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简报(精选8篇)
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简报 篇1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简报
(2011年第1期,总第1期)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1年6月26日
【学院动态】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仪式顺利举行
2010年10月30日,在金秋的燕园,百年北大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典礼,该校最年轻却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学院正式宣告成立。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主持成立大会,校长周其凤院士宣布成立并致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梁国雄,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胡存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李如生、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到会祝贺并致辞,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陆琼司长、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李兴副司长等相关部委领导到会祝贺,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哈佛大学终生荣誉教授卡尔•斯坦尼兹,《国际先驱报》设计批评家艾丽斯•劳丝萨恩,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程泰宁等国际学界精英,中国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相关院校的院长,和中国建筑设计、北京建筑设计院、深圳建筑设计院等国内外主要设计机构的负责人崔恺、朱小地、孟建民等行业领袖共800余人出席典礼,见证北大的历史性举措,并参与同期举办的新美学与生态城市主义国际论坛。
在成立大会上,北大校长周其凤接受了建筑和房地产业的优秀企业润地利董事长王和平先生的5000万元捐款,用于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学楼建设和学科发展。以此次成立大会为契机,学院成立了“建筑与景观设计行业理事会”,诚邀热心公益、积极推动文化教育事业胡德平先生为理事长。在过去十三年中,“建筑与景观设计行业理事会”的理事们都以不同方式,踊跃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给予慷慨的支持,充分体现了企业家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给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社会支持。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正式揭牌
2010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在未名湖畔的原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俞孔坚院长、王昀副院长、黄润华教授、吕斌教授、董豫赣副教授、汪芳副教授、李迪华老师,以及学院师生和各界媒体朋友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哈佛大学设计学研究院师生访问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2011年2月19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师生一行十余人来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课程学习。本课程是一项为期三学年的北大——哈佛平行设计课程项目的一部分,项目计划在北大与哈佛同时开设以相同场地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生设计课程,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俞孔坚教授统一主持,两校各派出相应教学力量予以配合。课程在两校平行前进,并强调两校师生的交流与合作。本年度,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派出前院长彼得•罗教授,建筑系马克•马利根教授和院长助理史蒂芬•欧文教授与俞孔坚教授合作授课,哈佛中国基金会全额资助教职员工和学生在中国从事的调查、研究活动。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党政联席会组成2011年4月29日,借校组织部东风,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党政核心班子正式成立,包括院长、副院长(两位)、党支部书记、院办主任兼院长助理共五人。随后,由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主持,副院长王昀、副院长杜鹏、党支部书记李迪华、院办主任兼院长助理刘明望举行了学院第一次党政联席会。
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欢迎新任副院长杜鹏加入队伍;明确5位会议成员的分工及岗位职责;讨论形成了全院教职工离校外出的报告备案制度;教师职称晋升专人负责制度;院办主任兼院长助理直接对院长负责并汇报工作的制度;学院内的会计预决算制度及学院内财务签字制度;设计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由院办主任召集并定期召开的制度。
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于5月13日中午举行,主要内容是:学院向校领导申请,将设计学院的需求列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学院努力推进新教学楼“隆德楼”的早日动工;修改并完善学院内部的7项制度。
第三次党政联席会议于5月27日上午举行,主要内容是:明确学院相关财务领导的职责;加强学院内部制度建设;加强学院核心班子的执行力。
第四次党政联席会议于6月20日上午举行,主要内容是:就学院近期教学科研的重要工作及其他重要事务进行通报,确定了三位重点引进的人才。郑重向校领导递交关于把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发展需求列入北京大学“十二五”规划的申请
2011年5月16日,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为了在2020年达到成为世界一流学院的发展目标,向校领导递交了将学院的发展需求列入北京大学“十二五”规划的申请。通过进入该规划,学院才能充分获得超常规发展所必须的人财物力以及教学科研等各项资源。
学校发展规划部到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调研
2011年5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张存群、主任谢广宽和陈丹、工作人员杨超等到学院进行调研。通过与学院多位老师的充分交流,学校发展规划部对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计划有了深刻的印象。张存群副部长表示,鉴于学院的良好发展态势,校规划部一定会从人员编制、财务预算、新楼建设等诸多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待依照相关程序论证后,学校对学院人财物等诸多方面的支援,就会从速落实。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全球人才招聘
2011年5月,按照学校要求结合学院发展的情况,设计学院以创新的教学模式——打破设系的壁垒,以建筑、景观、城市设计三个学科方向并重的思想为指导,在学院网站及学校人事部网站上登出本学院2011年度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截止6下旬,先后收到来自海内外的20余份申请,经过初步遴选,有两位已经在国外获得全职教授职位和一位已经在国外高校任教的青年教师进入下一阶段的重点考察名单。
城市景观之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师高级研修班(第十八期)圆满结束
2011年5月24日—5月29日,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主办的“城市景观之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师高级研修班(第十八期)”在美丽的未名湖畔,幽静的镜春园建筑学研究中心四合院内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高校教师和景观设计师共61人参加了这次研修班的学习。
何巧女女士捐资2000万于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设立“东方园林生态城市讲席教授基金”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建院一周年之际,东方园林集团董事长何巧女女士捐资2000万元人民币设立“东方园林生态城市讲席教授基金”,签字仪式于2011年5月30日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大学堂举行,校长周其凤先生代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出席签字仪式并致辞,对于何巧女女士回馈社会、支持教育、扶住青年人成长的事业予以高度的赞誉,并对其对北京大学的隆情厚爱与鼎力支持表达谢意。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致辞,感谢何巧女女士对于这个年轻学院的支持与厚爱,更感谢其对于学科创新的认同和参与,希望能够联合更多的力量来共同支持学院发展、学科发展,更希望能够培育更多的新生力量来回馈社会!
第48届IFLA年会6月在瑞士召开俞孔坚教授再次受邀演讲
2011年6月27-29日,第48届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年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俞孔坚教授应邀就城市郊区的景观问题发表主旨演讲。这是在不到10年时间内,俞孔坚教授第4次受国际景观设计师协会邀请,担任全球大会的主旨演讲人,此前俞教授曾先后应邀在第40届、43届和第46届国际景观设计师协会(IFLA)全球大会上做主旨演讲。从“反规划”理论到“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从“白话景观”到“大脚美学”,俞孔坚教授在探讨中国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推进景观设计学科与教育的发展,一直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
【工作简讯】
◎ 2010年8月30日上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召开第一次全体教师会议,会上详细讨论了十月份学院成立大会的相关事宜、做出具体分工,继而就学院办公室管理制度、学院招聘计划等事项进行商榷;
◎ 11月8日上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召开第二次全体教师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为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教师评价体系及财务制度的制定,理顺景观设计研究院、建筑学研究中心和新成立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三方关系,详细讨论了新学院成立以后急需推进的各项工作;
◎ 12月14日下午,建设与景观设计学院召开第三次全体教师会议。本次会议讨论了设计学院成立后急需制定的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问题;
◎ 12月14日下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其后全体师生共进晚宴;
◎ 2011年1月17日下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召开第四次全体教师会议。本次会议讨论了学院未来发展情况、学生规模、教师规模、各专业方向的师生配比以及开设本科生双学位教学等关系学院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 3月29日中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召开第五次全体教师会议。本次会议确定了学院内各位老师的具体分工:学院人事工作由院长俞孔坚分管,教学与科研由副院长王昀分管,外事工作由张天新分管,党支部书记与学生工作由党支部书记李迪华分管,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由刘明望主管,教务工作由路露负责;
◎ 4月7日,设计大家胡宏述(前美国爱荷华大学设计系教授、系主任;美国著名设计师及画家)在夫人的陪同下访问了北京大学,并于当天下午3点在北大图书馆(配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为“我的心,我的血——胡宏述的设计理念及五十年来的作品”的演讲,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及设计学科相关高校的师生们分享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
◎ 4月16日,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党支部书记李迪华代表学院参与“北京大学开放日”宣传工作,认真接受广大学生咨询;
◎ 4月22日,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携全院教职工出席2011年北京
大学教职工运动会开幕式;
◎ 5月19日至5月26日,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夏云教授,做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夏云老先生为北大师生带来了以“生态可持续建筑”为主题的精彩系列讲座与北大景观设计专业的在校师生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互动;
◎ 5月28-29日,学院研究生毕业集中进行答辩,37名毕业生参加了本次答辩;
◎ 5月27日上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召开核心班子民主生活会。为加强班子内部凝聚力,推动学院超常规发展,设计学院核心班子成员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形式、联系学院客观困难,以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态度畅所欲言。
◎ 6月20日,学院成立后首次毕业学生合影,当日中午,学院在艺园二层举行了毕业生答谢午餐会。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院办编 联系电话:62766515
报:校领导
送:校各有关部门
发:设计学院全体教师和学生
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简报 篇2
关键词:教学体系,“8+3”专题设计体系,教学特色
一、院校简介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下辖建筑学系、城乡规划系、风景园林系、环境艺术系, 及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和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学院历史可上溯至193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1952年,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 津沽大学建筑系 (原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 、北方交通大学建筑系 (原唐山工学院建筑系) 与天津大学土木系共同组建了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1997年6月, 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 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 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1992年和1995年经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评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先后获全国首批建筑学专业教学优秀资格认证。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该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可授予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学位。
1999年经国家批准设立了建筑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建筑学一级学科遂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据2014年的最新统计,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本科在校生人数449人, 本科招生人数89人, 当年授予学士学位数127人;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人数275人, 研究生招生数104人, 当年授予硕士学位数74人。
二、办学理念和特色概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 提出以“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创新建筑人才培育”作为建筑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充分发掘本土建筑文化教学方面的潜力, 结合国际化办学方针, 推动中国本土化建筑特色的探索, 培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创新型建筑设计人才。[1]
学院秉承海纳百川的办学宗旨, 走科学与人文、艺术性与工程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 强调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需求, 又要承担社会责任。
学院以优质的本科教育为基础, 坚持“教学优先、质量第一”, 积极探索建筑教育的规律, 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平台建设, 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 加强各类教学环节的建设和管理, 形成了有助于全面素质培养和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学科环境和课程设置。[2]
三、教学大纲设计的特色
1. 学学科科知知识识体体系系和和教教学学框框架架
为应对开放式和国际化办学方式的挑战, 以及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对建筑设计知识体系和教学框架进行了持续地优化和探索, 将建筑学全部专业类课程划分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和建筑师业务4大类, 分别对应建筑系 (教学机构)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 (研究机构) 、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 (研究机构) 和外聘建筑师 (实习基地) , 使课程建设的主体更加明确 (图1) 。同时, 为应对专业知识的更新, 近期修订完成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 (2015年版) 》, 加快了课程建设的速度。
2. 更更具具弹弹性性的的设设计计教教学学计计划划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计划的宗旨, 是确保每个毕业生在学期间都经历全面严格的设计能力训练, 最终完成创造力与专业性的协调发展, 同时在专业领域具备自我学习和持续完善的潜质。基于本科五年建筑专业的教学规律的研究, 以三年级中期为分界, 结合“建筑设计能力知识框架”, 制定出更具弹性的设计课程教学计划 (图2) 。
(1) 设计基础:三年级中期之前
在“建筑设计能力知识框架”的基础上, 设计教学将设计能力分解描述, 分别将教学重点嵌入到三年级上学期之前的设计课程中, 每个设计课程被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设计能力点的问题, 以此为目标进行考核。同时, 大部分的专业必修课程也被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之前。这种安排使得学生在三年级中期之前, 已经完成了支撑建筑设计的关键能力训练和理论储备。
(2) 设计拓展:三年级中期之后
学生在三年级中期之后, 将进入到“综合设计+专题设计”的循环式设计课程中, “综合设计”为期8周, 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的复杂建筑问题的能力;“专题设计”为期3周集中授课, 旨在指导学生解决某一专项知识或技能的拓展问题。这一时期的专业理论课程大部分为选修, 设计专题也可自由挑选, 客观上为同类理论与设计课彼此嵌套形成动态开放的课程模块创造了条件。[3]
3. 拓宽学学生生的的学学科科视视野野与与实实践践应应变变能能力力
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 (2015年版) 》中, 将“暑期联合工作坊”作为开放课程向所有年级的学生开放, 并可兑换相应的设计和理论选修课学分。这一安排既是为了满足多元化的设计课程需求, 同时也为各年级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纵向和横向学习的机会。开放课程的内容不仅限于建筑设计内容, 还包含规划、艺术、人文、地理等交叉学科的综合性内容, 教学方式也更为轻松和多样。
四、设计教学组织的特色
1.“8+3”的教学组织模式
自2010年起, 学院对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组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 在三、四年级专业设计课程中, 将原来每学期的两个设计课程整合为“8+3”设计模块 (图3) , 系统地增加了研究型的设计命题, 鼓励研究型与实践型教学方法的探索。
2. 专题设计教学组的建立
结合“8+3”教学模式, 学院教师组织专题教学组, 或立足自身研究课题, 或结合建筑领域热点, 指导学生展开专项研究型设计。
本土设计专题教学组以探寻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方式为主旨, 编纂“山水精舍”和“园林办公”等教案, 培养学生将传统文化、艺术转化为建筑语汇和塑造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空间场所的能力;生态技术专题教学组, 编纂“生命周期中的建筑”和“生态高层”等教案, 从可持续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数字化设计专题教学组组织“P r o c e s s i n g”和“互动建筑”工作坊, 从数字化设计软件应用和非线性设计的层面出发, 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建筑设计结果。
专题设计高效、紧凑的学时安排可与国际交流课程灵活对接。国际联合教学工作组结合专题设计节奏快、强度大、利于培养学生设计思考的连续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的特点, 先后与美国U C L A、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海外高水平院校组织联合设计工作坊, 在教学过程中跟踪建筑教育前沿, 吸收海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
3. 实验、竞赛教学组的设置
为进一步深化建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更为有效的培养优秀建筑设计人才的教学方法, 学院成立实验教学组, 并在建筑学本科二、三、四年级分别设置16名学生编制的教学班级。教学组针对学科、专业热点和理论发展趋势, 最大程度地做到因材施教, 引导、发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观察、发现社会及相关问题的敏锐视点, 通过课程体系中多目标性和系统化的教学环节设置, 逐步培养学生对形式背后设计逻辑的思考, 并结合建筑学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 在设计教学伊始同时从创新和设计实践的现实性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 教学组聘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参与教学过程并选送优秀学生赴境内外顶尖设计机构实习, 使学生全方面掌握从设计到实践过程的技巧。
面对学生参加建筑设计竞赛的热情, 学院有针对性地成立竞赛指导教学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竞赛辅导, 通过竞争刺激学生吸纳并深入探讨建筑设计新思想和新理念, 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增强其设计创新能力, 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
五、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
1. 课程概述
设计基础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分析能力, 基本掌握建筑图纸表现方法和空间组合设计、模型制作的方法。课程实现了从“知识累加”到“思维建构”的教学方法的转变, 并积极寻求提升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从具体内容安排上分为“空间认知”与“空间设计”两大模块:“空间认知”着重了解和接触空间, 建立空间概念;“空间设计”注重空间设计思维的建构, 为建筑设计学习奠定专业基础。
2. 技法训练与设计思维的培养
一年级教学课题覆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的主要问题点, 重点在于把握思考方法和基本理念。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特点, 教学组按行为尺度、建筑空间认知、城市空间环境认知、材料节点与结构等课题, 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扩充课题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点, 在技法训练的基础上注重思维培养, 将一个课题拆解为多个不同的阶段, 使每个课题包含若干子课题, 并具有开放性。这样的教学方法, 既保证了对基本技法的学习, 又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思维, 而且开放式的课程题目保证了设计中某一思维向度上的多样可能性。
在教学中, 按照“讲解基础知识—提出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设计解决方案”的逻辑, 使学生在教学中掌握设计思考和设计研究的方法。通过几个课题的实践, 培养学生能够初步利用行为观察、图解分析、实地调查、比较研究和结构分析等手段来进行设计。
六、课程设计的教学特色
1. 课程概述
二年级课程设计重点关注空间类型、功能流线、场地景观和材料技术等几个设计知识能力点。先以类型空间和类型建筑, 引导学生从抽象的空间概念迁移到具体的建筑设计;后期主题为场地和构造设计。近年来, 二年级实验班教学开始引入更多开放性的内容, 尝试将设计逻辑和特色空间的生成作为引导学生进入建筑设计领域的方法, 但强调夯实设计基础仍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目的。
三年级课程设计以设计概念和图解为起点, 突出设计逻辑和设计方法的教学和引导, 鼓励学生对社会和文化问题进行思考。这一阶段, 学生会释放出强大的设计热情和能量, 因此在教学中会着意鼓励各种思维类型和设计途径, 在理论课中系统讲授当代设计理论和方法, 在专题设计和短学期中, 学生还会接触和运用参数化设计、空间句法和B I M等设计工具, 参加设计竞赛和国际设计工作坊等。
四年级课程设计聚焦城市与建筑的复杂性, 强调运用合理的建筑技术解决复杂的功能、流线等问题, 在保持设计概念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思考设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典型设计课程有城市设计、商业综合体、绿色建筑、观影建筑、材料设计和算法设计等。四年级的国际设计工作坊更加注重综合性的教学体验, 包括中外教授授课、集中设计、两地评图和参观游历等教学活动。
2. 设计评价的开放性和公平性
为保证设计评价的开放性和公平性, 学院制定了标准的评图规范, 从流程上确保设计成果评价的开放性和公正性。在规范中明确要求评委不应少于5人 (含院外评委1名) , 采取宣讲评图的方式, 每个设计宣讲和评价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教学组在“评图季”邀请著名建筑师参加评图, 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3. 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多元性
学院将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多元性作为设计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 从体制上鼓励教师在设计选题和教学方法上的探索, 让学生在适合的时间学到适合的知识。在专题设计的框架中, 教师可以在本年级教学框架的基础上, 编写相应的设计教案, 邀请学术讲座和辅助教师。通过专题宣讲环节, 由学生填报并最终确定设计课题。
七、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运作
学院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关注文化、技术与社会现实问题, 系统了解所选专题设计的前沿理论与实践, 综合利用本科阶段所积累的调研、沟通、分析、设计、制图与表达方法, 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与实践性兼备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工作。具体毕业设计成果包括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图纸、调研报告、外文资料翻译、毕业设计成果展板6个部分。
针对近年来学生为毕业后继续深造或择业所进行准备对毕业设计造成的影响, 学院在毕业设计题目设置、设计周期、程序管理上进行了改革尝试。在题目上, 设置建筑遗产保护、绿色建筑、参数化设计、博览建筑、人居建筑、建筑声学等设计和研究专题,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在周期上, 将原来的1个学期延长至1.5或2个学期, 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深度;在程序上, 设置毕业设计中期考核、毕业设计展、一次答辩、二次答辩、延期毕业等环节, 激发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和危机感, 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结语
随着学院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化交流的深入进行以及更多海外高水平人才的引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将逐步得以完善。立足本土、务实创新、改革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独立的研究方向, 以多元化取代一体化, 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互相促动, 形成良性循环, 更好地面对国际化建筑教育的趋势, 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学院教学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张颀.两种关系, 两种研究[J].建筑与文化, 2009 (7) :12-13.
[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天大专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简报 篇3
工作室的教学科研基础是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
由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下设的美术系主要承担设计基础和绘画造型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跨专业特点。设计造型工作室的前身是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下辖的造型艺术研究所,作为学院教师专业研究的承担机构,自造型艺术研究所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了造型艺术方面的研究,研究室10位教师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展览上入选和获奖。在各类艺术专业期刊上发表大量论文和作品,近年来还成功申报了教育部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市级课题1项;同时,研究所还承接了10多项横向课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用艺术作品回馈实际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带领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经验。结合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教师在进行科研创作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程度比较低,尤其是我院作为艺术设计的专业院校,将设计与造型相结合的教学案例比较少,如果能将造型艺术研究所老师在造型上的优势结合到艺术设计中去,将可以创造更多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成果。与同类专业院校相比,我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不具备更大的优势,而当前设计市场上对既具有创新设计能力又有扎实造型基础的学生是非常受欢迎的。
在近年的教师横向课题研究中,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学生团队,该团队既有艺术设计低年级学生,也有高年级的学生,跨越了环境艺术和视觉传达、产品设计三个专业,设计能力较强,整个学生团队具有了一定的设计技能,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和信任,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学习精神,并多次设想并筹划独立工作室的开办和运营,有的学生还有一定的设计客户资源。此外,学生通过实习对于生产企业、设计企业都具有初步的了解,为在校期间创新创业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造型艺术工作室创新创业的项目特色
基于以上背景,以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了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造型艺术工作室,整合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将其他三个设计工作室完成不了的课题或项目进行开发,如涉及到大型绘画类项目、装饰性工艺品设计(玉雕)、雕塑和陶艺设计、环境改造、景观设计、设计造型培训等,这些课题既需要较强的设计创新,同时也需要扎实的美术造型基础来完成,而造型艺术工作室正好弥补了其他三个工作室的不足。以造型艺术工作室为平台,招募全院设计造型基础较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创作一批设计与造型紧密结合的作品并尝试推广。
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现有的工业设计工作室、视觉传达工作室、环境艺术工作室,都有比较强的专业针对性,所研究的课题项目多数只针对本专业,对于跨专业、跨学科的项目研究显得不足,造型艺术工作室的功能则是整合了其他三个工作室的资源,利用美术系教师的造型优势,结合其他三个专业设计能力,以工作室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其他三个专业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中,主要包括大型绘画类项目、装饰性工艺品设计(玉雕)、雕塑和陶艺设计、环境改造、景观设计、设计造型(手绘)培训等。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一些专业创新和创业训练,并创作一批设计与造型紧密结合的作品,如装饰陶艺、装饰雕塑等。
工作室的创新创业探索实践
为更好地将工作室建设为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之一,工作室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成功申报了2014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造型艺术工作室创业训练。结合该大创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室已开展了多项实际创业项目,并取得有实效的创业成绩。造型艺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设计领域,我院现有的视觉传达工作室、工业设计工作室和环境设计工作室,都是针对本专业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平台,对某些综合性的设计业务则相对薄弱。经过市场调研和综合考察,在当前的设计市场上,仍有一个比较综合性的设计细分领域,就是现代设计与造型艺术相结合的设计细分点。在传统绘画艺术领域,相对于知名画家作品高企的市场价格,一般居家消费者都难于接受昂贵的艺术作品,如油画、中国画、雕塑等。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品的消费是一个大的趋势,针对大众能买得起的原创作品,且具有较强设计感和装饰感的原创艺术品是今后家具和设计市场的一个热点,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以造型艺术作为今后学生创业的基点,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为此,作为项目研究内容之一,团队在大学生原创艺术作品上做了尝试,包括:绘制原创油画、水彩画作品进行销售,或者为客户定制油画作品。在整个项目研究期间,这个尝试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大学生的原创艺术作品,价格不高,品味也不低,受到客户的喜爱;其次,利用综合性的资源优势,项目组接洽了部分视觉设计和插画业务,由于项目组成员中既有视觉传达的同学,也有其他专业的同学,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在插画和视觉设计业务上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第三,在新一轮的设计教育培养方案改革中,广州市的大部分设计院校在设计基础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尤其是造型基础教学比重都相应作了降低,这势必影响学生的造型能力。而在某些设计专业,这种基础的造型能力仍是比较重要的,如环境设计专业、园林设计专业的手绘表现能力和快速造型能力。近年,在广州共涌现了5-6家针对设计基础造型能力培训的机构,这些机构良莠不齐,学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既花费时间金钱,造型能力也没得到提高。因此,这也是造型艺术工作室开展创新创业的一个亮点。以美术系教师优异的造型能力和其他三个专业的设计优势,开展教学创新,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设计造型能力。自项目开展以来,共计开展五期(200人次)的手绘造型培训,借助学院已有的资源,以较低的费用吸引了大量的学员。培训的项目只要是针对园林和城建专业的手绘造型基础、马克笔表现和水彩技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指导老师带领项目团队中具有较强造型能力的学生来进行教学,以一个月为学习期限,从造型的基础训练到马克笔表现,教学内容紧凑,由于教学团队年轻有活力,很容易与学院之间产生亲和,教学效果非常好,许多没有任何造型基础的学员在经过为期30天的集训后,都能迅速将手绘能力提高到可以为专业学习或者设计需要服务,通过该项目的开展,项目组成员在各种创新创业实践上得到实际锻炼。因为,完成一个培训或者设计项目,团队成员需要紧密合作,并分工协调。例如在手绘培训项目上,就需要团队成员协调做好宣传、招生、学员后勤、培训计划、教学计划和教材的设计等方面做好工作。这些工作实际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创业实践了。最后,结合项目研究,项目组成员还对珠三角的装饰绘画作品的创作与销售、家具饰品的调查与研究、广州设计基础培训市场做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在此过程中还积极与广州的设计公司开展专业和市场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这一系列实际调查,拓展了在校大学生的视野,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并激发了他们的市场意识,为今后的创业实践积累经验。
工作室模式创业训练的创新点
在设计学院建立以工作室并将部分教学放进工作室,是当下设计教育的创新点,而以工作室平台来带动在校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是提前将学生的设计行为与市场对接,既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也可以通过此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设计符合市场的要求。各个设计学院都有专业平台和基础平台,基础平台的优势是造型,以造型为基点,就可以整合各个不同设计专业的方向和优势,找到各个专业不能做的设计细分点,开展设计与造型相结合的设计创新探索;设计与造型结合的方向具有可预见的市场前景,如设计基础培训、装饰画、装饰陶艺、装饰雕塑、家庭饰品设计等,可以为设计专业学生提高创业训练和就业指导;项目团队的组合是综合性的,包括环境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专业、园林专业,具有跨专业、跨学院的专业和学科资源,有比较宽阔的研究视野,由此也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最后,设计学院的工作室模式,机构精简不臃肿,运作非常高效,而且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和教学的,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结合实际项目的运作,学生将平时停留在理论阶段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是高校设计学院设计教育产学研探索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汝全;翟橙;芮洁雅 产品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训练及教学意义 美术大观 2014-11-15
[2]杨汝 全设计思维与设计教育 美术大观 2014-07-15
[3]刘韬 “项目+主题”的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新模式探讨 美术教育研究 2014-11-25
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简报 篇4
根据我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有关规定,以及教务处“关于2009年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院专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一、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潘长学 彭自力
副组长:朱明建、方兴、何方、胡广华
成员:武星宽、郑建启、杨先艺、柯常忠、周艳、方卫 秘书:张江萍
詹丽
二、转专业的对象
本次转专业的对象为我院2007年、2008年入校的在校普通全日制 学生。
其中:
1、2007年入校的学生可在学院内部申请转专业; 2、2008年入校的学生工业设计(理)原则上可在全 校范围内申请转专业,其它专业在学院内部申请转专业。
三、学生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转专业:
1、学习成绩优良,必修课程(含实践性环节)平均学分绩的年级专业排名在前20%,无不及格课程;
2、因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隐瞒既往病史者除外),经校医院检查证明确实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其它专业学习者;
3、经学生所在学院确认,学生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则无法 继续学习者。
注:满足条件二或条件三的学生申请转专业时,只能在学校为其提供的专业中进行选择。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具备转专业的条件:
1、在校期间因违纪(或违法)受过处分(或处理)者;
2、正在休学、保留学籍或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3、入学后已调整过一次专业的学生;
4、申请转入专业的招生科类与本人高考科类不一致的学生
五、转专业的程序
1、教学办向各系下达填报本科学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
2、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只能申请一个专业),在网上下载“武汉理工大学学生转专业审批表”(一式两份),并附上相应的证明材料,按表格规定内容如实填写并按规定时间到本系报名,各系组织对报名转专业学生的资格和条件进行审核,经转出、转入专业所在系系主任审批签字后提交教学办。
3、学院根据各专业班级现有学生人数及转入、转出申请人数确定各专业方向最后转入、转出名额。各系可接收转专业名额如下: 环艺专业:2人
平面专业:4人
艺术设计学专业:5人
动画专业:2人(工程、影视各1人)工业设计(理)专业:6人
工业设计(文)专业:0人(根据转出学生数量来确定)
4、按学院考核小组组织考核方式、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由教学办在学院网站及公告栏通知,不单独通知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本人。
5、根据考核结果、专业班级人员情况、学生申报人数和择优录取的原则由学院转专业工作小组确定转入、转出名单。
六、时间安排:
1、学生咨询时间:2009年5月12日---2009年5月15日
2、学生申请时间:2009年5月16日---2009年5月22日
3、学院考核时间:2009年5月27日—2009年6月2日
4、学院报送材料时间:2009年6月4日
5、学校公布时间:2009年9月1日前
七、注意事项
1、学生在校期间只能申请转专业一次。应在充分了解各专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转专业的申请。学生提交转专业申请后,如果因个人原因需要撤消原申请,应在6月4日以前向接收学院提出撤消请求,6月4日以后概不受理撤消请求。
2、在申请转专业期间,学生应安心在现专业学习并参加期末考试。考试结束后,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学校将取消其转专业的资格: ①因违纪(法)受到任何处分(或处理);
②因满足转专业条件中第一条而申请转专业的学生,第二学期必修课程(含实践性环节)考核不合格。
八、本工作细则由艺术与设计学院负责解释。
艺术与设计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篇5
城市规划专业
建筑学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可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导学科:土木工程学科属于工学门类,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所依赖的主要学科之一。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
主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砼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桥梁结构、道路勘测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
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历史悠久,享誉国内外,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性、实用性高级人才。
就业范围:该专业学生就业领域广,毕业后可以进入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领域的设计、施工、开发单位,咨询监理、管理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设计、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
土木工程系
副主任:张泽平(主持)
书记:马丽莉
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简报 篇6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学生会科技部章程(草拟)第一章 总 则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学生会科技部,是学校学生会科技部领导下的学院性学生科技文化学术团体。本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党的政策和教育方针以及学院的育人目标,以“活跃学生学术气氛,增强科技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经济学术科技人才”为指导思想,本着“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原则,结合学院的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融知识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自身也开展多种科技创新活动,带动学院的学生科研气氛,为同学的健康成才创造条件,为树立良好的学风和院风、促进学院及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配合学院及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做贡献。
第一条 本部的基本任务是:
1.积极引导全院同学巩固专业思想,深化专业知识,活跃学院学术气氛;
2.培养会员及广大同学的科研设计能力、创造能力,推荐有专长的干事及同学参加学术科研活动;努力创造条件,为我院同学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3.加强同校园内外、学校各学院及学院内各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使每个干事既能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又能获得广博的百科知识,达到全面成才。第二条 本部的工作理念是:“做人、做事、做学问”。
第三条本部积极支持学校、学院其他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的一切有利于同学健康成才的活动,愿意本着完全平等、互相支持、互不影响工作的原则处理与其他学生组织的关系。
第二章 科技部委员
第四条凡具有本院正式学籍的学生,通过自愿报名或年级辅导员推荐等方法,结合面试考核,择优录取,成为本部委员。第五条 委员的权利和义务: 1)有推举权和被推举权;
2)对本部工作有评议、建议和批评的权利; 3)优先参加本部组织的各项活动的权利;
4)有遵守本部章程,积极支持本部工作,维护本部利益和声誉的义务; 5)有认真完成本部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为本院工作献计献策的义务; 6有汇报交流各自的学习工作收获、心得体会的义务。
第六条 任何个人和部门不得剥夺委员的上述权利;任何委员都必须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第七条本部部长、委员由院学生会和团委相关人员任命和招聘大会或主席团推荐选举相结合的办法产生。本部委员在其所属小组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第八条每学期末由部长对所有委员进行考核,考核情况由拓展办反馈到委员所在专业。对工作成绩优异、符合相关条件者,推荐参加学校及学院有关先进的评选;或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通告本人所在专业。委员代表院在校活动中所得荣誉称号和奖励情况应及时上报学生会。
第九条委员考核办法:在部长统一安排下,由各小组负责人召集该组全体会员按照先自我介绍、自我评议,后投票表决的程序进行;各小组负责人由部长考核,部长的考核由院团委按院有关文件要求的程序进行。
第十条 凡委员违反本部章程的,经部长讨论,三分之二通过即可令其退部并及时上报主席团且该学期考核成绩不合格。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十一条本会实行主席团领导下的主席负责制。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其中由部长、副部长等主持日常事务的处理。副部长协助部长工作。部长因故不能参加会议或不能主持工作时,应及时向相关主席请假,活动或会议等由副部长代理,第十二条 部长职权为:
1.解释本部章程并监督其执行;
2.接受委员提出的重大提案的讨论并作出决策,决定科技部机构的设置与撤并; 3.修改本部章程,制定本会各项工作条例和制度并监督执行; 4.领导和监督部门实施活动计划; 5.决定其它未尽事宜。
6.研究、处理、决定科技部工作中的重要事务;
7根据例会提议,并通过例会讨论通过实行,任免部门委员; 8.决定召开临时部长、委员大会。
第十三条 提案的通过需部门有三分之二以上赞成。
第十四条 全校性的大规模活动由委员和校科技部或其他校学生组织讨论成立的临时学生工作委员会或临时学生工作小组负责。
第四章 职能(部门部分工作重心)
第十五条 部门主要职能: 部长权责:
1、制定本部学期、学年工作计划,总结本部学期、学年工作。2.统筹安排各项活动,调派部员。3.定期参加学院学生会内部部长例会,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和工作设想,为学院发展出谋划策。
4.定期召开部门例会,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5.营造和谐的部门内部环境,以提高部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任务分配尽量平均,让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机会。
6.负责每学期开始的纳新工作。如工作确实需要,可在必要时候吸纳部员。7.负责撰写部门学期工作计划和学期工作总结。
副部长权责:
1.副部长对接学院其他部门。在举办各种活动期间,负责与其他部门保持联系,凡与其他部门有关系的各项任务由副部负责,调派部门委员进行相关的各项工作。2.副部长对接学校。副部长负责及时传达学校的学术信息、活动信息及其他相关事宜。3.副部长对接部内。在活动期间,负责组织部门成员参加活动。副部在向部长汇报并征得部长同意的情况下方可调派部员进行相关的各项工作。
4.对外代表科技部形象,负责同校科技部、其他学院科技部、院内各学生部门及其他学生组织的联系工作,为科技部工作顺利开展铺路搭桥。
部长副部长共同权责:
1.财务管理,做到账目明晰,账务公开。2.进行独立的财务核算,有明确的财务制度。3.活动经费的申请。
4.重要资料、文件的打印。
委员权责:
(一)基本权责:
1.按时参加部门内部例会有急事要事提前请假。2.服从上级安排、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3.如对上级安排有异议,可向上级提出。
4.广泛、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同学们对各项活动的喜好程度,收集同学们对本部 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上级汇报。5.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策划权责
1.对上对下行文、各类文件资料的整理。
2.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宣传材料的书写准备。
3.记录例会记录和总结并及时上交校科技部和院科技部。4.对部门工作阶段性总结及安排,提出活动的策划建议。
5.负责收集科技部部内外人员对本会建议、批评,并向部长提出书面报告
(三)协调权责:
1.保持与学院学生会、各部门的良好关系,适当开展交流会。2.负责活动的场地布置、设备管理等问题。3.对各活动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4.加强对部门活动的动态宣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章程》自2013年9月10日起实行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科技部
梁玉锋
王为
拟起草
注: 章程中其他未尽事宜等开学结合学生会有关实际另行修改
部门人员共同守则
1.部门成员自觉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不违反校纪校规,注重部门形象,不做有损于学院、学生会名誉的事,积极维护学院形象。
2.各成员对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有全面清楚的认识,工作认真踏实负责,真正使科技部各成员充分发挥其作用。
3.积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本着“服务师生”的原则以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锐意进取,在部门中树立良好的典范;
4.部门成员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努力学习并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不因工作而影响学习。
5.部门成员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积极地为校和学院做贡献。
6.发现和培养热心学生工作的同学,为本部准备充足的后备干部力量;公平、公开、公正地为本部吸收创新人才。7.配合学生会其他部门的工作,对其它部门在技术方面的问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认真完成主席团规定应由科技部承担的其他任务。
考勤制度
1.任何成员参加部门活动时都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或早退,否则将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开除的处罚。
2.因故不能出席会议或活动的,需有正当理由,提前请假,需由部长批准方有效。3.一学期无故缺席三次以上者,免去其职务,作自动退出本部门处理。4.一学期迟到三次作为缺席一次记。
5.本部门成员如有严重违法乱纪之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开除。
6.参加本部门活动时不可做与本部门活动无关的事,否则按缺席处理。
奖罚制度
1.积极参加本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部门将视成员的成绩和对部门的贡献,给予表彰,表现突出者给予“学期优秀委员”奖励。
2.对本部门工作消极,甚至有侮辱本部门名誉的行为,按情节严重给予处罚。3.成员不得私自利用本部门的名义营私,一经发现,作开除出部门处理,并上报学院团委,因营私而导致的不良后果本部门概不负责。
未来展望
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简报 篇7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是1932年创建的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1938年勷勤大学建工系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抗战时期学校辗转迁移粤北,抗战胜利后迁回广州石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建筑工程系调整入新成立的华南工学院,之后学校曾先后更名为广东工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1998年,建筑学院成立。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下文中在语境无歧义时简称为学院)自勷勤大学创立至今已历76周年,是我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院系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筑学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现代建筑教育传统,对这一历史的整理和回顾,有助于今日我们明确学术传统、承传教育精神、继续创新发展。
根据不同的时代现实和主持教授们对建筑教育、学术研究、岭南建筑创作的思考和实践,本文将学院的学科发展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932年勷勤大学创立至1945年中山大学粤北时期结束为华南现代建筑教育的探索时期;中大复归石牌,建筑教学体系开始全面完善的1945年至恢复高考和正常本科招生的1977年,为华南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期及岭南现代建筑思想的形成期,这里包含了文革期间的停滞阶段;1977年以来为华南建筑教育体系的成熟期和岭南建筑学派的成长期。
1. 华南现代建筑教育的探索时期(1932-1945)
陈济棠主粤时期,广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伴随有大量的建设活动,产生了对建设人才的需求。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应时而生,为纪念广东国民党元老古应芬(字勷勤,1873-1931),在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的基础上于1932年创立,建筑工程系同时创办,为中国南方诸省工科大学之首。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学院、曾随Tony Garnier工作的林克明为首任系主任、教授。1)1938年因日本侵华战争,勷勤大学裁撤,曾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建筑史的胡德元受命于国难之际,将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完整带入中山大学并任系主任。自林克明和胡德元始,华南大地上实现了真正的建筑学教育,是为华南建筑学科的发端。
在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中,也有提倡新建筑和遵循巴黎艺术学院体系(Beaux-Art)两种思潮的并存,从主要教师的受教育背景中,可以看到这两种倾向的来源。勷勤大学本来以土木系为基础,从开系之初便有了技术主导的教学班底。除林克明、胡德元外,勷勤大学和中山大学前期的主要教师还包括获得MIT硕士的过元熙教授和罗明勷教授、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的陈荣枝教授、先后就读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谭天宋教授、毕业于巴黎土木工程大学的金泽光教授、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的杨金、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李卓、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林荣润、曾协助美国建筑师茂飞(H.K.Murphy)制定南京“首都计划”的黄玉瑜教授等。2)
在当时中国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较强的正统性意识形态影响下,广州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国传统样式的新建筑,例如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等。但岭南地区素有开放、开明的商埠文化氛围,讲求建设实效、建造速度和技术质量,在客观上鼓励了对建筑新技术的运用,同时也呼唤建筑的新风格。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建筑形式、速度和经济性的要求在这一时期的建筑教育中得到了响应。勷勤大学的建筑教育具有注重技术和实践等鲜明特点,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强烈兴趣和积极主动的追求,重视实用性技术课程,开始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建筑教育探索之路。3)在当时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这种追求(图1,2)。
1933年,林克明在《什么是摩登建筑》一文中系统介绍了他称之为“摩登建筑”的现代建筑运动的原因,以及现代建筑的本质和特点,他本人在创作实践中也一直尝试新建筑技术与传统建筑形式的结合。1936年10月,勷勤大学学生郑祖良、黎抡杰等创办《新建筑》,介绍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对传播现代建筑精神起到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刊物的外文以德文的“Neue Baukunst”为标题,体现了对当时席卷全球的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的向往。《新建筑》在创刊词中明确提出“反抗现存因袭地建筑样式,创造适合于机能性、目的性的新建筑”的现代建筑信念。4)(图3)
系中多位教授都有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或曾参与当时广州市工务局的事务,保持着高水平的实践,林克明教授是中山纪念堂的合作设计师和中山图书馆、勷勤大学校园建筑等一系列重要建筑的设计师,陈荣枝是爱群大厦的建筑师,过元熙后来应孙立人将军之邀设计了新一军公墓。
由一批留学法国、日本、美国的教授们创立的华南现代建筑教育事业,迅速与广东开放的文化风气结合,培养出了第一批学生投入到当时的教育和设计实践中。惜逢战乱,漂泊不定,但留下的现代建筑教育“火种”随着二战后教育环境的相对稳定,带来了华南建筑教育的新发展。
2. 华南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期及岭南现代建筑思想的形成期(1945-1977)
1945年,中山大学从粤北迁回广州,教学归于稳定,随着夏昌世、龙庆忠、陈伯齐三位教授的先后到来,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进入了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时期。在以三位教授为主的教学团队的带领下,坚持现代建筑的教育思想,坚持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性态度和对现代性的追求,强调对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关注,面对社会现实,探究经济、实用、美观、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创作策略。为华南教育开拓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华南建筑史学研究等整体发展的学科建设道路。这一时期也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六十年代,华南开现代建筑创作风气之先,创作了一批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先锋作品: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群、中山医学院教学楼群、华南工学院教学楼群等等。其中,1952年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是教师的一次集体创作实践,(图4-7)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建筑现代性的理解,为当时的中国建筑学界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华南建筑教育的重要人物龙庆忠先生、陈伯齐先生、夏昌世先生及其教育、研究和创作活动对华南建筑学科的建设发展意义深远。值得我们将此精神永远铭记,发扬创新。
龙庆忠(非了)先生(1903-1996)193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先后任教于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等高校,与中国营造学社诸君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紧密的联系,学术上与梁思成、刘敦桢等人的研究互为补充。他是华南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开创者,创立了建筑防灾学和建筑文化学。龙先生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编写了《建筑制图》、《中外建筑史》、《建筑图解力学》和《中国建筑结构》等许多教科书,三十年代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了《开封之铁塔》(三卷四期,1933年)和《穴居杂考》(五卷一期,1934年),他的主要论文辑录于《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一书。龙先生提倡建筑学要有中国的建筑理论,提倡建筑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天下为己任。他提出应把我国传统建筑的防火、防洪、防震、防台风与城镇规划、园林、古建筑的三保(保护、保管和保修)等方面的经验继承下来,主张建立由防灾学、建筑、城镇、园林规划设计及建筑修缮保护构成的学科体系。龙先生以非凡的气魄和执着的精神,躬耕学术田野,在文革后成为我国第一批建筑史博士导师,培养了一大批建筑历史和理论人才。(图8)
陈伯齐先生(1903-1973)于1930年留日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1934年转德国柏林工业大学,1939年毕业,1940年回国。历任重庆大学首届系主任、同济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和华南工学院教授、系主任,1962年起任全国建筑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他是亚热带建筑研究和创作的开创者,倡导以亚热带地区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为中心的办学宗旨,强调在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陈先生创建亚热带建筑研究室,进行住宅热工和通风测试,奠定了亚热带建筑研究的基础。正是在他的主持和倡导之下,华南工学院的建筑热工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1978年曾获中国科学大会奖。陈伯齐先生将其在国外的阅历,运用到教学制度,学科设置和培养方式上。高年级开设建筑与经济、特种结构和形式等课程,设计课程高低年级混班学习,注重年轻教师参与设计实践,强调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结合。由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包括重庆浮图关体育场、广州女子师范学校规划及设计、华中工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武汉测绘学校的校园总体规划、中山医学院校区总体规划、华南工学院总体规划及一号楼、化工楼设计等,他还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广西桂林风景城市规划的设计。
夏昌世先生(1905-1996)于1928年毕业于德国卡斯鲁厄大学,1932年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艺术史博士。曾先后任教国立艺专、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是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开拓者。
夏昌世先生大力提倡现代建筑思想,推行现代教育方法。重视建筑教育中的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强调设计动手能力。夏昌世先生自己绘制的教学楼施工图,图面美仑美奂,布局匀称,线条流畅,字体端正,交待详尽,堪称绝好的教学样图。另一方面,在战后重建中,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筑实践,针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从遮阳、通风、隔热等建筑的基本问题入手,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建筑作品,对其后岭南现代建筑的探索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的建筑创作集中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品有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改建、行政办公楼、三号和四号教学楼,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医学院生理生化楼、基础科楼、药物教学楼、病理学教研室,以及鼎湖山教工疗养所、广州华侨医院等。他还参加了桂林市风景城市-规划、漓江风景区设计和兴安灵渠风景区规划、带着研究生何镜堂设计了南海大会堂、广西医学院门诊部,1981年至1982年从侨居的德国回国指导设计广州华侨医院。(图11-14)
夏昌世先生还一直注重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1953年他和陈伯齐、龙庆忠、杜汝俭、陆元鼎等开展民居建筑研究,其后还成立民居研究所(夏昌世任所长,陈伯齐任副所长),研究岭南民居建筑的合理性,指导建筑创作。60年代开始,夏昌世先生研究重心转向园林建筑传统,并发表了《漫谈岭南庭院》(《建筑学报》1963年第3期)和《粤中庭院水石及其构图》(《园艺学报》1964.3卷2期)等文。而《园林述要》则是一部晚了三十年的著作,因为政治上的牵连,到1995才在学生们的努力之下得以出版。
夏昌世带领莫伯治、何镜堂(当时是夏先生的研究生)进行岭南庭园建筑的研究。夏先生对岭南庭园建筑的热爱、高超的设计水平以及务实节约的态度,给了后辈深刻影响。在莫伯治初踏入建筑设计领域时,有幸接受到夏昌世的言传身教。夏昌世对岭南园林建筑的研究对后期岭南现代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岭南现代建筑的主要创作团队“旅游设计组”5)在当时林西副市长的带领下,在1964-1983年间创作了白云山庄旅舍、广州新爱群大厦、广州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白天鹅宾馆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建筑作品,该小组的主要成员包括:莫伯治、佘畯南、林兆璋、陈伟廉、蔡德道、吴威亮、陈立言等,他们都受到华南教育传统深刻的影响。“旅游设计组”的重要成员莫伯治、吴威亮分别为中山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36年、50年毕业生,蔡德道、陈伟廉和林兆璋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建筑系48年、59年和62年的毕业生。(图15-19)
而何镜堂院士——当年是夏昌世先生唯一的研究生,也是文革前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唯一毕业的研究生,在就学期间深得师传。80年代后,回归华工的何镜堂院士带领建筑学院通过建筑创作和理论思考,延续了华南建筑教育的发展脉络,学院教育与设计创作的结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
龙庆忠、陈伯齐、夏昌世等教师们一道,将所接受的现代主义思想与南方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以技术理性、务实致用、问题分析为教学主导思想,形成了统一而清晰的教育方法和氛围,培养出了一代优秀的建筑专才和教学团队。这一时期的部分杰出毕业生包括杜汝俭、贺陈词、蔡德道、金振声、陆元鼎、罗宝钿、李允鉌、袁培煌、邓其生、饶维纯、陈伟廉、何镜堂、蔡健中、彭继文、黎佗芬、林兆彰、石安海等等。
文革期间教育事业停顿,老一辈教授皆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华南建筑教育亦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能以估量的损失。当时,只有建筑热工和剧院设计方面的研究还能继续进行。所幸的是,文革后活跃在华南建筑教育领域的著名教授皆是他们的学生,这使得现代建筑的教育传统得以延续,也为新时期岭南现代建筑创作和学科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一批优秀人才。
3.华南建筑教育体系的成熟期和岭南建筑学派的成长期。(1977年以来)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随着人才培养和教育学术平台的重新起步,华南的建筑学教育和研究逐步回复了元气,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凭着开放创新的精神,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迅速发展。
龙庆忠先生开拓的建筑史和理论方面,建筑与城市防灾研究、民居研究和地域传统建筑研究得到发扬光大(以陆元鼎教授、邓其生教授等为代表),龙先生文革后培养的博士硕士如吴庆洲教授、程建军教授等逐步成为了华南建筑史研究的主力。华南在建筑与城市防灾、建筑文化、民居研究和历史遗产保护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培养了三十余位博士,主持的古建筑修缮两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为广东的遗产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伯齐先生创立的亚热带建筑研究得到继续发展,逐步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亚热带地域建筑学科架构。气候性建筑问题和建筑物理技术方面发展迅速(以林其标教授、孟庆林教授的研究为代表),吴硕贤院士带领的建筑技术科学在建筑声学、热工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岭南园林及庭院建筑研究硕果累累(以杜汝俭教授、刘管平教授、叶荣贵教授等代表),还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罗宝钿教授、张锡麟教授等)、居住建筑(金振声教授)及公共建筑(赵伯仁教授、林永祥教授、陶郅教授、孙一民教授等)诸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成绩,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因为亚热带建筑研究的长期努力,2007年,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批准进入建设阶段,成为国内建筑学科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由夏昌世先生开创的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也呈现了多元化和繁荣发展的景象。1979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以一个系设计室的班底起步,逐步建成一个综合甲级资质的设计院。在创院之初以“研究”命名,强调“产、学、研”的结合,与学院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互动、融合。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创作研究,经历林克明、陈开庆两任院长的开创、夏昌世先生的顾问(指导广州华侨医院设计),又迎进了莫伯治、佘畯南教授,以及1983年何镜堂先生回归及至后来任院长主持工作,岭南建筑界的创作力量在80年代初得到汇聚,这是一个跨越两代岭南建筑人的汇聚,也是接近半个世纪对现代建筑探索力量的汇聚,更是一个时代机遇的整体氛围的汇聚。这种汇聚,重新带动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整体发展。(图20)
一方面,以当年“旅游设计小组”成员为主体的的广州建筑创作力量,继续发挥着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英年早逝的陈伟廉先生(1935-1985),当年“旅游设计小组”的主力建筑师,后任珠江外资设计院副院长,其80年代创作的广州世贸大厦和金融大厦堪称难得的现代建筑佳作(图21,22)。也要看到,一些逐步远离华南学术主体的建筑师的作品,逐步丧失了其发展更新的精神根源,难免走入了“表现主义”、“手法主义”的“样式探索”道路。企图以岭南建筑的“风格”或“样式”作为地域建筑创作的出路,严重偏离了现代建筑精神,也恰恰是当年《新建筑》杂志创刊词所要反对的方向。
另一方面,以学院为依托,传承岭南现代建筑思想,强调与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来实现综合发展的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教授的带领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岭南当代建筑创作的主体力量,形成了理性、实干的创新理念与团队工作模式,完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和摔跤馆等众多大型工程,高水平完成了200多个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系列遍布大江南北的建筑作品引起了建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何镜堂院士在总结岭南现代建筑创作思想和学科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观三性”(即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思想。正如当年三老创立的学科基础和整体发展模式一样,华南的建筑学科的整体发展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动力。(图23-24)
建筑学派的形成,须有其传统之承传、共同而独特之思想精神、高素质的建筑师群落和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纵观当代岭南建筑的发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步;五、六十年代岭南现代建筑思想系统形成并付诸实践,开拓了清晰的学术研究架构和建筑创作方向;七、八十年代延续和发展了这一方向,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九十年代学院以来整体发展,继续了对地域性建筑创作、改革建筑教育和扩展学术研究的探求,地域现代建筑创作精神得到了提升,并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影响,一大批中青年建筑师和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各方面建筑创作和研究成绩突出,岭南建筑学派正处在成长时期。
中国建筑的发展需要超越流派,而发展出自己的学派,形成异彩纷呈的多个学派是实现中国建筑腾飞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岭南建筑学派进行积极探索的意义之所在。
摘要:本文综述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其现代建筑教育和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动力和过程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岭南现代建筑思想的来源及其对岭南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深刻影响。文章分阶段讨论了该学院建筑教育、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特点,并提出了岭南建筑学派正处于成长期的观点。
关键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岭南建筑学派,现代建筑教育
参考文献
[1].杜汝俭等编.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2].冯江.龙非了:一个建筑历史学者的学术历史.[J]建筑师,125期
[3].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赖德霖主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5].刘源.中国(大陆地区)建筑期刊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土建通讯.第三卷第一期.1948
[8].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简报 篇8
关 键 词:阿尔托大学 教育模式 创新
设计是芬兰国家历史和国民身份的一部分,作为斯堪的纳维亚流派最典型的代表,芬兰设计近年来不仅继续引领着崇尚人性化、自然、温馨、质朴的设计风格,更在推动创意进一步走向创新方面引领着世界潮流。北欧芬兰的赫尔辛基是“2012世界设计之都”,设计文化一直以来是这座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之前听说,在芬兰,高校是设计活动的核心,阿尔托大学是其中一个范例。我有幸在2012年8月,跟随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北欧艺术设计考察团队,怀着学习和向往的心,走进了芬兰,走进了“2012世界设计之都” 赫尔辛基,走进了我们神往已久的艺术设计学科殿堂——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
阿尔托大学成立于2008年6月,是芬兰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由芬兰三所专业领域的权威学府——赫尔辛基经济学院、赫尔辛基理工学院、赫尔辛基艺术和设计学院合并而成。
在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芬兰高等教育竞争力已位列世界第一。由政府主导、在整合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基础上组建而成的阿尔托大学便是一个以创新为主基调、与知识经济时代相呼应的创业型大学的典型范式。
一、创新的办学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缺乏灵活性和高度同质化的大学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的创新能力的发展。阿尔托大学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芬兰政府改革高等教育体系的产物。以“创新”为办学基调,以建设“世界最好的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为使命、以创业型大学为依托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果。阿尔托大学的创新办学理念,不仅包含创新知识的产生,还涵盖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以及创新知识的转移、利用和创造新需求的创新活动,是一个知识集成应用的过程,阿尔托大学注重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建构,保障创新质量,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办学使命,旨在把争取自身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相结合。从确立独立法人地位、建立董事会制度、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资金来源多元化,到设立设计工厂、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等,阿尔托大学诸多举措都是以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基础的。
二、设计工厂——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创新教育平台
设计工厂是学校通过内外着力,建立的一个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能力有机生成的生态系统,即知识集成应用能力有机生成系统。在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我们参观了设计工厂里面的著名芬兰知名企业iittala公司的产品研发中心。学校发挥的地沿优势和场地资源优势,把知名的、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的设计研发分部引进学校,实现了产、学、研、用的高度融合,在这里,学校成为企业的智库和人才基地,企业也成为学校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的提供了平台。在设计工厂里,企业的设计主管,主笔设计师可以更多机会地成为设计课程的教学力量,而学生的一些设计课程也可以和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相链接,教学内容鲜活、实用、而且始终与实际联系,紧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和趋势。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里著名企业ilttalide的产品研发中心里,很多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读期间就在企业设计师的带领下参与了产品的研发而且表现突出,其作品被企业采用并生产,一毕业就被这些大的企业留用,他们的设计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这种模式,使学校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配备,学生课程实践这些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解决,教学效果良好,大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也有助于企业的产品研发在人员、条件的配备上一直保持在学科的前沿水平。实在是一个多赢的合理运作模式。
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的产、学、研、用不再是相互分离的,是一个交互作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显然,第一次学术革命形成的以教学和研究为使命的大学功能定位难以满足这种要求。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呼唤大学把知识的转移与应用纳入功能范畴,并肩负起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第三使命”,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因此,设计工厂,为设计服务社会的设计实践教学开辟了一条具有参考意义的路径。
三、科学、灵活的教学模式
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设有艺术系、数字艺术及媒体系、工业设计系、服装设计系、陶艺系等,在汉娜女士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各个系的教学空间和实验室。据介绍,设计学院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均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满足行业需要为本位来设立,以“适用”为宗旨,并根据实际需要每年作一定的调整,因此,其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
由于以学生能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为目的,设计学院的课程目录和内容并不固定。在教学上大多数的课程是聘请本国或国际一流的设计大师做讲座或带领课题研究来进行,学生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图书馆有充足的藏书,他们有大量的参考书目需要阅读。设计学院的教室多为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以课题讨论为主,以答辩和提交实物结合的方式来作为课题的作业提交。在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室内设计、材料设计和工业设计方向的本科生学习和课程安排都是基于设计项目,每年学院都会进行50-60个项目,每个学生在4年中大约能参与10-16个项目。
学校每年都会承接许多设计项目,但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获得充分赞助,而且在芬兰高校活动很难获得商业支持。甚至有些公益性质的项目,其实政府并未出资,设计费用主要来自学校的日常经费和小部分商业设计机构赞助。但是,校方认为,学校方面获得的回报不是简单用钱能衡量的。一方面,这种项目为学校维系了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另一方面,媒体的报道增加了学校的声誉。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获得成长,毕业后也更容易得到商业设计机构的认可。这也意味着,接受了用户体验、战略创新、服务设计等专业教育与训练的学生们,将通过不同的设计角度与各自的专业背景来探讨问题,并用融会贯通的设计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这些项目也不会止步于课程的结束,除了项目本身会继续下去外,在设计博物馆,学生们的作品被展出,并交给公众评价。在这个任何大门都向优秀的创意打开的学校,有理由相信,学生们会通过课程找到新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设计学院几乎所有的工作室都是开放式的,在明亮、宽敞的教学交流空间周围的走廊和电梯间,都展示着学生的作品和教学活动、讲座的介绍和时间安排公告,浓厚的学术气氛扑面而来。令我印象更深的是,在教室中还设置了沙发、酒吧台、小型厨房、咖啡座等非常人性化的设施,这么轻松、惬意的学习环境,让人瞬间就能感受到这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灵活的教育模式,开放的教育氛围。
四、强调跨界、跨学科的融合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服务设计这一设计门类逐渐成为设计前沿,了解人的需求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蕴含的设计机会在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跨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是未来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外界的眼中,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培养的设计师是多能的,他们的设计是“实在”的,他们在做设计的时候能考虑到设计本身以外的相关环节对设计的影响,这源于学校把一种设计观念提升到对设计教育方向的总体指导上,注重跨学科,跨界的交叉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提倡通才的培养,体现创意、商业、技术的创新融合。比如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他可以学建筑、室内设计、家具、景观设计、汽车设计,影视制作,甚至工程学、经济学等等,学生不仅具备设计的能力,还有整体性的设计思维,以设计推动创新。
五、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和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在参观交流中,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的实验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设备先进完善的木工实验室、金工实验室、玻璃陶瓷实验室、染织纺织实验室影视制作实验室等等,都是可以把设计构想变成成品实样的生产空间,学校能够提供工艺精度相当高的生产条件,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有先进完善的实验室为基础,科学而严谨的管理制度是实验室高效率运作的有力保证。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的实验室都是开放式的,装有门禁系统,师生可凭工作证、学生证进入使用。每个实验室有专门的实验指导教师管理,工具摆放整齐,分门别类,一目了然。实验室使用时间安排以预约制进行,是学院里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场所,即便在假期也有教师和学生在使用。
六、采用灵活的构建模式,建立多学科集优导向、国际化视野的师资平台。
我国目前艺术设计院校的师资构建模式,在编的固定编制的教师占教师人数的绝大部分,客聘教师的实际比例非常少,存在着严重的“纸上谈兵”的现象。在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里,情况刚好相反,他们采取灵活多变的师资团队构建模式,打造了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专业互补性强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他们是固定编制的教师占教师人数的比例非常少,客聘教师占教师人数的绝大部分。绝大部分来自工商企业界的第一线,具有出色的职业背景。例如,创意与文化产业学院(包含艺术设计、影视制作、数字动画、服装设计、音乐)的教师,70%以上是艺术设计师、导演制片人、视觉传达、动画设计师等。商学院的教师,多数是企业的总经理、会计师、金融师、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际贸易经理等。工程与信息学院的教师,多半是汽车、航空、电子通信、计算机工程师。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在读学生75人,固定的教授只有2人,助教3人,但是,一个专业的客聘教授就有五十几个,他们是来自各个不同大企业的设计师,学会的专家、博物馆研究员等等的。学院会在学期一开始,根据他们的个人工作时间表,配合、迁就他们的校外工作时间,安排他们的课程,必要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可以采取大师、设计师与专业教师联合教授同一门课,分别负责不同阶段的授课方式。使之互相不冲突。由于客聘教授、专家的资源丰富,学生能得到来自各个领域的较高素质的、有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教学效果良好。
与此同时,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教师团队成员必须是获本专业博士以上学位并具备5年以上实践设计工作经验,或者是在知名的企业中实际的设计作品得到社会的广泛应用和认可的有5年以上实践设计经验的主笔设计师。通过与建筑学院、理工学院、经济学院强强联合,为设计学院提供师资共享、以及跨学科研究小组、共同的研究中心等提供多学科平台支持,在此基础上交叉融合、聚集更有活力、特色更鲜明的设计学院教学团队。
短短的十几天考察一晃而过,却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革命。阿尔托大学设计教育的创新,使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个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能力有机生成的生态系统,带给我们一连串的启示:设计教育改革,对内,应以制度创新为基础,自主地通过组织上的重新安排、集优导向的交叉学科融合、多层次与多主体的交互协作、提升大学的知识创新能力,造就大学的创业能力以及为持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形成创新、创业、有效知识转移与满足需求的主动进取与持续发展的态势;对外,与产业界和政府保持紧密联系,分享思想,发展创意,创造知识财富,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创建新市场并产生需求驱动的联合研发合作,确保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设计教育的创新是一个动态调整、不断演进的过程,代表着大学设计院校发展范式的进步,其具体措施并不固定。放眼国际,不断适应本国变化的具体环境,由外而内逐步深化,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的创新教育模式,对于我们国内的设计教育,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本文为广东工业大学高教基金项目“构建艺术设计专业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D14
参考文献
[1] 阿瑞尔德·杰尔德夫.芬兰高等教育改革:对全球化的回应 [J]. 现代大学教育,2008,(4):52-58.
【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简报】推荐阅读: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科技部章程07-2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管理会计学重点12-07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07-26
请 假 条(存 根) -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山东理工09-12
钢筋混凝土结构实践认识实习报告(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11-29
赫瑞瓦特大学纺织与设计学院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