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创新

2024-08-31

建筑设计的创新(精选12篇)

建筑设计的创新 篇1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现代建筑设计的现状, 并从思维、方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索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理念创新,发展方向,绿色低碳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推进, 建筑业发展迅速, 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经济的日新月异带来了建筑行业的全新发展, 建筑设计的创新也成为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现代建筑设计现状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现代社会, 建筑设计也呈现国际化的趋势。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独特多样且各具特色, 彰显了每个地方的文化历史韵味。不管从风格、技术还是从建筑设计理念、方法来说, 现代建筑设计都很好地传递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和民族文化。但是美中不足的是, 现代建筑设计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 现代建筑设计风格迥异, 独特创新, 但缺乏现代化的理念

世界各国在建筑设计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这与每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有关。就我国来说, 每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差异也造成了建筑设计风格的迥异。通常来说, 建筑设计是指根据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文化历史, 并基于建筑原理, 设计符合一个地区特色和风格的建筑。这是对一个城市或地区最好的诠释, 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城市的精神象征。放眼我国, 多元化的城市发展和民族文化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建筑风格, 独特的建筑结构设计也吸引了国外建筑师的眼球。但在差异的背后却凸显出一个问题, 即建筑设计中没有融合现代化的理念, 没有将时代特色、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进步这些元素融入到建筑中。使得建筑只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底蕴, 却不能彰显其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等取得的成就。所以, 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关注时代的进步, 表现建筑发展的生命力。

2. 现代建筑设计技术成熟, 设计科学合理, 但缺乏生态理念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条件。不管是建筑的室内设计, 还是建筑内部的技术处理, 如建筑稳固的结构、防火设施、通风系统、墙体防渗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成熟的技术。另外, 建筑设计科学合理, 符合人们对安全舒适生活的需求。但是在提倡低碳生活的现代社会, 建筑设计却没能很好地体现生态理念, 造成了对资源的浪费。国外有些建筑设计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 将生态理念融入设计中。如设计吸收太阳能的房顶, 并提供日常的用电、供暖;在房屋周围修水池, 夏季能有效降温, 并且水池的水可循环利用, 这些生态理念的融入可以使建筑设计更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建筑设计的创新

传统的建筑设计已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 由于人们精神追求和审美的提升对建筑设计要求不仅停留在基本的居住需求上, 因此建筑设计的创新至关重要。

1. 建筑设计思维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理念认为建筑的设计应满足安全性和舒适性, 有些地区还会考虑到风水特征等。现代建筑理念在安全舒适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建筑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和特色的一部分, 人文精神也是城市精神文化的核心。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应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 增加大众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令人们通过城市建筑能深入领悟家乡的文化底蕴。

(2) 建筑设计应加入绿色生态理念。

现代社会, 低碳理念已经深入了人们的生活, 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融入了绿色低碳理念, 因此, 建筑设计也应把这种环保的理念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也可以向全社会传递环保意识。

总的来说, 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应注重结合社会的先进理念

2. 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

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是建筑设计创新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方法的创新应该体现理念的改革上。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首先, 是建筑风格设计的创新。传统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 比如政府大楼、学校、企业、住宅、城市公园等都有具体的模式, 人们对这些模式都产生了审美疲劳。所以, 建筑风格的创新对改变城市的形象十分重要。可以改变普遍的建筑设计风格, 引入多元化的元素, 使人们在多样的建筑风格中感受城市的美;其次、建筑结构设计的创新及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城市中大多建筑结构都很普通, 且“有规有矩”。多数城市建筑给人们的印象就是高楼大厦, 没有独特的结构。因此, 现代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结构的多样化;最后, 是建筑材料的创新。传统的建筑材料就是水泥、石砖、钢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 特别是耗能低、污染小、实用性强的建筑材料。

三、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人们对现代建筑设计的需求日益增加, 不仅仅停留在居住需求, 而是进一步的审美需求和精神层次的需求。所以, 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应该以此为出发点, 满足社会经济好文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建筑设计的发展应该追求与国际接轨, 同时彰显本土特色。我国地大物博, 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 建筑风格也从传统的中国风格到西方建筑风格转化。因此, 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学习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 借鉴其科学的设计方法。同时要注重与本土文化结合, 求同存异, 使建筑设计在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不失国际化;另一方面, 建筑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低碳绿化的环保建筑。现在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全球环境恶化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全世界各国都在提倡环保和绿色生活。在此宏观背景下, 建筑设计的发展也应注重其环保性。在未来, 节约型和环保型的建筑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认同, 因此, 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应与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相同。

四、结语

传统的建筑设计缺乏现代化、生态化理念, 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千篇一律。既忽视了建筑对城市精神文化的体现, 也忽视了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与国际的接轨, 西方的理念和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西方的建筑理论和风格也影响了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当然, 作为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国家, 我国在建筑设计上也不失大国风范。在多元文化入侵的现代社会, 对建筑设计的重新认识、对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 建筑设计应反映国家的文化精神、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的先进理念。建筑设计的发展也应与一个地区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一致。建筑是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所以, 对建筑设计创新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川龙.论我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J], 2007 (06) .

[2]刑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J], 2009 (03) .

[3]王占中.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J], 2007 (07) .

[4]吴辉华.浅析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科技创新导报[J], 2009 (10) .

[5]魏志敏.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思论述.四川建材[J], 2008 (04) .

[6]杜宇力.当代建筑设计创新探讨.建材与装饰[J], 2007 (09) .

[7]康晓旭.对建筑设计创新思想的分析.建筑设计管理[J], 2009 (10) .

建筑设计的创新 篇2

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一种视觉元素都是其表现自己设计作品的功能与风格的基本要素,在选择这些视觉元素来传达信息时,应该突破一般视觉所习惯的东西,力求以简约化、符号化的形式表现最为丰富的内容。

实践在视觉传达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着重培养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不仅是一种设计想法的检验,更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的需要。

传统的传达方式,视觉传达设计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的革命。而这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探索设备、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为设计师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不断延伸和扩展的机会。因此,我们只有主动地迎接信息时代的洗礼,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和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入手,坚持三者的辩证统一,才能彻底地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在信息时代的大发展。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探讨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创新理念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技术产生,这些新技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建筑设计行业也在这个范围之内。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在建筑设计中的不断应用,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方向,这势必要求建筑理念要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从而更好的应用当前的科技,进而推动整个建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文章对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创新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直接体现,是人类建筑事业不断的进步的力量和源泉。创新精神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是其创作的最佳体现,在这个过程当中,建筑师将新的创意和构思直接融合到创作的过程当中,使设计出来的建筑具有区别于一般建筑的个性和特点,使其具备独特的形象以及功能。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来说,你仅仅是单纯的外部形态的创新,更多的是其在设计过程当中所具备的新理念以及新的方法。

1 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

1.1 感官的求新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总是喜欢追求新的东西,这也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同一个事物,经过比较长的时间,人们对于其就会在审美上产生疲劳。而建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建筑设计的过程往往就是这门艺术的创作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创新,从而满足人们感官上对于新奇的需要。避免人们长期对于同一中类型建筑的审美疲劳。

1.2 环境的改变

人们对于建造的要求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使得人的需求始终处于变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对于建筑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而客观环境本身也在促进建筑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这都要求建筑设计要不断的向前发展,这在客观上需要建筑不断的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及时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1.3 建筑师的自我批判

上面所提到的建筑创新的动力都是客观的需求,而建造创新本身也受到建筑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追求最佳的设计效果,然后建筑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在主观上不断的刺激着建筑设计人员不断的追求设计上的创新。设计人员不断的对自己以往的创作进行批判,同时又不断的进行创作,从而追求设计上的完善。

2 建筑设计思维创新

任何创新活动都是首先从思维领域开始的,没有思维领域的创新,就很难指导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建筑设计创新也不例外,也是从思维领域开始的,在吸收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进行新的思考和创作。

2.1 发散和整合思维方式

思维上的创新过程比较的复杂,要同时进行发散性思考,使自己的思想不局限在一个范围之内,使其不断的扩展,在此基础之上对思维进行有效的整合,最终分离出创造性的因素。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通过发散性思维假设不同的设计方案和理念,考虑相关的细节和问题,提出多种假设,等到尽可能的考虑到相关的因素之后,就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最终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两个步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动着建筑设计创新活动的前进。

2.2 立体和复合思维方式

立体和复合思维方式是驰骋于整体空间的思维模式。由于客观事物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因而它具有多成分、多层次的特点。立体和复合思维方式的关键是,它在确立了思维对象之后,强调思维的主体要从客观事物所包含的各种属性,全面、综合、整体地考察和反馈它,使整体性事物内在诸要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立体和复合思维集线型思维和平面型思维的优点和长处于一身,扩宽了思维活动范围。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立体和复合思维尤其适用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2.3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特征举例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积极的求异性、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活跃的灵感等诸多特征。现举例如下:

2.3.1 尺度的把握——敏锐的洞察力

选择何种建筑构成要素创新和尺度的把握,是决定能否达到某种令人满意的均衡状态的关键。例如使用者停留时间短的功能空间自然在空间序列上有较大的空间创新余地,这就需要创新思维中敏锐的洞察力。

2.3.2 组合的规则——积极的求异性

建筑构成因子与不同层面的事物集合相联系,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将一种构成因子的事物集合中的个体相替代,并加入到组合过程中,强调结果的独特性,从而生成创新的成果。如建筑语汇图式的变异与重新组合等。

2.3.3 模仿的手段——活跃的灵感

利用其他门类中事物形态作为模仿对象,捕捉思维中的灵感闪现,发现现象内在的构成的相似性,并在抽象层次上归纳出实施方法,如建筑空间维度的变异等。

3 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现今中国建筑界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以建筑师经验直觉判断和灵感为基础的设计方法,而建筑设计方法的改进更新会促进建筑的进化。

3.1 整体性和综合性建筑设计方法

整体性建筑设计方法是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把握其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建筑的特征和运行规律。综合性建筑设计方法是从建筑的要素、构成、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反馈到上一层次与建筑整体进行比较,再回到综合,重新进行整合,使之达到高度统一。

3.2 构成性和联系性建筑设计方法

构成性建筑设计方法认为构成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功能的载体,构成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构成。例如正确地确定各部分的关系,合理地组织空间序列,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联系性建筑设计方法要求考虑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建筑这个系统本身,还要考察建筑的外部环境,建筑都是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作用。

3.3 动态性和最优化建筑设计方法

动态性建筑设计方法要求探索建筑发展變化的方向、趋势、速度和方式,以及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就是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最优化建筑设计方法认为建筑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通过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面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例如评价一幢建筑时,我们往往可以毫无理由地清楚感知建筑的鲜明格调和建筑师强烈的个人色彩。

参考文献:

[1]刘铮,李莉萍,赵惠敏.技术整合与建筑创新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2).

[2]冯永异.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理念的探究[J].城市建设,2010(15).

[3]王立山.创造思维与建筑设计.建筑学报,2005(11):83-85.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分析 篇4

1.1 柔性设计

现代建筑的设计要求灵活性, 所以柔性被做为来适应不同场合的使用特性。除此之外, 柔性设计还要经过不断地改良, 通过不停的更新来保证其具有的使用周期达到理想值, 同时还要求其环保性和节约性。建筑材料就比较符合上述特性并且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因而受大众的支持。其实, 建筑材料设计就是以柔性的理念来构建的。

1.2 虚拟建造

现今的科技发展迅速, 计算机应用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不断更新。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上, 计算机应用技术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计算机软件在现代建筑中也有很大的应用, 其中就有现代建筑常用的CAD软件。在虚拟的软件环境下我们可以构建自己所想象的空间立体结果, 这个通常被称为虚拟构建。这种构建与人机友好界面、具有一定的编程思想, 这些使其得以快速发展。

1.3 功能仿真

现代建筑依靠科学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利用计算机分析建筑设计通常要设定一些边界值, 然后利用CAE技术来实现对其的研究, 这个研究从抽象到具体、从不确定到确定, 是计算机技术与建筑设计方法结合产生的特点。电脑的性能一般较好, 这样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虚拟构造的模型, 进行对建筑的功能仿真。

2 现代建筑设计的构成分析

2.1 建筑功能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建筑功能是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 它所代表的是所建建筑的使用要求以及建筑用途。现代建筑除了计算机软件等现代技术外, 构成要素与传统建筑基本相同, 都是由木材、石材、钢筋等建筑材料构成。大多数建筑的建筑功能是居住, 其应用时间一般较长, 所以对建筑的耐久性要求是非常高的。除此之外, 建筑的建筑功能还应满足实用性、适用性以及安全性, 这些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

2.2 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建筑手段, 是建造房屋的手段, 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技术保障。一般而言, 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有关键性作用, 它提供技术保障。除此之外, 还要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 它在建筑设计中也很重要, 要严格遵循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按照建筑物理的一般要求, 在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设备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整合与设计, 以更全面的考虑与分析问题。

2.3 建筑物的艺术形象

人们建造房屋不仅仅是为了居住, 还为满足视觉等精神面的享受, 建筑艺术形象就是因此而诞生的。建筑艺术形象包括建筑细部处理、立面构图、光影变化、材料色彩、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等, 这些综合因素创造了综合的建筑艺术效果。其中, 建筑外部造型设计着重追求整体建筑形象的新、特、奇, 表现建筑的外在魅力, 突出自我并且要求一定的亲切感。与此不同, 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则主要以舒适实用为原则, 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空间利用为目标, 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建筑设计为基础。

2.4 建筑设计经济合理性

一般而言, 现代建筑所需的资金较大。在现实中, 建筑发展的主要阻力也是资金不足问题, 因此,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也变得非常重要, 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问题。因资金问题, 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要考虑经济合理问题, 包括选材、加工、应用等各个方面, 要最大程度的使经济合理就应就地选材, 减少运费;注意节约木材、水泥以及钢材三大材料, 并且要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的整体造价。建筑技术经济问题主要存在于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结构形式选择、基础类型选用、层高与层数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以及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等方面。根据科学的统计, 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 工程造价可以降低5%~10%, 同时还可以提高建造效率。

3 现代建筑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3.1 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综合性设计原则主要从建筑设计功能、要素、相互关系、发展历史以及结构组成方面进行考察, 在这一过程中一般要进行基础性综合分析, 其分析目的是将每一个层次的考察结果具体的反映到应用过程中, 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建筑设计整体与部分的高度统一;整体性设计原则则是将建筑物从细小部分进行整理与规划, 在部分与整体中形成相互依赖、结合以及制约的关系, 其目的是科学展示建筑工程设计运动规律以及系统的特征。

3.2 动态联系原则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 联系设计能将考察对象具体的融入到建筑环境和建筑系统中。环境是现代建筑工程设计的外界条件, 这一体系在一定的环境中得以形成与发展, 并且它与建筑工程设计外界系统相互影响。动态联系原则主要是指探究系统变化、内外联系、活动方式及系统发展方向时, 进行建筑体系调整以及建筑相关运作规律。

3.3 有序性与结构性原则

在现代建筑工程设计中, 由于系统整体上具有有序性和层次性, 同一层次的系统常存在相干性的关系。所以, 在工程设计中必须科学区分每一个环节的使用功能及相互关系特点。除此之外, 建筑工程设计的结合方式一般采用结构式, 它是建筑性能的核心载体。

4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阶段分析

4.1 准备阶段

众所周知,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是建立在仔细考察创新客体基础之上的。就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 其首创性可能源于客体自身的各方面之上, 因此, 创新客体各方面的集合就是现代设计方法创新的可行性空间。虽然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多个创新角度, 但并非每个建筑设计在各个角度都可以达到创新的成果。因此, 在主体应用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时, 要对创新客体在相应方面具备创新条件与否进行注意, 若不具备创新条件, 那么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便无法成立;此外, 建筑设计创新的可行性空间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 换言之,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点并非完全固定, 其范围可能会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扩大或者缩小。即使在现代建筑设计的某个创新点之上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做法, 但是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 工作人员还是要运用相应的创新手段, 对原有设计方法予以创新。因此, 对建筑设计客体创新的可行性予以一定的了解, 是开展方法创新的重要条件, 同时也是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重要起点。

4.2 选择阶段

在知道开展创新的客体具备创新可行性之后, 需要进一步将对于所需建筑设计方法创新上的选择给完成。一个优秀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成果在其选择阶段也必然是成功的, 在这一点和普通建筑设计是一样的。但是, 普通的建筑设计方法可产生也可不产生创新的成果, 但是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创新建筑设计的方法, 因此, 在研究之中必然不会将偶然产生出或者无意识产生出的建筑设计方法创新成果归入到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中, 其能够有效的保证选择的有效性;通常而言, 目标的有效性选择能够直接涉及到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主体。在创新目标的选择以及选用的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间是相互对应的。这符合科学方法论里对方法认识的相关内容。

4.3 实施阶段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实施就是采取适当的创新手段, 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中的相关内容予以科学的改造, 从而形成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结果可是多方面的, 这就显示了事物发展之中的矛盾性, 这种矛盾性使得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1) 朝向肯定自身的方向发展; (2) 朝向否定自身的方向发展。开展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创新的过程予以控制, 使得其能够朝着肯定自身的方向不断发展, 从而达到成功。积极而有效的控制能够有效提升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成功率。控制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需要众多方面的作用, 在设计方法创新的过程控制必须要满足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要求, 因为其发展的多向性, 所以应该选择一个方向作为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主要方向。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代建筑设计涉及诸多的学科知识, 因此建筑设计师一定要在使得建筑功能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 有效把握建筑设计的质量, 在遵循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设计出既实用又舒适的建筑, 从而使得人们需求得以有效满足。

参考文献

[1]徐海滢.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10 (3) :234-235.

橱窗设计的创新构思 篇5

在开始进行模特转盘摆设时,根据摆设的主题要求开展如下工作。

一 模特转盘摆设主题要明确。

确定好模特转盘摆设的主题是橱窗摆设里面的中心环节,是摆设主要线索,是开展和打开摆设思路的引导主线,是立意的主要线索,主题是一个橱窗要展示内容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也是向人们传递的理念。各种各样色彩的应用、形状的设计、空间的安排、陈列的方式都是绕着主题来设计的。主题不明确的模特转盘摆设会给人感觉零乱、无章、平平淡淡,也很难吸引过路消费者的眼球,因此主题的确立是相当重要的。

1、要从自身商品的特点、性质来确定橱窗摆设的主题,可根据经营类型,自身商品品种和特色来展现商品的经营特点。

2、从社会流行趋势出发来确定主题,使橱窗陈列的展现方式,艺术形式能与时俱进,常看常新的感觉。

3、学会依据季节和节日来确定橱窗的主题,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节假日(如国庆节、中秋节)更新模特转盘摆设和推广主题,来表达一个商业环境的随季节和节假日更新的变化。

4、从商品用途等方面确立主题,在商品的用途,种类和属性等方面,在专业或综合展示方式为主题,也可以从商品展示的附带关系来塑造主题。

二、橱窗陈列的艺术形式

什么是橱窗陈列艺术形式?主要是指橱窗陈列布置的组织方式和表现手法,这里面包含了主题展示的商品,展示商品用的各类展示道具(如模特或者服装)、装饰的方法、标题及方法等方面的构思设计,这是主题确立之后的首要工作。选择适合表现主题的陈列艺术形式,橱窗陈列艺术形式主要来自设计师的设计基础,对造型方法和设计想象能力也是设计经验和对各种设计表现手法的组合能力的表现,是体现一个设计师的平常橱窗设计中对表现方法的积累和艺术修养,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但最终的设计思路应围绕主题而展开。

针对建筑立面设计的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建筑立面;建筑设计;垂直绿化

0.引言

人们对建筑物的基本感知是从建筑物的立面开始的,建筑立面是建筑物的对外展示平台,建筑立面代表了建筑的风格和特性。所以,建筑立面的设计工作十分重要,一个优秀的建筑立面设计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什么是建筑立面设计,建筑立面设计的现状是什么样,怎么处理建筑立面设计中的问题,在生态环保日益受到各方重视的今天,如何创新建筑的立面设计?这些就是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问题。

1.建筑立面设计概述

从建筑立面设计的内涵角度说,建筑立面设计是指由门窗和阳台灯建筑部件组成,通过合理设计建筑部件的色彩搭配、形态大小和比例关系,实现建筑结构内部和外部协调统一,最终形成与众不同的外观。从建筑立面设计的重要性角度说,建筑立面设计能够满足建筑外部造型美化的需求,建筑立面设计能够满足现代人对审美的追求建筑立面设计能够提高建筑的文化品位,建筑立面设计能够提升建筑本身的形象品位。从建筑立面设计的要求角度说,建筑立面设计要求温度适宜,视线良好,空气质量高,空间感适中。

2.建筑立面设计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2.1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

第一,受我国行政体制的影响,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非常容易受上级相关行政部门的干预。很多已经通过的城市规划方案,由于受到上级部门的否决,相关的城市规划部门就不顾一切对已经通过的城市规划方案做出大的改动,这样的问题时有发生。第二,尽管现阶段城市规划的水平还不是很高,但是很多的城市规划却仅仅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以至于生成的城市规划方案严重缺乏前瞻性和灵活性。第三,城市的人口数量和城市的建设规模也在日益膨胀,原有的城市规划已经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脱节,然而城市规划部门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能对城市规划及时的做出相应的改进。第四,当前的城市规划多是对城市街道、广场以及城市建筑的定性布局,而在城市规划上往往缺少定量的规定,所以就谈不上能够对建筑造型做出明确的规划。

2.2建筑立面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因素

过于迎合人们视觉需求,过于追赶时尚潮流,忽略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极端追求视觉效果,设计成品不够实用;建筑设计师自身专业水平受限,难以创作优秀作品。

2.3没有解决好社会发展给建筑设计带来的新问题

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提高,各种大中小型家用电器的安装,导致了建筑立面上“非法建筑物”增多,影响了建筑立面的原本设计,降低了建筑立面的视觉效果。

3.建筑立面设计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高城市规划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为了能够有效避免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实现城市规划的独立化,并有效提高城市规划的权威性。

(2)建筑立面设计要与城市背景相吻合实现建筑立面设计与城市背景的融合是提升建筑立面设计效果的重要保证,其中有效实现建筑立面设计与城市背景的融合还需要做好如下两点工作:一是城市规划者要科学合理的做好城市建设规划,然后结合城市规划的建筑风格合理的开展建筑立面设计;二是建筑立面还应充分结合城市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实际状况来进行设计。

(3)有效控制建筑立面附着物给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人们对建筑立面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建筑立面的附着物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建筑立面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立面附着物这一因素对建筑立面设计效果的影响,将立面附着物作为建筑立面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进行设计,从而有效控制建筑立面附着物给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提高建筑设计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提高建筑设计师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有效提高建筑设计师人文素养方面的素质及其职业道德水平,借此来有效提高建筑设计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通过建筑设计师的综合素质来达到提高建筑立面设计效果的目的。

4.建筑立面设计与生态平衡——建筑立面垂直绿化构想

4.1改善城市环境小气候

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高层建筑表面吸收大量的热量,并逐渐向周围释放,从而形成我们常说的城市热岛现象。垂直绿化技术在不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布置在建筑的立面空间上,将直射的太阳辐射隔开,减少建筑表面热量的吸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除此之外,垂直绿化大面积吸收了城市空间的C0,进而转化成为氧气,促使城市环境的碳氧平衡。

4.2净化空气

当前城市日益严重的灰尘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很多人患上呼吸道疾病和肺病等。而攀附在建筑立面的垂直绿色植物,具有吸附和過滤灰尘的作用,譬如某些能够分泌液体的植物,将弥漫在空气中的灰尘吸附在叶片上,降雨时将叶片上的灰尘冲洗干净,此时植物的叶子吸附灰尘的功能得以恢复。另外,大部分植物本身能够分泌出杀菌素,将灰尘当中的病毒和细菌杀死,尤其是光合蒸腾的高峰期,杀菌的效果最为明显,能有效控制空气细菌含量。

4.3降低噪音

建筑立面垂直绿化,一方面增加建筑物与外界声音接触的遮挡物厚度,另一方面植物枝叶具有反射声波的作用,当外界噪音传递到立面绿化植物的枝叶上时,在分散的反射中,声波的能量会逐渐变小。

4.4减少光污染

目前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表面,以玻璃幕墙、金属等作为材料,这些材料尽管能够为建筑物带来饰面美观,并提高建筑物的结构质量,但在日光的照射下,这些材料会反射光线,从而影响人的视力,并引起头晕、失眠等不良症状。建筑立面垂直绿化通过与这些材料的搭配设计,能够有效减弱反射光线强度,减少光污染问题的出现。

4.5隔热保温

建筑物的外墙墙体及饰面,以石料、混凝土、砖石等为主要材料,这些材料在太阳辐射作用下,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得室内空气温度迟迟不能下降。在夏季高温的天气,用户只能通过制冷设备降低室内气温,致使空调资源能耗率居高不下,并因室内空气不流通而产生各种疾病。建筑立面垂直绿化为建筑物穿上一层能够抵挡太阳辐射的“外衣”,并有效转换吸收的太阳能,起到了良好的降温效果。而在冬季,垂直绿化的植物能够阻挡室内温度的流失,以及阻挡室外寒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保温效果。

5.结束语

与传统的建筑相比,建筑立面设计因其建筑形态多种多样,广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建筑立面设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建筑立面设计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与日上升,但是由于建筑立面设计的发展历史较短、建筑立面设计的真正实践作品有限,导致了建筑立面设计中存在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我们要加大科研力度,使建筑行业兴旺发达,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建筑行业也要像其他行业一样,与时俱进,笔者就建筑立面设计和生态环保理念相结合提出了构想,讲述了该构想的优势。研究无止境,创新在继续。让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各种政策,综合考虑,共同发展建筑事业。

【参考文献】

[1]张婕琼.从形式构成看现代建筑的外立面设计[J].大众文艺,2012.

[2]王科奇.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关于建筑设计创新理念的探讨 篇7

设计对于所有的建筑来讲都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它决定着建筑的使用特征。在当前的设计里, 除了要展示建筑基础的功效之外, 还要具有观赏以及环保的特征, 以此来确保其合乎群众生活水平提升方面的规定。

1 当前设计和过去设计之间的差异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建筑是文化中的一重要元素。在我们国家, 过去的设计比较看重技术, 当前的设计更加关注它的使用性以及生态等的内容, 它是把经济以及社会和生态等多项要素放到一起来分析, 不但关注其具体的内容还关注其设计的步骤, 因此建筑不仅仅要合乎当前人的规定, 同时还要确保其合乎后代的发展, 确保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所以, 设计人员应该有总体的意识, 要将其当成是一个总的项目来分析, 要在合乎人的使用性的规定之上, 打造出一个非常宜居的氛围。

在过去的设计时期, 一般是结合以前的活动步骤来开展。当前的设计是具有一定的预见性的。

2 关于设计的创新内容

2.1 关于形态的创新

到目前为止, 建筑体的形态方面的设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该项创新是设计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从结构约束内容之中切实的解放而得到的, 其使用不一样的构思措施和形式。该项创新是建筑体创新的外在氛围的展示, 是能够由人的感官获取的。该项创新涵盖实体形体以及态势方面的创新, 建筑空间形态创新包含建筑空间形体创新与建筑空间态势创新, 此外, 数量、方位、动静、光线及时空等条件。均是干扰形态创新的关键要素, 当前的此项创新活动更加的关注人的作用, 其引入非常多的自然要素。

2.2 关于功效方面的创新

功效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内容。其涵盖了设计要分析的全部的内容, 不但是实用的以及经济性的, 同时涵盖心理以及精神层次的内容, 它是一个快速改变的综合体。它的内在组成和步骤等是会随着时间以及区域的变动而出现一定的变动的。它是所有的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内容, 是生活模式的一种精准的体现, 它的功效会随着生产力的变动以及人的物质生活的提升而出现一定的变动。所以, 群众对于其功效创新的规定也更加的严苛。其在很大的层次上带动了建筑的进步以及其种类的出现。该项创新是说在设计以及使用的时候, 为了合乎群众的规定, 而使用一些全新的措施的最终体现。

2.3 关于技术方面的创新

它是说群众在建设以及使用的时候, 用到的全新的技术和措施的具体体现。该项创新对于设计来讲, 其影响是非常容易看到的。由于技术在高速的发展, 此时的建筑体呈现出很多不一样的类型。所有的作品都不应该脱离技术独自存在。不管怎样, 建筑在功效以及其他层次上的一些创新都不应该和技术脱离。该项创新会受到多项要素的干扰, 比如社会文化等。

3 关于当前的设计创新方法

3.1 设计和城市进程保持一致

当前的建筑并非是单独存在的, 它的外在氛围以及区域等也会干扰到它的设计内容。它的本质是把形态以及环境等要素有效的融汇到一起, 体现建筑内在统一与和谐的逻辑规律。因此, 现代建筑设计应尊重环境的多样性与整体性, 将建筑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并融为一体, 创造整体艺术形象。

3.2 设计要展示人文内涵

当前的设计更加的关注人对于美学的认知。因此, 建筑中的艺术形象应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视觉表达能力, 此举可以引起我们对于美的一种认同。在市政建设发展迅速的新建筑中, 既包含公众精神、首创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 这些精神就是建筑的灵魂, 其承载着我们对于新的城市和建筑体美学的追求。建筑的人文趋向是人们心中归属感与认知感的聚焦, 体现了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价值与象征意义, 也是与人们自豪感相结合的全新美学意向, 它们均通过城市现代化建筑反映出来。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 尊重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 是影响设计整体艺术形象与现代新美学建筑观念的重要因素。

3.3 关于智能化发展

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就是将智能型计算机、智能保安、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此外, 通过自动化监控设备, 还可将信息资源及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情况与建筑优化组合, 让建筑使用者的投资物有所值, 既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 又能拥有舒适、灵活、高效、便利、安全的建筑空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工作环境及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智能建筑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在建筑中, 人们能够获得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与通讯手段, 其中温度、照度、湿度等可以自动调节, 并通过利用自然界的冷、热、光、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 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 以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3.4 应用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不仅适用于信息存储与处理, 而且是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建筑技术越来越趋向于人类发展的需要, 并存逐步实现人们对生活、工作的各种梦想与蓝图。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实现在家中购物、休闲、学习、工作等, 如西方发达国家的SOHO住宅概念已传入我国, 它融合了高科技和网络应用的设计理念。在家庭办公亦成为现代住宅的一项必备功能, 把办公和生活有效的融汇为一体, 它的发展最为关键的技术即是电脑网络。此类模式突破了过去的团体化的活动模式, 经由网络, 可以自行的开展活动, 把活动开展到家居之中。这种住宅不仅仅给我们的学习以及活动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同时还节约了土地, 降低了污染, 避免了交通拥堵。这个思想的出现受到了很多工作者的喜爱, 数字化技术已成为现代建筑的必然需要。

3.5 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现代建筑也开始趋向于生态建筑发展的方向。所谓的生态建筑是一个大的层次的思想, 其牵扯到新物质的使用, 新资源的利用, 新科技的发展等等的一些内容, 其并非只是局限在建筑自身, 它关乎到社会的总的生态状况。而且也可以把此类建筑当成是一类技术的综合体, 很多技术问题, 如能源优化、中水利用、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 这些并不属于建筑专业, 但需要建筑师与其他专业工程师的共同配合。从技术方案的角度来讲, 除需要满足合理规划选址的要求外, 还应尽量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减少环境污染, 也是现代生态建筑需采取的技术策略。因此,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应注重对节能与耗能资源的比较, 加大对生态建设的关注, 主要有材料的综合运用、传统技术的革新与新技术的支持等方面。

4 结束语

对于所有的建筑师来讲, 他们在不断的寻求创新。这不仅仅是他们的责任, 同时还是一种思想。设计人员在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养的同时, 还在不断的累积知识。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龚维敏教授曾经说过“相信真正的创新是有创意的建筑师个体内部隐含着的一些要素通过长期积累, 在合适状态下的实现。”在其看来, 一些设计的灵感并非是从建筑中得到的, 它是从一些生活之中的事物而获取的。这种灵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内容。其就好比是画家在进行绘画之前的时候都要积极的开展一些写生等活动一样, 它的创新的本质是日常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邹广天, 予戈.日本现代化建筑设计创新探析[J].建筑学报, 2009, 2.[1]邹广天, 予戈.日本现代化建筑设计创新探析[J].建筑学报, 2009, 2.

[2]霍军, 夏捷.浅谈建筑设计的理解与创新[J].广西城镇建设, 2006, 10.[2]霍军, 夏捷.浅谈建筑设计的理解与创新[J].广西城镇建设, 2006, 10.

论述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 篇8

1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主要就是指针对现代建筑的建设, 全面的设计其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采用到的各个施工环节和施工步骤, 进而为后续的现代建筑施工打好坚实的基础, 保障其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就当前现代建筑的发展来说, 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所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不仅仅包括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以及其它建筑组成部分的设计, 还包括了建筑电气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以及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等多个方面, 并且这些方面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例也正在不断的提升。针对这种变化来说, 针对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必要的创新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仍然沿用以往的一些传统设计方法的话, 很难满足这些新出现系统的设计要求, 也必然会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导致各种设计问题的出现, 影响其后期的正常使用。

2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综合性原则

针对当前我国现代建筑的基本发展现状来看, 其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 这种综合性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建筑中包含的系统和结构越来越复杂, 更体现在这些系统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必然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现代建筑的正常使用, 因此, 具体到现代建筑的设计阶段, 也应该充分的关注到这种综合性的要求, 对于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 也应该遵循这种综合性的基本原则, 即在具体的设计中要针对整个的现代建筑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思考, 避免出现单独拿出一个现代建筑子系统进行设计创新现象的出现, 这样即使提升了该子系统的设计水平, 也很难对于整个的现代建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甚至还会存在一定的反作用, 因此, 针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创新就应该抓住这种综合性, 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创新, 这是最为基本得一个原则。

2.2 动态性原则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 还应该遵循动态性的基本原则。和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相比, 这种动态性的设计要求是比较明显的, 在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中, 仅仅依靠稳性的静态设计就能够达到相应的设计目的, 而随着当前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 其动态性设计的要求不断提升, 因此, 在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中也应该遵循这种动态化的设计原则, 在具体的设计中体现出动态化的趋势和设计目的来。具体来看, 这种动态性的设计要求主要就是指现代建筑的设计不应该是静止不动的, 应该针对整个的现代建筑过程进行动态化的设计, 尤其是要针对整个现代建筑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变化进行充分的思考, 保障其设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提升设计的活力, 保障现代建筑设计的水平。

2.3 最优化原则

在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中还应该遵循最优化原则, 这也是现代建筑具体设计的一个根本目的和追求所在, 只有保障其设计的最优化, 才能够体现出现代建筑设计的目的和价值, 因此, 不论是如何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 都不能够脱离开这一个根本的目的和追求, 要时时刻刻的注意这种最优化原则的体现。

3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具体表现

3.1 针对现代建筑的功能进行设计创新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 根据其设计的最终目的来看, 着重加强对于现代建筑功能实现的设计是最为根本的一个设计创新要求, 也应该作为最为典型的一种设计创新表现形式, 因此, 针对整个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创新就应该重点围绕着这种功能的实现展开, 无论是对于具体现代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设计, 还是针对整个现代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结构进行设计, 都应该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现代建筑的功能为基本目的, 并且这也是满足现代建筑需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3.2 针对现代建筑技术选择进行设计创新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过程来说, 相应的施工技术选择必然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也是保障其后期施工过程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针对这种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选择进行设计创新也必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 具体来说, 针对这种现代建筑具体施工技术的选择进行设计创新也是比较繁琐的, 因为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涉及到的施工技术类型是比较多的, 针对不同的施工对象选择不同的施工技术是极为必要的, 也是现代建筑技术选择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

3.3 加强现代建筑设计的艺术美感

对于当前现代建筑的设计要求来说, 在美感和艺术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这些更高更新的要求来说, 具体的设计方法也应该进行必要的创新以适应这种不断提高的美感和艺术感要求, 对于这一创新表现来说, 主要就是要求相应的设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的加强对于相关现代建筑美感和艺术感要求的了解和掌握, 并且要学会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来, 最终提升现代建筑的设计水平。

3.4 加强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经济性的思考

针对当前现代建筑设计来说, 其经济性要求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这种经济性设计要求的提升也就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把经济性作为比较关键的一个因素进行思考, 进而无论是对于施工材料的选择, 还是对于具体施工技术的确定都应该考虑到经济性因素, 保障其施工的顺畅。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于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来说, 相对于传统的一些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来说, 其变化和发展是比较明显的, 这种变化和差异也就标志着必须要针对当前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必要的创新和完善, 进而才能够保障其具体的设计方法能够满足相应的现代建筑设计需求, 避免出现设计方面的问题, 但是对于这种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 并不是随意进行的, 也并不是只要有助于现代建筑设计水平提升的创新都能够被实际运用,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才能够充分的展现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价值, 并且这种设计方法的创新还应该综合的运用到整个的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 全方位的提升其设计的水平, 保障其设计创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易丽雅.现代建筑设计的技巧与创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1) .

[2]曹丽新.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理念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6) .

建筑设计创新的社会需求与供给 篇9

一、创新源于社会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社会中,人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1. 短暂性

这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内在因素指人的本性。虽然从总体上看,人的欲望是有限度的,但在具体现实中,人们总是会在一定需求满足的同时或之后产生新的欲求。而外在因素是由人所处的外界环境决定的,社会的变迁、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新技术和新思想的出现等,都会使人们产生需求的变化。

2. 主观性

这并不意味人的需求完全源于主观的感受,而是指人的需求带有主观性特征。虽然人的需求具有客观指向性,但人对于需求的满足评价、是否幸福或幸福的程度是一种主观感受;另外人的需求实际上还与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有关,不同的人对欲望、需求及幸福感的理解也不一样。经济学家凡勃仑认为:“有闲阶级忙于掠夺性地攫取对他们作用不大的产品。有钱人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甚至也不是为了满足精神、感官和知性的需要。相反,他们希望以一种能够显示他们财富的方式消费,……显示财富也就意味着权势、声望、荣誉和成功。……较穷的人为了生存必须工作,但是就连他们的消费方式中也包含了浪费的、炫耀性消费的因素。他们对生活的看法是由占支配地位的有闲阶级强加给他们的(1)。”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则用一种挖苦的口吻提及“郊区住宅炫耀……城堡、庄园邸宅、威尼斯宫、领主城堡,以及安妮公主小城堡(2)”,但无论其怎么看待这种人的炫耀性,都不能否认其存在。

3. 双向性

这种双向性表现在人自身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之中。人的需求的产生及变化一般基于自身的需要,但外界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认为:“随着一个社会的日益丰裕,欲望越来越多地被满足欲望的过程创造出来,……因此,欲望变得依赖于产出(3)。”也就是说,生产者(设计者)决定应该生产什么并因此塑造了消费者的偏好,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

二、存在社会需求才有创新的产生

迈克尔·威尔福德说:“每一栋富有特色的建筑物背后,都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客户(4)。”建筑设计之所以需要创新,就是社会中人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及欲望汇聚成的一种社会性需要。人类社会对于建筑设计创新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有目标的需求。这种需求往往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如当人们觉得现有的建筑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及其他需要的时候,就有了要对现有建筑的某些方面加以改进、革新的要求。

二是无明确目标的需求。当一种建筑形制由于长期、广泛地被使用,虽然可能其并不存在明显、不可克服的不足,但这种相对单调的不变性、重复性,可能带给人们感受上的疲劳,甚至是厌烦,人们需要新的变化来消除单调、平庸所带来的不满足;或者某种建筑形制真的具有了根本性的缺陷,必须加以全面的改变。这种感受上的疲劳或全面改变的要求也是推动建筑设计创新的原因之一。但实际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常常只是感觉到不满,或由于本身的学识、能力等条件限制,并不确知应该如何变得更好,所以可以称之为无明确目标的需求。

相对于社会对建筑设计创新的这两类需求,建筑设计创新的供给可相应地分为两类:

一是需求产生创新。这是针对“有目标的需求”而产生的,其表现为针对特定需求而供应有明确指向的建筑设计创新,如为应对环保、安全、节约等要求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为应对宣传、炫耀、个性等要求而采用炫目的新建筑形象……一般而言,为“有目标的需求”供给的建筑设计创新是一种渐进的、调整式的、规模较小的改进,当然这种较小变化的积累也会使建筑产生很大变化。比如柯布西耶对建筑“遮阳板”的研究和改进,无论人们把它视为环境的调控设施还是形式符号,对建筑设计创新都具有积极意义。二是创新引导需求。德尼斯·拉斯顿爵士认为建筑师有责任引导客户拓展需求:“我们的工作不是给客户他想要的东西,而是给客户他从来没有梦想过的东西(5)……”。这主要是应对“无明确目标的需求”而产生的创新,为了打破和消除对单调的不满或为了全面的变革,建筑设计通过创新会提供新的建筑形式或建筑技术,虽然很多人并不确知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但建筑设计通过创新提供给人们一种或多种新的选择,引导人们发现自己的需要,甚至修正自身的需要。一般而言,这类建筑设计创新常常给建筑带来较大的变化。如20世纪上半叶为了解决社会住宅短缺问题,前苏联、德国等国家的许多建筑师对“公共住宅”(Communal house)的设计和研究极大地改变了现代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建筑设计创新需求与供给的复杂性

查尔斯·埃姆斯认为“设计”就是“安排各种要素,以最好地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的一个计划(6)”。“建筑设计创新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论断在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是适当的,但仅止步于此是不够的。这是因为:

其一,由于实际上人类历史中几乎一切人工制品都具有以上特点,所以进一步缩小概念范畴,确定建筑设计创新的目的是必要的。建筑设计创新的目标应该是:以增加效率的方式应对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信息的任何变化,要么在设计过程中以更少的资源得到一个给定的产出,要么设计出更好的或更新的产品。在这一表述中,使用“设计信息”一词是因为大量的创新源于先前可用信息的配置,而非得自全新的知识。设计的变化、利益的增加和需求的进一步满足是由于新信息应用于设计过程,不管人们对“新”的确切含义是否意见一致—或者归因于现存信息向新的使用者传播,或者归因于对原有信息的新的利用以及新知识的影响,在这里都不影响人们的理解。

其二,“需要是创新之母”之类的说法暗示了在建筑设计创新中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称关系,但这一暗示实际上不足以表达人类建造与建筑设计活动的现实复杂性,甚至可能带来一些简单化的理解偏差。这是因为,在设法解释建筑设计创新的总体层面而非革新活动的方向时,把注意力集中在需求因素上存在着循环论证的危险。因为需求不是一个社会的外部变量,而是时时处处都受到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经济收人、人口变化、贸易交流、环境变迁、专业分工等因素的制约。从历史角度看,技术水平常常决定着实际需求,反之却不尽然,虽然也存在着需求对技术的反作用和其他复杂的因素(7)。只要人的欲望特征没有变化,需求就始终存在,而满足需求的能力却不一定会始终与之相适应。那么可能更接近事实的说法应该是“创新是需要之母”,这是由于新的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常常会引发社会和人们迄今未被认识的期望。人们对建筑设计创新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它从根本上有赖于对建筑物和服务的需求。

其三,人的偏好结构影响人们对建筑设计创新的探求方向。在经济学中,偏好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偏好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人的偏好结构及其改变与人的原有偏好惯性、生理、职业、社会影响、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这种非理性的选择和排列使建筑设计创新的需求和供给关系也具有非理性特征。巴斯克(M.Barshch)和乌拉德莫洛夫(V.A.Vladimorov)在1929年设计“公共住宅”方案时,为了解决住房短缺问题,体现前苏联“集体生活”和革命思想,设计了狭小的居室、宽大的共用大厅、流水线式的食堂,但由于其对人类生活方式、传统、人性需求的忽略,只能成为后人借鉴的设计素材之一。

其四,在现实中,需求本身并不能完全决定建筑设计创新的程度、成功率和落实状况,也不能完全决定一个社会的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如果简单地认为建筑设计创新就如商品生产过程,建筑设计创新信息只不过是这种生产过程的一项投入,那么创新能力将类似于劳动力:如果对某一物品的需求增长了,那么生产者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人提高其产量。但是问题就在于,建筑设计创新实际上不可能像劳动力或者资本那样被雇佣和大量投入。今天,确实有一些建筑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像企业的研发人员一样,先通过市场分析来熟悉市场需求,然后制定战略,创新人员在这些战略的指导以及研发预算的资助下,在设计研发部门从事专门工作,希望由此产生建筑设计创新。可是回顾人类历史,建筑设计创新的产生却不像今天这样,主要是通过新的思想或者启发产生的,这些想法或启示即使不是偶然出现的,也肯定是以一种不可轻易预知的方式产生的。需求状况可能会影响这些思想产生的速度,可能会使这些思想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方向,但是需求状况决定不了一个社会建筑创作的创造力。

其五,建筑设计创新对于社会需求的满足存在偏差。熊彼特指出:“之所以出现某一特定发明,肯定存在某种类型的需求,不过这样一种需求极少会决定能够满足该需求的解决方案的类型,而且可能事实上在一段不确定的时期没有满足该需求(8)。”社会需求可能是产生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但这一动力常常决定不了建筑设计创新的具体方向和方案,即在社会需求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具体实施这两者之间,并不总是存在着对应关系。柯布西耶1931年为阿尔及尔所做的“Plan Obus”城市设计,虽然被认为在城市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其设想的“Road-Building”实际上被证明并不是解决现代化交通与建筑关系的适当方案。

四、结论

建筑设计创新的产生源于社会中人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及欲望,人的需求与欲望的特征直接影响着建筑设计创新的实现,这种需求和欲望汇聚成社会性的需求,如果作为一种表述,认为建筑设计创新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并非错误,因为需求与供给之间确实存在着作用关系,但是如果认为是社会需求决定了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方面面,则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要想做好建筑设计创新工作,对建筑设计创新的社会性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固然很重要,但研究建筑设计创新与社会需求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参见:Stanley L.Brue,Randy R.Grant.经济思想史.邸晓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参见:戴维.史密斯.卡彭.建筑理论(下册):勒.柯布西耶的遗产—以范畴为线索的20世纪建筑理论诸原则.王贵祥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3

[3]参见:John Kenneth Galbraith.The Affluent Society.Boston:Houghton Mifflin,1958:112

[4]参见:M.Wilford.Inspired Patronage.RIBA Journal,1991(4):42

[5]参见:D.Lasdun.An Architect's approach to Architecture.RIBA Journal,1965(4)

[6]参见:迈克尔.布劳恩.建筑的思考:设计的过程和预期洞察力.蔡凯臻,徐伟,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参见:Joel Mokyr.The Economic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Totowa,NJ:Rowman&Allanheld,1985

浅谈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篇10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实施前对对所有问题进行充分考虑, 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 最终用图纸和文件等形式表达出来, 是对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进行设计的人为活动。在建筑发展过程中, 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建筑设计创新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体, 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造方法, 创新对建筑设计的作用不可估量。

一、创新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1. 创新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所谓创新, 就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建筑设计是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创作的结合体, 是创新思和现实条件合成的产物, 是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所产出的全新设计理念。现代建筑设计是以人为宗旨, 满足人性化需求, 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效率为目标, 综合将城市各个要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环保、节约的建筑群体。

2. 建筑设计的创新原则

在建筑设计实践中, 建筑设计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利益相关者比较多, 设计要求较高, 一些设计师创新思维过于活跃, 在实现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严重脱离设计原则, 片面追求异性化、独特性, 造成实用功能和视觉效果不佳的结果, 因此必须创新设计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1) 联系性和动态性设计原则

联系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设计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建筑系统各方面因素, 还要对建筑周围环境进行深刻的分析。动态原则主要是指把握建筑设计的内外联系以及设计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动态, 还要研究建筑设计的发展规律、应用效果等。动态性原则对于建筑设计来讲要立足于现实、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2) 整体性和综合性设计原则

整体性设计原则是从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来考虑, 正确分析整体和部分关系、结构、功能, 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的作用。综合性设计原则是指把设计各要素、内容、结构、关系、功能等进行综合考虑, 从综合的角度上进行分析, 最后再归纳综合各功能。建筑设计要逐层次分析、反馈, 按照差异化原则重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 最终达到部分和整体的高度统一。

(3) 可能性和效益原则

创新设计必须要在现实条件下进行设计, 要立足于当前建筑水平和技术, 保证设计的可实现性。同时还要依据预算额度进行设计, 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果和收益。某些设计不分情形和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 用一种特例所采用的方式、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 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 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 这些所谓的设计创新是万万不可取的。

二、创新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1. 建筑的目标

建筑目标就是根据客户要求, 从建筑实体考虑, 也就是说实现建筑的安全、质量、效益、外观三者的有效统一。同时, 随着人们对艺术的追求、社会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 在建筑设计中还要加大对这些方面的关注。

2. 个性化建筑设计

个性化设计主要表现在建筑造型和风格方面, 建筑设计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科学技术和艺术追求的统一体, 个性化的实现需要多种学科的整合。在建筑物个性化设计中, 必须实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只有这样才有建筑实现的可能性和艺术性。

3. 建筑设计的创新动力

创新动力不仅要根据大众对于审美的要求, 还存在于设计师自己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追求。如建筑周围环境的改善、设计师自我审查、感官的追求、独特性的的设计。

三、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应用

1. 加强对建筑设计理论创新设计的重视

建筑理论是指人们关于建筑设计知识的理解和论述, 是设计师们对设计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发现。建筑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在专业化的建筑设计理论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实践水平和设计构思创意水平。这就需要设计师们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研究成果、新思路、新理念;逐渐开放思想, 改变思维方式, 大胆运用头脑风暴法, 从而不断推动建筑设计向前发展, 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要加强“本土论”探索, 在建筑设计中, 要集中反映地域、特色、民族的审美特征, 把民族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凸显出民族文化特色和城市文化精神。

2. 现代建筑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

建筑设计是设计者心理认知以及对美学意象的映射和反映, 设计并不是孤立的。建筑创作的艺术形式应该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特别是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建筑设计创新体现着一种公众精神, 凝聚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它体现了新的人文色彩、人文气质、心理认知等。同时建筑创作也和市民本身的归属感、认知感密切相关, 因此在城市重要建筑的创新设计中要体现现代人文精神, 要和城市精神和市民要求相结合。

3. 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

众所周知, 建筑实际不仅受到建筑目标的要求影响, 还受到外部空间环境与局部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因此, 在建筑设计构思过程中, 要实现某种特质集合, 要把建筑形式、空间环境所不能体现的艺术要素充分地表现出来。也就是建筑形态设计和内部环境之间达到内在的统一与和谐, 尊重外部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要求, 只有这样, 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建筑艺术形式。高度的和谐统一不仅是现代化建筑美学理念的重要因素, 还是建筑设计艺术的本身特征, 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认同和尊重。

4. 建筑工程设计中科技的创新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科学技术不仅是对建筑设计的一种信息处理工具, 更是建筑设计实践应用的关键部分。建筑设计的创新不单单是在外形上下功夫, 还要体现在建筑应用过程中, 全面实现科技为艺术服务的理念。例如:在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充分利用高新科技, 应用了生态舱的设计、太阳能发电的设计、绿色屋顶等。将植物引入室内生长, 创造性地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 室内空气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四、结语

创新是建筑设计师的重要能力, 更是优秀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 必须以人的需求为根本, 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对建筑设计理论创新设计的重视;做到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 加大高新科技在设计中的应用。只有这样, 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要求, 符合城市规划的建筑, 最终实现建筑实用性、艺术性和经济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进良.新形势下我国建筑设计应如何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5) .

[2]王辉.吴龙洙.建筑设计方法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 2009 (02) .

建筑设计的创新 篇11

关键词:自然结构 建筑设计

自然结构是指针对在自然界中生长的物体,其整体形成的组成部-分,用以保持物体的形态及使用功能,以抵抗外力的破坏,是物体构造的主要部分。设计中自然结构的应用,是人类主观能动性作用于自然的结果,人们通过观察与分析自然结构组织,学习并应用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改善、提高生活品质。所以说自然结构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人造物有着非凡的关系。

在自然结构设计中,不仅是模仿大自然外部的组织结构,而且要学习与借鉴他们自身内部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模式。大自然中存在世间的每一种自然形态都有自身巧妙的独特的结构,许多的动物、植物在漫长的进化与演变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更为实用而合理的、完整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以逐渐形成了适应自然界变化的本领,这些结构的形成都与其生存的环境、生活的习惯密切相联。然而,如果你稍加留意,便会发现我们周围许多的建筑的结构形式,大多数来源于对植物、动物结构的模仿。“许多以前认为不合实际的、稀奇的、与生物关联的哪些自由形式将使建筑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在自然结构设计中,先进的工程师们再近十几年来已取得非凡的成就,如在1947—1949年,意大利结构工程师奈尔维和建筑师巴托利(Nervi and Bartoli)设计的意大利都灵展览馆的巨型拱顶的创作灵感就是来源于叶脉肌理的组成方式而建造起来的,并且在1957年,奈尔维和维特罗西(A.Vitelozzi)建造的罗马奥运会小体育宫内部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网络的结构系统,就是受葵花排列结构的启友,不仅用材经济,受力合理,而且同时达到了内部装饰新颖的效果,小体育宫的外部则从人类腿骨的受力分析中得到启示,创造了一圈Y形支撑体系,使得空间结构与建筑艺术形式的虚实结合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美国结构工程师巴克明斯特,富勒是也是一位从自然中获得灵感的工程师,他从自然中的结晶体与蜂窝的菱形结构中获得启示,创造了一系列惊人的大空间结构作品,如1958年,在美国巴图鲁日(Baton Rouge,LA)建造的联合油罐车公司的巨大穹顶;1967年与塞道(Sadao)一起建造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的美国馆(图1),他可能是受到了一中深海鱼类的网状骨骼和放射虫的组织结构(图2)的影响。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不仅是外形设计源于自然,而且它的建筑设计师埃罗,萨里宁还和威廉·加德纳(William Gardner)在结构的建造上采用四瓣组合式薄壳,四瓣鲍克则是由下不得Y形柱支撑,这与人的头盖骨的拼合极为形似。

其实,在建筑师中也并不缺少在自然结构设计上应用的例子,如1931年勒·柯布西耶建造的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中,他大量的使用的鸡腿柱和框架悬挑结构系统无疑是从动物腿骨支撑所受到的启示,就是对这种结构系统的体现,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颂。为人们所熟知的建筑大师赖特,在1950年设计建造的威斯康星州约翰逊制蜡公司实验楼(Helio Laboratory and Researeh Tower,Racine,Wisc,)就是仿树状结构特点,把主要承重结构放在建筑中心,四周楼板悬挑形成幕墙,进而产生了新颖奇妙的建筑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年轻的西班牙建筑史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也在自然结构设计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以自然结构为灵感来源进行设计并创造出许许多多让人感叹的建筑作品和家具产品,一直被人们所喜爱。他曾在西班牙的巴伦西亚的建筑学专业学习,后入瑞士苏黎世大学土木系学习结构工程,并且在1981年获得该校建筑系技术科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论空间结构的可折叠性》,他通过这个研究来回答怎样才能设计出复杂的结构,确切的说是框架结构,这种结构能够移动,从而能够变形,也就是从一种形状变成另一种形状而不是改变各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方式。他以“空间结构的可折叠性”为设计的理论基础,并结合自然生物的奇妙结构展开了折叠结构于仿生结构的实践,他观察狗的骨架和腿的活动支撑,在1983年建造了瑞士卢塞恩市邮局前的大雨棚。在1986—1987年,他在巴塞尔市改建一座中世纪古建筑的改建中,将咖啡厅上的天花钢梁架做成仿动物骨架的自由曲线,即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同时又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从此以后,他在1987年为加拿大多伦多建造的BCE商业街(图3、图4),创造性地模仿了树干分叉的生长机理,设计了两遍支柱与頂的弧形肋架,取得了超凡的艺术效果。他在1992年西班牙塞利维亚国际博览会设计的科威特展览馆,其屋顶是可自由开始、关闭的结构,模拟着动物关节的自由运动。在夜间,屋顶肋架会敞开,在下面平台上便可举行各种露天活动,它在结构与功能有机结合的同时,还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1989—1993年他为法国里昂塞托拉斯机场(Satolas Airport)附近的铁路车站设计建造中,完全应用了动物骨架结构原理,造型新颖的同时,叉能节省材料的使用,令人刮目相看。此外,他在2001年设计的密尔沃基美术馆,在仿生静态动物的同时,融入了“动”的元素,它具有洁白色的外观和别致的造型,犹如一只洁白的鸟,自由的飞翔在密执安湖畔。

同时人类探索自然结构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概念,而这一切的起因,是因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twin)开启了这一路线:这位英国的生物学家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自然进化的理论,认为偶然性是生物构造的关键——同一物种的个体形态可能会偶然产生一些差异,通过长时间的发展,那些能适应环境的个体被自然选择留下来,而其他的则无法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而被淘汰。1917年,达西·汤普森(D’Arcy wentworth)在其著作《生长与形态》中,对大量自然生物进行了对比,还对物理现象与工程师地作品进行了对比,他用几何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在他看来,自然结构的形成就是受到物理力学的作用限制的结果。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生物结构形态的秘密可能就隐藏在它们生长过程之中。它们的优异结构形态特征也许只是为了适应大自环境,从而进行不断的调整自身机制的结果。结构不是通过分裂形成的,而是通过建构和优化形成的。任何自然系统的整体结构都不是被预先设计好的,而是通过结构内部由小到大的环节之间逐步发生大量的局部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在自然结构设计中,不仅要学习与模仿大自然外部的结构,更要深入研究他们自身内部的组织方式与变化机制。人类的智慧来源于自然,并且一直将自然界当作示范,努力塑造环境以适合自身的需要。如埃罗·沙里宁,它们极具自身的建筑创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构思结构形态设计,并将结构形态的特征与建筑整体的特征贯穿和统一。它们知识结构的共同特点就是对结构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作为建筑师,他们主导着设计与创新的全过程,决定了结构的形态。纽约肯尼迪机场候机楼就是这类建筑师的创作杰作之一,如同大鸟一般充满想象力的结构形态,给人以强烈的雕塑感和有机感,其两翼壳体结构的悬挑使形态的整体更富张力。同时还有一类人,他们通过对结构体系的严密思考,针对结构形态进行创新研究、实验和计算,同时他们乐于主动在结构体系上、结构的形态上和结构概念的理解上寻找突破点,敢于深入结构领域的前沿,探寻结构形态创新的途径。如巴克明斯特·富勒的富勒球体模型与张力结构、盖勒的穹顶体系、奥托的树形結构与悬挂结构、奈尔维的V行支座结构以及贝尔蒙德的Informal结构思想等等。

自然结构不仅仅把自然界的信息传递给人类,更启蒙了人类的智慧,引导人类迈出创造性的第一步。设计融合自然结构是通过对生物体的特殊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如纤维、植物的茎秆、动物的骨骼组织,进而运用到设计中,是结构创新的重要途径。从_滴水珠看到了其抛物线性的曲面的张力;通过蛋壳发现了薄壁高强的性能;从一片树叶的叶脉发现了其交叉网状的支撑组织肌理以及将蜘蛛网的结构体系运用到索膜结构中,将蜂巢开发成蜂窝结构运用到飞机制造上等等,这些对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都是十分有益的启示。尤其是动物的巢穴更是建筑仿生学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对于动物来说,它们的巢穴也就是动物界地建筑物,担负着避风挡雨、储存食物、繁衍后代的功能,这些巢穴都有着有两的物理性能,对建筑材料的利用也是十分到位和节省,所以它们利用天然的材料造出的“房子”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蜘蛛网就是利用纤维体的受拉特征而建造“房屋”,蜘蛛把网用辐分成若干等分扇形,每对相邻的辐所交成的角度都是相等的,蜘蛛通过它独特的织网方式将纤维结构的受拉特征充分发挥,使整个网呈现巨大的张力。人们将蜘蛛网的建造原理运用到建筑结构设计中,产生了索膜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建筑师奥托是该领域的佼佼者,但与富勒、奈尔维所不同的是,奥托开展他的研究注重从自然中,而不是从纯技术中寻求灵感。在他眼中,技术只是—种工具,建筑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技术,而是更好的表现自然。

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理念的应用 篇12

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建筑艺术更是我们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 传统的建筑设计偏重于技术, 而现代建筑设计则面向功能化, 环保化, 科技化等多方面发展, 将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也注重设计过程的管理, 所以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要求, 还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也就是要创造条件, 使人与自然协调, 科技与人文共同进步。为此, 建筑设计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 要视建筑设计为一个系统的工程, 从整体中把握, 满足人在使用和功能上的要求, 为人类创造一个最适宜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在传统的设计中, 大多是按照原有的经验操作, 模仿已有的建筑模式进行效仿。而现代建筑设计则是要求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分析人们的心理、生存需求及创造性的发挥相互结合, 并贯穿开发的全过程, 从市场需求到可行性进行研究, 从具体施工到工艺修改等等多方面的工作。

2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基本条件

现代建筑设计中, 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是提高建筑构思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它与解析性逻辑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创造思维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因素的集合体, 是决定设计作品一个多元创作的重要机制。这一点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尤为重要。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也就是创作者自我意识与自我潜能的一个表现, 例如创作的动机, 创作的本意等都构成了设计创作工作的动力。设计者没有动力、没有激情就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这里面也包括兴趣、爱好、信念、独立性等多种心理因素。产生创作的动机是确保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因素, 也是在建筑设计中产生创新思想的重要条件。

设计创作者通常富有超长的想象力, 常带有综合因素, 因为设计创作是一种知识集合过程和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创作活动, 这就是设计灵感。设计灵感是一种思维的跳跃。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都是设计灵感的培养。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与积累也是一种设计思维的培育。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领悟也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现代建筑设计工作者的基本条件。

设计者最大的创作源泉就是想象力, 想象就是凭借潜在的理论知识与直觉的感召对现实的事物大胆的进行猜测与联想, 提出观点, 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中的图像进行重新组合的结果。想象力的开拓, 在于设计者在工作中的认同度以及在设计中激发想象的各种外在条件。想象力也是艺术的一种直觉能力。想象力的开拓有助于新的艺术形象得产生, 就是产生事物本质的设计灵感的过程。培养想象力对一个现代建筑设计师来时也是尤为中还要的。

3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理论基础

尊重客观环境被多数建筑师们看作是创新的首要。国家一级建筑设计师杨文焱副教授认为针对广东地区的气候、地域环境, 应该有一种比较适合的空间形式能够做到节能,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很大的创新。青年建筑师钟乔则认为, 设计一个建筑物时更多的是一个分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畅想的过程, 只有在场地分析、环境分析、人文分析、气候分析等基础之上, 才可以谈到建筑的创新。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建筑师冼剑雄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 提出建筑创新并不容易, 必须结合地域、文化等客观环境的差异。比如在南方做建筑, 既要体现南方文化、地域特点, 又要体现南方传统, 在国际化潮流背景下, 还要研究如何融合的问题。瀚华公司前几年在设计广州竹韵山庄的会所时, 一反过去常做的加法形式, 采取减法将主体建筑往地下走, 实现了较小的建筑体量, 保护了周边的树林。这样的创新手段只有在对建筑场地形成了充分理解才能运用出来。

建筑设计创造科学理论的体系化和规范化一直是设计创作者倡导的, 从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 都应该加强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

4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理论的运用

4.1 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相结合的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 也是历史的艺术, 他的本质在于不断的创新、发展和改革, 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所以, 我们在学习传统建筑设计时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来吸取从古至今的建筑设计的精华, 把建筑设计创新作为设计创作的的高度来衡量现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水准, 从而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西方建筑师在其社会发展进程和文化框架中有意识地发展了现代建筑, 而从历史的角度看, 中国建筑师则是被动地被拽入了现代设计。日本的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等人的作品, 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又不失本国韵味, 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而我国北京的京广大厦、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武汉的晴川饭店等与美国的联合国总部大厦、西格拉姆大厦等, 无论从设计到理念都是那么的格调一致———在风格西化的同时, 抹去了民族特色。

建筑作为一种视觉产品, 既要创新, 又要与艺术性、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风格相结合, 体现出作品的美学价值。“创新要与文化融合, 提炼出一条明晰的思路, 不能左手是《诗经》、《春秋》, 右手是《哈姆雷特》。”

4.2 现代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创新

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 它是在人们心里认知的美的意向以及对美的转换和映照。所以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强大的视觉表达力和冲击力, 这样才会引起人们对其美的共鸣。在现在的市政建设、建筑等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中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 因为他们联系着一种人文精神, 一种公众精神, 一种首创精神;这种精神都是新建筑、新城市多承载的人们认知的美的意向。是新的人文景观, 是人们心里的认知与归属感的聚集点, 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 也是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向, 主要通过这些城市建筑所反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建筑设计整体的艺术形象, 表现出现代新美学建筑观念的重要因素, 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特征, 以及对城市的环境、人文精神的尊重与认同。

4.3 现代建筑设计中科技的创新

现代建筑设计的科技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储存和处理技术的运用, 而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

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 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例如:在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 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 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 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 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 将这些天然能源转化为电能和热能, 减少了动力电的使用。

5 结束语

创新是现代建筑师的一种责任, 更是一种态度, 所以就需要设计师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自然知识积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龚维敏教授曾经说过“相信真正的创新是有创意的建筑师个体内部隐含着的一些要素通过长期积累, 在合适状态下的实现。”他自己觉得有些创作灵感不是来自建筑, 而是来自电影、文学、艺术, 甚至是生活, 创作灵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就像画家在创作前都要经过大量的写生与临摹一样, 其实创新的源本都在于平常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陈少峰.试论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思路[J].建材与装饰:上旬.市场营销2009 (09) .

[2]刘青.对现代建筑设计新思维的见解[J].广东科技, 2009 (14) .

[3]魏志敏.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思论述[J].四川建材, 2008 (02) .

上一篇:用爱启迪学生的心灵下一篇:熟悉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