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

2024-08-13

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共4篇)

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 篇1

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

林功丁(福州市建筑设计院350001)

[提 要] 对具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的建筑工程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提供的安全性评价报告是重大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两本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对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

价报告的设计应用进行归纳与论述,并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抗震设计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确立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类建设工程选址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人民政府政府令(第100号)公布了《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并规定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对具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的重大建筑工程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提供的安全性评价报告是重大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随着《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实施,需要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进行工程抗震设计的项目日益增多,如何正确地理解报告内客、准确地根据报告提供的条件与参数进行工程抗震设计,是保证重大建筑工程既满足抗震安全性要求又满足国家经济条件要求的关键,本文根据两本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对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进行归纳与论述,并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应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筑工程

根据《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筑工程需要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

有以下几类:

(1)国际或者国内主要干线机场航站楼、航管楼(包括塔台、通信楼);

(2)功率200千瓦以上的广播发射台、电视台(包括电视差转台、电视播控中心、电视发射塔等);

(3)容量5万门以上的长途电话枢纽;

(4)省、设区市电力调度中心;

(5)三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

(6)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各类救灾应急指挥中心;

(7)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核工业和大型重工业工程;

(8)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大型影剧院,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展览馆、会展中心;

(9)高度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要求及报告的主要章节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筑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通过地质灾害、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

害预测结果。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主要章节包括: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近场区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场地震害效应评价等。

3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应用介绍

3.1 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

区域范围一般取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km,震害资料和工程经验表明,场地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于

150km范围内的地震影响,区域工作范围取工程场地外延150km可满足评价要求。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区域范围最早记录到的历史地震、历史破坏性地震数量、最大历史地震、历史地震资料完整的年代、以及区域内现代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概况。

(2)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评价,包括不同强度地震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平均震源深度等。

(3)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评价,包括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期、各活动期的起止年限、未来100年地震活

动水平。

(4)历史地震影响评价,包括工程场地所遭受到的最大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及烈度的频次特征。

3.2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工程场地在区域大地构造上的位置,对场地所在的大地构造单元的评价。

(2)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对场地所在新构造分区单元的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的评价。

(3)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特征,对工程场地所在地质构造单元的地震构造环境特点的评价。

(4)区域范围内不同震级档的地震构造标志、区域发震构造及特征。

3.3近场区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

一般情况下,近场区范围可以界定为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特殊情况可适当扩大。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及对工程场地的影响性评价。

(2)近场区相关的发震构造及其震级上限的综合判定。

(3)工程抗震设防所需的活动断层或发震断层的有关参数。

(4)明确己知的历史破坏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强度。

(5)现代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概况。

(6)地震活动和近场地震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背景下的近场区未来地震活动水平。

3.4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性划分的潜在震源区、以及地震动衰减关系,得到的工程场地不同超越

概率下的基岩水平加速度。

(2)工程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

(3)对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起主要作用的潜在震源区及其的贡献。

3.5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工程场地的地貌类型。

(2)工程场地类别的判定。

(3)工程场地地面常时微动卓越周期值。

3.6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之一,其结果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所以

是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章节。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得到:

(1)场地地表面地震动加速度峰值。

(2)场地地表面地震动反应谱。

(3)设计地震动时程的合成,所提供的人工波文件。

(4)天然地震波的选择。

根据有关规定,小震计算按安评报告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的较大值采用,中震、大震计算按规范反应谱进

行。

3.7场地震害效应评价

场地地震灾害是指在地震作用下,建筑工程场地发生动力破坏的地质现象,导致工程地基失稳而引发

地震灾害或发生滑坡、崩塌推倒或淹埋建筑物的地质灾害。

与上一章节一样,场地震害效应评价也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之一,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工

程的选址、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同样是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章节。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得到:

(1)砂土地震液化的评估。

(2)软土震陷的评估。

(3)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估。

(4)地震断层效应的评判。

(5)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确认。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场地震害效应评价是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所以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也多为涉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安评报告提供的场地设计反应谱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造成电算程

序无法计算。

(2)按照安评报告提供的场地设计反应谱计算的地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

大很多,甚至超过50%以上。

(3)安评报告提供的地震动时程分析结果与反应谱计算结果相差较大。

(4)有些安评报告没有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估,或地震边坡效应评估不充分,缺乏对处于危险地段的边坡进

行治理的可行性评价。几点建议

5.1 反应谱的表示形式宜规准化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第12.1.2条规定: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反应谱以规准化形式表示,可以方便工程抗震设计使用,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随机因素所造成的谱值随周期剧烈变化的不合理性。考虑到建筑设计单位现有计算软件的条件限制,建议安评报告给出的建筑抗震设计反应谱采用《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中的标准反应谱的形式,反应谱的形状参数应符合该标准第5.1.5条的规定:

(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

(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衰减指数应取0.9。

(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s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

5.2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的处理

在某些特殊地质条件下,安评报告给出的反应谱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时(通常为1.0或1.1),可以按规范规定的衰减指数0.9进行计算,但不能直接采用电算结果,应利用程序中的地震作用调整系数对地震作用进行调整。根据各振型自振周期下的安评报告反应谱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的比值调整各振型的地震作用,并按照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振型组合原则求得振型组合后的地震作用,这个地震作用与按衰减指数0.9计算的地震作用的比值即为调整系数。显而易见,这种计算方法较为繁琐,一般情况下,对于低阶振型起主要作用的建筑,亦可直接取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下的安评报告反应谱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反应谱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比值作为地震作用计算的调整系数来调整地震效应,经多个实际工程的复核验算表明误差大至在10%之内。

5.3关于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和特征周期值

安评报告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在考虑覆盖土层条件的影响下,依据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得到的基岩地震动参数,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给出的。由于种种原因,安评报告的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总是大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这是造成安评报告反应谱计算的地

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大很多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安评报告给出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值通常大于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值得注意的是2010版抗震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己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8306-2001特征周期值基本吻合,故安评报告

给出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与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不应有太大差别。

安评报告反应谱计算的地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大很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烈度七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g区,如果地震效应大50%,实际上已达到0.15g区的效应。在烈度七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区,如果地震效应大33%,则已达到烈度八度区的效应。当工程场地已处于明确的抗震设防区划内,除非是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其他工程则不应出现抗震设防要求跨区划的误差。

5.4 关于地震动时程分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基本方法,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对于规范特

别规定的建筑才要求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时程分析一般是针对建筑的规则性,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和捡查是否存在薄弱层、刚度突变等。正常情况下,弹性时程分析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接近或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但不应小于80%),所以建议安评给出的地震动时程应允许设计单位进行试算,必要时可进行调整,使之与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底部剪力)较为吻合。

5.5 重视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价

汶川地震灾害表明,由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在这次震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震后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新增3.3.5条,要求山区建筑的地基基础,应注意设置符合抗震要求的边坡工程,并避开土质和强风花岩石边坡的边缘;并将第4.1.8条改为强制性条文,要求在陡坡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应注意稳定性和地震放大作用。规范的修订

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山区建筑的抗震能力,也说明重视地震边坡影响的重要性。

当边坡在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边坡塌滑区或边坡塌方影响区则属于危险地段,规范规定严禁建造甲、乙类建筑且不应建造丙类建筑。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边坡塌滑区或边坡塌方影响区内建造建筑物的情况已不可避免,如何对属于危险地段的边坡进行综合治理,其抗震设防标准如何确定,国内现行规范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考虑到“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这种情况下的边坡工程在大震时,支护结构不能发生失效性破坏、边坡不能发生滑坡、崩塌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满足这个要求,安评报告对建

筑边坡地震效应进行完整、全面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6结束语

建筑抗震三个设防水准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反思汶川震害,最重要的设防目标应该是“大震不倒”。破坏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目前还有许多规律未被认识,建筑抗震设计只能以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基础,努力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必须以具备清晰、完整的建筑抗震设计概念为前提,正确地理解安评报告内客、准确地根据安评报告提供的条件与参数进行工程抗震设计,才能面对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地震灾害,实现抗震设防目标。

参考文献

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宣贯教材卢寿德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

本文由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林功丁撰写,引用或转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必究!

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 篇2

地震使房屋建筑、交通运输、水利工程、重要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现阶段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加强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是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总则中明确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1]。采用有效的措施做好地震区场地勘察,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准确的获取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参数,这些工作对于地震区建筑场地的安全性评价和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舟山地区位于地震7度设防区,沿海区域软土地层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随着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做好高层建筑场地地基的勘察尤为重要,因此掌握高层建筑地基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1)判别场地覆盖层厚度,进行场地类别划分,通常采用剪切波速检层法测试,通过检测各土层的剪切波速来实现;2)获取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所需的土动力参数,如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进行场地液化判别,通常采用室内试验方法,如土动三轴试验、共振柱试验等,场地液化判别也可采用静力触探方法来评价。这些测试要求在《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中有详细的说明[2]。本文主要介绍近年在舟山地区开展的一些场地勘察工作对场地剪切波速测试和土动三轴试验方法的实施和应用。

1 现场剪切波速检层测试与工程应用

现场剪切波速测试是采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的方式,通过分析地震波穿越土层时所携带的信息,获取土层特征参数的一种方法。通常有钻孔法和表面波法两类,其中钻孔法又分为下孔法和跨孔法。表面波法无需钻孔,传感器放置于地表进行测试,测试技术简单易行,试验信号受环境干扰和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响较小[3]。但表面波法所测结果为表面波波速,需通过转换后才能获得剪切波速,而且其测试深度受到限制。跨孔法测试是将振源和地震检波器放在不同的钻孔中的同一高程,根据孔水平间距和波传播历时可以计算出相应波速,测试原理简单,测试结果可靠,但在测试时需要两个距离适中的钻孔。下孔法与跨孔法相比,试验更加灵活,只需一只钻孔即可施测,激振在地面进行,方法简便,测试可靠,可以利用地质钻孔进行测试,是应用最广的一种现场剪切波测试方法。

1.1 下孔法剪切波速检层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下孔法是用木锤或适宜的铁锤分别水平敲击水平放置于孔口的木板两端,地表产生的剪切波经地层传播,由孔内三分量检波器的水平向检波器接收SH波信号,然后读取正、反两方向的实测波形,找出初至剪切波的波形交叉点,读取初至波传播时间,进而计算出各测点(层)剪切波速及其他相关参数。依据测试结果计算出各层的剪切波速后,进而可以计算出计算深度内的等效剪切波速,并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推断出场地的覆盖层厚度,然后可依据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出场地类别。

1.2 检测成果示例

采用上述方法开展了数个工程的场地剪切波速检测工作,检测设备采用RSM-24FDN场地振动测试仪,表1给出了一个场地的剪切波测试结果分析。

测孔在计算深度范围内等效剪切波速为:Vse=133 m/s;场地覆盖层厚度为45 m,为软弱场地土,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可判定该建筑场地类别属于Ⅲ类。

2 动三轴试验与工程应用

2.1 动三轴试验地震液化判别原理

土动三轴试验是研究土的动力特性的重要试验手段,是抗震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土动三轴试验液化实验是对土样施加一定幅值的动荷载,保持荷载不变下记录土样的应力、应变和孔压的发展情况,用以液化判别。由于地震作用为一随机信号,模拟地震作用只能通过简化的等效作用进行。模拟对象为地震的波形、方向、频谱和持续时间,Seed等[4]将随机地震用等效的简谐波代替,简谐波的剪应力幅值取0.65倍往返地震剪应力最大幅值,简谐波的往返次数按模拟的地震震级确定,如震级为6.5级,7级,7.5级和8级时,分别取8次,12次,20次和30次,加载频率为1 Hz~2 Hz,地震作用方向按水平剪切波考虑。考虑到地震作用的短暂性,一般设地震作用时土处于不排水状态,因此动三轴试验在固结不排水条件下进行。按照抗液化地震力和地震剪应力判别地基土是否存在液化可能。

2.2 工程实例

某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所揭示的土层按其成因类型及土的性状,自上而下分为如下各层:①层:褐灰、灰色重粉质粘土,地表含植物根茎,为人工堆土。场地普遍分布,层厚4.2 m~5.1 m。部分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处于不饱和状态,土质不均,弱~微透水。力学强度低。②层:黄灰、灰色重粉质砂性土、粉砂,夹粉质粘土薄层,具水平层理。场地普遍分布,层厚1.4 m~2.4 m。饱和,松散,中压缩性,弱透水,力学强度低。③层:黄灰、灰褐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含少量有机质。场地普遍分布,层厚12 m~19 m。饱和,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微透水,力学强度低。④上层:灰色粉质粘土含粉砂薄层,呈互层状,见水平层理。场地普遍分布,层厚5.5 m~7.6 m。饱和,软塑状态,中压缩性,弱透水性,力学强度较低。⑤下层:青灰、灰色粉砂、重粉质粘土,含云母片。场地普遍分布,厚度为8.8 m。饱和,中密,局部稍密、密实,中压缩性,中等透水,力学强度中等。⑥层:黄灰色粘土、粉质粘土,质软,局部夹砂壤土薄层。揭示厚度为1.3 m。饱和,软塑状态,高压缩性,极微透水,力学强度较低。

分析上述钻孔资料,②层依据其性质可判定为粉细砂层,天然容重γ=19.7 kN/m3,相对密度Dr=0.35,地下水位距地表为2 m,存在液化可能性,采用Letry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土动三轴试验机,开展动三轴试验,获得动剪切模量和动阻尼比,并进行液化判别如下。舟山地区属于7度设防,等效均匀循环剪应力作用次数取N=12次,取地表以下6.5 m处的一点进行分析判断,相应的抗液化剪应力比τd/σ0=0.173。

抗液化剪应力:

τL=Cr×σ(τdσ0)×DrDr

其中,Cr=0.55~0.59,可取Cr=0.55;

σ′=∑γh=19.5×2+(19.5-10)×2.5+(19.7-10)×2=97.4 kPa(即相当于试验室动三轴试验围压100 kPa)。

经计算得:τL=6.49 kPa。

地震剪应力:τav=0.65τmax×Cϕ=0.65Cϕ×γhg×amax

其中,Cϕ=0.924;amax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按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取值,舟山地区属7度区,按多遇地震考虑,经查得amax=0.08g。

经计算得:τav=6.12 kPa。

τLτav=6.496.12=1.06,即砂土液化安全因子F=τLτav1,故可判定该砂层不会发生液化。

3 结语

通过对舟山地区的高层建筑地基动力勘察的研究,阐述了高层建筑地基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介绍了两种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工程实例表明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场地的地震动特性进行评价是可行的,加强高层建筑地基地震安全性评价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0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S].

[2]JGJ 72-200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S].

[3]吴世明,唐有职,陈龙珠.岩土工程波动勘测技术[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 篇3

【发布文号】西安市人民政府令第33号 【发布日期】2004-08-15 【生效日期】2004-08-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西安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2004修订)

(1998年9月8日市人民政府发布 根据市人民政府2004年8月1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令第33号《关于修改〈西安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防御和减轻地震对工程设施的破坏,科学合理地利用建设投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 陕西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应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技扩改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

第三条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系指设防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址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小区划和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西安市地震局是本市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工作。

区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协助市地震局做好辖区内本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第五条 下列建设工程项目和地区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一)本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或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其他建设工程。

(二)位于地震烈度分界线两侧各8公里区域内的新建工程项目。

(三)占地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上,并跨越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型厂矿企业、新建城镇和开发区、工业园区等。

(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秦岭山区的重点工程项目。

本规定所称重大建设工程,是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有重大影响的工程。

本规定所称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是指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强腐蚀性物质泄露或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其他建设工程项目按原城建审批程序办理。

第六条第六条 凡新建或扩建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不做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实行设防标准审核制。由市地震部门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使用规定(1990)》出具证明。

第七条第七条 按照本规定需要做地震安全评价的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其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经市地震部门审查后,按规定办理批准手续。

第八条第八条 计划、建设、地矿、土地、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

第九条第九条 计划、建设、土地等行政管理部门及工程建设单位,必须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作为审查的必要内容,纳入审批程序,对没有地震安全性评价内容和市地震部门批准的抗震设防标准的建设工程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关主管部门不得批准,设计部门不得进行设计。

第十条第十条 在本市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国家地震部门或省地震部门颁发的《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许可证》。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承担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省、市物价和财政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的,由市地震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陕西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 篇4

工程地质勘察:通过勘察、测试,分析建筑工程场地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基的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设计和施工所需要的工程地质资料。其工作范围小,勘察深度一般限于地表下数十米,着重从静力学的角度解决保证基础工程对建筑物有足够的承载能力的有关问题。勘察工作是依据有关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地震安全性评价:通过物化探勘测手段和地质地貌调查,以及现场测试和室内试验等,分析研究工程建设场地周围150公里以下范围(区域)、25公里以上范围(近场区)及场址区范围内的地震地质环境和地震活动环境,重点判定近场和场址内地震构造的位置、规模、性质,评价其活动性,鉴别发震构造,研究地震活动规律及其与地震构造的关系,判定区域内潜在震源区的分布及其有关参数,确定地震动衰减规律、工程场地动、静力学特征,采用概率分析法计算工程安全所需概率水准下建设场地未来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影响,给出相应的基岩或土层设计地震动参数,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备考资料

地震安全性评价有专门的技术规范。

上一篇:员工雇佣劳动合同下一篇:班级学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