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职普通话教学

2024-07-05

方言与中职普通话教学(精选12篇)

方言与中职普通话教学 篇1

一、研究毕节方言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所指的方言乃是汉语言体系中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音域体系。由于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 加之中国地域广袤, 加之历史上交通的阻隔以及各个地方的具体历史文化体系的不同, 在中国的诸多地方都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体系, 人们虽然进行同一意思表达, 但是其音域体系存在着不同, 有的地方甚至是与普通话的音域完全不同。在这些地方进行普通话教学与推广存在一定程度的难度, 也正是因为这种地域方言的存在, 迫使我们在进行普通话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地的方言体系有更加深入充分的认知。毕节, 地处贵州高原屋脊, 乌江、珠江发源地, 东部和南部与贵州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 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古代是夜郎文明、水西文化繁盛之境, 如今是我们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毕节方言隶西南次方言, 属北方方言区;毕节方言可分城区方言和区乡方言两大类。城区方言语音内部差别不大, 本文描述的是城区方言。由于毕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 民族语言和方言对学习普通话的干扰和渗透,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本地人们对外的交际和交流。

二、毕节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研究

(一) 声母

毕节方言声母共19个。在发音中具体表现为平翘舌音、边鼻音、舌根音h和唇齿音f及零声母上。混淆舌尖前音z、c、s与舌尖后音zh、ch、sh、r、或者根本没有舌尖后音, 把“志zhì”读作“自zì”;。边音l与鼻音n混读, 把“怒nù”读作“路lù”“辣là”读作“那nà”等;部分学生h和f不分, 如把“花huā”说成“发fā”;在零声母的发音方面, 也有少数学生存在问题, 如把“翁wēng”说成“ōng”把“硬yìng”说成“èn”等等。

(二) 韵母

毕节方言韵母分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鼻韵尾韵母3类, 共32个。在发音中, 韵母错误表现得最突出、最集中的是后鼻韵母ing、eng、ueng。测试中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识读韵母为ing、eng、ueng的所有音节, 把普通话中分属ing、eng、ueng的音节归入in、eng、ong。其次是卷舌元音er, er音节多数被误读为“ü”, 如“儿、耳”;此外, 还有把撮口呼韵母读作齐齿呼韵母、把复韵母ie改为单韵母i, 把e改为o, 把ǜe改为io……等等。情况复杂多样, 在此不作一一表述。

(三) 声调

毕节方言和普通话一样都有四个调类, 调值上稍有不同, 阳平、上声、去声都有差别, 阳平变成了低降调, 上声没有升上去, 去声是一个降升调, 和普通话上声的调值差不多, 只是升得不够高。所以在测试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改变去声调值的情况, 把“日落”等去声字读作阳平。另外还存在阴平、上声的改变, 如把阴平字“接”、上声字“脚”都读作阳平。

(四) 音变

音变在普通话中较为常见, 连续的字节发音的时候一些字节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发音的情况, 进而导致整体语流的改变。普通话的音变现象表现在变调、轻声、儿化和“啊”的变读等几方面。毕节方言在这几方面都和普通话有比较大的差异, 尤其是轻声和儿化。普通话中一些必读轻声的词如“功夫gōng fu”被读作“gōng fū”;一些必须儿化的词语, 如“哥们儿”被读作“哥们”。除上述语音问题外, 毕节方言与普通话还存在词汇和语法上差异, 其中用词不规范现象比较多, 如把“凑和”说成“将就”, 把“不理睬”说成“不张”, 把“睫毛”说成“眼眨毛”等等。在语法结构方面。习惯将“被”字句说成“着”句, 如将“他被打了”说成“他着打了。”

综上所述, 我们将方言与普通话作比较, 可以积累方音辨正的材料, 让我们在普通话学习中更能找准自己的发音, 辨别音准。

三、方言与普通话教学的结合

需要指出的, 普通话教学与方言教学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割裂的。虽然我们要在更广泛的层面实现普通话教学的推广, 但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知识的传播并促进其应用,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具体地方的具体情况。毕节地区大部分学生从小接受方言训练, 因此他们对于事物或者说“知识”的具体认知更多的是基于方言体系的认知。在实践的教学中, 必须要将方言教学与普通话教学结合起来, 近年来, 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沉淀, 建立了毕节市、金沙、纳雍、大方等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材料语料库, 为普通话教学的方音辨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概言之,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确实存在着普通话教学推广的“标准化”、“流程化”和“科学化”的诉求。因此,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思想都不是万能的, 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场域”进行分析, 在毕节地区的具体教学实践中, 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去粗取精, 扬长避短, 促进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实践一:毕节市毕节学院学生普通话考前培训班 (第十期) 于2013年在毕节学院举办, 我培训的学员共114名, 主要来自毕节市的各个县。我根据计划, 对学员进行了普通话水平的摸底考试, 对每个学员受方言的影响而存在的语音问题都做了全面记录。教学过程统一根据共性问题集中讲授, 又对每个学员的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单独的反复训练。经过为期一周的强化培训, 学员们的普通话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培训结束后的测试中, 全部学员均获得三级甲等以上成绩 (培训前有26人是三级乙等成绩, 占23.8%) 。学生对这次培训历程很满意, 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掌握了科学的培训方法, 这对个人后续练习提高及教学都有极大的帮助。我也从中更进一步意识到:调查研究方言是普及提高普通话的关键前提。

实践二:近几年, 我一直承担毕节学院的普通话教学还有毕节市很多单位的普通话短期培训班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方言与普通话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在对毕节市的教师进行培训时, 主要根据大多数教师的母语是毕节话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我们针对当地人存在的平翘舌部分、鼻边音不分、没有轻声和儿化等问题展开了方音与普通话的辨正教学。

综上所述, 对于方言与普通话的结合教学,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展开, 其一是要继“往”开“来”, 更加充分的将过往的方言教学经验尤其是针对学生已经用方言体系积累的认知运用到现在的工作中。其二是扬“长”避“短”, 方言教学与普通话教学在具体实践中都有得有失, 需要扬长避短, 实现教学效果提升。其三是因“地”制“宜”, 积极主动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 并不断优化。其四是制定甘特图将每项教学工作进行分解, 限定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对于同一时间里有多项工作, 分析工作的重要程度, 根据重要程度安排工作的先后顺序, 严格按计教学划执行工作减少分配工作时的时间浪费和惰性, 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工作效率。此外, 在教学实践中, 还要及时总结, 及时将自己在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经验教训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定期整理成为报告, 为后期教学工作的推进垫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毕节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受方音影响形成的“地方普通话”的客观存在, 给普通话教学带来了极大障碍。要提高普通话的教学质量, 必须重视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寻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具体差异以及对应规律和方音辨正的方法。只有这样, 普通话教学才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因素, 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普通话的教学和推广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教学

参考文献

[1]胡红.方言区普通话教学浅见[J].职业技术, 2010, (5) :10.

[2]柏莹, 赵宇红.方言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借用方法及意义[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1 (4) :29-31.

[3]张永蕾.论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改革[J].丽水学院学报, 2005, 27 (4) :79-81.

[4]梁驰华.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方言区普通话教学[J].社科与经济信息, 2001, (3) :116-119.

[5]谢旭慧, 程肇基.构建方言复杂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 2005, 17 (2) :43-49.

[6]毕凯.语文课堂方言伴行普通话教学可行性分析[J].大观周刊, 2012, (52) :297-297.

[7]熊湘华.空间视野下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学习困境原因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 2013, (6) :105-111.

方言与中职普通话教学 篇2

几十年来推广普通话的事实证明,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符合现阶段我过语言生活发展的趋势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众所周知,方言的历史很悠久,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方言的变化是及其缓慢的,特别是方言的语音系统和语气、语调更不易改变,方言的基本词汇和主要语法规则也不会变化太快。在这种语言状况下便决定了我国的普通话和方言将长期共存。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普通话和方言在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和谐的共存着,然而身在广东的人们特别是广州的市民们就经历过(或是旁观)一场普通话与方言的“斗争”。事情的起源是因为广州市政协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建议广州电视台改用普通话广播,而一些情绪激动的人们便以为这是要废除粤语,从而发起一系列捍卫粤语的反抗示威活动。事实上参加反抗示威的人们只是极少数的人,他们误解了推普的含义,在未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出于对自己的母语和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热爱而自以为地捍卫粤语。但他们的强烈的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国成立之后,在全面“推广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地位已大不如前。粤语受到北方汉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的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由于国家政策规定,学校都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年轻一代长期在普通话的环境下成长,变成有部分小孩可以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外省人沟通,但是广州话就不太懂,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因此中国各地近年来要求保护本土语言文化的呼声逐渐开始壮大。

推广普通话真的会使粤语弱化甚至消失吗?事实告诉我们,粤语不会消失,其它地区的方言也不会消失。

粤语起源于秦汉时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时间,粤语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来没沉没过,粤语这门方言也传了一代又一代。有报道说, 目前全球粤语使用人口大约为6.6千万到1.2 亿。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着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以粤语为方言的侨民在海外的生活常常会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从大陆带出去的母语将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并成为他们联系祖国进行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是一种文化标记。现今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

粤语在港澳被广泛运用于教育、行政、法庭、新闻传媒、娱乐、音乐、电影、电视当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现代粤语流行文化,对南粤文化和粤语的保护起了极大的作用。加上粤港澳地区受惠于长年的经济开放和流行文化发展,这些成果也令不少带有粤语源头的词汇被传播开去。粤语承载着许许多多精彩的岭南文化,在大力弘扬岭南文化的同时,粤语的作用自然也就同时得到充分的发挥。现

在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尽心尽力弘扬像粤曲、粤剧这样的地域文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还有什么理由怀疑粤语将被废除,或是成为弱势方言呢?

在广州,不管怎样推广普通话,粤语依然活在千百万说着粤语人民的嘴里,粤语区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粤语。跟家里人、亲戚朋友聊天,跟街坊邻里打招呼,去菜市场买菜,甚至吵架骂人说的都是粤语。一句话,在推广普通话业已半个世纪的广州,我们仍然到处可以看到说着粤语的人群,在社会上如此活跃,如此充满生命力的粤语,又怎么可能逐渐消亡呢?

与此同时,其它方言也不会因为推普而致使该方言灭亡。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为了消灭方言,方言是不可能人为地消灭的。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民族共同语、标准语言, 对于使用者来说, 它是工作语言、公务语言、教学语言、校园语言;而方言则是家庭语言、乡土语言。二者并不冲突, 普通话是为全民族服务的, 方言是为某一个地区的民众服务的。在不需要使用普通话的场合, 没有必要拒绝或排斥方言,可以说方言的时候说方言,需要说普通话的时候说普通话。

在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上, 应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 并在一定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另一方面肯定方言在一定场合具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人为地消灭方言, 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 以利于社会交际。说到底还是要制定一个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让大家都认同的语言政策。政策一经形成,应该就是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语言运用、语言实践的准则。

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保护 篇3

一.中小学阶段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1.中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在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

2.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小学阶段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

3.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为孩子今后顺利地与人交流、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普通话遭遇方言的常见现象

1.作文中的方言

由于日常习惯,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脑海中构思的内容会自然的用方言来表达,如:在说口渴想喝水时,会说“我gang(很)gan kuo (口渴)lian,想ha(喝)口水”;在写受人表扬时,说“你还gang (很)能lie”……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令人啼笑皆非。

2.“告状”中的方言

同学间发生矛盾时,有些学生会主动跑来告诉老师。在向老师陈述事情经过时,语言更是五花八门,他们往往可以将普通话与方言互通有无,将方言用普通话的发音说出来;还有部分同学可以在普通话和方言间来去自如,一会儿是普通话,当觉得普通话不能表达意思、表明感受时就改成方言。

三.影响学生普通话发展的因素

1.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所处的语言环境主要来自家庭。许多家长从小在方言区长大的,认为方言能最真切地表达情感。加之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语法和发音不够标准对孩子会有不好的影响,平时便用方言交流,孩子直接模仿,影响了孩子的普通话学习。

2.学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国家教委强调把普通话的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并强调把普通话教学与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对我国普通话教学起到了指导规范和促进作用。尽管如此,学校中仍然有一些不利于学生普通话学习的因素存在,如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或只在上课过程中使用普通话,而课后又回归方言。

3.社会。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三个大环境。这个环境相对于前两个环境而言,人多而且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不仅会接触到本地区的方言,对学生普通话的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4.传媒。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以及其他大量电子视听播放设备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方言的影响力也不可低估。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各类方言小品节目也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不少上座率很高的影视作品,方言在其中也大行其道。这些对小学生的普通话学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普通话中克服方言影响的措施

1.家长和教师共建一个自由、宽松的纯普通话语境。

《纲要》提出: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普通话的学习也应如此,成人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坚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幼儿敞开胸怀勇敢地说。

2.学校在强化法规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的同时,还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规范意识。

有计划地举行普通话培训,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和应用能力,学校为每位教职工订购普通话培训教材,定期聘请教师为教职工进行辅导。

普通话和方言作为不同文化的两种载体,是可以并存的,推广普通话,并非是限制孩子在任何环境都讲这一种“话”,要让他们学会区分方言和普通话,其实,方言是不用教的,更无需保护,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方言区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随着科技进步,普通话将成为一种新时代的城市语言,我们应敞开胸怀,同时代对话,将普通话推广进行到底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方言与中职普通话教学 篇4

1999年12月, 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指出:“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1月l日起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 同时, 也确立了其在学校教育中的法律地位, 使推广普通话上升为一种执法行为。因此, 也对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蓬勃发展, 逐步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院校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基地, 大力推广普通话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责任。方言区的高职院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更应站在时代的高度, 为社会普通话的普及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方言区的高职学生自然成为推广普通话生力军, 他们的普通话口语水平成为影响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关键因素。提高普通话口语水平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今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 在高职教育中注重普通话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方言区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现状分析

普通话教学缺乏针对性 方言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本省 (市或地区) , 但却方音各异;就算来自同一个方言区的学生, 由于专业、性别、城乡等不同因素, 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对各种语音问题的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 这是普通话教学的一个难点, 也是授课教师应考虑的一个前提。但是, 授课教师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水平各异、层次不同的教学对象, 很难照顾周全, 面面俱到。往往是针对一个方面的语音理论进行讲解, 就要同时针对几个不同方言区问题进行方音辨正训练, 或者在讲解只有某一方言区存在的语音问题时, 其他方言区学生却不得不陪听陪练。“一锅端”的教学模式, 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普通话教学缺乏实践性 有些院校虽然专门开设了普通话课, 但往往忽视技能性目标, 教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主要原因还是教学对象过于复杂。一方面, 教师为了照顾不同方言区的学生, 得花大量时间介绍各地方言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 逐个讲解, 以防遗漏;另一方面, 教师又要照顾到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只能平均用力, 以求兼顾。如此不遗余力的讲授, 占用了本已十分有限的授课时间, 本应重在练习的口语课, 由于根本无法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而无法收到期望达到的效果, 容易导致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 但课后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却未能得到提高的现象。

普通话教学缺乏实效性 学习一种语言或方言, 教学双方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价值的影响。虽然标准普通话口语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 其难度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但拿普通话和英语相比, 普通话的市场经济价值远不及英语。这一因素反映在人们观念上便是不重视普通话的学习, 不重视对普通话学习的投入。因此, 无论是政府、学校、家长还是学生都不可能像从事英语教学那样进行普通话教学投入, 难以完成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任务。

由此可见, 方言区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学改革, 只有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变革, 教学效果才能有大的成效。

方言区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 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以及在一定的既有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可望达到的程度。方言区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学生毕业前获得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 并能充分发挥普通话的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 应针对不同教学对象, 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进行普通话授课前, 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基础摸底测试, 然后根据摸底测试等级, 将学生分成三个等级:一类学生, 普通话语音基础较好, 基本达到二甲以上的水平;二类学生, 有方音、但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介于二甲与二乙之间;三类学生, 方音较重, 普通话语音基础相对薄弱, 水平在二乙以下。针对一类学生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普通话的实践运用能力, 确保拿到普通话二甲或更高的等级证书, 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针对二类学生的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一般口语交际的能力, 力争拿到普通话二甲等级证书;针对三类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改善学生的语音面貌, 争取达到二乙水平。教和学双方的针对性加强了, 盲目性减少了,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探索突出“三性”特点的教学法

加强普通话教学的针对性 (1) 强调合作教学。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普通话教学面对的学生不仅是一个自然班, 有的达到七八十人、甚至上百人。要求授课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是不切合实际的。在这种情形下, 更应强调合作教学。首先, 根据方言区和普通话水平安排座次。仍以广东为例, 即:讲粤方言的学生坐在一起, 讲闽方言的学生坐在一起, 讲客家话的学生坐在一起;各方言区的学生又分成三组, 一类学生为第一组, 二类学生为第二组, 三类学生为第三组。其次,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 有意识地将不同区域和等级的学生列为不同的教学对象, 因“语”施教, 记录每组的语音情况, 以组为单位进行跟踪辅导。这种分组方式基本上把存在相同系统问题的学生分在同一组, 利于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学习的兴趣。普通话教学也只有适应不同类别, 不同层级的教学对象, 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建立方言与普通话的参照系。在普通话教学中, 学生如能通过学习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 有针对性地纠正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言区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师要积极开展方言的调查和研究, 了解掌握学生的方言情况, 把普通话与学生所说的方言进行不同角度的对比, 给学生提供一个明晰的参照系, 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规律, 有针对性地安排练习材料, 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广东地区的高职院校, 教师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对于闽南方言区 (主要是潮汕地区) 的学生, 主要解决的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h-互混、n-l互混、舌面元音改读等系统性错误问题;对于客家方言区的学生, 要着重分清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平翘舌音, 注意舌面音、韵头、韵腹、韵尾的改读问题;而对于粤语方言区的学生, 重点不仅要解决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问题, 还要纠正n-l的混淆发音、元音发音不到位、hk互混、复韵母动程不够等等方面的错误和缺陷。授课过程中, 教师先要针对该班学生所讲方言与普通话共有的差异性进行集体授课, 然后进行合作教学, 分组解说不同方言与普通话的独特差异性。

增强普通话教学的实践性 普通话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方言区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活动的中心, 不能以学生听教师“讲”为主, 而应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为主, 始终坚持以语音训练为基础, 以技能训练为主线, 加强通用口语和职业口语的训练。单纯的发音训练只是基础, 最终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而进行流畅的表达。叶圣陶先生认为, 语感是文字语言训练的“基本准备”。方言区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学在训练语感时, 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 适当进行职业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加强口语技能训练, 让普通话教学贴近市场和社会,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比如, 文秘专业可以模拟开会, 进行会议接待的训练;旅游专业可以走出课堂到学校所在地的旅游点进行景点讲解实训;营销专业可以进行产品介绍;法律专业可以开模拟法庭进行审判或调解的技能训练。这种训练与专业课的训练不同, 侧重于考察普通话发音、用词的准确度, 说话的流畅度等。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 强调实践并不等于忽视理论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朱圣元说过:“语言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学习理论。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语言教学改革的新主张及对改革的合理性的预断, 都离不开对语言学习规律的认识, 离不开语言学习理论的指导。”许多学生语音掌握不好, 发音有系统性的错误或缺陷, 其原因就是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 未能充分发挥语音理论对发音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于方言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无须向普通高校那样, 进行较为深入的语音理论教学, 重点是深入浅出, 用简洁的语言讲清发音方法, 掌握拼音这个正音工具, 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练习。

提高普通话教学的科学性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扩大受益面。因此, 必须大力提倡和积极实践在普通话教学中引入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 搭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网络平台, 实现课堂角色的转变, 实现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 实现分层次教学。尤其是方言区的高职院校, 普通话课程的教学量少、测试前的培训犹如走过场, 教学对象复杂, 教师如果利用校园网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建立网上课堂、网上讨论区、网上答疑、正音区、朗读区、话语区、测试辅导区、模拟测试等栏目, 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平台, 必然能开拓语言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三) 编写符合方言区高职高专特点的训练教材

高职普通话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有其鲜明的特色, 这就要求教材也应独具特点, 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教材, 更不能借用中职教材。目前, 方言区高职院校使用的普通话教材通用性虽强, 但实用性和专业特色不够。这就要求方言区高职院校加大教材的编写力度, 深入研究方言特点, 编写切合本方言区需要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要求高职院校依据高职教育特点, 适当考虑各专业的要求, 在各专业通用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专业特点, 突出各专业未来工作岗位使用的需要。在词语训练方面, 可以适当增加专业词汇的语音训练, 比如, 文秘专业可增加秘书、会议、档案、接待、批示、签收、登记、处理等词汇;旅游专业可增加游客、导游、吃饭、线路、行程、住宿、游览、购物等词汇;营销专业可增加产品、客户、营销、策略、推销、赔偿、价格、合同等词汇;法律专业可增加调解、刑法、当事人、嫌疑人、律师、协商、索赔、羁押等专业词汇。在说话训练方面, 对于不同专业, 可以选择编写带有职业 (专业) 特点的文章进行朗读。比如, 文秘专业可以各种公文为范文来练习, 旅游专业可采用旅游景点优秀讲解词来练习, 法律专业可用各种法律条文来练习。

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系发达的国度推广普通话, 用普通话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语系的人们更好地交流、沟通和相互学习, 是促进国家文化、经济发展, 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方言区高职院校作为当地重要的文化阵地, 自觉说好普通话是高职学生应尽的义务。积极进行普通话教学改革, 把普通话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及今后求职就业所需的技能加以培养, 努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把学校造成一个普通话的语言环境”, 是普通话教师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詹伯慧.试论粤方言地区的推广普通话工作[J].语文建设, 1997, (2) .

[2]夏先忠.试论方言对方言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的影响及学好普通话的方法[J].社会科学家, 2007, (3) .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篇5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2.别客气,你走先。(别客气,你先走)你讲少两句。(你少说两句)认识多一些人。(多认识一些人)外面太冷,要穿多一件衣服。(要多穿一件衣服)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的限制性状语一般置于动词的前面,粤方言却是放在动词后面。

3.他高过我。(他比我高)牛大过猪很多。(牛比猪大很多)迟到好过没去。(迟到也比没去好)

提示:比较句的不等式,普通话用“比”,一些方言中则用“过”。4.这件事我有说。(这件事我说过)他对摄影有热衷。(他对摄影很热衷)

提示:动词前面加“有”,表示动作的完成,这是古汉语的语法特点,遗留在一些方言中,普通话则没有这种句式。

5.随便你。(随你便)

6.以便有多些读者(以便有更多的读者)7.这扇门不能关得上。(这扇门关不上)8.我说得他过。(我说得过他)9.明天过去北京。(明天去北京)10.去到那间医院。(到了那家医院)11.不要太过悲伤(不要太悲伤)12.去年过来深圳(去年到了深圳)

方言缺少适当的书面语,语言未达到准确描述的程度;语言使用者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家;这些语言受到歧视; 同一民族(或国家)拥有多个语言系统。

剑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篇6

关键词:剑河方言  普通话  词汇  比较

本文用来比较研究的词汇是最能反映语言特点的基本词汇或常用词汇。基本词或常用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使用的永久性、普遍性及构词能力强等特点,是词汇的核心部分。因此,选择这些词汇与普通话作比较,有利于认识剑河方言词汇在构词、意义等方面与普通话存在的差异。

关于词汇调查中词条的来源及调查访问的对象,笔者要作如下说明:

调查的词语近千条,主要依据《北方话基本词汇调查表》(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编印),同时参考了《汉语方言词汇调查手册》(顾黔、石汝杰编著,中华书局,2006年),筛选出的,是词汇的基础。词条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时间节令、人品、亲属、动物、植物、婚丧生育、人体及人体动作、疾病医药、器具、饮食起居、房舍、服饰、交际、工农商业、学校教育、文体、祭祀等方面;从词性看,包括一般动作、普通名词、普通形容词、副词、方位、指代、数量等类型。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一直居住在剑河县城或原老城驻地柳川的亲戚朋友,以及部分凯里学院剑河籍学生和笔者本人。

文中方言词语的记录一般采用习惯用字或同音字代替;难于用恰当汉字记录的,用“□”标记,后加国际音标和阿拉伯数字注明声韵调。

词汇的调查过程其实也是比较的过程,通过调查后的梳理,我们发现剑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有许多是相同的,但也在各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下文将尝试从构词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来说明二者的差异。

一、剑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构词音节差异

通过比较发现,剑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在构词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音节数目或组合上的不对应。

在剑河方言里,一些常用的单音节词与普通话是一致的,如“天、地、风、雨、雷、电、云、猪、狗、牛、鸡、鸭、跑、跳、来、去、哭、笑、好、坏、难、乱、一、万、甲、乙、个、趟、从、在、和……”。受普通话词汇以双音节为主的特点影响,剑河方言中许多词汇由原本的单音节词逐渐朝着双音节的形式靠拢。不过,从目前的调查来看,仍然有部分词语在音节数目上与普通话不同,因篇幅有限不能将调查词条全部对比列举,此处仅选取有特色的部分词语为例加以说明。

1.表示同一概念,普通话为单音节词,剑河方言也是单音节词,但词形、读音都不同。例如:

表1: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剑河方言 普通话

□tia?33 提,拎 □lia35 瘸

莫 别 嗅?io?35 闻

没 不 □ku33 蹲

□lia42 添 □p‘a35 软

凌li?35 冰 濑 烫

2.表同一概念,普通话为双音节词,剑河方言为单音节词。例如:

表2: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公 爷爷 粑 年糕(类似食物)

奶 奶奶 面 面粉、面条

爹tia33 爸爸 米 大米

嬢 姑姑 灰 灰尘

苕sau21 红薯 灶 灶台

屋、房 房子、房间 柴 柴火

望 盼望 捧 巴结

惯 溺爱 □liau42 遗失

欠 牵挂 信 相信

怪 埋怨 怕 害怕

爱?ai35 疼爱 □lei33 追赶

嫌 嫌弃 估 估计

逗d?u33 挑逗,逗乐 怪 怪罪

□lia?35 无聊 恶o21,凶 凶恶

Oo精 机灵 丑 丑陋

调t‘iau35 调皮 蒗la?33 瘦弱

细 吝啬 乖 听话,懂事

疲 拖沓 神,灵 灵验

怪 奇怪 □??u35 闷热

上表中一部分词,在剑河方言里并不只有一个意思,比如“屋”,既指“房屋、房子”,还指“房间”“家”;“逗”既指“挑逗”,也指“逗乐”“惹、遭(人喜爱或遭人讨厌)”;“乖”既指“听话”,也指“懂事”;“怪”则有两种用法,作动词用指“怪罪”,作形容词用指“奇怪”。 举例如下:

【屋】(1)你家屋起在哪的?(房屋、房子)

(2)家头有三间屋,我住最大那间。(房间)

(3)你在屋没在?(家)

【逗】(4)那个姑娘轻狂得很,只晓得逗后生玩?(挑逗)

(5)他本会逗崽崽嘎!(逗乐)

(6)这个崽蛮逗人爱的。(惹,带有褒义)

(7)他没乖,逗恨得很。(遭,带有贬义)

【乖】(8)我妹乖得很,喊她做哪样她就做哪样。(听话)

(9)这个崽乖,少着讲。(懂事)

【怪】(10)搞错嘎你莫来怪我嘞!(怪罪)

(11)这个人蛮怪的。(奇怪)

剑河方言中,不同的单音节词可以指称普通话中的同一个双音节词,如“细、抠、财”都可以用来指“吝啬”。“撵、□lei33”都可以用来指“追赶”。反过来,像剑河方言中的“粑”,则可以通指“年糕、馒头、烧饼、汤圆”之类的食物。

另外,在一些亲属称谓词中,普通话是双音节词(语素相同的重叠式合成词),在剑河方言中多读为单音节词,如“妈、姐、哥、公、奶、舅、姨、嬢”等。

3.表同一概念,剑河方言为双音节词,普通话为单音节词或儿化词。

这种情况不多,主要是名词。例如:

表3: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剑河方言 普通话

蚌壳 蚌 脚杆 腿

团鱼 鳖 腰杆 腰

腰子 肾 手拐 肘

稀饭 粥 脑壳 头

强盗 贼 脸脬p‘au33 脸

表4: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剑河方言 普通话

鞋子 鞋(鞋儿) 笋子 笋(笋儿)

桃子 桃(桃儿) 虾子 虾(虾儿)

李子 李(李儿) 锅子 锅(锅儿)

杏子 杏(杏儿) 磨子 磨(磨儿)

表5: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剑河方言 普通话

根根 根 皮皮 皮(儿)

须须 须 眼眼 眼(儿)

疤疤 疤 包包 包(儿)

洞洞 (小)洞 壳壳 壳(儿)

沟沟 沟 片片 片(儿)

坎坎 坎 把把pa35 pa35 把(儿)

剑河方言中,有的双音节词的主要语素与普通话相同,如“蚌壳、腰杆、脸□p‘au33”;有的双音节词,则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如“团鱼、脑壳、腰子、稀饭、强盗”。有一类带词缀“子”的名词,其词根语素与普通话相同。在普通话中,词根语素能独立成词使用;但在剑河方言中,通常不单说,而是带上词缀“子”之后使用,如“鞋子、篮子、桃子、李子”。还有一些在普通话中为单音节形式(包括带儿化韵)的名词,在剑河方言中也用相同的语素构词,但常常重叠后使用。

4.剑河方言和普通话同为双音节词

在剑河方言中,这种词语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部分音节与普通话部分相同,一种是音节与普通话完全不同。

1)音节部分相同,例如:

表6: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剑河方言 普通话

辣子 辣椒 垫单 床单

濑水 热水 卯运 好运

把腿 大腿 抽盒 抽屉

嘎ka33公 外公 寒毛 毫毛

嘎ka33婆 外婆 往回 以往

螃夹ka33 螃蟹 狼猪 公猪

葛ko21棒 葛根 草猪 母猪

濑饭 热饭 牙埂 牙龈

才将 刚才 夜饭 晚饭

被窝 被子 调羹 羹匙

打伙 合伙 勾腰 弯腰

躲懒 偷懒 赶集 赶场

落气 断气 看白 看扁

扯谎 撒谎 承头 带头

败味 变味 开顶 秃顶

扎实 结实 怄??u35气 生气

鲊tsa42 白 苍白 硬棒 硬朗

讨嫌 讨厌 迷引 着迷

失枕 落枕 岩鹰 老鹰

油麻 芝麻 发火 生火

2)音节完全不同,例如:

表7: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尾巴 生日 烂崽 流氓

包谷 玉米 比子 样品

茅斯 厕所 屁眼 肛门

郎崽 女婿 底脚 下面,底下

拉子 结巴 荷包 衣袋(裤袋)

□li35□ka21 圬垢 火边 伙房

波斯 蜘蛛 坐牙 臼齿

砣子,锭子 拳头 白喜 丧事

呵xo33皮 白食 胚身 体形

闯遇 碰见(遇见) 凫水 游泳

上山 出殡 解凉 洗澡

打落 丢失 惟vei21愿 希望

和发 要好 安逸 舒服

在行 乖巧,能干 心焦 着急

把棍 拐杖 下水 内脏

耗子 老鼠 老鸹wa21 乌鸦

虫蟮 蚯蚓 蚂蚱 蝗虫

□sa33□ia?33 蜻蜓 牯子 水牛

此外,普通话中的部分双音节合成词,在剑河方言中为重叠词。例如:

表8: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剑河方言 普通话

果果 水果 摊摊 摊子

撮撮 撮箕 套套 套子

棒棒 棍棒 瓶瓶 瓶子

当然,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许多说法开始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尤其在年轻人中,通常都会将普通话的说法带入方言,于是逐渐出现普通话与方言说法并行的情况。而在老一辈人或普通话不盛行的地区,方言的说法还是比较稳定的。

5.表同一概念,剑河方言为多音节词(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普通话为双音节词。例如:

表9: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女婿崽 女婿 二前子 刘海

叫鸡鸡 蟋蟀 地虱子 地鳖

鸭脚板 平足 雪雹子 冰雹

牙包骨 颌骨 今年子 今年

夹下窝 腋下 去年子 去年

夜晚歇(晚歇家) 晚上 前年子 前年

鸡把腿 鸡腿 饭蚊子 苍蝇

满指夹ka33 小指 □p‘u21□?i35子 荸荠

癞蛤蟆 蟾蜍 蚂蚓子 蚂蚁

丝光袜 丝袜 过路雨 阵雨

螺蛳骨 脚踝 手板心 手心

卷卷头 卷发 波罗luo33盖 膝盖

巴壁虎 壁虎 坐月婆 产妇

肚皮眼 肚脐 四眼婆 孕妇

四脚蛇 蜥蜴 收活路 收工

吊盐水 输液 砍脑壳 砍头

摆门子 聊天 提篮子 定亲

打饱嗝 打嗝 饿痨眍 馋嘴

星子屙屎ki?42 流星 富油虫,偷油婆 蟑螂

太阳打伞 日食 月亮打伞,天狗吃月亮 月食

上表中的“四眼婆”一词带有贬义色彩,这种色彩义的赋予,出现在特定的场合,一般不会随意地称孕妇为“四眼婆”。只有在诸如婚丧、上梁等重大场合中,常因迷信或忌讳,要回避怀有身孕的妇女。一般认为怀有身孕的女人会带来不顺、灾祸或是将福气带走,所以办事情的人家会称孕妇为“四眼婆”,并在一些重要的活动环节回避她们。而通常孕妇们也很自觉,不管是自己家办事还是别家办事,都会自觉回避。

6.表同一概念,剑河方言为双音节词,普通话为多音节词(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这种情况不多,例如:

表10: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剑河方言 普通话

毛雨 毛毛雨 痨病 肺结核

铺雪 鹅毛雪 开刀 动手术

气门 囱脑门儿 靠背 椅子背

7.表同一概念,剑河方言与普通话皆为多音节词。例如:

表11: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左□pi21□ka21 左撇子 折耳根(折子根) 鱼腥草

猪脚叉 猪蹄子 猫咕鵰 猫头鹰

温度计 体温表 毛辣果 西红柿

搓衣板 洗衣板 蛤k‘i?21蟆菜 车前草

上表中的“西红柿”一词,在剑河方言中除“毛辣果”,还有“海茄”的说法。相对来说,“毛辣果”的说法通行范围更广。不过近年来,受普通话影响,“西红柿”的说法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使用。

8.音节相同,但语素的排列次序不同。像这样的词我们称为“逆序词”,即“构词语素音节与普通话相同,但排列顺序与普通话相反的词”[1]。例如:

表12: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弟兄 兄弟 闹热 热闹

人客 客人 宵夜 夜宵

心多 多心 俩我(山歌中常见) 我俩

这样的词在剑河方言中不多,没有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逆序词。但通过这类词可以看到剑河方言中湖南、湖北等地早期方言(湘方言、鄂方言)的底层痕迹。

二、剑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意义差异

词义是词的内容,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本文主要从词汇意义的角度对剑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加以比较分析。

蒋绍愚曾说:“人们对客观认识的过程不是机械的、照相式的反映,而是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的事物、动作、性状极其纷繁复杂,人们不可能逐个地加以指称,而总是要加以概括、抽象、舍弃一些非本质特征,把具有某些本质特征的归为一类,把哪些事物、动作、性状分为哪一类,把另一些事物、动作、性状分为另一类,这在不同民族以及同一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与此相应,在不同的语言中以及同一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把哪些事物、动作、性状概括为一个义位,也有所不同。”[2]“义位是必须通过词来显现的。单义词一个词就是一个义位,多义词一个词有几个义位。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下总是几个义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哪些义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词,这又是一次分类。”[2]董绍克认为:“多义词产生的过程应该是人们联系、比附的过程。有联系的意义很多,把哪些意义归在一起组成一个词,把哪些意义归在一起组成另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里有很大的差别。”[3]

一个词的意义可多可少,有的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包含几个义项。有一个义项的是单义词,有多个义项且义项之间有一定联系的是多义词。任何语言都有这样的两类词。与普通话相比,剑河方言词义的对应并不完全相同,而且还相差很大。至于词义相同而词形有异的情况已经在上文谈构词时作了比较说明,此处不再赘言。下文着重就“词形相同,意义有异”所表现出的具体情况,说明二者在词义上的差别。词形相同,意义有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意义完全不同。例如:

表13:

例词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卵 多指男性生殖器(詈语) 动植物的卵子或受精卵

房客 出嫁送亲的人,一般是新娘的兄弟和嫂子或未出嫁的姊妹 住店的客人

造孽 可怜 作孽

上山 出殡 上山(动宾短语)

热饭 炒剩饭(强调动作行为);炒好的剩饭 刚煮熟的米饭

蹄子 肘子(剑河年轻媳妇回娘家拜年准备的礼品,通常为一整只前腿) 动物趾端的角质物或具有这种角质物的脚

2.意义不完全相同。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同一词形,剑河方言有多个义项,而普通话只有部分义项;第二种是同一词形,普通话有多个义项,而剑河话只有部分义项。(其实“意义不完全相同”还包括方言与普通话词义的交叉,除了部分义项相同,又各自有其他指称的义项,这种情况比较复杂,此处暂且不作讨论。)

(1)词形相同,在剑河方言中多义,而在普通话中只有部分意义。例如:

表14:

例词 剑河方言 普通话

屋 ①房屋(整栋的);②房间(单间的);③家 有①无②③

细 ①与“粗”相对;②吝啬 有①无②

炸 ①裂开,破;②用炸药爆破;③声音刺耳 有①②无③

发火 ①发脾气;②生碳火 有①无②

麻雀?‘io21 ①一种鸟名;②指男性生殖器(詈语) 有①无②

打扮 ①妆扮;②添置柴火,让火更旺;③医治 有①无②③

(2)词形相同,普通话为多义,剑河方言只有部分意义。这种情况较少,例如:

表15:

例词 普通话 剑河方言

粉肠 ①一种副食品(主要用面粉制成);

②小肠的一部分 有②无①

折 ①折断;②折叠 有②无①

粉 ①粉末;②特指化妆用的香粉;③粉条或粉丝 有②③无①

剑河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在普通话里没有能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用短语或句子来解释和说明。这类词通常指称本地特有而民族共同语没有的事物或现象,反映着当地人特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例如:“姊妹饭、三月粑、芒粑、红粉、腌嘎、还娘头、踩鼓、撩水脚、禾莨、赖菢、收□xi?21”等等。

通过对剑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剑河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但与普通话相比,不仅语音上有差异,词汇上也表现出诸多差异。从构词方面看,音节数量、构词语素都存在许多不对应的现象;从词义上看,义项多寡不一,词义对应复杂。这些差异,构成了剑河方言的特征,并作为汉语方言分区甚至方言片的重要分类依据而存在。

参考文献:

[1]张成材.商州方言的逆序词——兼论汉语中的语素颠倒构词和用词[J].商洛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2]蒋绍愚.两次分类[J].中国语文:1999,(5).

[3]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54.

普通话与方言小议 篇7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社会统一的时候, 人们需要一种共同语言来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 于是便形成共同语, 而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普通话;当社会分化的时候, 语言也就跟着分化, 于是便产生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 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一个社会内部, 某一部分居民大规模地集体迁徙, 会促使方言的产生。例如, 我国东晋到明朝年间, 原来居住在中原一带的居民, 三次向我国南方的大迁徙, 这就是汉语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又如, 15世纪、16世纪以后,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移民, 就促成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在拉丁美洲各地的方言的产生。同时, 方言的形成也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方言作为全民语言的分支, 在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人们的使用中, 有了它自己的地方特点, 是这个地区内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现在, 越是不发达的地区, 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但普通话必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要高于方言。正是由于共同语的建立, 各种语言的方言都在逐步变退, 方言的作用日益缩小。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也是互相影响的, 普通话的逐步普及, 必然会对方言产生影响。

就拿东北方言来说, 已经没有人再把棉袄 (miánǎo) 说成 (mián nǎo) , 大鹅 (dàé) 读成 (dàné) 了, 但这种变化不应看做是方言的退化, 而应看做是方言的进步。当然,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各地的方言必然会趋同, 将逐步统一在普通话的旗下。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 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 语音方面尤为突出。比如说东北方言往往把阴平字 (55) “失”、“侵”、“吸”, 分别读成阳平 (35) 上声 (214) 和去声 (51) ;把阳平字“级”、“革”、“延”读成阴平 (55) 上声 (214) 和去声 (51) ;把上声字“匹”、“享”、“颈”分别读成阴平 (55) 阳平 (35) 去声 (51) ;把去声字“触”、“腹”、“召”分别读成上声 (214) 上声 (214) 和阴平 (55) , 直到今天, 仍有很多东北人讲普通话时在声调上犯这样的“错”。

在词汇上也有一些差别。例如“很、非常”东北叫“贼”, “脏、很脏”东北叫“埋汰、贼埋汰”, “全部”东北叫“整个浪儿”, “不务正业”东北叫“的瑟、穷的瑟”。直到今日东北人还是在这样交流。

在语法上东北话和普通话没有明显差别, 但其他`方言有一些差别。例如北方方言、吴方言说“多卖几本书”, 而粤方言、客家方言则说“卖多几本书”;北方方言说“火车比汽车快”, 粤方言就说“火车快过汽车”, 客家方言则说“火车比汽车过快”。

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形成的呢?一个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当然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民族共同语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发展形成, 那么, 在各种不同方言中, 哪一种方言可以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呢?

在各种不同方言中, 哪一种方言可以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不是由少数人主观愿望来决定, 而是由历史发展决定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发展形成的。我国历史上先秦、两汉、唐代、宋代都是在北方建都。因此, 北方话一直在汉语中占优势。宋元以来, 用北方话写出许多优秀的“白话”文学作品, 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这种“白话”文学作品流传到其他方言区, 影响其他方言区的人也用这种“白话”来写作, 这样, 就为北方方言的推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另一方面, 由于各地人们交往频繁, 就要求有全社会通用的交际工具———民族共同语。在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条件下, 汉语就走上由方言分歧逐步集中为统一的民族共同语言的过程。而北方方言就有条件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了。

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元、明、清三代均定都北京, 北京长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于是在口语方面, 以北京语音为代表的北方话———官话, 就逐渐成为各方言之间的共同交际工具。

全国解放以后, 由于政治、经济空前统一和迅速发展, 党和政府重视汉语规范化工作,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更加迅速发展。说“普通话”的人愈来愈多。虽然, 方言地区一般说普通话的人在语音方面还不够标准, 但是, 大家都在向北京语音学习。因此, 1955年中央有关部门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会议, 明确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是符合汉语发展的历史事实的, 也是符合人民愿望的。

现代汉语中还有许多方言, 方言之间虽然有明显差异, 但由于语音上的对应规律整齐, 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也大体相同。因而, 汉语中的方言并不是同普通话并立的语言, 而只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日益集中和发展, 汉民族共同语的影响必将日益扩大, 汉语方言的影响也将逐渐缩小。

现代汉语主要方言可以分成八大区域, 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中心, 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分布地区包括长江以北汉族居住的地区, 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 湖北 (东南一带除外) 、四川、云南、贵州四省, 湖南省西北一带,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0%以上, 本方言区内部有很大的一致性。

吴方言区:也称江南话或江浙话, 以上海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8%。分布地区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 镇江以东部分 (镇江除外) 和浙江省的大部分。

湘方言区:也称湖南话, 以长沙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分布在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

赣方言区:又称江西话, 以南昌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2%以上。主要分布在江西省 (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 , 湖北省东南一带也属于这一方言区。

客家方言区: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湖南、四川两省也有少数说客家方言的。

闽北方言区:以福州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1%以上, 分布于福建北部和台湾的一小部分。南洋华侨也有说闽北方言的。

闽南方言区:以厦门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分布在福建的南部, 广东的东部潮州、汕头一带, 海南岛的一部分, 台湾的大部分。南洋华侨也有说闽南方言的。

粤方言区:以广州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分布在广东、广西两省。海外华侨、侨民有说粤方言的。

汉语方言主要分成八大区域, 这八种主要方言中北方方言占绝对优势, 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以上。从东北哈尔滨到西南昆明, 直线距离约有3 200公里, 从东南的南京到西北的酒泉, 直线距离约有2 000公里, 其间各处的人通话没有困难。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大的地域语言这样一致, 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

有些人对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搞不清楚, 于是过分强调汉语方言分歧, 看不到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在我国广大地区、众多人口中的一致性。语言在发展的各阶段上, 有方言, 也有共同语, 而共同语占主导地位。汉语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通语”了。语言一开始就是为全民交流服务的。“语言的存在和语言的创造就是要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为整个社会服务”, 只是由于旧中国长期是封建社会, 政治、经济的不发达, 使得汉语方言的消亡过程非常缓慢。因此, 汉民族共同语至今没有发展到高度统一的阶段。

在多民族的国家里, 各民族之间也需要一种共同的交际语言。如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宪法上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但是, 汉语已成为我国各民族之间共同的交际工具。这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相互学习, 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刍议 篇8

关于方言与普通话, 曾经引起过许多争论, 特别是最近有关部门的一纸禁令:“电视播出单位要禁止使用方言编译广播电视节目, 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这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方言似乎和普通话形成了强烈的对立。先看看方言和普通话是怎么定义的。方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普通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现代汉语的标准语,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的基础是北方话。这是因为中国历代都是以北方为政治经济中心的, 辽、金、元、明、清都定都在北京, 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 分布的地域最广。因此, 普通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它同时从其他方言吸取营养 (从方言中吸收词汇、语法甚至语音的个别成分) 充实自己。普通话比任何方言 (包括北方话) 更加丰富, 更加具有规范性、公众性。民族共同语既植根于方言, 又高于方言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普及性和推广性;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 为某一个地域的人群服务。随着社会统一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发展、人们文明水准的日益提高和语言文字工作的日益法制化, 更要求大力推行民族共同语, 在正式场合和公众场合使用具有全民性和较强规范性的普通话。然而, 方言的地域性和亲情特点决定了方言在局部地域存在的必要性和它自身的使用价值。

我国推广普通话并不是禁止说方言, 更不是要消灭方言, 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学会普通话。1958年周恩来总理说:“我们推广普通话, 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 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 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一种语言如果在其分布的不同地域内存在方言的分歧, 则必然使各地人们之间的交际受阻, 影响到政府施政、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需要确定一种共同语。汉语的共同语跟方言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的共同语称为雅言、通语、官话、国语等, 历代政府都有一些推行统一语言文字的政策措施。据文献记载, 清雍正时期规定, 福建、广东等地要对不会官话的读书人进行训导, 举人、生员等如果不会官话就不得送试。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为以后的汉语规范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推广普通话无疑加速了方言的发展, 致使方言原有的一些特点淡化而向普通话靠拢, 但是这种结果并不完全是由于推广普通话而造成的。因为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的演变是客观规律, 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每一种方言都以自身的演变规律向前发展, 例如方言新老语音和文白异读有很长的历史, 反映了方言发展的不同阶段, 并不是推广普通话以后才有的现象。再如方言词语演变的重要方式是新陈代谢, 久而久之, 表示旧事物的词语消亡, 表示新事物的词语产生。某些旧风俗、旧习惯不存在了, 反映这些风俗习惯的词语最终消失, 想留也留不住;信息时代, 产生了“网吧”、“短信”一类新词, 想不要也无法阻挡。这是很自然的, 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也不是推广普通话造成的。

方言总是要发展的, 发展中肯定要受到共同语、其他方言乃至外语的影响。推广普通话, 带动方言发展, 这对完善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的职能有百利而无一害。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 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我国丰富悠久的地域文化借方言传承;同乡之间、家人之间的亲和力常由方言维系。

方言不能消灭, 实际上也消灭不了。像汉语这样分布地域如此广泛、承载着如此丰厚的地域文化的语言, 即使普通话普及率达到100%, 人们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 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方言, 因为推广普通话, 是要求人们有能力使用普通话, 并不是绝对不允许说方言。

普通话以官话方言为基础, 有广泛的地域优势, 普通话还是书面语的基础, 普通话的首要地位无可替代。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是客观规律, 大势不可逆转。但是普通话不是一成不变的, 普通话过去吸收了方言中许多具有表现力的成分, 在继续发展中仍然要不断吸收方言的营养丰富自己。

一定要大力推广普通话。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 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 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方言是我国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 在语言交际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邻里之间谈谈家长里短, 说说方言何妨?地方戏曲, 如果离开了方言, 则能否为人们接受?地方电台或电视台适当用点方言播音也无关大局, 但是中央台要慎重考虑, 因为面对的是全国听众。

人人都离不开语言, 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同的场合选择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如果不会普通话, 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面对听不懂自己方言的听者, 岂不会很尴尬?三个人在一起说话, 两个同乡一味说方言, 置异乡的第三者于不顾, 起码很不礼貌。

建立和谐社会, 要有宽容的心态, 宽松的语言环境。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 普通话跟方言互相补充、共同繁荣发展。

我们应该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 保护好各地的方言, 这两者并不矛盾。语言的多样性应该得到保护, 但语言应该是和谐统一, 而并不是去排外。地方方言是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 中国很多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甚至是一种情结。

没有语言, 人们就不能沟通认识。没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认识, 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流, 就无所谓和谐。语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推广普通话就是以一种相互间了解的语言, 让大家的思想、认识一致, 构建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透视当前语言文化, 我们虽看到了某些不和谐, 但已经产生的关注更让我们相信语言文化灿烂美好的明天。这些穿越了茫茫岁月历经雕琢的瑰宝, 令我们畅游在文化多样性的无限精彩中, 延续人类文明的感动、丰硕与美好。我们相信, 在政府、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部门等的共同努力下, 普通话推广工作定能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方言, 作为一方之言, 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它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形式, 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可是时代的发展, 地域上的抽象缩小, 使得地方与地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方言便产生了许多不利因素。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新闻联播全部用四川方言来解说, 则恐怕新闻只有四川人能知晓了。普通话的推广无可置疑, 这也是大家都认同的。普通话和方言是互相依存的:有方言就有普通话;没有方言, 各地人们彼此的交际没有障碍, 就无需也不会产生普通话。

保护方言的关键是坚持让语言顺其自然发展的问题, 真正做到平等对待一切语言, 让方言文化自由开展, 充分发挥语言的多种语体和功用, 形成自然的双言环境, 普通话与方言双轨同行。尊重方言, 在传媒和文艺演出、电视节目上适当开放方言的空间, 真正做到主体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说到底, 语言无非是为了人类沟通, 不是制造高精尖产品, 怎样方便轻松就怎样说, 不要加以限制。语言使用应顺其自然, 处理语言变化发展事实时, 应尽量顺其自然选择。

会不会到将来, 全国语言统一了, 世界的语言一体化了?至少从有人类至今, 几千年的历史证明, 世界各地都存在方言, 所以有没有方言的问题是一个假设问题, 只有方言差异的大小程度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现在的现实, 让语言更好地持续性发展, 人类语言文化的本性是多样性, 语言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将永远存在。

恰当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篇9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和谐共存,互相补充

1、引言

普通话是中国法定的国家通用语, 也是国语。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的国语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195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开始, 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序幕正式拉开。至今, 普通话的推广取得重大成就。53%的中国人都能用普通话彼此交流。然而, 一些人担心大力推广普通话, 会不会扼杀方言?事实上, 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恰当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问题, 本文就这一问题将展开深入的探讨。

2、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普通话下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这个定义来看, 普通话是建立在方言之上的。语言学家赵元任[1]说过:“在学术上讲, 标准语也是方言的一种。”标准语和各种方言, 都是平等的语言。由于社会和政。治上的原因, 才有了标准语和方言之分, 才有了语言和方言之分。显而易见, 在中国, 先有方言, 而后才有普通话。可以说, 是方言成就了今天的普通话, 为普通话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普通话的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 推广普通话绝不以牺牲方言为代价。国家从来没有限制哪一种方言的使用, 也没有说要消灭哪一种方言。只是普通话和方言发挥的社会功能不同, 普通话与方言的恰当关系是和谐共存, 并不互相冲突, 而是互相补充。弗格森提出了高级语体与低级语体的概念, 可以说普通话与方言就是高级语体与低级语体的关系, 在社会上在承担这不同的社会功能, 都有一定的社会存在空间。总体来说, 在社会上普通话与方言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但普通话与方言普通话和方言的社会功能也有交叉的地方, 但交叉的共同社会功能不太大, 暂且本文暂时不考虑这些交叉的功能, 认定普通话和方言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3、普通话和方言的社会功能

3.1 普通话的社会功能

3.1.1 国语

普通话的第一个高级语体功能是国语功能。语言学大师周有光曾说:“一国人民, 如果语言彼此不通, 那是一盘散沙, 不是一个现代国家。”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此, 对于一个民族更是如此。普通话是汉语中的高级语体, 汉语还有很多方言, 如粤语、上海话等。普通话就是把这些讲不同汉语方言的人联系了起来, 增强了汉民族的凝聚力。

3.1.2 官方语言

官方语言就是在政府公务中, 如立法、执法、行政、司法以及其他各种功能性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在中国, 官方语言就是普通话。除了在政府公务中使用外, 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还履行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和文化代表功能。一般说来, 官方语言是国家的教学媒介语。

3.1.3 教学媒介语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教学媒介语就是在教育系统基本课程的授课语言。在中国, 学校里最基本的教学媒介语是普通话。把普通话作为教学媒介语, 对于普通话的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方言的社会功能

3.2.1 日常交际功能

根据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 方言有10个分区;在每一个分区, 都使用一种主要的方言。例如, 在上海主要讲上海话, 在广东主要讲粤语。方言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发挥着重要的日常交际功能。

根据复旦大学游如杰教授所做的有关普通话和方言功能的实际调查, 得出结果:几乎所有会讲上海话的成年人在彼此交谈时都使用上海话;当与会说普通话的儿童谈话时或想正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大部分人选择普通话。由此调查结果, 可以得出结论:普通话在方言区是高级语体, 而方言是低级语体, 在方言区发挥着重要的日常交际功能。

3.2.2 文化功能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方言则是民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方言是古老而深厚的感情的纽带。从社会心理和语言心理来看, 方言又是民系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因为讲同一方言, 他们感觉彼此至少有一样共同点, 这个共同点暗示他们极大可能属于同一民系, 或至少与这个民系有关系。方言是灿烂多姿的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载体之一。方言是地方戏曲和曲艺的脊梁, 可以说, 没有方言就没有地方戏曲和曲艺。地方戏曲, 使用普通话或其他语言是绝对唱不出来戏曲原有的味道, 因为这些地方戏曲和曲艺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创造。为了让方言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功能, 要保护濒危方言, 树立正确的方言观, 有可能的话, 要立法进行保护, 明确其法律地位。

4、结束语

当前, 大力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以满足国家全面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 我们对待方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善待方言。方言不应该被鄙视遏制。我们不需要在所有场合都推广普通话, 不需要像推广普通话那样推广方言, 而要给方言留有一定的存在空间, 发挥它们各自的社会功能。所以普通话与方言的恰当关系是和谐共存, 并不互相冲突, 而是互相补充。要确保普通话与方言将长期共存, 和谐发展, 从而让普通话与方言更好地履行好本身所承担的不同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章太,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几个问题[J].语文研究与应用1990年第4期

[2]李如龙, 汉语方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01期

[3]李雅翠, 浅论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保护[J].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12月24卷6期

[4]熊正辉, 张振兴汉语方言的分区[J].方言2008年第2期

[5]游汝杰, 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与和谐发展[J].修辞学习2006年第6期总138期

[6]赵元任, 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存在 篇10

根据性质, 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 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方言本身确实也是一种文化, 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在复杂的方言区内, 有的还可以再分成若干方言片 (又称次方言) , 甚至再分“方言小片”, 直到一个个地点, 就叫“地点方言”, 如广州话、长沙话等。方言只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 但本身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汉语方言的差异性就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 语音的差异最大, 词汇的差异次之。划分的依据就是根据这些差异。方言还是一种恋乡情结,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试想若用普通话谈说扬州评话, 那就不能成为扬州特有的地方艺术了。方言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用四声调配, 节奏感、音乐感强, 普通话的词汇丰富, 更有利于表达, 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朗诵或宣读文件, 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因此我赞同“普通话在方言之上, 又在方言之中”的说法, 也认为普通话与方言应该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助的关系, 它们既相互丰富, 又不是对立、排斥。因此方言与普通话可以共同存在。

目前世界上的语种尽管有三四千之多, 但被各国定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也就65种左右。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也是相互影响的, 普通话的逐步普及, 必然会对方言语音逐渐产生影响。如扬州话中n、l不分, 如南、蓝这两个字读音一样;前鼻音、后鼻音不分, 如林、凌读音一样;平翘舌不分, 如苏舒读音一样, 这些读音相同的现象终究会要变化的。方言也必然会从普通话中吸收大量词汇, 同时摈弃一些只有读音而无相应文字或已明显不合时宜的词语。但这种变化并不是方言的退化, 而是方言的进步与完善。从目前发达国家来看, 尽管他们的民族语早已普及, 但方言仍然存在。例如英国英语以牛津音为标准音, 但你如果去伦敦旅游, 街上不难听到当地土音及带苏格兰或威尔士腔的非正宗英语。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方言远未进入消亡阶段, 有些言论说中国经常有方言在消亡, 这是言过其实, 是举不出实例来的。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其特点与魅力, 凡是使用方言母语的人, 对自己的方言都有一种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感情, 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乡音, 所以才有了“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历史名句。

由于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与对外交往密切相关, 年轻人爱说普通话往往能借此提高自己的谈吐气质, 而我认为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一定要尊重方言的存在。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 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 而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 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自从1955年10月推广普通话开始, 无论公众场合, 还是学校课堂, 都要求讲普通话。有些相声、小品等文艺作品甚至将方言作为讽刺、嘲笑的对象。周恩来总理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 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 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 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每一种方言都是某一区域文化的载体, 一种方言的消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现在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 如果代表地区文化的方言消失了, 又如何去建设文化。推广普通话是应该的, 但是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和方言势不两立, 最终使方言没落甚至消失。其实方言是普通话的源泉, 普通话中很多鲜活的词汇就来自于方言, 只有大力推广普通话, 才会让方言更加活跃, 完善;只有让方言活着, 普通话才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如龙.闽南方言和印尼语的相互借词[J].中国语文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 , 1992 (5) .

方言与中职普通话教学 篇11

关键词:南昌片区方言 普通话 语音纯正程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早在1956年国务院就作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重点向方言较为复杂的南方方言区、城市、学校、青少年推广普通话。六十年过去了,全国普通话推广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普通话已经成为地域分布最广、流行面积最大的语言,也成为了全国人民最重要、最普遍的交流语言。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使用普通话的居民高达70%,但在这些居民当中特别是南方方言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在说普通话时都带有地方方言色彩,俗称“地方普通话”。[1]本文以江西南昌地区居民所说“地方普通话”为例,列举南昌片区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以此探讨南昌片区方言使用者如何提高普通话的语音纯正程度。

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拼读和书写规范,是一套较科学、完善的语音系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具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四个基本要素,这四个要素又具有社会属性,这也是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重要标志。[2]而汉语方言不同于普通话,它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为一定地域的人使用,它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最突出的表现就在语音方面。南昌方言则是属于赣语,赣语是江西省境内最主要的方言,与官话、吴语、徽语和客家话组合成江西省内方言。南昌方言在赣语中主要集中于南昌片区,包括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安义县、奉新县等地区。南昌片区赣语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本片声调有六至七个,以七个声调为常见;

2.大部分市县都有入声声调;

3.大部分市县一般只有l声母,无n声母。

南昌片区居民在学习、使用普通话时,由于受到南昌方言语音特点的影响,产生了与标准普通话有一定差异、带有南昌地方色彩的普通话,当地人称之为“南昌普通话”。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南昌人在使用普通话时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学习、使用普通话建议,以帮助南昌片区居民提高普通话的语音纯正程度。

一.无翘舌音声母zh、ch、sh

舌尖后音zh、ch、sh和舌尖前音z、c、s就是人们常说的翘舌音和平舌音声母。由于南昌方言中翘舌音声母的缺失,导致南昌片区居民在使用普通话时都把翘舌音统一用平舌音代替。例如:“老师(shī)”就说成“老思(sī)”,“知识(zhī shi)”说成“姿思(zī si)”。翘舌音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应该是:舌尖前部上举,舌尖抵住硬腭最前端,同时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冲出阻碍。

除了学习发音特点,在普通话中声母为平舌音和翘舌音字数的比例为3:7,因此大家在学习普通话时可以记忆少量声母为平舌音的字。另外,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帮助大家记忆翘舌音字:

1.记无不记有。韵母ua、uai、uang不与平舌声母z、c、s相拼,“抓、揣、双”等大量字都可以放心地读成翘舌音。

2.记少不记多。z、c、s和en相拼的字很少,只有“怎、参(cēn)、岑、涔、森”几个常用字,其他如“真、针、阵、陈、晨、沉、沈、深”等50多个字的声母都是翘舌音。

3.声旁类推法。汉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声字,大家可以根据平舌音的声旁来类推平舌音声母字。例如:

子——zī孜、zǐ仔、zì字

此——cī疵、cǐ此、zī眦

思——sī思、sāi腮、鳃

二.无r声母

在南昌片区方言中无r声母,而r声母字往往读成“l”、“[n]”或零声母字。比如“热”方言发音为“乐(lè)”、“人”字为[īn]、“肉”字发音为[īu]。这就直接导致南昌片区居民在说普通话时把“热”读为“lè”、“人”读为“lén”、“肉”读为“lòu”。

其实在普通话中读舌尖后濁擦音声母r的字并不是很多,可以专门记忆形成习惯。

三.鼻、边音声母n、l的混读

在南昌片区方言中n、l声母一般都读为“l”(韵母以i、ü为韵头或韵腹的字除外),比如“男”“蓝”发音相同,“农”“龙”发音一样。

在说普通话时区分n和l,首先要发准这两个辅音。方言中都有l声母,因此l声母发音都比较标准,但是鼻音n的发音却难倒了不少南昌片区居民,他们在发n的时候常常带有l的色彩,口腔没有完全封闭。大家应该牢记n是一个鼻音,发音时软腭要下降堵住口腔,气流从鼻腔出。

四.唇齿音f与舌根音h混读

在南昌片区方言中当声母f和h后接以u为韵头或韵腹的韵母时都读“f”,如“回话”方言读成“肥发(fà)”,“混混”读为“奋奋”。练习区分这两个声母时要注意唇齿音f上齿跟下嘴唇接触,在气体流出时再让它们微微分开;舌根音h是口部微张,让气体缓和出来。感觉f是气体与唇齿摩擦,而h是气体与喉咙摩擦,h舌头和口型都是放松的,而f是轻咬下唇的。

五.普遍存在ng声母

ng在普通话中只能充当韵尾,与元音共同构成后鼻韵母,不能充当声母。但在南昌片区方言中存在ng声母字。这些字在普通话中一般是零声母字。比如“咬”、“袄”方言都读为[ɑu],这类口语常用字主要有:五、牙、爱、暗、眼、恶、熬、亚等。

六.后鼻韵尾-ng的缺失

普通话中的后鼻韵母字在南昌地区常读为前鼻韵母。如“姓名”读为“xìn mín”,“影”读为“明星”读为“mín xīn”。

这两个鼻韵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音部位上。发前鼻韵尾n时,舌尖顶住上齿龈,打开鼻腔通道,使气流从中通过,双唇开启不大。发后鼻韵尾ng时,舌后部抬起,舌根后缩,顶住软腭,阻塞气流,打开鼻腔通道,使气流从中通过,口腔大开,颤动声带而成音。

七.撮口呼ü发成齐齿呼i

撮口呼是指以ü为韵头或韵腹的韵母,齐齿呼是以i为韵头或韵腹的韵母。在南昌片区方言中这些撮口呼一般都读成了齐齿呼,如“玉”方言读成“意(yì)”,“继续”读成“继细(xì)”。

实际上发ü的音并不难,练习时可以先发i的音,舌头的位置保持不动,把双唇收拢成圆形即可。普通话撮口呼韵母只与“j、q、x”和零声母相拼,而且撮口呼音节只有24个,所以可以记忆。[3]

八.无儿化韵

普通话中有许多在原音节后加上一个卷舌动作的儿化韵,而在赣语中儿化韵几乎不存在。那么大家只有先练习好“er”韵母,再在此基础上掌握各音节儿化韵的变读规律,才能练好这一对大多数江西人来说的难点。

以上所列举的都是南昌片区居民在使用普通话时比较突出的地方方言特色,该片区普通话训练者和使用者应从语音方面比较方言和普通话的相似、相异点,再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减少地方普通话的方言成分、增加地方普通话的共同语成分,使普通话训练更加科学、更加全面,以增强普通话的语音纯正程度。

参考文献

[1]陈昌仪.赣方言概要[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2]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會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 商务印书馆,2004.

[4]李胜梅.方言的语用特征与文学作品语言的地域特征——以当代江西作家作品语言和江西地方普通话为考察对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9).

[5]漆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6]孙宜志.江西赣方言语音研究[M].语文出版社,2007.

[7]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8]张建强.地方普通话产生根源探究[J].贺州学院学报,2009,(3).

[9]王喜双,韩玉华,聂丹.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注 释

[1]张建强.地方普通话产生根源探究[J].贺州学院学报,2009,(3).

[2]漆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4.

温县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比研究 篇12

温县地处豫北平原西部, 南滨黄河, 北临沁水, 属黄、沁河冲积平原。明代以后, 山西省曾多次移民至豫北, 再加之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得温县虽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河南省, 但其方言却不与河南方言同属一区。而和黄河以北的晋派方言更为接近。 (张晓宏2008) 因此, 温县方言也被归位豫北方言入声区。本文通过对温县方言语音和普通话语音在声母, 韵母, 声韵配合关系以及声调上的比较, 来探讨温县方言的语音特征。

二、温县方言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温县方言声母表 (孙修光2001)

备注:小括号内为普通话没有的声母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温县方言的声母数量为24个, 除了包含普通话里所有的声母外, 还要加上舌面前鼻音[ȵ], 唇齿中缝浊擦音[v], 舌根浊擦音[ɣ]。 (袁蕾2005)

普通话中与齐齿呼和撮口呼相拼得[n]声母音节, 在温县方言中读为[ȵ]声母, 如“泥你鸟牛妞年念宁”等字。

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音节, 在温县方言中以舌根浊擦音辅音[ɣ]开头, 如“鹅矮恶袄恩暗”等字。

普通话合口呼零声母音节u, 在温县方言中读为唇齿浊擦音[v], 如“雾味袜微万问”等字。

温县方言中部分声母跟合口呼韵母相拼时往往把[ʂ]改为[f], 如“书, 叔[ʂu]”在温县方言中读为[fu], “水、税[ʂuei]”读为[fei]。

温县方言虽和普通话同样都含有舌尖前声母[ts][tsh][s]与舌尖后声母[tʂ][tʂh][ʂ], 但在温县方言中发音时往往混读, 如把“柿、翅”发成“[sɿ][tshɿ]”, 把“走、丝”发成“[tʂou][ʂʅ]”等。

三、温县方言与普通话韵母的比较

温县方言中共有49个韵母, 其中有12个入声韵母和5个非入声韵母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 但是它只具有普通话37个韵母中的30个韵母, 缺少普通话中的7个韵母[o][ɩ][ɛ][ər][iɛn][yɛn][uənɡ]。 (袁蕾2005)

温县方言中的入声韵母与普通话韵母一般是一对多的关系。例如:普通话[a][o][ei]韵, 在温县方言中发为[aʡ], 如“八法达黑渴泼”等字;

普通话的i, ei在温县土话里可以读成ieu像:i念成ieu的:梯 (tieu) 里 (lieu) 蹄 (tieu) 椅 (yieu) ei念成ieu的有妹 (mieu) 床围 (weiu) 被 (bieu)

普通话的an, ian在温县土话里可以念成i:a例:罐 (gwi:a) 扇 (shi:a) 鞭 (bi:a)

四、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的对比

温县方言声韵表 (徐承俊1958)

从上表中可看出温县方言声母中的tɕʨhɕ可以与开口呼, 齐口呼和合口呼的韵母配合, 但普通话声母中的tɕʨhɕ不能和开口呼, 合口呼的韵母配合, 却可以和撮口呼与齐齿呼的韵母配合。

温县方言和普通话中的p ph m f (v) d t都不能和撮口呼y或y开头的韵母配合。并且p f (v) m虽然能和u相拼, 但不和以u开头的韵相拼。例如:[p]只能和u配合成[pu], 不可能出现[puo][pua]之类的音节。

从声母看, 温县方言中能够与四呼都配合的只有[l], 而普通话能够和四呼都配合的除了[l]之外还有[n]和零声母。 (林焘1992) 从韵母看, 温县方言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配合能力最强, 而普通话中只有开口呼的配合能力相对较强。

温县方言和普通话中, 撮口呼和声母配合的频率都为最低。

五、温县方言和普通话声调的对比

温县方言的调类, 调值和普通话不完全相同。它不仅具有普通话声调的阴平, 阳平, 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 还多出一个入声调类。入声是个促调, 发音非常短促。普通话的阴平是高平调是55, 温县方言中则为中平调33, 其他调类的调值都略有不同。造成调值不同的原因是:普通话把大部分古入声字归入了去声, 一小部分归入了平声和上声, 而温县方言大都保留了原来的入声调。归类方法不同, 其结果自然就不同。

摘要:温县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的一支, 由于与山西省南部接壤, 加之明代的洪洞县大移民, 现在的温县方言独具特色。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入声调。本文通过对温县方言和普通话语音的对比研究, 来找出温县方言独特的语音规律。

关键词:温县方言,普通话,语音对比

参考文献

[1]张晓宏, 焦作方言在方言版图中的分区位置[J], 焦作大学学报, 2008.2。

[2]孙修光, 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分析[J], 焦作工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9。

[3]袁蕾, 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比较研究[J], 中州学刊, 2005.5。

上一篇:改良小骨窗手术下一篇:教学板书