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场地

2024-08-21

建筑与场地(共12篇)

建筑与场地 篇1

场地是用来特指外环境中硬质铺装的地面, 是供人们聚集、停留的室外活动场地。一般来说,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 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的基础上, 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

1 场地的分类

一般来说, 人们的每一种室外活动都需要有相应的活动场地与之相适应。例如, 市政广场是公众政治集会的地方, 重大的庆典活动通常会在这里举行;休闲娱乐广场具有欢乐、轻松的气氛, 用来满足人们文化交流、观赏、表演、休憩等活动的要求。因此, 按照场地使用性质的不同, 可以将其简单地划分为诸如市政、纪念、文化、宗教、商业、交通、体育、休闲等等以满足某一类活动为主的专用场地和集多种使用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场地。

1.1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通常位于城市的重要部位, 是公众特定行为的集中地, 在广场的周围常建有重要的公共建筑, 使得其成为城市结构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广场是体现城市特色的窗口, 当人们看到了富有个性的广场后, 就会对所到过的城市产生深刻的印象, 意大利的罗马就以其众多的广场而举世闻名。哈尔滨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圣索菲亚教堂广场也是成功的城市广场范例。

1.2 街头小广场。

街头小广场是城市道路的派生场地, 是城市道路与建筑领域之间增设的必不可少的缓冲空间。它可以是建筑后退出来的前庭, 也可以是斜路相交的剩余空间, 可以是人流的集散点, 也可以是路旁的行人休息场所。小广场的面积一般不大, 但形式多样, 可“见缝插针”, 它们如同城市的呼吸器官, 使建筑密集的地方具有了“透气”的空间。街头小广场的主要功能是方便附近的居民户外生活, 为此, 这类广场在面向街道的同时, 背后通常有建筑或绿化围合以令人感到有所依靠。

1.3 建筑周边场地。

建筑周边场地是指有独立领域的一些单体建筑周围的场地或其内院。这类场地一般相对独立, 在设计中常运用围墙、绿篱、花坛相隔, 或者运用不同的铺地以达到内外环境领域的区分;也有一些场地是开放的, 与周围的其他场地相联系。

2 场地的形态

场地形状的确定可以通过对场地的设计而产生, 也可能是周围道路、建筑围合的结果, 但不论哪种情况其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规则的形态和不规则的形态。

规则的场地是大型广场经常采用的形式, 它具有理性的秩序, 给人以崇高、庄严、肃穆的感受, 但也容易产生空旷、单调、缺少人情味的缺点。所以, 在设计中如果采用规则的场地形态, 应注意通过空间的划分、层次感的创造以及规则的形态中包含不规则要素等方法, 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不规则的场地如果只是轻微的, 通常并不易察觉, 但两边不平行的建筑可使人产生错觉——将远景拉近或推远, 产生特殊的空间感受。随着不规则程度的加剧, 带给人的是活跃、新奇、丰富和富有动感的感受, 易于形成富有魅力的空间。但也应注意过于不规则的形态, 反而给人以琐碎、凌乱、没有秩序的感觉, 也不利于实际的使用。所以, 虽然不规则的场地所带来的空间环境可能比规则的更有趣味, 但形状的变化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 更不是追求新奇的结果。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 应在综合基地的地形、地貌、广场的性质、与城市的总体关系等等因素的前提下巧妙构思, 寻求变化。

场地的规则与不规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 规则的处理与不规则的处理常常相结合出现。另外, 除了场地自身的形状, 到达广场的周围道路, 或汇集或穿越, 其数量、宽度及联系方式对广场的形态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场地的设计

3.1 场地的尺度与规模。

场地的大小不仅是客观的长度尺寸, 还与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比如,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采用“欲扬先抑”的空间组织手法, 使人先经过一系列狭小的空间, 而后豁然开朗, 进入庭园的主要空间, 这时人们感受到的院落的尺寸往往比实际的大。同样, 如果场地的分区细腻, 空间层次丰富, 给人的感受也会更加深远, 比实际的尺度大。此外, 周围建筑的尺度、光线的明暗、围合界面的处理等等都会对广场的尺度感产生影响。不过, 人们根据经验还是可以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设计依据的。比如, 2.7m×2.7m是温馨的二人居室的合适大小, 而21.6m×27m的外部空间同样让人感到舒适、亲切。并用同样的方法推出室外公共性广场的尺寸是180m×72m, 这与塞特提出的尺寸{艮接近。

3.2 场地中的高差设计。

有效地利用地面的高差是场地设计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利用高差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 明确地划分各个领域的界限。同时, 这种划分空间的方式不同于垂直界面的分隔, 空间往往隔而不断, 更加灵活。

当低于地平面的高差加大到一定程度时, 就形成了下沉广场, 它具有与竖起墙壁同样的封闭效果。这对于在喧闹的城市区域, 摆脱繁忙的车流和人流以及各种噪声的干扰, 获得闹中取静的空间是极有效的方法。在下沉广场的设计中要掌握好它的尺度, 既要有围合感, 又不应让人觉得像是掉在“井”里。周围大片实墙的空间会使人感到冷漠而不愿停留, 需要加以分段处理, 如设置花坛、垂直绿化等。下沉的高度也需精心设计, 可以下去一二层, 也可以只下去几步台阶。在人流频繁的街道旁, 几步台阶的下沉广场也是很受人欢迎的。

3.3 场地的铺装。

场地的铺装是场地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丰富细腻的地面铺装能使一大片平淡的场地变得生动起来, 产生亲切感, 创造出具有特定表情的空间。铺地首先具有功能性, 不同的地面铺装可以适合人们诸如集会、观赏、停驻、行走等不同的行为要求;铺地可以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 虽然这种划分作用比较微弱, 但不同的铺地的确可以区别不同的场地, 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规范、引导作用;铺地具有装饰性, 既能美化整体环境, 也能对局部的建筑、小品、雕塑等起到衬托作用。同时, 不同风格的铺装地面具有不同的性格, 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3.4 与其他构成要素的结合。

场地的设计必须注意与其他要素的结合, 人们不会喜欢没有内容的空旷的广场。但其他构成要素的设计应尊重场地的整体风格, 成为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要:广义的“场地”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 可以用来指基地内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 而在这里, 场地是用来特指外环境中硬质铺装的地面, 是供人们聚集、停留的室外活动场地。一般来说,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 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的基础上, 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

关键词:建筑,场地,分类,设计

参考文献

[1]柳孝图.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1]柳孝图.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项端祈.实用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2]项端祈.实用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建筑与场地 篇2

*第一章* 建筑设计标准、规范

本章内容是按照考试大纲“建筑设计(知识)”的第一、第四两部分的要求编写的。第一部分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构图原理,住宅设计原理、规范及评价标准,民用建筑等级划分及各阶段设计深度要求以及建筑设计新感念等小节。第二部分包括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各类型民用建筑设计规范,无障碍设计规范和民用建筑设计防火等小节。本章涉及的教科书均采用最新版本,规范、标准均按照现行的版本。

*第一节*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建筑构图原理

各种类型公共建筑的设计都是立足于处理好功能要求、艺术形象和技术条件这三者的关系。其中,物质功能和审美要求的满足是设计的目的,而技术条件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一、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

功能问题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空间构成、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与疏散以及空间的量度、形状和物理环境(量、形、质)。其中突出的重点则是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和人流活动问题。

(一)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往往起关键作用。

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1.走道(水平交通空间)布置要点:

应直截了当,防曲折多变,与各部分空间有密切联系,宜有较好的采光和照明。

2.楼梯(垂直交通空间)布置要点:

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3.门厅(交通枢纽空间)布置要点:

使用方便,空间得体,结构合理,装修适当,经济有效。应兼顾使用功能和空间意境的创造。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概念是,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

功能分区的原则是: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置。空间组合、划分时要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内部使用的空间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与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

(三)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

人流疏散分正常和紧急两种情况:正常疏散又可分为连续的(如商店)、集中的(如剧场)和兼有的(如展览馆)。而紧急疏散都是集中的。

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要求通畅,要考虑枢纽处的缓冲地带的设置,必要时可适当分散,以防过度的拥挤。连续性的活动宜将出口与入口分开设置。要按防火规范充分考虑疏散时间,计算通行能力。

(四)功能对于单一空间量、形、质的规定性单一建筑空间的大小、容量、形状以及采光、通风、日照条件是适用性的基本因素,同样是建筑功能问题的重要方面,应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统筹解决。

二、公共建筑的技术与经济问题

建筑空间和体形的构成要以一定的工程技术条件作为手段。建筑的空间要求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选择技术形式时要满足功能要求,符合经济原则。

(一)公共建筑与结构技术

公共建筑常用的三种结构形式:墙承重结构、框架结构、空间结构。

1.墙承重结构

常为砖砌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梁板跨度不大,承重墙平面呈矩形网格布置,适用于房间不大,层数不多的建筑(如学校、办公楼、医院)。其承重墙要尽量均匀、交圈,上下层对齐,洞口大小有限,墙体高厚比要合理,大房间在上,小房间在下。

2.框架结构

承重与非承重构件分工明确,空间处理灵活,适用于高层或空间组合复杂的建筑。

3.空间结构(大跨度结构)

充分发挥材料性能,提供中间无柱的巨大空间,满足特殊的使用要求。

悬索、空间薄壁、充气薄膜、空间网架等,结合结构、构造课程,了解受力特点和造型的关系,记住国内外著名实例。

(二)公共建筑与设备

考虑要点:

恰当安排设备用房,解决好建筑、结构与设备上的各种矛盾,注意减噪、防火、隔垫。结合设备课程,了解采暖、空调、照明各种系统的选型原则和适用范围。

1.采暖系统

热水系统舒适、稳定,适用于居住建筑和托幼。蒸汽系统加热快,适用于间歇采暖建筑如会堂、剧场。

2.空调系统

集中空调服务面大,机房集中,管理方便,风速及噪音低但机房大,风道粗,层高要求大,风量不易调节,运行费用高,不适用于小风量的复杂空间。风机盘管系统,室温可调,适用于空间复杂、灵活并需调温的建筑(如宾馆、实验室)。

(三)公共建筑与经济

应当把一定的建筑标准作为考虑建筑经济问题的基础,设计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标准,防止铺张浪费,也不可片面追求低标准而降低建筑质量。

浅谈民用建筑场地竖向设计 篇3

场地竖向设计是规划场地设计中——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规划设计、总平面布置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在考虑规划场地的地形利用和改造时,必须兼顾总体平面和竖向的使用功能要求,统—考虑和处理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才能保证场地建设与使用的合理性、经济性。做好场地的竖向设计,对于降低工程成本、加快建设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不合理的场地竖向设计,则会不利使用,增加工程成本,造成浪费,对以后的使用买下极大的隐患.

人们通常认为,平整土地上的竖向设计相较山地丘陵地区要简单得多,甚至就可以不予考虑,很多建设项目初期方案设计时,只要建筑专业来设计平面构图的美观,平面的流线设计,在施工图阶段才去配上竖向设计,才去了解绝对标高,黄海高程等,对建筑所在场地的周围环境如道路,河流等一系列情况考虑不足,或者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的设计必然是欠缺、不足的,甚至是失败的。

案例一:某学校位于旧城区改造地带,属于拆迁建工程,地形狭长地块内及周边均有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场地周边有两条现有城市道路,标高在8.5-8.8之间,历史文保建筑的基础高度(8.9-9.5)间,新建设计有大面积的地下车库和地下人防工程,原设计根据城市道路在基地入口处的标高情况,将我们场地内标高设计为8.75米,将室内+0.00标高定为8.95米,根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城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2m以上)(用地的规划高程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是不违反设计规范的,但是,由于忽略了历史保护建筑及原有场地标高情况,,待地下室地板浇筑好后,施工方发现当项目场地平整到室外设计标高时,周边几栋历史保护建筑的基础是直接裸露在外的,历史保护建筑面临倒塌的危险,由于地下室底板已浇筑好,局部建筑主体施工完毕,且用地太过局促,已无法对场地标高进行大的调整,经反复比较讨论,采用

1:局部地段尽可能抬高

2:地下室顶板加筋

3:历史保护建筑周围做支撑加以围护。

费时费力,增加投资,工期延迟,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果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将场地竖向设计仔细考虑,则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可挽回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案例二:某山地别墅项目,规划设计依山就势,也尽量考虑了土石方平衡以及与外部道路的交通相协调,方案得以顺利通过,样板区建筑也通过审批先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发现,离此项目不远处有一浅湖泊,是做为该地的蓄洪使用的,经测算,它的设计洪水位是高于该样板区的建筑设计标高的,如暴雨来临,则会对我们的场地造成极大的威胁与损失,若场地竖向设计重新调整,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经各种方案反复比较,最终,建设方采用了在样板区与湖泊之间采用防浪堤的形式来达到防洪的目的,但由此场地景观也大大的打了折扣。

案例三:一住宅小区,在设计初期,只能确定南侧与东侧道路标高,西侧城市道路标高资料一直未能提供,在尽量留有余地的情况下对小区场地进行了竖向设计,在小区快要完工交付时,西侧道路才动图施工,结果建设方发现道路局部标高比小区商铺的室内标高还要高出0.7米,商铺与道路衔接不便,地面排水也不畅,几番与城市市政规划协调,规划道路做了局部调整,内部也局部加高处理,中间用绿化缓坡隔离,才将竖向高差问题稍作缓解,但是也造成了返工和浪费。

现进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很多地块建设时场地还不能做到“七通一平”地块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经常要快于他所相邻的城市道路的规划与建设,虽然与城市规划的思想与精神是不符的,但现实去经常不可避免,城市规划对建设项目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他们之间也有一些不协调,城市规划设计也应在兼顾大局的情况下,对具体现状地块情况结合考虑,将局部问题纳入总体考虑,才能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合理的场地的竖向设计首先要有的详尽基础资料与设计依据,上述几个工程在竖向设计方面的失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基础资料及周围环境没有考虑或者没有全面的基础资料,竖向设计应取得的基础资料主要有:

(一)地形图

比例为1:500或1:l000的地形测绘图,并标有0.50-1.00m等高距的等高线,以及50—l00m间距的纵横坐标网和地貌情况等;在山区考虑场地外排洪问题时,为统计径流面积还要求提供1:2000-1:10000的地形图。

(二)建设场地的地质条件资料

场地内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如:土壤与岩层、不良地质现象(如冲沟、沼池、高丘、滑坡、断层、岩溶等)及其地形特征、地下水位等情况。

(三)场地道路布置

场地道路平面图、道路出入口及初步考虑假设横断面图、平曲线、超高等设计参数,与建筑场地周围衔接的外部道路坐标的定位图、纵横断面图的控制点标高、纵坡度、坡长等参数。

(四)场地排水与防洪方案

场地所在地区的降雨强度。建筑场地地表雨水排除的流向及出口,如流向沟渠河道、城市雨水管网的接入点位置、容量,如沟渠河道的排水量及水位变化规律,城市雨水管线的管径等;确定雨水流向场地的径流面积;了解排水与附近农田灌溉的关系。

在有洪水威胁的地区,要根据当地水文站或有關部门提供的水文资料,了解相应洪水频率的洪水水位、淹没范围等资料,历史不同周期最大洪水位,历年逐月最大、最小、平均水位等资料,以及当地洪痕和洪水发生时间;调查所在地区的防洪标准和原有的防洪设施等;了解流向场地的径流面积和流域内的土壤性质、地貌和植被情况等。

(五)地下管线的情况

各种地下工程管线的平面布置图及其埋置深度要求、重力管线的坡度限制与坡向等。

(六)填土土源与弃土地点

不在内部进行挖、填土方量平衡的场地,填土量大的要确 定取土土源,挖土量大的应寻找余土的弃土地点。

建筑与场地 篇4

地震使房屋建筑、交通运输、水利工程、重要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现阶段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加强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是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总则中明确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1]。采用有效的措施做好地震区场地勘察,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准确的获取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参数,这些工作对于地震区建筑场地的安全性评价和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舟山地区位于地震7度设防区,沿海区域软土地层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随着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做好高层建筑场地地基的勘察尤为重要,因此掌握高层建筑地基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1)判别场地覆盖层厚度,进行场地类别划分,通常采用剪切波速检层法测试,通过检测各土层的剪切波速来实现;2)获取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所需的土动力参数,如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进行场地液化判别,通常采用室内试验方法,如土动三轴试验、共振柱试验等,场地液化判别也可采用静力触探方法来评价。这些测试要求在《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中有详细的说明[2]。本文主要介绍近年在舟山地区开展的一些场地勘察工作对场地剪切波速测试和土动三轴试验方法的实施和应用。

1 现场剪切波速检层测试与工程应用

现场剪切波速测试是采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的方式,通过分析地震波穿越土层时所携带的信息,获取土层特征参数的一种方法。通常有钻孔法和表面波法两类,其中钻孔法又分为下孔法和跨孔法。表面波法无需钻孔,传感器放置于地表进行测试,测试技术简单易行,试验信号受环境干扰和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响较小[3]。但表面波法所测结果为表面波波速,需通过转换后才能获得剪切波速,而且其测试深度受到限制。跨孔法测试是将振源和地震检波器放在不同的钻孔中的同一高程,根据孔水平间距和波传播历时可以计算出相应波速,测试原理简单,测试结果可靠,但在测试时需要两个距离适中的钻孔。下孔法与跨孔法相比,试验更加灵活,只需一只钻孔即可施测,激振在地面进行,方法简便,测试可靠,可以利用地质钻孔进行测试,是应用最广的一种现场剪切波测试方法。

1.1 下孔法剪切波速检层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下孔法是用木锤或适宜的铁锤分别水平敲击水平放置于孔口的木板两端,地表产生的剪切波经地层传播,由孔内三分量检波器的水平向检波器接收SH波信号,然后读取正、反两方向的实测波形,找出初至剪切波的波形交叉点,读取初至波传播时间,进而计算出各测点(层)剪切波速及其他相关参数。依据测试结果计算出各层的剪切波速后,进而可以计算出计算深度内的等效剪切波速,并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推断出场地的覆盖层厚度,然后可依据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出场地类别。

1.2 检测成果示例

采用上述方法开展了数个工程的场地剪切波速检测工作,检测设备采用RSM-24FDN场地振动测试仪,表1给出了一个场地的剪切波测试结果分析。

测孔在计算深度范围内等效剪切波速为:Vse=133 m/s;场地覆盖层厚度为45 m,为软弱场地土,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可判定该建筑场地类别属于Ⅲ类。

2 动三轴试验与工程应用

2.1 动三轴试验地震液化判别原理

土动三轴试验是研究土的动力特性的重要试验手段,是抗震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土动三轴试验液化实验是对土样施加一定幅值的动荷载,保持荷载不变下记录土样的应力、应变和孔压的发展情况,用以液化判别。由于地震作用为一随机信号,模拟地震作用只能通过简化的等效作用进行。模拟对象为地震的波形、方向、频谱和持续时间,Seed等[4]将随机地震用等效的简谐波代替,简谐波的剪应力幅值取0.65倍往返地震剪应力最大幅值,简谐波的往返次数按模拟的地震震级确定,如震级为6.5级,7级,7.5级和8级时,分别取8次,12次,20次和30次,加载频率为1 Hz~2 Hz,地震作用方向按水平剪切波考虑。考虑到地震作用的短暂性,一般设地震作用时土处于不排水状态,因此动三轴试验在固结不排水条件下进行。按照抗液化地震力和地震剪应力判别地基土是否存在液化可能。

2.2 工程实例

某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所揭示的土层按其成因类型及土的性状,自上而下分为如下各层:①层:褐灰、灰色重粉质粘土,地表含植物根茎,为人工堆土。场地普遍分布,层厚4.2 m~5.1 m。部分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处于不饱和状态,土质不均,弱~微透水。力学强度低。②层:黄灰、灰色重粉质砂性土、粉砂,夹粉质粘土薄层,具水平层理。场地普遍分布,层厚1.4 m~2.4 m。饱和,松散,中压缩性,弱透水,力学强度低。③层:黄灰、灰褐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含少量有机质。场地普遍分布,层厚12 m~19 m。饱和,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微透水,力学强度低。④上层:灰色粉质粘土含粉砂薄层,呈互层状,见水平层理。场地普遍分布,层厚5.5 m~7.6 m。饱和,软塑状态,中压缩性,弱透水性,力学强度较低。⑤下层:青灰、灰色粉砂、重粉质粘土,含云母片。场地普遍分布,厚度为8.8 m。饱和,中密,局部稍密、密实,中压缩性,中等透水,力学强度中等。⑥层:黄灰色粘土、粉质粘土,质软,局部夹砂壤土薄层。揭示厚度为1.3 m。饱和,软塑状态,高压缩性,极微透水,力学强度较低。

分析上述钻孔资料,②层依据其性质可判定为粉细砂层,天然容重γ=19.7 kN/m3,相对密度Dr=0.35,地下水位距地表为2 m,存在液化可能性,采用Letry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土动三轴试验机,开展动三轴试验,获得动剪切模量和动阻尼比,并进行液化判别如下。舟山地区属于7度设防,等效均匀循环剪应力作用次数取N=12次,取地表以下6.5 m处的一点进行分析判断,相应的抗液化剪应力比τd/σ0=0.173。

抗液化剪应力:

τL=Cr×σ(τdσ0)×DrDr

其中,Cr=0.55~0.59,可取Cr=0.55;

σ′=∑γh=19.5×2+(19.5-10)×2.5+(19.7-10)×2=97.4 kPa(即相当于试验室动三轴试验围压100 kPa)。

经计算得:τL=6.49 kPa。

地震剪应力:τav=0.65τmax×Cϕ=0.65Cϕ×γhg×amax

其中,Cϕ=0.924;amax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按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取值,舟山地区属7度区,按多遇地震考虑,经查得amax=0.08g。

经计算得:τav=6.12 kPa。

τLτav=6.496.12=1.06,即砂土液化安全因子F=τLτav1,故可判定该砂层不会发生液化。

3 结语

通过对舟山地区的高层建筑地基动力勘察的研究,阐述了高层建筑地基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介绍了两种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工程实例表明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场地的地震动特性进行评价是可行的,加强高层建筑地基地震安全性评价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0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S].

[2]JGJ 72-200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S].

[3]吴世明,唐有职,陈龙珠.岩土工程波动勘测技术[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建筑与场地 篇5

规范对应简称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通则》

《一级注册建筑师辅导教材》(编委会)《教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城市规范》

《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1992年12月4日建设部令第22号发布)《土地出让转让》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住宅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规》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2000《剧场规范》

1.《通则》4.1.4基地地面高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地地面高程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设计;

2基地地面高程应与相邻基地标高协调,不妨碍相邻各方的排水

3基地地面最低处高程宜高于相邻城市道路最低高程,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通则》4.1.4a基地应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基地道路连接的)出口;b基地应至少一面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度,以减少人员疏散时对城市正常交通的影响;C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或疏散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d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不得和快速道路直接连接,也不得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e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f绿化和停车场布置不应影响集散空地的使用,并不宜设置围墙、大门等障碍物。

2.《教材》P1设计前期阶段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出项目评估报告。

3.投资估算划分为四个阶段:规划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评审阶段。

4.我国借用国外贷款的种类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政府贷款、商业贷款。

5.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建筑项目一般有:商业、旅游、娱乐、居住、工业。其中居住用地的土地使用出让最高年限为70年。

7.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时耕地1000亩,其他土地2000亩以上需国务院批准

8.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有关规定,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界满,土地使用者需继续使用土地的,应最迟于界满前十二个月申请续期

9.给排水设施建设用地、园林绿化建设用地、消防设施建设用地属基础设施用地

10.城市用地分类中的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

11.城市用地有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军事等)共九类

12.《城市规范》3.0.1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3.0.4居住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也称公建)两部分。

13.《城市标准》3.0.1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3.0.3城市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每块用地只计算一次,不得重复计算。3.0.4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用一万分之一或五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分区规划用地应采用五千分之一或二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现状和规划的用地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的图纸。3.0.5城市用地的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数字统计精确度应根据图纸比例尺确定:一万分之一图纸应取正整数,五千分之一图纸应取小数点后一位数,二千分之一图纸应取小数点后两位数。

14.房地产权利人欲进行房地产转让或抵押时,对于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一般规定房屋的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必须同时转让

15.工业建设项目建设地区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适当聚集布置、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原则

16.大型建设项目在选择场地时要收集地形图,1:500的比例尺的图纸最适合17.《建筑设计资料集-2》P35a结构抗震设计是以地震烈度为依据的;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房屋建筑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地震烈度分为12度。

b地震基本烈度是某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

c震级表示一次地震能量的大小。国际上通用的是里氏震级;震级每差一级,地震波的能量将差32倍。

d地震破坏的等级:Ⅰ——全部倒塌;Ⅱ——大部分倒塌;Ⅲ——局部倒塌;Ⅳ——局部破坏;Ⅴ——裂缝;Ⅵ——基本完好

e建筑物抗震设防的重点是7、8、9度地震烈度的地区

18.在场地进行的功能分析中,与确定合理的建筑朝向有关系的有:

建筑物使用太阳能供热;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场地东面的高速公路产生交通噪声

19.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分为一级区区划和二级区区划

20.风级表中的风级共分为13级

21.Ⅰ、Ⅱ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住宅冬季防寒保温要求,防风沙

Ⅲ、Ⅳ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

22.住宅应每户至少有一个居室、宿舍每层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居室能获得冬至满窗不少于1小时的日照

23.《城市规范》5.0.2.1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住宅规范》4.1.1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4.1.1的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老年人住宅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h的标准;

2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h的标准。

24.用地指标托儿所为12-15平方米/人;幼儿园为15-20平方米/人

25.场地的外形较为经济合理的是矩形(长宽比为1:1.5)

26.规划用地的周界为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或自然分界线时,用地范围至道路中心线或自然分界线;规划用地与其他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线

27.缓解城市噪声的最好方法是增加噪声源与受声点的距离

28.当基地与道路红线不连接时,应采取设通路的方法与红线连接

29.单车道通路宽度不小于4m;双车道通路宽度不小于7m

30.《建规》6.0.10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它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12.0m×12.0m;供大型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0m×18.0m。

31.消防站的选址应使消防队在5min内要达到责任区的最远点

32.在城市一般地区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的部分有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及烟囱等

33.医院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交通方便、面临两条城市道路、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地形力求规整、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并远离高压线及其设施、不应邻近少年儿童活动密集场所

34.商业中心每建100m2营业面积、办公楼规定配建0.3-0.4机动车停车位

展览馆、医院每建100m2面积0.2机动车停车位火车站、码头每100旅客2.0

影剧院每100坐位0.8-3.0体育馆每100坐位1.0-2.5

35.《剧场规范》3.0.2剧场基地应至少有一面临接城镇道路,或直接通向城市道路的空地。临接的城市道路可通行宽度不应小于剧场安全出口宽度的总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800座及以下,不应小于8m;2801~1200座,不应小于12m;31201座以上,不应小于15m。3.0.3剧场主要入口前的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剧场建筑从红线退后距离应符合城镇规划要求,并按不小于0.20m2/座留出集散空地;

2当剧场前的集散空地不能满足前款规定,或剧场前面疏散口的宽度不能满足计算要求时,应在剧场后面或侧面另辟疏散口,并应设有与其疏散容量相适应的疏散通路或空地。剧场建筑后面及侧面临接道路可视为疏散通路,但其宽度不得小于3.50m。

36.建筑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37.建筑的使用系数=使用面积/建筑面积%

38.场地的三通一平是:水通、电通、路通、平整场地

39.《教材》P4项目建议书的作用:国家选择建设项目的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准后即为立项;批准立项的项目,可以列入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开展可行性研究;涉及项目建议书,在一经国家批准即为工程立项,而随后开展可行性研究,并对外开展工作。

40.可行性研究的作用:①作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的依据②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依据③作为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部

门商谈合同、协议的依据④作为建设项目开展初步设计的基础⑤作为拟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⑥作为建设项目补充地形、地质工作合乎补充工业性试验的依据⑦作为安排基本建设计划和开展各项建设前期工作的参考⑧作为环保当局审查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

41.设计计划任务书报请批准时,必须附有城市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书;

在申请用地时,需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土地部门划拨土地;

禁止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

42.在初步设计阶段开始以前最先应取得可行性研究报告

43.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师要考虑业主的需要、顾客的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

44.初步设计文件深度应满足审批的要求:应符合已审定的设计方案、能据以确定土地征用范围、能据以进行施工图设计和进行施工准备及主要设备及材料的准备、应提供工程设计概算,作为审批确定项目投资的依据。

45.项目发展周期的三个阶段:投资前阶段:项目建议书-评估、可行性研究-评估、项目决策。投资阶段:初步设计、列入计划、施工图设计、建筑工程和设备安装、生产准备投料试生产、验收。生产阶段:开始生产。

46.施工周期不包括设计前期工作;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技术设计的审批时间;施工图预算;设计前勘察调研时间。

47.土地使用权出让可采取拍卖、招标和双方协议的方式。

48.建设较大规模的新开发区的建设应首先进行供电、供水、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9.设计文件中(除特殊材料专门技术专利产品)不得指定建材、构配件设备的生产厂供应商。

50.设计修改由原设计单位负责,建筑施工企业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

51.勘察设计单位必须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

52.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允许误差是20%。

53.场地选址是建筑师要和投资方、开发公司及政府主管部门联系关注最终选址。

54.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必须有环保篇章具体落实环评报告。

55.选择厂区生活区需设计资料:生活区的总人数、单身与家属的人口数、生活区的总建筑面积,单宿、家属住宅及公共福利设施的建筑面积、生活区水、电、煤气、蒸汽的需要量。

56.开发商委托设计单位做前期工作,设计单位首先要代表开发商去规划局根据项目建议书着手设计资料了解规划要求

57.建住宅楼上水由城市供水,污水排入城市管网,要收集下列基础资料:允许排入下水道的污水量、污水连接点的坐标和标高、连接点管道的埋深、管径、坡度。

58.《住宅规范》P6有效日照时间带(h)(当地真太阳时):大寒日8~16;冬至日9~15。

59.南、东南及西南为全阳坡;北、东北及西北为背阳坡;东西为半阳坡。

60.选择场地时要收集环保资料包括:当地环保部门对环保的要求及意见、本地区的环境污染本底浓度、邻近企业生产有何污染及三废排放浓度。

61.居住区场地允许0.3%--10%的坡度范围,以取大值更妥。

62.相对湿度是在常温下空气实有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之比;相对湿度体现空气接近水蒸汽饱和的程度;相对湿度以百分率表示。

63.空气温度是用干球温度计在暴露于空气中但不受太阳直接辐射处测得。

64.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m/s)。

65.风玫瑰图中表示了全年(粗线)、夏季(虚线)和冬季(细线)的主导风向,其中夏季是指夏季6、7、8三个月的风速平均值;冬季是指冬季12、1、2三个月的风速平均值。

66.有污染的厂装置,当主导风向明显时,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当风向频率较明显时,布置在污染系数最大方位侧,67.下风部分受污染程度与该方向的风频大小成正比,与风速成反比。

68.地下水含钠离子较高时,会对硅酸盐水泥产生侵蚀作用。

69.自重湿陷黄土是在无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

70.了解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滞水层的情况。

71.托幼园选址:基地远离各种污染源、四个班以上应有独立基地、服务半径为300m、应设有集中绿化园地,并禁止种植有毒带刺植

物、必须设置各班专用活动场地,还应设有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平面布置应功能分区明确,避免干扰,方便使用管理,有利交通疏散、活动室寝室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日照要充足,地界的南侧应无毗邻的高大建筑物、应远离污染源、应避免在交通繁忙的街道两侧建设、应避开医院。

72.小学的服务半径通常为不宜大于500m。

73.中学的服务半径通常为不宜大于1000m。

74.〈城市规范〉7.0.2.3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75.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四类。

76.综合医院选址要求: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不应邻近少年活动密集场所、交通方便,宜面临两条城市道路,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地形力求规整以解决多功能分区和多出入口的合理布局,远离易燃易爆品高压线路及其设施。

77.〈建规〉注:1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

78.〈通则〉4.3.2建筑高度控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2非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

79.下列突出物不计人建筑高度内: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80.熟地指已经七通一平的土地。

81.地形测量图规定坐标是:X表示南北方向轴线坐标、Y表示东西方向轴线坐标;施工图坐标格网以‘A、B’表示坐标代号

82.方格网土方计算法规定左上方为填挖高度,右上方为设计标高,右下方为原地面标高。

83.〈城市规范〉11.0.2.4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2条的规定: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

1.5m;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3条的规定: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5m。

84.〈城市规范〉6.0.2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6.0.3.3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

85.〈建筑设计资料集-3〉P102中等城市建居住小区时,用地指标规定低层20--25m2/人,多层15--20m2/人,中高层13--15m2/人,高层10--13m2/人。

86.办公楼建筑基地的容积率为1-2,它是属低、多层。

87.文化活动站应配以居住小区级的居住群体。

88.大型公建室外停车位所占面积,以小汽车指标在25--30m2/辆合适。

89.剧场建筑的建筑覆盖率应控制在30-40%。

90.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应考虑结构形式、设备的选型、围护结构的设计。

91.《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第2.2.3条学校运动场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作课间操之用。小学每学生不宜小于2.3m2,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m2。

二、学校田径运动场应符合表2.2.3的规定:

三、每六个班应有一个篮球场或排球场。

四、运动场地的长轴宜南北向布置,场地应为弹性地面。第2.3.6条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二、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h。

三、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

92.某地区的地理经纬度数一般为非整数,北京市经度为116°19′;纬度为39°57′。

93.场地布置时,应合理选择建筑体形,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山地背风面可挡某方向强风,如合理布置仍能有良好通风、高层建筑的布局应避免形成高压带和风口。

94.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多方案中择优,从而推荐最佳方案。

95.在设计前期工作阶段,是在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作可行性研究工作。

96.统计部门规定第一次正式破土开槽开始施工的时间,为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97.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为大型民用建筑工程的三阶段程序。

98.竣工验收委员会应由银行、物资、环保、劳动、统计等部门组成。

建筑与场地 篇6

关键词:工业用地;场地污染;建筑开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内涵在不断丰富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退二进三”中的城市开发即是一种新型的建设方式。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张,使得原来属于城区之外的大量工业企业“进入”了市中心,老旧工业企业污染重、能耗高、规划落后,不适应城市的发展,同时所占用地又是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土地价格飙升的情况下,国家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鼓励一些产品没有市场,或者濒于破产的中小型国有企业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1]。“退二进三”盘活了用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遗留下来的工业场地改变用地性质成为商住用地[2],如何在受到污染的非正常地块中进行开发并满足新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保证成本、风险的可控成为建筑工程的新命题之一。

在早期国内没有系统参考案例的情况下,美国超级基金场地管理对我们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超级基金场地是美国针对工业场地设立的基金以指导受污染地块的修复再利用工作。美国从1980年超级基金法案通过后,国会和民众普遍对当时已掌握的修复技术和资金规模是非常乐观的[3]。根据1980年的估算,每块超级基金场地的平均修复成本仅为360万美元,约有400块场地需要列入超级基金名单,然而到1990年代中期就已经花费了数百亿美元用于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庞大的资金投入使得人们意识到在污染场地中的建筑开发与一般场地中的建筑开发有着很大的区别,污染场地中建筑开发与场地修复必须结合起来。

北京市在奥运会之前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退二进三”运动,截止目前四环内已基本没有工业场地,绝大部分改造成为商住用地,上海市为举办世博会,也将部分工业厂区改造成为展馆区,多年的摸索使得我国在此领域也积累一定经验,总结起来,在中国的工业场地中进行建筑开发时需要在思想重视、调查评估、统筹谋划等方面做好工作。

一、工业场地建筑开发过程中对场地污染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济利益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场地修复由于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建设方没有动力推动此项工作,但该问题却对建筑的长期使用、短期开发都产生直接影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美国胡克化学公司在拉夫运河中填埋了大量的化学品废弃物,未经严格处置简单覆土后就在其上面进行了城市建设,结果土壤、地下水都出现了严重污染,导致周边居民癌症、生育缺陷高发,经过漫长的法律诉讼程序,胡克公司最终为恢复居民健康、修复居住环境而赔偿30亿美元。

武汉赫山地块位于汉阳区琴台大道与京广铁路线交汇处,原为武汉市农药厂,于1959年建成投产,以除草剂、除虫剂、棉花病虫药等为主要产品。农药厂停产后,该地块于2006年挂牌出让,由武汉三江航天房地产公司以4.055亿的价格竞得。但施工工人在进行桩基作业时,随着深层土壤被逐步挖起,刺鼻的化学有毒味道越来越浓,有工人陆续出现头晕和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数名中毒工人被送往医院紧急救治,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勘察。结论是,该地被农药化学物质污染,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土地闲置近4年后,2010年,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回了该地块并赔偿了开发商1.2亿元。“毒地”收回后,武汉市环境保护局数次调查发现,这块地“病情”严重,经过详细调查和勘探,最终确定赫山地块70%以上的区域都受到了污染,污染总土方量达到29.68万立方米。2011年5月,启动土地修复,2014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整个“解毒”工程耗资约2.8亿元。

不管是拉夫运河事件还是赫山农药厂,在建设之前,各方面都未意识到工业场地的潜在污染问题,直接套用一般场地的建设方法,拉夫运河事件中由于污染的长期累积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赫山农药厂地块由于没有居民入住,后果尚在可控范围内,但仍然造成地块闲置8年,给地方政府、建设方都造成一定损失,如果能在建设之前就对工业场地的污染充分重视,进行场地的详细调查并对污染区域进行修复,肯定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二、建设之前必须针对场地进行调查与评估

工业场地与一般用地性质不同,特别是生产历史久、工艺复杂、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有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场地污染。土壤、地下水的污染情况不像地表水污染或大气污染易量化,必须聘请专业的调查评估机构对场地进行调查与风险评估。通过详细的调查可以明确污染是否存在以及所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如果确实存在污染,甚至存在难以消除的污染,则须考虑在地块中进行建筑开发的可行性强弱,污染浓度太高导致修复、建设成本过高,进行施工建设不经济,施工的经济利益不存在,地块的开发、建设、施工也就没有价值。

以色列Taas Magen factory场地在1950-1997年间主要用于生产军工用武器。工厂面积为44,000m2,位于以色列的主要都市中心。生产期间过程中涉及重金属、氰化物等危险物质的使用,针对此工业场地的开发利用,参与多方核算了相关成本。

(一) 搬迁和修复费用。企业搬迁的费用包括场地调查、监测和土壤、空气、水的修复费用。据环保部统计,总的费用为

$24,300,000。费用包括两大部分,调查费用和修复费用,详见表1-1.

表1-1 企业搬迁/修复成本

(二)估算直接效益:场地的房地产价值。场地的总面积为44,000m2,根据官方的区域发展规划,场地将从工业用地转换为住宅/商业/公共用途的混合利用模式,包括:1)4个住宅楼,每个43层,总的住房单元为848个;2)8层商业区,共4853m2;3)4层的公共建筑。根据住宅区价格$800/m2,商业区价格$600/m2估算,该场地的房地产价值约为$79,500,000,其中商业区价值为$9,500,000,住宅区价值为$70,000,000。

(三)比较成本和直接效益。数据表明,该场地搬迁的成本($26,800,000)要远远低于其效益($79,500,000)。但是,搬迁和修复费用是发生在1997和2002年,土地的开发、营销周期长达数年,因此,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应该使用时间贴现价格并综合考虑市场风险,只有在综合考虑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情况下,才能对工业场地建筑开发有更好的判断。

如果场地只存在较轻程度的污染,经综合考量,工业场地建筑开发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则需统筹考虑修复工程及建设工程,将修复工程内容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组成部分之一,综合考虑周期、成本等因素,实现建筑开发的最大价值。

三、建设工程与修复工程统筹谋划、通盘考虑

在受污染的工业场地中,修复工程成为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其造价、周期、质量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特别是民众意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采取良好的应对措施,即使建筑质量没有受到场地污染的实质影响,建筑的价值仍有可能因为舆论导向而造成损失,因此在受污染的工业场地中在一开始就应将修复工程作为建设工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统筹谋划、通盘考虑。

首先,在规划方面应针对场地污染的分布情况,对建设工程进行合理调整,如在污染较重的区域建设人体接触较少、敏感性较低的构筑物如污水泵站、变压器等,在污染较轻或没有污染的区域建设环境敏感点多、人体接触密集的幼儿园、学校、医院等设施。同时针对污染物的扩散迁移特性调整相关设施的建设方法,如重金属汞的挥发性较强,在受到汞污染的区域应减少绿地面积、增加硬化面积,切断汞蒸发的迁移路径。工业场地污染集中于土壤和地下水,地下室是接触污染物的主要区域,因此在污染较重的区域应提高地下水标高、减少地下室空间,地下水底板、墙面的厚度、密封性高于一般地下室,北方某大型楼盘土壤中砷含量超过正常水平,通过修改地下室机构设计,减少土壤修复成本近亿元,同时也保证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其次,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修复工程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物料综合利用水平。如修复后的土壤就可以用作基坑回填及道路路基等,既解决了修复土壤的处理终端问题,也可以实现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部分场地的污染物有可能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建设工程的材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配置,如江苏省内某工业场地土壤地下水中存在过高浓度的氯离子,氯离子对钢筋混凝土有较强的腐蚀性,修复工程可以将氯离子浓度降低至一定水平,但仍比自然情况下的本底值要高,因此施工方在建设工程中就采取材料防腐等措施,保证在氯离子较高浓度的情况下建筑工程的可靠性、耐久性。最后,工业场地在开发施工建设较一般场地更易引起社会关注,因此需做好与各方面的交流对接工作,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外部干扰因素,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使工业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价值、最大程度的减少污染对建筑及建筑使用者的影响。

四、结语

在工业场地中所进行的建筑开发对建设方、施工方、监管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过程也超越了传统建筑业的范畴,如何进行统筹计划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仍需要更多的探索,好在国内外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解决方式,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集思广益、扬长避短,“退二进三”将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又一个助推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许志明. 国有企业“退二进三”及土地置换. 《印刷世界》. 2004

[2] 邵寅,马乾. 退二进三——合肥老旧工业厂区改造模式研究. 《安徽建筑》. 2015(5)l

[3]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anking Hazardous-Waste Sites for Remedial Action [M], 1994.

建筑与场地 篇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量建设工程采取改造山坡的方法扩展建筑场地, 但由于对坡体地质条件和黄土地质病害认识不足或防范意识淡薄, 在建筑工程实施或使用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因黄土地质病害而引发的建筑物变形、开裂、倾斜, 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斜坡场地的变形与其所在的斜坡坡体结构密切相关, 坡体结构是坡体内岩体或者土体的分布和排列顺序、位置、产状及其与临空面之间的关系, 它是形成坡体变形的地质基础[1]。本文以兰州碑林景区场地为例, 在地质环境调查分析基础上, 对该区域的坡体结构进行探查, 结合多种勘察测试手段研究坡体结构对场地变形的影响。

2场地概况

兰州碑林景区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黄河北岸白塔山西峰, 环翠山下, 苹果梁上, 遥对九州台, 海拔在1 663~1 692 m之间。三面为沟壑所围, 东接梨树沟, 西邻桃树沟, 南接北滨 (黄) 河路, 北靠环翠山, 整个碑林保护区占地35亩。

碑林建筑群主体分布于自然山体改造平整后高度不同的四级台地之上, 自2002年起, 碑林区场地及建筑物均不同程度的出现变形, 主建筑群多处开裂, 地面裂缝密布, 局部沉降明显。

3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对景区场地变形影响分析

景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黄土高原的交汇部位、黄土高原西缘, 大地构造属于祁连山褶皱系中祁连隆起带东段河口坳陷东北部, 次级构造发育, 主要有三组IV级构造。其中加里东期形成的金城关正断层及大规模岩浆岩侵入活动对本区影响最大。该正断层从十里店过金城关、白塔山到金沙坪一线, 延伸20多km, 走向北西西, 断层面倾向210°, 倾角75°, 奠定了该区的地质基础, 同时发生的大规模花岗岩侵入事件, 在金城关一带以岩脉的形式穿插于前寒武系变质岩中, 造成复杂的地质结构构造。构造运动造成景区所在区域内地形改变, 沟谷下切、山体松弛卸荷。

4景区坡体结构变化与场地变形的相关性分析

4.1 景区地貌原状

兰州碑林场地原为两个高差12 m的山梁组成, 其北端为环翠山, 山顶海拔为1 692 m;南端为苹果梁, 梁脊海拔为1 679 m。南部苹果梁南北长约1 100 m, 东西最宽处约30 m, 最窄处约3 m;东侧为一“U”型沟谷, 自北平台向南东方向切入东侧山谷, 沟底为不同高度的人造台地组成。

4.2 景区地貌现状

在建设碑林景区时, 遵守尽量减少土方量、土方就地平衡不外运的原则对原地貌进行改造:将原有环翠山南山咀向北削进24 m, 形成目前环翠山脚下的停车场, 并将所削土方填至苹果梁东坡。将苹果梁下挖8 m左右, 将土填至东坡, 使得山梁加宽到东西宽60~80 m, 形成目前碑林公园中心区, 将平整后多余土方运填至东坡。通过削山平整中心区, 将多余土方填至苹果梁东侧沟谷及南侧斜坡, 平整出南北长70~80 m, 东西宽50 m的两个平台, 两个平台间用缓坡相连。经人工改造后的场地南北长200余米, 东西最宽为130 m, 为一长条形山脊, 山脊走向NE14°。其北接环翠山, 东西均为沟谷切割, 地形陡峻, 南侧面临黄河, 与黄河河床相对高差约200~250 m, 自然山坡为25°~30°。

4.3 坡体结构改变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人工改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碑林景区的坡体结构, 将两个山梁之间的沟谷填为平台, 对原有坡体造成了三方面影响:①改变了原坡体的应力状态;②改变了原斜坡地表水运移路径和排泄通道;③改变了斜坡临空条件。

景区地形改造平整并开展工程建设以来的近十年间, 该处场地一直未能稳定, 从东南角的地基局部下沉发展至今的场地整体变形, 多种勘察与测试成果均反映出坡体结构改变与土体含水条件的变化, 是引起场地变形的直接原因。

5坡体结构探查与分析

5.1 地层岩性与工程性质

通过现场挖探、钻探, 揭示了碑林景区代表性地层的物质构成, 资料显示, 该场地地层的层序自上而下排列如下:人工填土 (Q4ml) →马兰黄土 (Q3eol) →黄土状砂粘土 (Q2) →粉细砂层 (Q2al) →砾卵石层 (Q2al) →寒武系变质岩。

在填土与老地面间 (埋深3~9 m) 揭示有一层棕褐色夹层, 与上下地层明显不同, 厚约10~30 cm, 为含水量较高的黄土状粘土和腐殖质的混合物质组成, 具有弱透水性, 该层物质在此次钻孔和探井中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揭示, 其客观上形成一个相对隔水带, 并位于填土与老地面之间, 形成一个不良的地质界面 (带) 。

5.2 黄土工程性质室内试验

(1) 含水率。

人工填土、坡积黄土和马兰黄土的含水率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土体埋藏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表1中, 1#探井~6#探井浅层回填土的含水率较高, 但其下覆黄土状粉土的含水率相对较低。结合室内土工试验结果, 1#探井中距地表1~6 m深处的土层较干燥, 含水率介于8.9~10.0%;2#探井~6#探井中深度5~8 m处的地层却比较潮湿, 含水率多高于12%, 尤其以2#、5#和6#探井的中上部最潮湿, 6#探井距地表8 m和10 m处的地层含水率分别达到17.9%和17.3%, 说明碑林景区东平台的西南部是水份汇集区域。土体含水率多大于10%, 局部近19%, 而且土体含水率表现有一定的规律性:上部土体含水率相对较大, 下部土体含水率相对较低, 其间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个拐点, 证明其间存在一个相对隔水层, 与钻孔和探井中揭示的填土区与老地面接触带位置相吻合。

(2) 干密度。

马兰黄土的干密度介于1.15~1.40 g/cm3, 平均值为1.25 g/cm3, 且随深度的增加, 其干密度增大。由于探井所在的台地经历过反复碾压, 上覆人工回填土和下覆黄土状粉土经过压实后, 其干密度有所提高。表2中, 2#探井~6#探井的回填土干密度大于黄土状粉土的干密度, 这表明场地碾压的效果非常显著。

(3) 孔隙比。

表3中, 2#探井~6#探井上覆回填土的孔隙比小于其下覆黄土状粉土的孔隙比, 说明回填土相对更致密。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表明, 景区场地土体中, 距离地表以下6~13 m处的土体结构最疏松, 其孔隙通道为水份的运移提供条件, 是场区坡体内较为软弱的部分。

从试验资料中可以看出软弱带土的基本物理性质:①天然含水量较低;②干密度小;③孔隙比大, 属高压缩性大孔隙土, 且垂直裂隙发育, 为地表水入渗提供了通道;④富含碳酸盐类, 受水后胶结强度降低, 为坡体滑移提供了边界条件。据研究分析, 兰州黄土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碳酸盐和伊利石。黄土的湿陷性程度是随土中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弱的[2]。

5.3 地层结构勘探概况与成果分析

通过挖探和钻探手段, 可以初步探明场地下方的地层构成和层序, 还不能清晰反映场地下方地层水分分布状况, 因此还采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勘探分析。地球物理探测试验方法包括电法、磁法、电磁法、地震波法、地震CT、重力法、声波及超声波法。这些方法普遍应用于地层层序及地质勘探中地层层序界面的识别, 其原理基本上相同或相近的, 通常都是通过测定所穿透地层的相对介电常数、电磁波速、波阻抗、纵波速度或声速等物理参数来揭露地层特征, 从而确定地质界面[3]。因为碑林场地的变形趋势是空间上的整体变形, 包括水平和测深双方面的变化, 所以选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本场地工作。勘探断面布置见图4。

物探资料显示碑林场地整体电阻率较低, 在地表以下5~10 m有一相对富水区, 局部呈鸡窝状分布。G-3测线显示从售票处区至管理处东平台区存在一过湿带, 深7.0~8.0m。这些均不同程度反映在填土与老地面间存在一相对隔水层, 是滑坡的形成条件之一。采用2DRES电法软件进行整理所得测线成果分析如图5。

6场地内黄土湿陷性测试分析

6.1 场地黄土湿陷性系数测试与计算

探井所在的场地经反复碾压后, 土体的湿陷系数和自重湿陷系数均大幅减小, 表明碾压挤密的工程效果非常明显。尽管如此, 表4和表5中, 土体的湿陷系数仍然较大, 1#、3#和4#探井的土体湿陷性系数介于0.024~0.063, 因此兰州碑林场地12~15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经碾压后仍然具有湿陷性, 湿陷程度属于轻微~中等。结合室内土工试验结果, 1#、2#、3#和4#探井中湿陷系数最大的土层依次分别距离地表6 m、10 m、6 m、和9 m, 这与表-3中最大孔隙比的层位相一致。与1#、3#和4#探井相比, 2#探井的土体含水率相对较高, 其湿陷系数明显降低。

6.2 场地黄土湿陷性分析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 50025-2004) 中规定, δzs>0.015时, 可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由四个探井土样计算的土体湿陷性系数和自重湿陷性系数可以看出, TJ-1、TJ-3、TJ-4附近土体除极个别δzs小于该值外, 大多数试样δzs均大于该值。因此, 三个探井附近的土体可定为自重湿陷性地基, 而TJ-2中所有试样δzs均小于0.015, 因而该探井附近土体可定为非自重湿陷性地基土。

6.3 黄土湿陷性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

由于场地相当范围与深度内的土体均具有较强的湿陷性, 在景区内园林绿化灌溉与大气降雨的影响下, 场地土体产生湿陷变形, 直接造成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同时, 土体的湿陷变形有加剧了水的进一步入渗, 降低了土体强度指标, 对坡体稳定造成不理影响。

7坡体结构与场地变形相关性综合分析

斜坡场地之所以产生较大变形, 总是和一定的内外营力对斜坡的改造作用相联系的。这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改变斜坡的稳定性:①改变斜坡的外形, 实际上是改变斜坡的临空状况及应力场;②改变斜坡岩体的结构特征和力学性质, 即降低斜坡的抗变形、抗破坏能力;③改变斜坡岩体的应力状况[4]。

特别需要指出, 人类工程活动对湿陷性斜坡场地的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人工地貌营力对自然环境的干预, 常常破坏了自然地貌动态平衡系统。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类活动常诱发边坡的不稳定性, 构成不稳定的岩 (土) 体的结构, 增加不稳定岩 (土) 体滑力[5], 自然及人工增湿削弱了 (黄土颗粒) 基质吸力的作用, 使颗粒间摩擦力减小, 在外力作用下更易于粒间相对滑移调整相对位置, 即压缩性增加, 降低不稳定岩 (土) 体的力学强度, 从而诱发地基沉降、滑坡与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影响建筑场地安全。

8结论

黄土自身特性 (水敏性、大孔性、结构性) 和特殊的坡体结构是场地病害的物质基础, 水的下渗运移是场地病害形成的必要条件。人工堆填、既有建筑物和地表水 (主要为灌溉水) 的下渗首先造成黄土地基湿陷下沉, 由于下伏老地面台坎高度不同加之地表填土的湿陷等级不同, 造成黄土地基不均匀沉降, 地表裂缝形成。裂缝又为水的进一步下渗提供了便利通道, 下渗水汇聚于填土与老地面界面, 一方面与老地面腐植质不断作用, 形成滑带物质, 另一方面不断弱化滑带物质的物理力学强度, 坡体出现蠕动变形, 地表裂缝进一步拉裂增多, 地表水继续下渗, 黄土地基湿陷的进一步加强, 滑带物质物理力学强度进一步弱化, 使得地表裂缝扩大、加深。简言之, 在黄土增湿—强度衰减—坡体局部蠕动的循环反复过程中, 最终导致场地的整体失稳破坏。 [ID:6643]

摘要:湿陷性黄土斜坡场地稳定性不仅与地基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密切相关, 更受到地质构造与人工改造所形成的坡体结构的控制, 本文从地层层序与结构探查、土体工程特性研究、人类活动影响等若干方面, 对该类场地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为同类治理工程技术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斜坡场地,坡体结构

参考文献

[1]郑颖人, 陈祖煜, 王恭先, 等.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M].北京: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2]谭罗荣, 孔令伟.特殊岩土工程土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3]谭卓英.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张倬元, 王士天, 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

建筑与场地 篇8

关键词:建筑与场地,整合设计,协调

赖特的有机建筑论中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 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而在建筑设计实践中, 往往也是从场地分析及现状调研出发。一个好的建筑设计, 应最大限度地适应及利用地形, 给予基地新的解读, 从而创造出与环境合而为一的, 独一无二的建筑方案。

1 场地之于建筑设计的限制

建筑置身于环境中, 势必会受到场地对其各方面的制约:

1) 城市规划对于场地建筑设计的限制

建筑设计中必须要遵循城市规划对其的所有要求, 也可以理解为法规对其的

所有要求。在场地中法规对其的限制又称平面限制, 在设计过程中, 主要表现为建筑控制线的定位。它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所划定的范围就是可建建筑的区域范围。它划定主要考虑如下因素:其一道路红线后退, 场地与道路红线重合时, 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 有时因城市规划需要, 主管部门常常在道路红线以外另定建筑控制线。其二为用地边界后退, 在确定建筑物基底位置时还需考虑到该建筑与相邻场地或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为了满足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和日照间距而划定的建筑控制线。除此之外, 还需考虑到城市绿化用地的城市绿线、城市水域红线范围的城市蓝线、以及城市内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城市紫线等各方面对建筑距离的要求。

2) 场地形状对建筑设计的限制

基地的形状一般受到基地周边的道路及相邻的用地影响。而建筑物必须在基地范围内建设, 并考虑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经济性能。基地的范围形状及尺寸对于建筑物的布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城市路网分布一般较为均匀, 且大多以直线形网格布局, 一般基地形状以矩形最为常见。也不乏一些异形的用地。建筑为与场地达成和谐, 必须考虑到建筑的平面构图及空间与场地的关系。

3) 基地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限制

在设计前期, 对于现状分析而言, 对于现状基地的地形地貌进行勘察调研也成为了重点。尤其是在山区城市调研过程中会发现, 基地内常常不是平坦的地势, 往往是山地, 谷地, 甚至会出现高差较大的“悬崖”。我们必须对现有地形进行非常细致及正确的勘测分析。分析现有地形地势的利与弊, 这样才能够得出建筑与之协调的最佳方案。

2 如何实现建筑与基地的完美融合

2.1 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

在高差较大的基地内设计建筑, 首先必须最考虑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地形, 令建筑与之合而为一, 似大地中生长出来般自然。如建筑物可依山就势跟随等高线平行布置, 再如建筑物横跨等高线, 利用建筑内部台阶处理高差, 建筑形成台阶式。也可利用局部架空或设置半地下室, 即可平整建筑内标高又能达到与场地协调。

2.2 巧妙的修整地形

建筑与场地设计, 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进行建筑设计时, 必须考虑到如何利用现有地形, 让建筑跟随地势。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满足建筑对于场地的要求, 如功能, 空间, 人流等, 不能因为地形的限制而受到影响。此时, 必须考虑到对于场地的合理修整。如将坡度较大的坡地, 修正为台地等。

2.3 场内土方平衡

合理地调整场地标高, 达到场内土方量平衡, 以减少土方量工程。如何达到土方量的场内挖填均衡, 以及场内地形与周边道路及用地的高差关系, 是场地修正竖向设计时, 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3 实例分析

场地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也有无数种可能, 场地与建筑的关系如何达到和谐, 一直是建筑师在设计中努力追寻和探索的。当前建筑师对于建筑与场地的整合设计已有很多可行有效的方式, 也找到了更多新的创意手法, 在此不再一一细述。仅以湖南城建职院风雨操场项目设计过程中对于地形的考虑, 试谈关于建筑与场地的整合设计及台地地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

3.1 基地现状分析

现状场地呈西高东低台地地形, 西侧与相邻的双拥路平齐, 为57.30m标高, 随着向校园中心低洼地逐级下沉, 标高分别为53.00m及50.00m。南北向标高较均匀。

3.2 本项目设计中, 对于场地的考虑

本方案利用田径场及风雨操场内均需设置的观众看台, 自然衔接过渡高差, 利用场地, 更有效组织人流集散及功能分区。

3.2.1 功能分区

以室内篮球场为中心分区, 南北两侧围绕体育教学用房及附属用房, 形成日常运动区。舞台部分则结合室外看台中心的主席台与嘉宾及运动员休息室形成特殊活动区。

3.2.2 流线组织

田径场运动人流, 由风雨操场南北两侧的大型台阶直接到达50.00m标高的田径场。田径场看台人流则可由53.00m标高处的小型疏散广场进入。此标高广场还可联系风雨操场中篮球场、运动员主门厅及室外网球场。室内篮球场看台观众人流则由57.30m标高处由校内道路及周边入口广场直接进入。利用地形高差处理为三级式台地, 组织三股主要人流, 进行清晰地人流分流, 互不影响。

3.2.3 技术构造

利用原有地形高低, 就势将田径场的看台及室内篮球场的看台设置在高差衔接处, 减少看台下空间浪费及土方量挖填量。

3.2.4 建筑形态

建筑体量结合地台式地形, 从视觉上降低建筑物高度, 以减少建筑物的庞大体量对周边空间的压抑感。建筑体量中, 以穿插其中的大型曲面屋顶为主造型, 流线型穿越于3个高差地段。从57.30m标高处起, 结合建筑构件, 从墙面出发, 以优美的线条, 向地势较低处向空中, 缓缓出挑。如岸边伸出的杨柳枝般轻盈柔美。屋面板下墙身部分, 南北向以大型玻璃幕墙为主, 增加建筑的通透感。而西向的大面积实墙正好作为田径场主席台的背景, 加上出挑的屋面, 更显大气。

4 结论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方法的探讨 篇9

89规范中将场地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作为划分场地类别所考虑的两个因素。由于场地土层剪切波速一般都具有随深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用一般的工程勘察深度范围内实测剪切波速的某种平均值来表示场地的相对刚度,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考虑到平均剪切波速vsm相同时,由于覆盖层厚度不同,基本周期也将有很大差异。因此,该规范采用双参数(即vsm,dov)来划分场地类别。但在实际应用以及与其他规范的协调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问题。多层土的剪切波速采用以厚度加权的平均方法,即:

其中,vsm为土层平均剪切波速;H0为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15 m二者的较小值;vsi,hi分别为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和土层厚度。这样并不能使多层土与匀质土层在共振周期上等效,平均的物理意义不够清楚。

2)计算平均剪切波速的土层厚度问题。现在以两个场地的对比为例,阐述由于计算平均剪切波速的表层土厚度取15 m或覆盖层厚度两者之间的较小值所带来的问题。场地甲的覆盖土层厚度为10 m,地表以下0 m~9 m以内剪切波速为100 m/s,9 m~10 m以内剪切波速为480 m/s,按厚度加权的平均剪切波速为138 m/s,按89规范应划为Ⅲ类场地;场地乙的覆盖土层厚度为15 m,地表以下0 m~9 m以内剪切波速仍为100 m/s,9 m~15 m以内剪切波速也为480 m/s,以厚度加权的平均剪切波速为252 m/s,按89规范应划为Ⅱ类场地。直观看来,场地甲的刚性比场地乙的大一些,但实际结果却相反。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说的计算平均剪切波速时采用的土层总厚度取值的双重标准以外,更主要的还与基岩的最小剪切波速划定为500 m/s有关。

3)中硬土Ⅰ类、中软土Ⅱ类的3 m分界问题。按照89规范的场地分类,当剪切波速大于500 m/s的硬土层上覆盖3 m以上且剪切波速不大于250 m/s的中软土时,应划为Ⅱ类场地;但当覆盖土层厚度为3 m~9 m时,只要上覆盖层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大于250 m/s时,便可划为Ⅰ类场地。设有两个场地,场地甲的覆盖层厚度为4 m,地表以下0 m~3.5 m以内剪切波速为200 m/s,3.5 m~4.0 m以内剪切波速为400 m/s,按厚度加权的平均剪切

波速为225 m/s,属中软土场地土,按89规范应划为Ⅱ类场地;场地乙,覆盖土层厚度为8 m,地表以下0 m~3.5 m以内剪切波速仍为200 m/s,3.5 m~8 m以内剪切波速也为400 m/s,也就是说,与场地甲相比,场地乙仅是基岩以上的中硬土层的厚度增加4 m,其余无变化,其平均剪切波速为312.5 m/s,属中硬场地土,按89规范应划为Ⅰ类场地。此结果显然缺乏合理性,因为场地甲比场地乙的刚性大。

4)Ⅱ类与Ⅳ类的突变问题。如果将划分场地土类型的土层平均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作为二维平面坐标,场地类别的划分可见图1。

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处于不同类场地的分界附近时,实测误差可使场地类别划分结果产生跳跃。特别是在覆盖层厚度为80 m且平均剪切波速为140 m/s的特定组合下,当覆盖层厚度或剪切波速稍有变化时,场地分类可能从Ⅱ类跳到Ⅳ类。例如,场地甲,实测覆盖层厚度为79.5 m,平均剪切波速为141 m/s;场地乙,实测覆盖层厚度为80.5 m,平均剪切波速为139 m/s。按89规范确定,场地甲为Ⅱ类,场地乙为Ⅳ类。这一结果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场地A和场地B相比,无论覆盖层厚度还是剪切波速的差异都在1%左右,而此差异满足工程精度要求,但却使它们分属于Ⅱ类和Ⅳ类场地。

5)分界附近特征周期的突变问题。89规范中的划分方案在边界附近的场地类别差一类,反应谱Tg值也相应跳一档。例如从Ⅲ类场地跳到Ⅳ类场地时,引起Tg值及中长周期结构的地震作用有较大的突变,在设计中不容易掌握。

鉴于89规范中关于场地类别的划分问题上存在的不合理之处,2001规范对该方法作出了局部调整,主要修改如下:

1)将剪切波速的平均方法改为以走时加权的平均。

按下式计算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

其中,vse为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0为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 m二者的较小值;t为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为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vsi为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n为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即让多层土与匀质土在剪切波速的传播时间上等效[1]。

2)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方法:a.在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 m/s的坚硬土层或基岩顶面的距离。b. 当地面5 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的上层土剪切波速的2.5倍的下卧土层,且下卧土层的剪切波速不小于400 m/s时,取地面至该下卧层顶面的距离和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 m/s的坚硬土层或基岩顶面距离两者中的较小值。这一规定只适用于当下卧层硬土层顶面埋深大于5 m时的情况。c.场地土剪切波速大于500 m/s的孤石和硬土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d.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3)场地类别划分的分界调整。4个场地类别仍然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加以划分,只是对覆盖层厚度的分档范围有些调整。与89规范相比,2001规范对Ⅳ类场地的范围未作任何调整,Ⅲ类场地的范围有所扩大,Ⅱ类场地的范围有增有减,Ⅰ类场地的范围略有缩小。

将划分场地土类型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作为二维平面坐标,场地类别的划分见图2。

从图2可知:没有了89规范中Ⅱ类和Ⅳ类的突变问题。

4)对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不同场地分界附近的情况,例如在场地分界附近相差±15%的范围内,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Tg值。

最后指出2001规范也存在类似于89规范中所说的第2个问题:计算等效剪切波速的土层厚度问题。现在以两个场地的对比为例,阐述由于计算等效剪切波速的表层土厚度取20 m或覆盖层厚度两者之间的较小值所带来的问题。场地甲的覆盖土层厚度为16 m,地表以下0 m~8 m以内剪切波速为100 m/s,8 m~16 m以内剪切波速为200 m/s,按走时加权的方法计算等效剪切波速为133 m/s,按2001规范应划为Ⅲ类场地;场地乙的覆盖土层厚度为20 m,地表以下0 m~8 m以内剪切波速仍为100 m/s,8 m~20 m以内剪切波速也为200 m/s,以走时加权的方法计算等效剪切波速为143 m/s,按2001规范应划为Ⅱ类场地。直观看来,场地甲的刚性比场地乙的大一些,但实际结果却相反,这一点还需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朱国祥,王继堂.vsm与vse对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影响[J].工程勘察,2003(1):43-44.

[2]GBJ 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建筑与场地 篇10

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 穆棱河中游。鸡冠区地处鸡西市的东北部, 北侧为城子河区、南侧为恒山区、西侧为滴道区、东侧为鸡东县, 市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鸡冠区地势呈南高北低, 东西高中间低, 市区北侧穆援河蜿蜒穿过, 呈斜长盆地形:在地貌单元上为丘陵坡积一河谷冲击地貌。

2 鸡西地区的地质环境

鸡西地区在区域上位于一级构造单元吉-黑陆块上的二级构造单元佳木斯台地与延边褶皱凹陷带的相接区域, 老爷岭褶皱隆起区。

鸡冠区上部第四系地层, 以粘土层或粉质粘土一砾砂一圆砾层为主, 下部为白垩系猴石沟组砂岩煤系地层, 以粉细砂岩为主, 中夹多层泥浆, 岩层倾向为西南, 倾角20-25°。

根据鸡西地区分为虎林市、密山市鸡冠区、滴道区、城子河区、梨树区、恒山区、麻山区及鸡东县等六区二县市一县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统计可知:第四系地层在鸡西区内连续分布, 其厚度变化不一。一般用作建筑地基的典型场地土层及其岩性自上而下分布。

2.1 鸡西地区的地层分布

鸡冠区以兴国西路一西山路一东风路一劳动路一南星街一东山桥一东环路一鸡密南路为界, 南部主要为丘陵冲击地貌, 除局部受穆棱河侵蚀风化外, 属于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为I区;界限以北主要为穆棱河河谷冲击地貌, 属于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的地区为Ⅱ区;以矿棱河两岸东西约50~150m及穆棱河冲积平原与山麓坡积裙交汇地段, 为属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为Ⅲ区。

2.1.1 I区工程地质概况

(1) 杂填土:杂色, 由建筑垃圾、生动垃圾及回填沙土等组成, 层厚一般为2.00m以内, 少数地区因人工开挖回填为3.00m左右。

(2) 粘土:黄色-黄褐色, 局部上部有薄层黑色粘土, 含少量粉细砂, 可塑, 局部为硬塑, 层厚一般为0.60m~4.00m。

(3) 残积土:黄色-黄褐色, 局部较薄, 可合并为粉质粘土层, 稍湿, 可塑-硬塑, 层厚一般为0.50m~2.00m。

(4) 全风化岩层:以砂岩为主, 黄色-黄褐色-灰色, 呈土状-碎块状, 泥质胶结, 遇水软化, 层厚:0.50m~2.50m。

(5) 强风化岩层:以砂层为主, 黄色-黄褐色, 局部为灰色, 顶部一般为薄层全风化带, 东部岩层较浅, 风化程度较强烈, 西部泥岩埋藏较深, 风化程度较弱, 强风化, 碎块状, 层厚一般为1.00m~5.00m。

(6) 中风化层砂岩:浅黄色-黄灰色, 呈块状, 块状, 裂隙面褐色, 泥质胶结, 坚硬, 本层最大控制层厚:5.00m。

本区地下水位一般较深,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浅部底层地基承载力较高, 一般楼基础采用条基, 高层可采用大直径挖孔桩基础。

2.1.2 II区工程地质概况

(1) 杂填土:杂色, 由建筑垃圾、生动垃圾及回填沙土等组成, 层厚一般为2.00~4.00m.局部为5.00m。

(2) 粘土:黄色-黄褐色, 局部上部有薄层黑色粘土, 含少量粉细砂, 可塑, 局部为硬塑, 层厚一般为0.20m~2.00m。局部此层缺失。

(3) 砾砂-圆砾:黄褐色-灰色, 局部上部有0.50~2.00m细砂-粗砂, 饱和, 稍密, 层厚一般为3.00m~8.00m。

(4) 强风化岩层:以砂层为主, 深灰色, 黄色~黄褐色, 局部为灰色, 顶部一般为薄层全风化带, 东部岩层较浅, 风化程度较强烈, 西部泥岩埋藏较深, 风化程度较弱, 强风化, 碎块状, 层厚一般为6.00m~15.00m。

(5) 中风化层砂岩:浅黄色-黄灰色, 呈块状, 块状10~40cm, 裂隙面褐色, 泥质胶结, 坚硬, 层厚一般为8.00m~12.00m。

(6) 微风化层砂岩:灰色-深灰色, 呈块状, 裂隙面褐色, 泥质胶结, 坚硬, 控制层厚5.00m。

本区地下水位较浅, 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地基承载力砾砂-圆砾较高, 一般楼基础采用条基以砂层为基础, 高层可采用桩基或筏片基础、箱形基础。

3 小结

小场地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11

提前做好规划

一、二年级学生运动量小,活动范围不大,笔者所在学校的做法是将其安排在校园的水泥路上和餐厅前面空旷场地上课;而将操场边的250米环形跑道分成8个区域,由三年级至六年级每个教师相对固定在自己的区域内,操场中间则是大家共用的地方。

若教师在自己备课时,发现内容安排需占用一些区域,则必须在每周三的集体备课中向该区域教师通报,使其在备课时加以调整和改进。在上课前,再次通知该教师所需场地及布置情况,以免在上课时仓促调整。这样,组内体育教师都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其上课就不会因为场地而相互干扰,而且能增进教师之间的友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相互理解,不争抢

在安排场地时要坚持几个原则:低年级让高年级,人数少的班级让人数多的班级,没有测验项目的班级让有测验任务的班级。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学生刚进校门,学习兴趣广泛,易于组织和调动,并且本身的活动内容也以队列、广播操、小游戏为主,占用的范围不大。而高年级学生的兴趣有所分化,各人的喜爱有其相对独立性:男生大多喜欢足球、篮球、赛跑等有速度和力量的比赛活动;女生大多喜爱体操和跳绳等注重技巧、柔韧、协调的活动。

因此,笔者所在学校高年级的体育课,一般都是安排一个主教材搭配两三个自选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主教材学习任务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活动内容。人数多的班级,需要的场地也要大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遇到有班级测验,也要优先考虑其场地的使用。有了这些原则,加上团结合作、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基础,小场地体育教学就不会出现“凭什么你上,我要上”的对立情绪,并在更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课班级相互摩擦与干扰的问题。

抓住教学重点,不跑题

体育课堂教学要抓住教学重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如此,体育教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处所指的教学重点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课是室外教学,学生的注意力本来就不太容易集中;而小场地教学,班级相对集中,更会产生干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不受外界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充分提高教学的质量。

培养学生会学习的方法 因为场地狭小,施展不开,教师就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的攻克主要依靠教师科学的引导和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畏困难,勇往直前,逐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乐学、好学 兴趣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如何使学生尽快进入“乐学”“好学”的状态,需要体育教师有意识地挖掘课程内容本身所蕴含的趣味信息,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活跃教学内容

队列练习和素质练习:项目本身所需场地不大,除了练习原地的踏步、队型变换外,还可以做发展身体素质的技巧、跳绳、坐位体前屈、立卧撑、拔河等练习。

跑的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地形进行跑步练习。比如,沿学校中路跑、绕树跑等;在小场地上进行迎面接力跑、“十”字接力跑、“8”字形跑、蛇形跑、螺旋形跑、走跑交替等。

跳跃练习:在小场地上利用体操棒和长凳进行跨越式跳高练习。

投掷练习:在小场地利用乒乓球、羽毛球、纸团、纸飞机、手帕等代替垒球进行原地投掷练习。

韵律和民族传统体育:直接站成体操队形或圆形,或分成小组,利用教师的哨声或者听音乐进行练习。

游戏教学: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项目不可缺少,在教学中可利用呼啦圈、实心球、接力棒等进行情境化游戏练习,如“运送弹药”“播种与收获”“障碍赛跑”“保龄球”等。

结束语

在小场地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重点注意一物多用和情境化教学的运用,采取一物多用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小场地、大安排,小课堂、快节奏”。总之,无论如何得把课堂教学正常化,千万不能“放羊”;因为那样既不安全,也对学生不负责。通过几年来的尝试和实践,笔者发现,小场地教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组织教学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关键是在场地不足的条件下,能否充分运用这些方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在素质教育发展为主流的当今时代,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讲客观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体育课堂教学在小场地上也变得精彩起来。

建筑施工场地控制测量技术探讨 篇12

1 建筑施工测量的特点

施工平面控制网既可以单独建立, 也可用原有地面测图控制网替代。但由于测图网的密度和精度有时不能满足施工测量要求, 需要增补控制点, 并重新对网进行高精度测量, 然后再以平面控制网数据测设出主轴线。

2 测量坐标系统及坐标换算

2.1 施工坐标系统。在设计和施工部门, 为了工作上的方便, 常采用一种独立坐标系统, 称为施工坐标系或建筑坐标系。施工坐标系的纵轴通常用A表示, 横轴用B表示。施工坐标系的A轴和B轴, 应与厂区丰要建筑物或者主要道路、管线方向平行。坐标原点设在总平面图的西南角, 使所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设计坐标均为正值。

2.2 测量坐标系统。目前工程建设中, 测量坐标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采用全国统一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另一种是采用测区独立直角坐标系统如城市独立坐标系。测量坐标系纵横轴指向正北用X表示, 横轴用Y表示。

2.3 坐标换算。建筑坐标系与测量坐标系往往不一致, 在建施工控制网时, 常需要进行建筑坐标系统与测量系统的换算。

3 施工场地平面控制

在平面控制施工场地上有几种形式, 一种是导线;一种是建筑基线;另外一种是建筑方格网, 下面仔细的探讨一下这几种形式。

3.1 导线。因为我国所有的施工场地都普及的全站仪, 因此场地的平面控制一般都成导线网的形式。而且导线的等级以及精度都要在标准的规定中, (1) 如果建筑场地在1km2 以上或者是场地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区, 那么场地建立的控制网一般都是属于一级导线网。 (2) 如果建筑的场地在1km2 以下或者场地属于普通的建筑区, 那么在场地建立的控制网属于二级或者是三级导线网。 (3) 如果场地使用的导线网是原来的控制网, 那么要对控制网进行检测而且是反复的检测, 保证控制网的准确性。

3.2 建筑基线。如果建筑的场地面积不大, 而且布置的也不是很复杂, 同时建筑场地又是属于平坦还比较狭长的, 那么控制的方式采用建筑基线的形式。

(1) 设计建筑基线。设计人员设计建筑基线的时候, 可以采用几种形式, 一种是三点成“一”形;三点呈“L”形;或这是四点成“L”形, 还有一种是五点成“十”形。以上几种形式是在设计基线中比较普遍的形式。a.建筑的基线应该与建筑物的轴线处于两种状态, 一种是平行状态;另外一种是垂直的状态。b.建筑基线中的主要基点要保持在一个可以相互通视的状态, 基线的边长在100mm至4mm之间。c.基线的主点如果不被施工所干扰, 其位置就应该在主要的建筑物附近, 并且要靠近建筑物。d.一个建筑基线的基线点应该在三个以上, 这样可以保证检测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基点的变化情况。 (2) 建筑基线的测设。在测设建筑的基线上, 一般测量人员都会使用平面点位放样。首先在实际的场地标出基线点的具体位置, 然后检查基线的精度以及密度, 检查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角度检查;另外一种是距离检查。如果基点在同一个直线上, 那么在中间的位置上安装一个经纬仪乳沟没有经纬仪也可以安装全站仪, 这样可以保证测量人员能够测量到基点的角度。当测量的角度与180 度的差比24 要大, 那么就要适当的调整角度。如果测量的三个基点是垂直的状态, 那么垂直的交点上, 测量与另外一个的夹角, 当角度值与90 度的差比24 要大, 同样的也需要调整角度。在各个基点上检查轴线长度主要是检查轴线之间的距离, 如果检查出的结果与设计有差别, 且误差在万分之一, 那么就要调整轴线之间的距离。

3.3 建筑方格网。对于地形较平坦的大、中型建筑场区, 主要建筑物、道路及管线常按互相平行或垂直关系进行布置。为简化计算或方便施测, 施工平面控制网多由正方形或矩形格网组成, 称为建筑方格网。利用建筑方格网进行建筑物定位放线时, 可按直角坐标进行, 不仅容易求得测设数据, 且具有较高的测设精度。

(1) 建筑方格网设计。设计建筑方格网时, 首先选定方格网的纵、横主轴线, 它是方格网扩展的基础, 选定是否合理, 会影响控制网的精度和使用, 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主轴线应尽量选在整个场地的中部, 方向与主要建筑物的基本轴线平行, 一条主轴线不能少于三个主点, 其中一个必是纵横主轴线交点, 主点间距离宜过小, 一般300~500m:纵横主轴线要严格正交成90;主轴线的长度以能控制整个建筑场地为宜, 以保证主轴线的定向精度。主轴线拟定后, 可进行方格网线的布设。方格网线要与相应的主轴线成正交, 网格的大小视建筑物平面尺寸和分布而定, 正方形格网边长多取100~200m, 矩形格网边长尽可能取50m或其倍数。 (2) 建筑方格网的测设。在测设建筑方格网时, 先要测设主轴线MON, 其方法与建筑基线测设方法相同, 主轴线测设好后, 分别在主轴线端点安置经纬仪或全站仪, 均以0 点为起始方向, 分别向左、向右精密测设90°。为了进行检核, 还要在方格网点上安置经纬仪或站仪, 测量其角是否为90°, 并检查各相邻点间的距离, 看其是否与设计边长相等, 误差均应在允许范围之内。此后再以基本方格网点为基础, 加密方格网中其余各点。

4 施工场地高程控制

建筑场地的高程控制测景就是在整个场区建立可靠的水准点, 形成与国家或城市高程控制系统相联系的水准网。水准点的密度应尽可能满足安置一次仪器即可测设出所需的高程点。施工场地高程控制一般布设成两级, 分别称为首级水准网和加密水准网。首级水准网作为整个场地的高程基本控制, 一般情况下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并埋设永久性标志, 若因设备安装或下水管道铺设等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 可在局部范围采用三等水准测量方法。加密水准网以首级水准网为基础, 可按图根水准的要求进行布设, 一般情况下, 建筑方格网点及建筑基线点亦可兼作加密水准网点。

综上所述, 建筑中的测量工作实质上就是测绘工作, 但是其工作的性质与建筑的质量有关, 而且对于一个过程来说。建筑施工的全过程都要涉及到测量工作, 因此在施工的场地要建立测量体系, 并且保证测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毛淑杰.浅谈工程测量新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4) .

[2]吕福臣.浅谈施工现场中的施工测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 .

上一篇:建筑企业项目文化创新下一篇:优惠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