空间直径范围不大于一个街区(300英尺)。不仅如此,道路每小时交通量超过200次,探亲访友就寥寥无几了,每小时超过550辆,街上邂逅聊天就凤毛麟角。

3、易识别的邻里社区对街道的态度:街道生活并不侵扰我的家,从街上带进来的只是一片欢乐。我感到我的家扩展到整个街区。

模式十五:邻里边界

1、亚文化区边界的论述也适用于有独特风格的邻里,它就是亚文化区的缩影。

2、从心理状态获知,邻里边界最重要的特征是限制进入邻里的道路,哪怕是感官上的,比如,社区形成更多的丁字路就比网格路更容易形成邻里边界。更比如,进入一条街道有标志性的门道。

3、为了避免太过的封闭,街角有杂货店或是一些小聚会的坐椅,这是最亲切的邻里边界。

模式十六:公共交通网

1、瑞士和法国完全集中在巴黎的铁路系统不同之处是,即使在最遥远的山谷和最小的地方,铁路仍然为之服务。这样做赚不了钱,而是出于人民的意志。法国各地区的繁荣衰落都取决于同巴黎的联系,而瑞士工业遍布整个国土,这个国家社会结构稳如盘石。

2、处理公共交通的传统方法是假设线路是第一位的,而把线路连接起来的换乘站作为第二位。我们的建议应该刚好相反。

3、让地方社区来控制换乘站,以便社区只同为这些换乘站服务的那些运输公司签定合同,这样避免各种交通工具由于竞争而产生不合作的现象,公共交通系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模式十七::环路

1、不能分割社区。

2、每一地方交通区至少一侧不和高速公路邻接,而能直通乡村。

3、高速公路应低于地面,否则1-2英里范围内噪音都清晰可闻。

模式十八:学习网

1、城市应向它的青年传授生活方式,无正规学校教育的社会能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具有创造性、积极进去的人。

2、实现学习过程的非集中化,通过城市的许多地方和市民的广泛接触,来丰富学习内容:车间、家庭教师、热心帮助青年的行家、教小孩子的大孩子、讨论会、兴趣小组、师徒。考察这些状况,描述他们,设想把他们排成“城市的课程表”。

3、这种学习也应视情况付费,为社区纳税以便扩大和丰富学习网。

模式十九:商业网

1、每一个商店既可开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新区,也可开在希望能吸引对方顾客的剧烈竞争区,人们往往倾向于第二种。

2、事实是第一种选择更安稳,商店要均匀的分散开去,少强调竞争而多强调服务,当然要保持足够的竞争,让经营不善的商店停业。但重点是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

3、社区商业和中心商业有差异,最好的是,社区商业合作多一些,稳定一点,中心商业头破血流,顾客才能享受更好的服务。

模式二十:小公共汽车

1、公共交通必须有能力在大都会把旅客从一点运往任何一点。

2、出租车费用昂贵,社会存在大量的没有轿车和收入更低的人群,包括残疾人,小公共汽车保证把他们送到家的拐角处而不是社区大门。

3、建立小公共汽车系统,载客最多6人,由无线电控制,通过拨号打电话雇车,每条线上隔600英尺建立站点,并在站上安装电话并可直接与司机交流。在线上的小公共汽车为了接送客人可以适当的绕一下,拐一下。

模式二十一:不高于四层楼

1、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人发狂。精神病和犯罪率提升一倍。

2、居住的房子,“不高于四层”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建筑的高度和人的身心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3、当母亲在厨房的窗户看不见自己在街上的孩子时,心里就焦急担心,数据统计,仅仅因为建筑的形态,儿童与外界的接触交流,100分是满分的话,低层86分,高层只有29分。

模式二十二:停车场不超过用地的9%

1、人们下意识的认识到外界环境是他们社会交际的媒介。从社会和生态方面讲,那些富有人情味的,尚未被停放的汽车所毁坏的环境,用于停车场的面积小于9%。

2、每块土地都必须自己照料好自己,绝不允许自己解决这块土地的问题而以牺牲另一块土地为代价,独立停车区遍布整个社区,独立自主、一丝不苟的运用这一原则。

3、地下停车场无法满足所述条件,它会破坏植被而改变地面空间的性质。再重申一下,用地不超过9%,并且每一停车区不大于10英亩。也即300辆车。这当然会引起商务中心的巨大变化,所以公共交通网和分散的工作点社会意义深远。

模式二十三:平行路

1、现已证明,在今天城市街道上汽车的失速问题主要是交叉道路所引起,即左转弯和十子交叉路口。瑞士泊尔尼是没有遭到严重堵塞的几个欧洲城市之一,原因就是古老中心是由五条平行路构成,几乎没有交叉街道。

2、主干路是交替单向平行路,相互隔开几百英尺的距离,它会造成很多绕道,但全面分析之后最感惊讶的是,相似的状况,旅程长度只会增加5%,但平均车速会提高三倍。

3、为了使城市保持这种性质,必须阻止人们利用汽车做短途旅行。

模式二十四:珍贵的地方

1、人们不能维持他们精神上的根及与往昔的联系,如果他们居住于其中的物质世界不能维系这种根。简而言之,历史陈迹是区域的精华。

2、在任何一个大的或小的地理区域,都要向一大批人征求意见:什么能体现或代表他们与这块土地息息相关的命运。

3、一旦这些有意义的地方被选中,就要对它进行修缮保护,强化其公共意义,最有效的办法是人们要步行经过一段路程才能到达,避免源远流长的根遭到亵渎。

模式二十五:通往水域

1、人们具有一种天性,向往万顷碧波,但人们纷至沓来,会使水质遭到破坏。

2、滨水区的土地必须保留作为公共用地,凡破坏滨水区的公路只能靠后设置,靠近滨水区的公路只能与之成为直角。

3、滨水地带的宽度影响滨水区的生活方式,在高密的开发区域可能只是一条简易的石砌散步道,低密的开发区可能由海滩往上延伸几百码的一片公共用地那么宽。

模式二十六:生命的周期

1、为了使人的生活过得美满充实,在其人生的不同时期,每一个时期都要划分得一清二楚,各具特色,决不雷同。对此,社区责无旁贷。

2、《认同感和生命周期》一书中,描述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八对关系:婴儿的信任对不信任,幼儿的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儿童的主动精神对内疚,少年的勤奋对自卑感,青年的认同感对认同感的扩散,初出茅庐的成年人的亲密感对孤独感,成熟的成年人的开创力对迟钝性,老年的完整性对绝望。

3、与此相关,平衡的社区包括对环境的历史记录,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世俗礼仪,婴儿要有栏杆的小床和诞生地纪念,幼儿拥有自己的地方和特殊的生日,儿童有邻里的游戏的场所和最初的朋友,少年有冒险的地方并付应付之款,青年有兴趣协会和毕业典礼,未成熟成年有夫妻的领域并建造家园,成年人有自己的书房和一些公共权益的集会,老人则有家庭相伴并准备好葬礼和墓地。

模式二十七:男人和女人

1、幼儿园的活妇女干,职业学校的事男子做,超级市场由妇女经管,五金商店由男人营业。在男女分离极端严重的社会中,人们忽略了以下事实: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纯粹是男人干的事或纯粹是女人干的事。

2、只有男人和女人两者能够共同影响城镇生活的每一部分,我们才会了解什么样的空间模式将最好的与这种社会秩序共处。

3、确信,从厨房到钢厂的任何规模的任何工程项目而言,均要切记男人和女的平衡。

模式二十八:偏心核

1、城镇即没有十分密集的活动区,也没有异常的安静区,地方密度的随机性搞乱了社区的个性,制造了混乱。

2、居民总是下意识的朝着市中心的购物中心去采购而不是向着市郊走。这一顾客汇集现象,得出以下结论:社区的中心,也即最热闹的地方,应设置在社区朝向较大城市中心的那个点上,即中心应当设置于朝向城市的社区边界上。如果我们遵循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城市中一条优美的鳞状的梯度变化的曲线,城市获得如此高度连贯的结构,活动区和安静区就一清二楚了,而且人人都可以进去。

3、在每一社区的边界内,标出最接近于最近的城市中心的那一个点,这一个点将成为密度峰,并成为“偏心”核心的核心,容许高密度区从边界向社区的中央凸入,从而扩大朝着中心的偏心核。

模式二十九:密度圈

1、方便和宁静,两种愿望的平衡决定住宅密度的梯度曲线。

2、一旦社区核心十分清楚的选定了位置,则要环绕核心规定逐步递减地方住宅密度圈。因为实验证明人们的居住选择偏向,从方便到宁静的生活平衡选择,人数也是逐步递减的,有准确的数据规律可循。

3、由于这样的选择,完全有可能在每一密度圈内可利用的住宅总数符合希望住在这些距离内的人数,这样,在离中心的不同距离内,土地价格就没有必要不同,无论贫富,都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动静平衡。

模式三十:活动中心

1、为社区创建集中常去的地方,仅仅是独立分散的社区无补于城市的生活。

2、修改社区内小路的布局,让人们要很方便的走到活动中心,同时这些中心要足够小,45乘60英尺就够了,它能使正常的公共生活井然有序的集中起来。而活动中心的功能是互相支持的,一天的同一时间里,吸引相同的人。不能把小花园、嬉戏设施和物业保安集中,人们走进这两种地方心情是不一样的。

3、在整个社区创立许多活动中心,相互散开的距离约为300码。

模式三十一:散步场所

1、每个亚文化区都需要一个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中心:即你可以去那里观看他人和你被他人所观看的一个地方。

2、经过推测,在10分钟或更少的时间内,就能达到散步场所,人们将会经常使用他——甚至每周一两次,而超过20分钟才能达到的距离居民就不怎么去了。

3、若每150平方英尺内不到一人的铺装地面的地方,看起来将死气沉沉、毫无吸引力。1500英尺长的散步场所适合典型集中区的人口密度,如果它的宽度不超过20英尺,应能充满生机。

模式三十二:商业街

1、购物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交通的畅通程度,它必须位于主要交通干线附近,但同时,顾客还希望获得安静、舒适、安全的购物心情。

2、地方的商业街应以短的步行街的形式发展起来,它们和主路成直角相交,商店不在这些有汽车通行的街道上。而停车场辟在商店区的后面。

3、在商业街与公路十字相交的地方,要使交叉道路开阔,并向行人提供优先权。

模式三十三:夜生活

1、每个社区都应有某种公开的夜生活。人们乐于夜晚出门。城镇的夜晚别有情趣。

2、灯火通明,是吸引人夜生活的必要元素,人们才能感受到夜晚的安全,因此,独立的咖啡座、冷饮店、酒吧间、书店、小超市、加油站,本身都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它们必须集中起来。根据观察,形成夜生活活动场所的数量最小数字是6。

3、但是,另一方面,把各种晚间服务机构联合成大规模的夜市活动中心,也会使人在感情上产生疏远。应该鼓励把夜生活活动中心均匀分布在整个城镇。

模式三十四:换乘站

1、特别需要公共交通的人的工作地点和住宅应位在换乘站周围。

2、使换乘站的内部和外部的行人网络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比如,停车场设在和换乘站一边,用桥梁和地下通道让换乘时的步行连续。

3、要使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换乘距离缩小到300英尺,绝对最大值不超过600英尺。

模式三十五:户型混合

1、在生命的周期中,没有一个时期是自我满足的。

2、鼓励在每一个邻里内,每一住宅组团内发展户型混合,以便单人住宅、夫妻住宅、拖男带女的家庭和集体住户相邻共处。人们通过这种媒介才会感觉到他们的生命之路。

3、这种混合的尺度究竟是多大呢?就区域整体而言,应确定每一种户型需求的百分比,用百分比去指导邻里逐步发展的户型混合。同时,如果这种混合存在于一个小得足以具有某种内部的、政治和人情交往的群体中时——这可能是由12个家庭组成的一个住宅组团或一个500人的邻里,这种混合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模式三十六:公共性的程度

1、人们是各不相同的,其最基本的区别之一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邻里内为自己的住宅选址。

2、喜爱社区型和喜爱私密型的性格迥异,他们对安全的态度一致,对安全的方式不尽相同。外向型认为熟悉就是安全,内向型觉得不为人所知就很塌实。当然还有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士。

3、在每一邻里内建造大致等量的三种住宅,僻静的地方道路弯弯曲曲,热闹的地方,从早到晚都有行人通过。

模式三十七:住宅组团

1、居民在各自的住宅内不会感到舒适,除非住宅能形成一个住宅组团,并有一块各户共有的公共用地在其间。

2、在某一公共用地四周或道路两侧安排建造住宅,形成粗略但易识别的由8到12栋住宅构成的住宅组团。住宅组团的布局以每个人都能步行通过它而无侵入私人土地之感为准绳。

3、人相互确认对方存在的价值,是不可或缺的最低限度的人性。

模式三十八:联排式住宅

1、典型的联排式住宅内部是昏暗的而且好象从同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缺乏生活的情趣并受到交通的干扰。

2、解决上面的问题,联排式住宅要坐落在人行道两侧,而这些人行道与地方公路以及停车场连接成直角相交,让住宅只面向小路。

3、同时,获得每一住宅的正面宽而进深浅,力争让住宅30%是固定周边,70%是自由变动的周边而不是与之正好相反的以往不好的模式。

模式三十九:丘状住宅

1、人们的生态需求,在居住中呈现三种特征,一,同地面和邻居联系,二,拥有私人花园,三,每一单元各具特色。

2、为了在每一标准英亩内建造33幢以上的住宅,或为了建造三到四层楼高的住宅,建造丘状住宅是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

3、使它们形成层层退的阶梯形露台,每户都有私密的室外空间,呈缓坡面南,中央有一条室外楼梯,也面南,延伸至地面的公共空间。

模式四十:老人天地

1、老人需要老人,但老人也需要年轻人,而年轻人也需要和老年人保持接触。一旦老人被隔离进老龄社区,他们和过去的关系就会一笔勾销。

2、老人需要事情做,老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对小东西备加爱护,而孩子们又转过来成为他们虚弱的眼耳手足。老人由于过分的体贴入微的关照会变得意志薄弱,他们被好心的孩子送进全面护理的疗养院,反而不能自足。

3、社区应保证正常的年龄分布,每600人中应该有30-50名65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就不会觉得生活寡闷,老人中5%的需要全时照料,也就是每50个老人中有2-3人需要全面护理,一般一位护士能伺候6-8名老人,这样,邻里集体聘请护士负责全面护理是可行。最重要的,是让老人住在他们熟悉的邻里内。

模式四十一:工作社区

1、确保工作就是生活而不光是在挣钱,最好的方式是工作点周围的地区应当是一个社区。

2、各种行业老死不相往来,导致相互漠不关心,我们认为,各种职业都赋有内在的价值和尊严,不分高低贵贱,人们对社会负责的那种局面才会出现。工作社区有助于不同职业的人交流。

3、鼓励形成工作社区,让整个社区都有若干小的工作点,或是庭院、广场,或是一间小的咖啡馆,或是午餐的地方。但全工作社区的工作点不应超过10至20个。

模式四十二:工业带

1、被夸大了作用的划区法把工业和城市生活完全分离开了,并促使居民住宅的邻里变得非常不符合现实生活。工厂影响居民的宁静和安全,居民也把工厂当作疾病,可是又要依存其提供生活的保障。

2、为工人提供福利,环绕在公园四周的花园更多是为了炫耀,相比起几个小小的内部庭院对工人们的用处,工业公园对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贡献为零。

3、数据显示,9.9%的工厂才需要20—25英亩的土地,所以工厂有能力足够小,这样,就有可能在密聚的街区腾出一个必不可少的1-25英亩的场地。工业带宽度200至500英尺,分散到长长的街区去,让它来形成社区之间的边界。邻里边界区就不会是一个被人遗忘而危险的地区,小孩子也容易去玩。

模式四十三:像市场一样开放的大学

1、集中的、与世隔绝的大学扼杀各种学习机会。

2、大学如同传统的市场,成百上千个小摊点,来者不拒,能者为师,有人去授课,这门课就算开设了。

3、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来看,这意味着大学向各种年龄的人开放,他们可以去上课,上到一半可以去小便,小便之后不回去。从物质环境来说,市场式大学有一中心十子路口,大学的办公室就位于此处,教室就从该十子路口向外扩散,沿步行街分散在两侧的小楼房内,与全城镇融为一体。

模式四十四:地方市政厅

1、居民缺乏政治力量,无法行使地方管辖权,因为物理环境上就没有提供这样的空间形式。

2、地方市政厅不是有形的政府形象,他的目的是居民能够参与,代表自己,发表仅仅属于社区的意见。

3、每一个7000人或更少的社区内,应建立一个装有扩音系统的论坛、长凳和张贴通知的墙壁。并把它设置在最繁华的交叉路口。

模式四十五:项链状的社区行业

1、如果地方市政厅周围没有居民们为他们自身创办的各种小的社区活动中心和兴趣行业,那么它将形不成履行社区职责的能力。

2、社区自治政府的蓬勃取决于为数众多的、特定的政治团体和兴趣小组,但一般来说,这些团体规模小,资金不足,社区有责任提供不收租金或者极低租金的小小的活动场地。这些场地像个小店面,建造得妙趣横生,行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团体的思想和宗旨。让他们自由发挥功能,检验自己的思想。

3、举点例子吧,想想这样的社区。比如这样的团队活跃在社区之中:为贫困儿童收集旧物,社区绿化爱好小组,小小的社区摄影展,自助的跳蚤市场,居民之间的物品置换空间。

模式四十六:综合商场

1、超级市场可能越来越大,和其他工业联系在一起,一排排货架,与收款员短暂乏味的接触,使得市场缺乏人情味的交往。

2、提倡建立综合市场,有许多小店构成,建筑结构尽量简易,只提供屋顶、主柱和走廊,允许各种不同的商店,根据各自特长和需要,创造他们自己的环境。

3、综合市场的经济基础如何抵抗超级市场的工业效率,一方面,小商店需要集群与协作,同时,与身材瘦削、活灵灵眼神的果农交谈与侃价的乐趣,可以不需要那么追求效率。

模式四十七:保健中心

1、在一个普通的邻里内,根据简单的生物学标准来评定,90%以上的来往行人是不健康的。

2、大医院,病人被当作商品看待,更遗憾的是,一些所谓的保健中心尽管提倡保健而非治病,但只不过纸上谈兵,方法不当强化的却是病人对自己病的病态行为。

3、英国著名的佩卡姆保健中心,两名医生负责管理,医生的注意力是游泳池、舞厅和露天的餐厅,而接受体检的,不是个人,而是全家人。这是一个日常的聚会。

模式四十八:住宅与其他建筑间杂

1、无论什么地方,城镇的住宅区和非住宅区截然分开,非住宅区将迅速变成贫民窟。因为,使用者不是所有者的那些地方,将缺少整体环境组织中不断进行适应和修正的序列,而破坏社区环境的整体质量。

2、一个人在精心布置家庭方面总比在其他地方花时间多,要他在感情上平分秋色是不可能的。

3、防止白天吸引人的地方正在成为无人居住区,所以,要把住宅间杂在各种建筑功能的结构中,使整个地区适于居住。

模式四十九:区内弯曲的道路

1、直达交通速度快,噪音大,非常危险,区内的道路都应该设计成弯曲的。

2、过路汽车在此路上没有目的地,重要的是不能让司机找到任一条弯路有捷径。

3、一条弯道为50幢住宅服务,让弯道服务的汽车数量低于50,安全和安静就有保障。并且务必使道路真正成为狭窄的:17至20英尺宽就足够了。

模式五十:丁字形交点

1、十子交叉点上的碰撞点多达16个,丁字形只有3个。

2、更充分的证据,丁字形交点上垂直相交,最安全。

3、知道该怎样设计公路了吧。

模式五十一:绿茵街道

1、沥青和混凝土只适用于铺筑高速公路,一条通往住宅的道路铺上寥寥的几块石头就足够了。

2、地方公路铺筑得又宽又平,就会鼓励司机高速驱车通过我们的住宅。行人无可做坐,孩子无可玩,地表排水遭破坏,动植物无法生存。

3、在路面上栽种绿草,上面偶尔铺砌石头,够车轮滚动就成,开车的时间毕竟是少数,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拥有绿草如茵的街道。

模式五十二:小路网络和汽车

1、汽车对于行人来说是危险的,可是各种活动恰恰发生在汽车和行人汇合的地方。行人和汽车分开各行其道,是普通的规划实践,可是,在任何车辆完全隔离的地方,很少有那种生机盎然的情景。

2、模式五十一提供了一种人行路和车行路合二为一的方式,但在交通密集的区域,小路和公路并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修建特别宽的人行道。

3、如果把人行道设计成与公路直角相交,而不是并行,小路就会逐渐形成与公路截然不同的第二网络。

模式五十三:主门道

1、城镇的任何一个地方,无论大小,都是它的居民可以识别的某种地区。强化这种识别,以使该地区的独特性被加强,显得生动,需要跨越边界的门道,也即社区的标志。

2、边界标志意味着,一种活动的结束,另一种活动的开始。

3、一扇门,一座桥,一个林荫道,或者穿过楼房的门道,使门道成为富有人情味的完整的建筑构件。

模式五十四:人行横道

1、公路交通量对于横穿公路的人足以形成2秒以上的延时,就应该在交叉路口造一个关节。

2、让汽车减速的方式是人行横道比公路高出6到12英寸,并且有一斜坡与公路衔接,坡度为1比6,这样人在横道上从远处容易看清楚,强调了人在人行横道上的权利,而对汽车来讲也很安全。

3、还有一些办法,比如,把公路宽度缩小到仅有直通车道的宽度,在车道间设置安全岛,你可以一个一个的跳过去,在宽阔的道路上适合这样的形式。

模式五十五:高出路面的便道

1、当人行道高到不能让汽车撞上他们,他们才会感到安全,舒适。

2、首先要足够宽,超过12英尺。小到6英尺时,人就感觉汽车在身边呼呼。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在公路一侧设置人行道。

3、其次是高度,汽车爬上6英寸高很容易,让汽车处于行人的视线之下,便道有18英寸高,行人就感到安全。

模式五十六:自行车道和车架

1、骑自行车的人总是受到正在他前面开车门的人伤害。

2、骑自行车的人乐于在人行道而不是公路上骑车,因为这样对他们自己来说安全了,而且这样路程可能最短。

3、有必要建造自行车专用道,低于人行道几英寸,将自行车道路引进每幢楼房100英尺内,并设置自行车架。

模式五十七:市区内的儿童

1、儿童不能探索成人世界,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成人。而城市险象环生,儿童没有探索的自由。2、为儿童专门设置有颜色的小路系统作为自行车道网络的一部分,绝不与汽车相交,让这条道路受到注视与重视。

3、儿童骑着三轮车穿过人行街、货栈、商店、花园,了解有趣的城镇生活。

模式五十八:狂欢节

1、城市需要异想天开。

2、城镇要留一部分空地供狂欢使用。

3、人们需要发泄,如果不给予正当的空间,总会发展出病态的娱乐,比如打架斗殴。

模式五十九:僻静区

1、城市需要僻静区。

2、城镇的一部分要利用围墙、建筑物和间距来保持静悄悄。

3、剑桥是一个例子,每个学院都有静悄悄的庭院延伸到剑桥河边。当然不应该止于大学,是人都有此需求。

模式六十:近宅绿地

1、距离压倒需要,如果人们离绿地3分钟以上的路程,人们就懒得动。

2、开阔的公共绿地最好不远于每一工作地点的市民750英尺的距离。这意味着绿地应该按1500英尺的间距均匀分散全城。

3、绿地直径最少150英尺,面积至少60000平方英尺。

模式六十一:小广场

1、广场太大,人们会感到空空荡荡。在一片空地面积超过每人300平方英尺,人们就有荒凉之感。

2、一个人的脸在70英尺左右的距离才能辨认清楚,洪亮的声音在直径70英尺之内人们才会下意识的感觉大家联系在一起。

3、建造一个比你原先想象中小得多的广场。通常直径只有45至60英尺。这一点仅适用于它的横向宽度,纵向可以再长一些。

模式六十二:眺远高地

1、攀登高地俯视纵览,是人的基本天性。

2、高地具备区分与仰慕两种功能。

3、7000人的一个社区应该有一个高地,高地过少,会显得特殊而不能成为人们的标记。高地高度为全社区的人都能看到。在任何情况下,它们应当让人们自己攀登。不要让电梯公司打高地的主意。

模式六十三:街头舞会

1、今天人们不在街头载歌载舞原因何在?

2、情绪的变化受到环境空间的影响。

3、在广场和夜市中心,有坐靠和小商亭的地方,建造一个略高于地面的平台。人在人群中起舞会感到羞涩,在台上会觉得在表演,可以不那么正常一点。

模式六十四:水池和小溪

1、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为巨大的水体表示做梦者的无意识状态。

2、保存天然的水池和河流。让河流成为市内的天然障碍。

3、把雨水收集在明沟,让它流经人行道和宅前。

模式六十五:分娩环境

1、分娩不是疾病,分娩是自然现象。

2、产妇12小时之后才被允许抚摩新生婴儿,或许更长时间,才能看到丈夫。

3、建造适于天然分娩的家庭护理室,全家人都可以住进来,分娩是在全家居住的一套房间内发生,大家都来接受训练教育。

模式六十六:圣地

1、仪式是人生的门道。通过习俗、社交而生根,成为圣地。

2、神圣的东西是人们感受到它的神圣。经过重重回廊、高低台阶、许多牌楼与大门,耐着性子才能揭示真相,这是空间带来的圣地感受。

3、在每一社区邻里中,都要一片容易识别的珍贵的地方作为圣地,并形成叠套的围墙,幽深圣洁。人们在那里举行人生不同阶段的仪式,包括出生和死亡。

模式六十七:公共用地

1、公共用地让自己感到与社会体系保持联系,并成为居民聚会的场所。

2、邻里所需要的公共用地数量应约占私人土地的25%。

3、这种公共用地和公园提供的空间不是一个概念,公园的公共用地缺乏住宅组团的功能基础。

模式六十八:相互沟通的游戏场所

1、儿童需要儿童的程度超过需要他们各自的母亲。如果儿童不能在一起痛痛快快的玩,今后一生患某种精神病的可能非常大。不是恐吓,作者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调查。

2、儿童应该有安全的公共用地。父母就会减少担心而让儿童一起玩耍。

3、每一儿童必须至少和5个同龄儿童保持接触,那至少要在每64户住家的范围内,一片狭长不横穿公路的土地连接起公共用地、小路、花园。把这片土地建成孩子们沟通的游戏场所。

模式六十九:户外亭榭

1、上面有顶盖,四周有立柱无墙壁,正好提供一种开敞性和封闭性之间的平衡。

2、亭榭的设计合理会让空间变得富有人情味,考虑高出地面,低矮少暴露的坐椅、齐肘高的“靠人墙”,分别提供给交谈的中心和未允许但想听交谈的人。

3、把亭榭设计在重要的便道旁,在住宅的视野内。

模式七十:墓地

1、在任何一个激励人们去生活的社会中活着的人纷纷谢世是每天司空见惯的现象。

2、墓地设置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及向儿童隐瞒死亡之谜的忌讳,是不太健康的精神。墓地和葬礼最大的意义是给活着的人。

3、缩小公墓范围,分散墓地,恢复墓地与社区的联系,安排围栏,墓旁小径,铭刻碑文,归属产权,让墓地成为圣地。防止墓地无止境,200年后,遗骸归大海。

模式七十一:池塘

1、人们在自然的水边平安长大,相反人工的池塘和游泳池能生出危险。

2、自然的水域都是缓缓的由浅及深,上面各种东西、地形构造、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序列,这样的过渡富有人情味。

3、池塘的起始水深为1至2英寸。

模式七十二:地方性运动场地

1、人体不会因使用而损坏,恰恰相反,不用才会损坏。体育活动是满足肌肉心理感情的东西。

2、体育锻炼要在近在咫尺的地方,场地要分散在每个邻里中去,人们才便与参与,跑步、网球、篮球,就象在街角杂货店一样。

3、运动场开放,使这些运动成为路人一睹为快的表演节目,并以此吸引他们参加。

模式七十三:冒险性的游戏场地

1、游戏主要功能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看起来干净、挺好的、有益于健康的其实恰恰让儿童变得消极。

2、小城镇有条件灵活的发展冒险性和富于想象力的游戏场地,因为有更多的没有被沥青覆盖的地面,有泥土,有干树枝,有岩石。这比儿童攀爬的滑梯和秋千架强。

3、给儿童空间,让他们再创造自己的游戏场地。

模式七十四:动物

1、保持与动物的接触对儿童的精神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是什么难事,到动物园看犀牛和在院子里观察蚂蚁有同样的价值。

2、宠物令人愉悦,但太人性化,老鼠蟑螂又有害,适当的把动物引回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是完全可能的。

3、明确规定一片有栅栏围护、水草丰茂的公共用地,允许居民自由放牧,养鸭喂牛,动物在那里随地排泄而无需清除。

模式七十五:家庭

1、核心家庭不是一种可行的社会形式,它太小了。

2、鼓励8—12人的群体组成群居家庭,扩大家庭结构。

3、满足夫妻领域等独处住宅之外,提供具有公共设施的公共空间,如烹饪、园艺和照料孩子。并在居住地的重要交叉路口,辟出空地,供群居家庭全体成员见面聚会。

模式七十六:小家庭住宅

1、很少有父母对家里成人活动的区域没有清净、安宁和干净而感到高兴。

2、孩子围着大人转是十分自然的,有孩子的家庭却让住宅充满儿童的性质。

3、使住宅具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双亲的领域、儿童的领域和公共区。三个区的规模上大致相似,儿童的活动没有大人规律,所以不要觉得儿童区就应该比大人的房子小,而最大的是公共区。

模式七十七:夫妻住宅

1、一对夫妇可能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双方几乎都不存在隐居或拥有私密性的机会。个性埋没在“夫妻”中。

2、一旦隐退独处的需要得到满足,夫妻双方就会真正在一起相处,那时的住宅才能成为山盟海誓倾吐爱情的地方。

3、设想夫妻的共同领域为半公开和半私密的,或许是两个小地方(房间),或许是一凹形空间,也可以是半矮墙遮挡的角落。

模式七十八:单人住宅

1、单人住宅的首要问题是简朴。

2、单人住宅会让人感到一种妙不可言的连续性构件,就象调煮羹汤,满屋飘香,是多房间不会有的情景。

3、单人住宅和其他住宅的平面应不同,周缘应该有大小不等的凹室,可促进空间的使用与情趣,总面积不超过300至400平方英尺。

模式七十九:自己的家 1、租赁的房屋违背形成稳定的、自我康复的社区的自然过程。

2、追逐利润的房地产买卖诱使人们把住宅当商品来处理,是破坏性的,它是为了“再出售”,而不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种动机不再能使造房的人把住宅造得适合他们自身的需要。房东尽量减少支出保养和维修费,房客也无热情对房屋花园进行舒适发展。结果出租的住宅区总是最先变成贫民区。

3、“安乐窝”发展是否成功取决于下面两点:住户都必须拥有住宅和户外空间两者所需的明确规定的基地范围;住户完全有权控制基地如何发展。

模式八十:自治工间和办公室

1、本模式所依据的前提只有一个:工作是一种内心获得慰籍的生活方式。如果人仅仅是机器中的一个嵌齿,谁也不会喜爱自己的工作了。

2、当工具代替了富有人情味的那部分工作,它就是文化的毁灭者。而当人被视为工具,那就彻底的违背人性了。现象是工作被孤立,任务简单化,工作不具个性和自我调整的可能。

3、鼓励成立5至20名工人参加的自治工间和办公室。一组工人运用手中掌握的最高权威作出决定的过程就是他们感情上相互共鸣的过程。

模式八十一:小服务行业

1、机构太大会形成衙门作风。

2、衙门作风可以克服,一是机构小而自治。二是业主对社会机构要有谅解的积极精神。

3、不准任何一个服务机构全体职工的总人数超过12名。尽可能自治。每一服务机构在易识别的建筑内工。在每一服务机构都能通往有顶街道(这点我不是十分明白,或者是场所产生对某种情绪的影响)。

模式八十二:办公室之间的联系

1、一个有行走状态的办公室是有生机和健康的。

2、在行走频率和行走路程之间,人们会产生一个厌烦距离。比如,10英尺外的档案室你可以一日数次不烦,400英尺偶尔才可。

3、计算两个部门之间的行走次数,在下面的数字中获取厌烦距离,并保证两个部门之间的距离小于厌烦距离。2次/小时50英尺,2次/日200英尺,2次/周350英尺。

模式八十三:师徒情谊

1、求学的人通过帮助懂行的人干活而学得知识。

2、干和学要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是最成功的学习方法。

3、按师徒传统关系组织工作,不超过6名徒弟,支持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把工作室划分为几组师徒朝夕相处的小空间。

模式八十四:青少年协会

1、青少年成长,传统社会各种满足过渡心理要求的礼仪随之而来,但在现代社会的“学校”中,对此完全不予理睬。

2、青少年的成长,应有真正的报酬、真正的不幸、真正的工作、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成就和真正的负责精神。

3、要获得这些,要建立名符其实的有社会结构的自我管理负责的青少年协会。鼓励12至18人的男女去组织小型社会。

模式八十五:店面小学

1、安排得当,儿童自身的求知心切就会直接引导他们去获得基本的技巧和养成学习的习惯。

2、良好的教学秘密在于低的学生教师比,但学校花费金钱,数额巨大。

3、在社区建立小而独立的学校,保持1比10的教师学生比,并让它有一个店铺门面和3-4间房间。

模式八十六:儿童之家

1、儿童之家是一个双亲和子女关系松绑的地方,可以徒步而去,步行上学的儿童比坐汽车上学的儿童学到的东西多,道理很简单,由于步行依然和地面保持接触,他们能在脑海里形成认知的地图,而不是坐轿车的从一地到另一地象坐在魔毯上。

2、儿童之家是儿童的第二个家庭,而恰恰不是一个临时看管孩子的地方。

3、在每一个邻里内建造一个儿童之家,一个可漫步的大屋或一个工作点,儿童能在那里逗留一小时或两小时。至少有一个管理员住在儿童之家的房屋内。大人也可以随时进去,和儿童交流。

模式八十七:个体商店

1、商店体现一种生活方式。商店规模越大。其服务就越缺少个性。

2、社区必须力所能及使此地的商店控制在此地的所有主手中,禁止各种形式的代销与连锁,限制其规模。

3、50平方英尺的商店面积存放若干商品已经足够大了,刚好供一个人经营。

模式八十八:临街咖啡座

1、临街咖啡座是城市人情味的展现,它使许多地方变得引人入胜。

2、让临街咖啡座变得比加油站还普遍,它是社区的社交场所,通过调查,在街头喝啤酒交流比在实验室里智力和感情发展得分都更高。

3、给人亲切感的咖啡馆有若干房间,朝向一条繁忙的人行道,并能将餐桌摆在馆外,甚至街道。

模式八十九:街角杂货店

1、街角杂货店是社区的“散步发生器”。

2、一个街角杂货店生存下去的条件是,必须服务居民1000人。

3、一个街角杂货店成功与否取决于位置,街角的小店租金应高于街区中心的。

模式九十:啤酒馆

1、人们能在什么地方可以饮酒、唱歌、喧哗,或发泄他们内心世界的悲哀呢?

2、社区某处一定要有一个供上百人聚集的大场所。这样才能形成连续不断的人流交叉现象。

3、而内部的环境功能要连续:柜台、炉火、投镖处、卫生间、门厅,座位布置要保障人来人往,都在边上。

模式九十一:旅游客栈

1、一个在陌生的地方投宿过夜的人总归是人类社会一名成员,他仍需要结伴交际。

2、萍水相逢、吃吃喝喝、玩玩纸牌、讲讲故事,体验一番不同寻常的奇遇。可是,在现代的旅馆里,老板认为,陌生人相互戒心,于是客房被布置得自给自足。3、客栈的热烈和融洽的气氛取决于经营管理者居住在客栈内这一事实,他们视客栈为自己的住宅,并且,不能管理超过30间客房。

模式九十二:公共汽车站

1、公共汽车站不能让等车的人觉得孤独、焦急不安或感到等个没完。

2、让公共汽车站处于一种关系网中:交通信号灯、报亭、鲜花、街道拐角处商店的遮蓬、一棵古树。

3、公共汽车站还应该是公共生活的小中心,让它成为社区门道的一部分。

模式九十三:饮食商亭

1、人们希望能在街上、去购物的路上、去工作和找朋友的途中,都能随时的买到普通便宜的食品。

2、饮食商亭集中在汽车和小路交汇的地方,并保持和邻里一致的性格。

3、最佳的食品是家庭供应、自己制作的,饮食商亭散发的香味越浓越好。

模式九十四:在公共场所打盹

1、当游人能在公园、公共门厅或门廊内悠然进入梦乡时,这就是公共场所取得成功的标志。

2、在培养人民具有高尚品德和信任感的社会中,有时人们想在公共场所睡一觉是人世间最合乎情理的事了。如果有人躺在人行道边或长椅上做一美梦,大家应把这当做一种生活认真对待,而如果他是无处可去的流浪汉,城镇居民应该感到高兴他至少能在这里甜蜜的睡上一觉。

民用建筑建设模式 篇3

随着近十年来中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居住品质要求的不断完美,促进了建筑装饰行业的繁荣发展。据数据统计在短短十年里装

饰行业的产值总额以每年约16%的速度增长。

1、建筑装饰行业毕业生的收入趋势统计及就业情况分析

我们根据每年毕业学生的回访,统计出下列数据

首先根据此数据分析说明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很好的,社会上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另外就业后的收入也呈现一种上涨的趋势。但为什么半年后的专业对口率会急剧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学不能完全致用或者学后未能深入。

2、专业课程的建设模式缺乏实践联系性

纵观现在的三年制高职院校在短短的两年半的大专课程的学习中,第一年的学习基本是被英语、高数等基础课程所占据,则学生真正学习能“学以致用”的专业课程只排到一年半的时间。这种短时间的专业皮毛学习导致了装饰行业的大量人才缺口和毕业生找不到对岗工作的这种矛盾现象。另外,由于建筑装饰专业是归属于土建大类的一个子学科,所以,在学校课程设置时一般是遵循理工课程的设置模式。即一周同样的课程只能设置四课时,而每次只能设置两课时连上,这时就出现了实践与理论课时脱轨,联系性被打断的情况。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就为教学质量大大打了折扣。

3、专业教师的匮乏与实践的脱轨现状

随着现在高校教师的入职门槛越设越高,基本需要研究生以上学历。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教书,优点是理论知识非常的扎实,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缺乏足够的一线工程实践经验。而实践较强的建筑装饰人才又因为理论知识不足不能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理论老师教不出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生,而实践性很强的老师又对教学理论匮乏,这种现状比比皆是。如何让二者更好的结合,各尽所长?必须从创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入手。

二、创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做法

1、深化校企合作,导向课程体系与项目教学内容

首先了解建筑装饰行业在实际施工中的流程有哪些,针对这些流程来拟定详细的施工工序,在专业课程内容建设中我们就围绕这些工序来构建学生所学的课程体系。并对建筑装饰行业的工种需求做深入调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整合出了装饰设计、装饰施工、装饰报价预算这三个不同的专业工种。根据这三个专业工种制定出和学生就业相关的施工员、设计员、材料员、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等6种职业岗位。

在进行这些相关岗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三个“三”入手。第一个“三”:抓紧“三”大职业岗位能力即建筑装饰设计与绘图能力、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装饰工程造价能力;第二个“三”:实现三线并进模式即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核心;第三个“三”:实现三线不断模式即艺术训练不断线、计算机训练不断线、技能训练不断线。

2、建成“教.学.做”一体化建筑装饰课程建设模式

培养高职型人才的首要任务是既能“学”又能“做”。根据装饰行业的工程特点和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实施“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5”指的是5学期的校内教学环节,在校内教学环节里,我们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践+课程设计的组合模式进行教学。这里的“3”指的是第一学年寒暑假中安排的识岗实习(认识实习)、第二学年寒暑假中安排的跟岗实习、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寒假和第二学期的顶岗实习。通过这种既学又做的方式让同学能“学”以致“用”、及时在“用”中查找“学”的不足、通过学生在“用”时所表现不足的知识点在“教”中得到改进和补充。利用学校的资源建设专业实训室,让同学们在学校里就能得到“学”完就“做”的锻炼。

3、形成校企双向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真正毕业即上岗的目标,可以由学校与当地的装饰企业进行合作,聘请大量企业员工共同,授课弥补专任教师学历较高而实践脱轨的情况。在企业劳动力缺乏的时候也可以让有意愿且能力较强的学生先行到企业进行定岗。将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学生与企业员工的角色在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灵活的转变。达到有效运行项目教学,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的目标。

三、小结

为了能尽快的让学生学以致用,就业时迅速顶岗,缓解市场需求较大而学生就业尴尬的现状。就需要适时的调整教学模式,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希望本文提出的课程设置理念能够为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提供一个较好的调整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婷.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装饰专业建设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4

[2]张春华.建筑装饰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思路[J].高等建筑教育,2004

美国建筑事务所管理模式 篇4

1、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中国建筑设计行业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以信息革命和市场全球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竞争对手来白全世界,中国的建设热潮吸引全球的明星建筑师和著名事务所前来瓜分建筑设计市场。众多境外知名事务所迅速建立了中国分部各类合资独资私人建筑事务所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建设单位深受其益但同时也让国内设计院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大型工程设计院多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附属于各自的行业主管部门。最近。一些大院都在逐步向企业过渡。面临着所有制结构、企业类型、业务范围、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战略调整。改革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市场竞争,适者生存。

本文通过作者在美国事务所的工作经历尝试总结美国事务所的运作方式与特点希望能为我国的建筑设计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供借鉴。

2、美国建筑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什么什么最重要?人才——影片《天下无贼》中的台词。

建筑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其工作范畴不属干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科学、工程、社会学等单一领域。因此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建筑师的教育与培训独立于上述学院之外。建筑师事务所也与大多教企业公司在组织生产市场以及发展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成功的事务所除了善于商务运作还依赖于有很强专业能力的设计团队和名牌建筑师。人力资源管理构成了设计事务所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1 人才梯队

充足良好的人力资源决定了公司的生产力。美国事务所普遍设有人力资源经理,除了面试应聘者外,还定期向管理层呈交员工状况报告,是管瑰层决定员工升降级、控制经营成本的重要参照信息。在对已有入力资源的运用上,美国事务所重视维护合理的人员梯队结构(Hierarchy)。简言之,合理的建筑师梯队结构应该具备至少高、中、低3个层次。

高层主要山老板(通常本人也是建筑师)、设计总监(Design Dlrector)、资深建筑师/设计师组成。决策公司的宏观发展,客户市场开拓,定拉与项目的设计取向等。一般不参与项目具体的技术设计。

中层:主要由项目经理以及具备一定技术与经验的建筑师组成,能够在大方向确定的条件下落实技术细节。

低层:主要由绘图员。助理建筑师与实习学生等组成完成具体的绘图工作。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层的人员应从事与其相对应的工作,任何的“越级”举动都是对生产关系的挑战以及对生产力的浪费。一位朋友曾“降格以求”应聘一个较低的职位,本以为十拿九稳,结果却遭到拒绝理由是Over-qualified.美国人认为资历与职位之间差异过大会给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国内一些名牌设计单位在招聘时过于注重高学历招收的一律为博士、硕士暂不谈高学历和高效益是否有直接关系,仅仅从人才梯队本身来看就是管理上的失策,不但增加企业成本还有损生产体系的整体效率。

为了减少“越级工作”产生的浪费。应保持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结构。各层人员的具体比例取决千项目种类(住宅、医疗、商业、学校等),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美国建筑师事务所中的住宅、商业与校园项目组通常高中低层人员配置的比例是1:1:2,医院类项目由于其专业要求的复杂性而达到1:2:3.高层人员通常可以同时负责3-8个中型项目,从而合理地分配了人力资源。

2.2 员工绩效考评与薪金制度

在欧洲,由于存在着强势工会的千预,严格的法律使企业解雇员工变得既困难又昂贵,因而产生了保守稳定但缺乏竞争活力的产业状况。相时而言,美国的人事制度更偏向资本所有者、管理层解雇员工几乎没有什么法律上的限制。丢饭碗的压力促使员工们努力工作。另一方面,“良鸟择木而

栖,良臣择主而事”。美国人平均每4年一5年换一次工作。老板们对员工跳槽监管压力在提离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员工跳槽的可能性。如何既保证生产效率又避免人才流失不同的经营理念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有的公司通过局域网实时监控每一台计算机,安全监视摄像头兼用干监督员工。不可西认上迷办法对某些行业效果明显,但会降低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特别是对于建筑设计这类对员工创造力与技能依赖性较强的领域,这种不信任感会影晌公司的长远利益。

作者所在的建筑师事务所从未采用过严格的员工监督机制,工作时间弹性化,气氛宽松,许多资深员工与技术骨千乐于长期为公司服务。有些甚至工作了20年不跳槽,这在美国很少见。诀窍何在?正如一位事务所老板所说,在美国是纸控制人(paper control people.)。所有关国建筑师事务所的周工作报表(Timesheet)恐怕是最令作者叹服的监翻管理手段(见表1)、管理者不需要监视员工的纪律出勤,而是对照员工每周在公司网上提文的周工作报告与项目经理的项目工作报告,便可得到工作进展与致率最准确的资料。周工作报表横向为一周对应的天数,纵向为项目编号,员工每天填入在某个项目上花费的小时数,核实工作量则通过项目经理签字完成。

美国的建筑设计收费分两种:一种和我国近似,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一个总数包死;另一种事根据人员实际工作时间清单,分阶段按小时向甲方结算。不同级别的人员取费也不同。美国人力成本很高,建筑设计也不是高利润行业。项目经理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控制成本。管理不慎就会导致亏本。所以员工的工作报表对公司具有重要意义,是每个项目成本核算和员工的季、年度评定的基本统计数据。每个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由数据来说话,员工薪酬的变动和每季度一次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此举有助于促进员工的自觉性与营造公司良好的工作气氛。

表2是某周工作时间及帐单报表界面,薪金制度直接关系到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热情。国内一些设计院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员工的收入与产值责任挂钩,以鼓励员工的积极性。但如果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定量分析管理,反而易引发矛盾和不满。当前美国建筑事务所种某些高级职位,如高层管理、项目经理、骨干设计师等因工作重要且不易定量、多为固定年薪。薪水高但没有加班费。而对其他工作较易确定的岗位多为时薪制。如绘图员、系统维护员、会计等。合理分配年薪制与年薪制比例,可以满足公司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为公司节省人员开销。

3、美国建筑事务所的项目管理

3.1 文档管理与制图规范

美国的房地产项目的前期运作时间一般长于中国的同类项目,有些大型项目的设计周期会延续5-7年,而美国人员流动又相对频繁,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规范化的文件管理系统与制图标准非常重要。

新员工工作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通常会着重介绍公司的文件存档制度和制度规范。并印刷手册供员工随时参考,美国建筑师事务所的项目有自定的统一编号,同一项目的不同阶段也有其对应的阶段子编号,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便

由公司的专职文件管理人员来负责阶段性存档。这些曾经很繁琐的工作在当今的办公系统上很容易完成,制度规范则更为系统。从图大小、顺序、格式、到图层命名、线型选择、制图比例、标注文字尺寸等都有严格规定,这种规范统一应用后。设计图纸就像上了流水线。设计人员之间的配合变得协调顺畅。而且不论谁来接手,都能迅速进入状态。国内设计院多能保证成品图纸符合国家的制图规范。在绘图习惯方法上却因人而异,接手困难。若能学习国外的经验,可以减少对个体绘图者的依赖,并使项目组的人力安排更灵活。

3.2 项目组人员配置

美国建筑事务所常见的两种模式为:

1)固定的项目组人员搭配

就是一些人员组成长期固定配合的工作小组。此模式优点为组内成员相互较为熟悉,分工明确,易于合作。缺点是不利于培训新人,不利于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产生,同时从公司整体来看不利于统筹分配人力资源。这种组织形式常会产生某些工作组忙得不可开交,而别的工作组却没事可做。有时也会产生整个工作组跳槽。这种形式通常被规模大人员多的事务所采用。

2)灵活分配

一般项目的前期工作主要由项目经理独自承担,随着工作进展,由公司管理人员统筹调配各工种的设计与制图人员参与,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易于合理组织人力资源,但是管理者需要实时了解和掌握每个项目每个人的工作进展情况。当今的软件资源使得这个工作难度大大降低。以目前状况看。这种模式更适用于中小型的事务所。

3.3 质量管理

美国与国际建筑师市场实行建筑师负责制。客户可通过法院对建筑师追究其责任范围内造成的损失,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目前国内设计单位多数都已纳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如严格执行,应能保证设计质量。

美国事务所在细节上有一些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如当审图建筑师发现一处错误后,都会在图纸上用红色荧光笔标记,该图的人员每改完一处错误,用黄色荧光笔标记,不清楚的地方不动,等改动完成后将原图与新图交还建筑师对照审查。这种土办法看似简单,但如果严格执行则可以减少该图者和审图者的许多重复工作,加快该图速度。同时,保留改动的过程图可以为将来的复查审稿提供原始资料。

4、服务范圈

与国内传统建筑设计单位相比,美国的许多建筑师事务所承担更广泛的服务范围,更大的资任更细致的分工合作。他们的服务范围除了初设,扩初施工图、施工监管之外还包括:1)前期的建筑计划;2)施工前的项目造价评估与控制;3)申请所在地区必需的一切建造许可证;4)项目宪成后的后期评估。

4.1 前期建筑计划

由建筑师事务所与开发商共同完成。美国开发商的开发提案必须褥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批准。第一步就是做出总体规划设计报建筑局批准,主管职能部门包括:市政工程、市政规划、法规、区域规划、环境、历史保护等等。程序如下:

(1)提案预申请会议;(2)正式提案申请;(3)提案审查:(4)公众听证会;(5)最后决定

当地政府主管职能部门严格依法律办,法规条款非常详细人为干预因素较少。政府部门宗旨是在不损容公众健康安全、财产的前提下积极帮助开发商了解政策法规实现开发目标。开发商的开发计划主要依命建筑师事务所参与完成,4.2 控制项目造价

美国的建筑师事务所担负扮控制项目造价的重要资任。美国的房地产业平均净利润率为5%,所以项目负责人必须对造价有着精细地控制,法律上结算与预算的误差不能超过7%,这就要求建筑师不但要了解各种建筑部品构件以及当地的施工市场的价格,更要在工程的每个阶段与估价顾问公司,施工厂商以及材料供应商密切配合。

4.3 帮助客户申请建筑许可证

设计遵循的建筑规范按等级分包括联邦(Federal)、州(State),郡(County }、居住区(Community)设计规范。要施工必须申请建筑许可证(Building Permit)。美国的建筑许可证按等级分为郡和居住区,而且须分别申请。而其条款有时会有冲突或重叠。许多建筑还要求举行所在地区的听证会来讨论其可行性。这些都要建筑师事务所与客户、政府办公部门的密切配合。

4.4 后期评估

后期评估主要由客户、施工方和建筑师共同完成。

5、市场定位、开发与推广

美国的设计事务所很多设有市场部、或雇用专业的市场开发研究人员或咨询公司。专业市场人员对各种媒体、客户人群有非常系统的分析和了解,掌握第一手的统计数据,会为企业的市场开发提供有用的信恩和建议。笔者所在公司的市场开发人员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

1)投标协助工作:与公司管理层拟定设计意向书(Proposal)、公司介绍材料(Resume)、投标理议等。

2)企业形象宣传:企业标识(Logo)、网站、宣传册、纪念品等。

3)社会活动:组织逢年过节与客户的礼品往来协助公司参加社会活动举办讲座,提供免费培训接触媒体参加研讨会,搜集与事务所业务相关的新闻事件及信息等。

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在于开发潜在的客户:笔者公司的某些建筑师在市内几所公立中学义务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兴趣活动,教他们熟悉一些绘图软件并了解建筑师事务所的工作概况。后帮助公

司得到了这些中学的许多项目。公司每年也为本市几所大学的建筑系提供固定的实习名额因而也成为这些大学的指定建筑设计机构之一。事买证明,社会活动是扩展业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6、新技术与新概念

国内的建筑师事务所早已甩掉绘图板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与大型打印机。然而许多建筑师对“高科技”的概念仅停留在AutoCAD计算机绘图的基础上,而对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接触不多。

新技术为建筑事务所带来的革命不只在绘图领域还体现在办公自动化,项目管理、工程预算等环节,它帮助我们减少对个人经验的依赖,帮助处理繁重的表格和文件提高了准确性与工作效率。当前美国建筑师事务所的项目管理人员主要依靠Microsoft的office系列,Project系列,Adobe的图像处理系列等软件来有效组织资源和跟踪任务,以保证项目符合工期和预算。

另外一些事务所已开始运用三维打印机来拓宽设计师的想像空问。国内建筑师普遍懒于动手制作草模推献方案,引进新技术设备有助于提高设计质量。

抛开发展商纯商业炒作的许多新概念不谈,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是这些年真正在逐步影响我们未来建筑模式发展的新概念,并由此诞生了LEED(Leadership in Energy&Environment Design)运动LEED的英文直译就是:能源与环境领先设计。

与以往许多研究不同的是。LEED具有明确的组织章程,规范,以及一整套评级体系,它可以根据建筑的布局、材料、施工手段等方面来为建筑打分,凡是采用有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措施的就会得到较高的分值。而要使建筑达到一定的LEED标准。必须要由认证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指导完成设计。LEED协会提供各工种的技术人员的资格认证及培训。建筑事务所纷纷组织人员参与,以求在未来10年的竞争中跟上时代的变化。对于建筑师来说LEED证书已成为建筑师证书以外另一重要职业证书。虽然目前还没有从法津上强制执行,但这种评分体系正逐渐为美国社会和政府的有识之士接受并得到应用,比如有的郡、市已经规定所有的由政府出资的项目,像图书馆、医院、学校、政府机关等。必须达到相应的LEED标准(即分数)、同时对于达到标准的建筑给予相应的补贴和财政支持。

国内关干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文章不少也有参照美国LEED标准而制定的绿色建筑标准,但还需要从政府的角度来切实加大推广实行的力度,促使地产界与设计界脱离商业概念的炒作,务实地投入人力、资金与技术资本。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奖励政策,引导我国的建筑行业朝着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7、几点建议

目前国内许多大型设计院都在面临脱钩,改企的关头,作者认为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可以借此时机完成资源重组,资源重组的目的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合理搭配。首先分析当前资源分配体系的弊端(资源劣势)然后通过集中资源来产生资源优势(规模化效应、强强联合)最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

竞争优势(获得效益)。需要指出的是,从建筑事务所的业务特点来看资源优势并不一定需要通过规模优势来形成竞争优势。世界年营业额居第三的福斯特事务所与前两位的事务所营业额相差无几,但雇用人数仅为前两位的1/4一1/5.建筑事务所的员工队伍求精而不求多。

在资源重组的同时,设计机构不应过分重视眼前利益,应抓住一切可利用机会参与国内外重大项目,增加对国际市场房地产开发机构(投资银行、区城性开发组织、房地产公司、跨国工程承包公司等)运作模式与大型国际化工程开发过程的了解、学习境外同行的长处、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份额与生存能力、为加入竞争及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民用建筑建设模式 篇5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和组织语言教学途径,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师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 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并进行有效评价,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励学生实现专业英语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综合素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教学实际

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交通工程、给排水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专业英语课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修课,其目的是强化基础英语,并扩展专业英语技能,使学生熟练阅读国外相关专业文献, 掌握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 获取相关专业信息和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院校仍过分重视基础英语教学, 对专业英语课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及毕业后工作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与建筑建设行业特点结合不够;大多还是以传统“填鸭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只强调语言基本知识的讲授,不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与专业岗位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性较差,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再加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较差,底子较薄,对专业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课堂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较差, 极大地影响专业英语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专业技能及未来专业岗位竞争力的提高。因此,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以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课程教学为依托,在专业英语课教学中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和研究,旨在适应高职教育要求,改进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增强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岗位性。

1.密切结合建筑 建设类专业岗位技能 , 推行 “ 任务驱动 ”型课程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教师根据建筑建设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相关任务,通过典型任务进行师生互动,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 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寻求帮助;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

2. 实 现教学内容 “ 任务化 ”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结合建筑建设类行业特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 ,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 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强调所学知识与时代同步。同时,选用能全面满足建筑建设类专业学生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满足任务驱动教学要求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并加大校本教材开发,编写适合本校本专业教学需要,具有专业特色、行业企业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

3.构 建 “任务驱动型 ”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活动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应构建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体系。以《新职业英语土建英语》第一单元Feasibility Study为例,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介绍土建工程中的可行性研究 。

在课堂教学之处,向学生介绍土建施工中的最初环节,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课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可行性研究的意义、过程、必要性等,使学生对此形成初步印象。

(2)提出任务———通过预习,了解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上述情境下, 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可行性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教师要根据建筑建设类工程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等提出相关“任务”。任务应具体、明确,具有明显的岗位性、专业性、可行性和开放性。

(3)自主学习———了解可行性研究中的关键细节。

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成本分析、研究内容、研究报告形式等),大胆放手并鼓励学生去想,注重搭建学生个性化学习平台,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获取更多相关知识,并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4)分析任务———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可行性研究成本类型。

教师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对提出的任务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找到完成任务的途径。

(5)解决任务———解决文本中出现的与可行性研究相关的细节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交流活动。因此,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形成互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

(6)检验与评价———作业和练习环节

评价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 教师应对任务学习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两者相互结合、互有侧重。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4.改革教学手段 。

(1)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建筑建设类专业场景,使学生在丰富的图片、文字、声音等多媒体的刺激下,接收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借助新媒体技术 ,查阅所需资料 ,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把专业英语教学同专业需求相结合。

(3)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结合。

5.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

高职英语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专业实践背景,对学生的未来目标岗位和专业发展了解不够, 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提高自身语言教学理论水平的同时,要坚持下企业工厂和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建筑建设类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提高“双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为目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和推广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教学模式,提高职业素质。

三、结语

民用建筑建设模式 篇6

一、新校区图书馆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学校新校区将建设在景色秀丽的卡伦湖风景区,规划中的图书馆不仅被优美的景色包围,更是被良好的发展环境所包围。从目前情况来看,吉林工商学院图书馆将面临以下的发展机遇:

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地方对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再加上吉林工商学院领导班子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视,从某种程度来讲,吉林工商学院图书馆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良好时机。

2.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情况来看,现代图书馆正处于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不断地被应用到图书馆事业当中。在这种转型过程中,适值吉林工商学院要异地建校,这对图书馆建设来说,必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

3.有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空前繁荣,学院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必将很好地把这些新理论和新思维应用到新图书馆的建设上。

4.学院图书馆经历合校前后多年的发展,将第一次拥有独立的设施、设备完善的现代化馆舍,这必将为图书馆的充分展示提供莫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校区图书馆建设面临的挑战

从新校区规划图上不难看出,新校区图书馆造型恢宏、线条简洁。建筑中大量采用玻璃幕墙,极富现代气息。内部为大空间、全通透结构,各功能区之间基本无隔断、无分割。与传统图书馆布局方式及管理模式对照,新馆内的管理与服务面临如下问题:

(一)管理上的挑战

原来的图书馆分属三个不同校区,管理上比较困难。与原来一个校区图书馆相比,三馆合一后无论是馆舍面积还是人员数量都有很大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发展变化,是所有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管理模式上的挑战

从管理模式来看,原来的管理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管理内容也比较简单。如何适应现代图书馆的管理要求,这对所有图书馆人提出了一个带有挑战性的课题。

(三)服务上的挑战

从服务角度来看,原来的图书馆的服务仅限于借借还还,服务内容少,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新图书馆建成后,必然添置新设备,服务增添新内容。这就要求图书馆员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馆服务的需要。

三、国内部分现代化图书馆考查与借鉴

(一)开放式、多功能

在现代图书馆发展的理念中,读者是中心,图书馆依存于读者。现代图书馆大都是利用型的图书馆,“藏”书不是现代图书馆存在的目的,利用才是主流。读者的多少只能衡量图书馆规模的大小,而读者的满意程度才是图书馆能力与水平的真正体现。由此,图书馆的建筑的样式、内部的布局、设施的安排、管理的层次、服务的种类都只能围绕读者的需要度与满意度而展开。

现代图书馆应同时具有文化和休闲的双重职能。围绕此项职能,国内一些知名高校的图书馆均设有多种功能设施,如语音室、展览厅、音乐欣赏室、会议室、报告厅、研究室、休息室等,可提供培训、学术会议、展览展示等多功能的服务。有些图书馆还设置了书吧、休息室等,这既可为读者提供方便,又可营造出图书馆休闲、轻松的氛围。

借鉴:别样的建筑、设施的完备、管理的高层次、服务的高质量,是我们建设新图书馆的一个方向。

(二)建筑恢弘、设施完善、设备先进

国内一些知名高校的图书馆,其建筑虽然形态各异,但都特色鲜明。从地理位置来看,各知名高校的图书馆建筑面积多在2万平方米以上,且多处于各高校的中心位置,明显作为高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图书馆内部装修得体。在精心打造的环境中,各个图书馆都配备了比较先进的设备,如采用中央空调、自动门禁管理系统、闭路监控系统、触摸式公共检索设备等。在方便读者方面,大部分图书馆还配备了自助式复印机,有的图书馆甚至还添设了图书自助借阅设备。总体感觉这些图书馆设备都比较先进、功能布局也非常合理,文化气息浓厚和艺术美感强,处处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借鉴:标志性建筑、先进的设备、文化气息浓厚、艺术美感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我们新建图书馆所遵循的理念。

(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国内很多图书馆都不惜血本购置了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平台与设备。为了很好地进行管理,这些图书馆大多都在馆内设置相关部门,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工作。而网络虚拟咨询、科技查新、论文远程提交、课题导航等这些深层次的服务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借鉴: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我们新建图书馆的现代的衡量标准。

四、吉林工商学院新建图书馆管理模式构想

综合各高校新建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与工作经验,学院图书馆应拟结合实际情况,在工作中采取如下具体做法:

1.图书馆内部实行开放式管理,集藏借阅咨查网络服务于一体,图书馆各功能区之间互通,图书借还服务集中在图书馆出口处总服务台进行,大厅设总咨询台,在读者进馆第一时间开始咨询服务。

2.图书馆内各功能区主题功能分类明确,标识明显。各功能区内设工作台或工作区域,工作人员在现场及时对读者进行服务。

3.允许读者在各功能区间带书流动,书包也允许带入,最大程度地方便读者。读者经阅读后不需借阅的书,可直接放回相应区域的书车,由工作人员即时上架。由于工作量大,可充分使用学生助理或外聘临时工。学生助理或临时工每天两次或3次,按规定时间到岗工作,并在规定时间段完成规定的上架任务。一方面有利于增进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便于图书馆了解读者的需求,有利于加强双方的沟通。

4.图书馆读者出入口分开,在入口利用自动门禁系统识别读者身份,引导读者有序入馆;在出口处设美国3M自动检测仪,检查图书借阅手续办理情况。将图书馆其它进出口作为消防通道。图书馆主出人口保持宽敞明亮、标志明显,便于人流疏散。

5.对不能外借的样本图书、现刊等,对其藏阅区间设置通透式隔断,与其他功能区作简单区分。设明显的标识及通告提醒读者,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通过权限设置限制其外借,并设置工作人员进行专管。

6.图书馆全天8:00-22:00连续不间断开放。

作为信息与文化的聚集地,图书馆不仅应给人以知识和文化的熏陶,还应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轻松与快乐。高校图书馆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体现着高校的人文特性,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文化风貌与知识氛围。实际上,一个没有一流大学的城市,不能称其为一流的城市。而一流的大学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术大师,也就不可能出一流的学术成果,也就不会成为一流的大学。

摘要:随着吉林工商学院要在景色秀丽的卡伦湖风景区新建一座现代化校区步伐的迈进, 如何把吉林工商学院图书馆建设好, 也将提到正式日程上来。本文拟从新校区图书馆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及借鉴国内各知名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理念, 试图找到吉林工商学院图书馆建设的良好思路。

浅谈建筑坡地及坡地建筑接地模式 篇7

适宜建造的坡度,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水纹地址及土壤类型;(2)交通的易达性;(3)建筑规模如果撇开地理条件、交通因素和建筑规模的影响,纯粹从坡地与建筑接地方式的角度来看,任何坡度都有其相适应的建筑接地方式,但同时应保证相对的经济合理性。

对于建筑师而言,坡地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较之平地建筑更复杂多变、更富于挑战性。坡地是一个“面”的概念,而且非平整性是其主要特征,坡地环境中地表每个点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点来说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位移坐标。与坡地建筑相对应的地貌形态的划分应以影响建筑构成的地貌空间几何曲面形式来划分,因为这是影响坡地建筑场地的功能关系、空间构成以及形象表达等方面的主要因素。

坡地地貌形态对于坡地建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地的区位特征,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区位:坡顶、坡中和坡底。坡地区位形态特征对于单体建筑的设计具有直接影响,无论是建筑形体表现、景观设计、交通组织还是建筑材料选择都有其特殊性,而在所有围绕坡地建筑设计环节中,坡地建筑的交通组织又最为关键和复杂,坡地建筑的交通组织是其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坡地环境中人们活动的保证,也是人们体验建筑形态的路径与视点的连线。坡地建筑的交通组织的基石和出发点就是单体的接地模式(即如何解决用地与建筑之间相互适应的问题),复杂多变的接地模式是坡地建筑的典型特征,是交通组织成败的决定因素。

根据建筑地面和山体地表的不同关系,山体建筑克服地形障碍、获取使用空间的形态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建筑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接地模式,以减少山地建筑对山体地表的改动程度,保护山体生态环境,塑造出灵活、艺术的建筑形态,并使建筑自身的结构更为合理。

建筑单体与坡地的接地模式大致分三大类:地下式、架空式、地表式(如图1)。

地下式的接地形式是将建筑主体设置在地表内(如图1)。其特点是采用地质本身作为建筑的维护结构,从而形成建筑内部使用空间。利用山体自然形成的地形依山建造建筑(如图2)。

地下式接地使建筑主入口位于山体地表标高以下,人流入户后通过楼梯、电梯或坡道从首层到达其他各层,由于这类建筑的多个面埋入土中,和外界的临界面比平地建筑要小,所以,室内环境相对稳定,有利于建筑节能。由于其维护结构为地质本身,内部布局及采光通风会在一定程度受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节能环保意识提高,地下室建筑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建筑形式(如图3)。

根据地下式的特点,当山体坡度较大,现有地形条件下没有相对平整的场地可以作为建筑基面时,为了保护地表植被不破坏生态环境,可根据建筑的规模和用途采用此种形式(如图4)。

架空式接地模式又可分成架空型和吊脚型,是指建筑全部或部分以支柱落地,建筑水平基面架于支柱之上,建筑主入口位于接地道路标高以上,人流通过连接道路与建筑的楼梯或坡道到达建筑室外平台再入户,架空型又可分成吊脚型和架空型(图四)。架空式接地模式可以免去人们建房时对地形的挖填,完整的保持原有地貌(如图5)。

这种手法结构形式轻巧,针对不同的山地地形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有效地维护自然地貌和自然环境。建筑底层架空部分可以作为公共开放空间,方便建筑内外交流。在湿热地区也能解决通风防潮问题(如图6)。

地表式接地是一种在山地环境中被应用最为广泛的接地模式,又分为倾斜式和台阶式,即对天然地表进行挖填,使其形成坡地或台阶状地形,使同一栋建筑的底界面放置在坡状或阶梯状场地基面上(如图6)。地表式接地实现了人流从接地道路直接进入建筑入口的最便捷直接的交通方式。平面布局中,入口可随坡度及平面位置的不同进行设计(如图7)。

以上三种坡地建筑接地方式,最常见的为地表式,并多见于商业建筑,此种接地方式可把人流直接引入建筑内部,让客户轻松便捷的进入商业空间,并且更利于紧急状态时商业建筑内人员的疏散。

地下式入户多与其它入户形式相结合用于同一栋建筑。多用于居住建筑,采用地下式入户最关键的是处理好路面排水问题,由于建筑入口低于道路,路面积水易倒灌进建筑主体,所以建筑入口前必须设置排水沟等措施。

架空式入口多见于展览博物馆等公共建筑,通过拉长入户前的时间与空间,让人能更清晰的观察与享受此类入口的美妙。

无论如何,建筑的接地方式都涉及到地基的处理,也就是挖方、填方和挖填并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因为对地基的扰动程度,既涉及到经济问题,也与生态环境有关,这是之所以针对不同的坡度采取不同接地方式的原因。

摘要:坡地是自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坡地建筑的历史几乎与建筑史一样长久。古人一直将复杂多变的坡地形态,看作是建筑的有利条件。如今随着土地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的加剧,对坡地的开发日趋受到重视。开发坡地可以在节约土地资源、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前提下为人类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同时,坡地为建筑形态和空间的创造和更新提供了新的灵感源泉。

创新建筑节能发展模式 篇8

近年在国家有关建筑节能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强制性推动下, 建筑节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 建筑节能仍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项目发展极不平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举步维艰。由于建筑节能的投入很难产生当期的消费需求, 且收益回报期长, 因此在建筑节能的起步阶段必须依靠政府强制性推动。实施强制性的政府干预和行政监管必不可少, 但并不等于可以忽视市场的作用。市场利益的刺激性、市场信息的灵敏性、市场调节的客观性、市场导向的适应性、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性是市场经济的特有功能及优势。从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两个方面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 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要素相互作用, 建立稳定、持续、健康的建筑节能市场是必然选择。

1、经营建筑——建筑节能市场化必须创新理念

以市场机制推动建筑节能目前还存在很多障碍,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建筑更深刻的认识, 缺乏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科学理念作指导。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能够在未来为相关主体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称之为资产。从这个角度分析, 建筑是蕴藏巨大价值的资产。因为通过建筑节能, 不仅可使建筑在未来源源不断地为业主或使用者带来节省能源费用的经济利益流入, 同时还可为整个社会带来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等综合效益。因而, 建筑是一项能够为利益相关者带来利益流入且价值巨大的资产。

建筑节能的过程必须以经营建筑理念为指导, 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资产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必须通过有效经营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建筑也不例外。经营建筑就是以市场化为取向, 将建筑视为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资产, 通过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手段针对建筑的物理特性进行挖潜与开发 (与经营房地产概念有本质区别) , 获得价值持续增值的过程。经营建筑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凸显建筑的资产特性, 同时强调市场机制运作, 注重效率, 将效益摆在第一位。建筑节能树立经营理念, 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应发现和认识建筑的资产特性;其次, 强调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的能动性, 利用价格信号引导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实现价值增值和价值最大化。

推广经营建筑理念有利于强化建筑节能意识。实施建筑节能必须强化节能意识, 这有助于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但单纯的节能意识没有体现市场的成分, 因此在宣传过程中常常遇到“节能不节钱、不划算”、“节能增加成本, 经济条件有限”等社会各界不同思想的挑战。而经营建筑的理念不仅以节能为目的 (不节能就没有效益) , 而且包含了投入产出、市场运作、价值效益等丰富的市场内涵, 应该更能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界不同层次群体的认同, 更容易调动各方面建筑节能的积极因素。

2、建筑节能潜在巨大效益和商机

实施建筑节能, 既能产生强大的能源环境效益, 而且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潜在巨大的商机。

建筑耗能高, 一方面浪费巨大, 另一方面却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和环境效益。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研究预测, 到2020年, 我国建筑总面积将增加100亿平方米, 按常规将增加能耗7.8亿吨标煤;如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将每年节能3.8亿吨标煤。同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95亿吨。建筑节能有利于提高人民居住质量和水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满足人们感觉舒适为前提, 设计参数为房间冬季温度18-20℃, 夏季26℃左右。在不使用空调的情况下, 节能建筑夏季室内温度要比普通建筑低2-3℃, 冬季高3-5℃;使用空调时, 也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预定温度, 并保持更长久的效果。

建筑节能还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 拉动内需, 带动产业化发展。仅全国100多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就能带来2万亿元的市场商机。通过建筑节能工程的实施和示范作用, 还将促进高效节能成套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产业的大发展, 促进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

3、加速建筑节能信息的全方位传播

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涉及法规、标准、制度、技术、经营方式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目前在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扩散度低的现象。因此, 要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宣传建筑节能, 改单一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加速建筑节能信息的全方位传播;要传播建筑节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经营建筑的理念, 将建筑节能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传播建筑节能的法规和标准, 使市场各方主体掌握实施规则;传播建筑节能的技术、材料、产品及其性能, 使消费者了解其能效特点和节能潜力;传播建筑节能的科普知识, 使老百姓熟悉建筑节能的方法和手段;传播建筑节能的经济政策及其建设方式和经营方式, 使供求双方能够选择合适的节能模式等, 从而激发全社会对建筑节能的紧迫感及其市场需求。

加强建筑节能信息传播机构能力建设。充分调动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力发挥节能机构的作用, 建立建筑节能信息传播平台, 快捷、准确地提供节能信息和节能咨询。如美国通过能源部在网上公布的软件, 快速、简易的检测新建住宅是否满足“能源法”要求;英国依靠建筑调查协会发放的标准计算表即可求出建筑的能耗等级, 且根据使用的燃料帐单利用在线二氧化碳计数器了解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等, 非常值得借鉴。

二、创新机制, 培育建筑节能服务市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模式——合同能源管理 (简称EMC) 在欧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萌生并逐步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一种新兴的适用于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领域的节能服务产业, 节能降耗贡献十分显著。EMC并非产品、设备或技术推销或推广, 而是推行一种减少传统能源成本的能源管理方法。它通过以赢利为目的的专业化公司——节能服务企业 (简称ESCO) 进行运作, 集咨询、融资、设计、施工、调试、运营 (也有部分非运营的BOT模式) 为一体, 从节能改造所获节约的能源费用中收回投资, 并与客户共享节能效益。EMC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并节约能源, 且客户一般不必投入资金或投入少量资金, 得到了建筑业主和使用者的普遍认可和青睐, 甚至被人形容为一道“免费的午餐”。

我国于1997年将EMC模式引入中国, 经过十年的探索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实施节能项目1723个, 其中建筑节能项目约占50%。培养建筑节能服务市场, 是创新建筑节能市场机制的必然选择。

1、构建多层次的节能服务体系

节能服务企业是节能服务产业中鲜活的中坚力量, 丰满的节能服务企业结构是节能服务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针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异质性, 以及长期大规模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需要大量不同规模、不同特点、不同技术重点、不同经营理念的节能服务企业满足各方需求, 因而构建起多层次的节能服务企业体系是现阶段十分紧迫的任务。

(1) 培育现有企业发展壮大

虽然当前国内节能服务市场上现有企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它们却是在我国的节能服务市场上自发生成, 且经过激烈竞争存活下来的, 生命力极强, 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将是我国节能服务市场的主要力量。它们的发展满足服务需求多样化和异质性的要求, 是得到市场检验, 符合产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因此, 政府应积极采取激励和税收政策, 并与现行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各种政策对接, 为它们扫除障碍, 鼓励它们发展壮大。

(2) 成立政府控股节能服务集团

在市场初创期, 为解决企业规模小、信用度不高、融资难等问题, 可考虑吸取国外经验, 利用政府在吸引资金、人才和物资配备、信用度等方面的优势, 成立政府控股的大型节能服务集团, 同时并购目前市场上那些前景欠佳, 但却特点鲜明的企业。政府控股节能服务集团的成立, 实际上是搭建起具有公信力的契约与融资平台, 不仅对挽救节能服务企业、稳定市场起到积极作用, 还能充分利用这些企业已有的资源、人才、技术, 帮助集团发展。由于当前我国建筑节能市场上存在着民众节能意识不强、对EMC模式不熟悉等问题, 成立政府控股的节能服务企业率先实现政府办公建筑节能改造, 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宣传效应, 进而拉动节能产业的市场需求, 促进节能市场的发展。

(3) 促进节能服务战略联盟形成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市场、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合作关系。由于战略联盟组织的网络效应、分散性、群体性、动态性等特点, 能够为具有不同优势特长企业带来动态一体化效应, 降低各自谈判费用, 加强了解与合作, 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当前国内节能服务市场上的企业多为技术 (产品) 推广型。该类节能服务企业是相对于综合服务型企业而言的。综合服务型企业是指企业不仅向其客户提供节能技术或产品, 而且从日常系统运行维护、用能行为管理、设备保养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咨询、方案设计, 帮助客户实现减少能源消耗目标的服务模式。从宏观和长期的角度看, 综合服务型经营模式对资金、人才、设备、服务的要求很高, 是EMC中最高层次的。发展综合服务型企业有利于降低客户成本和整个市场成本, 提高服务效率。但我国市场上这种类型的企业数量极少, 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属于技术 (产品) 推广型, 且技术特长不一, 分别从事建筑采暖、空调、照明、电梯、蓄冷蓄热、地源热泵、以及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等各项技术和产品开发或服务, 相互间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引导这些企业在针对不同项目时按需组织起战略联盟, 将十分有利于降低各自谈判费用、降低总成本, 增进相互间认识, 消除壁垒, 有利于未来联合向综合型节能服务企业发展。

(4) 发展国际合作企业

欧美等发达国家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早, 在技术研发、融资体系、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积累, 其节能服务品质和规范性都大大高于我国。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国际合作节能服务企业不仅是解决国内企业资金缺乏的有效措施, 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将产生一系列溢出效应, 有利于跨越式地提升我国节能服务市场质量。整体节能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健全的信用制度做支撑, 还需要高素质人才、完善的制度标准, 严格的质量监测体系等一系列配套要件做保障。现阶段, 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这些配套要件明显滞后于市场的要求, 如果一味地沿着摸索式路径发展, 将大大延长整个成熟产业和市场的形成。因而必须创新发展思路, 加大开放力度, 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带来的诸多积极溢出效应, 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完成市场化转型。目前, 国外一些知名的节能服务企业如德国西门子、美国霍利维尔等已经悄然进入中国, 但大都还处于试探阶段, 为数也不多。我们应该抓住机遇, 通过政府各种财政、经济、行政、法律等调控手段, 为中外节能服务企业搭建起合作合资桥梁, 促进知名优质的外国企业与中方合作, 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寻找合作伙伴。

(5) 推广集群节能服务模式

企业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实体, 在建筑节能实践中, 那些效益不明显 (回收期长) 、施工难度大的项目常常被企业搁浅, 例如建筑外围护结构改造项目回收期长, 往往不如系统设备改造潜力大, 因而节能服务企业对围护结构项目甚少关注。功能用途不同、结构不同的建筑也存在明显的效益差别。如果节能服务企业专门实施效益好 (回收期短) 的项目, 那么从宏观角度看, 整个节能周期将延长, 节能服务效果将大打折扣, 这是典型的市场失灵领域。因此, 只有通过政府适当干预加以解决。政府可以从建筑集群和技术集群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采取强制加激励的手段, 将不同效益和潜力的建筑打包, 形成一个建筑项目集群, 公开招投标;二是在同一幢建筑内将各种节能技术 (产品) 进行打包, 形成技术项目集群, 克服项目间收益不均衡性, 促使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部分社会责任。

2、扶持培育第三方权威认证与评估机构

实践和研究都表明, 节能技术和节能效果、服务质量评估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拉动需求、建立高效节能服务市场的重要条件。首先, 市场上服务供应方——节能服务企业与客户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节能服务企业拥有绝对信息优势, 同时还扮演着项目实施方和效益效果认定方的双重角色。这种双重角色往往降低了企业的权威性和声誉, 使得客户难以接受单方认定的效益和结果, 因而导致节能需求下降。其次, 各服务企业间水平参差不齐, 规模和实力相差较大, 尤其是工艺成本相去甚远。那些工艺差成本低的企业占有价格上的优势, 在对客户的谈判中以低价取胜, 将成本高、质量好的优质企业淘汰出局, 产生了负面的“挤出效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极不利于整个行业、产业和市场健康发展。因而, 为了转变需求方信息劣势, 建立公平公正的企业间竞争秩序, 必须培育具有独立性, 代表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权威认证评估机构, 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第三方认证体系, 由第三方提供能源审计、进行建筑能耗检测与效果评估, 从而营造良好市场氛围, 树立市场信心。

3、完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规则

目前, 建筑节能市场体系刚刚开始萌芽, 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 各种市场主体陆续出现, 有关的市场规则亟待完善。目前对于节能服务企业和第三方认证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都没有规定市场准入的条件, 对节能设备和技术服务要求等也缺少明确的法规要求, 很容易导致节能服务市场良莠不分、能效评价缺乏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市场规则, 建立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准入和清出机制, 明确节能服务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 并从健全信用体系、严格质量监督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等方面着手, 实施规范化动态管理, 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从而保障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4、建立建筑节能技术支持体系

EMC模式的依据是能效可计量且计量清晰, 这就要求对建筑能效进行测评和标识, 这也是推进建筑节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能效测评和标识, 可以为节能服务市场的供需双方提供认定的节能服务效益和结果;可以检验新建建筑是否达到节能标准;可以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节能服务企业建设高效的节能建筑;可以为消费者购房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引导和帮助消费者购买高能效建筑;还可为兑现节能激励政策措施提供衡量指标。在美国住宅市场, 被授予“能源之星”的节能住宅, 受到70%以上的家庭推崇, 95%以上的人会在换购房时首选“能源之星”。

三、创新政策, 弥补建筑节能市场缺陷

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主体具有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而建筑节能项目虽然综合效益巨大, 但投资回收期较长, 因此, 建筑节能属于市场机制部分失灵的领域, 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除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主导作用外, 政府还必须采取经济激励政策, 借宏观调控“有形之手”来弥补建筑节能市场自身的缺陷。

1、财税政策

政府补贴。在建筑节能市场发展初期, 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节能项目进行扶持, 可以起到明显的引导作用。政府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贷款贴息两种形式。直接补贴政策适合于政府认定的节能示范项目和节能研发、能源审计项目等。对消费市场实行补贴, 可以刺激更多的消费者选择节能住宅, 从而拉动消费需求;对开发商和建筑企业采用财政补贴, 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增加节能建筑的价格竞争力。政府通过向建筑节能投资主体提供贷款贴息, 以少量的财政支出引导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向节能领域, 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贴息政策作为一种间接投资引导机制, 不仅风险低, 还可以避免或减少财政投资对社会资金的“挤出效应”, 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贴息对象包括:开发企业、节能服务机构、购房者;贴息比例可根据建筑所达到的节能标准划分不同等级。目前, 国家已连续两年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财政补贴, 并出台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贷款贴息的规定, 地方应尽快出台相对应的补贴政策与之对接。

税费优惠。以能效测评和标识制度为基础, 对达到不同节能标准项目的各方利益相关者, 在工程的建设、销售、使用各环节均实施不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达不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建筑, 不仅开发商、消费者和施工企业不能享受任何税收优惠, 还要责令其改正, 受到相应的处罚;对于达到节能50%的, 不享受优惠, 也不实施处罚;对于达到节能65%-80%的建筑, 分别适当减征利益相关者 (开发商、施工企业、购房人) 的各类税收, 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能源消费税 (建议开征) 等;对于达到节能80%以上的超低能耗建筑, 则可以享受更高标准的税收减免。同时应调整节能服务企业的税收制度, 减轻其税负。在发达国家, 节能服务公司被列入服务业, 按服务业的税种纳税。此外, 建议对达不到节能标准的项目开征能源消费税。

特别折旧。对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进行改革, 允许企业每年计提一次规定额度的新购置用能设备资产折旧, 将其新购置设备支出从每年应税收入中扣除;允许企业加速折旧相关的固定资产, 降低应税基数, 以此鼓励企业更新能耗高的用能系统。

2、金融政策

实施差异化的贷款利率。由于节能设备投资、运营、管理的一切投资都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 所以雄厚的资金支持或畅通的融资渠道是他们存活的必要条件。但我国节能服务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信用度不高, 企业掌握的优质资产不多, 抵押能力受限, 同时多数建筑节能项目回收期长、风险大, 不符合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经营原则, 节能项目总体效益再好也难以获得商业金融机构的青睐。建议赋予银行一定的利率自主权, 允许银行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贷款收取高于一般建设项目的利率, 以此来平衡其给节能项目放款所承担的高风险。

建立建筑节能融资平台。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专门的绿色建筑基金或建筑节能基金。基金通过提供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节能服务企业以融资支持;通过宣传、贷款风险补偿等方式提高商业银行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认识和放贷积极性, 进而增强节能服务企业的融资能力。基金的主要来源渠道除了财政预算列支外, 还应吸纳社会资金和国际上的政策性贷款, 如:国债资金、国际投资、墙改基金、能源消费税、超额电费加价等等。

3、综合政策

制定节能改造计划。针对政府机构对能源消耗缺乏成本压力, 对实施建筑节能动力不足的问题, 应该对政府机构办公建筑的节能潜力进行评估, 提出节能改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此基础上, 对具有节能改造价值的项目制定强制性的改造计划, 并将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列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 实施相应的奖惩。在我国现行政府机构财务管理制度下, 节能服务公司不能与政府机构分享节能效益, 导致节能服务公司难以为政府机构实施节能项目。应对现行地方财政体制进行改革, 鼓励政府机构采购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 并且在不增加能源费用的前提下与节能服务公司分享节能效益;允许节能改造费用视同能源费用列入政府机构的预算和采购。

改革招标采购办法。现行的设计、采购、安装、管理各自为政的模式是导致当前中央空调能耗过高的主要诱因。如果对新建项目全部采用EMC模式进行招标采购, 将中央空调采购招标以设备价格为导向改变为以运行能耗指标为导向, 则可以化解中央空调能耗过高的问题, 还可以破解前期采购设备价格低、后期设备运行费用成倍增长潜在的浪费难题。参与投标的单位由设备生产厂家变为节能服务企业, 将原有的设计、采购、安装、管理各自为政的模式, 变为由专业节能服务企业统筹管理。为降低能耗并收回投资, 在保证用户温度指标及运行时间的基础上, 节能服务企业必然采用节能产品及技术, 这样将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及鼓励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改革能耗价格机制。建立建筑能耗定额制度, 特别是对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按照建筑面积限定每年的能耗定额指标, 对于超出定额部分累进加倍收取电费, 增加其经营成本, 以经济手段激发商业企业进行节能改造的欲望。增收的电费列入绿色建筑基金或建筑节能基金, 用于奖励超低能耗建筑或绿色建筑。

4、建立碳交易市场

《京都议定书》提出的“清洁发展机制” (CDM) 是由发达国家和非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这种双赢的市场机制催生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形成, 而且规模日益扩大。应该充分利用CDM机制创造建筑节能的综合效益。要对CDM机制与建筑节能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培训, 使建筑节能项目的拥有者了解CDM项目及其应用案例, 明确建筑节能领域也能成为CDM的受益领域, 使CDM专家了解建筑节能领域存在的巨大减排机会。要鼓励金融机构进入碳交易市场, 发展碳交易中介咨询机构, 并向建筑节能领域开放。要建立建筑节能CDM机制的政策环境, 建立碳交易相关制度, 保证碳交易合法有效运行。要在建筑节能领域开发适合的CDM项目, 以成功项目作为推广CDM机制最有效的案例, 从而努力在建设领域营造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新格局。

建筑企业资金管控模式选择 篇9

一、建筑企业资金配置的特点和现状

建筑企业往往是同时进行多个工程项目的施工, 企业的总体资金需要按需分配到多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复杂程度不同, 相关利益方差别较大, 因而对资金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 建筑企业的财务部门根据项目的年度规划, 详细制定项目资金需求计划, 然后依据预算进行资金拨付。建筑企业的资金使用范围和地域分布较广, 并且建筑施工工程周期较长, 资金回收周期较长, 资金周转率很低, 因此, 建筑企业的资金使用特点呈现出分散度高、回收周期长等特点。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项目成本波动增大, 资金需求变动加大

近年来,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问题频发, 通货膨胀的现象比较严重, 建筑企业所需的主要原材料 (钢筋、水泥等) 的价格不断上升。为了保证民工的基本收入和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国家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这些情况使得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材料和人工成本增加。同时, 企业为了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状态下保证正常发展, 不得不采用各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取得项目, 大量低价中标项目的正常开展需要企业垫资或者赊购材料。项目成本的大幅变动及项目数量的增加, 使工程项目对资金的需求增加和变动都较大, 资金管控的难度不断增大。

(二) 工程款拖欠严重、垫付频繁

目前我国的工程项目多是以投招标的形式选择施工企业, 建筑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中标, 争相压低投标价格甚至可以承诺不要项目预付款。这样, 企业为了开工, 不得不需要企业垫付大额的物料和人工支出。而且, 施工项目的大部分款项需要竣工验收合格后才能取得全款, 因而在每个项目中, 企业都需要垫付较大的款项, 如果企业资金供应不足, 影响项目完工计划, 会直接导致项目无法按时验收, 引发工程款拖欠的问题。如此一来, 建筑企业资金使用陷入了恶性循环, 如不能及时采取有效地资金管控, 情况将进一步恶化。

(三) 资金分散程度高, 管控体制不严、力度不够

建筑企业竞争激烈, 争取工程项目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对于单家企业来说, 其项目可能分散在各个地区。由于项目的分散度较高, 企业总部对项目的进展跟踪不够及时, 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监管力度不够。目前整个建筑企业对于资金的管控普遍比较分散。

二、资金管控的基本要求

建筑企业项目较多、资金周转慢、资金回收周期较长的营运特点, 要求企业对资金进行恰当的管理, 以有效利用资金保证项目的顺利完工验收。具体说来, 对资金管控的基本要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 安全性

工程项目从开始到完工验收都需要较大金额的资金, 对建筑企业而言, 各个项目均是如此。保证拨付的资金有效地应用到项目中, 而不是在项目进程中被某些个体私吞, 是企业对资金管控的首要目标。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到位, 防止亏空, 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展。

(二) 效益性

整个企业众多的项目都会占用较大的资金, 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很低, 大额资金的成本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因而, 有效的资金管控手段要确保高效配置资金, 降低资金的成本, 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 加速资金回收, 促进资金的有效循环。资金利用效率增加, 企业营运能力增强, 才能使企业更好地盈利。

(三) 约束性

由于建筑工程周期一般都比较长, 期间除物料和人工成本变动等因素外, 也不乏其他不确定因素导致资金的追加, 造成工程资金需求与预算相差较大, 这一现象容易弱化企业对资金的控制。有效地资金管控还应该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 及时准确更新工程预算, 有效配置资金, 防止草率拨付资金, 增强对资金的约束性。

(四) 灵活性

每个工程项目都面临不同的环境和利益相关者, 其资金需求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企业除了应对工程资金统一制定管控措施外, 还应该针对各个项目制定相应的应急手段, 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防止因资金供应间断影响项目进程。

三、资金管控的模式选择

(一) 模式讨论

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资金的管控模式的主要分歧可以概括为集权和分权之间的区别。按照集权程度的差别, 资金管控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集权式资金管控模式。

常见的集权式资金管控方式是统收统支方式。这种模式将企业所有的现金收付活动都集中于公司总部的财务部门, 子公司和项目等不直接管理和控制资金;建筑企业物料采购、人工费用支出以及垫付款项等支出, 工程项目结算款项的回收、银行贷款等现金流入活动, 都由财务部门统一开展。集权式资金管控模式的现金掌控权高度集中在总部管理部门手中, 企业可以根据整体发展规划进行工程资金管理, 可以调用其他项目回款来缓解未完工工程的资金压力, 有助于提高现金的周转率, 减少资金沉淀及周转不灵的现象, 以实现全面资金收支平衡。但是, 由于建筑企业项目较为分散, 企业财务部门对项目进展和具体情况无法及时跟踪, 容易出现资金供应断层的情况;另外, 项目和子公司人员没有资金的控制权, 项目进展缺乏灵活性, 影响项目员工控制成本的积极性, 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 分权式资金管控模式。

分权式资金管控模式是指企业在年初根据各项目和子公司的项目预算, 对其拨付项目资金, 项目组负责具体资金的支付与款项回收的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拨付备用金的方式。这种模式的资金管控, 项目组和子公司对资金的使用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可以在备用金范围内, 灵活的根据项目的进展进行收支控制。这种模式的资金管控可以让项目组和子公司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资金使用安排, 有利于项目组积极进行项目成本的开源节流, 可以促进单个项目的运营效率。但是, 这种模式下, 不利于企业利用企业的总体资金, 进行项目之间的权衡分配, 在单个项目遇到特殊资金需求时, 难以及时进行资金拨付, 可能出现较大的资金难题。

3. 集权与分权结合的资金管控模式。

现今建筑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变化, 过于集权和过去分权的资金管控模式各有弊端, 很难应对环境的变化。因此, 结合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优点的资金管控模式更适于企业运用。设立结算中心的资金管控方式是指, 由公司总部成立, 专门负责企业各个项目和分子公司的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的机构。结算中心统一管理企业的资金, 各项目和子公司向结算中心按时提供项目进展情况、提交资金使用计划, 由其及时调整资金配置情况。结算中心不仅可以负责企业内部项目和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活动, 也可以作为统一的对外资金往来机构, 负责资金借贷及建筑企业的工程款项回收业务。这种资金管控模式结合了集权和分权管控的优势, 既可以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有效控制企业的总体资金使用情况, 又有利于各个项目和子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资金使用计划, 是一种有效的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模式。

(二) 关键控制点

企业资金管控需满足安全性、效益性、约束性和灵活性的基本要求, 企业不论选择何种模式进行资金管控, 都需要注意以上要求的满足, 才能真正实现资金管控的目的, 有助于企业的资金利用。在对于上述要求的满足中, 需要重点把握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各个项目资金预算和计划的准确性。建筑企业项目很多, 资金占用较大, 各个项目在年初编制项目资金预算时, 应该详细了解项目发展动态, 并切实结合当时的经济和政策环境, 做出相应的预测, 制定一套恰当的资金额度预算, 这样, 企业才能制定出更加准确的资金配置方案和应急方案。

第二, 提高资金管控实施者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资金集中管控的目的是确保企业管理者资金有效控制, 防止项目人员的私自占有, 然而资金管控实施者掌握更大的资金控制权利, 因而应确保其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 才能有效实施管控方案。

第三, 加强资金管控方案的实施监督与调整。资金管控方案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有效地监督手段, 企业最好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 督促管控方案的实施。另外, 制定的方案应根据项目的进行不断进行更新, 以符合项目的最新动态。

(三) 模式选择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 结合其项目分散较广, 项目周期较长的特点, 资金管控模式的选择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 企业总体可以选择设立结算中心

等集权与分权结合的方式, 进行资金总体管控。总部财务部门设立专门的结算中心, 各个项目和分公司的资金使用预算和计划, 直接提交至结算中心, 并随时将项目进展与资金使用变动汇报给结算中心, 结算中心经过项目跟踪和计划审核后, 对其拨付资金。如果项目过多, 为方便起见, 也可根据地域设立结算分部, 以确保结算中心对项目的熟悉程度。

2. 对重点项目组的资金使用重点管控。

在对所有项目制定统一管控制度的前提下, 结合项目的金额、期限和分布等因素, 确定对资金需求有较大影响的项目, 对此类项目进行重点监控。也可以对此类项目制定特定的资金使用规定, 以确保项目进展出现特殊情况时, 企业能确保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的顺利进行, 防止重大意外情况的发生和大额资金的长期占用。

四、结束语

由于外界复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内在经营特点的影响, 建筑企业对资金管控的难度一直比较大, 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项目的进展情况, 及时制定和调整资金管理控制政策, 并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 尽量降低资金成本,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有效促进资金的回收, 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罗赛.连锁经营业资金管控模式的研究[J].商业会计, 2012 (5) .

[2].陈强.建筑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控实践与思考[J].财会通讯, 2009 (11) .

[3].吴俊.建筑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 (2) .

上一篇:乞讨儿童下一篇:金属阳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