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中秋散文随笔

2024-05-21

奶奶的中秋散文随笔(精选9篇)

奶奶的中秋散文随笔 篇1

爷爷奶奶的中秋作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后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又是一年中秋节,读着苏东坡豪迈奔放、充分柔情的词句,让我突然想到了爷爷奶奶的大半生。

磕磕绊绊

听爸爸说,当年年轻漂亮的奶奶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仅带了一个深褐色的木箱和满腔的委屈与无奈,就嫁给了从未见过面的爷爷。毫无感情基础的两个人就这样开始了共同的新生活。年轻的他们,个性鲜明,加上艰苦的生活,使日常琐事都成为生活中吵架的导火索,就算是中秋节这个合家欢聚的日子,也免不了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吵架,使单调、枯燥的生活更增添了一丝苦涩的.味道。也正是在日复一日的磨合中,逐渐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但那时的中秋并没有留下什么美好的回忆。有时我问爸爸小时候过中秋的样子,爸爸总是说:好象没有月饼的影子。

相思相念

随着我和妹妹的降生,两鬓斑白的爷爷奶奶也一个去大连,一个到莱城,分别照顾我们两个,开始了两地分居、牛郎织女式的生活。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奶奶才会坐船跨海,然后乘坐长途汽车,经过一天一夜的行程回到老家。每个春节在爷爷奶奶眼中是短暂的,没有时间拌嘴,没有时间吵架,充实忙碌的日子在一家人团聚的喜悦中飞快流逝,转眼奶奶又背上大包小包,踏上去大连的行程。离别时,奶奶一遍一遍叮嘱着爷爷吃饭、穿衣这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细小事项,仿佛爷爷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上车了,爷爷奶奶眼中充满的是留恋,不舍与牵挂。尤其是每年中秋,当万家灯光亮起,我和爷爷、爸妈在老家吃团圆饭时,奶奶的长途电话总是准时响起,爷爷仿佛有预感一样,忙不迭的去接电话,当着爸妈的面说不了几句,就喊我去接,耳朵却靠在听筒旁静静地听。奶奶问了一圈,最后问:“你爷爷还在跟前不?”我赶紧把电话给爷爷,爷爷小心翼翼的接过话筒放到耳边。我听不见奶奶说什么,只看见爷爷嘴角的笑容和舒展的眉头。每年的中秋,自然而然成为了爷爷最期盼和高兴的日子。

相濡以沫

七年过去了,我和妹妹都上学了,爷爷奶奶也都过了花甲之年。完成了照顾抚育孙女的重任,回到老家的爷爷奶奶,脸上都是满足的笑容,奶奶常挂嘴边的也成了“还是老家好,老家好!”一次意外,造成奶奶胸椎骨折,只能卧床休养。一辈子粗手大脚的爷爷承担起了照顾奶奶的重任。中秋回家,爷爷给奶奶喂食喂水,细致入微。每次吃饭,爷爷总是先用小勺轻轻舀起,放到嘴边试试温度,再喂到奶奶嘴里,时不时用毛巾擦擦奶奶嘴角流出的饭渍。没有过多的话语,那四目相对的眼神让人感到了浓浓的的亲情和相互的关心。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年中秋,虽看不到明月,但爷爷奶奶让这个清冷的夜晚,充满了浓浓的暖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奶奶的中秋散文随笔 篇2

关键词:《虎丘中秋夜》,散文翻译,韵律,意境,情感

一、散文的韵律

由声音和节奏组成的韵律是散文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志之一, 韵律再现对于散文英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对押韵, 格式等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但是散文也十分讲究节奏, 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言, “所有的散文都有节奏, 即便是最散文化的句子也不例外。”那么节奏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呢?其实, 任何节奏都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即:具有对比性特征;相等时距;交替重复。三者相互依赖, 但关键在“对比性”。英语的音步有轻重音的对比, 而汉语的音步有平仄的对比。例如:

(1) 二鼓人静, 悉屏管弦, 洞萧一缕, 哀涩清绵, 与肉相引, 尚存三四, 迭更为之。

It was late at night, and orchestral music had gone. Only the voice of a piece of a vertical bamboo flute could be heard, sorrowful and soft.

此句中的“洞萧一缕, 哀涩清绵”, 译文采用倒装的形式, 强调洞萧之音的特色之处, sorrowful和soft两个形容词采用押头韵的方式, 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节奏轻快。由此可见, 在散文的节奏方面, 译者必须深入感受并领悟原作的旋律, 再在译文中再现其神韵, 而这种再现同样应该是自然流畅, 毫不做作的。

二、散文的意境再现

意境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困难之一。一般来说, 散文的意境具有两大重要特征:传神逼真、含蓄朦胧。鉴于意境的这两大特征, 译者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容, 从字里行间感悟原文的意境。然后诉诸于形象流畅的语言形式。例如:

(2) 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 至试剑石、一二山门, 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 如雁落平沙, 霞铺江上。

From Shenggongtai, Qianrenshi, Hejian, Jianchi, Ancestral Temple of Shenwending, to Shijianshi, all people sat on matted ground. Looking from above, the scene was just like wild geese resting on the sand as well as the sunset glow spreading out on the river.

原文描绘了一幅中秋之夜, 众人欢庆过节的热闹景象, 作者在虎丘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 并被这气氛所感染了, 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所折服。译文用两个动名词形式“resting on”和 “spreading out”勾勒出“雁落平沙, 霞铺江上”人潮涌动的画面, 再现了原文情景交融的意境, 使作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散文的情感共鸣

散文翻译要想实现意境美的再现, 首先要做的就是传达原文中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 在移情过程中, 译者对原文情感基调的把握直接决定了对译文的选词、用词以及句子结构的风格。例如:

(3) 更深, 人渐散去, 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 席席征歌, 人人献技, 南北杂之, 管弦迭奏, 听者方辨句字, 藻鉴随之。

From 9 to 11 p.m., the crowd dispersed while officers and their wives and children amused themselves by boating on the lake. Performances were been putting on in every table, so that various songs, from north to south, mixed together while wind instruments alternated with those with strings. Listeners carefully distinguished lyrics, tasting implications in them.

译文用while将拥挤的人群与官员及其家属形成对照, 这些人群消散的同时, 官员们却乘船游水, 译文巧妙再现原文的这种意境, 但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句法, 而是发挥英语的优势, 在合乎英语的语言习惯的基础上, 保持细节描写的逼真。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散文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 尽量传达原文的风格, 做到译文和原文在韵律、意境、情感和个人风格的再现。在对原文风格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既要选择合适的词句, 保持原文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基调, 又要传达出原文的意蕴韵味, 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陈剑晖.散文意境的特征及其构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4) .

[2]罗国林.风格与译风[J].中国翻译, 1996 (2) :23.

[3]刘世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奶奶的散文随笔 篇3

要吃该吃的苦。奶奶从十多岁到我们家做童养媳,到八十五岁高龄去世,操持家务、赡养老人、抚育子女、拉扯孙辈,一辈子含辛茹苦。做童养媳时,大冬天到河里破冰浣衣洗菜,回到家又纺线织布,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后来有了子女,正赶上家境破落,一家人常常吃不饱饭,奶奶就出去做工,修防洪渠时,和年轻小伙一样挑着两百多斤的石头往工地上运。就这样,奶奶将五个子女抚养成人,将全家人的日子调理得有模有样。奶奶说,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吃苦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奶奶的影响下,我的父辈、我这一辈,都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秉性,只要认准的事,总是尽自己最大的气力去做,勤勤恳恳、决不偷懒。我和我的父辈并不想成为所谓“人上人”,但我们觉得,吃了该吃的苦,于个人而言,是一种本分;于家庭而言,是一种责任;于工作而言,是一种担当。

要尽该尽的孝。奶奶做童养媳时,曾祖母对她比较苛刻,奶奶时常要看曾祖母的脸色行事,稍不留意就会招来一顿责骂,但奶奶一直恭敬地侍奉着。后来曾祖母卧病在床,奶奶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日日夜夜、毫无怨言地坚持了三年多,直到曾祖母去世。其间,亲戚们来探望病中的曾祖母,发现房间里没有一丝异味儿,都感慨: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奶奶说,一个人如果不尽孝道,就枉披了张人皮。奶奶的举动,深深地影响了晚辈。邻居家的孩子都跟父母分家单过了,我父母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生病时,我父亲和姑姑轮流在床前伺候,晚上就在床边的沙发上和衣而卧。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我把父母从老家接过来一起住,我期盼他们能安度晚年,也期望儿子打小就知道什么是孝,知道应该像他的祖父、父辈那样把自己对长辈的爱、对人性的坚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

要帮能帮的人。奶奶是个热心肠,自己有一碗饭,能分给别人半碗。记得我小时候,家里靠加工面条谋生。邻居家开了小旅馆,住的大多是南来北往的小商贩。每当他们到我家买面条时,奶奶总是多称一点儿,还顺带送一把从菜园里采摘回的新鲜蔬菜。奶奶乐于助人却不图回报,还常说“吃亏是福”。奶奶说,人生在世,谁都有落难的时候,别人落难时,能帮一把是一把。我的父辈、我这一辈如今都在外工作,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遇到难事找到我们,只要合法合理合情,我们总是竭尽所能地给予帮助。我觉得,无论富贵贫贱、顺境逆境,心中都能想着别人,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境界?

永远的奶奶散文随笔 篇4

我的奶奶叫苏随仁,祖谱上没有她的名字,只在我爷爷的名字下面写了两个小字“苏氏”。奶奶离开我们已经十几个年头了,每当想起奶奶,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老人的形象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个子不高,体态瘦弱,满脸皱纹,裹了脚,走起路来颤颤巍巍。

我爷爷别的都好,就是脾气不好,稍不顺心,对我奶奶开口就骂,伸手便打,我奶奶却从来不还口,更不还手。委屈了只会一个人掉眼泪。奶奶对爷爷总是逆来顺受,受了我爷爷很多气,但奶奶一生都很惦记我爷爷。

那时,我们七八户人住在山上,组成了一个小村庄。道路盘旋而上,一直从山脚下盘上来。如果我爷爷出门天黑了还没有回来,奶奶就会到村边上对着被夜色笼罩的山谷喊:“回――来――了――吗?”没有回应就等一会儿再喊:“回――来――了――吗?”直到听到山下传来我爷爷回应:“回来了,回去吧!”这时,奶奶才放心地回家等爷爷进门。

有一次,我爷爷得了急病,是胃穿孔。除了奶奶,全家人都送爷爷到医院去了。奶奶一个人在家坐卧不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还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奶奶就在村口等着,见到从村外回来的人,就打听是不是有我爷爷的消息,知不知道我爷爷怎么样了。

奶奶从不让爷爷吃剩饭。如果有上一顿的剩饭,奶奶会做只够一个人吃的新鲜饭菜,让爷爷吃,她自己喝剩饭。奶奶很节俭,也因为那时条件差,粮食不宽裕,饭馊了她也舍不得倒掉,还要热一热自己吃。馊了的饭喝起来很酸,我们劝她别吃了,倒给猪吃吧,她却说,酸酸的,她喜欢。长大后,我才知道奶奶不是真的喜欢喝馊了的剩饭,是舍不得把剩饭倒掉。有时候太酸了,她会往饭里放点儿碱。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放碱,后来才知道,这是酸碱中和。可能奶奶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科学道理,只知道放了碱以后馊了的饭就不太酸了。

尽管那时候条件不好,可是过年时爷爷总会买二三十斤猪肉,剔了骨头,把肉煮了做成腌肉。除了过年吃一点儿,剩下的就留着全年待客用。剔骨头的时候,奶奶总是让爷爷往骨头上多留一点儿肉。等我们几个孙子、孙女都在家的时候,把骨头炖了,把我们叫过去,让我们美美的吃一顿。以致于我每年都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时可以在奶奶的厨房里啃骨头。奶奶把大块的肉从骨头上撕下来给爷爷和我们吃,她却很少往自己的嘴里送,总说太腻了,不想吃。

有什么好吃的,奶奶总是让别人先吃,最后剩下了她才吃一点。只有一次例外,她要第一个吃。家里的一只老母鸡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死了,奶奶把老母褪毛清理内脏,完了煮到锅里。我妈知道了,问奶奶鸡是怎么死的,是不是中毒死的。奶奶说,不知道,等煮好了她先尝尝,如果没事,别人再吃。我妈被我奶奶气得哭笑不得,说:万一有毒呢,你吃了有事了,怎么办?为这一只鸡值得吗?最终,把这只快要煮熟的鸡扔掉了。

九十年代以后,大家的生活条件普遍好起来了。我的两个姑姑就提议每年给我爷爷、奶奶过生日。奶奶坚持不让给她过生日,只让给我爷爷过生日,在我爷爷生日时都回来热闹热闹就行了。在我奶奶的坚持下,只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七给我爷爷祝寿,她生日的时候却一点动静也没有,以至于我都不知道奶奶是哪天生日。一直到奶奶离世,也没有给她过一个生日。

因为那时,我们几个孙子、孙女都在县城或市里读书,爷爷生日时也不回去,奶奶就把吃剩下的生日蛋糕留下来,一直等到过年我们回来时再拿给我们吃。一块留了一个多月的蛋糕,用现在的标准看,已经不能吃了。奶奶分给我们几个孩子的时候,每个人都吃的那么香甜。除了蛋糕,还有中秋节留下来的月饼。月饼都干得咬不动了,奶奶做饭时把月饼放锅里蒸一蒸,再给我们吃。

临近世纪之交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小山庄交通不便,陆续有人从这里搬走。每搬走一家,奶奶就会哭一次,她舍不得让这些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邻居们离开。我就劝奶奶,别人搬走这是好事,下次再有人搬走时别哭了。奶奶说,她明白,可就是忍不住想哭。在那年,我家也要和爷爷奶奶一起从这里搬走了。奶奶又哭了,这次她舍不得和留在这里的邻居们分开。

20这一年,奶奶还受到了她这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打击。我叔叔在一场交通事故中不幸离开了我们,爷爷和奶奶哭得死去活来。老年失子,使他们的精神垮倒了。爷爷更是被气得就像神经了一样,有时候我们和他说话,他会咧开嘴傻笑半天,笑着笑着就变成哭了。看到他这个样子我就很难受。奶奶除了承受失去儿了的.痛苦,爷爷变成这样,更是雪上加霜,更让奶奶难过,也更让奶奶操心,但奶奶从没有嫌弃我爷爷,一直悉心照顾着我爷爷。我经常看到奶奶的眼睛红肿着,不知道她偷偷地哭过多少次。我爷爷有时候还大小便失禁。她也不嫌我我爷爷换下来的衣服脏,都是她自己洗,基本上不让我妈妈动手。

搬到新家后,我结了婚,紧接着生了我的大女儿。这两件喜事似乎让奶奶暂时走出了悲伤,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有时候还会帮我媳妇抱孩子。看到奶奶这样我很高兴,我们都希望奶奶能够度过一个安乐的晚年。

奶奶七十多岁了,但身体一直比较硬朗。谁也没有想到,刚过完春节,奶奶突发脑溢血,溘然辞世,离开了我们。爷爷难掩悲痛,老泪纵横。奶奶生前,她曾和爷爷商量百年之后还回到那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山庄去。按照奶奶的愿望,把她安葬到那个小山庄附近的祖坟里。

奶奶的小院散文 篇5

每当五月来临,鲜花盛开时,我就想起奶奶小院中盛开的牡丹花。整个院子散发着浓浓的香气,是那样热烈,好像爷爷奶奶对我们的爱,愈久弥香,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我更喜欢奶奶的小院。

奶奶一生养育了三子三女,因在那个年代生活艰辛,为了逃命,把两个女儿送人。只留下我的母亲,成为她最疼爱的小棉袄。我是母亲的独生女,奶奶对我百般呵护,关爱有加。因为奶奶,我的童年在小院中充满着幸福的回忆,让我感受到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与温暖。

我们温暖的回忆在她的小院里。记忆中的小院比较宽敞,像四合院一样,爷爷奶奶住在上房。退休较早的二老闲不住,勤快的爷爷在刚进院门的右边,空闲的地方搭了个鸡棚。总共养了五六只母鸡,每天爷爷用麸子给鸡和食,不辞劳苦的喂养它们。儿时的我和哥哥、妹妹们经常一起玩耍。在院子附近拔青草给鸡“喂食”也成了我们的乐趣,每当下蛋的母鸡生了蛋,“咯咯蛋,咯咯蛋”骄傲地叫个不停时,我们几个迅速地跑到窝边,惊喜地看到柴草上躺着一个白花花的大鸡蛋。几双稚嫩的小手争先恐后地抢着报头功,谁先摸到了温热的鸡蛋谁就抢先给爷爷报喜。看着爷爷的竹篮里鸡蛋越来越多,我们会开心地数着:“一、二、三……”奶奶会在早晨笑眯眯地拿出鸡蛋给大家做“荷包蛋”吃。我们从心眼里希望爷爷奶奶吃了有营养的鸡蛋,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小院的东侧,有一块地方,用来堆放杂物。也记不清是谁从哪里抱来了一条小黑狗,它刚来时很小,可能一两个月大吧?在爷爷和奶奶的悉心照料下,小黑狗此后成了家里不可分割的一员。我们给它起名“黑黑”,童年的世界里如果缺少动物是不完整的,漫长的童年岁月,有“黑黑”的陪伴,使我对小动物多了一份感情。“黑黑”带给我们的,不止快乐,更多的是伙伴之情。我至今还记得较清楚的一件事,是母亲出去办事,“黑黑”一直跟在身边,当了一次忠实的守护神。让我不禁对它刮目相看,原来它不仅能看家护院,还能在外当“护花使者”。十年左右的养育之恩,使它与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令我记忆犹新的趣事,是“黑黑”生了一窝可爱的小宝宝,整天眯着眼睛在妈妈的看护下吃奶、玩耍。在我们眼中,那一只只极为可爱的小宝宝就像一个个稀世珍宝。只要能抱一抱、摸一摸它们身上油光水滑的毛,就觉得特别开心。可“黑黑”是个称职的母亲,整天对宝宝们不离不弃,唯恐有个闪失。我们商量着怎么样才能把“黑黑”哄出去,乘机把狗宝宝从窝里抱出来好好玩玩。机会终于来了,一天,我们趁“黑黑”外出溜达,赶紧把院门闩住。五六只小狗全抱出来放在院子中央,每人挑一只自己喜欢的,放心大胆地和可爱的小宝贝嬉戏。“黑黑”回来进不了门,急得直地门外抓挠、狂吠,我们不理不睬,任它狗急跳墙。直到玩过瘾了,才把急疯了的母亲放进来,它赶紧看望宝宝们是否平安,看到宝宝安然无恙才放心了。

童年的时光美丽如画,现在想起那些点滴趣事,就像记忆长河中的点点星光,璀璨耀眼。奶奶院门口还种了一颗高大的椿树,最称奇的是树上常有一种黑色的小昆虫,我们叫它“椿牛”。椿牛长得又黑又丑,不讨人喜欢,头上有个细长的角,六条细细的腿。我们时常可以在树干上或者树下找到它,用手捉一只拿回家玩,最有趣的是它会装死。“死”时腿全部蜷起来,一动不动,它身上好像有盔甲保护一般,任你重重地将它摔在地上,也奈何不得。当你对“死”去的它失去兴趣时,将它遗忘在桌角或书的扉页上,过一会儿它觉得安全了又会偷偷地“活”过来,张开腿溜之大吉。

我们几个表兄妹在捉迷藏、搭积木、过家家的游戏中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渐渐长大懂事,爷爷和奶奶也在喂鸡养狗、看报晨练中慢慢老去。小学六年级的寒假,谣传家乡要地震,家家防震、户户心慌。父母们为了让我们躲避灾难,决定让爷爷奶奶带我们几个孙子孙女们去甘南大舅家。当时大舅在甘南工作,我们坐了一天汽车,长途跋涉来到舅舅家。从此,离开父母的`照顾,每天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和爷爷奶奶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了。虽说我是外孙女,可在他们眼中,和其他的孙子孙女没什么不同。我从奶奶身上感受到了她老人家对我独特的爱,就像贾母疼爱林黛玉一样。

时光飞逝,眨眼间,我们一个个雏鸟展翅翱翔在蓝天。当我把大学录取通知书拿给爷爷奶奶看时,他们的脸上绽开了笑容。爷爷忙对奶奶说:“莉莉的学费我们出了。”他们俩有一点微薄的退休工资,每当我们考上大学时,他们总要拿出一点心意表示他们的祝愿。然而就在我大学毕业,顺利分配到三中工作时,的夏天,我们悲痛万分地与爷爷永别。

爷爷不幸得了脉管炎,这种病刚开始脚疼,后来发展到腿部。起初,爷爷坐在小院里用中药水泡脚,我们看着他疼痛难忍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年轻力壮的哥哥背着爷爷一次次外出求医,一次次失望归来,直到他的一条腿再也不能站立走路,我们才绝望了。从此,枯瘦的爷爷只能整天躺在小院的床上,饱受疾病的折磨。病魔由一条腿蔓延到另一条腿,后来我听舅舅说截肢可以挽救爷爷的性命。可是一生爱美追求完整的爷爷,不愿失去双腿,他只能从容面对死亡。

坚强的奶奶,在爷爷生病时不离不弃,时刻守候在病床前精心照顾。我印像最深的是,奶奶的手因为每天要洗爷爷的衣物,指甲都变了形。当我最小的弟弟被抱起来和爷爷拉手告别时,爷爷恋恋不舍地与他最疼爱的小孙子永别,永远闭上了他遗憾的眼睛。这是小院里的第一场葬礼,所有的亲人含着泪水来送爷爷最后一程。我看到奶奶无比伤心地坐在沙发上,悲痛欲绝地抹着泪水,那一刻,我才明白,“活着”对大家的意义。“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母亲和三个舅舅在爷爷生病期间尽到了子女的孝道。

爷爷去世后,奶奶的生活更加孤单。她有许多话无从诉说,相伴一生的老伴突然离去,内心的悲苦只有奶奶自己知道。从此,奶奶离开了她相守大半生的小院,被三舅接到家中一起生活。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我们祖孙三代生活的苍桑的小院,从此大门紧闭、更加萧条、凄凉。唯有在给爷爷按期上坟的时候,我们几家人会再次相聚在小院,在上房正中央的桌子上摆上爷爷的照片,点燃香火,供奉纸钱、水果、糕点。三个舅妈和母亲一起做饭,大大小小的菜肴摆满小院的水泥圆桌。然后大家坐在院子里一起吃饭,重温亲情,怀念故人。

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所幸奶奶除了眼睛高度近视,身体并无大碍。八十高龄的她头发乌黑,记忆力好,常常喜欢读书。在她的房间里,经常摆放着《红楼梦》、《水浒传》、《读者》、《玉观音》、《永不瞑目》等书籍。大部分是我们借来的,知道她爱看书,就拿给她打发孤寂的时间。奶奶没有白疼几个孙子孙女,我们工作后陪伴她的时间少,但心里都记挂着她。这个买件衣服,那个买来随身听、按摩器。我的丈夫和奶奶能聊得来,奶奶是他最爱戴的长辈之一,逢年过节,他总会给奶奶买鞋或者衣服。奶奶看着我们一个个长大成人,等我们成家立业,有了子女之后,奶奶会亲自给她的重孙子们再买件精心挑选的礼物,以示她对晚辈的疼爱。

我记得很清楚,在我生下期盼已久的大宝时,奶奶说:“给孩子钱你们就花了,买样东西是永久的纪念,以后你们也能时常想起我。”她给我的大宝买了一副银手镯,而且有空时常来看望这个来之不易的小重孙。等到大宝会走路了,我也会常在周末带他去小院看望太太。奶奶不爱在楼房里久呆,她总喜欢回到她的小院,打扫一下卫生,晒晒被褥,看会电视,和她的几位老友小聚。有时,自己做顿想吃的饭菜,毕竟她喜欢过自由的生活。

厄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临,谁也料想不到,“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最最悲痛的事发生了。奶奶在马路上行走时,竟然被横穿而来的一辆自行车撞到,躲闪不及的她就这样倒在了马路上。万万没想到,这件意外的横祸导致了她与我们的永别!最后一次见到她,是她安静的睡在小院里的床上,眼睛紧闭,任凭我们怎么呼唤也唤不醒她了。母亲节就要到来,可我们敬爱的奶奶没有等到给她过节,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句话就去找爷爷了。当时小院里的两树牡丹花开得正艳,一红一白,香气四溢。纯洁的花朵也含泪向奶奶送行,奶奶生前会把这些花剪下几枝,送到我们家插在花瓶里。以后,再也没人给我们剪花了。

我们怀着极沉痛的心情又送走了一位亲人,大家的悲伤不言而喻。父亲难过地说那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爷爷等候在医院门口,说是在等奶奶。他感慨万分:“一向身体健康的奶奶,连高血压也没有,却会被这一场横祸夺走生命。“奶奶就这样无声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钟爱的小院,离开了她牵挂的儿孙,离开了为她伤心哭泣的老友。从此,小院更加冷清、萧条了。奶奶去了,我的大宝还拉着爸爸的手,要去找太太。进了太太的屋子,还会自己拉开柜子找太太的酸奶,我只能含泪告诉他:”太太到另一个地方去了,永远不会回来了。”

三年后的农历四月初七,是奶奶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我带着大宝来到了久违的小院,那两树牡丹花开得正盛,香气依旧扑鼻。只是小院因少了人的存在而缺少生机、活力,我们跪在爷爷奶奶的遗像前,端详着两位老人的面孔,磕头跪拜。大宝不忘爸爸对他的嘱咐,再替远方的爸爸给太太磕头。两位老人现在睡在一片熏衣草地里,紧紧相依相伴。我们焚烧了许多金山、银山、金元宝,让二老衣食无忧。仰望天空,我的心中豁然开朗,争气的小弟已考取长春的重点大学,实现了爷爷奶奶心中的遗愿。希望下次再来时,依旧看到满地盛开的紫色熏衣草。相信,爷爷奶奶会喜欢这片鲜花盛开的土地。

随笔《我的奶奶》 篇6

你告诉我你已经81岁了,

我默默的记在了自己的心里,

然后我头也没回的离开了。

长大后的愿望

我离开家后去了很多地方,

虽然一个人在外面我遇到过很多痛苦,

也遇到过很多我很想珍惜的东西,

但是在我心里你的地位依然永远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不停的努力,

因为我心里边有个愿望,

就是“等我苦到了钱我就回家找你”

然后我那个家也不跟我要和奶奶一个家,

因为有了这个信念我更加用心的工作,

那时候的我很久都不回家甚至几年都没有回过家,

其实我也很想早点回到你身边,

但我知道事实上我还没有足够条件让我回家,

我心里虽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想念你,

也有很多时候是在想念别人,

但我知道你是不会介意的,

所以我更加的想为你做点什么来表达我对你爱,

所以我每次回家都会带一些你从来没见过更没吃过的东西给你,

因为我知道你根本就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50里远的地方,

不可能会吃到过这些东西,

我还记得我离开家第一次回家我带了很多东西回去,

其中有一包是包装很精美的礼盒营养麦片,

你吃的时候说怎么有点像家里喂猪的包谷面,

我一尝才知道买到假货了,

那时候你笑了我也笑了,

笑完后你又哭了,

我也哭了,

真想把离家这些年来的辛酸全都讲出来,

但最后我还是忍住了,

等到我又要在一次离开你的哪天,

你说“虎啊,要是外面太冷就回来吧,有我在身边就足够了,”

听完你说的话我心里面好象有把刀在搅一样,

但是我还是离开了,

还是带着那个也许永远都无法实现的理想在一次离开了,

这次离开一去就是差不多3年,

这3年里我有过一些不小的成绩,

但是最后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折磨,

最后还是带着失败和悲伤的身体回到了你身边,

虽然手里还是提了不少东西回到你身边,

但我清楚的知道我这几年算是白白浪费了,

在看看你已经是连站起来的能力都没有了,

我恨我自己怎么那么苯,那么傻,

为什么不早点回来多陪陪你呢,

看到你的样子我突然才想起来你已经有93岁了,

也发现自己也是24岁了,

我用我每天的最多时间陪在你身边,

没过几天你依依不舍的对我说,

“虎啊,走吧,去你该去的地方去属于你的地方不要牵挂我,不要为我担心,

我心里又是难过的像上次离开你时一样,

无比的难过,

不同的是上次你是叫我留在你身边,

而这次你是叫我离开你身边,

那时候我终于明白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

天底下最伟大的人就是我的奶奶了,

因为我知道当初离开家时是为了一个想让奶奶过好点的愿望离开的,

现在回来才知道我离开家这么多年其实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的未来而离开的.,

要是时间可以倒退的话,

我真想不要这几年的漂泊,

要是可以从新选择一次的话,

我会选择留在你身边那里也不去,

就这样陪着你,

每天亲手做饭给你吃,

每天带你去河边散步,

但是最后经过你的劝说我还是动摇了,

我在一次离开了,

但这次我没有提哪个荒唐的愿望,

我只说了我会为我自己的未来好好在外面做事的,

车子开动了后我突然第一次有了一种想死的感觉,

我这是要去那里啊,

我还能去那里啊,

所以我带着失落的心情来到了昆明,

一个属于自己但是自己确很陌生的城市,

之前我去的地方都是比较远的地方,

这次我在也没有勇气去那么远的地方了,

所以我选择了昆明,

经过一段时间我努力的适应着这个城市的生活,

也努力的改变着自己,

我在这里有过幸福也有过很多痛苦,

关于哪个理想还是没有实现,

现在回想一下真不知道我是为了什么而活,

也深深感觉到自己的失败,

第一次出门的那种不胜不归的感觉现在在我身上早已所剩无几,

天啊我到底还能坚持多久啊,

我只能告诉自己鬼知道。

最后的遗憾

这个月真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

最好的朋友家里出了很不幸的事,

我前几天才知道,

带着悲伤的心情回去后,

才发现不光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家发生不幸事情,

就连奶奶也发生了不幸的事情,

帮朋友家办完他家的事后,

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安慰下自己最要好的朋友,

回到奶奶身边才知道奶奶的身体是那么的严重,

听讲后才知道是在我回去的前几天摔到了,

生活都要人照顾,

什么也吃不下去,

头脑也不清醒了,

嘴里说着一些大家都听不懂的话,

对于已经是97的老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致命的消息,

昨天当我又是一年没回家的我在一次去看奶奶的时候,

没有在看到她坐在堂屋门口的哪个她已经是坐了好几年的哪个破沙发上,

迫不及待的打开门一看,

只听见奶奶说要小便,

我帮完奶奶后奶奶才开口说你是谁,

我眼泪像忘记控制一样流了出来,

我啊,是我啊,小虎啊,

你怎么看不见我了,

怎么感觉不到我了,

奶奶怎么变成这样了,

头上没有一根头发还是黑的,

眼睛在怎么用力也睁不开,

就算偶尔睁开了一下也看不见我的样子,

我说我是小虎,我来看你了,

他不相信的说“你真是小虎吗?”

不停的摸我身上的衣服,和我的脸。

我在没有一点勇气在看下去,

最后我和奶奶说了几句话我就离开了,

出了门,我狠狠给了自己一个嘴巴,

这个时候我感觉到天底下找不出谁能让我比狠我自己多一点的人出来,

要是可以的话我愿意用我的一生来换回这几年在外面浪费掉的时间,

要是换得回来的话我会那里也不去了,用心的陪在我奶奶身边,

哪怕每天吃的是粗茶淡饭,

我真的自私,自私到这几年就只顾到自己那点小小的虚荣心,

把自己至亲的人放在一旁不管,

我还算是个有心的人吗?

就算自己没有什么,但我可以多回去陪陪奶奶会怎样?

要是奶奶走了,

我就没什么大的事情可以在留恋的了,

也许还是只有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奶奶我这几年真是错了,

我知道你没什么太大的遗憾,

唯一的遗憾就是我这些年在你身边的时间太短了,

全部加起来还不到一星期,

你恨我吧,别在折磨你自己了,恨完我在骂我几句吧,

恨完骂完之后我会回来跪在你的面前给你赎罪的,

然后我可能会沿着我走过的地方去寻找一些的东西,

然后每去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在那里为你祈祷,

也为我做的那些错事做些弥补,

要是有下辈子我还要你做我的奶奶,

描写奶奶的亲情散文 篇7

听了老公说这些话,我觉得我应该感激他的爷爷奶奶,如果没有他们,我的老公又会在哪里?感谢他们把我的老公给保住了,虽然爷爷不在了,我在心里仍念他的好,念他的恩。

和老公第一次去他家时,心里想到的,不是未来的公公与婆婆,全都是奶奶。我给奶奶买了一件棉麻的厚外套,买了几样能吃得动的可口的点心。来到了老公的老家,老公带我来到了田间地头,用手往远处一指:“那是我的奶奶,那三只羊是她喂养的。”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眼前的景象,犹如一幅能够感动人的油画:随风倒伏的麦浪,旁边一条崎岖的弯又窄的小土路。一只母羊之所以笨重地走着,是因为它的脖子上套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拴着一只袋子,口袋里装着大半袋奶奶捡到的谷物。在母羊的身旁,紧挨着两只小羊羔,不时地传来“咩咩”的叫声。三只羊的后面,是老公的奶奶,半弯着腰,背上背着一捆柴,左手紧紧地拉住背柴的绳子,右手还提着一只羊鞭,不停地朝羊儿舞动。第一次看到奶奶时,如遇到多年的故人一般特感亲切。因为奶奶是我想象中的样子,看着都想让人心疼,个子矮小,瘦瘦的。头上顶着一方破旧的,布满灰尘的的毛巾,后脑梳着一个纂,看着有些散乱。满脸沧桑的皱纹,如同年轮一样一圈圈,眼睛很小,并且已陷得很深。嘴唇不再是粉红色,而是有些青紫色,满嘴没有几颗牙齿。背有些驼,穿着一身老蓝色的衣服,上身仍是旧式样,带大襟的,缝的布衣扣。一双脚也是受过摧残的,是那么的小巧,脚上的一双小布鞋,也已穿得有年头了,能看出些许的布丝。奶奶和我小时候见过的所有奶奶都一样,都是那样的勤俭、朴素。一刻也舍得闲。为了儿孙,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力气。老公把我介绍给奶奶时,看得出奶奶有多高兴,有多激动。扔下背上的柴,忙从头上拽下那方顶头的毛巾,在身上快速地拍打着,从上身到脚,然后又擦了擦手和脸。随手把毛巾往肩上一搭,这一系列的动作,飞快、利索。奶奶的双手紧紧地拉住我的手,喜悦之中带着些许的腼腆,“走、走、回家,回家歇歇。”

从田间地头到奶奶家,大约有一百米,这一路起来,奶奶问长问短:“是不是坐车来的?下了车有没有人去接?渴了吗?饿了吗?累不累?……”一连串的问话,都不容我一一作答。奶奶不和老公的父母住在一起自己住,我试了试问奶奶,为何不与他们同住,这样互相有照顾,奶奶告诉我,自己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了,也干不了什么活了,不能给儿子添负担。再说自己单住随便,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

奶奶住在二哥家的闲置院里,门口堆了一捆捆的柴,还用柴围成一个圈。里面屯满了晒干的树叶和青草,我明白那是给羊准备的冬天的食物。奶奶快速推开房门,我向里面瞟了一眼,黑乎乎的,看不清里面的摆设。不大一会儿,只见奶奶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一个袋子,解开绳子,从里面取出几样糕点。递到我的手里说:“这是你几个姑姑给我买的好吃的,怕有老鼠来偷吃,就扎得很严实,藏在柜子里,快吃,快吃,香着呢!”想推托也来不及了,双手已被奶奶塞得满满的。

心中偷偷地喜悦,这就是我心中的奶奶,也是我找了多年的奶奶。虽然,我的童年没有受到奶奶的疼爱,但在老公的奶奶的有生之年,能和奶奶相聚,享受奶奶迟来的爱,也是我的幸福。毕竟老公的童年,得到奶奶全部的爱,受到奶奶倾情的呵护,老天对我是公平的,奶奶把爱给了老公,才有了今天老公给我的爱与照顾,也许是当年老公比我更需要奶奶吧!

从老公的家回来时,奶奶拉着我和老公的手,把我们送到了村口,眼里含着泪花不舍得撒手,虽然是第一次和奶奶见面,我感受到奶奶厚重的亲情。坐着车走远了,远远地还是依稀望得见,村口有一个小黑影。

两年后,入了这个家的伙,成了这个家的人,和奶奶接触的次数多了。每次都能感受到奶奶真诚无私的爱,她总是把好吃的留下不舍得吃,等到见到我们时候,一点儿不保留地全拿出来给我们吃。每次给她买东西,她总是埋怨我们乱花钱,说自己什么都有,你们还年轻,挣钱不容易,留着自己花。每次给她买的吃的,我总是看着她吃一点才肯罢休。如果不监督她,她总是不舍得吃,留下来给孙辈,重孙辈。

一次冬天的早晨,从老家回来要起早赶五点多的车。天不亮就给孩子穿衣,准备行程。原本打算临走时,向奶奶告别,又觉得太早,别打扰她了。当我们打开房门,眼前的一幕让人惊呆了,奶奶左手拄着棍,右手拿着一小包裹,站在门外。意外中带着惊奇,奶奶告诉我,天气太冷了,怕孩子路上饿着,煮了几个鸡蛋路上给孩子吃:“奶奶,你又不认识钟表,怎么会知道时间?”惊奇地问道,“我也不知道是啥时间,反正睡了一觉,就起来给孩子煮鸡蛋,我怕晚了煮不熟,我一直在锅里热着不凉。刚才看到这屋的灯亮了,知道你们要走了,来,快给孩子带着路上吃。”说着,就把包往我手里塞。奶奶的话朴实、真诚,字字都包含着亲情,接过奶奶手里的热鸡蛋,那一刻的幸福与温暖,将永驻我心。

每次和奶奶分别,她都拉着手问道,下次啥时来。久久地不肯松手,并一再地叮嘱我们好好过日子,千万别生气。

我的奶奶抒情散文 篇8

我奶奶的生命非常短暂,短暂得只有四十九岁。

奶奶十四岁嫁给我爷爷,四十九岁去世。奶奶和爷爷共同生活了三十五年,在这短暂的三十五年里,奶奶生儿育女,忙忙碌碌,熬过了人生最难的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奶奶将儿女养大,将公公婆婆送走,在夹缝中生活的她,好不容易“媳妇熬成婆”,刚要享福的时候,她却突然去世了。

奶奶的一生,是在惊慌失措中度过的。她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经历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经历了无数次的年馑,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这些苦难的、惶惶不安的日子,练就奶奶的坚强、豁达、勤劳、善良、睿智。虽然奶奶也逃不过裹脚的悲惨命运,并且,奶奶的脚真的是“三寸金莲”,但奶奶是非常麻利,将家里收拾得干净利落,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

奶奶从旧社会到新社会,在封建思想中接受新的思想,思想的转变,是一个人的觉悟,奶奶虽然大字不识一个,没有文化,但她传承了农耕文化的精髓——通情达理,尊老爱幼,三从四德等等的传统文化,都在奶奶的身上卓越地体现出来。奶奶一生都在饥饿、贫穷中度过的,这些大的历史背景不说了,单说奶奶遇上我爷爷这样脾气不好的男人,三天两头挨打,时时刻刻挨骂,在诚惶诚恐中度日,已经是悲剧了,再加上我爷爷是长子,奶奶是长媳妇,那时,我的太爷爷和太奶奶还健在,他们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保守着多子多福的思想,喜欢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我爷爷弟兄四个,个个都成家立业了,还是生活在一起,奶奶是长媳妇,是家里的管家婆,是贤内助。想想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吃喝都要奶奶去安排操持,这样的日子,奶奶可以说是身心疲惫的。

因为在我还没有出生之前的很久,奶奶就去世了,我对奶奶同样也是陌生的,奶奶也没有留下照片,我也压根不知道奶奶的容颜,不知道奶奶身高和胖瘦。关于奶奶的一切,我也是听母亲讲的,母亲讲奶奶的事情,我就像是听故事一般,奶奶如同故事里的人物,冰凉凉的一个人物,一个概念。从我记事起,我就很羡慕村里有爷爷奶奶的人,他们可真幸福,从小就有爷爷奶奶的疼爱,犯了什么错误的时候,被爸爸妈妈打骂时候,有爷爷奶奶护着,不像我们没有爷爷奶奶的人,没有保护伞,被爸爸妈妈打死,也没有人保护,我更羡慕那些小孩子,躺在奶奶的怀里,尤其是夏夜,在院子里乘凉,奶奶一边摇着怀里的孩子,一边给孩子讲故事,这样的场景,让我这个从小就没有奶奶的人,滋生了无限的羡慕。

听母亲讲,奶奶是典型的“三寸金莲”的小脚老太婆,因为脚小,走起路来摇摆不定,说到摇摆不定,我脑海里出现一个词——风姿绰约,当然了,很小的时候,我还不懂,也不知道这个词语,直到后来,我有了一定知识,懂得了这个词,每次一说到奶奶的走路,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风姿绰约的老太形象,或许这个形象和我奶奶有着很大差别,却让我觉得,奶奶的形象,不再是那么的生硬而冰凉凉。因为操劳,奶奶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母亲说,奶奶去世的时候,才四十九岁,但看起来比现在七八十岁的老妪们还老。因为“三寸金莲”,双脚想要支撑自己的身子,都感觉有些困难,自从母亲嫁进段家,奶奶就开始拄上拐杖,那时,奶奶不到四十岁,已经老态龙钟的样子,尤其是走长路,必须拄拐杖,借助拐杖才能前行。

奶奶是长媳妇,是爷爷那一辈人里,家里第一个娶进门的女人,按先来后到的思想,奶奶在家里有一定的地位。后来,我的二爷爷将二奶奶娶回家,三爷爷将三奶奶娶回家,四爷爷将四奶奶娶回家,这些大事情,都要太奶奶和奶奶主持家里的场面,奶奶也从这些大事情中,学会了管理和持家。农村人是很讲究的,尤其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里,各种礼仪,在一个大家庭里各种规章制度,大小事情中的繁文缛节,奶奶都是她们妯娌中的标杆人物,我几位奶奶们,都是以大媳妇(我奶奶)作为自己行为举止的为榜样。可想而知,在家大、人多、嘴杂,尤其是家庭几组难处理的人际关系中,婆媳、妯娌之间的那种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奶奶要让大家心服口服,她自身就要有被人心服口服的素质——那就是奶奶有着沉着冷静、真诚善良、宽容大度的品质。

还是说奶奶的.“三寸金莲”的小脚吧!我见过这种变态的脚型,因为我的外婆也是小脚,在我很小的时候,村里也有不少的小脚老奶奶,随着岁月的流逝,村里的小脚老太太越来越少,但是,这些驾鹤西去的老奶奶们,不管她们的年龄大小、身体胖瘦,还是个头的高低,她们走路的姿态,几乎是一样的。我常常坐在有老奶奶的人家院子里,看着小脚奶奶忙出忙进,因为是小脚,她们大多数已经不能下地干体力活了,只能在家里做饭,帮着带孙子,这就给我这个没有奶奶的人,提供了很多观察她们的机会,看着她们,想着我的奶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像她,像她还是像她,我将村里的老奶奶,个个作为我奶奶的参照物,在心里刻画着我奶奶的形象,但是,我始终不知道我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但有一点我知道——奶奶有一件月白色的大襟衣服,一丝不乱的长发,盘在后脑勺上,头顶一个白色的手帕(关中八大怪之一——帕帕头上戴),奶奶是陕西人,从来没有离开生她养她地方,当然要戴着帕帕,拄着拐杖了。这是奶奶她们那一代农村妇女的共性,所以,我深信不疑,奶奶一定有这几样东西。每次从爷爷奶奶的坟前经过,我都要多看一眼我奶奶的坟头,我多么希望奶奶能像村里那些老奶奶一样,在我家场院里忙出忙进,或者奶奶能从她的家里(她的坟里)出来,给我讲故事,或者拄着拐杖,素颜鹤发,慈眉善目地看着我们,好像从来离开我们似的。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我的奶奶永远地去了,她留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这堆掩埋她肉体的黄土之外,还有她的儿孙们血管里流淌着她的血液,以及后人对她的思念。

说起奶奶的去世,至今为止,都是一个所谓的迷,奶奶是去戏园子看戏,戏散场的时候,才发现奶奶仙逝了,吓坏陪同奶奶看戏的大姑和大姑夫两口子。母亲说奶奶最多,也是奶奶去世上前,去大姑家临走前情景,母亲说她做梦也想不到——这一次,将是她和奶奶的永别,也许奶奶也没能想到,自己这一次出门,将是她与这个家里的一切永别。奶奶的突然去世,让所有的人无法接受,这也是母亲常常念叨的原因,想想看,好好的一个人,说没了就没了,而且,自己没有亲眼看见这个生命死亡的过程,说什么也不能相信,这个生命就这样的死了。这种感觉是大家深有体会,也能理解的。在奶奶去世之后的很多年里,母亲都过不了自己情感里的坎,她接受不了奶奶去世的事实,母亲觉得奶奶只是出远门了,不久就回来了,日子在母亲期盼中,一天天过去了,奶奶再也不会回来了。

所以,母亲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也是奶奶那天出门时的情景:那是1962年正月十二日,奶奶早早做好晌午饭,等着爷爷、父亲和母亲从生产队放工回来,虽然是正月,但生产队里已经在准备春耕的事情,那时,化肥还没有出现,耕种方式也原生态,用的肥料都是粪便。生产队破五(正月初五)一过就开工了,爷爷、父亲、母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力,要到生产队里挣工分,养活一家人,所以,奶奶做好饭,就等着这几个人回来,才能开饭,等一家人大大小小十几口子吃完饭,奶奶将锅碗洗干净,爷爷、父亲、母亲已经在生产队队里背了三趟粪了。爷爷和奶奶带着两个姑姑,去大姑家送灯(一种风俗),爷爷和母亲只能向队长请假,爷爷奶奶去大姑家,母亲要在家里看大哥和二哥,我二哥那年才一岁多。

奶奶是小脚,拄着拐杖,怎么努力也走不快,等爷爷领着两个姑姑,都过了丹江河上的独木桥,奶奶才走到山底下,爷爷在桥边大骂奶奶磨叽,等奶奶蹒跚地走到桥边,爷爷将奶奶背过独木桥,就领着姑姑们前面先走了。奶奶站在河北的官路上,看着河南岸半山腰上的家,片刻之后,向下游走去,一步三回首地看着家的方向。

母亲抱着二哥,领着大哥,站在院塄上,目送着奶奶。母亲说,那天也不知道怎么了,二哥一个劲地哭,哭得母亲都哄不住,母亲一边哄着二哥,一边走到家东边的照壁梁,照壁梁是一座小山梁,因为山梁顶部和我家是一条直线,而且近在咫尺,我的祖先在梁上修了一块很大的石碑,石碑周围都种的柏树,虽然没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气势磅礴,但是绿树成荫、幽静之地,可以说是我家的乘凉的地方。可惜,那块石壁被红卫兵“破四旧”,一人怀抱粗的松树和柏树也被砍掉了,从此,照壁梁就像削发为尼的女子,幽怨安静地耸立在那儿。站在照壁梁上,眼目就很宽了,上能看到丹江河上游中流村,下游能看到邵湾。奶奶在站离照壁梁近的河对门,对母亲大声喊道:“把娃们带好,把家里看好,晚上早早把门拾掇好(关好门)……”母亲站在这边也喊:“晓得了!您快走吧!一会天黑了,又要挨骂了。”奶奶给母亲招手,让母亲把哥哥领回去。母亲也向奶奶招手,意思让她快走,爷爷的暴脾气,家里人都知道,母亲害怕奶奶挨爷爷的打,所以,就催着奶奶快走。等奶奶走过了段湾,拐过这个湾,就看不见了,奶奶停下来,又向母亲招手,意思让母亲把娃领回去。母亲也向奶奶招手,意思让奶奶快走。奶奶整理了一下头上的帕帕,这才转身走了。母亲看着奶奶瘦小的背后,那件出门时才舍得穿的月白色的宽大大襟衣服,在风中飘着,头上的手帕也“忽闪忽闪”地飘着,奶奶就这样姗姗而去了,母亲直到看不见奶奶,才带着大哥,抱着啼哭不止的二哥回到家里。

到了后半夜,母亲在睡梦中,被后墙屋檐下的动静惊醒了,房后墙边放着许多盖房的木料,母亲以为是小偷来木料,赶紧叫醒父亲,父亲侧耳一听,觉得也不对,肯定是小偷。父母亲赶紧穿衣服,这个时候,我的三爷爷在窗外,叫我父亲的名字。父亲一听是三爷爷,就问:“三大(三爸)咋啦?”三爷爷说:“你俩都起来,也别害怕,你妈生病了,住院了,让你去看看。”父亲吓得不会穿衣服,只是一个劲地说:“咋会哩?后晌走的时候,还好好的……”母亲看父亲坐着炕上,吓傻了,拿着衣服,却穿不到身上。三爷爷害怕吓坏父亲,一个劲地说:“就是病了,现在已经在医院里,没啥事,你们都别害怕。”父亲战战兢兢地穿好衣服,跟着三爷爷走了。

母亲坐在炕上,不一会儿,母亲听见父亲在河滩里喊了一声:“妈……”再无动静,母亲知道奶奶大概不在了。

就这样,奶奶走了,从此,那堆黄土,就是奶奶的代表,除了她的儿女之外,她的孙子辈,见过个她的只有大表姐、二表姐,大哥和二哥,他们却因年龄小,对奶奶的记忆,也是模糊不清的。我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是想纪念我的奶奶,因为我们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的亲人,是血管里流淌着她血液的人,我想让我们这些后人记住她——我的奶奶。

纪念逝去的奶奶散文 篇9

我出生在那多灾多难的年代。孱弱的母亲一在奶奶铺好在土炕上的黄土里生下我,就昏迷了过去。奶奶会接生,三两下就用喷了酒的剪刀剪断了脐带,把我裹在了旧蓝土布做的小被子里,才喊着住一个院子的三奶奶过来管母亲。

从此我们这个在村子里颇有名望的家族喜添了长门长孙。

我一出生,就是个“病猫”。奶奶后来对我说:“你一落草,像小猫那么大,没有两咋长,咩咩地叫不出声来。我真的怕你长不成个人!”

仗着爷爷和父亲都是医生,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才算保住了我那条小命。

母亲奶水不足,刚好大我一岁多的小姑姑到了断奶的时间。奶奶就把我抱到她住的厦房亲自照顾乳养我。我是吃奶奶的奶水长大的。没有奶奶,我早就不在人世了!

那时候大人忙,村里一般孩子都是蜷在炕角饿了哭饱了睡,自己翻身,自己爬,慢慢到会走路。奶奶见我病样子,断然决定不让二姑上学专职抱我。从此二姑无论去哪里都要把我像她身上多余出来的一个零件一样带着了。先是抱着我,再是背着我,直到扶着,拉着,领着。直到现在二姑还把我当亲儿子一样。

奶奶爱我宠我,全家所有好吃的首先满足我。一次二姑抱我过门槛,不小心摔了一交,我的额头碰在了木门槛上,一块头皮揭起了,血流满面。奶奶大发雷霆,拿起一根抬水用的木棍,吧二姑狠狠的打了一顿。二姑几天走不动路。多年以后二姑给我说起那事仍然流了泪。对那件事我记不得疼不疼,隐约好像对奶奶的大声喊叫有一点印象。

奶奶娘家是在离我家二十里的一个小山凹的半坡上,仅有她家族的四五户人家。她小时候就高挑身材相貌出众,心灵手巧,心高气盛,对婚姻期望高,可是那时候还是民国,联姻最讲门当户对。奶奶家是穷山沟里的外来户,当地的名门望族根本不会提亲,穷门小户奶奶又不愿意,就拖了几年。后来在媒人说和下嫁给了爷爷这个二婚头。实际是爷爷千方百计托人求亲的。爷爷虽然是二婚但年龄才二十几岁而且身材魁梧,面相白俊,风度儒雅,能说会道,又是上下塬上有名的文风大族里的传人。爷爷每次都骑着不同颜色的高骡大马一阵风似的到那个小山沟里跑了几回,很快就把奶奶娶回了家。后来族内一个哥哥给我说:“七爷娶七婆时,每次出门都是老二爷(族长)安排骡子马,亲自刷洗干净,匹好鞍鞯,挂上铃铛,千叮咛万嘱咐的。”我才明白了。奶奶能成为我奶奶不光是爷爷出色,原来后面有高人指点!

奶奶手巧。碎纸头用剪刀三转两转就是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窗纸上变着样地贴着窗花。近处各家待客追女喜庆节嫁都请奶奶蒸花馍,炸果碟。小姑四岁时奶奶就教会了她绣花,此事在几个村子传为佳话。

奶奶节俭。那时候没有煤油,家家都点菜油灯。奶奶经常熬夜纺线织布,从来不点灯。我常常听着奶奶纺车声或者织布声入睡。全家人的吃喝穿戴,全凭奶奶精打细算安排,困难时期,无论爷爷或父亲拿回多少粮食,奶奶都算计着不让家里断顿。我和小姑姑上学的纸笔奶奶从不乱给,写大字的仿纸爷爷买回几尺高的一捆,奶奶不准我们随便取,坚持每周验收了写满字的六张后再每人发六张。奶奶一辈子高血压头疼,从不向父亲讨药。去世前,我给的十块钱她全给了要出外打工的表弟。

奶奶贤惠。爷爷的前房奶奶年轻去世,未留下子女。逢年过节,奶奶都要督促父亲落下灵牌,亲手准备祭品招呼我们和父亲一起磕头上香先祭拜一遍,再随着家族其他灵牌摆出族祭。爷爷去世后,我看着爷爷牌位和前房奶奶摆在一块,不知奶奶有何想法。曾祖父青年失明,爷爷常年在外,奶奶床前行孝,几十年如一日。特别是临终三年多,瘫卧在床,奶奶精心护理,无微不至。使得曾祖父享寿八五,这在那个年代极为少见。

奶奶清醒。做任何事奶奶都是三思而后行,从来不踏错步子。小姑姑为婚事和爷爷做了对,奶奶巧妙周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父亲和叔父分家,爷爷以为叔父年轻负担轻要跟叔父,奶奶跟我父亲一直毫不动摇,结果叔父气得爷爷得病身亡,奶奶虽然和我们一块过苦日子,可一直身体康健。对叔父的几个孩子也是一视同仁关怀备至。

奶奶辛劳。我很少见过奶奶无事闲着,纺线织布缝衣做饭搅水扫院干不完的家务活。我在奶奶膝下刚刚长大,大弟又因一场病落下了慢性支气管炎,这病特别难治成天咳嗽不断,作为医生的爷爷和父亲都束手无策了。奶奶毫不气馁,坚持自己治疗。四五年时间看到或者听到什么单方验方都拿来施治,我不知道奶奶用了几百个方子,反正见奶奶成天不是逼着大弟喝什么各种颜色的药水,就是吃烧的蒸的`炒的糖煎的各种植物瓜果等东西,好在都是些不值钱的土产物品,要是现在的化学药品还不早送了大弟的命?她还坚持在大弟的肚脐后心皮肤上贴各种药膏,衣服里缝保暖物品。竟然奇迹似的治愈了大弟的病,至今几十年没有再犯。谁也说不上是哪一个方子起的作用。晚年还为大弟哄大了两个孩子。

奶奶刚强。我没有见过奶奶因为任何不快的事情流过眼泪。她爱我们但不溺爱。记不得啥原因一次没到放学时间我回了家,奶奶不问青红皂白,拿起小板凳就向我脊背猛打,我性子拧不告饶,昏倒在地,奶奶领着我去房后的沟边转了一趟,给我单做了一碗白面条,我吃着面条忘了背痛。一次星期天去二十里外的学校上学,因为等一个同学太晚了,村里所有同学商议明天再去,回到家,奶奶硬着心让我和小姑姑在院子里站了半夜。

奶奶心好。常常一碗面一把米周济左邻右舍。半个村子的孩子出生都叫奶奶接生奶奶连一顿饭都吃不上更不用说什么报酬了。谁家大人去世孩子夭折她都赶去帮忙洗涮换衣。村里来了乞丐,家家米光面净哪里还敢施舍?传染似的抢着关门。我们也关了门。奶奶掰一块菜馍递过去,对我们说:“一能积十十不能积一,一家一点就能救叫花子全家。”

奶奶是安然去世的。那年春节前,忽然有了征兆,说她心头一阵阵发慌头晕加重。父亲一号脉立即开始安排后事,把所有亲属都召集了回来。我回家时,已经开始箍墓了,院子里乱嚷嚷的,母亲和几个婶娘在灶房忙着。几个姑姑扶着奶奶坐在炕上,老衣都放在了旁边,说是奶奶不让穿,怕她一下子咽不了气弄皱了老衣。可怜的奶奶!一生爱好临终还是这样。我和儿子上前问安,奶奶清哩清醒,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我儿子,脸上安详地笑着说:“我走了不要难过了。我八十了,世事活够了。你伯可怜,你们要对他好。”一会儿忽然浑身抽动,大姑忙把为她准备的包着白馍银元的手帕塞到奶奶手里。一会儿奶奶又缓过了气。慢慢睁开眼睛了。苦笑着:“又回来了。”我单位工作忙加上孩子要上学,就走了。第三天,奶奶去世了。

奶奶是集中国劳动妇女的优良于一身的人。!

奶奶的一生任劳任怨倾毕生精力抚育了她的子孙们。

上一篇:施工企业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大柳塔煤矿井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