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发展(共12篇)
生源发展 篇1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所引起的适龄儿童减少和对优质教育资源追求所导致的学生流失,农村学校发展逐渐陷入了生源困境,并被由此而衍生的问题所困扰。困境若不能及时化解,农村学校发展将陷入恶性循环:学生数量将越来越少,学校规模将越来越小,学校教师将越来越消沉,教学质量将越来越差。最终,学校将面临被撤并的命运,这将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脱离困境是学校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生源困境下学校面临的问题
1.学生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近几年,农村每年生源缩减幅度介于5%~15%之间,现农村学校学生数和办学高峰时相比约减少了1/3。相应地每班学生数也在减少,约在35~40人之间。苏北某地处城郊、占地近80亩的乡镇初级中心中学,在2003年拥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00多人,平均每班学生数近70人,那时学生是“前贴讲台后靠墙”。2011年在校学生不足700人,分布在20个班级中,班均学生约35人。且班级相对优秀的学生大都转进城区重点学校或其他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这些“留守”的学生基本上是原班级的中等生和后进生,不但学习成绩相对后进,而且学习的热情也不高。
2.教师人数富余、素质偏低。生源减少致使教师相对富余,富余教师的工作量严重不足,平均周课时6~7节。许多学校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基本不带课,部分五十岁以上的教师直接回家休养。许多没有教学任务的年轻教师舍弃了个人工资中的绩效部分,在外从事第二职业。由于历史问题,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大多通过各种途径流失,现在,农村学校的在职教师大多原始学历偏低、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能力偏弱、研究成果不多;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精力不济。
3.办学资源闲置、资源浪费。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进和教育均衡化政策的实施,农村学校大都拥有了宽敞优美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功能完备的校园广播器材、种类多样的体育器材;乡镇中心中小学大都建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图书室、实验室,拥有一定数量的藏书,配备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然而,随着生源的陡然回落,这些教学资源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乡镇学校教室的空置率约为20%~30%,教学设备虽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但使用率不高;室外乒乓球台间杂草丛生;图书室门前冷落,新购图书少有人翻阅;实验室里面的器材、物品上大都蒙上灰尘。这主要是生源减少造成的闲置和浪费。
二、促进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小班化教学。大班额授课制的最大局限就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班级人数的减少无意中为农村学校的小班化教学准备了条件。“小班因其人数少,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互动,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需要”[1];而且教学管理相对容易,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小班化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国外小班一般为20~25人,有的甚至在15~20人之间,我国大陆的小班一般在30~35人之间”。[1]农村学校不妨根据本校实际,自主确定小班人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不是必然能显现的,因此,学校要指导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诸因素,使小班教学发挥最大功效。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富余,意味着教师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因此,学校要利用本校教师富余的时机,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校首先要让教师明白学校困境,让教师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其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升其师德修养和教育理念。再次,学校要根据教师的需求,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结对子”等方式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引导教师向他人学习;也可以通过让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任务让其自我研磨、提升自己;还可以要求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汲取新知识、拓宽视野,如鼓励年轻教师报考教育硕士等。同时,要在学校内营造教研氛围、竞争意识。
3.强化资源建设,缩小和城市学校的差距。尽管农村学校教学资源趋于相对充足,但也仅仅达到了合格的水平,和城市学校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实验室容量偏小、图书内容陈旧、教育教学设备老化、学生食宿条件简陋、缺乏标准的操场等问题都急需解决。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力求实现城乡教学资源的相对平衡。学校也可以采用请求政府增加投入、呼吁社会捐助、自身闲置资源置换等形式不断提高硬件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以提高其使用率,避免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生源发展 篇2
“铃……”夏末看着泛蓝的天空,又看了看刚刚铺好还散发着不知名香味的柏油路。夏末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今天好像又结束了呢,唉……”突然,一只猫从草丛里滚了出来。只见那只猫用爪子抓了抓屁股,说:“切,不就是喝了几口小酒……下次再这样,我就收拾你们!诶?”夏末看着这只会说话的猫,说:“你是谁?”猫不屑一顾地说:“你这个人类可知道我?”只见猫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威武高大带有翅膀的白色老虎,白色的鬃毛,黑色却又发亮的斑纹,还有一双紫色的双眼,周围还不断萦绕着紫色的光晕,煞是帅气。那只白色的老虎瞥了瞥夏末,高傲地说:“吾乃妖圣——紫眸刹虎,你这个渺小的人类是看不到我们的。”夏末看了看它,说:“不,我看得到的,我看得的你们妖怪的,自从以前我就看得到啊!”紫眸刹虎也被吓到了:“一个人类怎么可能看得到我们?难道是?”突然,一阵云烟,那只威武的白虎又变成了那只小猫。小猫跳到夏末的头上,仔仔细细的左右端详了一番,”不错,这是那种独特的眼睛,邪眸。“夏末摸了摸自己的眼睛,说:“邪……邪眸?”那只猫眯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跑到夏末面前的小路,说:“没错,就是邪眸。你是夏家的传人吧,这种金黄色的上等邪眸可不是每个符师都有的……”“诶,你这么说,但是我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啊……”夏末听了猫眯那句话后,很是震惊。猫咪又接着说:“相信我,从现在开始,你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不断会有邪灵来找你,甚至是咒师。”夏末更加震惊了,故作镇静地说:“那,我们先回家吧,你叫什么名字?”小猫咪无语了,说:“刚刚不是告诉你了吗,唉,人类,算了,你就叫我猫咪大人吧!恩?什么?那么香?哇,在那!”只见猫咪往章鱼小丸子的小店跑去。夏末赶上去对它说:“我叫你猫咪吧,要不我不给你买。”“恩恩恩恩恩,快给我买吧!”猫咪迫不及待地对夏末说。“唉。”夏末叹了叹气,给猫咪买了一份。
就这样,夏末认识了小猫咪。
生源发展 篇3
【关键词】生源减少 高职院校 生存发展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85-02
近年来,高考生源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考生盲目于对高学历的追逐和现行高考的招考方式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招生出现了危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面临着高考生源不足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之间的矛盾。以江苏省生源为例,据统计,江苏高考报考人数在2010年首次出现回落,比2009年减少了1.3 万人。2011年全省共有49.98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比2010 年减少2.72万人,降幅达5%,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47.4万人,较去年减少2.58万人,降幅达5%。如何在目前这种生源危机中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实现科学发展,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生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学龄人口总体数量逐年减少和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鲜明对比
据《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称,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已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这与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已从2008年的57% 迅速增至2010年的69.5%。据分析,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将于2021年超過报名人数,录取率将超过百分百。从以上分析来看,普通高校本科批次的招生基本不受大的影响,但作为高考第四批次的高职院校的招考形势将非常严峻。
2.高考学龄人口的严重流失
(1)外出留学人数不断增加
随着当今社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这就使得在高等教育领域处于劣势的内陆大学的生源不断外流。我国内地学子外出留学的人数不断上升,留学的年龄逐渐由以往的以研究生教育和双学位教育为主转变为以本科教育、甚至初高中教育为主;从留学阶层分布上来看,也由以往以富裕阶层为主逐渐向工薪阶层倾斜。
(2)部分学生放弃高考
在我国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因不参加高考而失学的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是学习成绩差,自我感觉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第二是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承担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第三是有的家长和学生认为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好的工作,还不如早点下学打工挣钱来的实惠,这当然与我国的各种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有关,但这确实是生源数量减少的关键因素。
生源数量减少引起的危机主要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各高职院校要认识到生源危机问题的严重性,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主要方法
1.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合理控制院校规模
(1)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的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职业对高职教育的质量必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
(2)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拓宽办学领域,完善课程设置。
第一,探索多种办学形式,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改革。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办学,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也可以到企业中实习,学校也可以与其他院校合作办学,集合院校之间的强势教育资源,学生在两个学校各学习一段时间,学校之间互认对方学分、课程。另外,还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摒弃单纯以技术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扎实理论知识、具备自我学习和后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第二,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培训领域。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如业余班、函授班、网络远程教育班、技能培训班等,对社会大部分没有专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优势人力资源,这样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拓宽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以迎接未来生源数量减少的挑战。
第三,改革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既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定期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替换,做好实验实训和实践类课程的建设、改革和探索,也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既要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进行课程教学,也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开设课程。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高职院校要积极引进和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4)定位明确
普通院校注重理论学习,培养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定位明确,不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混为一谈,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企业、社会所需要的技能。
(5)及时调整、合理控制办学规模
随着未来学龄人口的减少,各职业院校要及时调整、合理控制学校的总体规模,确保学校运行效益的最大化。把握好未来就业发展形势,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合理分配不同学科、专业的办学资源和规模。
2.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为高职招生营造良好的招生环境。
目前,高职招生在普通招生之后末批进行,无法和普通院校公平竞争,又加上许多学生和家长重本科、轻专科这种学历虚高的心理影响,随着社会生源总量的下降,高职院校的生存岌岌可危,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1)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
国家应加强政策引导。可以考虑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以上的教育体系,建立一批本科层次以上的职业院校。本科高职要适度发展,并最终在我国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两大教育体系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通过两大教育体系的交叉培养,既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综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能使学生在高职本科段毕业后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也可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也迎合了社会上盲目虚高的用人观。
(2)改革当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
当前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首要的是要改革招生录取制度,可以考虑把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用不同的试卷,分别招考选拔学生,使高等职业院校招生的学生具有职业性、倾向性的特点。
(3)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国家的政策向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倾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如许多高职院校的经费严重不足,为了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政府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总之,随着高考生源的逐年减少、高考招生制度的滞后和社会上学历的盲目虚高,高职教育面临的生源危机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政府和学校都要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平衡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使高考生源合理分配。高职院校自身也必须狠抓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建设。依托学科、专业发展,从打造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做起全方位地发展,以便在未来生源竞争中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凌云.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76~77
2 芦京昌、王飞.浙江生源市场变化与高职院校招生前景[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9~32
生源发展 篇4
普通高校扩招前, 高等教育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由于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率较小, 为寻求就业保障, 相当一部分优秀生选择了中职学校, 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提供了充分的筛选空间。随着高校扩招,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逐渐成为课业成绩较差学生的“无奈之举”。同时, 许多普通高中为追求升学率, 将考取普通高校无望的学生另行编制, 通过短期的专业理论补习和突击式的专业技能训练进行教育投机, 逐渐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弱化趋势:从生源质量上看, 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 对口考生的升学率几近100%, 选拔功能逐渐缺失, 生源质量已无从保障;从教育质量上看, 学生在高职阶段存在着职业道德观念不牢固、知识更新缓慢、操作技能停滞、理论和实践结合困难的问题, 培育出的学生与社会用人需求脱节。高职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增强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高职教育生源现状的形成, 除受政策制度、社会观念、发展思路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外, 最重要的就是中职教育在与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基础性作用的缺失, 直接导致了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后发展观念、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的乏力。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
(一) 引导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理念、模式的重要作用。
接受职业教育首先要了解并认可职业教育, 只有形成对职业教育理念、模式的正确认识, 才能挖掘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等学习能力的潜力。中职学校在帮助引导学生接受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型, 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并培养其形成探索职业、献身职业的职业精神等方面责任重大。
(二) 引导学生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基础性作用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因此, 中职学校一方面在专业结构、教育层次、教育规模以及发展速度等方面要受制于区域经济;另一方面在引导安排学生步入正确发展轨道, 顺利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引导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 其主体将是在一线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的工作人员, 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 以便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提高生产效率、经营能力和生活水平, 所以实用性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三、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在职业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用武之地, 就必须体现出向“人”自身的靠拢和向“能力”本位的回归, 打出“人性化”教育这面旗帜。
(一) 以人为本, 树立甄别人才与分层次培养的发展观念。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责任是为社会培养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 同时担当高职教育的人才储备库。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甄别人才与分层次培养的办学理念。首先, 中职教育应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基本教育目标。其次, 在对学生素质加以甄别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教学,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条件, 妥善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学生具备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余力的学生报考高等职业院校, 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二) 建立一种以“能力”本位为核心, 纵向包括基础教育、个性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递进结构, 横向包括校内实践和开放性实践的扩展结构的成熟教育机制。“能力”本位包括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掌握能适应多种岗位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良好的服务意识等内容。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 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递进结构:
1.做好基础教育构成纵向递进结构的基本点。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中职学校必须从传统、狭窄的对基础教育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从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和制度建设上去理解、认识、改造、创新基础教育, 通过加强学生基础阶段教育, 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注重个性化教学构成纵向递进结构的次高点。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无法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多元需求的, 中等职业教育应从社会的需求角度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师聘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针对学生个体不同的特质, 从学生外在的形象气质到内在的性格特征, 根据其学业基础进行个性化教学、重点培养, 将“因材施教”和“人人是人才”的教育观念落实到实处。
3.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构成了纵向递进结构的最高点。过去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排序是:知识-技能-态度, 现在人们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职业态度比专业知识更重要。鉴于高职教育人文精神缺失, 功利化倾向明显的现状, 中职学校在教学与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爱岗敬业, 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挑战。
4.强化校内实践是构成横向扩展结构的第一个层面。中职学校必须很好地把握学与用, 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必须高度重视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校内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尽快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方面的技能, 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
5.开发校外实践是构成横向扩展结构的第二个层面。开放办学, 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 既是现代社会对中职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 也成为未来中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中职学校应在加强原有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模式的同时, 考虑让企业界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建设, 甚至让企业界参与学校发展的宏观决策, 通过加强跟社会尤其是企业界的合作, 实现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真正接轨。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现状的简要分析, 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 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生源,现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梁忠义.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
[2].杨金土.发展高职当前亟需解决的三个问题[J].职教研究动态, 1999, 28
[3].邢晖.试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兼议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4].刘春生, 殷红春, 邳桂花.关于高职院校扩招后质量保障问题的建议[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1, 4
[5].刘春生, 张存群.论中、高等职教衔接的理论依据[J].职业技术教育, 2000, 19
[6].樊本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改革初探[J].湖北招生考试, 2003, 5
生源预定协议书 篇5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为昆山开发区劳动人事局的下属公司,主要负责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公司确立“以人为本,共创伟业”的服务理念,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信息和策划,人才招聘,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保管和转移员工档案,员工调动,户籍迁移,职称评定,出国政审等服务;同时依法对企业的用工状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和年检.工作人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多年从事劳动社会保障,职业中介的工作经历,能够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双向选择最佳结合的优良环境.为了进一步帮助学校(尤其是职高,技校,中专院校等)解决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缓解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同时也为了适应职介市场的发展趋势,保持稳定而充足的生源,以便满足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用工需求,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条件下达成如下协议.预定生源的基本情况
1.经甲,乙双方协商确定,甲方向乙方预定 届毕业生 名(其中男生 名,女生 名).2.甲方向乙方所预定之学生必须身体状况良好,无传染性疾病,相貌端正,品行良好;无纹身,染发,残疾等现象;视力良好,双眼裸视不低于0.8;男生身高165厘米以上,女生身高150厘米以上;年龄一般不低于16周岁;并且诚实肯干,能吃苦耐劳.3.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确立所预定生源的名单,并将其作为本协议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4.所预定之生源需单独开班,并命名为昆山班.其中男生加设机械类专业课程;女生加设计算机,电子专业课程.用人单位说明
1.甲方推荐之用人单位全部为正规的,有经营能力的企事业单位.薪资不低于 元/月,加班费全部按照劳动法规定另计.平时加班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小时,每周至少安排休息1天.员工扣除食宿费用(预算为200元)月收入不低于 元/月.2.甲方提供之用人单位全部提供住宿及工作餐,并且工资按月及时发放.毕业生实习期结束全部与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保障员工的基本利益.甲方的责任
1.甲方务必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期间完成向乙方所预定之生源的就业安置工作;
2.甲方在就业安置过程中所提供的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等全部满足本协议第二条内容;
3.甲方在就业安置前应事先将多家用人单位的招工简章提供给乙方,招工简章必须真实,准确的反映用人单位的概况和招工的情况;
4.甲方有义务协助乙方组织毕业生参加用人单位所要求的面试,体检及学生报到工作;
5.甲方负责对乙方毕业生进单位实习期内的跟踪服务,并督促用人单位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6.甲方如发现乙方之毕业生在实习期内因个人原因而离开用人单位,甲方不负责再推荐工作;如因企业方原因而离开用人单位的,甲方负责再推荐工作,但原则上不超过两次;
7.甲方提供满三次机会而学生均未参加面试,视为个人不愿就业,甲方不再负责其就业推荐工作;
8.甲方向乙方所预定之毕业生除身体不合格,不愿就业等情况以外能够完成就业安置的保证率为 %以上,乙方的责任
1.乙方有义务将甲方所预定的生源组织好,不让流失.保证其数量与质量;
2.乙方在开展就业安置工作中有义务向甲方所预定的毕业生宣传甲方所提供的招工情况,并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报名,面试;
无根之水碧生源 篇6
随后,碧生源在其官网上回应质疑,称其当前的广告不存在违规行为,但同时承认,2009年上市前该公司广告确曾有过违规行为。
变脸
就像是提前嗅到了危险,2012年1月6日,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碧生源发出“预警”,称2011财年“营业额将小幅下降”、“净利润将大幅下降或转为小幅净亏损”,并将主要原因归于“整体宏观经济自2011年下半年愈趋放缓”。 当天,早已跌破发行价格3.12港元、而且“越潜越深”的股价,从1.25港元再次“向下发力”,到3月2日收市已然跌到0.8港元,跌幅达36%。去年初,上市不久的碧生源披露的第一份年报(2010财年)已呈“勉力维持”之相,而将要出炉的2011年净利润居然“归零”甚至出现负值。一年多以前,碧生源高举2007~2009年的靓丽财报到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后第一份年报疲软、第二份年报亏损,让人顿时生出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原来港股也变脸。碧生源业绩如坐过山车,显然难以用五年来没有太大变化的宏观经济因素来解释。见惯“变脸”的投资人,用脚后跟都能猜到这出戏幕后的故事。
从销量上看,碧生源仍然保持增长势头。但显然,这是为了搏上市而大力促销的成果。2009年、2011年的“销售及市场营销投入”分别为3.44亿元和4.23亿元,分别占当年营业额的53.1%和48.4%。
以往,碧生源精明地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除对个别重要客户之外极少赊货。2009年底的贸易应收款仅为3942.8万元,相当于年营业额的6.1%。2009年10月,通过出售A系列优先股融资1.02亿元之后,碧生源开始全力准备上市。2010年前六个月,碧生源为了上市“网开一面”,贸易应收于6月底达到7240万元,年末又进一步增至1.35亿元,全年增幅达242.7%。除了牺牲财务上的稳健之外,碧生源还加大了营销的力度,包括广告投入、“加量不加价”等。
碧生源在改变募集资金用途方面倒是很大手笔。2010年9月,碧生源以每股3.12港元的价格发行了4.2亿股。净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按《招股章程》披露,其中的3.65亿元用于扩大产能、2.74亿元用于建华东地区总部、1.46亿元用于研发……根据最新披露,碧生源拿出3.6亿元在北京购置了期房,相当于募集资金的35%。
碧生源是卖什么的?
要问碧生源是卖什么的?不少人会想当然地说:是卖袋泡茶的。错,碧生源是卖概念的!
2009年初,碧生源全部厂房设备的账面值仅为891.6万元人民币。用这不到900万元的设备,耗费约5000万元的原料和包材,碧生源硬是生产和销售了4.52亿包 “保健茶”,取得6.46亿元营业收入。而这一年的研发投入只有194.6万元,相当于销售的千分之三。
碧生源是广告铺路兜售概念的典型,2007年到2010年它的毛利润率分别为70.8%、83.2%、89.4%和89.6%。当然,碧生源卖概念致富是有同盟的。首先是广告公司、媒体和明星代言人。碧生源将营业额的30%以上拿来打广告,2007年至2010年的广告投入分别是4910万元、1.2亿元、1.97亿元和2.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碧生源与12家卫视有业务往来,还赞助“上海世博礼仪小姐竞选”、“新丝路模特大赛”、“我爱记歌词”,还冠名了成都台的《舞动嘉年华》、湖南台的《越策越开心》、齐鲁台的《请你做代言》,甚至赞助央视的《健康之路》……郭冬临、牛莉、徐静蕾等影视明星先后出任碧生源的形象代言人。
用钱“砸”出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后,碧生源聪明地给渠道留出较大的利润空间,使其成为兜售概念的同盟军。碧生源常润茶出厂价为1.53元/袋,而每盒(25袋)零售价59.8元,批零差价达56.3%。遍布全国的400多家经销商和上万个零售终端(95%是药房,其余是超市和便利店),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同仁堂连锁药店、屈臣氏、沃尔玛等大型机构的染指,使碧生源的产品覆盖所有省份及直辖市。
碧生源疯狂砸钱铺就的广告之路劣迹斑斑,仅在上市前的两三年间因侵犯肖像权、夸大功效、未获批文等问题,被警告、停售、撤销批文就有23次之多。
碧生源概念的最终买单人当然是消费者。2010年,碧生源常润茶销量达到3.7亿包(2009年为2.35亿包);减肥茶销量达2.93亿包(2009年为2.17亿包)。这6.63亿包茶给碧生源带来8.74亿元销售收入,而出厂价平均每包1.32元。2010年报披露,碧生源原料成本2972万元、包装成本3842万元、销售及市场营销开支4.23亿元(其中广告费2.5亿元)。也就是说,消费者以平均每包2元的价格买到的产品,其中营销费用摊了4毛8分钱,包装物花了4分钱,所谓的“茶”只值3分钱!
碧生源标榜其产品是作用温和、对肠道无刺激的保健茶,但其配方中最关键的药效成分却是番泻叶。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番泻叶,异名旃那叶、泻叶、泡竹叶。来源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小叶。为刺激性泻药,通过肠黏膜和神经刺激肠蠕动,属于猛药,建议尽量少用。作用于结肠,一般几个小时内生效。呜呼,消费者2块钱买来的是对身体可能有巨大潜在危害的“猛药”。
碧生源为何打不死?
首先,为什么实体经济中纯靠广告打开市场的“保健品”,从鳖精到藏秘排油,脑白金、碧生源至今仍然风生水起。与社会的浮躁,送礼文化盛行、科学保健知识缺乏都有关系。但如果要纠正这种现象,见效最快的就是惩罚碧生源们的帮凶。播放夸大广告的媒体(碧生源广告违规23次)和代言人。一经查实,收到的广告费要加倍吐出来,商超要下架、售出去的货要退赔。
生源发展 篇7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一所立足南通, 面向全国多省市招生, 服务南通经济发展特别是航运产业发展的高职院校。从南通航院的专业设置来看, 是一所立足交通、造船行业的理工为主的高职院校, 办学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与江苏经济发展特别是南通经济发展过程要求是相适应的, 也是目前与江苏产业结构的发展相一致的。近些年的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攀升, 达到甚至超过了一般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南通航院被教育部评为2012-2013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江苏省入围高校仅3所, 全国高职院校入围16所。可以看出, 南通航院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
目前, 从江苏省高职院校的整体看, 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江苏是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接受数最大的省份, 同样江苏高职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就业率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形成了鲜明的“江苏特色”的高职教育, 也是名副其实的高职大省强省。根据2012年江苏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高职高专院校对生源的争夺更加激烈, 加之省外部分高职院校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加入及部分考生选择复读或其他途径就业等情况使得高职高专的生源状况更为紧张。另据江苏教育厅公布的数据, 2011、2012年连续两年高考人数下降5%, 这无疑为江苏高职教育的生源危机敲响了警钟。
具体到南通航院航院职业技术学院, 就近三年的招生计划情况如下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 学校招生规模稳中有降, 统招数量在逐渐减少, 单独招生规模在逐年增加。另外, 实际的报到率在93-95%, 特别是外省市的报到率相对较低。但是据统计, 每年的统招分数都在下降, 说明招生的学生素质在下降。学生素质的下降带来了多种问题, 这无疑为南通航院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在招生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生源的困惑, 许多家长和学生宁可选择偏僻的民办本科也不愿选择高职院校, 导致生源问题日益严峻。比如, 学校原定的招生计划不能完成;学校有的专业比如商务日语专业无人选读;学生对入学高等职业院校没有主动选择的情况等等。这些问题可以说都是生源方面的问题,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数量不是太足, 质量有所下降, 毕业生素质和能力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 就业率下降, 从而导致应届高中毕业生不愿意报考, 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已成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障碍。要实现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良性循环发展, 循环的起点是生源, 生源问题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息息相关, 是关系到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为了应对生源危机问题, 南通航运学院应该有如下对策:
(1) 扩大招生地域范围, 目前南通航院已从多年前仅在江苏省招生, 到现在已面向全国大部分省市招生, 比如河南省、辽宁省、安徽省等生源大省。
(2) 有针对性的展开招生工作。首先把握生源规律, 以前瞻的忧患意识重视招生。面对生源下滑的客观形势, 为应对生源下滑的影响, 首先必须准确预测和把握生源规律,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时时警惕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危机, 在招生工作中, 提前准备, 迎难而上, 精心谋划, 采取措施去应对困境。具体是突出全员参与, 目前南通航院在高考后指派多位教师分赴各省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还要坚持多管齐下, 以务实的宣传举措推进招生, 做细校内宣传、重点依靠官方媒体进行宣传、重视网络媒体作用、宣传中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宣传工作要抓住家长和考生主要关切点和做好招生宣传的时间规划。为了提高宣传工作的效率, 提高南通航运学院的报考率, 最后还要建立生源基地, 保持招生持续性。高职院校的生源相对集中, 有利于高职院校与中学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纽带, 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教师与当地中学联系紧密的优势, 搞好与地区中学的关系, 共谋发展互助共赢之策。特别是南通航运学院徐州、盐城、连云港地区生源比较充分的特点, 要巩固和加强这些地区甚至重点高中宣传工作, 每年定点进行专业讲座, 更大的激发高中生的报考愿望, 增强生源地的作用。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自身的不断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进行品牌建设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是自身和行业发展的必然。在面对生源数量减少和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的大背景下,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若想要保持自己的地位, 并进一步不断发展, 必须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而实施内涵建设, 不但可以解决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生存的问题, 还能获得很好的发展, 进而为发展地区经济, 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出自身应有的力量与价值。品牌建设可以使得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获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品牌建设比如学院的航海、轮机专业, 在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体现在高职教育的规模, 更体现为内涵建设将直接为国家、为社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线技能型人力资源的支撑。进行品牌建设一是强化类型、强调特色;二是强化功能、强调内涵, 全面地推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高职领域充分而个性地展现, 进而对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提出相应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云松.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职高专生源分析与研究[D], 安徽大学2011
[2]李思墨.高职院校品牌战略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2011
[3]梁涛, 赵海荣.高职院校品牌战略浅议[J]现代商业》2011.26
生源发展 篇8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生源减少的原因
1.高中生源减少和本科院校扩招导致高职生源减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高校不断扩招, 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 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背后, 其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潜伏着危机, 生源减少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再加上近几年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普遍不看好, 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 全国计算机类专业生源萎缩, 呈逐年下降趋势。
2.计算机专业设置无自己的特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我们对山东省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占80%,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占70%, 软件技术专业的占45%,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占58%, 可是这些专业都不具备自己的特色, 学习得也非常笼统, 杂而不精。以至于学生学完后无特长, 无法胜任职业岗位。家长和学生认为学计算机专业学不到技能或学不会技能, 对计算机专业价值判断缩水, 导致考生和家长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不认可。
3.课程设置不能及时更新, 与市场脱节。计算机应用是个飞速发展的专业, 应与时代市场前沿相接, 更新非常快。可是, 现在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非常陈旧, 且多是大锅饭, 不能深入下去, 随着时间推移, 学生也渐渐对专业学习失去了兴趣。
4.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不能胜任教学。现在很多院校招聘教师大多招聘应届大学生或研究生, 可是这些教师, 是刚从校门出来的, 脱离应用背景和技术前沿。本应在学校通过老师传授的实用技术因为教师没有实际项目研究和开发经验而学不到, 不得不在参加工作后逐渐学习, 学生学不到“工作中最有用的技能或知识”, 对学校的认可程度就降低了。针对以上出现的一些弊端, 应寻求怎样的解决方法?
二、解决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生源减少的对策
1.首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从现今职业岗位来看, 计算机类专业属于工具性专业, 并且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应用, 专业设置时不应将计算机类专业过度细分, 所以学校应培养跨专业的计算机边缘人才, 应与学校的优势专业、重点专业、地方支柱产业相结合, 开设具有计算机技能与行业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 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计算机教育, 这样在培养人才时就有针对性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可以把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学生一块儿培养, 开发课程时可采用“基本素质, 多个模块”的方式。“基本素质”开设必需的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职业素质、专业基础课程等, 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通用技能”。“多个模块”即按照岗位设置专业方向, 围绕“职业特定技能”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专业方向可设置为:程序设计 (.net方向、C++方向、JAVA方向等) 、网络技术、网站建设、电子商务、通信、数字多媒体等,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主攻方向, 也可以兼顾其他方向, 课程体系设计做到“多方向、组合式”,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
2.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 将实际项目引入教学中。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 不仅可使专业教师了解企业技术需求, 而且可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更为重要是可使企业真正地参与到专业教学中, 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也可以使企业物色到自己所需的人才。 (2) 工学结合, 在重点建设校内教学基地的同时, 在校外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和教师接触社会, 了解技术发展、就业形式和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按照生产要求和不同岗位, 分别受到横向拓宽 (接触新的领域与环境) 或纵向延伸 (专业深度) 的培训, 真正达到专业培养要求。 (3) 成立计算机技术服务中心。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自身的资源优势成立计算机技术服务中心, 开展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网络的维修及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 只要学校有需要维护的计算机或网络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维修, 既锻炼了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 也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声誉和本专业的知名度。
3.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1) 利用假期让教师参加企业的培训, 让教师学到最新的、最前沿的专业技术知识, 为培训学生打下基础。学校通过与专业有关的企业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支持, 积极选送教师到对口单位上岗锻炼, 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 使教师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2) 鼓励教师自主实践, 进行项目开发。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有的老师由于课时太多没时间做项目, 有的学校不注重科研, 不考核教师的科研工作量, 导致教师不能积极主动做项目。另外, 社会对高职院校缺少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高职院校难以在社会上找到相关项目。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再这样下去是绝对不行的, 必须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设计一些有关的小项目。 (3) 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 包括向其他兄弟学校学习、到企业学习。
4.招生工作。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及专业现状, 近几年的招生任务是增强生源数。具体招生措施: (1) 做好专业优势及特色的总结与宣传工作。制作主题鲜明、有特色的宣传海报、招生简章和影视动画, 抓住机会在各种场合展览, 并进行名片散发, 开展招生咨询, 采用多种形式积极进行宣传。我们每年招生前在学院网站上制作宣传材料, 介绍专业特色、教学特色和已就业学生的工作和收入情况。 (2) 全员参与招生。学生是学校的生命, 自从去年招生跌落到近几年的低谷后, 学院就组成了一支由专业教师、机关人员和辅导员组成的招生宣传队伍。全院教职员工利用节假日到中学开展细致的宣传工作, 向广大考生家长介绍学院的发展史和新面貌。同时发动本系学生回自己的母校进行宣传, 群策群力, 进行招生。
5.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1) 将就业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中, 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应建立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上, 除了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外, 还应邀请企业人力资源开设讲座, 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 引导毕业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尽快适应岗位。向学生讲解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克服的方法和建议, 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角色转换, 在岗位上快乐工作, 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3) 多联系专业对口的岗位。多数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的, 在他们学完三年后, 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 有的学生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可能会成为他一辈子的奋斗目标, 所以作为学校来讲, 应多联系专业对口的岗位, 让学生多些选择。
综上所述, 计算机专业要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实训环境、师资队伍、招生、就业等方面完成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综合提高教育质量, 才能满足社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彭辉, 刘善梅, 翟瑞芳.以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1, (08) .
[2]方锦明.高校专业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2) .
[3]张振龙, 王良娟.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形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3) .
生源发展 篇9
调查与分析方法
(一) 调查方法
走访河北省6所实施对口招生的高等学校 (3所高职院校, 3所内设高专的本科高校) , 每校访谈5名 (共30名) 既了解普高生源素质状况、又了解中职生源素质状况的专任教师, 采用Delphi法确定学生素质评价的主要指标, 制定了《中职学校生源和普通高中生源学生素质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分为被调查教师基本信息和单选题两部分, 被调查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教师性别、年龄、职称、专业领域及工作岗位等, 单选题分为学生德育素质、文化素质、智育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社交素质和其他素质等7个维度、54个问项。采用Likert的5级等级评定法, 将学生各项素质评定结果设定为“非常好”、“较好”、“一般”、“差”和“非常差”5个级次。
编制调查问卷后, 又在上述高校选择100名既了解普高生源素质状况、又了解中职生源素质状况的专任教师进行了预调查, 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信度检验按Nunnaly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法进行, 计算求得各维度系数为0.972, α值大于0.9, 显示本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效度检验按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法进行, 计算求得KMO值为0.896, 卡方统计量为23 506.385, 因子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05) , 确认问卷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正式调查委托河北省6所高校党委学工部 (学生处) 组织实施, 由既了解普高生源素质状况、又了解中职生源素质状况的专任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状况按问项进行评价。每校发放调查问卷50份,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份, 问卷回收率为96.33%。按缺项、漏项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 确定有效问卷279份, 问卷有效率96.54%。
(二) 分析方法
将学生素质5个级次“非常好”、“较好”、“一般”、“差”和“非常差”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和1分, 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 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 按问卷设定的维度和问项, 对不同生源的总体素质及各项指标均值、差异值及其显著性等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总体差异
由表1可见, 中职生源总体素质得分均值为3.25, 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5)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22~3.41、3.43~3.64之间。中职生源能力素质与普高生源无显著差异, 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其他素质得分均值均低于普高生源, 且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p<0.01) ;文化素质和社交素质得分均值亦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5) 。
(二) 分项差异
德育素质由表2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德育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26~3.50、3.41~3.84之间。中职生源遵规守纪情况得分均值最高, 普高生源人生观、价值观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德育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指标均为公私观。中职生源德育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文化素质由表3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文化素质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9~3.39、3.46~3.69之间。中职生源记忆力得分均值最高, 普高生源注意力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普高生源还是中职生源, 文化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项均为艺术欣赏能力;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注意力得分均值差虽然最大,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除此项指标外, 中职生源文化素质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智育素质由下页表4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德育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6~3.46、3.42~3.58之间。中职生源实习成绩得分均值最高, 研究问题能力得分均值最低;普高生源研究问题能力得分均值最高, 学习态度得分均值最低。中职生源智育素质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能力素质由下页表5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能力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6~3.52、3.23~3.72之间。中职生源勤工俭学积极性得分均值最高, 普高生源自我生活能力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能力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项均为自学能力。中职生源勤工俭学积极性、自我生活能力得分均值与普高生源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技能学习能力得分均值显著高于普高生源 (p<0.01) , 基础课学习能力得分均值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5) , 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亦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身心素质由表6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身心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11~3.73、3.22~3.64之间。中职生源和普高生源身心素质中得分均值最高指标均为体能素质, 得分均值最低指标均为综合心理素质。中职生源心理承受能力得分均值与普高生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运动技能、锻炼积极性、综合心理素质得分均值均显著高于普高生源 (p<0.01) , 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社交素质由表7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社交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34~3.66、3.18~3.62之间。中职生源交往能力得分均值最高, 协商能力得分均值最低。普高生源社交素质中, 适应能力得分均值最高, 组织领导能力得分均值最低;中职生源交往能力得分均值与普高生源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组织领导能力得分均值显著高于普高生源 (p<0.01) , 其他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其他素质由下页表8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其他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4~3.51、3.27~3.57之间。中职生源谈恋爱情况得分均值最高, 普高生源参加课外活动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其他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项均为阅读课外书籍。中职生源谈恋爱情况得分均值明显高于普高生源 (p<0.01) , 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研究结论及对策
(一) 研究结论
中职生源部分素质表现同于普高生源研究结果表明, 就整体素质而言, 中职生源的能力素质得分均值未与普高生源表现出显著差异, 说明中职学校在实施“能力本位”教育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分项比较结果表明:中职生源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注意力得分均值, 在能力素质方面的勤工俭学积极性和自我生活能力得分均值, 在身心素质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分均值, 在社交素质方面的交往能力得分均值均与普高生源无显著性差异。以上与普高生源素质得分均值相近的分项指标共有6项, 占调查指标总量的9.26%。
中职生源部分素质指标优于普高生源研究结果表明, 中职生源在能力素质方面的技能学习能力得分均值, 身心素质方面的运动技能、锻炼积极性、综合心理素质得分均值, 社交素质方面的组织领导能力得分均值, 其他素质方面的谈恋爱情况得分均值均显著高于普高生源。以上优于普高生源素质的指标也有6项, 占调查指标总量的9.26%。
中职生源素质多数指标弱于普高生源研究结果表明, 就整体素质而言, 中职生源在德育、智育、文化、身心、社交和其他等6项素质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占整体素质调查项目总量的85.71%, 说明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多数指标弱于普高生源。分项比较结果表明:中职生源在设定的54项分项指标中, 有42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占调查指标总量的77.78%。
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素质具有共同强弱项研究发现, 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德育素质中的公私观、文化素质中的艺术欣赏能力、能力素质中的自学能力、身心素质中的综合心理素质、其他素质中的阅读课外书籍得分均值均为最低, 说明以上5项素质指标是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弱点所在, 应加强教育培养工作。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身心素质中的体能素质均为得分均值最高的指标。
(二) 对策建议
明确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目标“对口升学”与“直接就业”的教育目标对中职学生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面向对口招生高校, 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后者面向企业等用人单位, 强调技能操作能力和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中职学校应拓展教育目标确定视野, 了解对口招生高校对中职生源素质的基本需求以及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素质差异的现实状况, 明确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目标, 进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加强“对口升学”学生42项较弱素质的教育培养工作。
重构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教育课程体系目前, 中职生源有42项素质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说明中职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仍存有许多缺陷。有研究表明, “三段式”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编排课程和教学内容, 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便于学生掌握基本原理, 学会科学思维。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以培养岗位操作技能为核心, 削弱了专业理论, 降低了学生适应能力。为消除各种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中职学校应将“对口升学”学生42项较弱指标分解到相应课程之中, 重构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改革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方法由于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系统与高职教育系统处于划地为营、各自为政的局面, 两层次职业教育在目标定位上缺少应有的联系与依存, 重复课程较多, 教育教学方法雷同, 导致中职生源学生进入高校后产生了厌倦感, 直接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素质教育方面, 目前普通高中“新课改”已经渗入每一个角落, 而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力度还远远不够, 导致中职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在42项素质指标上与普高生源产生明显差异。因此, 中职学校应在清晰中高职衔接的内在逻辑和教育规律的同时, 参考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实施办法, 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加强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人文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中职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中职学校应适当开设部分人文课程,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促进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相互渗透, 使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通过人文知识传授、外部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 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中职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使其成为相对稳定的优秀品质。
改善对口招生高校“对口升学”学生的管理中职生源学生在高校的素质体现不仅是中职教育的结果, 内含了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素质增进的综合表征。因此, 单独依靠中职教育阶段, 中职生源素质也很难与普高生源素质完全一致。对口招生高校应针对中职生源学生制定单独的教育管理措施, 有的放矢地针对中职生源学生素质弱项加强教育和培养工作。尽力使中职生源的6项素质优势在高校相应活动中充分得以展示, 进而增强中职生源学生奋发向上的决心和信心。组织部分教师经常到部分开设“对口升学班”的中职学校了解情况, 实现各项教育教学措施与中职教育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4-05-1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09/xxgk_124851.html.
[2]管德明, 王海岳.发展价值观下的中高职衔接[J].教育与职业, 2013 (18) :8-10.
[3]徐蔼婷.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J].中国统计, 2006 (9) :57-59.
[4]彭云飞, 沈曦.经济管理中常用数量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
[5]罗伯特.Scal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7]张建国, 赵惠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向[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6 (2) :1-5.
[8]任平, 代晓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基于中高职衔接普职沟通的视角[J].职教论坛, 2014 (3) :10-14.
[9]张凤全.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方法[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10) :31-32.
生源发展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学校类型进行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抽取10所大学,其中理科4所,文科2所,综合2所,医学1所,艺术1所。每所学校分别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进行调查,共抽取学生3 509名。其中男生54.3%,女生45.7%;北京生源1 596人(45.5%),平均年龄19.80岁,外地生源1 913人(54.5%),平均年龄19.85岁,2组人群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与方法
从2005年12月到2006年2月,应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烟草相关行为调查。本次调查使用“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吸烟相关情况”调查问卷,以“全球儿童青少年吸烟调查问卷”为框架,增加了部分儿童青少年相关危险行为因素的内容。调查采用学生集体匿名自填形式进行,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师担任调查员,为保证结果真实,教师回避。
1.2.2 指标定义
现在吸烟:在过去30 d内,至少有1 d吸过烟;尝试吸烟:到调查时,至少吸过一口烟。
1.2.3 统计方法
使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同时双录入进行质量控制,SPSS 11.5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尝试吸烟率
北京生源学生尝试吸烟率为36.22%,外地生源学生为41.51%,外地学生明显高于北京学生(χ2=10.225,P=0.001);北京生源男生尝试吸烟率为50.74%,外地生源男生为5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2,P=0.041);北京生源女生尝试吸烟率为21.03%,外地生源女生为23.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3,P=0.327)。
2.2 现在吸烟率
北京生源学生现在吸烟率为12.66%,外地生源学生为14.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6,P=0.068);北京生源男生现在吸烟率为20.10%,外地生源男生为2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1,P=0.283);北京生源女生现在吸烟率为4.87%,外地生源女生为5.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3,P=0.836)。
2.3 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
在较低年龄组(≤11岁)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外地生源大学生所占比例高于北京的比例。在较高的12~13岁年龄组和16~18岁年龄组情况却相反。在14~15岁年龄组,两者比例相近。在18岁以上吸完第1支烟的外地生源比例高于北京生源,见图1。北京生源男生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在13岁前的有36.6%,外地生源男生有36.9%;北京生源女生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在13岁以前的有30.9%,外地生源女生有38.0%,即北京生源学生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迟于外地生源。无论男女,北京生源学生13岁前吸完第1支烟的比例与外地生源学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男=0.007,P=0.940;χ2女=0.980,P=0.341)。
2.4 吸烟者近期吸烟频率与数量
北京和外地生源大学生最近30 d吸烟天数以及最近30 d每天吸烟数量分布见表1,吸烟天数无论北京还是外地生源均大致呈“U”形分布,2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02,P=0.521)。近30 d吸烟1~2 d以及每天吸烟的人数较多,吸烟6~9 d的人数较少。
北京生源学生与外地生源学生调查前30 d每天吸烟量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20,P=0.015)。北京学生每天吸烟2~5支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吸烟6~10支的人数,这2组的人数占到50%以上。外地生源学生每天吸烟不足1支的人数和吸烟2~5支的人数所占比例最高,这2组人数占到50%以上。北京生源学生吸烟数量多的人数高于外地生源学生。
3 讨论
外地生源男生尝试吸烟率明显高于北京生源男生,外地生源女生与北京生源女生的尝试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地生源男生现在吸烟率与北京生源男生现在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北京生源学生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要迟于外地生源。北京生源学生吸烟数量较多。
无论北京还是外地生源,男生的尝试吸烟率均达到50%以上,这与2004年星一等[2]得出的结论一致。青少年由物质使用到滥用是从尝试到偶尔使用、到经常使用再到严重依赖的一个连续的过程。虽然多数青少年尝试性使用不会导致滥用[3],但不良的行为正是从尝试开始,降低儿童青少年的尝试吸烟率应该是工作的重点。
无论北京还是外地生源,学生吸完第1支烟年龄在13岁之前的人数均占吸烟人数的30%以上,而2004年星一等[2]对中国城市大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2.8%的尝试吸烟者初次吸烟年龄在13岁之前。2002年对北京市大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4.4%的尝试吸烟者初次吸烟年龄在13岁之前[4]。可以看出,本次调查所得的结果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3 a前北京市的调查结果。但其他2次调查中有初高中学生的参与,这可能与更多有吸烟行为的学生没有进入大学有关。因为学习成绩与危害健康行为密切相关[5]。吸烟的依赖程度与开始吸烟的年龄及吸烟量之间有着相关性[6],若20岁前不吸烟,成年后吸烟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7]。大学生中有1/3以上的学生在13岁前曾经吸过一整支烟,因此,应从小学开始控烟工作。
外地生源学生的尝试吸烟率显著高于北京生源学生,外地生源学生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早于北京生源学生;而更多的北京生源学生每天吸烟数量大于外地生源学生。提示应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可能会提供有意义的线索,从而形成有效地干预模式。
吸烟等成瘾性行为形成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8]。外地生源学生尝试吸烟的人数比例较高,吸完第1支烟的年龄早,提示外地生源在自身心理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下更容易接触并使用烟草。应进一步了解不同生源学生青春期发育情况、个性特点、学习压力、社会文化及烟草可及性的不同[9,10],探讨可能造成尝试吸烟行为差异的原因,可能会为控烟工作提供线索。
在现在吸烟率无差别的情况下,北京生源现在吸烟的学生每天吸烟数量多的人数比例较高,随着吸烟量的增加,对烟草的依赖程度增加,吸烟成瘾则主要与心理及生物学因素相关,即心理依赖和药物依赖[6]。提示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生源吸烟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造成这些心理的原因,探讨干预措施。
青少年的吸烟程度与同伴因素关系紧密[11],此外,同伴因素还影响着吸烟行为的形成[1,12,13]。提示学生间的影响可能在吸烟行为改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尝试从小学开始在学生中开展控烟同伴教育,以减少尝试吸烟的行为形成以及降低吸烟者的吸烟量,从而达到控制烟草使用的目的。
碧生源“增肥降压” 篇11
这句广告词是虚拟的,但碧生源的野心却不假。“碧生源很有可能在年内推出具有降血压功能的袋泡茶,这意味着碧生源将横跨保健品和OTC(非处方药)两大市场。”5月13日,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碧生源”,0926.HK)董事长兼CEO赵一弘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透露说。
OTC之“惑”
据中投顾问发布的报告,2010年,我国OTC市场规模近1300亿元,而在本世纪初,这个数字仅为200多亿元,也就是说,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OTC市场扩张了5倍之多。
“碧生源决定往旁边走半步,进入OTC。”碧生源这回要玩“高科技”,“进入科技含量更高的OTC市场,但只做袋泡茶剂型和速溶颗粒剂型。”
2009年12月,碧生源收购了珠海一家做袋泡茶药品的药厂并将其生产线逐步迁回北京,“这是我们迈进OTC市场的第一步”。“目前,我们的前期准备已经全部结束,生产线也蓄势待发,只要等到药监局的批准,该产品就可以迅速推向市场。”赵一弘认为,新产品很可能会在年内“露脸”。
不过,对于新成员的加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白慧良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非处方药大多由上市多年的处方药转接而成,“从保健品转接为非处方药的非常少。非处方药是要按照《药品法》的规定获得生产许可证和药品批准文号后才能生产销售的,这需要提供大量药学资料和申报药品生产文号的数据,而作为药品准入通过审批是比较难的。”
据白慧良介绍,最重要的是,“目前,我国非处方药适应范围没有降血压这一适应症,协会也一直向药监部门反映,希望适当扩大OTC适应症范围,但短期内难以解决。”
不过,白慧良认为,“OTC领域里袋泡茶剂型非常少,几乎没有知名品牌,如果碧生源能够有好的品种和疗效,这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芝麻也要,西瓜也要
一直关注OTC和保健品领域的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OTC产品对研发力量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知道碧生源是否有相当的研发实力来支撑。”
在上市前,“碧生源就引入了植化博士蔡亚及其团队,并收购了健士星生物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作为研发中心,以补足产品研发短板。”上市后,“我们还拿出了募资的14%,也就是大约1.83亿的资金来设计和研发新产品以及改善现有和备选产品。”赵一弘认为,“我们的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业内最高水平。”
赵一弘一再强调,“碧生源的主干道始终是保健茶,OTC只是碧生源的‘旁支’。”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据碧生源提供的数据,2010年,碧生源的销售收入超过了8亿元。其中,碧生源减肥茶在2010年中国零售药房出售的减肥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由2009年的15.9%上升至25.5%。“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保健茶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赵一弘认为,目前保健茶市场规模是400亿元,2015年这个数字会增长到1000亿元。“我们当然不可能放弃。”
碧生源的“另辟蹊径”更像是一次保底尝试。“常润茶和减肥茶还是主打产品,另外,我们还推出了新产品——美安颗粒,这三种产品将保证碧生源今年的业绩。”不过,“对于OTC产品,今年产生业绩表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会成为我们未来几年主推的第一梯队产品。”
“快销”挺进OTC
并非只有碧生源嗅到了OTC市场的商机,早在2008年,全球性跨国公司如杨森、施贵宝、中美史克、辉瑞等就已经做好了抢占中国OTC市场的准备,它们纷纷加大营销力度,加速其在华布局。
但赵一弘显然信心满满:“OTC产品与保健品一样,制胜点都是营销,而碧生源的强项正是营销。碧生源的营销网络建设是非常成功的,它将中国保健品从‘营销时代’引领到了‘快销时代’,OTC产品一旦推出,这张大网就将在全国快速铺货,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郭凡礼则认为,“不能无限夸大营销网络的作用,产品效用、品牌影响力都是OTC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另外,“OTC产品是必须在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前提下按照药品销售的渠道销售经营,和保健品是有很大差异的。”白慧良提醒说。
但赵一弘对自己的营销渠道很有信心。“进入OTC市场确实是一个挑战,我们面临诸多的困难和制约。但我们会用时间和事实来证明我们的实力,碧生源将有更多的可能。”
《中国经济周刊》:你认为中国OTC市场的前景如何?
赵一弘: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都加速了OTC市场的壮大。同时,随着农村“两网建设”、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推广,农村药品市场也逐渐成为新热点。我认为,中国的OTC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中国经济周刊》:碧生源在上市后募资13亿元,这些资金是如何分配的?
赵一弘:上市募得的资金,35%将用于购买新的包装设备,26%用于在上海设立华东总部作为集团的区域中心,14%用于设计和研发新产品以及改善现有和备选产品,10%用于日常运营及更新公司管理软件,7%用于扩大和加强集团现有经销网络及地方销售团队,还有7%用于偿还集团所欠债务。我们把扩大生产线和提高研发力量作为重中之重。
《中国经济周刊》:你如何评价中国保健品市场?
赵一弘:十年前,中国保健品有“三高”的特点——高价格、高广告投入、高承诺。这些年来,国家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大,工商局、药监局在广告违规检查上下了很大的力气,《广告法》的制定和推出,以及保健品相关法规条例的修订都对我国保健品行业提出了更系统的要求。现在,保健品从原料、质量、制作过程和监管上都有了严格的制度和法律规定。广告就逐渐变得平实了,高价格也没有机会“吹喇叭”了,“忽悠”和“神话”减少了。十年来看,我国保健品平均价格是在下移的,铺货网络也在完善,从包专柜、打广告向建立营销网络上转变。
碧生源营销网络
现在碧生源还是以传统营销渠道为主,药线(药房和医药超市)占比最多,在90%以上,其他仅占10%。从2009年到2010年,电子商务平台的年销售额增长了10倍以上,现在月销售超过百万。
目前,碧生源在全国30个省份有近400家经销商,覆盖了近12万家零售药店,还有5000多家商超,销售人员达到3000多人。
碧生源的营销网络分为北方、华东、华南三个大区,每个大区管理下辖省级办事处,省级办事处管理下辖二级办事处,再往下是业务员、促销员等,整张大网都由总公司直接控制。
七成本地生源“回巢”就业 篇12
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大高校学子本土意识强外地求职骤减机会多
又是一年毕业季的结束, 高校毕业生就业也陆续落下帷幕, 许多城市在8月底开始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本报记者近日展开的对珠三角二、三线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中, 发现过去曾被高校学子向往的大都市, 在近几年的就业选择中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魅力, 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更多回归到生源地工作就业。
综合本报来自东莞、江门、顺德等珠三角二、三线城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才中介提供的就业数据显示, 近几年这些二、三线城市生源的高校毕业生, 他们“回巢”就业的比例都在七成左右, 其中既有这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也有像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高昂的房价、激烈的职场竞争等导致的“鸭梨”缘故, 还有文化浸润下形成的本土意识等原因。
而在近七成高校毕业生回归生源地就业的背后, 也存在当地产业结构难以满足学子所学专业要求导致人才优势“浪费”、学子回归后通过关系就业导致竞争和开拓精神缺失等等问题。
面对这类问题, 业内专家呼吁, 从学子本身角度而言, 尤其是一些特殊专业的学子, 可以先在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学习历练, 等家乡机会成熟再回归就业不迟, 而政府对一些回归的中高端人才, 在重视薪酬的同时, 更要营造适合人才创业的氛围和平台。
就业现象
二、三线城市当地生源趋向回户籍地就业
小茜是80后顺德人, 如今回来家乡工作已有3年, 在每年的同学聚会中, 她发现越来越多当年的同学回到了家乡顺德, 从事安稳工作, 然后准备结婚生育。据其统计, 其初中所在的一个班60名同学中, 有一名同学因家族生意暂时前往非洲发展, 有一名同学因结婚原因而前往南海某银行, 其余全部都留守在顺德。
小茜在家乡就业只是众多珠三角二、三线城市学子其中的一例, 在顺德, 来自顺德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 毕业后愿意回顺德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大有人在, 以2013年顺德籍毕业生11126人为例, 毕业后实际回顺德报到人数为8300人, 占总人数的74.6%。
在珠三角其他二、三线城市, 这种高校毕业生回学籍地工作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原因分析
区域经济发达酝酿充裕就业机会
阿栋是80后江门人, 6年前毕业于厦门大学, 工作5年后, 他辞去了让许多人羡慕的广州媒体工作, 回到家乡江门帮助亲戚从事外贸生意。阿栋说, 亲戚的生意比较忙, 一直想让他过去帮忙, 今年他终于做了决定, 回来帮助亲戚。
像阿栋这样的例子在顺德则更多。作为中国县域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顺德孕育了发达的民营经济, 向社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来自顺德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 今年该中心提供了近1万个工作岗位。该中心主任谭勇富说, 2013年顺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126人, 除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2000多名应届毕业生外, 其余都是在顺德区以外读书。在这部分群体中, 目前成功就业且已回顺德报到的毕业生达到7300多人, 就业率达到87.95%。
谭勇富称, 因为顺德的民营经济十分发达, 家族企业数量很多, 在学成归来的学子中, 许多人进入家族企业, 承担起发展家族企业和承接顺企接力棒的使命。
而在东莞, 来自东莞中小企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 该市民营登记注册户数为51.7万户, 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为东莞本地的学子学成归来就业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与二、三线城市就业岗位数量庞大相比, 是外来工人数的不断减少, 根据江门智通的统计数据, 与去年同期相比, 今年该公司组织的每场招聘会进场人数平均减少了近500人, 从去年的一场2300人下降到1800人;而省外的求职人数也下降了20%~30%, 从去年的每场平均1000人下降到700人左右。而省外求职人数的下降也为本地就职者留下了更多的机会。
本土意识强学生趋向回乡就业
4年前, 阿霞从惠州学院毕业, 在选择就业城市的时候, 与一些同学选择广州、深圳工作不同, 她回到了江门, 并在当地一家省驻江门机构工作。尽管阿霞单位总部在广州, 但因为在江门上班, 也同样过上与当地人一样早九晚五的生活。
在经历了4年多的这种生活后, 在今年的公务员考试中, 阿霞看上了江门本地一县级城市机关单位的岗位, 她瞒着单位报考参加考试并成功被录取。
“怎么从省级单位跑到一县级城市工作?”对于阿霞的选择, 许多朋友都提出了疑问。阿霞说, 毕业时也有到广州工作的机会, 但还是回到老家江门, 这几年她一直在找机会想换个稳定的工作, 然后结婚生子。
阿霞说, 这与其成长的环境有关系, 在江门, 尽管许多年轻人都想着出去, 但他们想的是海外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或者我国港澳地区, 而广东之外的城市是少之又少, 本土意识强烈。
顺德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谭勇富认为, 由于外地籍人才流失率较高, 顺德企业更倾向于接收本地毕业生, 而顺德人的本土意识也较强, 也倾向于在家乡就业。据介绍, 每年回顺德就业的毕业生约有1万人, 离职率普遍较低。
一线城市房价太高伤不起
如果要问生活在大城市最大的“鸭梨”是什么, 得到的答案肯定是:房价。
来自广州、佛山、惠州等城市的房价统计数据显示,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公布的2012年广州市辖10区新建商品住宅交易均价为14044元/平方米, 全市售价超过2万元/平方米的楼盘占全市在售楼盘总量的比重达34%, 中心六区比重达77%;深圳则更是高不可攀, 在去年12月公布的全国100个城市 (新建) 住宅平均价格对比中, 深圳以新建住宅均价24525元/平方米排列第3名。
在珠三角二、三线城市的佛山、惠州和江门等市, 房价则要低得多, 其中佛山8月全市新建住宅成交均价为8264.55元/平方米;而江门2012年全年商品房的成交均价以5860元/平方米收官。在惠州, 2012年一手房全年成交均价为5763元/平方米。
黄女士的丈夫在广州工作, 她在江门上班, 夫妻俩曾经想在广州东圃买房, 但20世纪90年代的房子价格都在1.5万元/平方米, 而2000年后的二手房, 也在2万元/平方米以上。而在江门, 即使在中心城市, 又是高档社区, 其一手房的价格只在9000元/平方米左右。最后夫妻俩在江门把房子给买下了。
而对于本地的吴先生, 从中大毕业后回到江门, 今年进入一家国有企业工作, 每天住在家里。吴先生说, 家里房子都很宽敞, 他已经购买了一辆小车, 过上了悠闲的有房有车的生活。
政府扶持吸引人才回流
对于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回流, 江门人社局人才中心副主任黎伟林认为与地方政府吸引人才政策也有相应的关系。根据江门人社局提供的数据, 仅2012年江门就要完成2.5万高技能人才入户, 而在“十二五”末, 全市高技能人才要达到10万人。为达到这一目标, 江门出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培训以及最高补贴1000元。
在中山, 对于高端人才也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吸引人才落户, 如两年评选一次的“中山市创新型科技人才突出贡献奖”, 一等奖的奖金高达500万元, 这一数额与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持平。此外, 中山市还专门设立了用于奖励本土企业的“重才爱才奖”。
在佛山, 佛山市政府也出台了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明确指出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和见习期间的本届高校毕业生均可获得政府资金补贴。
专家担忧
恐学子因“回潮”致竞争开拓精神缺失
对于七成以上顺德籍学生回到顺德就业, 顺德区决咨委委员、顺德区人力资源协会秘书长吴光琛担忧的是, 这也是一种缺乏开拓精神的体现, “说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越来越趋于保守。”
吴光琛分析, 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职场竞争十分激烈, 顺德学子如果要在一线大城市生存, 就必须与其他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竞争, 而回到顺德后, 因为乡情人情等关系存在, 找到的单位可能比一线大城市还要好, 所以选择“回归”。
而对于已经回归的学子, 吴光琛称也要有“吃苦精神”, 即使你的目标是未来管理企业的职位, 但也需要你从车间, 从一线工人做起。“你不了解一线不从低做起, 怎么可能让你管理企业?”
业界观察
政府搭好创业平台 迎中高端人才回归
对于回归的学子, 智通江门公司总经理李志波认为, 在“回归”的学子中, 除了一部分人通过关系找到满意的工作外, 大多数则通过职场应聘, 进入一般的公司、企业上班。
李志波称, 像江门这样的二、三线城市由于产业机构不完善, 包括网络电子商务、金融、环保或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并不多, 提供给求职者的成长和进步空间有限, 因此建议这方面专业的学子可以先在广州、深圳等学习历练, 等二、三线城市相关行业相对成熟后, 可以作为高端人才引进。
而在地方政府方面, 智通人才总监蔡小梅认为, 二、三线城市由于“平台”建设不够, 就是一些中高端人才回归, 如果没有同层次的人才构建的创业氛围, 或者企业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他们要么无奈选择离开, 要么就慢慢荒废自己的专业和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