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奶奶

2024-10-26

看奶奶(共13篇)

看奶奶 篇1

学生日记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晴 南郊镇中心小学二年级一班 孔凯琳

今天下午,爸爸带我去医院看奶奶。到了医院,我和爸爸坐电梯去了奶奶的病房,进了门,我连忙跑上去抱住了奶奶,“奶奶,我想你。”,奶奶使劲抱着我拍着我的后背。

过了一会儿,奶奶让我坐下,给我一个又大又黄的橙子,我剥开皮,给奶奶吃,奶奶让我吃,我吃了一口,橙子有点甜,但是不如在家吃起来香甜。

过了一会儿,我小姑给奶奶送饭来了,我只喝了一点粥,也不觉得饿。

我祝愿奶奶早点康复,能回家和我们一起过元旦。

奶奶看奥运 篇2

2004年雅典奥运会,恰逢暑假。有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到姑姑家看望奶奶。

一走进姑姑家大门,就看见姑姑正在院里忙着剥花生。爸爸问:“姐,咱妈呢?”姑姑一边站起来,一边朝屋里指着,说:“等着看升国旗哩。”

姑姑的话音刚落,我就听见奶奶在屋里大声喊:“妮儿,快来看,又升咱的国旗了!”听了奶奶的话,我觉得十分好笑,因为从奶奶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奶奶竟然像个小孩子一样惊喜。

我跟爸爸妈妈走到奶奶身边,奶奶扭头看见我们来了,兴奋地拉着我问:“恒娃儿,你看了没有?运动会上咱的国旗升起来好多次了,咱国运动员得了奖就升咱的国旗,咱的国旗升得最高。我看不懂输赢,但一看升国旗就知道咱们又赢了。那场面真气派,你姑姑说是全世界的运动会,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呀,咱国能得这么多奖,多不容易,多光彩!”

那时我才上三年级,觉得一个穷乡僻壤里年逾古稀的老人,从来就没看过任何一场运动会,连我们小学生出操都没在意过,竟然对奥运会如此关心。姑姑还告诉我们,几天来奶奶整天坐在电视机前,也不说累了、疼了,还老忘记吃药,早上起来就问电视里有没有奥运会节目。

说了一会儿话,我和姑姑妈妈到厨房做饭,忽然奶奶又喊道:“恒娃儿,赶紧来,又升国旗了,跟刚才一样,你给我说说得的是啥奖?”我和妈妈走过去,看到是新闻,妈妈就告诉她:“新闻,好几项奖呢。”

吃饭时,爸爸问奶奶:“您咋会喜欢看奥运会呢?”

奶奶说:“看见升国旗啊,我就高兴。啥事儿都跟这比赛一样,不打仗,输赢按理来,咱咋不喜欢?你忘了?香港回归时,看着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来,不费一枪一弹,和和平平,多好!”爸爸看我听得很入神,便又告诉我——

1997年7月1日,奶奶跟他们一样在电视机前一直坐到凌晨两点多,还不说瞌睡。第二天奶奶又早早起来,对邻居说:“你没看,看了你想睡都睡不着!”

后来,中国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奶奶知道后就问爸爸:“在咱国办运动会,全世界各国都来吗?”爸爸告诉她:“差不多吧。”奶奶高兴地说:“这就好像咱村上谁家办酒席,来的客人越多,越有面子。做中国人也有面子啊!”

看奶奶烧菜作文 篇3

奶奶先把葱、蒜、姜切成长条形,再把姜放进锅里不停地来回擦。我疑惑不解地问奶奶:“为什么锅都快热了还不倒油呢?”奶奶一边倒油一边说:“先把姜放到锅里来回擦,再放油这样鱼就不会粘锅底了。”奶奶又适当地放了一点葱、蒜还有一点黄酒。果然鱼没有粘锅底,原来烧菜也大有学问啊!奶奶把带鱼不停地翻炒,大约20分钟后,奶奶又把锅盖盖上,大约2-3分钟后,我渐渐地闻到一股清香。这股清香让我垂涎三尺,把我吸引进厨房。只见一锅红褐色的带鱼出现在我的眼前。我问奶奶:“哪时候才能吃啊?”奶奶说:“再等一会儿就能吃了。”进入最后的阶段了,奶奶把一些黄酒、味精等调味料放了进去,又用锅铲把汤汁搅拌了一下就装盘了。

看着红褐色的带鱼和碧绿的香葱,我情不自禁地吃了起来,一连吃了好几块呢!奶奶说:“宝宝慢点吃,别被鱼刺刺到喉咙了!”

看奶奶烧菜学生作文 篇4

今天放学回家后,我闻到了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原来奶奶在烧菜。我好奇地走过去,想看看菜是怎么烧出来的。

在我的要求下,奶奶答应给我做一道“红烧排骨”。奶奶先做了些烧菜前的准备,把排骨洗干净,剁成小块,切好葱和姜。接着,奶奶把锅刷干净,“啪”地一声点上火,过了几秒,又倒了些油,等油冒烟了,再把排骨下锅。只见奶奶拿着刀铲,不慌不忙地翻炒了几下,又放入了葱花和姜丝,到入几滴酱油,洒了半勺盐,又翻炒起来。然后,奶奶把半盆水倒入了锅里,盖上锅盖,炖起肉来。

大约一刻钟后,汤渐渐烧干了,见奶奶不慌不忙地撒了点味精,翻炒了几下。“做好喽”,奶奶边说边把菜倒进盘子里。真香啊,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了一块排骨放进嘴里,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尝。

给奶奶捶背小学生看图作文 篇5

我的奶奶唯一的孙女,她最疼爱我啦!奶奶真人整日为我操劳,腰都累弯了。她积劳成疾得了腰疼病,有时疼得下不了床。所以,每天一放心我第一件事就是给奶奶捶背。

这天,我放学回家,看见奶奶又在做针线活,便放下书包,快步走到奶奶背后,两手左右开弓,轻轻地给奶奶捶起背来奶奶笑眯眯地说:“真是个乖孩子!”

看奶奶 篇6

2010年, 一位92岁高龄的老奶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深入到我们的心灵,成为无数都市主妇、白领热衷并极力效仿和渴望的对象。这就是《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一书里的主人公:塔莎奶奶。这位安静、慈祥、丰富而优雅的老奶奶在书中娓娓道出,她的生活哲学就是跟着感觉走,全然地和大自然在一起,尽享一种充满灵性的惬意人生。《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一经推出,便给现代女性打开了一扇可以忘却年龄、超越岁月,以优雅的姿态走向美好生活的梦想之窗和希望之境。在2010年,“塔莎奶奶”几乎成为优雅的代名词,抚慰着现代人疲惫的身躯,感动并温暖着现代人孤独而虚无的灵魂。同时,塔莎奶奶亦是象征“希望”与“梦想”的符号,给现代人向往美好生活,优雅生存以希望和力量。

纵观这几年的图书市场,可谓缤纷绚烂,争奇斗艳,五花八门,各种概念主题书、历史书、职场书、穿越书、盗墓书、养生书等层出不穷,极大地蛊惑着现代人的眼球,刺激着现代人的神经。图书市场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在不断地寻求着能继续蛊惑现代人眼球,刺激现代人神经的畅销书。传统的以文化、品位、精神为主导的图书经营理念,在现时代完全被市场销量、经济指标、效益利润所左右。整个图书市场,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感,就像一场弥漫着硝烟的战场。而读者,身在其中,从最初的惊讶、欣喜、狂热,逐渐地到身心俱疲,无所适从。甚至一听到或一看到“畅销书”这三个字,便会联想到吆喝、炒作、苍白、空洞和功利。这是读者从一而再地上当受骗里得出的感受。有细心的读者甚至发现,许多的畅销书,若加以仔细的分析,便可以看出虎头蛇尾,前后矛盾的破绽来。

而现实的紧迫感,生存的压力,精神的孤独,蜗居也好,职场也好,现实给人的强大压迫感使人们对阅读寄托了另类的希望,那就是暂时离开浮躁的现实世界,或者确切地说,希望在现实的世界里寻找到一种能够让心灵做一个SPA的简单方式。这种心灵SPA的方式不是凭空的玄想,不是虚拟的模式,而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只要你我有心、用心,即可实现的事。这就是《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在2010年下半年,一经推出便大受读者欢迎以至畅销的深层原因。

《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一书的成功策划与营销,在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中能够一炮走红,实则是因势利导,应市而出,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要素。而纵观它的成功推出,主要重在三个“一”方面:传递一种理念;放飞一缕希望;构筑一个梦想。

传递一种理念:乐活生活方式

现时代,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的不断增长与腾飞正相反的是人的身心越来越疲惫,生活压力的越来越大,精神的虚无感与生活的无幸福感。无论是在市场经济中已经富裕的一族,还是正处在发展与建设中的一族,几乎都有此相同的感受。

高度的物质与功利的背后,必然滋生的是心灵的疲惫与虚无。于是,人们渴望一种简单易行的快乐的生活方式。这几乎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最高的理想。这便是乐活生活方式的诞生原由。

乐活理念,最初诞生并早已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由于乐活理念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与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近几年,逐渐乐活理念被中国人所接受并热衷。从2007年之后,国内很多主流媒体都在传播“乐活”这一理念,并有专业的杂志诞生,但是由于媒体人诠释得不全面和大众理解的局限性,乐活在传播上存在两个严重的误区:一是认为乐活就是原始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二是认为只有中产阶级才有条件享受乐活式的生活方式。其实真正的乐活与贫贱富贵没有直接关系,只要是健康的、绿色的、环保的、可持续性的,都是乐活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乐活理念在某种意义上与我国儒家文化所崇尚的“简朴生活”、“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达到了一种契合与共鸣。我国儒家文化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同时,更重视精神生活,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只要精神生活充实,那么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亦在其中”(《论语》)。而乐活理念,势必会在原来的意义上,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重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开花结果。

《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系列乐活丛书的策划人及图书出版者,北京新智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猛指出:“通过《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的出版调研与策划途径,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年轻读者对待乐活的态度大概有三种:向往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缺少去寻找“快乐”的勇气和途径; 可以自己根据个人爱好,选择一些譬如手工、园艺等方式缓解生活的压力,但缺少明确的理念和群体的支持,所以经常会半途而废;与爱好相投的朋友结成圈子,经常有一些活动,但经常为了“乐活”而乐活,勉强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很疲惫。在当今社会像塔莎奶奶那样“毫不勉强地跟随自己的感觉过自己的生活”还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按照赵猛的设想,这些年,乐活的理念在我国是在不断地传播,但却缺少一种真正具有指导作用与模范作用的样板。《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不仅是要让人们从形而上意识到什么是乐活理念,更是要让人们从形而下去实践与践行乐活生活方式,打造一个经典的具有乐活生活方式的样本来。

放飞一缕希望:超越年龄

如今,看看商店橱窗里五花八门的商品,看看市面上各式各样的养生、美容类书籍,纵观现在的电视、报刊杂志、电影等等,我们无不惊奇地发现,现时代全民进入了一种“恐老”的年代。“恐老”的特征便是“装嫩”。“装嫩”几乎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外在表象形态。但是无论人怎样装嫩,都不可避免一个残酷的事实:人的生命总是在不可抗拒地走向衰老。而对于没有良好心理素质与准备的人,衰老的确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衰老不仅令年轻的容貌变得丑陋,而且还会令人的心灵布满阴霾。无可否认的是,人口老龄化也是这个时代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在2010年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中透露,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在年轻时,如何调整生命走向日趋衰老的心理?在老年时,如何应对孤独的生活?这些都是现代人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无疑给现代人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日常生活蓝图,提供了一个乐活的生活方式样本。正如一位日本读者所言:“作为一名老人,天天苦恼着从此该怎样生活的我,从塔莎奶奶‘来吧,像这样生活吧’的话中得到了力量。”“美丽的老奶奶,固执的老奶奶,优雅的老奶奶,开朗的老奶奶,每一面都充满着各种魅力,但那都是别人的评价。我想,如果能像塔莎奶奶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为极富有个人魅力的老奶奶,那该有多好。”作为一名老年读者,从《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一书里看到了生活的精神支柱,找到了生活的力量。而作为年轻的读者,无不是具有同样的心灵感应。《心理月刊》的主编王珲说:“我一次次地因为塔莎奶奶的文字而笑起来。这笑容里,我感觉到有着一种细小的、心领神会的满足感。在我如此繁忙的工作时间里,前所未有。而且,这一次是理所应当地读的一本书,一本要被我们列为选题的书。”

打开互联网,转载或评论《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的网页更是无数。不仅年轻人喜欢,而且不少中年人和老年人也喜欢。人们为何会如此热爱此书,原因便在于,此书缓解与释放了现代人对生命不断流逝的恐惧与焦灼心理,更是为现代人更好生活或走向未来美好生活放飞了一缕温暖而有力的希望。

构筑一个梦想:优雅生存

在《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的作者序言里,塔莎奶奶说:“我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方式可以建议各位‘应该如此活下去’,我只是拥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关于自己是如何生活着,以及想要如何生活。”

的确,我们每个人,在诸如财富、名誉、身份、地位、美貌及生命等等这些选项中,唯一能够选择和真实拥有的是个体生命。而个体生命到底该如何生活,以及想要如何生活,这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匆匆忙忙的现代人,在满足了物质的需求之后,总还是希望追求点别的什么。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走上一条幸福之路,优雅地生存,但又总苦于现实的世俗与浮躁。在俗世里,人总有一种自我迷失之感。而《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便为读者设计或寻找到了一条解决此问题的方式。它要告诉读者的是:原来幸福之路,优雅生存也是这么简单。它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附加条件,也并不需要付出什么额外的代价,它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它靠的不是外界的给予,而是内心的素养。靠的是,人是否具备了一颗能抵抗世俗浮躁的丰富、细腻、真实、博爱的心。有了这颗心,你就具备了走向幸福之路优雅生存的条件。

它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像塔莎奶奶一样远离城市,住木屋,种植花草,制作手工,绘画等。也许你身在喧嚣的都市,处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也一样可以这样优雅地生活。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在我们的社会中,艺术只与物体发生关联,而不与个体或生命发生关联……每一个体的生活难道不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吗?”按照福柯的看法,人的自我是被发明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出来的。如果人的自我是被发明出来的,人本身就没有任何不可改变的规则、准则或规范,也就不存在什么隐藏在外表之下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假如人有本质的话——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固定的、普遍的东西,而是由许多带有历史偶然性的规范和准则塑造而成的,而那些规范和准则,又是由每个人都必须在其中成长的风俗、习惯和制度所规定的。对于这些规范和习俗,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会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而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却会在自己的生活和自我塑造的过程中对这些规范加以改变。而所有有创造力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应当不是去追逐财富、身份、地位,名誉等等,而是把自己的生命塑造成一件艺术品。

这便是《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为现代人构筑的一个人人都可以实现的心灵深处的梦想。理念先行或以理念为指导,这一直是西方畅销书的一个畅销密码。只有真正高于人实际生活的而又切实可行的理念,或者说,只有真正符合读者内心精神需求的理念,才能真正被读者所接受和喜欢。现今的图书市场,说营销战也好,说选题策划战也好,还是打作家人气牌也好, 最终都免不了是一场财智、资本的大比拼。因此,从形而上的理念到形而下的实战两相结合对图书出版人来说便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图书出版者在书的选题策划上必须具备审时度势的洞察力,敏锐地捕捉市场制高点的眼光,及统领全局性和放眼全球的视界,还要有果敢、迅速与严谨的办事作风。而在营销上,要结合书的理念与内容进行宣传定位、特定读者群定位,并进行有意识地宣传。如《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便死死瞅准“乐活理念”,抓住一切涉及乐活生活方式的会议、人群、论坛进行广泛的宣传。而在图书的包装和发行上,又结合现代人的视觉审美特征,对图书的外在进行精心设计包装。全书采用精美的装帧,配有大量唯美精致和田园风格的图片,让人浮想联翩,跃跃欲试,再加上富有哲学式的诗意的语言,达到思的诗化和诗的思化这一语言审美功能。另外,随书赠送的塔莎奶奶的花的种子,更是在此书的营销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年级看图写我的奶奶的作文 篇7

我的已经是72岁高龄的人了。她虽然已经老了,但是对我的学习却十分关心。

在奶奶的眼睛里面好象只有写字读书才是学习。有一次,她拿着哥哥的作业本给我看,同时说:“你看看,你哥哥的字写得多么好,你再看看你的字写得那么差。你要多向你哥哥学习,认真书写!”我听了觉得有点厌烦,所以,根本没有把奶奶的话给听进耳朵里面去。

岁月无情,奶奶的脸上已经爬满了皱纹,头上的白发格外醒目。但是她还是十分有精神。只要我一回到家里做作业,她就会坐在我的对面,看着我。直到我做完了作业,收拾好书包,她才走开。当看到我写的字不端正的时候,奶奶就用那张厉害的嘴巴说个不停,对我启发最大的一句话就是“你哥哥没有考上大学,现在我把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希望你能够做一个真正的好学生。”听了这话,我眼眶里面已经充满了泪水,差点儿流了出来。我心里默默在说:“奶奶,我一定不会辜负你对我的希望。”

感悟/奶奶至尊 篇8

冰戈

我曾经为自己的身高眉头紧锁唉声叹气,也常为因身高问题而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愤愤不平。于是整日怨天就成了那个时候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有段时间,我甚至对人生都失去了信心。

直到那一天看见他——一位擦皮鞋的小伙子,我才对生活有了彻底的顿悟。那天中午,骤雨初歇,百无聊赖之时,趁着等车的空闲,我到一个皮鞋摊去擦皮鞋。懒懒地坐在椅子上,望着街上匆匆而过的行人,看着看着,不禁又生出了几许烦恼,喟叹命运的不公。看着那来来往往身材高挑的俊男靓女,从心理上我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了一截。那擦鞋匠一边熟练地擦着鞋,一边断断续续地唱着歌,很是高兴的样子,浑然不觉我的叹息。

不一会儿,鞋擦好了,也许是觉得此地生意不怎么好,我一站起身,那擦鞋匠也收拾摊子站了起来。就在他背着箱子迈步的一刹那,我惊呆了——那快乐的擦鞋匠竟是一个双脚严重变形的残疾人!然而他全然不顾旁人或惊诧或怜悯或鄙夷的目光,迈着大大方方的内八字一路哼唱着摇摆而去。

此时,我怔怔地站在那里,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瞬间忘记了自己的不幸。比起他来,我是多么的幸运啊,上天给了我一个健全的四肢。比起他来,我又是多么的怯懦,一个如此严重残疾的人尚且整天乐呵呵地为生存而奔波,我又为何守着一份安定的工作愁眉苦脸呢?

奶奶至尊

洪 玲

那个凄风苦雨的冬夜,奶奶突然病倒了,我坐在床前的板凳上,睁着疲涩的眼睛,痴痴地望着呼吸越来越微弱的奶奶,老人家闭上眼睛,苍白的脸上依旧安详,只是她已经不认识我这个从小和她相依为命的孙女儿了。

苦命的奶奶一生饱经忧患,在她无尽的坎坷岁月里,在她崎岖不平的人生旅途中,数不清忍受了多少的委屈,吞进了多少的泪水,尝尽了多少的辛酸,遭遇过多少次的风暴。每次听她老人家叙述过去,小小年纪的我,每每为她悲惨的遭遇愤愤不平。记忆最深的是奶奶十三岁那年,一位有钱人家的老太太去世了,奶奶是人家用“黄金”收买过去的陪葬的“活丫头”。当奶奶订亲的婆家筹足款项赶来营救时,又是她另一段不幸命运的开始:为她赎身的祖父,是个贪图享乐而又不务正业的丈夫,呼噜呼噜的鸦片夺走了他的健康,也吸尽了所有的家产,更吸走了祖上日以继夜辛劳的血汗,奶奶天天得为丈夫买鸦片的钱张罗,随时还要忍受丈夫那一触即发的无名怒火。祖父三十岁那年就弃她而去,虽然有生之年来从未让她过一天好日子,然而奶奶每提到祖父的过去,依旧是一脸的安详。

就在一个寒风雪雨的晚上,奶奶病倒了,大队的赤脚医生说,奶奶是淋雨而引起严重的感冒,又并发成急性肺炎……

经过了一天一夜的生死挣扎,奶奶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走完了这趟让她吃尽苦头,尝尽风霜的人生,再也听不到我声嘶力竭的呼唤声:奶奶哟……奶奶……

奶奶爱我,我爱奶奶作文 篇9

我那时才七八岁,调皮得很,每天衣服裤子都要换,放学回来还要奶奶烧点东西给我充饥。可奶奶不厌其烦的照顾我,从一岁到十岁,奶奶一直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有时,我悄悄的躲到奶奶身后,敲一敲她的背,她转过头来,一看没人,我躲到另一边,突然出现在奶奶的视线里,奶奶先是一惊,又爽朗地笑了笑说:“真调皮!”奶奶还经常带我去种田,我在一边玩,有时给奶奶扇扇子,有时去捉蝴蝶,别提有多开心了。我多么希望能够再回到以前那美好的时光啊!

可是,奶奶老了,他就在我十岁那一年,他一病不起,我在也不能和她一起玩捉迷藏,给她扇扇子了。每当我去看望他,他那呆滞的目光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真怕,真怕我的奶奶会离我而去。

面包奶奶疼孙辈 篇10

牛奶是个急性子,插嘴道,我们都知道你孙女女婿是个好人,是个作家,很喜欢听你唠叨过去的事情,你不用重复了,快说出了什么事,是不是你的孙女欺负人家了?

鸡蛋说,那样可不好,真不好,欺负老实人,于心不忍啊。

面包奶奶说,你们说到哪里去了,是这样的,我简明扼要地说吧,我孙女女婿晚上写完稿子睡不着。

牛奶说,就这事,好办,临睡前喝一杯我们牛奶吧,有助于他很快进入梦乡。

鸡蛋说,面包奶奶啊,你大概太为你孙女女婿着急了,你怎么忘了,你自己也是可以帮他的。睡前吃两片面包对催眠也是很有效的,因为体内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会对面包所含的氨基酸进行代谢,其中有一种名为五羟色胺氨基酸代谢物能镇静神经,使人能很快入睡。

面包奶奶眼睛乐得眯成了一条缝,又突然面露难色。她说,哎呀,我孙女女婿吧,你们也知道写文章的人一写起来就到深更半夜,饮食不固定,所以常常泛胃酸什么的。

蛋壳说,说好不如说巧,这样我蛋壳就派上用场了。把蛋壳洗净打碎,放入铁锅内用文火炒黄,取出研成粉(越细越好),每天服相当于1个鸡蛋壳的量,分2~3次在饭前或饭后用开水送服,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痛、胃酸过多的患者,有止痛、抑酸的辅助疗效。

面包奶奶又眉開眼笑了,她谢过两位早餐搭档,小跑着回家了。

怀念奶奶的散文:跟着奶奶拦地瓜 篇11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四五岁的我尚在读初中。每逢周末,常常在这样情景里,草草的吃过早饭,跟随奶奶率领的队伍去外村“拦地瓜”。

“拦地瓜”是我们农村人特有的一个叫法,农民秋天刨完地瓜之后,还会有一些地瓜遗漏在土里,再去用锨镢等农具把这些地瓜刨寻出来,这就叫“拦地瓜”。实际上那个年代还是人民公社集体经营时期,因为集体的农活,和自身利益不是象现在这样联系的密切,刨地瓜时也就不是十分的认真,漏掉地瓜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奶奶那时年龄已六十多岁了。她长得一米七左右的个头,瘦瘦的体型。或许个头长的高或许家里老人思想比较开放,小的时候没有裹脚。长长的手臂和修长的腿,平实宽厚的双脚和厚实粗糙的双手,彰显得异常有力量。六旬的人了也不见腰弯,走起路来能带起一阵风。地里的农活样样不打怵,都能拾的起放的下。在集体生产队干活,实实在在从不偷懒,连年是村里的劳动模范,记得奶奶的奖状纸贴满了俺家北屋一面墙了。

入冬后,生产队就没有农活了,奶奶便自发的组织起一些妇女做些捡柴火辫草辫之类的,能够贴补自己小家生活的事,我记忆较深的还就是“拦地瓜”了。奶奶为人大方宽厚,从不贪便宜沾人光,总教育我们吃亏是福,她说话随和不记小碴,所以大姑娘小媳妇的都愿意跟她在一起。于是,每年到了开始“拦地瓜”的时候,我们家就好似个集合点,颇为热闹。于是假期里或周末的我也被不情愿的加入这个队伍。天还黑黢黢的,奶奶和父亲母亲就早早起了床。母亲忙乎着做饭,父亲忙乎着喂牲口,奶奶就用石头打磨铁掀铁镢,打磨得明亮锐利。吃过早饭,我和奶奶再带上午饭玉米大饼子和大葱咸菜,就奔赴早已侦探好或打听好了的目的地。有时一行七八个人,多时十多个。肩扛镢头铁掀,手里挎着竹篮柳筐,有的蒙着毛肚巾,有的带着绒毡帽,走在路上好象一支出征的武工队呢。

头顶着星星和月亮,相互踩着行匆匆的身影,踏步前行。大约要走半多个小时,远的要一个小时才能到了预定地块。到达地点后,人们便自觉均匀分开,各自找寻相应的地瓜地垄,挥起工具即开始了“拦地瓜”。

我都是和奶奶相邻靠着拦地瓜,都是奶奶选定具体位置。因为选择地瓜垄,就如现在那些富豪购买赌石一样,也是有风险的。选准了,付出劳动了就会有收获,有时收获颇丰;选不准,劳作半天也拦不几块地瓜。奶奶先是用镢头刨,我则用铁掀挖。我们各自顺着瓜垄不停地刨着,挖着。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只听到奶奶惊喜地喊了一声:大地瓜!我侧脸看到奶奶的撅头下方一块似砖头大小毫发无损的地瓜,足有一斤多重。一般情况下,拦地瓜是没有目标的寻找刨挖,往往损伤到所拦的地瓜,拦到完整囫囵的非常不容易。所以有如此收获,奶奶惊喜,我也很高兴。奶奶小心翼翼的弯腰把宝贝轻轻的放进口袋里,一边给我鼓劲:加油,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只要肯下力气,就会有收获。我朝奶奶点点头,暗自下决心给自己鼓劲。我埋下头,握紧手中的锨把,左脚使劲用力蹬踏铁锨,尽力往瓜垄的深处挖。挖一锨,两锨,三锨,直到挖到二十几锨的时候,忽然听到锨下传来清脆的咔嚓一声,心中于是一喜,挖到目标了!我不忍心继续用力,急忙握把轻轻提锨,错后几公分位置再深深挖下,再用力把锨前的土抛向前方。这时只见一个滚圆的地瓜咧着大嘴,滚躺在我的眼前。这令我高兴的心里直扑腾腾的跳,终于有了战果,尽管是个带伤的战俘。这时,我转脸看看奶奶,意想得到她的夸奖。可旁边的奶奶分明看到我的收获,但她不动声色的继续自己的劳动。这是奶奶在教导我,不要有了点成绩就骄傲,飘飘然,要学会谦虚不躁,不事张扬。就这样,我们祖孙两个默默的耕耘着各自脚下的土地,不时地听到奶奶那边清脆的地瓜铲裂的声音,不时地看到奶奶她弯腰收地瓜拾入口袋的身影。我这边不足见方的方寸里,也不时滚出大大小小的地瓜,有的完好无损,有的则缺胳膊少腿。不知不觉就过了晌午,肚子也咕咕叫了。奶奶招呼着我回到初始地头,用毛巾搓搓手上的泥土,从棉布饭袋里取出玉米大饼子和两颗大葱。我们祖孙俩一手拿着还稍有温度的饼子大口吃着,一手攥着一根大葱嚼着,吃得有滋有味。吃过简单的午餐,稍作休息,奶奶又起身回到拦地瓜的地方,换了我的铁锨挖掘。我不待奶奶招呼,也直起酸痛的腰回到刚才的阵地。

我则握起镢把挥动撅头继续刨地寻瓜。刨着刨着,发现一个地瓜跑根,循着跑根走向,刨地大约一米远的位置,深度离地三十多公分处,有一个细长粗圆的地瓜卧在哪里。像个加长加粗版的模样。内心惊喜不已,真像刨到一个神娃娃似的。不一会功夫,奶奶那边也有了重大发现!居然挖到一个很大的老鼠洞,即老鼠们偷存粮食的仓库,一堆黄橙橙的玉米粒,大约二三斤的样子。我于是走过去帮奶奶慢慢将周围的土向四处分开,将玉米粒用手捧起装进口袋。在把玉米粒装口袋的同时,我在想,这里的老鼠们见没了粮食,是否还要祸害地里的庄稼啊?心里很是矛盾。

就这样,我们祖孙俩各自努力挥动着镢头铁锨,待到太阳慢慢没入西山,晚霞恋恋不舍向我们挥手的时候,我们的口袋业已鼓鼓囊囊,战利品多多。拦取的两袋地瓜都足足七八十斤。每每这个时候,父亲会在散工后推着独轮车来接我们。于是,奶奶招呼着同来的“拦友”们一起结伴返程。有的收获多,有的收获少些,收获多的,放父亲的车子上一部分。迎着彤红的晚霞,我们一行人在暮色中踏着急匆匆的脚步返回温暖的家中。

腊月初八是奶奶忌日,謹以此文缅怀奶奶去世28周年!

作者:周长征

关于奶奶的初中作文:奶奶的背 篇12

奶奶背我的次数数不胜数,我曾在奶奶的背上沉沉入睡;我曾在奶奶的背上游山玩水;我曾在奶奶的背上生着病,被送去医院……

小时候,我总是有无数的理由让奶奶背我。我总会在炎热的午后让奶奶给我买上一根冰棒,然后撒娇似的向奶奶身上爬,奶奶就会笑着蹲下身把我背起来,而我也趴在奶奶的背上享受着午后的宁静。我也会在游玩时因矮小看不到风景而哭闹,您就会安慰着我一边把我背起来,一边转移我的注意力。您指着这儿,问我像不像鸟儿;您指着那儿,又问我像不像鱼儿......我就会立马儿停止哭闹,跟随着您的话展开无穷的想象。

少年时,我已经长大了些,思想也成熟一点了。但是,我还是经常趴在您的背上。我曾经因为贪玩而生了病,因为发烧身体难受哭着喊着让您背着我,您背着浑身滚烫的我给我量体温找药吃。一段时间后,我依然高烧不退,你急急忙忙背着我去医院,而在这途中我一刻也未曾离开过您的背。我曾无数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您总会一直在我的身边注视着我。在我玩累想找您时,您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背起我,两人欢笑地谈论着发生的趣事一步一步向家走去。

而现在,奶奶的腰身不再挺拔,脊背不再宽阔......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奶奶也已经老去,一头乌黑的卷发被时间染白。奶奶的背也因为种种原因而变得微微佝偻。看着奶奶的背,我的心中总是会有些泛酸,奶奶用她的背支撑起我,支撑起我的童年,也支撑起她对我无尽的爱……

多年后,我一定会忆起童年的许多事,然而最不能忘——奶奶的背。

“梵高奶奶”常秀峰 篇13

从山楂树开始画画

常秀峰今年74岁,是河南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的一个普通老太太。她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丈夫去世后的2003年元旦,在儿子的极力坚持下,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广州。

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刚到儿子家,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更让老太太产生了怕迷路的心理,于是便很少下楼。

为3岁的小孙女讲家乡的故事,差不多成了老人生活的主要内容。说到自家种的山楂树,无论老人怎样描述,长在城里的孙女依然弄不清它的模样。于是,老太太拿起孙女的蜡笔,开始了第一次涂鸦,山楂树出现在白纸上,小孙女终于明白了。

这种涂鸦随着老太太的故事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机会,作美术编辑的儿媳妇看见了这些真诚、自然而纯朴的蜡笔画,立刻震惊了。儿子、儿媳妇怎么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会有这样的天赋,那些不讲究技法、布局,真实朴拙,随性而为的蜡笔画,竟然像“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

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悦。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匠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鸟都是与老人相伴多年的山间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

从此,蜡笔和水彩笔成了老人的新伙伴,至今,已有100多幅作品诞生。

“梵高奶奶”受万人追捧

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开始在自己的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竟然使母亲迅速走红。《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媒体相继进行报道。

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博客公告栏中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

去年11月,常秀峰再次来到《鲁豫有约》直播间,她的《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并列于大厅。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说,在老太太的观念里,没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非常地活跃,鲁豫给个话头,老太太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大有抢去鲁豫风头之势。老太太对“走红”也毫无概念,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直觉似的纯朴不止这些,江先生刚把画贴到网上,老太太就问了:“咦,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还有一次,江先生将老太太的一幅画放大后做成喷绘,拿给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觉得神奇了:“这画明明在家里,你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

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很是纳闷:“我不姓梵,也不姓高,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当儿子给老人解释后,老太太方明白过来。就是这样一个对“艺术”、“文化”很陌生的农村古稀老人,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城里人。画画,让老太太找到了打发时间的办法,虽然城乡文化的冲突几乎天天上演,也由此撞击出了很多的乐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但是,有了“粉丝”和“外事活动”,老太太还是挺高兴的。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油画家曹新林看到老人的几幅画后,非常惊讶,他说:没受过一天正规训练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老太太的绘画天分很高。这属于原生态画作,朴实、漂亮,很有艺术灵气。曹新林说:“这幅(《江家老屋和古树》)很有味道,画里蕴含着一种韵律。老太太的画质朴、纯净,完全没有美院或科班人的绘画技巧与套路,近似于天真无邪的儿童画,这是它之所以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重庆知名画家米可分析常老太太的画说,艺术是每个人天性的反映,质朴更能体现出一种境界。目前,国内已出现一些小流派,被称之为“素人画派”,他们主动放弃学院式规范教育,全心体会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返璞归真可以达到更高艺术创作境界,使艺术品更具灵性。

网友的留言更是好评如织:您的画有一种灵气,还有一种大气,那是超越绘画艺术的大气。

“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您健康快乐长寿。”网友的追捧并非仅仅停留在网络上。一位旅居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女士,给江先生打来电话,她热情邀请老太太去荷兰,想带老太太去梵高博物馆参观。

法国著名摄影家斯鲁本非常喜欢老太太的作品,他收藏了老太太画的《石榴树》。斯鲁本对江先生说:“你的母亲和我一样,都在用心地做一件事情——艺术。”

简单的都市生活

2006年12月18日,74岁的常秀峰从广州回到河南南阳。

江家村在一个小山坡上。差不多和《江家老屋和古树》里画的一模一样,常秀峰家院子里积满了发黄的树叶,一棵老榆树擎天而立,两棵杜仲树才刚有胳膊粗。三间七成新的砖房坐北朝南,一座老土房紧靠其右。老屋虽空无一人,但土墙上满园春光的红对联却尚未褪尽颜色。

听说老太太常秀峰已成为网上红人,被誉为“梵高奶奶”时,江家村的村民们都吃了一惊。他们说,从没见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常秀峰画过画。不过,村里和她同辈的老太太杨前奉说,在村里,常秀峰的针线功夫那可是一绝,时常被人请去做衣服,年轻时候就心灵手巧。而且,还当过妇女主任呢。

对于常秀峰笔下常常画到的荷花,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那个荷塘几十年前存在过,现在早已变成了玉米地,没想到她还记得。

上一篇:建筑与艺术设计系下一篇:听,花开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