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2024-07-26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精选8篇)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篇1

牡丹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牡丹江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教研部

根据市教育局普通高中新课改调研检查工作的总体部署,我们高中教研部与市教育局、教科所的同志,于2008年10月15日至11月13日对牡丹江市(含六个外市县)的28所学校实施新课程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检查。此次检查主要采取了听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汇报,实地考察、深入听课、查看资料、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和师生问卷调查、家长及社区相关人员座谈的方式展开。各普通高中对此调研检查给予了高度重视,做了认真的准备。总体看,我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以健康、有序、稳步的态势顺利实施,大部分学校能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试行)和黑龙江省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方案》认真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下面将调研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为了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各普通高中就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了课程管理,强化了制度建设,积极构建新课程体系,立足课堂教学,不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高度重视,全力支持。

各普通高中对课程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市(县)都成立了以市政府副市长为组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启动和全面部署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准备与实施工作。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 1

实施,宁安市政府每年拿出15万元作为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考察学习和培训教师。牡一中、牡二中、牡朝中和宁安一中、宁安朝中一把手亲挂帅,主抓课程改革,研究、实施和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了课程改革校长“一把手工程”。牡一中每年拿出30万元作为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课题运作、成果评选和推广。牡二中每年投入40万元用于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海林高中、绥芬河高中、林口四中、穆陵一中都强化了制度建设,用制度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牡丹江八中、牡丹江十三中、十五中几所完全中学能理性把握学校的校情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管理及学分认定方案,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改善条件,完善制度。

1、整合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省样板校牡一中以8大学习领域为主题建设的多功能教学楼、教学区,按照新课程要求高标准配备了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通用技术实验室,提供了充足的选修课教室和各种活动室,每个行政班为学生提供的储物柜等为新课程全面实施提供了物资保障。牡二中、宁安一中、牡朝中增添了理化生教学仪器设备,保证实验开出率。宁安一中装备电子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牡二中和宁安一中已装备一个通用技术实验室。牡丹江二中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编写了五十多本校本教材,一些教材已经在课改试验区、我省使用。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各普通高中根据省相应制度和文件要求、积极发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对各项预设制度进行了全面修正和改进,牡一中等重新修订和编辑了《新课程校本制度》和《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等、牡二中充实和完善了《方案汇编》和《制度汇编》、宁安一中的《规划与方案》和《学校制度》也已完成第四次修正,提高了规划和方案、制度和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操作性。宁安市教育局出台了《宁安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宁安市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宁安市普通高中选课指导意见》等。绥芬河高中确立了以“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夯实基础,扎实推进”的教学理念,依据学校自身条件制定了《绥芬河高级中学新课程设置方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从学校到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和加强了制度重建,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牡丹江八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学分认定方面创造性地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课堂表现中,对新课程方案有了灵活的处理。

(三)集中攻坚,深入实施

1、重视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提升。近三年来宁安一中、朝中配备了近90名教师。牡一中、牡二中、宁安一中、东宁一中、牡丹江五中、林口四中、穆陵一中、绥芬河高中、海林高中等学校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学校工作中的永恒主题,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各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市课程改革通识、课标和教材培

训。目前,各学校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基本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牡二中的循环跟进的校本教研机制实现了常态化和经常化,以问题研究和解决为核心行动研究深入人心,激发了教师教科研热情;牡一中、海林高中的学科备课组制度、网络教研等在课程改革中焕发出的生命力,教师间合作与交流、反思与探究随时随地发生,生成性问题随时随地得到解决,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教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切实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加强课程设置,提升课程设置水平。

各高中基本能够按照《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从学校硬件资源、学生需求、师资状况和学分要求,通盘考虑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合理搭配,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的合理搭配,科学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设置。各学校均开设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美术、音乐和体育等11—13个科目必修模块,并根据每个科目必修模块开设的学程不同设置了周学时。第一中学重点破解了选修课程设置问题,改变现行课改试验区的套餐方案,实施学科捆绑,模块不捆绑的策略,继满足了学生的选课权,又考虑了课时总量。

3、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课堂实效。

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掌握了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权。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是落实新课程目标和要求的主阵

地,研究和探索以模块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策略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重中之重环节。各普通高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深入研究和探索自主、合作、探研的模块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师生关系的转变。宁安一中在高一教师进行了《模块教学的特点》和《模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专题讲座。牡二中和宁安一中的部分教师能够基本上把握本学科各模块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并由此设计整个模块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以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模块的教学任务。牡一中分学科编写了《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集》。牡二中结合东北气候和学生特点,对体育模块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写了《关于体育学科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并得到省有关专家的肯定,已经在全省推广。绥芬河高中 结合本校实际探索了课堂教学的新策略。

4、重视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校普遍制订《研究性学习指导意见》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社区服务实施办法》。牡朝中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了活动,组织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讲座。各学校普遍进行了以军训和校内社会实践岗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牡一中与镜泊湖管理局、军队等部门和清福小区签订了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协议。牡丹江育华中学、十三中、五中等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学生对于此项活动十分支持。

5、重视和加强科研引领和课题牵动,重点破解课改难题。

牡一中确立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研究》和《发展性教师教师评价》等两项省级科研课题,牡二中确立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及合理编排的研究》、《新课程环境下评价改革的研究》和宁安一中确立的《新课程环境下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和《新课程新课程环境下德育改革的研究》等省、市级科研课题的前期研究,为三所学校顺利实施新课程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破解课改实践中诸多难题,回答了困惑。

(四)注重宣传,合力推进。

各普通高中非常重视社会舆论宣传,利用地方广播、电视加强对课改的宣传。各学校利用校内广播、电视、板报、校刊、校报、校园网,以及广播、电视、报刊和教育网,通过召开家长会、学生大会,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向社会、学生家长和学生广泛进行了课改宣传。牡二中高一新生入学后,先后举办两次学生大会,做了《新课程实施学生要积极参与》主题报告。多数学校向学生和社会印发了《新课改致辞学生一封信》。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1、课程设置不规范,影响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一是由于各学校对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设置的功能、价值和作用缺乏深层的理解,在同一学段学生并学科目过多,普遍开设10—11个文化类科目,导致排课难度大,学时不足,二是由于教师对课标内容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缺少对各科目难度的把握,盲目参照现行高考大纲、盲目追崇已往高考题型、盲目使用教辅

资源,导致加深教学难度。这些都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违背了课改的初衷。一些学校的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存在不规范现象,选修必修化问题比较严重,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学生的选课全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选修课的走班教学没有体现。建议:认真研究国家《方案》和《课标》,全面理解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设置的功能、价值和作用,科学安排课程设置,减少并学科目;制定和出台《牡丹江市普通高中模块教学指导意见》,规范模块教学行为,尽快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师生关系,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模块学习任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加强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因地制宜地真正落实选修课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对开设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与功能认识不同,实施效果不同。

一是由于学校对课程及校本课程在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形成特色中作用与功能缺乏深层次理解,部分学校存在应付心理;二是部分学校确实对有关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匮乏,对课程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无从下手。还缺乏课程意识、课程资源整合和课程开发的能力,部分学校还停留在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制校本教材的认识层次上;三是部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的育人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将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替代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

科化倾向严重。有的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误认为是军训和学生校内劳动或值日。建议:加强校长和教师在课程知识、课程功能与价值、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他们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省教育厅要认真梳理已出台的制度、文件,对操作复杂、难度较大的文件,进行专题、案例式培训。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滞后、学业水平考试认定感到茫然。一是各普通高中普遍认为省制定的《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内容多,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从无到有,教师工作量突增,并且直接与高考挂钩,工作坡度太大,很难实施。因此,在检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简单化,只在形式上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填充一些突击的材料,不能深入领会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价值。二是省厅虽然下发《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具体意见》,学校对考试内容范围、方式缺少必要性了解,教学中、备考中的难宜程度比较难把握。建议:省教育厅适当降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难度,采取“分阶段实施、逐步深化”的工作策略,制定三年内达到《方案》内所规定的要求,学校也可采取灵活的策略,制定出符合校情、学情的评价方案。认真研究《课标》与教材,深入领会模块考试目标要求。

4.提高领导的课程管理水平,强化课改意识。

虽然许多学校领导能够重视课改工作,但是在课程管理上还缺少理性的认识,对课程设置的认识、课程功能的理解还存在偏差,部分领导对课程改革的规划能力不强,还存在边实施边观望 的问题。建议: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必须是“一把手工程”,校长的头脑里十分承载课改意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改理念,校长必须努力学习,强化课程改革的意识,有统筹规划能力,真正成为一个专家型校长,才能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做好决策者、实践者、监督者。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篇2

此次活动得到了石家庄市部分高中学校的积极配合、参与。共回收65份问卷反馈, 其中市直属高中9份, 县属省级示范性高中24份, 区属省级示范性高中13份, 普通中学20份。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报告如下:

一、教师基本情况

(一) 教龄结构

本次问卷共调查了65名高一、高二年级的英语教师。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17人, 5-10年的教师18人, 11-15年的教师10人, 15年以上的教师20人。

(二) 教学经验

65名高中非毕业年级英语教师中, 送过高三毕业班的教师47人, 占样本比例72%。未送过高三毕业班的教师18人, 占样本比例28%。

(三) 学历结构

样本数据显示, 48% 的教师初始学历为本科, 初始学历为专科与研究生的教师分别占51%和1%。其中, 57% 的教师参加过学历进修, 69% 的教师具有学士学位, 6% 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

二、参加各类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活动的情况

(一) 学科培训

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 共有13人次参加过石家庄市“三支队伍” (教师、校长、教育行政干部) 培训、20人次参加过河北省新课程培训、9人次参加过河北省骨干教师培训, 只有4人次参加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二) 培训内容

教学实践中, 一线高中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教学指导。调查表明, 在众多的培训方式与内容中, 72% 的教师希望通过观摩课例示范直接提升自我的教学技能;23% 的教师更加渴求校际之间的经验交流, 学习同行有益的经验, 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较少的老师希望聆听英语教育专家的讲座与课评, 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并付诸实践。

(三) 区域教研评价

自2009年河北省实施新课程以来, 石家庄市教科所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区域教研活动”, 如:“三支队伍”培训、“导师制”培训 (骨干教师分组深入市直属校, 跟随导师实地学习实践) 、新课程人教社教材回访跟踪式教研活动、省、市级评优课总结研讨活动、高中各年级教学具体课例研讨活动、高三高考备考教学研讨交流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区域教研活动, 高中英语教师开拓了视野, 同时提升了教学技能与教学热情。调查中, 71%的教师对市里组织的高中英语教研活动感到满意, 23% 的教师感到非常满意。

三、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课堂是教学的舞台, 而学校教研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期保障。调查数据显示, 78% 的教师所在学校每周进行一次年级范围的教研活动, 仅有5% 的教师所在的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学科教研活动。从年级备课组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来看, 65% 为集体备预授课程, 40% 由主讲人讲解一周的授课内容, 29% 是开发教学案 (此项调查为多项选择) 。

四、教学实施情况

在调查中, 高中非毕业年级英语教师的周课时量各不相同, 但98% 的教师为12节以上。其中, 工作量在12-14节 / 周的教师占样本总量的25%, 工作量为15-18节 / 周、18节 / 周以上的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4%、40%。通过调查教师每日作息时间发现, 目前除了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正常课时外, 辅导课、晚自习、双休日补课都成为了一线高中非毕业年级教师的日常工作。正常工作加上额外工作, 使老师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样本数据显示, 45% 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工作时间过长, 没有正常的业余生活”是造成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27% 的教师感觉“英语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脱离了实际交流语境, 口语退步严重”, 产生工作压力。26% 的教师觉得目前“学生太具挑战性”。其中, 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老师认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较大, 很难把握;而普通中学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差, 跟不上高中英语教学的步伐。还有少部分教师认为“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同头教师之间的竞争、学校按成绩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方法”也是造成高中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原因之一。

除了工作量外, 本次问卷调查还就新课程实施后突出的教学热点话题进行了调研, 包括听说和写作教学。2012年, 河北省高考开始使用全国课程标准试卷, 增加了听力能力的考察, 这对河北省新课程实施中的高中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2009年以来, 高中英语教师开始越来越重视听力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 更加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构建,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听力教学模式偏离了原本的方向。这次调查发现, 很多学校在非毕业年级英语教学中重视阅读、语法教学, 而忽视听力、写作教学。在抽样调查中, 只有11% 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处理教材中听力和写作的部分, 40% 的教师很少处理, 甚至有10%的教师从来不处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认为, 处理听力与写作见效慢, 大班授课模式也使得听力教学受到限制。于是, 很多英语教师放弃教材听力材料, 只使用辅导材料中的听力试题与写作练习, 直接与高考题型接轨。这样, 时间长了, 虽然学生可以在这两种能力考察的试题中获得不错的分数, 但其实际的内化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相当欠缺。

五、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情况

样本数据显示, 目前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学习的来源中, 57% 的教师选择通过网络学习补充自身的英语知识;43% 的教师主要通过高中英语教材进行专业学习的补充;通过阅读英语专业书籍与报刊杂志扩充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4%、15%。教师需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在对“相关教育专业书籍的来源”进行调查时发现, 48% 的教师从学校图书馆借阅, 46% 的教师自己购买, 9% 的教师仍然通过学习大学时的专业书籍提升自我;只有5% 的教师提到去省、市级图书馆借阅有关英语教育教学最新发展的书籍。

高中英语教师渴求职后专业化发展, 在被问及“您参加高中英语各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活动的原因”时, 60% 的教师“希望向同行学习, 学人之长、补己之短”;31% 的教师“渴望得到本学科最新的教研动态”;但只有8% 的教师“感觉自身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 11% 的教师感觉“学校通知, 必须参加”。教师渴求专业提高, 还需得到学校的支持。在对“所在学校教师培训学习支持工作”方面的调查中, 8%的教师感到“非常满意”, 69%的教师感到“满意”, “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0%、2%。

高中英语教师中, 68% 希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23% 希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17% 迫切要求增长“英语专业知识”。他们期盼着更多的学习机会, 通过各种平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培训方式上, 48% 的教师希望得到机会参加“英语口语培训”, 加强英语自身语言表达的基本功。47% 的教师盼望着多一些“同课异构”形式的观摩课, 认真思考、反复钻研、借鉴别人长处, 逐渐形成自我教学风格。《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把培养高中学生文化素养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11%的教师希望聆听有关“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讲座, 提升自我认识。评价亦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9.2% 的教师希望提升“高中英语命题”技巧, 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六、关于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 提高英语教师素养, 践行高中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其实就是一个从关注教学内容调整到关注课程体系建构的历程, 是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一系列内容的系统工程。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整套教材的内容、选材、教学活动的设计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 遵循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的教学原则 , 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形式 , 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是高中英语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新课程新理念, 对于课程执行者的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势在必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 教师培训工作量大、面广, 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大规模外派学习也不现实。面对现在教学任务繁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高中英语教学实际, 大规模外派学习是很难从理论或是理想信念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也不可能脱离学校进行专业发展。然而, 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本教研的目的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师的教学探索 , 将行动研究的过程变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内在素养, 从而以此为依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既能够锻炼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也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借助“同伴互助、校本教研”,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可以通过学习, 自我提高, 自主专业发展。因此 , 探索建立与英语新课程相适应的,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际教研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 加强英语教师培训, 建立长效教研机制

从教师年龄结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进修培训情况可以看出, 目前在一线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教师中, 获得教师培训机会的多为35—40岁之间的骨干教师。构建全员逐级培训制度是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建立教师校本培训的长效机制, 组建“学校科研处、高中英语教研组、高中英语各年级备课组”三级培训机构, 做好各级教师培训后的“二次”培训工作; 依托高中英语资深教师, 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使他们的教学尽快成熟起来;建立教师多元评价体系, 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让各种类型的教师均有展现特长的平台, 鼓励在各方面较为突出的骨干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安排好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计划、活动主题, 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 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制度, 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三)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 及时了解专业动态

根据调查发现, 现在很多教师都是依靠网络文章、学校图书馆书籍进行专业提升。学校图书馆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但实际上, 教师需要的本专业书籍有限, 且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近60% 的教师认为获取专业提升的主要渠道是网络, 专业发展未能获得学校系统的培训与支持。互联网的确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资源供教师参考, 但相对于专业发展的系统性, 网络阅读有其局限性。因此, 笔者建议学校要了解教师需求, 增强参考文献的针对性。如果条件成熟, 可针对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师设置专业发展课程用书目录, 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帮助广大教师关注语言教学的发展趋势, 了解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建立师资培养的长效机制, 为广大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服务。

除了这些资源外, 还有更多有益的图书资源收藏于省、市图书馆中。如:河北省图书馆, 集现刊阅读、书籍借阅、网上查询等于一体, 使得图书阅览更加便捷。由于学科特点, 高中英语教师除了补充课程、教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外, 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如:定期观看一些英文电影、电视剧, 感受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人文风俗等;阅读英文著作, 扩大英语教师的词汇量, 补充英语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 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专业动态, 成为教学上的“有心人”。逐渐由“教书匠”转变为“英语教学的专业人才”。

(四) 拓宽区域教研模式, 搭建有效交流平台

充分发挥地区教育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 设计、规划高中各年级定期的区域教研活动, 为一线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如:高一年级的“初高中教学衔接研讨活动”, 使高一教师对新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教师授课的重难点有所了解;高二年级不同课型的“同课异构”, 使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七、结 论

没有高质量的教师, 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和体现教师素质高低的标尺, 是影响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自然延伸, 是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人才的熔炉, 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 是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为以后升学、就业乃至终生学习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阶段, 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 我国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价值尚未得到真正的认可和重视, 英语教师专业标准、资格认证有待进一步规范, 促进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改造和制度建设工作仍需不断加强。因此, 有关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 帮助青年教师做好职业规划, 增进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和工作幸福感 , 提高其专业素养, 促进其专业发展。此外, 健全和创新教师管理制度, 改进高中英语教学评价;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激发和提升高中英语教师主观专业发展愿望, 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也是提高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有效措施。

通过本次对石家庄市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笔者发现, 高中新课程对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必须主动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当中, 把新课程改革当作自己专业更新和成长的有利时机, 自觉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课程知识和教育情景知识, 优化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现状, 从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做到更好, 获得更多的人生职业幸福。

附:

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2013年5月)

“专业成长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 提高生命质量, 获得人生职业幸福的源泉。”

尊敬的老师, 您好!为了教学研究的需要, 请您帮助我们填写此问卷, 选择您认为合适的一个选项。十分感谢您的支持!

( ) 1. 您的教龄为:

A. 5年以下B. 5—10年C. 11—15年D. 15年以上

( ) 2. 您所在的学校是:

A. 市直属校B. 区省级示范性高中C. 县省级示范性高中D. 普通中学

( ) 3. 您送高三毕业班的次数是:

A. 还未带过B. 1—3次C. 4—6次D. 7—10次或以上

( ) 4. 您的初始学历为:

A. 中专B. 大专C. 本科D. 研究生

( ) 5. 您是否参加过学历进修? A. 是B. 否

( ) 6. 您现有的学位是: A. 文学学士学位B. 文学硕士学位

( ) 7. 您参加过哪类高中英语学科培训? (没有不填)

A. 市级三支队伍B. 省级新课程C. 省级骨干教师D. 国家级骨干教师

( ) 8. 您认为石家庄市高中英语教研活动中, 那类指导最有帮助?

A. 课例示范B. 专家讲座C. 专家评课D. 经验交流

( ) 9. 您对河北省2009年新课程实施以来, 石家庄市教科所组织的高中英语教研活动的评价是:

A. 非常满意B. 满意C. 不满意D. 非常不满意

( ) 10. 您目前英语专业学习的来源为:

A. 网络B. 英语专业书籍C. 英语报刊杂志D. 高中英语教材

( ) 11. 您相关教育专业书籍的来源为:

A. 省市图书馆B. 学校图书馆C. 自己购买D. 大学时用书

( ) 12. 您每天的工作时间为:上午 __________ —__________下午 __________ —__________晚上 __________ —__________

您认为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之外, 是否有精力与时间进行专业学习?

A. 经常B. 有时C. 很少D. 从不

( ) 13. 包括补课、学科自习在内, 您一周的实际课时量为:

A. 少于12节B. 12—14节C. 15—18节D. 18节以上

( ) 14. 您所教的年级是否处理新课程教材中的听力与写作部分?

A. 经常B. 有时C. 很少D. 从不

( ) 15. 您觉得在高中英语教师素质方面亟待提高的是:

A. 教学技能B. 专业知识C. 教育理论D. 教学经验

( ) 16. 您对所在学校就教师培训支持方面的工作感到:

A. 非常满意B. 满意C. 不满意D. 非常不满意

( ) 17. 您参加高中英语各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活动的原因是:

A. 市里组织、学校通知、必须参加B. 渴望得到本学科最新教研动态

C. 感觉自身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D. 希望向同行学习, 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 ) 18. 您所在学校学科教研时间为:

A. 每周两次B. 每周一次C. 两周一次D. 每月一次

( ) 19. 您现在感觉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A. 学生太具挑战, 要么太好, 要么太差B. 英语教学脱离实际交流语境, 口语退步

C. 工作时间过长没有正常的业余生活D. 所在年级同头教师之间的竞争, 学校评价

( ) 20. 您希望今后在哪些方面提高专业素养?

A. 英语口语培训B. 英语“同课异构”C. 高中英语命题D. 中西方文化异同

摘要:石家庄市高中非毕业年级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师结构、区域教研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校际教研活动开展情况、高中英语教学实施情况等方面, 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分析问题原因, 找寻解决措施;加强教师培训, 建立长效机制;拓宽区域教研模式, 为高中英语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搭建更多的有效平台。

关键词:高中课改,英语教学,高中非毕业年级,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黄正华.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 2012.5.

[2]程晓堂, 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3.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篇3

一、总体要求

(一)全面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省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落实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具有我省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构建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有个性发展为目的,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积极稳妥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坚持“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形成“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州(市)县组织、学校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工作格局。在全省整体推进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争取三年达到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划目标。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

(三)课程结构。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每学年都要开设各学习领域的课程,保证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能获得相应学分。

每一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8个学习领域共设置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

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学校要开足必修课程模块,积极创造条件,多开设选修课程模块,逐年达到国家课程要求。

(四)课程设置。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具体设置如下:

(五)教学安排。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新课程。学校在按计划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年度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好各类选修课程。高中3学年教学安排建议如下:

(六)学制与学时。普通高中学制为3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1周。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分为两个学段,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周安排的课程修习时间为35学时,其中机动时间3学时(包括班会、团队活动等),每周实际教学时间应保证32学时。

(七)学分及认定。模块的修习时间一般为36学时,相当于2学分。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体育与健康共11个必修学分,其中在田径类项目系列中至少必修1学分、在健康教育专题系列中至少必修1学分;美术共3个必修学分,其中书法模块必修1学分。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领域,共23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3年共计15学分;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3年共获得6学分;学生3年内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有相关证明,获得2学分。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相应学分,3年内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综合实践活动23学分),28个以上的选修学分(其中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6学分中,“三生教育”至少1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鼓励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符合学校实际的选修课,使学生获得更多学分。

学生获取学分,按照《云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管理规定(试行)》予以认定。

三、课程实施

(八)学校制定课程计划。普通高中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课程模块的同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和教研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组成,同时组建学校分学科课程研究小组,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课程计划。

学校应当尊重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选择权。40名以上(含40名)学生选修的课程模块,学校必须开设;少于40名学生选修的课程模块,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开设。省一级普通高中学校要逐年扩大选修模块的开设比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为更多的学校开设多样化选修课提供借鉴,发挥其在课程改革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技术”领域的“通用技术”必修模块,学校可以根据条件,逐步开设,三年内所有学校都必须开设。州(市)、县(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帮助学校解决课程开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教学基本条件、实训和实习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九)认真落实开课要求。高一年级主要开设必修课程,从下学期开始开设选修课程,并逐步增加选修课程模块;高三下学期在安排复习课的同时,应保证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相应学分。一个模块3年中可以重复开设,各学科在同一学段也可以开设若干必修、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允许选修Ⅱ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两类课程跨年级安排。鼓励学校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综合性、创新性、有特色的选修Ⅱ课程。

(十)建立行之有效的学校选课指导制度。学校要明确规定选课指导的工作程序,明确选课指导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安排指导教师,向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手册》。《选课指导手册》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云南省教育厅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的文件;学校3年课程开设计划;各科目模块的介绍(如学习内容、所需课时、教学方式、授课教师、学分计算方法、成绩考核方式等);不同发展需求的选课模式建议;选课基本程序等。

(十一)选课程序及要求。学校制订《学生选课申请表》,学生根据《选课指导手册》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填报,制定学年修习计划,经学校批准后执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选择科目、模块和变更修习计划,但须提前报告学校并经批准后方可。在学生选择选修科目和模块之前,学校应当向学生公布教学班的班额控制人数。如果某些科目的模块选择人数偏少,学校难以安排,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可以指导学生重新选择其他模块,也可以帮助他们联系,到附近有条件开设这些模块的学校修习。选课指导教师肩负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要为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应当为每位学生建立选课档案。

鼓励跨校、跨区协作,提倡学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挥协调作用,实现本地区学校在师资、场地、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和实习基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十二)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观念,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的科学理念和先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研讨、共同发展提高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与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发展。

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讲求实效性,要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确实发生显著的变化。促进学生发展进步,要避免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不良倾向。提倡教师集体研讨备课与个人风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倡以科学的方法设计、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提倡为课堂教学内容确立明确的学习主题或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序开展课堂教学等科学教育教学的方法,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抓好备课、上课、辅导、活动与研讨、作业布置与批改、评价与考试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总结和学习借鉴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或模式。

学校及教师应当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学习平台。

(十三)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学校在高中3年中,应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必修课程一般也要求按照行政班来安排。行政班的班主任应当保持相对稳定。选修课则应当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组织教学班。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活动场所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在自己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尤其要重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机整合。

学校应当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发挥教师的潜能和特长,调动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鼓励多学科教师合作开设同一选修课,允许外聘教师开设富有特色的选修课。为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新课程改革工作,学校应当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帮助教师处理好教学、研修之间的关系。

(十四)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符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研制度,着力构建学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建设民主、互动、合作、分享、探究和对话的新型教研文化。通过校本教研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利用信息网络,建立校本教研工作的服务平台,组织和引领学校开展教研工作,帮助学校提高校本教研工作的水平和层次。切实加强对农村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其正常开展活动。学校应加强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的联系,建立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多方协作机制。

(十五)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提高课程建设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本区域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可尝试组织优秀教师联合定期跨校上课,以实现校际资源共享,帮助薄弱学校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等问题。有效开发、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构建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为本地区新课程改革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

学校应充分利用并认真开发校内课程资源。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优化资源配置,配备和添置必需的图书资料、教学软件、实验设备以及其他教学设施和器材。

大力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积极争取学校所在地的企业、农村、部队、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支持,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农村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四、课程管理

(十六)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管理,加强对学校课程实施过程的检查和监督,建立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上报、备案等有关制度,督促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肃查处各种违反课程方案的行为。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结合实际,发挥办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办出自己的特色。

(十七)教研部门的管理。各级教研机构要进一步增强“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工作。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提出科学有序的指导。要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为依托,规划和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课题研究,以专题研究的成果推动改革进程,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样本学校的成功经验为全省课程改革推进提供可行经验和方法,提高改革发展的整体水平,切实发挥教研部门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功能和作用。

(十八)学校的管理。校长是新课程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全程负责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组织、实施、督促和评估检查,校长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作用,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团结全体教师,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学校应当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机制,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方式。要建设好两个班级集体,重视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保持行政班的相对稳定,保证教学班的正常教学。教学班的基本任务是完成模块教学,任课教师应当组织好教学班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要关爱学生,保持与班级同学和行政班班主任的联系,要本着对学生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如实做好学生的各项评价工作。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彰显自己的品德,体现自己的价值,赢得学生的敬重。

五、课程评价

(十九)逐步建立、完善发展性评价制度。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作业、作品、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和展示,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二十)建立质量监测与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建立新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二十一)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按照《云南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要求,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二十二)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网络管理系统。在现行普通高中学生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管理功能,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修习所得的学分等成绩纳入由省统一管理的网络管理系统,确保这些资料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二十三)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的颁发。普通高中学生修习的学分达到本文的规定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合格,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含考查课合格),由学校向其颁发云南省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小结[模版] 篇4

--中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物理组凭借优良的教学传统、雄厚的师资力量、务实的教学风格和积极的创新探索,成为市实施新课程的中坚和领军力量。

现将本学年来有关物理新课程实施工作的几件实事小结如下:

一、作教材的参编者和课程的开拓者

--中学物理组有市物理学科带头人3人,获得硕士学位5人,在读硕士2人。全组老师专业素养高,教研氛围浓。老师参加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新实验教科书必修

2、选修5的编写工作,通过与国家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等专家的交流研讨,对新物理课程标准以及物理新教材有直接接触,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思路领悟更早、更透,这为日后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参与江苏省初中《环境教育》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把物理与环境教育紧密相连。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了多种选修课,如《物理视野拓展》、《生活中的物理》、《物理史的启迪》、《实验物理》、《物理模型与手工》等。

学校在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就在全省率先编写出各科汇总在一起的《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手册》,让学生和家长能了解和支持新课改,同时也尊重学生对课程的自主性和发展性需求。

二、积极实践,大力推动市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进程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采用“培训、实验、研究、推广”一体的运行机制。不仅把本校工作做好做实,同时作为一个教改重要基地,发挥其强劲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大力推动市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进程。

2005年,通过投标、竞标、中标等程序,--中学成为市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点,在8月份主办为期五天的培训活动。同期邀请了苏教版、人教版、鲁教版物理新教材三位主编教授作专家报告,介绍有关物理课程标准以及物理新教材编写的思考;还有南师大、市教研室的老师及本校三位市物理学科带头人也分别作了主题讲座;本组老师全部出动,分组对高一前三单元教学作了案例研究,制作成课件,在大会上进行说课,与大家一起交流研究,探索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有效途径。并把老师的讲座和各节课的课件刻录成光盘,赠送大家,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实效得到了广大老师的高度赞扬。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对全体老师起到“充电”的作用,能有效地帮助物理教师深入理解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观点,促进广大物理老师顺利超越传统平台,在新课改的广阔天地中成功进行角色转换。(见附录1 培训日程安排一览表)

正式实施新课程以来,本组老师又多次为全市高一物理集体备课活动作讲座。如必修1的第一章、第三章、必修2的第三章,对每一章节的知识框架解剖、重难点分析突破、主要活动解读、情境的素材挖掘和教学设计的建议及每一节课件的提供,都给全市老师的教学工作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三、课堂教学特色鲜明,影响力强

--中学物理组老师,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教学各具特色。在实施新课改以前,就敢为人先,非常注重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原则,把学生的理性学习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起来。拿到新课程标准,我们好好学习、细细品味,觉得十分亲切,我们多年来教学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在新课程中似乎找到了归宿。实施新课改以来,大家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强调情境创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相互合作、共享成果,大家采集不同的素材,共同商讨,创设独特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经验交流 篇5

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徐卫兵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高校输送了大批的优秀学生,成为了在全省有名的普通高中。江苏省从2005年开始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至2008年一轮结束,在2008年高考之前我们一直担心新课改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尤其是我们是农村中学,2008年我们学校有近千名学生参加物理高考,结果高考成绩是学校的物理B率达到83.8﹪。回顾我们三年的课改,自我感觉2005年以来我们在新课改的共同起跑线上我们又取得了胜利,现在向大家作一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新课程推进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南通使用的新教材是人教版的(2005年教材的确定是南通市教育局组织基地学校的专家讨论后确定的),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我认为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理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先导,是否真正领会课程新理念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物理知识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有的的老师甚至连实验也不做,就是讲实验)而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新的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引导者,不单纯是知识的授与者。基于此,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面对课改新理念,都感到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尤其是2005年下半年上高一的老师,他们是第一批参加新课改的,无经验可借鉴,形势逼迫老师们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去理解课改新精神。

2、“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紧密依托课堂主渠道

课堂上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创设物理情境,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提问,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体现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并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上。

3、通过改革物理学科评价制度,以评价方案多元化来促进物理课改

实施课改实验是否成功,一是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以往的评价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只看考试成绩,现在课改要求评价多元化。因为录取还是以学生的高考成绩为主(当然高校的自主招生比例在逐年增加),但我们增加了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这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对物理课改有正确的导向

(1)坚持持久论。对学生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堂课能解决的,要持之以恒。二是对课改需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才能形成较完备的体系。

(2)克服硬件决定论。要有因地制宜的思想,一开始部分教师存在课改需要较高的硬件设施,目前的教具是以前教材的,条件差了课改不易成功的想法。其实不然,我们主要从教法领会课改精神,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体现课改。

(3)注意课改的实效性。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我们从不忽略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础。

5、力争改善实验条件

由于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的探究,因此对实验的要求提高了,于是,我认真阅读了我们学校用到的6本教材,将教材中需要用到的器材全部列出,同时请实验室老师将实验室已有的器 1

材列出清单,然后进行对照,列出所需购买的器材,再向学校提出申请。近几年我们增加了不少器材,尤其是增添了两个DISLab(数字化信息实验室),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做实验,并鼓励教师自制教具。

6、提供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

尽可能的让教师走出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听听专家的讲座,如2005年在江苏省海门中学听取了由省教研室组织的各种版本的编者对各自教材编写意图的报告,2006年在南通市第一中学参与了由南通市教研室组织的人教社编写物理教材的专家进行了面对而交流。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正是由于我们的理念更新快,措施落实到位,所以我们的起跑是成功的。

二、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对一个学校的一个学科来说教师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这个学科的把关者、领头人做好这个牵头工作,并建立一个组织-----“学习共同体”,是有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教师、主管领导等)构成的教、研、训一体的组织。我国学者历以贤认为,“学习型组织指团体及其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持续学习并不断转化与创新的组织”。所以,教研组一旦被改造成为行动研究小组,就变成了学习型组织,这种学习型组织就是基于行动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2009年我们学校举行了学科组建设推进会,物理组作为唯一介绍经验的教研组在会上作了交流,在上级教研究员的精心指导下,2007年我们物理组还被南通市物理学会评为优秀集体。

1、完善相应机构,从组织上保证学习共同体的运作。

(1)物理教研组

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问题研究、备课研究、课例研究、课型研究等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和现实的差距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体现为教师作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靠团队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从而使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师模式、教学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每两周举行一次全组教师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有优秀录象课、有教材教法的讲座、有专家对编写新教材的意图等。

(2)年级备课组

同年级的教师安排在同一个办公室,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次备课由备课组长组织,有主讲人,可以讲内容、重难点的突破、教法等,在课余时间对教学问题进行探讨。或者通过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教师之间的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差异就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于是,在更多的非正式教研活动时间里,鼓励教师频繁交流、对话,更大范围的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扩大和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促进备课组共同体建设。

(3)课题组

研究同一课题的成员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课题研究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我们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而又科学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所以,课题组是学习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不同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共同承担研究任务,发扬团队精神,群策群力,使教师在互不共生中成长,在互动合作中发展。

(4)互助同伴

教师同伴互助是指教师同伴自愿结成教学互助辅导小组,成员可以是两人或两人以上,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教学、课例研究,学习并彼此分享新的知识,改进教学策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同伴互助可以是实践中的主体教师结对或组成学习小组,强调教师的相互平等、相互支持与相互学习。教师通过这种自愿前提下的双向选择,组成学习小组,在研究、学习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促成教师合作文化的生成。

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富有归属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

2、确立教师参加校本研究的“六个一”制度,以制度促进共同体的运作。

(1)教师做好教后记,每学期至少要写一篇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每学期向学校提供至少一个典型个案,重点是教学方式或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供教研组、备课组借鉴。(3)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要求上课、评课一条龙,在本教研组、备课组具有引领作用,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4)教师要为任课班级的学生建立一个成长档案,记录每位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及教师本人的培养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5)每月至少提供一个问题(每月向同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6)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有质量的经验总结、课例研究或论文。

这个制度,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3、开展好五个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从活动中保证共同体成员的发展。

一是新教师的亮相课,是面向新教师的适应性教研活动,通过组内研讨,同级交流,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新课堂,缩短教学和教研的过渡期,进而以教研促教学。

二是新教师过关课,着力落实搞好“师徒带教”工作,由师傅指导徒弟尽快熟悉和掌握教育教学的一种教师间合作方式。其过程主要包括:(1)新教师观察老教师的教学实践,以获得有关教学的感性知识。(2)在观察的基础上,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开始逐步学习、模仿指导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3)老教师在对新手教师的教学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新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新教师按照老教师的指导进行再实践,逐渐转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师徒带教过程中,新教师与老教师始终是平等互助的,正是师徒之间的这种交流、对话和讨论,达成了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合作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三是三年内青年教师的比武课,三年内青年教师在物理组内进行比赛,由学校领导和物理组骨干教师做评委,要求物理组教师全部参加,及时打分、及时评课,以发现优秀教师,可以去更高层次的比武。

四是骨干教师示范课,促进教师自我总结、自我提高,对自己课堂教学特长的发挥起到引领作用。倡导教学个性化,发展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青年教师初步明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五是教学研究课,鼓励教师围绕课堂教学作深层次的科研探索,上好实验研讨课,由点及面作主题性的研究实验,从而推动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向“名师”方向努力。

总之,教研组是学校教学与研究的基本单位,探讨如何将教研组改造成为行动研究小组,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实践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三、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经验

近几年我校物理组青年教师逐渐增加,目前共22人,基本上都是30岁左右。可以说,学校教育教学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青年教师的素质。青年教师大都经过专业的培训,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可塑性大,教学热情高,无疑为学校的物理教育教学增添了活力,但实际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某些教育教学知识还有欠缺,所以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为我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取得良好的办学成效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物理学科的带头人,无疑肩负着培养物理青年教师的重任。可以说这几年尤其是课改以来为我校物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当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物理青年教师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基本功更扎实了,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青年教师吴明磊获南通市教学比武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县教学比武一等奖。

1、思想熏陶,树立教师光荣的观念

为了适应社会变革、时代需求与教育发展需要,必须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觉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显得更为重要。

组织全组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让他们聆听优秀教师的报告,向他们宣传本校、本地区乃至全国优秀教师和劳动模范辛勤耕耘、奉献教育事业的先进事例,进一步鼓舞和鞭策他们。比如南通的著名特级李庚楠已七十多岁,仍在教学一线,已做了五十多年的班主任,现在仍教两个班的数学,通过师德典型让他们明确社会责任,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教师光荣的观念。同时,也注意用个别违背师德规范的反面事例教育他们,勉励青年教师尊重事业,尊重自己,尊重学生。我带领他们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教师职责,进一步明确他们的人生价值,努力塑造新时期教师形象,团结协作、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鼓励青年教师集体备课,迅速提高整体素质

集体备课也是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挖掘青年教师个人的潜能,又能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所以我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大家集体研究,在资源共享和智慧碰撞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以达到共同提高。

(1)要求青年教师在集体备课前独立备课,认真钻研新课标、教学大纲、教材,研究教法学法,以现代教学观念为指导,对授课内容进行科学地分析,从而确定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学习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学习任务和巩固练习。

(2)每次集体备课时,确定青年教师轮流作为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其他青年教师参与,就中心发言人设计的集体备课方案的各项内容发表各自的独到见解,决不当“听客”和“看客”。鼓励大家见仁见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否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否落实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建构学习等的学习方式;是否体现了开放性思维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基础题和能力题;是否关注了重点、难点、考点等。

3、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让青年教师认识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形式的需要了。要求他们必须转换教师角色,从教材知识传播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为此,要他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该离开讲桌,到学生群体中来,和学生的距离更近一些、态度温和一些、融洽一些,特别是班级的后进生,要他们在学生身边多看一些,多关注一点、多指导一点,使学生学习情绪都会得到鼓励。面对面来了解他们,和他们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以良好的学习心理支持和思维上的点播。正因为所以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得我们受老百姓的欢迎,学生的欢迎,所以2008年高考学生的B级率高。

(2)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我要求青年教师把课堂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更多的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让他们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师生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讨论,来经历求知的探究和能力全锻炼的过程。

(3)青年教师要欢迎学生个性的张扬,充分调动学生展示学习的个性,鼓励学生敢于讲话,敢于提问,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表达个人的见解,敢于评价教材内容和评价别人,敢于把自己获得的有关信息应用于学习之中。这样调动学生是开发学生个性资源的基本表现,是教学方式转变的一种表现。这全在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从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而,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青年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产生自己能学的意识并体会到内容和乐趣,让学生在同伙伴们的讨论、交流中,自己体会大家在一起研究学习的乐趣和收获,要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要求青年教师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支点。第一个支点是解疑,给学生设疑点,且要求学生自我设疑点,并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支点应该是目标点。要引导学生按教材的内容目标学习,也要求学生自己设立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第三个支点是找推敲点、争论点。第四个支点是找兴奋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集体听课和互相听课

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要求他们每节课都要听师傅的或老教师的课,师傅听了课后要及时请师傅评点。对青年教师来说,坚持听课,可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了让青年会听课,我还作这方面的专题讲座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篇6

为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根据上级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本着顺势而上,克服困难,快速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稳妥、科学合理地开展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学校经反复研究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周密策划,缜密组织,认真学习实验省区的课改经验,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精神;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打好基础,抓住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石。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立足我校实际,借鉴课改实验省市的经验,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我校的课改工作,力求成为湖北省农村普高课改的样本学校。

二、培养目标和任务

1、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具有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学习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3)具有健康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4)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5)具有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一定的择业能力,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

2、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通过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思想,学生培养方式,评价机制和体系,校园文化等几方面形成具有雷店高中所特有的办学模式,建立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

3、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积极学习和借鉴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好思想好作法,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积极主动地实践新课程,并获得专业发展。

4、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学校课改工作的基础条件作用,为学校的新课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作用。对学校的校史资源,图书室和阅览室、计算机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室、学校广播站、校刊、宣传廊、体育场、多媒体设备以及校园网等硬件设施统筹规划,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三、实施重点

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创造性地编排课程,形成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层次多、选择空间大的课程编排方案。课程编排既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体现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

2、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尤其是选修II(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3、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共23个必修学分,占总必修学分的20%。综合实践课相对于学科课程在活动管理和落实上难度较大,因此必须重视研究,加强落实,着力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相关学分认定工作。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研究和实施异步教学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订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5、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6、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及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7、根据上级要求联系我校实际初步选定一个省级样本学校研究课题:《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学校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课题责任教师团队。

四、组织领导及管理机构

为保证我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学有序的进行,学校建立如下组织机构:

1、雷店高中新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查明星、方勇、肖绪全、杜典维、龙善新、刘正林 成 员:全体校委会成员 领导小组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有:

①学习和领会国家、省、市有关新课改的政策和文件精神,确保本校的新课改工作与上级政策保持一致。②认真学习和研究实验省区的实践经验,分析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新课改工作的总体目标,提出工作任务并组织各部门加以落实。③对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保证课改工作需要。在必要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物资、资金和人员方面的帮助与支持。④协调与指挥本校课改工作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职责明确、目标明确。对课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与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2、雷店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 雷店高中课程指导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方 勇

成 员:柯 举

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

课程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

①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设置的学科和根据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能够开设的选修课内容,向学生公布学校课程资源。②制定学生选课及学校课程管理规章制度。③调查和了解学生选课意向情况,分析研究和整理学生选课情况后,提出学校的学期课程开设计划。④对学校的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意见。

3、雷店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方 勇 副组长:柯 举

成 员: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邓 哲

各学科备课组长和年级组长 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有:

①制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与管理细则。②检查了解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情况。③设计学业成绩记录格式文本。④指定专门工作人员登录学业成绩并给出相应等级和学分。⑤向学生或学生去向单位提供学业成绩情况。⑥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资格。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是学生学分认定的领导机构,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下设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⑧学分认定基本程序:A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B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C认定学分并注册。D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4、雷店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协调小组。教师培训协调小组组成: 组 长:方 勇 副组长:柯 举

成 员:郑望春

各教研组长 教师培训协调小组主要职责:

①安排和协调相关教师参加省市关于课改的教师培训工作,完成指定培训任务,并做好考勤记录。②负责组织教师的新课改校本培训工作。③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认教师上岗资格,确保本校新课改的顺利进行。④协调和争取社会力量,为学校各门选修课正常开设做好师资保障。⑤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和制度。

5、省级课改样本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方 勇

成 员:柯 举

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邓 哲 课题领导小组主要责任:

①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研究课题,结合我校实际,选定一个课题,即《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②落实各课题的具体责任人,由具体责任人负责领导、组织实施课题的探索和研究。③课题组平时要作好记载,多研究、多创新,大胆探索,多积累材料,多总结经验。通过三年的探索和研究后,各课题组要认真组织材料,总结经验,完成结题工作。

6、成立雷店高中新课改办公室 主 任:柯 举

成 员:涂新林

邓 哲 课改办成员主要职责:

①主任全力负责雷店高中新课改的组织和实施工作。②办公室成员各有不同的重点责任工作:主任柯举全盘负责,负责课程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另外负责新课改教师培训协调小组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涂新林负责各职责小组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兼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和学分认定;邓哲负责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负责学校新课改的宣传报道以及临时性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宣传动员

召开专题会议,向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介绍新课改的国际、国内的历史背景,我国高中教育的现状以及本次高中课改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标。其目的就是改变一些人对本次课改的不确切的认识和理解,突出本次课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反思高中教育现状、反思高中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深刻理解高中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家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课改的重大意义,统一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

利用学校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工作会议等各种场合对学科教师宣传课改,使全体教师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校刊和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宣传课改精神,营造课改氛围。时间为每年的7至8月,由柯举、邓哲负责。

(二)深入学习

组织全体教师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方案方面的相关材料,学习先行实验学校的课改经验,积极思考我校的工作思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究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研究实验学校的相关案例,学习研究实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研究讨论我们地区和我校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研究讨论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的任务、责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学校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时间物质保障,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在新课程方案实施前做好教师队伍的准备。

(三)建立组织机构 为了新课程标准能够扎实稳妥、科学有序地得到贯彻落实,学校要在相应的组织机构方面加强建设工作。建立《雷店高中课程领导小组》,成立《雷店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其工作任务是在借鉴其他省市实验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全体教师意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我校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各项工作计划和细则。对诸如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学校的课程方案形成、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宣传动员工作、阶段性工作的评估等。

(四)研究制定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为了使新课改实验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和落实,借鉴他人经验,解放思想,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完成《雷店高中课程管理制度》、《雷店高中学分管理细则》、《雷店高中学籍管理办法》、《雷店高中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条例》、《雷店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雷店高中选修课开设的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同时修订与新课程标准体系相悖的现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优化管理环境,促进和保证新课改的健康进行。

(五)政策、条件保障

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为此,我校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改革学校管理,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新课程实施需要新的学校管理与之相适应,为此学校成立专门的课程实施管理中心――新课改工作办公室,并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进行新的调整与定位,建立并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针对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完善和改进物质基础的建设,以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对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和微机室要增添必要的器材和设备,以支持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巩固和增加社会实践基地,以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研究并建设网络平台,以支持教师电子备课和新课标下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和课程建设方案;购置足够的器材,以支持艺术课和体育与健康课的选修项目正常开设;购置必要的器材和相关资料,以支持通用技术课程;增加阅览室和图书室的图书和资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料查询服务;此外,针对新课程中学生选修课多样化的特点,应考虑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选修课的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将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加大学校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

3、加强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新课程实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根据课改实际需求,学校计划与湖北省教研室、教科所、华中师大等有关教研科研机构、高等师范院校联系,并向外省先行实验课改的样本学校学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4、重视师资培训。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5、加强舆论宣传。做好向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的宣传工作。为了使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本次新课改的目的、任务以及重要意义,取得最广泛的理解与支持,保证我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将采取以下主要形式做好宣传工作。

①对每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课改宣传。利用期初召开学生大会和主题班会进行专题讲座,由高一年级主管主任负责。

②对每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行课改宣传。在开学后的第二周召开专门家长会,举办高中新课改家长培训学校,向家长介绍本次课改的相关情况,其目的是取得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③向学校招生片区的初中进行宣传。派人或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向片区所在的初级中学进行高中课改的情况,促进初高中的联系,为初高中教育的紧密衔接创造条件。

④向社会宣传高中课改。协调并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利用电视台、报纸、教育局网站、政府网站发布课改的相关信息。

⑤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台、校刊、宣传栏,设立课改橱窗,向全体学生宣传、介绍学校的各项课改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有利课改的环境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课改实施工作的理解、支持。

(六)模块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效率是学校的办学保障。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备、教、批、辅、评等各个基本环节的落实。为了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特制定模块教学工作常规。

1、深入备课常规

2、精当授课常规

3、有效批改常规

4、个性辅导常规

5、科学评价常规

6、建立新的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

教师是实现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转换的关键,对新课改的成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与管理制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1)教师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师评价包括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等。

(2)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

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根据新课程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

②有效性原则

所确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

③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

④自主性原则

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

(3)课堂教学评价的步骤

①建立评价小组

评价小组挑选业务水平高、评议能力强、有责任感的人员参加,人数5-10人。组长由教育理论水平高、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

②学习标准,进行试评

评议前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记分办法,看优秀教师的录像课,进行试评,试评中发现标准要求有不恰当处,经讨论可以修改。标准、要求和办法一经讨论确定,进行评价时就不能随意改动。

③观课评议

观课前评价小组全体人员应研究课程标准、课本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熟悉教材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评议人按标准要求观察记录好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表现。评议人员根据师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按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算出评价小组的平均分,不宜打分的项目给出写实性评语。

④教师自评

任课教师填写《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自评表》,进行自评,以促使教师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⑤学生评价

选取部分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简答表》,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

⑥综合评议

召开评议会,根据评价小组和学生的评价,结合教师自评,对授课教师提出改进意见,意见要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引导性和促进性。

(4)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研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校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以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形式引导教师开展说课、评课活动,通过具体课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理论学习,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开展“优秀校本课程、优秀校本课教案、优质校本课”的评选活动。

六、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2、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二)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兴趣类;

2、方法类;

3、竞赛类;

4、活动技能类;

5、体育艺术类;

6、环境类;

7、人文历史类;

(四)实施步骤

1、审报:教师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报学校审批。

2、审议: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分别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一定的指导。

3、编班:根据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志愿组织编班,确定上课时间、地点。(注:选修学生人数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规模)

4、考核评价:

①、教师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教学材料,二看学生选择该课的人数,三看教学成果,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②、学生评价,一看学生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四看书面方式考试或考查结果。

综合以上四项确定学分。

(五)相关规定:

1、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2、校本课程计入教师正常工作量。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的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员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习惯与能力。

(4)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5)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

(6)使学生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成立领导小组。组长:方勇,副组长:柯举、涂新林 成员: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

(2)确定参加人员

A、高中新课改下全体学生都参加研究性学习(目前以高一学生为主)。

B、全体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带头研究。

C、鼓励学生广开门路向社会聘请专家、学者和有专长的学生家长等校外人士。

(3)选择内容

A、阶段侧重:高一以关心社会,学生生存以及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为主要内容。高

二、高三侧重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专题研究。

B、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重贯彻以下五项原则:

①问题性-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②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③开放性-时间安排、主题确定、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结果表达,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④综合性-围绕专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

⑤社会性-关注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4)选择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A、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测量、记载有关的事物和现象。

B、实验法:观察法的延伸和扩展。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假设、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通过仪器或借助物质手段对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有关现象和数据,并对现象、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①制定研究目的,提出有关假设(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或观察现象后提出)。②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记录有关现象、数据;③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有关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C、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有关资料,如事例、数据、图表、照片等。

D、调查法:①类型:有跟踪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考察。②形式: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5)选择组织形式

A、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由5-10人组成,自选组长,安排指导教师,分工合作。

B、个人独立研究。

C、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6)时间安排

每学期每周安排三学时,三年确保270学时,三年共计15个学分,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3个课题。

(7)进行选题

A、师生共同学习教育部《实施纲要》、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等,诱发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各班导师归纳、合并问题(专题、课题),然后发布课题指南。

B、在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研究内容相近的同学5-10人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小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及与指导教师的联络,制订研究计划和进度表,拟定研究(活动)方案。

C、小组根据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导师,也可选聘校外专业人士作为导师,一个研究小组可以选聘多个指导教师,校内教师一人可以受聘担任多个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

(8)课题评审

学校组织开题评审会,提出开题评审的有关要求。学生选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后,以班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由各研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导师和全班同学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小组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

(9)实施和体验阶段

A、搜集、分析、整理、提取各种信息资料。形成有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科研实验。

B、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做好记录。

C、不确定交流,可在小组内、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等范围进行。

D、教师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进程,并给予帮助,做好记录。

(10)交流展示阶段

A、中期初步交流,各班或全年级举行交流会,由各小组汇报活动进展情况

B、结题成果表述、交流与展示①成果表述:有研究报告、论文、活动设计方案,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②成果交流:有网页展示、报告会、辨论会、表演、小型展览等③成果展示a表现形式:研究(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设计方案(主题班会,专题宣传活动,运动会的设计方案)。科技作品、软盘等。ь、研究论文(报告):提出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基本结论、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附录。с、调查报告:包括调查情况,调查结果、调查分析、建议几部分。

C、答辩准备:各研究小组完成课题研究之后,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前者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则着重描述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等。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进行初步评审,符合基本要求的准备参加班内答辩,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

D、答辩: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与回答、评语四个部分组成。在以班为单位的答辩过程中,各研究小组推选1-2名同学为主陈述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向全班同学和指导教师简要汇报,开题报告通过后,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介绍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推选回答人,他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组员回答。答辩的过程,实际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努力方向等。

(1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各个过程所体现的内容特点来进行,包括:选题阶段、开题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A、参与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B、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C、学习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D、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E、研究性学习成果;

(二)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1)确定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有军训、社会生产劳动、郊游、参观和调查等。

A、军训:包括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

B、社会生产劳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打扫卫生等。

C、郊游: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

D、参观:可以是配合教育专题进行的参观考察活动,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等;也可以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进行的专项考察和实地参观活动。

E、调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究性的调查。

(2)选择教学方式

以活动体验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

(3)时间安排

占6个学分,每学年1周,可集中在一周内进行、也可分散教学。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两周。所以,高一和高二各安排1周。

(4)实施细则

A、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学校在规划社会实践的方案之前,通过多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的时间或服务机会,还要考虑其他支持开展社会实践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多种因素,以便制定可行的方案,有效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

B、制定实施计划。学校要与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通力合作,协商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以备活动时参考。

C、开展相关培训。为达到社会实践的预期效果,在活动之前应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让学生熟悉社会实践的内容,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技能,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或撰写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D、实践活动。在接受相关培训后,学生即可在学校教师与社区机构相关人员的指导与协助下开展社会实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真心投入,积极体验,并利用学习日记及时记录社会实践体验,养成关注社会、反思社会的意识与习惯。

E、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学生将社会实践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凭借学习日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以提升批判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A、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B、活动中获得的体验;

C、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

D、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社区服务活动

1、社区服务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社区服务的实施过程

(1)确定教学内容

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有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A、通用内容如拥军拥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B、特色内容如居民小区的公共卫生,社区学校的辅导(上党课,团课: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C、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项目上勇于创新。

(2)选择教学形式

A、以体验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社区服务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协作开展课外活动、假期活动、专题活动以及特殊纪念日活动等集体社区服务。

B、同时辅以个体进行的社区服务。

(3)时间安排

占2个学分,学校一般不作统一安排。学生在教师、班主任的组织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可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进行社区服务活动,高中三年的社区服务活动必须达到10个工作日才可获得2学分。所以,高一和高二各安排1周。

(4)实施细则(参照“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5)社区服务的评价

社区服务的评价以服务接收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自己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

八、学分认定

(一)指导思想

1、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本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利于高中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与操作的科学、规范、简便、易行,特制定本办法。

2、对学分的认定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3、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二)学分认定的具体操作:

(1)基本程序:

①学生在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方可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②教学班任课老师要综合学生出勤、过程表现、考试考查等情况进行审核,并提出初步意见。及时提交给学分管理小组审核。

③学分管理小组对任课老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的资料进行复审,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交书面认定意见。

④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在对学分确认后,由负责人签署学分认定的意见。

⑤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通告本人,并告知其原因。

⑥复议制度:未获学分认定的学生对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在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分认定委员会自接到学生复议申请之日起15日内召集有关教师、认定小组复议,作出决定并通知学生。

(2)具体实施:由任课教师或相关处室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审核登录后交班主任汇总,班主任汇总后交教务处负责管理统计,再由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最后由教务处负责记入学生的学分档案,全过程在学分认定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

①、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认定根据“模块考核成绩”,“平日测验和作业成绩”,“学科修习的学时数”三部分进行。其中“学科修习的学时数”占10%,学生只要修满该模块学时数的4/5以上就可获得满分。“平日测验和作业成绩”占30%,任课老师根据平时测验的成绩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打分。“模块考核成绩”占60%,模块学习结束时,举行全面、系统的统一测试。以上三项综合成绩达总分的60%-75%为合格,75%-90%为良好,90%以上为优秀。总分合格者获得该模块的既定学分。任课教师核准再由班主任汇总交教务处登记录入。

②、研究性学习根据课时及其性质,由任课指导教师对其学习的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予以审核认定后交班主任汇总,由班主任交教务处登记录入。研究性学习学分分为三部分:

A参加培训、认定开题报告--3分;

B研究过程--6分(阶段性成果); C研究成果-6分;合计15学分。

③、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均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每个学分不低于15个课时,学生在未有特殊的情况下必须参加,凡按学校的要求参加的学生每学年可分别得到相应的学分:社区服务(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有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军训、学农各设2学分)。以上课程的组织、管理和审核主要由政教处、团委负责,教务处和其他部门协助进行,然后交教务处登记录入。

④、本课程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作业、作品等综合核计学分(学生至少要获得6个学分),任课老师予以审核,交班主任汇总,由教务处登记录入。

(三)学分认定管理

1、建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档案,在学分认定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核实,将给予通报批评;造成恶劣影响的,要暂停或终止其参加学分认定工作的资格,并按学校规定实行问责。

2、学校的学分认定工作接受学生、上级教育主管理部门和家长与社会的监督。

3、免修制度: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且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分认定委员会批准,其相应学科的必修课程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学时,但不可免考。

4、补考、重修、改修制度:学生因学分认定考试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补考仍不及格者,可申请重修、改修或放弃。重修要在接到不认定学分的通知后1年内完成,同一模块重修不得超过2次。

5、由于休学等原因造成学习过程间断的,其学分及有关材料可连续计算或使用。

6、学生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个学科类课程模块而不能获得相关学分的,应通过其他途径重修补足规定的学分。

7、认定的学分分别记入学校学籍管理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和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英山县雷店高中新课改领导小组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篇7

一、深刻领会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一) 坚持“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育人理念。

课程实施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机会, 为不同水平层次和特色追求的学生创造海阔天高的发展空间。

(二) 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给学生传授文本知识, 而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学习, 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做到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 改革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唯分数论的评价逐渐改变。虽然高考模式学校无法决策, 但学生成长过程评价是完全可以实现。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 学校应“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 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 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二、直面困难, 结合校情, 积极探索有效的课改之路

(一) 实施高中新课改中学校面临的困难

正如富兰的名言:“变革是一种过程, 而非一种事件。”在变革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或不曾预计的问题。

1.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认识不足。将新课程神化, 认为它遥不可及、换汤不换药, 有的表面上认同新课程, 实质上抗拒。

2. 教师初次进入新课程, 总觉得心里没底, 对课程的深广度很难把握, 特别是市面上的同步辅导资料相对较少, 面对学生以后要参加高考, 教师、家长和学生茫然, 甚至担心。

3. 传统“唯分数单一评价”的影响在短时间不可能完全消除。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许多矛盾, 如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 结果评价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等之间的矛盾冲突凸显。

(二) 对策与思考

1. 实现高中新课程领导的角色转变

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 学校领导是课改的航行灯和助推剂。所以学校领导要首先实现角色转变。“ (1) 吃透两头、预见变革、优化设计, 当好课程改革的预见者和设计者。 (2) 整合力量、引领队伍, 选择策略, 当好课程改革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 跟进指导、突出服务、加强激励, (4) 当好课程改革的服务者和激励者。 (5) 设计学习、参与学习、推动学习, 当好课程改革的学习者和探索者。”

2. 加强培训转变教师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大计, 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我们要从民族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出发, 培训教师, 实现教师教学的三大转变:

由传承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由教师单一主体向学生主体、师生双主体、甚至多向主体转变;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3. 优化师生评价制度, 强化管理

新课程提倡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 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 采取教师互评, 学生评, 家长评以及领导评相结合的教师评价制度。制定《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表》和《课堂双向互动评价》班务日志。

4. 加强校本研修,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1) 加强学习培训。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活动。利用业务学习和教研组活动组织专题学习外, 还应派优秀教师到先进学校等地听课、学习, 交流新课改经验。做到“不培训, 不上岗”在教师中掀起“新课程热潮”, 让教师对新课程的内涵、目标、意义等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在思想上得到统一。

(2) 落实年级学科备课组工作。新课程改革依靠个人力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只有群策群力, 边干边探索总结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方法。加强集体备课, 广泛开展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 还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听课, 使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加强交流。

(3) 引导行动研究, 促进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效益。新课程实施中推进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是主旋律。提质减负,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学习方法;多个途径引导教师说教材、同课异构、课例分析;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目标问题) ?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效率问题) ?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 (方法问题) ?促进角色转变, 专业成长, 尽快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求。

“新课程不是教条, 而是需要创造性的实践”, 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应做到学习到位、思想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保障到位和措施到位、实事求是扎实有效积极推行学校高中新课程实验, 并以此为动力, 推动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

摘要: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 通过实践探索新课程理念有效途径, 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于新课程理想目标仍然存在着差距, 客观地分析和思考存在的问题, 更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完善和扎实推进。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0年23期

[2]新课程对接“新高考”[J];校长阅刊;2007年04期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篇8

一、新课程实施现状

新课程改革设施半年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新课程的理念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体现,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地理知识的传授仍局限于教室这个封闭的场所,地理教育没有“走出去”,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走出课堂,在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在野外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运用,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扮演的是训导者、演讲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没有表现出来,扮演的仍是观众角色。地理课堂外的活动更是少有参与,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几乎没有,乡土地理到目前为止更是没有开设。

(三)由于条件的限制,本县区的多媒体教室寥寥无几,多媒体资源的稀缺导致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许多多媒体演示无法适时、及时地运用到课堂中去。此外,现阶段中学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学生了解课堂外的地理信息。

(四)学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自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计划设施以来,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客观上存在着许多重复和脱节现象。

二、基于现状的改进建议

(一)突破闭合式教育,丰富学生的见知见闻

1.变闭为开,倡导实践

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项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变静为动,丰富教学

改变课堂静态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活动,或开办地理小墙报,或师生一起制作、改进地理教具等。这样放手让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技能,而且能有效地扩展地理教学手段。

3.变知为用,强化应用

对于现有的地理教材中理论性强的内容,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运用知识。

(二)突破灌输式教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变传为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变单为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3.变空为实,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多样的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有丰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三)转变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改下的地理教材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以结合实际的案例为载体、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把地理知识学习和地理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建立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的努力。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谈话应和蔼可亲,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对的,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到愉快、有信心;如果学生答错或不会的,要给予启发、引导,诚恳相助,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上一篇:规划局一季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渠道业务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