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艺术设计系

2024-10-26

建筑与艺术设计系(通用11篇)

建筑与艺术设计系 篇1

本系简介

南华工商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系始创于1995年(1995年开设工民建专业,1996年开设建筑与装修专业并成立建筑与装修系,2002年更名为环境艺术系,2013年4月更名为建筑与艺术设计系)。十八年来,建筑与艺术设计系在省总工会、学院党委、学院领导的关注和指导下,全体教师共同奋斗,并得到各部门的同心协力的配合,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从创系之初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一个专业,在校生88人,发展到今天在校生1500多人,有7个专业及方向,已为国家培养了2900多名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建筑与艺术设计系各专业办学始终坚持易江院长提出的“一线定位,博雅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与人才培养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专业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培养,最直接有效的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毕业生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就业率高、就业待遇好;毕业生考取“专升本”通过率高;历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最多、最成功;是“南华”的品牌系;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建筑与艺术设计系现有专业及方向分别为:

①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室内设计师方向);

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师方向);

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房地产估价师方向);

④工程造价专业(造价工程师方向);

⑤工程监理专业(监理工程师方向);

⑥艺术设计专业(商业广告设计方向);

⑦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制作方向)。

http://

外语系简介

作者:外语系日期: 2013年04月09日

外语系成立于2000年。现有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金融方向)、文秘(涉外文秘方向)、商务日语、应用韩语、应用英语六个专业,有在校生870人,已有毕业生2128人。

外语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配备有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人,硕士研究生7人,中级职称6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6人,同时常年聘请外籍教师2—3名、校外英语教师12 名。截至2012年7月,已送走毕业生2128人,就业率达99%。毕业生主要在珠江三角洲涉外企业、事业单位及从事外贸、翻译、文秘等工作,其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详细)。

外语系目前有 6 个现代化语音室,可同时容纳 360名学生上课或进行英语听力和口语培训。此外,还拥有一套高质量的外文音频发射系统,在校区范围内,可借助专用耳机收听到各种类型的外语节目。

外语系瞄准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培养掌握外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第一线进行开拓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专门人才,将学生就业所必须的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努力培养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人才。

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办学实践和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外语系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具备较鲜明的办学特色。

前排左起:吴健昭、黄淑仪、张弋副主任、李海珍主任、郁祖贤副主任、杨晶晶、杨泽清、彭晓春、宋冬耀

中排左起:黄丽莉、苏莉莉、曹晓华、赵晶、邓永红、吴琪、林仪、陈飞、卢慧

后排左起:李亚玲、吴珂、吴联灿、蔡思扬、段睿佳、李小宁、郝云舫、罗爱梅、赵辉

建筑与艺术设计系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专业化程度越高,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建筑设计, 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构体系才能实现, 结构设计的好坏, 关系到建筑物是否适用、经济、美观。特别在高烈度地震区, 建筑设计必须在满足结构抗震要求的前提下, 才能谈得上建筑物的造型美观、功能完善等等。因此, 要设计出既要满足建筑美观, 造型优美, 又要使结构安全、经济、合理的建筑物是每个建筑师与结构师都必须十分注意的问题。

工程建设中, 无论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优美的建筑造型, 完善的使用功能, 先进的结构体系和工业化制造与施工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出技术先进、新颖、经济适用的建筑物。另一类则是以追求某些新奇的艺术效果为主, 创造出奇特怪诞的建筑造型, 结构方案从属于不合理的建筑设计, 放弃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一般提倡和实施的是第一类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思想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尤其当住房市场化之后, 买房人从青年到老人, 各个年龄段都有。这种年龄层无论从受教育程度、文化理念, 还是从主观意识、欣赏水平都无法用统一标准、风格来标注。

设计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推动:创造生活感受, 让使用者、居住者享受愉快的生活状态;设计应使建筑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所贡献;还必须考虑到能够推动业主成功。设计师与其他艺术家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不是画家可以狂想, 我们肩负着发展商的投资。当前很多建筑项目沿袭了中国多快好省、快马加鞭的状态, 建筑千篇一律, 缺乏创新。正因此, 很多发展商为了扩大销售, 使项目升值, 要求设计师进行建筑创新, 甚至希望能够设计出前所未有的建筑。然而, 有些建筑创新并不能被社会所接受, 不但不利于发展商的市场销售, 还会使建筑成为城市垃圾。可以说, 创新应该与理性相结合, 理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在香港, 一个建筑师需要肩负整个建筑的法律责任, 不仅需要考虑环境、人脉、用户需求、业主需求、土地价值, 还要考虑市场、政府需求、规范、技术, 在如此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找出更好的设计解决方案, 这需要理性。一个好的项目应该在城市文脉、环境融合、科技环保等各方面时代元素都有所涵盖, 并最终获得经济效益,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好作品。

除了我国区域气候特点与其他国家的相似性使建筑风格呈现多元化, 社会审美观的演变也引发了建筑艺术思潮的多样化。当代, 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更加强调个性的发挥, 建筑审美也就逐步走向多元化。另外,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建筑创作多元化的因素之一。科学技术在建筑设计中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丰富选择, 从新型建筑材料、先进设备, 到科学化的设计软件,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 对设计师的眼界开阔、文化素养、思维方式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思想观念又作用于建筑哲学和建筑理念, 使建筑设计更加丰富、多元。

2 房地产可谓是一个集成产业, 其建筑产品即是一个集大成的结晶。

国外的很多建筑, 貌不惊人, 但其内部却因诸多科技、绿色元素让人叹为观止。“中国未来的建筑也一定会被现代化的科技所影响。”科技是影响未来房地产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 风情与文化对于未来建筑设计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文化与文脉传承也是影响建筑的重要方面。文脉是城市的肌理和文化, 是建筑的灵魂, 世界各地每一个城市都有其脉络, 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想法, 而应该了解整个城市的脉络, 放大城市的肌理, 并思考该建筑建成后会对城市产生何种影响。尤其是建筑与文化传承方面更值得设计师思考。

未来的建筑需要与环境高度融合,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不能仅为了人工建筑而大规模破坏自然绿化环境。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已经注重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汉森国际曾在广西桂林阳朔设计某酒店项目, 既融合了当地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 又保留了原有的树木树种, 使该项目既有国际性又有当地风情, 茂密的树林、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该项目获得了各方好评。

时代在变, 设计思路也在变。未来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多方因素, 多维整合设计思想将成为未来设计师的又一门新课程。

3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

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 对整个建筑物的外观效果、结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协调、互相制约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 少数建筑师总是把结构放在从属地位, 并要求结构必须服从建筑, 一切以建筑为先导, 这一观念分割了科学的完整性, 忽略了基本的力学规律, 片面地追求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和最大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这样往往给某些建筑工程质量带来了质量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方案, 都会对具体的结构设计产生影响, 而有限的结构设计技术水平又制约着建筑设计层次。因此, 在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建筑师应具备有一定的结构方面基础, 能与结构设计适当结合, 相互调协, 使二者相统一, 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然而, 许多建筑设计师, 强调创作的美观、新颖、标新立异, 强调创作的最大自由度, 然而这样的建筑设计将会给结构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 作为建筑物本身必须承受起巨大的自重荷载和活载、水平风力、地震力、扭矩力等。如果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构思时, 不依据基本的结构技术原理和有关结构的受力特征, 不征询结构设计师的意见, 往往会使结构工程师不能有效地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进行结构设计导致结构的不稳定等问题。比如将建筑物截面设计成为三角形, 其抗弯矩力和抗侧能力比圆形截面、矩形、多边形截面要小得多。

再者, 有一些建筑师缺乏对结构力学方面的基本常识, 在设计过程中, 往往忽视力学的基本规律。如:在需抗震设防的地区, 高层电梯设置在大楼的某一侧, 没有和整个建筑物的刚度中心重合。由于电梯筒的刚度很大, 这样则使得刚度中心与荷载中心不能尽可能接近, 即造成结构偏正, 这样就会产生扭转, 产生破坏。

4 结语

总之, 建筑与结构两者之间有着最密切关系的, 特别是在高层建筑设计中, 由于结构是以水平荷载为主要控制荷载, 故结构体系的选型和结构布置要考虑最有利于抗震和抗风的要求。同时, 结构构件截面尺寸还要满足刚度和版性的要求。这样便对建筑设计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使建筑与结构二者相互协调统一。二者还应不断地相互配合, 彼此渗透, 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满意的建筑。

摘要:建筑物就像一尊美丽的艺术品, 精美的建筑是设计师把建筑的美观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密切配合的结果。但要分清具体配合的侧重点, 有些是着重艺术、美观要求的, 有些着重使用功能、生产工艺等等。总之, 建筑师的设计可以将优美的建筑造型, 完善的使用功能与结构设计有机地结合, 而不能简单地追求奇特。建筑设计重点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设计对象。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艺术设计,协调性

参考文献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初探 篇3

关键词:建筑艺术;环境艺术;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025-02

建筑设计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每一个优秀的建筑无不包含着时代特征、人文艺术与建筑师的个人品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宅的商品化,人们对居住建筑环境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通过适宜的技术措施来提升建筑的环境品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环境的适合性。创造出一个既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建筑设计是为完成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建设之前进行建筑物的平面、空间和环境的布局规划,处理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形象,是选择合理技术、先进构造方案的过程。当然建筑设计也是离不开文化、习俗及美学的,但它更多的指向实用,所以建筑设计是将精神物质化的过程。艺术设计是用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具有典型性的意识形态内涵,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所说艺术设计通常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借助于物质体现精神内涵,它最终的指向是意识形态。

从这一点看艺术设计可以包罗万象,它可以体现人们的精神、表达人们的心境、反映人们的追求,但这些都是寓于实物之上,因此艺术设计是将物质精神化的过程。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是建筑物与场地条件的融合,是在一定的场地条件下,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地域文化习俗的反应,通过协调建筑与环境关系,拉近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类的距离,从而揭示了场地的隐蔽性格特征。这种揭示可以是隐忍的,也可以是彰显的。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它是借助一切物质来改变或塑造环境,进而体现创作者的思想、追求、心境,建筑只是景观艺术的一个表现因素。换句话说其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的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作为艺术品它更注重的是它运用的因素所表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美的理解与审视。比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厅堂中轴对称,序列关系,以及色彩和造型特点,使人一看到这样的格式就会感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一看到黄色和故宫的太师椅,便会想到至上的皇权;一看到传统的大红灯笼,就联想到喜庆的节日气氛。

二、新时期下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变化特征

(一)追求设计的个性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应该自始至终与周边环境和总体设计风格保持一致,更要追求环境艺术的个性,这是新时期对其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时,除了要求调整好建筑环境与空间的关系,把握好整体设计的风格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之外,更要体现其主人内心的理想与追求,为不同的生活方式提供各具特色,展示不同意境,将人间情感、自然科学、社会信息、审美情趣等因素综合在一起的,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又能表现艺术个性的环境艺术空间。因此,作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者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历史文化古迹、异国风情、原始文化、海底世界、热带丛林、民族遗风、动物世界,等等,都是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丰富的素材源泉。面对现今日趋开放的世界,要努力开拓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找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从主题和灵感中寻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

(二)突出现代科技技术

建筑环境艺术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首先,它涉及城市的规划、平面功能的划分、结构体系的确定、设备的选型等方面,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科学的进步,在结构上和使用功能上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如今的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设计与以往手工业时代的设计和大机器工业时代的设计方法迥异,高技术与高艺术相融合是信息社会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它也成为信息社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建筑师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和谐,以适应信息社会人们在智慧和情感上的需要。比如灯光是室内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试想爱迪生如果没有发明电灯,那么无论设计师如何运筹帷幄也无法使空间充满生机和感情。为此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要不断地融入以高技术元素为象征的艺术内涵。将高科技丰富的实用功能,不断地向高科技艺术空间推进和发展,使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频繁变化,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呈现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

(三)回顾自然人性

科技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人性的撕裂。首先表现在对人类情感与欲望的自然人性的撕裂,即现代科技使人成为被宰割的工具和机械,因而“回归自然”就成为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一面旗帜。比如闽、粤、滇、桂诸省,往往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不采取正南朝向,正体现了建筑艺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自然人性审美观。中国的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师很多也是从体现自然人性审美情趣的中国山水画中感悟出、激发出不朽的建筑设计作品的。比如云南大理石画面巧夺天工。被装饰建筑上、被嵌在桌面上、镶在红木镜框里、悬挂于高级客厅;桂林等地岩洞里钟乳石的照片被放大为宣传广告画;中国古典建筑的台基、柱廊、斗拱、飞檐、彩绘;苏州园林的人造山、水、亭榭构成的小中见大的意境;民间工艺品,如陶瓷、刺绣、蜡染,等等。这些都是回归自然的人性追求表现。

(四)注重环境的整体性

我们知道,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对每一个事物形象的把握,一般是通过对它整体效应的获得,而不会先去注意到细节形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返回到整体。建筑环境艺术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由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单元体组成的,每一种单元体在功能语意上都有一定的含义。这众多的功能体系巧妙的衔接、组合,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这就是环境的整体性。建筑环境艺术是由具体的设计要素构成,如空间、自然要素、公共设施、雕塑、光、色、质等。它绝不是各种要素简单、机械的累加结果,而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加强的综合效应,强调的是整体的概念和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对于环境艺术的“美”的评判,在于构成环境艺术要素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各部分“个体美”的简单相加。“整体美”来自于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和谐,当代环境艺术对“整体性”的追求,也就是环境艺术组成要素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

建筑与艺术设计系 篇4

调研报告

李立波

根据我校目前就业工作的需要,按照湖南工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进行的2012届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于3月20日至22日派出李立波同志赴珠三角深圳、惠州、广州开展就业单位和毕业生走访调研。

一、考察活动的主要内容

1.搜集企业的需求信息,推荐毕业生;

2.征求和听取企业及毕业生对我校就业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我校就业招聘会;

4.推荐毕业生,携带我校宣传资料、学生个人推荐表100余份、反馈就业信息20余次。

5.走访企业、人才中心,开拓就业市场。

二、走访地区的基本情况及就业政策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 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现在正打造2020年粤港澳世界城市群。

珠三角的奋斗目标是“十年大跨越”。何谓“十年大跨越”?定性描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定量的描述则主要涉及到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比2007年增长约2倍,达到72500亿元,力争赶上韩国;第二个指标,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约折合19400美元),超过现在台湾地区水平,实现从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迈进的目标;第三个指标,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85.0%,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珠三角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紧接香港、澳门经济繁荣。每年吸收我院近半数学生就业,广东就业市场的形势直接影响着我院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此我们专门研究了广东地区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2012年广东省应届大学毕业生达到44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以及外省入粤求职的毕业生,需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将超过65万人。据初步调查,至11月底,2012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约30%左右,大概高于往年同期5个百分点。从招聘企业提供薪酬水平来看,大专学历工资水平在 1800-2800 元之间;本科学历工资水平约在 2500-4500元之间;研究生以上学历工资水平在 3500-8000 元之间。

广东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将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核心工作。2011年,广东积极推进“就业谋福”工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搭建劳务对接桥梁和鼓励打造就业载体,优化现有人力资源供需配置,加快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保持稳定的就业局势。数据显示,2010年广东城镇新增就业177.1万人,占全国七分之一;城镇登记失业率2.46%,比全国低1.64个百分点。

2010年1月,《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正式实施。《实施办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一些原则性规定进行了细化,如政府投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措施、优惠与补贴政策、劳动预备制、就业困难人员界定、公益性岗位援助等。2010年3月,《广东省高等学校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规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应当按照同岗位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学生支付实习报酬,具体比例由地级以上市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确定,单位按时足额向大学生支付实习报酬、实习补助,不得拖欠、克扣。对于参加毕业见习的学生,《条例》规定见习单位应当每月向见习人员提供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80%的生活补贴。可以说,在就业形势和政策方面广东走在了全国前列。

1.深圳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深圳将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在深圳,我们走访了华阳国际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和艾奕康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于二○○三年十一月成立,现拥有造价咨询甲级资质和招标代理乙级资质。为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指定供应商,造价工程师协会会员及理事单位。该公司拥有完备的办公设备和舒适的工作办公环境,办公场地510平方米,先进的网络和电脑软硬件配备,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为提供科学、高效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AECOM是一家在纽约上市的世界500强公司,通过其属下50家的运营公司在交通、基建、环保和工民建等方面提供专业的规划、设计、咨询及项目管理等全方位服务,提供项目运营和维护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服务,在采矿、能源以及国际发展援助等领域提供特别的专业咨询服务。AECOM作为一家大型跨国公司,业务遍及全球100 多个国家。通过全球44,000名员工的共同努力,截止2011年9月30日,过去12个月的营业额达61亿美元。

在华阳国际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会议室,李书记一行就建筑工程系毕业生工作情况做了回访,详细了解了公司2012年的用人需求,双方还就建筑类专业课程设置与最新行业需求展开了讨论。

在艾奕康咨询有限公司我们了解到,该公司在招聘时,不仅仅对学历要求很高同时更加看重的是工作经验,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在深圳工作要承受相当大的工作压力竞争压力。深圳是学历与工作经验并重的城市,在人才需求上高学历和技工需要都有市场。

2.惠州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现辖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惠城区,设有大亚湾经济网站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美国、日本、欧洲、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到惠州投资兴办企业,英荷壳牌、通用、索尼、本田、健伍、NEC、LG、三星等大批国际财团和跨国公司进入惠州。

在惠州我们来到了惠阳建筑设计院、常宏(惠州)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省惠阳建筑设计院是本地区建立较早的建筑设计单位。惠阳建筑设计院早在1993年秋晋升为国家甲级建筑设计单位,该院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直接支持关心。一贯以人员精干,技术良好,专业理论过硬,敢于竞争挑战,服务周到而闻名,CAD应用水平高,全部设计文件均电脑图。段总经理带我们现参观了建筑创作研究中心,中心规模庞大,设备先进。我院学生从2005年至今有10余人在此工作。

在常宏(惠州)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见到行政部吴总,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邀请其来我校参加招聘会,该公司作了“只要时间允许,一定来工学院交流学习”的答复。

3.广州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网站、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市,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在广州,我们见到了目前就职于广西建宁输变电工程公司广州分公司、广州建成工程造价咨询管理公司的我校毕业生。座谈期间,毕业生们也为学弟学妹的就业出谋划策,我们一一做了记录,准备在就业走访交流会上向应届毕业生介绍。

在广州的南方人才市场,我们了解到,广州文科比理科好找工作。他们的需求人才领域:管理、营销、生物制药、汽物流、设计师、施工管理员、预算员、企划专员。

三、体会与建议

1.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市场开拓至关重要

不做宣传或宣传力度不强,学校及专业的知名度不强,就业市场就会被其他院校所占领。

2.需求形势分析

(1)在整个广东地区,毕业生需求市场前景比较广阔,其中电气、建筑、材料类相关专业最为欢迎,在我们走访的6家企业中大多数都提及到了对于电气工程、工程造价、材料专业的需求;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需求则从纯计算机专业倾向于自动化、自动控制等相关专业且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的毕业生。

(2)随着学校近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学校整体声誉及知名度已经逐步得到社会及单位的逐步认可。在走访的部分知名企业单位中均明确表示,虽然因为自身招聘行程安排发布会不在我校进行,但不会因此拒绝我校毕业生,而是非常欢迎我校毕业生前往参加,对此我们进行了诚挚的邀请,希望今后这些单位能够考虑将此类活动安排在我校进行。

3.用人单位招聘方式的变化,网上投递简历招聘应当引起学校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视。

在走访过程当中我们了解到目前越来越多的单位采用网上招聘求职的形式。由此我们应考虑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明确纸质简历与网上投递简历应两手并重。据统计,毕业生找的工作媒介中,人才网站占40%,招聘会占25%,人才市场占20%,其他媒介占15%。从数据可以看出,网络求职已经成为毕业生的首选。因此,想要使毕业生和企业更加顺畅的沟通,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就业供需信息网络,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起来,互为补充。

4.对毕业生的建议

经过与走访企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同志的座谈交流,了解到买方市场在每年的毕业生选择过程中的一些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与标准后,给出在校生包括毕业生的建议如下:

(1)英语四级是敲门砖,个人综合素质是根本和发展的基础,包括各种证书的获取、社会工作的经历等,需要复合型人才。

(2)学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专业知识的掌握必须要非常扎实。

(3)就业过程中要对个人自身的定位正确符合实际,切忌眼高手低;(4)简历制作:避免华而不实,突出个人的亮点,明确个人的优势所在;(5)树立诚信意识:个别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及到单位报到后不守诚信的个人行为往往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

(6)时间的掌握:年前签的单位会好一些,年后单位要人主要是查漏补缺,签约的比率太小了。每年的11月-12月是求职的最佳时机。很多的外资企业和有实力地国企、私企、民企都将招聘计划定在 11月-12月实施。与年后的招聘单位相比,提供的职位、薪资、环境相对较好。

5.对学校的建议

(1)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在各地区建立校友会,无论是对学校的选宣传还是对学生的就业都是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做作用的。

(2)建议在就业网上能否开设BBS论坛或者以地区为单位QQ群的联系,让以往毕业的学生能在上面发表见解、发布招聘信息,为在校的应届毕业生了解各地的就业情况,往往老乡、学兄、学姐介绍的情况他们认为更直观一些。

以上是我们对广东地区的考察的分析,望各位能够给予批评指正。

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

公共建筑艺术设计1004 篇5

课程代码:06223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明清时私家园林有了很大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江南则以南京、苏州、_________、杭州、_________一带为多,园中或堆山叠石、辟池筑台造亭,或种植花草树木,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有密切的联系,文人“乐在其中”的思想是中国造园思想的主流。

2.意大利的造园形式传到法国后,法国结合本土地势平坦的环境特点,将洛可可式作为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园景呈平面铺展式发展,呈现宽阔的大草地、平面图案追求、主轴对称、植物修剪。闻名于世的_________是法国式景观的杰出代表。

3.人机工程学又叫人体工学或人类工程学,人机工程学是探讨_________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4.老子说的很妙:“埏埴……,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_________,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20世纪初兴起的_________运动极大地影响了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艺术家摒弃各种传统形式,致力于追求内在的自我表现,并探索非传统形式的思想模式。

6.人类_________是一个以社会群体部落为形象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与地貌、人种、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的生存环境。

7.道路的分级有: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是古代建筑在宫殿、祠庙和陵墓前对称布置的高建筑物。

9.在纪念性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应予以考虑:

A、_________——造型上独具特性的视觉形象;

B、象征意义——具有象征性的内涵;

C、_________——地域标识性的呈现。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环境艺术的界定。

2.何谓城市环境设施?

3.请简述公共艺术开放性的涵义。

4.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特定语言要求。

5.简答外部空间的要素。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方案设计文件编制内容。

2.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的创作过程 篇6

室内设计创意手法可按照立意对典型素材进行提炼、加工、概括、变形等,并从空间形体语言、色彩语言、材质语言、陈设装饰语言等创意方面入手,从而创造出具有一定情调意境、地狱特征与时代气息的室内空间环境。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休闲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居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环境艺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艺术的理念和实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在我国崛起和发展的。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的崛起和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极为重要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回顾一下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对其做出客观评价,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当人们置身于室内空间的瞬间,感受最强的往往是色彩,它影响和感染人的情趣,进而使人产生联想特定地区和民族的习惯用色是表达特定室内气氛的设色依据,色彩的选择和使用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有的色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成了某种象征。当我们设计一个室内空间,从事色彩计划时,要在满足不同环境一般设色要求的基础上,为了达成特定的气氛和意境,一方面可以从当地服装图案丰富变化的色彩里,将富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关系提炼出来,从而择定室内设计的主色和配色;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大自然所赋予的色彩,利用材料的自然本色,创造富有“人情味”和时代气息的室内气氛。

吴良镛老先生曾经说过:“希望中国的设计师必需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即要对中国的思想、文学、哲学、和文艺理论等有广泛的了解,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出好的作品”,而这些正是当今设计师所缺乏的。当今我们很多业内人士对于建筑设计和创作都感到特别的迷茫。为什么我们的设计行业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主要的根源在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我们文化的落后所造成的。我们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一座“新纽约城”,但我们的文化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我们的建筑创作也应该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有思想意识的积累,有人文景观的积累,有创作理论和手法的积累,有历史沿革的沉淀,而我们的理论似乎太少,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述而不作”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落后,使我们不注意积累文化与技术。而今我们的很多建筑师并没有找到基本的建筑创作方法,一味追求市场经济,这也许是更可悲的事。

科学技术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设计 篇7

精美的雕梁画栋装饰艺术, 飞檐斗拱建筑技术, 凌空欲飞的形体架势, 使中国古建筑如诗画一般隽永。西周诗篇《诗·小雅·斯干》赞美当时的建筑屋顶“如跂斯翼, 如矢斯棘, 如鸟斯革, 如翚斯飞, 君子攸跻”。

从台基到屋身再到屋顶, 无不渗透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绝妙技术, 也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我们看到西方建筑在发展过程中, 各主要部分很多时候都会因不同的功能需要而增减、隐藏甚至消失。但是传统中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屋三分的特色。率先将一栋房子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统筹的是宋代的民间著名建筑师俞皓。上分是屋顶, 中分是屋身, 下分是台阶。这种三分既有科学性, 又充满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和艺术概念。

一、结实的基础 (下分)

中国建筑之所以能够突出地发展木构架, 一个重要的技术关键就是成功地把木构和夯土结合起来。夯实的台基一方面能阻隔底下水分渗透, 同时亦可防止地面雨水溅起侵蚀屋身的结构。作为基础, 台基肩负着通风和稳定竖柱的功能, 一旦遇上猛烈地震, 土地颠簸抖动, 整个台基就会像一只浮筏那样发挥缓冲作用, 抵消地震对建筑物的不规则摇撼。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台基在文化和美学上的价值超过了实际功能, 所以一直未因为需要而茫然调整。特别在一些重要的殿室中, 台基所起的艺术造型作用十分显著。宽大的基座避免了庞大的屋顶带来的头重脚轻的不平衡构图, 大大增强了造型的稳定感。砖石构筑的台基也为殿屋造型突出了材质和色彩的对比。汉白玉等石料砌造的台基与红柱、黄瓦交相辉映, 在蓝天衬托下组成极为纯净的强烈的色彩构成。

二、优美的屋顶 (上分)

中国建筑的台基与屋顶, 用两个截然不同的形态来表现一种对比中的和谐。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大特色, 优美的弧线充满了魅力。屋顶的弧度在力学上可以将铺设的瓦片扣搭得更紧贴, 宽阔的出檐能保护木构屋身, 同时又避免地基受到雨水的冲激而损坏。

程式化的官式建筑屋顶体现了在木构架体系条件下的实用功能、技术做法和审美形象的和谐统一。深远的出檐, 弯曲的屋面, 反宇的檐部, 起到了排泄雨水、遮蔽烈日、收纳阳光、改善通风等多种功用。木构架的结构形式, 从早期的大叉手加披檐到成型后的抬梁式、穿斗式构架, 也推动和适应了凹曲反宇的屋面做法。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柱梁、柱坊支撑体系。屋面的掾条与柱檩是非连续的柱点接触, 柱点与柱点间没有结构受力的关系, 屋面在任一柱点降落或中断都是允许的。翼角的起翘也是由于斗拱的缩小, 角梁悬挑的增大, 促使老角梁断面加大, 并将后尾托于金桁之下而形成的。至于屋面瓦垄所形成的丰美屋脊, 脊端节点所衍化的吻兽脊饰等等, 无一不是基于功能的或技术的需要而加以美化的。

中国建筑屋顶正是通过这一系列与功能、技术和谐统一的美化处理创造了极富表现力的形象, 消除了庞大屋顶很容易带来的苯大、沉重、僵拙、压抑的消极效果, 造就了宏伟、雄浑、挺拔、高崇、飞动、飘逸的独特韵味。

三、生活的屋身 (中分)

严格来说, 屋身结构就只有木柱。柱是木结构建筑承重的主要构件, 分为角柱、檐柱、山柱等。柱的造型多样, 截面不一, 有方、圆、八角、束竹状等。自宋代起对柱的做法即有规定, 整根柱子分为三等分, 上段的柱径向上逐渐修细, 变成微微内收的曲线, 以减少柱子完全毕直的僵硬感, 看起来又带着木材本身原有生长的稳定特性。木柱有时连下段也加以内收, 变成好像一根织布机的梭子般, 这种细致的处理手法称为“卷杀”, 它能将柱顶承受的重量在视觉上通过弹性的柱身顺滑地传到地上。柱子凡檐柱背向内倾侧少许, 称为“侧脚”, 檐柱的高度由中间柱向两端柱逐渐加高, 称为“升起”, 由此导致了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对榫卯构造来说这是一关键的力学问题。

古希腊人的形象思维为消除视差把门列柱造成侧倾, 而古代中国人则是以科学思维使之发生飞跃。中国人把圆木加工成抗弯强度最大的矩形, 选择了近似黄金分割比例, 且为民间易掌握的3:2高宽比, 在工程实践中得出的法式已十分贴近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

卷杀、侧脚、升起的处理方式到明清时代逐渐减少。一方面是厅堂框架结构, 内外柱网的高度和粗幼作不同的处理, 削弱了斗拱与屋顶梁架密切的杠杆关系。另一方面, 砖墙在明代之后越发流行, 支承的构架就不再像以往那样讲究。此举是材料力学和空间处理上的进步。

三分之外, 还有很多细节部分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讨。

斗拱是屋檐与柱子结合的过渡部分, 是转移传递荷载的构件。它向上承托屋顶的重量, 向下过渡到竖柱或横枋上面。向左右两边伸展减少梁枋所受压力, 增加开间的宽度。向内聚合, 支持天花藻井。向外将屋顶的出檐推到最大的限度, 保护屋身。斗拱像一个弹簧垫承托着建筑本身的重量, 一旦遇上地震颠簸, 又可抵御大部分对木材及榫卯造成损害的扭力。在很多次地震中, 石造建筑纷纷倒塌, 而以斗拱支承巨大屋顶的木构架房屋却则依旧丝毫无损。这实在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上的一项巨大成就。斗拱在完成它的功能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远远望去, 一攒攒的斗拱好像层层叠叠的波涛, 将庞大的屋顶烘托地犹如航行的船只。斑斓的色彩也使屋檐下的空间更加生动和丰富。

榫卯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又一个突出的技术。理论上一个方向的榫卯组合, 镶嵌的部分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 长时间在大自然作用力的牵引下, 便会自动松脱。然而当榫卯结构是由不同的方向镶嵌的话, 张紧和松脱的作用力便会自动抵消, 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时, 就会出现极其微妙的平衡。榫卯技术在宋代达到颠峰, 一整栋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 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 实在非常了不起。当榫卯结构受到越大的压力时, 就会变得越牢固。古老的木构建筑经过多次地震之后依然安然无恙, 除了由于木材的延展力强外, 还有很多榫卯在维系着。

一部中国建筑史, 几乎就是整个工艺发展史。原因尽在建材——木头。在中国, 但凡可以应用在木头上的技术, 几乎都可以发生在建筑上, 同样, 建筑的种种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其他木材工艺上。从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中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也看到了它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值得我们作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文章从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入手, 阐述了科学技术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体现出古代建筑中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科学技术,木构架,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建筑与艺术设计系 篇8

关键词:视觉艺术 设计 建筑空间 文化潮流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设计形态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于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视觉艺术从技术方面的转变,开始了全新的创造性设计,这种转变对主体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代视觉艺术中有很多流派:印象派、俄国构成主义、立体派、表现主义、未来派等等。这些流派都对当时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仍有一定的立足之地。下面简单的从三个流派来分析当代视觉艺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立体派

帕布罗·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图1)是第一幅立体主义作品,这幅作品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同时也被认为是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分水岭。这位现代艺术魔术师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绘画空间及形体结构,他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以几何学的分析方法,把自然界的形体打破、分解,然后进行主观组合、凝聚,在单一的平面上,得到一个总体经验效果。在《亚维农的少女》中,人物的鼻子,既是正面的,又是侧面的。在这里单一视点被多重视点所取代,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一幅画面。

这些新的表现形式、创作手段和思维方式不仅表现在绘画领域,而且还强有力地冲击到艺术的其他领域,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尤其明显。作为画家和建筑师的勒·柯布西耶对对艺术领域的新动态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反应。勒·柯布西耶的静物既体现一种机器情结,又有着自然情结。在画面中通过视点的游移来展现整幅画面,把矛盾统一于整体之中,即放置一个紧张的元素于两个部分之间,而放置一个松弛的元素于整体的几何中心。

萨伏伊别墅(图2)简单的外部形体中裹藏着复杂的室内空间,各个要素相互连接、穿插,甚至咬合在一起;要素之外的间隙空间则无方向地自由穿梭、伸展。平面基本上是个正方形,一个三段式的结构体系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将体量分割开来。底层为列柱架空的凉廊,围绕着“交通器官”进行组织,其形状与底层停车的车辆运动轨迹相适应。中间层被一种“轻柔华贵”的气氛所笼罩。水平带状长窗贯穿三个方向的立面,用一种全景画的方式将风光尽收眼底。它的效果体现在强化了建筑的水平轮廓,使建筑与地平线遥相互应。漫步建筑强化了对景观的“观察”。盘旋而上的坡道将整个建筑在纵向上剖开,让观者有幸品尝来自四面八方的景致。

马赛公寓是勒·柯布西耶最有创意和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之一。马赛公寓的设计方案也是作为一个“原型”而不是作为一个单体方案设计的,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入口和大厅,没有门廊、墙体、门窗、阳台和屋顶,所有的元素都被重新阐释。马赛公寓以预应力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在混凝土浇筑时以粗糙的木板作为模板,结果在建筑表面留下了独一无二的肌理。在马赛公寓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引用“古罗马引水渠、瑞士小屋、酒瓶架和轮船甲板”为原型,再提炼、整合、重新熔炼为结合了板式体量、底层架空、结构体和屋顶的新建筑。马赛公寓,尽管设计为一部“生活的机器”,但事实上却成为人类生活的不朽隐喻。勒·柯布西耶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聚在一起,将那些诗性的事物,从早先被视为毫无关联、甚至互相对立的来源吸纳到一起,创造了全新的关联和共生。这样,巨柱之上的底层挑空就不仅肩负生态职能了。同样,建筑末端那个巨大的混凝土防火楼梯也不仅仅是为紧急逃生而设计的功能部件,而且有着酷似海伦驾驶杆的外形特征。再看那些不规则的构件——那些瓶状物、那些方格架、屋顶板、屋顶上的那些雅典卫城样的构筑物——它们都演化为全新的“元物体”,藉以唤起情感与反思。

二、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流行于20世纪的欧洲,它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象,在表现形式上,以过分夸张的形体和色彩发泄内心的苦闷,谋求官能刺激。表现派的精神领袖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图3)更是表现主义作品中极富表现力的力作。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建筑领域中的表现主义特点是通过夸张的建筑造型和构图手法,塑造超常的、强调动感或怪诞的建筑形象,并表现建筑师希望赋予建筑物的某些情绪和心理体验,以引起人们对建筑形象及其含义的欣赏、猜测与联想。提起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我们就会想起西格拉姆大厦。整座大楼按照密斯的一贯主张,采用刚刚发明染色隔热玻璃作为幕墙,这占外墙面积75%的琥珀色玻璃,配以镶包青铜的铜窗格,使大厦在纽约众多的高层建筑中显得优柔华贵,与众不同。这座玻璃摩天大楼在20世纪初期被人们认为是异想天开,开创了人类用玻璃做幕墙的先例。

约恩·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由四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儿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映照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

三、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的始作俑者可追溯为英国艺术家汉弥顿1956年的印刷品拼贴作品《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非凡,如此有魅力?》,而真正将波普艺术“发扬光大”的则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他像生产商业产品一样复制着商标和产品包装,以消除艺术家的个性化手笔,用丝网印刷的办法重复地排列着美国生活中的明星形象和新闻图片,较为出名的作品是《绿色可口可乐瓶子》、《玛丽莲梦露》(图4)。

正是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大众文化对文化民主和自我表达的影响,弗兰克·盖里才开始不断在实践中尝试一些平凡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进行创作,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创造性设计形式来表现的建筑形态。

经过不断地设计探索和实践,弗兰克·盖里的建筑设计理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建筑美学。他的建筑作品往往会因为形体、材质、色彩等要素复杂的组合而表现出一种含糊不清的建筑语义。这种现代建筑语义有着像当代大众文化一样交融含混不清的内容,但它们给人的感觉是如此的亲切、真实。基于不同凡响的建筑形态,弗兰克·盖里的建筑突破了传统的建筑美学的制约,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建筑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弗兰克·盖里自用的住宅就是这种新的建筑形式,揭开了一种新的建筑语义的开端。

四、结 语

综上所述,视觉艺术和现代建筑设计的关系不言而喻,不管是一维还是多维的空间形式其都会对艺术创作和实践等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丰厚灿烂的视觉艺术文化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创作源泉,成为当今建筑设计领域不得不关注和了解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崔庆忠.世界艺术史·绘画卷[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3

[3] [荷]亚历山大·佐尼斯著金秋野,勒·柯布西耶.机器与隐喻的诗学[M].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建筑与艺术设计系 篇9

在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典型突出的就是多样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它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用户相比于单调乏味的建筑风格往往更倾向于富有变化性的艺术文化风格体验,这就需要借助于环境艺术这个平台来展示更多元丰富的文化建筑内容与风格,需要设计师营造出完美自然的环境氛围。除此之外,审美知觉的直观性与信息传达的多维性也是影响多样化艺术审美需求的重要因素,极强的感知与渲染力可以使受众完成对文化的接受与传播。②人们对于文化建筑的体验更多的聚焦于综合性、复合型的多种感官体验,这有利于更加接近于自然纯朴的效果并且给人以心灵上与精神上的净化

3.2自由快乐、动态的审美需求

所谓的自由快乐审美需求就是最真实的贴近生活,而不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梦幻型艺术猜测,核心理念就是尽可能的使得广大民众的身心得到放松且压力得到缓解,并通过审美思想升华与开拓环境艺术设计来实现对文化建筑美的向往与追求,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再者,所谓的动态审美需求就是打破传统意义上静止的审美思想,使得互动形式的艺术创作与开放的文化氛围来双向的加强文化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站在欣赏者的视角变化来构建灵动且充满生机活力的艺术意境,从而为文化建设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研究提供较好的素材,阴影与光线角度的变化也是一种动态的审美需求,希望相关的建筑设计人员对此引起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进行探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不同的且多样化的价值观在当今时代引领了不同的审美趋势,建筑行业更是如此,要想赋予建筑更加浓厚的文化气息并使其焕发出极大的吸引力与旺盛力,就必须要迎合大众的独特审美需求,使得新颖绚丽的文化建筑在根系本土文化的同时又紧跟潮流变迁,因此,必须要了解与掌握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黄浩,任坤,王静.从审美角度分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11):197~199.

[2]白龙,王丽雅,霍迪.从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17):133~135.

建筑与艺术设计系 篇10

第5课时 《 巍巍中山陵 》(二)

学习目标:

1、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2、积极参加“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体现个人风格和特色。

课堂学习: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具体表现:

语言的准确简明:

1、确凿的数字

2、限制词、修饰语

3、概括语

语言的生动形象:1、描写 2、比喻、拟人等

处理方法:

1、学生分别找例子加以分析、体会;

2、小组内交流自己寻找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语言的准确简明与生动形象是否“水火不相容”?

三、语文活动

活动主题:“我心目中的校园”

活动方式:小组设计比赛

活动要求:

1、勾画校园轮廓图;

2、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

3、设计要新颖,有特色;

4、小组成员精心合作。

活动过程:

1、小组画轮廓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2、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

3、师生评价、小结。

第6课时 《凡尔赛宫》

学习目标:

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点、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体会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

3、熟读课文,体会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

搜集凡尔赛宫的有关部门资料,了解其辉煌历史和艺术价值。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从法国名胜罗浮宫、埃菲尔铁塔等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浏览课文,找出各段落的中心或中心句;

2、组织整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凡尔赛宫;

3、请两位同学作班级交流;

4、点评后,再请一位同学交流。

四、精读课文

(一)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

特征:艺术价值高

1、选材上:与其无关的内容不写;

2、详略上:艺术价值高的重点写。

方法:读、品、议、讲

重点研读第3段。

(二)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1、自读第5段,了解凡尔赛宫的一段历史;

2、讨论:如果没有这一段历史,效果怎么样?

3、交流、评价。

五、拓展迁移:

如果你将有机会去游览凡尔赛宫,你准备重点游览哪些地方?写出你的设想和理由,并把它讲给你的同学听。

1、学生设想 2、小组交流 3、代表上台展示 4、点评、鼓励

六、布置作业: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一座著名的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如今却已剩下了断壁残垣。面对残破的圆明园遗址,对照金壁辉煌的凡尔赛宫,你有何感想?

第7课时 《短文两篇》(一)

学习目标:能利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① 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页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内容。

②知道学生互相质疑提问。

③检查翻译情况,纠正错误。看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积累知识。 选择课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

浅论建筑设计艺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

一、建筑教学课程内容

(一)绿色建筑概念的教学内容

目前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概念很多,例如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等,通过对这几个概念与绿色建筑概念的差异分析,引出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然后通过介绍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目前建筑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巨大的,使学生意识到将来作为一个建筑师对自然环境应负担起的责任,激发学生对绿色建筑的兴趣。

单单知道绿色建筑的定义,并不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在绿色建筑概念教学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通过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体条款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绿色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绿色建筑应该达到哪些要求。

(二)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内容

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另一部分是绿色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建筑学大四的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一般民用建筑的场地、功能和形象的设计,因而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中,可以缩减建筑功能、美观等方面的教学,而侧重于针对不同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对环境的关注。

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教学,目前绿色建筑技术非常多,不可能完全讲解,因而可以主要对和建筑设计结合比较紧密的,如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自然通风技术、遮阳技术等进行讲解,并结合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在做设计的时候如何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运用这些技术。

二、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设计内容不全面,设计深度不够

目前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关注建筑的形式、空间与秩序,而对场地环境和建筑细部设计等问题没有重视。虽然设计题目的类型和规模在变化,但设计内容没有深化,设计内容不全面、不深入。

(二)题目设置缺乏针对性

现有建筑设计教学以功能内容和建筑类型划分为基础。教学目的不突出,教学要求面面俱到,缺少训练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体现与强调。题目设置缺乏针对性,训练重点不突出,导致对设计教学的关键问题与重点问题难以深入。

(三)基本问题强调不够,缺少理性的设计过程其具体体现为:对建筑空间的生成作用强调不够;环境对建筑空间、建筑形体的限定关联作用强调不够;空间构成要素对建筑材料、建造方式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及建筑细部处理表达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对设计的基本问题与重点问题训练缺乏,设计缺少理性的思维过程。

(四)对建筑本体“单极化”的认识

教学中由于关注形式、空间与秩序等建筑软质的教学,而缺乏对建筑材料结构等硬质内容的跟进,将导致学生对建筑本体“单极化”的认识,缺乏职业建筑设计的素养和能力。

(五)设计任务书缺乏科学性与实践指导性

陷入“功能至上”的思路误区。由于缺乏科学根据,规模上或大而不当,或小而不足,或对随时间变化而可能发生的规模需求没有对策,在房间面积分配方面考虑比较随意,导致学生在方案设计时单纯对着任务书算面积、排功能,而忽视了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之间动态的对应关系,建筑功能绝对不是制约建筑形态的唯一决定因素;设计条件单一化,限制灵活适应性设计。随着建筑设计领域的思维方式与适用条件的变化,有别于传统的“多义空间”、“适应性设计”、“参数化设计”等新的设计理念的出现,对传统的设计任务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不能及时调整更新,将很难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

(六)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目前,建筑设计常规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方式都是根据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交设计方案,按照教师的思路完成对设计方案的修改并提交方案成果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会采取诸如小组评图,改图答辩等教学形式,但在较为机械的教学过程中缺少选择性和灵活性,这些看似互动的教学形式往往流于形式,最终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来完成教学。

三、结束语

总言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第一个课程设计,是建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建筑学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的改革,让学生免受各种考试的干扰,一心一意做好设计;通过对课程设计题目的改革给学生多个选择,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对指导内容的改革,训练学生熟悉的运用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图集来做设计;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掌控,以此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实现全面的评价等等。最终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洁,解丹,徐良,刘惠田.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

[2]薛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探讨[J].山西建筑,2014(03).

[3]曾磬,熊惠华.建筑设计综合实践式教学环节改革与探索[J].安徽建筑,2014(05).

[4]卞素萍.绿色视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04).

上一篇:学年一年家长学校学工作总结下一篇:看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