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2024-09-18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共11篇)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篇1

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实施前对对所有问题进行充分考虑, 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 最终用图纸和文件等形式表达出来, 是对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进行设计的人为活动。在建筑发展过程中, 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建筑设计创新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体, 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造方法, 创新对建筑设计的作用不可估量。

一、创新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1. 创新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所谓创新, 就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建筑设计是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创作的结合体, 是创新思和现实条件合成的产物, 是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所产出的全新设计理念。现代建筑设计是以人为宗旨, 满足人性化需求, 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效率为目标, 综合将城市各个要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环保、节约的建筑群体。

2. 建筑设计的创新原则

在建筑设计实践中, 建筑设计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利益相关者比较多, 设计要求较高, 一些设计师创新思维过于活跃, 在实现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严重脱离设计原则, 片面追求异性化、独特性, 造成实用功能和视觉效果不佳的结果, 因此必须创新设计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1) 联系性和动态性设计原则

联系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设计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建筑系统各方面因素, 还要对建筑周围环境进行深刻的分析。动态原则主要是指把握建筑设计的内外联系以及设计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动态, 还要研究建筑设计的发展规律、应用效果等。动态性原则对于建筑设计来讲要立足于现实、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2) 整体性和综合性设计原则

整体性设计原则是从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来考虑, 正确分析整体和部分关系、结构、功能, 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的作用。综合性设计原则是指把设计各要素、内容、结构、关系、功能等进行综合考虑, 从综合的角度上进行分析, 最后再归纳综合各功能。建筑设计要逐层次分析、反馈, 按照差异化原则重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 最终达到部分和整体的高度统一。

(3) 可能性和效益原则

创新设计必须要在现实条件下进行设计, 要立足于当前建筑水平和技术, 保证设计的可实现性。同时还要依据预算额度进行设计, 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果和收益。某些设计不分情形和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 用一种特例所采用的方式、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 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 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 这些所谓的设计创新是万万不可取的。

二、创新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1. 建筑的目标

建筑目标就是根据客户要求, 从建筑实体考虑, 也就是说实现建筑的安全、质量、效益、外观三者的有效统一。同时, 随着人们对艺术的追求、社会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 在建筑设计中还要加大对这些方面的关注。

2. 个性化建筑设计

个性化设计主要表现在建筑造型和风格方面, 建筑设计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科学技术和艺术追求的统一体, 个性化的实现需要多种学科的整合。在建筑物个性化设计中, 必须实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只有这样才有建筑实现的可能性和艺术性。

3. 建筑设计的创新动力

创新动力不仅要根据大众对于审美的要求, 还存在于设计师自己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追求。如建筑周围环境的改善、设计师自我审查、感官的追求、独特性的的设计。

三、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应用

1. 加强对建筑设计理论创新设计的重视

建筑理论是指人们关于建筑设计知识的理解和论述, 是设计师们对设计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发现。建筑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在专业化的建筑设计理论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实践水平和设计构思创意水平。这就需要设计师们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研究成果、新思路、新理念;逐渐开放思想, 改变思维方式, 大胆运用头脑风暴法, 从而不断推动建筑设计向前发展, 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要加强“本土论”探索, 在建筑设计中, 要集中反映地域、特色、民族的审美特征, 把民族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凸显出民族文化特色和城市文化精神。

2. 现代建筑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

建筑设计是设计者心理认知以及对美学意象的映射和反映, 设计并不是孤立的。建筑创作的艺术形式应该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特别是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建筑设计创新体现着一种公众精神, 凝聚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它体现了新的人文色彩、人文气质、心理认知等。同时建筑创作也和市民本身的归属感、认知感密切相关, 因此在城市重要建筑的创新设计中要体现现代人文精神, 要和城市精神和市民要求相结合。

3. 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

众所周知, 建筑实际不仅受到建筑目标的要求影响, 还受到外部空间环境与局部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因此, 在建筑设计构思过程中, 要实现某种特质集合, 要把建筑形式、空间环境所不能体现的艺术要素充分地表现出来。也就是建筑形态设计和内部环境之间达到内在的统一与和谐, 尊重外部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要求, 只有这样, 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建筑艺术形式。高度的和谐统一不仅是现代化建筑美学理念的重要因素, 还是建筑设计艺术的本身特征, 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认同和尊重。

4. 建筑工程设计中科技的创新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科学技术不仅是对建筑设计的一种信息处理工具, 更是建筑设计实践应用的关键部分。建筑设计的创新不单单是在外形上下功夫, 还要体现在建筑应用过程中, 全面实现科技为艺术服务的理念。例如:在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充分利用高新科技, 应用了生态舱的设计、太阳能发电的设计、绿色屋顶等。将植物引入室内生长, 创造性地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 室内空气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四、结语

创新是建筑设计师的重要能力, 更是优秀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 必须以人的需求为根本, 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对建筑设计理论创新设计的重视;做到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 加大高新科技在设计中的应用。只有这样, 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要求, 符合城市规划的建筑, 最终实现建筑实用性、艺术性和经济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进良.新形势下我国建筑设计应如何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5) .

[2]王辉.吴龙洙.建筑设计方法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 2009 (02) .

[3]裴菁菁.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1 (02) .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 应用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40-02

知识时代,信息化迅猛发展,教育目标已经将提高信息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度应用,使教师不再是讲授者,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学生也不再只啃书本,而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以小组学习的模式自我探究,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多元化。这就使信息化教学设计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

1.1 含义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信息技术对人类教育具有强大功能,它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工具,也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

1.2 基本原理

1.2.1 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指明探究知识的方向,这一直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初衷,必须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的发散培养、知识拓展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实践能力。

1.2.2 利用情境模拟

凭借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为学生创建高度仿真的实践教学情境,或者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氛围,真真切切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 强调学生自主探究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规划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学习资源,以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的方式来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1.2.4 鼓励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个体,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前提就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教师因材施教,以小组讨论、辩论、互评的学习形式,让大家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1.2.5 注重教学反思

通过反思教学成果的好坏得失,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完善教学设计、增强信息化教学水平。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实践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式可以套用,这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2.1 设计创新性不够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很多院校缺乏实践环境、操作仪器等,所以实践环节不够逼真,导致很多课程套用相似的教学设计模式,没有体现出创新的、科学的、仿真的教学内容和特色,学生也很难想象出教学的核心问题。

2.2 技术规划性不够

很多院校为了单纯体现出教学设计的信息化应用,毫无规划的应用一些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设备,使有些课程信息化应用不恰当、不充分,有些课程的教学设计信息化严重欠缺,并没有达到理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

2.3 理论落地性不够

信息化教学设计有着系统化的理论支撑体系,很多职业院校一味地追求信息化的应用,缺少让教师充分学习、高度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的培训环节,必定影响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效果。

2.4 效果展示度不够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展示教学内容,配合教师的引导,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教学过程。而很多职业院校忽略了教学效果的展示,使教师这个“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有效引领学生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影响教学效果。

国外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3.1 美国

美国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上依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早已建成了高速的骨干网络体系,覆盖整个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良好的硬件环境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环境下,学校大力推行并应用信息技术,鼓励教师利用新科技进行教育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帮助学习,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又使他们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3.2 韩国

韩国政府历来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工作,其发展成果也是相当显著的。在韩国职业教育领域中,通过服务信息系统(research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riss)来满足科研和学习的教师和研究生分别达到了72%和95%。于此同时,韩国政府还建立了17所网络大学,并充分运用e-learning系统,为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阶层提供远程学习服务。

3.3 日本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篇3

目前,国内大部分报纸和教材印刷仍然由大型设计印刷企业承担。但是除此之外,产品包装、非教材等印刷业务,大多数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制作,而这块业务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让中小型设计印刷企业看到了机会。许多具有先进观念的设计印刷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提高运营效率,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利润,增强竞争力。此外,他们还希望通过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导入新的思维和方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相对于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我国的设计印刷行业还属年轻行业,现代的新型设计印刷行业实际上还是一个朝阳产业,其发展空间不可限量。而当“国退民进”的企业模式在设计印刷行业内步步演绎之时,中小型设计印刷企业在管理模式、人员配置等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进入企业信息化运营,所欠缺的只是意识上的转变。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点勿容置疑,但是由于许多中小型设计印刷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较为茫然,对自身的需求和信息化目标不明确,再加上缺乏管理力度的保证,缺乏员工的积极配合,缺乏与软件商之间的融洽有效沟通,导致企业虽投入人力和财力,却收效甚微。

跨媒体出版与印刷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环境下技术的进步和变化,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彻底改变着传统印刷模式。跨媒体出版是指用于出版的文件无须再做进一步处理,便可被重新利用或输出到各种媒体中(如传统的印刷品、HTML界面、光盘数据库、电子书等)。目前中国已经有30多家大报社采用跨媒体的新闻发布解决方案。中国的出版社在e-Book技术的影响下,也开始将出版社的内容以e-Book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发行。总之,跨媒体出版又拓展了印刷复制技术研究的内涵,是印刷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广大的平台,同时也为印刷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印刷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门槛。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活需求二者之间的互动和激荡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定会推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进程。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我们应该以现代印刷技术为基准在生产中求新、求变、求发展,把出版印刷业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强大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印刷,高起点实行现代集成管理,引导出版企业向高效率、柔性自动化、高敏捷性、现代化方向发展,是推进出版企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设计印刷行业管理系统

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大都采用模块结构。模块化是一种有效地组织复杂产品和过程的战略。模块系统由单元(或模块)组成,这些单元独立设计,但作为一个整体运转。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设计印刷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系统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订单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品质管理、应收应付管理等。有些还提供了估价、报价系统,如香港麦肯集团开发的PMS(Printing Managemen System),主要包括估价系统和ERP资源规划系统两个大的模块,其指导思想是有了生意才有生产。业务处理对大中小型设计印刷企业都是需要的,所以估价系统可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先驱。出版信息化是出版企事业单位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对现有出版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以满足新世纪读者的阅读需求的全过程。出版信息化过程也是出版企业创新的过程,它带给出版企业在经营过程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使传统的出版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出版业信息化的内容:“跟踪和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编辑、出版、印刷、市场营销、进出口和物资供应的过程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出版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借助网络技术和因特网,实现出版业商务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探索和发展出版业的电子商务。

软件提升企业内外管理效力

市场的竞争,资金的流通,使得信息越来越重要,信息已经成为人力、物力、财力以外的第四资源。现代设计印刷企业的管理可以包括:销售管理、供应管理、库存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与工资管理、设备综合管理、信息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等内容。因此,如何来管理设计印刷企业各个流程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各种设计印刷行业的最紧迫的问题,采用一套设计印刷管理软件来管理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所追求的经营目标均可以永两句话来说明:最佳的客户服务水平,最少的投入和最高的产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充分地利用,即对资源进行计划和控制,这些资源利用得好与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目前,国内外已推出多种设计印刷管理系统,以高度集成性、实用性、方便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克服了设计印刷行业的软助。不可否认,管理软件对与设计印刷行业作为传统轻工业和辅助性制造业门类的产品显得过于沉寂,至少目前对于国内大多数设计印刷企业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管理系统的实施渗透到印刷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带去了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企业业务处理流程不断趋于合理化,给设计印刷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石油化工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 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石油化工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同时, 对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注重石油化工工艺与技术设计相结合

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不仅涉及设计专业, 还涉及建筑技术, 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故此, 应切实注重化工工艺与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在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上, 要与当前建筑工程的实际相结合, 确保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石油化工建设。作为设计人员, 必须注重化工设计、注重技术的先进性, 注重实用性, 切勿盲目地跟从, 要具有全局意识, 与相关规定相符合, 并与实际情况相互兼顾。

2石油化工管道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石油化工管道是进行液体、气体运输的重要载体, 在整个石油运输装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在石油化工管道设计中应注重创新, 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 明确管道设计的一般要求管道布置设计应符合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应统筹规划, 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 力求整齐美观;在确定进出装置的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 应做到内外协调;厂区内的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与厂区内的装置、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协调, 避免管道包围装置, 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管道应架空或地上敷设, 如确有需要, 可埋地或管沟敷设;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 地上的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管墩上;在管架、管墩上布置管道时, 宜使管架或管墩所承受的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均衡;全厂性管架或管墩上应留有10%~30%的裕量, 并考虑其荷重。装置主管廊管架宜留有10%~20%的裕量, 并考虑其荷重;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要求的管道以及大直径管道的布置, 应符合设备布置设计的要求;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管道布置应使管道系统具有必要的柔性, 在保证管道柔性及管道对设备、机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允许值的情况下, 应使管道最短, 组成件最少;应在管道规划的同时考虑其支撑点设置;管道布置宜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 减少气袋或液袋;气液两相流的管道由一路分为两路或多路时, 管道布置应考虑对称性或满足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 采用更加科学的设计模式在石油化工管道设计过程中, 必须将安全、经济作为核心。一种设计方式是, 根据设计标准来选择符合材质及载重要求的管道, 另一种则是认真考察管道可靠性, 充分考虑管道的极限值, 对管道荷载、使用年限等都考虑清楚。从这两种方法来看, 第一种方法的安全性、科学性更强。针对设计模式的创新, 就是要对传统模式下石油化工工艺和配管设计及管道材质、安装工艺的缺陷, 切实做好弥补和改进工作。在测定裂痕的过程中, 主要可以采用实验样本测定法、无损探伤法。其次是测定裂痕临界, 在忽略断裂、泄露的前提下, 确定裂痕的尺寸限值。再次是测算裂痕强度。第四, 计算管道使用寿命。通过充分考虑到裂痕尺寸变化情况, 计算出裂痕变化速度, 以此将管道剩余的寿命测定出来。

3石油化工配管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配管设计是石油化工设计中非常重要工作, 在确保设备安全的基础上, 从而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道布置, 作为设计人员, 必须科学合理地掌握好标准与规范, 还要创新石油化工工艺, 下面以石油化工中夹套管和蒸汽管道为例, 对配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1) 夹套管的配管设计创新与应用在石油化工中, 夹套管是最为常用的配管, 主要有热油、热水和蒸汽类三种夹套。以管道结构及连接方式来分, 主要存在内管焊缝比较隐蔽和外露两种问题, 他们又叫做完全和不完全夹套管, 其重点就是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创新夹套管长度设计。夹套管长度直接影响着夹套管设计工作的质量, 因为其长度尺寸对管内流体特性及流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二是注重内外管热应力的创新与应用。因为内外管有着不同的温度, 其热膨胀应力也不同, 故此, 在进行设计时, 要分别计算好内管和外管的热应力。如果这两种热应力不同, 则要设置和调整膨胀节, 应在弯头处将外管口径进行改变, 使内管外管膨胀位移得到最为有效地控制。三是创新夹套管选材、焊接。在选择套管时, 要充分考虑流体的温度、流体的压力、特点、流体的腐蚀性等。在进行焊接的过程中, 要满足管壁的最大承载力, 焊接时采用对接的形式, 确保热介质能够畅通无阻地流动。四是创新夹套管的坡度和跨接管。在设计夹套管的坡度时, 特别蒸汽从夹套管上部引入, 但凝结水而是从套管下部流出来, 故此,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要将切断阀设置在排凝管、供汽管这两个部位。

(2) 蒸汽管道的配管设计创新与应用蒸汽是石油化工中重要物料, 根据不同的压力, 也需要配备不同的蒸汽管, 为了确保蒸汽管安全使用, 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与应用。

一是科学设置蒸汽管道。一般装置的蒸汽管道宜架空敷设, 不宜管沟敷设, 更不应埋地敷设;由工厂系统进入装置的主蒸汽管道, 宜布置在管廊的上层;蒸汽支管应自蒸汽主管的顶部接出, 支管上的切断阀应安装在靠近主管的水平管段上, 以避免存液;蒸汽主管的末端应设分液包;不得从用汽要求很严格的蒸汽管道上接出支管作其他用途;在蒸汽管道的π型补偿器上, 不得引出支管。在靠近π型补偿器两侧的直管上引出支管时, 支管不应妨碍主管的变形或位移;凡饱和蒸汽主管进入装置, 在装置侧的边界附近应设蒸汽分水器。过热蒸汽主管进入装置, 一般可不设蒸汽分水器;多根蒸汽伴热管应成组布置并设分配管, 分配管的蒸汽宜就近从主管接出;直接排大气的蒸汽放空管, 出口不应低于2米, 放空管应设导向和承重支架;连接排放或经常排放的泛汽管道, 应引至非主要操作区和操作人员不多的地方。二是科学设置排液设施。在蒸汽管道暖管和运行中会产生大量凝液, 故此, 应该在合适的位置科学设置排液。一般在饱和蒸汽管道的末端或最低点、饱和蒸汽系统的减压阀和调节阀前、蒸汽分水器及蒸汽加热设备的下部、经常处于热备状态的设备进汽管的最低点、扩容器的下部、分汽缸的下部以及水平安装的波纹补偿器的波峰下部设置疏水阀。

4结语

总之, 在进行石油化工工艺、配管设计的创新与应用过程中, 要切实转变设计理念, 注重先进工艺、设备的引进, 增强石油化工装置的安全性、经济性, 确保石油化工与建筑工艺同频同步, 不断积累经验, 从而满足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洪.试析HAZOP在石油化工设计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 2014, 36:1.

[2]彭奇鸣.石油化工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研究[J].化工中间体, 2015, 05:37-38.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篇5

任何物体都呈现出一定的色彩,从而形成五彩缤纷的物质环境。色彩可以影响人们的视觉效果,使物体的尺度、冷暖、远近、轻重等在人的主观感受中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室内设计中合理应用色彩不但可以调节空间感,还能够体现主人的个性、调节心理、调节温度、调节室内光线。

1. 室内色彩的作用

1.1 调节室内空间

明度高、彩度强和暖色系的色彩有前进感,看起来比实际距离近些;明度低、彩度弱和冷色的色彩有后退感,看起来比实际距离远些。同时,同样面积的色彩,暖色、名都和彩度高的色彩看起来面积膨胀;冷色、暗色、明度低和彩度低的色彩看起来面积缩小。此外,明度高、彩度高的色彩感觉轻快,明度低和彩度低的色彩感觉沉重。这些色彩合理搭配对调整室内空间的感觉具有重要作用。

1.2 调节室内光线

室内环境中的色彩对于调节光线具有很大作用。在室内色彩设计时可以通过调节环境色彩来调节室内光线的强弱。如果室内房间不向阳,又全部是黑色的家具,可以将沙发换成大红色或米白色的沙发,从而提高室内的明度和彩度。当室内进光太多、太亮时,可以采用反射率较低的色彩如蓝灰色等。

1.3 调节室内的温感

室内色彩的应用搭配可以影响人对室内温度的感觉。在室内色彩设计时可以应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来改变人对室内的温感,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一般可采用暖色调色彩如红、黄等颜色为室内色彩主色,同时明度应低一些,彩度相对较高;在南方温暖潮湿地区一般可采用冷色调色彩如蓝、绿、紫等颜色为室内色彩主色,同时明度应适当升高,并降低颜色的彩度。这样的合理设计可以调节室内环境的温感,给使用者带来更加舒适的感觉。

1.4 体现室内空间的性格

色彩对于表达现代室内的表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建筑内部与外部的视觉环境设计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整个感觉如何。在室内设计中,应根据室内空间不同的功能要求来选用不同的色彩,以创造相应的室内空间性格,从而满足使用者的不同心理和生理需要。如客房、商务中心以及办公场所,一般都选用比较淡雅的色彩,以创造一个宁静的空间;而在娱乐等公共场所则一般采用比较兴奋的色彩,以助客人的游兴。

2. 室内设计中色彩的合理应用与创新

2.1 色彩与建筑的功能相协调 室内色彩设计应服从功能性的原则,把辅佐建筑的功能作为首要条件,综合解决经济、美观、环境等多种需求。不同使用性质的空间对色彩环境的要求也不同,如新婚燕尔的卧室,需要温习、喜庆的气氛,多采用红色、粉色、淡黄等颜色;庄重严肃的室内空间如会议室、法庭等则多采用灰色、冷色等色彩;娱乐场所如舞厅等则多采用绚丽多彩的高纯度颜色。

2.2 色彩与时空感相协调

建筑是供人使用的,人在建筑空间中停留时间的长短均会影响色彩的视觉效果和生理、心理感受,如办公室、居室等是人长期停留的场所,应避免使用大面积过于刺激的色彩,以免使人体过度兴奋而造成伤害。又如要塑造一个清凉冰爽的室内空间时,除其本身采用蓝色等冷色调之外,还可在其前厅空间使用暖色调,这样,当人从暖色调的前厅进入冷色调的主空间时,会感觉更冷,以达到设计目的。

2.3 色彩与室内环境相协调

室内色彩设计除了自身形成一定的独立和谐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和谐的背景环境,衬托环境中的物体,体现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使用者的性格、身份、爱好等。因此在进行室内色彩设计时在美观的基础上更应该体现色彩的功能性,色彩应从属于房间环境等。

2.4 色彩搭配的协调

在室内色彩设计中不管应用什么样的配色方案,均应以色彩搭配协调为原则。①同类色搭配时,应形成不同明暗层次结构,只有明度变化的配色,才能给人以亲切感。这种方法构成的环境简朴、自然,可以起到安定情绪的作用。再加上其他色调的摆设,可以使整个色彩布局既沉稳安静,又活泼而灵性。②类似色搭配时,在色相环上相邻色的变化应统一配色,如红和橙、蓝和绿等,给人以融合感,可以构成平静调和而又有一些变化的色彩效果。如果居室里运用强色或深色,采用类似色搭配是比较安全的方法,可以轻易取得和谐的效果。③对比色搭配时,可以采用不色及接近不色的对比色进行搭配,这样可以使得室内环境看起来更加鲜明,从而加强了色彩的表现力。对比不是只有红与绿、黄与紫等色相上的对比,灵活应用明度的对比、彩度的对比、清色与浊色的对比、彩色与非彩色的对比等,可以获得更加出色的色彩搭配效果。

3. 结语

总之,色彩的合理应用对室内设计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色彩设计除了可以起到调节室内空间、光线、温感等作用外,对创造个性的室内空间环境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了能够合理的进行室内色彩的应用,需要对色彩应用的功能性、美学性、时空感、环境背景等进行合理融合,在色彩搭配时还应该注意色彩之间的协调搭配,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色彩应用的合理,同时应不乏艺术性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周佳春. 浅谈室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J]. 现代交际:下半月,2010,15(11):86-87.

[2] 赵雷飞. 建筑室内设计中色彩元素的创新运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33):313-315.

[3] 白芳. 室内设计中色彩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2(27):232-235.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篇6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来源于中国古建筑的精华部分, 主要包括有形的构件符号和无形的空间。许多传统建筑不论在空间布局, 立面造型、还是细部处理上, 都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在许多新建筑上, 我们可以看到坡伏曲折的屋顶, 找到用彩色琉璃檐饰, 发现富丽典雅的天花藻井。在当下, 旧城、旧街区改造也占着相当大的规模, 这些改造多是用现代手法让他们重新焕发传统的精神。在现代建筑中, 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微观层次应用

所谓微观层次应用是指现代设计中借用传统建筑的各种构件、装饰、色彩等最基本的建筑构成元素进行创作。

1、1建筑构件

中国传统建筑构件包括斗拱、基座、柱子、墙体、门窗等组成建筑整体的各个部件。创作富有民族特色建筑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上述传统建筑构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应用。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图a) 可以说是一座用传统元素堆砌起来的建筑, 充分体现了“东方之冠”的主题。它的“斗冠”造型灵感来源于古建筑的特色构件斗拱, 层层向外挑出, 秩序井然。如果俯瞰中国馆, 就会发现其顶部平面呈经纬分明的网格架构的灵感来自于“九宫格”结构, 与历史上唐长安城、皇城、故宫形成呼应。中国馆融合了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设计理念, 诠释了东方“天人合一, 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展现了艺术之美、力度之美、传统之美和现代之美, 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现代化表达的最好诠释。中国美术学院的许多大型教室的门窗 (图b) 则是对传统大扇木门窗进行了直接的现代化应用, 使古朴的大木门窗与粗犷的素混凝土的梁板结构很好的融合。清早, 当同学们踏着朝阳去上课, 些许费力的推开厚重的大扇木门时, 伴随着“吱嘎”一声久违的木头转动声, 高大的门缝中透出一束充满希望的阳光, 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动力。这种质朴悠长的空间体验让人感受到弥久愈浓的历史厚重感, 久久不能忘怀。

1、2建筑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重点体现室内, 主要包括家具、灯具、天花藻井等。对传统陈设的应用不是简单地选择几件进行堆砌, 而是以现代的审美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室内环境。苏州博物馆的室内装饰 (图c) 就时时处处充满了江南韵味的影子, 设计师对室内采光、天花、灯具、楼梯、坐具、洁具等方面进行了现代性设计, 展示了传统元素的创新性魅力。杭州黄龙饭店则是对江南传统地域风格的重新呈现, 整个外观从屋顶到基座造型是古朴大方的, 饰以素雅的高级墙砖, 给人以简约高贵的感觉。

a丨世博中国馆b丨中国美术学院大扇门窗c丨苏州博物馆室内建筑装饰元素图集d丨北京香山饭店的外墙颜色使用e丨苏州博物馆整体鸟瞰图f丨杭州黄龙饭店鸟瞰模型g丨苏州博物馆、杭州黄龙饭店、中国美院某学院的屋顶形式h丨杭州黄龙饭店大厅与主庭院的融合i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院楼悬空走廊j丨苏州留园世家小区主入口立面k丨杭州南宋御街商业街

1、3建筑色彩

传统建筑色彩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不同的色彩具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现代设计在体现民族特色时, 可以把建筑色彩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建立自己的色彩体系。例如北京香山饭店 (图d) , 在色彩配置上采用白色抹灰墙面、灰砖线脚, 以灰、白为基本色调, 而室内则是以木、竹等材料装饰, 灰白色与竹木原色的组合, 既突出民族性色彩, 又富有新意。现代建筑的色彩设计就是这样将传统色彩打乱再重新组合, 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效果。

2、中观层次应用

所谓中观层次应用是指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应用空间布局、屋顶造型、立面造型等局部性传统建筑元素。

2、1空间布局

在建筑群或大型建筑中布置若干庭院自古便是中国人理想的建筑模式, 庭院与现代建筑结合, 室内空间与外部环境融合, 才能使建筑不再像冰冷的机器。使传统庭院式布局得到重构与发展, 是现代建筑设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之一。

苏州博物馆 (图e) 采用分散式布局, 由六个大小不一的庭院内外串联, 使得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主庭院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 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 就像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 新旧园景笔断意连, 巧妙地融为一体。

杭州黄龙饭店 (图f、g) 则摆脱一般大中型宾馆的设计模式, 采用在庭院群中点缀建筑的设计手法。通过单元间的“留白”, 让自然景色“穿透”其中, 使宾馆与周围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当人们的视线穿过塔楼间的空间看到细雨中的宝石山色时, 感染人们心境的是传统水墨画的韵致, 青瓦白墙与锃亮刀叉之间既有意境的融洽也有文化的交织。采取“留白”手法, 讲究空间的穿透, 使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 体现了一种超越建筑本身, 重综合、重整体的建筑观, 很好的达到了传统意境与现代理念的结合。

2、2屋顶造型

从总体上讲,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有特色的一部分, 现代建筑为了求得民族风格, 往往对屋顶部分进行重新提炼或者直接模仿 (图h) 。中国美术学院某学院楼的屋顶对江南坡屋顶进行了提炼, 创造出既简练生动又富有传统韵味的现代式坡屋顶, 获得了震撼的艺术效果。杭州黄龙饭店仅在屋顶及腰檐处采用暗蓝色琉璃坡屋顶, 渗透出一种民族传统精神。而苏州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造型--飞檐翘角,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2、3立面造型

中国美术学院某学院楼的立面造型采用“环山蜀道”模式, 不寻常的采用悬斜的连廊与各楼层相连 (图i) , 高低起伏, 构图别具一格。它不仅梳理了整个交通体系, 而本身也成了建筑展品。苏州留园世家小区 (图j) 的入口立面设计灵感则源于当地马头墙造型和古亭形状。设计者在一榀马头墙中扣出亭子轮廓的门洞, 构成了主入口立面, 简约却富有新意。

3、宏观层次应用

所谓宏观层次应用是指某些片区, 建筑群从空间布局、色彩、立面造型到细部处理, 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手法进行处理。例如一些旧城改造为了保存传统特色, 空间布局基本维持原样, 对大量的建筑外立面按原有建筑风貌作恰当的整修。近年来, 随着特色步行街旅游的发展, 各地兴建了一批商业街, 这些商业街为了吸引顾客, 发挥地方特色, 多采用民族的或者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 其中著名的有上海的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杭州也已把多处保留较完整的老城区改造成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商业街。

杭州最著名的历史商业街当属南宋御街 (图k) , 它是以中山路为主, 以王家巷、观音庵巷为辅的旧街道群进行改造的街区, 建筑的布局延续现存传统建筑的形式, 按照“应保尽保”原则, 重点修缮整治御街两侧的传统民居院落和街区内传统街巷空间环境。南宋御街中建筑的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尽量符合历史风貌要求, 采用实木门窗传统式样, 色彩控制为黑、白、灰三色, 同时用现代明快的色彩辅助。改造中保留了南宋御街传统的商业景观轴, 加强了传统居民区的景观规划和洗马池路的绿化造景, 形成南北向景观渗透, 构筑了历史街区的开放空间系统和标志景观系统。

此外, 杭州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改造也成功延续传统江南水乡特色, 展示了集商住、居住、休闲功能为一体的运河航运文化。改造中开辟了整体外迁过渡、部分回迁的模式, 建筑采用“旧包新”的修缮办法, 采用一河两街, 上店下宅的自然式布局, 尽量保持浙派民居的古旧风貌。保留原来的历史街道宽度, 使街巷格局空间层次丰富, 尺度亲切宜人。保留雕花木柱、花格窗、木楼梯等清末民初的建筑元素, 为居民营造了古色古香的生活环境。

无论当下的文化精神和建筑形态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 传统建筑元素总是能激发今人的审美情感, 让人产生温暖的共鸣, 进入一种似曾相识的美好状态。这不仅是因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更体现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中。在中国美术学院和苏州博物馆等实例分析中, 我们看到这种传承与创新也绝不是对某些元素形式地生硬照搬, 而是在处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上找到了他们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这样, 才能创作出创新的、具有时代性又兼顾历史性的建筑作品。

图片来源图d http://wenwen.soso.com/z/q271901639.htm图e http://user.qzone.qq.com/327057815/blog/1367748385图k http://www.kpkpw.com/space.php?do=activity&albumi d=129517&type=kua-&id=60图a、b、c、f、g、h、i、j自摄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简介和对优秀案例的调研解读, 从微观 (建筑构件、建筑装饰、建筑色彩等) , 中观 (空间布局、屋顶造型、立面造型等) , 宏观 (旧建筑群改造、旧街区等) 三个层次分析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以期在现代建筑设计应用中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现代设计应用,构件装饰,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建筑设计管理, 2011 (8)

[2]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建筑师, 1989.36 (12) .1990.40 (3)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篇7

1 创新思维及特点

相对于传统性思维而言, 创新思维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 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它不是单一的思维形式, 而是设计者在科学理论和设计方法指导下, 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具有具有鲜明自主、独创、变通与批判性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其特点如下:

1.1 创造性

创新思维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法或结论上, 往往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 能从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中提出怀疑, 发表新的创见, 作出新的发现, 实现新的突破。

1.2 灵活性

创新思维活动是一种开放、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 它的发生伴随着“想象”“直觉”“灵感”等非常规性的思维活动, 因而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灵活性, 无法完全用逻辑来推理。创新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方法, 表现为可以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转向另一个思路, 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如人们可以从鱿鱼的吸盘触足上得到灵感设计出了防滑的凹底运动鞋。

1.3 多向性

就是从多种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求新的思路。多向性思维可以是从一点向多个方向发散.即发散思维, 如易拉罐可以作花瓶.也可作天线、笔筒、烟灰缸等;也可以指从不同角度对某个问题找出尽量多的思路、解法.如过河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桥、船、游泳、地下隧道等多种方式。

1.4 综合性

把现有的概念、信息、事实、资料综合在一起, 进行科学的概括整理, 形成新的方法和系统, 也能创造新产品。如机器人技术就是将传统机械与电子技术、液压和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的综合体;现代手机可以看作是电话、相机、MP3、手表、闹钟、收音机等的综合体。

2 创新技法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 设计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即创新技法把创新思维引入到创新设计中去。创新技法种类繁多, 本文主要介绍在产品设计中常用的几种。

2.1 需求创新法

适应社会的需求, 迎合消费者潮流, 是产品设计的第一原则。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必须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要善于发现需求、引申需求、创造需求。

(1) 发现需求创新法

发现需求的途径有多种: (1) 特殊需求引发创意, 如母子雨衣的诞生; (2)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烦恼, 如洗衣机清毛器的发明; (3) 从他人的抱怨中得到启发, 如电炉的出现。当然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市场调研。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是绿色与环保, 我院其中一项参赛作品是新型中央空调管道清洗器, 这个选题也是在作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以后确定下来的。经调研发现, 中央空调通风管道系统的卫生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大众和政府部门的关注, 而装中央空调的楼宇越来越多, 但是目前管道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偏低、而清洗成本却很高, 因此高效率、低成本的管道清洗机的设计目标应运而生。

(2) 引申需求创新法

引申需求创新法就是顺着产品发展的链条, 引申出多种多样的新需求, 或是寻找创新链条中不为大家所重视的冷门和空白之处, 从而获得创新的奇效。例如发明了洗衣机后, 人们顺着这个链条作进一步的引申, 开发出了甩干机、干衣机、干洗机等。

(3) 创造需求创新法

在进行创新设计过程中, 借鉴传统文化或传统产品进行创新, 运用前人的传统理论或方法, 提出新的理论或方法, 对人类的生活做出改进, 就是创造需求创新法。创造需求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借助艺术途径, 将产品赋予艺术特色, 使之具有新的生命。

在我院的一次赈灾义卖活动中, 义卖品是环保购物袋, 与普通的购物袋不同, 这些袋子上各式各样的图案都是学生们亲自设计画上去的, 具有特别的意义。

2.2 组合创新法

组合创新法就是经过对某些事物整个地或者只抽取它们的一些部分, 找到它们的共同点, 根据某种需要将把这些事物组合成另一种具有自身结构、性质、功能与特征的新事物。日常生活中, 组合出来的产品非常多, 比如组合文具、带有时钟的台灯、多功能手机、组合音响、组合机床等等。这些组合产品并不需融合很多高科技的知识, 也没有脱离原来产品的原理, 但可以达到比原来单一产品功能强很多的效果。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 我院的一项参赛作品“智能逃生防盗网”就利用了组合创新法。正常状态下它就是一扇防盗网, 而万一发生火灾, 防盗网变身成一条逃生梯。它巧妙地组合了防盗与逃生的双重功能, 真正起到了保护财产与人身的安全。

2.3 缺点列举法

对某个事物存在的某个缺点产生不满, 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先导, 只要把列举出来的缺点加以克服, 那么就会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比如列举雨伞的缺点:湿了不容易干;太大、太重, 不方便携带;雨很大时, 挡雨效果不好等等。缺点列举出来后, 每克服一个缺点, 就是一个创新方向。比如改变折叠方式, 减小收伞后的体积;改变伞架材料, 减轻重量;改变伞面材料, 一甩即干。

2.4 模仿创新法

模仿创新法具有研制周期短, 成本低, 见效快的优点, 因为它不需要从头研制起, 而是在已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的创新。

(1) 移植模仿创新法

移植模仿创新法就是将用于某一产品设计中的技术移植到新的产品中, 它是指将被模仿产品的新原理、技术、方法或其他结构移植到目标物上。

比如法国的雷内克利用木头传声的原理发明了听诊器;将军事上应用的激光技术应用于医疗, 就产生了激光手术刀, 用在制造业上, 产生激光切割设备;用陶瓷材料制作的刀剪、木材外壳的电脑等都是材料移植的创新产品。

(2) 仿生创新法

仿生创新法是借助生物的启示, 通过研究生物的某些特点来寻求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发明都是仿生创新的成果。比如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不少军事伪装技术源于变色龙的变色本领等。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不断涌现, 设计人员应更全面、系统地学习创新思维及技法, 在今后的产品设计中更好地体现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理念、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铁等.创新思维与设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篇8

1 建筑项目施工中高新施工技术的应用

1.1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应用信息数字化技术

随着我国科技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信息化技术已经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得到了相应的应用。建立相应的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 就是信息数字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相关的部门、设备、材料和工程质量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科学合理的分析并利用这些信息, 不仅可以提升建筑施工的管理水平, 更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所谓的信息技术就是相关部门要及时收集、传递、加工并储存建筑项目施工中的各种信息, 这样才能为相关部门的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建筑项目的产品不仅要有正常的使用功能, 还要具有区域内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的地质、地形以及气候环境都有很大的区别, 它们对于建筑物更是有着巨大的影响, 直接影响建筑项目的规模、外形、构造、表面装饰等多个方面, 进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在建筑项目施工前期的规划中, 如果有效加入信息数字化技术, 就可以将相关的要求绘制成规划图, 另外信息数字化技术还可以缩短人工规划成本, 减少主观误差, 使图纸基本上可以做到准确无误, 进而可以充分保证建筑项目超高的质量和美观的造型。

1.2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应用新型节能技术

随着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 节能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责任。我国是人口大国, 能源和资源问题更是十分严峻, 所以我国政府号召各行各业都实行节能环保式发展, 建筑行业向来能耗比较大, 所以必须在施工中不断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在保证建筑质量的技术上, 如何能够更加节能环保,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成败。建筑项目中的建筑材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整个工程成本造价中它占有很大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出现, 并被广泛应用到建筑施工当中, 新型的建筑材料不仅有较轻的重量, 较高的耐用度, 而且耗能比较低, 所以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在现代的建筑项目中, 多采用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组成的复合型保温墙, 门窗上多采用塑钢材质, 屋面多为保温隔热屋面, 楼地面还相应的设置了保温或者采暖制冷系统, 还设置了一些透明幕墙, 这些在增加建筑物采光和保暖性能的基础上, 都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

1.3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应用生态技术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应用生态技术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广泛的使用环保材料已经是大势所趋。有效防止建筑施工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合理处理建筑施工中造成的垃圾, 积极推行文明施工, 进而同周围的环境保持一种友好的关系, 能够促进建筑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获取。生态技术是一种新型高科技, 它的目的是在建筑项目施工中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但是相应的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将这些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在选用施工材料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它的性能和价格, 还要考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而具体采用的施工方法也要尽量做到符合周围环境特点, 这样才能将建筑项目区域内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2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如何进行施工技术创新

2.1 不断强化创新施工技术的理念

主观意识影响人的行为, 所以只有在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实行新技术的重要性, 才能在实践上不断积累经验, 进而达到创新的效果。当今我国在建筑行业应用的新技术和发展速度相对比较落后, 所以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技术创新的环境下, 与时俱进, 在不断扩大生产力的基础上, 创新施工的理念不断加强内部建设、基础管理, 从而促使建筑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成为技术创新的明确目标, 利用相应的自主的技术改造和创新科学策略, 充分发挥新的施工技术在建筑项目中的巨大作用。如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建筑用地更是越来越少, 可是人们对于房屋的需求量却只增不减, 所以高层建筑必然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所以为了提升高层建筑的质量, 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施工中。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就充分体现了施工技术的创新理念, 这项技术用原始浇筑面取代了装饰性的混凝土表面, 不仅表现了施工工艺的艺术性和淳朴性, 满足了人们清新自然的审美诉求, 而且还可以简化施工环节, 有效降低施工和维修的成本。

2.2 大力推展施工技术创新应用

现在是一个高度融合的信息时代, 我国的经济也在飞速的发展着, 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所以当今我国是以科技知识为引导的一种经济时代。在当今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的主要发展目标都是经济发展, 如果背离了这个主题, 那么必然会被激烈的竞争市场所淘汰。所以在建筑行业, 我们必须以发展经济和提升经济效益为目标, 对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例如在处理外墙施工缝的时候, 传统的砼导墙无法保证施工的质量, 所以可以进行在外墙楼层的部位安装相应的铁板模版这种新的施工技术, 不断提升建筑项目的质量。

2.3 不断加强技术创新

竞争是各行各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动力, 竞争可以促进行业的不断进步。对于建筑行业而言, 只有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只有企业不断进行施工技术创新, 才能有效带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引入先进的激励机制, 鼓励创新、鞭策创新, 引进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相应的施工人员也要不断学习行业内国内外取得的最新施工技术成果,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进而创新出一些具有先进水平的施工技术, 只有这样, 才能使企业不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建筑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 其管理难度也日益增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企业只有不断应用并创新相关的建筑项目施工技术, 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进而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 施工企业和单位只有不断降低工程成本, 提高工程质量才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并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将简单分析建筑项目施工中施工技术的应用, 然后提出如何创新施工技术, 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建筑项目,施工技术,应用,创新

参考文献

[1]付立国.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09) :207.[1]付立国.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09) :207.

[2]周伟.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06) :50.[2]周伟.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06) :50.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篇9

关键词:CAD技术,水利工程,应用

CAD技术的诞生为水利工程带来了诸多的好处,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CAD技术在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中应用的优势, 然后了解CAD技术在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才能够更加有效, 准确的将CAD技术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1 CAD技术在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应用中的优势

在CAD技术未被开发出来之前, 设计人员一直采用的是水利工程建筑的传统设计方式。这种设计方式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就是设计人员必须要以手绘的方式来完成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使用手绘设计方式有两个致命的缺点, 一是手绘所花费的时间较长, 相对工作了较大, 以致后续的很多工作都要推后, 这就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进度;二是手绘稿精度不够, 经常会由于失误或者错漏导致图纸出现错误和设计疏漏,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传统的手工绘制相比, 在设计中采用CAD技术, 则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

1.1 CAD使得前期的设计准备工作更加的便捷

在传统的方式和技术下, 设计人员在选址测算的时候必须要携带大量的专业测量工具、刻度尺、签字笔、施工图纸等等, 这些工具一般携带起来并不方便, 还增加了设计者前期劳动的强度。这样会使设计者的测量进程缓慢, 对测量所得数据的分析进程缓慢, 大大浪费了时间。而采用了AutoCAD技术来进行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之后, 相应的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电脑就可以实现远程操作, 简化了工程前期较多的准备工作, 同时又能使测量的数据更加的精准, 这是人工永远也比不了的, 使得工作更加的快捷方便, 而且使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节省了体力来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1.2 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精度大大提高

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绘制图纸能力是人类远远不及的, 用计算机绘制图纸来代替手工绘制可以大大提高图纸的精度。传统的技术中, 通常几个设计人员共同合作数月才能完成的设计, 采用CAD技术只需要一个设计人员用上几天甚至一天就可以全部完成, 而且完成的图纸在精准度, 清晰程度上远远比人工绘制的图纸更具有优越性。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传统的手工绘制相比, CAD技术可以非常精准的绘制低水位水库曲线和坝面曲线等等, 并且能够设计出更为复杂的水利工程建筑结构。这便是CAD技术和人工绘图相比所显现出来的优势。

1.3 简化了修改补漏的操作, 节省了大量时间

传统的设计方法经常会出现错误和遗漏的地方, 设计者从设计方案中找到这些错误, 然后再对这些错误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再进行研讨, 找出这些错误和遗漏的修改方式。而找到这些需要修改的地方非常的不容易, 进行修改也是困难重重。但是采用了CAD技术之后, 能够实现非常快捷的修改优化的操作, 计算机则可以在发现问题后迅速做出相应的修改, 这就大大地节省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制定出修改方案所花的时间, 这就是计算机和人工相比最大的优势, 计算记得处理速度远远快于人类的大脑, 这才能够使得工作能够快速进展, 不浪费时间。

2 AutoCAD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2.1 利用CAD技术绘制坝面曲线

CAD技术具有高度精准的特性, 用它来绘制溢流段坝面曲线时, 可以利用CAD绘制样条曲线的命令, 并且借助EXCEL表格处理数据的功能来完成。首先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再把数据转化成坐标 (具体转换形式见表1) , 然后在CAD中执行命令, 复制已经转化好的曲线坐标, 粘贴到CAD中的命令行最后按回车结束。这样就完成了溢流坝面曲线的绘制工作。

2.2 绘制水库水位和库容关系曲线

根据已知水库水位、库容的数值, 再利用CAD中表格的计算功能完成的曲线所需要的坐标点。具体的实现过程是:第一, 在CAD中绘制表格, 将水位和相对应的库容输入到表格之中。第二, 应用表格的运算功能, 计算出库容值。第三, 输入先对坐标。第四, 将各坐标点的水位差同时放大5被。因为水位和库容的数值相差比较多, 假若不对坐标进行调整, 绘制出来的曲线不仅不美观, 而且也不利于日后的使用。调整时, 只需要调整纵坐标比例因子, 将水位差值放大相同的倍数, 绘制出的水位与库容关系曲线就比较美观了, 并且不影响使用。也可以应用标注中的坐标标注功能, 非常迅速的标注出曲线上任意位置点处的相对于坐标原点的坐标值, 这便是相对于死水位与库容的水位差和库容查。应注意, 在调整纵坐标比例后绘制的曲线上, 查询的水位差值要除以扩大的倍数才是实际的水位差值。第五, 在CAD中执行定义用户坐标的UCS命令, 将坐标的新坐标原点定义在死水位和四库容对应的坐标点。第六, 在CAD中执行绘制样条曲线的命令, 输入调整比例后的坐标。第七, 回车结束操作, 完成水库水位/库容曲线的绘制, 这样绘制的曲线精准, 查询便捷。

2.3 借助CAD尽心三维立体渲染, 对设计方案进行检查

我们可以借助CAD进行三维立体渲染来检验设计方案。CAD拥有非常强大的三维建筑物形体绘制功能, 我们依据预定的思路, 首先将建筑物的三维立体效果图绘制出来, 然后对其进行渲染。渲染的内容主要包括添加合适的材质, 筛选合适的光源和阴影等, 并添加各种与之相适应的配图或者背景等等, 使其更加具有视觉观赏性。在三维效果图上, 能够查看建筑物不同方位的动态观察效果, 确定剖切建筑物的合适位置, 观看剖切的断面。这样, 建筑物形态是否美观、跟周围环境是否协调、工程量的查询、造价的高低等都可以得到检验。

综上所述, 在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 使用CAD绘图技术是将来发展的趋势。加强探讨CAD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在本文中, 笔者阐述了CAD的技术优势, 并对其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希望可以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多峰.CAD在水利工程制图中的开发与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张羽.中小型水利工程CAD软件开发及应用[J].水利水电科学进展, 2006.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篇10

关键词:高职;机械创新设计;网络教学资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47-02

作者简介:徐跃增,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基于高职机械创新设计教学资源库构建与应用研究”(编号:Y201225929)的科研成果。

机械创新设计能力,是机械工程类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设计创新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源泉。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探究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方案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目前国家大量需要的是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尤其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衡量机电产品的好坏,创新点是重要的指标。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体现在机构功能与结构实现的创新点上。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竞争。

当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大赛很多。受到了各院校的普遍重视。正如周济同志所指出,机械很重要,没有机械就无所谓工业;创新很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设计很重要,设计决定着产品的成本、功能和使用寿命。如何提高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国内更加宽泛,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更显突出。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研究不胜枚举。但是,对于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尚需进一步探索。

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基于高职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重于能在生产一线岗位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机械创新设计核心能力的培养涉及范围较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设计性和实践性,而且具有信息量大、发展速度快、应用广泛等特点。大量的知识内容都渗透着工程实际应用背景,更需要超前的创新设计理念。目前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效果有所改善,然而高职生缺乏机械创新设计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和消化吸收信息量庞大的课堂灌输内容,尤其是大量的课外时间开展自学难度较大。高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渴望有比较直观应用的学习资源。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多种形式展示媒体化、智能化和全球网络化的发展特性,为培养机械创新设计人才的教育环境提供了基础,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变革。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助于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开阔了教学视野。为课堂教学创造了图文并茂、虚拟仿真、知识与趣味交融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机械创新设计的兴趣;为课后消化课堂知识、自主机械创新设计学习,课外竞赛辅导,学科发展动态,技术标准查询,师生互动交流、学习效果自我测评,紧密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和创新的自由空间。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获取相应资源,大大节省了个人查询资料的时间,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加快了机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形成。

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构建

教学资源,是指构成教学活动各要素及实施教学的必要而相对比较直接的条件。教师、学生、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还有一些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属环境资源,还有教学设备、设施资源、媒体资源等。至于课程教学资源,其内涵极为丰富,教材只是课程资源其中的一个内容。还应该包括,在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网络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远程异地共享的教学和学习材料。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多媒体课件库、教学素材库、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专业相关课程资源库等多个方面。

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机械创新设计为主线,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和特点,借助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制作工具和网络编程工具,构建更能适用于高职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体系框架,见图1。

课程资源库可以单独建立网站,也可以涵盖在某专业资源库中,应根据现有网络资源而定。本课程资源库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网络资源库下构建。其中,师资队伍栏目:主要展示主讲教师的风采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状况。教学研究栏目:主要发布课程标准、教学改善、教学论文、发明专利等教学研究进展。课程建设栏目:主要内容有课程定位、课程建设目标、教材建设开发、工学结合、典型机构的仿真动画演示。

网络资源栏目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课程设计指导、竞赛指导、推荐辅导材料等直接学习素材,也是课程优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2。

课程资源库的使用效果通过课程评价栏目(自我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学生评价)、成果展示栏目(教师成果和学生成果)来检验,学生的课程学习考核是通过师生教学互动和反映学习过程的考核来实现。网络资源库可以通过教师作业发布、学生作业提交、教师作业批改、学生网上学习、网络资源库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形成课程考核成绩。丰富的试题库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计算机考试,实现无纸化考试。

四、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

为了建构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环境,使学生便捷快速有效地学习和查询各自需要的资源,在素材的选择和内容的组织时,既要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要符合高职生的学习习惯,精选课程相关核心内容的系统框架,并且将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构成的重点放在优质资源的提炼上。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是蕴藏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灵魂”,必须研读精确。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的目的是要准确叙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等。这也是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保障。学生可在学习课程之前从网络资源中获取课程相关的重要信息。

课件的制作,则要紧紧围绕课程整体和单元设计进行规划,内容丰富、案例翔实、语言简洁易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课件的设计应从可教性、易用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入手,利用多种媒体要素,动静有机结合,集视频、图文、音像为一体,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的、阅读流畅的高质量课件。对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典型机构和不易理解的机械原理,应尽量通过仿真、动画的形式展现在资源库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构演化的方法,激发学生进行机构创新设计的兴趣。

针对课外科技活动和机械设计等相关大赛,建立创新设计实践库、优秀作品展示库和创新设计知识拓展等知识模块。吸收历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计算机辅助设计竞赛等项目成果。开辟学生社团活动专栏,宣传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和比赛过程的相关录像。促使学生课程学习钻研主动性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积极性和取得成就的自信心。创新设计知识拓展模块主要包括:机构创新设计、传动部件和轴系零件设计等素材,针对教学单元设计的创新讨论试题库,历届竞赛信息,新标准与机械学科前沿发展和最新科研成果发布。

五、课程资源库的建构与应用特点

1.依托专业资源库和相关精品课程,避免优质网络资源重复建设,突出机械创新设计主题。为课程设计指导、机械设计大赛及相关证书的考核鉴定提供相关素材资源和专题辅导。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资源建设,开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栏,快速链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共享企业相关资源。

3.相关专业、相近课程共享。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更为具体,更接近于职业岗位的需求。

4.在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经费来源上,不同的高职院校差异甚大。因此,如何在少投入的基础上构建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资源库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本课程网络资源库是在最少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构建的。

5.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应用,特别是课后学习。因此,整个课程资源的框架构建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参加评审。

6.整个网络课程资源库是一个动态更新的教与学平台,支持资源快捷更新。既能满足在校学生学习,又适用于毕业生和企业青年职工自学,力争达到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能起到无师自通的效果。

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机械创新设计技术发展迅速,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积累、提升和更新内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机械创新人才的需求剧增,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通过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丰富了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手段。构建全方位的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也为毕业后再学习,以及企业从事机械创新设计的新职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构建,必将为提升机械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步伐产生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2]周济.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

[3]孙万东.立体化教学资源及其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应用[J].教育探索,2007,(5).

[4]赵杨群.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5]刘天军.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1).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篇11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不断重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变为从事培养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具有实际技能和知识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掌握包装设计、包装结构、包装运输等多方面知识的, 可以从事包装设计师、包装制作员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

1 现状分析

针对高职教育中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 大部分院校都开设在艺术设计类或视觉传达专业类下面, 不能很好地体现包装技术的相关技能知识; 市面上可以使用的教材全部以理论设计为主, 更多倾向于艺术平面设计类, 没有融入更多的实际工艺技术。根据这种现象, 可以想象培养出的包装设计与制作人才大部分只是具有设计空想的艺术类人才, 不能真正培养出可以设计、制作、生产的一线高技能型人才, 更不能说真正的创新。

2 教学改革

2. 1 课证融合教学法与创新

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专业综合性最强的一门核心课程,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 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个阶段完成。传统的课程只是作为一门综合课程进行包装, 设计案例讲解与相似案例设计制作。我们的创新之处, 在于结合平面设计、软件设计工具、包装结构、包装材料、包装工艺等多门课程内容, 将广东省包装设计师工艺、销售两个方向作为我院学生毕业前的一门专业技能, 课程内容依据考证大纲的知识点作为核心知识点, 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前就拥有职业技能证书, 双证书毕业的能力, 打开学生就业对口的一个大门, 确保毕业后可以直接凭证上岗, 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岗位工作中。

2. 2 项目化教学法与创新

在课程设置中, 经过行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 结合包装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 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软件作为辅助工具, 精心选取由简到难的包装项目进行课程安排, 尽量概括包装设计师 ( 销售) 考证的知识点。由于没有符合教学进度的教材, 课程创新以教师PPT讲义为主, 向学生提供系部内专业资源库图书借阅为辅, 进行项目讲解和任务的布置, 解决了全部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枯燥现象问题, 同时培养了学生自行查阅书籍寻找创新灵感的创作激情, 更好地提高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项目制作过程中, 逐步加强过程考核, 小组长组织进行项目案例的市场调研、素材的收集、产品设计的定位、创意思维的构图、方案的撰写、手绘效果图的绘制、最终效果图的制作、打印制作成品。最后采取项目小组PPT汇报, 情景模拟设计师向客户或消费者作方案汇报, 汇报结束后由客户提出修改建议或消费者提出不足之处。通过项目设计流程, 巩固理论知识在项目案例中的应用, 加强软件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对整个包装设计流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也是对就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有一定的熟悉。

秉承资源共享优势, 借助印刷包装出版专业群发展机遇, 加大与印刷出版相关专业的并行学习, 让包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了解更多的印刷知识, 确保所设计的作品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很多同学出现设计作品手绘电脑效果都不错, 而打印出来就相差很远的问题。很有帮助。

课程项目内容要穿插校内外的设计大赛, 通过参加比赛, 开拓学生设计视野, 更多地让学生总结自身的优势, 同时向艺术类学生学习, 加强创意思维的训练和艺术美感的提升, 对比同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水平, 更好地定位自己, 在就业之际提升自己的核心价值, 争取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2. 3 工作室制教学法与创新

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室制教学法, 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 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工作室, 模拟工作室运行机制, 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课内知识的学习, 课下作业的完成; 引入创新型工作室制度在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中, 是经过分析了90 后学生受众的心理, 喜欢新奇特的好玩事物, 不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和机械的模拟, 90 后学生更喜欢创新、自由、个性, 找到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点以后, 将班级小组变成一个真实的工作室, 在网上进行开店创业, 自行宣传与广告, 发掘自己的客户, 接单沟通与项目制作; 创业的艰辛虽有, 但课程结束后就会发现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 包装设计的水平不断提高, 与人沟通与合作的意识越来越强, 只有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事业的不断完善。

2. 4 团队建设与创新

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与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确保创新型人才的输出, 教师团队的学习与进修必不可少。教师全部为硕士研究生毕业, 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在高职教育中, 更多体现的是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所以教师也要向双师型发展, 通过考取技师证、下企业锻炼实习来提高教师工作流程的掌握。团队创新集体备课, 通过不同课程老师的授课思路和项目案例的制作, 进行包装知识点的融合, 相互补充和相互强化, 更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点整体性的掌握和梳理, 对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对从工作岗位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

3 结语

为不断提高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质量, 要积极探索创新意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团队建设方面的应用, 以创新型项目化教学法、课证融合形式、创新工作室制为基本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确保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的输出。

参考文献

[1]覃钰斐.东莞高职产品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3) :246-247.

上一篇:人类的活体世界下一篇:遗传算法的收敛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