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奶奶告别随笔

2024-09-13

与奶奶告别随笔(精选5篇)

与奶奶告别随笔 篇1

与奶奶告别散文随笔

我读初中时,奶奶的身体虽有微恙,总体还是很好的。她神志清醒,手脚也算麻利,只不过那肩膀处的僵硬始终没有离她而去。她总是面对着墙,高举起手臂,一下一下地拍打墙壁。这是叔公教她的办法,治肩膀。某个周日,她还随着爸爸和我爬山去。小小的丘陵,不陡峭,但年轻如我,也要喘息,奶奶却能慢慢地跟着我们。她很高兴,大声说:“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爬山咯!”春天和煦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奶奶和我,就像周围啾啾啼鸣的鸟儿一样年轻。

我上高中后,在县城住宿。奶奶有时也会来县城走亲戚,我便从婶婶家将奶奶一路领着,到我住的外婆家去。婶婶住城头,外婆住城尾,我牵着奶奶的手,穿过县城最繁华的主街,穿过嘈杂的农贸市场,走到河边,沿着河边慢慢摇到山坡上的外婆家去。夕阳下,我才发觉,比我矮一个头的奶奶,两只小脚慢慢悠悠,攥在我手心的那只瘦弱的手,比我的小了一圈。

家里人都以为奶奶身体是很好的,顶多肩膀关节有些问题,不曾想,最终是腿脚上出了差池。那是我大二的时候了,奶奶忽然有一天无法行走了。我还不大相信,隔着电脑视频,看到那头的奶奶满脸皱纹,她叹着气说:“再也不能走路了……”流下泪来。我安慰着她,心里则存着侥幸。

但这侥幸的希望终究是不能成真的。奶奶还是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行走了。从此她沒有自己离开家门一步。

在家里,奶奶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撑着板凳,以极慢的速度挪行。到了厨房,她将拐杖靠边,坐在板凳上,照样淘米、炒菜。只是,不可能再张罗出一大桌的饭菜来。尽管如此,在我回家时,她仍会坚持给我炒两个鸡蛋。

今年的春节,奶奶已回到老家的伯伯家住下。爸爸载着我,在寒风中回到老家。我远远就望见那棵秃了枝桠的老树沉默地站在阴沉沉的天空下,树下是破旧的`老屋,厨房的边上的小屋,就是奶奶睡觉的地方了。房间里散落着药瓶、棉花,卫生纸,一根木头拦在床边,几铺棉被裹着一位银发老人,那就是我的亲爱的奶奶了。

爸爸带了梨子,让我削皮,一刀一刀切碎了,盛在碗里头。爸爸把奶奶轻轻扶起来,她像一个洋娃娃一般,随时都可能倒下。她翕动着嘴唇,微微睁开了眼。我伸过勺子,将小小的梨肉送到奶奶干瘪的嘴内,奶奶吸溜着把它咽下,一勺,又一勺。

我何尝不知这梨子的意义,幼年时奶奶是如何一勺米汤一勺饭地把我喂大,我现在就要如何一勺一勺地还了去。只是,我怎么还得尽……

到了下午,爸爸催我往回走了。我忤在奶奶的床边不肯动。爸爸再催我,我的眼泪就簌簌地掉了下来。爸爸看着我,叹了一口气,出去了。奶奶背对着我,背上的疼痛让她不能平躺下,她佝偻着的双腿,缩在棉被下面。我在棉被下,最后一次握住她的双手,端详那张我最爱的慈祥的脸。

“阿嬷……”我呼唤着她,像我这27年来千万次呼唤过的一样。可她沉沉睡着,只有鼻翼微微翕动,没有回复我。我俯下身去,轻轻吻在了奶奶的面颊上。

我仍然侥幸地希望着,这不是最后……

用一场流浪与奶奶告别 篇2

从越南到云南:她的温暖

奶奶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935年,爷爺与奶奶订婚后不久就出门讨生活。两年后,爷爷从四川来信,信里还有一笔钱:“你如果还没结婚,我也还没结婚,现在可以来了。你愿意来,就用这笔钱做路费。不愿意,就把钱退回来。”

当时,淞沪战争爆发,中国内陆的交通要道陆续沦陷。想要从上海转往大后方的人们只有绕路香港、越南,再经过云南和贵州才到得了四川。这一趟路途艰险,当时只有21岁的奶奶念着婚约,就这样上路了。

在我踏上旅途的21世纪,中国香港到越南的船早已停驶,只能直接飞到越南,再坐车前往昆明。奶奶当年在昆明住了两个礼拜,等待轰炸停止。而我由于水土不服,一路上吐下泻。在云南,我独自住在小旅馆中养病,连续几天只能喝水、吃白饭,等待身体恢复。

在这里,我没有追寻到太多奶奶留下的痕迹,但关于奶奶的回忆却如影随形。

以前拉肚子的时候,奶奶都会煮一锅咸粥,在小火上慢炖到米粒都融化,放上切细的青菜,打入新鲜的蛋汁,加点儿盐和白胡椒粉,最后撒下些许青葱,最提胃口。又想起那段总是为了工作熬夜、脸色特别苍白的时期,奶奶什么也不问,只是每天都会去买人参熬鸡汤,用一只汤罐装了给我。或者在寒冷的冬夜,奶奶会煮酒酿汤圆,配一只半熟的鸡蛋。某个傍晚,回家偷吃电锅里新煮上的红烧肉被当场抓获;夏天窝在开了冷气的房里喝银耳莲子汤,与奶奶同住时,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奶奶都用一口夹杂四川口音的上海腔问的那声:“吃了没啊?要不要我热菜吃啊?”这些都成为了我温暖的记忆。

贵州:她的声音

跟着路上结识的司机的车,奶奶从云南一路颠簸到贵州。在这个“地无三里平”的地方,车子整天在山里转,上去下来,连绵的高山看不到边。路颠簸且窄,路边就是深深的河谷,两车交会时尤其惊险。途中车子还抛锚了几回,大胆的她都被吓坏了。

而我经过这里时,这条路已经变得平坦宽阔。我住在一个叫做“河口”的村子里,这里有条宽阔洁净的河流,傍晚时男男女女便会三三两两拿着水桶来洗澡。远方青山绵延,宛如水墨画里的景象,成了我心中贵州的风景。

我在这里住了两个礼拜,日子过得很慢。依然没找到熟悉的味道,闲时便拿着iPod里奶奶生前的录音一听再听。老人家说话总是很琐碎,有时候叙述正平稳进行,却突然插入很日常的事情,譬如:“唉,要不要倒垃圾啊?”而讲到不开心的人情过往,叙述便会在奶奶的抱怨中停滞不前,接着出现父亲劝她不要数落别人、赶快继续讲故事的对话。

声音营造出幻境,仿佛奶奶一直没离开过。于是我在路上越来越节省,因为知道省下越多钱,就可以在奶奶的路上走得越长,与她单独相处也越久。

宜宾:她的味道

从贵州坐车到重庆,再转船去四川。当年奶奶好不容易走到成都,居然发现爷爷竟然另外交了几个相好的女朋友。战时的沦陷区和大后方音讯难通,夫妻异地而居、另结新欢的故事太多了。奶奶知道情况后没有跟爷爷闹,只是说:“你要和她结婚,那我就吃喜酒呗,吃完喜酒就回上海,反正我养得活自己。”

这场惊心动魄的婚前戏码以奶奶的胜利告终——当知道她在订婚时就已经坐着轿子进过爷爷家的门,竞争对手们便默默退出了。于是爷爷和奶奶终于决定结婚,地点在重庆中山堂,时间就选在奶奶生日那天。

而我到达重庆时,中山堂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查了不少资料,才断定原址应该是大渡口附近的一处钢铁厂。我能做的仅仅是在那里拍下一张照片,默默纪念那场婚礼的71周年,然后回身反顾自己身处这一支家族血脉的开始。

我在四川做的另一件事是上了一堂鱼香茄子的烹饪课。爷爷奶奶在四川一住就是8年,辣自然成为了家常菜中重要一味,至今我家冰箱中也总是放着一瓶辣椒油。奶奶卤的牛肉香辣软嫩,麻婆豆腐也非常可口。可是自己上手一做,却发现味道还是跟奶奶做的不太一样。只能在市集上买了各种辣椒粉、鲜辣椒、干辣椒带给父亲。一生嗜辣的他,正是出生在这里。

上海:她的家乡

抗战胜利后,奶奶随着复员回乡的爷爷回到了上海。这里是他们的家乡,而对于我来说,却是最陌生又最亲近的地方。小学的时候学校登记个人资料,我按照户口本,在籍贯那一栏写上陌生的“上海”二字——这便是我第一次与上海相遇。

在这时髦的都市里,少女时代的奶奶曾亲历“一二·八”事变与淞沪战役,曾带着妹妹与嫂嫂躲到崇明岛,曾在工厂里做工养家,也曾在码头挑水赚钱。而婚后再次回到这里,奶奶和爷爷又在码头边买地、盖房,过了两年夫唱妇随的好时光。

在这里,奶奶的样貌突然鲜明了起来。走在大街上,仿佛都能看见当年姑娘们打扮得优雅得体,坐船或坐车到外滩来约会。某个刹那,突然能理解为什么奶奶在80岁时,出门还是坚持要穿旗袍与绣花鞋,还会警告我不准穿着拖鞋上街——那是上海人的天性。

有一年,我们找来白光和周璇的唱片,一家人边打牌边听着,用低沉的嗓音唱“花落水流,春去无踪,只剩下遍地醉人东风”,打完了4圈中场休息时便煎年糕或是煮酒酿鸡蛋汤圆。这是我们伪装的上海麻将时光,奶奶喜欢这些时光。而我来到城隍庙逛古董铺时偏偏看见一副古董竹制麻将牌。我把它买下来,心里想的却是如果奶奶还在,一定会爱不释手。

江南的菜里也有家常的味道,就像是菜饭加上猪脚黄豆汤。我一直以为奶奶是碰巧做了这两道菜,却不曾想在奶奶家乡,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会拿这般的黄金搭配作为午餐。又像是在家常餐厅,一拿起菜单我就怔住了,上面几乎有一半是家中常出现的菜式:烂糊肉丝、蜜糖莲藕、油焖胡萝卜原本以为奶奶做烂糊肉丝,只不过是因为冰箱里正好有大白菜,油焖胡萝卜就是油煎后加点儿酱油的简易做法。没想到奶奶的菜单,就像是一封家书,不会写字的她用味道将我们的胃与她的故乡紧紧相连。

台北:她的告别

回台北的时间终于到了。这里是我这段旅程的起点,也是奶奶那段流亡的终点,是她最终落脚并度过后半生的地方。

在奶奶生前居住的卧室里,我把这段旅程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上路之前,我经常梦见奶奶,她总是做着日常的事情:烧饭、看连续剧、打盹,醒来以为奶奶还在,叫了几声才能回过神来。书越写越多,我独自写到哭、写到笑,奶奶入梦的次数也逐渐少了。我明白时间到了,通过旅行与写作,我有了新的方法记住奶奶,她也放心地走了。

我的婚礼在台北坪林一座山上举办,跟老公两人穿着旗袍与长袍马褂。奶奶曾说过,等我结婚的时候一定要带我去做旗袍。她没等到我结婚,但我还是为自己做了一件。空旷的草地上,风吹着很凉,发丝紧紧贴在脸上,音箱里放着奶奶爱听的音乐,银幕上出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的结婚照,每一对都笑得那么圆满。关于我,人生的下一段旅行已然开始,但思念还在吗?一切无需言传。在微风中,在书稿里,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桑根达来摘自《ELLE世界时装之苑》)

告别随笔 篇3

或忙碌或失败的我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我,改变了原来的脾气,变得很差很差。

今年2016,我好想去完成一些东西,至少在毕业前。

今天打电话和妈妈说,我们不应该在最应该吃苦的年纪去选择安逸,那么,现在的我,安逸了么?我想去西藏想去哈尔滨,总会因为一个人或者因为没有钱去搁置这些想去玩的心,我想在我毕业的时候去留下一个很好的回忆,一个关于篮球的回忆,可是自从买了篮球我有多久没碰了,我想在我毕业的`时候可以去学习一种乐器,我选择了埙,可是买回来了,我就没吹过,是没有时间还是倦怠,我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我花费了自己十多年的空闲时间去看小说,却至今还写不出来一部,默默地觉得这是在讽刺自己,今年我25岁了,今年,我除了在20收获了越来越坏的脾气,我并没有什么多余的收获,我依旧没有长进。

教育随笔:告别九月,拥抱十月 篇4

充实,这是九月带给我最深的感受。崭新的学期,毫无意外地接手了一年级。第一次接触时,一脸懵懂且叽叽喳喳的他们让我印象深刻,这就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接下来的日子,在课堂上我力求引导他们首先学会认真听讲,养成倾听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我引导他们如何与人相处,指导他们如何扫地、排桌椅、拿饭盒等。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校,养成良好的习惯,我有时候在班上一待就是半天。值得一提的是,一年级孩子在学校的资料是空白的,身为班主任的我又得利用课余时间录入学籍,关注预防接种,制作关于他们的座位表、值日表等。有时候,我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来用。

尽管工作很忙,但个人的成长一定不能茫。街道“教坛新秀”选拔九月举行,尽管手头上还有很多事,但我还是决定参加。比赛文件出来以后,就陷入了“选课、备课、磨课”疯狂模式。这样的生活,五味杂陈,含辛茹苦。这样的生活,貌似单枪匹马,实则浩浩荡荡。教研组的老师们陪我磨课,耐心给予我指导,虽然比赛压力大,但我还是觉得挺幸运。此时的生活显然更充实,但却让我觉得这样的忙是值得的,众人的帮助让我心里头暖暖的。

作为人师,很容易陷入“忙——茫”的境地,我所追求的是在每日的重复里,看到不断完善的自己。如今九月已去,十月如约而至,我将继续前行的脚步,用心追求心中的诗和远方。

作者:王世忠

与奶奶告别随笔 篇5

学习随笔四 告别“读后感”时代

学习随笔四告别“读后感”时代 22080033 曲春霞 在前面的文中提到了美国写作教学的两个值得借鉴的地方,除了注重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和给出特别具体的指导方面,还有以下几点是能够引起我们思考的。 (一)注重写作的交流功能 现在我国作文考试的主要文体一般是议论文,考察方式一般是给出命题或者半命题的方式,学生大多也走上了模式化的道路,先写论点然后用事实例子数据说话最后结尾再升华一下写写自己的感受启发或表个决心之类的,大部分还是指向自己内心的,比如从一岁一枯荣的原上草学习小草的顽强的精神之类的,或者从别的角度切入,只要能自圆其说不要违背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大方向就可以,所以在我国语文的自我教育功能应该是比较到位了。但是语文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却常常是为人们所忽略的,那就是它的交流功能。很多时候,语文语文,却是重文轻语。写作的交流功能除了写信之外其他的基本被忽略掉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美国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或许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美国的议论文教学更注重实际生活的需要和具体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不再赘述,并且特别注重训练学生如何发表意见,对别人的意见如何表示赞成反对,以及如何说服别人。比方要求学生对看过的电影或者听过的音乐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说服你的朋友也一起去看。 或者给出一些有争议性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比如“含有某些成员不宜的内容的书籍,电影音乐唱片是否应该从公共图书馆撤出?voice your opinion ,让学生大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说他自己想说的,而不用唯唯诺诺说些人云亦云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二)角色转换,告别“读后感”时代 他们还会训练学生注意写作者身份对于写作方式和内容的影响,经常让学生做这种角色转换的作文,让学生懂得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这一方法也是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比如《美洲航海日志》是哥伦布写的,在课文的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假想自己是哥伦布的船员,从船员的角度重写本文,或者假设自己是当时的美洲土著来编写故事。 从小我们就对读后感之类的东西不陌生,一般是选取书中一个最让你有话想表达最能感动你震撼你的部分写出自己的感想。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往往就只做复述文意的功课,结尾时候再感慨一句就算结束。而之前读到的一本《彼岸教育》其中有谈到暑期读书笔记的几种新面孔,看了深受启发。让我们告别读后感时代吧,读一本书,不仅只有读后感可以写。比方说,想像你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一本日记;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给他提一下你的建议;创作一首诗歌,歌曲或一个故事来表示书中的人物,冲突或者主题等;想象你是一个记者,对书中的人物进行采访,用自己的语气提问,用该人物的语气回答等等,相信这样的新颖形式是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的,第一他们不会感到写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有了源文本学生就不会再为写什么而忧愁,第二这样的写作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第三,要完成这样的写作任务,必然要求学生阅读能力水平提高,读懂了才能写清楚了,所以又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好处多多,不一而足,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

上一篇:幼儿园框架式建设规划下一篇:学生晨会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