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地(精选12篇)
工作场地 篇1
0 引言
软土场地常分布深厚的填土、淤泥质土、粉土、细砂等土层, 场地类别为Ⅲ~Ⅳ类, 在地震作用下易使场地土产生液化或震陷影响, 加剧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软土场地使基础变形引起上部结构柔度变大, 侧向位移和框架的剪力、弯矩均比底部嵌固时有所增大。对于桩基础, 同一基础随上部结构刚度增大, 基础作用效应亦增大, 加剧地基基础变形, 引起内力重分布, 甚至不满足要求。软土场地无地下室的框-剪结构、框架结构可通过“等效地下层”法计算上、下部结构相互作用。“等效地下层”指地梁层视为半弹性楼面层, 桩基替代框架柱, 考虑地基土的弹性抗力作用, 各桩身宽度之和视为地下室外边线, 且满足抵抗上部结构底部总水平力, 层高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最不利作用效应确定。当等效地下层层高不大于桩基入土换算深度时, 上部框架的剪力、弯矩为最不利情况;等效地下层层高为桩身压曲计算长度范围内时, 上部结构对桩基的作用力为最不利情况。若将承台顶面或底面假定为嵌固端, 未考虑基础变形对上、下部结构协同工作, 在外力作用下, 结构存在安全隐患, 易引起“楼歪歪”等质量事故。
1 上、下部结构及桩土协同工作理论
1.1 上、下部结构连接协同工作条件
根据文献[1]可知: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连续条件为上、下位移连续, 内力平衡。
1) 位移连续条件:
式中: (vi) 1、 (v'i) 1分别为第i品结构1层侧向位移和转角, m, °;vio、v'io为第i品基础的侧向位移和转角, m、°。
2) 内力平衡条件
对于欠固结的填土、淤泥质土等软土, 上部结构水平位移较均衡时, 偏安全不考虑土对承台、地梁的抗力作用, 故弯矩和剪力平衡时, 即当z=0, 由文献[1]提供公式简化为:
式中:Vioy, Mi0θ分别为第i品桩基础的水平力和弯矩, k N、k N.m;Ki0y、Ki0θ分别为第i品桩基础的水平和转动刚度系数, k N/m、k N.m/°;Iio为第i品结构中桩基截面惯性矩之和, m4;Eo为桩的弹性模量, N/mm2;β为弹性地基梁的弹性特征。
由式 (1) 、 (2) 可知, 对于软土场地的框-剪结构、框架结构无地下室时, 上、下部结构内力、位移与基础、结构的刚度、地基土的特性密切关系, 考虑基础变形后比不考虑基础变形时, 整个结构的柔度变大, 上部结构的侧向位移和内力均有相当程度的改变, 其中底部转动产生的影响要比底部平移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当框架结构增设抗震墙的层数、数量增多, 结构刚度增强, 上部结构侧向位移、结构内力随之逐渐减小。同时, 抗震墙下的桩基内力亦相当程度的改变, 其中抗震墙下桩基的水平力、弯矩要比未设置抗震墙大得多, 且随抗震墙增设层数增多, 刚度增大, 桩基作用力影响范围也逐渐增大, 抗震墙下桩基作用力要比其他框架柱下桩基大得多, 故桩基设计时应计入上部结构传递来的水平、竖向力、弯矩作用、位移的影响及桩土共同作用, 以保工程质量。
1.2 桩土协同工作与水平承载力计算
1) 桩基底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C0与水平抗力H0i
根据文献[2]提供公式整理得:
当桩基直径d≤1m时, b0=0.9 (1.5d+0.5) , 当直径d>1m时,
2) 单桩水平承载力估算
根据文献[2]、[3], 当桩身配筋率ρg≥0.65%时:
式中参数含义见文献[2]、[3]。
3) 单桩水平承载力重分布验算
由式 (4) ~ (6) 估算的桩顶水平承载力是以水平位移值限制为前提, 当上部框架结构增设抗震墙时, 墙下桩顶水平作用力为最不利或水平位移大于上部结构作用效应的平均位移时, 式 (1) 位移不再连续, 引起桩基、地梁内力重分布, 使抗震墙下桩基作用力减小, 框架柱下桩基作用力增大, 参照文献[4]提供公式验算桩基水平承载力为:
式中:Qi为桩基水平剪力, k N;ki为桩基侧移刚度系数;P为各桩顶水平承载力之和, k N。
2工程情况与实例分析
2.1 工程情况
厦门某油库综合办公楼, 地上5层, 总建筑面积2649m2, 建筑高度19.2m。设计基本风压为0.8k N/m2, 地面粗糙度为B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抗震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 Ⅲ类场地, 设计特征周期为0.55s[3]。抗震设防为乙类, 安全等级为一级, 框架及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为一级[3]。桩基设计等级为乙级, 冲孔灌注桩桩径为1 m、1.2m, 桩长约46m, 砼强度等级为C40, 持力层为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场地属海弯沉积, 从上往下土层分布:杂填土厚6.1~7.9m, 未压实处理、欠固结;淤泥质土厚21.7~22.5m, 欠固结;细砂厚6.2~9.8m, 淤泥质土厚0.9~3.6m, 中砂厚0.6~1.4m, 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顶板埋深38.6~40.8m, 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顶板埋深43.4~47.0m。软土层厚约40m, 饱和软土淤泥质土可能产生震陷影响。
2.2 结构设计计算分析
1) 框架结构试算:框架梁柱尺寸见表1, 2层结构布置见图1, 砼强度等级为C30。
2) 增设抗震墙
由于Ⅲ类软土场地使地震效应增强, 以及2层开洞5.7m×14.4m, 使轴?~?/ (3) ~ (4) 处2道框架梁不能拉通, 单跨框架结构不能满足文献[3]要求, 梁柱尺寸、配筋出现异常, 2层及以上为开放式办公室, 故仅1层增设抗震墙。1、2层柱砼强度等级为C35, 其它梁、板、柱砼强度等级为C30。结构布置、主要构件尺寸见图1和表1, 由SATWE试算的结构性能见表1。
由表1知, 增设抗震墙后, 上部结构刚度增强, 框架梁柱截面、配筋显著减小, 层间位移角相近, 水平位移、位移比、周期、剪重比有所减小, 计算结果满足要求。X、Y向抗震墙占总地震倾覆力矩分别为28%、30%, 层间位移角限值按框架结构控制, 取抗震墙与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相同。
3) 结构建模分析
情况1:不考虑地梁层, 将1层柱高计算至承台顶面, 在承台顶面假定为嵌固端。情况2:考虑地梁层, 将承台高度设为层高, 在承台底面假定为嵌固端。情况3:计算层间位移角、位移比、周期时在情况2基础上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用侧刚法计算。情况4:考虑1层剪力墙刚度对基础影响:在地梁层处同1层布置抗震墙, 层高为承台高, 增加桩结构层, 在承台底面假定为嵌固端。4种情况的假定存在不合理, 均未考虑基础变形影响, 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对于软土场地无地下室结构, 桩基层与1层框架柱、墙的刚度比小于2, 不能作为嵌固端, 以及场地回填土欠固结对基础约束差, 侧向位移增大, 需考虑基础变形对结构的不利影响。
3 基础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分析
3.1 等效地下层层高hl的假定分析
情况1:按文献[2]考虑桩身压屈计算长度lc=0.5 (l0+4/α) =6m计算。情况2:按文献[2]换算深度ah=15m计算。情况3:按桩基实际入土深度h=46m计算。建模时按等效地下层设置, 考虑地基土水平抗力的比例系数m值作用。
因软土为欠固结, 不考虑承台、地梁作用, 仅考虑桩身压屈计算长度范围内土弹性抗力作用, 由式 (5) 计算得桩身受土压总面积lc∑b0=245.16m2>213.6m2, 即桩身压屈计算长度与桩身总宽度的受土压总面积大于地下室外边线的土压面积。当hl=6m, m=0 MN/m4时, 由SATWE计算得等效地下层X、Y向的平均位移分别为x0a≈6mm, x0a≈5mm, 则m=5MN/m4时, 由式 (2) 计算得土对桩基总水平抗力V0y=∑Vioy=3677k N>Vx=2756k N, V0y=3064k N>Vy=2727k N, 即桩身压屈计算长度范围内的土弹性抗力作用足以抵抗上部结构地震和水平风荷载作用总水平力。故桩身压屈计算长度可视为等效地下层固定端的最小合理高度。
如仅考虑承台和地梁侧面积Aio=92.02m2<213.6 m2, 则总水平力Voy=1563k N<Vy, 可见仅考虑承台和地梁侧面积是不能满足抵抗水平力作用, 尚需考虑桩基作用;同时桩基设计时应计入上部作用效应及桩土作用。故上部结构假定在承台顶、底面作为固定端是不合理的。
3.2 基础变形对上部结构影响分析
1) 纯框架结构:计算结果表明, 考虑基础变形后, 梁、柱内力增大, 1层框架柱截面、2层框架梁柱节点抗剪均不能满足要求, 随楼层增高影响逐渐减小。
2) 1层增设抗震墙:不考虑抗震墙刚度对承台影响, 等效地下层层高hl分别为1m、6m、15m、30m, 取Y向轴 (6) /?~?、X向轴?/ (4) ~ (6) 的1~3层计算结果见表2、3。
由表2、3知, 考虑基础变形后, 上部结构的侧向位移、内力均有相当程度的改变, 考虑基础变形后比不考虑基础变形时, 整个结构的柔度变大, 侧移增大, 框架的剪力、弯矩均比底部固定时增大: (1) 当等效地下层hl=lc时, 上部结构的侧向位移为最不利情况。 (2) 当hl≤ah时, 上部框架的剪力、弯矩基本上为最不利情况。 (3) 当hl>ah时, 上部框架结构侧向位移和框架的内力随等效地下层高度增高而递减。 (4) 若考虑抗震墙刚度对承台影响, 则上部框架结构内力有所增大。为确保结构安全, 设计结果取包络。
4 上部结构对基础作用效应分析
4.1 抗震墙对桩基作用分析
情况1:采用纯框架结构。情况2:1层增设抗震墙。情况3:1~5层布置抗震墙。等效地下层层高hl分别为1m、6m、15m、30m、46m, 取Y向抗震墙轴 (5) /?, X向抗震墙 (4) /?桩基内力的计算结果分别见表4、5。
注: (1) 情况2a:地梁层考虑1层抗震墙刚度对承台贡献影响。为考察上部结构对桩顶作用效应影响, 增设一层层高1m的桩结构层此时桩顶水平作用力为最不利情况。 (2) 情况2b:地梁层采用框支梁建模计算, 不考虑1层抗震墙对承台贡献作用。
由表4、5知, 上部结构刚度对桩基作用力影响相当大: (1) 纯框架结构, 单桩竖向力随等效地下层层高hl增高而增大, 水平力和弯矩在桩顶均为最不利情况, 随hl增高逐渐减少, X、Y向作用效应差异较小。 (2) 框架结构增设少量剪力墙或框-剪结构, 当hl≤lc时, 桩顶水平力为最不利情况, 随hl增高逐渐减小, 弯矩作用随hl增高而增大, X、Y向作用效应差异较大, 在lc处为最不利情况。当抗震墙分别沿X、Y向布置时, 抗震墙平面内桩基水平作用力为最大, 结构主受力方向的桩基受弯矩作用最大。 (3) 当hl>ah时, 桩基竖向力随hl增高而减小, 靠近桩端有所增大, 水平力和弯矩逐渐减小。 (4) 考虑抗震墙刚度对承台影响, 当hl≤lc时, 桩基受上部结构作用效应比不考虑刚度影响时有所增大, 抗震墙全高设置时对桩基作用效应影响更大些。故无地下室的框-剪结构或框架结构, 当hl≤lc时, 桩基受上部结构刚度影响大, 受力复杂, 为结构最不利部位。
4.2 桩基承载力计算分析
1) 抗震墙下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
X向抗震墙 (4) /?桩基竖向力最不利值, hl=46m竖向力标准值为4815k N。假设地梁层固定端为承台面时, 抗震墙总竖向力为6211k N, X向弯矩为395k N.m, 抗震墙端柱竖向力为2557k N, 则该端桩总竖向力NEkmax=4682k N<6019k N, 不安全。因深厚软土层的桩基负摩阻力大于正摩阻力, 根据文献[2]仅考虑桩端阻力qsk=3000MPa。ZH2桩端扩大头D=1.4m, 桩端总阻力特征值R=4290k N, 则1.25R=5362k N>4682k N, 单桩竖向承载力满足要求。当hl=6m桩基最不利竖向力为5930k N<1.5R=6435k N, 即考虑弯矩偏心影响单桩竖向承载力亦满足要求。
2) 桩基水平承载力计算
松散回填土为软弱状态k0=1×104k N/m3, m=5MN/m4, vio=x0a=10mm时, 由式 (2) ~ (6) 计算的结果见表6。
注: (1) ZH1桩Vi0y=747k N>Vkmax=232k N/m, 或Vi0y<1042k N, Mi0θ=1169k N.m>1014k N.m。即框架柱下桩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抗震墙下桩水平承载力不能全满足要求。 (2) ZH2桩Vi0y=947k N<Vkmax=1168k N, 或Vi0y<Vkmax=1634k N, Mi0θ=1803k N.m<1886k N.m, 偏差4.6%<5%, 即抗震墙端柱下桩基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抗弯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
可见, 增设抗震墙时, 墙下桩基承载力大于未设置抗震墙的框架柱下桩基承载力, 抗震墙下桩基承载力为最不利情况或变形不能满足要求, 需增大桩径, 或对桩身压曲计算长度范围内的回填土进行压实处理。考虑等效地下层高为6m, 回填土最深为8m, 为了避免淤泥质土地震时产生震陷影响, 可采用水泥搅拌桩对回填土、淤泥质土层进行处理, 以消除场地震陷不利影响。当填土为稍密状态m=13MN/m4, k0=2.5×104k N/m3, vio=x0a=10mm时, 同理计算得ZH1、ZH2桩的承载力可满足要求。
3) 桩土的弹性抗力与水平承载力
由式 (6) 计算得抗震墙下桩顶的水平位移x0a大于上部结构平均位移, 即由表2、3知等效地下层承台顶面地震和风荷载作用组合平均位移分别为vio=4.27mm, 或vio=3mm<x0a=10mm, 引起桩基内力重分布。选取X向轴?、Y向轴 (5) 等效地下层见图4、5, 由式 (4) 、 (7) 计算得土的弹性抗力、桩基水平力见表7, 抗震墙下桩基作用力减小, 框架柱下桩基作用力增大。因Q1<Rha E, Q2<Rha E, 故桩顶承载力满足要求。
4) 抗震墙下承台梁计算分析
1层设置抗震墙, 未考虑基础变形, 采用JCCAD[5]计算抗震墙下1.4m×1.5m承台梁的配筋为22.5~26.72cm2, 计算结果偏不安全。考虑基础变形后, 抗震墙下承台梁实质上是转换梁构件, 与上部结构整体协同工作, 受力复杂, 按框支梁进行设计。经整体计算该承台梁的配筋为84cm2, 相差214%。另外轴?/ (1) ~ (6) , 轴 (2) /?~?, 轴 (5) /?~?地梁因抗震墙约束及抗震墙下桩顶水平位移大于上部结构平均位移, 引起桩基、地梁内力重分布, 内力、配筋量大幅度提高。
5 结语
软土场地无地下室的框-剪结构、框架结构, 将承台顶面或底面假设为嵌固端, 未考虑上、下部结构协同工作, 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应用于软土场地抗震区的框架结构, 适量增设抗震墙, 加强上、下部结构协同工作验算及基础构件计算以保结构安全。对于桩基础, 一般情况下, 等效地下层层高采用桩基换算深度进行计算上部结构的内力值基本上为最不利情况, 采用桩身压屈计算长度计算上部结构对桩基的弯矩作用和上部结构位移为最不利情况;承台底时桩顶水平作用力为最不利情况。当抗震墙下桩基水平位移大于上部结构平均位移时, 引起桩基、地梁的内力重分布, 需重新验算桩基、地梁等承载力。故桩基设计时应计入上部结构传递来的水平、竖向力、弯矩作用、位移的影响及桩土共同作用, 以保工程质量。
摘要:基于基础与上部结构力学性质、桩土协同工作, 以“等效地下层”法分析了某软土场地综合办公楼基础变形、结构刚度变化对上、下部结构作用。结果表明, 无地下室软土场地的框-剪结构、框架结构考虑基础变形后, 上部结构作用效应比底部嵌固时有所增大;同一基础随上部结构刚度增大, 外力对基础的作用效应亦增大;如未考虑上、下部结构协同工作, 结构存在安全隐患;“等效地下层”法可便捷地实现上、下部结构及桩土协同工作验算, 计算结果满足工程精度, 以保工程质量。
关键词:软土场地,结构设计,抗震墙,基础变形,基础承载力,协同工作,结构效应
参考文献
[1]包世华, 张铜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 (下册)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01-110.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龙驭球, 包世华.结构力学 (上册, 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477-500.
[5]pkpm结构软件系列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M].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1.
工作场地 篇2
尊敬的院领导:
为了积极筹备2013年迎新晚会,做好迎新晚会的准备工作,各班需组织排练节目。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情况下特此请求借用活动场地(东区教室)
借用时间:10月27日—-12月25日
星期一---星期五(中午:12:30--14:00)(晚上:18:30--21:00)星期
六、星期日(白天8:00--21:00)我们保证在不妨碍老师上课的情况下使用场地,使用期间各班负责人保证维护好教室设施,并维持好现场秩序,保持教室的清洁。
希望院领导给与支持和帮助。
工作场地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 体育场地管理 课程设计 实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云南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体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课题编号:2011YGZ8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19-02
体育场地是全民健身的主要场所,体育设施是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体育竞赛和社会交往的载体,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物质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体育场地越来越多,大量高层次体育场地管理人才需求也日渐增长。
体育场地管理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已成为高职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任职高级体育场地工岗位,从事场地管理与维护工作的主要支撑课程。但是目前的体育高职《体育场地管理》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选用本科体育院校编写的教材,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操作局限于作业,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很难适应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2]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前提,对体育场地工职业岗位进行整体调研和分析,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对《体育场地管理》课程进行重构。
一、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在专业调研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体育场地管理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具有从事体育场地管理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收集高级体育场地标准及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内容和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体育运动项目为任务分项目教学,以学习效果(图纸、方案、技能证书等)作为考核评价依据,实现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获得适应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操作、会维护、会管理的“三会”课程设计
(一)职业岗位定位
体育场地工和体育场地管理人员在各类体育场馆中,使用专门技术或设备,对运动场地和配套器材进行清洁、布置、安装、调试、维护和监管等保障工作。
(二)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素质与能力分析
通过对体育场地工工作岗位实地考察、与行业企业专家访谈、查阅体育场地工国家职业标准等,分析总结出体育场地工和体育场地管理人员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是:布置、安装、调试、维护、清洁和监管;典型工作任务是:场地器材布置、场地器材设备操作、场地养护器材维护、场地保洁、场地器材管理;体育场地工应具有操作体育场地专用器械设备,对体育场地进行维护、保养和翻修,并掌握体育场地及其附属设备的构造、性能和管理方法等职业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
围绕体育场地工岗位的典型任务,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融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准,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课程内容编排遵循体育场地管理人员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递进顺序按照工作过程展开,构建以会操作、会维护、会管理的“三会”课程体系。
表1 《体育场地管理》教学内容
(四)学习单元设计
由于运动项目不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同,体育场地管理课程选择以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较为广泛的运动项目为载体将学习领域细分为十二个主题学习单元。
三、课程教学实施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是以行动为导向。
(一)工作过程任务化
根据不同体育项目场地设施不同,将任务项目化后,按场地器材设备的布置—安装—操作—维护—保洁—管理,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应工作任务,学习过程转变为工作过程,通过由易到难的工作,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二)组织教学情境化
为满足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采用“教室—场地—设备(器材)”现场教学,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到体育场地现场边教边学边做,在完全真实或仿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以真实的场地工身份完成学习任务。
(三)考核评价成果化
以场地画图、器材性能比较、场地布置、场地器材养护、场地保洁、管理方案设计、管理制度制定、场地工等级证书考取等学习成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既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绘图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能力。
(四)师资队伍团队化
组成由不同运动项目的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团队,分项目协作完成各项目场地设施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实践操作法、交互检查法、纠错排故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六)教学资源多元化
场地、器材、教材、课件、图片、动画与视频等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教育部.2010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Z].2010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体育场地管理》编写组.体育场地管理-全国体育场地工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场地工(职业编码为4-04-03-02)国家职业标准(劳社厅发[2006]6号) [S] [EB/OL].http://www.molss.gov.cn/gb/ywzn/2006-04/04/content_112137.htm
作者简介:
工作场地 篇4
关键词:磁共振,1.5T,安装
磁共振成像原理和机器结构决定了磁共振成像仪的场地相对较为复杂, 这就决定了磁共振安装前的场地准备工作较为复杂。场地准备过程中如出现失误, 可能对以后的设备安装工作带来较大的麻烦, 甚至影响图像质量。因此作为医院内负责该项工作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理解磁共振的原理和机器结构, 仔细阅读厂家提供的安装资料。我院于去年购置了GE公司1.5T MR产品, 总结起来, 场地准备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周围环境要求
机房周围环境中不可有可移动的金属物体, 如:汽车、电梯等, 因为当金属物体移动时, 有可能切割MR磁体磁力线产生瞬时感生电流, 此电流产生的磁场影响了主磁场的均匀性, 从而影响了MR成像仪的图像质量。GE公司对此要求如下表所示。
磁体间场地附近的高压线、变压器、大型发电机和集中的低压配电装置, 其原因也是电流的磁场干扰了主磁场的均匀性。如上述两种情况无法避免, 则磁体间需用硅钢片做磁屏蔽, 其代价高昂, 且磁场屏蔽相对电场屏蔽较困难, 其效果亦不一定令人满意。
磁体间30 cm范围内, 不要有亚铁类, 易磁化物质。因此地面在铺好铜皮后, 二次回填时必须用全素混凝土。
2 屏蔽和照明要求
医院MR磁体间RF屏蔽工程一般都由专业屏蔽公司施工, 需要注意的是磁体间尽可能少开洞和门, 施工结束应让施工方出具专业的检测报告。磁体间照明最好选用直流电白炽热光源灯泡, 同时应采用小功率, 多个光源的形式, 即不易用大电流的照明灯。随着照明技术的发展, 现在也有医院选用LED, 虽然价格高, 但电流小, 光线柔和, 比较受欢迎。也有采用交流电照明的, 但市电必须经过电源滤波器滤除其高次谐波, 并且应选用有金属屏蔽层的专业灯泡, 切不可使用“节能灯”, 因节能灯电源电路含振荡电路, 电磁振荡产生的RF信号会干扰磁共振射频激励信号和接收信号。
3 电气要求
根据厂家提供的机器功率和其他电气参数及配电柜电路图正确配置电源配电柜。GE产品要求电源采用符合国家规范的供电制式, 且专线供电, 电压380V, 最大偏差不得超过±10%。频率50 Hz, 最大偏差不得超过±3 Hz。相间电压间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最小相电压的2%。设备最大瞬时功率53.5 kVA (持续时间小于1 s) , 平均功率29 kVA, 功率因数0.9, 使用最小过电流保护器的额定电流为90A。专用PE线 (保护接地线) , 接地电阻小于2Ω, 且必须采用与供电电缆等截面的多股铜芯线。
GE公司设计理念是将主机和附属设备分开供电, 因此需两个电源配电柜P1和P2, 如图1所示。
4 其他附属设施要求
上下水路:
在设备间必须提供自来水上下水。如果氦压机水冷机出故障维修或日常保养时需用流水对氦压机进行冷却。
空调系统:
磁共振要求采用独立空调系统, 其通风管由屏蔽公司负责安装。
小结:
不同品牌的产品电气性能上会有所差别, 本文虽然基于GE公司的产品进行分析, 阐述, 但磁共振成像原理决定了其他品牌产品结构不会有太大差异。工作时几要素不会改变, “理解原理, 分析结构, 参照手册”是工程技术人员平时做好日常工作的三步曲。
参考文献
[1]GE公司随机手册
工作场地 篇5
目前,我区各地的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简称“三改一拆”)行动正在轰轰烈烈开展之中。经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体现了“促发展、拓空间、优环境、保稳定、惠民生”的要求,也有效地遏止了违法建房现象的蔓延。
然而,“一拆”之后,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是片面强调拆违,影响了市容市貌。按照省、市政府相关文件,主要强调拆违。我们从乡镇政府了解到,上级部门要求拆除违法建筑,至于拆违后如何进行后续清理,没有明确规定。由此造成的现象是:一些已经完成拆违的地方,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一片狼藉,被人形容为地震过后的情形;很多地方,去年拆违的场地还没有清理,今年又有新的增加;有的公路沿线,大量的建筑垃圾堆放于道路两侧至今未能清运,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
二是拆违后场地虽已做简单清理,但美化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大量的建筑垃圾长期堆积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也影响了周边环境。有的老百姓说,政府的政策是好的,但是现在这样一拆,违法建筑是没有了,可留下了大量建筑垃圾,既不整洁也不美观。“三改一拆”工作,无论是“改”还是“拆”,老百姓的关注度很高,牵涉到的面很广,产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把该项工作做好。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把握好改拆与建新的关系。“三改一拆”,拆是手段,改是
目的。省长李强指出,在推进“三改一拆”过程中,要注意依法把握好四方面的关系,其中一项就是要把握好改造与拆违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对“三改一拆”进行梳理和落实,确保拆违和后续土地清理管理工作及时跟上。
二是将拆违和土地清理工作一同列入考核内容之中。当前,不仅要按月统计公布“三改一拆”目标和进度,还应该把建筑垃圾的清理情况作为基层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是有关部门和乡镇以及所在村庄的协调配合、有序衔接,缓解各地拆违现场遗留的建筑垃圾处置问题,洁化、美化城乡环境,彻底清除积存垃圾,高标准粉刷美化沿街建筑物外立面,规范化设置沿街户外广告,努力形成景观连续、建筑和谐、容貌靓丽的综合整治效果。努力做到“即拆、即清、即整、即绿、即美”。
阳光体育比赛新场地 篇6
在这种背景下,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机器人实验室决定研发一个更有广泛性、基础性、灵活性、兼容性的比赛项目规则。经过努力,“阳光体育2013”场地任务赛诞生。它具有器材门槛低、场地造价低、任务内容灵活、选手真正参与等特点。
阳光体育的赛场成本低、标准统一:场地底色为白色喷绘布,尺寸与FLL相同,长1140mm、宽2356mm,小巧、便携,边框灵活。在赛场的起点设计上加入了选手运行线路策略的創新选择,让选手在多种方案中灵活果断取舍。有效场地被划分成1~9个区域。
参赛机器人的生产厂家、型号不限,手工自制部分部件均可参加比赛,这一规则给了选手很大的展示空间。
选手分组方面体现层次分组:参赛队由2名队员组成,比赛按照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3个组别分别进行比赛。小学组四个任务,初中组六个任务,高中组八个任务。规则设计了60分钟封闭编程调试,参赛选手在比赛场地房间内封闭设计与调试后进行二轮比赛,让选手能真正全程参与活动。
阳光体育任务赛精心设计8个场地任务模型,让选手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发展。
1.足球射门。本模块任务就是踢球入门,规则中设计了自由的任务完成方法:机器人身体完成、精心设计手臂结构完成、搭建稳定结构完成任务。
2.长跑。体现健康理念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
3.喝水。机器人将“水瓶”移动出本模块,规则中特意未设定水瓶最终的位置,让选手选择任意方式、任意目的地将 “水瓶”带离场地,为选手设计机器人线路提供自由选择机会,从而充分体现选手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选手的自信心和想象力。
4.射击。机器人通过手臂或者身体触发射击装置完成任务。
5.空地热身。机器人到达“广场”转盘后开始任意发挥动作,做为场地中心的重要位置,选手能通过这个任务的灵活巧妙完成,做好下一个任务的准备,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全局意识。
6.清理操场。选手从任意位置进入操场,清理其中的电池“杂物”,选择如何清理由学生自主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向和时机任意选择,全程让学生自由设计,体现环保理念。
7.跳田字。机器人模拟儿时跳“田”字游戏,选手在游戏中可以应用不同方案,通过线路优化,选择自己擅长的寻线计数或者双光感寻线,也可以选择结构设计完成任务。
8.练嗓子。机器人活动的开放性强,任务设计也是自由多变的,模块要求机器人自由发挥,只要带有声音来展示自己即可。这个任务在于满足选手们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给选手们成长和发展的舞台。
场地设计分析 篇7
1 医疗建筑
医疗建筑按功能分为三大功能区:医疗区、医技区、后勤供应区。这三大功能区根据洁污流线和闹静流线进行功能分区,各建构筑物根据功能流线紧凑布置,并应留有发展用地,这样就形成了门诊医疗区在前、后勤供应及污物区在后、医技区居中的医疗建筑特有布置格局;医疗建筑出入口至少有3个:人员出入口、供应出入口、污物出口,人员入口设在主干道,供应入口及污物出口设在次干道;医疗区、医技区等洁区布置在上风向;污物出口、后勤供应食堂等污区布置在下风向。医疗建筑的这种格局从景观角度看,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之间紧密联系,通过连廊连接组成主建筑群;其他附属建筑根据功能需要围绕主建筑群布置;主入口—人流集散广场—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形成综合医院景观主轴,次入口—住院楼—病人休憩花园形成综合医院的景观次轴。医疗建筑的场地在设计时应满足功能需求又用地紧凑,留有发展余地。
2 教育建筑
教育建筑按功能分教学区、后勤办公区、运动场地三大功能区;根据动静流线分区,教学区在前面主要区位,后勤办公在后,运动场闹区在侧或后;学校图书馆建筑体量大,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线条简洁而重复建设一栋栋教学楼之间通过连廊紧密连接形成教育建筑的主建筑群,其他附属建筑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围绕布置;教育建筑的这种布局从景观设计角度看,主入口—人流集散广场—图书馆—运动场形成校园的景观主轴;休憩绿地—教学楼—广场—教学楼—休憩绿地组成校园的景观次轴;运动场可根据现状具体布置,邻主次干道布置,对教学区起防噪隔音作用。
3 博物馆建筑
博物馆是供收集、保管、研究和陈列、展览有关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研究、记载人类文明的实物及标本的公共建筑。博物馆按功能分有陈列区、藏品库区、技术和办公用房区及观众服务设施区。博物馆的陈列区和藏品区是主要区,其他区根据功能流线使用要求围绕布置;博物馆功能布局应明确合理,使观众参观路线与藏品运送路线互不交叉,便于观众参观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陈列区有大量人流集散布置在前,藏品及技术办公用房布置在后,根据参观流线及工作功能流线,四个功能区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博物馆布局从景观设计角度看,主入口—人流集散广场—陈列室形成景观主轴,研究楼—藏品库—技术用房形成景观次轴;人流量大的陈列区与人流较少的藏品区、技术用房区的适当分隔既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又创造了博物馆独有的环境韵味。
4 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具有综合性、多用性和乡土性;文化建筑场地设计时对喧闹与安静用房应有明确的分区和视觉的分隔;根据闹静进行功能分区和使用流线功能分区,各用房之间应有紧密联系,综合利用;各厅室独立使用时,不互相干扰,对人流量大且集散较集中的观演厅、报告厅等标志性建筑应有独立的出入口,且应布置人流集散广场;儿童用房应有直接对外出口,室外设儿童游憩专用场地;老年人用房要满足采光要求;文化建筑的这种布局从景观设计角度看,主入口—人流集散广场—观演厅—其他用房形成文化馆的景观主轴,儿童室外游憩场地—儿童用房—观演厅—老年人用房组成文化馆的次轴;这样既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又营造了环境优美的文化娱乐场地。
5 居住建筑
居住小区由公建和住宅楼组成,小区住宅楼有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广场及公共活动中心会所位于小区中心,住宅楼围绕广场布置,首先临街布置高层住宅区既利于城市景观,又可以利于道路满足日照要求节约用地,其次布置中高层住宅区,最后布置多层住宅区。住宅小区的这种布置格局,从景观角度看,主入口—广场—会所形成住宅小区的景观主轴线,高层住宅、中高层住宅、多层住宅序列布置形成小区优美的空间景观;视觉上从高层住宅到多层住宅都可以看到小区广场,临街布置高层既利于小区通风,又美化了城市道路景观,同时也提高了小区的居住环境质量。
6 结语
场地设计不仅包含着深厚的科学性,又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性,这就需要我们的建筑师运用丰富的相关科学知识,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场地建构筑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功能流线与景观轴线最优结合,功能分区与景观设计互相渗透,优化空间景观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达到场地设计的最高境界,从而创造更有效且更宜人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场地竖向设计 篇8
竖向设计的原则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满足建 (构) 筑物的功能布置要求;满足各项技术规程、规范要求, 保证工程建设与使用期间的稳定和安全;解决场地排水问题;满足工程建设与使用的地质、水文等要求。
竖向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利用和改造建设用地的原有地形, 具体包括场地平整及场地局部平整、道路标高及坡度设计、建 (构) 筑物±0.00 m的确定三个部分。
1 场地平整及场地局部平整
场地平整一般发生在工程的初始阶段, 采用的基本方式为平坡式和阶梯式。根据相关技术规程规定, 自然地形坡度在3%及以上时, 宜采用阶梯式布置。一般情况采用平坡式布置。在进行竖向设计之前, 先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 解读地形图。竖向设计采用的地形图, 比例一般为1∶500或1∶1 000。地形图是一个项目在设计初期所要掌握的基础资料和设计依据, 通过解读地形图, 获取场地地貌、建设场地范围、建设场地方位、场地内已建建 (构) 筑物的拆除或保留情况、建设场地现状高程、场地周边道路坐标与标高等信息。
2) 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 补充了解其他所需掌握的基础资料。比如建设场地的地质条件, 所在地区的水文资料, 地下管线的情况, 填土土源与弃土地点等。
3) 现场踏勘。设计人员在初步掌握了基础资料以后, 要组织专人进行现场踏勘, 实地考察现场情况是否与地形图所表达的信息一致, 是否有需要保留的建 (构) 筑物, 如有差异, 在地形图中注明。
4) 确定场地的竖向处理方案。根据建筑场地内建 (构) 筑物的布置形式、排水方式及交通组织需求, 具体确定场地的竖向处理方案。设计标高应尽可能接近场地自然标高, 以减少土方量, 其坡向及坡度要求能迅速排除地面雨水;从保证场地内外地面衔接处的安全和稳定考虑, 合理选择设计地面与自然地面的衔接形式。特殊情况, 当场地为山谷地段时, 有时还需要设置排洪沟, 还要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
5) 计算工程土方量。针对已经确定的竖向处理方案, 进行土方量计算。在计算过程中, 如果发现土方量太大或填、挖方不平衡, 取土、弃土条件困难或计算结果超过技术经济要求时, 就要适当调整设计标高, 最终使土方量接近平衡或满足技术经济要求。
6) 进行支挡构筑物的竖向设计。边坡、挡土墙和台阶, 作为建筑场地的支挡构筑物, 需进行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 为确保安全, 有时还需要进行结构设计。
做好以上准备工作, 便进入真正的竖向设计。具体步骤为以下几点。
1.1 确定设计地面的形式
设计地面是将自然地形加以适当整平, 使其成为满足使用要求和建筑布置的平整地面。
设计地面的形式由地形的变化趋势及坡度值大小确定。如果自然地形是单向斜坡, 地形坡度值较为接近, 可以设计一个设计地面;如果地形有起伏变化, 可能设计成双坡或多坡。设计地面必须与地形的排水方向一致, 这样可以节约土方量, 利于场地排水。同一个地形可以设计成单坡、双坡或多坡, 因此形成的竖向布置将有所不同 (见图1) 。
1.2 确定设计地面的坡度
场地平整坡度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地面构造形式以及采用地面材料不同来确定, 以确保建 (构) 筑物周围的雨水能顺利排出场地, 又不至于冲刷地面。为使雨水能尽快排出场地, 对降雨量大的地区, 场地坡度设计时要稍大些。场地平整设计的最小坡度不宜小于0.5%, 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0.3%, 如有特殊措施, 不使场地积水, 设计坡度可小于0.3%, 最大设计坡度不宜大于6% (见表1) 。总之, 一定要保证场地竖向设计适合雨水、污水的排水组织需求, 避免出现凹地。
1.3 确定设计地面的标高
设计地面的标高是指经过场地竖向设计而形成的设计地面的控制性高程。对于海滨场地、内涝场地、山区或地质条件复杂时, 场地的设计标高往往决定了工程的造价, 所以设计上一定要慎重对待。当有控制性详细规划时, 设计地面的标高应采用其竖向规划标高;否则, 应在方案设计时综合分析防洪、排涝, 土方工程量, 城市下水管道接入点标高, 地下水位高低, 环境景观要求等因素, 推算出设计地面的标高。
1.4 确定设计地面与自然地面的连接方式
将自然地面整平为设计地面后, 其周围与自然地形衔接处就会出现一定的高差, 为保持土体或岩石的稳定, 就要处理好设计地面与自然地面的连接, 其常用的处理方法是设置边坡或挡土墙。
边坡的斜坡面必须具有稳定的坡度, 一般用高宽比来表示。其数值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推荐值选用或参照相关规程表确定。边坡坡度的大小决定了边坡的占地宽度和切坡的工程量。
当设计地面与自然地形之间有一定高差时, 砌坡后的陡砍, 或处在不良地质处, 或易受水流冲刷而坍塌, 或有滑动可能, 采用一般铺砌边坡不能满足防护要求或所处地段用地受限制时, 宜设置挡土墙。
1.5 保证建 (构) 筑物与边坡或挡土墙的距离要求
设计地面至少要能满足建设项目的使用和所有设施的布置, 还要保证边坡或挡土墙与建 (构) 筑物的结构安全距离。
台阶坡脚至建筑物的距离应考虑采光、通风、排水及开挖基槽对边坡、挡土墙的稳定性要求, 且不应小于2 m。
台阶坡顶至建 (构) 筑物的距离, 应考虑建 (构) 筑物基础侧压力对边坡、挡土墙的影响。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 当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不大于3 m时, 其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应符合规程计算要求, 但不得小于2.5 m。
当边坡坡角大于45°, 坡高大于8 m时, 尚应进行坡体稳定性验算。
1.6 通过图面表达场地竖向设计
场地竖向设计的表示方法主要有等高线法、箭头法和局部剖面法三种。通常来讲, 如果场地比较平坦或对室外场地要求较高时, 常用等高线法表示;相反, 如果场地坡度较大, 则常用箭头法和局部剖面法表示。
1) 等高线法。等高线法在现在的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其设计思路与绘制地形图是一致的, 采用等高线法进行场地竖向设计的优点:a.读图容易, 场地设计地面标高清楚明了, 较完整地表达出设计用地的高程情况;b.便于确定各建 (构) 筑物的±0.00 m标高;c.容易推算出不在等高线上点位的设计标高。不足之处是, 该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地形, 如果要增加其适应性, 又需要进行小区域场地平整, 这样一来, 又会造成设计人员设计复杂, 施工人员读图、放线、施工难度增加。
2) 箭头法。箭头法是根据场地竖向设计图上所标注的设计地面标高, 结合场地道路的设计形式来确定道路控制点与变坡点的设计标高和建 (构) 筑物室外地坪设计标高以及场地内其他控制点的标高, 并将其标注在图上。场地道路的设计坡向及坡度, 在图面上最终反映为以箭头表示不同坡面、不同地段地表水的排除方向。箭头法的优点是能够很好地与实际地形相结合, 形象地表示出场地地势变化趋势, 直观地反映出场地局部平整情况, 解决场地细部竖向设计问题, 有效地避免不合理设计。缺点是对施工指导性较差, 整体性及相互联系性不够紧密, 推算场地局部地点的标高时有差异, 在土方计算中显得力不从心, 对土方工程量的估算没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3) 局部剖面法。特殊地段, 复杂地形, 需要用局部剖面法来表示。场地的台阶布置、支挡构筑物的设置情况用该方法表示最为直接, 地形复杂时, 采用此方法, 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地形的高度、坡度、材料的结构、相对尺寸等。
2 道路标高及坡度设计
道路是整个场地的骨架, 是场地内外各项功能联系的纽带, 是整个场地内外交通的枢纽。因此, 在总图设计中, 要格外重视道路标高及坡度的设计, 道路竖向设计做好了, 整个场地的竖向也就控制了。厂内道路通常有两种设计形式, 一种是公路型道路, 另一种是城市型道路。两种形式各有特点, 差别主要在于道路在场地中雨水的排放组织形式上, 实际工程中具体采用哪种形式, 取决于厂内道路和场地设计标高的协调, 以及厂内和厂外的衔接。大体来讲, 厂区主干道宜采用城市型, 其他道路可根据竖向设计要求采用城市型或公路型。道路竖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各个拐点、交点、变坡点的设计高程, 进行各段道路的试坡, 然后根据排水要求再进行局部调整, 确定出合理的纵坡, 从而达到各段道路及整体优化。
道路标高及坡度设计要注意不同气候地区对道路最大坡度及坡长的限制。纵坡一般控制在0.2%~8%, 横坡一般在1%~2%。确定道路标高时, 要统筹兼顾建 (构) 筑物±0.00 m标高与场地标高, 为使场地雨水能顺畅地排向路面, 就应使道路有合理的纵坡。这就要求建 (构) 筑物的室外地坪至路边的坡度, 以及场地自身的坡度能合理地坡向道路。最终得到最优化的道路竖向设计, 取得最佳实施方案。雨水口间距见表2。
3 建 (构) 筑物±0.00 m的确定
重要建 (构) 筑物对竖向有特殊要求, 在竖向设计中, 就要首先确定这类建 (构) 筑物的设计标高, 同时以它为主要控制点, 进行确定场地及道路的标高。将建筑场地初步平整后的设计标高和道路设计标高作为场地标高的主要控制因素, 主要是因为场地平整过程从整体上可以控制场地的基本标高, 并确定相应的坡向, 还可以控制其他建 (构) 筑物的设计标高。因此, 厂内道路竖向设计对确定厂内建 (构) 筑物的标高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场地标高及道路设计标高确定之后, 就可以以建 (构) 筑物周围临近的道路设计标高为基准, 适当增加一定高差作为建 (构) 筑物的室外地坪设计标高, 再根据室内外高差, 确定建 (构) 筑物的室内设计标高。值得注意的是, 建 (构) 筑物的基础埋深不能小于当地的冰冻线;散水标高不应高于室内地坪的防潮层;湿陷性黄土地区室内外高差不得小于450 mm (见表3) 。
4 结语
场地竖向设计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都较强的设计工作, 做好总图竖向设计是整个设计工程的重要环节, 处理方式也根据场地自然条件及项目具体情况而千差万别, 没有统一的标准。场地竖向设计直接影响到场地雨水的排放, 工艺流程, 以及管道走向。因此, 做好场地竖向设计一定要因地制宜,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掌握基本设计方法以后, 要综合分析各种条件, 灵活应用各种方法, 避免出现大的纰漏, 争取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获得最佳的使用效果, 这也是探讨总图竖向优化设计方案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B 50660-2011, 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S].
[2]DL/T 5032-2005, 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S].
场地器材简约显实效 篇9
一、器材数量上简约
1. 器材的简约可以使活动空间更集中
在上课之前要考虑好器材的有效利用, 器材并不是越多越好, 有时候多了反而不是件好事, 能做到尽量少的利用器材, 只要能有效的利用才是最好的。例如, 在教前滚翻时, 有的教师为了课的美观, 加大练习密度, 让每个学生拿一块小垫子, 但是, 由于垫子较多, 每个学生都要留给一定的空间, 所以致使场地分散过大, 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 很多学生就会被忽略, 学生的练习情况就无法被教师及时发现, 基于这种情况, 可以考虑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下多人使用一块垫子, 这样, 活动场地的空间更集中了, 教师指导方便了。
2. 场地器材的简约可以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与帮助的机会
学生的合作与帮助需要给他们安排一定的机会, 但是如果让学生每人一份器材分散的单个练习, 这样的合作与帮助机会就少了, 而要安排几个伙伴为一组来一起学习, 那么, 合作与帮助的机会就多了。让几个学生在一起学习的形式很多, 可以用器材的简约来约束他们在一起活动。例如, 上篮球课时, 每人手中一个篮球, 更多的是会把他们分散成单个的人, 但是, 如果把篮球减少一半, 让学生两个人一个篮球, 一人运球, 另一个人观察练习者的动作, 通过观察, 找出优点自己对照学习, 而对于缺点则可以为他指出, 共同交流, 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当然, 也可以在防守情况下的运球练习。另外, 还可以练习两人的传球练习等。又如, 在前滚翻、单双杠等体操项目练习时, 把多个学生安排在一起, 进行保护与帮助。总之, 器材的简约, 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与帮助的平台。
二、合理组织学生摆放器材的简约化, 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在体育课堂上有器材摆放这一环节, 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经常会把器材摆放好, 在上课时就不用学生去做了, 但有些项目的教学要利用很大、很多的体育器材, 所以, 只凭教师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如果一味让教师去布置器材, 而学生在一边看, 这样体育课会是冷冷的, 没有活力。这时需要发动学生取、摆放体育器材。如何组织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摆放好器材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1. 摆放阵型要简约
在小学低年级, 教师喜欢用情境教学法, 在器材的摆放上很讲究, 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这种情况最常出现, 但很少见教师让学生去做, 原因就在于这种器材的摆放很复杂, 如果让学生去摆放可能要用很多时间, 而且容易出乱子。例如, 在上跳跃课时, 教师通常设计“跳荷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可是, 这些荷叶的摆放就是很复杂的, 如果让学生动手要在教师的亲自指挥下完成, 否则, 可能达不到所要的上课效果。所以, 经济的摆放就要做到简约化, 器材该少则少, 摆放位置该直的就不要拐弯, 该集中的就不要分散。这种简化, 既方便了教师, 也方便了学生, 使课堂更紧凑。
2. 器材摆放的要求要讲清楚
很多教师在体育课上注重对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培养, 器材的摆放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为了节省时间, 在发动学生摆放前, 教师要做好清晰地要求, 不要等出乱子才意识到自己讲解不清楚。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在之前就应该有自己的设计方案, 器材摆放的位置、间隔、方向等, 都明确提醒给学生, 这样, 一旦发出命令, 学生就会迅速地在指定地点按教师的要求摆放。另外, 教师可以事先在纸板上以实物图的形式画出器材的摆放位置图, 并展示给学生, 再加以适当的讲解, 学生也会迅速做出反应, 效果较佳。
三、发挥器材多种功能上的简约
要想发挥器材的作用, 往往要在利用时经常变换器材的位置, 如果使器材“死”了, 它们的功能显示不出来, 谈不上一材多用。但是, 要让它发挥多种功能时, 要做到简约, 而不是建立在复杂的基础上。例如, 在利用体操棒进行跑的教学时, 利用平行摆放可以进行步频的练习与步幅的练习, 体操棒在此项目练习时则表现出不同功能。由步频练习过渡到步幅练习时器材的转换有一定的技巧, 只要发动学生每隔一个棒抽出一条, 沿棒的方向向同一方向平行拉出即可, 体操棒则由一列变成两列, 棒与棒之间的距离则增加一倍, 学生则相应由一列变成两列。整个器材变换与队列练习过程用不了太多时间, 简单而又快捷, 真正做到了器材利用的简约。再如, 在跳短绳课时, 跳绳结束后, 可以把绳子打成结进行投掷练习, 过程也很简约, 不用再去换垒球。此外, 别的器材也可以一物多用, 如接力棒可以用作接力跑、体操轻器械、哑铃操等。
四、器材规格上的简约
“小”场地成就“大”课堂 篇10
一、以“小”博“多”,成就“合理”课堂
案例:笔者曾在一所重点学校看到如下情况:操场上乱哄哄的,到处都站满了学生,放眼望去很难区分各班级的站位和练习项目,除了个别班级在进行50m跑之外,更多的则是学生在自顾自地玩耍。
分析:通过了解得知,该学校一个年级有16~18个班,一个班有50多名学生。每到上午第3节课,平均要有12个班级同时在上体育课。一片400m的运动场地,要容纳600名左右的学生同时上体育课,难度可想而知。姑且不谈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能达到一定的运动次数就不错了!
对策:像这种班级多、人数又多的学校,体育组在制订学期计划时,应统筹安排好各年级的练习内容,并提前1周将其公布在体育组公示栏中,让每一名教师都清楚本年级的练习内容,同时张贴操场上的练习区域划分示意图。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年级组长再细化到每名体育教师的上课内容和具体练习区域,如遇冲突,应提前协商好。通过这样的规划安排,学校的体育课才能有序而合理地进行,学生的运动量才能得到保证,课堂教学才能高质量地完成。
二、以“小”制“乱”,成就“规划”课堂
案例:学生A在进行1000m测试时,被另一个班的学生B投掷的实心球砸伤,造成小腿腓骨骨折。第一时间家长闹到学校,弄得学校领导不胜其扰,授课教师焦头烂额。
分析:实心球项目,在练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这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其练习行为,还需要合理选择偏僻、安全的练习场地。如,设置跨越跳远沙坑的对墙练习的场地,这不仅可以将这片闲置的场地充分利用起来,还可以充分利用沙子的阻力,防止实心球乱滚,节省学生捡球时间。
对策:在多班上体育课时,教师不仅要计划安排好本班的练习内容,还应提前了解其他班级的活动情况,尽量做好相互之间的协调工作。由于班级多、场地小,体育组的全体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要统一规划,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使整个场地得到充分地、合理地使用。对于存在危险性的实心球投掷、足球射门等项目,教师应提前设置固定的、醒目的(红色标志桶或标志旗)标志,或用警戒线设置练习范围,以提醒其他班级学生:危险地带,不可乱闯。这样的提前预设,不仅可以有效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还增加了学生的练习空间。
三、以“小”克“扰”,成就“合作”课堂
案例:新学期广播操教学中,操场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舞动青春”的旋律。教师A高声指挥学生做操的节奏;教师B用便携式“小蜜蜂”带领着学生练习;教师C则用大功率的扩音器播放着震耳欲聋的广播操音乐—声嘶力竭的口令、高低起伏的音乐,再加上其他年级的学生的吵闹声,形成操场上特有的、杂乱的交响乐,令人无法忍受,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分析:初一有18个行政班,从上午第3节课到下午第6节课,每节课要有4~5个班进行广播操教学。不同频率的口令、音乐,让上课学生们的运动神经元的传输受到影响,导致肌肉收缩无力、动作幅度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对策:在多班级、“小”场地进行广播操教学时,为了排除相互之间的教学干扰,进度相同的班级教师之间可开展“合作”教学,即使用一个大功率扩音器,由1名教师在升旗台上示范、讲解,另外4名教师在下面协助教学。不仅拓展了授课空间,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激发了班与班之间的竞争意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以“小”见“大”,成就“趣味”课堂
案例:在耐久跑教学中,考虑到教学场地的问题,4位同堂上课的教师课前协商好,从操场的4个角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定距离跑练习。结果2圈还没完成,4个班的学生已经混到一起去了,有的学生在走、有的学生边走边聊、有的学生假装系鞋带……上课教师根本无法找到自己班级的学生,教学管理和效果更无从谈起。
分析:上课前,4位教师虽然考虑了场地原因,但在这样“小”的跑道上练习,再加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具有不一样的练习速度,必然会导致4个班级的学生混到一起。而耐久跑本身又是学生比较“害怕”的练习项目,当各班学生混到一起,教师想抓又抓不到时,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体育场地教学改革探讨 篇11
一、体育场地教学应因地制宜,根据各自学校的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以多元化的建设思路体现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各地区各年级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8平方米到2.6平方米不等,各地区的体育经费也相差很大,而国家规定的中学7平方米、小学5平方米的标准要求,在一些地区和地方根本无法保障。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在如此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下,体育场地教学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当然除硬件上的客观因素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学生的素质也是千差万别的。笔者认为,解决这类问题,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体育运动,有效地化解矛盾。
首先,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深入挖掘体育资源,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场地,并根据空闲场地的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体育运动。一来可以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二来可以扩展体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如利用校园内的小块空闲场地(如空闲道路、树林等)开展传统的踢毽子、跳皮筋等活动,既解决了场地的问题,又将全民健身运动在学生中推广开来,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场地不足的问题。
其次,发挥创造力,改造利用现有体育场地资源,走出去拓展户外体育场地,弥补体育教学的不足。每个学校都多少有一些空闲场地资源在某个时段不再使用,体育场地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改造,用来弥补场地不足的状况。例如楼房的屋顶加上网栏,就可以变成一个不错的球场,用来进行羽毛球、乒乓球教学就十分理想。再如电影院、食堂等在特定时间使用的场所,完全可以在空闲时间用来开展慢跑、立定跳等教学。除了开发校园内的资源,还可以走出校园,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寻找。在南方,一些有安全保证的江河湖海是开展游泳、冲浪、沙滩体育教学的天然场所,在北方可以利用山丘、平原开展滑雪、滑草、滑冰等适宜的体育项目。
二、充分利用体育器材设施,通过改造、重新设计、自行组装等多种手段,以适应教学需要为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许多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只是针对某一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并不能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需要。例如为了节约经费,使用成人足球、篮球来进行中小学学生的球类教学。这样一是容易造成小学生的意外伤害,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二是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反过来如果真正购买使用了小型篮球和足球,高年级的学生又不能使用,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二次开发利用,创造性地来解决问题。如低年级学生使用的小型篮球,可以用来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跳高摸球、力量投球等练习,从而一物多用,节省开支,也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自行改造组装器材,如可以利用杠铃杆和支架制作小双杠,利用破损足球内胆制作水球,利用废旧轮胎制作护栏、秋千等。一些器材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处理,设计成能够完成多种教学环节的工具。如将低年级学生使用的双杠作为高年级学生练习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的器材,把篮球和排球架网设计成可调节高低的结构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这些利用和改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拓宽教学器材设施的应用范围。
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拓宽体育教学器材设施的应用,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施,发挥潜能,又要通过自制、改造、组合等多种途径,达到体育器材的多功能和多用途,提高器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习兴趣,又节省开支和经费的目的。
三、改进体育场地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效果,体现学生中心的地位
传统的体育场地教学,教师在讲授动作要领和技术规范的时候,学生由于不是在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学习,不自觉地产生了放松的思想,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等到讲完了进行练习时,各种问题还是存在,教师还要一遍一遍地重复再讲。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体育场地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环境所决定的。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源头抓起,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减少周围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把体育场地变成他们自己的活动场所。教师在讲授动作要领时,可以让若干学生进行实际练习,在练习时根据学生动作的错误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正讲解,再辅之以教师的正确演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讲授铅球投掷动作要领时,笔者请了4位学生分别演示了持球、转身、发力、投出四个分解动作,并告诉其他学生这四个动作的要领。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在上面演示,都十分感兴趣,看到了自己的同学定格的“固定”分解动作,都觉得很“好玩”,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这时适时地说:“同学们你们看,他们4个人的动作就像动画片一样,只要把这4个动作连贯起来,就可以把铅球投掷得更远。”这样一说,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就不那么抽象而变得形象具体了,加深了他们的印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对某些项目有畏难思想,有的对某些项目兴趣不大,这些问题在体育场地教学中会集中体现出来。对待这一问题,应采用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对有畏惧思想的学生,不要强求,巧妙地利用多种方法来慢慢引导。例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对跳高项目有抵触情绪,笔者在指导他们进行练习时,不动声色地降低了栏杆的高度,当他一跃而过的时候,一下子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再练习时主动要求再来。这样适时“做假”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理暗示,这在运动员的训练中也时有应用。
综上所述,体育场地教学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搞好这一环节一是要从硬件入手,深入挖掘体育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新型体育项目,拓展户外运动空间;二是要从体育场地教学的方法上入手,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每一环节中来。
浅析桥梁预制场地建设 篇12
1.1 承包人应根据本合同段内预制梁板
数量及分布情况以及总工期要求, 结合地形、设备和桥梁架设方法, 确定桥梁预制场的位置和规模, 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1.2 利用桥台后的挖方路基作场地时, 路堑边坡及防护、排水设施须提前完成。
1.3 若条件有限需设置在路基填方区或
线外填方区时, 应对场地分层碾压密实, 必要时需对场内土质进行改良, 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影响梁板的预制。
1.4 预制场的选址还应注意避免下坡架梁。
2 场地建设
2.1 场内各生产生活区域要布局合理、整齐有序, 主要道路应用混凝土硬化。
2.2 预制场场地内应全部采用C20砼进行硬化, 砼厚度不小于10cm。
2.3 设置合理的排水和污水处理措施, 确保场内排水通畅且不污染当地环境。
2.4 预制场应设立工程概况牌、平面布置图、安全文明施工标牌等。
3 梁板预制台座要求
3.1 台座尽量设置于地质较好的地基
上, 否则应进行加固处理。台座与施工便道及路基边坡之间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3.2 预制台座、存梁台座的设置应与承包人预制梁板数量和工期要求相适应, 并留有一定的余地。
3.3 预制梁的台座强度应满足张拉后的承压要求。台座反拱度 (预拱度) 的设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3.4 台座的侧边应顺直, 要有防止漏浆的有效措施。
3.5 对于有纵坡的桥梁, 台座两端支座
位置应设三角形楔块, 确保支座的水平度, 同时还应考虑张拉时预埋钢板的活动量。
3.6 预制台座、存梁台座间距应大于1.5倍侧模高度, 以便吊装模板。
3.7 T梁横隔板底模不得与侧模联成一
体, 必须采用独自的底模, 保证拆除侧模后, 横隔板的底模仍能起支撑作用, 避免横隔板与翼缘、腹板交界处出现因横隔板砼过早悬空而引起裂纹。
4 梁板模板要求
4.1 T梁、空心板的外侧模板必须采用整
体全新钢模, 面板厚度不小于6mm, 并注意钢板电焊接缝的打磨抛光。
4.2 台座底模须采用不小于6mm厚的优
质钢板, 不得采用砼底模。施工时将钢板预埋于台座砼顶面上, 并确保钢板平整、光滑。在预制施工前应进行刷油防锈并用塑料薄膜覆盖, 以保证梁底的颜色一致无锈迹, 台座橡胶密封条要求嵌入式, 箍筋位置的标识要明显。
4.3 空心板的内模板必须采用钢模且要
有足够的刚度, 定位要求准确、牢固, 确保板梁顶板、底板和侧板的厚度。为防止漏浆, 可在内模接缝处用塑料薄膜包裹。
4.4 梁板模板应安装顺直、稳固。浇筑过
程中, 应有专人专管、检查模板, 防止出现模板位移变形而使桥梁出现波浪形。
4.5 根据砼震捣密实要求外侧模每隔一定距离左右布置一个附着式振动器, 两侧错开布置。
4.6 模板脱模剂应认真调制、涂刷, 使模板表面脱模剂薄而均匀, 确保梁片色泽一致, 表面光洁。
4.7 当要求梁片设置横坡时, 梁翼板必须按横坡预制。
5 场内外辅助设施要求
5.1 承包人的轨道龙门吊须提交计算书
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 起重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试吊, 并办理相关检验手续。
5.2 承包人须配置足够的覆盖保温及自动喷淋等梁板砼养生设施, 冬季施工应安装蒸汽养护设备。
5.3 承包人须加强对桥梁、砼集中拌和
场地施工便道的硬化和维护, 必要路段进行加宽和加固, 确保施工行车安全。
结束语
保质保量地完成梁板预制任务, 确保了预制梁的如期架设。通过精心选择, 合理施工, 节约成本, 并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体现环保型施工的理念。因此, 在预制梁施工中, 认真分析, 全局考虑, 选出最佳的梁场位置, 是工程顺利完成的关键。
参考文献
【工作场地】推荐阅读:
2024年度学校场地开放工作小结10-08
展览场地租赁合同-场地租赁合同05-18
场地平整07-19
场地开发10-20
场地设计06-22
工业场地06-25
场地地基07-13
场地照明07-26
软土场地08-20
场地利用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