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利用

2024-09-03

场地利用(精选10篇)

场地利用 篇1

强震产生的地表破裂效应,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 其破坏力是不可抗拒的, 只能通过避让加以解决。从国内外研究和规范法规的规定来看, 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中国台湾对于断层场地, 在城市建设中都要进行有效的避让。我国大陆版块分布着23条主要地震带, 他们穿越或影响着我国近三分之二的超百万人口大城市, 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用地, 充分利用避让区域内的土地就显得很重要。

一、活断层地表断裂的特性

目前, 活断层避让区域的划分, 主要以距离作为界定标准。避让距离设定划分区域的标准主要是断层迹线和断裂带, 向两侧各设定一定的避让距离。断层带指一系列破裂面或次级断层组成的带, 一般是同时形成、相互平行、性质相同的带状地质结构。断层线是指断层与地面的交线。断层迹线的产状是空间二斜面相交线用立体几何方法进行确定。目前国内外对断层避让距离的研究成果, 对于出露的断层带一般都是以断层带作为避让的依据。徐锡伟、韩竹军采取实际地震情况调查和模拟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 认为对于一般的隐伏断层地表劈裂带宽度在20~50m的范围, 也就是说对于一般的断层, 可能产生的地表破裂宽度在50m以内。根据蒋溥等人针对我国大陆浅源地震数据统计, 得出构造地震造成地表断错变形宽度不超过100m的概率指数为0.5, 而宽度在100~300m的概率指数为0.4, 超过300的概率指数仅为0.25。从构造断层的不同区域对地表的断裂影响看, 断错形变幅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基本上是按照, 自震中区向断裂带或形变带延伸方逐渐递减的。除了震源机制的影响外, 介质机制和覆盖层厚度也控制着断裂的发生和发展, 我国规范中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覆盖层厚度大于60m和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 覆盖层厚度大90m时均不考虑地表断裂的影响。

各国对一般建筑的活动断层的避让距离的设定见表一, 可见这一距离的设定都是严格限制在15米以上,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对于丙类以上的建筑, 在考虑覆盖层厚度的前提下, 给定的避让距离是200米以上。

二、避让区内危险区的划分

根据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场地条件和地震强度及频度的差异, 本文对东部和西部进行区分对待。根据张国民等人对我国地震震源深度的统计, 我国大陆的震源深度在9~23km, 均为浅源地震, 其中东部地区的震源深度在7~19km, 西部地区的震源深度在10~26km, 东部比西部平均偏浅5km。这一统计数据也印证了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 因此考虑我国的人口分布和地震灾害影响因素, 避让区土地的利用按照东部和西部分别确定, 从对工程建设需要避让发震断裂的要求出发, 按照分级划分的原则设置避让区。

根据强震产生的地表破裂程度将地面断裂带按照危险程度划分危险区域:

1.地震时直通地表的断裂区域为一级危险区域, 相应的避让距离为一级避让距离。该区域所有工程规划用地时均应避开。

2.地震时可能造成的除主干断裂之外的分支断裂和次生断裂造成地表破裂区域为二级危险区域, 相应的避让距离为二级避让距离。该区域重大工程设施应选择避开。

3.抗震不利地段和危险地段, 历史地震形成的地表疏松的破碎带和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非构造性地裂、泥石流区域为强震地面断裂的三级避让区域, 相应的避让距离为三级避让距离。该区域根据地震灾害评价具体确定。

由于我国东部和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土层厚度的不同, 断层地震的发育条件也不同, 因此在确定避让距离的过程中, 应该区分对待。对于断裂带可以确定的情况下, 避让距离取断裂带宽度和反映了断层破裂模式及破裂传播不确定性的断裂带影响宽度之和, 二级和三级避让距离分别引入不同的影响系数;对于地面断裂位置确定、断裂宽度不确定的情况下, 东部和西部区分对待, 根据目前我国西部最大宽度为500m, 东部最大宽度为70m, 可以按照一级避让距离东部和西部分别取30m和300m, 二级避让距离东部和西部分别取50m和500m;当地面断裂的位置和断裂宽度均不明确时, 设防烈度8度地区, 一级避让距离取200m、二级避让距离取300m。设防烈度9度地区一级避让距离取300m、二级避让距离取500m。

三、活断层避让区的土地利用

地震构造性地表破裂的两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有明显的位移, 一般上盘震害大于下盘震害, 因此, 在选择避让距离和建设厂址时, 建议选取断层的下盘建设, 对各级危险区开发利用建议:

1. 一级危险区内严禁建造建筑, 重要工程不应建设。

长大线性生命线工程无法避开时, 应进行强震地面断裂影响评定, 并针对强震地面断裂的可能作用情况进行评价后进行规划和设计。建议植树造林, 用于绿化用地。

2. 二级危险区内不应建设重要工程,

严禁建二层以上建筑物, 禁止建造长期居住群体性建筑, 严禁建造大型水利核电等重要工程, 长大线性生命线工程无法避开时, 应评定强震地面断裂影响, 并采取响应措施。建议用于农、林、牧业用地。

3. 三级危险区以内, 属于建筑不利地段, 不宜建设重要工程, 其他各类工程宜避开, 长大生命线工程应采取响应措施, 建议用于农、林、牧、副业用地。

摘要:文章根据活断层地表破裂特性, 总结了各国对断层场地避让距离的划分标准。提出了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断层避让距离规定的不足:没有考虑东、西部地震频度和强度的差异。针对断裂两侧危险区域, 分别给出了东部和西部的避让距离取值。并且根据土地有效利用的原则对危险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断层,土地,利用

参考文献

[1]徐锡伟.活断层地震地表破裂“避让带”宽度确定的依据与方法[J].地震地质, 2002 (04) .

[2]韩竹军, 冉勇康, 徐锡伟.隐伏活断层未来地表破裂带宽度与位错量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 2002 (04) .

[3]马东辉, 李刚, 钱稼茹.强震地面断裂时土地利用适宜性的概率评估[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3) .

场地利用 篇2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要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户外活动,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其中1小时是户外体育锻炼时间。要达到最佳的户外体育锻炼效果,很重要的一个硬件设施就是场地。我园户外活动场地较小,不能满足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需要,给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合理利用小场地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呢?

一 交错班级户外活动时间

场地是开展户外活动必备的条件,幼儿园必须为教师提供能满足组织幼儿开展户外活动最低限度的空间,使教师能按需要在场地上组织幼儿开展诸如走、跑、跳、投掷、钻爬、攀登、平衡多种方面的活动。我们根据本园场地小的实际情况,采用小班、中班、大班幼儿户外活动时间交错的办法,孩子分批使用场地,使他们的活动空间加大,幼儿不至于因场地的限制而影响锻炼,从而保证了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较好开展。

二 年级为单位锻炼

户外活动时,每个班通常同时为幼儿提供6种左右的活动内容,出于便于管理的目的,我们划分区域,使进行相同活动的幼儿相对集中。试想,如果把一块不太宽余的场地分给两个班,再由他们进行班级内部划分,一些需要较大场地的跑跳等内容时,就不能很好地安排下去了。我们采用以年级为单位,两个班孩子混合活动的办法,这样活动场地也相对宽松一些。

三 教师利用墙边、墙壁、柱子、过道开展一些集体性强、活动量小的体育活动

活动场地小,仅靠现有场地是不够的,我们充分挖掘幼儿园里现有的空间来组织幼儿锻炼。利用墙壁、柱子让场地向立体发展。如用墙壁开展攀爬和投掷等活动,用柱子之间的间距开展跳皮筋、脚蹬悬挂物、用拉力器锻炼上肢等活动。我们还发挥楼梯、坡地的使用价值,如用楼梯进行上、下楼梯的协调性练习。我们在二楼平台设计跳格子,在屋檐下挂上小串铃让幼儿用脚去触击;利用低矮的花坛,让幼儿练习走平衡;在室外过道,安排幼儿开展垫上运动或踩高跷;组织幼儿围着墙边的树开展滚大球或运球走的活动……,这样做,分流了幼儿又省下了较整块的场地,可供开展其他活动。

四 开展民间体育活动

幼儿园根据现有场地小的特点,开展了一些民间体育活动(如跳皮筋、跳竹竿、踢毽子、跳房子、打弹子、丢沙包等)、徒手活动(如城门城门几丈高、踩影子、赛龙舟等)、替代器具活动(如用空易拉罐装上小石子用胶布封好口制作成响罐,替代小足球,踢响罐的场地要求远远小于踢足球所需要的场地)等,这样既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又符合现有的场地条件要求。

五 开放大型运动器械

每个幼儿园都有大型运动器械,大型运动器械集攀登、钻爬、走、跑、跳、平衡为一体以促进幼儿多方面运动发展,它深受幼儿的喜爱。户外体育活动时,可以让幼儿把占较大场地的多功能大型运动器械用起来,这样做,不仅减少了人多的压力,同时也较好地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六 规定运动线路

要在有限的活动场地上组织多种活动,并有条不紊地进行,对具有行进性特点的活动,如运球走、跑跳绳、袋鼠跳、夹包跳等活动,一定要指定行进线路。如玩跑跳绳的幼儿全部在指定的一块场地中进行南北方向的行进跳,也可以在某项活动外圈,沿一定循环线路行进跳。这样做,既可以节省场地又可以避免碰撞,使幼儿在较小的场地上也能较充分地不受干扰地活动。

七 调整运动器具

有的运动器械使用时占地面较积大,不利于活动的组织,可以通过调整运动器械的方法,使活动顺利进行。如“跳跳球”活动,由于场地小,孩子们甩出的小球常常会打架,拴球的绳子也会相互缠绕在一起,既影响活动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时只需稍稍改动,就可以做到既不影响锻炼目标,又占地方少,做法是只要缩短一些拴球的绳子,几个人在不大的场地上就可以玩得很好。

八 变化活动方式

由于场地偏小,对于那些占地面积大的活动,有的可变化其活动方式。如“小飞轮”活动深受幼儿喜爱(“小飞轮”为酸奶盒子压扁而成的,可抛飞较远,用于锻炼幼儿的臂力)但由于地方小,抛飞“小飞轮”,势必影响场地上其他孩子的活动,可以改抛飞“小飞轮”为向上抛接,从上空旋转而下的飞轮一样有趣,而且同样达到锻炼臂力的要求。

以上是我园两年来实践、调整、再实践后总结的一些做法。合理利用小场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户外活动空间的拓展、自制体育器材的投放以及户外活动形式的创新,使我园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九 总结反思提升

一处好的活动场地,若不注意规划创设,没有多样的器械投放,没有引导探索,可以说这块场地并没有体现它的价值,是对场地资源极大的浪费。反之,通过共享、合理布局创设,提供丰富的体育锻炼器械,并探索器械的不同操作方法,只要因地制宜,从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周边环境进行考虑、探索、运用,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操作方法。

场地利用 篇3

一、一物多用,发挥体育器材多种功能

体育器材往往不只是具备一项功能,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开放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效地开发同一体育器材的多种运动功能,做到一物多用。在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都会对上课经常用到的短绳、标志杆、实心球、呼啦圈、体操垫等器材进行开发,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以下是我校体育教师自制体育器材的详细介绍:

1.跳跳板

⑴器材设计:用实木板或废旧的方凳面做成长约35厘米;宽约25厘米的长方形,并涂上各种颜色。

⑵教学用途:可进行踏板操、踏石过河、障碍跑、举重等练习。

⑶功能价值:随着大课间活动的普及,“踏板操”已成为我校大课间活动的一项校本特色,通过踏板操练习,既能展示我校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发展体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跳跳板在游戏、障碍跑、举重等练习中也发挥着显著的效果。

2.饮料瓶

⑴器材设计:利用空的饮料瓶装上水或沙,瓶壁上涂上各种颜色。

⑵教学用途:可以做“保龄球”的木瓶、手榴弹、小立桩、啦啦操敲击棒等。

⑶功能价值:饮料瓶在各种投、掷、抛等练习中对于促进学生运动器官的发育和心血管系统的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特别对发展上肢力量和提高协调性、灵敏性,速度素质,促进心肺功能,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在啦啦操练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社会适应、顽强拼搏的精神。

2.大布球

⑴器材设计:把准备好的布块用针线缝合成一个球状,并留一个塞口,然后将准备好的蓬松棉花(一两半左右)塞进球中,不要压得特别紧,里面要疏松,再将塞口用针线缝合,即成为大布球。

⑵教学用途:可以做垒球、排球、足球、毽球等用。

⑶功能价值:自制大布球是我校新开发的一种体育器材,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锻炼价值,在发展灵敏性、协调性、上肢力量等素质的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对各种球类、投掷类运动的兴趣以及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这种大布球的质地比较柔软,份量较轻,易消除学生内心的畏惧感,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一些球类、投掷类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

例如,利用空饮料瓶装满沙子制成“哑铃”,将篮球场地平均分成4块场地;学生也分成4个合作小组,利用哑铃创编各种形式的哑铃操练习并进行展示,学生创意无限。接着,利用哑铃作为障碍物进行单脚跳、蛇形跑、“8”字形跑等形式的跑跳练习,学生玩得不亦乐乎。然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利用哑铃创编游戏,学生创编的游戏更是乐趣无穷,有迎面接力、绕“8”字接力、快放快取、搬运接力、抛接哑铃等等。一个小小的饮料瓶贯穿一堂课,真是精彩纷呈。

二、变废为宝,挖掘体育设施教学潜能

如今,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仍然相对匮乏,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达成。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制作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材,既丰富教学内容,又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还能充分挖掘自制器材的教学潜能,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例如,用废旧的塑料管、竹竿、橡皮筋制作跳高架;用废旧的书本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篮球、棉纱、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米袋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废旧的报纸、透明胶可以制成多功能球;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等等。又如“滚铁环”游戏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有着多种多样的玩法,不仅能提高活动者的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素质,而且还能培养活动者良好的意志品质,使活动者得到身心和协的发展。制作时,用废旧的铁丝做成直径约65厘米的圆环,然后再做一个带长柄的铁钩子,铁钩的顶端成V字形。游戏时活动着手持铁钩,推着铁环向前跑,发出哗啷哗啷的声音。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声音更响亮。滚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个人活动、集体竞赛均可。游戏时可以进行50米或100米竞速、100米障碍(如绕树丛、过独木桥)、4×100米接力、十字接力等比赛项目。由于它制作简单,锻炼效果好,因此我们将它引入课堂,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生为本,提高体育场地利用价值

学校的运动场要成为学生的运动乐园,就要打破竞技化的成人化的场地器材规格限制,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出发,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篮球运动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我校虽然有两片篮球场地,但都是标准比赛场地,对于小学生来说篮圈的高度有些令人望而生畏,这就大大降低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因此,我们长安花苑小学就充分利用体育馆外700㎡的小操场,墙上安装6个高矮不等的篮球筐,两边放两个小篮球架,中间设两个排球场,降低网高,因此它还可以做羽毛球和毽球两个场地使用,同时还可以做成多功能活动区,如:轮滑和五人制足球活动场以及进行拔河、跳绳、“跳房子”等活动的游戏区。

四、合理布局,丰富体育教学课程资源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针对社会上新兴的健身器材,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对我校的运动场地进行重新布置。在我校食堂北部有1000㎡的空地,学校经过研究规划已经建成了长安花苑小学小学“体育活动快乐园”。里面设计了综合训练器,如:秋千、翘翘板、压腿杠、摸高器、铁索桥等14种体育设施,这样不但使学生有了活动场地,丰富了体育教学,同时也使周边的社区群众有了健身的场所。

布置学校场地器材时,应注意以下两点问题:(1)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场地和器材。(2)设置综合性运动场区。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一般都是综合性的活动内容,为方便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有必要布置几个综合性场区。设置综合性场区时,应注意:在一堂体育课中变换教学内容时,应当便于调动和观察学生。尽量做到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互不干扰,确保学生的安全。应安排隔离通道,以防发生伤害事故。应远离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靠近体育办公室或体育器材室,并且附近要有水源设备和电源设备。

如何高效地利用体育场地 篇4

一、错时授课

错时授课即在教导处编排课程表时, 从上午第二节到下午的自习课, 全部安排体育课, 这样, 在同一时间内减少了上体育课的班级数量,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操场的利用率。

二、错级授课

即在编排课程表时, 学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活动内容、活动场地需求的差异, 尽量将高、中、低段的班级进行合理搭配, 以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场地。

三、错位授课

如果学校无法将同年级的不同班级排开, 就需要授课教师之间进行场地的协调, 最好的方法就是借位授课, 即同年级的不同班级进行场地轮换。如, 在一节课上, 如果内容均为仰卧起坐、1500米跑和沙包掷准, 那么, 第一个教学班可先做仰卧起坐, 第二个教学班跑1500米, 第三个教学班练习沙包掷准。练习一段时间之后, 按顺时针方向进行场地交换。这种错位教学的方法, 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场地, 而且也节省了大量的搬取器材的时间, 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拓展上课

1. 场地开发

在开发场地的过程中, 首先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在实践中, 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物进行锻炼, 如, 沿着花坛跑、绕树“8”字跑、跳台阶、跑楼梯、纵跳摸树叶等。这些方法因地制宜、活泼自然, 学生非常喜欢;其次, 可以有效地开发边角地带, 合理规划甬道、楼前、花坛边等边角地, 如, 利用楼间甬道练习接力跑, 利用花坛边练习跳绳、踢毽, 利用楼前空地练习投掷等;第三, 可以巧妙地设计教学场地, 如, 可以将场地设计成圆形, 就不设计成方形, 因为圆形场地更有利于组织教学;能将场地设计成曲线, 就不设计成直线, 这样可以有效开展蛇形跑、螺旋跑等, 这样既有助于场地的充分利用,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2. 空间开发

第一, 可以利用墙壁, 如开展对墙投掷垒球和实心球的练习, 即在墙上画上两条直线, 线的中间为投掷的目标区域, 投掷时可以分组进行“投准、弹远”比赛等, 这种练习无论对纠正学生的出手角度, 还是提高学生的爆发力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 还可以利用墙壁练习手倒立、后蹲跑、俯卧撑、对墙传球、对墙拨球等练习。第二, 可以利用空间, 如, 将掷准的靶子设计到空中, 这样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出手角度。

3. 器材开发

场地利用 篇5

关键词: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原生树;保护性利用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4-74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4-11-17

全球城镇化速度每年保持高速发展,更多的土地被用来开发成居住区和公共建筑群,这些影响或多或少干扰了场地和临近地块的自然过程,为了恢复场地生态系统,需要及时进行场地环境修复。因此,促使英国实施了“可持续排水系统”、澳大利亚探索了“水敏感城市设计”、法国开发了“交替排水系统”、美国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模式等多种降低场地开发对自然过程影响的方法,而我国则一直致力于环境修复和生态园林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多种场地开发方法中,最值得推广的一种就是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模式,场地处理得当,可以突出景观亮点和修复场地生态系统。本文基于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模式探索了如何对场地原生树木进行保护性利用,以期对景观设计和工程施工有所启发。

1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的起源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由美国提出的基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营建的暴雨管理理念,核心思想是通过对源头控制与设计减少暴雨产生的径流量和污染物,使场地开发后尽可能接近开发前的水文状态,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其在场地保护性设计、屋面雨水集蓄、下垫面渗透性技术、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政策法规和经济手段调节、技术标准制定、评估方法和信息技术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为成熟。低影响开发的主要载体是景观场地,而我国面临的旧城改造、公园改建和居住区开发等多个项目中很多都存有优良生态基础的景观场地,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如果运用低影响开发模式,最低限度地降低开发活动对自然过程的影响,不仅可节约投资,还能达到突出景观亮点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目的。

2研究区域与方法

2.1研究区域

研究地位于岭南地区的广州和佛山,该区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800mm,平均气温21.4℃-22.4℃,地带性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红壤,园林植物景观具有典型的岭南地域特色,以棕榈科和树冠宽阔的种类为骨干树种,构成群落的林冠层,以丰富多彩的灌木、阴生观叶植物及草花构成下层植物结构,常见乔木种类如大王椰子尺Roystonearegia、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榕树Ficus microcarpa、高山榕Ficusaltissima、南洋楹Falcataria moluccana、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凤凰木Delonix regia、木棉Bombax ceiba、苹婆Sterculia monosperma、樟树Cinnamonmumcamphora、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蒲桃Syzygium jambos、鸡蛋花Plumeria rubra‘Acutifblia’等,花灌木如狗牙花Ervatamia divaricat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红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灰莉Fagraea ceilanica、黄叶榕Ficusmicrocarpd‘Golden Leaves’、假连翘Duranta erecta等,代表了岭南地区的自然风貌。广佛两地老城区和古老村落的公园、寺庙、老建筑旁散生大量古树,如木棉、大叶榕Ficus virens、榕树、菩提树FicusFeligTosa、诃子Terminalia chebula、樟树、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白兰Michelia alba、龙眼Dimocarpuslongan、芒果Mangifera indica等,这些古树寿命长、根系发达、抗风抗污染性强,历史悠久,对区域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研究具有极高价值。

2.2研究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佛山市3个居住区景观施工项目、广州市2个公园改建项目和广州市1个废弃工厂商业改建项目。以上6个项目均面临场地原生树木保护和利用问题,其中3个居住区工程施工时间是2012年5月-2013年8月,原生树周边施工采用保护性利用的结构和辅助措施,增加种植土的透水透气性;公园和废弃工厂改建项目施工时间不详,调查时间为2012年5月-2014年5月。

3结果与分析

3.1场地原生树保护性利用原则

研究场地内保护性利用对象是原生树木,并遵循5项原则,即根系透气良好、水分供应平衡、土壤肥力适宜、病虫防治及时、树体保护到位。场地内多数的原生树树形优美。干形自然古朴。且多为优良乡土古树,对场地现有景观起支撑作用,因此,场地改造中以原生态保护性利用为目标,充分发挥场地原生树的美学景观特征和生态效益,只有在与规划景观冲突严重的位置才使用迁移措施,如佛山中信金山湾项目,由于主干道路拓宽,原有部分红花紫荆行道树妨碍了规划道路的建设,不得不迁移出场地,对于公园和废弃工厂的原生树一律采用保护性利用的措施,并通过工程措施增加硬质景观,实现改造的景观功能。

3.2场地原生树生存环境分析

通过调查18株原生树的保护性利用情况发现,多数原生树的生存环境植物资源丰富,场地水文状态良好,开发前原生树均生长良好,尤其是位于公园内的人工群落,植物多样性高,且以园林观赏植物为主,如广州黄花岗公园内3层以上的植物群落覆盖率占93.57%,现有植物种类高达234种,其中乔木96种、灌木64种、地被植物74种;广州烈士陵园内有植物种类238种,乔木80种、灌木90种、地被64种、藤本4种;广州红砖厂创意园为废弃工厂,植物种类以榕树、白千层Melaleuca cajuputisubsp cumingiana、白兰、大叶榕、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Tfolia等行道树为骨干树种,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对叶榕Ficus hispida、斜叶榕Ficus tinctoria subsp.gibbosa、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os等乡土野生植物为伴生种类;佛山景裕嘉园则是农耕地,原生树木为散生树,下层为野生植物;佛山中信金山湾原生树则是滨河行道树和散生树,下层植物人工和野生类别兼具;佛山岭南天地为庭院环境,单层乔木结构,土壤环境较差。原生树属性和植物群落类型具体见表1。

nlc202309051753

3.3场地原生树保护性方案及措施

针对场地原生树不同的生存状况,采用结构架空、回填通透土和砌筑树池3种基本方案,3种方案类型均包含结构优化措施和辅助措施。辅助措施包括环树干埋设多孔透气管,深至自然土层以下50cm;锯掉干枯枝桠,并用药剂或油漆封涂锯口,减少水分蒸发和腐烂,加速伤口愈合;使用3%浓度的双氧水50L灌根,半个月一次,快速为根系供氧以改善供氧不足的情况;同时给树干挂营养吊液,提供营养使其恢复树势,并增强病虫害抵抗力。结构优化措施如以下具体类型。

3.3.1结构架空型

本类型适用于原生树周边需增加活动平台铺装的情况,通过结构架空的方式抬升地形标高。活动平台铺装材质不限,以透水透气性好的材料为佳,可通过铺装缝隙或穿孔实现雨水自然下渗以补充树木水分需求。该方案类型等同于保持原生树周边土层标高不变,能避免一般回填埋土过深,造成树木根系透水透气性变差,生长势衰弱或死亡。

3.3.2回填通透土型

本类型适用于原生树周边需做基础绿化栽植的情况,通过回填通透土壤,一般是下层回填毛石,在上层20cm左右回填腐殖土和河砂混合的疏松种植土,形成上下通透的复合土层,保证原生树周边标高抬升后土层的充分透水透气,有效实现雨水自然下渗。

3.3.3砌筑树池型

本类型适用于平地抬高增加种植池或周边标高降低的情况(等同于抬升树干周边标高),通过砌筑树池来保持原状土层,保护树干周边浅层完整根系。该类型需疏松和改良树池原状种植土,树池直径不能小于2m,保证有足够的种植土空间透水透气。

3.4场地原生树保护性利用效果分析

调查发现采用以上3种类型处理的原生树木均生长良好,保持了原生生长状态,而未处理的16、17、18号潺槁树、红花羊蹄甲和橄榄因埋土过深,均死亡。另外,经过保护性利用的1号人心果周边地势升高,在架空板上开孔保证透水透气的同时,于树穴底层安装辅助排水管,雨水等若汇入架空种植穴会被及时排走,避免积水;15号假柿树是胸径45cm的古树,在树周边架空铺设木平台结构,同时及时锯掉干枯枝桠,并挂营养吊液后,树势得到增强;8~12号公园内的原生树采用结构架空后铺设不同材料饰面层的“绿地铺装结构”新技术,不仅增加了游人的活动空间,又保证了原生树的正常生长。

4结论与讨论

原生树木生长影响因子分内外两种,内因如根系吸水,树木通过蒸腾作用带动水分从土壤中牵引至植物体内的被动吸水模式,或者根压作用驱动水分进入导管,融入植物水循环系统的主动吸水模式,外因如土壤环境,土壤疏松通透、含水量适中,有机质含量丰富,则树木生长旺盛,否则树木生长不良,甚至使根部组织窒息死亡。城市土壤一般容重偏高,CO2含量高,温度偏低,使树木根际生存环境同自然状态不一样,导致树势衰弱、枯梢、甚至死亡。本研究施工的8株原生树运用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模式,通过结构优化和辅助措施实现了上层土壤的透气透水,保证树木根系自然生长,保护性利用效果显著,调查的7株原生树则通过前期的结构改良后已经正常生长。杨凤云、吴竹林、张树民等学者针对树木的土壤特征提出了多种有效措施,如优化土壤结构、土壤改良、增加透气管等措施,亦实现了树木土壤环境的自然通透,保证树势快速恢复。综上表明,基于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的原生树保护性利用通过结构优化处理包括回填具有复合结构的土层和架空结构;树木抚育辅助措施包括树木修剪、追肥(包括挂营养吊液)、浇灌生根水和双氧水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能有效改善原生树的生存环境和增强树势,构建出以原生态保护性利用为基础的低影响开发园林景观。

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篇6

1、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的概念及现状分析

著名学者任海教授提出: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活动, 以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物质、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体育场地资源是指用于体育训练、比赛、教学和体育锻炼的特定场所的总称。所谓高校体育资源是高校开展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类条件和要素。它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 如体育馆, 运动场及各种运动器材、体育工作者和学校体育人口数量等;也包括某些无形的非物质资源, 如学校发展水平, 对体育的投入力度, 体育课的质量, 体育训练与科技水平, 师资力量, 学生体质, 体育传统和习惯等等。

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全国高校数量在不断增长, 而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 使得有些后建立起来的高校存在体育场地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体育设施的发展赶不上学校扩招的速度, 赶不上学校建设的脚步, 也赶不上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第三方面是由于一些地方教育部门, 仍然没有转变旧的观念, 没有充分将高校体育场地分享与民, 调动全民、全师生参与体育资源利用的的积极性和对体育投资的热情。现有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的原因。一是现有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中很多是专门用于教师的场地, 学生没有接触的可能, 而当地群众更没有接触的可能性。二是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中, 对师生开放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数量少, 或已开放, 但开放时间短。三是师生对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的少或开发的少。

2、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2.1、开放共享资源

传统的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的使用与管理是封闭式的, 与需要长期、持续的全民健康需求的关联甚少。这就使高校运动场馆的社会共享问题, 即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 为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更好的健身条件, 盘活、整合现有学校体育场馆资源, 提高学校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近年大学城的建设, 往往形成一大片的大学园区, 大学城的趋向比较明显。虽然大学与大学园区往往离城市传统的居民生活区较远, 但是, 不可忽视的是, 大学城区周围也是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地带, 近年也有大量的新社区居民涌进园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一般较中小学丰富, 再加上大学园区的形成, 不同大学里的体育设施总数非常的可观, 许多大学城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并加强大学园区里的大学之间的体育资源的共同管理与运营的实践。大学里的体育场馆资源的丰富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设施比较全, 二是种类比较多。因此, 可以在收集明确大学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 在每学期排课后对各类体育场馆的闲置时间进行统计后, 可以清楚明了对社会体育开放的容纳量, 之后, 再从政策与机构的设立开始, 进行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的操作。应当说上述方法是可行、可取的。

2.2、吸引投资开发

当地政府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吸引多渠道资金共同开发、增建高校的体育场地;在体育场地设施的增建中, 适当建设中高档体育场馆设施 (高尔夫球场、网球场、保龄球馆) , 满足部分高收入人群的需求;适当控制中档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建设的速度, 适当加大简易和普通档次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 以满足教学和各类档次体育消费者的需要。

2.3、实行有偿开放

高校各类体育场地馆在完成学校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本单位内部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同时, 应当尽可能地、有计划地向群众实行有偿开放, 并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工作时间安排的人口体育锻炼的需要, 也可以提高门票收入, 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

2.4、因地制宜开发体育场地资源

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和当地群众需求, 来适宜地开发一些体育场地资源, 一方面不仅能满足师生和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也可以满足当地群众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当地政府应当组织调查研究, 与当地高校各部门联合在一起, 认真分析当地高校和人民群众对体育健康事业的需求和发展指向, 在此理论基础上在借鉴其他地区来开发有效的体育场地资源。

3、结束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个人业余空闲时间越来越多, 休闲、娱乐和健身正在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追求的一大内容, 而随着国家全民健康运动的推进, 全民健身体育资源与体育运动需求不对称的问题也进一步突显, 这给全民健康运动的深度推进设置了发展的障碍。但与此同时, 学校的体育运动场馆资源进入公众视野, 学校往拥有较为集中也较为丰富的运动场馆资源。因此, 应当合理开发和利用高校场地资源, 这不仅能满足高校自身发展需求, 也能适合时代发展满足社会对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是, 要实现这一目标, 其路程还很艰难, 需要我们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一线教师及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

摘要: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已不能满足高校自身发展需求, 应当积极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场地资源, 来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引导全社会全面健康事业的发展。

场地利用 篇7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 结合“退城进园”工作的推进, 许多原来位于城区的老企业已陆续关、停、并、转或从城市中心迁出, 加之近年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大量煤矿、焦化、冶金等企业被关停, 产生了大量工业污染场地。国家层面及各省市都开展了污染场地调查, 在摸清场地环境污染状况后, 场地评估与修复管理工作成为下一步工作面临的难题。余勤飞等提出构建污染场地分类管理体系、污染场地数据库系统建设, 实现污染场地科学管理[1,2,3]。

1 工业污染场地及二次开发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工业企业搬离老城区, 如何实现工业搬迁场地安全再利用已成为制约土地资源再利用的关键因素[4]。工业场地包括工业厂区、矿区内部用地, 有生产区、辅助生产区、仓储设施区、动力设施区、运输设施区、厂区内公用工程设施区、公共活动区、预留发展用地及卫生防护带等功能区。长期以来, 工业企业由于经营管理粗放, 环保设施缺少或很不完善, 工业场地污染状况十分严重, 土壤往往受到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多种污染物污染, 这些场地土壤中污染物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消除。污染物产生来源广泛, 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矿区、化工、石化、冶炼及电镀、制药、机械制造、印染等行业往往会产生污染分布区[5]。

工业污染场地二次开发用途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住宅、农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商业用地及绿化用地等。工业污染场地未经风险评估、监测和场地修复就被二次投入使用, 存在很大环境健康风险。

2 不同开发用途的场地风险管理

2.1 土壤污染物的风险评估

一些工业场地已先期开展了土地资源再利用的二次规划与开发, 此类土地二次利用规划用途多集中于商品住宅、公共设施、农业、养殖、商业用地等, 土地资源二次开发会加剧废弃场地人群暴露途径。工业场地原企业主必须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及修复治理方案的编制, 评估土壤风险程度, 确定修复治理任务, 恢复土壤环境质量, 确保后续开发利用安全性。不同土地开发用途对工业污染场地中土壤污染物的风险评估要求不同。一般说来, 当土壤中化学物质处于环境背景值范围时, 土壤处于本底状态;随着外源污染物不断进入, 达到通用的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 此时不一定就有危害, 而达到污染临界值时, 土壤才属污染。大多数西方国家已摒弃了将污染场地土壤恢复到未污染状态, 而只是修复到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即可[5]。中国将建立基于风险的污染场地管理体系。目前, 应用较广泛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有阻隔填埋、固化稳定化、土壤清洗和植物修复等, 根据工业场地的污染类型和二次开发用途选择土壤修复技术[6]。因此, 要建立二次开发前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制度。对工业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与土地利用最终方式相结合。通过建立污染土地风险评估等级系统, 确立场地修复优先次序。通过分析比较按照HJ25.3-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计算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和场地所在区域土壤中目标污染物的背景含量和国家有关标准中规定限制, 合理提出土壤目标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值。基于风险的污染场地管理技术程序见图1。

2.2 工业污染场地分类管理

污染场地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核心环节应包括筛选、调查、评估和修复四方面。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确定污染场地治理和修复的管理模式。单艳红等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方法, 探索建立了从疑似污染场地申报建档、疑似污染场地初步调查、场地危害分级、污染场地详细调查、污染场地风险评估, 到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等一系列污染场地分类管理程序[3]。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是工业场地土壤主要污染物类型。土壤中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有在土壤中难以降解、赋存时间长且污染风险大的问题。建议重点关注此类工业废弃场地, 并应先行开展此类工业场地风险评估与土壤修复工作。对于此类规划用地应急需加强土壤监测, 评估用地风险等级, 在此基础上, 对于能立即开展土地修复的应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场地修复治理, 对于暂无法修复的, 应明确提出要求, 合理调整规划用途, 调整用地来源。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城郊农业发展, 城镇周边土地利用价值将逐步凸显, 城镇人口密集区周边场地已经或很快被开发利用。为了避免城市扩张或近郊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环境风险, 应对城镇人口密集区周边场地尽快实施污染扩散预防措施。

3 建议

工业污染场地再利用前一定要进行场地环境污染调查, 初步调查后, 应注意评价工业场地现在使用情况与规划用途的适宜性, 根据污染场地土地规划用途灵活确定治理目标, 基于场地规划用途, 由风险评估得到场地清理目标值;基于土壤最终用途, 结合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 合理确定土壤修复目标值。

建议对工业污染场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建立二次开发前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制度, 通过污染场地风险评估, 划定各类工业污染场地污染级别和治理排序, 确定哪些场地是重点污染场地, 哪些场地需要优先修复, 哪些可以暂时延缓修复, 哪些可以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己恢复, 最终形成国家级和省级优先治理名录, 为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4 结语

基于工业场地污染类型及二次开发用途的分析, 提出了加强重点场地修复与监测、预防二次规划与开发产生环境风险、遏制城镇工业废弃场地人群暴露及预防工业废弃场地污染地表水等场地污染防治措施建议。同时, 鉴于发达国家和部分省市取得的污染场地管理实践经验, 提出不同开发用途的工业污染场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建立二次开发前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制度, 且根据污染土地的规划用途灵活确定治理目标较为合适。

参考文献

[1]余勤飞, 侯红, 白中科, 等.中国污染场地国家分类体系框架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2) :228-234.

[2]许亚飞, 余勤飞, 毕如田, 等.发达国家污染场地数据库系统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3, 3 (5) :444-450.

[3]单艳红, 王国庆, 张孝飞, 等.中国污染场地分类管理程序与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12) :75-80.

[4]宋倩, 沈礼锋, 郑晓阳.工业场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 39 (3) :189-191.

[5]姜林, 钟茂生, 张丽娜, 等.基于风险的中国污染场地管理体系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4, 36 (8) :1-10.

场地利用 篇8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 体育场地及设施缺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否健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师能否上好体育课,但是很多农村小学体育场地与设施都很匮乏,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对教学的展开。大部分农村小学的体育场地就是一块面积很小的操场,操场上最多有两个篮球框,其他的体育设施和器材都很缺乏。这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率。

2. 缺少专业体育教师

因为农村小学本身对体育教学没有重视,体育教师大多不是专业的,较多的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科任教师来充当,因其不了解体育教学的相关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为上体育课就是简单的带着学生到户外去活动,甚至有的教师会占用学生的体育课上另外的科目,造成体育教学效率不高的后果。

二、合理利用学校场地,活跃体育教学

1. 体育场地不足

体育场地对于教学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小学来说非常有限,很难能与城市的学校相提并论。但是实施体育教学又离不开体育场地,所以农村小学的体育老师万万不可小觑学校体育场地的利用,要明白体育场地在体育教学当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农村小学自身的优势,充分合理利用体育场地来活跃体育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效率的目的。

2. 合理利用农村资源

假如农村小学无法利用专门的体育场地来进行教学,那么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农村资源的代替。比如,进行跳高锻炼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教学楼旁边,比一比谁跳起来摸到的墙最高。经过这样的训练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体育过程中提高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比谁摸得比较高的过程中达到训练的目的,将玩与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再比如,要锻炼学生的长跑,由于农村小学没有固定的跑道,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小学附近空旷的田野里让他们玩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游戏,使学生在游戏的追逐中训练自己的长跑能力,达到长跑的训练效果。通过游戏与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教师可高效达成体育教学目的,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

三、自制简单体育器材,充实体育教学

1. 体育教师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自制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

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但是由于农村小学发展比较落后,条件比较艰苦,体育器材极为缺乏,很多学校拥有的器材无非是些很简单的器材,如乒乓球桌、羽毛球,但是这些远远达不到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从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农村物品、工具进行加工或者改造来自制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从而弥补农村小学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而受到的体育教学限制,进而充实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比如,学生练习跨栏跑步,但是由于没有正规的栏杆,老师可以让学生找一些长度适合的木条,自己动手制作练习跨栏跑步的器材,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凳子叠加在一起充当跨栏让学生练习跨栏跑步。再比如,没有平衡木,可以将凳子用来代替; 没有足球,可以用用纸包着一个小球来代替。对待农村小学缺乏体育器材这个问题,体育老师不能仅仅靠上述所罗列的这些例子来解决,而是要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自制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来帮助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体育器材对弥补农村小学体育器材上的缺乏,也从而通过这些方式丰富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促进了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2. 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让他们学习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及技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场地利用 篇9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 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 划分出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的条理化层次, 并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 在目标复杂且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时更适用, 目前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基于建筑场地可利用度特征, 建立建筑场地可利用度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之间的判断矩阵及单项指标在场地可利用度评价中的相对权重, 依据建筑场地安全性原则, 对湖北兴山县峡口镇迁建新址建筑场地可利用度进行了综合分类。

1 研究场地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湖北省兴山县峡口镇规划迁建新址包括大峡口、龚家村及白鹤村三个片区。地处长江一级支流香溪河两岸, 地跨东经110°37'~110°49', 北纬30°56'~31°13', 本次研究区域主要包括大峡口及龚家村两个片区。

大峡口及龚家村片区场地总体基本稳定, 主要地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崩、滑体。

山峡库区蓄水后, 地下水位抬升滑坡内渗流场、应力场均会发生较大变化, 其必然导致滑坡变形加剧, 因而可能会出现整体性滑动并危及沿滑动方向的后缘强风化带, 因此, 滑体及强风化带范围均属危险区域, 而且, 两个片区内断层破碎带均较发育, 在后期风化及地下水长期浸泡作用下容易形成一个不稳定的滑坡集中带, 库区蓄水后, 将进一步变形甚至失稳。

2) 地基不均匀变形。

大峡口及龚家村片区第四系全新统各类因松散堆积体岩性复杂、结构极不均一, 厚度虽小但变化较大, 强度差异大, 基岩面有一定起伏, 容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变形。

3) 煤矿采空区淹没效应。

龚家村一带采煤已有百年历史, 本次调查的五个井口及两个通风口位于高程128 m~158 m, 主巷道多垂直岩层走向向东延伸, 深70 m~200 m, 在水库运行期间, 主井巷及支洞围岩压力随水位变化, 可能引起采煤洞冒顶坍塌。

4) 库岸再造。

山峡水库蓄水175 m时, 大峡口片区高程225 m以下, 高程180 m以上, 面积0.45 ha, 窑湾滑坡体及其所在强风化带, 东以聂家山组第一段石英砂岩为界, 西以窑湾滑坡体西及滑坡体后缘以上宽35 m~45 m为界, 受库水涨落影响较强烈, 易产生库岸崩塌。

2 递阶层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是AHP方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根据研究区地质环境特征及场地安全性要求, 利用层次分析法将总目标———可利用度分为:岩土类型、地质构造、承载力、不良地质现象、建筑难易程度五个子目标层, 然后再将其根据影响因素依次细分, 建立可利用度评价梯阶指标体系 (见表1) 。

3 评价方法

假设对某一规划决策目标μ, 其影响因素为Bi (i=1, 2, …, n) , 共n个, 且Bi的重要性权数分别为wi (i=1, 2, …, n) , 其中, 。由于因素Bi对目标μ的影响程度即重要性权数wi不一样, 因此, 将Bi两两比较, 可得到n个因素对目标μ的重要性权数比构成的矩阵A, 即:

根据上述场地利用度层次模型, 利用“1—9标度”法在充分比对、选择的基础上, 构建可利用度评价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结合数值分析及Matlab软件, 求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准则层指标权重 (见表2) 。

由于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及差异性, 对所得指标权重均需要作一致性的检验, 检验公式为:

式中:CR———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CI———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

n———判断矩阵阶数;

RI———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CR<0.1时, 认为通过一致性检验, 求得的特征向量有效。本次计算得出λmax=5.077 8, 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1.12, 计算结果满足一致性要求。

4 评价结果

将研究区域按50 m×50 m划分为290个单元网格, 利用统计公式, 对评价单元Q值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 k=1, 2, 3, 4, 5;Xi为指标状态值 (见表1) 。

根据建筑场地稳态与建筑难易程度, 结合统计数据区间对场地进行综合分类, 将研究区域可利用度划分为5级 (见图1) :Q<0.321 8定为Ⅰ可充分利用场地;0.321 8≤Q<0.399 7定为Ⅱ可基本利用场地;0.399 7≤Q<1.013定为Ⅲ限制性利用场地;1.013≤Q<1.481 0定为Ⅳ基本不能利用场地;Q>1.481 0定为Ⅴ不能利用场地。

Ⅰ可充分利用场地:仅分布于龚家村片区, 面积1.00 ha, 第四系及强风化层厚度小于3 m, 基岩为石英砂岩及粉砂岩。适宜住宅、厂房或仓库用地, 利用率可达90%左右。

Ⅱ可基本利用场地:总面积15.11 ha, 大峡口片区6.27 ha, 龚家村片区8.84 ha。场地坡度10°~25°, 第四系及强风化层厚度除少部分大于3 m外, 绝大部分小于3 m, 基岩为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岩, 为逆向及斜逆向坡, 但该类场地分布零星, 交通及城镇排污设施布置困难, 斜坡开挖后可能导致后缘顺节理裂隙滑动, 护坡工程量较大, 利用率80%左右。

Ⅲ限制性利用场地:场地基本稳定, 总面积13.8 ha, 其中, 大峡口片区6.53 ha, 龚家村片区7.27 ha, 坡度25°~30°, 斜坡物质组成及斜坡类型与可基本利用场地相类似, 在斜坡开挖过程中及开挖后会出现规模较大的顺层滑动, 护坡及清基工程量大, 且斜坡开挖将会影响其他类型区的使用, 利用率50%~60%。

Ⅳ基本不能利用场地:场地欠稳定, 总面积16.36 ha, 其中, 大峡口片区10.48 ha, 龚家村5.88 ha。场地坡度30°~45°, 第四系及强风化层厚度小于1 m, 基本为石英砂岩及粉砂岩顺层坡, 该类场地多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一旦切脚会诱发大规模顺层滑动, 故除交通、供水、通信线路通过外, 应严禁开挖边坡, 并禁止其他土木工程建设。

Ⅴ不能利用场地:崩、滑体或泥石流分布与危害区, 面积7.49 ha, 其中, 大峡口片区6.84 ha, 龚家村0.65 ha。此类场地不能进行工程建设, 而且要做好防护治理措施, 以保证周边区域的正常利用。

5 结语

在对拟建筑场地初步勘查与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开展建筑场地利用度评价, 对后期详细勘查工作的有针对性展开、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赋值量化研究, 其结果与信息量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本一致, 但亦存在指标赋值主观依赖性等不足, 希望广大学者在后续研究中能够对其修正、改进。参考文献:

摘要:分析了拟建场地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并根据影响建筑场地稳态及建筑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 利用层次分析法, 建立了递阶层次评价模型, 同时采用专家评分方式对评价指标主观赋值, 通过统计计算, 将场地可利用度分为五级。研究结果表明, 层次分析法在土地资源利用领域内具有较好的推广利用价值。

关键词:可利用度,层次分析法,建筑场地

参考文献

[1]苏爱军, 柯于义, 刘红星, 等.巫山新城区地质环境与移民建设利用对策[M].武汉:长江出版社, 2008.

[2]任改娟, 贡长青.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秦皇岛市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 :31-34.

[3]齐迪.建筑场地分类定量化研究[J].电力勘测, 1999 (1) :19-23.

[4]吴燕玲, 曾凯波, 周麟, 等.层次分析法在大冶高陡边坡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1) :12-15.

场地利用 篇10

1. 问题的提出

《合理利用户外活动场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课题的提出,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幼儿期是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关键期,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不仅能增强幼儿体质, 还对其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幼儿园具有户外活动场地开阔的优势, 但在户外活动的开展中, 却发现很多问题。例如:有的家长反映幼儿园场地很大, 但可玩的地方却不多, 还有很多空间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有的区域孩子爱玩, 而有的区域孩子参与率却很低。那么如何让户外活动场地更加具有童趣;让各区域之间的链接更加科学合理;如何在同一区域内创设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和体能发展现状的场景和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如何使户外环境尽量为幼儿所利用,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作用, 都缺乏深入的研究。三是幼儿园近几年针对户外体育活动,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园本教研活动, 如“活动中如何减少等待时间的研究”“一物多玩的研究”“户外材料投放层次性的研究”“主题活动与体育活动有效融合的研究”等, 在研究中提高了教师的反思和研究能力。如果下一阶段围绕此课题继续深入研究, 必将会更快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专题研究, 认真分析幼儿园场地的特点, 从儿童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的布局与调整。

(1) 合理利用户外活动场地, 开展体育游戏,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 通过实践研究, 提高教师户外活动的教学水平。

3. 相关关键词的界定

户外活动场地:主要是为幼儿在户外游戏活动时提供的场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是一种儿童型的互动空间, 它为幼儿服务, 是为幼儿游戏和休闲提供乐趣的物质环境, 是幼儿园教育潜课程的一部分。

健康发展的定义:蕴含两种含义, 即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幼儿发展。发展不仅体现为幼儿知识、技能的增长, 更体现在幼儿身体素质和心理机能的提高, 幼儿的发展规律既遵循一般的规律, 又体现着个体的差异。为此, 幼儿园对幼儿体育活动的指导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从观察、研究幼儿入手, 了解每名幼儿的发展需要, 根据每名幼儿发展的不同特点, 因人施教, 促进每名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4. 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非常重视和强调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重要性。他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幼稚园的环境创设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索, 提出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中国化”“儿童化”“儿童参与原则”。在重视通过室内环境的创设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丰富、适宜的刺激的同时, 他还大力主张多让孩子到户外玩耍, 因为户外的新鲜空气有益于儿童健康。自然环境中的沙、石、泥土、水、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无不可以成为孩子们很好的玩具。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幼儿是主动发展的, 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自身内部知识的结构。换言之,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 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他还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 户外空间环境是幼儿以后适应社会最好的启蒙教师之一, 是影响幼儿智力发展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 幼儿园不仅是一个幼儿学习、游戏活动的场所, 更是一个增长智慧、感知自然的“多彩世界”。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指出, 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 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增强体质,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 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综上所述, 国内外研究都非常重视户外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涉及儿童户外游戏场所景观设计的资料中, 较多关注艺术形式的表现, 但对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和自身发展需求度关注较少, 而且对户外活动场地自然性、本土性、整体性规划, 并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研究的内容少。对户外体育活动中, 促进幼儿身体素质、体能发展研究的较多, 对心理素质、心智品质研究的少。为此, 我们想通过实践研究, 填补、探索出上述问题, 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提供前期的经验。

二、研究内容

一是基于幼儿园户外场地的特点, 研究出户外场地的科学布局与规划设计。二是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创设户外功能区环境。三是研究出如何合理利用户外活动场地, 有效开展区域体育活动。四是研究出生态化的环境, 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三、、研研究究方方法法

1. 行动研究法

教师针对户外体育活动实践中的问题, 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与计划, 用以指导教育活动, 解决实际问题。

2. 观察研究法

在自由活动、集体活动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分析, 跟踪记录幼儿在各实验阶段的发展事实 ( 动作、言语、性格、感知等) 进行分析、研究, 得出幼儿动作、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 调查法

针对幼儿、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或采访调查。

4. 个案研究法

建立个案研究制度, 并进行追踪记录。

5. 文献研究法

从书籍、互联网以及各种途径学习理论经验, 实现资源共享。

四四、、研研究究结结果果

1. 基于户外场地特点研究场地科学布局与规划设计

户外活动场地必须是物化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 户外环境对于儿童的影响, 不应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场所, 提供一些设施, 而是将环境视为课程, 所以幼儿园坚持“教育崇尚身心和谐, 发展尊重自然, 课程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 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积极、自主、快乐、自信地成长。在户外环境创设上, 结合幼儿园的优势元素, 遵循了“幼儿发展需求”的原则, 努力突出了自然、生态、趣味、活动化、挑战性的特点, 并形成了个性化园本特色, 力求使整个幼儿园户外环境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2. 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创设户外功能区环境

在同一区域内创设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和体能发展现状的场景和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 并使户外环境在使用上有层次性, 为不同年龄段幼儿所用。

(1) 攀爬区

利用大型玩具场地、长廊、假山为幼儿设计了3 ~ 4个攀爬区。小班幼儿肢体动作发育尚不完善, 容易摔跤, 因此在东墙边设计了一个专门的半开放的软游戏区, 铺设软垫、塑胶地面, 幼儿既可以跑跑跳跳, 也可以爬、坐, 适当投放一些小中型滑梯、低矮的攀爬迷宫、攀爬网以及小汽车、皮球、沙包等玩具材料。为中班幼儿提供5米高的大型组合滑梯攀爬架, 并在绿色长廊设计攀爬墙、软索爬梯、爬洞等, 使活动更具挑战性。对于大班幼儿, 积极改变大型攀爬玩具的玩法, 提高挑战性。如打破传统, 滑梯可以躺着向下滑、趴着向下滑;通过助跑, 跑上滑梯;利用攀爬绳向上爬、合作滑滑梯等。

(2) 综合运动区

在两块塑胶场地上我们设置了包括跳跃、平衡、走、跑、钻、爬等为活动内容的综合区域。主要借助材料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小班幼儿多喜欢以情景贯穿于体能游戏之中。例如:小班幼儿在操场上练习跑的基本动作时, 教师带领他们玩“追老鼠”“小兔拔萝卜”等游戏。中班幼儿逐步有了规则意识, 他们的活动方式逐渐从偏于静态的游戏过渡到动态游戏中, 活动场地的范围较小班幼儿大。中班幼儿喜欢角色扮演游戏。例如“能干的小花狗”“小猫学本领”“战胜大怪兽”等角色游戏是中班幼儿最喜欢玩的。大班更喜欢竞赛的户外游戏, 所以在西操场上提供了满足大班幼儿进行竞赛活动的场地。开展迷你小足球、曲棍球等竞争性强的游戏, 同时开展打破班级界限的区域体育活动, 使幼儿选择活动的区域和器材更广、活动兴趣更高、幼儿和教师交往机会更多。

(3) 自然科学探索区

幼儿园东南角的小花园和楼后面的“好娃娃农庄”是休闲、观赏、探索的好去处。在此区域内教师充分利用大片的草地、树行、小花园甬路开展活动。

小班幼儿在花园中观赏树木、观看小鱼、观察小水车探索水是怎样循环的;还可以用小脚去感知由鹅卵石、木板、滚木等不同材质铺成的甬路。也可以绕树行中的小路骑自行车;在弯曲的小路上推独轮车;而在高低不平的小山坡上跑上跑下, 趣味无限。根据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将科学探索与体育游戏有机结合,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开展活动。幼儿自己购买各种小鱼散养在小鱼池中, 种植上水生植物, 他们不定期地喂养小鱼, 观赏水生植物的生长;利用压水机自己压水, 观察在压力作用下水的循环过程。同时教师和家长利用废旧材料为幼儿制作了大量玩具材料。如用易拉罐制作了练习平衡能力及训练幼儿胆量的“梅花桩”, 用可乐瓶做成套圈的“靶子”, 用塑料圈和布制作的球筐等充分运用到花园中, 开展“花园大探险”游戏。

(4) 野趣拓展区

野趣拓展区的创设很富有挑战性, 活动材料蕴藏着许多刺激、冒险元素, 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如:不同大小高矮不同的土坡、单人多人的“勇敢向前冲”、多功能迷宫、树与树之间的栈道等, 有难有易, 让幼儿根据自我发展水平自主选择。

幼儿园靠墙的地方有个小土坡, 小班幼儿很喜欢在那里玩。野趣拓展的挑战性对中大班幼儿更具吸引力。他们选择不同的方式开展游戏。如经过木板路、缓坡路、草坪, 走过迷宫和独木桥, 再通过不同方法到达制高点。如有树木栈道、跑土坡、过山洞、攀岩坡、攀爬绳等, 到达制高点后可以选择单人或多人的“索道” ( 勇敢向前冲) 开展活动。

3. 合理利用户外活动场地开展区域体育游戏

(1) 充分利用空间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游戏区域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充分利用园内各种场地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使幼儿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下, 身心愉悦地得到锻炼, 进而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提高身体素质。

(2) 合理划分场地全面促进幼儿体能的发展

以前的区域体育游戏比较关注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 场地的划分、游戏的设计很难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为了使区域体育游戏能全面的促进幼儿体能发展, 经过商议决定增加能够培养幼儿身体协调、手眼配合及竞赛意识的球类区和具有挑战性和危险性的, 能够进一步促进幼儿力量、速度、耐力等机能发展的挑战区。将区域增至为4 个, 即:基本动作区、车区、球类区、挑战区。并依据场地特点、体能发展要求和游戏特点对户外场地进行了合理的划分。

(3) 科学设计游戏确保游戏开展流畅、自然

区域体育是采取场地轮流式的方式开展活动, 科学设计游戏尤为重要。教师根据动作的运动量进行合理的搭配, 如:跑与钻爬、平衡与跳跃的结合开展, 使每条运动线路均做到了动静结合、运动量适宜、行进速度相近等, 有效地解决了等待时间过长和运动量过大和过小的问题。

(4) 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景观区及器械区的充分利用满足了幼儿到这些区域游戏的愿望, 但“如何利用这些区域开展有序的区域体育游戏, 使幼儿得到体能上的发展?”这个问题又迎面而来, 通过反复商讨、多次尝试, 最终教师将园内地形、地势、景观等特点和基本动作巧妙结合, 发挥花园、土山、器械等区域的优势开展区域体育游戏。

(5) 多措并举保障幼儿游戏安全

为了避免因场地创设、规划、利用不合理, 对幼儿造成伤害。先是对有危险的区域进行了改造。如将攀爬架下面的水泥地面改造为塑胶地面, 并铺以体操垫做安全保护, 将土山区原有的一些枝叶较大的灌木移植到其他区域, 覆盖为草皮, 将花园区石子路旁的竹质围栏拆除, 避免幼儿摔倒时被护栏扎伤, 将“勇敢向前冲”下面的草地改为沙地。

再是根据幼儿游戏路线在各个区域之间相连接的位置增设了10 个出入口, 改变了原来各区域只有一条出入口, 幼儿拥挤问题。同时将幼儿经常穿越的甬路区游戏调整到其他区域内, 形成了行进区, 使换区更加安全、有序、自然。将车区调整到楼后“L”行甬路处, 并将从停车场出发的车辆和驶入停车场的车辆划分不同的线路, 并专门设有等候区。区域的调整既满足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又保证了幼儿游戏的安全。

4. 生态化的户外活动环境对幼儿良好个性发展的影响

孩子的发展需要生态环境。在户外环境的打造上, 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为幼儿提供游戏、活动、锻炼、发现、探索、审美与休闲为一体的活动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富有野趣的活动, 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积累运动经验, 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

(1) 自然化的户外环境能引发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在环境的打造上, 充分保留了自然本土特色, 园内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秋季有果, 植物品种多样化。自然环境给了幼儿感受、体验自然美的条件, 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 不仅认识了各种花草树木、聚居于此的昆虫、鸟类, 更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 陶冶了情操, 培养了美感, 加深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2) 童趣化户外环境能激活幼儿的兴奋焦点提高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根据指导要求, 要创设富有童趣的活动环境, 激发幼儿自主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户外环境的创设上, 充分把握这个特点, 每次调整和改造环境前, 不仅认真分析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性别差异, 还通过多种形式, 了解孩子的心声和意愿。这种来源于孩子意愿的活动环境, 大大激发了孩子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 在游戏中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挑战性的户外活动环境能激发幼儿潜在竞争意识, 促进幼儿良好意志品质的养成。在了解幼儿原有运动水平的基础上,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运动情境,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器械材料, 引发幼儿敢于冒险, 挑战自我能力、毅力、耐力。促进了幼儿坚持、自信等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1. 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通过课题的研究, 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加科学而且丰富多彩, 幼儿在活动中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在每年的幼儿出勤率全年统计中, 由原来的全年85% 提高到了93%, 在体能达标测试中, 合格率由原来的92% 上升到100%, 优秀率由原来的85% 上升到92.7%。

2. 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自然生态化的富有童趣的户外环境, 趣味化富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 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乐群的态度。

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合理利用户外体育场地, 设计开展体育活动中,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逐步提高。通过学习、探索、观察、调整, 使教师进一步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运动能力发展上的目标, 了解了幼儿的兴趣点和爱好, 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能力及指导能力均得到提高。姚宇老师的体育活动“快乐的鼠宝宝”参加了通州区启蒙杯半日活动评优, 并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围绕“幼儿上肢发展游戏的实践研究”的教研活动, 于2014 年6 月3 日参加了北京市的园本教研展示, 得到了各位专家的好评, 研究成果已计划编入《北京市第六套幼儿园园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丛书》。

4. 促进园所整体发展提升知名度

在课题研究中, 进行了户外环境的改造优化, 环境建设上效果明显, 荣获了2013 年北京市幼儿园环境创设评优活动“最优环境建设奖”, 也相继接待外省市、本市各类幼儿园上千人次的参观, 幼儿园还被评为北京市“阳光体育活动达标园所”“百姓身边的优质园”“辛勤育苗优秀单位”等荣誉。

六、结论与思考

经过研究与实践, 我们发现户外场地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放松、最快乐的游戏场所, 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 对户外环境进行科学的优化, 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课程的作用, 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在实践中探索利用户外活动场地, 有效开展户外区域体育活动的方法、途径。教师的游戏设计水平, 观察指导幼儿户外活动开展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并且在“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研究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

上一篇:乏情母猪下一篇:电磁制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