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2024-12-25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精选7篇)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篇1

轻轻地从书橱中抽落一本淡黄色纸页的书,封面上赫然写着《红楼梦》。抖落纸页上的灰尘,翻开书,和着淡淡的檀香,步入了那个曾经多么熟悉的地方一—大观园,望见多少风景。

葬花吟

风中,那满树的花如一只只舞倦了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下,终于落成了一地的残花。你担着花锄,瘦弱的身子在风中似乎要倒,单薄而又无助。你也多想化成这一地落花,去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那里没有寄人篱下的痛苦,没有孤单与落寞。你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道尽了你清高而短暂的生命;你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说尽了你叛逆而孤傲的性格;你的“眼空蓄泪泪空垂,抛珠滚玉却为谁”诉尽了你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和对宝玉的无边思念。杜鹃啼血,可是你千年未变的咏叹词?

柳絮词

青石上沉酣的倩影惊飞花无数,你挽一髻蓬松松的青丝吞吐你心中的豪气。你没有悲天悯人的长吁短叹,亦没有世故圆滑的左右迎合,你永远保持着一份超然,一份诗意。琉璃世界的割腥啖膻彰显你巾帼红颜的豪情,你心直口快的性格为这冷清清的园子平添几分妩媚。但坎坷的命运依旧抚不平你嘴角漾开的笑意,你微笑着,面对昨天与今日,柳絮翻飞,你童真的歌谣摇开了一方新的天地。

螃蟹咏

冷香丸的清香压低了你上清苑的傲骨,你不得不莲步微移,做你大家闺秀的典范。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滚滚而来的骂名使你不得不讥讽螃蟹却依旧无济于事。你也许是一朵紫红色的牡丹,高贵而华美,繁花尽谢之时,你在那里张扬地开放,芳香弥漫。你的平易近人被说成是世故圆滑,你对宝玉的爱被说成是从始至终在成就婚姻。你亦是无奈的,背负着滚滚骂名却依旧款款地微笑。牡丹的华美,许是你一生的写照吧。

合上书本,徜徉在这雍容美丽却又异常熟悉的大观园中,我再一次看到许多的风景,黛玉葬花、湘云沉酣、宝钗讽蟹,伴着我长大,亦伴着我无数次地落泪。红楼女儿的迷梦谱成了一首新歌,这泪的痛、血的痴可有钟子期在听?

这个熟悉的地方,风景很烂漫。

[简评]

本篇文章作者利用分段分小标题的形式结构文章,三个标题,三幅画卷,给我们展示了大观园的美丽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文学画卷的热爱之情。文章作者文学素养之高,能巧妙地利用古典诗词的内容,融合自己的理解,把文学这个艺术文化宝库的内容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令人耳目一新,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篇2

所谓熟悉,并非是单调和一成不变的。每天看似周而复始的生活总会出现一些惊喜与感动,在熟悉的地方,我们所能有的,只是一种重复性,装饰性的新奇而已,其间不是完全没有乐趣,被我们熟悉的地方都是有潜质的东西,他们都是清清的,浅浅的,随着生命的推移愈来愈浓。

很多人说,风景是沿途里惊羡了我们视野的意外;可我却说风景是平淡里开出的一枝花,美丽而不浓艳,沉韵而不失优雅。风景是陈年的老酒,愈久愈浓,而真正美到生命里的东西并不仅仅集中于人的脸上,事物的表面和春秋的事物这几处窄迫的地方,更是人的本身,在人的想象里,在人的心里。而要发现这些美丽的事物需要一颗心,一颗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心。

人们常说“日久见人心。”于是常有人说看透人性,看透社会。可是我想说你以什么眼光看世界,那么你看到就是怎样的世界。与其说“看透社会,看透人性”不如说你内心,不够丰盈,从未看懂人性,你之所以看到的不理想,是因为你自己不够理想,总爱去对着你的事物刨根问底,对美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这便是因为发现美丽的事物的心,始终你活在风景之外,你也不可能成为风景。而这样的人,无论身处何地,你始终看不见风景。

熟悉的地方依然有风景 篇3

这种心理映射到写作者那里,更成为一大苦恼或障碍。这些每天都会见到的风景,每天都身在其中的日常生活,已经是再熟悉不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熟悉的地方真的没有风景?

记得在笔者家乡,所上中学对面的巷子里有一棵古树,极其普通,却饱经沧桑。巷子里的人来来往往,很少有人会留意这棵树。但据史料记载,它就是著名的“南柯一梦”故事里所说的那棵大槐树。正是这些人们日常所见之物和所过之处,却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又想起一事。前段时间去浙江西部一地出差,当地地处山区,漫山遍野长满了竹子。这是当地最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们平凡、不起眼,但聪明的当地人却用竹子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山里人。竹篾编成了凉席、竹篮、筲箕等,竹笋用来做菜——竹笋入菜的做法尤其多,做成的菜能摆上一桌……谁能想到,小小的竹子在人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发挥了如此多的用途。

如果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么只能缘于人们的熟视无睹。当内心越来越干涸、越来越沙漠化,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想象、鲜活的激情渐渐地枯萎,熟视无睹便在意料之中了。

写作这件事同样如此。它需要的是我们从熟视无睹走向熟视“有”睹。

巴金先生曾经赠给作家赵丽宏一句话: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对很多人来说,最熟悉、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那么就写写日常生活吧。事实上一些优秀的作家写的最多的正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或许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共同点是对“日常”背后的价值进行的开采和发掘——它们让日常生活显得那样与众不同、活色生香。

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熟悉的地方依然有风景。

跌倒的地方也有风景 篇4

小朋友跌倒, 也许会号啕大哭, 等待母亲的双手扶起;

青年人跌倒, 也许会眉头一皱, 双手一托自己站起来;

老年人跌倒, 也许会内心一颤, 担心自己是否还能站起来——

面对“跌倒”, 不同的身心, 不同的感受, 不同的表现。那么, 对于“人生的跌倒”又该如何面对呢?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之一的阳光少年黄舸就在人生跌倒时选择了站起来。

7岁时黄舸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 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 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 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 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到2006年止, 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城市, 行程1.3万多公里, 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

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 也传播着感动。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 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少年, 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 跋山涉水, 万里迢迢。他就好比一小截命运丢弃的蜡烛, 善良的人点亮他, 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 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这风景多么美啊!

黄舸在磨难前表现出的是坚强、勇敢、自信、微笑。

类似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5·12”一个令人畏惧的数字, 一个令人铭记的数字。在这一天的14时28分, 四川汶川大地震爆发了。顷刻间, 往日风光的巴蜀大地变成了一片残瓦碎片。许多生命也随之无情地离去, 留下的唯有痛苦。然而, 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手牵手, 心连心, 更团结了, 更坚强了, 共同抗击这次毁灭性的灾难。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及时赶到。在四川灾区, 少了些痛哭的声音, 多了些忙碌的身影。人们的爱汇聚于此, 产生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这力量远远超过了灾难的势力!这风景多美啊!

人生如同行舟, 不可能一帆风顺, 总要面对挫折与困难。在其面前跌倒既不可怕也不可悲, 关键是你能否重新站起来, 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跌倒了爬起来。

跌倒的地方也有风景, 擦拭心灵的伤口去发现吧!

【简评】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篇5

各组组长忙着收作业,然后班情况告诉课代表,同学们忙着背诵课文。XXX,你作业交了没有?还有谁作业没交,告诉我。一道道声音进入我的耳朵,看起来像繁忙的城市。

早晨的班级是一道繁忙的风景。

一声清脆的声音响起,便迎来了英语课,对于几个:“孙悟空”来说,这无非是唐僧要念紧箍咒了,大家都在背诵今天的默写。过了五分钟老师便把默写纸发发下来了,都开始了默写,全对的可以减少作业,对于作业多的我们无非是雪中送炭,老师让课代表把昨天的作业发下来评讲。接下来便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发下来的预习纸,让我们做预习部分,做了一会儿,就听到了一阵阵讨论的声音,老师看大家都做的.差不多了,便开始解答大家的疑惑。为了测试大家学的怎么样,便让我们做起了课堂反馈,写完就交上去,不能讨论。大家便用上所学的知识解答。

上午的班级是一道努力的风景。

到了下午,迎来了最受欢迎的体育课,体育委员带领大家跑完两圈部,在做好热身,体育老师讲明了今天体育课的活动安排,先是练习八字运球,然后便可以自由活动,开始练习了,达到老师标准的可以自由活动,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大多数同学都完成了,只剩下了几个人了接受老师的洗礼,做20个俯卧撑便可以了。而自由活动同学则是另一种风景,男生打起了篮球,女生这在聊天。

体育课的同学是一道轻松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篇6

一、目标重设——从内容理解到形式发现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体裁为散文,作者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叹。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学生已经在原先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知晓了作者写作的主要旨趣。如果复习课上以复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为目标,那么这样的复习课肯定就是停留在“炒冷饭”的层面上,是没有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重设,将复习的重点从对内容的关注转移到研究作者写作艺术。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勤劳、朴实,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生1:“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有同学说老人很慈善,显得很有精神,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2:我从“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读出了老人的慈善。

生3:“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想想我们平时在写人的作文中,一般也会先写人物的——(生齐)外貌。但我们在写作时,一般只会写一次人物的外貌,但作者却写了——(生齐)两次。仔细比较一下,这前后两次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生4:一处写的是衣着,一处写的是脸部。

师:继续找找,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5:第一次作者写的是傍晚时分看到老人的,第二次是作者借着淡淡的星光仔细打量老人的。

师:作者观察的时间不一样。

生6:作者第一次看到老人是在武夷山的石阶上,这是在远处观察老人。第二次,作者是在老人的小屋里,这时已经走近了老人。

生7:第一次,“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远处观察老人。第二次,作者是“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时就在老人面前了。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精准,你的眼睛也很亮,能从作者用词的差别中感受到作者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生8:第一次,作者是粗略地看,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主要写了老人的穿着;第二次,先总写老人的脸部,再具体写脸上的神情,而且看得很仔细。

师:你在前面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好的补充,知道作者为什么第一次就是粗略地看,第二次却要细细地打量呢?

生8:因为第一次作者还不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而第二次,作者是在老人引他进了小屋进行了交谈之后。

师:武夷山有那么多人,但作者的目光就仅仅锁定在扫路人身上,不仅是一般看看,还仔细打量呢。这是为什么?

生9:想更好地了解老人。

师: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想进一步了解老人呢?

生9:因为作者与老人交谈之后,知道老人每天一上一下要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感到很吃惊。

师:除了吃惊,更多的是——(生齐“佩服”)。作者前后两次对老人进行的观察,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这样一品读,还真的有了不少收获。其实,再仔细看看,这两段文字中还藏着共同的秘密呢!

生10:作者在远处看到的老人很精瘦,仔细打量时,看到老人还是很瘦削。

师:是呀,作者两次都提到老人很瘦。这个瘦就写出了老人的特点。今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除了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更要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作者写扫路人,第一次是粗略地观察,但随着对老人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吸引他走近了老人,并仔细打量,观察更为细致了,对老人的敬佩之情也就溢满字里行间。

这样的复习教学,将关注点从对文本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写作形式的关注,让学生在重复阅读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这篇课文还有新的秘密等待着去发现,并从对内容的温习中发现写作的技巧,不仅仅为学生打开解读文本密码的又一条途径,更让学生从教材的“这一例子”中学会了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内容重设——从单一文本到主题文本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对某一篇课文的再读再议,更应该引导学生观察与“某一篇”相似的“某一类”,以期发现更多的信息。《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写人的散文,这一类文本在教材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在复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册教材中特别是已经学过的其他教材出现的类似文本进行新观察。《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和祖父的园子》《理想的风筝》等课文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都以文字清丽优美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复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将这些课文进行呈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发现相似点和不同点,以提高学生鉴赏性阅读能力。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不仅写了扫路人,还写到了“天游峰”。能迅速找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吗?

生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生2: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师:课文明明写的是扫路人,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天游峰的景色呢?

生3:这样可以衬托出老人在这么高和险的天游峰扫石阶非常辛苦。

生4:我补充,从中可以看出扫路人的豁达开朗。

师:第二次写天游峰的时候,还有这样一句话(出示——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作者还写了谁?

生5:作者写游客辛苦爬山是为了和扫路人进行对比。

师:作者越是把天游峰写得高,写得险,游人攀登是那么不容易,就越能显示出老人的不怕辛苦、豁达开朗。其实,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也有这样的写法,写人不仅仅是写人,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以此来衬托主人公。能举例子吗?

生6: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作者冰心多次写了园子里美丽的充满生机的海棠花,表面上在写园子的美,其实是在衬托儿童的烂漫、充满生命活力。

生7:《我和祖父的园子》里,作者萧红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写到了园子的景色,到了课文后面又写了园子里的景色,这些景色写得很美,其实是反映祖父带给萧红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

师:这些课文的作者,在写人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写了与人物与事情相关的景物,你们发现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吗?

生8:写人不能单纯地写人,还可以通过写与人物相关的景色,衬托人物。

生9:写人的文章如果写景,这个景色一定是为写人物服务的。

……

因为有了相似文本的链接,使得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写人文章的写作技巧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也提示我们,复习“某一课文”时,如果有“某类课文”的链接,会让复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厚和丰富,可以避免在单一的课文中机械地“重复”甚至“啰嗦”,可以打开学生仓库的大门,让语文的“积累”作用真正发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三、策略重寻——从机械训练到智慧建构

字词抄写、内容重温、题海训练是复习课的最大弊病,使得学生对复习课充满了畏惧。所以,对教师而言,必须给学生寻找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对于字词篇章而言,只需要学生通过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解决了,如果课堂上需要检测复习效果的话,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随机抽查便可。因此,在复习这篇课文时,一是可以从“微习作”入手,让学生仿写某种写作技巧,或者仿写某个片断,或者续写几年后再见扫路人的情景;二是可以从“泛阅读”入手,让学生继续寻找已经学过的类似文本的其它写作技巧,或者阅读更多的相似的写人类的文章,让学生远离机械训练,重构新的语文知识,提升更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师:在写作中,景物描写一定不是纯粹的写景,而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才能恰到好处地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这篇文章中,作者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貌,也有两处写天游峰的景物。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先写远处的景,看到的是扫路人大概的形象;然后走近天游峰,看得更真切,仔细打量老人,并与老人有了更多的亲切交谈。因此,在作者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扫路人。现在,如果让我们再来写一写写人的文章,你是不是有些构思或打算了?

生1:我观察的是一位清洁工,准备细致地写好她清扫路面时的一系列动作,并通过写与她的对话,表现出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特点。

师:对,我们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写,不可面面俱到。

生2:我准备通过一两件具体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选取典型事例很重要,这可以让你的作文与众不同,独具特色。

生3:在写作时可以尝试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以更好地衬托人物的形象。

师:是的,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刻画,如果能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用上衬托或对比的写作方法,就可以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推荐大家阅读两篇文章:一篇是季羡林先生的《我的女房东》,还有一篇是冯骥才的《挑山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现在,请大家写一写自己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那个人,可以模仿这些课文的写作方法,当然,老师更希望看到你们有自己的表达方法。

这样的复习,从重新认知开展,关注了语文学习的一个“点”,并让学生在“点”的认识上主动构建新的习作策略,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既没有“炒冷饭”之嫌疑,也没有“工具化”之倾向。面对“某一课文”,需要我们牵“一”而动“全”身,让学生在复习中主动开启经验之门,敏于发现类似文本的更多写作奥秘,智慧地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谁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 篇7

日前,一位中年男子对我说:“我结婚二十多年了,与妻子感情一直都很不错,但不知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我对性生活产生了厌倦,尽管我十分努力、十分投入,却总也找不到过去的那种愉悦和快感了。以前总是她嫌我要求太多,可是现在,每次做爱我都像完成任务似的。其实我的心里并不希望这样。这种状况让我觉得对妻子很歉疚,我自己也很苦恼,却无法解决。我的身体一向健康,心理也正常,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对性生活有这种感觉难道我得了什么病吗”

久已的盼望

新婚夫妇为什么会如胶似漆一是情感的交融;二是性的吸引。蜜月阶段,新婚夫妇之间的刺激是全新的,两个人都迫切地希望去“品尝”它,体会它。另外,人的性欲望经过青春期长时期的积累,也极需得到发泄。此时久已的盼望变成事实,人们自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尽管每一对夫妻都希望能永远保持这种亲密和谐的性关系,都希望自己能保持独特、持久的性魅力,但实际情况很难如此。很多夫妻在共同生活多年以后,就不再如饥似渴地盼望过性生活了,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这种性厌倦有心理上的原因,也有身体衰老的缘故。

新鲜已成过去

对于结婚数年的“老夫老妻”来说,性结合已成家常便饭,毫无新鲜感可言了。因而即便是与往日同样的刺激也难以收到同样的效果,得到同样的快感。有人曾带有调侃意味地这样总结我国的夫妻生活:“同一个位置,同一个姿势,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动作。”尽管是调侃,但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夫妻,他们的性生活就是这样几十年一贯制。在这样毫无变化的重复当中,再大的魅力也会消磨掉,难怪有人会以例行公事的态度对待性生活。有的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往往越来越不重视性生活质量,过去能耐心遵循的一个个性接触步骤,在年深日久的重复之后已生出许多厌倦,因而有意无意地省略了,匆匆忙忙就进入实质性阶段,一完事便两背相对,酣然入梦。如此质量低下的性生活自然不会引起性欲的勃发,也不会留下美好的回味,更不会激起对下一次性生活的渴望。

除了失去新鲜感这一原因以外,我们中国人对性生活的羞耻感很严重,即使夫妻之间,也不肯在这方面有所开拓,有所创新。从结婚以后就过着一成不变的性生活的夫妻比比皆是。国外有个小幽默,讲的是一位妻子每晚睡觉前都换一件新睡衣,她的丈夫哀求她说:“请你不要这样,我一看到你穿上新睡衣就控制不住了。”妻子接受了他的意见。可过了一段时间,丈夫又请求妻子说:“请你还像以前一样吧,不然我就觉得没有兴致了。”这毕竟是个国外幽默,在我们国家里这样的情况是很难出现的。

性爱植根于情爱

从某种意义上讲,长期共同生活的夫妻都会出现性厌倦,只不过深浅程度不一、持续时间不同罢了。专家们在谈到如何克服性厌倦时,都强调性爱必须植根于情爱,言外之意就是夫妻双方应该追求更高程度的感情沟通。但这种说法也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好像凡是发生性厌倦的人,都是只追求肉欲而不懂感情的人。实际上,无论感情多么深厚的夫妻都可能产生性厌倦现象,只不过他们能够及时调整和纠正罢了。

那么,那些善于保持性生活欢乐的夫妻是怎样做的呢

首先,能够长久保持性生活热情的夫妻,从不马虎地对待每一次性生活。他们懂得应该更多地从整个性爱过程中获得乐趣,而不是只单纯地追求实质性交合的那一段时间,因而他们能够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交合的准备工作和事后的收尾上。结果他们在每一次性生活中都能获得较大的快感,而且意犹未尽,总是盼望着下一次的到来。做得好的夫妻,也有性欲降低的时候,但他们知道这是自然的事情,或许是自己体内的周期变化,因而并不强求,而是慢慢地等待欲望的再次积累。在等待的时间里,他们会安排各种活动来调整双方的身心状态,比如出外游玩、参加文娱活动。还有的夫妻故意分离一段时间,以时空距离增强双方的思念,达到“小别胜新婚”的效果。

从身体方面讲,人到中年以后,各项生理功能都会随着身体的老化走下坡路。比如,男性在勃起能力、维持时间、快感等方面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这是由于身体老化、工作投入过甚、饮酒过度、熬夜过多等诸多因素造成的。男性朋友应该努力戒除不良嗜好,排除上述不利因素,同时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身体加油,增强身体的活力和功能。

情爱食谱

有的朋友或许觉得这很难,其实有时通过调整饮食确可达到增加体力及功能的效果。

您可以在日常饮食中增加一些能增强性欲的食品。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鹿茸有唤起人的性欲和提神补血的功效。鹿茸即鹿角。传说中,猎人在捕捉鹿的时候会故意惊吓它,使鹿因受惊而血气翻涌,待大量血液涌上鹿角后再举刀砍下鹿角。因此,鹿角是鹿血的精华所在。鹿筋含有丰富的胶质,可补人体四肢关节,长期食用可增加四肢力量和功能。鹿肉富含蛋白质,尤以鹿腩为最佳,常食鹿肉有助于身体肌肉生长。生蚝可增强女性内分泌功能,令女性下体湿润,有助房事。另外,可多吃一些如枸杞子、羊肉、狗肉、芹菜、海参、泥鳅等大补的食品,水果可多吃葡萄、苹果、大枣等。每天睡前口服鲜蜂王浆,有缓解性生活疲劳的作用。在性生活技巧上也要注意学习、提高,让每一次性生活都成为一种全新的尝试,给您和您的伴侣带来全新的体验。

上一篇:材料类课程下一篇:教师第一学生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