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源学生论文

2024-10-04

普通高中生源学生论文(精选10篇)

普通高中生源学生论文 篇1

一、当前一般生源高中学生作文现状的分析

当前一般生源高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同样的人,写同样的事,雷同作文太多

作文内容雷同是许多中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如果老师布置一个作文题目,其结果是大多数人写的内容相似,写法相同,就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让人读起来没精打采。好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就会写“夜深了,老师还在台灯下默默地备课批改作业”, “老师虽然身体虚弱,但还是坚持上课”。这些同学认为,只有这些才能表现出老师的精神品质,老师除了这些再不会做其他的事了。 他们就是拼命地背作文选,然后改头换面,张冠李戴拿来就用,毫无创新之意。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在高一学生的作文中存在得最为普遍。这是一种让人哭笑不得又令人忧虑的情况。

(二)缺少素材,做“无米之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数中学生缺少的恰恰是这个“米”。 许多学生让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作文素材在他们的手边溜掉了,还蒙在鼓里,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善于细心观察生活。他们生活圈子小,读的书很少,没有什么积累、沉淀。“无为”自然就会“无米”, “无米”当然就会难以做到“巧妇”。因此写作文时他们就无从下笔,无话可写。作文课或考场上三言两语,草草了事,东挪西凑, 应付当差,就成了“主旋律”。

(三)懒于构思修改,得过且过

很多学生写作文不去字斟句酌,精心修改,灵感突现,主动成文,而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被动而写。他们写作文就是马马虎虎,懒于构思与修改,不会抓住细节进行描写。叙事记流水账, 说个大概;写人大众面孔,粗笔勾勒。因此这样的作文不可能打动读者,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也不可能提高作文水平。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总结的几个主要的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取以下不同的训练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二、培养一般生源高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从精心选题入手,便于学生产生写作欲望

面对一般生源高中的学生,我们老师在命题时就要有所创新。 如果我们将老题目《我的妈妈》改成《一生难以割舍的人》的话, 虽然写的是同一内容,但后者新颖度较强,学生一看就知道如何下笔,也就避免了从小学到高中都写同一个题目的情况。学生带着兴趣写作文,就可以为成功写一篇作文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从更新作文形式入手,提高写作兴趣。

与多媒体教学同步,我也尝试让学生写网络作文。由于网络的图、文、声并茂,内容变化多端,可以达到听、说、读、看、写并用的目的,适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所以这种形式自然而然成为学生乐于接纳,主动参与的一种作文活动。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边听音乐,边看视频,边构思,它打破传统的“先构思、再写作、 后修改”的作文模式,可以根据需要和自己的喜好随时增删补改内容,还可以随时进行下载、复制、粘贴等,这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 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我身边的变化”这一命题作文时,我要求学生用电子文本来写。他们选择的空间大,有的人写祖国,有的人写家乡,还有人写自己身边的人和熟悉的事物等,在电子文本中除文字外,学生有创意性地配上图片、音乐、旁白等,让自己写的作文丰富多彩,形式多变。在谈及他们的写作过程时,同学们都有同感, 觉得自主性提高了,写作欲望强,表达轻松,能在快乐中完成作文。

三、激发一般生源高中学生的写作潜能

一般生源高中,学生数量庞大,拥有强大的写作潜能的学生肯定不在少数,关键是看老师如何激发。

(一)进行特长化写作,激发写作潜能

为了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我们指导学生挑选他最喜欢、 最擅长的写作门类来学习写作。比如,小张喜欢热闹的童话故事,我们就让他先学着编写一些有趣的童话小故事;小李喜欢看侦探故事,我们就让他模仿着写一些福尔摩斯式的侦探故事小片断;小王喜欢唱歌,我们就让他尝试着写一些歌词,或是为他喜欢的歌曲重新填词,等等。

(二)搭建展示性舞台,激发写作潜能

从前两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作文板书讲评的试验。试验是从周记(也称“随笔”)开始的。依照学号顺序,学生依次将自己的作文在前一天的晚上抄到黑板上。因为同学的功课较紧,允许手慢的同学请别人帮着一起抄,最多的时候一篇作文有三四个人的笔迹。 接着,第二天早读课,挨着作者学号后面的同学到黑板前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批改及公开点评。

老师一般会提前20分钟到班级,对黑板上的作文要总得有个基本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从标点符号的书写、常见的错别字和典型的病句,作文板书讲评试验,从关注这些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开始,到后来,一些低级的语文错误已经基本绝迹,作文讲评的层次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们开始对作文的主题立意、 结构布局乃至表现技法侃侃而谈。

因为毕竟是周记,虽然每周会利用一个早读课来做这件事情, 但一个学生一学年也只能轮到一次,所以这些学生格外珍惜这样的平台,这样的机会,总是想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给同班同学, 因此,起码一个星期前,学生就要深挖自己的潜能,认真准备这篇作文。点评的同学也同样如此,在前面的同学板书的时候,他已经在准备着明天的批改和点评,这样第二天,就能面向全班同学成竹在胸地侃侃而谈。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一般生源高中学生雷同作文多、选材范围窄、无病呻吟、粗枝大叶等写作现状, 可以选用创设情境、精心选题、 更新形式、搭建舞台、升级竞赛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定能开辟一般生源高中学生写作的新天地!

摘要:在一般生源高中,平时作文教学时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是“眼对题目心生怨,手托下巴想半天,时间过了一大半,只写两语和三言”。搜肠刮肚勉强写好的作文,语言相当幼稚,内容非常单一,或言之无物,或言之无序。要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就要让学生喜爱作文,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产生写作欲望,积累了写作的张力和能量,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下,他的潜能就可能被激发出来,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关键词:一般生源,写作现状,兴趣潜能

普通高中生源学生论文 篇2

笔者认为,根据生源的现状重新明确职业高中德育工作的对策,对提高职业高中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全面了解职高生的真实情况,北京市新源里职业高中对在校生进行了摸底调查。此次调查范围主要包括该校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入学的1470多名学生,还包括一些比较固定的实习单位中的中职学生,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书面调查、直接谈话、电话调查和家庭访问等。

职高生源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专业选择盲目性强 个人发展目标缺失

调查显示,当前职业高中学生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目标不明确。此问题的解决只能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树立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标,而这也就成为德育工作策略的首要内容(简称“爱在长远”)。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想学专业而主动报名”的所占比例最小,而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入学并无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模糊。而“父母完全做主”比例的逐年降低和“看别人报也跟着报了”比例的逐年上升,从另一个侧面也同样说明学生报考中职学校的盲目性在不断扩大。

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没有目标或没想过”的所占比例均超过1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已进入中职学校,但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对目标的重要性也可能抱无所谓的态度。而“取得专业证书或毕业证”的比例最高,均超过40%,也说明很多学生虽然有目标但目标并不科学、恰当。

学生自卑心理较明显

人认识到自我的存在、相信自我存在的价值和不断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发现自我的存在及价值,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就表现为自尊、自信和自强。教育学生,尤其是自卑感严重的学生,必须不断地激发他的自信心,不断激励他去寻找和实现他的价值,获得一种成就感。

从图3可以明显看出:“在某次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所占比例只有10%~20%,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此前成绩不理想;而选择“和朋友一起采取某次行动”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近40%,是最高的一项,说明这些学生有较强的独立和自主意识;非常让人不安的是竟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没有成功的事情”,说明不少学生对自己采取否定评价,有明显的自卑心理。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一致性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寻求对某个群体的认同感,认同感由归属感和个别感组成。人最早存在的群体是家庭,家庭是儿童形成归属感和个别感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化的发展,个体才逐渐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当个体形成对社会的认同感时,他也就成长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作为中间阶段的学校在此承担有重要使命,既要重视将来社会对儿童的基本要求,又要重视儿童原来的基础状态(即家庭),但在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实际上更要强调后者(简称“家校联合)。

从图4可以明显看出:“父母经常主动与孩子交流”的学生所占比例在50%以上,说明大多数家长还是很关心自己的孩子并愿意加强对孩子的指导;但还是有10%~20%的家长“与孩子有交流但没主动过”,甚至“从不交流”,这种比例还是相当大的,值得引起重视。

职业高中德育工作应对策略

如调查所示,中职学校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当前职业高中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是上述诸个问题的统一体,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以被割裂出来。任何一个方面都与其他单个方面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爱在长远”的实施和举例

“爱在长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重视整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体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聘请的就业单位代表、能联系起来的对学生有影响的亲朋都对该生树立学习目标施加影响,在学生进行的各种活动和行为中都强调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多样性原则是指对学生实施影响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校会、班会和家长会相结合,可书面、报告、谈话和环境氛围相结合,可课上学习、课外活动和家庭实际生活相结合,等等。体验性原则是指不要一味强行灌输,一定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现实中学习,去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体验,去自发自觉地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形成自己的真实动机和愿望。

例如,新源里职业高中在指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理想就业单位调查活动”。要求学生首先对所学专业知识和相关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了解,然后对朝阳区乃至北京市主要就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第三对自己所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境遇进行了解。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通过这种活动基本有了明确的学习和就业目标,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严在当前”的实施和举例

“严在当前”的实施首先要根据本校专业特点和就业单位要求,制订本校本专业学生基本职业行为规范,使学生能明确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以后具体工作过程中的基本职业行为,这些行为规范主要是依据就业单位的内部规章制订出来的,执行这些行为规范就是在具体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然后把这些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和班级的基本纪律,要求全体学生学习和遵守,并建立起完善的检查评比反馈制度,把学生在这个方面的表现作为其职业素质和职业成绩的重要方面。对这些行为规范的贯彻执行,必须要以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处的双重手段作为保障。不仅对学生个人要使用这些手段,对班集体也可使用,从而调动集体的力量使同学之间相互提醒和帮助。

例如,新源里职业高中为贯彻落实十项职业行为规范,长期执行每日常规评比制度,严格认真地对每天每班每位学生的仪表、礼貌、出勤、早操、保洁等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和评比,定期对表现好的学生和班级进行表扬奖励,对表现欠佳的学生和班级进行及时的批评并敦促改正。这项制度对新源里职业高中学生培养良好职业行为习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牢记教育者的责任,用我们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爱,从教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教育原則和方式方法,为发展职业教育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普通高中生源学生论文 篇3

调查与分析方法

(一) 调查方法

走访河北省6所实施对口招生的高等学校 (3所高职院校, 3所内设高专的本科高校) , 每校访谈5名 (共30名) 既了解普高生源素质状况、又了解中职生源素质状况的专任教师, 采用Delphi法确定学生素质评价的主要指标, 制定了《中职学校生源和普通高中生源学生素质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分为被调查教师基本信息和单选题两部分, 被调查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教师性别、年龄、职称、专业领域及工作岗位等, 单选题分为学生德育素质、文化素质、智育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社交素质和其他素质等7个维度、54个问项。采用Likert的5级等级评定法, 将学生各项素质评定结果设定为“非常好”、“较好”、“一般”、“差”和“非常差”5个级次。

编制调查问卷后, 又在上述高校选择100名既了解普高生源素质状况、又了解中职生源素质状况的专任教师进行了预调查, 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信度检验按Nunnaly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法进行, 计算求得各维度系数为0.972, α值大于0.9, 显示本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效度检验按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法进行, 计算求得KMO值为0.896, 卡方统计量为23 506.385, 因子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05) , 确认问卷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正式调查委托河北省6所高校党委学工部 (学生处) 组织实施, 由既了解普高生源素质状况、又了解中职生源素质状况的专任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状况按问项进行评价。每校发放调查问卷50份,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份, 问卷回收率为96.33%。按缺项、漏项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 确定有效问卷279份, 问卷有效率96.54%。

(二) 分析方法

将学生素质5个级次“非常好”、“较好”、“一般”、“差”和“非常差”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和1分, 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 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 按问卷设定的维度和问项, 对不同生源的总体素质及各项指标均值、差异值及其显著性等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总体差异

由表1可见, 中职生源总体素质得分均值为3.25, 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5)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22~3.41、3.43~3.64之间。中职生源能力素质与普高生源无显著差异, 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其他素质得分均值均低于普高生源, 且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p<0.01) ;文化素质和社交素质得分均值亦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5) 。

(二) 分项差异

德育素质由表2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德育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26~3.50、3.41~3.84之间。中职生源遵规守纪情况得分均值最高, 普高生源人生观、价值观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德育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指标均为公私观。中职生源德育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文化素质由表3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文化素质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9~3.39、3.46~3.69之间。中职生源记忆力得分均值最高, 普高生源注意力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普高生源还是中职生源, 文化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项均为艺术欣赏能力;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注意力得分均值差虽然最大,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除此项指标外, 中职生源文化素质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智育素质由下页表4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德育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6~3.46、3.42~3.58之间。中职生源实习成绩得分均值最高, 研究问题能力得分均值最低;普高生源研究问题能力得分均值最高, 学习态度得分均值最低。中职生源智育素质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能力素质由下页表5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能力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6~3.52、3.23~3.72之间。中职生源勤工俭学积极性得分均值最高, 普高生源自我生活能力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能力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项均为自学能力。中职生源勤工俭学积极性、自我生活能力得分均值与普高生源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技能学习能力得分均值显著高于普高生源 (p<0.01) , 基础课学习能力得分均值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5) , 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亦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身心素质由表6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身心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11~3.73、3.22~3.64之间。中职生源和普高生源身心素质中得分均值最高指标均为体能素质, 得分均值最低指标均为综合心理素质。中职生源心理承受能力得分均值与普高生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运动技能、锻炼积极性、综合心理素质得分均值均显著高于普高生源 (p<0.01) , 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社交素质由表7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社交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34~3.66、3.18~3.62之间。中职生源交往能力得分均值最高, 协商能力得分均值最低。普高生源社交素质中, 适应能力得分均值最高, 组织领导能力得分均值最低;中职生源交往能力得分均值与普高生源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组织领导能力得分均值显著高于普高生源 (p<0.01) , 其他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其他素质由下页表8可见, 中职生源、普高生源其他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4~3.51、3.27~3.57之间。中职生源谈恋爱情况得分均值最高, 普高生源参加课外活动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其他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项均为阅读课外书籍。中职生源谈恋爱情况得分均值明显高于普高生源 (p<0.01) , 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p<0.01) 。

研究结论及对策

(一) 研究结论

中职生源部分素质表现同于普高生源研究结果表明, 就整体素质而言, 中职生源的能力素质得分均值未与普高生源表现出显著差异, 说明中职学校在实施“能力本位”教育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分项比较结果表明:中职生源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注意力得分均值, 在能力素质方面的勤工俭学积极性和自我生活能力得分均值, 在身心素质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分均值, 在社交素质方面的交往能力得分均值均与普高生源无显著性差异。以上与普高生源素质得分均值相近的分项指标共有6项, 占调查指标总量的9.26%。

中职生源部分素质指标优于普高生源研究结果表明, 中职生源在能力素质方面的技能学习能力得分均值, 身心素质方面的运动技能、锻炼积极性、综合心理素质得分均值, 社交素质方面的组织领导能力得分均值, 其他素质方面的谈恋爱情况得分均值均显著高于普高生源。以上优于普高生源素质的指标也有6项, 占调查指标总量的9.26%。

中职生源素质多数指标弱于普高生源研究结果表明, 就整体素质而言, 中职生源在德育、智育、文化、身心、社交和其他等6项素质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占整体素质调查项目总量的85.71%, 说明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多数指标弱于普高生源。分项比较结果表明:中职生源在设定的54项分项指标中, 有42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占调查指标总量的77.78%。

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素质具有共同强弱项研究发现, 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德育素质中的公私观、文化素质中的艺术欣赏能力、能力素质中的自学能力、身心素质中的综合心理素质、其他素质中的阅读课外书籍得分均值均为最低, 说明以上5项素质指标是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弱点所在, 应加强教育培养工作。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 身心素质中的体能素质均为得分均值最高的指标。

(二) 对策建议

明确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目标“对口升学”与“直接就业”的教育目标对中职学生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面向对口招生高校, 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后者面向企业等用人单位, 强调技能操作能力和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中职学校应拓展教育目标确定视野, 了解对口招生高校对中职生源素质的基本需求以及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素质差异的现实状况, 明确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目标, 进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加强“对口升学”学生42项较弱素质的教育培养工作。

重构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教育课程体系目前, 中职生源有42项素质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说明中职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仍存有许多缺陷。有研究表明, “三段式”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编排课程和教学内容, 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便于学生掌握基本原理, 学会科学思维。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以培养岗位操作技能为核心, 削弱了专业理论, 降低了学生适应能力。为消除各种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中职学校应将“对口升学”学生42项较弱指标分解到相应课程之中, 重构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改革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方法由于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系统与高职教育系统处于划地为营、各自为政的局面, 两层次职业教育在目标定位上缺少应有的联系与依存, 重复课程较多, 教育教学方法雷同, 导致中职生源学生进入高校后产生了厌倦感, 直接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素质教育方面, 目前普通高中“新课改”已经渗入每一个角落, 而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力度还远远不够, 导致中职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在42项素质指标上与普高生源产生明显差异。因此, 中职学校应在清晰中高职衔接的内在逻辑和教育规律的同时, 参考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实施办法, 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加强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人文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中职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中职学校应适当开设部分人文课程,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促进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相互渗透, 使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通过人文知识传授、外部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 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中职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使其成为相对稳定的优秀品质。

改善对口招生高校“对口升学”学生的管理中职生源学生在高校的素质体现不仅是中职教育的结果, 内含了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素质增进的综合表征。因此, 单独依靠中职教育阶段, 中职生源素质也很难与普高生源素质完全一致。对口招生高校应针对中职生源学生制定单独的教育管理措施, 有的放矢地针对中职生源学生素质弱项加强教育和培养工作。尽力使中职生源的6项素质优势在高校相应活动中充分得以展示, 进而增强中职生源学生奋发向上的决心和信心。组织部分教师经常到部分开设“对口升学班”的中职学校了解情况, 实现各项教育教学措施与中职教育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4-05-1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09/xxgk_124851.html.

[2]管德明, 王海岳.发展价值观下的中高职衔接[J].教育与职业, 2013 (18) :8-10.

[3]徐蔼婷.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J].中国统计, 2006 (9) :57-59.

[4]彭云飞, 沈曦.经济管理中常用数量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

[5]罗伯特.Scal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7]张建国, 赵惠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向[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6 (2) :1-5.

[8]任平, 代晓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基于中高职衔接普职沟通的视角[J].职教论坛, 2014 (3) :10-14.

[9]张凤全.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方法[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10) :31-32.

普通高中生源学生论文 篇4

我校是一所百年名校,也是一所寄宿制学校,许多外地学生慕名来到柳高求学。非本地生源的大量引进让学校散发着勃勃生机,充满前进的动力。

这些非本地生源学生异地求学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心理状况呢?我课题组就此展开了调查。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异地求学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中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三项问题较为突出,此外,异地学生在处事中的冲动倾向也值得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市外生冲动倾向现状并提出合理干预建议。

一、市外生的心理冲动表现

市外中学生的冲动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成瘾

高一刚入新校的时候,外地学生的孤独感、畏惧感较强,容易出现对环境的适应不良症状。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人的心理无法平衡,只能在虚拟世界中寻找互补的方式,网络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让很多同学养成了随时上网,随时游戏的网络依赖症。这种对网络的痴迷不仅限于周末,很多学生还将此行为延伸到日常学习中去,下课就看手机、有空就玩游戏、放学就一起游戏等。

2.思考问题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争强好胜、人际关系矛盾冲突多,遇事不冷静

虽然是市外学生,但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过多的保护、包办和疼爱,他们中大多数都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意识较强,我行我素,缺少关心他人的思想。在集体生活中,与同学或宿舍的朋友产生小纠纷时,总是指责别人多,反思自己少,思考问题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且喜欢争强好胜,凡事喜欢占上风,动辄摆出一种蔑视、愤怒等极端情绪,遇事不够冷静,人际关系矛盾冲突多。

3.自控能力差:坐立不安,课堂小动作多,学习兴趣不浓,考试作弊等

市外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走两个极端,要么特别好,要么特别差。那些自控能力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对新老师、新同学、新知识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相反,短暂的新鲜过后一切又回归本来面目。他们在课堂上不受老师管束,比较自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对知识兴趣不大,课堂不听讲,不配合老师完成课堂任务,课堂上小动作多,玩手机游戏或看小说或睡觉或与周围同学讲话等,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差,随便应付一下,考试时想到成绩不理想无法对远在他乡的父母交差,有时会冲动作弊。

二、干预策略

1.学校应当作为组织者,利用周末等时间组织活动,关心市外生的生活学习状况,让市外生感觉到即使在市外也一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同时要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具体在学校的点滴成长和成长中的烦恼,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2.对部分学生的冲动行为要恰当处理。处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处事方式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对

待他们不合理的解决问题方式要多关心帮助谅解,避免简单求全责备、厌恶嫌弃。在冲动行为过后,要先进行冷处理。无论是冲动的学生,还是正在气头上的老师都应该先冷静一下,反思半个小时以后再处理,千万别在气头上解决问题。

对学生的冲动行为教师首先要表示理解,因为触动了他的底线,其次要让他认识到是这种冲动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不受欢迎,冲动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能改变方式,采取更温和的方式而不是更极端的方式,会使事情更好地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

3.恰当地运用激将法,可以巧妙地化负面的逆反心理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正面教育的效果。

学生生源与素质教育 篇5

对素质教育我的理解是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个性、特点出发, 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使他们更像自己。而生源争夺则是为了使学生在考试当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生源进行的争夺。很显然, 这完全是应试教育的做法。

虽然说, 在某些情况下, 素质与应试并不矛盾, 因为考试也应该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但如果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真正以学生的素质提高为目的与以应试为根本目的的应试教育, 它们却应该是矛盾的。因为两者的根本目的不相同。

可是, 在有的地方的有的学校, 却有人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了。有些学校在高考中,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宣传时, 大谈特谈学校进行的素质教育, 以表明他们所谓的素质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果实。可明眼人都知道, 他们在招生方面是花了大力气的。与其它学校争夺好的生源便是其一。该校甚至还不惜重金, 引进其它地方的优秀学生来该校就读。在一定程度上, 正是因为他们在生源大战中取得了辉煌成果, 才在高考中考中有了让人惊羡的成绩。于是, 这样的学校, 既是生源大战中的胜利者, 又是素质教育中的佼佼者, 是真正的“双赢”。

近年来, 大城市的一些初中和高中到邻近地区的学校, 通过重奖等方式将优秀的学生挖到自己学校。邻近地区学校对此反应强烈: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到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去挖尖子生, 如此下去, 怎么体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城市学校, 凭借它们优良的办学条件, 到附近的学校去挖生源, 这已经不是什么特大新闻了, 在有的地方, 已经进行了多年。问题的关键在于:无序的教育竞争, 带来了怎样的恶果?一般而言, 好生源, 就会有好的考试结果;相反, 差生源则会有差的考试结果。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那么, 生源大战的恶果就有两种, 用一句话来回答, 就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欢乐的, 是那些拥有良好办学条件的城市学校, 因为它们抢到了好学生;忧愁的, 则肯定是那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城镇以及农村学校。这里只谈前者。对于大战中的胜利者, 他们把好的学生招进来了, 只要不出什么意外, 就基本可以有好的考试结果。

正是这种胜利者的微笑, 掩盖了一个严重的事实, 这就是:虚假的素质教育。其它的恶果是显性的, 也是可以看得见的。比如, 造成了在办学条件上处于弱势的学校, 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 出现了招生难的恶性循环等等。其最大隐患在于:以虚假的素质教育遮住了很多人的眼睛。那么普通中学如何面对"生源差"来提高素质教育?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分析生源, 明确责任

学生的来源往往与地区的历史状况、地理位置、人口构成等因素相联系, 学校要注意研究这些因素。所谓生源差绝不会是全部都差, 而且差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习基础差, 思想品德并不差;有的非智力因素差, 智力因素并不差;有的或者相反, 或者兼而有之。因此, 我们对生源差的范围大至差在哪些方面, 都应作具体分析, 做到心中有数。

其实, 好与差是相对的。甲校与乙校比, 生源可能差些, 而与丙校比, 又可能好些。好与差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不能笼统地一概归结为一个“差”字生源情况的好与差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是学校对此持何种态度。学校是育人的地方, 承担着促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任务, 而全体学生当然包括“差生”。这是作为教育者要十分明确的。了解了情况, 明确了态度, 学校就应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全体教师就应确立各自的任务和职责, 来促使“差生”转化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面对生源差的现实, 不同的育人观念会带来不同育人效果。正确的育人观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基础上的。不可否认, 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本是教育得以施展的一个前提。传统的偏见导致一些教师往往偏爱“老实、听话、成绩好”的学生, 而对“差生”则在情感上、精力上投入不够。有研究者认为:一些“差生”或调皮的学生有一定的长处, 他们聪明伶俐, 精力充沛, 好奇心强, 有的还有组织能力, 具有自我发展的趋向。这些应该说是他们的优势, 是教育得以施展的基点。如果教师能正确引导, 扬其长, 避其短, “差”的状况就会改变。

三、有正确的质量观

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讲质量就应从素质方面考虑。素质是多方面的, 因此评价学生不仅要看其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情况, 还要看其个性、品德、身体等诸方面的发展情况, 仅仅孤立地欣赏学习上的高分数显然是片面的。现代教师要善于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应该是乐观主义者, 要坚信教育的力量, 通过努力, 使学生“差”的情况得到改变。那种悲观主义的态度是不足取的。

四、加强管理, 从严治校

生源差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但越是生源差就越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学校要建立必要的常规并通过强化使其落实, 要抓好养成教育, 使学生改变原有的不良习惯, 形成好的习惯。很多基础薄弱学校改变面貌的经验证明, 加强管理, 从严治校, 培养好的校风, 是使生源变化的有效途径。学校一定要从生源差的实际出发, 狠抓管理和校风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

五、讲究工作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普通高中生源学生论文 篇6

丰台区教委主任冯晓光说, “教育集群”简单说来, 就是一个地区内各种教育资源汇集在一起的教育群体。丰台区由教委主导, 集群中优质学校牵头, 集群内各学校资源共享, 既充分调动学校个体, 又形成了多个个体联动发展。

据了解, 方庄地区现有20多所学校, 包括10所幼儿园、5所小学、2所中学、1所职业学校、1所校外教育机构, 还有一些社会办教育机构等, 构成一个规模很大的“教育集群”。集群内的北京18中是示范高中, 芳古园小学等5所小学教育质量在全区名列前茅, 同时还有特色鲜明的丰台劳技中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等。

冯晓光说, 受原有学校规划布局影响, 方庄地区的学校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办学空间有限的难题, 在课程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受到很大制约。“教育集群”发展模式能有效破解当前方庄地区教育面临的问题, 促进各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此外, 集群发展还打破了原来纵向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联合交流不健全的壁垒, 构建起各阶段教育衔接的纵向管理新机制。

芳古园小学校长申瑞芝告诉记者, “教育集群”式发展有助于学校间软硬件资源共享。日前, 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的校本教研项目, 就吸引了芳星园小学等集群内学校的参与。

普通高中生源学生论文 篇7

大学生就业情况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通过对宁夏生源的区内外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研究, 以求发现一定的问题, 特别是处于就业难和引进人才难窘迫境地的西部存在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给出策略分析, 期望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改善当前的就业机制。力求实现双赢的局面, 大学生毕业后做到有用武之地, 学以致用, 用人单位或地方也能切实受益。

一、区内外就业情况研究

就宁夏生源区内、外高校毕业生, 本文分别从其家庭困难、就业困难比例, 各类毕业去向比例, 各种就业单位性质比例等不同角度对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同时, 还对宁夏生源的区内高校和区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比较, 发现二者存在的区别。

(一) 区内就读就业情况

2014年宁夏生源区内本科毕业生共有5713人。其中非困难生3700人, 所占比例为64.76%;家庭困难者399人, 所占比例为6.98%;就业困难的1353人, 所占比例为23.68%;就业困难和家庭困难的249人, 所占比例为4.36%;残疾人9人, 所占比例为0.16%;就业困难和残疾的2人, 所占比例为0.04%;就业、家庭困难、残疾的1人, 所占比例为0.02%。

表1是根据就业信息中毕业去向字段, 对宁夏生源区内高校就读的本科生2014年各种就业形式人数的统计。就业率是“待就业”和“其他暂不就业”之外的毕业生人数之和除以当年毕业生总人数得到的百分比。以下就业率的含义与此处相同。在此库基础上得到的区内就业信息库中“毕业去向”字段涵盖表1中列举的不就业拟升学、出国、出境、待就业等13种形式。对这13种形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表1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区内高校就读的本科生待就业和其他暂不就业的人数共1549人, 占毕业生的总人数的27.1%, 升学和不就业拟升学的占5.0%, 国家基层项目和地方基层项目9.3%, 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均占0.8%。

表中无隶属单位性质, 包含出国、出境、待就业、升学、自主创业、地方基层项目、应征义务兵、自由职业等不同情况。在此库基础上得到的区内就业信息库中“单位性质”字段涵盖表2中列举的部队、城镇社区、高等教育单位等14种形式。对这14种形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表2结果。

从表2可以发现, 宁夏生源区内就读本科生就业时毕业生没有单位归属的比例最高, 占43.1%。就业有单位归属时, 企业就业人数最多, 占39.1%, 其中国有企业9.0%, 三资企业0.9%, 其他企业29.2%。中初教育单位就业比例是7.7%, 医疗卫生单位2.1%, 机关单位1.3%。其他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不高, 均不到1%。

(二) 区外就读就业情况

2014年宁夏生源区外本科毕业生共10853人。其中非困难生8775人, 所占比例为80.85%;家庭困难者1596人, 所占比例为14.71%;就业困难的261人, 所占比例为2.40%;就业困难和家庭困难的197人, 所占比例为1.82%;残疾人1人, 所占比例为0.01%;就业困难和残疾的21人, 所占比例为0.19%;家庭困难和残疾人共1人, 所占比例为0.01%;就业、家庭困难、残疾的1人, 所占比例为0.01%。

与宁夏生源区内就读本科生就业困难结果, 不难发现, 区外非困难生、比例远高于区内的, 区外就业困难比例远低于区内的。其他困难类型区内外相差不大。

宁夏生源区外高校就读的本科生共有10853人毕业。从表2.3可以看出, 待就业和其他暂不就业的人数共1905人, 占17.6%。升学和不就业拟升学的占8.0%, 国家基层项目和地方基层项目0.4%, 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均占3.4%。

与宁夏生源区内高校就读毕业生就业相比, 区外就读毕业生待就业和其他暂不就业人数比例较低, 升学和不就业拟升学的比例较高, 国家基层项目和地方基层项目就业比例较低, 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较高。

表中无隶属单位性质, 包含出国、出境、待就业、升学、自主创业、地方基层项目、应征义务兵、自由职业等不同情况。在此库基础上得到的区内就业信息库中“单位性质”字段涵盖表4中列举的部队、城镇社区、高等教育单位等13种形式。对这13种形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表4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 宁夏生源区外本科生就业时没有单位归属的毕业生占32.4%。宁夏生源区外本科生企业就业占55.8%, 其中国有企业占16.2%, 三资企业占2.8%, 其他企业占36.8%。中初教育单位就业比例是3.5%, 医疗卫生单位0.8%, 机关单位1.1%。其他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不高, 均不到1%。

与宁夏生源区内就读本科生就业相比, 区外毕业生就业没有单位归属的相对较低, 各类企业就业比例较高, 机关、中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比较较低。

二、 策略分析

上述研究得出宁夏区内外毕业生毕业去向和就业单位性质方面存在差异。这里就有关差异分别从实施平衡就业, 西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提高区内毕业生的创业素质, 区内外毕业生企业就业比例悬殊因素分析, 西部应积极引进有助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专业人才四个层面作出分析引导。

(一) 力争实施平衡就业策略

针对宁夏生源区内就读毕业生就业率低、区外高校毕业生不回宁夏就业的问题应当引起社会足够重视, 争取做到区内的走出去和区外的走进来。

一方面积极妥善在宁夏给这些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加大对西部地区就业政策的引导力度, 完善基层就业的保障制度, 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各种补助、资助等办法, 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有序流动等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 进一步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不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基层农技推广特色岗位计划”以及本地基层计划, 拓展毕业生到西部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 国家应在西部贫困地区和条件较为艰苦的重点单位实施更为优惠的就业政策, 加大在工资、待遇等条件上的奖励力度, 让学生体会到到农村工作可以得到好处与优势。政府部门要应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积极疏通就业渠道, 努力完善就业市场。

另一方面, 高校应该从专业设置上、培养模式上作出适当调整, 培养学生区外就业的意识和信息。宁夏高校增加创业等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区外就业的信心。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针对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主要存在的依赖心理、自卑心理、从众心理等, 西部地区高校要从宏观上加强对毕业生全面的就业指导, 引导学生认清形势、把握机会, 综合分析自身条件和各种利弊得失, 准确地定位;还要针对各种不健康的择业心理, 加强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有效排除心理困扰, 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 不断增强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 勇于面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失败, 努力实现自己合理的就业目标。

积极引进区外优秀毕业生到宁夏就业, 包括政府、学校和媒体在内的各方力量, 应加大对国家西部计划的宣传力度, 深入理解和分析西部计划的政策和详情, 积极引导和组织青年大学生到西部就业, 为西部大开发做贡献。高校可通过各类讲座、观看纪录片、发放有关资料等方法加深大学生对西部现状的了解, 充分理解西部就业的政策和信息, 有方向、有目标地为西部做贡献。

(二) 开展创业教育, 提高区内毕业生的创业素质

针对区内就读毕业生自由职业和创业者人数较低的现象,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引导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是拓展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条件来看, 由于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 整体创业的空间十分广阔, 因此, 要大力加强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使他们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树立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 树立不断创新、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在此基础上, 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创业素质的培养, 包括创业的知识和观念的培养、创业经验的积累、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个性的培养, 从而有效促进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 就业机会不等是造成区内外毕业生企业就业比例悬殊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 宁夏生源区外毕业生企业就业比例远高于区内的。就业往往与经济发展分不开, 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体现在很多方面, 其中一个就是由于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明显减少。东、西部相比, 无论是企业分布, 还是经济差异, 都是显而易见的。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棋布星罗, 众多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就业岗位, 东部地区企业就业的机会势必增加;而西部信息封闭、起点低、本身经济基础较为落后, 没有雄厚的实力发展更多的企业, 提供企业就业机会自然不多。另外, 还由于交通、文化交流等诸方面因素带来的引资困难, 丧失了引进外资发展企业的平台。综上所述, 作为西部的宁夏, 其区内毕业生企业就业的机会远远低于东部地区毕业生的。

(四) 西部应积极引进有助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人才

每个区域一定程度上都有地方特色优势, 只是优势类别、大小程度不同而已。有的是地域优势, 如沿海、平原、山区、交通或者气候等, 它们均有适合本区域内独特产业 (海鲜产业、蔬菜种植及深加工、养殖业、旅游业) 发展的出路;有的是具备悠久历史, 深厚底蕴的文化优势, 积极把当地文化推广, 能做到让外地人慕名而来的时候, 旅游业发展的时机也就成熟了。旅游业发展旺盛的时候, 势必会带动一系列如食宿业等方面的发展。

地方政府应尽其所能, 挖掘地方潜质, 充分利用地方优势, 制定出适合地方发展的宏伟蓝图来。结合地方特色和发展前景, 有针对性地, 积极引进有助于发展这方面事业的专业人才。为了改善很多区外毕业生不愿到西部就业的现状, 西部在引进这些人才时要给予较之东部更优厚的待遇和发展空间, 特别是创业基金体制的完善, 减少这些学生创业时资金问题带来的困扰, 使它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创业或提升西部产业发展上。另外, 招聘部门还要走到所需专业较强的高校中, 采取和毕业生悉心面谈的方式, 把引进人才的规划和设想讲清楚, 使得有抱负创出一番事业的毕业生投身西部的意志更加坚定。

在引进区外优秀专业人才时, 政策上还需要做些调整, 减少毕业生从事西部事业发展的后顾之忧。西部产业发展旺盛的程度, 长远来看, 直接决定着区内高校就业率的高低和区外毕业生是否愿意选择到西部就业。简而言之,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的问题:越是发达的地方, 毕业生都挤着争取选择去, 越是落后的地方, 毕业生避之唯恐不及。

当把有志于发展这些优势资源的专业人士引进来以后, 势必会把西部的产业做大做强, 实现东西部物产和旅游业等方面的互通与交流合作。随之而来的是:西部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很难就业, 到东部就业又多少会遭到歧视, 东部高校毕业生不想屈尊到西部就业的尴尬局面也会得以缓解, 东西部共同富裕伟大梦想的实现才指日可待。

三、研究结论及展望

研究结论主要如下:区外就业率高于区内;区内外就业城市地域不同, 区内毕业生基本在区内择业, 极少数在区外就业, 区外就读的毕业生大部分区外择业;区外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的人数比区内的高;区内地方基层项目、国家基层项目就业的较之区外的多些;与宁夏生源区内就读本科生就业相比, 区外毕业生就业没有单位归属的相对较低, 各类企业就业比例较高, 机关、中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比较较低;西部在引进有助于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很多有潜质的产业发展优势不是很明显。

文中仅对宁夏生源区内外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进行了研究,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掌握西部生源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后续还可以利用宁夏全区高考录取数据库与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平台下载的就业数据作关联, 对宁夏生源的艺术本科生、体育本科生、免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就业情况展开定量研究。另外, 还可以利用就业平台上考生留下的联系方式 (手机或者email) , 尽最大程度与考生取得联系进行调研, 对这些就业群体进行定性研究, 了解这些特殊类型毕业生的真实就业心理, 从而发现当前政策, 特别是当地西部接受免费师范生, 免费医学生配套政策上存在的不足, 为西部政府能有效预防免费师范生流失区外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举措服务。

摘要:通过对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平台下载的本科生就业数据库经进行处理, 对宁夏生源区内外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系统研究, 研究得出区内外毕业生毕业去向和就业单位性质方面存在差异。就有关差异分别从实施平衡就业, 西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提高区内毕业生的创业素质, 区内外毕业生企业就业比例悬殊因素分析, 西部应积极引进有助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专业人才四个方面做出策略分析。

关键词:宁夏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少奇.影响当前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1 (4) :244-247.

[2]陈永强, 黄臻, 何冲.医学生西部就业意愿现状分析[J].教育管理, 2009 (2) :54-56.

[3]黄熙.西部大学生就业困境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34) :61.

[4]何颖, 刘继亮.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实施情况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 2011 (6) :45-48.

普通高中生源学生论文 篇8

1 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以后, 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源学生被高校所录取, 但是其档案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从而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档案管理需要, 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档案管理需求。具体而言, 目前我国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高校农村生源学生的原始档案资料缺乏完整性

档案的首要因素是完整, 档案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资料信息的真实完整。但是, 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 经常可以发现农村生源学生, 由于其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在专业档案管理人员配备及档案管理办公条件方面, 与城镇学校相比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 直接导致农村生源学生的档案资料缺乏完整性, 甚至学生最为重要、最为基本、最为原始的纸质档案资料都难以得到及时搜集、整理、归档。例如, 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需要学生高中毕业生登记表、高校招生体检表、入团志愿书、中学期间奖惩记录等一些最为原始的档案资料, 但是农村生源学生的档案资料中经常有缺失现象, 不仅造成高校招生工作难度, 而且也使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 缺少第一手真实参考依据。

1.2 农村生源学生档案资料记录载体的形式较为单一

档案资料的保存是需要各种载体的, 如果学生档案保存载体较多的话, 则其档案信息资料必将也更为丰富, 其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也较高, 更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 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 由于农村生源学生主要是来源于农村地区的中学, 在客观条件限制下, 保管学生档案信息的载体主要是纸质材料, 造成学生档案信息保存载体较为单一的问题。

和现代档案载体相比较起来, 虽然纸质档案材料具有一些优势, 但是也存在着不易保存和容易损坏的问题。例如, 在一些学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 由于嫌弃学生名字不好听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 对于学生的姓名、年龄、成绩进行任意改动, 从而造成学生档案资料真实性较差, 更是给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更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就业等带来不便。

1.3 农村生源学生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

和城镇生源的学生档案比较起来, 农村生源学生档案在规范性方面较为缺乏, 具体而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在高校招生中, 一些地方的农村中学把学生的档案没有按照规定和要求寄送, 而是让学生自带, 从而严重违反了本人不可以自带自己档案的相关规定。而一些学生在自带档案到校以后, 并没有及时将档案上交给学校, 而是自己长期保存在宿舍, 甚至一些学生不懂档案保密规定, 私自拆开档案, 从而严重影响到档案管理的保密性、严肃性;第二, 随着各个高校生源数量的不断增加, 经常在学生中出现同名同姓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重复出现的名字, 如果难以对其做到规范化管理的话, 对学生姓名、学号进行标注, 将给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带来较多安全隐患和问题。例如, 在我国西北某高校中就曾经出现过两个同名同姓的农村生源学生, 由于其档案缺乏规范性, 导致档案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甄别, 最终出现档案串档问题, 直到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才发现自己的档案出现了问题, 给其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2 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档案管理完善对策

针对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三个方面问题, 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2.1 要建立健全中学学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其前提就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 凭规矩办事, 以制度管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只有做到坚持原则、遵守纪律、履行程序、执行标准、照章办事, 才能够保障农村中学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 各个中学档案管理部门要能够认真执行国家档案工作的各种法律法规, 对于其档案管理工作制定出全面规划, 制定和落实适合学校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 要能够在细节上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实施, 做到立卷有标准、保密有条例、借阅有规定、档案室管理有措施等。第二, 要不断强化中学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 对中学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定期进行验收、总结、检查、布置, 确保中学, 特别是农村中学档案管理工作得以有序、正常开展;第三, 要不断强化对中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工作, 并以制度化的规定加以固化, 从而形成各个中学运转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不断提高农村中学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2.2 要不断加大中学档案管理资金投入

中学档案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基础是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根据我国档案管理相关规定, 档案管理必须要有充足的档案管理办公场所, 要配以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 特别是要有相应的计算机设备, 同时要有严格的防火、防盗、防虫安全系统和湿度、温度调控系统。中学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更是要能够通过对现代档案管理工具的使用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目前, 在我国城镇中学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电子档案管理设备, 但是在大部分农村中学中, 缺乏电子档案的资金投入, 在人员配置和技术手段方面也没有同步进行, 并且由于电子档案可更改性的缺陷, 造成许多农村中学档案管理仍然在沿用传统档案管理方法。因此, 农村中学档案管理部门要对学生档案进行全面搜集, 通过充足资金投入, 尽快建立学生电子档案, 不断攻克电子档案存储难题和改善电子档案的技术条件, 从而使电子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真实性得以保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无纸化办公、办公自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加快资金投入, 建立电子档案, 使电子档案在更大空间得到空间, 搜集、存储、使用电子档案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2.3 要不断加快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不断加快高校档案管理的检索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步伐, 为档案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目前,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涉及到十分复杂的技术, 需要对各种声音、动态影像、静态图像、图形、数据、文字等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 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信息的转换和压缩, 录像、录音档案资料的采集, 图形、照片档案资料的采集, 档案纸质信息的采集等。因此,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结合本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抓住有利时机, 有步骤、有重点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档案工作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以后, 要能够进一步推动, 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全面铺开, 加快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 例如在网络系统、微缩系统、文件扫描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等方面。

2.4 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能力

高校农村生源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乃至整个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档案管理质量的优劣, 最终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而档案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工作, 涉及计算机应用、情报、历史、档案等方面的各种信息。因此,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 更要能够全面掌握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 将档案管理信息化操作技术和科技手段熟练运用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要牢固树立一切服务于、服从于学校教学中心工作, 使档案管理能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第二, 要不断做好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在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 要能够把培训内容和实际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要能够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工作职责, 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 特别是要加强信息化方面的培训, 强调要与情报学、图书馆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 从而使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在不断掌握工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不断拓宽其学习领域, 更新自身素质能力结构。

摘要: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 学生档案管理居于首要地位。农村生源学生档案存在着原始档案资料缺乏完整性, 档案资料记录载体的形式较为单一, 管理缺乏规范性等问题。建立健全中学学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不断加大中学档案管理资金投入, 不断加快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是完善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档案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高校,农村生源,档案管理,学生档案

参考文献

[1]高淑侠, 浅谈高校学生档案管理[J].徐州工学院学报, 2006 (10) :17-19.

[2]侯英杰,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初探[J].兰台世界, 2008 (2) :49-47.

[3]刘新蓉、杨莉、赵保中、艾莉, 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5 (9) :131-133.

[4]罗春叶,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百色学院学报, 2008 (4) :75-81.

普通高中生源学生论文 篇9

本论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数据为背景,通过我校国际学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对留学生数据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本校来华留学生生源流失情况,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来华留学生工作整体水平,推进高水平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

一、当前我校来华留学生生源流失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

通过国际学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中留学生学籍异动情况的统计,可以看出,在生源不断扩大的形式下,长学制留学生休学、退学人数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学生休退学的主要原因有家中有事、生病、经济原因、学习困难、继续进修等。根据实际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经验,我们总结出留学生生源流失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经济原因

学生在报考我校后由于家庭原因或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无法到校学习,或者学业中途结束。近几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这种生源流失情况比较明显。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破产、减薪、裁员,而留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就会相应提高,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留学生不得不中断学业,随之而来的是留学生的休学、退学情况不断增加。

(二)国际国内生源竞争

各国的高校都纷纷瞄准国际市场,希望通过增加外国留学生生源来增加其经费来源,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对外招生和对外教育。许多海外高校拥有深远的知名度、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越的教学环境,这都是中国大部分院校所需要抗衡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高校对外招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而国内有些院校也纷纷通过降低入学条件、降低学费、加大奖学金力度等优惠措施来争取生源。国内外高等院校互相竞争造成的流失大部分时候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流失学生中所占比例较高。

(三)学业淘汰

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本人的各种原因无法正常完成学习任务,达不到学校的教学要求而被自然淘汰。这种流失从学校和留学生教育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正常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能为了追求学生保有率而降低教学要求及教育教学质量。

(四)相关规定限制

主要是由于休学、转学、转专业、学习年限等各方面的有关规定,有可能对学生形成了一种不利的限制,造成留学生可能有各种客观原因致使其不能继续学习,再有如服兵役、结婚、生育等等,这些情况也导致了生源流失。

二、来华留学生生源流失对策

(一)开拓潜力生源国,拓宽招生渠道

通过留学生数据统计分析,我校主要生源国为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72.56%。主要原因是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对中医药的认知度相对更高,中医药已成为亚洲各国家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由于亚洲国家有着共同的东方文化的基础,对传统医学认知度也很高。在我校学习的欧美国家和地区的长学制留生生源及数量都相对较少,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这些国家的认同,但除了像美国已经形成中医药教育本土化,其他国家留学中医药还没有真正成为这些国家输送海外留学生教育事业的主流,这也就意味着中医药国际教育在这国家和地域还拥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十几年来我校与德国、美国、丹麦、冰岛、英国、瑞士等近20个国家30多个大学、科研院所、医学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医、联合办学和科研项目合作方面开展了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扩大了长短期生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宣传力度,加强交流,寻求更深入的合作,制定更完善的政策,扩大这些国家学历生生源。

另外,继续推行推荐奖励制度,对于合作院校和部门推荐的优秀生源以及在校优秀留学生,按照评审条件给予相应级别的奖助学金,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和影响更多的优秀生源来校学习。同时,招生部门应将在我国高中国际部学习的留学生纳入宣传范围,这些学生长期生活在中国,语言好,了解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的生活习惯与环境,一些就读于高中的留学生毕业后会选择继续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我们可以此为突破口,扩大生源范围。另外,加强与招收留学生的汉语进修学校的联系和宣传,适时适当进行学校展示会或招生推荐会等活动,也是挖掘潜在生源的重要渠道。

(二)优化课程设置,降低低年级生源流失率

根据系统统计的休退学原因我们发现,在一年级或二年级提出休退学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授课内容的特殊性造成的。很多知识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的留学生较难理解,造成其学习上的一定困难,影响了学生完成学业的信心;再有就是语言问题,因为母语的不同,部分留学生对汉语授课的接受能力有限,给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应全面了解高校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努力缩小来华留学生在留学预期与留学收获之间的偏差,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关键在于能够为其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教育服务和产品,而核心即是课程。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依托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建立师资资源的共享机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重突出具有中医专业特色的汉语课程,开设了专业汉语的听说读写课程,并且在教材选配和教学方法诸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优化,开设与中医有关的中国文化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激发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

(三)加强交流与沟通,关注来华留学生心理需要

留学生在离开生长养育自己的国土和习惯了的故土文化环境,继而进入一个新的国家和环境后,气候、衣食住行、交通手段、地理环境、生活节奏、价值观等方面同时发生了激变,因此而丧失了长期保持的心理安定,产生种种心理动荡、行为改观,感觉无法适应新环境。另外,由于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等诸多原因,留学生尚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交往模式,所以很难与中国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无所适从、孤独无助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许多看来很平常的事情都可能成为他们的难题。因此留学生出国后会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行为障碍,影响学习成绩,甚至无法继续学业,导致生源流失。

另外,近年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留学生在华生活条件也发生很大改变,一部分留学生因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延迟交纳学费、旷课等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不安和躁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会对他人、对学校等方面产生不满,增加了高校留学生管理难度。

作为外事管理者,我们应对学生留学期间的困难和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理解和重视,让学生安心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坚持“外事无小事”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凡事都要从积极预防的角度着手,缓解留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在今后的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有关异文化环境的信息,对其进行情绪上的心理援助,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国生活,并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有必要尽快设立留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可在新生入学之初,实施基本心理状况调查和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而掌握学生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有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调试和疏导,使其尽快融入中国的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四)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习积极性

从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前途还没有明确的规划,同时,对于中医学了解得也不多。往往是先把学习中医作为一个选择,一边学习,一边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学习这个专业。这类学生在我校留学生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也成为不稳定生源的组成部分,由于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决心不够坚定、学习信心不足很容易申请休退学,造成生源的流失。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了留学生学习激励机制,多种形式奖学金项目作为一种正面激励,如国际学院定期进行三九留学生奖学金,天津中医药大学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活动,对留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成绩进行承认和鼓励,而这种积极效应通过获奖者带动周边同学,形成群体效应,树立起严谨勤奋的学风。

作为留学生管理部门,应该把握来华留学生的特殊性,运用鼓励、表彰等以及与当地学生联谊、交流等方法,调动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向上的热情,提供各种展示才华的机会,激发留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潜能。

(五)拓展高层次生源,严把入学关

通过多年的留学生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我们认为留学生教育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质量控制,拓展高层次留学生生源。入学严把关,择优录取,这也是避免生源流失的一个很好的管理办法。在以后的招生工作中,我们应严格审阅申请学历教育学生的申请材料,结合学校及专业要求,采取多种方式的面试,从语言、专业素质及品性等几个方面对申请者进一步考察,对合格者批准其入学。高层次来华留学生,是学习院校同国外联系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招收高层次来华留学生宣传窗口,应积极开展留学生毕业后调查工作,与学生保持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系,对学生学习后的发展和学习质量,以及对教学改进的需求进行跟踪评价,对于了解国际需求,扩大生源、保证生源所有率,以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三、结语

发展留学生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是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型大学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水平与开放程度的标志之一。深入研究和分析来华留学生数据,从而找到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抓住国际化战略发展机遇,加强横向交流,推进留学生教育健康、持续、稳定、科学地发展并为此作出应有贡献。

论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扶贫工作 篇10

1 导致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

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贫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这些因素的交叉影响在学生身上形成了几个难以解脱的矛盾。

1.1 物质贫乏与现实需要的矛盾

这是大学生心理贫困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逐渐实行大学生缴费上学, 绝大多数大学又设在大中城市, 消费水平较高, 要顺利完成学业, 就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不少农村生源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堪重负, 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同学之间消费上的相互攀比, 更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物质贫乏与现实需要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 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障碍和人格扭曲。

1.2 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自卑心和自尊感是贫困生的一对心理矛盾, 而且往往是自尊心越强, 自卑感也就越强。贫困生主要来自贫困地区, 家境较为贫寒, 同时由于教育条件落后而使自己在学习、生活、素质等方面往往不如别人,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从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然而, 贫困生又十分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 尊重满足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非常强烈, 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 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使他们感到压力。面对强大的压力, 贫困生往往会因此而把自己封闭起来, 心里的积郁和苦闷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和释放, 心理问题越积越多, 甚至于到了无法摆脱的地步。

1.3 前途未卜与家庭期望的矛盾

市场经济的建立, 竞争机制的引入, 大学生不再由国家统包统分, 他们必须进入人才市场, 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 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 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现实明白地告诉他们, 大学毕业就等于“捧到”“铁饭碗”的美好生活已成为历史, 职业稳定感荡然无存, 而找不到工作就意味着艰难投资四年的希望将成为泡影。作为农村生源的贫困生, 他们上大学极不容易, 他们被倾注了父母甚至全村父老乡亲的厚望, 因而生怕自己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理想, 无颜见“江东父老”。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 一旦受到挫折便会为此焦虑不安, 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 甚至绝望而演变成心理疾病。

1.4 良好愿望与助贫方式不当的矛盾

对贫困生的各种资助工作, 本来是件好事, 资助者具有良好的愿望, 但是由于采取的方式不当, 使一些农村生源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 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 感到是在接受“施舍”, 挫伤了自尊心, 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2 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扶贫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大量事实表明, 一个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很难在其它方面得到顺利发展。因此, 对于“双困生” (即物质贫困和心理贫困) 的心理问题, 高校要给予高度关注, 做好其心理扶贫工作。但是, 在做好工作中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 讲究一定的技巧, 否则会导致事倍功半或者事与愿违的结果。“双困生”的心理扶贫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物质支持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物质支持是解决心理贫困的必然要求, 是心理工作的首要原则。邓小平同志说过, 只讲革命精神, 不讲物质利益, 是唯心主义。心理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所引起的, 满足贫困学生的经济需求是做好心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体系, 充分发挥其在资助贫困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拓宽勤工助学途径, 努力探索社会力量资助贫困生的途径和方法, 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同时, 物质问题的解决, 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消除心理问题, 甚至有的贫困生因接受了物质帮助而加重心理矛盾。因此, 在物质支持的基础上, 还必须进行精神鼓励。对经济困难学生, 在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他们实际困难的同时, 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的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 使其树立理性观念, 坦然面对现实。

2.2 思想引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这是心理扶贫工作的重要原则。思想与心理是既有区别, 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俄国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普列汉诺夫认为, 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种基本形态, 它们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 是对社会存在自发的、不系统的反映形式。思想体系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 是对社会存在系统的、深刻的反映形式。因此, 思想与心理, 脱离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唯心主义。“双困生”问题, 既要进行思想教育, 又要加强心理辅导, 但以心理辅导为主, 因为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的直接源泉和动力。通过思想教育, 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引导他们理智地、科学地直面挫折, 用坚强的意志克服暂时的困难。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 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增强自我意识与自信心, 及时排除成长中的一些心理障碍, 提高心理素质。

2.3 他助与自助相结合

他助与自助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一方面, 心理扶贫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帮助;另一方面, 心理扶贫的效果, 还要靠受扶贫者的思想心理运动转化的实现。他助只是解决问题的外因, 而自助才是解决问题、矛盾的内因。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 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教师的任务就是“助人自助”,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双贫生”在接受他人物质、精神帮助的同时, 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作用, 把物质和精神变成自己的内在追求, 积极把握各种有利的机会, 克服自卑感和“等、靠、要”思想, 努力做到自力更生, 同时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修养、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

2.4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既有共同性的一面, 又有其个性的一面。只有科学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共性与个性, 才能掌握从一般到个别和从个别到一般的教育工作规律, 才能有针对性地和有成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疏导和心理引导工作。因此, 要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以个别教育为主。集体教育, 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和把握所有“双困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次,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创造条件, 最大限度让他们参与所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个别教育中,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 个性品格迥异, 不同的学生所遭遇的问题不完全一样, 这就要求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集体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 个别教育要以个别谈心为主。

2.5 教育与体验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客体的关系, 首先是实践关系。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价值目标的推动下, 按照内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 人的认识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因此, “双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一方面要依靠教育, 另一方面要靠实践体验。只有两者的结合, 才能使认识转化为行动, 情感得到升华, 情绪得以牢固控制。高校应当重视社会实践对于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健全人格, 克服心理矛盾的重要作用, 并为其实践体验积极创造条件。

总之, 大学生的心理扶贫工作, 有赖于学校、老师、同学和学生自己以及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同时务必要贯彻上述基本原则,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摘要:导致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物质贫乏与现实需要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前途未卜与家庭期望的矛盾;良好愿望与助贫方式不当的矛盾。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扶贫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物质支持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思想引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他助与自助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教育与体验相结合。

关键词: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贫困

参考文献

[1]龙晓东,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2003 (5) .

上一篇:砌体施工下一篇:防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