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源学生(共10篇)
中职生源学生 篇1
中高职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产物, 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对口招生作为中高职衔接的一种重要模式, 既为中职毕业生开辟了升学通道, 也有效拓展了高校生源, 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取向。以往学者围绕对口招生的意义、模式、方法、内容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基于高校生源素质比较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研究明显不足, 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高校对口招生的学生管理工作。笔者拟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调查样本, 基于高校教师对中职学校生源和普通高中生源 (以下简称“中职生源”和“普高生源”) 学生素质认知的调查, 比较不同生源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状况, 并就中职学校提高对口招生学生培养质量提出建议。
调查与分析方法
(一) 调查方法
走访河北省6所实施对口招生的高等学校 (3所高职院校, 3所内设高专的本科高校) , 每校访谈5名 (共30名) 既了解普高生源素质状况、又了解中职生源素质状况的专任教师, 采用Delphi法确定学生素质评价的主要指标, 制定了《中职学校生源和普通高中生源学生素质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分为被调查教师基本信息和单选题两部分, 被调查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教师性别、年龄、职称、专业领域及工作岗位等, 单选题分为学生德育素质、文化素质、智育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社交素质和其他素质等7个维度、54个问项。采用Likert的5级等级评定法, 将学生各项素质评定结果设定为“非常好”、“较好”、“一般”、“差”和“非常差”5个级次。
编制调查问卷后, 又在上述高校选择100名既了解普高生源素质状况、又了解中职生源素质状况的专任教师进行了预调查, 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信度检验按Nunnaly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法进行, 计算求得各维度系数为0.972, α值大于0.9, 显示本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效度检验按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法进行, 计算求得KMO值为0.896, 卡方统计量为23 506.385, 因子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05) , 确认问卷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正式调查委托河北省6所高校党委学工部 (学生处) 组织实施, 由既了解普高生源素质状况、又了解中职生源素质状况的专任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状况按问项进行评价。每校发放调查问卷50份,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份, 问卷回收率为96.33%。按缺项、漏项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 确定有效问卷279份, 问卷有效率96.54%。
(二) 分析方法
将学生素质5个级次“非常好”、“较好”、“一般”、“差”和“非常差”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和1分, 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 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 按问卷设定的维度和问项, 对不同生源的总体素质及各项指标均值、差异值及其显著性等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总体差异
由表1可见, 中职生源总体素质得分均值为3.25, 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5)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22~3.41、3.43~3.64之间。中职生源能力素质与普高生源无显著差异, 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其他素质得分均值均低于普高生源, 且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p<0.01) ;文化素质和社交素质得分均值亦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5) 。
(二) 分项差异
德育素质由表2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德育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26~3.50、3.41~3.84之间。中职生源遵规守纪情况得分均值最高, 普高生源人生观、价值观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德育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指标均为公私观。中职生源德育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文化素质由表3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文化素质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9~3.39、3.46~3.69之间。中职生源记忆力得分均值最高, 普高生源注意力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普高生源还是中职生源, 文化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项均为艺术欣赏能力;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注意力得分均值差虽然最大,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除此项指标外, 中职生源文化素质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智育素质由下页表4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德育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6~3.46、3.42~3.58之间。中职生源实习成绩得分均值最高, 研究问题能力得分均值最低;普高生源研究问题能力得分均值最高, 学习态度得分均值最低。中职生源智育素质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能力素质由下页表5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能力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6~3.52、3.23~3.72之间。中职生源勤工俭学积极性得分均值最高, 普高生源自我生活能力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能力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项均为自学能力。中职生源勤工俭学积极性、自我生活能力得分均值与普高生源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技能学习能力得分均值显著高于普高生源 (p<0.01) , 基础课学习能力得分均值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5) , 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亦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身心素质由表6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身心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11~3.73、3.22~3.64之间。中职生源和普高生源身心素质中得分均值最高指标均为体能素质, 得分均值最低指标均为综合心理素质。中职生源心理承受能力得分均值与普高生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运动技能、锻炼积极性、综合心理素质得分均值均显著高于普高生源 (p<0.01) , 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社交素质由表7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社交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34~3.66、3.18~3.62之间。中职生源交往能力得分均值最高, 协商能力得分均值最低。普高生源社交素质中, 适应能力得分均值最高, 组织领导能力得分均值最低;中职生源交往能力得分均值与普高生源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组织领导能力得分均值显著高于普高生源 (p<0.01) , 其他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其他素质由下页表8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其他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4~3.51、3.27~3.57之间。中职生源谈恋爱情况得分均值最高, 普高生源参加课外活动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其他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项均为阅读课外书籍。中职生源谈恋爱情况得分均值明显高于普高生源 (p<0.01) , 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研究结论及对策
(一) 研究结论
中职生源部分素质表现同于普高生源研究结果表明, 就整体素质而言, 中职生源的能力素质得分均值未与普高生源表现出显著差异, 说明中职学校在实施“能力本位”教育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分项比较结果表明:中职生源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注意力得分均值, 在能力素质方面的勤工俭学积极性和自我生活能力得分均值, 在身心素质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分均值, 在社交素质方面的交往能力得分均值均与普高生源无显著性差异。以上与普高生源素质得分均值相近的分项指标共有6项, 占调查指标总量的9.26%。
中职生源部分素质指标优于普高生源研究结果表明, 中职生源在能力素质方面的技能学习能力得分均值, 身心素质方面的运动技能、锻炼积极性、综合心理素质得分均值, 社交素质方面的组织领导能力得分均值, 其他素质方面的谈恋爱情况得分均值均显著高于普高生源。以上优于普高生源素质的指标也有6项, 占调查指标总量的9.26%。
中职生源素质多数指标弱于普高生源研究结果表明, 就整体素质而言, 中职生源在德育、智育、文化、身心、社交和其他等6项素质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占整体素质调查项目总量的85.71%, 说明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多数指标弱于普高生源。分项比较结果表明:中职生源在设定的54项分项指标中, 有42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占调查指标总量的77.78%。
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素质具有共同强弱项研究发现, 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德育素质中的公私观、文化素质中的艺术欣赏能力、能力素质中的自学能力、身心素质中的综合心理素质、其他素质中的阅读课外书籍得分均值均为最低, 说明以上5项素质指标是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弱点所在, 应加强教育培养工作。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身心素质中的体能素质均为得分均值最高的指标。
(二) 对策建议
明确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目标“对口升学”与“直接就业”的教育目标对中职学生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面向对口招生高校, 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后者面向企业等用人单位, 强调技能操作能力和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中职学校应拓展教育目标确定视野, 了解对口招生高校对中职生源素质的基本需求以及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素质差异的现实状况, 明确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目标, 进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加强“对口升学”学生42项较弱素质的教育培养工作。
重构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教育课程体系目前, 中职生源有42项素质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说明中职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仍存有许多缺陷。有研究表明, “三段式”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编排课程和教学内容, 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便于学生掌握基本原理, 学会科学思维。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以培养岗位操作技能为核心, 削弱了专业理论, 降低了学生适应能力。为消除各种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中职学校应将“对口升学”学生42项较弱指标分解到相应课程之中, 重构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改革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方法由于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系统与高职教育系统处于划地为营、各自为政的局面, 两层次职业教育在目标定位上缺少应有的联系与依存, 重复课程较多, 教育教学方法雷同, 导致中职生源学生进入高校后产生了厌倦感, 直接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素质教育方面, 目前普通高中“新课改”已经渗入每一个角落, 而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力度还远远不够, 导致中职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在42项素质指标上与普高生源产生明显差异。因此, 中职学校应在清晰中高职衔接的内在逻辑和教育规律的同时, 参考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实施办法, 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加强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人文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中职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中职学校应适当开设部分人文课程,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促进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相互渗透, 使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通过人文知识传授、外部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 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中职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使其成为相对稳定的优秀品质。
改善对口招生高校“对口升学”学生的管理中职生源学生在高校的素质体现不仅是中职教育的结果, 内含了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素质增进的综合表征。因此, 单独依靠中职教育阶段, 中职生源素质也很难与普高生源素质完全一致。对口招生高校应针对中职生源学生制定单独的教育管理措施, 有的放矢地针对中职生源学生素质弱项加强教育和培养工作。尽力使中职生源的6项素质优势在高校相应活动中充分得以展示, 进而增强中职生源学生奋发向上的决心和信心。组织部分教师经常到部分开设“对口升学班”的中职学校了解情况, 实现各项教育教学措施与中职教育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4-05-1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09/xxgk_124851.html.
[2]管德明, 王海岳.发展价值观下的中高职衔接[J].教育与职业, 2013 (18) :8-10.
[3]徐蔼婷.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J].中国统计, 2006 (9) :57-59.
[4]彭云飞, 沈曦.经济管理中常用数量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
[5]罗伯特.Scal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7]张建国, 赵惠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向[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6 (2) :1-5.
[8]任平, 代晓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基于中高职衔接普职沟通的视角[J].职教论坛, 2014 (3) :10-14.
[9]张凤全.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方法[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10) :31-32.
[10]王健龙.中职学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师, 2014 (2) :48-49.
中职生源学生 篇2
中职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问题
由于目前普高热持续升温,初级中学的教师、学生家长都很重视高中的升学率,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有多少人考入一级达标学校、二级达标学校,甚至三级达标学校都受到同行和社会的关注。有的学校甚至把这些指标与老师的奖金挂钩,这种“高中热”直接影响到处于成长敏感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和世界观的形成。会读书、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和肯定;不会读书、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受到老师的岐视和家长的责骂。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了无形的打击,缺乏自信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职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问题主要有:
1.认识不到学习对将来就业发展、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2.“差生才读中职”的社会偏见,间接地影响学生对自身学习与成长的认同感。3.厌烦了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4.厌烦教材的理论性,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
中职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还是普教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仍然受着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5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沿袭的是前苏联模式,不少职业学校是直接由基础比较薄弱的普通高中转变而来的。中职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2.各科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内容重复。
3.教学观念落后、专业设置过窄、文化基础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一些课程和教材几年甚至十几年来一成不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4.由于课程模式的单调,极不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化要求,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5.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
教学改革呼唤教材改革
中职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数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而不是培养一些理论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中职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招生和生存。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下滑产生的学生学习障碍与中职日常教学实施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许多中职学校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也用心在改革,在摸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大家都知道中职教学必须改革,很多人把精力放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那是无可非议的,但改革的效果不尽如意。为什么呢?我想其中有一个原因:教材没有与教学改革相配套。
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师资、专业、教材建设),是奠基工程。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小平同志的这段话,笔者的理解是:教材改革要体现教育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必须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相适应,要和地区差异相适应,要和人才市场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及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和新动向,反映到新教材中。
中职化学教材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要改革,与之配套的教材也得改革,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材的改革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具有实用性、可读性、趣味性,化学教材改革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笔者认为,中职化学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状况,强化职业的实用性技能教育。近期,教材改革结合社会现实需要,以就业为主,兼顾升学。少讲乃至不讲过于高深的“理论”,多讲“操作”,多搞“实训”,培养技术能手。
中职化学教材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尽快根据社会对中职教育新的要求,编写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的教学大纲。
2.对不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教材内容要大胆地删除,广泛引入实用的化学知识、突出化学的实用性。在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化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入当今化学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争论热点。引入水资源危机、水体污染、白色污染、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环保问题。
3.在编写教材时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技能训练要得法,要把技术要领、操作规程、质量标准……讲得明白而透彻。力求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有一技之长。甚至可以直接选用几种与学生所学习专业相关的劳动技能考试用书作为教材,使学生毕业时能拿到劳动部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也可以结合教学大纲自编比较实用的化学教材。
4.尽量在引入新课时,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入手,以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编写《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与常见阳离子定性检验》章节时,把金、白金、银、铜、铁编入教材,它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把如何鉴别金、银、白金的知识写进教材;先把“金器、银器、铜器的发暗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等等写在前面,在介绍物质中穿插介绍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编写《电化学基础知识》章节时,把手机电池及电池的维护和保养等编入教材,写在开头,在讲述具体事物中把电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介绍给学生;在编写《化学平衡》章节时把生活中的化学平衡编入教材,如:大气臭氧层中的化学平衡、人体血液中的酸碱平衡、自来水消毒、怎样吃菠菜、酒精测定仪中的化学平衡、洗涤剂的有效利用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它们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有时也可以把具体用途编写在新课的前言,用实用性来激发学习主动性。
中职生源学生 篇3
2012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 明确浙江省将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 完善五年制“3+2”, “五年一贯制”, 高职单考单招和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政策。到2015年浙江省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30%左右, 高职专升本比例达到10%左右 (浙江省教育厅, 2012) 。以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4年,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将从衢州市辖5所中职院校招录189名学生, 生源比例占当年招生名额约十分之一。这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只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的传统, 中职学生有更多途径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 高职院校中职生源的比重不断增加。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 如何应对生源的显著变化, 积极探索适应中职生源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成为了摆在每一位高职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中职学校教学情况
1.1 学生情况
随着我国招生政策的不断改革和普通高校实行扩招政策, 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比例不断提高。以浙江省为例:2013年, 高考生进入本科和高职比例约占高考人数的90%左右。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愿意选择高中然后进入大学学习, 使得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明显下降, 许多中职学校实行无门槛招生。根据一份笔者对中职学校小规模调查统计, 82%受调查教师认为学生英语很差, 65%受调查学生认为自己英语很差。大部分中职生源学生入学英语平均成绩50分左右, 部分中职学生甚至词汇量不到200。许多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学习成就感。甚至有学生提出“我学的不是英语专业, 为什么要学习英语?”。除了小部分同学, 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没兴趣。高职英语教师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使学生摆脱消极观念, 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1.2 教学情况
2007年7月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肖凡, 2011) 。十年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得到普及, 教学方式多样化。与高职院校相比, 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教学模式上, 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 教师讲解贯穿教学始终。中职英语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 但由于学生的特殊性、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自身文化素质限制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等原因, 中职教师在课堂上实行网络教学面对重重困难, 很多中职教师又回归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一项对衢州地区中职院校的调查, 近半数中职英语教师使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模式, 尽管黑板变成了幕布, 粉笔换成了键盘, 但传统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教学内容仍然以词汇语法等英语基础为主。高职英语教师要面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而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对英语失去兴趣和信心的中职生源学生, 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英语课堂是每一位高职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2 网络教学的优势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参与度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 学生很容易通过手机从网络获取信息。面对网络的诱惑, 中职生源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很低。对于高职英语教师来说, 如果采用传统授课方式, 学生在缺乏真实语境的情况下, 一味靠听老师讲解, 对自控力比较差的中职生源学生来说很难保持注意力集中, 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层出不穷。网络教学能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在多媒体教学中, 高职英语教师能把动听的音乐、色彩丰富的图片、flash动画、视频、文本直观体现出来, 并建立起真实生动的语境, 给学生多重的感官刺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带进异彩纷呈的英语世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 全身心地投入到真实语境中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对于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源学生来说, 网络教学在克服他们对英语的恐惧和抵触情绪、树立学习好英语的自信心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2 扩充课堂知识容量, 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在传统课堂中, 英语教师的教学内容受到极大限制, 教材多数是统一定制的课本, 上课方式以paraphrase即解释为主。这会带来几方面的问题:首先, 统一定制的课本很难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中职生源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如果与高中生源学生使用同一教材, 可能会因难度过大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作为高职英语教师, 使用统一的教材很难做到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其次, 大学英语教师通常授课任务繁重, 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和板书, 容易造成职业倦怠和各种健康问题, 影响教师职业发展。而中职生源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低, 学习习惯相对较差, 因此很难做到整堂课都保持注意力集中。再次, 很多高职院校进行英语教学改革, 采用行业英语教学, 把英语和各个专业结合起来, 培养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专门人才。如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机电英语、汽车英语、医护英语、艺术设计英语、电工电子英语等行业英语, 而与之配套的行业英语教材在市场上却并不多。而光伏英语、数控英语因为没有相关专业教材, 教师只能把综合英语教材拿来将就着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大大扩充课堂容量,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准备课件, 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 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教师还可以从互联网获得各种行业英语的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同时, 教师把授课内容用PPT、Flash等制成课件, 在课堂上可以省去大量板书和讲解的时间, 扩充知识量, 增加学生练习机会,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也可以降低上课的体能消耗, 更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很多高职学校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都不足, 利用网络教学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 同时保证学生获得优质的教学质量。
2.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师生交流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产学研结合为关键,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葛莹, 2014) 。高职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用英语交流沟通的能力, 更要让他们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成为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职生源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自主学习能力上更是欠缺。网络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还能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堂外, 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未掌握的内容可以在课后得以延续。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找到感兴趣的英语资料, 如体育、音乐、新闻等, 掌握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借助电脑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培养了独立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提高了综合素质。教师可以上传英语学习资料, 布置英语作业, 还可以利用网上讨论区和学生们进行讨论、答疑,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留言和作业, 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从而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调整, 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3 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
3.1 制作多媒体课件
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把图片、文字、剪贴画、Flash动画等插入或链接到课件中, 在课堂教课时, 向学生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和行业英语要求, 整合网络资源, 合理设计和制作生动、美观、有趣的课件。这就要求外语教师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的同时, 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面对中职生源基础学生, 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降级难度、放慢速度, 让学生们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多媒体课件既适用于课堂讲授, 也可以放在网络上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3.2 制作视频、音频资料
语言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境。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尽量真实的语境。教师可通过教学资源网站或在线语料库获取教学资源并进行编辑, 制作成适合学生水平的音频、视频资料供学生课堂学习或在线学习。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语音课以锻炼学生听说能力, 但中职生源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听不懂更不愿说, 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网络教学可以作为语音课很好的补充。对中职生源学生来说, 他们消除了面对教师的压力, 可以单独练习或与同学一对一练习, 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 许多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只开设一学年, 英语停课之后很多学生因为自主学习能力差, 就停止了英语学习。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把学习资料上网,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既延续了英语学习, 又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
3.3 制作微课
2013年, 全国第一届微课大赛如火如荼展开。微课继微博、微信、微电影之后, 成为又一热门新鲜事物。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生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经过精心的教学化设计,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张一春, 2013) 。微课时长10-20分钟, 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 有较强的针对性, 使用也很方便, 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具有短小、精炼、方便的特点。微课资源放在网络上, 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 学生利用手机或电脑就可以方便地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 有的学生接受知识快一些, 有的慢一些, 中职生源学生相对英语基础薄弱, 学习进度会慢一些。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只能统一教学进度, 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而微课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节奏反复观看, 是个性化教学体现。微课的制作也很简单, 在普通多媒体教室使用普通的智能手机就可以拍摄并上网。微课在实践中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是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
3.4 开展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Instruction) 是以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 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 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 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 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的教学活动。它是强凋在“干”中学、在“用”中学的一种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李锐, 2011) 。浙江省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随着信息爆炸式发展, 学生很容易通过手机和电脑网络获得各种相关信息。中职生源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方面可能较其他学生薄弱一些, 但在使用手机或电脑获取信息能力方面却差别不大。高职英语教师应结合行业英语的特色, 设计符合中职生源学生的任务, 鼓励学生“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这能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合作精神、锻炼动手能力和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例如笔者在所教授的汽车营销专业班级开展行业英语教学时, 设计了“汽车展示与介绍”的任务, 4-5个学生为一组, 每组选定一款车型, 每人充当一个角色, 分工协作。有的学生负责查找汽车资料, 有的负责PPT制作, 有些学生扮演“接待员”、“顾客”或“销售经理”, 相互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在这过程中, 有些英语成绩不好的同学在动手能力方面显出了很强的能力。“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制作的“汽车展示与介绍”PPT既美观又专业, 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汽车英语专业词汇, 同时锻炼了制作PPT能力。学生们对此评价很高, 觉得学习到很多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4 结语
网络环境下, 高职英语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转变教学模式, 帮助中职生源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培养动手能力、养成终生学习习惯, 应对迅猛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同时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 自身不断完善与发展, 才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摘要:2002年以来, 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中职学生有更多途径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由于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 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高, 高职英语教师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这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成为重要课题。在此,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 就利用网络教学促进高职院校中职生源学生英语学习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网络教学,中职生源学生,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Z/OL].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2-03-06/news20120306103449.html, [2012-03-06].
[2]肖凡.高职英语网络教学现状及利弊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11, 18 (09) .
[3]葛莹.高职英语教师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角色探讨[J].时代教育, 2014 (02) .
[4]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w0.html.[2013-03-08].
不同生源大学生学习情况对比 篇4
三校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进入高校后学习情况怎样?与普高生有何差异?需要哪方面的帮助?为此笔者对上海高校的三校生和普高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专项问卷调查。
现状
三校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高于普高生
本次调查的高校是上海的普通大学。在调查中,40.9%的三校生打算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而普高生中,仅有36.7%的学生选择此项。因此,与普高生相比,三校生对目前所学专业的认同度较高。
三校生学习动机的层次更高
调查发现,有34.7%的普高生和53.4%的三校生选择的学习动机是“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有28.6%的普高生和46.6%的三校生选择学习动机是“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究其原因是部分普高生不是以第一志愿进入大学的,他们自认为不是高考的胜利者,进入大学时,具有较强的失落感、挫折感和自卑感,對未来充满了迷茫,没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和远大的目标。而大部分三校生在中专、技校和职校中是同批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已经实现了自己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愿望,是带着胜利的喜悦踏进校门的。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对在将来干出一番事业满怀信心。因此,三校生的学习动机层次更高。
普高生和三校生的学习动机均呈功利化
无论三校生还是普高生,学习动机都呈现功利化色彩。有73.9%的三校生和60.2%的普高生承认进入高校的学习动机是为了“获得大学学历文凭”,有超过一半的三校生和普高生承认学习动机是“将来找份好工作”。这与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有关。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势必会造成一种“浮躁”的气氛。大部分学生都有这种思想:“将来工作用得着的知识我要好好学,将来用不着的就没必要认真学。”各种“就业宣讲会”同学们趋之若鹜,也不管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而“专业知识讲座”却因为与就业无关,少有人问津。这一现象在各高校都很普遍,值得教育决策者们重视。
普高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明显高于三校生
本次调查显示,“对自己的理论学习能力有信心”的三校生仅有18.2%,而普高生中则有50.0%。认为“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强”的三校生有30.7%,而普高生中则有48%。对“学好现在就读的专业感到自信”的三校生也仅有28.4%。由此可见,三校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较低。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只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考不进高中,进入中专、职校和技校学习。同时三校由于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技术操作人员,因此对数学、英语、语文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也没有高中扎实深厚。这些因素造成了三校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
三校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
调查发现,仅有18.2%的三校生“课余经常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明显低于普高生的51.0%。同时,只有13.6%的三校生能在课前进行预习,而能做到课后复习的三校生也只有29.5%的,与普高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说明三校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强。大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老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而三校生还习惯于“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学什么”的传统学习方式,缺乏自学能力,不会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等强大的资讯平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指导他们制定课外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三校生文化基础差,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安排
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对三校生和普高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显示:高数和英语等需要高中文化基础科目的成绩,三校生明显低于普高生。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仅22.7%的三校生认为目前的教学进度适合自己,17.0%的三校生认为目前的课程难度是适合自己的,均明显低于普高生的比例。
由于中专、技校和职校的教学目标与普通高中不同,三校生侧重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普高生来说,理论学习相对较少,缺乏系统全面的文化基础教育。于是,当他们进入大学,一旦与普高生接受同样难度、同样进度的文化课时,就普遍觉得力不从心。文化基础差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而学习跟不上进度又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积极性下降则学习没有动力甚至厌学,学习困难重重,如此反复,三校生文化课的成绩就无法提高。
三校生实践技能突出
三校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三校生也具有他们的强项,那就是实践操作技能。调查显示,三校生的工程制图成绩明显高于普高生。这与三校生对实践课程重视程度高分不开。受调查的三校生中有近70%的学生入学前所学专业与现在专业是相关的。调查还显示,52.3%的三校生认为“实践课程对于理解专业知识很有帮助”,明显高于普高生。这说明三校生更重视实践课程对专业知识的辅助作用,这与三校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招收三校生的高校在教学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帮助三校生加快对专业的理解,并发挥三校生的特长。
建议和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针对普高生和三校生学习动机均呈现功利化的现象,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文凭和工作不是读大学的惟一追求,大学生理应树立正确的“三观”。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利益,又以个人的发展和完善去促进社会的发展。
加强三校生的自信心教育,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高尔基曾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当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三校生的文化基础差,与普高生在同一个环境中学习时,自然出现跟不上进度的现象,成绩落后于普高生。要使三校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首先应该对其进行自信心教育。自信心是一个人顺利成长和能够有所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一个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学校可以为三校生开设心理辅导,学习指导等座谈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上尝试分层教学,开办辅导班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因此三校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必然没有普高生来得扎实。高校在招收三校生后,不妨针对三校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状况、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特点,专门制定有别于普高生的,适应他们自身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比如,把三校生与普高生独立编班,在教学上进行分层教学,而不是给普高生和三校生合并上大课。针对三校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地为其补习基础知识,然后进行高等教育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放慢教学速度,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知识的接受,缩小三校生和普高生之间的差距。
还可以为三校生专门开办英语、高等数学等个别学科的辅导班,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保证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过渡衔接
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中,语文、数学、外语被称为文化课,却往往可有可无地被置于专业课的陪衬地位。有的学校中,这些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严重不足,还常常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扰与冲击。跨世纪的职业教育,如果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不行的;然而,仅有职业技能而缺乏相关的职业文化素养也是万万不行的。
联合国教科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宣告,“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及个人能终身学习。”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突破狭隘的职业教育思想,要在文化教学、学习技巧、德育等方面加大力度,做好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过渡衔接。
中职生源学生 篇5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 企业急需服装专业人才, “出口”畅通, 另一方面, 服装专业的生源“进口”却逐渐呈枯竭之势。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何在?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线, 生源的萎缩将直接威胁到服装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将如何应对目前的这种尴尬状况?
从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 这种现象是由服装行业自身发展的阶段性飞越而引起的。我国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大多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过一段依靠出口加工为主的底气积累后, 近几年都相继进入了由出口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科技含量提高的自主生产经营的企业的过渡。这实际上是服装企业的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些企业完成了自己的品牌确立和资金扩张的过程, 成了服装行业中的龙头老大, 而状如繁星的很多中小型服装企业都在这个过程中苟延残喘、艰难度日。这些中小型服装企业大多是以外加工型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随着沿海地区佣工价格的不断提升, 企业为了生存, 普遍采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提高利润。而同样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下的第三产业以及其他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的工资水平, 却超过了服装企业的工资水平。因此, 服装企业的苦和累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 进入服装厂是一种无奈和迫不得已的事情。当然, 要想根本改变这种社会观念, 有待服装企业自身发展完善, 达到一定水准后, 企业的工资水平才能提高, 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时间才会吸引新的职业人的争相追逐。这不是我们能力所及, 但却是形成服装专业目前生源状况的主要原因。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技术含量, 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流水线和尖端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这才能使自身更具竞争力。而新的技术及工具, 需要大量的能够掌握这些先进技术、高素质的高中低层次的技术人员。这就是服装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短缺的原因。
造成生源萎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是我们目前的专业教学的目标定位及培养体制存在问题。
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的培养定位目标原先有两种偏向:一种是向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的模式靠拢, 搞“小大专”模式。重艺术、重绘画、重设计, 而轻工艺、制图的实践。这种模式是能培养一些学生继续进入高等院校深造, 也能为中小型自主生产的企业输送一些设计人员。但它却不适合大多数地方服装企业的需求, 显然此路不通。另外一种是纯粹以企业的流水线工人为培养定位目标, 除国家规定的文化基础课外, 绝大多数时间用在服装工艺的实践上。这些学生的车缝技术是很熟练的, 也能很快融合于企业的生产, 但他们对服装的其他相关技能却比较薄弱, 限制了这些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也达不到服装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
我们现有的教学体制, 大多沿袭过去的普通中学的管理模式, 采取班级化课程体系的教学体制。教学过程中重知识的继承, 轻实践技能的锻炼, 各门课程各自严守体系的完整性, 同时教材滞后, 教师的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的实际脱轨。这些现象形成了用过去的知识, 教现在的学生, 去从事将来的工作的现象。这样的状况, 如何能使我们服装专业培养出的学生适合企业的发展需求, 如何为企业技术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最后一个原因, 职业学校的招生过程中, 往往由相关招生人员操作, 专业教师是置身事外的, 从招生的宣传、学生的志愿引导到最后的录取, 专业都是听天由命, 顺其自然的。在生源总量较好的情况下, 我们是否能做些努力, 化颓势为优势呢?
经过长时间的苦苦思考, 我们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通过努力, 打破生源萎缩的局面, 重振服装专业。
一、深入进行服装教学体制的改革
我们要积极推广双元制、主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体制和理念, 使专业建设真正面向企业和社会, 保持与社会、企业、市场的零距离。
在全国骨干教师的培训交流中发现, 江苏省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在“双元制”教学思想的指引下,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 在不到一年的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 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学生的专业应变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也有所提高。相信新的教学改革将会不断缩短专业教学与企业要求的距离, 为现代化服装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切实的服务, 输送最优秀的人才。当然, 对来自于德国的“双元制”, 我们的认识很肤浅, 对于双元制在服装专业中的深化, 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但我们相信, “发展是硬道理”, 教学改革的深化将带给服装专业新的生命力。
二、进一步明确专业目标培养定位, 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服装行业, 针对本地区服装行业的特点, 每个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我们认为, 企业一线的流水线工人这个定位太低 (试想, 一个外来妹只要一个月的培训就能从事的简单工作岗位, 能让一个花三年时间和金钱培养出来的中专生觉得平衡吗) , 而设计人才这个定位又太高。因此, 我们将目标锁定在服装企业所需的有一定发展前途的技术人员这个位置上, 比如制作样衣、跟单员、质检员等工种。在服装企业, 能制作样衣的一般都是要有3年~5年的工作经历、并且能独立制作完成一件工艺出色的成衣的人。这个岗位不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工资待遇上都是比较优厚的, 对学生来说比较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所以, 我们服装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围绕这些高技能的职业岗位来开设, 让它具有针对性, 努力培养出服装专业复合型人才。有出才有进, 只要有好的出路, 我相信服装专业的生源也会有所改善的。从事一线的流水作业只是其进入企业、熟悉企业开始的一个过程。当然, 我们的培养要努力缩小其中的时间, 使掌握一定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学生真正扎根于企业, 受到欢迎, 得到重用。
三、加强专业教研室的对外功能, 结盟行业协会, 打造专业品牌
在中职学校, 专业教研室除了对内的教学运作和管理的功能之外, 还应该积极加强和开拓其对外的功能。专业教研室应该有足够的时间与行业协会、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 时刻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与毕业生的需求信息。结盟行业协会, 利用协会与各企业的天然联系, 搭建一个与服装企业密切联系的平台, 既帮助服装协会为服装企业搞好各个层次的技术人员的培训, 及时将每一届的毕业生推入最需要的企业, 又能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和服装动向, 取得一个双赢的合作效果。
四、积极进行正面宣传, 通过媒体和相关的专业活动, 扩大专业在行业和社会中的影响
经常进行一些社会活动, 如时装表演、设计竞赛, 创造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媒体进行正面的宣传、引导, 推出系列专业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人生的事迹, 造成服装专业大有可为的正面影响, 以解除家长和学生对服装行业的“畏惧心理”。
五、加强对在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
术技能的培养, 形成对本专业的特殊情感, 形成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职业习惯, 将来进入行业, 能够安心踏实于本职工作
在当今社会的转型期间, 物欲横流, 社会普遍心理都希望不费力而迅速致富, 学生自然也受这种思潮的波及。要想完全逆转人们的好逸恶劳的思想是不可能的, 但学生的思想是单纯和可以引导的, 在日常的专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让学生明白, 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只有经过辛苦的劳动才能有富裕和幸福的生活。而服装专业往往是成功人士创业起步的首选, 学好服装是能大有所为的。而谨慎、细致、踏实认真的职业作风, 是服装专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它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逐渐形成的。
六、注重专业教师的再培训和专业能力的综合提高, 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制订一套有利于教师深入企业再学习的制度, 鼓励教师在企业中兼职及在社会上兼职创业。使得教师不断吸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以及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先进技术, 使得教师真正能面对社会, 融入本行业。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的水平才能水涨船高。
七、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专业的招生宣传和录取工作
服装专业在招生前夕, 可通过本专业的学生将宣传资料和信息带往附近社区。最重要的一点, 在录取定专业的现场, 专业负责人可直接参与宣传, 可以用现场招贴、口头动员等方式动员学生, 力争在总体生源较好的情况下, 扩大学生向服装专业的分流。绝大多数学生的家长, 对各专业都是陌生而粗概念的, 往往是什么时髦就填报什么, 至于该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将来的发展空间如何, 家长就不得而知了。因此, 在这个时候, 专业的宣传, 实际上也是对家长的一种盲目心理的帮助和引导。不管怎么说, 服装行业的就业形势还是相当理想的, 只要吃得起苦, 在服装企业里, 学生还是具有相当的拓展空间的。
中职生源学生 篇6
一、中职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问题主要有:
1.认识不到学习对将来就业发展、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2.“差生才读中职”的社会偏见, 间接地影响学生对自身学习与成长的认同感。3.厌烦了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4.厌烦教材的理论性, 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中职学校教材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 国家教材管理相关部门和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中职教材改革工作, 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单一。二是就语文教材而言, 还没有真正摆脱普教语文教材的模式。三是“低起点”问题仍然突出。四是“分层次教学”在教材中没有明显体现一方面, 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材存在起点不够低的问题;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和想升高职继续深造的学生教材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
三、语文教材改革方向的几点思考和探究
㈠控制内容总量, 降低知识难度
中职文化课教学课时有限, 应在内容总量方面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知识和职业生活必需的有关的内容, 使课文成为学习的范例。汉字方面:识字大于写字, 在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字基础上, 适当扩大识字量;词汇方面:强化用词练习, 淡化背词义式的释词;阅读方面:增加阅读量, 注意培养语感, 减少文章分析;写作方面:提倡实用性写作, 不过高要求创作性写作;口语交际方面:加强具有职业背景和导向的听说练习;文言文学习方面:减少古汉语知识的灌输, 选用优秀、短小、生动、可读性强、易于背诵的作品。
㈡以语文知识模块组织单元教学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应走出按阅读理论组织课文学习的传统, 以学生生活中需要了解的语文知识模块组织单元教学。
语文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过程。在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 应大规模地缩小阅读教学的比例, 以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生活中必须懂得的基本语文知识为主线编写教材, 做到每个学习单元便是一个学习探究的大课题, 各单元阅读教学以此课题为阅读中心, 借助于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阅读手段, 进行扩散性阅读, 开展研究性阅读, 真正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兴趣。
例如, 我们可以确立下列一些阅读探究的主题:写景抒情篇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为主要阅读材料, 其余材料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获得为主) ;写人叙事篇 (《梦和泪》、《包身工》) ;学习篇 (《劝学》、《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诗词篇 (《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 、中国现代诗篇 (《炉中煤》、《再别康桥》) ;其他的诸如说明文体篇、唐宋诗词欣赏篇、民族团结篇、古代传记篇、悼念文章篇、古典小说篇、外国小说篇、舞台剧本篇等等。按以上的设想编写教材, 其课文不再是孤立的, 而是有着前后联系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仅仅局限于单篇课文, 而是将课文作为引子, 拓展阅读和研究。
㈢以应用文写作训练为主线
作文教学应以学生生活中实际使用的应用文写作训练为主线, 抛开按写作理论组织作文教学的做法。将应用文写作纳入到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去, 在应用文写作实践中有机地贯彻写作理论, 使学生通过写作课训练真正学会使用常见的写作文体。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有明确要求:在初中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书面表达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用文写作能力, 重点是写作日常应用文的能力;要学会写各种常用应用文;要结合能力训练要求, 选用一部分内容或写法相近的各类实用文为例文, 供学生参阅和借鉴。
第二, 按阅读教学理论组织作文教学过于抽象, 而且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按这样的程序开展过训练。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 过于系统的理论对他们而言, 一没有兴趣, 二没有实际用处。不能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 对实际操作意义不大。
第三,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 大部分的入学动机是找工作, 他们需要未来工作和个人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和应用能力, 他们需要“快餐式”学习, 学了就会用。而在目前的职业高中教材中, 应用文写作占的比重较小, 教师在教学中所花费的时间也很不够。
职教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写作, 除了要包括现有教材中的内容:书信、记录、广告词、说明书、计划、总结、简报、新闻外, 还要有常用的请示、报告、演讲词、读 (观) 后感、条据、启事、海报、申请书、通知与通报、贺信、欢迎答谢词、讣告、悼词、请柬、聘书、求职信、协议书、合同书、述职报告、起诉状、毕业设计等。
㈣开展系统的、实在的、有用的口语训练
口语教学应走出随意性教学的误区, 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开展系统的、实在的、有用的口语训练。
目前, 职教语文教材基本做到把口语教学当成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环节, 但是, 口语训练体系并不完善, 内容并不完整, 训练时间也不能得到保证。
另外, 在职教语文教学中, 口语训练体系可以进一步完善, 真正实现大纲所要求的“在初中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 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 恰当、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的目标。在整个中职阶段, 我们可以从普通话系统训练开始, 在此基础上介绍口语常识、交际忌讳, 再从接听电话、接待来客、异性交往、坐立行走、说服他人、恭维批评、求职面试、推荐展示、谈判、庆典、剪彩礼仪、即席发言、演讲、朗读、辩论等不同角度开展训练,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为就业成才打好基础。
㈤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阅读探究三者并重
中职语文教材的编排应从以阅读教学为主线组织单元教学, 转变为以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阅读探究三者并重组合单元教学。教材编写应以单元为基本单位, 在单元教学中将阅读、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的要求作为教学内容予以明确, 可分为三篇:应用文写作篇、口语交际篇、阅读探究篇。
各篇教学内容及时间可作如下安排: (1) 阅读探究篇:按阅读探究专题, 如亲情、故乡、游子、爱国、立志、豪情、伦理等专题编排, 教材中只出现两篇经典课文, 其余的阅读材料由师生在各种媒体中查阅, 阅读探究篇的时间为4课时。
(2) 应用文写作篇:按一定顺序, 选取学生学习生活及其未来生活需要的应用文, 每个单元安排一次实实在在的训练, 计2课时。
(3) 口语交际篇:以口语训练为纽带, 开展系统的交际与口才训练, 为学生就业服务, 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 计2课时。 (4) 单元小结与练习, 安排1课时。
合计一套教材中阅读探究与应用写作、口语交际内容的比例是4:2:2。这样安排可以彻底改变目前职教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主、写作训练缺乏针对性、口语交际训练不足的状况, 建立起真正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实际需要的语文教学体系, 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几点思考[EB/OL].
[2]佘爱民.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实现四个转变[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7-01,
[3]周晓英.我校语文教材改革刍议[R].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
中职生源学生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学校类型进行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抽取10所大学,其中理科4所,文科2所,综合2所,医学1所,艺术1所。每所学校分别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进行调查,共抽取学生3 509名。其中男生54.3%,女生45.7%;北京生源1 596人(45.5%),平均年龄19.80岁,外地生源1 913人(54.5%),平均年龄19.85岁,2组人群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与方法
从2005年12月到2006年2月,应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烟草相关行为调查。本次调查使用“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吸烟相关情况”调查问卷,以“全球儿童青少年吸烟调查问卷”为框架,增加了部分儿童青少年相关危险行为因素的内容。调查采用学生集体匿名自填形式进行,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师担任调查员,为保证结果真实,教师回避。
1.2.2 指标定义
现在吸烟:在过去30 d内,至少有1 d吸过烟;尝试吸烟:到调查时,至少吸过一口烟。
1.2.3 统计方法
使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同时双录入进行质量控制,SPSS 11.5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尝试吸烟率
北京生源学生尝试吸烟率为36.22%,外地生源学生为41.51%,外地学生明显高于北京学生(χ2=10.225,P=0.001);北京生源男生尝试吸烟率为50.74%,外地生源男生为5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2,P=0.041);北京生源女生尝试吸烟率为21.03%,外地生源女生为23.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3,P=0.327)。
2.2 现在吸烟率
北京生源学生现在吸烟率为12.66%,外地生源学生为14.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6,P=0.068);北京生源男生现在吸烟率为20.10%,外地生源男生为2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1,P=0.283);北京生源女生现在吸烟率为4.87%,外地生源女生为5.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3,P=0.836)。
2.3 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
在较低年龄组(≤11岁)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外地生源大学生所占比例高于北京的比例。在较高的12~13岁年龄组和16~18岁年龄组情况却相反。在14~15岁年龄组,两者比例相近。在18岁以上吸完第1支烟的外地生源比例高于北京生源,见图1。北京生源男生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在13岁前的有36.6%,外地生源男生有36.9%;北京生源女生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在13岁以前的有30.9%,外地生源女生有38.0%,即北京生源学生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迟于外地生源。无论男女,北京生源学生13岁前吸完第1支烟的比例与外地生源学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男=0.007,P=0.940;χ2女=0.980,P=0.341)。
2.4 吸烟者近期吸烟频率与数量
北京和外地生源大学生最近30 d吸烟天数以及最近30 d每天吸烟数量分布见表1,吸烟天数无论北京还是外地生源均大致呈“U”形分布,2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02,P=0.521)。近30 d吸烟1~2 d以及每天吸烟的人数较多,吸烟6~9 d的人数较少。
北京生源学生与外地生源学生调查前30 d每天吸烟量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20,P=0.015)。北京学生每天吸烟2~5支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吸烟6~10支的人数,这2组的人数占到50%以上。外地生源学生每天吸烟不足1支的人数和吸烟2~5支的人数所占比例最高,这2组人数占到50%以上。北京生源学生吸烟数量多的人数高于外地生源学生。
3 讨论
外地生源男生尝试吸烟率明显高于北京生源男生,外地生源女生与北京生源女生的尝试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地生源男生现在吸烟率与北京生源男生现在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北京生源学生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要迟于外地生源。北京生源学生吸烟数量较多。
无论北京还是外地生源,男生的尝试吸烟率均达到50%以上,这与2004年星一等[2]得出的结论一致。青少年由物质使用到滥用是从尝试到偶尔使用、到经常使用再到严重依赖的一个连续的过程。虽然多数青少年尝试性使用不会导致滥用[3],但不良的行为正是从尝试开始,降低儿童青少年的尝试吸烟率应该是工作的重点。
无论北京还是外地生源,学生吸完第1支烟年龄在13岁之前的人数均占吸烟人数的30%以上,而2004年星一等[2]对中国城市大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2.8%的尝试吸烟者初次吸烟年龄在13岁之前。2002年对北京市大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4.4%的尝试吸烟者初次吸烟年龄在13岁之前[4]。可以看出,本次调查所得的结果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3 a前北京市的调查结果。但其他2次调查中有初高中学生的参与,这可能与更多有吸烟行为的学生没有进入大学有关。因为学习成绩与危害健康行为密切相关[5]。吸烟的依赖程度与开始吸烟的年龄及吸烟量之间有着相关性[6],若20岁前不吸烟,成年后吸烟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7]。大学生中有1/3以上的学生在13岁前曾经吸过一整支烟,因此,应从小学开始控烟工作。
外地生源学生的尝试吸烟率显著高于北京生源学生,外地生源学生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早于北京生源学生;而更多的北京生源学生每天吸烟数量大于外地生源学生。提示应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可能会提供有意义的线索,从而形成有效地干预模式。
吸烟等成瘾性行为形成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8]。外地生源学生尝试吸烟的人数比例较高,吸完第1支烟的年龄早,提示外地生源在自身心理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下更容易接触并使用烟草。应进一步了解不同生源学生青春期发育情况、个性特点、学习压力、社会文化及烟草可及性的不同[9,10],探讨可能造成尝试吸烟行为差异的原因,可能会为控烟工作提供线索。
在现在吸烟率无差别的情况下,北京生源现在吸烟的学生每天吸烟数量多的人数比例较高,随着吸烟量的增加,对烟草的依赖程度增加,吸烟成瘾则主要与心理及生物学因素相关,即心理依赖和药物依赖[6]。提示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生源吸烟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造成这些心理的原因,探讨干预措施。
青少年的吸烟程度与同伴因素关系紧密[11],此外,同伴因素还影响着吸烟行为的形成[1,12,13]。提示学生间的影响可能在吸烟行为改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尝试从小学开始在学生中开展控烟同伴教育,以减少尝试吸烟的行为形成以及降低吸烟者的吸烟量,从而达到控制烟草使用的目的。
学生生源与素质教育 篇8
对素质教育我的理解是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个性、特点出发, 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使他们更像自己。而生源争夺则是为了使学生在考试当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生源进行的争夺。很显然, 这完全是应试教育的做法。
虽然说, 在某些情况下, 素质与应试并不矛盾, 因为考试也应该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但如果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真正以学生的素质提高为目的与以应试为根本目的的应试教育, 它们却应该是矛盾的。因为两者的根本目的不相同。
可是, 在有的地方的有的学校, 却有人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了。有些学校在高考中,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宣传时, 大谈特谈学校进行的素质教育, 以表明他们所谓的素质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果实。可明眼人都知道, 他们在招生方面是花了大力气的。与其它学校争夺好的生源便是其一。该校甚至还不惜重金, 引进其它地方的优秀学生来该校就读。在一定程度上, 正是因为他们在生源大战中取得了辉煌成果, 才在高考中考中有了让人惊羡的成绩。于是, 这样的学校, 既是生源大战中的胜利者, 又是素质教育中的佼佼者, 是真正的“双赢”。
近年来, 大城市的一些初中和高中到邻近地区的学校, 通过重奖等方式将优秀的学生挖到自己学校。邻近地区学校对此反应强烈: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到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去挖尖子生, 如此下去, 怎么体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城市学校, 凭借它们优良的办学条件, 到附近的学校去挖生源, 这已经不是什么特大新闻了, 在有的地方, 已经进行了多年。问题的关键在于:无序的教育竞争, 带来了怎样的恶果?一般而言, 好生源, 就会有好的考试结果;相反, 差生源则会有差的考试结果。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那么, 生源大战的恶果就有两种, 用一句话来回答, 就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欢乐的, 是那些拥有良好办学条件的城市学校, 因为它们抢到了好学生;忧愁的, 则肯定是那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城镇以及农村学校。这里只谈前者。对于大战中的胜利者, 他们把好的学生招进来了, 只要不出什么意外, 就基本可以有好的考试结果。
正是这种胜利者的微笑, 掩盖了一个严重的事实, 这就是:虚假的素质教育。其它的恶果是显性的, 也是可以看得见的。比如, 造成了在办学条件上处于弱势的学校, 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 出现了招生难的恶性循环等等。其最大隐患在于:以虚假的素质教育遮住了很多人的眼睛。那么普通中学如何面对"生源差"来提高素质教育?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分析生源, 明确责任
学生的来源往往与地区的历史状况、地理位置、人口构成等因素相联系, 学校要注意研究这些因素。所谓生源差绝不会是全部都差, 而且差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习基础差, 思想品德并不差;有的非智力因素差, 智力因素并不差;有的或者相反, 或者兼而有之。因此, 我们对生源差的范围大至差在哪些方面, 都应作具体分析, 做到心中有数。
其实, 好与差是相对的。甲校与乙校比, 生源可能差些, 而与丙校比, 又可能好些。好与差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不能笼统地一概归结为一个“差”字生源情况的好与差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是学校对此持何种态度。学校是育人的地方, 承担着促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任务, 而全体学生当然包括“差生”。这是作为教育者要十分明确的。了解了情况, 明确了态度, 学校就应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全体教师就应确立各自的任务和职责, 来促使“差生”转化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面对生源差的现实, 不同的育人观念会带来不同育人效果。正确的育人观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基础上的。不可否认, 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本是教育得以施展的一个前提。传统的偏见导致一些教师往往偏爱“老实、听话、成绩好”的学生, 而对“差生”则在情感上、精力上投入不够。有研究者认为:一些“差生”或调皮的学生有一定的长处, 他们聪明伶俐, 精力充沛, 好奇心强, 有的还有组织能力, 具有自我发展的趋向。这些应该说是他们的优势, 是教育得以施展的基点。如果教师能正确引导, 扬其长, 避其短, “差”的状况就会改变。
三、有正确的质量观
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讲质量就应从素质方面考虑。素质是多方面的, 因此评价学生不仅要看其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情况, 还要看其个性、品德、身体等诸方面的发展情况, 仅仅孤立地欣赏学习上的高分数显然是片面的。现代教师要善于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应该是乐观主义者, 要坚信教育的力量, 通过努力, 使学生“差”的情况得到改变。那种悲观主义的态度是不足取的。
四、加强管理, 从严治校
生源差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但越是生源差就越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学校要建立必要的常规并通过强化使其落实, 要抓好养成教育, 使学生改变原有的不良习惯, 形成好的习惯。很多基础薄弱学校改变面貌的经验证明, 加强管理, 从严治校, 培养好的校风, 是使生源变化的有效途径。学校一定要从生源差的实际出发, 狠抓管理和校风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
五、讲究工作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职生源学生 篇9
【摘 要】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对广西普通工科院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成因并探索提高农村生源学生英语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广西 普通工科院校 农村生源 学习困难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134-02
目前,在广西各普通工科院校就读的学生中,农村生源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该部分学生较城市生源学生更明显地表现出学习上的困难,尤其在听、说方面。对此,本文试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对广西普通工科院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成因,并探索提高农村生源学生英语水平的对策。
一、广西普通工科院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现状调查
本文以广西普通工科学校农村生源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在英语学习困难具体表现及成因。为了研究方便,同时使课题更具有针对性,项目选取了广西科技大学2013级来自各学院100名农村生源非英语专业学生和40名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笔者通过对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以及其他教师所任教的班级部分农村生源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英语水平摸底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问卷以电子问卷或纸质形式发放给研究对象,要求其如实作答。访谈采取“一对一”形式。英语水平摸底测试包括听、说、读、写、译能力全面考察。笔者根据所得出的结果,结合语言学及教育学等学科相关理论,提出相关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农村生源学生,在英语读、写、译方面成绩总体优于听、说方面成绩。读、写、译方面得分占总分的70%~75%但听力、口语得分在50%~60%,部分学生甚至表示听力根本听不懂,全靠猜来作答;非英语专业有个别学生放弃考口语。
二、成因分析
综合调查结果及笔者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造成广西普通工科院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是导致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导致农村地区教育经费少、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薄弱等不利于农村学生学习的结果。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农村中学教学设施简陋,没有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等设施。农村的师资条件相对较差,教师因为自身水平有限,课堂教学时使用英语进行教学的比例偏低,学生缺少足够的语言输入和英语语言环境,导致听力、口语水平差。习惯了汉语授课的学生,进入大学很难听懂课堂的英语授课,学习出现困难。
(二)地域客观条件影响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生源学生母语主要是其民族语言或方言,英语学习开始较晚。壮、苗、瑶族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认为,民族语言或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尤其表现在口语方面。他们的口语带有方言味,甚至因为民族语言的原因,对某些音标很难正确发音。如壮族的学生,大多数无法正确对[t]、[d]和 [k]、[g]这两对清浊音进行正确发音。因为发音不准,担心别人笑话而不好意思开口,从而很少参与课堂口语活动,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哑巴英语”。
其次,广西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家长没有能力为孩子配置电脑、学习机等学习用具,这样他们通过使用音频、视频资料学习英语的机会相对城市生源学生大大减少,家庭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学习。
(三)应试教育的影响
现阶段广西高考中,英语听力所占比例不高,口语是自主选择的考试内容,不作为必考内容。因此,在广西高校的学生中,除了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参加高考英语口语考试。而工科院校开设的英语专业招生时文理兼收,对于英语口语要求不是太高。语言学家Arthur Hughes 说过:“语言测试与教学是‘伙伴关系”。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产生的反拨作用包括积极和消极作用。在广西大多数农村高中学校,英语教学基本上以高考为中心,“考什么,教什么”,因此教师注重教授学生语法、阅读、写作技能。分数比例较低的听力、可以自主选择考的口语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是造成学生听力、口语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而在大学,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而且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部分分数比例骤增到35%,教师会在大学英语课堂大幅度增加听、说内容,加强听、说训练,而且要求学生每学期期末参加口语考试。这样一来,农村生源学生很难适应,英语学习困难表现明显。
(四)学生自身因素
在中学阶段,农村学生大多数习惯了“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而在大学,教师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学习模式。有的学生依旧沿用中学的中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很难适应大学阶段学习。其次,因为高校基本上位于城市,农村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很少有机会外出开阔眼界的学生,来到陌生的城市,难以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其内向的性格、自卑的心理让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不敢开口、不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语学习。
三、对策研究
(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保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从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做起。加大经费投入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措施。有了经费投入,就可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让农村生源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二)改善学习客观条件
要提高农村生源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想办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改善他们的学习条件。尽管我们不能改变他们客观的地域、经济条件,但针对农村生源学生因家庭困难不能购买电脑、学习机等学习设备这一情况,高校可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如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向学生免费开放自主学习中心,让他们能自行选择所需的音频、视频资料。学校尽可能安排教师在自主学习中心值班,在线上或线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针对性提高弱项
针对农村生源学生在听力、口语水平低下的情况,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侧重这两方面的训练。在听力方面,教师首先应纠正学生不良的听力习惯,再给学生介绍听力技巧,包括从基本的语音技巧、意群划分技巧和理解技巧,让其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听力效率。此外,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水平,不能一开始就听难度大的材料,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要做到循序渐进。而且,选材应注重多样化,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对听力材料感兴趣。在口语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后开展多种口语活动。课堂活动甚至可以从最基础的纠正音标做起。每节课前10分钟,安排学生就天气、校园热点、国家大事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简短的汇报。不管最初学生的表现如何,教师都应给予鼓励,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提高自信心。在进入新单元学习课文前,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进行热身练习,课后就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通过唱英文歌、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在线用英语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四)加强学生自我提升
农村生源学生自踏进大学校门起,应尽快转变学习观念,适应大学的学习。内向、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学习方法,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英语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年青一代成长、谋生的重要工具。深入研究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提高农村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Arthur Hughes.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周忠新. 河北省农村生源大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项目(SK13LX250);广西科技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2013007)
【作者简介】莫旻荧(1983-),女,广西梧州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李婷婷(1988-),女,广西岑溪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
中职生源学生 篇10
1 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以后, 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源学生被高校所录取, 但是其档案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从而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档案管理需要, 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档案管理需求。具体而言, 目前我国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高校农村生源学生的原始档案资料缺乏完整性
档案的首要因素是完整, 档案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资料信息的真实完整。但是, 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 经常可以发现农村生源学生, 由于其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在专业档案管理人员配备及档案管理办公条件方面, 与城镇学校相比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 直接导致农村生源学生的档案资料缺乏完整性, 甚至学生最为重要、最为基本、最为原始的纸质档案资料都难以得到及时搜集、整理、归档。例如, 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需要学生高中毕业生登记表、高校招生体检表、入团志愿书、中学期间奖惩记录等一些最为原始的档案资料, 但是农村生源学生的档案资料中经常有缺失现象, 不仅造成高校招生工作难度, 而且也使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 缺少第一手真实参考依据。
1.2 农村生源学生档案资料记录载体的形式较为单一
档案资料的保存是需要各种载体的, 如果学生档案保存载体较多的话, 则其档案信息资料必将也更为丰富, 其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也较高, 更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 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 由于农村生源学生主要是来源于农村地区的中学, 在客观条件限制下, 保管学生档案信息的载体主要是纸质材料, 造成学生档案信息保存载体较为单一的问题。
和现代档案载体相比较起来, 虽然纸质档案材料具有一些优势, 但是也存在着不易保存和容易损坏的问题。例如, 在一些学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 由于嫌弃学生名字不好听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 对于学生的姓名、年龄、成绩进行任意改动, 从而造成学生档案资料真实性较差, 更是给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更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就业等带来不便。
1.3 农村生源学生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
和城镇生源的学生档案比较起来, 农村生源学生档案在规范性方面较为缺乏, 具体而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在高校招生中, 一些地方的农村中学把学生的档案没有按照规定和要求寄送, 而是让学生自带, 从而严重违反了本人不可以自带自己档案的相关规定。而一些学生在自带档案到校以后, 并没有及时将档案上交给学校, 而是自己长期保存在宿舍, 甚至一些学生不懂档案保密规定, 私自拆开档案, 从而严重影响到档案管理的保密性、严肃性;第二, 随着各个高校生源数量的不断增加, 经常在学生中出现同名同姓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重复出现的名字, 如果难以对其做到规范化管理的话, 对学生姓名、学号进行标注, 将给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带来较多安全隐患和问题。例如, 在我国西北某高校中就曾经出现过两个同名同姓的农村生源学生, 由于其档案缺乏规范性, 导致档案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甄别, 最终出现档案串档问题, 直到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才发现自己的档案出现了问题, 给其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2 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档案管理完善对策
针对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三个方面问题, 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2.1 要建立健全中学学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其前提就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 凭规矩办事, 以制度管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只有做到坚持原则、遵守纪律、履行程序、执行标准、照章办事, 才能够保障农村中学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 各个中学档案管理部门要能够认真执行国家档案工作的各种法律法规, 对于其档案管理工作制定出全面规划, 制定和落实适合学校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 要能够在细节上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实施, 做到立卷有标准、保密有条例、借阅有规定、档案室管理有措施等。第二, 要不断强化中学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 对中学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定期进行验收、总结、检查、布置, 确保中学, 特别是农村中学档案管理工作得以有序、正常开展;第三, 要不断强化对中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工作, 并以制度化的规定加以固化, 从而形成各个中学运转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不断提高农村中学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2.2 要不断加大中学档案管理资金投入
中学档案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基础是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根据我国档案管理相关规定, 档案管理必须要有充足的档案管理办公场所, 要配以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 特别是要有相应的计算机设备, 同时要有严格的防火、防盗、防虫安全系统和湿度、温度调控系统。中学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更是要能够通过对现代档案管理工具的使用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目前, 在我国城镇中学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电子档案管理设备, 但是在大部分农村中学中, 缺乏电子档案的资金投入, 在人员配置和技术手段方面也没有同步进行, 并且由于电子档案可更改性的缺陷, 造成许多农村中学档案管理仍然在沿用传统档案管理方法。因此, 农村中学档案管理部门要对学生档案进行全面搜集, 通过充足资金投入, 尽快建立学生电子档案, 不断攻克电子档案存储难题和改善电子档案的技术条件, 从而使电子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真实性得以保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无纸化办公、办公自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加快资金投入, 建立电子档案, 使电子档案在更大空间得到空间, 搜集、存储、使用电子档案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2.3 要不断加快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不断加快高校档案管理的检索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步伐, 为档案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目前,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涉及到十分复杂的技术, 需要对各种声音、动态影像、静态图像、图形、数据、文字等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 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信息的转换和压缩, 录像、录音档案资料的采集, 图形、照片档案资料的采集, 档案纸质信息的采集等。因此,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结合本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抓住有利时机, 有步骤、有重点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档案工作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以后, 要能够进一步推动, 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全面铺开, 加快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 例如在网络系统、微缩系统、文件扫描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等方面。
2.4 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能力
高校农村生源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乃至整个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档案管理质量的优劣, 最终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而档案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工作, 涉及计算机应用、情报、历史、档案等方面的各种信息。因此,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 更要能够全面掌握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 将档案管理信息化操作技术和科技手段熟练运用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要牢固树立一切服务于、服从于学校教学中心工作, 使档案管理能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第二, 要不断做好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在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 要能够把培训内容和实际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要能够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工作职责, 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 特别是要加强信息化方面的培训, 强调要与情报学、图书馆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 从而使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在不断掌握工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不断拓宽其学习领域, 更新自身素质能力结构。
摘要: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 学生档案管理居于首要地位。农村生源学生档案存在着原始档案资料缺乏完整性, 档案资料记录载体的形式较为单一, 管理缺乏规范性等问题。建立健全中学学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不断加大中学档案管理资金投入, 不断加快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是完善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档案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高校,农村生源,档案管理,学生档案
参考文献
[1]高淑侠, 浅谈高校学生档案管理[J].徐州工学院学报, 2006 (10) :17-19.
[2]侯英杰,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初探[J].兰台世界, 2008 (2) :49-47.
[3]刘新蓉、杨莉、赵保中、艾莉, 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5 (9) :131-133.
[4]罗春叶,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百色学院学报, 2008 (4) :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