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启迪学生的心灵

2024-08-31

用爱启迪学生的心灵(共6篇)

用爱启迪学生的心灵 篇1

教育家伯克曾说: “教育之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格”。笔者也非常认同这一点。笔者想,现今社会更需要的是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而不是学富五车却不知道德为何物的“学者”。而在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在正确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欠缺,娇惯、溺爱,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冷漠、霸道的个性,自理能力差、没有集体荣誉感、不懂得合作等现象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小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有效的帮助自卑学生克服自卑,找回自信,让他们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小学生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呢?

第一,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有的学生生活的无比优越,爸爸妈妈宠着他,爷爷奶奶护着他,要什么有什么,而有的学生生活的十分艰苦,就连买本课外书也是一种奢望。有的学生生来就幸运,四肢健全,头脑伶俐,而有的学生生来就有缺陷,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正常活动,下课只能自己静悄悄的趴在课桌上,其实他们内心无比的苦闷,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走,一样跑,一样跳,一样的嬉戏玩耍。

第二,家长的期望过高,现在好多家长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总是过高的要求自己的孩子,或是与同事的孩子做比较,但是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他们的做法是否会给孩子带了更大的压力,甚至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第三,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高标准,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在其他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师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的教师承受着多方的压力,对学生要求过高,往往以高标准向学生提出要求。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则会失去信心,若在加上教师的不客观的评价,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感。实习期间,总是能听到一些老师这样说自己的学生: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还能做什么。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已经深深伤到学生的心理。

有一次,一位教师在上课,笔者在教室外观察学生上课情况。班上一片吵闹声: 有的敲桌子,有的哼小调,有的拿粉笔乱扔乱投,有的走下座位……当时,笔者真想冲进教室把不守纪律的几个学生拉出来狠狠惩罚一顿,给他们一点厉害看看。但笔者没有这样做,笔者克制住自己的情绪。

班会上,笔者把上午看到的课堂情况描述了一番。学生预感到: 班主任马上要严厉教训那几个不守纪律的同学了。此时,笔者看着那几个上课不守纪律的学生,他们纷纷低下头,等待笔者的处罚。但是,笔者这次并没有教训那几个学生,而是心平气和地分析上课不守纪律给自己、同学和老师带来的危害。然后,笔者给同学们出了两篇作文题: 《假如笔者是班主任》《和班主任老师谈谈心里话》。

两天后,作文交上来了。作文里,大多数学生写的是真情实话,他们反映出自己的苦恼和要求。

有的学生反映: “我的成绩不好,有的老师说我像驴一样笨,伤害了笔者的自尊心。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爱”。

有的学生说: “我在家里常遭父母的打骂,在学校又常挨老师的批评,我家里家外不是人,其实我也想好好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我多希望家庭多给一点温暖,老师多给一点关心啊! ”

笔者对学生们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要求,逐个进行了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笔者分别召开了学生座谈会和学生家长座谈会,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找学生谈心,特别和那位被笔者误解的同学谈心。笔者还在班会上说,那次不应该不经调查而错怪了他。从此,那位同学逐渐改掉了不守纪律的毛病,成为文明守纪的标兵。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首先,作为教师要告知学生,当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比自己优越时,不

要疑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只有当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才能提高自信心,在学习或生活上要学会取长补短。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其次,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也说过: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就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对于那些学困生,特别是留守的学困生,教师应给她们更多的爱,经常鼓励、帮助、督促她们,让她们逐渐增强自信心。

再次,与家长沟通,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学生的自卑有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高要求。所以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双方不要过高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给太多的压力,有时候压力不一定能转化为动力,反而会成为前进的阻力。

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在平时的活动中,多给自卑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体验到活动的喜悦与成功。课堂回答问题时,提问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自卑学生会回答,从而产生自信心。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进步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

笔者认为,一切教育方法都来源于一点,那就是“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作为教师,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爱可以塑造美好的心灵,爱可以诱发美好的行为,爱可以播种美好的语言,爱可以让笔者想到最好的教育方法,如果教师可以在教育中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心中充满爱,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使班级形成一种健康、美好的精神面貌。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将来的成人成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从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分析当前小学生不健康心理产生的原因,并就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心灵感化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启迪

用爱启迪学生的心灵 篇2

长福学校贾艳娟

岁月的羽翼滑过春夏秋冬,青春的梦幻走过春华秋实。回眸走过的道路,我艰难跋涉,累并快乐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践行着我的人生诺言。这期间,有酸甜、有苦辣,却从未动摇过我的信念和决心。因为我热爱这平凡而伟大的事业,热爱与我朝夕相处的学生,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

2004年初秋,我班来了一名特殊的学生——刘洋,三年前他曾参加过一次中考,但因英语成绩太低而名落孙山,之后他便回家务农。经过三年农村生活的历练,他成熟了,并且认识到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带着对知识的渴求,顶着巨大的思想压力,他重返课堂。但真正坐在课堂里,想找回当年学生的感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初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波动,我便利用课余时间,多次找他促膝长谈。谈人生、谈理想、谈追求。终于使他鼓起了勇气,找回了自信。很快他的数学成绩就恢复并超过了三年前原有的水平。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2005年初春,由于备战中考,学生们都在争分夺秒的学习。刘洋更是起早贪晚,有时学习晚了就在班级对付一宿。课堂上常常见到他脸色青白,体力透支的情景。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我找到他,劝他说:“中考这跟弦不能绷得太紧,太紧了易折。”并给他出主意,理化这些优势科目,无需搞题海战术,抽出时间来主攻英语、语文,要劳逸结合,注意身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6月,刘洋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县重点高中理科尖子班。2009年春参加高考,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石家庄陆军学院。

可见,老师的爱可以点亮学生追求梦想的心灵,让我们乘着光明一路前行。记得班级有个叫班婷娟的学生,她学习很好,特别是写得一手好文章。大气、有内涵,有深度,但由于家庭困难和体弱多病而辍学。得知情况后,我顶着大雪,骑自行车跋涉二十多里找到她家,一间低矮草房,几件破旧的家具,孩子那渴求知识的眼睛,我的心软了。回来后向学校申请了她的费用减免事宜,并自己出资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对她进行了帮助。由于体质弱,学习压力大,她的身体常常吃不消,我就买些营养品给她,并在中考前集中给她补充了一周的能量。

学习上的鼓励支持,生活上的体贴关怀,使她感受到了爱的温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爱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二十多年来,我凭着出色的教学成绩和良好的师德风范,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拥有了较高的声望。

用爱点亮学生的心灵 篇3

关键词: 后进生 教育方法 转化策略

后进生教育和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棘手问题,许多老师,特别是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育了,工作越来越吃力了,尤其对后进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觉棘手。有的老师抱怨:我在某某同学身上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以至于对他失去了信心。面对严峻现实,一方面我们需要做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总结经验,讲究改进教育方法。

教育是爱的教育,只有用爱,才能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用爱,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对后进学生尤其重要。

虽然后进生表面上一切都无所谓,其实他们有极度的“自尊”意识,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则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后进生转化工作不仅要有耐心,更要讲究策略,而爱是最好的方法。

一、告诉学生,其实老师也喜欢你

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年轻英俊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座象牙少女像,并十分欣赏和迷恋“她”,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这无限的深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浇注在这座没有生命的象牙制品上,终于使“少女”活了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这则神话中得到启发,他在一所小学做了一次教育心理实验,对学生进行所谓“有优异发展可能”的测验,并从中随机抽取一批学生名单,声称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8个月后,他又回到学校对这些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凡是名单上的学生,无论原来基础如何,成绩都比其他学生提高得快,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旺盛,品行良好,同老师的感情也较其他同学深厚。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期望效应,罗森塔尔借权威的“谎言”使学校和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厚望,进而加倍关心爱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心。这种由于老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值得借鉴。教师在对对待后进生时,不能用主观预想的框框看待他们,应该认识到后进生也有进步的要求,如果他们所做的努力被老师的心理定势否定,则容易使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我在老师心目中永远是个坏学生,以至于丧失信心,产生抵触情绪,自暴自弃。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自始至终贯彻爱的总原则,特别对后进生加强情感投资,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火花。实践证明,教育期待和热爱情感,能唤起受教育者幸福愉悦的情感,在这样的情感下,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二、大目标,小步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第一学期均有四门学科不及格。学生甲的父亲得知后,把孩子训斥了一顿,最后下了一道“死命令”:下学期,你给我门门功课考及格。孩子听了训斥的“命令”后想:下学期要我门门及格,反正做不到,到时大不了挨骂挨打。学习更不在意,成绩更差,结果连书也念不下去。学生乙的父亲也把孩子叫到身边,没打没骂,而是帮孩子分析成绩差的原因,并用自己的切身感受给孩子讲学习知识和重要性。最后对孩子提出期望:下学期你能否把原来及格的学科继续保持并提高一点点,争取把原来不及格但只差一点点的语文考及格。孩子听了父亲的话,觉得有道理,通过努力,果然把语文考及格了。这时父亲又说了:你这学期进步很大,说明你有潜力,好好努力,争取下学期再把另外一两门也考及格。这样,乙的父亲不断向他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从一门、两门到门门及格,到出现一两门优良,直到达到优秀水平。

甲、乙学生的父亲都对孩子有期望,效果截然不同,乙学生的父亲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巧妙运用了“大目标,小步走”的策略。教师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要贯彻“大目标,小步走”的原则,则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它可以使学生感到目标具体,比较切合自身实际,经常处于被激励状态。同时应该把握:期望的目标要高,但要高得适当,即“跳起来”够得到,使期望具有可行性。具体的大目标和阶段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决定,同样可以由师生商量决定。更重要的是,目标一经确定,还需要相应措施确保落实,并根据具体执行情况及时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三、表扬与批评都是爱

表扬与批评好比划船时的两支浆,划船时要同时划动左手右手两支浆,船儿才能顺利前行,如果只用其中一支浆,船只能在原地打转。同样的道理,教育后进生时更要恰当运用好表扬与批评两种手段。

一般对后进学生应批评多、表扬少,甚至只有批评没有表扬,老师总认为后进学生身上毛病多多,不值得表扬。其实,后进学生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关键在于教师要像探索金矿一样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他们在思想、学习和活动中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进步时,哪怕极其微小,甚至带有不稳定性,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经常处于受激励状态,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要寻找一切机会表扬学生,不要吝啬表扬,有时表扬一次比批评十次的效果要好得多。

表扬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热情的言辞、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等,都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你的称赞。表扬的形式也有多种,可以在集体场合,也可以是个别谈话;可以是直接表扬,也可以采取间接表扬法,即教师经过设计把自己对某个后进学生的表扬透露给他邻近的人(好友、家人等),让他们自然地把表扬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比直接表扬更有感染力,往往可以收到意外的积极效果。

批评同样必不可少,没有批评就没有真正的关怀爱护,但批评方法很有讲究。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切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要以诚挚关怀与热爱的感情感动他,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一旦学生理解了老师的善意,便会从内心产生克服缺点和错误的强烈愿望。同时,要注意选择批评场合,除错误严重又影响范围大的问题行为必须进行公开批评外,其他问题一般不要在第三人面前,尤其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特别是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早恋等)。学生未犯错误时,还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苗头及时批评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比亡羊补牢要好得多。

用爱的精神触动学生的心灵 篇4

——《语言的魅力》第二课时例谈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在现代“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应对学生和老师的重新定位,那就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语文课程是以人为本的课程。语文课程注重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联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学习主体地位。我们的整个教学活动应围着学生转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我们特别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受和体验,特别是有个人色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的精辟论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愉快成长的地方。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言运用得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在木牌上填写那几个字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阅读目标不仅仅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诉求。这是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课程标准更强化了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对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精神成长的影响作用,具有涵养化育的功能。】

一、趣导

讲《唐伯虎祝寿》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浏览阅读,初步感知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把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最有魅力的话用横线把画出来。2.指名回答。(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3.引导学生比较句子。(课件出示两句话)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我什么也看不见!

(1)读这两句话,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生回答: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春天到了,可是”这六个字。

【“浏览”一词的原初意思就是“约略地看、泛观”,浏览更强调的是获取信息,它是我们现代社会更加迫切需求的一种能力。】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六自然段。

1.春天到了,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起读文章中描写春天的这段话。

(课件出示描写春天的文字: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用文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感情和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理解和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句富有魅力的语句。】

2.把这段话再小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想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呢?把体会用笔简单地写在这段文字的旁边。

3.学生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是的,看到这些字,行人都想到了这万紫千红的春天,想到了春天的良辰美景,特别的美妙,春天于严冬交替中诞生的,一切渴望葱茏的树木,所有向往绽放的花蕾,无数企盼萌芽的种子,怎会错失这大好春光?(板书:万紫千红)

5.春天多美啊!我们刚刚都是从文字中去感受到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吧!(课件播放春天的美丽画面)

6.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教师过渡:我们刚刚是大了饱眼福,欣赏了这美丽的春景,可盲老人的眼前却是„„ 2.(课件切换到盲老人面前一片漆黑),学生看课件后回答,板书:一片漆黑

【刚才还是春光明媚,转眼间却是一片漆黑,通过电教手段将两种鲜明对比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强烈的对比画面,撞击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3.指名读描写盲老人的句子?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盲老人?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盲老人很可怜。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说明。(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和“双目失明”等词语进行体会。)

5.指导学生读句子: “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是的,就是这样一位可怜的盲老人叹息到:唉。。。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这位盲老人悲伤着: 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这位可怜的盲老人心酸呀: 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6.面对如此可怜的一位盲老人,巴黎大街上的人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体会行人的反应。(板书:无动于衷、淡淡一笑)

7.齐读这一自然段。

【(精读阶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学习2—5自然段。

1.教师过渡:难道在偌大个繁华的巴黎街头就没有人肯在盲老人面前停步吗?难道过路人都只顾忙碌着自己的事对老人无动于衷吗?

2.默读课文思考:谁帮助了盲老人?是怎样帮助的?结果怎样?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是的,大家把自己的钱拿来帮助盲老人,书上是用什么词语描写的?板书(愿意帮助)【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诗人不仅仅是帮助了双目失明的老人,还帮助了那些内心冷漠的人,帮助了这个世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5.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魅力在哪里?仅仅是书上写得富有诗意和感情吗?魅力还在哪里?

魅力还在于能打动人心,触动人的情感,诗人用这六个字触动了那些无动于衷的人们内心美好的一面,唤醒了人们藏在深处的同情心,拨动了感情深处的心弦。

古人云:“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和口才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模仿课文第六自然段,学写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课件出示)【心趣是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直接影响注意力的情感系统。一般来说,学习者只能学到他所做过的事情,在这里我情境提供的是学习者感兴趣的事情,那么,他就会主动参与其事,从而学会有效地应付这些情境。】

五、拓展。

1、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富有魅力的语言,你愿意去找一找吗? 师:只有能唤起人们同情心的语言才是有魅力的语言吗?

不仅仅是,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那些给人力量、给人信念,激发人们向上,给人以安慰、鼓励、帮助的话都是有魅力的!

2、课件出示几幅图画,请学生为那几个提示牌写几句富有魅力的提示语。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1)、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给它写上提示语。(2)、将自己写的提示语在小组里讨论,看是否有魅力?(3)、小组汇报。

(4)、教师展示自己写的富有魅力的提示语: “小草青青,踏之何忍!” “水,天使与魔鬼的化身!” “我的美丽为你绽放!”

【结合课文内容,利用一些相关的资源。通过这样的过程关注读写的迁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以致用。】

板书:

语言的魅力

漆黑一片

万紫千红

无动于衷

产生同情

淡淡一笑

解囊相助

叹息

笑着

教后感悟: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在进行《语言的魅力》一课的教学中,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展开语文教学活动。《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打动人心的好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的是: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打动人心、富有诗意的语句。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对盲老人的冷漠无情,到后来的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从心底漾出了喜悦之情。围绕着“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行人的感情在变,老人的心情也在变,在这变化之中,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拨动人心弦的语句,适时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在《语言的魅力》一课中“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在文中起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独自感受这句话在文中带来的“波澜”,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请同学们将课文浏览一遍,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你把它画下来。

生:我画的是“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课文中,这句话和哪句话句相比较,最具有吸引力? 生:和“我什么也看不见!”相比较它最具有吸引力。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结合课文,仔细想想它们有什么不同?

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在独自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到了这篇文章中最有魅力的语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学生初步阅读时的理解,要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口味语言的魅力仅仅停留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用文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理解和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魅力的语句。

二、春天到了,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中描写春天的这段话。

师: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读一遍,边读边想想你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看见的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有的学生说:“看见了茂盛的绿树、耀眼的红花。”有的学生说:“听到莺歌燕语声。”在学生的发言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在反复的诵读中,电教手段的运用中,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着在阅读之后,想像之后,头脑中出现了美丽春天的景象,这是学生的想像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对自然的喜爱、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也得到了陶冶。

三、春天多美啊!(再打出一幅春光图)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画面:一片漆黑。转眼间竟是一片漆黑,通过电教手段将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同时展现在同学的面前。这强烈对比的画面,撞击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此时学生对“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

学习语文,不仅要懂得欣赏其语言的魅力,还要应用到交流交际中,让美的语言为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欣赏到人物语言的机智,认识到语言对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运用有魅力的语言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我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感悟。学生通过朗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理解语言,通过对比“我什么也看不见!”积极地思考,表述自己的观点,激发情感,认识语言的巨大力量,体会语言的魅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我说:生活中我们往往也能感受到,同一件事换一种表达方式,最后的结果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说机智、幽默的语言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通过朗读感悟,学生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课堂练习的设计是上次我们在实验小学听课时,听了罗爱华副校长对《语言的魅力》两节课做了点评之后,回来我根据她的建议设计的,是现学现教,学得不到位,请各位老师多包涵。

总之这次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挖掘教材不够深,体会“魅力”不到位。

2、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语、衔接语以及总结语十分重要,但对于我来说,经常感到无从下手,而这些恰恰是课堂生成中最精彩的地方。

3、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讲得太多了,可是回过头看看,又发现还有很多知识没有讲,真是太矛盾了!

用爱守护学生的心灵 篇5

关键词:爱;班级管理;学生闪光点

班级就是一艘船,班主任就是这艘船的舵手,要想让这艘船成功地驶向彼岸,班主任这名舵手就应该用爱管理班级,用爱守护学生的心灵。

一、用“爱”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心灵的力量献给别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老师的爱与鼓励之中,他就会变得自强和自信。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经常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我总是每天早晨提前到校,下午放学后过一段时间再离校,利用课余时间与孩子们交流,以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记得有一次,我班那位李xx的孩子又哭哭啼啼地到了办公室,这个孩子平时作业拖拉,上课不认真,今天又和别的孩子打架,被德育处老师训斥了一顿,看到他,我也很生气,我打量了他一下,今天穿得特别整齐。我没有训斥他,而是对他说:“xx,你今天穿得好干净啊,你的衣服是你妈妈洗的吗?”他一脸兴奋:“老师,我自己洗的,洗了好长时间才洗干净的。”听到这里,我很高兴,一个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够自己洗衣服,而且洗得这么干净,真的很了不起,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并利用班会时间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时间一长,李xx变得学习认真了,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

二、用“爱”管理班级

细节能够决定成败,每天早晨到下午放学,我都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让学生充分体验班级的和谐,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经常利用上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的集体,使孤独的学生得到温暖,使柔弱的學生变得坚强。例如,我在班内搞了一个“每日一题”活动,就是每天让数学课代表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给学生出一道题,同学们做完后,课代表找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讲解,刚开始,孩子们做得很糟,我用温暖的话语、亲切的眼神鼓励他们,时间一长,无论是选题还是讲题都非常成功。

冰心说:“有爱才有一切。”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爱守护学生的心灵,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宝富.浅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新课程:下,2011(2).

[2]胡凡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和幸福.班主任之友,2007(4).

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 篇6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我们不但要有爱心,还要懂得怎么样去掌握它。偶尔的爱是谁都会的,重要的是永久的爱,好学生固然可爱,重要的是要用爱去宽容学生的不足,温暖孩子的心灵。那么如何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呢?

首先,要尊重学生。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只是责任和义务的不同,在人格上则是完全等同的。教师必须热爱学生,但只是爱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主、独立的意识日益加强,他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教师给予自己理解和尊重。这种被尊重的需要是与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所具有的特殊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只有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注意教育学生的艺术。因为对于正处于敏感阶段的儿童,往往会因为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一个无意识的动作而令他们的自尊心受到莫大的伤害。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心声,对他们一视同仁。特别要关爱那些弱势孩子,用温和的爱去感动他们,引导他们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给他们展现自己的空间。孩子都有表现自已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自已的特长,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展现自已。成绩是一方面,其它方面优秀同样是好孩子。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个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和满足,在老师爱心滋润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给孩子释放心情的时间。孩子同大人一样,有自已的喜怒哀乐,老师的关爱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许他仅仅是需要你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拥抱,但对孩子来说,有时却是受益一生。要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聆听和关爱,养成共同分享忧乐的良好习惯。

最后,尊重孩子的独特见解。往往孩子的独特正是他的闪光点,作为老师,要循循善诱,能够宽容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观点不对,要耐心分析引导;观点新颖,要加以肯定和鼓励,从中挖掘出闪光点。在老师爱的阳光雨露中,孩子必定会健康茁壮成长。

特别在幼儿产生逆反行为时,更要用爱心去感化幼儿的心灵,并通过分析,“对症下药”,使其改正。

案例背景:

我班邢凯小朋友今年4岁,是今年刚刚插到我班的新生,他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面较广,但是他有特别强烈的逆反行为,这和他的父母工作有一定的关系。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在旅游部门工作,平时接触的知识面较广,他平时在家里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父母,有了不同的知识,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就强,对家里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里父母叫他干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常常使得家长束手无策。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而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特点,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在此时的行为表现,而认为孩子变坏了、不乖了。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一味训斥、打骂,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案例描述:

一天要上课了,我请幼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请小朋友坐好”“大家坐好”,这是教师经常用的一句话,这时候只见一位幼儿叫起来说:“老师,邢xx还没有坐好”,邢xx这时候还站在位置上,我就对他说:“邢xx快坐下来,你这样会影响别人的”,这时候他慢吞吞的,我看他慢吞吞的没有坐好,我又叫了一声:“邢xx还不快点坐好”,他这时候看着我不理不睬,还是半坐不坐的,我这时候看了就火大,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这孩子怎么能这样,真是反了,连老师的话也不听了,我忍住“火”。下了课我就去问他:“你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呢?我叫你坐好,你还是不坐好”。他低着头说“如果我坐下去了,你就看不见我了啊!”我被他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哪里有这样的叛逆的幼儿的啊!到了户外游戏的时间了,我带幼儿到楼下做游戏,我们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做游戏的时候,邢xx又一个人跑到滑滑梯那里去玩了,郑xx小朋友来告诉我,说邢xx不听老师的话,去滑滑梯了,我一过去他就慢慢向我走过来,还向我道歉说:“老师我错了,我下次听你话了”。

案例分析:

1.家长式的教育方式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管教孩子往往不许孩子这样不许孩子那样。有的家长则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想做,就硬要他们去做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幼儿期幼儿关于“我”的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因此,如果受到家长的约束,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不配合甚至反抗的行为。

2.家长过于严厉,采用硬性手段限制孩子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不打不成材”的观念,始终被认为是真理。有的家长虽没有施以棍棒,但仍以恐吓、责罚等类似手段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从表面上看,家长的严格管教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上孩子仍不能心服口服,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一些个性强的孩子反而表现出更强烈的反抗,即使屈服了,也会将愤怒宣泄在其他地方,如:破坏东西,打同伴或不听老师话等行为,影响他对自己行为分辨能力的发展。

3.漠不关心,过分宠爱

大多数的家长抱着“孩子是宝”的观念,十分宠爱自己的孩子。家长宠爱孩子的原因是孩子还小,表现出反抗行为和固执意见对将来不会产生妨碍,无须对这些事情及时处理。有些家长虽然知道该对孩子的行为加以一定限制,但在具体的行动中,仍会给予一定的妥协,这样非但改不掉逆反行为,反而会进一步强化逆反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由于不忍心而表现得过分依顺,从而导致逆反行为的发生。

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真心真意地去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当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它就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使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健康关键词下一篇:建筑设计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