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距离(精选5篇)
熟悉的距离 篇1
习作要求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三·我的小笔头”:老师和同学是你在学校班级生活中最熟悉的人。请你确定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 并选择一两件真实而具体的事例, 写出他 (她) 的性格或品格来。题目自拟。
拓展思路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了解到三点:第一, 要写熟悉的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第二, 要写一件或者两件真实而具体的事例。第三, 要通过事例表现出他 (她) 的性格或品格来。
写之前, 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打算写谁?我想写他什么事?我想通过这一件 (两件) 事表现他什么性格或品格?也可以把问题二和问题三反过来想, 先确定想写的人的性格或品格, 再想一想哪一个 (两个) 典型事例最能表现出他这个特点。
习作提示
1.怎么选材?选择最能表现他性格或品格的事例, 挑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例。这件事必须是亲身经历的、有感受的事情, 不能是道听途说的。
2.表现什么性格或品格?我们可以从分析事例入手, 从事情中去找人物的品格;也可以从品格入手, 从很多事例中去找最典型、最能体现这种品格的事。以下表现人物性格或品格的关键词供你参考:乐观进取、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勇敢正义、豁达开朗、孤僻内向、多愁善感、风趣幽默、聪明伶俐、慢条斯理、爱管闲事、骄傲自大、粗心马虎……
3.怎样写具体?除了要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的性格或品格外, 还要注意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具体描述。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要写清楚, 努力把事情写完整、写具体。想要通过两件事例表现人物的同学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哟。
熟悉的陌生滋味 篇2
记忆中,乡下的灶台斑斑驳驳地杵在厨房里,中间塌下去一个黑乎乎的坑,那是火焰蹿起的地方。常年被锅子碰撞的边缘,留下难以擦去的铁青色或铜黄色。秋收时节,爷爷就会将自己的子女从四面八方叫回到这灶台周围,非常自豪地用自家的新米煮出一锅米饭。
掀起锅盖的那一瞬间真的是激动人心,整间屋子一下子就被稻米的浓郁香气充盈得满满当当。本是烟火人间,却恍惚让人觉得是云气缭绕的仙境。只消看一眼,便知是人间好滋味——每一粒米都晶莹剔透,闪着淡淡的光泽,筷子一拨,香气扑鼻而来。
这样一碗新米饭的滋味,只有亲口品尝过的人才知道它的好。纯净的井水,上好的新米,就算它们的配比有点出入,烧出来的饭依然那么有韧劲,有嚼头。这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美味。
可是家中的几亩地,已渐渐缩水到所剩无几。爷爷曾对他的子女开玩笑说,长大后要来接他的班,侍弄这块土地。但他们都越走越远,也许只有在秋收时节被爷爷召回小聚,捧起一碗自家地里种出的新米饭时,才能难得地称赞一声:“好筋道的味儿!”当周围的乡邻大多不再以务农为生时,爷爷却还死守着那片黑土地,只是子女们收到新米的时间渐渐地一年迟过一年。
终于有一天,这样的好滋味也被时间阻隔了。
那天午饭时分,我正捧着饭碗看着一片茫然的白色,食不知味地扒拉着。爸爸接到爷爷邻居打来的电话,然后我看到他把筷子重重一放,声音响得仿佛打碎了什么。那时我还小,但对这一幕的印象却极为深刻。之后我便被爸爸妈妈带着去了很远的医院。进入房间,只见爷爷两颊深陷,满脸苍白。我现在还想得起那铺天盖地的白,以及老人干裂粗糙黝黑的手背上插着的透明管子,一滴滴的药水如同一颗颗冰雹砸在我心头。而针头,就像这块黝黑土地上插着的一柄锄头。
我们回到爷爷的屋子,灶间放着一袋袋刚刚收获的新大米,它们静静地倚靠在墙角。爸爸把手伸进米袋,我以为好玩,也学着他伸进去,米粒从指尖滑过,就像光滑的丝绸,就像流淌的时光。生的新米,似乎也能升腾起热乎乎的气息,我正想抓起来,却听见爸爸哽咽的抽泣声,扭头只看见他那埋在双手里涨红的脸。妈妈轻轻地把手搭在我的肩上说:“明年,不,是以后,我们再也吃不到这般滋味的米了。”我愣愣地将视线转到爷爷床边的窗户,无声的风把纱帘搅得毫无美感。
那天晚上,爸爸执意用带回来的米煮了一锅粥,但因水米比例不当糊成了一团。我艰难地吞咽这碗新米粥,似乎品尝出了潜藏其中的苦涩和酸楚。
最熟悉的人 篇3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三·我的小笔头”:老师和同学是你在学校班级生活中最熟悉的人。请你确定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 并选择一两件真实而具体的事例, 写出他 (她) 的性格或品格来。题目自拟。
拓展思路
同学们, 在学校班级生活中, 老师和同学是我们最亲密、最熟悉的人。你最熟悉哪一位老师或同学?这个人是你非常熟悉、真正了解的人吗?如果是, 请把他介绍给大家。想一想,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最想写他的什么性格或品格?要选择一两件真实而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他的特点。有人说:“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请你拿起笔, 以笔为掌声, 热烈地为他鼓掌吧!
习作提示
1. 抓住特点写外貌。你最熟悉的人肯定和别人不一样。写他的外貌时, 无论是写身材相貌, 还是写衣着打扮, 都要符合这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或性格。切记, 必须要抓住他最突出的特点来写, 切莫面面俱到。
2. 典型事例写具体。为了使读者通过你的文章了解这个人, 就要通过具体事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选择哪些事来写呢?选择新颖、典型, 足以表现人物个性、展示人物内心、表现人物思想风貌的事来写。事件要具体, 写明因果。
陌生的熟悉感 篇4
不管是平时教学中批阅学生作文还是参加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总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学生积累的素材太少了,思维太僵滞了,说理文的论据几乎千篇一律。苏轼、李白、杜甫、庄子、霍金、史铁生、居里夫人,鲜有与众不同的;偶然有篇叙事文,情节也幼稚老套,像2004年“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的高考作文,写父亲或母亲出车祸或病故的竟不在少数。
造成这种局面,固然与学生封闭的学习环境有关,也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有关,更与学生平时的惰性、教师的日常作文教学有关。考场作文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作文结构模式,学生的灵性在长期的应试训练中被扼杀,只能模仿满分作文写些中规中矩的应试作文,议论文成为考场的主打文体,而论据的选择和运用就成为让学生头疼的首要问题。平时作文训练中,很多学生几乎是几个论据“一用到老”,不管证明什么观点,也不管恰当不恰当,总是那几个论据,学生用得不胜其烦,教师也看得索然寡味。到了高考考场上,更是时间紧迫,心情紧张,什么都顾不得了,赶紧把老套子搬出来吧,在规定时间内写够字数要紧,哪还顾得了新鲜不新鲜。所以高考阅卷,总感觉在人为地拔高学生的作文分数,否则与数理化相比,得那么点可怜的分数,实在太对不起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了。
也有一种与之相反的情况:有的学生力避雷同,并且遵循教师的教导,从自己熟悉的领域选材,于是球迷同学以NBA球星作论据,追星族把偶像的八卦新闻罗列文中,动漫一族大谈忍者的奋斗历程,玄幻迷们则在文中虚虚实实,唬得你一愣一愣的。可怜我等凡夫俗子,固然受过古今中外名著的熏陶,也时刻关注国内外新闻、阅读报刊杂志,但竟至不知学生所说为何,有时要反复看几遍才知道是一个人的名字,悲哉!这样的作文,材料的确新鲜,绝非人云亦云,甚至可以说完全陌生,但效果怎么样呢?读起来实在费劲,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弄清楚意思,才知道论据对观点来说是不是恰当,要是在高考阅卷中碰上这样的作文,在阅卷任务的压力下,阅卷教师给出的分数可能高吗?
看来,材料的新鲜也要有一个度,像儒家的中庸之道,既不能太新鲜,也不能太熟悉,要追求一种“陌生的熟悉感”。陌生是相对其他考生而言,很少有人想到用到,只有你用了,与众不同;熟悉是对阅卷者来说,在他的知识范围之内,是他接触过的能准确把握的,不至于陌生到有理解的困难以致产生排斥心理。这样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有很多是以文采取胜,但其知识的丰富、材料的新鲜也绝不逊色,其运用的素材,有让人闻所未闻的吗?很少,大都是你也知道的,只不过在考场上,人家想起来了用上了,你没想起来没用上。你为什么想不起来?除去紧张的因素,大概是因为平时就很少想到用它,就没用过它。看起来,这个功夫还得下在平时的训练中。如果刻意地要求自己,别人可能用的我坚决不用,力求新鲜准确,做个有心人,努力充实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并且不断地翻检这些素材,做到了然于胸,随取随用,作文材料就如流动的清泉,鲜亮明艳。做这个工作,又好比一个将军在招兵买马,他得不断充实新的兵力才能长胜不败,尤其重要的,他要对自己的部下非常熟悉,谁有什么特长,谁适合干什么,一清二楚,才能做出最好的部署。平时的一点一滴努力就体现在高考一字一句的作答中,你怎么能姑息平时的惰性?
除了议论文的论据选用要遵循这个原则,叙事类文章里编写故事时更要如此。很多学生热衷于编写小张、小王大学毕业了工作了之类的现实版故事,而如果不是对世态人情有较深的了解,这类故事是很难编好的,总脱不了幼稚的学生腔。而一些超现实版的科幻、魔兽故事,应该属于非主流,喜欢的人不多。比较而言,“故事新编”对考场作文来说就合适得多。很多年前那篇受到广泛赞誉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典型的例子,作者以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与伯喜对话、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情节,表达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主旨,其精彩固然与作者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分不开,但其巧妙的选材和构思也绝非一般人能比。基于名著又不同于原著,人物都是熟悉的,故事却是新鲜的,读来不仅亲切而且新颖,这正是故事新编的魅力所在。2009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品味时尚》中的九斤老太、七斤本是鲁迅《风波》中的人物,作者让她们置身现代大都市,用老眼光看待现在的时尚,真是别开生面。
熟悉的陌生人 篇5
林春平曾说,自己小时候父亲做些皮革小生意,但只够勉强维持生计,一位当地商人证实了这段经历。林的父亲做皮革起家,他本人过去十几年也都是在广东做皮革,但生意并不成功,“基本上属于小打小闹的一类”。相比平阳一带,泽雅做皮革生意的基本上规模都不大,“皮革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产业”。
在温州,除开大西洋银行,人们对林春平的记忆则停留在大米和罗汉果。“他最开始就是一个卖大米的,温州这种人多的是,后来又搞出了一个罗汉果凉茶的广告,但没有做起来。”当地一位媒体记者说。
林春平出问题前,在温州可以买到一种“春平香米”,包装袋上印着林春平的彩色大头贴。林曾称,自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春平丽泰米业销售体系,在深圳、北京、珠海、港澳台、伦敦和米兰都有销售,每年基本上有将近3个亿的销售额。
“既然企业做这么大,温州定期都会公布纳税排名、企业排名、龙头骨干企业等等,但从来没有看过有这样一家集团上榜,他从来没有被温州市政府和主流评价机构认同过。”温州一位商会会长表示,春平集团旗下的几家公司,在温州近几年的纳税记录中基本没有看到过。实际上,林春平的大部分公司都是“收购大西洋银行”之前不久注册的。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他的企业发展都很一般,春平集团是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花100美元就行了,在香港注册也就1万港币,但要在中国大陆注册一个集团,起码要5000万以上的注册资金,他根本没有这么多钱。”一位与林春平有过接触的温州商人说,自己圈子里认识林的人大多知道他是卖大米的,但究竟还做了什么事情没人清楚。直到“收购大西洋银行”,林开始逢人便说自己是做金融的。
成为政协委员后,林春平在瓯海慈善总会成立了春平分会。根据媒体当时报道,春平集团一次性提取2200万元作为分会基金,每年以5%的增值部分作为慈善资金。林被立案侦查后,瓯海慈善总会表示,春平集团总共到位资金55万,林春平还以个人名义捐献了5万,均为他任职政协委员时所出。
“长期以来他的企业对温州的贡献微乎其微,包括他做慈善,也是大西洋银行的事情出来之后才去做的。”上述温商表示,以前从来没听过他在做慈善。他对温州来说,既熟悉,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