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课程教学

2024-07-21

《普通话》课程教学(共12篇)

《普通话》课程教学 篇1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 是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学习普通话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最近十几年来, 国家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从1994年起开展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确立了检测和评定普通话水平的标准, 而且对于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导游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作了相应要求。从1998年开始实行每年一次的“推普周”活动, 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普通话。我院是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高等职业学院, 根据相关规定, 我院外语、艺术类师范毕业生的普通话水平要求达到二级乙等, 初等教育 (中文) 专业的毕业生要求达到二级甲等。我院学生全部来自不同的方言区, 入学时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且参差不齐, 要使他们在毕业前能获取相关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难度不小。鉴于此, 我院对于普通话的教学和普及工作高度重视, 在所有的师范类专业都开设了一个学期的《普通话语音》课程, 并且在院内形成了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我在我院教授《普通话语音》课程已多年, 下面针对我院学生的情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普通话语音》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目标, 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使普通话学习取得成效的前提。在第一节课上, 教师要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普通话, 以及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首先, 促使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直接的动力就是他们毕业前必须通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我在第一节课首先会通过与学生对话或者让他们彼此交谈的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对照要求, 指出他们的差距,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其次通过介绍普通话形成的原因、历史和普通话的使用现状、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 以及播放一些语言艺术的视频音频, 激发学生们对我们民族通用语的热爱之情。作为一个中国人, 理所当然要热爱我们自己的语言并且以她为自豪, 而且她又是那么的优美动听。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普通话的热爱去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 拿到了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就完成了学业上的任务。但是作为未来的教师, 普通话是伴随终身的职业语言, 对它的学习绝对不能仅仅以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为终极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都很注重激发学生对普通话的热情, 培养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二、介绍理论, 准确简洁

普通话语音教学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指导学生准确地发音。虽然这早在学生念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做过了, 但是由于长期受方言教学的影响 (据调查, 我院很多学生的家乡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采用方言教学的情况很普遍) , 或者由于当时普通话启蒙教师的发音本身不太标准, 因此对于不少学生而言, 学习正确发音依然是重要的任务。理论指导实践, 正确发音的第一步就是要掌握语音的基本理论知识, 尤其是发音器官图和普通话中21个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元音舌位图和普通话中35个韵母的发音要领, 普通话四个调类和“五度标记法”。教师在介绍这些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做到准确清晰, 可以边对照图片边讲解, 辅以标准的示范。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接受和领悟能力, 在理论的指导下发音能够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即使一时不能完全纠正, 也会有很清晰的努力方向, 比起单一的模仿效果要好得多。当然, 理论的介绍要适度, 教师只需要将要点准确清楚简洁地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记住就可以了, 无须加以太多的发挥。教师应该留下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练习, 并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复习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三、分组教学, 重点纠音

贯穿整个《普通话语音》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和有缺陷的发音。广东是一个方言复杂的省份, 受方言影响, 广东人学习普通话的难度很大。我院的学生基本上来自广东省的各大方言区, 分别受粤方言、闽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影响, 有的同时受几种方言影响, 教师帮助他们正音纠音的难度不小。为了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提高教学效率, 我以分组的方式进行纠音教学。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 我让学生填写一个调查表格, 其中包括籍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方言等项目, 同时要求每个学生上交一篇朗读录音。我根据这些资料将学生分为几个大组:粤方言组、闽方言组和客家方言组。纠音时, 我就根据每个方言组学生存在的主要语音问题, 有侧重点地进行指导, 由面到点, 从全组到个别。比如粤方言区的学生往往舌尖后音zh、ch、sh、r发不到位, 后鼻音eng发成ong, 舌面音j、q、x同舌尖前音z、c、s相混, 等等;闽方言区的学生最集中的问题是将前鼻音an、en、in发成后鼻音ang、eng、ing, 韵母e和i不分, 等等;客家方言区的学生则容易将后鼻音ang、eng、ing发成前鼻音an、en、in, 声母h发成f, 圆唇韵母ü发成不圆唇的i, 等等。同时, 这三大方言区的学生也存在着共同的发音问题, 比如儿化音、轻声音、卷舌音不会发或者不到位。对于这些难点音, 我都在各组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和纠正。为了让学生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有更形象的认识和把握, 我想了不少办法帮助他们纠音。比如, 发后鼻音时让学生张大嘴巴深深地倒吸一口气, 感受舌位。又比如闽方言区的学生发前鼻音很困难, 总是控制不住舌头往后走, 我就让他们以韵腹为起点, 先找准舌位唇形, 然后慢慢将舌头向前伸, 最后舌头停在上齿背或是用牙齿轻轻咬住舌头。总之, 在纠音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难点音, 以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为指导, 多联系平时的经验, 反复对学生进行纠正和模仿的训练。另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结对子, 找一个语音方面可以和自己互补的同学经常在一起练习, 将纠音训练延续到日常生活中。

四、加强练习, 形式多样

《普通话语音》课是一门语言技能课, 提高普通话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多练习。在教学中, 我安排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口头练习, 这些练习的呈现方式灵活、有趣、多样, 有声母、韵母、声调、音节, 有词语、句子和文章, 还有诗歌、绕口令、故事甚至歌曲。在这种反复训练中, 相同的内容可以在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中不断重现, 使学习过程活泼轻松, 从而达到良好的纠正发音、流畅表达的效果。这些练习不仅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语音学习, 而且使学生保持了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 歌曲练习法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我通常选择邓丽君、蔡琴、毛阿敏等国语歌手的歌作为教学内容, 当然选歌的前提是歌手的普通话比较标准, 歌曲本身又比较受学生喜欢。像《小城故事》这首歌就被我选为练习歌, 我先让学生听歌手的原唱, 接着划出唱这首歌时要特别注重发准的字音, 比如涉及平翘舌音的“城”“事”“充”“是”“收”“说”“错”“真”“善”, 涉及前后鼻音的“城”“满”“谈”“真”“善”“朋”“请”, 以及轻声的“故事”“朋友”, 等等, 然后通过自己的发音示范和方法指导, 让学生先发准这些难点音, 最后全体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一起唱这首歌。年轻人都喜欢听歌、唱歌, 通过唱歌听歌学习普通话, 学生在娱乐中学习,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 实践证明效果不错。除了让学生多开口说之外, 我还让学生听和看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演绎的语言艺术作品, 比如相声、小品等。总之, 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努力做到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注重从视听说三个维度来刺激学生, 培养他们的语感, 以营造一种轻松、浓郁的普通话学习氛围。

五、课外延伸, 注重应用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是最实用的东西。学习普通话必须突出它的实用性, 让它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所以, 课堂上的训练重要, 课外的实践同样重要。

由于受大的语言环境影响, 不少学生上课讲普通话, 可是一下课就用起了方言, 使学习的效果很难巩固。我要求学生除了上课时间要用普通话交流以外, 每天还必须保证用不少于半个小时的时间朗读普通话作品, 并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收听普通话广播, 从而保持一种比较好的普通话语感。学生学完语音后我要求他们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 一方面督促他们在课外继续坚持练习普通话, 另一方面拿到证书后也可以增强就业优势。我还强调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中心就是“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使语言文字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人人都肩负着“使汉语更纯洁、更规范”的责任。我要求学生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从“说好普通话, 不写错别字”做起。这就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堂外, 并且能够指导他们的语言实践。学习的课外延伸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保持较高的热情和较好的状态, 反过来又能够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实际运用能力较强, 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够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二级乙等以上的证书。教学实践证明, 只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明确目标、讲究方法、强化训练, 《普通话语音》课的教学就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同时, 我院教授《普通话语音》课程的教师全部具有国家级或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 教学和测试经验丰富, 这也为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商务印书馆, 2004.

[2]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新修订本)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普通话》课程教学 篇2

国际学院 张艳梅

附件1:

《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普通话培训与测试

(英文):Putonghua training and testing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代码: BT170017 总学时(包括学时分配):32学时 学 分:2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Ⅰ—Ⅱ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的目的是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汉语普通话理论教育及技能训练,要求学生了解国家与推普相关的语言政策,熟练掌握汉语普通话语音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纠正方音,能说比较标准且流利的普通话,普通话等级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同时能使用,具备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为以后的从教工作打好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基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汉语普通话语音知识,理解并掌握普通话声母系统、韵母系统,汉语拼音方案等,掌握普通话测试技巧与要求。

2、素质要求:切实提高普通话水平,纠正方音,能说比较标准且流利的普通话,普通话等级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基础好的同学争取达到一级乙等或甲等。

3、实践操作要求:通过严格的普通话教学与训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具备朗诵、演讲、播音及对外汉语教学等语言运用的基本技能。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32学时,主要包括汉语普通话语音及训练、普通话水平测试理论知识及训练等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1.知识点1:概说与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及纠音(8学时)

(1)了解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推广普通话的意义,通过对普通话测试的了解为普通话测试做好准备;(2)了解普通话的语音、普通话的声调、普通话的声母和韵母等理论知识,重点掌握音节的拼合和变化;(3)点评与纠音。

2.知识点2:普通话语音训练(12学时)

进行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变等由点到面的专项训练:(1)普通话语音训练:声母及声母常见偏误(发音原理及纠音);(2)普通话语音训练:声母及声母常见偏误(发音原理及纠音);(3)普通话语音训练:韵母及韵母常见偏误(发音原理及纠音);(4)普通话语音训练:韵母及韵母常见偏误(发音原理及纠音);(5)普通话语音训练:声调及音变(声调及变调);(6)普通话语音训练:声调及音变(轻声、儿化)

3.知识点3:普通话水平测试理论知识及专项辅导(12学时)

了解普通话测试的流程、分析测试试卷、掌握应试的技巧以及进行自测,进行单音节、双音节、作品朗读、命题说话等普通话水平测试专项训练,指导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1)普通话水平测试专项辅导

(一):单音节部分;(2)普通话水平测试专项辅导

(二):双音节部分;(3)普通话水平测试专项辅导

(三): 朗读部分;(4)普通话水平测试专项辅导

(四): 说话部分;(5)普通话水平测试常见词汇语法偏误;(6)普通话水平测试易错字词及应试技巧;(7)普通话水平测试—模拟测试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基础好的同学要求达到二级甲等高分或一级乙等),并能熟练运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和一定的对外汉语中华才艺表演,如汉语演讲、朗诵、主持、新闻播报、相声小品等。故实践性教学环节共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1、普通话水平测试;

2、运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3、运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中华才艺表演。

六、教学方法建议

建议紧密结合基础必修课《现代汉语》(上册)语音部分和《语言学纲要》(修订4版)语音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对《语言学纲要》《现代汉语》语音部分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普通话语音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点、纠音与示范相结合。同时,由于课程性质的规定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建议同其他教师教育技能课程如《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和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结合,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将普通话理论知识与技能用在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学以致用。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考核分实践与理论两个部分:1.实践部分:包括普通话水平测试、运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展示及中华才艺表演三项内容。此三项内容的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2.理论部分:旨在检测学生是否全面掌握汉语语音理论知识,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试卷覆盖以下三本教材(或教材相关部分)内容:

1、《现代汉语》(上册)语音部分;

2、《语言学纲要》(修订4版)语音部分;

3、《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商务印书馆 参考书目名称、编著者、出版社: 2.主要参考资料:

(1)《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修订稿)、广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九、说明

执笔人:张艳梅

审核人:×××

附件2:

《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普通话培训与测试

英文名称:Putonghua training and testing 总学时(包括学时分配):32学时 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商务印书馆 参考书目名称、编著者、出版社: 2.主要参考资料:

(1)《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修订稿)、广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开课单位:国际学院 主要内容(300字以内):

《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的目的是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汉语普通话理论教育及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熟练掌握汉语普通话语音知识,纠正方音,能说比较标准且流利的普通话,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同时要求学生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和一定的对外汉语中华才艺表演,为以后的从教工作打好基础。

《普通话》课程教学 篇3

【摘要】翻转课堂是源自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自传入我国后,得到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推崇,但也有另一部分人对其提出了质疑。本文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为依据,结合普通话训练课程的特点,论述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翻转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优势,针对普通话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方式方法、课堂学习流程的设计、考核方案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普通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作为全国通用语言的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也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然而,高职院校与语言密切相关专业的普通话教学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表现为普通话教学的地位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

一、翻转课堂在普通话训练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是源自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所谓“翻转”是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这种新型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课前根据教师录制的学习视频或网络课件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教师则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调整课程的课堂设计,在课堂中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前学习的困惑展开讨论和互动,让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展,课后学生还能重复返回来观看视频,这就是“翻转课堂模式”所创设的高效率的课堂。翻转课堂自传入我国后,学界态度纷纭,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其大加质疑;一些教育工作者则对其高度赞赏。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课程性质和内容,就普通话训练这门课程而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学生可以根据个体的特点选择学习进度,提高了学习质量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大锅饭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知识,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普通话水平控制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主体角色,促使教师向引导者转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传统讲授式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承担了传道、授业的角色,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

(三)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普通话训练课程的课堂设计,促进了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话训练是一门研究并实践口语运用规律的应用语言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对普通话训练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进行创新,增强了课堂活动,真正地实现了分层次教学。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普通话训练课程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笔者所在学校导游专业开设的普通话训练课程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教改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综合利用现有网络教学资源,动态补充课前学习资源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提供短小精悍的视频或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而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尤其是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站)的出现,为翻转课堂的课前知识预置提供了条件。本课程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时,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或整合利用现存的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并进行动态补充,既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又降低了教育教学成本。

(二)调整学习流程,开展“游戏化”课堂学习

从已有的翻转课堂研究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流程是“学生提前看材料——做练习——教师指导——总结提升”(汪晓东),即分为课前学习和课上学习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

1.课前学习。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的分层处理,选取教学视频和其他类型学习资源,并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单,将学习任务单和学习资源上传至学习平台,为学生的自学提供指引。普通话训练课程为口语课,其作业形式多为语音作业,学生根据平台上提供的资源和任务书在课前48小时将语音作业反馈至教师指定邮箱,教师则根据作业情况进行课程的课堂设计。

2.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阶段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设计课堂活动。“游戏化学习是教学者结合游戏的设计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以游戏化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性”(张金磊),普通话训练课程采用了游戏化的学习策略进行课堂设计,如在单韵母ɑ的辨正中,多数学生容易开口度不够,舌位靠前或靠后的情况,根据韵母开口度的大小与声音响亮度的关系,课堂活动设计为“寻找最响亮的名字”,请小组讨论并寻找班级中最响亮的名字,阐述理由,从而纠正单韵母ɑ的发音状况,加深了同学们对该韵母的发音情况的了解。同时,布置相应的练习,进行课内考核,完成该韵母的发音辨正。

(三)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1.学生的普通话成绩明显提升。

根据各行业的规定,有关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达标要求如下:公共服务行业的特定岗位人员(如广播员、解说员、话务员等),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甲等。本课程在我院旅游系导游专业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测试,使用的测试卷的题型是一样的,难度基本一致,前测取得二级甲等成绩学生为30%;后测取得二级甲等的学生达到92.5%。实践证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普通话训练这类实践性强的课程中具备可实施性。

2.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

本课程通过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情况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学生对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有较高的认同度,85%的同学很喜欢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这种方式构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30%的同学认为该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20%的同学认为该方式使得课前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增加了学习压力。

三、存在的问题

课前协作学习,主要是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协商的组织形式在过程中互相启发,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由于长期以来高职学生养成的学习倦怠情绪导致了其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和竞争意识较差。学生不善于提问、学习缺乏主动性、不自主地偷懒试图蒙混过关等现象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尤为突出,一部分学生不能高质量地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或不能按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四、结论及启示

本研究通过普通话训练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翻转课堂可以成功地应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这样既将枯燥的理论讲授具体化,又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并应用理论知识,通过有效地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使得教学流程得以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

[2]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2).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6]谭群瑛. 翻转教学模式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5(6).

[6]顾晶.浅谈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作者简介:刘晓静,1983年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张晓磊,1966年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

《普通话》课程教学 篇4

表演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表演的元素或技巧以适当的方式引入播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具体到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的课程中,就是增强声、韵、调、语流音变以及情声气的教学感染力,将相对独立且枯燥的字音练习变为“妙语连珠”的语流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掌握与理解,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热情。

二、播音与表演之间的联系

从演员张国立以主持人的身份站在201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起,播音和表演似乎就有了更为亲密的“关系”。演员张国立运用与其他专业主持人不一样的“表演主持”给春晚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同时在主持中展现的亲和力也让观众觉得春晚离我们近了许多。从播音实践的角度看,整个播音主持的过程也需要主持人发自内心的与受众沟通交流,从而靠近受众,融入情感,达到心灵的共鸣。由此可见,播音与表演之间的关系是共通的。

三、专业课程的实践方法

在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的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表演元素与技巧,极大程度上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以达到交流与适应的目的。以下是笔者根据播音与表演课程的专业教学总结的一些课程实践经验。

1. 互动紧张——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表演。

对于学生来说,初次课堂的互动都会呈现“紧张”的状态。因此,在第一课的接触中,可以不急于开始课程教学,可以首先利用模仿、调侃等表演元素制造轻松活泼的互动气氛,达到“热场”的效果,再从宏观的角度引入播音主持专业的介绍,最后片段式的融入本学期的教学知识点,这样才能极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互动参与性。在这期间,教师还需细致认真的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想象力与表现力等个性因素,在课堂中有针对性的发掘引导,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自然而然的流露真实情感,与教师与同学们之间相互信任,真正达到播音课堂中身心松弛、积极互动的状态。

2. 枯燥的声、韵、调——相声中的报菜名。

声母、韵母与调值的学习是普通话语音面貌形成的基础,然而因为其特殊的训练属性与熟悉度,学生们很难长时间的融入高频率的单独字音训练。因此,在这一板块的学习中,可以引入相声贯口练习——报菜名,在训练中掌握字音的发声与调值要求,同时也可以体验相声表演的语气与节奏,运用配合表演作为课堂展示,不仅训练了字音、字词发声而且可以营造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练习如下:

《报菜名》(节选)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

3. 语流音变、口腔控制、喉部控制——情景再现。

在播音主持专业中,“情景再现”是播音员、主持人必备的技能,与表演中的剧本一样,播音中的稿件也要求我们通过文字理解具体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通过自我的方式积极活跃的展现出情绪波动与情感变化,从而与受众之间达到情感认知与愉悦共鸣。在语流音变单元的学习中,摒弃单一的背诵记忆,将音变的具体过程融入情景对话或者台词训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扮演和体验不同的角色,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从而把情景和情感全面的传递给受众。练习如下:

《丈夫与妻子的对话》

丈夫:一(35)会儿你洗碗。妻子:好(不耐烦的回答)

丈夫:那怎么还不(35)动啊?妻子:我现在不(51)洗,我头疼。

《轻声的训练——一句话台词》

(1)妈妈,你到底在哪啊?(2)今年的葡萄因为雨旱交加普遍个头都不大

(3)你们,你们怎么能这样?(4)亲爱的,你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人

《儿化音的训练——老北京人的口语习惯》

(1)说哪儿去了,没边没沿的。(2)刘大妈,大爷呢?一大早儿就遛弯儿去了。

(3)这天儿真好,明儿见!(4)酒糟鼻子赤红脸儿,光着膀子大裤衩儿。

综上所述,在播音专业的表演教学中,学生能够摆脱以往“灌输式”的单一讲授,极大程度上参与到教师和课堂的互动中,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高度的专业热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播音主持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与指导,不断完善提高情景设置的质量,并且在练习过后就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与探讨,促使学生最终达到理解和学习的目的。

摘要: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形成普通话语音面貌与播音发声状态的重要阶段。因此,将表演教学引入此课程的学习中,无疑对激发学生积极性与增强播音感染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表演教学的专业实践方法,期望能探索出具有播音主持专业特色的教学新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够广泛应用。

关键词:表演教学,播音与表演,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报菜名.[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

[2]“一”与“不”的音变.[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

[3]老北京流行口语.[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5bb250100tyz5.html.

[4]何炜.表演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才智,2014.

《普通话》课程教学 篇5

【摘要】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作为“教师摇篮”的高师院校有责任对公共普通话进行规范和纠正。传统的高师院校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着教材老旧、互动缺乏和重视程度不够等情况。本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氛围的改革,达到师生良性互动,实现对高师院校公共普通话课程新教学模式的探析。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更是每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务院国发[1992]63号文件要求:“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教师的一项必备条件,应当成为评估教学质量、评选优秀教师评聘教师职务的一个内容。[1]作为培养教师摇篮的高师院校,有必要进行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

在我国,虽然大部分的高师院校都开设了普通话的相关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内容陈旧、教材老化、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效率是普通话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课题。

一、公共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背景

(一)语言基础不均衡、教学难度大

高师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全国各地,各地学生普通话程度不一,同样的教学方式,会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不够吃”的状况。语言基础的先天差异,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2]。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学校对全国17个省市招生,最南的学生来自于广东,属于粤方言区,存在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部分、儿化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纠正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来自东北的学生基本语音面貌优秀,他们则需要更高层次的语言学习和训练。显然,原有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教学课堂,教学环境难度的加大会直接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老旧、缺乏统一标准

当前,高师院校课堂教学内容大多选取的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师编写的专业教材,此类教材侧重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生的基本教学内容,对普通类专业学的普通话学习缺乏针对性。大多数学生在专业普通话学习之前只有小学时的语言基础,在我的课堂上曾出现过有的学生连基本的“a、o、e……”都发音错误的现象。跟播音专业的学生相比,普通师范类学生的语言学习更要从基础抓起,这就要求教材的选择必需适合学生特点,侧重于基础教学。

同时,高师院校教材内容雷同率高、重复率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学习后期的创作思维,无法体现出高师培养目标特点。

(三)对普通话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普通话分为三级六等,从事教师资格不得低于二级甲等。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的普通话课程设置只有半个学期或是一个学期的课时量,远远不能满足语言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公共普通话课程的学习主要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而普通话等级水平测试最早在大二下期才可以进行。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淡化,学生在公共普通话课堂上建立起的语言能力无法在测试中体现。

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使用普通话的意识,甚至不少高校教辅人员都不用普通话与学生沟通,不良的语言环境也对普通话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二、公共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方法:

(一)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对普通话课程的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践训练为辅。公共普通话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音乐诱导、朗诵激励、“提问―互动”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提高课堂实效性,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中人体发音器官、不同发声位置的声音效果对比,让学生构建出立体、动态的发声过程,建立形象思维;在共鸣、气息的训练中,让学生们体会说话与唱歌的异同,变抽象为具体,更易接受和理解。

另外,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理工科学生以男生为主,这时可采取激励式教学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而艺术类学生性格活泼外向,这时让学生通过演讲、朗诵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声音弹性、口腔控制的把握能力。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言学习过程单调且枯燥,普通话正音需要通过大量的重复、细致的体会舌位和唇形及感知气流来达到归音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急躁、灰心、丧气种种情绪。这时候,教师的适时引导、调动学生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在朗读和说话环节,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稿件或话题进行练习。我们曾经让学生分角色演绎《二十美金的价值》,夸张幽默的表演让全班捧腹大笑;在“我尊敬的人”的说话练习中,学生讲述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让同学们潸然泪下、感同身受;让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同学用自己的方言来朗读《白杨礼赞》,不仅让同学们开怀大笑,也在笑声中发现自己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和需要改正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交际工具。一个人嗓音的优劣、普通话标准与否,直接体现这个人素养的高低。很难想象一位举止优雅的女性却说着一口纯正的方言,这对个人形象是巨大的损伤。了解了这些新形势,能促进学生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树立起学习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三)了解学生心理,营造平等、温馨的课堂环境

与70、80不同,90后、95后的学生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更强。有位老教师曾感慨的说:“过去我们是赶着一群小羊在走,现在是赶着一群小猴在走,小羊闷着头往前冲,小猴们边走边嬉闹”。在时代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们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存在着浮躁、承受能力弱等问题。他们喜欢网络、喜欢“火星文”,喜欢被当作成年人来对待,这些都要求高校教师要去主动了解大学生心理,营造平等、温馨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当考试评委来给应试同学划错别字、核算分数。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听辨能力,又是对知识点的重新学习和巩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出“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前面提到过,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语言基础、嗓音特点、气息共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语言的领悟和感知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语言基础薄弱、性格内向、学习愿望强烈的学生要给予更多鼓励和关注。在笔者的课堂上就曾经有位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宣泄式练习方法成为一名热爱演讲的人,性格也由原来的羞涩、害羞转变成活泼、开朗、外向。所以,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和学生保持朋友式的关系,在教学态度上保持平等平视的心态。只有在这种平等、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语言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时代的发展对人们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高师院校的学生们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能力和水平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影响着祖国下一代的语言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师院校公共普通话改革既意义深远又责任重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 [Z].1995-3-18.[2]郑川.普通话教学刍议[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

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普通高校;美术鉴赏;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必修课程,它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又能够帮助学生起到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宽发展空间,助益人生规划等作用。

在普通高校《大学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美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参加美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并重视从活动情境中进行教学。我将从两个方面阐述我对于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一些认识。

1 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改革

自从《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改革以来,我作为第一線的实践者,满怀热情的投入到课程改革当中,在课堂上做了许多新尝试,课堂出现了许多新的活力,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师生关系融洽,有了许多新收获。以下是我对于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一些个人看法。

1.1 基础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较差,存在的问题有:

(1)对美术基础知识了解有偏差。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中学完全没有上过美术课的比例相当大,学生学习被动,学生基础差,影响了应有的深度。

(2)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态度冷漠。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对美术学习态度冷漠,能按时上课,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的已经非常不错了,能在课外主动关注美术学科并实践的,为数极少。

1.2 改进建议

(1)进行教材整合。老师上课时注意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不必完全按照教材,能达到教学要求就可以。经过整合,教学更流畅,教师不必为教材所捆绑,时间处理游刃有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2)大力开发教辅资源。出版社应结合教材开发完善教辅资源,使教材立体化,包括投影幻灯片、录像、VCD、DVD、CDROM等多种媒体形式的配套教材。各省市可根据地方特色组织人力开发地方教辅资源,如:本地市的雕塑、建筑作品、各类绘画、本地的民间艺术等等,学校根据本课程每学期有重点、有计划的开发出本校教辅资源,搜集学生的优秀作品资料等。

(3)重视艺术教育,改善学习条件。美术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并不重视美术教育,教学硬件条件差,更加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4)承前启后,推进《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改革。中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应该说有了很大的收获,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这关系到高校阶段的美术教育。大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这给美术课程带来困难,必须承前启后来推进新课程改革。

(5)加强新课程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新课程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美术教育和美术新课程改革,让学生主动地接受并参与其中。

2 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2.1 教学方法与过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凸显“人文性”这一个显著特点,《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能使学生较全面的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社会、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大学美术鉴赏》课要教会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即“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这四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教学方法与过程中要遵行的原则是从每一个学生对艺术作品独特的感受开始。这个过程启发学生的直觉和感受力并上升到理性分析思维的重要阶段。

2.2 多样化的教学程序与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美术鉴赏模块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因人而异、因情而设,要根据不同的情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程序与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有益的教学探索和创新实践。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些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

(1)讲授式教学:这是传统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

(2)互动式教学:提问与讨论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3)情境式教学:即将美术作品或者是更加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美术作品。

(4)演讲式教学:组织学生抒发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5)比较式教学:将不同时期、区域、种类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其他艺术门类进行对比。

(6)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美术展览等。

2.3 评价方法与学分认定

在“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根据美术学习的特点,提倡使用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等质性评价的方式。如采用多主体评价,原来是老师评价学生,模式单一,现在可以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学生评价老师等。可以采用定性评价,比如写评语,做成长记录袋、档案袋等方法。可以采用纵向评价,在一种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还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过程中不断地去评价,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

2.4 教学资源

《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其基本资源主要有教科书、美术书籍、画册、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及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影像资料等。教学资源还有其他各类资源,比如地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此外,还包括社会资源,如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民间美术以及当地文物资源等。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资源调查与研究,通过不断地收集整理建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库,对资源的利用可以进行跨学校跨地区的整合和共享。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利用一切资源,努力达成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针对普通高校的美术教育的心得和教学方法。普通高等学校的美术鉴赏教学是一项利于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我们要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战略眼光来对待,这也需要来自各个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教师以及高校学生的重视和相互配合,才能使我国的公共美术教育更加提升到一个新层面。

参考文献:

[1] 张智勇.论美术鉴赏的内容[J].湖州师专学报,1997(0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7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受旧有教学体制的影响,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比较注重技术能力的教学, 导致学生体育意识单薄, 体育知识缺乏, 没有引起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足够兴趣, 使得体育课程成为了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重新得到了重视, 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 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 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但是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来看, 仍然是以技能教育模式为主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 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并没有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即没有明确提出体育课程改革要达到怎样的一个目的, 这样一来, 使得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即使进行教学改革也缺乏系统连贯的思路, 从而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出现了盲目性。第二, 体育教材内容狭窄。目前, 一些体育教材的内容仍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 理论部分覆盖面较为狭窄和简单。第三, 师资力量薄弱。在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必然会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 现代教学手段的引进, 教学过程的优化等内容, 但是目前很多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 很难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从而制约了体育教育课程的深入发展。

综观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树立终身体育观, 增进身心健康,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应该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下,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向着手进行。

2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体育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从目前体育课程的教学来看, 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着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学理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单一、对体育理论考核不够重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普通高校的体育理论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2.1 重视体育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的指导作用

体育理论课是实践课的补充讲解, 如果能够在理论课上对重要的动作技术进行深入的阐释与解析, 可以学生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另外在理论课上讲解一些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史、竞赛规则、运动特点等内容, 可以提高学生对实践课中进行该运动项目教学的兴趣。

2.2 提高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

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好于坏与体育理论课教师的本身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 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体育理论课而言, 体育理论课教师需要重视自己的知识储备,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身的预言表达能力与授课技巧, 与此同时, 还应该建立起对体育理论教师的考核制度, 促进其自身能力的提高。

2.3 丰富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授课形式

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与授课形式的改革, 首先要从改变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理论灌输方法做起, 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用对比法、范例法、讨论法, 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并与现代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网络等相结合, 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锦衣不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兴趣。

2.4 加强对体育理论考核的重视

体育理论考核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与教师对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视。进行体育理论课程考核, 可采用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课下作业等方式, 促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 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 普通高校体育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体育实践课程教学是体育课程的主体部分, 以培养技能、发展体育教育能力为主要内容, 是在体育理论课程的指导下对相关的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操作的必经过程。目前, 我国普通高校在体育实践课程中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师素质有待与提高、场地设施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普通高校的体育实践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3.1 丰富教学内容

普通高校应该在原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加入富有时代气息的项目, 例如街舞、瑜伽等, 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此外,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 让学生加深对地方体育项目的了解, 提高其实践能力。

3.2 提高教师素质

在体育实践课程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对学生错误动作的纠正,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因此, 教师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除了教师自身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外, 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 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思路, 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便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3.3 提高场地设施建设

虽然很多的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体育运动场地, 但是从整体上看, 还是存在着不足, 一些高校的体育运动器材短缺, 从而使得体育实践课程教学受到限制。对此, 除了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外, 还应该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 以便更好地配合体育实践课程敬爱呕血的开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在新形势下, 普通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是如此,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需要我们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两个方向着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体育教学,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甄子会.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10 (1) .

[2]方新普.黄文仁.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相互作用的再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

[3]杨凤华.关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的探讨[J].石油教育, 1999 (10) .

《普通话》课程教学 篇8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国内的《曲式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为西方古典时期至19世纪的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和建国后创作音乐, 而对于2世纪以来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新音乐”和经典流行音乐的分析范例内容较少。传统的教科书上所选编的谱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阐释理论与实际作品的分析相结合的作用, 将各种典型曲式结构详尽的展示给学生, 但由于篇幅所限, 大量优秀的范例只能忍痛割爱, 于是很难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见多识广;而随着时代的变化, 这些音乐对于标新立异、求新求变的当代大学生而言, 多多少少有些枯燥, 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与分析, 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方式单一

《曲式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分析技能, 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作品分析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只有阅读与聆听大量的音乐作品才能有效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认知能力。而目前的教学方式多为由小型到大型曲式结构的学习、由逐句逗到段部的划分、识谱与听力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等, 这些传统授课方式已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往往通过一到两年的学习仍不能较为准确的判断一首音乐作品。

由上所知, 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是造成《曲式分析》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过于繁琐的理论灌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缺乏互动的教学方式或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都大大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的积极性。

二、课程创新模式探究

(一) 师生同“唱”一台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曲式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在学生创作所学曲式结构曲目的同时, 将学生的作品拿来进行分析, 让学生所创作作品进行小组讨论与互评。学生总是对自己的创作成果深爱有加, 这样一来, 既能提高学生对曲式结构的掌握, 又使学生学到了课本结构分析知识, 一举两得, 课堂教学效果必将得到显著提高。

(二) 新的教学内容的探索

学习《曲式分析》课程, 首先要掌握体现共同规律的曲式结构原则与一些最基本最常见的曲式类型, 由此出发, 进行举一反三的分析实践, 进而才能对各种纷繁复杂、变异万端的曲式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音乐的基本结构原则是一种人类音乐思维中共性的原则, 分析中应多从音乐组织、发展的逻辑角度去理解音乐的构成, 而不必对有些限定的曲式程式类型过于较真。因此, 在对曲式结构类型的限定上既有抽象性又有包容性, 既有对变化的涵盖, 又不盲目地强调特例, 使学生能通过比较特例与基本类型之间的关系灵活应变分析中的难题。另外, 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一些现代作品和经典流行音乐, 将其作为分析对象, 这些都是现代大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 因此也就会解决分析内容单一枯燥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从而在分析内容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较为容易的将所学曲式结构灌输给学生。

(三) “创作分析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勋伯格曾在教授作品分析和作曲课时著有《作曲基本原理》一书, 此书写于1937年至1948年, 著作以“曲式”为中心, 引导学生组织音乐、从事作曲和创造性活动。同样, 将音乐创作运用到曲式分析中同样可行。在学习曲式结构的同时, 教师有意的引导学生创作所学结构规模的乐曲, 使学生在写作的同时能很好的理解所学曲式结构, 并能更好的运用音乐发展手法。在创作中理解, 在理解中创作, 使创作与分析相互促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曲式结构的兴趣与积极性, 又为课程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 “视听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首先, 将大量的谱例与音响录入课件之中, 不但增加阅读量, 而且使“视听一体化”成为可能。特别在一些复杂谱例的分析讲解过程中更加直观, 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感受来解读作品,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使用以往只能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中使用的各种手段, 更加准确地指出作品中各个细节部分的写作特点, 大大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果。

其次, 提前录入理论的讲解内容或乐曲的各种段落、和声等标记能起到更加规范教学程序, 增大教学信息量的作用。曲式分析的教学理论纷繁而复杂, 涉及的理论术语较多, 传统教学模式中运用板书的形式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并且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板书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气氛。

最后, 多媒体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是一种辅助手段, 它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讲解在课堂中起到的作用。为了使大学的课堂能够有效互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与感染力以及课堂的组织艺术和随机应变能力是任何多媒体课件所无法取代的。将“创作分析一体化”和“视听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曲式分析》课程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通过对普通高校《曲式分析》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新的教学内容的探索以及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行研究, 以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曲式分析》课程和分析创作音乐作品的兴趣与积极性, 形成《曲式分析》课程“创作分析一体化”与“视听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为《曲式分析》课程的教育教学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摘要:《曲式分析》课程是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新的教学内容的探索以及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行研究, 以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曲式分析》课程和分析创作音乐作品的兴趣与积极性, 形成《曲式分析》课程“创作分析一体化”与“视听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为《曲式分析》课程的教育教学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曲式分析》,创作分析一体化,视听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 (中央音乐学院教材)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3]钱仁康, 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 (音乐卷) [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10月版

[4]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

[5]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普通话》课程教学 篇9

一、合理重组, 融合教学——促进教学的有效化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依据课程标准, 创造性地、合理地使用教材, 提倡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应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功能。《实验化学》模块以课题化的方式组织教材, 各专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这就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学校实际情况及时、适度地调整部分课程内容提供了可能。合理重组, 融合教学, 要充分考虑各课程模块之间的相关性问题, 即保证各学科内容相关但不重复, 并能有效地整合为完备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1. 在必修模块中落实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化学必修模块课程目标指出:“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 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在必修学习阶段重视落实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既能为必修模块中众多的探究式学习提供必要的保证, 又能分散知识点, 保证《实验化学》课题的顺利完成和实验的规范和安全。

如氯化钾和硝酸钠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的实验, 必修模块中只要求学生设计方案, 可考虑把《实验化学》模块专题1“制备硝酸钾晶体”实验插入本专题教学中进行, 这样做既能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探究, 又能训练学生物质分离的操作技能, 同时又有利于节约课时, 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

2. 利用部分实验课题提高其它选修模块的探究效率

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与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实验呈现方式有关, 还与实验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有关。如物质性质的实验, 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后, 这个实验只能起到验证事实的作用;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前, 先提出问题, 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这个实验就具有了探究性。所以将部分实验课题穿插在其它选修模块中进行, 能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 培养科学素养,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实验化学》专题2中“乙醇和苯酚的性质”、“苯酚和甲醛的反应”两个实验可在《有机化学基础》相应专题中进行研究。

3. 学会选择, 合理取舍, 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应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 视学生水平、学校条件等因素, 有意识地对所有实验进行梳理、分类, 综合考虑, 有重点、有选择、高质量地完成一些重点实验, 把其它一些相似教学要求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实验作业或研究性学习材料。

教师也可根据高中3年化学课程教学的总体部署, 将部分综合性实验课题放到高三总复习阶段, 以更好地体现教学效率。如专题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中的五个实验,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专题7“物质的制备与合成”中的四个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验综合能力。将这些专题安排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进行, 既可有效地优化教学节奏, 又可以极大地丰富高中复习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增强学生在高三复习教学的“新鲜感”和“成功感”。

《实验化学》模块中的拓展课题主要是为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而设, 可作为部分学生课外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在拓展课题中常常会介绍一些新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 但这些新的知识和方法往往不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掌握的, 因而这类拓展课题一般不必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 可以考虑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选学内容。

二、合理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目前学校的实验室配备和实验仪器、药品都是按原有化学课程体系配备的。由于近年来高中规模的急剧扩大, 一些学校甚至将实验室改成教室, 使原来不充裕的实验室更显得紧缺。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要采用有效的组织策略,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资源。

1. 教室和实验室相交替,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

部分实验活动可在普通教室进行, 如实验原理的分析、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验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设计性学生实验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依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设计实验, 组织策略为:确定实验课题→ (学生课外) 预习实验内容 (包括实验知识的预备、相关资料的查找) → (小组课外) 设计实验方案→ (师生教室) 审查实验方案→ (小组实验室) 实践实验设计→ (全班教室) 评价实验过程→ (小组课外) 撰写实验报告。同一个实验专题的数个实验课题可在不同的实验室同时布置, 使同年级的多个平行班可同时在不同的实验室交叉进行实验, 以缓解数个班级需同时使用同一个实验室的矛盾。一些拓展实验可课内分析原理、设计等, 学生课外自主去实验室完成实验。一些取材简单的趣味性拓展实验, 则可直接改成课外实验, 如用粉笔进行层析分离实验。使教室和实验室相交替,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2. 适当安排连堂课, 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适当安排连堂课, 采用随堂实验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 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教学中, 一定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习惯, 要允许学生犯错, 要给学生的实验探究留下最大的空间。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 找出弥补措施并寻求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3. 全面开放实验室, 进行自主实验教学

对实验室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药品的作用。在保证实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 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 使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全天候”的学生科学殿堂。这样做至少有这样一些至关重要的意义: (1) 由于个体存在差异, 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实验任务, 开放实验室可以提供给他们完成课堂实验的机会; (2) 学生大脑里一旦有了好的想法与设计时, 能及时的通过实验来验证, 这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3) 学生可利用空余时间参观实验室, 提前对一些新的仪器有了一定的感知, 可大大减轻日后实验的难度; (4) 可以消除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 让他们感觉到实验室就在身边, 实验仪器就在身边, 增加参与实验的愿望。

三、师生共同参与, 积极开发化学实验资源

《实验化学》模块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 对学生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为保证化学课程的全面实施, 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积极开发实验资源。

1. 充分开发校内实验资源

化学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 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要重视对化学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化学实验室管理体制。还可在教室设置实验角, 放置常用的、安全的实验药品, 让学生随时可以进行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 (Microscale laboratory) 以药品用量少、仪器容量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操作简单、方便省时、安全可靠、实验现象直观明显等优势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有助于学生节约、环保等绿色理念的形成。课程标准中对实验技能的要求不再过分强调操作的规范化, 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制作各种微型实验仪器。小制作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 培养学生的设计、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手一套微型化学实验仪器改善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其“小、快、灵”的特点, 使随堂实验、实验室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等都得以开展, 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如双氧水制备氧气实验可用青霉素瓶、注射器、输液管改制成如图所示的微型装置。

对教材实验进行调研、分析和整理, 从新的视角对原有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方案和实验手段进行思考, 找出缺陷或不足, 给予改进与创新, 也包括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 从零开始, 通过探究实验仪器、药品、装置和操作方案, 设计新实验。让实验生活化、趣味化, 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制教具, 丰富学校的实验资源储备。

2. 构建信息平台, 开展虚拟实验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能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作用,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分析能力。 (1) 用多媒体突破实验条件和时空限制。由于药品、仪器等缺乏不能进行的实验, 微观实验本质, 危险性较大, 历时较长, 以及一些化工生产过程等, 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为载体观察模拟实验现象, 了解实验过程。如介绍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由于实验室过大、实验仪器过小, 只通过讲解或演示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 不能达到让大多数学生掌握。可应用计算机技术, 将实验过程制成课件, 放大图像, 进行展示, 学生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个实验过程, 并可以学习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如介绍电子天平、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3. 利用好校外实验资源

《普通话》课程教学 篇10

普通高校足球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部分。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足球课程暴露出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陈旧、教学不符合足球运动规律等问题,制约了高校足球课程的发展。

近年来,高校足球课程的改革引起了广大足球教育者的关注,并提出分层教学、比赛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高校足球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改革方向。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针对足球运动和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为高校足球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2. 高校足球教学模式的比较

2.1 高校足球的教学特点。

足球运动在大学校园里深受学生的喜爱,特别是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开展以来,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联赛,精彩足球竞赛的转播更使大学生对足球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选项课使得更多的足球爱好者能接触足球课堂教学。目前,高校足球课程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2.1.1 班级人数扩大。

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学生逐年增多,足球课程的课堂教学人数也不断增加。据对湖北省高校足球课堂人数的初步统计,每班人数在30—60人之间,平均40人左右。按照传统教学方式,人数、器材都将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

2.1.2 教学时间不足。

根据大学选项课要求,学生每隔一年或半年进行项目的选择。按每学年30—36个学时计算,排除考试、天气影响,学生学习足球的时间不足15到30次课,并且是每周一次,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要使学生以足球为锻炼方式,必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堂教学应当作为学生接触足球的引导者,以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为主。这与《纲要》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观点是一致的。

2.1.3 大学生接受能力强。

尽管大部分学生足球技术不强,但是他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好奇心强。足球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过于强调被动的技术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

2.2 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足球教师对高校足球运动特点的认识逐步加深,高校足球课程的改革也在展开。分层教学、比赛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逐渐运用,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上表对比看出,在教学理念上,分层教学和小型比赛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是《纲要》中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传统的技术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分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教学理念和激发学生兴趣上依然有不足之处。学生学习足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参与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习兴趣,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技术学习是为比赛服务,因此技术学习只是足球课程的一部分。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外参加足球比赛,并自觉练习足球技术,才是足球教学的目标。

小型比赛的教学方法是从足球运动的本质特点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足球教学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能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足球。尽管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但是如果教学过程把握不当,就难免会变为“放羊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技术有一定要求,对足球比赛的理解上也要求更高。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足球课程采用的三种教学方式各有特点。传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单项技术;分层教学能实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效果;而小型比赛教学体现了足球运动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竞赛教学”模式的提出

小型比赛教学方式最符合足球运动的特点,其教学理念也符合《标准》中提出的“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指导思想。但是目前关于小型比赛教学方式的探讨中,教学过程的实施、考核评价的内容较少,尚未构建完整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三年的“小型比赛教学方式”的实践,在此提出“竞赛教学模式”。

3.1 教学理念。

根据新《纲要》要求,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解决身体锻炼与运动技能培养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的心态,最终达到为终身体育思想服务,成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大学生。

体育运动的本身就是通过竞赛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学习在竞赛过程中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培养良好的心态。“竞赛教学”是通过小型比赛的形式,采用分队竞赛机制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旨在通过真正的足球竞赛,让学生理解足球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3.2 教学内容。

“竞赛教学”是将全班随机分成若干组,避免出现极端的强队和弱队。教学的内容以《教学大纲》基本技术为基础,根据比赛要求,增加团队进攻与防守的内容。团队进攻包括接应、无球跑动、基本进攻战术;团队防守包括区域防守、盯人防守和个人防守。课堂教学中采用集体教学、分组练习的形式,逐步培养球队的团队意识。每次课安排20分钟的小型比赛(5对5或其他形式)。

3.3 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除按常规进行技术教学外,在分队的团队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各队队长进行球队的辅助教学。教师对各队的突出问题进行指导。

3.4 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采用分队竞赛的形式,按照单循环进行全班竞赛(5对5或其他形式),根据比赛名次、比赛态度,结合单项技术考核评定最终成绩。

4.“竞赛教学”模式的特点

“竞赛教学”模式是以小型比赛为基本训练手段,在练习基本足球技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比赛,并通过足球竞赛体验足球乐趣的教学模式。

4.1 符合足球运动的规律。

足球是一种比赛,学生要有效地参加比赛,除了掌握基本的技术外,还比必须依靠他们的球场意识,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练习比赛实际,在有攻防的对抗环境中才能发展。

传统的技术教学模式脱离了比赛本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将小型比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训练手段上增加对抗的形式,才能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足球。

4.2 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积极性。

调查发现,90%的学生希望能参加比赛,并渴望获得比赛的知识,但对于基本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要解决参加比赛和技术学习之间矛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练习。引入竞赛机制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学生通过分队竞赛在实战中能够体会到各项技术的运用,通过团队的合作提高自身的水平,并会在课外走向足球场,自觉参加运动。

4.3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开端,只有使学生自觉地参加课外运动才能达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体会技术的重要性,并感受到自身给团队带来的影响,从而自觉进行课外练习。通过课外练习,学生会养成锻炼的习惯,达到课内外一体化的目标。

4.4 发挥团队作用。

“竞赛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集体教学、分队练习的方法,能有效发挥团队的作用。由于现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针对每个人的训练时间必然减少,可让球队中能力较强的学生扮演“教练”的角色,对全队的练习进行指导,教师负责对针对性、突出的问题指导。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团队意识。

4.5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运动竞赛的基本特点是参赛双方都力争获得胜利,这种追求优异成绩的积极心理倾向可促使运动员克服各种困难而达到取胜的目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而体育竞赛是锻炼健康心态有效的办法。“竞赛教学”模式采用正规的竞赛机制,创造真实的竞赛环境,使学生在竞赛氛围学会控制情绪、心态的变化。教师针对各队的比赛情况,提出建议,指导学生调整心态。

5. 高校足球课程改革的思路

高校足球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使学生能参与到足球比赛中,体验足球的乐趣,达到增强体质、养成锻炼习惯和培养健康心态的目标。当代大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好奇心强、喜欢挑战的心态为我们足球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足球课程的改革首先要符合足球运动的特点,遵循足球规律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征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此才能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达到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忠义.对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探讨[J].体育科学, 1998, 18.

[2]鲁兵.分层教学法在高校足球选项课中的运用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3]陈满平, 郑忠波, 邓勇.普通高校足球专项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科技, 2007.1.

[4]杨晓峰, 戴珂, 姚继伟.小场地比赛方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对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探索 篇11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新课程 教学方法

我省是率先实施新课程的省区之一,通过几年地理的教学研究,笔者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了解。现对新课程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

1.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结构,体会编排的意图。

我们选用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版本。共有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教材内容的结构主要由简练精辟的文字、丰富鲜活的图像、典型生动的案例、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和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问题研究”等内容组成。这些内容形式的编排主要从地理教育的需要出发,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熟练教学内容,正确理解课程标准,挖掘教材的内涵。

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掌握和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是教授教材内容的基础。这就要求地理老师对新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学习、讨论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正确理解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挖掘教材内涵,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即对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如何获得,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再创造,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始终把握住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给学生教教材。

二、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材过程

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在于对原有学习水平的一种估计。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把丰富有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联系,使之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勤思好问,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为学生拓展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并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创新启示。

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宝钢、鞍刚这两大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较深入了解,可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宝钢和鞍钢是我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二者在资源条件因素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资源缺少的沿海地区布局宝钢这样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上海市一个特大城市,宝钢的布局需要考虑哪些环境要素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临长江?从市场和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由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识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还会有创新的答案。

三、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爱因斯坦曾说,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因此,能否发现、提出对学生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探究学生至关重要。

新课程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即不仅能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这是探究式学习引入地理课堂的关键,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学会探究问题。例如:学习“传统工业区”一节,学习案例德国鲁尔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鲁尔区从兴起到鼎盛,后走向衰落,最后重新焕发活力的原因,此时学生就初步形成了分析某个工业区发展的基本技能。教师可以以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借用探究鲁尔区的方法,讨论我国应怎样振兴东北地区的工业,以此加深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形式的掌握。

四、评价方式上关注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强调地理学习评论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在实践活动中所变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变化。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点。

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应主要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着手,不仅要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并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思路,而且要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整套过程中的表现。评价时可采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的评价形式,也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评论、实地观测观察、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

《普通话》课程教学 篇12

1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在备课上狠下功夫

1.1 基础性备课

基础性备课包括教研科研和工程实践锻炼2个方面的工作。普通高等工程本科院校搞科研主要是为了教学的需要,靠科研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锻练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必要的科研活动是教师掌握真才实学的方法之一。几年来,坚持以教学为主、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紧密结合教学先后进行了“烘箱法回潮率测试与红外线快速水分测试的比较研究”、“罗拉式棉纤维长度分析仪测试方法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消除了备课中发现的疑点。同时,还开展了“基于纤维排列参数的纱线不匀预测”、“织物识别方法”等系列问题的研究工作,把科研中的新观点、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在科研过程中,组织并参与了大量的科学试验,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和技术资料,掌握了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使自己的学识水平大为提高,也使教材在内容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作为高等工程本科院校的教师还要按照“双师型”的要求,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实际,深入工厂工地、实验室等生产和科研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教师通过下厂下实验室锻练,取得充分的专业实践经验,掌握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成为双师型的教师,这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前提条件。多年来,始终保持与纺织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多次到郑棉一公司、郑棉三公司、郑棉四公司、新乡化纤白鹭集团公司、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河南省纤维检验局、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单位挂职锻炼,进行业务实习,为企业排忧解难,不仅掌握了纺织材料常规检测技术,而且掌握了纤纱布的感官检验法,以及HVI、AFIS等先进的生产测试技术。2005年组织实验测试分析,为新乡针织厂解决了当时的纱线原料成分疑难问题,为该厂挽回了大量的经济损失;2007年为洛阳玻璃纤维厂培训了大批技术骨干,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受到了厂家好评。经过实践锻炼充实了教学内容,课堂上可以不断结合各种生产事例讲授,学生反映老师讲课理论联系实际,生动具体,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教条,深受欢迎。

1.2 日常性备课

一是提前做好学期性备课或全课程备课。这是备好课的基本要求。学期之始,教师除了要写好全学期的授课进度计划,安排好各部分教学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开课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深刻认识和消化所担课程的知识体系,掌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还要弄清工程教学和本科教学特点在本课程上的体现。只有教师懂得深才能把学生教得透,只有教师懂得广才能把课程讲得活。纺织材料学这门课是一门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有关知识,研究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等纺织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及其与纺织加工工艺间的关系、规律,为合理使用原料、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技术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前置课程,其地位相当重要,与后继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好后继专业课的必要条件,并且在今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中必然会遇到需要用本课程知识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7,8]。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阅读有关参考书,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报告会等。经过几年努力,现在不但对本门课程熟悉,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而且对纺织工艺学、纺织商品学、纺织试验仪器学、纺织标准与计量、纺织温湿度等课程都很熟悉。在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资料后,讲起课来就显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课堂上可以举出大量与本专业有关的典型事例。二是认真做好阶段性备课。这是备好课的重要一环,一般每隔几周进行1次。主要是要认真写好教案或讲课提纲,内容包括课题、授课方式、重点、难点、思路、教具模型、实物样品、应注意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教学小结、作业等。三是细致进行堂前备课。这是备好课的关键。不论是新课还是旧课,每次上课的前一天或当天要抽时间把要讲的内容及教案像放电影似的在脑子里反复思考几遍,反复推敲讲课的条理、顺序及关键地方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走上讲台上课讲起来就会顺畅自如,源源不断,不照本宣科又语言精练,同时适时地配以直观的教具实物、影像图片,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学生听起来感到抑扬顿挫,生动精彩,很具吸引力。

2 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是师生间教与学的主要场所。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最基本的要求。本科新生与专科新生相比之下,录取分数上增加了近100分,学生自信心和创新探索意识、独立意识较强,若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目标,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只能是一厢情愿。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掌握教学艺术。对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工科材料教学来说尤为如此。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了解各种教学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它们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步骤,课堂上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听课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如启发式教学方法,其关键是教师善于设计疑问,课堂上不能平铺直叙讲课内容,要经过精心设计让学生产生“该知却不知”的感觉,从而陡生求知欲,要人为制造“该有却没有”的空白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上的冲动。教师讲一个问题时不能完全讲透,而应在讲了问题的大部分概念知识学生有了学习下一步内容的基础之后停顿下来设疑。这样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增添了教学美感,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3 紧密联系实践教学,狠抓学生能力培养

工程教育应面向工程,普通高等工程本科教学既有学科教育的特点,也兼具职业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狠抓实践教学。

在实验教学方面,一是抓实验教材建设问题。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实验教材建设的问题也被提升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河南工程学院纺织材料学实验原先使用的教材仅仅是简单的几页实验指导书,其实并无教材可言,根本满足不了普通高等工程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经过几年的努力,笔者主编出版了2版约60万字的《纺织材料学实验》教材。它分为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纤维实验项目、纱线实验项目、织物实验项目和HVI、AFIS、a Parn系统操作等,从每项实验的原理到操作步骤,内容系统、完整,比较全面,侧重于实验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并且一改过去落后老化、涉及面窄、偏重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弊端,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大实验的项目[9]。二是改善实验条件。针对实验手段比较落后、与现代化脱节、工程特点不明显、致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迅速适应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的要求的缺点,笔者主持设计制作了各种实验设施,同时提请学校购置解决了一批实验设备和仪器,如电子式单纱强力仪等,使实验条件大为改善,有力地保证了实验教学和改革的正常进行。三是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独立设置实验课,单独组织实验考核、评定学生实验成绩,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教学教书育人

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教师结合某门课程的教学进行育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在讲课时十分注意发掘蕴藏在教材中的深刻的思想性因素和带有哲理意义的概念和观点,做到在以正确的观点、严密的形式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又能将学科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纺织材料学中时常会遇到对立统一的概念,如纤维纱线有“长”就有“短”,有“粗”就有“细”,长、短、粗、细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在一个试样中同时存在。又如对事物性质产生不同影响的内因、外因问题,在讲解纤维材料的回潮率时,要分清结构因素是内因,是影响其大小的本质因素,是此纤维不同于彼纤维的内在因素;而其他任何因素均是外因,是非本质的外在因素。不仅要说明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对事物的影响确实不同,而且还可说明体现在研究范围不同时的“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观点。关于矛盾转化的概念,在纺织材料学中是很多的,如在研究纺织材料的强度时,纤维强度的高低是其结构的外在表现、是现象,而在纱线强度的构成中纤维强度却又成了影响纱线强度的内在的本质因素;又如纱线细度的内不匀与外不匀之间,随着考察片段的转移而变化。至于其他方面的思想因素,如在讲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前沿成果时,应注意介绍对本学科贡献较大的科学家的精神财富,如他们爱国主义、造福人类、献身科学的高尚情操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用以唤起学生的思考和仿效。

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因素是结合教学育人的前提。教师只要下功夫,经常深入青年学生中间,关心了解学生,爱护学生,严谨治学,以自己对教学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对科学严谨求实的学风、创新进取的精神以及各方面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一定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将德育自然和谐地寓于智育之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贡献一份力量,普通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摘要:通过纺织材料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启示了普通高等工程本科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与内涵,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办法、措施,总结了教学改革成效,并指出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要有利于学生职业工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普通本科院校,纺织材料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3):1-4.

[2]朱高峰.谈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1-7.

[3]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4]朱高峰.创新与工程教育——初议建立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5.

[5]朱高峰.中国的工程教育——成绩、问题和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7.

[6]朱高峰.创新人才与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1-7.

[7]张一心,朱进忠,袁传刚.纺织材料[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8]张一心,朱进忠,袁传刚.纺织材料[M].2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上一篇:网络电视拍摄研究下一篇:活血止痛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